《国歌》

2024-08-31

《国歌》(精选7篇)

《国歌》 篇1

国歌, 是与国旗国徽一样十分重要的国家符号, 是国家的象征, 是国家和民族之魂的最强音。在现代世界,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 必然以制定新的国歌为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政权变更之后, 必定修改宪法, 重新制定国旗与国歌。国歌时代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 以鼓舞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也代表一个国家, 由本国政府制定的歌曲、常在隆重集会和国际交往仪式等场合演唱或演奏。在庄严而雄浑的乐声中, 让您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民族风格。

除少数国家的国歌都是纯碎的器乐曲之外, 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歌都有歌词, 各国国歌的歌词因社会制度、国家性质、政治路线、历史情况、地理环境、民族成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内容极为多样, 大臻包括以下几方面:反映爱国思想;歌颂国旗;反映革命斗争;歌颂自由;或歌唱祖国的大地河山, 歌颂民族英雄, 宣扬宗教思想等。国歌同时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气质, 庄重而雄浑, 是国民奋勇前进的号角。

亚洲——中国

中国的国歌, 最早出现在近代。1896年, 李鸿章出访西欧和俄罗斯时需要演奏中国的国歌, 从来没听说过国歌的为何物的李鸿章情急之下, 找了首七绝诗加以改编, 配上古曲, 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而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也是世界上最庄严雄伟的国歌之一, 在被证实确定为国歌前走过一段曲折历史。

1949年春, 中国代表团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需要奏唱国歌, 大家决定唱《义勇军进行曲》来代替国歌。同年6月建立了“国歌初选委员会”徐悲鸿建议《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同。之后, 在“文革”中, 词作者田汉被打倒, 自然不能再唱,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而响彻宇宙的《东方红》成了事实上的“国歌”。1979年, 文革结束后, 田汉得到平反, 宪法修改委员会收到了大量的各方面的意见, 建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地位。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欧洲——法国

法国国歌《马赛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歌了, 它的原名是《莱茵军战歌》。它的作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 (1760—1836) 。

1779年冬, 鲁热.德.利尔在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做客。在喝酒的过程市长鼓舞他让其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 这位年轻的军官乘着酒兴, 往返回住处, 顿时乐思如潮, 逐在琴键上扑捉灵感, 终于创作出一首词曲俱佳的进行曲, 取名为《莱茵军战歌》。1792年4月24日, 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 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后, 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 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 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 《马赛曲》因此得名。1795年, 《马赛曲》正是定位法国国歌。以后, 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 到1870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非洲——南非

在南非结束种族隔离统治, 实行民族和解放政体之前, 南非黑人和白人使用不同的国歌。由伊诺克.桑同加在1897年作词作曲的《上帝保佑非洲》在南非黑人中广为流传, 后成为领导南非第一个黑人多数政党非洲国民大会的集会主题歌, 被南非黑人视为南非国歌。其实, 《上帝保佑非洲》是非洲人民最熟悉不过的旋律, 现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等国的国歌几乎就采用《上帝保佑非洲》的曲调, 但是南非白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非正式地将《南非的召唤》作为国歌, 到1957年《南非的召唤》被南非正是确定为法定国歌。但南非黑人不认同带有种族隔离色彩的《南非的召唤》, 仍然使用《上帝保佑非洲》。1994年4月20日, 南非总统宣布, 这两首歌共同作为南非国歌。到了1997年, 这两首国歌进行合并, 形成新的南非国歌, 用11种南非官方语言中的四种, 即班图语、塞索托语、南非荷兰语和英语写成。

