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分级

2024-05-13

危险性分级(共6篇)

危险性分级 篇1

化工生产经常会涉及到对危险物质的各种操作,物质本身的危害和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引发的其他危害给生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化工生产中的危害不仅能造成工厂内的财产和人身损失,还有可能危害到社区外的安全,或造成环境影响。我国政府对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并于当年开始施行; 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国务院于2002年发布了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2011年进行了修订) 。 2009年至今,为提高国内化工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2013年,在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基础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 《调整的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 《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并细化提出了 《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控参数、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对提升我国危险化工装置本质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上述的管理法规主要是针对有较大危险性的工艺种类,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指导,实际上我国现有的化工工艺千差万别,而且即使是相同的工艺类别,其危险性也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化工工艺危险性的定量分级方法,为工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8]。

1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方法

讨论工艺危险性就必须首先讨论工艺中存在物质的危险性。物质可能具有的危险性很多,如易燃、腐蚀、毒害、氧化等,因此物质危险性不仅存在着分级的问题,也同时存在着分类的问题,但其危险性分类和分级相对于工艺危险性分级来说较为简单,分类方法也较为成熟,分级和分类体系也较多。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方法一般是单独作为系统存在的,有些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中涉及到物质危险性时会直接应用其他物质危险性分类标准,如道化学法中就直接引用了NFPA的物质危险性分级和分类结果,但也有某些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中包含了自己的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方法,如HMIS分级法。现有的几种主要的物质危险性分类方法有GHS分级法、 NFPA分级法、OSHA-HCS分级法和HMIS分级法。随着联合国对GHS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推广,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的方法趋于统一。

1. 1 GHS分级法

目前化学品或物质危险性分类方法中应用最广、最权威的当属联合国推行的 “全球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协调系统” (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简称GHS) ,它是2003年由国际劳动组织( IOL)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 TDG) 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的,是对危险化学品的危害性进行分类定级的标准方法,旨在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危险化学品分类方法进行统一,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化学品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指导各国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与环境的规范性文件。2011版( 第四修订版) 的GHS分类体系中共设有28类危险种类,其中包括16类物理化学性质引起的危险,10类健康危险以及2类环境危险。各危险性种类中设有若干个危险性类别。GHS中全部危险性分类见表1。

GHS明确给出了每个危险种类的定义、分类标准以及危险性判定逻辑,以利于使用者进行自我分类。其分级方法的特点在于: 1) 危害分类较细,先分为物理、健康和环境三大类,每类下面再分小类,共分成28类; 2) 对健康和环境危害较为关注,但很多物质缺乏相应的健康和环境危害数据; 3) 对判定的标准提供了齐全的测试方法。4) 无稳定性( 或反应性) 分级。

1. 2 NFPA分级法

NFPA分级法是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发布的一种对物质的危险性进行分级的系统方法,该方法中的危害类别较少,旨在对物质的健康、易燃、 反应性和其它的特殊危害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级, 系统用不同颜色的菱形标签代表物质的不同危害,各颜色块中,用0 ~ 4的数字代表危害程度的高低。菱形分为四块: 蓝色区域代表健康危害; 红色区域代表易燃性; 黄色区域代表反应性; 白色区域代表特殊危害,0 ~ 4数字代表危害程度: 4: 极端; 3: 严重; 2: 中度; 1: 轻微; 0: 极小。

NFPA对每种危害的分级方法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出了对稳定性和特殊危险( 水反应、氧化剂和放射性) 的分级。

NFPA物质危险性分级方法的特点在于: 1 ) 危害的种类较少; 2) 给出了相同的分类等级,基本都是0 ~ 4分五个等级; 3) 对常见化学品给出了相应的分级结果。

1. 3 HCS分级法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在GHS推行之前就在美国以法规的形式实行了危害公示标准( Hazard Communication Standard, 简称HCS) ,要求化学品的生产商或使用企业对公众告知化学品危险性,HCS中亦给出了化学品危险性的分类和分级的标准。近年来,随着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GHS分类标准,美国的HCS分类体系也在向GHS靠拢,2012年修订了1994年发布的HCS法规,修订后的HCS法规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两大类,即健康危害和物理危害,合计26小类,除了没有环境危险的分类之外,其余内容和GHS分类体系基本相同。

1. 4 HMIS分级法

HMIS全称为危险物质识别系统( Hazardous Materials Identification System) ,是由美国油漆和涂料协会( NPCA) 开发的一套物质危害识别和分级的方法。

该系统用HMIS色块图代表物质的不同危害, 如图2所示。与NFPA火灾菱形图类似,2002年前两者都有蓝色、红色、白色和黄色,2002年HMIS III发布之后,其中的黄色块( 代表反应活性) 被桔色块( 代表物理危害) 所替代。火灾菱形图其设计目的是给短时间暴露情况下提供应急信息,HMIS色块则不是考虑紧急情况,而是要传递多方面的健康警示信息。

