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2024-10-09

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通用10篇)

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篇1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快乐之上的东西才有可能永不过期;学习又应该是主动的,因为只有使快乐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改变我们时,学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如今的数学课堂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过度追逐,枯燥的数学符号几乎成为了数学的全部,学生对数学望而生厌,学生怎么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又如何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选择权

常言道: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尽保护、帮助之责。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自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筐,里面有:一根毛线、两根纸条、一张纸、一个泡沫板、一根吸管和若干个钉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做一个角。孩子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用毛线在泡沫板上“钉”出了一个角,有的把两根纸条钉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纸折出了角,还有的把吸管对折,形成了一个角。在这些做角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拥有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出示例题“有白兔2只,黑兔6只,黑兔只数是白兔的几倍?”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2只,我就画上2个圆,黑兔的只数是6只,我就画6个圆,6个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3倍。

生2:我是用拍手的方法,(生拍手:白兔,2下;黑兔,2下、2下、2下)这样就可以听出来6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的3倍。

生3:我是算出来的。因为白兔有2只,黑兔有6只,6里面有3个2,所以可以用6÷2=3来做。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给学生实践体验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都重合了。这时我提出:“让我们把那些不对称的图形(例如:带柄的茶杯、有叶子的苹果等)也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他们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这些图形折后有的地方没有重合,有露出来的部分。这时我再趁势追问一句:“是不是一点都不重合?”“不是。”学生一致认为这些不对称图形是属于部分重合。“那么像对称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不多不少,是属于怎样重合?”这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是完全重合。”这样,通过折一折、比一比,他们就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认识。

四、给学生交往、自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时,我列出“9+4=”的算式后,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学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你们桌子上的这些盒子,自己想办法算一算,遇到困难,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算出得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摆的摆,数的数,还有的在低声讨论着,个个都在专心致志地计算盒子的个数。不多久,大多数学生算出了得数:9+4=13。随后我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谁能把自己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一个学生说:“我是把箱子里的盒子和外面的盒子合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13个,所以9加4等于13。”马上有学生说:“我也是这样数的,不过我是两个两个地数的。”第三个学生说:“我也是数的,我想箱子里面有9盒,我就从9开始接着数外面的盒子:10, 11, 12, 13,得出一共是13盒。”他边演示边数,有学生为他鼓掌,他得意地坐下去。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不服气地说:“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是算出来的。我先从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里面,这样,箱子里面就有10盒,箱子外面就有3盒,然后用10+3=13,我就知道9加4等于13。”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受他的启发,还有的学生说把箱子里面的盒子拿出6个放在外面,算10+3=13。我接着问:“这么多算法,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学生通过交流,意见大致相同:从4里拿出1,将9补成10,再算10+3=13,这样计算比较简单,比较快。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在交流中自我反省,不仅体验了成功,还分享了别人的成功,使学习变得更加愉快。

让学生在习作中找到乐趣 篇2

一、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增强习作自信和兴趣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必须在学生持之以恒的积累中培养自信。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是异常艱苦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与学生一起阅读背诵;课堂教学语言更要准确精炼优美,富于哲理。这样,学生才愿意跟着教师学写习作。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推荐课本配发的课外读本。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可以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二是印发阅读资料,通过师生一起搜集并印发大量的美文,让他们读背;三是摘抄积累。要求学生做阅读摘记,开始时每日摘抄半页,以后过渡到每日一页;四督促检查。学生普遍存在惰性,须常常检查,等他们养成习惯,就容易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和认知水平,写时才会有材料,落笔才会有文采。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还必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如学生兴趣优势: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长于画画的,或喜欢小动物等,这是他们自信的源泉。教师要捕捉时机,善于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让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感性材料转化成某种感情色彩的记忆复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习作训练, 即寓写于乐中。由于是写他最感兴趣的内容,习作时就再也不觉得是苦役。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还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平易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语言,显示了教师的民主作风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心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读读自己的“下水”文,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 观察自然和社会,让习作充满生活味

