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粘性

2024-10-03

网络粘性(精选7篇)

网络粘性 篇1

自2010年3月美国GROUPON公司的商业模式被成功引入中国后, 网络团购迅速被国内网民所接受, 市场迅速壮大, 发展速度惊人。2010年网络团购的市场规模达到14.5亿元, 网络团购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到0.5亿人, 占中国网民的12.0%, 至2011年8月, 全国团购网站总量达到5039家, 总销量3497.4万份, 总销售额突破12.5亿元。然而至2011年9月底在“千团大战”的激烈竞争下全国范围内1027家团购网站迅速关闭, 并退出团购市场。要想在网络团购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脚踏实地, 具备过硬实力, 提高团购网站用户粘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团购网概况

1.网络团购

所谓网络团购是指通过网络平台, 将有相同需求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组织起来, 形成较大数量的购买订单, 集体购买, 享受集团采购价, 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

网络团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即由消费者在自身沟通中结成消费团体自发形成的网络团购, 由专业从事团购的公司、网站或个人 (统称第三方) 组织发起而形成的网络团购, 由销售商组织主动对接消费者而发起形成的网络团购。

2.网络团购的优势

(1) 成本低廉, 量大价优

网络团购最核心的优势就是价格优势。首先它本身就是网络购物, 由于无需承担房租、税收等, 价格固然比市面上便宜许多。其次, 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 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的批发价格。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原则, 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通过网络团购, 可以将被动的分散购买变成主动的大宗购买, 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因此, 消费者通过网络团购往往享受到的是最优惠的价格。

(2) 方便挑选, 节省时间

网络拥有海量信息, 搜索技术更使其优势展现无疑。如果在实体店看中一样商品, 想比较它的价格和品种, 必须得亲自跑很多家商店, 费时费力, 最后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全面。而网络团购不仅可以货比三家, 更能够货比百家, 其打破了现实购物时必须亲临商场的局限, 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团民感兴趣的产品, 对比价格和质量, 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还为消费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网络团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无论顾客在什么地区, 都一样能享有网络提供的商品资源, 有机会买到在本地市场难觅的商品。现代人都讲求效率,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网络团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物流公司, 在网上买的东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网站粘性

粘性在经济学中通常是指商品价格的不易变动性。在网络经济学中, 粘性是一个网站或网站群对浏览用户的吸引度并由此建立起用户对网站或网站群的忠诚度。

粘性是网站的一种属性, 用于描述网站吸引与保留访问者, 并延长其停留时间的能力。从访问者角度理解, 网站粘性与客户忠诚度含义相仿, 粘性是一种维持访问者在长时期内多次返回的无形能力。

网站粘性主要受网站属性和访问者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网站属性包括产品特征、服务特征、网站信息内容和网站整体环境等, 这些因素对网站的粘性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访问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 决定了访问者的网络使用习惯, 从而影响着访问者转换到类似其他网站的成本, 会增强网站粘性。

三、网络团购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网络团购开辟了电子商务的新时代。虽然团购网发展迅猛, 但是从目前来看, 用户对团购网站关注度不高, “回头率”不是很高, 表现出网络团购网站对用户的粘性不足。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 可以发现近半数的团购老用户, 一周内关注团购信息的次数为1~2次, 较团购新用户虽然高出11.6个百分点, 但几乎每天都关注团购的老用户比新用户低23.1个百分点。团购网站具有媒体的属性, 不仅是用户购买高性价比商品的渠道, 也是用户获取生活服务资讯的媒介之一, 用户的关注度对提升团购网站媒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团购用户对网络团购网站粘性不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跟从, 缺乏个性

在网络团购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网络团购网站跟风而上, 照搬Groupon模式, 千篇一律, 缺乏自己的特色, 有清晰定位的不多。这些国内团购网站的页面惊人地相似, 除了页面背景不一样外, 功能模块、团购商品几乎一模一样。众多同质的团购网站同时存在, 这对消费者而言意义并不大, 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市场混乱, 信息不全

网络团购以灵活便捷、价格优惠等巨大优势, 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参与, 但是目前网络团购市场行业管理缺位, 国内团购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市场比较混乱, 欺骗消费者的现象非常多。一些服务水平低劣、实力不足的网站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此外, 一些团购网站的信息不够全面, 甚至出现网站信息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商家不能兑现对产品质量的承诺, 经常发生团购的产品与心里预期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差异等现象, 严重欺骗了消费者, 致使消费者对团购网站不信任。

3.互动不强, 交流不足

团购网站普遍缺少供用户、商家交流的平台, 导致顾客不能及时与商家进行沟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网络团购用户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渠道, 对团购网站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能进行有效的评议、监督, 不利于团购用户在参团之前进行决策, 加上维权相当困难, 从而引起网络团购网站对用户的粘性不足。

四、提高团购网站用户粘性的对策

1.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完善售后服务

选择优质产品的提供商,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网站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带来更多的“回头客”, 使顾客对网站产生依赖性。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能从源头上减少未来售后服务的难题。网站经营者应尊重团购用户的需求, 切实代表团购用户的利益与供应商谈判, 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具有知情权, 理性的消费者看重的是团购的绝对价格而不是折扣率。应采用制度制约的形式杜绝员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串通供应商来欺骗团购用户。

售后服务是一次营销的最后过程, 也是再营销的开始,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有利于在团购网和消费者之间营造良好的买卖关系, 有助于与客户进一步增进感情、为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团购网的粘性必须完善售后服务。不但要解答用户的疑问, 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还要尊重和理解客户, 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问题, 真实地代表用户去进行维权, 做用户的利益代表者。

2.勇于创新, 创办个性化团购网站

要想在激烈的团购网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勇于创新。如拉手网采取Groupon+Foursquare的模式发展迅速。Groupon平台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模式, Foursquare平台则是应用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享受团购网站提供的消费信息服务。

团购网站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 选择特定的用户群, 以人性化关怀来赢取团购用户的长期关注。团购网站必须针对所选择的用户群的需求特征来考虑产品的选择和网站内容、附加价值的增加, 细分市场同样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积极举办活动, 提高团购网站的互动性

网络团购网站的线上线下活动应齐头并进, 与用户进行深入的互动, 以真实的利益吸引团购用户。线上活动可以增进用户对团购网站的体验, 有效地拓展新用户, 增强老用户对平台的粘性。线下活动能够有效地吸引眼球, 吸引大众的关注, 增大平台的关注率。