大洋洲——新西兰

新西兰的国歌由两首《上帝保佑新西兰》与《神佑女王》, 但在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不在场的时候一般都用《上帝保佑新西兰》。有趣的是, 大多数新西兰人不知道新西兰其实有两首国歌。《上帝保佑新西兰》的歌词原为托马斯.布拉肯在19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诗, 1876年举办了为这首诗谱曲的竞赛, 结果, 约翰.约舍夫.伍茨的作品胜出, 赢得了十几尼的奖金。这首歌马上流行起来, 到了1940年, 新西兰政府购得这首歌的版权, 把它定为新西兰国歌的议案, 在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批准后, 在1977年11月21日正式确定为新西兰国歌。1978年6月1日, 内政部宣布他们为这首国歌重新编曲, 以使之更适合大众演唱, 并请了当时的名歌声Maxwell Fernie演唱这首新歌。自1950年的大英帝国运动会起, 新西兰就把它当成国歌。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当中, 第一次在奥运时使用“天佑新西兰”来当成新西兰的国歌。歌词有五段, 原文为英文, 另有毛利语译文, 同为法定版。一般演唱第一段, 用英语和毛利语交替演唱, 孰先孰后次序不定。

美洲——美国

美国国歌为星条旗之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现在经常被译作“星条旗永不落”。虽然这种译法使该曲与美国国家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重名, 并且与英文原意不符, 但该译法的使用依然相当广泛。该曲由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作词, 美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作曲。

1814年9月, 英国侵占美国首都华盛顿, 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乘船到英舰交涉释放被扣留的美国平民。1814年9月13日凌晨,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透过炮火的硝烟, 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 他被这景像深深感动, 随手在一封信的背后写下了几行诗。后来, 他把诗稿送给法官尼科尔逊, 得到大力赞赏, 并建议用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曲子, 英国作曲家约翰.斯塔夫德.斯密斯作曲的“致天上的酒神”做为配曲, 同时取歌名为“星条旗之歌”, 1931年, 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之歌》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歌。

世界各国国歌文化色彩斑斓, 蔚为大观。各国国歌产生方式不尽相同。不少新生国家采用向全国征集国歌的方式, 举全民之力, 以全体人民的智慧凝结成民族的共同心声;有的国家则专门成立过个指定委员会来领导国歌的创作和确定;有的则采用该国历史关键时刻产生的革命爱国歌曲。作者有历史名人, 也有无名

关中地域的汉魏乐府

倪璐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地域文化是艺术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产生于汉代不同的地域, 这些歌辞演唱的配乐同样大多沿用当地的音乐曲调, 关中之地产生的乐府歌辞必然也带有关中特定的地域文化意蕴。

关键词:关中;地域文化;乐府歌辞

地域文化是指包括一定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矿藏生物等在内, 以及此地理疆域之内各种人类在内的活动总称。狭义的理解中, “地域文化”的概念大多偏重于人文性质的各种人类社会活动。有关汉代相和歌的研究有非常多的论述, 除了单纯的文艺理论和音乐研究之外, 地域文化与音乐以及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生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 它的地域之异载负着特定的地域文化, 以此入手作为基点来考察相和歌的异同, 并进一步对相和歌的内在意蕴进行考辨。

郭茂倩《乐府歌辞》中引录着非常多汉魏六朝时期相和歌文本, 然文献中并没有直接将六朝乐府中相和歌辞的地域进行区分说明, 也没有根据地域去解释其不同的文化风格。古籍中《管子·水池》中道:“夫今齐之水道, 躁而复, 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 故其民轻果而贼……宋之水轻劲而清, 故其民间易而好正。”这段文字从比较早的水流的原因上对诸侯国不同水域的人民性格进行分析和论定。那么论及到地域文化色彩与相和歌之间联系的, 首先是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 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 故谓之风。”在地域文化的划分上, 李学勤把东周时代的地域文划分为七:中原文化、北方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滇文化、秦文化。这其中文化区域至今也有着实在的意义。秦地关中之地偏居西北, 居高临下俯瞰中原东南, 这里山川水绕物产丰富, 秦地在环境地理方面古代典籍中早有种种论述:“ (秦)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 民殷富, 战车万乘, 奋击百万, 沃野千里, 蓄积饶多, 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 天下之雄国也。”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秦地关中之地作为历代帝都的原因。《剑桥中国秦汉史》中也单独列出地理这一个因素:“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 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 黄河先自北向南, 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为多重山脉所阻, 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 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聚集力量。”可见地理因素在整个国家政治要求中的重要。