HMIS色块中分别用蓝色、红色、桔色和白色四种颜色表示健康危害、易燃性、物理危害和个人防护,与NFPA的分级类似,色条后面跟一个0 ~ 4的数字,危害的程度也用0 ~ 4的数字表示,数字越大表示危害越严重。HMIS也对每种危害的分级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白色块表示个体防护,这部分是HMIS和NFPA分级系统区别最大的地方。NFPA系统中, 白色块是表示特殊危害,而HMIS中是表示使用该物质时应采用何种个体防护器材。该色块后面的方框内为相应A ~ K和X表示的防护器材代码, 具体的防护器材代码参见图3:

HMIS分级法与其用途相关,它是用于对油漆和涂料类产品的危险性进行分类,这类产品除了燃烧性之外,其它的物理危害并不是很突出, 因此对物理危害方面的分类不是特别细,而且强调了防护措施。

2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

对工艺危险性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出于对工艺危险性分级的要求,本文中仅讨论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代表性的定量或半定量危险性评估法。

2. 1十六分法

该方法源于日本劳动省颁布的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在该方法中引入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综合应用安全检查表、定量危险性评价、事故信息评价、故障树分析以及事件树分析等方法,分成六个阶段采取逐步深入,定性与定量结合,层层筛选的方式识别、分析、评价危险,并采取措施修改设计,消除危险。

六阶段评价法的步骤为: 1) 资料准备; 2) 定性评价; 3) 定量评价; 4) 制定安全对策; 5) 复查评价; 6) 再评价。在第三阶段定量评价时,即采用了十六分法进行各单元的危险性分级,具体内容如下: 危险度由物质燃爆危险性、毒性、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程度分别按A = 10分,B = 5分,C = 2分,D = 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各项分数加和超过16分的为危险装置,超过21分的为特别危险装置。

2. 2道化学法

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开发出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安全性评价。该方法经过多次修订,不断完善。它是以过往事故的统计资料、物质的能量和现行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状况为依据,以单元重要危险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释放出危险性潜在能量大小为基础,同时考虑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计算单元火灾、爆炸指数,确定危险等级。 该评价方法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可提供火灾、 爆炸总体的关键数据,因此,已经被世界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公认为是最主要的危险指数评价法。评价步骤如下:

1) 以工艺过程中的物质、设备、物量等数据为基础,另外加上一般或特殊工艺的危险修正系数,求出火灾爆炸系数,然后通过逐步推算,得出最大可能的财产损失和停业损失。

2) 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用于有限的、确定范围的部分。在计算工厂的火灾、爆炸指数时,只选择那些从损失预防角度来看对工艺有影响的工艺单元进行评价,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重要参数包括: a. 物质的潜在化学能( 物质系数) ; b. 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 c. 资金密度( 每平方米每元数) ; d. 操作压力与操作温度; e. 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 f. 对装置操作起关键作用的设备。

3) 确定物质系数: 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它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过程中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物质系数是由NFPA规定的NF和NR( 分别代表燃烧性和不稳定性) 决定的。 通常,NF和NR是针对正常环境温度而言的,当物质温度超过60 ℃时,物质系数就要进行修正。

4) 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包括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构成工艺危险系数的每一项都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的扩大或升级。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F3) 中的各项系数时,应该选择物质在工艺单元中所处的最危险状态。可以考虑的操作状态有开车、连续操作和停车。应该防止对过程中的危险进行重复计算,因为在确定物质系数时已经选取了单元中最危险的物质,并据此进行火灾、爆炸分析,即已考虑到实际上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

该方法是指数评价法的一种,指数的采用使得系统结构复杂,而使用概率难以表述其危险性单元的评价有了一个可行的方法。这类方法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之一。指数的采用,避免了事故概率及其后果难以确定的困难。评价指数值同时含有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两个方面的因数。但该评价方法的缺点是: 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予考虑。各因素之间均以乘结或相加的方式处理, 忽视了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差别。评价自开始起就用指标给出,使得评价后期对系统的安全改进工作较困难。指标值的确定只和指标的设置与否有关,而与指标因素的客观状态无关,致使危险物质的种类、含量、空间布置相似,而实际安全水平相差较远的系统,其评价结果相似,导致该方法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较差。道化学公司评价法目前在化工、石油等领域应用较多。

2. 3蒙德法

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ICI ) 蒙德( Mond) 部在道化学指数评价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一些新的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简称蒙德法。

蒙德法在对现有装置及计划建设装置的危险性研究中,尤其是在对新设计项目的潜在危险评价时,对道化学公司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1) 引进了毒性的概念, 将道化学公司的 “火灾、爆炸指数”扩展到包括物质毒性在内的 “火灾、爆炸、毒性指数”的初期评价。2) 发展了新的补偿系数,进行装置现实危险性水平再评价。

2. 4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

国际劳工组织在 《重大事故控制实用手册》 中推荐了荷兰劳动总管理局的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该法是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法的简化方法,使用起来简捷方便,主要用于评价生产装置火灾、爆炸潜在危险性大小,找出危险设备、 危险部位。这种方法不仅比道化学法和蒙德法更简洁,而且还能得到量化的危险性评估结果,但仍存在类似的问题: 1) 评估结果与装置的安全措施相关,工艺条件、流程相似的工艺得到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可能相差较大; 2) 放热危险性系数未考虑到体系的稀释效应,选取条件过于粗糙。