团购网站应建立点评系统, 做好口碑营销。点评是口碑建立的起点, 对于团购网站而言, 一套完美的点评系统是团购品牌的成功保障。点评是对商家信用的评价依据, 好的点评能为商家留住老客户同时带来更多的新客户。点评是一种监督, 也是一种市场调查, 是团购网站未来改进服务的准绳和方向。

4.制定行业规范, 诚信经营

诚信和安全仍是制约网络购物和影响用户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因素。所以, 解决信用安全问题, 是提高团购网站用户粘度的重要策略。针对网络团购市场屡曝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的现象,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 如考察团购网站经营企业的工商登记记录, 对其存在的真实性进行核准;考察其交易记录、交易规模、客服能力等。作为商家必须做到诚信经营, 必须兑现对产品质量的承诺, 在团购网站上发布的产品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只有以诚信为本, 产品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扎根, 团购网站才能根深叶茂。

摘要:近年来网络团购发展迅速, 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 但该细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使得绝大部分团购网站无法盈利, 全国范围内上千家团购网站关门退出。面对如此状况, 网络团购网站应选择优质产品提供商, 完善售后服务, 勇于创新, 创办个性化的团购网站;积极举办活动、提高团购网站的互动性;制定行业规范, 诚信经营。增强团购用户对网站的粘度,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

关键词:网络团购,网站粘性,关注度

参考文献

[1]艾瑞报告.提升用户关注度, 团购网站需完善网站内容[R].2010, http://ec.iresearch.cn/html/122368.shtml.

[2]肖明华.我国B2C电子商务网站粘度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 2009 (4) .

[3]洪璧.我国网络团购现状及发展对策[J].苏州:苏州大学, 2010 (10) .

[4]韦婉辰.浅析网络团购[J].广西:广西农业技术学院, 2010 (9) .

[5]于涛.基于用户粘度B2C电子商务营销战略[J].中国市场, 2010 (7) .

网络粘性 篇2

Li D ahui在一篇关于消费者网站粘性的研究中,运用了粘性行为这一概念,提出粘性行为就是在频繁使用基础上的持续使用[3]。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上,ZO T T认为所谓的网络粘性就是网站吸引和保留消费者的能力[4]。Lu H is-peng等在一篇博客粘性的研究文章中,用了Li粘性行为的概念,并将博客粘性行为定义为花在博客上的时间和在博客上的停留时间[6]。其次,在赵青的《网络用户粘性行为形成机理及实证分析》文章对网络用户粘性行为形成机理概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网络粘性行为是用户在持续使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伴随心理变化的过度使用行为,该种行为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8]。

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本文认为粘性行为是网站用户基于持续使用的基础上对网站形成的一种心理依赖。它是用户在线行为的改变,且多表现为用户增加使用网站的频率、延长的使用时间以及开展更加深入性地使用等。粘性一方面指网站自身的一种属性,即网站能够吸引网络用户返回并使之持续停留的性质,另一方面指用户在持续浏览网站时的一种心理。网站粘性行为则是用户在持续使用网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伴随着心理发生变化的过度使用行为,在正常的范围内持续使用行为被定义为粘性行为,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被界定为上瘾行为。

二、消费者网络粘性区域差异探究

根据CNNIC《201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的不同区域用户浏览购物网站时段分布表,运用SPSS for windows,我们通过综合评分对浏览网站的时段分布表进行评价分析。在区域划分的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消费者粘性行为排名位居第一,其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稍好一些。表1中的综合排名是根据公式,其中Z1代表的是东部地区的综合得分,Z1=0.8513*F1+0.1487*F2,其他的以此类推。再根据得分的多少排名,见下表1。

基于对消费者粘性行为的基本认识,可以看出粘性行为一旦形成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不同的效用。其正向效用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稳定的顾客群,更好的建立顾客忠诚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对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会危害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等等。

消费者所在的区域不同,网络粘性不同。由表1可以看出四个地区的综合排名,可以得出东北消费者的网络粘性是最强的,西部其次。可以看出消费者网络粘性排名较前的是较为不发达的地区,而较发达地区的网络粘性较好一些。这个可能是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休闲娱乐设施不健全,人们闲暇的时间不知道做什么,因此就变成了网络粘性中的消费者。员工除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消费,在上班工作时间也如此,网络粘性行为已经完全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打乱了正常生活作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消费者网络粘性时间一般集中在两个主要的因子,一个是上班工作时间,一个是除上班以外闲暇时间。在工作时间,消费者的网络粘性行为,会耽误工作进度,影响工作效率,会使员工不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消极怠工。在闲暇时间,网络粘性行为会占用消费者的大部分时间,大量的消耗消费者精力,导致其休息不好,影响上班时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网络粘性对人们生活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不好的结果。

另外,在不发达地区,网络消费才刚兴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较大,因此消费者沉溺于网络中,而随之的就是网络粘性行为不断增强。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平均每日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严重程度标准为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东北和西部地区网络粘性已近乎成瘾,而且消费者网络粘性行为会造成消费者的身心疲惫,更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更甚者,会产生疾病,严重的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三、区域差异的合理建议

非粘性土相对密度测定 篇3

相对密度控制是非粘性土填筑控制重要指标。是非粘性土处于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天然孔隙比之差和最松状态与最紧状态孔隙比之差的比值。测定出非粘性土的最大和最小孔隙比, 即可计算出相对密度, 用来判断非粘性土的密实度。在施工现场测定非粘性土相对密度, 从而有效地实现实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在二十四户水库施工过程中, 过渡、坝壳、反滤料的填筑, 测定相对密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测指标。非粘性粗粒土所处的密实状态, 可用它的天然孔隙比e与最大、最小关系比的相对关系 (即相对密度) 指标来表示:

式中:Dr相对密度

rmaxrminrd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干容重

emaxemine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孔隙比

相对密对试验就是测定出rmax、rmin后, 借助于 (2) 式计算出所要求出的相对密度下不同粗粒含量之间相应填筑密度或实测的相对密度指标。

2 土样制备

2.1 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制备主要是为各项试验提供具有同一级配或要求级配的试样, 以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当我们采用料场天然级配时, 首先在料场布点, 挖探坑, 从探坑中取回试样, 酌情按一定的粒径范围进行颗粒分析, 根据整个料场所采取的多组级配, 在同一粒径下可得到最低、最高和平均的三个小于该孔径的百分数, 汇合成整个料场的三条控制级配曲线 (即粗包级配、细包级配、平均级配) 在以后的施工中, 就用三条级配曲线所做的相对密度, 就具备了很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2.2 超径颗粒的处理