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湖光山色,千姿百态,夺人心魄。观察它们,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而细致入微,写它们也一定思绪灵动。每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无不为眼前鲜活的情景所动容。学生一旦进入到这迷人的情景中,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被激活,情感就会被唤醒,他们的写作过程就会变得愉快而有效。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些为习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最主要的是,学生从自然中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写作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调动了起来。

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如“小学生活形象设计”“我家乡的桥”,这些命题贴近了学生生活,捕捉到了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他们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诉。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事物快,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把它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好;写《我的妈妈》不如改成《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妈妈,您了解我吗》等。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乐意去写,既有利于养成良好习作习惯,又能写出有生活趣味的文章来。

三、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引发习作的内驱力

众所周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是缓慢的,关键是敢写、愿写、多写作多修改,而不在于几次过细的批改。这正如我们学游泳,教练指导方法再详细,不下水去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过细的指责,过多的否定,过低的评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习作情绪。我的做法是批改习作时,多发现亮点,重鼓励多肯定,指出问题用商讨建议方式。每次批改要给予不同鼓励,如文章内容写得少的就说:“你的文章结合生活和学习,写得精彩,只是看了还是不过瘾,望你下次写得更丰富些。”文字写得潦草的文章批语是:“文章内容真挚感人,结构严谨,如果更认真一点,把字写工整些,我会更喜欢读你写的文章。”对于学生写得好的、感人肺腑的,要十分重视批语,应和小作者抱一样的心理,评价适当高—点,这就像渗入学生心里的一滴甘露,又似洒向青少年灵魂深处的一缕阳光。如有位学生在习作中抒写对在城里打工父亲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令人潸然泪下。他说:“爸爸回家忙完农活走时,因自己只顾贪玩,竟忘了给爸爸送行,加上学习不努力,爸爸走得很不放心,我心里挺内疚”。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虽然你没有给爸爸送行,但你爸爸不会往心里去的,他只是担心你的学习上不来,还不怎么懂事。从这篇文章中,老师看出你长大了,我想只要你努力学习,这是送给你爸爸最好的礼物,爸爸会为你高兴的。”还有位同学大写特写和父母不能沟通的烦恼!我也随即批道:“只要你用真心实情主动去接近、去交谈,一定会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样的批语,学生会受到启迪的。

如何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 篇3

实践已经证明, 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才会持续地、用心地钻研它, 从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 另一方面, 也就改善了学习结果。

一、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产生学习兴趣的空间

1.使课程设置更加合乎人本需求。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越来越需要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思维。这种新型的人才观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需要为适应社会和人才双重发展进行课程设置。美国在小学开设《生活技能课》, 让学生学会如何搞好个人卫生, 整理自己的物品及房间, 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初、高中设置《家政课》, 让学生通过家政课程了解家庭存在方式, 家庭成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学到作为家庭、社会一员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课程和课程中的内容很有实际意义, 更重要的是最接近学生日常所听到、见到和感触到的。

2.让各个学科的课堂都丰富多彩。

学科的内容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还应该有辅助的课外学习信息。丰富的课外资料, 不仅对讲解课本内容起到补充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在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案例、最新的学科技术 (产品) 、生活常识、有争议的话题等等都是教师需要在使用教材、尊重教材的同时, 不能忽视的内容补充。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然兴趣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形成兴趣的问题。还要注意的是更多的应采取引导形成的方法, 而不是告诉、递给的办法, 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1.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期望。

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 更多的来自于理性的作用, 知识的积累。而不仅仅像幼儿时期多来自于感官的直接作用。因此, 教师要从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入手, 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期望, 让他们相信这个学科是非常有趣的。坚持经常做这样的引导、帮助, 想像中的“兴趣”就会推动学生认真学习该学科, 从而引发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科学家丁肇中可以两天两夜, 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 守在仪器旁。他说“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2.采用任务激励的方法。

