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胆取石

2024-12-16

保胆取石(精选10篇)

保胆取石 篇1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发病率约8%~10%[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胆囊结石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长期以来胆囊切除术在该病治疗中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术式;尤其近20多年来, 由于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使得胆囊切除率也不断攀升;造成了胆囊功能的重要性也就被人们忽视了。目前已知胆囊除有浓缩、储存、吸收、分泌、排除胆汁等功能外, 对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还有重要调节作用;胆囊切除后, 失去了对胆汁的调节功能, 造成进入肠道肝肠循环的胆汁增加, 刺激肠黏膜, 引起或加重炎性肠病, 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保留功能良好的胆囊有益于患者, 此外, 随着胆道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它将外科医师的视野延伸至胆囊内, 通过胆道镜直视下取除胆囊内结石, 减少了结石残留的机会。因此, 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微创保但取石也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12年5月开展的107例腹腔镜下保但取石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49例, 女性58例, 年龄8~40岁, 平均年龄29岁;结石1枚68例, 2~3枚22例, 多枚以上17例;结石大小0.3~3.0m, 平均1.5cm;术前有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症状者66例, 无症状者41例。1.2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 头高脚低左倾卧位, 在脐上方切开皮肤1cm, 置入气腹针, 建立人工气腹后置入1cm Trocar, 导入腹腔镜;于剑突下2cm处, 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分别置入1cm TroTrocar, 导入腹腔镜器械。腹腔镜探查胆囊大小、炎症轻重及周围粘连情况, 若胆囊功能良好, 适合保胆取石, 可根据术前超声描述结石大小, 在胆囊底部切开1~2cm大小切口, 吸尽胆汁, 从肋缘下Trocar置入胆道镜探查胆囊, 发现结石后用取石网篮取除结石, 当胆囊结石<1cm时可与胆道镜一并从Trocar取出;也可于胆囊下方预先放置一标本袋, 取出结石先放于标本袋内, 手术结束后一并取出。缝合胆囊前予生理盐反复水冲洗胆囊, 确保胆囊内无结石残留, 胆囊管通畅后予4-0可吸收线全层连续外翻缝合胆囊底部切口, 检查胆囊无出血;肝下间隙常规放置引流管, 便于术后观察有无胆漏;吸净腹腔液体, 拔除Trocar, 缝合各戳孔, 包扎伤口, 手术结束。若探查发现胆囊较多、较小, 为了防止结石术中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造成术后胆总管结石, 可在切开胆囊底取石前, 解剖游离出胆囊管用一枚钛夹暂时夹闭胆囊管, 手术完毕后再去除钛夹[2]。

2 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成功率100%, 不存在中转开腹问题, 手术时间30~90min, 平均手术时间约55min, 术中出血量5~30mL, 平均出血约10mL, 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 进低脂半流质饮食, 术后第3天若无异常即可出院。术后8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胆漏, 由于我们术中常规放置了肝下间隙引流管, 经输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有86例患者得到随访, 随访期限12~18个月, 有4例患者术后仍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 其余病例腹部不适症状均消失, 无慢性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术后共发现7例胆囊结石复发, 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3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手术简单, 对患者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既去除了结石又保留了胆囊, 最重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胆囊的重要生理功能, 对患者术后身心康非常有益。因此,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少, 炎症轻, 有保胆愿望的患者是很好的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

4 讨论

4.1 胆囊切除后的弊病

胆囊切除术运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的深入研究, 逐渐认识到胆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器官, 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切除胆囊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3], 如引起脂肪消化不良、慢性腹泻, 碱性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诱发或加重炎性肠病, 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约5倍[3], 术后继发性胆道结石发病率升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甚至胆道损伤后术后胆管炎、胆道狭窄等。我们发现切除胆囊对患者心理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上也常常遇到胆囊结石患者不愿手术治疗, 而采取保守治疗。而保胆取石术则避免了上述问题, 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

4.2 保胆取石适应证的选择

严格掌握适应证的, 对患者负责, 是手术的成功的关键。虽然我国目前对保胆取石的适应证还没有统一的权威标准, 但是我们在患者的选择这十分慎重的, 主要是根据以下方面选择: (1) 年龄因素, 尽量选择40岁以下患者, 若为青少年, 则适应证更佳。 (2) 胆囊功能, 术前超声了解胆囊舒缩功能, 测量晨起空腹胆囊及餐后半小时胆囊大小变化。 (3) 结石因素:主要是结石大小、数目;通常以术前超声检查为依据, 单枚结石最佳, 数枚 (少于10) 结石次之, 结石大小以最大径<2cm为宜;若充满型结石和泥沙样结石为禁忌。 (4) 胆囊炎症轻重, 主要依据术前超声测得胆囊壁厚薄, 毛糙情况, 患者既往有无急性胆囊炎病史, 发作次数, 判断胆囊炎症轻重;若为萎缩性及化脓性胆囊炎为禁忌;虽然有报道[4]急性炎症期亦可实行保胆取石术, 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炎症会消退, 但术中风险及操作难度较大, 术后并发症多, 我们目前善无这方面经验。 (5) 患者确有保胆愿望, 能够接受胆囊结石复发的可能, 能够接受再次手术, 才可实行保胆取石手术。

