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危险性评估(共12篇)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1
1 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评估
1.1 场地的地理环境条件
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场地地处于汉源县, 属北温带与季风带之间的川西南亚热带气候区。因四面环山, 谷深岭高, 气候分带明显, 从河谷到低山, 低山到高山, 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之分, 四季分明, 晴天较多, 日照充足, 冬暖夏凉;平坝河谷区一月最冷, 二月回春,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3℃, 最高在七月, 为25.1℃, 最低在一月, 只有6.6℃。气候干燥, 七月至九月为雨季;全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631.9mm, 最多年 (1990年) 达1032.9mm, 最少年 (1992年) 为472 mm。拟建工程区附近出露的地表水体主要为西河, 属流沙河支流。流沙河是大渡河在汉源县境内的最大支流, 流域面积1134km, 占全县面积的47.5%, 流经乡镇25个,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52.3%, 最能代表汉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评估区范围内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流沙河水文特征。流沙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2.9m/s。
工程区内地貌成因类型为冰川冰水堆积, 属冰水阶地, 地势平缓。评估区最高海拔高程1760m, 最低海拔1680m;工程区最高海拔高程1718.4m, 最低海拔1714.5m。整体坡度约5-15°。工程区上覆第四系, 现主要为耕地。评估区内沟谷不发育, 坡体上未发现冲沟。综上所述, 整个评估区地形简单, 地貌类型单一。估区出露地层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主要由块碎石、粘性土混杂堆积而成, 块石约占10%~20%, 碎石占25%~30%, 块碎石岩性为沙岩、粉砂岩, 呈棱角状~次棱角状, 层厚大于20m。
1.2 场地的地质构造条件
评估区在区域范围内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东段, 地质构造复杂, 断裂褶皱次生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在大地构造部位上属扬子准地台西之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褶皱带范畴。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 评估区主要构造为大相岭背斜、保新厂-凰仪断裂、襄断裂及施查沟断裂。评估区范围内无断裂褶皱经过, 工程区为第四系层覆盖, 估区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fgl+gl工程建设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 估计厚度大于20m, 该地层结构密实, 承载力较高, 稳定性好, 能满足工程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建议在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时, 先进行地基勘察, 查明地层岩性特征, 以指导基础设计、施工, 从而保证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综上所述, 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该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产生的作用较弱。
2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是按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为分级标准, 如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按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2。
2.2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现状评估
该场地拟建汉源县清溪35千伏变电站灾后重建项目, 征地类型为耕地和荒地, 征地面积约为1.79亩。整个评估区出露地层为评估区出露地层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fgl+gl (Q2-3) , 整个工程区位于第四系之上,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20m, 第四系覆盖层稳定性好, 斜坡坡度约5-15°。根据野外调查, 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 场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整个评估区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小于30人, 潜在直接经济损失小于500万元,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危险性预测
2.3.1 该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建设区上部为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 估计厚度大于20m,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应先对地基进行夯实、碾压处理, 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基不均匀沉降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人工种植开挖过程中导致表面土体松动, 松散土体一般厚度小于1m, 坡体角度一般在5-15°, 局部地段约25°, 在暴雨过后可能形成的小规模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其危害性小, 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
2.3.2 该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建设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 坡面泥石流。fgl+gl工程建设区坡度局部较陡, 其上覆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 (Q2-3) , 因人工活动导致表面土体松动, 结构较为松散, 加之雨水下渗降低了上覆地层胶结程度, 加重了斜坡体表层下滑力, 因此, 在强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作用下, 工程建设区斜坡体上松散土体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 预测工程建设遭受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
3 结论
根据该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该场地进行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由于人为因素或者是地质等因素造成的危害, 这就落实贯彻“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防治结合”的灾害预防原则,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规范施工流程和施工活动, 做好工程用水的排泄工作, 加强场地植被的种植和保护, 做好灾害应急措施, 从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韩华, 孙保卫, 王峰.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 2007 (1) .
[2]张光庆, 董孝璧, 王学武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2) .
[3]赵华.某机场建设用地岩溶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 (2) .
[4]张森林, 杨书民, 张大志等.焦作市典型煤矿塌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 (1) .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3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某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46-01
1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 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 m,最大相对高差14.5 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 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 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 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 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①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福鑫砂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4
(一)自然环境及地质概况
1. 气象水文概况。
评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381mm[3]。评估区位于大发瑶族乡苍板村境内的桂江河段,桂江年平均流量399.31m3/s,年平均含砂量为0.134 kg/m3,年输砂量为265万t。河砂大量沉积于河流流速降低的部位。
2. 地形地貌概况。
评估区位于侵蚀堆积河流阶地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海拔高度86.2~184.4m。总体地势NW、SE高,中部低。评估区内桂江岸坡长约900m,有土质、岩土质两种型式岸坡,其中土质岸坡主要分布在河岸一级阶地之外缘,高约2~7m,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砂、卵石层组成;岩土质岸坡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西部的桂江北岸,表现在洪水位以下为基岩出露,以上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高约3~15m。评估区山体主要由中泥盆统郁江组粉砂岩夹泥岩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细砂岩组成,坡度一般5°~25°,峰谷间相对高差98.0m左右,山坡大部覆盖有残坡积层,局部基岩裸露。
3. 地质背景概况。