由于影响相对密度试验成果的因素很多, 如:颗粒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粗粒含量、仪器尺寸和试验方法等, 目前处理超径颗粒方法大体有三种:1) 简单剔除法;2) 相似级配法;3) 等重量代替法, 在“635”料场由于超径量较大, 主要采用等量代替法, 这种方法是以仪器允许的粗粒部分等重量替换超径颗粒而保持粗、细含量不变, 这样即保持了料骨料的骨架作用, 又能保持粗料级配的连续性, 将超粒径颗粒等重量分配到大于5mm粗粒组各级配中。

3 相对密度试验

3.1 振动时间及附重的确定

试样筒参照土工规程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中表53-1, 选用尺寸为:直径:D=39.4CM, 体积V=53767cm3, 允许试验颗粒Dmax=80mm, 试样重为90kg。

振动时及附重的确定, 根据试验资料, 分析为:当时间为8分钟、12分钟、16分钟时, 不同的附重在这三个时间内的干容重变化不大, 特别是在12-16分钟这个时间内, 在Ps (砾石含量) ≈20%时, 附重为95kg, 它的干容重反而减小, 因此我们选用振时为12分钟, 考虑到砾石含量的增加对附重不同干容重变化较大, 选用附重为95kg。

3.2 配样中砾石含量最大粒径的确定

将料场颗粒分析后所得级配中超粒径含量按等重量代替法分配到80-5、60-5、40-5、20-5、10-5m m时, 得到了一个新的原级配, 再将这个新的级配按砾石含量的多少分配到各粒径区间, 根据各粒径区间的百分含量乘以新配的试样重90kg, 即这个区间粒径所需的配样重量。

3.3 试验操作步骤

各粒径区间含量按一定的总样重90kg配出后, 将其充分拌合均匀, 用人工灌注法进行装样, 装样时, 要避免振动及试样滚样, 并要求粗料分布均匀;落距一般为2.5-3cm;要尽量使装好后的试样表面平整, 如试样筒试样装填不满, 可采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出剩余体积, 这样就可得到它的最小干容重, 将装好的试样容积桶抬到振动台上, 根据确定好的附重及振动时间进行振动。最后同样可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它密实后的体积, 求得它的最大干容重。

4 成果整理

相对密度与干容重、砾石含量的三因关系:

目的是在以后的施工中, 当检验某一坝段的相对密度时可直接根据所做三因关系查验出来, 以下是二十四户水库工地的一组资料, 当 (1) 式中max=80mm时, 由试验所得相对密度、砾石含量和干容重的关系, 当粗粒料越紧密, 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 干容重也越大, 当砾石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干容重和相对密度都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1]范孟华, 邹正伟.改进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方法的建议[J].路基工程, 2007.

粘性物料的预均化技术 篇4

采用合适的物料存储系统, 即便是处理粘性物料, 亦能取得均匀的混合效果。Votorantim Cimentos委托Bedeschi公司为Tocantis工厂 (表1) 供应一台BEL C型号的粘土堆取料混匀系统 (图1) , BEL C型号的堆取料系统对不同物料有较好的适应性, 尤其对于粘性物料能达到较优的预均化效果。下面将详细介绍BEL C型号堆取料系统的优点、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现场实验的情况, 并对取料斗的最优路径以及堆取料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BEL C型号的粘土堆取料混匀系统的优点在于:

(1) 料斗清扫系统, 能够完全清除料斗内的粘湿物料, 在取料过程保证每个料斗以其最大容量取料。

(2) 墙壁清扫刮板, 沿着整个取料机悬臂工作, 保证没有物料残留在坑壁上。

(3) 具有自主专利权的壁面清洗软件, 控制墙壁清扫刮板对棚壁进行清扫。

桁架梁由箱型梁制成, 并布置合适数量及间距的加强筋以保证足够的刚度, 还装有轨道便于取料机台车移动。桁架梁通过螺栓紧固在箱型桥门上, 并配有移动式转向架。转向架由钢架构焊接而成, 还配有轮子, 其中两个装有变速箱和电动机以便于运行控制。另配置有两台调速电机, 其中一台用于快速移动, 另一台用于缓慢取料。取料机台车由箱式结构加工而成, 对取料机臂起支撑作用。台车配有转向架, 由轮子、齿轮箱以及电机组成, 使台车能在轨道上移动。

取料机臂由钢结构焊接而成, 结构牢固, 上部封闭以免物料漏入, 包括以下部件:

(1) 特种钢链条。

(2) 特种钢销链。

(3) 可替换钢构件的链条运行保护。

(4) 链条的张力调节机构。

(5) 链条安全系数10:1。

(6) 取料斗。

(7) 料斗清扫。

取料斗设计成独特的轮廓, 在取料臂末端卸料时, 通过独特的料斗清扫装置可将料斗清洗干净。牵引轴和空转轴均由双列带衬套的轴承支撑。由淬火齿段构成的链条齿分为两部分, 以便于更换。由表面淬火齿轮组成的行星齿轮箱, 在油浴中运行, 控制链条牵引轴的运行。取料臂与取料机台车铰链连接, 通过安装在取料机台车尾部的绞车控制升降。料斗卸料经由与堆场轨道垂直的皮带, 最后卸到与堆场轨道平行的轨道上。

2 BEL C黏土取料机工作原理

桥式堆料机在堆场侧壁上部的轨道上运行, 当运行到取料梁桥中间时, 卸料到下面的往复皮带上。输送带属于可逆皮带, 通过梁桥移动、往复皮带移动、皮带旋转保证物料分散在整个堆场表面。物料多层堆积, 厚度由堆料机的运行控制参数决定。

取料梁桥在堆场侧壁上部的轨道上移动。由于取料梁桥和取料机被固定在轨道上, 所以可从整个堆场表面取料。从料堆的底部开始取料, 取料斗将物料卸到皮带上。该取料机从料堆的不同层上取料, 以保证混合均匀。设备均可通过机器的控制面板手动或自动控制, 或者通过中控室进行远程控制。

考虑到化学特性, 常用一个比值来表示预均化的难度:sin/sout, 其中, sin为堆场进口物料的标准偏差, sout为堆场出口物料的标准偏差。预均化效果与堆场中料堆的层数以及取料机有紧密的关系。