4.3 关于结石复发相关问题

对患者来说, 最担心的是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问题, 疗效如何, 复发率高不高。由于我们开展此类手术时间短, 病例样本小, 随访时间不长, 发现有7例结石复发病例。现有的杂志文献报道保胆取石后复发率差异较大, 据邹一平等[5]报道的439例保胆取石术后5年复发率为9.5%~37%, 10年复发率为39%~43%;张宝善[6]等报道的1520例保胆取石术后5年复发率2%~6%, 10年复发率为2%~7%;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完善和腔镜技术的进步, 复发率有所下降。张宝善[7]等认为结石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 (1) 术前严格掌握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指征非常重要, 尽可能选择胆囊功能良好, 结石少, 炎症轻, 年龄轻为宜。 (2) 术中确保取尽结石, 操作轻柔, 防止损伤胆囊黏膜, 不用丝线缝合胆囊壁, 用可吸收线外翻缝合胆囊, 可减少异物反应等, 可降低术后结石复发。 (3) 术后辅予口服消炎利胆中成药或熊去氧胆酸等药, 有助于降低结石复发率。总之,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疗效确切, 但确实存在结石复发问题, 如何降低远期复发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旭, 王翔翔.内镜保胆取石术临床现状[J].中国普外与临床杂志, 2009, 16 (9) :773-776.

[2]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3]邹一平, 蔡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1) :1-3.

[4]张宝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7) :1-3.

保胆取石术后如何护胆 篇2

胆结石又叫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之一。胆囊、肝总管和胆总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胆道系统,以行使运送、贮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若是胆道系统的结构或者胆汁的成分发生变化,在胆道系统内的任何位置都有可能形成固体的结晶,这就是胆结石。若是结石很小,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感觉。若是结石较大,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还可引发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疾病。

以前,胆结石患者只能通过手术摘除胆囊以根治此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的此病患者由于其胆囊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医生会为其做微创内镜手术,在取出结石的同时还保留其胆囊。需要注意的是,胆结石患者若是进行保胆取石治疗,只能暂时治愈胆结石。此类患者在手术后若是不坚持护胆,其胆结石还会复发。那么,此类患者在术后应如何护胆呢?

要定期复查。此类患者应在手术后的第一、第三和第六个月去医院检查胆囊,以便于医生根据其胆囊的状况,为其制定护养胆囊的方案,或者采取一些治疗措施来防止其胆结石复发。待患者手术半年后,每年检查一次胆囊即可。

要坚持服药。此类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从术后的第三天开始服药,须服药半年,可根据其结石的性质和胆囊的状态,服用促进胆囊排空的药物(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熊脱氧胆酸等)、增加胆酸分泌的药物(如吲哚拉明、大黄素、马来酸曲美布汀等)或改变胆汁成分的药物(如红霉素、消炎利胆片等),以预防其胆结石的复发。

注意饮食的科学性。此类患者除了应多吃些谷物、蔬菜和水果之外,也应适量地食用荤食和油脂。许多该类患者为了护养胆囊而不吃荤食和油脂,这样做是不对的。此类患者若是过多地食用荤食,固然会使胆囊的负担加重而引发胆结石,然而,若是少量地食用荤食和油脂,可促进胆囊的收缩,使胆囊及时地将胆汁排空,否则胆汁就会淤积在胆囊内形成结石。因此,此类患者在术后应少量地食用荤食和油脂,如乳制品、蛋类、鸡肉、鱼肉和植物油等,但尽量不要食用畜肉和荤油。

保胆取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130例胆管结石患者, 男86例, 女44例, 年龄33岁~69岁, 平均年龄 (45.3±5.1) 岁。其中胆囊结石80例, 胆总管结石24例, 胆囊与胆总管均有结石26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确定传统组70例, 微创组60例。

1.2 方法

1.2.1 微创组

皮肤常规消毒, 建立人工气腹;经脐穿刺放入鞘管插入腹腔镜;在上腹正中、右上腹、右中腹安放3~4个鞘管;在胆囊底部切开胆囊, 吸净胆汁后进入胆管镜观察结石情况, 用取石网篮取净结石;用可吸收线将胆囊切口全层连续缝合1层, 浆肌层包埋1层;常规处理腹壁伤口, 手术结束。

1.2.2 传统组

皮肤常规消毒硬膜外麻醉;在右肋下胆囊体表投影处行3 cm~5 cm斜切口, 逐层分离组织入腹;暴露术野明确胆囊底位置, 上提胆囊底部至切口处行妥善固定;探查局部情况, 注意胆囊外形、颜色、厚薄、质地, 胆囊张力及胆囊内结石大小、数目, 胆囊管有无结石嵌顿、胆总管及肝外胆管有无结石等;据结石大小予电刀切胆囊底1 cm~2 cm切口, 吸除胆汁, 生理盐水灌洗胆囊, 用取石钳取出结石, 并检查是否有清亮胆汁储入胆囊。可吸收细线全层、间断缝合胆囊, 吸净腹腔中积液, 逐层关腹[1]。