对于兴趣不浓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度地给他单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 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习惯养成之后, 学生便会自己在学习中寻找任务。这也便形成了学习的兴趣, 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性、认真态度、创造性的努力, 及时给予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培养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 不断堆积兴趣, 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3.利用群体心理的作用, 发挥较多学生的共同点, 带动全体学生的兴趣点。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切关联的。个人作为群体的成员, 其心理状况必定会受到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一个人心情不快时, 欢乐的群体心理气氛会使他受到感染, 忘记烦恼。相反, 如果群体有不良的心理气氛, 如自私、不信任、猜忌, 这些特征也最终会投射到个人身上, 成为个人的特点。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战略性激励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把一个阶段的学习作为小组的目标, 明确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与权利, 全面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因素, 改变以往学习只是个人的事的心态, 这样能够促进班集体全面产生学习兴趣。

4.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 体现每一名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会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活动,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 这种小组要足够小, 这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共同负责, 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 增强了平等意识, 促成了合作意识, 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普遍的学习兴趣, 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 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意兴趣的巩固

1.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 可以的话要做到一个也不落下。

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不能是只关注优秀学生, 或者是努力限制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干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是让他们全部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关注已经有兴趣的学生, 也要关注稍有兴趣的学生, 还必须关注对该学科毫无兴趣的那部分学生。

2.在培养学生兴趣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如既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当困难产生、意志力减弱、兴趣转移时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兴趣的补充培养。在教学任务完成, 学生出现学习结果的差别或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 教师应鼓励在下一次努力, 避免功亏一篑, 兴趣消失。并注意在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更细致的关注。

古语说:“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因此,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兴趣, 才会乐意去学, 才会去积极思维, 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悦之中。当然,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教育制度以及评价机制的变革。只有取消了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 并采取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法, 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学习兴趣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此,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产生学习兴趣的空间, 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并注意对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巩固, 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兴趣, 形成有趣、乐学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篇4

一、高中文言文教育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当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运用,还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审美的能力和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然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人文性的理解,忽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要求,一味地灌输文言知识给学生。许多学生存在着“文言文只要会背就行了”的想法,认为高考只考背诵默写,没有必要学习文言知识,更不用说其他。这种想法往往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记住太多知识点,一问三不知。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语文学习中的精品。虽然古诗文的背诵数量并不能完全说明其质量,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古诗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当大的欠缺。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我国的文化重新焕发现代文学魅力,让学生在古诗文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特色课堂,培养古诗文素养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应当说古诗文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要还原古诗文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对古代文学感兴趣,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文的生命,读诗文的过程也是欣赏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文节奏,从而更好地为断句、理解古诗文服务。

想要更精准地理解诗文表达的情感和韵味,光埋头读还不够,整体地把握作者的基本资料和写作背景也举足轻重。例如:在苏轼的《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乌台诗案”,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理解文章,那么学生就不需教师过多引导,诗作中作者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

2、穿越时空,理解诗文

整体朗诵释义古诗文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发现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字词、表达语序会有所不同,给学生理解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此时,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不应忽视古诗文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音等现象,简单地让学生看着课本上的译文学古文,而且更应该趁此机会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基础古诗文知识,纠正学生古词今用的习惯,归纳出每一课的知识点,并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系统化的整理。除去对文言知识的把握,还需要真正还原给学生一个有古代气息的、古色古香的特色课堂。例如:在《赤壁赋》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情感,选出最适合该篇古诗文的音乐。在适合的音乐中再次自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应该在教授时给学生加以说明古诗文中的有趣现象,例如古今异义的字词,可以适当说明该字词的演变,再让学生举例,加以区分。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在读中感受,在理解中升华情感领悟