通过往复皮带和梁桥的移动实现堆料过程。在自动循环模式下, 形成覆盖整个堆场长度的许多纵向料层。预混合物料被转运到另外一条皮带 (运动和可逆的) , 长度为堆棚有效长度的一半, 在固定于顶棚顶部的轨道上移动, 将物料卸到运动或者可逆皮带上。这些带式输送机, 在自动循环控制下, 将物料卸到堆场, 形成均匀的覆盖面。

通过取料臂上料斗沿着料堆横截面的运动, 从下到上, 完成取料过程。取料臂通过固定在梁桥上的轨道在堆棚两侧壁之间移动。一个取料过程完成后, 取料斗返回开始下一个取料过程。取料斗将物料卸到位于梁桥上的固定皮带输送机, 然后转运到径向皮带输送机, 将物料转运到下一个环节。图2为堆料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图2给出了最后一个往复皮带在不同位置的截面示意, 在图中的下半部分, 给出了与皮带不同位置对应的不同料层。如果仔细检查取料阶段, 会发现每个取料斗在每层料层的取料量是相同的, 因此可达到最优的混合效果。

3 现场实验

图3为进场原材料的化学分析结果, 红线代表最大值, 黄线代表最小值, 绿线代表平均值。图4为10d库存的分布。较低的料层代表第一天的堆料, 较高的料层代表第十天的堆料。因此, 取料斗可取到每一层相同数量的物料, 达到最大可能的预均化效果。对于物料的化学成分非周期性波动以及由于多种物料的混合导致的化学成分的不连续性的情况, 亦能达到较好的预均化效果。

4 最优料斗路径

图5为不同取料方向下取料斗中物料的化学分析结果。随着链条速度的改变, 料斗路径也会变化 (见图5的右半部分) 。由图5可明显看出, 速度增加可以取到更多层的料, 以提高预均化效果。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土建成本。基于此, Bedeschi公司以最大的努力降低堆棚的建造成本, 并设计出一种完全由金属构成的预制堆棚。所有支撑结构由钢梁构成, 内墙为混凝土预制板, 该取料系统的单位面积容积较大。

5 产量控制调整系统

控制系统完全使用西门子的部件, 包括多台变频器控制的变速电机, 用于料斗驱动、台车移动、梁桥移动、取料机皮带旋转等;装有变频电机以及一套带微处理器单元的称重系统;并有一套PLC系统监控所有机器的运行, 尤其用于调节整个系统以达到稳定的物料输出。

直接入磨产量 (t/h) 调节需要一套自动控制系统, 取料机调节控制图见图6。发送到电机变频器的速度设定被计算为比例积分 (PI) 控制器的输出之和与一个前馈量。

该前馈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目标反馈值预测量。在本例中, 其为设定物流流量 (t/h) 与理论最大物料流量 (t/h) 的比值。比如, 理论最大物料流量为500t/h, 设定物流流量为250t/h, 我们可以将前馈量设定为50%。随后, 调整该值得到接近设定的物料流量的数值, 考虑K21作为调整常数。换句话说, 想要50%的取料量, 电机没有必要运行在50%的最大速度:K21就是为此而设定, 并与现场的取料系统一起运行。

电机变频器的输出参考值由前馈量之和以及一个比例积分 (PI) 控制器的输出给出。可知, 从逻辑图的底部出发, 即从称重系统开始, 测量得到卸料量反馈值, 该反馈值进入控制器前被有条件的过滤以获得稳定的信号, 然后作为比例积分 (PI) 控制器的输入, 并作为卸料量的设置值。这时, 比例积分 (PI) 控制器计算卸料误差并通过它的比例系数Kp和积分系数Ki动作。比例积分 (PI) 控制器的输出与适配常数K2相乘, 乘积与前馈量相加。

增强全媒体传播粘性管窥 篇5

一、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粘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

按照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的解释,粘性是物体对其表面附近的流体运动产生的作用,是施加于流体的应力和由此产生的变形速率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流体属性。 如果我们把网络作为一种物体,网络用户作为一种流体的话,那么,网络的粘性就是网络对于网络用户的作用力、吸引力,反过来说就是,网络用户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回头率。 网络的粘性其实就是用户的粘性,是实现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用户粘性就是用户对网络的使用频率;“ 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电商网站乃至品牌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商务中,提高用户粘性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如何让顾客变成回头客,让回头客变成老顾客。 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企业维系一个老顾客的成本是拉拢新顾客成本的十分之一。 在媒体越来越商业化、企业化的今天,在各种媒体形态涌动并存的今天, 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电子传播 ( 电台、电视本身就是电子传播 ,报纸也推出了电子版和网站网站也是电子传播),而这种电子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电子商务,所以,现代电子传播必须十分注重与受众的结合, 必须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并牢牢地锁定客户群、扩大客户群,让这些客户群成为自己的忠实受众。

传播黏性, 是指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的粘合力度和程度。 具体可以分三个方面:从传播者角度看,传播粘性就是传播方对用户的吸引力;从用户角度看,就是用户对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栏目的依赖程度、喜欢程度和享受程度;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 就是传播内容被用户的收听收看程度、引用转播程度。 传播粘性,说到底就是用户喜不喜欢传播的内容或者喜欢到什么程度? 越是喜欢,粘性越大;越不喜欢,粘性越小;根本不喜欢,就没有粘性,或者说粘性为零。

那么,拿什么吸引用户? 凭什么锁定用户呢?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内容,“ 内容为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去。

内容为王, 要求选定的内容就是用户最喜爱的内容、最需要的内容, 同时必须是符合道德底线和法律要求的内容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内容。 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社会共性也就是普遍适用的需求以外,在分众时代中,还需要针对各个层次、 各个种类的用户有区别地推出各自所需的内容产品,来满足分众的需要。

内容为王,适用于所有形态的媒体。 但问题是,当全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空喊内容为王的口号是没用的,仅仅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也是远远不够的。 全媒体传播当中,如何将传播的内容深深地嵌入受众的眼中? 如何将信息全面地送达客户的脑中? 如何运用全媒体的各种形态、运用全媒体之所长来长期地吸引住用户? 这才是现代社会中媒体传播需要着力研究、不断解决的课题。

内容为王,是以内容作为传播的核心所在。 然而内容为王,并不排斥传播平台的构建和传播路径的选择。 相反,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十分注重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

二、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对于报纸和杂志来说,广播的声音、音响优势和电视的图像、文字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传播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广播电视得以占得先机,吸引了大批受众成为广播电视的忠实听众和观众。 但随着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也开始逐渐显现和突出起来了,这就是广电的线性传播特性。

