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小(精选12篇)
中学教育小 篇1
家长是极具潜力的教育资源, 若教育工作者能充分予以整合, 既有利于学校教育, 也有利于家庭教育, 更有利于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合力,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
一、整合家长资源
一般来说, 家长资源库是从家长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小学家长志愿者队伍庞大, 因为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家长较为关注, 学校的许多活动家长迫切需要了解, 因此家长志愿参与学生活动率较高。整合研究工作就是在家长志愿者中开展走访、调查等活动, 了解采集、挖掘开发、整合梳理有效育人资源, 然后分类架构家长资源库。在此基础上, 学校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制定家委会工作的规章制度, 选举产生家委会主任, 分年级分学段成立家委会的分部。
学校支持和配合家委会主任的工作, 对于家委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进行认真讨论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会定期联系家委会主任, 询问家委会工作开展情况和对班级活动的建议, 保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 最大程度地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学校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进行各类家长培训。具体的方式是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分为三种:“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变迁, 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因为家长和学校的角度不同, 家长可以看到学校看不到的地方, 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二、开发家长课程
1. 家长资源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优势。 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 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来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产生倍增效应。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 把家长不同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 学校在办学中应重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这个资源, 一是支持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借助于这个平台, 在挖掘整合家长资源的基础上, 定位那些文化层次较高, 或是具有职业特色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家长, 激发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 把家长里面的优秀分子请进来, 尝试“打开校门”办学, 把家长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 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 更多的借鉴与选择, 为突破课程建设提供新视角。
2. 家长课程的方式与意义。开发家长课程就是将家校的合作和互动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中, 让家长参与开发课程, 逐步形成一系列合理、生动的家校合作课程。这个课程是以“家校联手, 学校搭台, 家长唱戏”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的、动态的新课程。同时又是一种“家长主导、学生主体、学校主办”的新型教育模式, 是学校和家长联合打造的有利于学生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在此课程中, 家长可以将自己的研究专题或独到领域, 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既为家长深入课堂、深入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 又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又一片天地。
因为家长是流动的, 所以课程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更新的。活动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 纳入课程表, 让家长主讲, 每次两节课。因为家长职业、特长不同, 因此家长授课内容涵盖丰富, 活动主题鲜明, 适合相应小学年段学生认知水平且形式多样, 使不同层面的孩子和家长受益。还可跨年级邀请家长、专家来校巡讲上课, 各年级班级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此外, 还可扩大家长的内涵和外延, 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入校园, 例如儿童作家、艺术家以及励志人物等。还应不断拓新“家校大舞台”形式, 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从听取讲座转向动手实践, 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促进学生成长,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受益的课外活动。在“请家长进来”的同时, 还可在家长学校这个阵地为家长量身打造指导家庭教育的平台, 把教育教学专家请到学校培训家长, 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 要最大限度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这就是应在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体现以家长为主体, 以学校为指导的双向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需要方法和平台, “整合家长资源”“开发家长课程”就是把家长从从属地位转变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地位, 变教师单向指导、居高临下的关系, 转为教师、家长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 由此建立双向互动型教育指导模式, 切实提高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
中学教育小 篇2
第二天下午茶的时候。我就向孩子们宣布:“以后吃得快,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去门口当小老师,去看着小朋友,要他们慢慢走去洗脸。”在这次新政策宣布之后,都会有孩子们很自觉的去那里当个监督的小老师。今天是晴晴,明天是陈亿霖···孩子们就这样的轮流着,谁吃的比较快,谁就自觉的去那里站着。
中学教育小 篇3
关键词:德育活动;德育内容;规范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首先,德育不仅要成为教师的德育,还要成为全体学生的德育,因为德育工作的影响力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实现。所以,德育还要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能体验。其次,德育活动要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仅仅使学生有当主人的感觉还不够,要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迎合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活动的魅力。再次,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享受在德育活动中感受的一种愉悦和成长体验。因为就长远来说,德育活动还要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不久前,听了几节邗江实验学校开展的微型德育课。其中“燃烧的薯片”是针对班上同学爱吃零食现象召开的一节德育微型课。教师首先讲解了学生爱吃零食的配料里有很多添加剂,加了糖精,才使它很甜;加了色素,使它好看;加了增味剂,才使它很香很好吃;加了防腐剂,才使零食几个月不腐败……添加剂超标,对人体危害很大,轻的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重的可以致癌!然后教师点火燃烧一个薯片,顿时,一团团腾起的黑烟,一串串流出的油脂,一阵阵刺鼻的气味,一个小小的薯片燃烧的时间竟有一分多钟!现场演示的逼真效果令孩子瞠目结舌!原来自己喜欢吃的零食竟是这等模样!无需多少言语,零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的讨论非常热烈,不少孩子表态再也不吃薯片、辣条等零食了,有的孩子说以后会少吃,还有个孩子说我以后改吃火腿肠(孩子毕竟是孩子啊)!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决定向全体队员发出倡议:“关爱健康,勤俭节约,拒绝零食,从我做起”。
