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例文(精选5篇)
写作例文 篇1
英语写作例文是标准范文, 或是优秀例文。范文的特点就是用词正确、选词准确、句型精准、语法正确、表达地道、立意鲜明以及主题突出, 值得借鉴。另外, 优秀的例文还会有经典的例句和成功写作的模式, 这些都能丰富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特点, 所以如果我们运用技巧多读写作例文, 收益就不只一点点了。
一、听力能力的提高
读写作例文, 是指放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习者的耳朵会不自主地发挥作用, 因为我们会听到自己读的每一个单词, 每一个句子, 从语音上我们会熟悉每一个单词, 每一个句子。将这些词与句记在心里, 那么, 我们在做听力题时, 就会发现以前听不清听不到的词与句清晰了, 做起听力理解题来就轻松很多, 自然减少了对听力的恐惧感。
有这样一篇高考例文:
Fast foo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especially among children and teenagers.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its popularity.First, it is very convenient and saves a lot of time.Second, you can either eat it there or take it away.Third, the environment of fast food restaurants is both clean and comfortable.However, in terms of nutrition, fast food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It is usually not a balanced diet and low in nutritional value.
Fast food is only a good choice when you are in a hurry and turn to it once in a while.It’s good for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to eat fast food as little as possible.
其中的单词如:teenagers, popularity, nutrition, satisfactory, 短语如:save time, either…or…, fast food, fast food restaurant, in terms of, balanced diet, nutritional value, turn to, 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 都是相对陌生和难记的。但是熟能生巧, 如果我们多读此文, 熟悉其发音和语意, 在做听力测试时, 就不会觉得陌生, 应对起来会自如许多。
二、会话能力的提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 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鲁迅就是他们喜欢的作者之一。其作品《阿Q正传》和《祝福》深受他们的好评。可我们很少有人能正确地用英语说出这两部作品的名称, 如果还要对鲁迅加以评价, 恐怕就更难了。因为中国文学, 思想家, 开创者, , 揭露, 高度评价, 选入和益处等词汇对于我们还是有一定困难地。下面这篇例文就对我们非常有帮助了。
I was very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on the tenth of February.You ask me something about Lu Xun and his works since you began to study Chinese literature.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him.Lu Xun was a well-known Chinese writer;he was not only a writer, a thinker, and translator, but also a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is novels have been put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some of the novels have been made into films, such as The True Story of AH Qand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which expose sharply the old society.The late Chairman Mao spoke highly of him.Some of his novel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textbooks.Since you are learning Chinese literature, I think reading Lu Xun’s novels will benefit a lot.
正如前面所说:一篇写作例文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其中会有很多精选的词汇, 具有代表性的表达结构和地道的英语语言陈述。通过多读这种类型的文章, 积累这些词汇、结构和语言, 并把他们运用到口语练习中, 无疑会让自己的口语景上添花, 与人用英语交流时就不会再感到无话可说, 不会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了。口语好, 学习英语的信心就增强了一半。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一篇大学英语六级写作例文:
My name is Liming.I am studying at college.A week ago I saw a traffic accident, which is still vivid in my mind.It was about 9:00on Saturday morning, June 15th, when I was walking leisurely on the sidewalk when I heard a loud crash of two vehicles just at the T-junction.
I went up and found that two taxis were badly damaged.One door of a car was knocked off and lying on the road.One driver was blooding and another was shut in the taxi.Some people were trying to help the driver get out of the damaged car.One man was calling to the traffic policeman station.A lot of cars were jammed on the road.
From the stopping track on the road, it is clear that the two taxis were driving too fast.But it is just one of the reasons.In my opinion, the taxi drivers are eager to take more passengers and make a little more money.On the other hand, both drivers don’t show concern for one another.Therefore, the accident is inevitable.So far, we should let the drivers keep it in their mind that a little slower, a little safer.
读完这一例文, 你的最佳标题是什么?
原文标题是an eye-witness account of a traffic accident。你对了吗?如果没有,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例文第一段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车祸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每二段描述了车祸发生的现场, 比如出租车的严重损坏、路人的帮忙和交通的堵塞;每三段分析了车祸的原因。再读一下这篇例文的写作要求, 是要写一份见证书。所以标题突出了“见证”二字。在这样的对比分析过程中, 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 总结经验, 以后再读到类似的文章, 就知道怎样理解了, 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强了。
四、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果我们掌握了会话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 即熟悉并记住例文的优美词句及文法, 并能正确判断写作要求, 确定主旨, 那么在完成一篇作文时就不会出现偏题离题的失误, 也不会觉得表达不清和陈述无力了。同时, 如果我们学会把经典地道的例句与写作语言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那一定会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也许也会成为例文, 供他人学习借鉴。
下面是一篇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例文:
It is a new thing that Chinese on-campus college students are legally allowed to get married before they complete their courses.Many people applaud this new development while others have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about this.
Those who take sides against this new trend believe that college students will inevitably have less time and energy for their academic life.One common argument, however, for on-campus college students’marriage is that a number of students do have a desire for an idea marriage.Now that they have come of age, they are entitled tosuch happiness.
Of the two views discussed above, I’m in favor of the former.My reason is that on-campus students are laden with academic tasks.If one gets married now, he or she has to work much harder than other students because they have to solve their financi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As a married couple, for instance, they are supposed to rent a room in or outside the university, which will naturally add to their spending.
文章中划线的词句,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读多记这样的词句, 我们的写作能力一定能进步。
综上所述, 我们只要坚持多读例文, 掌握技巧, 就一定会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有所收获, 英语运用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这样的收益真不只一点点呀!
参考文献
[1]《最新名校试题汇编之书面表达20篇》, 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 2008.