历代古籍里对于关中之地的文化来源有着纷繁复杂的解释, 一种是西周的农耕文化, 其次西北秦国迁徙过来带的游牧文化, 其次是东周列国时期盘踞于关中大大小小的戎狄小国带来的戎狄文化。这三种文化相互交织作用, 两汉时期农耕文化逐渐占据上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戎狄与游牧文化全面的入侵这里, 因此这里的文化形态复杂且难理, 因此这里所产生的诗歌往往复杂多解。《乐府歌辞》中收录的可判定是关中地区的相和歌辞有《平陵东》《长安有狭斜行》《乌生》。《平陵东》根据《汉书·地理志》可判断, 平陵县在右扶风, 即今陕西咸阳西北。《长安有狭斜行》从第一句可看出此诗产于长安。《乌生》则是长安城附近流传较久远的歌谣谚语。

从这三篇的内容来看, 《长安有狭斜行》:“青槐金陵陌, 丹毂贵游士。方骖万科巨, 炫服千金子。咸阳不足称, 临淄孰能之辈。各国国歌的篇幅长短也不一样。有的短短几节, 有的则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这些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国歌从文化角度来讲, 为了这个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强有力的佐证。

参考文献:

拟。”歌辞用白描的方法极力夸耀长安豪门巨贵的生活场面, 整个歌辞基调充满着欢欣喜庆之愉悦。

《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 在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 亦诚难, 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崔豹《古今注》中论及此篇是汉代翟义的门客, 为哀悼被王莽所杀的翟义而作的一篇乐歌辞, 这篇追悼悼念之辞笔锋凌厉哀激昂, 字字催人心肝。在写法上《平陵东》更多的展现了汉乐府诗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诗歌语言朴素真诚, 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乌生》:“乌生八九子, 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 工用睢阳强, 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 出入乌东西。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 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 乃在南山岩石间。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 蹊径窈窕安从通, 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 射工尚复得白鹿脯。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 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 钓竿尚得鲤鱼口。唶我!人民生, 各各有寿命, 死生何须复道前后!”这一篇《乐府解题》中解释说“‘乌生八九子, 端坐秦氏桂树间。’言乌母生子, 本在南山岩石间, 而来为秦氏弹丸所杀。白鹿在苑中, 人可得以为脯。黄鹊摩天, 鲤在深渊, 人可得而烹煮之。则寿命各有定分, 死生何叹前后也。”歌辞借助禽鸟的悲剧遭遇侧面的反映整个悲剧的时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 歌辞立意新奇富有想象力, 在描写措辞中十分注重细节方面的刻画。从更加广阔的现实主义角度而言, 老乌的命运何尝不是寒门庶族贫苦百姓的命运写照。

此这三首乐府歌辞在描写方式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特性, 在思想特质上往往有着讽喻时代的现实意义。《乐府歌辞》对这三首都有注脚, 从其所注的音乐属性来看, 它们用于乐府演唱的歌辞底蕴都有着秦汉关中地域特有的深厚与浑成, 具有汉魏时代特有的慷慨悲切之感。

除了关中地域的乐府诗歌有着关中地域特殊的文化特性之外, 《乐府歌辞》中所记载的如悲伤低婉的山东乐府、高亢悲凉的荆楚之地乐府等等各有其特色。相和歌辞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承载着不同的音乐特性。汉魏六朝乐府音乐的音乐特性在地域这个范围之内有着稳定的继承性, 体现着汉乐府本身官方音乐与地域民间音乐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性, 这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2. (汉) 班固《汉书·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56年版3. (唐) 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4.逯钦立《相和歌曲调考》, 《文史》总第十四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5. (五代) 刘昫《旧唐书·音乐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6.王运熙《汉代的俗乐和民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7. (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作者简介:

倪璐 (1985—) , 女, 陕西延安人, 学士,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助教, 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1]沈致隆齐海东.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郭国良.国魂:世界各国国歌大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3]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沈致隆齐海东.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国良.国魂:世界各国国歌大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国歌》 篇2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文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人侵、民族危机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这酋歌曲是m汉作河、聂耳作曲。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

我国的代国歌,1982午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多乐句的一部曲式结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这分解式的大三和弦是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乐思展开的主导动机。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哨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歌曲中二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2结尾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大部分都会唱我国的国歌,歌词也能背出来,但是对歌曲的节奏、速度、音准方面把握不好,更加无法唱出国歌庄严、奋进的精神。在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唱国歌的声音小、音不准,甚至还有些学生在做小动作,不严肃对待升旗仪式。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号角式的音调及奋勇前进的精神,培养学牛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音乐情景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表现力,培养音乐感受力及鉴赏能力。

3.知识与技能: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进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背景明白作曲者的创作意图,掌握重音、三连音及渐强记号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使之更有感情地、准确地唱好歌曲。

[教学方法]:示范法、合作学习法等。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以列举几个国家的国旗和国歌相关知识引入中国国歌和国旗。

(二)感受国歌

1.体会国歌的庄重

观看香港回归仪式上升国旗、人民大会堂奏国歌、外交仪式上奏国歌的情景。

问题:当你看到国旗在香港回归仪式上徐徐升起,当你听到国歌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响起,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感受奥运会升国旗、奏国歌的心情

观看奥运会获得中国首枚金牌的许海峰的比赛和颁奖仪式图片以及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视频。许海峰安徽人,由此而激起学生的共鸣。

设计意图:观看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当中能强烈感受到民族自亲感的事情,初步激起对国歌的感受。

3.小结;感受国歌的庄严。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生活中重大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国歌演奏,让学生体会国歌庄严的情感。

(三)了解国歌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板书)1.了解国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了解不多,如果老师来说学生会听不懂,能让学生大致了解国歌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从而初步理解国歌。

2.提出问题,引人国歌

问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曲者、作词者是谁?”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叫什么?”(老师简要介绍什么是义勇军)

问题三:“((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四)歌唱国歌

1.初听歌曲,说感受。(庄重、磅礴、大气)2.分句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唱好以下三个乐句:

①让学生先读这句歌词,在语气中感受重音记号的作用(有重音记号的演唱是需加力、加气),然后唱一唱。

设计意图:为什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用重音记号?让学生感受音乐创作与语言的关系。

①让学生唱一唱这个乐句,感受音乐旋律的走向及情绪。②再唱一唱这个乐句,体会三个“起来”的不同力度。

设计意图:旋律的走向从低到高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起来”,并且还用渐强记号?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演唱中体会。

③讲解音乐知识:旋律进行:上行:旋律由低到高的连续进行叫做“上行”。④编创活动: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旋律知识,通过编创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技能和兴趣。

①用对比的手段让学生唱“前进”,先唱有重音记号的“前进”,再唱没有加重音记号的“前进”,感受其不同的效果。②练习三连音节奏,带学生读“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语言节奏中解决三连音,然后唱一唱。

设计意图: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语言节奏学习音乐中的节奏,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三连音,在对比教学中让学生体会重音的作用。

2.完整演唱国歌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节奏、音准、情感来演唱歌曲。

3.思考:《国歌》中哪几小节的音调像军号声?这句旋律用了那几个音?