从语言文字上看,古诗文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久远。高中生虽然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词理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古诗文学习真正回归到情感的高度上来,我认为,要遵循三个步骤:读诗句、知诗人、解诗文。“读诗句”不外乎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多读”,不仅读,还要读出特点,读出花样,读出新意来。例如:配乐读法、情景再现法等等;“知诗人”便是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基本资料;“解诗文”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要理解诗文的意思,只有将意思揣摩透了,才能更准确地感受情感。高中生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为了增加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乐趣,理解课文中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还有荆轲刺秦王这一高潮部分,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配上对诗句的理解,从形象化的画面中切身感受,理解课文,达到提炼主题、升华情感的效果。

三、学习的意义

面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可以很好的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情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灿烂的文化结晶,是我们精神的宝贵财富,对高中语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当中都谈到人生的哲理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在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积极的探讨,在探讨中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古诗文的学习,切记将古诗文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将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语文教师尤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千百年时间洗礼的古典文学精华,在现代课堂绽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M].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2]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M].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

阅读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篇5

一、让学生大量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有资料证明, 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 谁就不善于思考。

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担心孩子们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这正如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 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 有的既干旱又阳光不足, 两种结局不言而喻。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缺乏水分和阳光, 种子会发芽, 茁壮成长吗?

近些年来, 中小学生“偏科”现象屡见不鲜, 不正是向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吗?由此可见, 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很简单———大量阅读。书籍犹如一个“法师”, 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法力”。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低年级时, 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没有阅读垫底的同学, 学习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阅读多的学生, 学习能力强, 当他学习的时候, 丰富的语言和背景会帮他轻松学习;而阅读少的学生, 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之学习能力低下, 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 学生更易垂头丧气, 丧失信心。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个困难的课题,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愿地拿起一本书。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 从父母给孩子慢慢讲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作为父母, 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 我们要让学生觉得, 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当然, 在家庭中没有受到过阅读熏陶的孩子, 不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老师的要求而去读书。所以, 如果想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 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 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而是“诱惑”孩子读书。儿童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 记住“破坏兴趣, 就是在扼杀阅读”。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 一行一行读的较好, 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当然, 人的阅读速度既不是天生, 也不是主观上想快就能快起来, 且不可能用某种训练方法轻易获得。速度取决于阅读量, 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同时, 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 在语言上也是这样。背会别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风格, 与其背诵一段学生并不喜欢的文字, 不如让学生用这个时间多读一本书。这就是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 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作为一种抽象语言符号的文字, 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 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 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 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不少取得优异成绩的事例表明: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人, 他们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学生, 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呢?阅读是一种以语言为符号的媒介, 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 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挥得更好, 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让学生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篇6

一、精心优化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所在。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才会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才能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就需要优化导入环节。导入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 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激情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顺利地将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知识本身上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主动参与。优化导入环节这已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变以往的千篇一律为丰富多样、新颖有趣, 定好教学的第一个“音符”。

1. 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采用故事来导入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与趣味性, 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拥有灵魂与生命, 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强大的感染力, 进而使学生在听故事的最佳状态中进入数学新知的学习。

2. 游戏导入。

将富有娱乐性的游戏引入数学教学, 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 更符合数学学习规律, 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上来。

3.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可以广泛地收集与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形象材料, 以直观的事物、形象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获取形象可感的材料, 化解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 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4. 联系旧知导入。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新旧知识间找准结合点, 由旧知来导入新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又避免了直接学习的突兀性,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如何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直是新课程下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学生空有学习的激情是不够, 还需要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以教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