[2]《华中师大一附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年级英语试题》
[3]《2008年大学英语4、6级考试王长喜英语预测试卷》
写作例文 篇2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等待慢慢长大的日子里,有多少感动,又有多少烦恼,凝聚着爱和希望,寄托了梦和理想。时光的海滩上潮起潮落,让我们用散落的珍珠般的文字,串起一条成长之路。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选自《张爱玲散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我坚信我是天才
蒋方舟
我从小就被目为早熟的、古怪的少女。当我快速而马虎地结束认字过程之后,我就开始写作了。现在出道已经快九年,写了几本书,创造了—些人物,制定了—些目标,被—些人所知道。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每次睡觉的时候,会怕别人把我当作死人埋了,就在自己额头上贴张纸条:“她看起来死了,其实她只是睡着了。”更会为—些不存在的事情恐慌不已,例如:如果我不会写作,我会怎样?除了写作,我剩余的本领就是攒钱和省钱,我攒了—书包的零钱,大概有十块钱耶;除了写作,我没有任何谋生手段,我没有多长一只眼睛,也不会吞火球,连骑自行车都不会,每次一上车就大呼小叫,然后极其敏捷地跳下车。除了写作,我就没有引入注目的地方了,我常年穿着男人颜色的衣服,走起路来像个老太太,即使被打扮了,也没有“姿容瑰逸绝色倾城”的蛛丝马迹。
有—种说法:“—万个人里边,只有一个天才。剩下的人,要想引起别人注意,就只有靠吆喝,靠抢钱,靠谄媚,靠脱衣服,靠装病态,靠扔炸弹,靠扣大粪„„”我一直坚信自己是个少年天才。我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发现:很多理论家和哲学家,平生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在做字眼的争吵。我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看穿了很多人的“临终之眼”——他们总是在就要死的那—瞬间,才开了点悟,刚想到一点普通的人生感慨,就死翘了。这些例子也许不能成为“我是一个天才”的证据,但是我不容许自己怀疑自己的天才。因为只有确立我的天才,我才能满脸安祥和傲慢,拒绝叫卖,拒绝装病,拒绝讨好。
(节选自《2008中国年度——少年作家作品》,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长大有时只是一瞬的事
陈凯歌
1969年春天,我离家远行。
在我的行装中,有10袋特大号的牙膏,5公斤糖果和一大箱书。糖果后来在亚热带的草舍中迅速融化,引来大群的蚂蚁。我把糖果放进杯子,冲进开水,我知道这涉嫌杀生,可我的健康需要继续喝这糖水。
60年代的中国,有大批城市青少年在多数不自愿又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以军事动员的方式被送到偏远的乡村。
对于这场运动,说痛苦,说悲壮,说忧伤,说升华,都有,没有定论。牵扯的人数过多,空间过于广阔,产生了无数或悲或喜的故事,是免不了的。
17岁出门远行,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泪水,车轮转动时,他跟着列车小跑,直到站台的尽头。我站在车门口,向他最后挥了挥手。他站在站台外面的阳光中,逐渐变小,直到这时,我才流下泪来。我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而来的地方已不堪回首。在我抬脚的同时,心里却一下空了。
火车上的4000公里穿过了8个省市,我头一次看到了黄河、长江、高原和古旧的小镇。4天的火车之后又是4天的汽车,山路绕来绕去,到达目的地景洪天已经黑透了,天空中飞满了萤火虫,让我们以为是个童话世界,这个错觉一直保持到天亮。
我和同来的朋友被分配到农场最边远的生产队。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砍树。把眼前一切看得到的树都砍倒。
夜里躺在黑暗中,看见屋顶茅草缝隙中的星星,听着远处林子里凄凄的叫声,偷偷掉过泪,梦中全是故人旧事。什么是思乡?思乡是件甜蜜的事。想想天还要亮,心就发慌。我学会了抽烟,能把烟蒂倒卷进嘴里,再把燃烧的烟丝吐到地上。我回家探亲,母亲拿住我的手就哭了。我再离开,朋友们把普希金的诗写在我的本子上:“不要说玫瑰已经凋谢,要指给我们看,百合花正在开放。”我收下,致谢,没好意思告诉他,我的日子和玫瑰、百合都不相干。
大概是1970年底,一位16岁的上海知青砍倒一棵大树,又被树压倒,树太大,倒下来的时候,天似乎缺了一块,就那么空着。枝叶把他盖住,找不到了。他被压在大树的枝干下面,发现他全凭了他发自胸膛、猫一样的哮喘声。被砸碎的身体没有出血,蜡一样的洁白。他父亲来了,是一位上钢五厂的工人。来后要我们带他去出事地点看看。问我们:“我儿那刀呢?”老头找出刀,手有点哆嗦:“还砍树不砍?”又拿刀指向大伙:“你们可要小心点呵。”我记得很清楚,大家都哇哇哭了。这下我明白了什么叫劳动人民。
有许多次,我坐在林中砍倒的树身上,深深地吸一口烟。风从林子深处吹干了我头上的热汗。我和身边的一切没有区别,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知道我找到了一个友人,它很宽大,足以容纳许多生命。而山下不远的人间,真理、道德、秩序却像鱼刺一样苍白、贫瘠、抽象而悖理。在阳光和绿叶之间,我想起受难的父亲、病中的母亲和尚小的妹妹,想起我的同学和朋友,我的所爱和所恨,侮辱了我的和我侮辱了的一切,不禁悲从中来。在自然接纳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心慢慢沉了下去,沉到它该在的地方。
在我能够用手中的刀砍倒一棵棵大树的时候,我肯定了自己。我不再恐惧。千百次运动后的手臂鼓胀起来,血液在脉管中畅快地奔流,一种不仅是物质的东西在我体内暗暗生长起来,渐渐有力量。我坦然起来,感到一阵轻松,人长大原来只需要一个瞬间。
◆写作借鉴:
本文所写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但并不影响它打动我们的心。作者本是在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生活较优越的高中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去了农村生活。在不知还能不能回到城市、什么时候能回到城市的无望中,在农村艰辛的生活中,作者经历着特殊的成长。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甚至不做过多的描写刻画,但一两个动人的细节已足具震撼力。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关于分别时父亲的描写,单是一个“跟着列车小跑”的细节就让人体味到父亲那种不舍之情。再比如第九自然段中关于那位失去儿子的老头的描写,只一句“你们可要小心点呵”,便道出了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内心的伤痛和千万父亲对孩子的叮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细节描写的魅力。
成长不烦恼
山东青岛第50中学 高彤宇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纪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烦人”的妈妈。曾几何时,她那习以为常的叮嘱,成了令我头疼的紧箍咒,她或焦急或企盼的目光,给了我无形的巨大压力。
难道,这就是成长吗? 我思索着,也苦恼着。
那天,天下着大雨。快要放学时,我望着窗外烟雨朦胧的世界,心思好像也跟随着雨飘洒到窗外,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妈妈一定拿着伞在外面等我。这从小到大我一直笃定的事,已被我忽略了多久?心头不禁一紧。
终于,下课铃打响了。我和几个好朋友相挽着冲出了教学楼的门口,准备赶紧跑到妈妈为我撑出的那片天地里去。就在这时候,“啊!”我身旁的A君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许久没有站起来。这时候的我,也顾不上大雨瓢泼,扶着她走到校门口,打了车就向医院奔去……
可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忘记了,妈妈还在等我。
把同学安臵好后,我就动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上车时忽然想起了妈妈。只是心里还是侥幸地认为,我在做一件好事,妈妈会原谅我的。可是到了家中,严肃的气氛还是让我打了冷颤。
看到妈妈我才意识到她为了等我究竟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裤腿挽到了膝盖,却还是免不了湿了个彻底。就在我进家门的那一刻,还在拿着手机向联系簿上的同学打电话,逐一询问是否知道我在哪里。
“妈……”
还没等我张嘴,她便阴沉着脸,以尖利的声线大声呵斥着我的不对,炮轰中只听得“不懂事”“不知道我担心吗”之类的字句。听着她的指责,我心中帮助同学的开心劲儿早已熄灭,只剩满腹委屈。我很是不服气,她果然是不理解我的!伤心的我开始和妈妈顶嘴。你不是说我不懂事吗?那我就说你自私!冷酷!你蛮不讲理!只顾着逞口舌之快的我,刻意回避着妈妈眼中那闪过的失望和难过。
一甩头,晚饭也没有吃,我回到屋子里换下湿透的衣服。
晚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眼泪还是止不住地往下落。在黑暗中,我看到妈妈打开门走了进来,她说:“宝贝,今天是妈妈误解了你,你去帮助同学了,这让我很高兴。可是你做事情还是缺乏条理性不是吗?你可以先给妈妈打个电话,这样事情不就简单多了吗?你看,缺乏沟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啊!”听着妈妈的话,我的心像被暖风机吹干了一样,暖洋洋的。那么要强的妈妈,竟然主动来跟我和解,那不是源于深深的母爱,还能作何解释呢? 我羞愧地笑了,脸上挂着两行清泪,那是对妈妈无声的歉意。
虽然成长的路上还是有许多的烦恼,诸多坎坷,但我愿意相信,有妈妈陪伴,有母爱指引,这些“烦恼”终将烟消云散。当我们回首这珍藏的点滴时,会发现,那将会是我和母亲间最珍贵的财富。
◆点评
作者以歌词开篇,恰当而且直接点题,并以问句方式进入正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作者重点描述了矛盾冲突的场面,对妈妈给予细致刻画。如“裤腿挽到了膝盖,却还是免不了湿了个彻底”,这一细节写出了妈妈等“我”之久;“拿着手机向联系簿上的同学打电话,逐一询问是否知道我在哪里”,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妈妈那焦急万分的心情;“她便阴沉着脸,以尖利的声线大声呵斥着我的不对,炮轰中只听得‘不懂事’‘不知道我担心吗’之类的字句”,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既可以想象到妈妈生气的情态,又可以理解“我”听完之后的委屈心情。正是有了这些描写,人物才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
文章最后由这件事引发的思考,巧妙地回应了题目“成长不烦恼”,表现对母爱的珍惜,也使开篇的那个疑问自然而然地得以解答,升华了主旨。
甘心做个螺丝钉
刘 墉
美国东岸一个闻名世界的交响乐团,征大提琴手一名。
这是音乐界人人羡慕的工作,不但地位高、薪水高,能环游世界,而且是终身职,也可以说只要进去,就一辈子不愁了。