2. 5保护层分析法

保护层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首先分析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之前的风险水平,然后分析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将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保护层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基于事故场景进行风险研究。所谓的基于事故场景是指在运用保护层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价时,首先要辨识工艺过程中所有可能的事故场景及其发生的后果和可能性。事故场景是发生事故的事件链,包括起始事件、一系列中间事件和后果事件。事故场景的辨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对工艺过程的熟练程度,同时又要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HAZOP)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 等定性危害分析来确定事故场景。

保护层分析法的特点包括: 1) 保护层分析是针对特定的事故场景进行分析; 2) 事故场景的定义中未给出或引用相应的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方法; 3) 保护层分析中得到的结果是失效概率和对应的安全措施。

3现有分级方法对比分析

综合物质危险性和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可以发现: 将其应用于工艺危险性分析时,这些分级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物质危险性分级方法对比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在物质危险性分级领域,GHS方法无论在其权威性还是适用性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联合国对GHS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推广,物质危险性分类和分级的方法趋于统一。但是,在将其应用在工艺安全领域时,可根据需要借鉴其它方法,对GHS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精简。

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对比见表4。尽管5种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都可以实现对工艺危险性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 道化法、蒙德法和保护层法用于评估危险性所需要的装置具体细节更多,评估结果更具体,是一类针对分析具体某套装置中存在的风险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全面的、细致的分析过程。而十六分法考虑的与装置相关的细节少很多,其分析的目的也是针对一类工艺,而不是针对具体某套装置。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则介于这两类分级方法之间。

4工艺危险性分级思路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现有化工工艺中有很多是传统而成熟的工艺,都存在多套装置,因此分级方法应着重考虑不同类型的工艺之间的危险性差异,对于类型相同但工艺细节略有差异的工艺应尽可能让其危险性评估结果接近,以便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风险控制策略。

工艺的危险性跟物质的危险性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部分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都包含、或者间接引用了物质危险性的分级方法。在构建工艺危险性分级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物质危险性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是否有容易获取的常见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分级结果,对现有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要按照标准重新进行测试或者分级的工作量会非常大,显然是不现实的。

工艺危险性分级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出工艺的本质危害性,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分级方法研究思路:

1) 评估物质固有的危险性,及在工艺条件下的特殊危险性。

2) 不采用风险分析的方式,即考虑工艺固有危险性,评估过程中不考虑监控、联锁等预防性安全措施,或者泄放物收容、围堰等缓解性安全措施对提升工艺安全性的积极效果。

3) 重点关注物理危害和健康危害,特别是急性健康危害。

4) 危险性分级方法应相对简单,不需要引用大量实验数据,或统计数据。

5) 不考虑物质的量对风险的影响效果。

6) 由于化工工艺流程中前后单元物料的组成和工艺条件可能相差很大,因此分级中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将工艺划分为不同单元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Gary R.Buske.Simple calculations,principles,and techniques to prevent reactive chemicals events in the laboratory[J].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2010,17(2):9-12.

[2]曾晓,张礼敬,陶刚,等.危险化工工艺风险辨识方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37(5):47-49.

[3]S.R.Saraf.Classifying Reactive Chemicals[M].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2004,3:34-37.

[4]周仲园,陶刚,张礼敬,等.危险化工工艺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综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39(2):87-89.

[5]姜春明,李奇.过程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7,27(5):45-49.

[6]白永忠。化工过程安全中的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综述[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9(9):2-5.

[7]张帆,谢传欣,张宏哲,等.化学品反应危险性分级方法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123-128.

[8]白永忠,于安峰,党文义,等.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9(1):2-5.

危险性分级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规范危险作业过程管控,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平稳有序进行,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各子公司

第二章 危险作业定义

第三条 危险作业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地理环境、工艺及其它有害因素的限制,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业,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从作业设计、作业程序、防护措施及现场管理等环节加强管控,保障危险作业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第三章 危险作业范围

第四条 危险作业范围

1、爆破及涉爆的危险作业。

2、清仓(库)、清堵作业。

3、禁火或易燃易爆区域需进行动火的作业。

4、有中毒或窒息危险的作业。

5、高空作业(离基平面2米以上)。

6、起重吊装作业。

7、停送电操作、带电作业(≧220 V)及使用临时输电线路等用电作业。

8、预热器清堵、篦冷机清雪人、窑尾清结皮等作业。

9、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10、高温环境作业。

11、交叉作业。

12、其它危险作业。

第四章 危险作业分类

第五条 危险作业分类

1、根据作业危险程度及影响范围,将危险作业分为A、B、C、D四个类别:

A类:是指在作业过程中涉及多个作业组或专业共同作业,技术性强、要求高,并在公司范围内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灼烫、坍塌、触电、中毒和窒息等严重影响人身安全的危险作业。

B类:是指在作业过程中涉及单个作业组或专业作业,技术性强、要求高,并在公司范围内有可能发生触电、中毒和窒息、爆炸、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物体打击、灼烫、机械伤害、坍塌等影响人身安全的危险作业。

