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精选11篇)
粘性 篇1
一、引言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概念的提出是成本费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学界对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及特征、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以及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展开了大量研究。已有研究文献表明,不同国家及不同行业企业都存在成本费用粘性现象;宏观经济、法律制度、行业环境、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者能力及预期、生产经营状况等因素影响成本费用粘性,而成本费用粘性又会增加利润波动性。目前,对成本费用粘性特别是粘性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本文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粘性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使粘性影响因素的综述更具内在逻辑性,本文从管理者特征及宏观经济环境、成本费用决策动机与企业内外部监管,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行业环境这3方面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通过文献综述,本文认为,未来需要对以下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成本费用粘性分类信息与具体决策原因、动机的对应关系;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成本费用粘性程度→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综合研究。
二、成本费用粘性概念与特征
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假设成本费用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即成本费用变化与业务量变化相关,而与业务量增减变化方向无关。但Norren&Soderstrom(1997)发现,企业成本费用对收入上升的反应比对收入下降的反应更为敏感。Anderson、Banker&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费用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变化率,并将此现象其定义为“费用粘性”。后来,大批学者研究表明,成本费用粘性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国家企业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职工薪酬等各项成本费用中(Subramaniam、Weidenmier,2003;Calleja等,2006;孙铮、刘浩,2004;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方军雄,2009),即成本费用粘性具有普遍性特征。成本费用粘性具有反转性特征,即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前期收入下降引起的成本费用粘性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ABJ,2003;孙铮、刘浩,2003;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韩飞、刘益平,2010)。成本费用粘性还具有分层性特征,即小范围的业务量变化不会导致成本费用粘性现象,此时,成本费用与收入呈线性变化关系;当收入波动超过一定幅度后,成本费用粘性现象便出现了,并且随着收入变化幅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收入变化幅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成本费用粘性将逐渐减小(Subramanian&Weidenmier,2003;Calleja等,2006;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韩飞、刘益平,2010)。
三、成本费用粘性理论
目前解释成本费用粘性形成原因的理论有:契约观、效率观、机会主义观(孙铮、刘浩,2004;边喜春,2004),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代理问题(Banker et al.,2010;江伟、胡玉明,2011;王红军、杨琳琳,2011;涂柳媚,2014),以及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万寿义、王红军,2011)等。在成本费用研究文献中,认可度比较高是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以及机会主义观三种理论。
(一)调整成本
成本费用变化反映了企业资源配置的调整,而调整资源配置一般会产生调整成本(ABJ,2003)。调整成本可分为涉及货币资金的调整成本和涉及心理因素的调整成本(Banker et al.,2011;万寿义、王红军,2011)。涉及货币资金的调整成本有:解聘员工支付的解约费用,处置资产的低价抛售损失和处置费用,未来业绩上升时招聘新员工的招聘费和培训费,以及购入新资产支付的运输费、安装费和采购费用(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订立合同费用)等。涉及心理因素的调整成本是指企业裁员及抛售资产等行为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所产生的损失。调整成本理论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解释是:当企业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在权衡资源调整成本和闲置成本的基础上做出资源配置调整决策,若调整资源带来的成本大于维持资源所产生的费用,管理者则不会马上调整资源配置,从而形成成本费用粘性(Banker et al.,2010;江伟、胡玉明,2011;王红军、杨琳琳,2011;涂柳媚,2014等)。
(二)管理者预期
管理者预期理论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解释是:在业务量下降时,若管理者对企业产品未来销量持乐观态度,则会保留闲置资产,以避免削减现有资源可能导致的调整成本,从而增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若管理者对企业产品未来销量持悲观态度,则会削减闲置资产,从而减弱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甚至出现成本费用反粘性(ABJ,2003;Banker等,2010;王满、曹歌,2012;李粮、赵息,2012;Blue等,2013;Chen等,2015)。
(三)机会主义观
机会主义行为理论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解释是:在IPO上市、融资(如增股、配股、发行债券、银行借款)、避免盈余下降、管理者规避绩效考评损失、“洗大澡”盈余管理、“构建帝国主义”等一系列机会主义动机驱使下,管理者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调整资源配置及成本费用。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非对称变化,从而产生成本费用粘性或反粘性现象(孙铮、刘浩,2004;Kama、Weiss,2011;Chen、等2012;李粮、赵息,2013)。
四、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
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结论,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有宏观经济、法律制度、行业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公司治理、生产经营、管理者特征等企业内部因素。在上述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管理者预期等因素,法律制度、公司治理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管理者决策动机等因素,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因素与行业环境因素都具有客观性。为了使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综述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本文从管理者特征及宏观经济环境、成本费用决策动机与企业内外部监管,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行业环境方面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一)管理者特征及宏观经济环境
管理者是成本费用决策主体,管理者能力、过度自信以及未来预期等因素影响成本费用决策,进而影响成本费用粘性。已有研究表明,若管理者能力较低,当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并非不愿意而是没有能力及时调整成本费用,从而导致成本费用粘性(孙铮、刘浩,200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成本粘性成正相关关系(王娅婷、韩静,2014;梁上坤,2015),但在债务约束较强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不会显著提高公司成本费用粘性(梁上坤,2015)。当管理者对未来市场持乐观态度时,会强化成本费用粘性;相反,当管理者对未来市场持悲观态度时,会弱化成本费用粘性,甚至出现成本费用反粘性(Banker et al.,2010;王满、曹歌,2012;李粮、赵息,2013等)。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管理者未来预期,进而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已有研究表明,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管理者往往对未来持乐观预期,即使当期营业收入下降,也会认为该下降是暂时的而不削减资源投入,从而强化成本费用粘性;而当经济处于下降阶段时,管理者会认为当期营业收入下降不会是暂时的,缩减资源所发生的调整成本将小于维持闲置资源所带来的成本,因此会立即缩减资源,从而降低成本费用粘性水平(ABJ,2003)。不过,对我国数据研究表明,虽然经济增长可能会增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但检验结果不显著(孙铮、刘浩,2004;王满、曹歌,2012)。分行业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增强了房地产行业成本费用粘性,但减弱了制造业、电煤水供应业、信息技术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成本费用粘性(刘武,2006)。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产品需求及管理者应对决策,从而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往往会导致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在产品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管理者倾向于采用灵活的技术以降低调整成本,而调整成本低的企业能够及时调整成本费用,降低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即产品需求不确定性能够降低成本费用粘性(Kama anddWeiss,2011)。但也有观点认为,在需求不确定情况下,企业为了减少未来需求增加所产生的资源紧缺成本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带来的机会成本,管理者倾向于维持较多的生产资源。因此,需求不确定性会增强成本粘性水平(Banker、Byzalov&Plehn-Dujowich,2014)。
(二)成本费用决策动机与企业内外部监管
管理者决策目标和动机影响成本费用决策方案的选择和实施,从而影响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已有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者动机既可能增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也可能弱化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管理者规避损失和盈余下降(Dierynck、Renders,2009;Kama、Weiss,2011;王满、曹歌,2012;聂建平,2015)、保持盈余和业绩增长(Dierynck et al.,2012;李粮、赵息,2013)、继任管理层在上任当年提升业绩(车幼梅、陈煊,2013)等动机会削弱公司成本费用粘性。若高管激励以盈利为基础,则管理者会为了达到盈利目标,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水平,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Kama and Weiss,2013)。特别是,在报酬结构中,若短期报酬比例较高,为了追求短期利润,管理者会控制当期成本费用,从而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降低(Wiersma,2010;车幼梅、陈煊,2013)。但管理层扩张动机及“构建帝国主义”动机等却会增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Chen等,2012;穆林娟,2013)。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实现上述动机的手段之一,显然盈余管理会影响成本费用粘性(陈磊、宋乐、施丹,2012)。具体来说,管理层向上调节应计盈余行为会弱化企业成本费用粘性,而向下调节应计盈余行为会强化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江伟、吕喆,2013,江伟、胡玉明、吕喆,2015)。公司治理质量高以及监管力度大可减轻代理问题,制约成本费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研究文献表明,公司治理质量高,成本费用粘性水平低(Chen等,2008),公司治理水平与成本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Chen、Hai Lu&Sougiannis,2012)。以我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公司治理结构与成本费用粘性关系进行研究,也得到如下结论:董事会规模适当、CEO与董事长两职分离、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比例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等都能降低公司成本费用粘性(万寿义、王红军,2011;王明虎、席彦群,2011;房曼重、杨凤,2013;,徐圣男,2013)。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对经营者监管力度大,民营控股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小于国有控股企业(万寿义、徐圣男,2012;刘媛媛、刘斌,2014)。中央国企比地方国企面临更多行政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民营企业比地方国企具有更好的公司治理效力,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相对于地方国企具有更低的高管薪酬粘性(方军雄,2009)。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缓解了企业代理冲突,从而降低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成本费用粘性(罗宏、曾永良,2015),例如: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粘性显著低于非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但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审计的公司,其成本费用粘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梁上坤、陈冬、胡晓莉,2015)。政府制度通过诱导和约束成本费用决策行为来影响成本费用粘性。我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经营者薪酬挂钩,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利润、以利润指标为基础的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研究文献表明,该办法实施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降低了。因为在该考核办法下,管理者会通过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来提高企业利润,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报酬的目的(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2009)。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成本粘性影响减弱(江伟、吕喆,2013)。原因是: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会计盈余的空间;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要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而不再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这减少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管理费用账面数额变化,进而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费用粘性。国家法律制度也通过约束和监督成本费用决策行为来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研究结论表明,相对于普通法系下的英美法律制度,法典法系下的法德法律制度更注重保护劳动者利益,公司解雇员工成本更高昂。因此,当营业收入下降时,法德两国企业倾向于保留资源以避免削减资源所带来的调整成本;而英美两国企业倾向于削减资源,或者是不签订在收入下降时可能加重企业负担的合同。法律制度对劳动者保护力度差异导致法德两国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高于英美两国企业(Calleja、Steliaros&Thomas,2006)。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19个国家数据为样本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工资议价能力越高,雇员保护法案越严格,该国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越高;而集体谈判时工人集中度越高、协调能力越强,失业救济金越高,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越低(Banker&Chen,2006)。我国《劳动合同法》增强了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大大提高了企业裁减员工成本,这将减少企业业务量下降时裁减员工的规模,从而增强了企业薪酬粘性(刘媛媛、刘斌,2014)。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影响资产和劳动密集度,而资产和劳动密集度通过调整成本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研究文献表明,存货、固定成本等资产密集度高、劳动力密集度高的企业,其资源配置调整成本较高(Subramaniam&Weidenmier,2003)。当业务下降时,企业难以向下调整成本费用,从而导致较高的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即企业资产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ABJ,2003;Calleja等,2006)。对银行数据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固定成本比重大的银行,成本粘性水平高(Porporato,2010)。核心竞争力部门调整成本高于非核心竞争力部门,因此处于核心竞争力部门的成本费用粘性水平高于非核心竞争力部门(Balakrishnan&Gruca,2008)。