一下子涌来五百位大提琴高手应征。经过一关又一关的淘汰,一个才二十三岁的男生被评审一致青睐。马上就要宣布他获选了,交响乐团的负责人为了慎重,又找出那年轻人的教授推荐函,并在看完之后交给评审们传阅。
接着宣布入选者,居然不是那年轻人,而是原先第2名的音乐家。
原因是,那年轻人大学教授的推荐函里虽然对他的琴艺推崇备至,却在结尾时说:“唯一可惜的是他常在练习时迟到,而且穿着邋遢。”
我说这个真实的故事给你听,是因为听说你为了在交响乐团里的席位不够好,打算退出。
那个交响乐团是每年由各学校推荐好手组成,再经过面试,来决定席位的。由于全团有一百六十多人,每个人只有三十秒,也就用这半分钟的印象,由评审老师决定坐在前面还是后面。
你是满怀信心去的,心想自己才经过草山夏令营的魔鬼训练,又是学校里的第一把交椅,一定能轻易脱颖而出。
只是,令你大感意外,结果出来,你非但没能坐在最前面,而且被排到了中间。
昨天晚上,你一进门就哭,说评审不公平,他们显然跟一些学生很熟,把那些人都排在前面。
“他们有种族歧视。”你一边说一边哭,说比你差得多的白人同学都坐到了前面,害你丢足了脸,接着一顿脚,说你今天不去了。我当时没有多讲,只是淡淡地问,那么会不会有其他同学也觉得不公平呢? “当然!”你说,“好多人都不满意自己的席位,除了坐到前面的几个人。”
孩子!这就对了!你要知道到那里去的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大家都认为自己应该坐到最前面。得到第十名的,想自己应该坐到前五名,甚至得到第二名的,都认为第一名比他差,更不用说三十几名的人了。那里面一定也有许多从小被认为的天才,从来都拔尖的高手。如果全国除了坐在首席的几个人,每个都认为评审不公平,都像你一样生气,第二天不去了,这乐团不是只剩下几个人了吗? 首先你要想想,你为什么去参加?你参加就表示要接受评选。如果评选的成绩不好,便退出。不是好像下棋时一输就翻棋盘的人吗? 你可以一起初就不参加,既然参加了,就应该尊重那个团体,接受评选的结果,而且有始有终地把任务完成。
孩子!什么叫成长,什么叫成熟? 成长与成熟是一步步由父母身边走向外面广大的世界,是由家里的小公主、学校的小才女,走入社会,融合在当中,成为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或齿轮。
想想,如果你赌气从乐团离开,你提着琴,一个人走出音乐厅,那厅里的交响乐团是不是仍在继续练习,当你听到背后传来的乐声时,那真正孤独的人是“他们”,还是“你”? 今天早上,你出门时,我说:“去不去,由你自己决定。如果决定不去,放学就回家。”
所以,下午三点,我一直听着门,听会不会传来你的脚步声。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门外都安安静静,我的心,则由紧张变为兴奋。
孩子!恭喜你,你成功了!你战胜了狭隘的自己,有了宽阔的胸襟。
(选自《刘墉成功系列作品集》,南海出版公司Z006年版)导读:
你也遇到过类似事情吗?你是怎么处理的?你当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引用这篇文章中的哲理作为你作文的材料哦。“成长”主题写作多维全解 维度1:成长是一种参悟
青春拐角处的两个女孩
吉安 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从不会感伤,也不懂得自卑。我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地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我不像骄傲的张小凡那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虽然张小凡的成绩比我好,但在同学们的眼里,她不过是个除了学习好、长得漂亮,便再无可取之处的女孩。
这样的比较,周围的人时不时便会提及,而且,我总是被褒扬的那一个。可是,没有人知道,我从心里讨厌这种比较。因为“农村女孩”的字眼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有谁会相信,我极力在外人面前张扬出来的自信和豁达,不过是为了掩饰我心底的胆怯与自卑:我的父母,是从农村迁移到这个城市来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皲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游走着拉客。这样的家境,让我在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父母时,总会找一个最恰当的理由,飞快地走开去。
还有,父亲是不会违背承诺在校门口停留的。每个周六的下午,我总是让父亲在离校门口100米的拐角处等我。父亲那么爱我,他当然不知道我在骗他。其实,我只是想等人都走光了再去见他,因为我不想别人看到我瞬间的尴尬与躲闪。
但还是有一个人,会让在教室里等待的我感到烦躁憋闷,她就是张小凡。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的人都走光了,才离开教室。但这是她一向的习惯,即便是平时,她也是赶在宿舍快要熄灯的时候,才悄无声息地推门进去。她不过是个太过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利用不多的时间,总结一下本周学习的知识。而我,却是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啦啦地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可是,张小凡却总是把要做的事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照例是轻扬着下巴,视线冷静淡定。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静寂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安稳下来,继而,我会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每次父亲老远地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摁响车铃。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一步步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那个张小凡:如果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长时间。虽然父亲并没有说什么,但我还是知道,其实每一次,他都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等我的,如果张小凡拖延一分钟,那么,父亲也会跟着多等我一分钟。张小凡,你真讨厌!几个月后的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习以为常地向学校百米外的拐角处飞奔。到达拐角后,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同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的朴实男人说着什么。男人在发动机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吃力,最后是张小凡跳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发动起来。我在张小凡扭身上车的那个瞬间迅速地转过头来,催促父亲说,快走吧。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刚才那个拐角处的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答道:只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只好开了电动三轮出来拉些散活儿,他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着,他都不肯,说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我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突然觉得有些难过。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在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父亲那骄傲的尊严,明白了我和张小凡之间,原来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当父亲躲在拐角处,默默维护着我的自尊时,该是何等失落和寂寞?而这些,年少虚荣的我,又何曾真正想过? 触点感发:
1.长大成人意味着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懂得了一些道理。本文主人公领悟到了什么? 2.总结一下,对成长的参悟可能有哪些? 3.请你从上面的参悟中选择一种,讲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吧。
维度2:成长是一场仪式
人生马拉松
(日本)村上春树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
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而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 “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
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苍老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我终于步人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我觉得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公里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那是1996年6月23日,我报名参加了在日本北海道佐吕间湖畔举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全程100公里。清晨5点,我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间的路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我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这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的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
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二百多人甩在身后。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时的我只有三十多岁,但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在这个年纪,我正式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虽然已不再年轻。触点感发:
4.1996年的那次超级马拉松比赛为什么让村上春树终身难忘? 5.你知道成人礼吗?就你的了解举出两个例子。6.你有没有具有仪式性的成长故事?