(五)作业设计:

1,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课下搜集国歌的相关知识,并搜集倾听几首歌唱祖国的歌曲。

教学点评

暹罗乐泰国歌 篇3

泰国古乐之“印度风”

1685年和1686年,暹罗国王设宴招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楚蒙大使等人。英国人布赛尔对此记述:“1685年和168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来到暹罗。大使楚蒙和两个随从,楚西长老和福屏伯爵都有记行……路易十四派到逞罗的使节受到盛宴招待……对于音乐,楚西的赏识,正如往昔初到东方的欧洲人一样。这种极可厌的交响曲,如按音节敲扣小锅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如敲扣小锅所发出的“可厌的交响曲”,就是泰国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古典音乐。听不习惯,是因为泰国皇家音乐的乐器及合奏和西方截然不同,是受到高棉及印度尼西亚甘美朗的影响,主要击乐的有铁或木做的木琴、各种大小的铜锣,箜、钹等及泰国式的腰鼓、泰北的圆胖型魔力单根双面鼓、象脚鼓等各种各样的鼓,还有各种竹笛如筚、六孔笛,各种尺寸的笙,唢呐、弦乐有二胡、三弦琴,卡奇琵琶,用弹拨的鳄琴及洋琴,及改自印度维纳琴的匏琴,等等。

据丹隆亲王考证,泰族立国后的素可泰艺术时期(13—15世纪)已有4种乐队,即琴乐队(1人弹唱)、克玛乐队(3人组成)、玛霍里乐队(上述两种乐队的混合,4人组成)、五件乐比帕乐队(5人组成)。乐器也有多种,如笛、鼓、锣、牛角号、螺号、月形琴、拨浪鼓等。这时期的小调、唱曲也有所发展,如催眠曲、情歌、收割歌等,它们曲调清新委婉,节奏鲜明缓慢,音域宽广低沉,由于没有乐谱记录,只是靠口授和记忆而世代相传。

泰国传统音乐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皇家宫廷音乐,一为各民族的民俗、民间音乐。但它们都深受印度宗教神话、戏剧、音乐影响。14世纪的泰国阿瑜奉耶皇朝的皇家音乐,受柬埔寨皇宫音乐的影响颇巨。17世纪却克里王朝的皇家音乐,又加入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甘美朗的合奏音乐,但理念则很“印度”。

民间音乐如前述,固然也受印度影响,但也各具民族特色,如泰北掸族音乐和中国苗族及缅甸的掸族系出同源,14管的芦笙及竹制乐器都是共同的最爱;清迈的情歌非常温柔婉约,趣味横生。泰北的马路(Haw Lum)是一种说唱的民间艺术,也跟有特色的泰南和马来西亚相联,其音乐歌舞则和马来西亚无异,口簧、鼻笛、各种竹乐器、鼓是主要的乐器。

迷幻亢奋的巅峰,泰拳战斗舞乐

泰国传统战乐本为战争中激励士气之乐,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功修为尤其重要,古泰国战士无不是泰拳好手,爪哇笛,铜钹,高音鼓,低音鼓所演奏出怪异迷幻、激昂亢奋的战乐,能催发出宗教热情,使泰拳手如猛虎一般扑向对手。

2004年K-1决赛,刺目的灯火导致目盲,嘶哑的呐喊导致耳聋。对阵日本年轻名将魔裟斗的泰国人播求,目光渐渐显出亢奋,他开始抬肘提膝,跳起战斗之舞,此时他必在心中暗唱泰国传统的战乐。此年度播求靠凌厉的泰式扫腿夺冠。公元17世纪,泰国国王“虎王”乔装成平民,上佛会上的擂台对阵各拳手,同样在战乐中跳拜师舞,大胜后悄然离去。

泰拳手从无入乡随俗的习惯,奔赴世界各地比赛都必须在战乐中行特殊仪式。泰拳宗教色彩浓重,混合佛与婆罗门,也有图腾崇拜的痕迹。上拳台后以念符咒、戴臂环、文身等方法,使自己迅速进入身体兴奋但大脑冷静的最佳状态。拳赛前的音乐是为配合拜师与漫舞。拳手先拜的是自己的教练,双膝跪地朝拳馆,家门或出生地,拳套护住双眼,身体前俯如磕头,直至拳套碰地。音乐也趋于肃穆恬静。