(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行业环境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反映产能利用率,而产能利用率是收入变化时影响资源增减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也会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文献表明,产能利用充分的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大,而产能过剩的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小(Balakrishnan、Petersen&Soderstrom,2004;常琳琳,2013),甚至可能出现成本费用反粘性(常琳琳,2013)。这是因为:对于产能利用充分的企业,当业务量增加时,现有产能难以满足增长需要,需要增加资源投入;而当业务量下降时,则正好缓解了企业产能紧缺问题,不需要减少资源投入,这使得业务量增加时成本费用增加幅度大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费用减少幅度,形成成本费用粘性。相反,对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当业务量增加时,现有产能能满足业务量增长需要,不需要增加资源投入;而业务量下降时,企业会出现更多的闲置产能,促使企业大幅削减现有资源,这使得业务量增加时成本费用增加幅度小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费用减少幅度,形成成本费用反粘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般会反映到自由现金流中,而自由现金流也会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表明,自由现金流越多,企业成本费用粘性越高(Chen、Hai Lu&Sougiannis,2008;Banker等,2011;王明虎、席彦群,2011)。其原因是: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多,经营者可能过度投资或增加在职消费以增加自身效用,或者企业没有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的压力导致管理者没有向下调整成本费用的动力。不同行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不同(Subramaniam&Weidenmier,2003;刘武,2004;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王满,刘水,石瑞,2014等)。制造业存货和固定资产水平高,其成本费用粘性水平较高,而商贸业固定资产比重较小,其成本费用粘性水平较低(Subramaniam&Weidenmier,2003)。由上述可知,行业资产密集度差异可能是导致行业成本费用粘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竞争强度与成本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Anderson、Chen,2005)。因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幅度缩减关键部门成本费用会对公司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持竞争力,即使这些部门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其成本费用开支也不会被降低。但利用我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行业竞争可以抑制成本费用粘性(梁上坤、董宣君,2013),寡头市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显著强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刘晋、赵丽萍,2015)。其解释是: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利润率低,一旦经营收入减少,管理者会更愿意降低资源投入和成本费用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粘性降低。由上述可知,行业市场竞争强度差异可能是导致行业成本费用粘性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
(一)增大企业利润波动性
企业存在成本费用粘性意味着当业务量减少,收入下降时,成本费用只是小幅下降,从而导致单位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更大幅度地下降。即成本费用粘性放大了收入下降所导致的企业盈余下降幅度(Weiss,2010)。假设:存在成本费用粘性、反粘性和无粘性三种情况,无论业务量怎样变化,三种情况的营业收入始终相同;在收入增加时,三种情况成本费用增量相同,但在收入减少时,成本费用粘性企业的成本费用减少幅度最小,反粘性企业的成本费用减少幅度最大,无粘性企业的成本费用变化与收入变化呈线性关系。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成本费用粘性与企业利润关系可用图1直观表示(DannWeiss,2010)。在图1中,横坐标代表企业业务量,纵坐标代表企业利润水平,线段CEF、AEF、BEF分别代表成本费用粘性、反粘性及无粘性公司利润与业务量的关系。由图可知,在业务量由So下降到Sd时,成本费用粘性企业利润变化幅度大于无粘性及反粘性公司利润变化幅度(如图:DC>DB>DA),即成本费用粘性增大了企业业务量下降时的利润波动性。
(二)影响分析师预测准确性
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利润变动幅度,即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增加了企业未来利润的不确定性。而利润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的难度,降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Dan Weiss,2010)。从理论上讲,若分析师认识到成本费用粘性对企业盈余预测的影响,并在盈余预测时排除该影响,则可提高其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已有文献研究表明,以成本为基础构建的盈余预测模型(CVCS)比ROE盈余预测模型、OPINC盈余预测模型和CASH盈余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盈利预测准确性,并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Banker、Chen,2006、苏文兵、李心合、段治翔,2012)。这表明,考虑了成本费用粘性之后的盈余预测模型(CVCS)确实能提高企业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同时也验证了“成本费用粘性会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这一判断。由于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分析师不愿意对高成本费用粘性企业展开盈余预测(Dan Weiss,2010),投资者也降低了对这类企业盈余预测的依赖程度,即资本市场对这类企业的盈利预测反应较弱(Dan Weiss,2010;吕晶晶,2012)。
六、研究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研究成本费用理论中,管理经济学中的短期与长期成本理论、管理会计中的成本费用性态理论都假设成本费用与收入成某种函数关系,成本费用变化仅仅是收入变化的函数“输出”结果,因此通过成本费用变化难以观察成本费用决策行为。而成本费用粘性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外部人观察和探讨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展了成本费用的研究领域(Anderson、Lanen,2007;江伟、胡玉明,2011)。但已有文献几乎只研究了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情况,然而非上市公司在各方面都与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江伟、胡玉明,2011;涂柳媚,2014)。而且并非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具有粘性(Malik,2012;苏捷、苏宁、周莉,2012;李粮、宋振康,2013),在考察成本费用粘性时不应该用营业成本或者销管费用等这些大的成本费用项目,而应对其细分项目进行考察,以发现到底是哪些具体的成本费用项目导致粘性的存在。对于成本费用粘性信息的利用,其高低并不是评判企业经营好坏的定性标准,不同行业特征、地域特征、不同资产规模、不同发展路径、发展阶段都会对公司的成本费用策略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成本费用粘性水平的差异(李粮、宋振康,2013;马永强、张泽南,2013)。然而,究竟何种费用粘性水平对企业来说是最合适的,如何建立有效的成本费用计划、预警与控制系统、正确评价管理者业绩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激励、以及提高盈余预测的准确性等,需要学界的进一步研究(王红军、杨琳琳,2011;李粮、宋振康,2013;武张鑫、李跃文,2014)。除上述之外,已有文献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
以往成本费用粘性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检验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和成本费用粘性形成原因,而对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粘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方面的影响。对此,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需要学界的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只有了解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才能拓展成本费用粘性理论的应用。
成本费用粘性为企业外部人观察和探讨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因此,成本费用粘性概念的提出是成本费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但由于成本费用粘性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企业外部人难以根据成本费用粘性信息推断形成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具体原因,也就难以判断企业成本费用决策的具体行为,从而难以衡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对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成本费用粘性分类信息与决策具体原因、动机”的对应关系,以使企业外部人能通过成本费用粘性观察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决策行为,并据以考察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成本费用粘性程度→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而以往研究分别侧重探讨“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成本费用粘性程度”、“成本费用粘性程度→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缺乏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成本费用粘性程度→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综合研究。未来可将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细化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如法律制度、宏观经济增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如公司治理、生产经营模式等,将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细化为企业业绩、财务状况等,然后以成本费用粘性为中间变量,构成一个研究框架和不同的研究组合。
粘性 篇2
第一、网站的定位出现偏差
做SEO的都知道,网站想要排名靠前最忌讳的就是经常性的修改首页title、keyword和description,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是第三次修改了;第一次定位是参考别人的,有点盲目;第二次是因为公司要搞seo培训,于是就改了,如下图
第三次修改首先是对网站定位有了一定的思考,然后是研究了月光、卢松松的博客定位,为什么他们的博客用户这么多,这么具有粘性,阅读接近上万,评论几百,后来我发现一个小细节,如梦初醒,他们的博客文章下边都有这么一句话“除非注明,文章均为XX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
以前我在很多博客都有看到这样的话,没放在心上,于是我将该博客标题复制到百度搜索了一下,结果原文就是他们的博客,我之前一直以为是他们转载的,这次我错了。
为什么他们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对该行业很了解,写起来也如鱼得水;博客要具有粘性,一定要原创,绝对的原创;所以这次博客标题的修改,博客的重新定位,是我明白了独立博客成功的核心是网站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月光、卢松松他们博客的成功在于他们对该行业的了解,他们写的那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写出来的,既然我们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即使我们去复制也没有任何价值。因此 博客的定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熟悉的行业来定。千万不要模仿,抄袭,我的独立博客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因此我现在博客的定位也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对于网站的制作我是非常了解的,个人从大学自学网页设计和制作、SEO的应用,到现在开设第四期网页设计培训班,同时运用seo赚钱,都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经验,平时也比较关注互联网新闻,所以我现在博客定位如下:
第二、网站内容的原创性较少
只有自己熟悉的行业,写成来的东西才会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文章,别人才会原意多看,毕竟是经验之谈嘛,
如果对该行业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又可以毫无保留的给分享出来,那么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大家受益。如果有机会,我下次会把自己动态网站制作的全过程分享出来。
原创的前提在于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结合SEO来进行适当的优化,是提高网站访问量和用户黏性的就走好了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三、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无规律
网站的更新要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可以让我们读者不断的受益,如果长时间不更新,用户每次来都会“高兴而来,失落而归”,长此以往,人气就会越来越低。月光、卢松松他们的博客基本是每天更新。有规律的更新,会让读者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一旦要成习惯,网站的粘性慢慢就有了
第四、一个优秀的博客同样离不开SEO
我发现卢松松的博客seo做的是很到位的,它的博客采用的zblog程序:
1、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标题、关键词、描述
2、面包屑导航设置
3、每篇文章右侧都有最近发表文章和随机推荐文章,这样的设置可以加强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内链建设
4、zblog默认的所有分类页面调用的是同一个外边页面,没法试着相对于页面的关键词和描述,它的博客对这个也做了调整,就在前两天我的博客也做了同样调整,不通分类页面设置不懂的关键词、描述是非常利于排名的。
5、文章中的内链优化做的很自然。
如何制定粘性新年计划? 篇3
新年制定新计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制定一个可靠、牢固的计划,这个计划就像黏胶,时刻粘着你,使你时刻不忘记执行。否则,再完美的新年计划也只能是一纸空想,很难变为现实。
The idea of New Year resolutions conjures1) up different feelings among different people. Some doubt the significance of resolutions in real life, while others doubt their ability to stick to their own resolutions. So why should one make New Year resolutions in the first place?
First, there is no other time of the year when the whole atmosphere is so conducive2) to relax, reflect and look forward.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is small; however, it is like half-time in a basketball game. The first half is gone, with the second due to start soon. Now is the time to breathe, think and plan how you can do better in the rest of the game. Would you want to miss it?
The second aspect of this opportunity is about desires. Making resolutions enables you to connect with your deepest desires. Wouldn't you like to fulfill your deepest desires?
The third aspect is about the thrill of challenging yourself. Who would dispute that making resolutions is like taking a test with little confidence of passing it? It is easy to live an unchallenged, safe life; it is difficult to be challenged and face the failure. Want the thrill of challenge? Make resolutions for the New Year.