维度3:成长是一种抉择 维度4:成长是一种疼痛
英语老师 谢宗玉 早晨,阳光照进教室,照着一颗颗晃动的脑袋和一张张开合的嘴。我们在晨读,我们在大声晨读。别人读的是英语,我对英语不感兴趣,我在读语文。英语老师从后面走进教室,我没觉察。他冷不防从我手中把书抢了,反手就甩了我一个耳光。一教室沸扬的声音就这样被他突如其来的耳光给掀哑了,大家愣愣地看着我俩,早晨照进来的阳光这时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样子。
英语老师扭过头叫道:你们停下来干嘛?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英语老师拍了一下手,没事般地走了。
他没事一般,我可不行,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把语文课本拾起。然后伏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我能遏止自己的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从我的指缝里快速渗出来。虽然我知道错了,一三五的早晨该读英语,但我的过错难道就该由这记毫无商量余地的耳光来惩罚吗?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快了。我从没有被人打过耳光,更没有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下受辱,、我满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羞耻!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不声不响低着头进出教室。而在心中,仇恨的水草却疯了般昂扬生长。是的,我要报复,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这个让我当众丢丑的家伙!我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报复,我要痛快淋漓地拿刀捅了他!……我低着头,一声不响,就这样在自己的幻想中把内心捣鼓得壮怀激烈。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芽儿来。我最终还是失去了寻刀杀人的耐心,英语老师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逃过一劫。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辱他!但很快就有一事,让我进入了两难境地。那天英语老师闯进教室,对教室里的三个同学说:下午帮我去挖薯吧。你,你,还有你,来,把书收起,我们这就走。
三个同学其中一个就是我,英语老师仿佛早就忘了两个月以前发生的事。但现在他既然点到我了,我不能让他知道我心中的仇恨。我只能敛着头,和另两个同学一起去了他家。我记得一进家门,他就像个妇人样唠唠叨叨地骂着他的妻子:日日死人,怎么不见你死?!这样骂人的话我是第一次听到,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根深蒂固。挖薯时,我时不时就把红薯给挖断了。我应该不是故意这样的。挖薯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体力活,在家里,这常常是我爸的事。我还太小,力气也小,一锄下去,挖得不深,红薯往往就被拦腰截断了。我看见英语老师不时地皱着眉头,后来他说:宗玉啊,你书也读得不好,事也做得不好,以后就等着进棺材吧。我一脸怍羞,我年纪轻轻,没想到他竟把我与棺材联系上了。心中的恨意一下子又增加了,可手中的活儿并不能停下……
我现在算有些明白他那时为什么脱口就是棺材就是死了。那时他除了当老师,晚上常常替人唱号歌。哪里死了人,来请他,他一般不拒绝,十里八里也要赶去。他的号歌唱得不错。小时他在茶陵住过,一口的茶陵腔,用茶陵腔唱号歌,他的号歌就别具一格。有时在教室上课,他的声音也拉得好长,像唱号歌。有时夜里唱号歌唱得太晚,白天上课,他把作业布臵下去;就趴在讲桌上睡着了。
挖薯回来后不久,碰上学校组织学生入团。那时入团是件非常时髦的事,我们班当时只有三个名额,英语老师就把帮他挖过薯的三个同学都推荐上去了。全班同学知道这事后,都议论纷纷。因为如果凭成绩,我们三个没有一个能上。后来,另两个同学就在那次人了团。而我没有。因为我拒绝写入团申请书。我这样做,一是对英语老师的软性对抗。用老甘的话说,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吧。二是在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中,实在没什么脸面写入团申请书。
……好在与英语老师总算有分开的一天。初中毕业,我怀揣着仇恨悄悄离开学校。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我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终是要回来的。
可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为自己幼稚的想法感到好笑了。我看金庸那些侠骨豪情的武打书,江湖上的血海深仇,都可以一笑泯之。而我与英语老师之间的破事,算得了什么呢?他自己也许根本就没把这事记在心上,几年过后,我这个人就可能从他头脑中淡出了。
大学里有天晚上,我与一个同学在法律楼的天台上闲扯,说到中学的事,他居然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依然把仇恨带在心上。他说:总有一天,我要跑回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一顿。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唉,也许他还没参悟透吧……
不过,回头想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少年人的心胸太过狭窄……我们怀揣多深的仇恨上路,说明我们当时的伤害就有多深。随着时间的淘洗,仇恨也许可以忘记。但伤害之痛在事隔多年想起来,仍可以使心灵颤抖……那时的心灵是多么柔弱呵,可仿佛没有几个大人(包括老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注意,所以成长的心灵,注定会遍布刀斫之痕……
英语老师后来教不了英语,就调到邻校一个中学敲钟守门。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我还真的碰上他了。我远远见到他,心里猛地颤了一下,然后想也没想,就逃也似的溜了……
走远了,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英语老师他真的很老了……老得让我有说不出的怜悯。触点感发:
10.作者为什么对英语老师充满仇恨?他对英语老师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改变?