(1)出露地层。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泥盆统郁江组粉砂岩夹泥岩(D2y)、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细砂岩(D2l)、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Q4el+dl)、卵石(Q4 al+pl)、细~中砂(Q4al+pl)和腐殖土(Q4pd)。(2)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共有三组断层和一个向斜。评估区位于荔浦——平乐向斜南翼,该向斜展布于荔浦、栗木、平乐一带,轴向近NEE向展布,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灰岩,局部出现下石炭统灰岩、硅质岩,翼部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灰岩、郁江组粉砂岩夹泥岩和那高岭组砂页岩,评估区地层主要表现为单斜构造。评估区NE部为总体上呈NE转NW向走向的湖塘——大扒断层,呈弧形;评估区E部可见近SN走向的金峡断层;老虎岭断层从评估区NE通过,近NW走向,被湖塘——大扒断层切错[4]。本区地震烈度小于VI度,属地壳相对稳定区[5]。(3)地下水类型。本区水文地质环境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土层中的孔隙水及赋存于下伏基岩中的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中,以山坡残坡积层和河流阶地、漫滩冲积层为主,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系粉砂岩裂隙中。孔隙、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洪水期短时地表水(河水)补给,沿第四系覆盖层的孔隙和基岩的裂隙由高向低径流,向河流排泄,沿河两岸和冲沟多有出露。评估区植被发育,降雨量较大,地下水富水性属中等,枯季径流模数一般0.106~0.943 L/s·km2,泉流量一般0.014~0.221 L/s[3]。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及预测评估
1.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根据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砂场采砂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结合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预测本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河岸坍塌、滑坡。
(1)采砂引发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砂场采砂区位于大发瑶族乡苍板村境内的桂江河段,距采砂区约15km的下游为巴江口水电站,此处河段宽达到约100~260m、深达到约10~50 m,浸没水位达+90 m,评估区内南北两岸坡在河道水位以下的岩土体受浸润而饱和,抗剪强度降低,河岸将受到在采砂活动中激起的波浪的淘蚀、冲蚀。在浪蚀及因水位变化引起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岸坡局部地段将受到侵蚀,从而引发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坍塌的岩土体淤积于江中,减少巴江口水电站的有效库容,影响水库运行效率。根据野外调查,岩层的倾向与北岸岸坡的局部坡向相近,且岩层倾角(20°)小于岸坡的坡角,易发生顺层滑坡。鉴于本砂场采砂活动程度不大,预测形成的河岸坍塌、滑坡以小型为主(崩、滑体积<30m3),鉴于采砂场从河岸至河床留有8m以上的距离,预测其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2)采砂引发采砂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砂场采砂区开采标高为+85~+90m,河道水面目前标高为+90m,砂场的开挖将在水下进行,在这个标高范围内,土层主要为粘土、中细砂,其稳定性差,大多呈流动~流塑状态,在这些土层中在开挖活动中易造成滑坡。鉴于本砂场的采场边坡角确定为45°,可保障生产工作面的安全。预测水下开挖引发采砂区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 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研究
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项目建设本身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析,预测项目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河岸坍塌、滑坡。
预测建设项目本身遭受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区段在砂场采砂区。分布在河岸一级阶地外缘的土质岸坡由粘土和砂、卵石组成,土质松散,少数呈稍密状态,岩土质岸坡分布于评估区西部桂江北岸,下部由中泥盆统郁江组粉砂岩夹泥岩组成,上述岸坡在浪蚀以及河流的侧蚀、淘蚀作用下,易发生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坍塌、滑坡体将淤积于桂江采砂区内。另北岸岸坡的局部坡向与岩层的倾向相近,且岩层倾角(20°)小于岸坡的坡角,加上所夹泥岩具有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强度急剧下降的特性,易沿泥岩岩层面发生顺层滑坡。如在采砂过程中不进行有效的防治,在突降暴雨引发洪水或进一步浪蚀作用下发生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从而影响采砂区的正常开采。鉴于采砂区建设规模较小,开采的中细砂厚度不大(1~4 m),且沿岸坡生长有大量的杉木、毛竹,对岸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预测遭受的河岸坍塌、滑坡应以小型为主。此类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主要是采砂区内采砂设备,且由于河岸坍塌、滑坡激起的波浪可能威胁采砂船和运砂船上工作人员的安全。预测采砂区遭受河岸坍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根据本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依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382-2006),在充分考虑了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危险程度以后,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确定为: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即以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类型进行类比,一般均为定性分析,不采取具体的量化指标。
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项目建设规模及施工特点,项目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其对项目建设和矿工生命财产的危害性大小、灾害防治难易程度等因素,对本建设项目的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综合评估。根据评估规程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表1),将评估区划分为“中等”区。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区位于侵蚀堆积河流阶地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区内地形起伏不大,总体地势NW、SE高,中部低。桂江自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阶地断续分布。两岸山坡坡度一般5°~25°,区内地面高程86.2~184.4 m,地形与地貌类型较复杂,地质构造简单。出露基岩主要为中泥盆统粉砂岩夹泥岩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细砂岩,岩石节理较发育。砂场采砂区位于桂江河道内,两岸集雨面积小,降水大部分沿山坡汇入桂江中。总体看,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
现状评估未发现地质灾害,评估区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预测评估表明:预测评估区发生河岸坍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
因此,综合评估认为,评估区为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在采砂活动过程中,对采砂区两侧的岸坡,及时采取监控措施,做好采砂区附近的护岸护坡工程,保证采砂和运砂的安全以及岸坡的稳定,若发现有危及砂场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时,应组织人员撤离,而对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岸坡应因地制宜采用一些支护措施,防止岸坡失稳产生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
2. 对于水下开采最终边坡,应严格按开采设计要求控制最终边坡角(45°)。防止其发生水下滑坡,影响采砂设备安全及采砂、运砂人员的安全。
3. 对于采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砾石等,建议回置于采坑中,以尽量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
4. 为减少人为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建议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注意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改变对采砂活动的影响,尽量避免采用会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过大振动的采砂方式,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5. 本砂场的开采方式为水下开采。因此,对采砂有直接影响的是河床水位的变化,特别是汛期河水暴涨,会直接带来毁坏采砂船、运砂船等设备,威胁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故汛期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以避免因降雨引发的河水突然暴涨、山洪等危害。
6. 应确保河床采砂区至河岸留有8 m以上的安全距离,挖深控制在安全深度(10 m)以内,评估区西南侧河岸地段应根据需要进行河岸护坡处理,以防止采砂对河岸安全造成威胁。
7. 加强岸坡及山体水土保持工作,尽量杜绝或减少破坏河岸上植被、树木,以恢复和改善评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减少河岸坍塌、滑坡地质灾害。
8.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在砂场建设、生产,乃至停采期间,发现有地质灾害隐患时,应及时报告,并对其进行防治处理。
(五)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福鑫砂场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条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灾害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从而尽可能的消除或减轻福鑫砂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的危害。
摘要:文章对福鑫砂场进行了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的论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探讨, 在分析各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从而对今后福鑫砂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福鑫砂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广西平乐县大发福鑫砂场地质简测报告[R].桂林工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7.11.
[2]广西平乐县大发福鑫砂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R].桂林工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7.11.