之后的漫舞是个性的显现,也代表各泰拳流派。漫舞动作不大,但杀气十足,音乐的迷幻作用和拳手身上涂抹的轻度麻醉草药一样,让拳手沉湎于“无痛”和“无畏”的信心中,为即将开始的比赛热场。

配合快乐的拳赛在泰国,缅甸以外的地方很难看到,本土泰拳赛中,战乐会根据拳手的比赛调节节奏,当音调升高、节奏加快时,观众也会大声尖叫呐喊,催促台上的人以血腥的场面来回报疯狂的人们。

杰拉德的泰国音乐之旅

196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宗教音乐系毕业的美国人杰拉德,为了躲兵役,乘坐一艘远航船第一次来到泰国,这次旅行让他爱上了泰国音乐。1966年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对泰国北部的音乐文化的记录,在他采集的150卷录音中,包括了泰国北部的地方戏曲表演、古典音乐,小乘佛教音乐,以及关于6个山地民族(哈尼、瑶、克伦、傈傈、拉祜)的音乐样本,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而且包括了音乐在仪式中的产生过程、乐器的制作过程、音乐的宗教性以及音乐家的生活状况。只有启示着佛的音乐可以被Khaen演奏出来

“通过一个朋友的引导,我们来到了市场去寻找一个会演奏Khaen(一种流行于泰国东北部与寮国的笙)的盲人,他叫维奇安。人们总传说他在市场里演奏着赶牛的歌曲来娱乐赶集的人们。果然,当我们听到这音乐的时候,它开始于一段模拟牛声的Khaen的演奏……里面也好像有模仿在山顶能听到的鸽子的叫声。随着这歌声,维奇安是在讲述放牛人的生活。”

维奇安是杰拉德在6年泰国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盲人乐者,不仅因为他在录音中留下了全部29个曲式,也因为维奇安的身世和他强烈的宗教色彩。维奇安出生即是盲童,从小被父母遗弃,由僧人抚养长大,由于他没有能力去从事一个职业,演奏Khaen就成为他终日所做的正经事。一天练8个小时琴技使得维奇安能很精确地在Khaen上模仿火车的声音,这灵感来自于他每天听到的从清迈开往莎拉批的蒸汽机车。维奇安会演奏29个Khaen的曲式,既包括了他自己的创作,也有来自缅甸和越南的曲目,他始终拒绝表演任何泰国本地的流行音乐,因为他认为那些音乐“无聊且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启示着佛的音乐可以被Khaen演奏出来,流行歌曲唱的都是廉价的爱情。”

寻找消逝的Pin—Pia

Pin-pia是种古老的乐器,它曾经流行于泰国北部的古兰纳(Lanna)国。这种弹拨乐器通常有2到6根弦不等,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胸腔共鸣结构。乐者需要将金属的共鸣“碗”扣在胸上,才能发出微弱的声音,不过这种声音却非常有韵味。

100多年前,当时的泰国国王认为这种具有历史性的乐器可能会成为泰国北部民族主义的工具,所以发动了一场运动禁止了它的传播。于是,这个乐器的历史早已模糊。在柬埔寨发现的一个壁画中存在着一个古老的人物在演奏着这种乐器,这是今天,也是在杰拉德的昨天,唯一能被寻找到的历史信息。

当杰拉德在清迈周围开始努力寻找pin-pia和会演奏此乐器的乐师时,他发现这并不容易。大多数人在那个时候已经说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杰拉德的努力随着一名住在南奔(Lampoon)附近村庄的乐师的被发现而变得有意义。在杰拉德发现他的时候,这位乐师已经20年没有再摸这个乐器,乐器已坏掉。在杰拉德的恳请下,这位乐师修复了乐器并录制了音乐。