Here are six keys to make your New Year resolutions sticky.
1. Do it alone
Resolutions made hurriedly in a sudden rush of inspiration are bound to disappear sooner than you can imagine. Making resolutions should not be an event, it should be a process.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rself to sit alone in a quiet place. Reflect on the past and dream about the futur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different in the coming year? Why?
2. Clarity
Recognize your deepest desires and ask: "What action can I take?" Clarity is important. One sure way to achieve clarity is to write down the resolutions.
3. Quality not quantity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chances of success is to make a few but profound resolutions. Go for quality, not quantity.
4. Chew over3) your resolutions
Once you have zeroed in on4) a few resolutions, think ab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head. Imagine yourself doing what you wish to do and enjoying success. Imagine overcoming the temptations5) to break the resolutions. The more you chew over them; the better will be the chances of success.
5. Reminder
Help yourself by writing your resolutions in an e-mail and scheduling it to come to you, for instance, every Monday morning.
6. Try until you fail to fail
Despite all the keys, if you fail, do not forget the ultimate key: Keep trying until you fail to fail! Got it? Never give up!
Happy New Year! Wishing everyone of your resolutions become real.
谈及新年计划,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一些人会质疑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质疑自己是否具备坚持实施的能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制定新年计划呢?
首先,在一年当中没有其他任何时候会像新年一样,有着这样一种利于放松、反思和展望的整体氛围。机遇之窗十分窄小,但是,它就像篮球比赛的中场休息: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即将开始。现在是呼吸、思考以及计划如何才能够在剩下的比赛中表现得更好的时候。你愿意失去这个机会吗?
这个机遇的第二个方面与渴望有关。制定计划能够使你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联系起来。你难道不想满足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吗?
第三个方面就在于挑战自我的刺激性。有谁不认为制定计划就像是参加一场没有信心能够通过的测试呢?毫无挑战、安全的生活很容易;遭受挫折、直面失败却很困难。想要感受挑战的刺激性吗?那么就来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吧。
以下六个关键点可以使你的新年计划具备“粘性”。
1. 独自完成
一时心血来潮、仓促制定的计划肯定会比你想象的更容易消逝。制定计划不应该是一个事件,而应该是一个过程。和自己做个约定,独自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反思过去,畅想未来。在即将到来的这一年里,你想要有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呢?为什么?
2.清晰明了
确定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问一下自己:“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清晰明了很重要。而肯定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一种方法就是将这些计划写下来。
3.重在质量,而非数量
提高成功几率的最佳方法是制定少量但是意义深远的计划。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4.认真考虑自己的计划
一旦你确定了几个计划,就要仔细思考即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想象一下自己正在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享受着成功。想象你正在抵制会破坏计划的种种诱惑。你对这些计划考虑得越周全,你成功的几率就会越高。
5.设置提醒
把这些计划写在e-mail中,并安排好自动接收的时间,比如:每周一的早晨。
6.不断努力直到你无法失败
尽管有了所有的这些关键点,但是如果你失败了,不要忘记最后一个关键点:不断努力直到你无法失败!明白了吗?永不放弃!
非粘性土相对密度测定 篇4
相对密度控制是非粘性土填筑控制重要指标。是非粘性土处于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天然孔隙比之差和最松状态与最紧状态孔隙比之差的比值。测定出非粘性土的最大和最小孔隙比, 即可计算出相对密度, 用来判断非粘性土的密实度。在施工现场测定非粘性土相对密度, 从而有效地实现实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在二十四户水库施工过程中, 过渡、坝壳、反滤料的填筑, 测定相对密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测指标。非粘性粗粒土所处的密实状态, 可用它的天然孔隙比e与最大、最小关系比的相对关系 (即相对密度) 指标来表示:
式中:Dr相对密度
rmaxrminrd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干容重
emaxemine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孔隙比
相对密对试验就是测定出rmax、rmin后, 借助于 (2) 式计算出所要求出的相对密度下不同粗粒含量之间相应填筑密度或实测的相对密度指标。
2 土样制备
2.1 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制备主要是为各项试验提供具有同一级配或要求级配的试样, 以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当我们采用料场天然级配时, 首先在料场布点, 挖探坑, 从探坑中取回试样, 酌情按一定的粒径范围进行颗粒分析, 根据整个料场所采取的多组级配, 在同一粒径下可得到最低、最高和平均的三个小于该孔径的百分数, 汇合成整个料场的三条控制级配曲线 (即粗包级配、细包级配、平均级配) 在以后的施工中, 就用三条级配曲线所做的相对密度, 就具备了很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2.2 超径颗粒的处理
由于影响相对密度试验成果的因素很多, 如:颗粒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粗粒含量、仪器尺寸和试验方法等, 目前处理超径颗粒方法大体有三种:1) 简单剔除法;2) 相似级配法;3) 等重量代替法, 在“635”料场由于超径量较大, 主要采用等量代替法, 这种方法是以仪器允许的粗粒部分等重量替换超径颗粒而保持粗、细含量不变, 这样即保持了料骨料的骨架作用, 又能保持粗料级配的连续性, 将超粒径颗粒等重量分配到大于5mm粗粒组各级配中。
3 相对密度试验
3.1 振动时间及附重的确定
试样筒参照土工规程
振动时及附重的确定, 根据试验资料, 分析为:当时间为8分钟、12分钟、16分钟时, 不同的附重在这三个时间内的干容重变化不大, 特别是在12-16分钟这个时间内, 在Ps (砾石含量) ≈20%时, 附重为95kg, 它的干容重反而减小, 因此我们选用振时为12分钟, 考虑到砾石含量的增加对附重不同干容重变化较大, 选用附重为95kg。
3.2 配样中砾石含量最大粒径的确定
将料场颗粒分析后所得级配中超粒径含量按等重量代替法分配到80-5、60-5、40-5、20-5、10-5m m时, 得到了一个新的原级配, 再将这个新的级配按砾石含量的多少分配到各粒径区间, 根据各粒径区间的百分含量乘以新配的试样重90kg, 即这个区间粒径所需的配样重量。
3.3 试验操作步骤
各粒径区间含量按一定的总样重90kg配出后, 将其充分拌合均匀, 用人工灌注法进行装样, 装样时, 要避免振动及试样滚样, 并要求粗料分布均匀;落距一般为2.5-3cm;要尽量使装好后的试样表面平整, 如试样筒试样装填不满, 可采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出剩余体积, 这样就可得到它的最小干容重, 将装好的试样容积桶抬到振动台上, 根据确定好的附重及振动时间进行振动。最后同样可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它密实后的体积, 求得它的最大干容重。
4 成果整理
相对密度与干容重、砾石含量的三因关系:
目的是在以后的施工中, 当检验某一坝段的相对密度时可直接根据所做三因关系查验出来, 以下是二十四户水库工地的一组资料, 当 (1) 式中max=80mm时, 由试验所得相对密度、砾石含量和干容重的关系, 当粗粒料越紧密, 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 干容重也越大, 当砾石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干容重和相对密度都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1]范孟华, 邹正伟.改进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方法的建议[J].路基工程, 2007.
红色粘性土边坡稳定性损伤评价 篇5
以简化Bishop法为基础,利用Matlab计算程序,求解红色粘性土的.临界含水率,进一步求出临界损伤变量值.计算结果表明:临界损伤变量之大于1,不同于极限安全系数等于1,临界损伤值随击数的增加而变大,边坡稳定性可以用临界损伤变量来评价.
作 者:杨杰 张丽 YANG Jie ZHANG Li 作者单位:杨杰,YANG Jie(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昆明,650051)
张丽,ZHANG Li(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云南,650051)
粘性 篇6
门户新闻频道覆盖广
根据Alexa的数据统计(见图1),在新闻类网站/频道周均覆盖数统计排名中,位居前四位的均为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与第五名到第十名的新闻网站和频道形成两大阵营。虽然两大阵营内部数值没有显著差别,但阵营之间却差异巨大。
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周均覆盖数要比其他新闻类网站和频道高出15倍至25倍之多。而且对比前几周的数据,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访问人数的增减幅度甚至达到了其他新闻网站访问人数的总和。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门户网站更加综合全面,知名度高,并且已经培养出网民的登陆习惯,这种优势是其他新闻网站和频道无法比拟的;
仅仅发挥品牌效应显然还不够,门户网站还凭借其渠道的优势,为网民提供更多浏览新闻的路径。和讯网科技主编刘勇告诉记者,例如腾讯QQ依靠其客户端,黏住了海量的网民。那么通过客户端,腾讯在不同时段向这些网民弹出热点新闻,而且新闻弹出的时间多为网民上网的高峰期,这样一条热点新闻就可以在一瞬间吸引大批网民的关注。并且弹出新闻也是QQ新闻的覆盖量能在门户新闻网站中位居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腾讯、新浪都有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平台发布新闻吸引来的访问人数,也会被统计到数据当中。
此外,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的页面导航是网民主要的上网入口,而门户网站恰恰就守在这个入口处。互联网分析师于琳琳在接受网络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门户网站与诸多浏览器,搜索公司都有合作,很多用户习惯从类似于360,遨游等浏览器进入网页,而门户类网站都排在此类浏览器的前面。
新闻类网站更粘人
虽然在用户访问人数上,其他新闻网站与频道难以与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相抗衡,但其并非毫无优势。同样是来源于Alexa的数据(见图2),在用户日均访问页面数方面,排在前列的则少有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身影。