线性传播,从时间轴线角度来说,是一个单一的连续传播的过程;从传播对象角度来说,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就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对受众的单向传播。 这种单向的线性传播特征,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反复收听收看,也阻碍了点播功能的发挥,直至阻碍了受众与传播机构之间的交流。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 这种单向传播的格局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变,任何一个网民,当他打开网站的时候,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任意的点播,既可以收听收看任何一条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也可以点击已经播出的节目,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可以任意多次地暂停,可以回放,可以反复地听、反复地看,于是,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劣势,让受众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鼠标的点击,受众从被动化为了主动,由客体变成了主体。

于是乎受众对网络的好感随之而来,网络对受众的引力自然生成。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被西方学者称为的湿漉漉、粘乎乎、极富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数字时代。 在点击的归类中, 普通网民们 对来自草根 的信息有着特 别的点击 爱好 。 2010年,一群喜爱《 新白娘子传奇》 的80、90后组成了一个以创意配音为主线的团队“ 淮秀帮”,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团队依靠网络传播的神奇力量, 先后成为央视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湖南、安徽等一大批省市电视台的合作伙伴, 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土豆、腾讯、优酷等网站,其中2013年创作的《 高温联播》 视频在腾讯网推出后,创下了五千多万的点击、收视率。

在强调网络回放点播便捷性和粘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就是视频播放的顺畅问题。 事实上,网友在点开一些网站的视频时,常常出现读卡不畅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直播视频中,抖动、停摆、卡壳的现象比比皆是,令网友有种满腔热血遭遇冷水浇灌的滑铁卢之感。 例如,2014年9月28日上午,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 山东卫视直播,与此同时,新浪网新闻直播台的视频直播间也对此进行了直播。 但由于技术和网速的原因,收看网络直播时出现卡壳的次数太多,很多画面总是停摆,以至于在电脑的屏幕上方出现了这样的游动字幕:“ 还不如去看山东卫视,太卡”。 须知,这还是用桌面的电脑上网收看的,如果是通过手机收看这样的直播,就会更卡了。 所以,我们在极力鼓励网络直播的同时, 更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技术上的卡壳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眼球。“ 太卡”不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更容易让人产生“ 不看也罢”甚至拒绝收看的想法,又谈何“ 粘性”?

三、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

其实,网络终端对受众的引力远不止于回放点播这一个方面,在网页的设计、专栏的集纳、以及与网民的互动等方面都体现着用户第一的人本思想。

不管是大型门户网站,还是各家电台电视台自己办的网站,都非常重视页面尤其是第一个界面的设计,在页面设计中,总是希望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受众,希望第一时间吸引住受众的视线,希望网民打开了网页就不要离开,不要离开该页面,或者沿着该页面的指示不断地阅看下去。 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理,所以页面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把最有看点的内容放在最为醒目的位置,把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第一时间放到页面之上,同时把许多种可选择的内容设置在页面之上,以供用户自己进入。 正因为如此,网页设计者以及网站的经营者、管理者,总是尽量地站在网民的角度来体察网民们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给予满足。 特别注重网民的感受和体验,用网民的视角选择新闻、选择话题、选择看点,将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树根式集纳,方便网民高效阅看和深度查阅,这些无疑能最大程度地和网民打成一片,增大相互之间的粘性。 只是,不同的网站在这一点上做的方法不同、层次不同、效果不同罢了。

体现网站的民本思想,除了页面设计外,强有力的互动也是重要方面。 因为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发展的。 网站等互联网也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好,自身要获得发展,除了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外,与受众的互动就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的发展过程,通过互动,可以有效知道访问者的心理和心思,可以更好地体察访问者的所需所求,可以更好地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所以网站和终端通过强化与访客的互动性, 不但增加与访客的粘合度,也能从访客那里得到智慧、获得启迪。 在互动的具体形式上面,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答题与反馈,也就是在一段音频、视频或一篇报道、文章之后,请访客回答有关问题。 但这样的手段不免有些老套,能不能在互动的事项上、在环节的设置上、在抽奖的物质刺激上、在信息的回馈上更多一些方式、力度和技巧呢? 这是每一个媒体传播工作者、实战者需要不断摸索、拓展的方面。 2014年上半年, 江苏广播传媒中心新媒体部的“ 微应用”产品承载频率大型活动12次,小型活动31次,包括新闻事业部“ 我是辩手,舌战金陵”活动,音乐事业部“ 2014咪豆音乐节”,交通事业部 “ 交广乐跑 ”、“ 交广宝库 ”、“ 地球一小时 , 不插电演唱会 ”,文艺事业部“ E现场”,生活事业部“ 江苏省最美护士选拔”、“ 华泰证券—最萌宝贝系列活动”,广告中心“ 滁州1912财富之行”, 及其广传中心“ 世界环境日绿色出行”、“ 创意星主播” 等,这些活动皆取得了成功反响,为频率台网互动提供了“ 简单而可依赖”的产品平台。

四、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包容宽松的社会。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情况下,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拒绝新闻管制和控制。 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让人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新闻评论和各种言论才更加畅达。

电脑屏也好,手机屏也罢,很多的新闻在弹跳出来之后, 在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都有“ 来说两句吧”的邀请。 很多的网站都设置有专门的评论频道,比如腾讯网设置有“ 腾讯评论”,腾讯评论有“ 今日话题”,选取大家当前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进行点评。

网络评论和发言,给大家注入了兴奋剂,让最普通的人群有了发表言论、抒发感慨的地方,这是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 当然,正是由于网络的自由度特别的大,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在网络上面以及各种终端上面,鱼龙混杂,满嘴脏话者有之,无端发泄者有之,无事生非肆意诋毁者有之, 谩骂政府攻击执政党者有之,唯恐天下不乱者有之。 而一些所谓的“ 意见领袖”、“ 网络大佬”为了吸引人气或者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更是将互联网作为个人泄愤、散布谣言、发泄怨恨的工具。 对此,国家已经出台并还将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从法律上使得有规可循、在导向上保证舆论正确、在社会规约上保住道德底线。

互联网和手机终端提供了一个可以发言的平台,提供这一平台是增强粘性的重要方法,但运营者切不可对所有的发言不闻不问,听任发挥,而必须时刻以法律法规、道德公约作为衡量的基准,同时,准确发言、善意发言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五、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

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 打开网页,我们可以看到无限多的信息和数据, 我们通过链接和查找的功能,几乎可以得到任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这样的数据和信息还在不断的更新之中。 所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人生。