这节微型德育课实际上是一节安全规范教育课。班主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说教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教育学生的又一个境界啊!一味地禁止学生吃零食,这是“堵”,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禁吃零食,这是“疏”。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就用班级公约加以制止,这又是“堵”。这种先“疏”后“堵”的方式自然比只“堵”的方式要好。当然,一次微型德育课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那么怎样将零食的后续工作做好,还需要做一番思考。比如说,从一个班级到学校怎样控制零食,由零食进而联系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师、学校必须关注和实施的。教师还应该和家长沟通,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按时进餐,控制零花钱等。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这永远是教育的大方向。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谈起来“首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究其原因,是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缺少活力和魅力。我们的德育内容空洞、陈旧,德育形式单调、枯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规范的约束,失去了德育应有的激励、引导功能。邗江实验学校如此创新德育途径,追求德育实效,立足“小”,着眼“内”,围绕“点”,开展微型德育活动,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工作真正学生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真正实现向德育要质量。他们在生活中选话题,在小事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形式上求新颖,在系列上寻突破,充分发挥了高超的教育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学校每天有千余人中午在学校食堂代伙,有部分学生不爱惜粮食,剩饭剩菜很多,我们可以拍摄部分学生倒剩饭剩菜的场景,再在网上搜集有关“水稻种植、成长的过程”视频和贫困地区儿童饥寒交迫的图片。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再反思。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巧施妙法,实景教育,能使学生辨明善恶美丑,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不再浪费粮食。再比如说,班级卫生工作,我们给卫生观念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发张“小小的委任状”——卫生督察员。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接受并表态:“我是卫生督察员,请大家支持我的工作。”对于爱护环境、主动捡废纸的孩子可以表扬命名为“环保小卫士”。此为小举措、大手笔、小卫生、大教育。用艺术的教育感化每个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改变自我,自觉从卫生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班级文明之风的形成,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意义。还有,我们的学生下楼时常有人顺着楼梯扶手滑下来,很危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楼梯下观看一个孩子撑着楼梯扶手向下快速滑行的情境(当然得有教师保护),让大家当旁观者,意识到滑下来是多么的危险,这种让学生设身处地再现情境的方法,时效性和针对性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微型德育课作为全新的德育模式,是从“小切口”开展“大教育”,虽是“小阵地”但必有“大作为”。人们常说:“教育养成行为,行为化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影响命运。”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校正,将问题置于萌芽状态,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日记,写实特色教育大文章 篇4
2.循环日记。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分成大体均衡的小组, 每组就是一个齐心协力的共同体、竞争体, 组与组比一比、赛一赛, 看看哪一小组的日记写得最有新意, 最吸引人。为了小组的荣誉, 为了集体的利益, 学生日记不再是随意的敷衍、恼人的负累, 而是倾吐的需要、真情的流露。
3.摘抄日记。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摘抄日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学生不断地去认真读书, 厚实知识, 博古通今。这样, 写起日记来不能左右逢源了, 名人名言、时事快报、知识冲浪、佳句集锦等, 无不凝聚学生的心血和智慧, 摘抄日记成为学生日后取之不尽的“百宝箱”。
4.观察日记。让学生先行观察, 再写出观察中的发现, 可写一人、一事、一物;可写一个细节、一个侧面、一个场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写观察日记是一种局部的训练, 操作简便易行, 费时少, 负担轻, 目标单一, 易见成效, 因此学生兴趣很浓。
5.体验日记。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特有的优势, 开展生活体验活动, 如当小小设计师、饲养小动物、包饺子……利用节假日, 结合少先队活动, 开展“小鬼当家”一日体验活动、“我能行”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 写出体验日记。
6.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 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 一般由教师创设或是学生发现的某些问题, 然后由学生自我确定题目、设计研究方案、采集整理信息、归纳总结出研究结论并整理的日记, 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
7.英语日记。作为英语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欣然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英语日记如同一道营养大餐, 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大放异彩。
爱心教育小故事 篇5
新场学校
王晓龙
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各方面的影响下,教师的职业又变得举足轻重。育人是一项说起来容易而作起来难的事,作为教师可谓:如履薄冰。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每每有欢喜,有忧伤,甚至愤怒。回头看看,自己的教育历程中还有一些惶恐……
美国哲学家威廉·杰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的更加需要。”作为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教育他们时,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帮助。但有时候我们被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蒙蔽了双眼,看到的都是缺点,对他们左也是挑剔,右也是挑剔,少了关心和呵护。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件小事。
我班有一个叫龙坤的孩子,皮肤白白的、一脸的天真可爱,如果你不谈到他的学习,他在你的心里一定是个乖孩子。刚入学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很有点糟糕。但他就是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听讲,经常走神,还搞小动作,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是个比较贪玩好耍的学生。对于他的错误,有时我会对他发脾气。事后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我尝试改变以前的教育方法,课堂上,我总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然后再加以表扬,给予鼓励。课后我利用晨检、早辅等走到他身边给他讲讲、范读,有时候摸摸他的头,消除他对老师的恐惧;还鼓励他要多大胆的读,错了没关系;让班上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他;就这样,最近我发现这孩子慢慢的转变了:第一次他上课主动地举手了,作业较以前认真了。学习上他变得主动了。我想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会进步的。
他的变化让我认真地反思了我自己,班级像他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一味的简单粗暴,只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使他对自己,对老师,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的观点,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会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自暴自弃。回想过去,我们在“严是爱,松是害”的高标准下,自觉不自觉地伤害了多少学生,我不禁很惶恐。今天我很感谢他,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也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做教师要学会用心、用爱去浇灌自己的学生,充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
“小校长”的“大教育” 篇6
走出三大误区,健康发展
记者: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生产、技术、服务等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省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发展,例如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把职业教育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提出要重点发展中职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请问周校长,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您有什么看法?