教师要放下权威,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走进学生, 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 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提供空间,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明确学习目标, 真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者。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探究性活动, 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这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要让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3.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 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的平台。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倡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主体权, 但并不是只重学而忽视教, 而是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必要启发与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积极完成探究过程。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发现的基石, 是打开数学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们要研究提问艺术, 以巧妙的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简单的判断型问题, 只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直接判断, 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思维, 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必要性。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与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提问并不只是教师的专属权利,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挑战, 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运用, 而提出一个问题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 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解决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让学生切实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学生提问的过程我们要给予学生不断的鼓励, 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让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事情,就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充满兴趣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低年级儿童对平淡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教师就可以借助挂图和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古诗意境。学生看到了优美的画面后,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意境中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例如,教授《口耳目》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象形文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让枯燥的识字过程变成一个个探究文字奥秘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语言环境,这样教学内容就会直观、生动,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思维活跃,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小学教学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是有点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学好,就需要我们动脑筋,除了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外,还应与学生亲近,多一些接触。教师和学生间有了感情,学生就会毫无防备地信任教师,对知识就会主动地去探寻、去深入研究。这样主动地、有趣地学习,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既是苦差事又是苦中有乐的趣事,慢慢地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因此,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下,教师要放下架子,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或带他们外出放风筝、徒步旅游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接触,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多媒体或现代远程教育设备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看动画。新教材的情境图尽管幅幅都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把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同样多》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图像情境来向学生渗透这一数学概念。我先用微机出示3个杯子和3个杯盖,然后“当”的一声,杯盖全盖住了杯子,这时我就借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说明:一个杯盖盖一个杯子,既没有多出来的杯子,也没有多出来的杯盖,就说杯子和杯盖同样多。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同样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可以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8

一、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活动中的主人。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 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信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学活动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我们当然会激励他们,而且是从心底发出的真诚的激励。但当学生答错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巧妙指出他们的错误同时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 在课堂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指名学生拼读“bo”这个音节时,她只能读出声母和韵母,却拼不出音节来,而这位学生也显得很窘迫,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我马上真诚地对她说: “你太了不起了,能记住声母‘b’和韵母‘o’,只要你上课认真听其他同学拼,你一定很快就懂了。”这个女孩子腼腆地笑了,而且我发现这个女孩以及全班同学整堂课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学习积极性很高,依旧积极思考,依旧抢着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反过来如果我说: “怎么连这么简单都不懂?”其效果不言而喻,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2.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些优秀的学生频频举手,如果经常叫他,那是对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权利的一种剥夺,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如果不叫他,又会打击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呢? 在教学家时,我让学生说说除了文中写的以外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我班的颖浩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小博士”,课堂上他频频举手,但我叫他回答一次后就不再叫他了。看到他失望的神色,我真诚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很积极,也很能回答问题,但你能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匀一些给同学好吗?”这时,他露出了谦让的神色,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后来,当很多学生都说到了无话可说时,我及时请颖浩同学回答,他把同学的回答作了总概括: “其实,地球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这样,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既激活了课堂又兼顾到个体,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带学生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让教材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知识。在教授《登鹳雀楼》前,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本班一楼走廊观察周边的景物,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景物,接着再带他们登上四楼,引导学生说出在一楼和在四楼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及感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 “站在一楼只看到走廊边的树和草,而在四楼可看到学校四周的景物”。有的说:“站得高可以看得比较远……”这样,在课堂上教学《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学生马上就能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哲理。这样把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含义的感性认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用好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才能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发挥新的角色功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育人才能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旁征博引,自然天体、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不会出现当学生充满期待地问: “老师,为什么有的动物要冬眠,而有的不要? 人为什么不要冬眠?”却由于老师不懂而出现了随便搪塞的尴尬场面。因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育人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上的一种艺术。再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再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探究教学的艺术性,不被学生所接受,都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灵活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信息,二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善于反思教学情况,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还要善于吸取他人长处,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材、教师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探讨。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去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这种“创造、体验和感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毕竟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在介绍等比数列知识时,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里,当他追到里,乌龟有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时,乌龟又前进了……如此下去;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段内乌龟和阿基里斯各自所走的路程;②问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被激发,很快就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探求思路和尝试,常可避免“看似容易做时难”的现象。

二、展示知识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发现,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题过程,并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一题多解或题目的改编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解题尝试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开放学生思维,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提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動地去探究,才会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尝试操作参与探究知识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消化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授完函数值域之后,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参与讨论度不够,掌握深刻,甚至一知半解,以至在解题中常常混淆。因此,课堂上由常见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引申,给出如下的一类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做适当的归纳总结。会启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二次函数y=—x2+2x+3的最值是多少?

