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2024-10-16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共8篇)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1

山西介休鑫峪沟东沟煤业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

和应急预案

二○一二年一月山西介休鑫峪沟东沟煤业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为了积极应对我矿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有可能造成一次三人以上经济损失特别严重的事故),有效防治突发紧迫性事故灾情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此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落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本,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防止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矿井的整体抗灾能力。

二、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表明: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源物质,且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位,危险物质是指一种或若干种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或属同一各工厂的边缘距离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广义上讲:“可能导致重大隐患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三、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有关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规定:井工开采的煤矿企业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属于重大危险源:

1、高瓦斯矿井;

2、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3、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

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

5、煤层自然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

6、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级以上的矿井。

由《山西介休鑫峪沟东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表明,对我公司各项危险源评估如下:

1、矿井水害:由地质报告表明,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727m3/d又根据本矿实际开采调查表明井田内的主要水害为老空水,积水。

2、煤层自燃倾向:鉴定结果为Ⅱ级;

3、煤尘报站实验结果:有爆炸性;

4、煤层瓦斯调查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

5、顶板状况:井田内断层较发育,岩层节理裂隙相对发育,使各岩层的完整行的各煤层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较差,开采时各煤层的顶底板均不易管理,是概况安全生产的一大危险源。

6、运输:由于该井田受断层的影响,煤层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15-35°之间,运输系统也存在较大隐患。

综上所述,我矿存在重大危险源可定为:

1、矿井水害;

2、煤层自燃;

3、煤尘爆炸;

4、顶板管理;

5、运输管理。

四、应急救援预案

(一)、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王光荣(总经理)

副总指挥:杨立国(总工)冯忠利(安全副总)

王文辉(通防副总)冯吉永(机电副总)

冯两信(生产副总)

成 员:陈守亮(调度主任)梁 晶(地测部长)

郝洪富(技术部长)王树清(机电部长)

贾作岭(通防部长)王和平(安检部长)

王功远(基建部长)王增卫(运输队长)

刘衍海(后勤部长)

(二)、事故救援程序及要求

1、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和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调度室,凡重大事故立即报告区煤炭局、区安监局、区人民政府、劳动部门和工会等,同时迅速与市矿山救护大队取得联系。

2、上报的内容有: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类型、事故的简要经过、伤害程度、事故初步原因等。

3、事故发生后,指挥部必须召集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依照重大灾害处理计划和本事故应急预案,分头按各自职责,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同时与就近的医院取得并设立医疗救援站,对遇险人员进行急救工作,并按要求做好详细记录。

4、救灾指挥部地面基地设在矿调度室,指挥部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轮流值班。

5、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必须首先组织救护队进行侦察,探明灾区情况,包括:灾情性质、发生地点、设计范围、人员分布等。

6、在靠近灾区的安全地点设立井下基地,井下基地配备急救人员值班,设立通往指挥部的灾区的专线电话,备有必要的救护装备和器材。

(三)指挥部成员的主要职责

总指挥: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副总指挥及成员的协助下,制定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计划、方案和措施。

副总指挥:根据总指挥的命令及各自岗位职责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组织处理事故所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的及时到位。

安检部长:及时的准备好抢险救灾所需的物资、设备,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迅速运到制定地点。负责做好抢险材料库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库内器材充足、完好。主要物资、设备有:

1、直径400mm风筒 50节

2、小型电缆 500m 3、11kw小绞车 3台

4、馈电开关(120)5台

5、铁锹 100张

6、灭火器 20台

7、自救器 80台

8、沙袋 300袋 9、3kw潜水泵 4台

10、直径2寸排水管 500m 矿调度室主任: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同时按汇报程序将事故逐级向领导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救护大队汇报。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及时传达总指挥命令,统计和掌握出入井人数和留在井下各区域的人数。

技术部长:提供正式准备的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避灾路线图等有关图纸供指挥部使用,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机电部长:根据指挥部命令,负责改变主扇的工作方法及矿井的停送电工作,及时抢救或安装机电设备,并完成其他相关任务。

通防部长:根据指挥部命令,在机电部长配合下负责改变矿井主扇的工作方法,配足应急维修巷道所需的坑木、支柱等支护材料,负责局扇、风筒的安装设臵工作,并选派专职瓦检工对井下救灾过程中风流的有害气体浓度进行不间断检测;若灾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事故的蔓延。

后勤部长:负责事故抢险和事故处理过程中治安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进入场区,更不准入井,井口、工业广场内设专人警戒,严禁闲杂人员在场内逗留围观。