1.3 评价指标

分别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排气时间小于24 h例数、住院时间少于10 d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排气时间短, 有93%的患者24 h左右就出现排气, 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有96%的患者住院不足10 d即可以出院。

3 讨论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即借助纤维胆管镜、胆管硬镜、腹腔镜及其他相关设备在微创条件下行腹腔镜取石术, 其优点为术后疼痛轻, 损伤程度小, 胃肠功能恢复快, 并发症少, 术后排气时间短, 住院时间少等。而传统开腹取石术则相反, 尤其是肥胖患者在行开腹小切口保胆取石术困难度较高, 术中行腹腔清洗操作对肠道刺激较大;而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术腹腔内脏器不与空气接触, 肠道刺激轻微, 腹部生理内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

微创组60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38例 (63.3%) , 胆总管结石13例 (21.6%) , 胆囊与胆总管联合结石9例 (15%) , 手术取石成功率为91.6% (55/60) , 取石成形数目1~13枚, 直径3 mm~19 mm, 手术平均时间128 min (70 min~240 min) , 术后8 h~24 h进食, 且能下床活动;并发症:胆瘘2例, 水肿型胰腺炎2例, 疑似十二指肠穿孔1例;该组术后3 d即可出院, 1周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而传统组70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42例 (60%) , 胆总管结石11例 (15.7%) , 胆囊与胆总管联合结石17例 (24.2%) , 手术取石成功率为74.2% (52/70) , 取石成形数目1~18枚, 直径2.5 mm~20 mm, 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 (90 min~240 min) , 术后24 h~36 h进食;并发症:胆瘘2例, 水肿型胰腺炎1例, 胆管感染12例, 应激性溃疡3例。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术后恢复快, 进食早, 住院时间较短, 并可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是外科治疗技术的一次飞跃。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手术代表今后外科治疗上追求的一种理念——首选无创伤或争取最小的创伤。所谓“微创”主要是指对器官功能损伤的大小, 而切口的大小是次要的, 是否保留重要器官的功能, 是最能体现微创含义的标准[2]。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具有取石干净彻底, 不损伤内脏, 创伤小, 不留瘢痕, 效果好, 恢复快等特点。另外, 保胆取石术后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 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充足睡眠, 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使胆管紧张, 扰乱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 大约为2%~7%, 每年应复查胆囊结石。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 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胆取石必将越来越多地应

参考文献

[1]罗育青, 谢阗.腹腔镜急性炎症期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 :107.

保胆取石 篇4

摘要:目的对我院外科护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的研究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术后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结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结论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康复护理;管道护理;满意度优良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0-01 1引言

胆结石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据统计胆结石的发病率在百分之十以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病症每年呈现出上涨的态势。这几年来,胆囊结石治疗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效率高、恢复快、危险程度低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过程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对临床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此次肝胆科外科护理医学研究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以其住院时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研究活动的数据基础。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以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性共有45例,占37.5%;女性共有65例,占62.5%;患者中年龄最大为67周岁,年纪最小21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3.54周岁;患者的身体重量在47公斤至89公斤之间,平均身体重量为69±4.23公斤。

2.2病症观察

医护人员通过对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症状观察,发现患者胆囊结石病症属于初次发现有84例,占70%;复发病症36例,占30%;发病病程范围在2个月至21年之间,平均发病病程3.2±1.45年;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恶心呕吐69例、黄疸25例、胆绞疼痛78例、腹胀腹痛65例,体温升高(37.9摄氏度以上)28例,严重者出现疼痛休克4例、虚脱3例;以上病症临床表现具有重叠性特点。

2.3检查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对患者行B超、腹部CT扫描、胆道造影等医学检查,通过检查对症结病灶位置大小进行确诊。

2.4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医学检查的结果,对患者实施胰胆管造影术(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治疗。

2.5护理方法

保胆取石手术后,医护人员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

2.5.1优质护理组

2.5.1.1基础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力度,首先加强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做到实事监测,此外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同时加强对患者给氧和血氧的监测。其次,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躺卧姿势,采用平卧去枕,头向两一侧偏斜。当患者苏醒后,可以采用半卧姿势。此外,护理人员要正确使用镇痛类药物,合理预判麻醉药失效时间,防止出现剧痛后再用止痛类药物,使用药物时按照医生要求用药。

2.5.1.2康复训练

手术结束24小时以后,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主动下地活动,活动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在床上坐约20分钟,双腿垂直于床边20分钟,站立20分钟。准备工作完成后,再在专人护理的环境下进行慢走20分钟。如果出现头晕、疼痛,应立即平卧休息。