两组数据反差显著,而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首先源于新闻的内容。像东方网、人民网都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因此它们的新闻频道或地方视窗上的内容显然要优于门户网站的内容;其次是许多新闻网站基于地方,有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它们有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与网站的契合度也比较高,且流失率低,而网站对于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依赖性也低,所以更加“粘”人,网民在网站中会浏览更多的内容。而在门户网站新闻频道中,凤凰网新闻之所以能在该统计中保持较高的数值,于琳琳认为正是其能从不同于国内其他网站的角度看问题,进而产出优质的新闻内容所致。
另一方面,门户网站虽然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但其布局广,新闻频道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例如QQ新闻在QQ所有频道中,其用户覆盖数和用户日均访问页面数均未进入三甲。
显然,门户网站的众多频道分流了网民。博客、邮件和微博成为网民最常访问的应用,而娱乐、女性以及汽车、文学等热门的频道,跟新闻频道比起来更加吸引网民的关注。而像东方网这样的新闻网站则以新闻为主打内容,其新闻频道访问量占据整个网站的45.83%,远远高于它的其他频道,相较之下,腾讯的新闻频道占整个腾讯网的百分比只有16.84%。此消彼长,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在日均访问页面数上,便落于了下风。
抓住网民需求才能赢得博弈
新闻网站以向网民报道新闻为主旨,那么提高网站的广度与粘性,就要紧抓网民对于新闻的需求。
互联网资深观察家丁道师指出,及时性是新闻网站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互联网时代一切讲究“快”,网民需要快速的获取信息,而互联网新闻显然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因此当一个热点事件突发时,就需要考验新闻频道抢新闻的速度。在这方面门户网站依靠其强大的资源及渠道显然更占优势。
另一方面,新闻网站必须有一支执行力强的原创队伍,能对当前的热点新闻做出原创采访报道。在这方面东方网、新京报网等依托其背后的重点新闻网站以及纸媒,抢占了原创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新闻真假难辨的当下,网民需要对新闻更真实深度的报道,因此原创性上的优势可以弥补其在及时性上的不足。对于没有新闻采访资质的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而言,则可以通过推出一系列原创频道,来增加访客的用户粘度,例如凤凰网新闻的“自由谈”,腾讯新闻的“活着”等。当然,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新闻网站。
关键点是增加平台粘性 篇7
本案例中跳单的根源在于平台只在一次交易当中起桥梁作用,双方完全可以绕过平台直接交易,降低直接成本,跳单的原因在于平台并不能对货源、车源双方提供进一步更有价值的服务,也就是对双方的持续性价值不够。
本案例中蓝盾的作法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对物流提供方(司机)而言还不全面,平台的价值体现在于打通信息孤岛,完成交易,为减少跳单,平台必须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迅速扩大货源方和车源方的规模问题;而货源方和物流提供方均追求价格和效率。比如说如果货源方一个小时内通过平台找到所需车国内,他一定会去找原来的熟车,绕过平台,但假如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交易呢,显然跳单频率会大大减少,也就是说平台通过规模化后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利用平台大数据增加一些增值服务,如一些保险服务(先行赔付)、对货主的物流规划提出专业性分析、对车主的效益最大化持续地提出专项意见。
现在货运O2O平台上线比较多,做物流App的有这样几大类,一拨是传统物流公司的人,这种人做物流很多年,认为App能够改变市场格局,就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还有一批人是原来做物流信息系统或GPS定位系统,他们有信息化的优势,并且原来一直服务于物流企业,觉得自己懂物流。第三种是纯互联网派,这群人原来不做物流,大多数创始人是从互联网企业跳出来,这类人想法比较直接,觉得我开发好一个产品,让更多司机装自己的App,达到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能找到方式实现盈利。
以上三种均是提供平台,提供桥梁,打通信息不畅的问题,但对货主、车源方的深层次需求并未能有效满足,而这恰恰是增加平台粘性的最重要方面。
增加平台粘性还要加大市场投入,发挥市场的规模效益,也可以自已接一部分货源,自己运作,增加平台的粘性,对客户而言,则绑定了成本,对双方都有利。在互联网界,向来是只有第一、第二的,其它的很难存活,所以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牢牢将顾客绑定,实现平台的价值。
增强全媒体传播粘性管窥 篇8
一、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粘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
按照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的解释,粘性是物体对其表面附近的流体运动产生的作用,是施加于流体的应力和由此产生的变形速率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流体属性。 如果我们把网络作为一种物体,网络用户作为一种流体的话,那么,网络的粘性就是网络对于网络用户的作用力、吸引力,反过来说就是,网络用户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回头率。 网络的粘性其实就是用户的粘性,是实现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用户粘性就是用户对网络的使用频率;“ 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电商网站乃至品牌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商务中,提高用户粘性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如何让顾客变成回头客,让回头客变成老顾客。 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企业维系一个老顾客的成本是拉拢新顾客成本的十分之一。 在媒体越来越商业化、企业化的今天,在各种媒体形态涌动并存的今天, 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电子传播 ( 电台、电视本身就是电子传播 ,报纸也推出了电子版和网站网站也是电子传播),而这种电子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电子商务,所以,现代电子传播必须十分注重与受众的结合, 必须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并牢牢地锁定客户群、扩大客户群,让这些客户群成为自己的忠实受众。
传播黏性, 是指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的粘合力度和程度。 具体可以分三个方面:从传播者角度看,传播粘性就是传播方对用户的吸引力;从用户角度看,就是用户对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栏目的依赖程度、喜欢程度和享受程度;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 就是传播内容被用户的收听收看程度、引用转播程度。 传播粘性,说到底就是用户喜不喜欢传播的内容或者喜欢到什么程度? 越是喜欢,粘性越大;越不喜欢,粘性越小;根本不喜欢,就没有粘性,或者说粘性为零。
那么,拿什么吸引用户? 凭什么锁定用户呢?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内容,“ 内容为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去。
内容为王, 要求选定的内容就是用户最喜爱的内容、最需要的内容, 同时必须是符合道德底线和法律要求的内容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内容。 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社会共性也就是普遍适用的需求以外,在分众时代中,还需要针对各个层次、 各个种类的用户有区别地推出各自所需的内容产品,来满足分众的需要。
内容为王,适用于所有形态的媒体。 但问题是,当全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空喊内容为王的口号是没用的,仅仅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也是远远不够的。 全媒体传播当中,如何将传播的内容深深地嵌入受众的眼中? 如何将信息全面地送达客户的脑中? 如何运用全媒体的各种形态、运用全媒体之所长来长期地吸引住用户? 这才是现代社会中媒体传播需要着力研究、不断解决的课题。
内容为王,是以内容作为传播的核心所在。 然而内容为王,并不排斥传播平台的构建和传播路径的选择。 相反,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十分注重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
二、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对于报纸和杂志来说,广播的声音、音响优势和电视的图像、文字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传播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广播电视得以占得先机,吸引了大批受众成为广播电视的忠实听众和观众。 但随着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也开始逐渐显现和突出起来了,这就是广电的线性传播特性。
线性传播,从时间轴线角度来说,是一个单一的连续传播的过程;从传播对象角度来说,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就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对受众的单向传播。 这种单向的线性传播特征,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反复收听收看,也阻碍了点播功能的发挥,直至阻碍了受众与传播机构之间的交流。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 这种单向传播的格局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变,任何一个网民,当他打开网站的时候,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任意的点播,既可以收听收看任何一条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也可以点击已经播出的节目,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可以任意多次地暂停,可以回放,可以反复地听、反复地看,于是,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劣势,让受众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鼠标的点击,受众从被动化为了主动,由客体变成了主体。
于是乎受众对网络的好感随之而来,网络对受众的引力自然生成。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被西方学者称为的湿漉漉、粘乎乎、极富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数字时代。 在点击的归类中, 普通网民们 对来自草根 的信息有着特 别的点击 爱好 。 2010年,一群喜爱《 新白娘子传奇》 的80、90后组成了一个以创意配音为主线的团队“ 淮秀帮”,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团队依靠网络传播的神奇力量, 先后成为央视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湖南、安徽等一大批省市电视台的合作伙伴, 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土豆、腾讯、优酷等网站,其中2013年创作的《 高温联播》 视频在腾讯网推出后,创下了五千多万的点击、收视率。
在强调网络回放点播便捷性和粘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就是视频播放的顺畅问题。 事实上,网友在点开一些网站的视频时,常常出现读卡不畅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直播视频中,抖动、停摆、卡壳的现象比比皆是,令网友有种满腔热血遭遇冷水浇灌的滑铁卢之感。 例如,2014年9月28日上午,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 山东卫视直播,与此同时,新浪网新闻直播台的视频直播间也对此进行了直播。 但由于技术和网速的原因,收看网络直播时出现卡壳的次数太多,很多画面总是停摆,以至于在电脑的屏幕上方出现了这样的游动字幕:“ 还不如去看山东卫视,太卡”。 须知,这还是用桌面的电脑上网收看的,如果是通过手机收看这样的直播,就会更卡了。 所以,我们在极力鼓励网络直播的同时, 更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技术上的卡壳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眼球。“ 太卡”不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更容易让人产生“ 不看也罢”甚至拒绝收看的想法,又谈何“ 粘性”?