周发茂:的确,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清楚当前职校发展存在着三大误区。我认为,正是这三大误区成为制约职校发展的瓶颈。
记者:是哪三个误区呢?
周发茂:第一个误区:只有穷孩子才读职校。
当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会尽量让孩子去读普高,考大学。但是,大学高昂的学费却让部分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望而却步,而职校由于其较低的学费和政府的财政补助,可以满足穷孩子的升学愿望。所以,很多人认为职校是为穷孩子而设的,职校学生多半家庭贫困,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因经济原因而被迫走进职校校园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各自有其固有的教学规律,这些和政治以及经济都无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人均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本。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国目前正广泛开展“智力扶贫”和“造血式扶贫”,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充分结合职业教育就业周期短的特点,培养年轻化、应用型、技能型的一线技术人才,既考虑了我国国情需要,又可满足众多青年多元化职业选择的需求。
记者:周校长说得对,目前的确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所以,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必须要把这个错误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让大众全面认识职业教育。那么,第二个误区是什么呢?
周发茂:第二个误区:只有差的学生才会读职校。
长期以来,我国的后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优胜劣汰、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所以,有人认为职校学生是传统教育的失败者,他们未能迈过普通高中录取的门槛,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职校。加上部分职校学生在校表现不尽如人意、乏善可陈而为人诟病。所以,认为职校是差学生的大本营和聚集地。
社会对职校的偏见归根到底缘于高考制度的缺陷,缘于教育观念的守旧。坦白讲,我非常反对这种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是将教育类型与教育等级错误地划上了等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非常清楚地知道,职校强调非研究型教育,而是注重技能型教育。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而非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我当校长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遇到过很多学生,我发现这些学生中不乏勤奋好学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一样可以成为人才。
我接下来谈一谈第三个误区。第三个误区:职教应纳入高中阶段教育范畴。
目前,部分职校根据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过于强调规范化和程序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均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不适应现代企业、当代社会的要求。基于此,有人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部分课程设置等建议将中职教育纳入高中阶段教育范畴。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将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区别。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以文化基础课为主,技能性课程为辅。而职校教育推行的是职业能力教育,课程设置以技能性课程为主,文化基础课为辅。两种阶段的教育应是平行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绝不能再用办普通高中的方法办职业学校,也绝不能再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职业学校的学生。
只有走出这三个误区,职业教育才可以发展得更快,更加朝气蓬勃。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创新模式
记者:感谢您提出的真知灼见,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讲职业教育要创新,必须要有观念上的创新。刚提出的这三个误区的确是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认清这三个误区,转变传统观念,创新观念,才可以让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您认为职业教育要发展,要改革,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发茂:我们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在审时度势地认清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只有将社会资源与学校改革相结合,外引活水,内强功力,才能迎来中职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先,必须要转变民众的职教观念。中职教育不仅自身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产业建设为宗旨”的理念,“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还要在民众中广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打破社会传统保守的职教看法,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其次,要加大政府职教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落实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改善职业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设施,扶持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发展。现在对于职业教育,政府的投入相对来说还是显得薄弱。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比如说,按美国面包糕点培训行业的标准来看,培训一般是2人为1组,每组有一套工具培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动手练习机会。但是,我们学校现在是50到60人一个班,6到7人为一组,而且工具不够,提供的练习岗位不够,这就是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
最后,要创新学校的发展模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专业调整、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双管齐下,以期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着力建设好专业实训、专业技术中心,打造学校特色专业品牌,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成才就业搭桥铺路。
走特色发展道路,以学生为本
记者:据我所知,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在您的带领下,一直在不断积极探索、勇敢实践,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强化改革发展意识。特别是近五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越来越鲜明,教学成果更加显著。我也知道,您是一位有名的专家,是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副会长,中国十大烘焙名师之一,全国烘焙业技能比赛总裁判长以及广东省西式点心技能鉴定专家组组长等。在办学方面,您一定有着很深的体会以及经验实践。请您为我们谈谈学校的办学经验,或者是新的办学理念。
周发茂:我们学校办学5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以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一个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首先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学校要走在前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有特色,有竞争力。贸校多年以来,一直突出专业优势,食品专业争当排头兵。学校的食品专业很出名,学生就业率高,这得益于特色专业打造。例如,学校于1984年率先与美国小麦协会合作办学,创办华美烘焙技术培训中心,共同投资、重点建设食品专业。在花都校区新落成的食品实训大楼设施一流、布局合理、实训岗位充足,可满足1000人同时实操,是亚洲最大的融中西点、中西餐研发与教学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第二,我们注重实际的投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比如花都新校区,我们最先建立的是食品实训大楼,而不是办公大楼。当然,工程全部竣工建成后将形成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三大主体建筑群,届时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我觉得对于中职生的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你建立再多金碧辉煌的办公楼,都没有用。只有加大了对学生实训的培训,让学生真正学到一门手艺,这个学校的底气才足,才能够有底气有质量有成绩去和其他学校竞争!为什么我们要举行花都校区一期工程落成庆典?目的其实就是在于让行业、企业看到我们学校的实训中心是怎样的,我们在办着怎样的职业教育。这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必须要注重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学校发展,只有这样,学校的凝聚力才强大,学校才能够稳步发展。我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行业的成功人士、专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拥有一支凝聚力强、相处和谐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记者:总结您的办学理念,重点是领先,创特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09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也强调,敢为天下先,职业教育再领先。的确,领先才可以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最后,您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学校未来的发展?