11.就像蛇蜕皮,蝉蜕壳,痛苦总与成长相伴,那个时候敏感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误区及例文评析 篇3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粉皮。晴天时,老太太愁眉不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啊。雨天了,老太太又泪水涟涟:卖粉皮的女儿赚不到钱啊。邻居知道了,就劝老太太:你真有福气,晴天时,卖粉皮的女儿赚大钱;雨天时,卖伞的女儿生意兴隆。从此,老太太脸上写满了幸福。
请以“感受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800字左右。
【误区】
1. 开头七弯八绕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如果七弯八绕,就会给人拖沓冗长、深不见“事”的感觉。加上我们中学生写的一般都是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开头再啰里啰嗦,不能直入场面、直接触“事”,那就无法把要叙之事展现完整,反而给人一种“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感觉。
以上题为例,有学生在作文《溢满心间的幸福》中这样开头:
如果心是一个杯子,那么幸福就是这杯中的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水也有一些变化。当从顶上看下去时,那水多得像是要溢出,而幸福也是这样溢满了心间。——题记
幸福是小船,承载着快乐的风帆。那些美妙的心情住在上边。幸福的距离好比咫尺天涯,即使它一直在你身边,你也未必能感受到它;但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无论有多远,它也都能在下一秒来到你身边。
幸福,是要学会珍惜的。故事发生在以前,一个阴雨天。有一个小女孩在传达室里静静地等待着,……
依我看,文章写到“故事发生在以前”才算露出真面目。先是一段长长的“题记”,再来一段更长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共174个字,真是“七弯八绕”。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进入事情的叙述或场面的描写,入题快捷一点、简化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开门见山”了。
如下面一篇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的记叙文,开头便直现场面、直露矛盾:
“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我恨你!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轰——”
桑妮重重地摔上门,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怨恨的泪。
屋内,只有一位孤独的妇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四周空荡荡的墙壁,静静流着泪,泪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
试想,这样的文章开头能不扣人心弦吗?不可能,它只会让你越看越想往下看。再者,开头腾出了“空间”,文章后面就会有足够的“地盘”成为进一步表现中心的“舞台”。
2. 材料粗制滥造
也以上题为例,选材时有好些学生不是从身边生活着眼,而是根据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读者》等材料,想象、归纳出一个故事;或者干脆“复古”,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时代去搜罗。
一位同学“胡编”了一个叫娟娟的女孩。妈妈平常都是为她准备好早餐,可是“今天妈妈去了外婆家,自己心里有点失落,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营养早餐,泪水终于还是舍弃了她的眼睛,滚了下来。……放学回来,令她惊喜的事发生了,妈妈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等着她。”……弥补了早上的遗憾,顿时,她感到很幸福。也许,这位“娟娟”就是作者自己,但绝对比不上把“娟娟”写成“我”,哪怕这材料就是编的。
还有“滥造”,公交车上让座位、回家路上助盲人、同学之间借文具、外公带着上小学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材料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让人看了烦心。他们的目光就是不肯聚焦到自己。
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被关在学校里,太枯燥,没东西可写,以致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其实,不一定非要是大事,只要是生活中的、能触动情绪的、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小事甚至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材料的首选,从而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和真实的思想。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高中了,妈妈早上五点多就走了,桌上只剩下一碗单调的蛋炒饭,和几样伴随着我中餐、晚餐的菜,我日复一日地麻木地吃着蛋炒饭,味同嚼蜡。我甚至怀疑,我还有味觉吗?
……我曾想,我还有幸福可言吗?……
晚自习回家后,还未来得及开灯,就发现妈妈房中露出丝丝白光,妈妈正披着上衣,倾靠在床的靠背上,眼睛微闭,头歪倒一旁……
妈妈眯开惺忪的睡眼,看着我。
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徐涛《幸福尽在不言中》)
文章通过前后对比,由原先的“失落误会”到后来的“幸福感受”,就属于近期身边事。由于在生活中留心了,所以写作中也就有触动、有感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啊!
3. 过程轻重颠倒
写记叙文,不管记人还是叙事,都应根据中心思想的表现需要,有详有略地叙述描写。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要放开笔墨,作重点具体的叙描;对虽与表现中心思想有关但无直接关系的,要惜墨如金,进行轻淡地叙述。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使文章繁简失当,轻重颠倒。
目前,不少学生作文过程中,处理详略时,往往不怎么考虑表达中心的需要,因此常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还以“感受幸福”为例,一位学生就曾不分轻重地这样写:
快要中考了,作业负担开始加重,我的心也变得浮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我温暖的床的怀抱。可是一张张考卷正在我书包里辗转,一道道试题张牙舞爪地逼迫,我不得不起来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将一张张考卷填满。书桌上的闹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时针也不知何时指向了‘十’,我拼命地赶着作业,直到“滴答”声伴随着沙沙的写字声逐渐停止时……
和往常一样,一缕阳光洒了进来。我一跃而起,有种恐惧感,看见桌上还有几张空白的考卷,急得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急切地整理着我的东西,一边还骂着妈妈“怎么不早叫我”。妈妈这时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般向我解释,我哪有心思听,拔腿就往学校赶。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父母,早上不再有那深情的呼唤,才隐约感到当时是多么的幸福。
像上文,该生重点写的部分,花的笔墨越多,越表现自己的苦,哪里是“感受幸福”,分明是“感受痛苦”!相反,应该重点叙写的“幸福”“感受”部分却一带而过,如何一点点地“感着、受着”变成了“感着、悟着”。这真正是叙写过程的轻重颠倒。
【佳作示例】
灯
唐修文
被无尽的黑暗包围,我压抑着心底的恐惧,一步又一步缓慢地上着楼梯。“咚咚”声在空旷的楼道内回响,眼前仍是漆黑,想起曾经看过的灵异电影,这声音充满了鬼魅气息。我心头一紧,闭上眼睛,飞奔到了家门前……(开头不七弯八绕,直入场面、直接触“事”,很能吸引人)
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情景,黑漆漆的楼道似乎永远不会有灯,即使有时月光轻洒,却也只增添了一份诡异。
那天回到家,我一进门便开始抱怨:“楼道里怎么连个灯都没有呀!”