C类:是指在作业过程中涉及多个作业组或专业作业,技术性要求一般,并在公司范围内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灼烫、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中毒和窒息、坍塌等影响人身安全的危险作业。

D类:是指在作业过程中涉及单个作业组或专业作业,技术性要求一般,并在公司范围内有可能发生起重伤害、物体打击、坍塌、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触电等影响人身安全的危险作业。

2、危险作业具体分类:

——

A类:预热器、增湿塔清堵,煤磨系统动火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CKK污水坑内部作业,CKK垃圾坑底部作业,CKK气化炉内部及出口风管内部作业等。

B类:电收尘设备内部检修,水泥及生料、熟料库清库作业,煤粉仓、标准仓、石膏仓等原燃材料仓内部清仓作业,大型吊装作业(电收尘极丝框架、窑胴体、窑轮带、原料磨磨辊、矿山破碎机转子更换等),篦冷机清堵、清料,辊破清大块,原料磨内检修作业,锅炉汽包内部检修作业,污水处理器内部清淤作业,预热器下料管内部清结皮及旋风筒内部检查、检修作业,窑运行中发电锅炉内部作业等。

C类:高温点及高温设备内部作业,破碎机、水泥磨设备内部检修作业,大型风机内部作业,作业点在坡面上的皮带更换作业,高压电气系统停电维护作业,电收尘开路、短路试验作业,高空作业(离基准面4米以上),水泥库底拆除短斜槽进行清堵作业等。

D类:边远区域一般检修作业,一般吊装作业,矿山边坡作业,停电后的变压器母排处理,破碎机日常检修及内部日常检查作业,CKK破碎机内部作业,对水泥库底斜槽下料口进行清堵作业,高空作业(离基准面2米以上、4米以下),作业点在非坡面上的皮带更换作业,皮带机下料口日常清堵及其它清仓、清堵作业等。

第五章 危险作业分级审批程序

第六条 属非突发性的危险作业均应由作业部门制定安全预案,明确作业程序、防护措施,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后,填写《危险作业申请表》,按分级审批要求进行审批。

第七条 《危险作业申请表》填写必须规范,要将作业地点名称、设备名称及代号、作业时间、安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作业内容填写清楚,确定安全监护人员,明确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第八条 依据危险作业的分类情况,实行危险作业分级审批管理:

A类:必须由具体执行作业任务单位填写《危险作业申请表》并提出申请,由生产安全处审核、报公司主要领导审批,公司主要领导不在公司时,需电话或信息请示,经同意后由公司分管领导审批执行。

B类:必须由具体执行作业任务单位填写《危险作业申请表》并提出申请,由生产安全处审核、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C类:必须由具体执行作业任务单位的作业小组填写《危险作业申请表》并提出申请,部门安全员、分厂领导审核、报生产安全处领导审批。

D类:必须由具体执行作业任务单位的作业小组填写《危险作业申请表》并提出申请,由所在部门安全员审核、部门分管领导审批;部门领导审批时必须对危险作业安全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核。

第九条 上述分类中涉及到机电专业的必须由设备保全处主要领导先行审批,涉及到消防专业的必须由保卫处或办公室主要领导先行审批,涉及到土建专业的必须由相关专业主要领导先行审批。相关专业管理部门领导审批时必须对危险作业安全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核。矿山爆破作业要严格执行爆破设计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爆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

第六章 危险作业前准备

第十条 作业前项目负责人要检查现场作业环境,保持现场整洁,消除不安全因素,同时认真落实《危险作业申请表》制订的各项安全措施,对参加作业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预案进行学习,并在申请表上签字确认。

第十一条 夜间突发性抢修涉及危险作业的,必须执行危险作业分级审批手续,严禁擅自作业。因特殊情况,分管领导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审批的,应当了解现场情况,提出做好相关安全防范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公司当班生产调度或公司夜间值班领导下达允许作业的指令后,由公司生产调度或公司夜间值班领导代为行使审批权,签字审批时应标明原因。当班生产调度及在场管理人员应做好相关要求及措施落实的检查和督促,在作业前必须由现场管理人员先组织召开安全会,明确作业指挥人、项目安全负责人,拟定书面的安全防范措施,参检人员对防范措施应学习签字,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分管领导到达现场后,需及时补签《危险作业申请表》,并对布置的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证。

第七章 危险作业安全监护

第十二条 根据危险作业分类及分级审批的规定,对安全监护具体要求如下:

A类:公司领导、生产安全处主要领导和公司安全主管、作业部门主要领导、作业部门安全员、作业项目负责人必须在现场安全监护及指挥作业。

B类:公司领导、生产安全处领导或公司安全主管、作业部门领导、作业部门安全员、作业项目负责人必须到现场安全监

护及指挥作业。其中公司领导必须到现场检查危险作业安全预案执行情况并留有记录,生产安全处领导或公司安全主管、作业部门领导、作业部门安全员、作业项目负责人必须在现场全程跟踪。