2.5.1.3管道护理

管道护理是术后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术后主要做好双套管、T型管以及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清楚每种类型管道的作用和性质,加强对管道的监测,每日观察管道的情况,防止出现堵塞、倒流、脱落的现象,确保各种管路的通畅。对留置管每日进行更换,保证处于无菌卫生的环境中。

2.5.1.4术后并发症护理

术后,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应加强对患者心电图、X线的检测,心脏功能进行分级,对手术中的强度和麻醉效果进行评测,避免出现危险。指导患者加强休息时间,保证呼吸的顺畅性,在输液过程中,合理调整速率,避免给心脏造成压力。对于高血压患者,术后要合理膳食,多食用新鲜果蔬,避免便秘的出现。加强对血压的监测,正确使用降压类药物,防止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及时口服降糖类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每日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争取将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毫摩尔/升。

2.5.2对照组

采用基础性护理方式,在此不再叙述。

2.6统计学原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 10.0,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 P<0.05差异,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检验。

3结果与结论

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得出以下临床效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同,临床满意度调查优良率提高了近20%,因此建议在今后护理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峰,李晚明,刘敏.高原地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

[2]王利华,贺永红,黄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

[3]高春玲.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外医疗,2009.

保胆取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114例患者。平均年龄 (64.3±8.2) 岁。男61例, 女53例。胆囊黏膜下结石61例 (53.5%) , 胆囊颈部结石19例 (16.7%) , 泥沙样胆囊结石34例 (29.8%) 。所有患者无相关的麻醉禁忌和手术禁忌, 无沟通障碍。将11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 包括术前访视、了解患者一般状况、介绍手术流程、进行健康教育、安慰患者情绪等;进行手术器械的准备;根据手术类型, 配合医师进行手术。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内容及护理方法均按常规护理要求做, 不对患者的个体性以及护理流程的整体性给予过多的关注。

1.2.2 观察组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以时间为横轴, 围术期 (术前和术中) 临床相关护理工作为纵轴,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主要内容如下:

(1) 时间:术前1天。主要事件:巡访。在对照组基础上, 主要落实以下事项:患者相关检查是否已完成, 如心电图、血常规等;患者身心准备是否妥当, 如术前禁食, 需要取下假牙和金属饰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性格特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重点介绍手术相关环境, 包括医护人员的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介绍、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患者注意事项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用通俗的语言予以解答;手术器械准备:术前与麻醉师和主刀医师沟通, 温习相关手术器械操作知识, 熟悉手术步骤, 保证手术器械灭菌到位, 检查相关仪器是否正常, 对不常用设备及时加以调试, 熟练掌握腹腔镜、胆道镜的使用。

(2) 时间:术前半小时。主要事件:术前准备。检查相关仪器性能是否正常, 在手术室内摆放位置是否合理;所需手术器械是否准备妥当, 包括数量是否齐全、功能是否正常。准备手术用品, 包括台上用物和冲洗用温盐水等。患者入室后根据需求和手术要求调整手术室光线、温度和湿度。协助患者摆好合适体位, 妥善固定四肢,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麻醉师、主刀医师、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安全核查无遗漏后, 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等相关操作。

(3) 时间:术中。主要事件:术中配合。根据手术进程, 连接并开启腹腔镜系统, 气腹系统、冲洗系统、吸引系统和电刀系统, 注意电源插座远离手术床并竖立放置, 以确保安全性。保证手术野明亮, 进入腹腔后及时打开摄像开关, 胆囊提出腹壁后, 立即停止气腹。注意吸引瓶内液体是否过满, 持续温盐水灌注胆囊;需电凝止血时, 及时将温盐水更换为5%葡萄糖冲洗液。配合主刀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及时递送手术所需器械、辅料等。术中密切关注主刀医师和患者状态, 及时为主刀医师擦拭额头汗液, 严密监测患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手术操作完成后与主刀医师核对清点敷料、器械和物品数量, 无误后方可结束手术。

(4) 时间:术后。主要事件:善后。做好患者的保暖, 送患者回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整理, 清洁手术室环境, 确保相关物品数量准确, 功能异常或损坏的物品及时登记, 尚能正常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妥善清洗消毒后保存。检查贵重仪器, 如腹腔镜、胆道镜等的功能, 重点做好镜面清洁, 并做好相关的保养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两组术前准备时间 (入室至手术开始) 、手术时间 (切皮至皮肤缝合) 和护理差错次数 (包括仪器故障次数和手术标本错误)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手术意外和麻醉意外。

2.1 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4次 (7.0%) , 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15次 (26.3%) ;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4, P<0.01) 。

2.2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是对特定的患者群体, 以时间为横轴, 以相关护理手段为纵轴, 制定的包含循证医学、整体护理和质量保证等的标准化流程[3]。其强调循证医学的科学性、整体护理的系统性、质量保证的可量化性等多方面内容, 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手术室护理要求的专业性较强, 单位时间内工作量较临床其他科室更为繁重, 护理风险大, 需要护士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4]。临床上由于护理差错导定相应的护理表, 使护理工作能基本按照护理表来进行, 明确了工作内容, 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可以更为高效的开展工作。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制定护理表、将工作模块化只是临床护理路径的一部分, 在此过程中, 要重点注意各时间范围内各项工作的顺序和连续性。另一方面, 要注意患者的个体性, 有重点地落实表上的内容。本文统计显示,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护理差错次数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护理内容清晰后, 护理差错明显减少, 效率得到提高, 相应缩短了手术时间, 这对于减少患者痛苦体验、保证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冯琴, 徐秀敏, 张太花.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 2010, 31 (40) :104-105.