爸爸道:“改天装个就是了。”
我知道这“改天”意味着是有多久,便开始绝望了:算了,惊悚就惊悚些吧……(略写楼道里没灯时每天的“惊悚”,同时又简单交代爸爸答应安装路灯,为下文“感受幸福”作铺垫)
又是一天,我绝望地站在楼道前,望着一阶阶轮廓不明的楼梯,心里大声呼喊:呀,冲啦!刚迈上第一步,就听到“嗒”的一声,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虽然这灯光有些昏暗,却将我之前的恐惧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竟是一份淡淡的感动。(“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一份淡淡的感动”都标志着“我”开始“感受幸福”了)
我依旧缓慢地踏在每一阶楼梯上,想在这灯光的包围下将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被黑暗折磨了那么久,竟没有想到光明来得太快,也会有那样小小的刺眼。
“咚咚”的声音仍不停地在耳边回荡,却像是一种指引……
终于到家门前,我慢慢地抬起头,上面就是那给了我感动的灯泡,回想起从前也因为害怕而胆战心惊,也因为怕黑而小声抽泣,此刻的自己竟也想落泪。(“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光明来得太快”、“小小的刺眼”、“给了我感动的灯泡”、“竟也想落泪”等心理活动都是在详细地描写着“感受幸福”)
从那天起,每当走到楼道前,没有了黑暗。父母会在我晚自习放学前将门前的灯打开。也许他们只是寻常的关心,却不知那黑暗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楼道,也照亮了我整个心,回家的路,开始让人幸福。
幸福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感觉只需要不经意间的感动。我们都没有刻意去提起那盏灯,只是默契地配合着,一个习惯了在夜晚亮起灯,一个则开始习惯在灯光中幸福。(这两节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也是在写“我”“感受幸福”。跟前文惊悚时的痛苦体验相比,这分明是在“感受幸福”,真可谓轻重适宜、详略得当)
逐渐强烈的灯光,让我迈着最后一阶楼梯,回到了家门前……
这就是幸福吧,由这昏暗的灯光串起的……
写作例文 篇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其意思很是明白:语文教材是例子,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细品语文教材的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 哪一篇不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的优秀作品, 它们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经验和信息, 增强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从而达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效果。同时, 在阅读中, 学习了前人的写作方法, 如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如果我们能以这些课文为范例, 在阅读教学时, 能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指导, 那么学生对写作就不会觉得高深莫测、无从下手了。
本人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 以及对教材的研究, 下面就初一学年语文教材为范例, 谈谈自己的一点还不太成熟的拙见。
一、让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我们学生平日里的作文, 写到人物对话时, 常用“我说……”“你说……”“ⅹⅹ说……”这样的句式, 用词单调、乏味。如果我们认真翻阅课本, 定会发现书本里写“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直接用“说”字或用别的字。
1. 爸爸哑着嗓子, 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我怎么能够去?” (林海英《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里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爸爸因生病无法参加毕业典礼时的无奈之情。
2.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将大拇指一翘, 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乡下人不识好歹,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鲁迅《社戏》) 这里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六一公公憨厚淳朴、热情好客的农村农民形象。
3. 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
“他们看见了, 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郑振铎《猫》) 这里用“很不高兴”“咕噜着”来表示“道”时的表情神态, 很鲜活地表现了三妹因对隔壁周家的丫头的不满的神情。这里力避“ⅹⅹ说”这一形
其实, 人物在说话时, 不可能僵硬地毫无表情地说, 往往会伴随着动作或表情, 这才符合实际, 也更贴切自然。
通过以上例举, 品读一些句子, 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表现人物性格, 用“说”是最直接有效的, 但要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光有“说”是不够的,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在“说”字前、后加上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态, 逼真体现人物瞬时的心情。
二、让文章的语言美起来
在一次作文片断训练中, 我要求是:回忆朱自清《春》和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景方法, 把自己熟悉的家乡某个季节的景物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运用一些读书积累摘抄下来的有关景色描写的优美词句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结果, 经过学生的努力, 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成绩大大超出了平时的, 而且, 他们对教材内容表现出极其的重视, 对写法借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 要想让学生的语言优美, 主要引导学生对句子的修辞和语言形式等进行模仿。
1. 善用修辞。
冰心的《观舞记》主要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 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 小鹿的疾走惊跃, 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 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 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形象, 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玉米,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粱衡《夏感》) 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 很有趣味。
2. 美在句式。
句式的整齐, 语意的对举, 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 富有音乐美。莫怀戚的《散步》“我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她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 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儿子。”……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历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即使往”, “警报迭起, 形势紧张”, 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 富有节奏感。
3. 美在色彩。
有人说, 写作是将看不见的生命潜流展示出来, 就像绘画要借助画笔, 才能将五光十色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表现出来, 将丰富的色泽织进语言的锦缎, 才能融成生动的艺术画面, 表达出抽象的情绪, 增强可读性。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这些带着画意的色彩是湿润的、浓郁的, 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欢快的情感。
三、让文章的立意高起来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过程重于结果。虽然只是一次历险, 立意却很高, 富有教益。席慕容在《贝壳》中先描写一枚精致的贝壳的外形, 进而联想感悟到生命是短暂的, 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得一丝不苟。可见, 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 就要借助联想, 跳出小圈子, 扩大视野, 挖掘思想的深度。
“小点切入, 以小见大。”就是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切入, 借题发挥, 深入挖掘, 揭示出具有深远蕴涵的主旨。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 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小题大做, 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 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 只要善于透过想象发现本质, 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面展开, 并深入开拓, 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的艺术效果。
这样,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经验和信息, 培养了学生深刻敏锐的思考能力, 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从而学生写作的文章主题深刻高远, 个性张扬。
四、让文章的结构完美起来