[3]1∶20万荔浦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1982) [R].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
[4]1∶20万荔浦幅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S].地质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6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搜集资料清单 篇5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报告、环境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场地勘测定界成果等资料;可研报告应涵盖场地工程概况、征地范围、投资概述等内容;
2、建设场地地形图,原则上比例尺不小于1:1000(如果达不到,搜集的地形图比例尺越大越好);
3、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等)
4、水文及水文地质相关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图件);
5、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如果没有,可提供周边工程或者矿山所做的岩土勘察报告);
6、地质构造及曾经发生的地震情况资料;
7、所在市级或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8、所在县市志,收集自然、社会经济资料概况等。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6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154-02保康县东依襄阳,西邻神农架,北交武当、十堰,南汇宜昌、长江三峡,境内奇山怪石、流瀑飞泉,素有“腊梅王国”之称。保康温泉小镇一期工程项目行政区划隶属于保康城关镇陈家河村,距保康县城16.5 km处,经3.8 km县级公路直达省道S223。本次评估是在收集分析有关区域地质、地形等资料基础上,针对保康温泉小镇工程区及周边的地质灾害分布及特征等展开的调查工作,并进行现场核对。采用穿越法和追踪法相结合的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利用保康县陈家河温泉小镇地形图,开展了工程及周边范围1:1000比例尺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测绘。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剖面测绘、地质灾害测绘、GPS卫星定位测量、拍照等工作手段采集第一手资料,经过资料整理、计算与分析提交正式评估报告。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保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因境内地貌复杂,高低悬殊,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低山河谷, 日照尚足, 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节变化明显; 高山地区多雨,温度低,湿度大,降霜早,积雪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低山15℃,半高山12℃,高山7℃。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5℃。评估区内的陈家河在保康县城郊汇入保康县主要地表水系清溪河内,陈家河常年有水,流量受季节控制明显,水环境质量较好。评估区中部分布有北东走向自然冲沟,冲沟内有溪流汇入陈家河,流量受季节控制,调查时流量较小约2L/s。
1.2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处鄂西山区荆山山脉的北部,地貌单元属低中山,典型的侵蚀河谷地貌,地形切割较深,山势陡峻,植被茂盛。河谷呈稍开阔“U”形谷,北岸山体较陡坡度45~55°,南岸山体坡度15~45°,坡面为直线型,两岸山顶高程500~700m,河床高程418~430m,相对高差约70~300m。
1.3 地层岩性
区域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粉质粘土、碎石土、卵石层,厚度0~5.0 m;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石牌组(∈1s-sp)炭质页岩、灰质白云岩,厚度170~190 m。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收集资料,评估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碎石土、卵石层,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石牌组(未分)灰质白云岩。
2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内断裂较发育,评估区位于土门断裂南新华断裂东。土门断裂分布于土门、蒋家山一带,为一正断层,全长23 km,其特征是:南段走向近南北,断层面倾向东,倾角80°;北段走向320°,断层面倾向东,倾角60°,断裂带岩石极为破碎;新华断裂,分布于新华—鹤峰一带,走向北北东。评估区内无断裂出露,物探资料反映区内存在两条隐伏断裂,是区内主要地下含水带,产状不详。裂隙主要发育一组产状271∠61°,面闭合~微张,无充填,密度20~60 cm/条,延伸大于3 m。保康县城地处鄂西山地上升区,四周分布有挽近期活动性断裂,北西17.5 km为近东西的青峰断裂,西面18 km有北北东向新华断裂,东面50 km有北北西向的南漳—荆门断裂,南面16 km有北北西向的通城河断裂及东西向阳日断裂。在这些活动断裂带中,地震活动频繁,对本区影响显著。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地形切割较深,山势陡峻,但是植被茂盛,主要地层为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出露基岩为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人类工程活动一般,主要为修建道路、房屋建设和农耕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受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的控制及人类活动影响,评估区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等。评估区发育一条长近1 km汇水面积近2 km2的冲沟,走向北东,暴雨季节易发生山洪,进而可能引发泥石流。冲沟两侧坡体坡度20~40°,植被茂盛,覆盖层厚度0~1 m,出露基岩为灰质白云岩,完整性好,物理力学性质极佳,因而不易发生崩塌滑坡,不会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小,危险性小。
评估区内未发现其他地质灾害变形迹象,现状地质灾害为弱发育,危害性小,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工程建设的开挖切坡、人工平整场地、基础开挖、弃碴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及现状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评估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5 m,基岩是物理力学性质极佳的灰质白云岩,是良好的持力层,开挖切坡、人工平整场地、基础开挖形成的边坡不高,引发崩塌、滑坡可能性小。保康温泉小镇工程建筑物,多规划布设于冲沟口平缓区域,对原有较陡坡改变不大,引发原有陡坡崩塌、滑坡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工程施工将形成大量的土石方,当弃土场形成一定规模后,暴雨季节可能诱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施工区位于评估区冲沟的沟口,对沟内地质环境基本无影响,泥石流缺乏物质来源,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小,危险性小。
4.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及现状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中等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为弱发育,危害性小,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可能性小;开挖切坡、人工平整场地、基础开挖形成的边坡不高,引发崩塌、滑坡可能性小。工程施工区对沟内地质环境基本无影响,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小;工程建设产生的土石方如不按设计堆放在弃土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小—中等。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险性小,但考虑工程属旅游开发,工程规模较大,一旦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筑物及人员生命危害较大,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险性小—中等。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依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区(段)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稳定状态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不同地域地质环境容量对工程建设的限制情况;地质灾害在采取工程治理或其它措施时的难易程度。采用工程地质定性分析与半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拟征用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段),并对拟征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为中等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为弱发育,危害性小;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小—中等。
参考文献:
[1] 刘鑫,陈奇,吴树仁,等.陕西陇县李家下滑坡风险评价[J].地质通报,2008,(6).