三、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
其实,网络终端对受众的引力远不止于回放点播这一个方面,在网页的设计、专栏的集纳、以及与网民的互动等方面都体现着用户第一的人本思想。
不管是大型门户网站,还是各家电台电视台自己办的网站,都非常重视页面尤其是第一个界面的设计,在页面设计中,总是希望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受众,希望第一时间吸引住受众的视线,希望网民打开了网页就不要离开,不要离开该页面,或者沿着该页面的指示不断地阅看下去。 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理,所以页面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把最有看点的内容放在最为醒目的位置,把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第一时间放到页面之上,同时把许多种可选择的内容设置在页面之上,以供用户自己进入。 正因为如此,网页设计者以及网站的经营者、管理者,总是尽量地站在网民的角度来体察网民们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给予满足。 特别注重网民的感受和体验,用网民的视角选择新闻、选择话题、选择看点,将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树根式集纳,方便网民高效阅看和深度查阅,这些无疑能最大程度地和网民打成一片,增大相互之间的粘性。 只是,不同的网站在这一点上做的方法不同、层次不同、效果不同罢了。
体现网站的民本思想,除了页面设计外,强有力的互动也是重要方面。 因为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发展的。 网站等互联网也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好,自身要获得发展,除了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外,与受众的互动就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的发展过程,通过互动,可以有效知道访问者的心理和心思,可以更好地体察访问者的所需所求,可以更好地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所以网站和终端通过强化与访客的互动性, 不但增加与访客的粘合度,也能从访客那里得到智慧、获得启迪。 在互动的具体形式上面,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答题与反馈,也就是在一段音频、视频或一篇报道、文章之后,请访客回答有关问题。 但这样的手段不免有些老套,能不能在互动的事项上、在环节的设置上、在抽奖的物质刺激上、在信息的回馈上更多一些方式、力度和技巧呢? 这是每一个媒体传播工作者、实战者需要不断摸索、拓展的方面。 2014年上半年, 江苏广播传媒中心新媒体部的“ 微应用”产品承载频率大型活动12次,小型活动31次,包括新闻事业部“ 我是辩手,舌战金陵”活动,音乐事业部“ 2014咪豆音乐节”,交通事业部 “ 交广乐跑 ”、“ 交广宝库 ”、“ 地球一小时 , 不插电演唱会 ”,文艺事业部“ E现场”,生活事业部“ 江苏省最美护士选拔”、“ 华泰证券—最萌宝贝系列活动”,广告中心“ 滁州1912财富之行”, 及其广传中心“ 世界环境日绿色出行”、“ 创意星主播” 等,这些活动皆取得了成功反响,为频率台网互动提供了“ 简单而可依赖”的产品平台。
四、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包容宽松的社会。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情况下,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拒绝新闻管制和控制。 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让人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新闻评论和各种言论才更加畅达。
电脑屏也好,手机屏也罢,很多的新闻在弹跳出来之后, 在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都有“ 来说两句吧”的邀请。 很多的网站都设置有专门的评论频道,比如腾讯网设置有“ 腾讯评论”,腾讯评论有“ 今日话题”,选取大家当前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进行点评。
网络评论和发言,给大家注入了兴奋剂,让最普通的人群有了发表言论、抒发感慨的地方,这是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 当然,正是由于网络的自由度特别的大,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在网络上面以及各种终端上面,鱼龙混杂,满嘴脏话者有之,无端发泄者有之,无事生非肆意诋毁者有之, 谩骂政府攻击执政党者有之,唯恐天下不乱者有之。 而一些所谓的“ 意见领袖”、“ 网络大佬”为了吸引人气或者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更是将互联网作为个人泄愤、散布谣言、发泄怨恨的工具。 对此,国家已经出台并还将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从法律上使得有规可循、在导向上保证舆论正确、在社会规约上保住道德底线。
互联网和手机终端提供了一个可以发言的平台,提供这一平台是增强粘性的重要方法,但运营者切不可对所有的发言不闻不问,听任发挥,而必须时刻以法律法规、道德公约作为衡量的基准,同时,准确发言、善意发言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五、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
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 打开网页,我们可以看到无限多的信息和数据, 我们通过链接和查找的功能,几乎可以得到任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这样的数据和信息还在不断的更新之中。 所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人生。
从用户角 度来说 , 要知道怎 么样筛选 信息和汇 总信息 ;作为网站的 运营方 ,则要不断地 更新数据 ,并提供最权 威最准确的信 息 ,包括社会新闻 的电子信息 。 很多网民 习惯于使用 百度或者360的搜索引擎, 一个关键词 输进去, 就会有成千 上万条的相 关信息蜂拥 而至 ,并且以很 多页面的 方式显示 出来 ,可以一页 一页地翻 阅查找 ;页面上还 会有与这一 关键词相关的 关键词出现 ,点击进去同 样出现无 数条链接 的信息 。 这在传统 媒体上是 无论如何 也办不到 的 ,不仅仅是因为 版面 、时长的问题( 这种硬件因 素是无法突破 的制约因素) ,而且还有一种 传媒工作者 的意识 ,一种互联 网意识 、大数据意 识 、最大程度 地为受众 提供方便 的意识不足 所导致 。
其实传统媒体的运营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报纸、电台、电视台广告收益的迟迟不能跃升甚至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量的广告客户越来越多地涌向互联网企业,美国上市企业IPO排名前几位的大凡就是网络公司。 传统媒体正在加快办网站、办手机APP终端,全国很多省级广电集团已经开办了手机APP业务。 如在2013年8月20日, 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研发的手机新闻客户端“ 荔枝新闻”正式上线,全面覆盖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平台。作为省级广电系中第一个推出的新闻客户端,它的上线标志着江苏广电全媒体转型、移动互联网战略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这也是新闻立台的又一举措,目前,荔枝新闻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广州台、中山台、济南台、南京台、太原台等许多城市台也纷纷开发了广播网、电视网和手机运营产品,通过这些产品和平台,发布新闻信息,预告广电节目,开展终端交流,吸引广告投放。 其中,“ 南京广播电视台”微信订阅号也在圈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无论是荔枝新闻,还是南京广电公众号,选取的新闻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与受众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离受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 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六、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除远穷落后地区和部分老年人外, 现在人们大多使用的是3G手机( 其实很多城市老人也在使用先进的手机) ,也就是可以随时上网的手机。 这种情况下,就是把固定的网络搬上了可以移动的手机, 这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WIFI已经走进了办公室和家庭, 正在逐步走进社会公共区域,诸如网吧、茶社、商场、机场和公共汽车等。 很多地方 政府也设定了 开通免费WIFI的具体时 间表 。 WIF的开通,解决了上网流量的问题,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网购的需求 、网银的发展 、网上的交际等 各种社交需要。
手机的每一次推陈出新往往引发购买狂潮,年轻人更是趋之若鹜。 我们看到i Phone4、i Phone5、i Phone6的疯抢,我们看到QQ群、微信圈的大量建立,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于更多地使用QQ,更少地使用微博,我们也渐渐习惯于更多地使用微信,更少地发送短信,我们也更加明白如何将手机的QQ和微信铃声调到很低或者取消,我们也更加习惯于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到群里面、朋友圈、好友动态中一起共享。 所有这一切,都敦促媒体人更加契合受众的需要和习惯,按照趋势来运作自己的节目,争取自己的受众。
网络终端使得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立体多项的格局更具传播效果。 现代传媒格局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云蒸霞蔚、群雄逐鹿的时代当中,需要培养摄、采、编、播合一的全媒体记者;需要最大程度地推出即时性的“ 快餐新闻”,而不是首先讲究新闻6要素的齐全;需要通过多方位全面性的挖掘,发布爆炸性的新闻;需要一条报道领先,其他报道紧紧跟上的“ 群发效应”、“ 连锁反应”;需要发挥广电集团的协同作战、合作共赢,来产生报道的“ 轰炸效应”、扩大报道的“ 蝴蝶效应”;需要牢牢把握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发言需要,最大程度地粘上受众;需要发挥自己所长, 也汲取他人、他集团、他媒体之所长,有效弥补自己水桶之短板,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全新的全媒体时代现代传播体系中,如何增强全媒体传播的粘性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全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优劣对比出发,着重分析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提出: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黏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成本粘性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篇9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假设业务量是成本变动的唯一驱动因素,成本变动与业务量变动具有完全线性关系,当业务量增减变动时,成本也相应地呈现对称性变化(Noreen,1991)。这一假设意味着成本只是机械地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仅与同期业务量变动幅度有关,而与前期或者未来业务量以及同期业务量的变动方向无关,也不受成本管理行为的影响。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业务量的变动方向对成本的影响并不具有严格的对称性(Malcom,1991;Banker和Johnston,1993;Noreen和Soderstrom,1994、1997;Cooper和Kaplan,1998)。不过,由于方法的限制,早期学者的研究局限于小范围或者特定行业的样本。随后,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2003)首次利用大样本数据,对美国7629家上市公司1979 ~ 1998年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行政费用(以下简称“SG&A成本”)相对于同期销售收入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销售收入增加1%时SG&A成本增加0.55%,销售收入减少1%时SG&A成本仅减少0.35%。由此,他们借鉴经济学中“粘性”的概念,将这种成本变动与业务量变动不对称的现象称为“成本粘性”,从而奠定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石。
近年来,成本粘性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成本粘性如何度量?成本粘性是否普遍存在以及程度如何?成本粘性是怎样形成的?它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与后果?通过梳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缜密分析之后,本文发现该领域的国外研究对上述问题均有涉足。为此,本文将国外成本粘性研究归纳为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相关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已有研究的成果与贡献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成本粘性:概念、度量方法与存在性
(一)成本粘性相关概念界定
ABJ(2003)把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在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变化规律定义为“成本粘性(cost stickiness)”。Anderson和Lanen(2007)提出了与成本粘性相对的成本“反粘性(anti-stickiness)”的概念,具体表现为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小于在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Banker等(2014)将成本粘性和反粘性统称为“成本变动的不对称性”。
由此可见,“不对称的非线性变动”是成本粘性概念的核心。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成本粘性概念的界定还都是一种缺乏学术严谨性的描述性概括。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称成本粘性概念可能涉及的外延包含了成本反粘性。
(二)成本粘性的度量
成本粘性的度量是开展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本粘性存在性和影响因素的学者采用的成本粘性度量方法大都来自于ABJ(2003)的间接测度模型。该方法通过构建成本变动与同期销售收入变动的对数线性模型来检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及大小,他们采用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以区别销售收入不同变动方向的方式来间接测度成本粘性水平。
2010年,Weiss提出了成本粘性的直接测度模型。该模型通过测量销售收入下降的最近一季度成本的变动率和销售收入增加的最近一季度成本的变动率间的差异“Sticky”来度量公司层面的成本粘性水平。根据Weiss提出的模型,如果成本具有粘性(反粘性),就意味着销售收入下降时成本的减少额小(大)于销售收入增加相同幅度时成本的增加额,此时“Sticky”的值应为负(正),且绝对值越大,粘性(反粘性)水平越高。
ABJ模型为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包括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视角与工具,但无法克服一系列的不足,包括:成本粘性只能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不能作为解释变量;行业层面的成本粘性只能通过截面数据回归进行估计,公司层面的成本粘性则需要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来估计;不能测量成本反粘性以及参数估计量的值等。这些都大大限制了ABJ模型在进一步研究中的应用。相对而言,Weiss模型的直接测度思想将成本粘性推到了解释变量的位置,从而使得后续研究特别是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成为可能,这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Weiss模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模型假设成本函数是分段线性函数,不能克服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替代变量从而导致变量非外生的缺陷等。随着成本粘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也在不断考虑如何改进、完善现有的成本粘性度量模型。
(三)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
自从ABJ(2003)提出“成本是有粘性的”这一观点后,不断有后续研究者的结论支持这一观点(Banker和Chen,2006;Banker等,2010、2014;Chen,2013)。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因此,成本粘性存在性的进一步研究就表现为对ABJ(2003)的方法模型和样本选取等方面的质疑和反质疑的“大辩论”。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方法模型方面,Anderson和Lanen(2007)认为ABJ(2003)将销售收入作为业务量的替代变量的做法不合理。原因在于,研究假设业务量是外生变量,而销售收入受价格和业务量的交互影响,不是外生变量。此外,公开发布的会计数据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包含历史价格因素、在会计准则变化时失去可比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Balakrishnan等(2010)认为,ABJ(2003)的标准线性回归模型忽略了长期成本结构决策的影响,从而导致存在成本粘性的假象。他们构建了新的检验模型,并控制长期成本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成本粘性显著减弱或者不存在。