写作文要讲究顺序、条理, 应当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 感到脉络分明、言之有序。朱自清《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 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 最后又总写, 以比喻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全文写景抒情, 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有详有略, 详略结合。文章以“脚步近了”始, 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 起于拟人, 结于拟人, 其构思布局, 修辞润色, 颇具匠心。杨振宁写《邓稼先》一文形式是“散”的, 但主题集中:中华几千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 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篇章结构, 布局谋篇, 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拟小标题分章节, 很值得借鉴。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多角度多侧面地感受到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更值得欣喜的是学生在围绕中心拟写小标题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
当然, 还有很多课文在写法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了插叙的写法;《风筝》运用了倒叙的写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了对比结构等。
看来, 凭借课文的例子, 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 循序渐进,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就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而来”的境界。
纵观全文,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内容则是作为例子用来向人们说明所谓的“共同法则”, 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读写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从而生成自己的写作方法, 形成特有的写作风格, 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吸收知识, 讨论是明辨知识, 写作则是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写作例文、材料一 篇5
一、相似性勾联引用 例文一:
《我的老师》片段
记得是在小学时,数学老师十分强调强调计算能力的培养。常常找时间培养我们的珠心算能力,可我当时并不明白其重要性,加上训练又比较枯燥,所以只是一味应付老师。转眼到了初中,数理化都要用到计算,由于过去总算练习过,感觉还能对付,但绝对达不到应付裕如的水平,这时,我想起过去读倒过的一则故事。暗黑的夜晚,先知在巴格达的山路上,让一个商人拾起路边的石子,商人随手拾了几颗装在口袋里,天亮时候才发现拾的都是珠宝,商人这才后悔由于当时看不清楚而没有多拾几颗。我想,我多么像那个糊涂的商人,由于自己幼时的无知,连身边唾手可得的宝贝都随手丢弃了。
评析:所谓相似性引用,指的是遇到某些与自己生活中情况相似的情节内容,就勾联引用到文章中来。一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二来也可以借文中事例来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中心。上文中这则小故事中的商人,在暗黑的夜晚扔掉了“宝石”;而作者自己在幼稚贪玩的情况下不愿意进行演算的训练,两者有着很相似的地方。在这里,小作者把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商人的“宝石”勾联起来,是引用构思的基本触发点。一篇普通的回忆老师的文章,由于增加了这一节内容,很好的表达了自己懊悔的心情,使文章增色不少。例文二:
《我理想中的字》片段
从上小学识字起,我写的字就很难看,像是一大堆生猛海鲜。父母和老师一直都强调要让我练字,还给我买了许多字帖,请了家教。可我小时后贪玩,一坐在桌前就发楞,一心想着“鸿鹄之将至”。年岁渐长,可字却越写越难看,中考日益临近,学习越发紧张,为了卷面少失分,又只好抽空练字,为此耗费了我不少的宝贵时间。我不由得想起《圣经》上的一个故事:盛夏时节,耶稣基督和圣徒彼德欲过沙漠,出发前做准备时,耶稣让彼德拾起路上一只旧马蹄铁,彼德嫌弯腰麻烦就偷懒不干。后来,耶稣自己拾起来换了18个樱桃。过沙漠时,彼德口渴难耐,却又无水可喝,耶稣就有意一颗一颗望地上丢樱桃,彼德只好一颗一颗地拾起来,一共弯了18次腰。现在,我就是那个可怜的彼德,为了当初的懒惰,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弯下自己的腰来。评析:《圣经故事》中的圣徒彼德,在应该为过沙漠做准备时,不愿意弯腰拾起一片马蹄铁。“我”小时侯因为贪玩而不愿练习写字,到了后来,彼德不得不弯了18次腰,而“我”同样也不得不为过去的懒惰而付出代价。和上一篇文章一样,小作者敏锐的抓住了相似点,把一个很古老且在基督教世界十分流行的故事为我所用,不但使更好的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思想,还增添了一丝异域风情。
二、比较性勾联引用 例文三:
《我心中的鲈鱼》片段
美国作家吉姆斯在《一条美丽的鲈鱼》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在海中夜钓,当他们钓起一条美丽的鲈鱼时,高兴极了,但当他们发现离鲈鱼休渔期结束还有两个小时时,父亲坚决要求儿子把鲈鱼放回去,尽管他们从未钓起过这么大的鲈鱼,而且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坚持了内心的道德标准,把鱼放回去了。
我心中也有一条鲈鱼,不过却是一条被我偷偷钓回家的鲈鱼。那次,我去超市买东西,发现地上有十几元钱,在当时,看到四周无人,我就把他捡起来了,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虽然这些钱为数不多,但却成了我心头永远的十字架,成了一条道德上的鲈鱼,每当我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吉姆斯的那一条鲈鱼总能出现在我的面前。
评析: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先饶有兴味地引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他们在没有外来力量监视的情况下,仍能够坚持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作者回忆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将自己与这对父子进行比较。从而勇敢地找出不足,“教我惭愧,催我自新。”这种比较式的写法,比纯粹写成“忏悔录”式的大路文章要好。同时,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修辞方法,将那只鲈鱼作为了一种道德符号,时时闪现。“鲈鱼”也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内容丰满,结构谨严,达到了“有物有序”的要求。例文四:
《心中的明灯》片段
又和同学闹了一点别扭,觉得周围的世界都是灰暗的一片,我一直都在想,这些人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怎么不能原谅我的小小过失?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闲来无聊,翻开一本书,读到一则故事: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旁人觉得不解。他说,我只要给别人照了亮,那么人家就不会撞上他。盲人心中装着一盏温暖的灯,为别人着想就是他心中的明灯。是啊,一个生活在永恒的黑暗中的人,还是总能够记得为周围的人们献上一片光明。前些天爸爸说起我的一个远房大爷,退休后在老家农村居住,有一天专门买来一棵大树,请木匠制成一架长梯,堂叔伯们都大惑不解:偌大年纪,要此何用?老人说:过去常年在外,家里家外全靠邻居照料,也没少借人家东西,现在我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这一架梯子,大家都可以用,就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吧。听爸爸说完故事后,我在想,大爷的心中不也装着一盏明亮的心灯吗?而我现在呢,本来就是自己对不起周围的同学,还怪别人 不“理解”自己,不但没有盲人那种宽广的胸怀,也没有远房大爷的知恩必报的宽厚。那位挑灯夜行的盲人心中有一盏明灯,而我的心中却燃烧着一股伤己害人的“无明业火”,真是令人惭愧不已。
评析: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心情“灰暗”,这在中学生中是很常见的事情,现代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也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作者引用的这则小故事很“经典”,很有教育意义。小作者用“比较性引用”,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道德模范”,接着又举了一个身边的“大爷”的例子,作为生活中的另一个正面参照。这样,自己那种狭隘的燃烧着“无明业火”的心理状态,与这位装着“一盏心灯”的利人思想加以比较,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就是和的“大爷” “感恩图报”的朴素观念相比,也有很大距离。本文中,作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这种独到的勾联引用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感悟性勾联引用 例文五:
《我的“风花雪月” 》片段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散文《紫蓝色的梦》中提到一种叫做“布袋莲”的水生植物,人们都知道它影响水面环境,但要清除它的时候,它却开出一种紫蓝色的像“梦”一样美丽的花朵,使人不忍下手。但后来布袋莲越长越快,越来越多,霸占了整个水面,再也无法清除它了,只好指望一场台风或者暴雨来解决问题。自从读到这篇文章,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迷人的布袋莲那梦幻般的色彩,其实,我又何尝没有手植过自己的“布袋莲”。前些日子,《还珠格格》重播,我这个"格格迷"马上又回到了那疯狂的世界,成天幻想着有一连串魔幻般的奇遇:不用读书,不用上学,不用考试,事事随心所欲,天天逍遥自在。而且有一个像“优秀共产党员”一样的“皇阿爸”,供我撒娇弄痴。天哪!尽管我也早就知道沉迷其中百无一利,但我已无力自拔,就像那美丽的“布袋莲”一样,牢牢地占据了我的心湖。这些“风花雪月”的事,呈现出如此“嚣张”的美丽,也许只有一场真正的“暴风雨”才能清洗干净。评析:每当我们读过一段文字,经常心有感焉,愤悱欲言,过去基本上是用写读书笔记或者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紫蓝色的梦》中有关“布袋莲”的一段描写:这是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开的花有着梦幻般的美丽,但繁殖力极强,稍存不忍之心就让它占领了水面。作者由此有所感悟,觉得自己沉迷于电视不能自拔,也如心中也长满了“布袋莲”,有着嚣张的美丽,占据了整个的心湖。这种反省的文字远远要比直接的“忏悔”语言要有力的多。例文六:
《走出心囚》片段
余秋雨曾在《为自己减刑》中写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犯人在监狱中学习外语,进行翻译,到出狱时,带了一部60万字的书稿准备出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里也讲到一个犯人利用坐牢的时间练成象棋顶尖高手的经历。他们虽是犯人,却在不自由中找到了自由。我这才悟到,过去我却总相反,总为自己在自由中寻找不自由。过去我常因小事与母亲发生争执,每次都与她斗气,多少天也不理不睬,不过每一次都是母亲先开口和我说话。其实,妈妈应该算是一个能在不自由中去寻找自由的人,而我却相反,却为自己设置了重重的心囚。