[2] 汪万红,张慧,苏鹤军.秦岭北缘断裂带温泉水循环深度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8,(1).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为减少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顺利实施的一项制度。通过编制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促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是实施保护、监测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技术之一。
1 评估的基础资料
1)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容。重点收集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治理区域内户数、人口、房屋、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吃水及工业用水等情况,以此作为计算工程经费的部分依据。2)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主要了解矿区以往开采方式、采空区范围及矿山开采现状。3)矿山开发利用概况。主要描述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开采层位及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山采区布置及开采接替顺序、矿山开采方式及顶板管理方式、固体废弃物及废水处置等矿山开采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原因及结果的重要依据,对开发利用方案的理解和掌握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4)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环境背景除了描述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特征等表面特征外,重点要写清楚区域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地质构造有关,在构造较为简单,地层岩石较好的地方,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相对较小。开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也是地质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水资源的保护是矿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条件,了解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寻找合理的关系是矿区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按照工程地质条件划分地层结构也是地质环境保护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作为矿山开采的最终目的,矿体(层)的地质特征直接决定了开采时采用的开采方式及开采中可能造成的破坏,对矿体(层)的地质特征的了解是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中最重要的内容。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范围与级别确定方法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本文统称《编制规范》,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山地质灾害种类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采矿活动影响范围等来确定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和级别。评估范围在采矿活动没有影响到地下水的区域以矿界为界,在采矿活动影响到地下水的区域以对地下水影响的最远范围为界。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编制规范》的要求,依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等综合确定。
2.1.1 评估区重要程度
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按照《编制规范》附录B表B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综合分析评估区内的人口、建筑物、公路、铁路、水源等要素确定。
2.1.2 矿山建设规模
矿山建设规模按照《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划分。
2.1.3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对照《编制规范》,采取就上原则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水文地质条件;2)工程地质条件;3)地质构造;4)现状地质环境问题;5)采空区;6)地形地貌。
2.1.4 评估级别
在确定上文提到的三个主要指标后,对照《编制规范》附录A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综合确定评估级别。
2.2 现状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是指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其主要内容包括:分析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危害程度;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2.2.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主要用来分析评估区内现有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采空区、不稳定区域等危险源的现状,资料来源主要是矿山开采的采空区分布位置图,依据采空区范围踏勘评估区域内各类现有地质灾害,分析其类型及特征,同时统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引发的经济损失。一般采煤引发的灾害通常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包括房屋裂缝)崩塌、工业广场建设挖填方和修建矿区道路形成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等,见图1~图4。
在综合分析各类现状地质灾害后,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的规定,对危险性现状作出评估。
2.2.2 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现状评估
通过分析评估区水文地质资料,确定采矿活动对地下水含水层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到的含水层。重点分析矿山开采对含矿地层含水层的影响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的影响。地表水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水资源来源,故对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的评估将直接决定开采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生活用水,应重点分析。分析结果依照《编制规范》附录E的规定确定影响值。
2.2.3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现状评估
通过分析采矿活动会因采空形成地表沉陷,造成地面标高的变化,地层产状会沿地裂缝及地面塌陷发生局部的变化,造成地质体断裂、变形,改变评估区微地貌形态。地表沉陷、地裂缝直接破坏农作物、林木及原生地表植被,并对地表浅部蓄水结构的破坏也使得地表土体变得疏松,土壤含水量降低,从而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局部破坏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等。同时采矿活动必然要对周围地形进行切坡和填方处理,由此在沟谷两边形成多处高陡边坡,沟谷低洼之处均被填平等处理。另外在工业场地之上建有办公楼、宿舍楼、住宅楼,以及主副井、库房、浴室、机修房、调度楼、污水处理站等大量的建构物,增加景观破碎度,改变了评估区的地形地貌景观格局。
2.2.4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或破坏现状评估
我国是人口大国,实行最严厉的土地保护政策,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沉陷、地裂缝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表土体塌陷、疏松,土壤含水量降低,促使土地砂化,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自然植被的存活与生长受到较严重影响,地表自然植被覆盖率降低,农业植物因土壤水分的降低及土地退化而减产,塌陷严重的土地要弃耕,土地的利用价值明显降低。对土地的破坏程度依据《土地复垦规定》中的规定进行详细划分。
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较为相似,本文以山西某煤矿为例说明预测评估的方法。
3.1 采矿活动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矿井地质报告,该煤矿煤层覆岩相当于中硬岩层。类比其他矿区已有的煤层开采沉陷的基本参数,同时结合该矿实际的地质构造条件,通过类比确定该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基本参数。根据《编制规范》附录E,以地表预测变形值为依据,对各类被破坏对象的破坏程度作出评估。该矿的开采引起的变形为2 m~6 m不等。
3.2 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预测评估
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主要从疏干的含水层位及高度、矿山开采对奥灰岩溶水的影响、煤炭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与矿区已有供水水源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预测评估。
1)疏干的含水层位及高度。据生产矿井充水情况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来看,本矿区各可采煤层充水通道主要为煤层顶板以上岩石的裂隙、陷落柱、断层及开采后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和采空区地表塌陷、裂缝,其他因素居次。应根据《三下采煤规程》关于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结合矿区批采各煤层顶板坚硬程度来确定。2)矿山开采对奥灰岩溶水的影响。对奥灰岩溶水的影响从水文地质报告中确定的水位标高结合煤层标高及隔水层的厚度确定煤层的开采对奥陶系岩溶含水层的影响。该矿开采对奥灰岩溶水的影响较小。3)煤炭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与矿区已有供水水源的影响。本文3.1所述,煤层开采会引起较大的地表变形从而使裂缝上下贯通,矿坑排水会疏干7号,9号,10号煤层以上所有含水层,会造成所有该层位水井的报废。矿区内村庄村民目前生活用水取自沟谷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泉水,评估区煤炭开采对第四系、石炭系含水层影响严重,煤矿矿坑排水会对村民用水造成严重影响。4)地下水影响范围。煤层开采后将改变采掘场周围的地下水水位线分布,使煤矿开采区周边范围内的水位线将断裂缺失,出现一定程度的水位下降,形成以开采区为中心的降水漏斗,地下水的流场也将重新整合分布。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采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概算。其中,R为影响半径,m;S为抽水降深,m,取176 m(取自10号煤层平均埋深);K为渗透系数,m/d,取太原组最大值0.005 2 m/d。
3.3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预测评估
矿山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工业场地、矸石场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破坏及采区影响范围内地表变形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开采阶段使地面变形引起地表建筑物破坏。根据前述地面变形计算结果,该矿开采后会形成2 m~6 m的地表下沉,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工业广场大面积的土地平整会使原来地表结构及下垫面植被完全遭到破坏,造成周围山体破损,岩石裸露。矸石场由于矸石堆放改变了原有沟谷地形,破坏了现有植被,局部改变了周围地形地貌条件,对原生地形地貌条件改变大。
3.4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与破坏预测评估
对土地破坏程度根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3部分:井工煤矿》关于采煤沉陷土地损毁程度标准得出。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基础资料,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规范的要求,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与级别出发,研究了现状评估的主要内容及评估重点,结合山西某煤矿的评估实践,对评估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规定及计算标准做了相应说明。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
[2]龚国华,霍炎.关于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建模的探讨[J].矿产与地质,2009,23(5):487-489.