这卷录音一直珍藏在泰国国立图书馆并在2004年被印第安纳大学的民间音乐资料馆收藏。1990年,两个学音乐的泰国学生发现了这卷录音。随后,一场pin-pia的复兴运动开始在泰国进行。在今天,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演奏pin-pia的人和欣赏这种艺术的人群。

从学生不会唱国歌说起 篇4

升旗手、护旗手在激昂欢快的出旗曲中踏步行至升旗台,一切升旗准备工作就绪。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家的心中亦似乎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接下来的唱国歌环节中,当他给大家开头后,下面竟然稀里哗啦、乱唱一气、乱作一团,操场下面三百多名学生会唱国歌的是寥若晨星!第一次升旗仪式什么都准备到了,就是没有“备”学生的国歌歌唱,以致升旗仪式以混乱和失败而告终。学生竟然不会唱国歌,在背景音乐下万马齐喑,可悲可叹啊!看着学生们那一脸无辜的神情,好友心痛如刀绞。

学校的音乐教育苍白到如此地步,令人担忧啊!学校领导曾经说过:老百姓要什么?看什么?就要分数,看成绩啊!于是这所学校根本不存在上墙的课表上所谓的音乐、美术、体育、思品、健康教育、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等素质教育课程,那无非是应对上面的检查的、应对“五严十禁”的。除非由上级领导亲自到校视导和检查,学生们才可以享受到公示过的墙上的素质教育课程表,那些非考试的“副科”才可能在当时进入久违的课堂,和学生们欢畅邂逅,可惜上级视导和督查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学生享受素质套餐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是一直在忍受着应试教育快餐、大餐。所以,其他时候,虽然“素质”教育课程表依然贴在教室的墙上,但教师心中都有一张应试“课程表”,那就是非考试科目必须要为考试科目做牺牲,做奉献。因为学校除了抓成绩、分数外,其他项目是可以忽略的,或者说学校只有抓住了成绩才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因为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明确规定教育业绩即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如,统考第一名加多少分,第二名加多少分,等差数列,条分缕析。但却没有提及任何副科。学校的评优评先、职评晋级等领导只看分数说话,学校领导甚至明确鼓励非考试科目要让位于考试科目,抓成绩就要抢滩“主科”课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要学会挤时间,如,早上教师可比正常上课时间早来一节课,下午晚走一节课给部分学生补课等,因为领导说了现在课务那么重,上级出了“减负令”后学生在校时间又减少了,又不能明着全体补课、加班,时间比以前少多了,但成绩、分数还要抓,所以鼓励大家用好“副科”,让“副科”为“主科”发挥作用。于是体育、音乐、美术等的课时大都用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考试科目。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却成了悠闲之人。即使开学前几周时间充足,暂时有“副科”的存在之处,有个别班级上音体美的,但由于学校缺乏严格的督查和课堂考核,在课堂上老师上“副科”也是漫不经心、跟着感觉走,放任自流、看着学生玩而已,音乐课就放一节课的磁带让学生听,体育完全是放养式的,美术课是自由图画课……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称语、数等“主科”是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的话,那么艺体常识课就是菜肴(鱼、肉、蛋、菜、豆制品等)等“副食”,人不能光吃主食而不吃副食,这样会导致其营养不良,是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有些时候还会因营养搭配不当而生病。因为蔬菜等杂粮“副食”亦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人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协同摄入,需要主辅搭配、调剂、补充,需要丰腴的成长养料,主、副食缺一不可啊!所以说,艺体常识等“副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不能以牺牲学生生命的和谐、健康成长为代价!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有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更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艺术天性的培育和精神的成长。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现实却不乐观。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的现代人文素养、人文艺术教育权、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快乐的童年。硬把孩子从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挤到分数的独木桥上战斗,“老师盯,学校盯,咬定成绩不放松。”在这种管制和压抑下,我们的孩子要么高分低能,要么人格缺失,要么是成长“跛脚”。这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啊!