从用户角 度来说 , 要知道怎 么样筛选 信息和汇 总信息 ;作为网站的 运营方 ,则要不断地 更新数据 ,并提供最权 威最准确的信 息 ,包括社会新闻 的电子信息 。 很多网民 习惯于使用 百度或者360的搜索引擎, 一个关键词 输进去, 就会有成千 上万条的相 关信息蜂拥 而至 ,并且以很 多页面的 方式显示 出来 ,可以一页 一页地翻 阅查找 ;页面上还 会有与这一 关键词相关的 关键词出现 ,点击进去同 样出现无 数条链接 的信息 。 这在传统 媒体上是 无论如何 也办不到 的 ,不仅仅是因为 版面 、时长的问题( 这种硬件因 素是无法突破 的制约因素) ,而且还有一种 传媒工作者 的意识 ,一种互联 网意识 、大数据意 识 、最大程度 地为受众 提供方便 的意识不足 所导致 。

其实传统媒体的运营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报纸、电台、电视台广告收益的迟迟不能跃升甚至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量的广告客户越来越多地涌向互联网企业,美国上市企业IPO排名前几位的大凡就是网络公司。 传统媒体正在加快办网站、办手机APP终端,全国很多省级广电集团已经开办了手机APP业务。 如在2013年8月20日, 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研发的手机新闻客户端“ 荔枝新闻”正式上线,全面覆盖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平台。作为省级广电系中第一个推出的新闻客户端,它的上线标志着江苏广电全媒体转型、移动互联网战略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这也是新闻立台的又一举措,目前,荔枝新闻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广州台、中山台、济南台、南京台、太原台等许多城市台也纷纷开发了广播网、电视网和手机运营产品,通过这些产品和平台,发布新闻信息,预告广电节目,开展终端交流,吸引广告投放。 其中,“ 南京广播电视台”微信订阅号也在圈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无论是荔枝新闻,还是南京广电公众号,选取的新闻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与受众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离受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 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六、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除远穷落后地区和部分老年人外, 现在人们大多使用的是3G手机( 其实很多城市老人也在使用先进的手机) ,也就是可以随时上网的手机。 这种情况下,就是把固定的网络搬上了可以移动的手机, 这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WIFI已经走进了办公室和家庭, 正在逐步走进社会公共区域,诸如网吧、茶社、商场、机场和公共汽车等。 很多地方 政府也设定了 开通免费WIFI的具体时 间表 。 WIF的开通,解决了上网流量的问题,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网购的需求 、网银的发展 、网上的交际等 各种社交需要。

手机的每一次推陈出新往往引发购买狂潮,年轻人更是趋之若鹜。 我们看到i Phone4、i Phone5、i Phone6的疯抢,我们看到QQ群、微信圈的大量建立,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于更多地使用QQ,更少地使用微博,我们也渐渐习惯于更多地使用微信,更少地发送短信,我们也更加明白如何将手机的QQ和微信铃声调到很低或者取消,我们也更加习惯于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到群里面、朋友圈、好友动态中一起共享。 所有这一切,都敦促媒体人更加契合受众的需要和习惯,按照趋势来运作自己的节目,争取自己的受众。

网络终端使得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立体多项的格局更具传播效果。 现代传媒格局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云蒸霞蔚、群雄逐鹿的时代当中,需要培养摄、采、编、播合一的全媒体记者;需要最大程度地推出即时性的“ 快餐新闻”,而不是首先讲究新闻6要素的齐全;需要通过多方位全面性的挖掘,发布爆炸性的新闻;需要一条报道领先,其他报道紧紧跟上的“ 群发效应”、“ 连锁反应”;需要发挥广电集团的协同作战、合作共赢,来产生报道的“ 轰炸效应”、扩大报道的“ 蝴蝶效应”;需要牢牢把握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发言需要,最大程度地粘上受众;需要发挥自己所长, 也汲取他人、他集团、他媒体之所长,有效弥补自己水桶之短板,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全新的全媒体时代现代传播体系中,如何增强全媒体传播的粘性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全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优劣对比出发,着重分析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和终端的优势来体现和强化全媒体格局中传播的粘性,提出:网络终端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传播黏性始终决定于传播的内容;网络终端一改线性传播劣势,回放点播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网络终端特别注重人本思想,增强参与性成为粘性的重要引擎;网络终端开放性包容性强,评论发言是吸引人气的可持续手段;网络终端信息海量数据剧多,运用数据库给用户带来最大便利;网络终端移动方便携带轻巧,让用户随时随地获知和共享信息。

由“冰桶挑战”谈粘性营销 篇6

关键词:冰桶挑战,粘性营销

在微屏时代,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方式及沟通规则, 逐渐从一对多向多对多转移, 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 不仅停留在产品信息层面, 还要觉得好玩, 甚至能够参与进来。于是, 企业的营销应该变得更加具有粘性, 能够粘住目标顾客。“冰桶挑战”的出现与流行,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营销创新的案例。

1“冰桶挑战”的简介

1.1“冰桶挑战”的起源及活动规则

“冰桶挑战”活动源于一种疾病, 即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ALS) , 其又称渐冻人症, 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这种病主要由遗传和散发性病例引起, 是一种恶性病,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 慢慢丧失任何行动能力, 史蒂芬·霍金便是这种病的患者。目前, 人类对于此病知之甚少, 既查不到任何发病原因, 也没有办法治疗, 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 只有3年。“冰桶挑战”活动旨在让参与者通过冰冻切身体验渐渐僵硬的病痛。

“冰桶挑战”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 活动最初由美国棒球运动员PeteFrates发起, 活动规则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 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点名其他3人来接力参与这一活动。被点名者要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 否则需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ALS) ”患者捐出100美元, 或者两者都做。

1.2“冰桶挑战”活动本身的特点分析

(1) 简约。

“冰桶挑战”挑战的活动规则简单, 抓住核心。一桶加冰的水在7、8月份很容易找到, 明星、企业名人参与挑战也无需做出多大的努力来决策或者准备, 几分钟就能参与完毕, 不影响工作档期安排, 还能赢得眼球关注。冰水浇身, 而不是其他什么液体, 在夏天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做到, 同时, 让参与者切身体会一下冰冻的感觉, 类比肌肉逐渐僵硬萎缩, 设身处地想象患者的病痛, 狠抓核心。

(2) 意外。

虽然是夏天, 一桶冰水突然浇身的感觉应该也不是特别爽快, 参与者都是科技、演艺等各界名人, 消费者极具八卦心理, 当名人遭泼水, 具有极大看点, 能够吸引诸多的关注、评论、转发、分享。