[3]邹友峰,邓喀中,马伟民.矿山开采沉陷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德海,王长江.地表和岩层与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关系[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23(4):39-43.
[5]邹友峰.开采沉陷预计参数的确定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253-257.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8
1997年5月某日凌晨2时起, 清远市连降特大暴雨, 降雨量达970mm, 大暴雨造成特大山洪, 山洪挟带大量泥砂、块石和巨砾等固体物质, 流动汇聚于寺庙后山沟暴发泥石流。到10时左右随着轰隆一声巨响, 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 短短10分钟内, 寺庙内大部分庙宇群和寺门等相继被摧毁, 千件珍贵文物被冲走, 同时造成多名僧尼、职工、临工丧生和失踪, 经济损严重。
2 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2.1 泥石流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预测在寺庙北面东、西两侧沟谷潜在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西侧沟谷出口位于位于该寺庙, 东侧沟谷出口在六家村。这两条沟谷均具有陡峻的山体与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有较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存在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条件。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描述如下。
2.1.1 地形与地貌
地貌为低山丘陵区, 山高坡陡, 地形切割强烈, 沟谷三面环山, 向南一面开口, 形成山间沟槽地形。沟上游呈漏斗状, 且地势较为陡峭, 坡角约40°~45°;中游切割强烈, 沟深而窄;下游面临北江, 相对较为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大, 约为3 0 0 m~400m。沟底平均纵坡降西沟41%, 东沟38%, 部分段沟底坡降较缓, 但其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 在横向上多为“V”型谷, 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有利地形。
2.1.2 固体物源
构成山体岩性为桂头群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局部与页岩互层, 软硬相间。浅部岩石易风化, 风化后形成坡残积物, 厚度一般0.5m~1.5m, 含10%~20%块石、碎石, 大小多为2m~20cm, 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基础条件;局部岩石裂隙十分发育, 岩体风化破碎, 遇水软化后抗剪强度降低, 易失稳崩塌, 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固体物源;区内局部水土流失、坡面剥蚀强烈, 形成面状分布的松散碎屑堆积物, 其结构疏松, 对形成泥石流创造一定的条件。此外, 沟谷内分布有大量松散堆积物, 包括崩积物、洪积物和过去形成的部分泥石流堆积, 由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同的粒径混杂而成, 大小以10cm~50cm为主, 占60%, 大者达1.2m,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为了对评估区坡残积物、崩积物、洪积物等松散物贮量作一基本估算, 采用体积公式V=FM计算。
式中:V为松散物体积 (m3) ;
F为松散物分布面积 (m2) ;
M为松散物分布厚度平均值 (m) 。
根据野外调查、槽探揭露和钻孔资料统计计算结果:F=39万m2, M=0.80m, 代入上式计算得松散物质总量为31.2万m3。
2.1.3 水源条件
清远市区及其周围地带是广东省的四大暴雨中心之一,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240mm, 最大年降雨量达3100mm。寺庙位于峡山顶的南坡, 具有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特别大暴雨的特点, 如1997年5月8日凌晨至中午10时, 其降雨量高达970mm以上, 这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力条件。
为了对沟谷在一次降雨过程中的汇水量及沟谷口排水量作一基本估算, 采用下列步骤和公式进行计算。
(1) 用大气降雨渗入计算地下径流量。
式中:R地下为地下径流量 (mm) 。
α为大气降雨渗入系数, 参照1∶20万从化幅有关参数, 经比拟取0.1。
A为一次最大降雨量 (mm) :采用清远市区飞来峡多年一次最大降雨量资料, 取970mm。
将各参数代入上式, 求得R地下=97mm。
(2) 计算地面径流量。
式中:R地面为地面径流量 (mm) ;
R总为总径流量 (mm) , 取一次最大降雨量970mm。
求得R地面=873mm
(3) 计算沟谷排水量。
Q=103F·R地面
式中:Q为沟谷汇水量 (m3) ;
F为汇水面积 (km2) 。用计算机在1∶2500地形图上计算所得, 西沟汇水面积为0.27km2;东沟汇水面积为0.12km2。
求得在一次最大降雨过程中, 西沟谷汇水量为23.57万m3, 东沟谷汇水量为10.47万m3。根据清远市区气象资料, 取一次最大降雨量时间为8h, 计算得流经寺庙沟谷口 (西沟谷) 的最大排水量约为8.2m3/s;流经六家村沟谷口 (东沟谷口) 的最大排水量约为3.6m3/s。
2.2 泥石流流量的初步估算
为了评估泥石流危险性大小以及给防治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对泥石流流量进行估算。
从上述计算可知, 沟谷汇水区内有松散物质总量为31.2万m3。按面积比例, 其中西沟汇水区有21.6万m3, 东沟汇水区有9.6万m3。区内植被发育 (覆盖率达90%) , 水土保持状态良好。预计约有10%的松散物质可转化为泥石流固体物源, 即潜在形成泥石流中固体物质量约为3.12万m3, 其中西沟有2.16万m3, 东沟有0.96万m3。按照我省粘性泥石流经验参数, 泥石流中固体物质量与水含量之比例为0.6∶0.4, 由此可求得西沟谷可能形成的泥石流量为3.6万m3, 其中水含量有1.44万m3;东沟谷可能形成的泥石流量为1.6万m3, 其中水含量有0.64万m3。
根据以往该寺庙由暴雨激发形成泥石流作用的时间约为10分钟考虑, 可求得该寺庙重建工程场地主沟谷 (西沟谷) 泥石流流量约为60m3/s, 严重程度属中等;东沟谷泥石流流量约为26.7m3/s, 严重程度属轻微。
2.3 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评估区泥石流活动周期为几百年一遇, 周期较长, 属活动弱-中等的灾害。预测主沟谷 (西沟谷) 泥石流量达3.6万m3, 其流量达60m3/s, 规模中型, 属中等发育程度;六家村沟谷 (东沟谷) 泥石流量达1.6万m3, 其流量达26.7m3/s, 规模小型, 属弱发育程度。在沟谷的上游区 (泥石流形成区) 、中游区 (泥石流流通区) 和下游区 (泥石流堆积区) , 泥石流的破坏程度 (危害性) 不同, 往下游区呈递增趋势, 其危险程度加大。预测主沟谷上游区泥石流危害小, 潜在危险性小;中游区泥石流危害中等, 潜在危险性中等;下游区泥石流危害大, 潜在危险性大。预测六家村沟谷上游区与中游区泥石流危害小, 潜在危险性小;下游区泥石流危害中等, 潜在危险性中等。
摘要:清远某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 (公元520年) , 历史悠久, 享誉海内外, 属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1997年5月某日的一场泥石流冲击下, 大部分庙宇群被冲毁, 损失惨重。本文以该寺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 根据广东省现行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细则[1], 搜集我院在清远水利枢纽工程[2]地质灾害调查的相关资料, 对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探讨。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 [S].2004, 10.