[2]张帆, 刘本禄.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7) :410-412.

[3]吴胜菊, 杨海燕.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7) :61-64.

保胆取石 篇6

关键词: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石手术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已达到20%以上。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较多, 各有优缺点, 采用何种方法能更有效的治疗胆囊结石, 并且复发率小, 住院时间短已成为临床医生考虑的热点问题[1]。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 分成两组, 各70例, 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 患者年龄25~75 (50.2±12.9) 岁, 其中男50例, 女90例。病程0.25~18 (5.8±2.9) 年。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 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及保胆取石术。保胆取石组, 通过B超诊断有62例患者为慢性结石胆囊炎, 5例胆囊管结石, 3例结石嵌顿, 入选保胆取石患者必须具备:胆囊壁厚度经胆囊B超检查胆囊壁厚度小于等于5mm的患者, 胆囊收缩功能在脂肪餐后2h通过B超胆囊功能检测收缩大于等于40%, 表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患者, 可以采用保胆取石手术。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肺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核病活动期、上腹部手术史、合并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等任何一种病不适合采用保胆取石手术者予以排除。怀孕期与哺乳期的妇女也不适合保胆取石手术。胆囊切除组通过B超诊断有65例患者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2例胆囊管结石, 3例结石嵌顿。任何患者均可以采用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石组和胆囊切除组在年龄, 病程, 性别, 患病时间, 症状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保胆取石组采用保胆取石术:按照腹腔镜常规进腹方法进入腹部, 观察胆囊以及胆囊周围粘连, 胆囊壁厚薄, 有无炎症等情况, 如果胆囊壁薄≤5mm并且胆囊壁并无炎症表现, 可开始进行保胆取石手术。将胆囊底部剪开, 将胆道镜经右上腹孔放入进行取石。对于粘于胆囊颈部的结石, 先将结石在内镜下碎石, 再采用胆道镜取石[2]。临床实施手术的医生需要仔细取石, 无漏取石, 待取石完毕需再仔细观察胆囊, 以确定胆囊内无残留结石, 观察胆囊管胆汁是否引流通畅, 如胆囊管胆汁引流通畅, 使用引线对胆囊底部切口处进行缝合并包埋浆肌层, 手术完成;胆囊切除组采用胆囊切除术, 麻醉满意后, 使患者平卧, 选择右上腹旁正中切口开腹, 观察胆囊大小、位置与周围脏器之间的联系, 胆囊切除术, 为何切开胆囊取, 有无异常情况, 如果无异常情况可以进行缝合, 手术成功[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并对进行保胆取石的70例患者在术后第二年进行随访, 登记随访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保胆取石组患者均一次性缝合胆囊底部切口, 无胆汁外漏等并发症性生。4例患者在手术后5d感觉右上腹有疼痛感, 使用4d抗生素后右上腹疼痛感消失。术后1个月通过B超检查, 均未见胆结石残石。术后1年进行随访, 对患者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进行检查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手术后3~9年进行随访, 胆石复发4例, 复发率5.71%;胆囊切除组有1例导致2次手术结扎胆囊动脉。术后11例者出现腹泻, 腹部不适和疼痛。在手术时间, 手术后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上保胆取石手术组与胆囊切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保胆取石组在手术中出血量, 手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明显低于胆囊切除组,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45~55岁发病率最高,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一般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为上腹或者右上腹疼, 忌油腻食物等。胆囊是人体消化器官, 分泌胆液帮助胃进行食物消化, 经临床经验, 胆囊切除后, 他处分沁的胆液将由肝内直接进入肠道, 由于没有胆囊的浓缩, 患者易出现食物不易消化, 腹胀等症状, 胆囊结石临床治疗方法多以胆囊切除手术为主, 取得一定效果, 无复发率, 但副作用以及不适较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手术质量及手术后恢复情况要求重视, 有效减少并发症成为临床医生考虑的重点[4]。早期的保胆取石术残石率高, 易复发,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 通过内镜可以更清楚取石, 降低残留率, 本文通过对70例患者采用保胆手术, 术后第二年进行随访, 无异常情况, 在随后3~9年进行随访, 复发率只有5.71%, 取得了良好效果, 得到患者的认可, 值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长青, 李全福, 刘建辉, 等.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2) :199-202.

[2]骆助林, 田伏洲, 陈理国,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对比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6) :639-641.

[3]荣万水, 刘京山, 曾庆敏, 等.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3) :273-275.