在检验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样本选取方面,Anderson和Lanen(2007)认为样本应当仅包括成本与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情况,而将收入与成本变动方向不同的样本视为异常予以剔除(Chen等,2008、2012、2013;Dierynck和Renders,2009;Weiss,2010)。剔除这些样本后,成本粘性大大弱化,甚至表现出反粘性的现象。
针对以上种种质疑,不少学者给出了反驳证据。对于Balakrishnan等(2010)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的方法模型的质疑,Banker等(2010)认为Balakrishnan等(2010)的研究暗含着一个关键假设,即以前期收入为基准,大公司的收入通常是增长的,而小公司的收入通常是下降的。然而,这个假设与现实情况不符,在对其进行修正之后,利用文章中采用的研究模型得出的结果实际上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Porpo⁃rato和Werbin(2010)的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成本结构的影响,成本粘性依然存在。
对于Anderson和Lanen(2007)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的样本选取的质疑,Banker等(2010)、Balakrishnan等(2010)认为,根据Anderson和Lanen(2007)的理论,成本变动幅度比收入变动幅度更大的样本也属于异常样本,也应剔除。这种样本选择偏误使其得到的粘性系数是向下有偏的,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时至今日,有关成本粘性存在性的争论依然存在、研究还在继续。
三、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成本粘性一经提出就受到较多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企业内部的成本类型(Banker等,2008)、成本结构(Porporato和Werbin,2010)、产能利用率(Balakrishnan等,2004)等因素均会影响成本粘性;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背景(Calleja等,2006;He等,2010;Banker等,2012)和法律环境(Banker和Chen,2006;Chen等,2014)等因素对成本粘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根据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全面而系统地解释成本粘性形成机理的文献仍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尚未达成共识。ABJ(2003)从管理者的角度论述了成本粘性的形成机理:一是当未来需求不确定时,管理者必须做出削减或保留约束性资源的决策。但是管理者在削减约束性资源时会出现延迟,直到有充分证据表明未来需求将会下降。二是管理者保留未被利用的资源可能出于自利动机和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考虑。Banker等(2010)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后,将成本粘性的成因从内因上归纳为“调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和“代理问题观”。
(一)调整成本观
企业根据收入变化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成本支出以使二者相配比,这种资源投入水平的变动会产生调整成本。调整成本包括向上调整成本(添置新的机器设备、雇佣更多的员工等)和向下调整成本(机器设备的减值损失、清理费用、劳动力的解雇金等)。
调整成本观认为,调整成本可以放大或缩小成本变动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向下调整成本大于向上调整成本(Jaramil⁃lo等,1993),因此管理者在面临收入下降的状况时,会谨慎作出缩减成本的选择,从而产生成本粘性。资本和劳动力依存度较高的公司在向下调整资源时调整成本更高(Stickney和Brown,1999),因而资本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与成本粘性显著正相关(ABJ,2003;Calleja等,2006)。
此外,不同的成本类型、成本结构和产能利用程度由于具有迥异的调整成本,从而会对成本粘性产生不同的影响。ABJ(2003)之后,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从SG&A成本拓展到销货成本、研发支出、劳动力成本、广告费用、厂房和设备成本以及医疗、航空、金融等特殊行业、特殊部门的成本类型(Banker等,2008;Balakrishnan和Gruca,2008),发现不同类型的成本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本性态。由于固定成本短期内不会变动,在企业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的比例越高,向下调整成本越大,成本调整的动机就越弱,因而会表现出较高的粘性程度(Porporato和Werbin,2010;Balakrishnan等,2010;Holzhacker等,2013;Banker等,2014)。根据Cannon(2014)的解释,成本表现出粘性是由于当需求下降时,管理者会降低产品售价来利用过剩产能;当需求上升时,管理者会选择产能扩张而不采用提高产品售价的方式,以规避过大的调整成本。
(二)管理者乐观预期观
管理者乐观预期观认为,若管理者对未来预期持乐观态度,即认为未来需求和收入变动(尤其是下降时)的趋势是暂时的,管理者很可能采取不削减闲置资源的决策。原因在于,虽然削减闲置资源可以实现短期盈利目标,但从长期来看,待企业生产经营恢复后,为了与增长的业务量相配比,必然需要重新购置这些资源,此时,闲置资源的保留避免了这些资源的重置成本。这就导致了成本粘性的产生。
ABJ(2003)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较为稳健的环境会强化管理者的乐观心态,使得成本粘性增加;时间间隔的延长会降低管理者对未来需求和收入预计的不确定性程度,进而导致成本粘性降低。一些学者考察了连续两期收入的变动方向对管理者未来需求和收入预计的影响,发现方向一致的信号会增强管理者对于未来预期的信心,导致成本粘性的程度增强,方向不一致的信号会削弱管理者对于未来预期的信心,导致成本粘性的程度弱化(Banker等,2006、2008、2014;Blue等,2013)。Chen等(2013)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未来需求和收入的预计更倾向于乐观,进而强化成本的粘性程度。
(三)代理问题观
代理问题是基于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会伴随潜在的利益分歧而提出的学说。代理问题对成本粘性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体现出来。管理者的“帝国建造”和“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代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管理者有“帝国建造”的动机时,会通过不断扩大公司规模追求个人薪酬、权利、地位、声誉等的提升(Jensen,1986;Stulz,1990;Hope和Thomas,2008),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者更倾向于向上调整资源而非向下。一些研究者在将自由现金流、CEO任期、薪酬结构、离任时间以及内部控制质量等因素作为管理者“帝国建造”动机的代理变量进行检验后发现,代理问题导致成本粘性,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起到缓解作用(Chen等,2008、2012;Wiersma,2010;Kim等,2014),相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其代理问题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更大。
然而,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代理问题也可能弱化成本粘性程度。尤其是为了实现短期盈利目标,避免因出现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而影响个人升迁,管理者可能会选择在收入下降时大幅削减多余资源以降低成本而在收入增加时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的盈余管理行为。Dierynck和Renders(2009)、Dierynck等(2012)以比利时私人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盈余管理动机会削弱成本粘性,但如果管理者更多地依赖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就会减少通过真实成本变动来达到盈利目标的情况,相应地会强化成本粘性的程度。Kama和Weiss(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存在避免亏损或者迎合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动机时,即使他们认为收入下降是暂时的,仍会大幅削减资源,使成本粘性显著降低。
(四)其他观点
除了以上三种观点,Yasukata和Kajiwara(2011)还提出“管理者蓄意决策理论”和“成本调整延迟理论”来解释成本粘性。尽管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这两种理论实际上也为调整成本观、管理者乐观预期观及代理问题观提供了文献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成本粘性作为成本变动的复杂现象,其成因必须融合多种理论解释,没有哪一种单一观点能够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研究者们在应用这些观点解释成本粘性时,也并不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四、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成本粘性已经成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财务分析师等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因此,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已有文献表明,考察成本粘性与财务分析师、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成本粘性对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盈余反应的影响等课题,深化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成本粘性的理解。
(一)成本粘性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
由于获取内部成本数据存在困难,财务分析师通常采用没有将成本粘性因素包含在内的简化的线性成本模型进行盈利预测。然而,成本粘性会放大盈余分布的波动性,从而降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Weiss,2010)。
Banker和Chen(2006)首次提出以成本为基础的盈利预测模型(CVCS模型),模型中的主要自变量由随销售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可变成本和当销售收入下降时成本中的粘性部分组成,研究发现考虑了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模型准确性更高。Kim和Prather-Kinsey(2010)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与分析师对公司预期的收入增长率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成本粘性程度较高的公司表现得更为明显。Chen(2013)的研究发现,成本粘性对公司盈利意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财务分析师常常会忽略这一因素。Johnson(2013)认为,成本的变化在销售收入变动的不同时期不能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利的一致信息,从而会干扰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利的判断。Ciftci等(2013)考察了成本性态的两种类型(成本可变性和成本粘性)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财务分析师对这两种成本性态的认知具有“收敛于平均水平”的特征,导致盈利预测出现大量和系统的误差,而且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时的盈利预测误差比实际收入高于预期时的更大。
(二)成本粘性与公司投资价值
SG&A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以下简称“SG&A成本率”)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评价公司投资价值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Palepu等,2000;Wild等,2003)。一般而言,SG&A成本率增大意味着公司成本管理的低效率,被认为是公司业绩及未来盈利能力的负面信号(Lev和Thiagarajan,1993;Abarbanell和Bushee,1997)。
然而,Anderson等(2007)认为,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是由于忽视了成本固定性和成本粘性的存在。通过对一个包涵成本粘性因素的盈利预测模型的估计,考察SG&A成本率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的关系(特别是在销售收入下降时),他们发现当销售收入上升时,SG&A成本率与未来盈余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当销售收入下降时,SG&A成本率与未来盈余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此时SG&A成本率上升实际上体现了管理者对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应视为传递了公司价值被低估、未来盈余上升的正面消息。Baumgarten等(2010)将SG&A成本率升高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成本管理的失控;二是管理者有意识的决策导致的成本粘性现象。后一种原因导致的SG&A成本率的升高很可能预示着公司未来盈利将要增加。经过对5524 家上市公司26 年财务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这种情况下SG&A成本率的提高往往会让企业在未来的几年里通过缩减营业成本以取得可观的销售收入,因此可以将这种有意图的成本开支看做公司一种高效的运营投资。
(三)成本粘性与盈余反应的非对称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盈余反应非对称性是稳健性会计的结果(Basu,1997)。Homburg和Nasev(2008)认为,成本粘性的存在使得在收入下降时公司会计盈余下降的幅度更大,进而加剧了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之间的非对称程度。他们将成本粘性解释为具有不确定现金流的风险项目,并研究其对条件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粘性通过削弱具有“好消息”的公司的盈余反应及时性,增强具有“坏消息”的公司的盈余反应及时性,增加了盈余反应及时性不对称的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成本粘性公司的盈余反应非对称性主要是通过会计要素如应计项目而不是通过非会计要素如现金流来驱动的。
Banker等(2014)认为,现有研究没有考虑成本粘性对会计盈余反应非对称性的影响,导致条件稳健性对会计盈余反应非对称性的影响被高估。他们构建了可以区分条件稳健性和成本粘性的新模型,以美国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控制了成本粘性的影响后,基于条件稳健性视角的盈余反应非对称系数至少下降了1/4(25.3% ~ 27.2%)。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可以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从而减少对稳健性会计的需求,进而使稳健性与盈余反应非对称性存在负相关关系,不过,成本粘性存在调节效应,会削弱这种负相关关系。
(四)成本粘性与管理者行为
1.成本粘性与投资决策和管理者激励。
Chen等(2008、2012)指出,公司治理较好同时成本粘性程度较高的公司,成本粘性更多地受外部经济因素而非代理问题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资源投入可以创造更为可观的未来价值,因而SG&A成本投资规模与公司未来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anker等(2010)在研究管理者投资行为和管理者激励之间的关系时发现,需要考虑SG&A成本投资规模所创造的公司未来价值的大小。当SG&A成本投资创造了高的公司未来价值时,公司会提升中长期管理激励(如股权激励)所占比例,激励管理者继续扩大SG&A成本投资规模,以带来更大的长期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成本粘性与管理者经营决策。
以“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本量(CVP)利分析方法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基于传统成本性态假设,没有考虑不同收入变化方向上成本粘性的影响,在收入下降时反映的成本偏低,导致利润被高估(Banker,2013)。
Banker在ACVP模型中加入了成本粘性因素,分别测量销售收入增加和销售收入下降时的盈利。研究结果表明,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会有影响,同时资本和劳动力密集程度的提高会加大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公司规模的扩大会减小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
在ACVP框架下,销售收入不仅仅是通过边际贡献(和传统本量利分析一样)影响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者不对称地保留闲置资源的行为即成本粘性影响利润。ACVP意味着每个企业都有两个不同的盈亏平衡点。同样地,对于一个给定的预期销售水平,企业可以有两个不同的预算收入目标,这取决于未来销售收入变化的预计方向。
3.成本粘性与管理者成本管理行为。
管理和控制成本对公司至关重要,成本粘性的程度与管理者对成本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决策调整及事后的考核评价均有重大影响。An⁃derson等(2013)指出,战略成本管理是公司基于需求不确定性而在柔性资源和约束性资源之间做出的选择。行业需求的增长和波动作为未来需求不确定性的两个方面会影响管理者成本管理行为。持续增长的公司通常会选择约束性资源,高波动性的公司则更青睐柔性资源。他们研究发现,成本粘性与行业需求增长(销售收入增长率、市净率)正相关,而与行业需求波动(销售收入波动)负相关,从而可以将成本粘性作为公司及其所处行业需求增长以及波动的前因变量和先验信息,指导管理者做出恰当的成本管理决策。