将此问题引申出关于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问题1二次函数y=—x2+2x+3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2二次函数y=—x2+2ax+1-a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3二次函数y=ax2+2ax+1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问题4二次函数y=ax2+(2a—1)—3在[—,2]上的最值是多少?

在教学中,例题设计一定层次的问题,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就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让学生整理知识之间网络,寻找解题规律、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授复习内容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复习方式,注重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要复习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所整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全体学生共同思考,教师起到点拨作用。例如在复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知识时,课前让学生对照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归纳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小组,让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编制一些例题、习题或探究性问题,让全体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的点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让小学生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篇10

一、合理把握学生心理,激发维持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励浓厚兴趣,激发坚强意志,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掌握英语的能力。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适应他们的新奇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维持英语学习动机。例如:小学生刚接触英语时,往往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都想掌握这一门语言。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运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有趣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增加趣学元素

(一)Warm-up环节

我们常用日常问候、自由交谈、唱英语歌曲、听口令做动作等一系列活动作为热身活动。某教师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B Unit 4 What's the time时,在热身活动中运用了猜谜游戏:I have two hands but no feet,I have a face with 12 numbers but no eyes.Who am I?在相互问候后,教师就用谜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听力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转向了教师所说的谜语。由于谜面很好理解,答案就很容易想到,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小小地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兴趣。

(二)Presentation环节

小学阶段呈现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词汇和句型,对于不同的内容和知识点,可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某教师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5A Unit 9 Shapes时,师生均准备了一张菱形的纸,学生跟着老师动脑动手,将纸进行裁剪折叠等加工,首先把纸从菱形变成长方形,然后从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又从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在这一系列的动手过程中,师生合作,将图形设计出来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呈现了新授的单词。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枯燥地、单纯性的呈现,而且这一方式在平常的上课中不常用到,让学生感到新颖。

(三)Practice环节

玩游戏,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开展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英语练习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学得知识。如英语课前,教师在发出指令“Simon says”,让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反应慢或做错的同学罚唱英语歌曲。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其过程中虽然只有老师在说句子,但是学生听了老师的指令后首先要进行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一遍一遍地进行发音,从而达到操练熟练的目的。同时,这一游戏属于小组竞赛游戏,学生好胜心强,在游戏中就会集中精神思考防止出错,这时学生自身就会去强行记忆五官的单词,在游戏操练中得到强化记忆。

(四)Consolidation环节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老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抄写英语单词,少则3~4遍,多则6~8遍,学生们对于这种枯燥、乏味、机械的抄写活动早已厌倦,多数学生是应付了事。在我所听的许多公开课中,老师所设计的巩固基本上是根据课文完成填空以帮助理解课文的意思,或者就是拼读、拼背单词。殊不知,用大量的抄写来巩固知识,没有了单词的语言使用环境,学生更容易出现刚刚抄写完就忘词的现象。所以,科学、有趣、高效的知识巩固过程显得更为重要。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有效营造乐学氛围

英语毕竟不是母语,除了英语课40分钟里使用到英语、课后完成英语作业外,学生基本上就不会使用到英语。但是英语学习首先需有一个感受语言的大环境,既然学生在家不太可能都有感受英语的氛围,那么作为语言学习的实施单位——学校,就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如在校门可竖立牌子:Welcome to school!See you tomorrow!打出节日问候语:如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Happy Children's Day!等等。还可在每幢教学楼、各科室、生活场所镶上用英语打印的牌子标明,树木花草注上英文翻译。

另外,在校园一些显眼处可定期贴上一些画报:可以是英文漫画、智力小游戏、谚语俗语名言,也可以是英语小故事、小百科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一个英语角或英语俱乐部,并规定成员定时交流学习英语的经验和体会,还可组织一些游戏或活动,寓教于乐。

上一篇: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下一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