保胆取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治疗的患者75例, 女29例, 男46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56.7±6.4) 岁;其中有9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 41例胆囊结石, 25例胆囊息肉;有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 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行舒适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承受疾病折磨, 且由于对病情及治疗方式缺乏全面了解, 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交流、沟通, 使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并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避免不良行为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

1.2.2 术中护理

协助临床医生取适当体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对静脉输液管和导尿管的通畅性进行观察, 避免发生血液、药液及尿液外渗。对患者脐部进行消毒, 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 避免呼吸循环异常现象的发生。

1.2.3 病情观察

手术完成后协助患者将头歪向一侧, 去枕取平卧位, 待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取半卧位, 告知患者手术成功, 增强其康复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伤口皮肤、大小便、尿量、面色等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并对症治疗[2]。

1.2.4 基础护理

术后5h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观察, 确保液体出入平衡性, 及时补充液体, 保持伤口干燥性、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饮食护理

手术完成24h后即可饮水, 术后2d可进食流食, 术后4d可进食半流食, 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22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4%) 患者出现感染, 1例 (4%) 患者出血, 2例 (8%) 患者胆瘘,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2例 (8%) 患者复发;观察组患者中49例手术成功, 术后1例 (2%) 患者出现感染, 1 (2%) 例患者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4%, 无患者复发。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内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操作方便快捷、花费少、住院时间短,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低于观察组,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 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有利于推动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 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痛苦, 使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鹿安琴, 王家兰.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0) :70-71.

[2]权亚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护理干预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8) :123-124.

保胆取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27~51岁, 平均年龄 (38.21±3.14) 岁。20例患者中, 由正常体检中发现结石的患者14例, 由右上腹疼痛而在医院检查发现结石的患者4例, 由于患有其他疾病而在检查和治疗中发现结石的患者2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经过B超检查并发现, 20例患者中, 结石状态以单发状态存在的患者人数有9例, 以多发状态存在的患者人数有1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B超检查后均未发现胆汁透声不良的现象, 所有研究对象除病变部位外, 均未出现其他器官严重衰竭的现象, 本研究均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

患者确诊后,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手术的正常开展, 在手术前均对其进行禁食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全麻, 切口位置保持在肚脐上方1 cm处, 切口的形状以弧形状态存在, 待切口完成之后, 通过切口插入气腹针, 并在气腹针插入完成后进行人工气腹的构建。应注意在进行人工气腹构建时整个腹部的压力须控制在12 mm Hg以内。通过切口置入腹腔镜, 从而使相关手术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脏器的状况。在胆囊下方进行切口处理, 切口完成之后用Trocar进行穿刺, 并将其作为介质, 在腹腔镜的指引下取出胆囊, 在取出胆囊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胆囊抓钳。胆囊被取出腹腔后, 要对气腹进行处理, 并扩大皮肤的切口。对胆囊进行切开处理, 吸取胆汁, 在输液管内置入输液器管, 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胆囊, 在冲洗完成后, 把腹腔镜放入患者的胆囊中。在确定结石的类型及位置后, 采用取石钳取出患者胆囊内的结石, 然后应用腹腔剪刀, 切除息肉。在息肉取出后, 应及时冰冻, 并送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测, 确定息肉的性质。最后, 缝合处理胆囊切口, 并在缝合时放置引流管, 对其进行关腹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其中, 在手术过程中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使用的患者11例, 该11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 其余9例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采用全腹腔镜的模式, 其平均手术时间为68 min。比较两组数据,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采用全腹腔镜治疗所需的时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20例患者的住院平均时间为 (4.5±1.4) d。

3 讨论

胆囊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胆囊能够储存胆汁, 也能够使胆管的压力得以缓冲, 这对胆道系统发挥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相关研究表明, 胆囊在人体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胆囊正常功能的发挥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目前治疗胆囊结石最常见的方式是进行胆囊切除处理,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患者发生胆总管结石,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2]。与胆囊切除手术相比,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通过应用腹腔镜能够减小患者的创伤面积, 从而缩短患者的手术恢复时间。与大型医院相比, 基层医院所具有的设备及医疗条件都较落后, 因此, 在基层医院加强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应用, 能够提升手术的可操作性, 并且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手术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使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20例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其中, 在手术过程中联合使用腹腔镜和胆道镜者11例, 其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 其余9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腹腔镜模式, 其平均手术时间为68 min, 2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4.5±1.4) d。结论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应用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腹腔镜,保胆取石术

参考文献

[1]许建平, 刘衍民, 简锋, 等.腹腔镜与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5, 9 (2) :148-150.