(3) 具体。

“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比较具体明了, 参与者接受挑战之后, 邀请另外3个人来接受挑战, 若是邀请1个或者2个人接受挑战, 活动可能会终止, 邀请多数人参与挑战, 由于从众效应, 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邀请多数人接受挑战活动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加上少数服从对数的原则, 选择3人接受挑战, 是比较具体且科学的, 这样可以将即将破灭的游戏保证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4) 可信。

接受挑战的参与者必须将自己接受挑战的视频传至网络, 为此, 所有的网民都可以看到, 鉴于舆论的监督, 接受挑战的视频极具可信度。

(5) 情感。

消费大众对患有病症的患者均有恻隐之心, 更何况是各界明星大腕来参与挑战, 消费者大众因喜欢参与者, 进而对“冰桶挑战”本身产生好感, 有好奇心, 愿意时刻盯住挑战的过程、挑战的进程, 更愿意讨论下一个24小时接受挑战的明星。

(6) 故事。

参与挑战的每一个明星大腕其实都有一定的故事, 这虽然跟“冰桶挑战”本身无关, 却跟消费大众对“冰桶挑战”的关注度有关。消费大众在欣赏挑战视频时, 其实在参与、了解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 明星大腕的参与让活动更具传播性, 以及更具吸引力。

2 消费者交流规则的变迁

2.1 传统的交流规则

在互联网发展之前,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传统的媒介包括电视、杂志、报纸、广播、电影等, 这样的交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它们让很多信息或者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同样, 更加久远的印刷术同样如此, 它们均是一场交流革命, 带来了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和思想传播。但这些传统的交流方式从规则角度存在很多局限性, 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流方式一对多, 无法进行大众集体讨论。绝大多数信息接受者没有办法发表自己的感想, 因为一对多的交流方式本身不能用来讨论。

(2) 少数人决定信息是否能够被传播。不管是电视, 报纸、电影等, 都是媒体集团控制着必要的流通渠道, 他们通过购买播出时间、报纸杂志版面等, 来设计、发布信息。而且没有钱, 信息是不会传播的, 那么就不会有受众。同时, 传统媒体有时间延误, 信息容易失效。

(3) 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一对多传播方式, 意味着受众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无法有更好的途经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 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生活小圈子, 没有办法分享且让更多的人了解。

2.2 新时代的交流规则

新时代下,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 即改变了大众交流的规则。首先, 互联网即是一对多的交流, 同时也是多对多的交流;其次, 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任何人, 且几乎成本很低;还有, 消费大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任何人都能及时发布并评价信息, 人们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数字技术自主发布各种信息, 不受时空限制。

3 新时代营销形式即粘性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交流规则的变迁, 显然, 原有“叫喊式”的营销形式显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发传单、塞名片、打电话等传统的方法技巧, 也会让消费者更加反感。在传统媒体背景下, 信息相对缺乏, 信息传播方式像一个正向放置的漏斗一样, 漏斗上边宽的部分是商家信息, 漏斗窄口下面才是消费者, 消费者没有选择, 被叫喊着“钻进”信息, 购买商品 (见图1“叫喊式营销漏斗”) 。一贯诉诸悲情的慈善活动, 也显然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情、帮助。于是, 新的营销方式也应该呼之欲出, 来适应新的交流规则。

互联网背景下, 消费者可以及时参与发布信息和评论信息。消费者更加喜欢刺激的好玩的新鲜的游戏性质的活动, 更愿意主动参与进来, 于是传统的“叫喊式营销漏斗”已经不再适应。于是将漏斗倒过来放置, 窄口向上, 商家发布信息, 换消费者从下边宽口互动进来, 主动了解信息, 融入营销, 转换成“互动粘性营销漏斗” (见图2) 。

这种新型的互动式营销, 称作“粘性营销”。所谓粘性, 是指营销创意要能被理解和记住, 消费者愿意参与融入, 短时间内持续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观点和行为。那么, 借鉴并鉴于前文“冰桶挑战”的分析, 针对粘性营销方式制定6个步骤, 即简约、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简约就是要简单明了抓住核心, 容易参与容易记忆;意外就要违背常理, 打破定势思维, 引起人们的关注、好奇、兴趣, 打开缺口;具体就要方便受众参与、讨论、融入, 不费事费力费财;可信则要让受众实实在在感受, 真切体验到信息及信息带来的变化;情感需要诱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贴近消费者更能增强其主动性;故事就是要创造话题, 吸引评论, 需要丰富的情节, 谁都不会排斥听故事与融入故事。

参考文献

[1]李黎.碎片化市场如何增加消费者粘性[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9) .

[2] (美) 奇普·丹·希思.粘住[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3] (英) Grant Leboff.粘性营销[M].派力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4]张艺凝, 靖鸣.“ALS冰桶挑战”事件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14, (10) .

[5]冯晓辉.互联网环境下的病毒式营销——以“ALS冰桶挑战赛”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10) .

[6]黄朝阳.从冰桶挑战感悟营销创新[N].人民邮电, 2014-09-11.

[7]林枫.“冰桶挑战”倒出来的营销原理[J].中外玩具制造, 2014, (09) .

国内外费用粘性研究综述 篇7

1 文献回顾

Banker等 (1993) 是最早发现费用的增减与业务量非对称变动的, 在对美国航空业的一次研究中发现其费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相关, 虽然没有正式阐述, 但已经预告了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的可能性。Anderson等 (2001) 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费用 (Cost of Good Sold) 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确实存在费用“粘性”。Anderson, 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 进一步通过对7629家美国上市公司1979~1998年的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现企业销售和管理费用的变化确实存在不对称性。当企业的收入上升1%时, 销售管理费用增加0.55%, 而当收入减少1%时, 销售管理费用却只减少了0.35%, 这就证实了美国上市公司的费用随着收入上升和下降两个不同方向变化时呈现出不同比例的变化。ABJ (2003) 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 将这一现象称为费用“粘性” (sticky) , 首次明确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Calleja, Steliaros, Thomas (2006) 则是利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四个国家3500家公司的年度数据, 研究发现四个国家的费用都存在粘性, 收入每上升1%, 成本增加0.97%, 而收入每减少1%, 成本仅降低0.91%。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四个国家的费用“粘性”存在差别, 法国和德国的公司费用粘性水平高于英国和美国公司, 这可能因为不同国家企业治理系统和管理层监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与国外研究学者相比, 国内目前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较早的是孙铮、刘浩通过292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研究了国内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粘性”行为, 得出的结果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 而且费用粘性强度比美国上市公司相比要大很多。而后他们又进一步从契约观、效率观以及机会主义观三个方面解释了费用粘性产生的原因。刘武 (2006)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8~2005年度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 证实了我国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存在行业差异。数据结果显示费用粘性比较强的行业有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 最弱的是房地产业行业。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 (2007) 通过对2001~2005年度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时间范围与费用粘性也存在一定关联, 时间范围越长, 费用粘性反而越小。同时他们还证实了费用“粘性”与企业的业务量相关, 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费用粘性水平相对较高。万寿义和王红军 (2010) 则研究了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和公司治理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