宜春市某学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9
据该小学整体搬迁项目建议书, 其占地面积约7616.78m2, 约11.4亩, 总建筑面积1986.06m2, 其中第一期建筑面积900m2。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600m2, 学生宿舍200m2, 厕所50m2, 厨房50m2。投资规模总计130万元。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根据地貌成因、地形标高和形态特征等评估其地貌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丘陵地貌、山间冲积平原地貌两种类型。丘陵地貌在评估区内大面积, 面积约0.865km2, 占评估区总面积77.23%。地形起伏较大, 地形坡度8~21°, 植被主要为松树、杉树、低矮灌木与杂草, 覆盖率达70%。山间冲积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东部、东南部、南部, 面积约0.255km2, 占评估区总面积22.77%。地形起伏小, 地形坡度0~8°, 被房屋及农作物覆盖。
2.2 地质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 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从新到老为第四系、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二叠系上统乐平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2.3 岩土层特征
根据成岩建造、岩性、结构特征等, 将评估区岩土体分为三类, 即松散土体、一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 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2.4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 区内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2.5 人类工程活动
据实地调查, 评估区距离市区、城镇较远, 居民集中居住点较少, 人类工程活动较少, 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林业, 没有工厂。据现场踏勘调查及矿管部门查询, 评估区内没有设置采矿权, 且无采矿史。据本次野外调查和收集的地质灾害资料, 评估区内尚未发现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
2.6 区域稳定性
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 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 设计特征周期0.35s, 区域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属相对稳定区域。
3 评估级别和范围
拟建区所处地质环境条件中等, 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的等级标准, 评估级别定为一级。
评估区范围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调查情况[2], 本次评估范围为拟建区外推500m, 面积约1.12km2, 可满足拟建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现状评估
4.1.1 崩塌、滑坡
评估区内以丘陵地貌为主, 同时分布有山间冲积平原地貌, 地形起伏较大, 区内最大相对高差160.9m, 评估区内地形坡度0~21°。评估区内山间冲积平原区多被房屋及农作物覆盖, 丘陵地区域多被植被覆盖, 覆盖率一般达70%以上。本次评估区内调查与访问未发现明显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历史上亦未发生上述地质灾害, 亦未有因发生上述地质灾害而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的记录。现状评估前述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1.2 泥石流
评估区内以丘陵地貌为主, 地形标高262.2~423.1m, 最大相对高差160.9 m, 地形坡度0~21°为主, 区内沟谷不发育, 评估区现状无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 未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 无大规模物源, 不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条件。评估区历史上从未发现泥石流现象, 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小。泥石流发育程度为弱发育, 因此泥石流对拟建区的危险性小。
4.1.3 自然斜坡稳定性
自然斜坡XP1位于拟建区西南部 (图1) , 该自然斜坡段山顶高程327.1 m, 山脚高程约295 m, 斜坡高度32.1m, 斜坡坡度为17°, 坡体出露地层三叠系下统青龙组, 地层产状143°∠36°, 坡向约56°, 斜向坡。岩石强风化深度2.0~4.5m, 裂隙较发育, 裂隙多呈闭合状, 张裂隙为充填、半充填。残坡积层厚度一般为1.0~3.5m, 植被较茂盛, 未见泥岩软弱夹层。综合判断XP1为稳定性好的自然斜坡。
4.1.4 地面塌陷易发性
通过分析后判断, 第四系覆盖的青龙组地层为地面塌陷较易发区, 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大。裸露型青龙组及裸露型茅口组地层为岩溶地面塌陷少发区, 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小。拟建区位于该区, 因此对拟建区危险性小。
据现场调查访问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查询, 现状拟建区未设置矿权, 且无采矿史, 拟建工程下方无地下采空区分布, 也无其他工程硐室存在, 不存在形成采空地面塌陷的不良地质条件和人为工程因素, 自然条件下发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4.2 预测评估
4.2.1 挖填方边坡稳定性、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场地已经整平, 整平标高约303 m, 整平后形成了2段人工切坡和1段填方边坡, 均为岩土混合坡。WF1:位于拟建场地西南侧边界, 拟挖方边坡长度约68m, 斜坡坡度17°, 边坡高度3~4m, 裂隙较发育, 表土为风化残积土, 厚1m左右, 岩石风化层厚度1~3m, 未见有软弱夹层, 坡向62°, 岩层产状142°∠34°, 为斜向坡, 经评估, 其稳定性好。WF2:位于拟建场地西南侧边界处, 拟挖方边坡长度约48m, 自然坡度17°, 边坡高度1.5~3m, 裂隙较发育, 表土为风化残积土, 厚1 m左右, 未见有软弱夹层, 岩石风化层厚度1~3m, 岩层产状142°∠34, 为逆向坡, 经评估, 其稳定性好。均对拟建区的危害性小。
4.2.2 填方边坡稳定性、危险性预测评估
填方区填方厚度最大约5 m, 填方厚度较小, TF1边坡高度较小, 边坡稳定性较好, 对拟建区的危害性小。
4.2.3 工程建设遭受地面塌陷预测评估
拟建区内未设置采矿权, 且无采矿史, 拟建工程下方无地下采空区分布, 也无其他工程硐室存在, 发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拟建区大部分位于裸露型三叠系青龙组, 属地面塌陷少发区。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 有可能会引发或加剧岩溶地面塌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中等, 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 评估级别定为一级。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 评估区内尚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拟建区周边自然斜坡XP1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好, 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性中等;工程状态下将形成两段挖方边坡, 经评估WF1、WF2稳定性好,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自然条件及工程状态下, 拟建区及周边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危险性小。拟建区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小, 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的可能性小。总体评价:该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5.2 建议
在场地整平过程中, 可能存在局部挖填方区和工程弃土, 应注意场地的排水及边坡的防护工作,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坡采取防护措施。多余的工程弃土应按相关要求处置, 不能随意堆放。填方区域遇水长期浸泡或潜蚀, 有整体蠕变的可能性, 建设方应注意做好地面排水工作, 加强防范。加强岩溶水文地质监测, 建议拟建区及周边1km范围内不宜大强度、大降深地开采或疏排岩溶地下水。在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 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被和原始地形的破坏, 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保护地质环境[3]。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员会.GB 18306-2015,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2]罗元华, 张梁, 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10
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目前根据地质灾害的成灾特点, 将地质灾害分为二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为缓发性地质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初步调查显示, 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多处, 小型灾害点多达10万甚至100多万处。有30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家大型工厂、50多座大型矿山、3000余km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 塌陷坑多达3×1 0 4多个, 塌陷面积达300km2;全国17个省 (区、市) 出现裂缝, 共400余处, 1000多余条, 16个省 (区、市) 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104余km2, 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 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104km2。
我国地质灾害由于形成条件、活动过程、破坏方式不同, 使之具有独特的成灾特点。弄清这些条件,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1) 地质灾害数量特别多, 但单点灾害的危害范围比较小, 因此属于漫布的“星点状”灾害。
(2) 在一定条件下, 某些地质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同时或连续发生, 形成破坏比较严重的灾害群或灾害链。
(3) 地质灾害分布广泛, 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水平和成灾规模不同, 且具有比较严重的潜在危险性。
(4) 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地质灾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 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总体上评价灾害体的危险性, 评价每种灾害的地理分布、发生间隔及影响程度, 评价最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资源集中地的易灾性。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范围和面积, 将地质灾害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时首先要了解其构成, 现状, 分析把握灾害体的成灾特点, 分析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条件, 根据灾害规模确定危害区, 并深入分析灾害活动的危险性。对于不规则的周期性和不断严重化趋势化且具有严重潜在危险性的的地质灾害, 需要将历史分析和趋势分析相结合起来, 并有充分的前瞻性, 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对于点的危险性评价, 一定要弄清地质灾害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地质环境, 地质面貌, 形态特征, 边界条件。采用经验法与灾害活动的动力分析和条件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力学平衡的计算, 得出稳定系数 (K) , 用来指示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在计算现状环境下斜坡稳定系数时, 应根据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设定相应的参数, 计算稳定系数, 从而确定导致斜坡失稳的因素, 这些因素出现的频率多大, 进而可以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后根据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的综合分析, 并结合稳定性、危害范围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的结果, 对整个地质灾害点进行危险性分区。