保胆取石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9月40例胆囊结石(息肉)患者,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38.43±7.32)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病程(3.23±0.62)年。术前B超检查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14例,单纯胆囊结石10例,单纯胆囊息肉9例,结石合并息肉6例。

1.2 方法: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常规四孔法穿刺进腹(同LC),建立人工气腹,置腹腔镜初步检查腹腔,并在腹腔镜引导下行穿刺,并提起胆囊,在其底部切开,吸尽胆汁,置入胆道镜探查胆囊腔,将所见结石以胆道镜网篮套取,置入取石袋,对于细小或泥沙样结石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引法取尽,在确认胆囊结石取尽后撤出胆道镜修整缝合,术毕置肝下引流管一根,并及时予以抗炎、对症治疗。

2.结果

40例患者中,成功行微创保胆手术36例,成功率90%。4例因腹腔粘连后转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9d,平均住院(5.14±1.82)d,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复查B超示无结石残留。术后随访率82.5%,随访期6个月~1年,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3.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心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安全性、手术效果等不了解,多数患者都会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是否存在手术风险等,因而多有擔忧、恐惧心理,不愿进行手术治疗。因而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反复向患者说明本手术的安全性好,术后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说服患者接受,并让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以身说法,来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避免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整个手术过程[2-3]。

3.1.2 术前手术准备:护理人员在手术前1天进行相关准备,包括调整手术间的温度、湿度,将各种手术器械准备齐全。并要求患者提前练习正确的手术体位,进行咳痰、床上排泄训练等。此外,护理人员应要求患者术衣禁食10h,禁水7~9h。术前当晚,如患者无法入睡,可适当给予镇静类药物有助于患者入睡[4]。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观察:由于患者是在全麻状态下开展的,因而护理人员要按全麻护理常规护理,患者去枕平卧8h,头偏向一侧,禁食水;24h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血压、呼吸等生命指征,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感染现象,如存在则予以对症处理。

3.2.2 疼痛护理: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及时处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患者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h最强烈,24~72h逐渐减轻。如果患者疼痛持续,医护人员要及时寻找原因,合理使用镇痛药物[5]。

3.2.3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后一日可适当进食低脂流质,并认真观察其进食后有无腹胀腹痛等症状,如无出现腹胀或腹痛情况,则可以逐渐进食低脂半流质以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暴饮暴食[6]。

3.2.4 健康指导:由于胆结石的形成多与患者的饮食偏好有一定关系,因而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在术后尽应量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少吃胆固醇高、脂肪高的和油炸类食物;必要时可适当吃些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的食品或药品,如山楂、乌梅、胆维他。患者要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既往多采用胆囊切除。近年来,随着对胆囊功能再认识的加深,认识到胆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因对胆囊切除术后众多近远期的并发症的担忧,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已不能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的需要,保留具有一定功能的胆囊已成为单纯性胆囊结石、息肉患者的合理需求。

微创理念及快速康复理念贯穿本世纪外科实践的始末[7],胆管镜取石术是目前国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且保留有功能的胆囊。但该手术是一项新技术,导致不少患者心存疑虑,因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术前宣教、心理支持等工作,术后要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加强健康宣教,促进患者病情的健康。出院宣教应从生活、饮食教育出发,避免结石的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加强术后复查。

参考文献

[1] 于肖峰,李立,苑禹.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术的护理配合[J].全国首届胆囊切除术后不良反应大规模人群调查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基础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汇编:103-104.

[2] 陈芸梅,黄金风,胡丽茎,等.5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7,6(5):36-37.

[3] 陈燕.微创治疗胆石病患者的心理干预[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5):360-361.

[4] 金惠明,陆金英,沈彬.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国中医急症[J],2011,20(8):1370-1371.

[5] 凤利,李竹丽.术后病人疼痛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7):113.

[6] 庄莉萍.53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424-425.

[7]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23-28.

保胆取石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男68例, 女52例, 年龄33~65岁, 平均34.5岁。胆囊收缩功能相对良好, 胆囊结石经超声检查确诊。86例有临床症状。36例心电图异常, 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 16例糖尿病, 2例轻度肝硬化, 12例高血压病, 8例上腹部手术史。