发生事故队组的队长,班长:事故发生后,迅速清点事故区域内的人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的将所有人员全部撤退到安全地点。同时迅速将事故发生的地点、范围、原因等详细情况如实向矿调度室报告,并随时接受指挥部命令,积极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各项抢险任务。

五、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方案

要求个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应急救援知识,具备突发性抗灾抢险能力,一旦发生较大事故后,要及时向公司安全监管部门和上级有关单位报告,如:依靠自身救援力量不能满足时,要及时通知签约款山救护队参加救护,同时公司总经理要调动公司其他单位的救护资源参与救护并做好随时向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求援的准备。事故救援应本着统一指挥、自救互救、安全抢救、先人后物的原则进行。

(一)发生透水事故的应急救援

1、发生透水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在情况允许时,要迅速抢救,就地解决,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护,堵住出水点,避免事故扩大。如情况紧急,水势很猛,无法抢救则应有组织的避开压力水头,迅速撤离事故区,至上水平或地面。

2、事故所在单位应向有关部门领导和公司及时汇报,通知井下有关人员撤出危险区域,并通知救护队及有关单位尽心抢险。同时迅速成立救灾指挥部,指挥部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落实各类救灾设备和设施,根据突水地点、突水量和受困人员情况制定相应救援方案,并立即组织实施。

3、立即通知中央变电所和水泵房,关闭防水门,加大排水量。保证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转。

4、透水事故发生后,各单位要尽快准确地核查下井人员,如发现有人被突水、崩浆事故被堵于井下,应判断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采取一切措施抢救(但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进行)。

5、如排水能力不足时,要立即组织增设水泵和管路,并可将供水管路改为排水管路。临时加大排水。在确定下部人员全部撤离后,为保证排水设备与中央变电所不被淹,可采取把水引入下部巷道和硐室的方法缓解灾情。

6、在险情得到缓解时,要立即制定处理措施,组织堵水点或砌筑防水墙,防止再次出水。

7、险情排除后进行施工前,必须采取先探后掘的预注浆封闭施工方法施工,防止二次透水。

8、透水事故发生后,根据突水量大小,排水能力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排水,使水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9、透水事故发生后,必须尽快查明充水源、水量变化与补给等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对掘进工作面的透水,当水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可以建立挡水墙,然后再确定处理措施。

10、发生透水事故后,井下人员万一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而被堵在上山独头巷道内,遇难人员应保持冷静,避免体力的过度消耗,等待救援。

(二)矿井火灾、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外因火灾比较直观,初期火势较小,容易控制,现场人员应充分利用防尘供水管路、灭火器或其他可能利用的灭火工具进行灭火。

2、如果火灾规模较大,现场人员不能直接扑灭火灾时,应尽快将火灾的地点、范围、性质等情况向调度室汇报,并积极组织受火灾威胁区域的人员沿避灾路线尽快撤离灾区。

3、调度室接到井下火警报告,应根据事故的地点、性质、规模等,立即通知灾区人员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尽快沿避灾路线撤离灾区,并及时通知矿山救护队和有关领导救灾。

4、矿长应积极组织矿山救护队营救灾区人员,并组织人员采取措施,控制火势蔓延,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灭火方案。

5、电气设备着火灭火时,必须首先切断电源;油类着火时,禁止用水灭火。

6、根据已探明的火区地点、范围等情况,确定调整通风系统方案。①在进风口附近、井筒、井底车场和井底车场直接相通的大巷发生火灾时,应采取全矿井反风措施。

②采区主要进风巷发生火灾时,可采取积极方法直接灭火或短路通风;采掘工作面发火,用积极方法扑灭时应用隔绝方法进行封闭。

③采区火灾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张挂风帘、减风或采用局部反风方法来处理。一般情况下主扇都要保持正常运转。

7、当井下火灾规模较大时,无法直接灭火或直接灭火无效时,必须采取封闭火区的灭火措施。封闭时应采取在火源的“进,回风侧同时封闭”;不具备同时封闭条件时,可以采用“先封闭火源进风侧,后封闭火源回风侧”的封闭顺序;一般不采用“先回后进”的封闭顺序。封闭火区应采取措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缺氧窒息和瓦斯爆炸事故。

8、井上下安设消防材料库,必须及时补齐库内消防材料。

9、抢救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遇难人员时,必须在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救护队为主进行。

10、迅速查明灾区通知组织撤离受灾人员到安全地点或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抢救遇难人员,同时组织探明灾区地点范围和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