周发茂:认真、诚信、稳步、发展、领先。“认真做事,诚信做人。”这是我多年以来的座右铭。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必须要认真做事,诚信做人,为学校、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学校才有可能真正地壮大发展起来。稳步是指发展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需求,时刻保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不能太快,因为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坚信,我们学校的未来将会发展得更辉煌!
改变教育小问题实现课改大目标 篇7
关键词:教育,课改,心态
什么是课改?我认为,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 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学生的发展走向健康之路。而在具体实施中, 就是要改思想, 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摆正心态
课改到底改什么?我想首先应该是改思想, 摆正心态, 因为心态决定状态。如果你把教书当作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 那你就是生存状态;如果你把教书当作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 那你就是享受状态;如果你把教书当作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 那你就是发展状态。不知你是什么状态。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学生可喜欢我了, 自己有一股用不完的劲, 卷子当天交上来, 改到半夜一点。而现在呢?考卷搁几天都还不想改, 变懒了!”确实, 教书时间久了, 就好像丧失了教书的激情;课上得久了, 对教材熟了, 上课就有些按部就班, 有时不带书也能忽悠一节课。记得有位哲人总结过为师的六个层次:第一层:巫师———造孽;第二层:庸师———浪费;第三层:经师———传授知识;第四层:能师———培养能力;第五层:名师———启迪智慧;第六层:大师———促进发展。那位老师所说的, 基本上就是第三层———经师, 只负责传授知识。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情况, 有时也感到悲哀。有一次我看到一名学生做作业, 买好了一堆的辅导资料, 每做一题就去翻阅资料, 看到类似的例题就依葫芦画瓢, 找不到类似的题目就傻眼了。这就是经师教出来的效果。我们是该反思了。
我曾跨学科教过生物和历史。对于生物和历史这两门课, 由于不是我所学的专业, 课前我的备课是特别认真的, 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不知道的知识就查资料, 上起课来也特别带劲, 学生也很有兴趣, 甚至中午都会跑到班上去研究生物。我那时有些纳闷, 后来发觉是我的状态影响了学生。比较起来, 我上数学课倒有些漫不经心了。上初二的课会错拿了初一的书。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如果一个老师失去了上课的那一份激情, 套《中国好声音》的一句话, 那就是“如果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 你如何用你的声音去打动别人”。我想课改的前提是保证你有一颗敢于课改常青的心, 保持一直以来的工作热情, 心态决定状态。
二、改教育理念
过去我总是用旧的经验来处理各种问题,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后, 我发现过去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方程式, 明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失败。对于张三来说是成功的方法, 给李四带来的也许是失败的教训。比如, 去年刚开始我安排学生大扫除, 是照以往的方法, 定人定岗, 让几个自觉的学生带几个不自觉的学生打扫, 结果是活都让自觉的学生干了, 不自觉的学生就偷懒。于是, 后来我就让劳动委员排值日表, 他把自觉的排在一组, 不自觉的排在另一组, 让他们自己选组长。结果, 效果挺好。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 如果在教学上, 我把成绩好的编在一组, 成绩较弱的编在一组,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 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这是我今年想尝试的一种分组方法, 看看效果如何。
再有一件事, 就是七年级开运动会。队员是我精选的, 扛沙包的是大个子, 短跑的是腿长的, 小个子可以长跑。然而, 运动会的过程中, 扛沙包的大个子学生竟然半路抛锚, 我选的腿长的学生五十米接力竟跑了个年级段倒数第一。我总结是自己不了解学生。于是在八年级时, 我让学生推荐, 自己观察, 选择最好的组合。结果, 那次运动会个人项目不很突出, 可是团体项目上基本是小组第一, 最终连续两年总分都是年级段第二。我想教学上与此是一个道理:要深入了解学情。每一届的学生都不一样, 每个人都不一样, 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而要用发展的理念去面对每一届的新生。
三、新木桶原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木桶原理: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 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却发现了一个新的木桶原理。
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 精讲精练”模式中有很重要的一块是小组合作制。对于小组合作, 首先是分组, 我最初同大多数老师一样, 先任命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做组长, 然后指派副组长, 再分几个成绩一般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试行了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小组都是组长发言, 一般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就是置身于事外。后来我试着改变方法, 设了六人小组, 六个人的角色不同, 组长轮换, 并设有副组长、书记员、纪律委员等等, 并分为第一发言人, 第二发言人, 并由学生给自己的组取名, 例如什么“必胜客”呀, 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们每人都有任务, 自由组合, 兴趣也就来了。在总分考核上, 我把每个小组绑定在一起, 只要有人落后了, 人人着急,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后来我在安排大扫除, 布置出黑板报, 组织参加学校运动会, 开主题班会等事情时, 都按照这种方式, 做起来比较轻松, 学生也能默契配合, 完成任务也非常有效。而我只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鼓励。从中我发现了新木桶原理:一只桶能装多少水不只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更取决于板块之间的松紧度。只有所有木板都紧密靠拢, 协同合作, 才能装更多的水。否则, 再长的木板, 也装不了多少水。
其实, 这一点, 表现在课任老师之间的配合上, 更是如此。新课改刚实施, 很多老师非常努力, 花了很多时间, 然而, 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所教的一科占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情况, 也能显出新木桶原理的益处。我在四中教了两届学生, 很幸运能同几位老师并肩作战, 互相支持。我和几位老师商量, 将各科有短腿的学生名单贴在讲台上, 希望各位老师能重点抓, 无论是上课提问还是当面批改考卷, 老师们配合得很好。事实证明这样的合作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 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我曾经担任了一届学生基础比较差的班的初三班主任。那一年真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泪、累、盲、忙、烦、繁。就是常流泪, 很劳累, 总盲目, 老忙碌, 真烦燥, 事太繁。我以前教学上常抱一种观点:没有功劳, 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 也有疲劳。也就是只要我多讲, 学生总有收获。我生怕学生这不会那不会, 于是上课面面俱到, 题题都讲, 结果收效甚微。后来我注意到, 有的物理老师在中考复习的最后一个月很少讲课, 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老师讲解。结果, 她的教学成绩反而更好。用音乐人汪峰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说得多的不一定会赢。”课改正是如此。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老师要尽量少讲, 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 老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即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说厦门一所学校为了控制老师上课讲得太多, 禁止老师上课用麦克风, 这也是课改的一种理念。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 篇8
班级制度是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保证。 制度实际是每个同学共同达成的契约, 是民主与集中的精神体现, 既要体现赏罚分明, 又要体现人文关怀温暖人心。 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和班会课时间, 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弊端, 也一起欣赏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了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名著的相关内容, 使班级学生认识到班级制度是由大家共同制定的, 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民主自治是管理达到优化和无摩擦的重要保证。 学生是班级主体, 班干部是学生的代理人, 也是沟通班主任和学生的有效工具。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学过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禅让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结合西方的选举制度, 使学生认识到班干部神圣的权力及当班干部的职责。 在班干部中强化“班级日记”、“值日班干部制度”、“班团委合作”等项制度, 使班干部们乐于干、善于干。 同时强调历史上的暴君都是专制制度的产物, 他们为己谋利、一意孤行, 因而遭到人民的唾弃, 教育班干部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民代表”。 开好班会是民主自治的重要手段。在同学们学过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 在班会上演习古代希腊的法庭制度解决班级冲突和矛盾; 为了改变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让学生更好地改正融入班集体, 还实行过“班级版陶片放逐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师生交流、师师交流、家校交流, 为此, 我们在教室悬挂“师生交流本”, 用书面形式争取意见或建议, 我还把QQ号、个人邮箱发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家校联系中的家访、打电话等形式, 改变学生心目中家校联系就是 “打小报告”、“可怕地揭露”, 争取实现师生交流的无缝化。 正是有了学生干部的积极工作, 还有广大学生的积极投入, 使我们的小社会更和谐、开放, 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教室文化的创建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的功能不仅是课堂内外老师讲的知识、 同学们找到的信息, 每天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教室也可以发挥历史教育的潜能,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就好像企业有了文化, 就有了精气神一样, 班级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