C类:部门领导及安全员、作业部门工段管理人员和作业项目负责人必须到现场安全监护及指挥作业。其中部门领导及安全员必须到现场检查危险作业安全预案执行情况并留有记录,工段管理人员和作业项目负责人必须在现场全程跟踪。

D类:部门安全员、工段管理人员、作业部门项目负责人必须到现安全场监护及指挥作业。其中部门安全员、工段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检查危险作业安全预案执行情况并留有记录,作业部门项目负责人必须在现场全程跟踪。

第十三条 遇通讯信号不清、大雾、暴雨、大风、大雪、夜间无照明等恶劣环境均严禁进行危险作业。

第十四条 对违反危险作业审批制度,擅自组织指挥危险作业,任何人都有权制止。对违章指挥导致发生伤亡、火灾、爆炸等事故,或给公司人身财产造成经济损失,将追究责任人、部门领导和作业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股份公司生产调度工艺管理中心。

附:危险作业申请表

危险性分级 篇3

当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随着现代建筑中人员和财产的高度密集, 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必将失去控制,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如何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级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1 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判

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基于火灾安全科学及工程提出了许多理论预测方法, 常用的评价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的方法大致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36所建筑物进行评判, 计算出火灾危险度FR, 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级。

2 K-均值聚类分析法

2.1 K-均值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K-均值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以K为参数, 将n个对象分割成K个簇, 然后用某种原则进行修改, 直到每个聚类中所有值与该聚类中心距离的总和最小, 每个聚类的聚类中心就是每个聚类的均值。

2.2 K-均值聚类分析计算

(1) 假设要聚成k个类, 先人为决定k个类中心, 记为Z1 (1) , Z2 (1) , …, Zk (1) 。

(4) 对于所有的j=1, 2, …, k, 若Zj (k+1) =Zj (k) , 则终止, 否则转到 (2) 。

3 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级

3.1 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级评判依据

本文用建筑火灾危险度 (FR) 来综合评价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3.2 K-均值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样本分析

根据所参与的课题和实习资料, 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数据资料, 选取了其中36所建筑物, 计算出火灾危险度FR, 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级。其中, 人员危险因子H和财产危险因子D分为取值1.5和1。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后, 建筑物18、34为第一类, 建筑物1、2、4、7、8、9、10、11、12、13、14、15、17、20、21、22、24、25、26、27、28、30、31、32、33、35、36为第二类, 建筑物3、5、6、16、19、23为第三类, 建筑物29为第四类。

4 结论

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 将这36所建筑物分为4类, 第一类是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建筑物, 称为Ⅱ级建筑物;第二类是火灾危险性最小的建筑物, 称为Ⅳ级建筑物;第三类是火灾危险性较小的建筑物, 称为Ⅲ级建筑物;第四类是火灾危险性最大的建筑物, 称为Ⅰ级建筑物。

参考文献

[1]吴立荣.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 2006.

[2]毛春艳, 周宗放.基于多级物元分析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J].建筑科学, 2008, 24 (1) :24-26.

[3]雍静, 陈亮, 陈双燕.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级方法的研究[J].现代建筑电气, 2010, (02) .

[4]徐敏, 陈国良, 周心权.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神经网络评价[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3, 18 (3) :69-72.

危险性分级 篇4

指南(试行)的通知

应急〔2018〕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提高监管针对性,提升监管效能,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安委〔2018〕1号)部署,结合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特点和近年来一系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要求,重点考虑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固有危险性,兼顾危险化学品企业对安全风险管控的现实情况,我部组织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工作,认真学习宣传《指南》,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指南》,并组织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评估诊断采用百分制,根据评估诊断结果按照风险从高到低依次将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分为红色(60分以下)、橙色(60至75分以下)、黄色(75至90分以下)、蓝色(90分及以上)四个等级,对存在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等四种情形的企业可直接判定为红色;涉及环氧化合物、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自身具有爆炸性的化学品生产装置的企业必须由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评估诊断;要按照分级结果,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一张图一张表”,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上每三年开展一次。

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监察执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意见》(安监总政法〔2018〕5号)要求,对诊断为红、橙、黄、蓝不同等级的危险化学品企业,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要突出强化对红色及橙色等级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管,加大日常执法检查频次,依据《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依法严格处罚发现的事故隐患,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要督促各类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险性分级 篇5

1 商铺火灾荷载及分布规律

北京市属于特大城市,发生火灾事故势必影响范围广,形势恶劣。因此,笔者选取北京市服装批发商铺为调研对象。北京市服装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丰台区、西城区、朝阳区,统计这3个区200家商铺,包括10家商场,每家商场20家商铺。分析商铺火灾荷载分布规律,得出火灾荷载小于5 000 MJ的商铺占52%,大于5 000 MJ的商铺占48%。