艺术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学校应牢固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素质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优势、特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专长,陶冶情操、培养优秀品质、发展个性,培育艺术基因,为活跃学校的育人环境、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息,为确保一个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人文校园起到特有的作用。

把孩子当人,教育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教育要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就要以人为本。既让孩子们获得知识,又形成能力和综合素养,还能健康阳光、富有爱心地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工作目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因缺少现代文明素养的熏陶而发育迟缓或畸形。

国歌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个中国人,国歌是我们最熟悉的歌曲。在新课程教材中国歌也多次出现。当三年级的教材中再次出现国歌时,我有一些茫然。

这一次出现,在音乐层面上的主要任务是学唱国歌。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说不会唱国歌那实在是过意不去。问题是学生“真”会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分析一下《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的知识点,书本上比较强调的是旋律的上行。我觉得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掌握。倒是乐曲当中的附点节奏,可以说100%的学生在不经提醒的情况下会唱成八分音符。因为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不标准的错误的体验。这种错误不是人为的,而是国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实在难度太大。错误一旦形成,要想改正起来就很困难。

因此,我要求学生不管会否唱国歌,一定要先安静听一遍,在心里跟着唱,看看哪些地方自己以前唱得不对。事实证明,这种安静聆听的效果不错。结合着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准确地唱好“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等句子。

教学这一首歌,要达到的另一个情感目标就是通过演唱国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能过三个步骤:

1、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观看天安门阅兵仪式;

国旗国歌的故事 篇6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式样的座谈会上,一幅编号为“32”的国旗图案进入人们的视线。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五角星,一颗较大,四颗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大五角星的中央还绘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田汉艺术家的直觉终于促使他举起那张薄薄的纸片,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和斧头效果可能会更好。毛泽东接过图稿,眼睛为之一亮:“这张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座谈会上,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在政协会议最后表决国旗图案时,全场热烈鼓掌通过。

这幅“32”号国旗图案的设计者其实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叫曾联松。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曾联松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色彩以红色为主,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与红色相协调,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国歌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其实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早在1935年就诞生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序幕,“不作亡国奴”的吼声唤起了全國人民高昂的爱国斗志。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4年春,田汉刚完成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写在了一张香烟锡纸的衬底上。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风云儿女》。1935年初,聂耳知道此事,立即跑去找夏衍,他见到夏衍的第一句话是:“《风云儿女》谁来作曲?”第二句话就是:“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了聂耳的请求。聂耳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截至当日,征集办公室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但来稿中没有一首特别令人满意。

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主张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因原歌词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词句,郭沫若、田汉等建议将歌词修改一下,但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词曲最好不作修改。毛泽东和周恩来赞成这种“安不忘危”的思想,赞同和支持歌词不改。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伴随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卖牛还要奏国歌 篇7

在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阿根廷,报纸有农牧业专版,广播节目里有专门的时段播放农牧业新闻。然而最能体现这个国家对农牧业重视程度的莫过于每年一度的农展会。这样一个了解阿根廷农牧业的绝好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

去的时候已经是农展会的最后一天,想不到来参观的人还是那么多,农展馆的大厅里摩肩接踵,热闹得就像是北京的庙会。忽然发现前面围着许多人,闪光灯晃成一片,莫非来了什么大人物?挤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人们争着与在评比中拿了第一名的良种牛合影。而那位被所有镜头对准的“大明星”显然见惯了大场面,悠然地吃着饲料,丝毫没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实际上,其他没有获奖的牛也并没有受到冷落。旁边的那头毛色锃亮的黑牛在闭着眼睛享受“按摩”服务,左边这头漂亮的“瘤牛”正伸着脖子让主人为它梳理“刘海”。牲畜享受明星般的待遇,大概也只有崇尚畜牧业的阿根廷人才做得到吧。

阿根廷人爱国,而且总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比如在重大的场合总要奏响国歌。即便如此,当阿根廷国歌在种牛拍卖会上响起来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点意外:卖牛也得奏国歌?

上一篇:热力方法下一篇:创新建筑节能发展模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