班训寓意应该深刻而富有启迪, 可以选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比如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孙中山先生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或营造和谐空气的“众志成城”等。 此外, 除了悬挂名人画像外, 还可以悬挂一些历史名篇的书画作品, 比如《兰亭序》, 小则怡情, 大则养气;可以装饰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使学生不仅心有国家, 而且胸怀世界。 教师的墙上也可以进行各种修饰, 有的用作作业答案张贴、有的用作资料时事展览, 有的用作学生才艺展示平台。
教师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和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有重要影响, 教师要适应自己的不同角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导”, 才能实现学生的“主”, 体现学生为主体, 激活课堂, 自激自励,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历史课堂教学外, 教师要善于“放”, 才能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个性发展, 放下身段才能得到学生的倾心爱戴。 班主任可以强调历史教育功能但不能有“课程本位”的观念, 必须高瞻远瞩, 像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 把握好、协调好与各科任课老师的关系, 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2]苏娜.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王志曲.论课堂文化的重建[D].安徽师范大学, 2006.
中学教育小 篇9
一、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 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 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 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相互支持, 不断沟通合作, 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 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 因此, 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任其发展下去, 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 有个男生, 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但脾气特别暴躁, 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 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 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 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 咬着牙, 气得浑身发抖。另外, 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 他就会生气, 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 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 又经常顶撞教师, 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 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 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 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 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 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 要关注孩子, 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 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 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 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 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 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 让家长现场观摩, 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 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 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 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 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 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 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 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 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 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 在家长学校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 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 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 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 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 因此, 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 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 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 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 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 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 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 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 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 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 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 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 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 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 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 因此, 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 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 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 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 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头发黄黄, 有些卷曲, 很像一个洋娃娃, 学习成绩处于上游, 中等智商, 但非常腼腆, 性格内向, 不苟言笑, 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即使教师提问, 她也是小声回答, 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 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 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 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 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 什么都不如别人, 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 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 他们也总是不满意, 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每天回家很晚, 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 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 她很容易否定自己, 怀疑自己, 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 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 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 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 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 能够协调各方力量, 形成统一领导, 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一些详细方案, 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 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 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 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 与孩子积极地交谈, 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 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 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 等等, 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 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 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 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这样, 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 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 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 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 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 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学习有关知识, 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他们逐渐放弃学习, 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 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 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大家集思广益, 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 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妍, 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02) .