2 典型服装批发商场模型构建

运用卷尺实地测量15个防火分区的面积、长与宽、商铺面积、走廊间距、排烟净高度、吊顶高度、隔断高度、广告牌高度、隔断宽度等数据,运用Pyrosim构建与实际商场布局接近的典型模型,构建防火分区面积4 940m2;长与宽比例1.3∶1;长80m、宽62m;走廊间距2.4m;吊顶高度(排烟净高度)3.5m;隔断高度2.8m;广告牌高度0.6m;隔断材质为饰面型防火木板;吊顶材质为石膏板;商铺面积为7.2m2,“宽×长”为2.4m×3m。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距离大多接近50m,不满足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主要由后天人为改造或者安全出口常年关闭导致,因此笔者构建最大安全疏散距离50 m,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安全疏散出口宽度为16.8 m,其位置及各出口宽度、高度用坐标表示:Exit1{x(0.0,0.0),y(16.5,21.0),z(0.0,2.4)};Exit2{x(0.0,0.0),y(41.0,45.5),z(0.0,2.4)};Exit3{x(57.2,62.0),y(0.0,0.0),z(0.0,2.4)};Exit4{x(59.0,62.0),y(62.0,62.0),z(0.0,2.4)}。其二维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服装批发商场建筑模型二维平面图

3 火灾场景模拟设置

3.1 危险临界指标选取

烟气层界面位于人眼特征高度,可作为判定火灾危险的临界指标。通常,人眼的特征高度为1.2~1.8m,亚洲人为1.5 m。影响人体耐受极限的因素主要有:烟气的遮旋光性(能见度)、高温性、毒性等。

(1)遮旋光性。烟气具有一定的遮旋光性,是由于火灾烟气中含有大量固态和液态微粒,降低建筑物中的可见度。烟气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影响包括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易使人产生恐惧与惊慌,影响疏散人员寻找出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澳大利亚《消防工程师指南》给出适用于小空间和大空间的最低能见度,见表1所示。笔者研究对象为大空间建筑,能见度10m,为危险临界值。

表1 建议采用的人员耐受能见度极限值

(2)高温性。燃烧产生烟气带有很大热量,烟气的高温性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黏膜、眼睛等造成严重伤害,随着火场温度上升,最终达到人不能承受的温度。研究表明,烟气层高于人眼特征高度,热辐射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烟气温度达到200℃时人的忍受时间为3min,为危险临界状态。烟气层降至与人直接接触的高度造成人员直接烧伤,烟气温度达到100℃时为危险临界状态。

(3)毒性。烟气中含有大量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组分很多都含有毒性,如CO、HCl、CO2、HCN等。通常采用CO作为衡量烟气毒害性的指标。CO含量达到2.5kg/m3时,即达到危险临界状态。

3.2 网格尺寸选取

为确保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选取3种网格形式,0.34m×0.34m×0.34m;0.41m×0.41m×0.41m;0.51m×0.51m×0.51m,选取能见度指标对模拟时间及精度进行对比分析。

模拟精度对比分析如下:0.34m×0.34m×0.34m和0.41m×0.41 m×0.41 m网格,Exit1和Exit2达到危险临界的时间均为206s。0.51m×0.51m×0.51m网格,Exit1和Exit2达到危险临界状态的时间为237s。综合考虑模拟时间和模拟精度,对于80m×62m×3.5m的防火分区,将网格划分为:0.41 m×0.41 m×0.41m,共270 000个网格。在平衡模拟时间的前提下,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3.3 火源位置选取

考虑最不利原则,设计火源位置。商铺火灾荷载值相同时,离安全出口疏散距离最远的商铺位置,为着火后最危险及最不利于人员逃生的位置。笔者选取离4个安全出口疏散距离均最远的商铺位置为火源位置。如图1所示,用深色部分标注的商铺为火源位置。

3.4 火灾场景设计

火源位置相同,火灾荷载不同,产生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不同,即火灾发展特性和危害程度不同。笔者设计几种火灾场景,如表2所示。其中,可燃物以纤维类服装(聚酯纤维)为例,环境为1个标准大气压,温度20℃,喷淋、排烟失效。喷淋排烟失效为火灾发生后的最不利情况,笔者设计的最不利火灾场景具有典型代表性。1.5m高度处设置烟气能见度、CO质量浓度、温度的横向切片;2m高度处设置温度横向切片,探测安全出口的危险临界时间。

表2 典型火灾场景设计

3.5 火灾危险等级划分依据

参考火灾等级划分标准,依据设计的火灾场景,运用FDS+Evac数值模拟,分析商铺火灾荷载不同时,火灾到达危险临界状态的时间Ta以及危害程度N(受到危害的人数)。依据危害程度的大小划分商铺的危险等级,见表3所示。

表3 基于火灾荷载的人员密集商铺火灾危险等级

3.6 模拟结果

运用FDS模拟火灾,模拟时间设为300s。通常min{能见度危险时间、温度危险时间、CO危险时间}为危险临界时间。通过模拟结果得知,CO浓度和温度达到危险临界值的时间均大于300s,只有烟气能见度达到危险临界值的时间小于300s。因此,烟气能见度为该类场所判断危险临界时间的判据。表4为各火灾场景下各出口达到危险临界状态的时间。