对于面评估特别是区域评估的危险性评价, 首先要分析灾害产生的因素, 即岩体工程条件, 构造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以这四种因素作为危险性评价的基础。评价方法一般可采用单元面积评价法, 即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单元, 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对每个单元逐一评价, 然后再作整体评价。危险性评价的统一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各地质灾害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现的灾害活动特征进行研究, 找出地区至灾因素而实现的。评价时, 将此四项因素用系统工程层次分析法, 求出各自的权值, 然后以专家评分方法, 将分值乘以权值, 求出各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再根据本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考虑到可能发展为灾害的现状及预测的内容, 将该区危险性分为极重、重度、轻度、无危险四级。
3 对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 相关的法制建设、业务基础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及依法行政力度, 有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资金投入等方面, 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1)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常处于“应急”状态。
(2)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 治理工程的经费无保证。
(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 严重影响有关项目的工程质量。
(4) 适应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配套的技术规程与规范尚不够健全。
(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队伍还不适应需要。
(6)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适用评估模型有待建立。
4 对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1) 进一步修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
(2)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3) 组织地质灾害巡查, 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4) 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试点工作。
(5) 加强地质灾害勘查治理。
(6)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7)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潘懋, 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郭富贇, 宣世进, 张永军.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 2003 (S1) :60~63.
[3]宗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半定量评价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3 (2) :51~53.
[4]卢全中, 彭建兵, 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价) 研究综述[J].灾害学, 2003 (4) :60~64.
[5]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2006年总目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4) :182~186.
[6]张梁.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9, 10 (4) :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Z].2004.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11
【关键词】变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80-02
一、引言
该变电站位于廣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站址位于信都镇南东向约6.0km的程屋村东侧的缓坡上,目前有水泥路面机耕路到达站址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开展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拟建项目用地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析,作出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工程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建设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目,确定本项目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
二、地质环境条件
建设项目用地区位于广西东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压1001.2hpa,年平均气温为19.8℃,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4.8℃,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4℃,年极端最高气温39.5℃(1989年8月1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4.0℃(1963年1月15日)。
地表水系属贺江流域,贺江水位丰水期水位高程为47m~53m,枯水期水位为43m~44m。五六月流量最大,其中6月平均流量479.1m3/s,1月份流量最小,平均流量66.6m3/s,年平均流量为204.4m3/s,年径流量64.28亿m3,年径流模数为14.7L/s·km2,多年平均水位变幅7.5m。场地位于贺江东侧约2.0km处,场地最终平均平整高程约为63.0m,贺江100年一遇洪水位为55.18m,对场地无影响。
评估区整体位于贺江冲积平原上,地形与地貌类型简单,场地微地貌为缓丘,缓丘呈浑圆状,地面高程约53m~66m,坡度3°~10°,最大高差约6.5m,场地地势中间相对较高,且平缓开阔,四周低。场地内有旱地,主要种植有桉树、花生等,站址区及其附近未见基岩出露。经现场调查,站址区未发现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贺江三级、四级阶地冲洪积土层(Qa+pl),下伏基岩主要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阶(D2d)灰岩、含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
评估区所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华准地台上,桂湘赣褶皱带南缘与华夏褶皱带之过渡地带,按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可划分为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加里东后地台阶段。区域经历了六次主要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其中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四次为强烈的造山运动,“贺江”、“东吴”二次为幅度较大的震荡运动。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评估区地形平缓,地形高差小,未见有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
此外,根据现场地质测绘、调查,当地堤坝、等级公路路基均未见开裂现象,水田、旱地、水塘边均有明显陡坎,场地未见有膨胀岩土地基胀缩现象,附近房屋墙体、基础未见开裂现象。综合上述,评估区在目前自然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现状弱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并考虑到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对预测评估的地质灾害灾种作如下考虑:1)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等;2)工程建成运营后,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边坡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及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等。选取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及岩溶地面塌陷作为本项目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的主要类型。
建设项目的开挖基坑主要位于评估区的各种拟建建(构)筑物地段。根据设计方案,评估区内的建(构)筑物荷载均较小,大部可采用天然地基,少量填土较厚的低洼地段采用桩基础。基坑一般小于5m,组成基坑壁的岩土体主要为硬塑土层,土层混圆砾及砂质较多,粘性较差,基坑在重力、浅层滞水、降水作用的影响下,可能会引起基坑发生崩塌破坏。但是基坑范围和深度均较小。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对象为施工期间基坑内施工人员及设施,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或建设工程本身遭受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工程本身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建设工程本身遭受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工程本身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将建设场地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区)和小区(Ⅲ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为基本适宜(Ⅱ区)和适宜(Ⅲ区)。
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只要采取一定的防治、避让措施,即可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建设项目可行。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最佳的减灾效果。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害设防,各种防治技术相结合,达到减灾的目的。
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结果,拟建建设项目场地内质灾害现状为弱发育,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中等,其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危险性小~中等。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地质灾害,按照相应规范提出对应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对预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应采用合理的预防、处理和避让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应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肖荣,李红明,罗瑞,周辉,蓝俊先.广西龙胜芭蕉湾滑石矿地质灾害评估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矿业,2011.