[2]张林, 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9) .
中学教育小 篇10
“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我国古代完备的礼仪知识、规范的礼仪体系,不仅对东方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会的“礼仪”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需求,我校融合了传统礼仪道德和现代人文理念,归纳出诚信、尊敬、宽恕和秩序四项教育内容。我们认为,这四项教育内容不仅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礼仪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在一中心的校园,礼仪已成为一种文化,浸润在教育的各个方面。
1. 礼仪誓词共铸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要具有精神内涵。“我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做一个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的人。”这不仅成为我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也是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师生共同的誓词,成为推动师生精神成长的一种动力。
2. 礼仪碑墙彰显文化内涵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礼仪环境建设的效果,体现在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受到环境的熏陶、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产生遵守学校礼仪规范的意识,融入校园礼仪氛围。
如学校在校门口矗立一块“知礼碑”,在碑上刻着孔子的话:“不知礼,无以立”。学生一进校门便望见了“知礼碑”,时刻提醒自己要“知礼”,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校东、西两个校区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不同主题的“礼仪墙”。东部校区集中了低年段学生,其“礼仪墙”设计强调形象、可爱,主题为“播种礼仪树,收获智慧果”,内容包括苹果树和“七彩苹果”。果子类型有离校果、洁净果、用餐果、美化果和锻炼果等。“七彩苹果”象征着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过程的快乐,通过激励评价,低年段的学生可以摘到“七彩苹果”,彼此分享成长的喜悦。而西部校区集中了高年段学生,其“礼仪墙”设计强调精神内涵,我们把主题定为“放飞礼仪火箭,畅游智慧星空”,内容包括宇宙空间和“七彩火箭”。火箭类型有离校火箭、戴带齐火箭、洁净火箭等。七彩的火箭飞向浩瀚的宇宙星空,象征着各种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年段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养成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激发起不断进取的动力。
3. 礼仪奖章传递和谐氛围
我校的礼仪奖章来自师生的共同创意,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远看是一张笑脸,寓意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是微笑待人。“BSYZX”是“宝山一中心”拼音首字母,代表着我们的校名。倒三角的嘴隐藏着两个拼音字母——LY,也就是“礼仪”二字的拼音首字母。这两个字母又像是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手拉手坐在草地上促膝谈心,寓意和谐的人际关系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这样的礼仪奖章是每一个学生渴望佩戴的,学生们以争礼仪奖章为乐,以佩戴礼仪奖章为荣。
附礼仪奖章:
二、礼仪实践多维推进
一中心小学的礼仪教育在实践了多年之后,已初步取得实效。主要有两大教育实施途径。
1. 打造校本课程,共育文明促和谐
我校实施的“小问题、大礼仪”生活礼仪教育是基于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礼仪行为自觉性的一种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开展的礼仪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礼仪行为中的问题来设置教学内容,是由“小问题”而引发的“大礼仪”教育,具有生成性和即时性特点。
问题从哪里来?就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来。比如,厕所的“脏、乱、差”一直是学校管理的老大难问题,礼仪课程教学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进行“厕所里的礼仪”教育。又如,针对学生领奖时的失礼表现,学校设置了“领奖台上的礼仪”;针对学生用餐的问题,设置了“用餐礼仪”;针对学生在校园行走中出现的种种不安全、不文明行为,设置了“校园行走礼仪”;针对学生过了一个假期“遗忘”一些礼仪规范的现象,我们设置了“开学第一天”,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将这些“小问题”进行整合,就形成了系统化的校本教材。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提出问题一联系自己一探索方案一实施计划”四个步骤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学校礼仪教学模式。“校园行走礼仪”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堂实践课。
[案例]“校园行走礼仪”
第一,提出问题。首先,在课堂上出示学生在校园行走中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不文明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会走路,但图片和视频中同学们的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看来我们当中确实有人不太会走路,或者不是不会,而是明知该怎么走路却不好好走。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将自觉学习“校园行走礼仪”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
第二,联系自己。“联系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开始,也是自我教育的关键。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人在行走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学会自我反省,才能将“校园行走礼仪”融入自己今后的生活。
第三,探索方案。校园行走礼仪,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多的不是知不知道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有没有恒心去做的问题。在本环节的设计上,我们的定位是“引导探索”。既要使学生觉得制订的计划有可操作性,又要使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热情,因此评价方式由学生们自己设计,这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
第四,计划实施。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做好自评和助人小贴士。一周以后,不仅要评一评谁的“笑脸”多,还要比一比谁的小贴士多。不仅如此,由于计划实施环节是动态生成的,因此在下一节礼仪课上,我们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实施计划、改进行走礼仪方面的举措。这样,学生们就学会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仅订好计划,更要执行好计划。
目前,我校在一年级起始年段开设了礼仪课,每周一节,排入课表,由专职礼仪教师授课。二至五年级,以年级为单位,由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来发现、提炼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每周的礼仪午会上引导学生运用“四步法”开展自我教育。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
2. 开展中队经营,快乐礼仪增智慧
“经营”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筹划,管理,建设。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经营”二字进行了重新定义:经——经略:筹划治理、经略之才,指队员在快乐中队建设过程中自主、自动地处理学习、生活、交往等各项活动的方法;营——营聚:操持、准备,指中队辅导员以“首席队员”的身份参与开展快乐中队建设,并在与队员共同活动中适时给予影响的过程。