再想想平时,不也是这样吗?闹别扭的时候,一个“仇人”就是一座监狱;考砸了的时候,一张考卷就是一座监狱;挨批评的时候,几句话语也成了监狱。天哪!如果我能够和“仇人”学到宽容,从考试中吸取教训,在批评中明白道理,我也就和那位翻译家及象棋高手一样,从不自由中寻找到了自由,也就真正地走出了心囚。
评析:中学时代的孩子情绪化明显,总爱无缘无故跟自己过不去,这本来是很常见的事情,本文作者在读完了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后,却能够由此感悟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觉得自己在也和文中的人物一样,是在设置人为的监狱,在自由中寻找不自由。这样,深刻的哲理内涵,就使文章品味上升了一个层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由此掌握了一种读书的方法,学会了一种思维的方式。这对于中学生也许更为重要。
总结:以上说了三种勾联引用的方法,其实是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的。但无论如何,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能够选择精华为我所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写作者必须具有丰厚的素材积累,在此基础上训练才谈得上有所得益。当然,在好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如果再附以恰当的方法指导,那就能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了。材料一
1、三个抄写员
2、黎锦熙(1890—1978)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进行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2、从设定目标开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荣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荣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荣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荣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而这样走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荣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3、徐溥投豆
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须知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已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终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4、英雄时代
贝多芬生活的时空,前有康德,后有尼采,左有莫扎特,右有歌德,周边还有左拉和拿破仑、俾斯麦和米拉波,以及丹东„„那是一个“千山风雨啸青锋”的欧洲大陆,惟其如是,才有了音符的狂飙从他的五线谱上挟势飞腾;惟其如是,他才得以借用拿破仑的十指,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的时代才会谱出英雄的赞歌。
5、君子之风
半夜,卫灵公跟南子对坐长闲谈,听见王宫外面的马路上,一辆马车远远驰来,从车轮跟路面接触震动发出的声音,可以推断车上坐着一个人。
马车一步一步来到王宫门外,车声稍稍停顿一下又响了起来,现在的声音跟刚才的不同,车上的人显然已经下车。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恢复了较为深重的响声,马车的主人又回到了车上。
卫灵公对南子说,车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一问,果然不错。南子问卫灵公是怎么知道的,卫灵公说,依照规定,坐车的人经过王宫门外要下车步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除了蘧伯玉这样的君子,谁还肯守这个规矩?
6、拨快10分钟
在美国新奥尔良,有个小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又喜晚睡晚起。因此,他几乎每天上学都迟到。这让他的父母头痛不已。用心良苦的爸爸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既不是惩罚孩子,也不是采用死板的教育方式,而是把孩子床头的闹钟拨快了10分钟。
自从拨快10分钟后,小孩再也没有迟到过。小孩后来成了全球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7、最好的教育
拿破仑·希尔的祖父是卡罗莱纳州的马车制造师。老人会清理耕种的土地时,总会中田野的中央留下几株橡树并有这些橡树来制造马车的轮子。年幼的希尔以祖父的举动困惑不已,问:“森林中那么多树可以砍伐,为什么偏偏用田野中的橡树做车轮呢?”祖父和蔼地笑了笑,说:“森林中的树互相遮掩,缺少风吹雨打,容易折断。田中的橡树没有什么可依赖,需要百般挣扎才能和大自然对抗,没有茁壮的身躯就难以存活。用它们做车轮,才可以承受沉重的负荷。”
在自传中,拿破仑·希尔表示,那是他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8、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喝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喝,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何不摘梨止喝?”许衡道:“不是我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道:“世道如此乱,管他谁的梨呢?”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9、上帝不会给的太多
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倦的他抬起头,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物的情怀。他与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谊。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卡通片。然而他再次失败,穷得身无分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中苦苦思索,怀疑自己的天赋。突然,他想起了那亮晶晶的小眼睛,灵感就在黑夜里闪现了:全世界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这位画家就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沃尔特·迪斯尼。
上帝给他的并不多,只给他一只老鼠,他抓住了。
10、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在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11、截成一样长
《涑水纪闻》是司马光作的笔记,其中有一条记道: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营建宫室。管理竹木材料的官员,认为各地运来的竹木长短不齐,不便管理,建议将其裁截整齐。赵匡胤便在他的条陈上批道:“你的手指和脚指,难道没有长短的吗?为什么不截成一样长呢?还是长的让它长,短的让它短好了。” 这一条在别的宋人笔记里也记载,不过批语还多了两句骂人的话:“截你爷的头,截你娘的头。”
12、火箭能升高吗
1964年盛夏,一枚中国火箭在准备发射升空。关键时刻,火箭出现了故障,被迫推迟了点火。这时年轻的中尉军官王永志找到设计师,提出:“泄出600公斤推进剂,也许就行了。”设计师想,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永志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反映:箭体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射程,泄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么?这样一来,火箭不就可以飞得更高吗?钱学森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当即拍板:“我看这个办法行!”
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13、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14、江珊大难不死
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湖北省嘉鱼县中堡村6岁的女孩江珊大难不死。她在惊涛骇浪中浸泡了约9个小时,短裤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一件上衣,两股间被树枝划出一道道伤痕,硬是紧紧抱住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杨树,直到被武警战士救上船。
江珊平时经常一个人到处“野”,一“野”就是一天。两岁时就开始在塘里玩水,会狗爬、仰泳、踩水。她爱爬树,门前一棵槐树被她爬得滑溜溜的。一到夏天,她便光着脚,打着赤脚,到处捉鱼,掏鸟蛋,抓蝴蝶。一年四季,她的脚没少割伤,身上没少划伤,手没少搓伤,但她不怕,很少像别的孩子哇哇叫痛。
16、喂蒸馏水的孩子
外国一对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夫妇,结婚多年喜得一子,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喂蒸馏水,而不喂其他的水。孩子六岁时,因无免疫力,感染病毒而不幸夭折。
17、爱迪生与爱因斯坦
大发明家爱迪生辞退了不称职的助手后,又贴出了招考新雇员的广告,可是前来应试的人又没有一个令他满意。正在这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来他家作客了。
“哎,找一个助手真难啊!”爱迪生发牢骚说。“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荣任你的助手呢?” “很简单,只要能对我的提问对答如流就行。” “那么,我来试试。”爱因斯坦说。
于是,爱迪生开始口试爱因斯坦:“请问,在常温下,白云母的电阻率多少?” “《电工手册》中有现成的答案!”爱因斯坦说。“请问,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 “那可以查下《铁路指南》。” “不锈钢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个可以查一下《金属手册》!”
爱迪生评说:“您虽然对答如流,可惜只能打零分。”
爱因斯坦哈哈大笑说:“考官先生,我当不了您的助手,我自动退出。”
【写作例文】推荐阅读:
行政公文写作例文10-20
童话寓言写作技法与例文07-19
bec模拟试题写作例文09-10
学生例文08-15
指令及其例文06-20
活动方案例文09-08
《崇尚简单》例文10-27
工作计划例文08-28
出征仪式致辞例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