1.2 方法

观察组全身麻醉, 常规行气腹建立准备, 对胆囊底的位置在腹腔镜下确定, 于胆囊底体表投影处用手指按压, 手指压迹可在腹腔镜下显示, 腹壁切口位置经手指和腹腔镜共同确定, 于最近的腹壁拉出胆囊底。做斜行切口, 于腹壁肋缘下2~3cm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将腹直肌前鞘剪开, 腹直肌钝性分离, 切开后鞘, 对腹膜1cmTrocar穿刺进入腹腔, 将胆囊底用抓钳抓起, 提出腹腔外, 牵引固定胆囊底。对胆囊粘膜层和浆膜层分层切开约1cm, 将胆囊内结石用胆镜网篮取出, 并对胆囊内行仔细检查, 用4-0可吸收线在确定无结石残留后将胆囊粘膜层和浆膜层分两层连续缝合。放胆囊入腹腔, 右上腹腹腔镜检查确定无异常, 不行引流管放置, 对腹壁小切口行间断缝合, 将切口及脐部戳孔用创可贴拉拢, 手术结束。患者为继发胆总管结石时需对胆总管在术中进行探查, 增加2个戳孔在腹壁处, 将一段胆总管在腹腔镜下显露, 用电钩在穿刺抽出胆汁后对胆总管纵行切开约1cm, 将结石用胆道镜网篮取出。若结石于胆总管下段嵌顿, 先将结石用激光碎石仪击碎, 用球囊导管待嵌顿的结石发生松动后上拉, 再行胆道镜网篮将石取出。用5-0可吸收线依据胆总管情况行一期缝合。对照组采用单纯腹腔镜治疗, 麻醉方式同观察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成功取净结石59例, 占98.3%, 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2例, 于腹腔镜下对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结合胆道镜取出3例, 置T管引流1例。手术时间为24~50min, 平均时间为37.5min, 手术出血9~31mL, 平均19mL, 术后无胆漏、出血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 平均住院4d。随访1~24个月, 58例随访成功的患者中, 3例复发。临床结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改善, 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 在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时, 完全腹腔镜、微小切口开腹是国内目前保胆取石的主要方法[2]。因患者解剖学及病情存在差异, 实际行保胆手术时常因患者胆囊解剖位置出现变化而相对棘手。如胆囊不能拉动、位置固定深入, 在体表投影的胆囊底与术前判断完全偏离等。不管采取小切口或是腹腔镜均会在保胆手术中耗费精力和时间。

本次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小切口术进行治疗, 其优势为: (1) 胆囊底采用腹腔镜定位, 距腹壁体表为最短距离; (2) 患者中右上腹微小切口经腹腔镜定位把胆囊提到腹壁切口进行操作, 切开和缝合胆囊较为精细、轻松, 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 (3) 固定胆囊底于切口处, 注入的水及胆汁在胆道镜取石时不易流向腹腔, 降低了腹腔污染机率; (4) 微创保胆术采用腹腔镜联合小切口进行, 方便操作, 并发症发生率低; (5) 胆囊底的位置用5mm腹腔镜便可确定, 脐部的切口相对隐蔽, 胆囊在右上腹2~3cm小切口提出, 有明显的微创效果[3,4]。保胆取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小切口术时需掌握一定的技巧, 以提高手术效率, 具体包括: (1) 胆囊在术中向腹壁切口拉置提拉时需用力适当, 过大会将胆囊床或胆囊壁撕裂, 不可强行将相对固定的胆囊底拉至腹腔外, 患者中大部分将提拉胆囊底至腹膜下, 手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 (2) 胆囊内结石宜用胆道镜网篮进行套取, 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粘膜的创伤, 结石较大不易用网篮套取时可用开腹石钳对其夹取, 动作需轻柔, 防止将结石夹破, 残留碎屑在胆囊内。 (3) 要正确处理和判断胆囊颈管结石嵌顿术, 通常适度对嵌顿的结石进行挤压将其向胆囊移动, 但嵌顿的结石在胆囊管时处理有一定难度, 用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处理可取得较好效果。 (4) 保胆手术的核心是术中对胆囊结石是否取净进行有效判断, 反复对有无残留结石进行检查, 避免残留结石发生[5,6]。 (5) 在对胆漏进行预防中, 术毕胆囊缝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对可吸收材料线进行选择十分重要, 为避免有异物留在胆囊内, 通常不用丝线, 对浆膜层和粘膜层分别缝合可对胆漏进行有效预防。

综上, 腹腔镜联合小切口保胆切除术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 方便操作,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有明显的微创效果,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小切口保胆取石术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60例, 采取腹腔镜联合小切口肿胆取石术治疗 (观察组) , 就其临床资料与单纯使用腹腔镜治疗的同类型病例60例 (对照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成功取净结石59例, 占98.3%, 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2例, 于腹腔镜下对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结合胆道镜取出3例, 置T管引流1例。手术时间为2450min, 平均时间为37.5min, 手术出血931mL, 平均19mL, 术后无胆漏、出血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 平均住院4d。随访124个月, 58例随访成功的患者中, 3例复发。优于对照组临床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联合小切口保胆切除术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 方便操作,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有明显的微创效果,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联合,小切口,保胆取石术

参考文献

[1] 邓勇, 马德寿, 李晓峰, 等.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附30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10) :19-20.

[2] Yoon YS, Han HS, Shin SH, et al.Laparoscopic treatment for intrah-epatic duct stones in the era of laparoscopy:laparoscopic intrah-epatic duct exploration and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J].Ann Surg, 2000, 249 (2) :286.

[3] Rojas OS, Arizpe BD, Marfn Lopez ER, et al.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J].J Gastrointest Surg, 2003, 7 (4) :492.

[4] Tang CN, Tai CK, Ha JP, et al.Antegrade hiliary stenting versus T-tube drainag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dchotomy-acomparative cobort study[J].Hepatogastrenterology, 2006, 53 (69) :330.

[5] 许建平, 刘衍民, 简锋, 等.腹腔镜与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鹏囊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9 (2) :148-150.

上一篇:授课管理下一篇:劳动力资本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