4.成本粘性与管理者预测。
Yasukata(2013)研究了日本发布管理者预测的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发现由于成本粘性的存在,当预期销售收入增加时,管理者常常低估成本的增长率;而当预期销售收入减少时,管理者又通常高估成本的下降率,而且此时成本预测误差比预期销售收入增加时的更大。因而管理者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较低,常会误导信息使用者。Bradbury和Scott(2014)研究发现,新西兰地方政府管理者在进行盈利预测时已经考虑了成本粘性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者盈利预测的准确性。
五、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在管理会计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架起了桥梁,推动着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然而,由于现有研究存在诸如测量工具不完善、所提出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且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影响机理分析欠深入、经济后果研究不充分等问题,使得成本粘性还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后续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和拓展:
1.成本粘性研究的许多方面都需要直接量化成本粘性水平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
目前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只有Weiss(2010)的模型可以达到这一要求。但由于模型提出时间相对较晚,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尚值得商榷,例如Jo⁃sep等(2011)提出用成本差量和收入差量而不是变化率作为研究变量可能是更为理想的研究模式。因此,着力开发成本粘性的度量模型是后续研究的必经之路。
2.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调整成本观认为,鉴于固定成本在短期内的刚性,它与调整成本应是正相关关系,因此仅仅是固定成本的这种刚性特征就能导致成本粘性现象(Porporato和Werbin,2010;Holzhacker等,2013;Banker等,2014)。然而从长期来看,突破了一定期间的限制,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Cooper,1988;Kaplan和Anderson,2003)。固定成本在长期条件下可能具有的非刚性特征是否也对成本粘性有所贡献?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影响成本粘性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在延长观察期间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
3.成本粘性的形成机理。
主流观点认为管理者的成本调整决策是导致成本粘性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结论的得出还停留在规范研究的层面,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Anderson和Lanen,2007;Banker等,2008、2014;Porporato和Werbin,2010)。他们认为不是所有的成本性态都是管理者成本管理行为的结果,由此将成本粘性归因于管理者成本调整决策的证据不足。通过回顾文献可发现,形成机理研究本身就是成本粘性研究的“短板”,现有的理论阐释也大多是从其他领域借鉴发展而来,缺乏专有的理论基础。
4.适度成本粘性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企业经营优劣不能以成本粘性的绝对数值来评判。粘性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成本粘性说明资源的调整决策会在收入下降时呈现适度的迟滞,将可能使企业享受到稳健带来的长期调整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有助于提高长期绩效(Anderson等,2007;Banker等,2010)。如何确定最优的成本粘性水平或者区间并将其作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项指标来考察,这涉及成本粘性的治理问题。而如何通过对成本粘性治理因素(如企业股权特征、董事会独立性、内部控制等)的考察探究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目前还没有研究给出结论。
5.从动态的视角研究成本粘性。
成本的变化是一种动态演化的复杂现象,现有研究将成本粘性作为某种孤立的静态变量进行考察,将其视为一种“滞后于现实需求水平的事后反应”。如何在事前预测成本粘性并跟踪粘性的变化趋势,以便建立更贴近实际的成本计划和控制系统,增强成本粘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也可能是成本粘性作用于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需指出的是,这里的成本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成本,还包含为保证生产经营而发生的非生产成本,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各项期间费用。
摘要:“成本粘性”度量了收入不同变动方向上成本变动幅度的不对称性程度,打破了人们对成本性态的固有认知。尽管不少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的来说研究比较零散。本文在阐述国外成本粘性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着重从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相关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并且分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成本粘性,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代理问题,盈利预测,盈余反应非对称性
参考文献
Anderson M.,Asdemir O.,Tripathy A..Use of Precedent and Antecedent Information i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1).
Anderson M.,Banker R.,Huang R.,Janakiraman S..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G&A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7(1).
Anderson M.C.,Banker R.D.,Janakiraman S.N..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
Balakrishnan R.,Peterson M.J.,Soderstrom N.S..Does Capacity Utilization Affect the“Stickiness”of Cost?[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4(3).
Baumgarten D.,Bonenkamp U.,Homburg C..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SG&A Ratio[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0(1).
提高网络团购网站粘性的探讨 篇10
一、团购网概况
1.网络团购
所谓网络团购是指通过网络平台, 将有相同需求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组织起来, 形成较大数量的购买订单, 集体购买, 享受集团采购价, 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
网络团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即由消费者在自身沟通中结成消费团体自发形成的网络团购, 由专业从事团购的公司、网站或个人 (统称第三方) 组织发起而形成的网络团购, 由销售商组织主动对接消费者而发起形成的网络团购。
2.网络团购的优势
(1) 成本低廉, 量大价优
网络团购最核心的优势就是价格优势。首先它本身就是网络购物, 由于无需承担房租、税收等, 价格固然比市面上便宜许多。其次, 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 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的批发价格。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原则, 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通过网络团购, 可以将被动的分散购买变成主动的大宗购买, 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因此, 消费者通过网络团购往往享受到的是最优惠的价格。
(2) 方便挑选, 节省时间
网络拥有海量信息, 搜索技术更使其优势展现无疑。如果在实体店看中一样商品, 想比较它的价格和品种, 必须得亲自跑很多家商店, 费时费力, 最后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全面。而网络团购不仅可以货比三家, 更能够货比百家, 其打破了现实购物时必须亲临商场的局限, 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团民感兴趣的产品, 对比价格和质量, 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还为消费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网络团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无论顾客在什么地区, 都一样能享有网络提供的商品资源, 有机会买到在本地市场难觅的商品。现代人都讲求效率,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网络团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物流公司, 在网上买的东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网站粘性
粘性在经济学中通常是指商品价格的不易变动性。在网络经济学中, 粘性是一个网站或网站群对浏览用户的吸引度并由此建立起用户对网站或网站群的忠诚度。
粘性是网站的一种属性, 用于描述网站吸引与保留访问者, 并延长其停留时间的能力。从访问者角度理解, 网站粘性与客户忠诚度含义相仿, 粘性是一种维持访问者在长时期内多次返回的无形能力。
网站粘性主要受网站属性和访问者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网站属性包括产品特征、服务特征、网站信息内容和网站整体环境等, 这些因素对网站的粘性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访问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 决定了访问者的网络使用习惯, 从而影响着访问者转换到类似其他网站的成本, 会增强网站粘性。
三、网络团购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网络团购开辟了电子商务的新时代。虽然团购网发展迅猛, 但是从目前来看, 用户对团购网站关注度不高, “回头率”不是很高, 表现出网络团购网站对用户的粘性不足。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 可以发现近半数的团购老用户, 一周内关注团购信息的次数为1~2次, 较团购新用户虽然高出11.6个百分点, 但几乎每天都关注团购的老用户比新用户低23.1个百分点。团购网站具有媒体的属性, 不仅是用户购买高性价比商品的渠道, 也是用户获取生活服务资讯的媒介之一, 用户的关注度对提升团购网站媒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团购用户对网络团购网站粘性不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跟从, 缺乏个性
在网络团购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网络团购网站跟风而上, 照搬Groupon模式, 千篇一律, 缺乏自己的特色, 有清晰定位的不多。这些国内团购网站的页面惊人地相似, 除了页面背景不一样外, 功能模块、团购商品几乎一模一样。众多同质的团购网站同时存在, 这对消费者而言意义并不大, 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市场混乱, 信息不全
网络团购以灵活便捷、价格优惠等巨大优势, 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参与, 但是目前网络团购市场行业管理缺位, 国内团购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市场比较混乱, 欺骗消费者的现象非常多。一些服务水平低劣、实力不足的网站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此外, 一些团购网站的信息不够全面, 甚至出现网站信息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商家不能兑现对产品质量的承诺, 经常发生团购的产品与心里预期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差异等现象, 严重欺骗了消费者, 致使消费者对团购网站不信任。
3.互动不强, 交流不足
团购网站普遍缺少供用户、商家交流的平台, 导致顾客不能及时与商家进行沟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网络团购用户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渠道, 对团购网站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能进行有效的评议、监督, 不利于团购用户在参团之前进行决策, 加上维权相当困难, 从而引起网络团购网站对用户的粘性不足。
四、提高团购网站用户粘性的对策
1.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完善售后服务
选择优质产品的提供商,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网站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带来更多的“回头客”, 使顾客对网站产生依赖性。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能从源头上减少未来售后服务的难题。网站经营者应尊重团购用户的需求, 切实代表团购用户的利益与供应商谈判, 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具有知情权, 理性的消费者看重的是团购的绝对价格而不是折扣率。应采用制度制约的形式杜绝员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串通供应商来欺骗团购用户。
售后服务是一次营销的最后过程, 也是再营销的开始,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有利于在团购网和消费者之间营造良好的买卖关系, 有助于与客户进一步增进感情、为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团购网的粘性必须完善售后服务。不但要解答用户的疑问, 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还要尊重和理解客户, 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问题, 真实地代表用户去进行维权, 做用户的利益代表者。
2.勇于创新, 创办个性化团购网站
要想在激烈的团购网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勇于创新。如拉手网采取Groupon+Foursquare的模式发展迅速。Groupon平台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模式, Foursquare平台则是应用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享受团购网站提供的消费信息服务。
团购网站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 选择特定的用户群, 以人性化关怀来赢取团购用户的长期关注。团购网站必须针对所选择的用户群的需求特征来考虑产品的选择和网站内容、附加价值的增加, 细分市场同样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积极举办活动, 提高团购网站的互动性
网络团购网站的线上线下活动应齐头并进, 与用户进行深入的互动, 以真实的利益吸引团购用户。线上活动可以增进用户对团购网站的体验, 有效地拓展新用户, 增强老用户对平台的粘性。线下活动能够有效地吸引眼球, 吸引大众的关注, 增大平台的关注率。
团购网站应建立点评系统, 做好口碑营销。点评是口碑建立的起点, 对于团购网站而言, 一套完美的点评系统是团购品牌的成功保障。点评是对商家信用的评价依据, 好的点评能为商家留住老客户同时带来更多的新客户。点评是一种监督, 也是一种市场调查, 是团购网站未来改进服务的准绳和方向。
4.制定行业规范, 诚信经营
诚信和安全仍是制约网络购物和影响用户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因素。所以, 解决信用安全问题, 是提高团购网站用户粘度的重要策略。针对网络团购市场屡曝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的现象,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 如考察团购网站经营企业的工商登记记录, 对其存在的真实性进行核准;考察其交易记录、交易规模、客服能力等。作为商家必须做到诚信经营, 必须兑现对产品质量的承诺, 在团购网站上发布的产品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只有以诚信为本, 产品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扎根, 团购网站才能根深叶茂。
摘要:近年来网络团购发展迅速, 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 但该细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使得绝大部分团购网站无法盈利, 全国范围内上千家团购网站关门退出。面对如此状况, 网络团购网站应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完善售后服务, 勇于创新, 创办个性化的团购网站;积极举办活动、提高团购网站的互动性;制定行业规范, 诚信经营。增强团购用户对网站的粘度,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
关键词:网络团购,网站粘性,关注度
参考文献
[1]艾瑞报告.提升用户关注度, 团购网站需完善网站内容[R].2010, http://ec.iresearch.cn/html/122368.shtml.