表4 各出口达危险临界状态时间表

4 人员疏散模拟

安全疏散准则是指发生火灾时,烟气没有达到危害人员生命状态前,建筑空间内人员全部逃生到安全区域。查阅相关资料,取火灾报警时间60s,一个防火分区人员疏散的行动时间10s。通过Evac人员疏散模拟,得到不同火灾场景下各安全出口达到危险临界状态时,未能成功逃生的人数。

4.1 人员特性设置

(1)人员荷载确定。根据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3.17条规定,商店的疏散人数应该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见表5。

表5 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

该防火分区的面积为4 940m2,综合考虑服装批发商场服装分布特点,面积折算值取0.6。基于保守考虑,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取最大值0.85。根据调研情况统计人员构成比例,男性占20%,女性占80%。

人员荷载:4 940×0.6×0.85=2 519;男性:2 519×20%=503;女性:2 519×80%=2 016。

(2)人员尺寸特征确定。根据GB 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18~60岁男性的最大肩宽99%分位数时为486mm,胸宽99%分位数时为331mm。18~55岁女性的最大肩宽99%分位数时为458mm,胸宽99%分位数时为319mm。

(3)人员疏散速度确定。人员行走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大量资料统计人员行走速度,见表6所示。

表6 人员行走速度

4.2 模拟结果分析

通过Evac人员逃生模拟分析可得到出口的逃生人数,进而计算危害人数。每组场景模拟10次,将10次危害人数求取平均值,使模拟结果更精确。通过模拟分析得知六组场景危害人数,如表7所示。

表7 六组场景对应的危害人数

依据表3划分的火灾危险等级,得到服装批发商铺火灾危险等级,如表8所示。

表8 基于火灾荷载的火灾危险等级

5 结论

服装批发商铺火灾危险等级划分结果为:Q<5 040MJ,安全级别,未造成人员危害;5 040 MJ≤Q≤5 328MJ,I1级危险,造成1人以上,10人以下危害;Q>5 328MJ,I2级危险,造成10人以上危害。然而,火灾荷载小于5 000 MJ的商铺占52%,大于5 000 MJ的商铺占48%。即处于安全等级的服装批发商铺只占52%,相当大一部分商铺发生火灾会造成人员危害。

研究结果适用于与笔者构建商场布局相接近的服装批发商场,针对此类场所提出以下建议:(1)动态监控商铺火灾荷载,控制在5 040 MJ范围内;(2)将火灾荷载这一定量判定火灾隐患的指标纳入标准、条文中,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增添一项评审指标,利用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商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安全检查,将商铺火灾荷载控制在最佳范围内;(3)建立北京市服装批发商铺火灾荷载数据库,基于火灾荷载分布规律,进行该类场所性能化防火设计;(4)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大力宣传控制火灾荷载的重要意义。

摘要:选取北京市服装批发商铺为调研对象,基于火灾荷载对其危险程度进行分级,旨在控制商铺火灾荷载,预防火灾事故。统计200家商铺火灾荷载及其分布规律,测量15个防火分区的空间结构及布局的相关数据并分析规律,构建典型服装批发商场建筑模型。运用FDS模拟各安全出口达到危险临界状态的时间,运用Evac模拟达到危险临界时间的危害程度,即人员的未成功逃生人数,进而确定服装批发商铺火灾危险等级。结果表明:Q<5 040 MJ,为安全级别,未造成人员危害;5 040 MJ≤Q≤5 328 MJ,为I1级危险,造成1人以上、10人以下危害;Q>5 328 MJ,为I2级危险,造成10人以上危害。

危险性分级 篇6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以下简称“安监总局令第40号”) 明确提出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评估、备案、核销、登记建档、监测监控体系和安全监督检查等要求, 给出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和可容许风险标准[5], 该方法属于重大危险源静态分级法, 在安全评价中已经普遍应用。本文以某油库的油罐区为例, 选用常用的“死亡半径”法和“安监总局令第40号”两种方法进行分级, 并对分级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1 油罐区基本情况

该油库罐区有4座2 000 m3油罐 ( 内浮顶汽油罐1个, 拱顶柴油罐3个) , 2座1 000 m3内浮顶汽油罐。油库现有职工23名, 周围均为农田及空地, 油罐区防火堤南距京原铁路130 m, 距李家庄350 m, 距王家庄500 m, 距刘家庄500 m, 距王家庄小学600 m。油罐区平面布置见图1所示。

2 油罐区重大危险源辨识

该油罐区的汽油被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GB 18218 - 2009) 表1中, 柴油属于《危险化学品 重大危险 源辨识》 ( GB 18218 2009) 表2中23℃≤闪点 < 61℃的易燃液体。

2. 1 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

该油库罐区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及其临界量见表1。

2. 2 确定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 若满足式 ( 1) , 则定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式中: q1, q2…qn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 t; Q1, Q2…Qn为与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量, t。

将整个油罐区作为一个辨识单元来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油罐区汽油储量为4 000 m3, 密度取0. 79; 柴油储量为6 000 m3, 密度取0. 85, 充装系数取0. 85, 故有:

由计算结果可知, 该油罐区储存经营的危险化学品在其库区方圆500 m内 ( 一个单元) , 储油区的汽油和柴油的量超过了标准规定的单元临界量, 已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 重大危险源分级

3. 1 安监总局令第 40 号分级

已确定该油罐区为重大危险源, 首先选用“安监总局令第40号”对该储油罐区的汽油和柴油进行重大危险源分级, 并需对一、二级重大危险源进行定量风险评估。

3. 1. 1R 的计算

式中, α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β1, β2…βn为与各危险化学品对应的校正系数; q1, q2…qn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 t; Q1, Q2…Qn为与各危险化学品对应的临界量, t。

1) 油品最大储存量计算

汽油储存量为q1= 4 000×0. 79 = 3 160 t, 柴油储存量为q2= 6 000×0. 85 = 5 100 t。

2) 油库对应的校正系数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 安监总局令第40号) 规定, 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β取值见表2。该油罐区中涉及的汽油和柴油均属于其它类危险化学品, 校正系数β应取1。

3) 油库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该油库油罐区域边界外500 m范围内本单位、企业职工和村庄常住人口数量见表3。

由表3可知, 该油罐区域向外扩展500 m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93人, 即油罐区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已超过100人, 由表4可得校正系数α为2. 0。

4) R的计算

3. 1. 2 确定油罐区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油罐区的R值为33. 64, 即50 > R≥10, 由表5可得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为三级, 不需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

3. 2“死亡半径” 法分级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做法是用重大危险源的死亡半径R作为分级标准, 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划分为4级[6]:

一级重大危险源对应的R≥200 m; 二级重大危险源对应的100 m≤R < 200 m; 三级重大危险源对应的50 m≤R < 100 m; 四级重大危险源对应的R < 50 m。

油库内油品的沸点在40 ~ 200℃, 常温下是液体, 在空气中形成蒸汽云的可能性较小。一旦泄漏遇到火源, 泄漏油品发生蒸汽云爆炸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汽爆炸事故的可能性极小。本文按油罐区一个2 000 m3内浮顶汽油储罐罐体泄漏发生池火灾进行计算, 得出死亡半径, 判定重大危险源级别。

1) 储罐的液池直径

式中: S为储罐区防火堤内的液池面积, m2。

2) 池火火焰高度

式中: mf为燃烧速度, kg /m2·s; ρ0为空气密度, 1. 293 kg / m3; g为重力加速度, 9. 8 m/s2; r为液池半径, m。

3) 火源热辐射通量

式中: Q为可燃物火源总热辐射通量, W; h为液池火焰高度, m; η为效率 因子, 可取0. 13 ~0. 35, 取平均值0. 24; Hc为燃烧热。

4) 目标入射热辐射强度

假设可燃物火源总热辐射通量由液池中心点的小球面向外辐射, 则在距离液池中心某一距离x处的入射热辐射强度为:

式中: Q为总热辐射通量, W; tc为热传导系数, 在无相对理想的数据时, 取1; x为某一目标点到液池中心距离, m; I为热辐射强度, W/m2。

表6为不同入射热辐射通量造成伤害或损失对应情况。

5) 应用计算

a、油池直径

储罐防火堤内的液池面积S = 4 028 m2, 代入式 ( 3) , 可得液池直径D = ( 4×4 028 /3. 14) 1 /2=71. 63 m, 液池半径r = 35. 8 m。

b、火焰高度

汽油的燃烧速度mf为0. 022 5 kg /m2·s ( 查可燃液体燃烧速率表) , 由式 ( 4) 得:

c、热辐射通量

查的汽油燃烧热Hc为43 000 k J/kg, 由式 ( 5) 得:

d、死亡半径

根据表 ( 6) , 造成死亡危害的入射通量为I =25. 0 W / m2, 由式 ( 6) 得:

e、计算结果分析

经计算死亡半径33 m, R < 50 m,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为四级。

4 结 论

1) 采用“死亡半径”法分级, 该油罐区为四级重大危险源; 采用“安监总局第40号令”分级, 该油罐区为三级重大危险源。

2) “死亡半径”法参照事故级别与死亡半径的关系确定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未考虑人口密度的影响; “安监总局第40号令”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 经人口密度校正系数校正后的R值作为分级指标,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3) “安监总局第40号令”较“死亡半径”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对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更加客观, 有利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

摘要:分别运用“安监总局第40号令”和“死亡半径”法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某油罐区进行了重大危险源分级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存在差异, 主要是因为“死亡半径”法未考虑人口密度对分级的影响, 应用“安监总局第40号令”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更加科学, 且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对重大危险源监管和企业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油库,重大危险源分级,安监总局第40号令,死亡半径法

参考文献

[1]张巍, 蒋军成.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与分级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5 (4) :105-108.

[2]师立晨, 魏利军.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 (2) :163-166.

[3]赵江平, 周慈, 等.关于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技术的讨论[J].安全管理, 2004, (6) :28-30.

[4]邵辉, 杨丽丹, 等.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 37 (9) :12-14.

[5]谢飞, 宋文华, 等.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J].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5 (3) :84-90.

上一篇:云南玉龙下一篇:等离子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