中队经营作为集体建设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促进队员社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它为队员搭建了一个平台,引导队员在中队集体这样的“小社会”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进而适应社会,成功地进行社会角色的扮演。礼仪教育作为学校中队经营的主要内容,不仅对队员的社会化发展起到点拨、启迪的作用,同时通过礼仪学习,队员的自信心、责任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养成。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在组建小队的过程中学礼仪,二是把制定和执行个人计划作为小队经营的内容。通过中队经营,生活礼仪教育融入了队员的现实生活,融入到队员的人格发展之中。
其一,在组建小队的过程中学礼仪。以低年级组建小队为例。在最初组建小队时,对于小学生来讲,讨论的内容是否切题,说的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小队讨论的形式,包括讨论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如是否集中精神、是否倾听别人发言、是否积极参与以及坐姿等问题,更值得关注。为了强调在小队活动中学习文明言行的重要性,可以挑选一个小队开展活动,请其它小队观摩,最后由师生共同评议。
其二,把制定和执行个人计划作为小队经营的内容。学会安排生活作息是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尊敬长辈和人际交往礼仪是学会做人的第一步。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从根本上说是一回事,作为自我教育的个人计划,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要求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班主任必然会遇到一个现实难题,即:教师一个人如何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的计划执行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充分利用小队资源,通过小队生生互动,用小队群体的力量来协助和推动个体,解决个别化教育的问题。个体在小组中能得到个别化的帮助,而个体能力素质的提高又能推动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三,实施多元评价,回归生活常态。礼仪教育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样化,从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这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乃至社区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我们还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即时性,在学生参与礼仪活动时,小到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我们都会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到礼仪外显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学生从细微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礼仪教育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礼仪行为的发展过程。“我是礼仪小使者”系列学习单是礼仪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每节礼仪课之后,我们都设计相应的礼仪学习单,这是礼仪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小学生因能力所限,不善于把握评价标准,不善于反思和用相对客观的眼光评价自己和他人。因此,我们的礼仪教师、中队辅导员、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亲友、邻居甚至是社区团体等,都加入到了评价者的队伍中来,他们分别从学生的在校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做出了多角度、发展性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成长手册,各种与礼仪相关的评价都会记载到学生成长手册中。礼仪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雏鹰礼仪章争章情况,以及家长、社区对学生的礼仪素养的评价都在成长手册中有所反映。因此,每一本学生成长手册都综合体现了学生在一年中礼仪素养的养成情况。学生成长手册每年都会印发,我们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对学生的礼仪素养持续不断地进行记录,到学生毕业时,就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纵向评价。
三、礼仪教育寻求转变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小问题、大礼仪”要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其一,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转变。
从内容上说,生活礼仪教育应由原来偏重礼仪的知识性、系统性教育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的具体行为和实际生活。刚开始进行礼仪教育,特别是编写礼仪教材时,关注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是有必要的,但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有行动。在礼仪教育中,是从知识概念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是符合知识体系还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遵循陶行知所说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自身生活中学习礼仪,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择和提炼礼仪问题,如“上厕所的礼仪”等,使礼仪知识与学生生活完全融合起来。
其二,努力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
从方法上说,礼仪教育应由原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由学生自己来探究和实施。礼仪交往作为一种智能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探究才能获得。所以礼仪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学生行为改变为中心。我们称之为“学生自我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运用班级、少先队的民主经营、自我管理的条件,把礼仪教育和中队经营结合起来。
其三,努力实现教育要求的转变。
从要求上说,礼仪教育应是由原来全校全班统一要求、统一教育转变为各班逐步实施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不是由教师对学生逐个提不同要求,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设计自己的目标。要给学生留出个人思考的充裕时间,还要给小组留出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审视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要求,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然后自己去行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自己提出要求时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篇11