[2]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 5
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12
该水电站工程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县力丘河干流上。库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 其发育范围向两岸单边平均延伸宽度约500m, 累计平均总宽度约1 000m, 库区评估向库尾延伸1km。因此根据水库的回水长度及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 确定本次库区地质灾害评估区范围约6.2km2。
2 评估级别
2.1 建设项目重要性
枢纽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坝型为粘土心墙闸坝, 坝高36m, 坝顶长209.0m, 坝顶宽12m, 首部枢纽总库容929万m3, 装机容量2×55m W。按《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L5180-2003) 的规定, 该项目坝高>30m, 装机容量>50m W, 为中型水电工程。按国土资源部《技术要求》的分级标准, 建设工程属较重要建设项目。
2.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力丘河干流上。省道S215线纵贯工程区, 交通较为便利。电站坝址区距康定县城123km, 厂址区距康定县城138km, 工程区距四川省成都市公路里程约490km, 电站对外交通条件较好。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裂隙及其密集带中, 由大气降水补给, 向力丘河排泄;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床覆盖层及两岸岸坡坡脚崩坡积层中, 由大气降水及两岸地下水补给, 向力丘河排泄, 两岸地下水位以力丘河水位为排泄基准面, 地下水位向两侧山体呈反水力坡降抬升, 推测最大埋深约60m。坝址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风化、卸荷裂隙, 局部存在少量的崩塌现象。
电站引水隧洞长约15.2km, 沿洞线地势起伏变化大, 山体坡度一般在30°~45°。电站厂房位于力丘河白马桥下游的河漫滩上, 厂房后侧山体自然坡度为55°~65°, 基岩裸露。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 (T3zh) 的变质粉砂岩和第四系覆盖层 (Q4) 。厂址区地质构造较为简单, 岩层产状308°/SW∠71°。厂址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两种。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裂隙及其密集带中, 受大气降水补给, 向力丘河排泄;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床覆盖层及两岸岸坡坡脚崩坡积层中, 受大气降水及两岸地下水补给, 向力丘河排泄。厂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风化、卸荷裂隙, 局部存在崩塌现象。
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3 197.0m, 为日调节水库, 河床自然坡降约6‰, 库尾在俄巴绒沟沟口附近, 回水长度约5.2km。水库地处高原浅丘区, 两岸分水岭高程多在4 000m~4 500m以上, 河道呈“S”型弯曲, 河流总体走向为SW248°, 正常蓄水位3 197.0m时, 相应河水面宽100m~260m。枯水期河水位高程3 173m~3 197m, 两岸岸坡约30°~40°, 植被发育。库区岩性为变质粉砂岩, 属微-弱透水性岩体, 库区无通向邻谷的较大规模断层, 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坝址左岸有大海子断层通向下游, 但断裂处于末端, 断层通过部位地下水位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坝址下游侧两条冲沟有常年流水, 局部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 且断层与库水接触段普遍分布有粉质粘土层, 故沿大海子断层向下游渗漏的可能性较小。库岸整体稳定性好, 水库蓄水后受水位变化及浪蚀作用的影响, 局部高于正常蓄水位的冲洪积及崩坡积体可能存在小型坍岸, 但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水库回水范围内无重要矿产资源、名胜古迹和农舍分布, 水库淹没、浸没问题不大。水库蓄水位低, 库水深度有限, 库容小, 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评估区无工业, 主要为农业和畜牧业。目前库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修建公路、放牧和开采阶地上的沙砾石层, 放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小, 只造成局部小范围的水土流失, 但修公路和开采沙砾石层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部分地段开挖边坡高约15m。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但其规模不大, 对整个评估区的地质环境影响不大。
综上分析, 评估区范围较大, 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根据国土资源部《技术要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划分, 决洛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于复杂类型。
该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建设项目为中型水电工程, 属较重要建设项目。按国土资源部《技术要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的分级标准判别, 确定本项目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
3 地质灾害调查及质量监控
地质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对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逐一进行调查, 查明其发育特征、形态、规模、形成条件、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及范围等。其重点内容是了解拟建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种类与状况等。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具体措施为:建立由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和总工程师质量把关及监督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为:野外调查结果由项目负责人于当天进行质量审核, 报告由技术负责审查后交总工程师审定, 修改后交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按评审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向甲方提供最终成果。
4 结论及建议
工程规模为中型水电工程, 属较重要建设工程;评估区范围较大, 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根据国土资源部《技术要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划分, 决洛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于复杂类型。经野外调查, 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库岸塌岸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 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中等。综合评估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和小2个区, 相应将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为基本适宜区和适宜区。以上评估结果基本符合评估区实际。
参考文献
[1]唐辉明, 等.工程地质学基础[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智毅, 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灾害危险性评估】推荐阅读: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11-1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09-06
洪水灾害危险性07-0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05-25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06-21
灾害应急评估06-22
灾害评估系统07-01
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11-23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