2 费用粘性成因分析

由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在数据获取方面比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研究要困难的多, 所以前者的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而ABJ (2003) 的费用粘性研究正好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所以费用粘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探究, 本文梳理了学者们对费用粘性成因的分析观点后总结如下:

一是调整成本。该观点认为,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 大量的开支都不会是在发生的时候临时支出, 否则可能在需要资源的时候无法立刻获得。所以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的正常经营通常会与资源供应者签订长期合约。而长期合约的调整成本较高, 一旦签订, 则不会轻易改变。成本费用粘性的产生正是管理者对这些承诺资源投入的结果。

Jaramillo (1993) 一文中指出, 调整成本的存在不仅使企业费用粘性与当期业务量变化有关, 而且还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对未来销售量预期的变化等相关。Banker, Byzalov and Plehn-Dojowich (2010) , hereinafter BBP (2010) 认为, 企业费用粘性和反粘性的产生归因于理性管理者对各种承诺资源调整的结果。面对不确定未来需求和高调整成本, 当销售量下降时, 管理者为了公司利润最大化会选择减少资源下降的幅度。Banker (2011) 也认为, 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 管理者需要决定是否保留多余承诺资源, 他们就会权衡继续持有多余承诺资源的滞留成本和立即减少承诺资源的调整成本的利弊问题。例如, 当业务量下降, 企业准备裁员时, 管理者需要考虑支付给被解雇员工的遣散费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当将来企业需要增加人员时, 企业需要重新支付招聘以及新员工的培训费用。而大量的研究表明, 企业向下调整闲置资源的成本一般高于向上调整成本。因此, 企业的成本费用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往往高于业务量下降时的减少幅度, 形成了费用随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 即产生费用粘性。ABJ (2003) 的研究不仅证实了费用粘性的存在, 同时也发现, 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减少闲置成本的调整成本要比那些依赖购买原材料的公司相比要高。

二是管理层预期。这种观点主要源于经济业务本身具有波动性致使管理层预期不同, 决策亦不同。当管理层对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时, 即使当时销售量开始下滑, 他们也不会立刻减少闲置资源,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下滑只是短暂的, 如果当时减少这些资源需要更高的调整成本, 而当经济形势恢复时, 他们重新增加这些资源也需要额外的成本, 所以产生费用粘性。

ABJ (2003) 的研究表明, 如果企业连续两年都出现销售量下滑, 那么管理者之前对企业的乐观预期就会有所减弱, 费用粘性会随之降低;而在宏观经济增长期间, 管理者对未来的销售量的预期会比较乐观, 费用粘性也相应增强。Banker (2010) 则直接对管理层预期和企业费用粘性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研究结果表明, 当管理者对未来销售量不确定时, 调整成本的存在会使得管理人员在业务量上升时控制增加生产能力, 而在业务量下降时也会倾向于保留闲置资源。但是如果管理者对未来销售量的预期是乐观的, 那么在销售量下降时, 他们更愿意保留闲置资源, 由此强化了费用粘性;当管理者对未来销售量的预期是悲观的, 那么在销售量下滑时他们更愿意削减闲置成本, 由此弱化了费用粘性。henceforth BCM (2010) 和Ciftci and Mashruwala (2010) 认为, 在现实中, 管理者利用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需求, 然后做出决定。当面对销售量即将增长的格局时, 管理者对未来的销售持有乐观预期而对费用削减犹豫不决, 从而费用粘性发生。与此相反, 当管理人员面临销售下降的趋势时, 为未来的销售持有悲观预期, 那么就产生了反粘性。

三是管理层自利。由于两权分离, 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存在自利行为, 这种自利行为往往会导致成本习性与企业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一致, 费用粘性也就由此产生。当业务量上升时, 自利的管理者为了构建自己的帝国, 一方面不断增加所能控制的资源;另一方面会大幅提高自身薪酬。而当业务量下降时, 管理人员一般既不愿意降低自身薪酬, 也不愿意大幅降低所控制的资源 (可能只是少量减少) , 以减少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影响。

Calleja (2006) 对美、英、德、法四国企业的费用粘性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法、法两国的费用粘性比美、英两国要强, 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是英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资本市场为中心, 管理层更关注股东的利益, 而德法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中心, 管理层更加关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由此导致德法的成本粘性要强于英美。Chen (2008) 通过考察美国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对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外部董事比例越大、董事持有较多股份、CEO两职分离时, 公司治理的结果越好, 公司的成本粘性越弱。Dierynack and Renders (2009) 则通过研究比利时公司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对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 发现那些管理动机比较强的公司 (准备披露微小利润) 成本粘性越弱。Kama and Weiss (2010) 指出, 目标盈余的动机会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影响, 当企业面临盈利持续减少或即将亏损的巨大压力时, 费用粘性会有所降低。Chenet (2010) 认为, 管理层帝国构建动机会使企业的费用粘性增强, 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则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这种行为, 从而使费用粘性降低。他们采用公司持有的自由现金流量作为管理层帝国构建行为的代理变量,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强度与费用粘性程度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

3 费用粘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于费用粘性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进行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1) 学者们一般都是以上市公司 (大企业) 为研究样本, 与非上市 (小企业) 相比, 上市公司一般规模较大、组织架构较复杂, 而中小企业在代理问题、融资难易程度上都不同于大企业, 所以由大企业作为样本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小企业, 也就是说, 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2) 市场竞争环境、法制环境等外界环境是否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存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近年来, 费用粘性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 对费用粘性的研究进程进行回顾, 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我国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费用粘性,文献回顾,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Banker, R.and Janakiraman, S., 2003.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 The Accounting Review1..

[2]Anderson, M., Banker, R., Huang R.and Janakiraman, S., 2007.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isis of SG&A cos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2.

[3]Banker, R.and Chen, L., 2006.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 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s.The Accounting Review2.

[4]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

上一篇:人民币基金下一篇:监控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