这是一道重在考查三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题:“在书店里买书,营业员阿姨多找你10元钱,你会怎么办?”此题的成人格式化的答案是:退回给营业员阿姨!否则,答题的小学生便思想品德有问题。可是孩子的答案却丰富多彩:我退给营业员阿姨3元,剩下7元再过买一本书;我回家交给我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我去交给警察叔叔,可警察叔叔自己买糖吃怎么办?我还给营业员阿姨,但阿姨必须给我买一支冰淇淋;我用钱去玩儿游戏机……事实上,10元钱检验不出一个孩子的思想与品德。但如果用10元钱来检验一个成人的思想与品德却应该很有效。我想,如果让“河北第一秘”李真来回答,他肯定会说“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如果让胡长清、张二江之流来答,也必定是“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在10元钱的砝码面前,伪君子恰恰在“正确”的答案里暴露出自己灵魂的阴影、道德的败坏;而孩子们同样暴露的是童年的天真烂漫、心无杂念。当然了,也许这种对比缺乏说服力。可是当我看到孩子“我回家交给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这一答案时,我的心为这个孩子对母亲的关爱而震动!我想,这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另外一个老掉牙的脑筋急转弯:树上有3只鸟,一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所有成人及所有被成人误导的孩子们都会哈哈一笑:笨死了,当然一只也没剩!“树上还剩两只鸟。”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女孩的答案。面对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小女孩说:“树上3只鸟分别是鸟爸爸、鸟妈妈和鸟宝宝。鸟爸爸被坏蛋一枪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鸟宝宝还不知道害怕,所以没有飞,飞走后的鸟妈妈看到鸟宝宝没有跟过来,就飞回来救鸟宝宝。所以说,树上还剩下2只鸟,鸟妈妈和鸟宝宝。”值得庆幸的是,小女孩碰到了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老师认真地鼓励了小女孩:“你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你回答得太好了!”。
在程式化的答案面前,我们都在渐渐适应机器的习惯,而忘记了我们本身,忘记我们是一个会思考的真真正正的人。并且在这可怕的循环里,一批批成人正在复制着一批批同样的孩子。当个别孩子用残存的想象力去突破成人钢筋水泥般的思想限制时,他们获得的往往是讥讽与嘲笑,而不是认可与鼓励!所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渐渐退化、消失,连同同情与爱心一起,最终变得麻木无知,仅仅剩下一副毫无生气的思想品德僵化的躯体。
中学教育小 篇12
一、理论基础
“大鱼小池塘效应”是Marsh在研究学业自我概念形成时于1984年提出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个体学业自我的形成是通过与同伴成绩比较而形成的, 即同伴学业成绩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的学业自我, 同等能力水平的学生加入重点班级学习, 其学业自我反而会明显下降,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 “大鱼小池塘效应”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BFLPE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内/外参考框架模型, 即学生将自己某门课的成绩与其他同学在该门课上的成绩进行比较 (学校、班级排名等) , 当他们与更高能力的同学比时就会有较低的学业自我, 当他们与能力较低的同学进行比较时, 他们的学业自我更高, 这就形成了“大鱼小池塘效应”。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假设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重点中学后, 由于不再是小池塘的大鱼, 而是有更多大鱼 (更聪明、成绩更好) 的大池塘, 学生通过这种向上比较, 则可能会导致学业自我的降低。
二、实证研究
“大鱼小池塘效应”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的结果, 国内外研究者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如Wouters等人对536名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高中阶段学业自我对更高层次的专业适应有预测作用;Jochem等研究者认为学生知觉到的班级地位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中起中介作用;Marsh通过对26个国家被试抽样调查发现, 学校平均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在所有26个国家的样本中都是负相关, 而在其中24个国家的样本中显著负相关;我国研究者李颖和施建农通过对北京一所中学两个实验班 (入学半年和入学两年半) 和一个普通班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发现无论是入学半年还是两年半的实验班学生, 其学业自我总分都低于普通班级, 且入学两年半的实验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显著低于普通班级学生。综上, 国内外研究相继表明, “大鱼小池塘效应”不论是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还是个人主义文化取向都存在, 提醒我们减少该效应对学生学业自我的负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教育的启示
今年来, 我国对学生按能力分班教学的现象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追捧, 通过对“大鱼小池塘效应”这一现象的研究, 提醒我们需关注这个重要的视角, 我们需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 学生的心理变化。按能力分班主要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 (EQ) 。通过对BPLPE的了解, 我们需结合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 在进行分班教学时进行必要的干预与疏导。
其次, 创设公平的班级氛围。我们知道, BPLPE效应主要受学生知觉到得自己的班级地位的影响, 因此这要求老师不能偏袒成绩好的学生, 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
再次, 恰当解释分数。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成绩, 也关注自己在班级的排名, 因此教师需要弱化学生的这种横向比较, 而应该加强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积极归因, 保护他们的学业自我水平。
四、未来研究取向
“大鱼小池塘效应”并不局限于教育环境, 目前发现在企业组织中也存在这个现象, 因此该理论具有广泛的价值, 未来的研究需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 在研究内容上, 不能忽视调节变量的研究, 如个人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等。
第二, 在研究方法上, 需结合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访谈等方法。
第三, 加强本土化研究。目前对BPLPE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大陆对BPLPE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金春寒.中学生学业比较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邢淑芬.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比较及教育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45 (5) :45-47.
[3]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6.
[4]陶君, 陈友庆.“大鱼小池塘效应”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9) :39-42.
[5]李颖, 施建农.大鱼小池塘效应——对超常儿童教育安置的思考[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5) :623-628.
[6]闫威, 陈燕, 等.大鱼小池塘效应:基于企业组织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4) :107-109.
【中学教育小】推荐阅读:
小甸子中学课改总结07-17
天津南开中学小卷09-05
中学母爱小作文范文11-19
中学生励志小故事06-09
中学语文教学小论文12-16
中学生地理小论文题目12-02
中学生作文素材成语小故事07-07
黄官中学“文明小公民”评选活动07-16
中学生获奖科技小论文范文11-22
中学美术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