[2]肖明华.我国B2C电子商务网站粘度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 2009 (4) .
[3]洪璧.我国网络团购现状及发展对策[J].苏州:苏州大学, 2010 (10) .
[4]韦婉辰.浅析网络团购[J].广西:广西农业技术学院, 2010 (9) .
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分析 篇11
传统的成本模型假设成本与生产水平成比例变化, 认为成本变化的比例与作业量变化的方向无关。然而, Cooper和Kaplan (1998年) 发现, 相比较在作业量减小时减少成本, 经理更倾向于在作业量增大时增加成本。Anderson等人将这种成本变化的不对称现象称为“粘性成本”。本文拓展了Anderson等人的分析, 重点分析产能利用率对成本产生的影响。产能利用率会影响经理对作业量改变的应对方法。当公司产能过剩时, 经理很可能利用剩余产能来完成增加的作业量;然而, 如果此时要求减少作业量, 经理则会认为这是永久性的减产需求, 引起成本大幅变化。由此可见, 当公司产能过剩时, 经理对缩减作业量做出的反应要远大于对相同数量的增产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 如果公司产能利用率很高, 那么经理对于缩减作业量做出的反应则要远小于增加相同作业量的反应。如果公司产能不足, 经理会通过减少需求来缓解现有资源的压力, 而不会同比例减少资源;相反, 增加需求则会超过现有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需要增加资源供给。
二、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 进行以下模型设计:
(一) 开发模型
令OUTPUTit代表i公司在t期间的作业量, 令COSTit代表在i公司t期间的主营业务成本。假设
其中, FCi是公司运营的固定成本。作业量是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将两个期间的差异根据前期的水平进行缩放, 可以得到
β代表作业量变化 (即%ΔOUTPUT) 1%时, 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百分比 (即%ΔCOST) , 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作业量的弹性。笔者将公式 (1) 看作一个普通最小二乘模型:
在此公式中, 如果主营业务成本随作业量按比例变动, 则β1=1。
由于财务报表中无法获取作业量的信息, 笔者用主营业务收入替代作业量, 因为假设单价不变, 主营业务收入与作业量基本成比例关系。此时, 公式变为:
其中, SALES代表主营业务收入。
(二)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
公式 (2a) 中的模型指定并不明确, 因为经理的反应很可能受到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方向的影响。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ΔSALES>0) 的反应很可能要强于对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ΔSALES<0) 的反应, 因为经理在管理产能资源时并不知道需求是多少。需求大于预期, 则产能紧缺;需求小于预期, 则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对经理产生的压力并没有产能紧缺带来的压力大。尽管持续产能过剩可能会影响到完成成本目标, 但是压力更多在中长期, 相比之下, 产能紧缺导致供不应求是一个更为紧要的问题。另外, 在产品需求下降时, 管理者解除或重新签订原来的资源供应合同, 都会发生成本, 管理者通常会维持原有的资源供应状况, 而不愿立即采取行动, 花费成本去改变现状。这种情况表现为成本的“粘性”, 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是变化的。
笔者将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分为两组, 以此关注其变化方向带来的影响:一组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NEG) , 一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POS) 。每一组虚拟变量在回归中既影响截距, 也影响斜率 (即每个虚拟变量乘以%ΔSALES) 。加入虚拟变量之后, 公式变为
其中:%ΔCOST=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百分比;NEG=1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否则为0;POS=1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否则为0;%ΔSALES=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百分比。
总体来看, 对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方向影响的预测得出β3<β4。
(三) 产能利用率
笔者认为, 产能利用率对于经理对需求变化的反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假设一家公司产能已达到饱和, 如果需求下降, 经理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缓解产能的紧缺问题, 而不是相应地减少产能;相反, 如果需求增加, 经理则会增加产能来减轻现有产能的负荷。假设公司产能过剩, 情况则恰好相反。如果需求减少, 经理会认为这是需求永恒降低的表现;然而, 如果需求增加, 经理不会增加产能, 而是要充分利用曾经空闲的产能。因此, 对于需求下降, 笔者预期产能过剩的公司比产能不足的公司减少的成本更多。对于相同数量的需求增加, 笔者预期产能过剩的公司增加的成本要比产能不足的公司少。
笔者将产能利用率定义为三个层次, 以此调查上述的相互作用:正常产能 (NORMAL) , 产能过剩 (EXCESS) , 产能不足 (STRAINED) 。然后将样本按产能利用率的不同划分为三类, 联合估计模型, 即公式 (3) , 将每组作为一个方程组, 利用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 X=N时为正常产能, X=E时为产能过剩, X=S则为产能不足, 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公式 (3) 相同。
Cooper和Kaplan的分析没有涉及到产能利用率的问题, 他们认为通过作业量正负增长带来的不同反应可得出βx3<βx4对于系统中的每个方程 (X=N, E, S) 都适用。如果考虑到产能利用率的话, 预测就变成有条件的了。具体来讲, 笔者认为βS3<βS4, βE3>βE4。
(四) 计量问题
关于计量期间, 笔者认为一个季度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期间。首先, 从现有数据来看, 一个季度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其次, 经理需要时间来调整成本做出应对, 一个月太短, 无法表现出成本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模式。再次, 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减小一些误差的影响。然而, 如果期间太长, 则会削弱经理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之间的差异。因此, 笔者将一个期间定义为一个季度。
笔者将产能利用率的衡量标准定义为固定资产周转率, 即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说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越高, 则产能利用率越高, 相反, 固定资产周转率越低, 则产能利用率越低。据此将公司数据分为三大组, 分别代表不同水平的产能利用率。笔者利用每个公司的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来判断产能利用率。总体来讲, 35% (337/950) 的数据被分类为产能过剩, 15% (138/950) 的数据作为产能不足 (见表1) 。
将主营业务收入分为两组, 以测验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方向是否会影响经理的反应。具体而言, 如果%ΔSALES<0 (即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 则为负变动 (NEG) ;如果大于等于0, 则为正变动 (POS) 。分类结果是:40.3%为负变动, 59.7%为正变动 (见表2) 。
三、样本特征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6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这些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下载得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固定资产净值。笔者从原始的数据库中挑选了一些公司, 这些公司有至少连续20个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固定资产净值的数据记录。本文所用的数据均已经过筛选, 去掉了有异常值出现的数据, 这些异常值的出现可能由于误差或者其他不可抗因素所导致。这些限制将观测值减少为每季度50家公司的3000个观测值。
(一) 产能类型
表3提供的数据有关产能过剩或短缺的持续性。研究发现, 一家公司在某个季度被归类为产能过剩 (不足) , 并且在下个季度仍旧在同组的可能性占64.9% (47.8%) 。如果观察期间变为两个季度, 则这种可能性降低至57.6% (16.7%) (见表3) 。因此, 看起来经理并不能快速做出反应消除闲置的产能或者缓解产能不足的压力。
然而, 根据产能利用率得出的分类结果的持续性并不能解释为公司分类没有发生变化。样本中的50家公司, 每一家公司都包含被分为三种不同产能类型的情况。本文将这种模式解释为经理尝试将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二) 收入变动方向
表4是将数据以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描述性统计。将主营业务收入变化分类为负变动和正变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弱于对产能利用率的分类;被分类为负变动 (正变动) 的公司在下个月继续分为同类的可能性为33.8% (45.5%) 。两个月后, 相应地比例变为29.3%和58.8%。
四、实证结果
表5的第一栏数据是总样本 (没有控制产能利用率水平) , 第二、三、四栏分别为产能过剩、产能正常和产能不足情况下的数据。笔者总结了两个结论:
(一)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对成本变化的影响
笔者假设成本粘性是存在的, 即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和减少相同比例时, 前者比后者成本增加的比例更高。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除了产能过剩的样本之外, 其余三组样本数据 (β3<β4, βN3<βN4, βS3<βS4) 均可证明, 成本粘性确实存在。
(二) 产能利用率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上文提到, 当产能过剩时, 数据结果并没有显示出成本粘性的特征。这个结果为笔者的假设成立提供了支持。一是产能过剩。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与增加相比, 成本对前者的反应比对后者反应大。这直接与“粘性”成本的假设形成对比, 并且表明产能利用率确实影响管理决策。二是正常产能与产能不足。对于产能正常的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与增加相比, 成本对前者的反应明显较小。但是, 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作出的反应明显不为0。以上结果强调了在预测管理层决策时考虑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性。
总之, 笔者的证据是支持“粘性成本”的, 但也强调了在构建关于粘性成本的成本模型时, 考虑产能利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五、总结
本文探索了粘性成本。粘性成本的假设是指经理对于作业量变化做出的有关成本的反应会受到作业量变化方向的影响。笔者推测, 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存在一种互相作用:当产能紧缺 (过剩) 时, 经理对作业量减少的反应比对作业量增加相同比例的反应更小 (大) 。因此, 产能利用率很可能是被成本习性研究忽略掉的一个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 《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粘性】推荐阅读:
用户粘性08-08
网络粘性10-03
成本粘性论文06-13
饱和粘性土08-29
非粘性土09-18
非粘性敷料01-23
国内外费用粘性06-13
成本粘性研究十年综述06-08
个人独立博客如何更具有粘性01-16
大迎角粘性复杂流场的数值模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