11、立即切断有关电源。

12、确定井下通风状况,采取反风或零点通风,控制灾区进风量。

13、救灾人员必须佩戴能工作4小时以上的自救器具,严禁穿戴化纤衣物。

14、在发生火灾的初期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组织灭火,及时扑灭火源。

15、当在确实保证没有二次发生和二次爆炸危险时,及时组织修复被破坏设备设施,恢复正常通风。

16、当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灾源点附近的人员,可采用毛巾或衣物挡住嘴脸,就地趴到在底板和水沟中,以防受火焰或有害气体的伤害。

17、避灾时,如就地有压风管路时可小量打开接头作为临时供氧。

18、在难以撤离时,班组长、队长等应立即组织好人员以最快、最近的原则迅速转入到独头巷道以岩巷为佳,堵住入口关闭局扇,沉着冷静的待援,可采用灯光和不断敲打管路及轨道等方法作为待援信号(当场班组长以上干部不在时,由有经验的老工人负责组织撤离工作)。

(三)自燃发火事故的应急救援

发生煤层自燃发火后,井下工作人员要立即向矿有关部门汇报,自燃程度严重或威胁人员安全时要立即组织人员撤离灾区。矿应根据灾区范围和自燃程度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火灾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利用各种手段对灾区灭火进行处理。自燃温度较高时,要特别注意检查瓦斯情况,防止瓦斯积聚发生爆炸,当自燃程度较为严重、灾区范围较大难以控制时,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封堵,并向公司汇报。

(四)顶板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1、顶板的监测评估、监控措施

2、顶板事故的处理计划

采掘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时,首先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并向调度室汇报采取抢救措施。处理事故时,应由外向里逐段加固冒顶区周围的支架,清除进出口堵塞物,尽快接近堵人部位进行抢救。冒顶区不通风时,尽快安臵局扇、风筒,以确保冒顶区域有足够的风量。

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提升运输事故发生后应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大小进行处理,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迅速向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人员发出警报。

2、当事故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安全时应设法迅速撤离至安全地点,妥善避难。

具体处理办法:①运输皮带发生断裂,着火时事故时,应首先立即停机,制定现场处理预案,通知皮带下方或迎风方向所涉及的工作人员迅速撤离,以防止事故的扩大;②提升机工作闸损坏时,必须立即停止运转,进行检修,如达不到技术性能时,不准开车。③发生脱钩断绳、跑车事故时应立即通知下方车场工作人员紧急避难,拉响警铃,积极处理,报矿调度。④刮板机机头,机尾翻翘断链伤人时,应根据伤情进行抢险,严格执行“三先三后”的原则,联轴器着火事故发生时应使用灭火器,直接灭火,防止事故扩大。

(六)避灾路线

1、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及火灾事故的避灾路线 ①掘进工作面→运输大巷→主、副斜井→地面

②其他区域的工作人员在发生事故时,应迎着新鲜风流的方向迅速撤到安全出口。事故区域回风流中的人员,应就近通过风门进入进风巷道,然后由主副斜井,撤出地面。

2、发生水灾时的避灾路线

发生水灾事故后,只要不是独头的上山,本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原则,由出事地点就近进入位臵较高的巷道,直至主副斜井,撤出地面。

发生其他事故时,就近撤出地面。主斜井及副斜井是矿井的两个安全出口。

(七)事故保护

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随意挪动和破坏。因抢救人员为防止事故的扩大以及疏导等原因而移动现场的物体,应采取绘制事故现场图等方式对事故现场做出标记和详细记录,妥善保存现场痕迹、物证等证据。

(八)其他

1、本《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理。

2、本《预案》及《重大灾害和处理计划》每年年初由总经理负责贯彻学习。

二○一二年一月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2

工程项目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总用地面积257 321.72 m2, 容积率1.09, 建筑密度53.11%。本工程需建设9 栋物流仓库及1 栋办公楼, 地下消防水池及建筑物基础开挖深度1.5~3.6 m。土建工程主要有土石方工程及场地平整、厂房建设。

项目所处位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建造跨度大于24 m的单层厂房, 属于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分级标准, 该项目评估级别定为一级[1,2]。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和水文条件

评估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南部气候区, 冬季干冷, 夏季湿热。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 074.1 mm, 年平均蒸发量1 276.7 mm;年平均风速3.4 m/s, 极端最大风速27.5 m/s (10 级) ;累年最大冻土深度19 cm, 全年无霜期224 d。

评估区位于长江下游的镇扬河段南岸, 包括长江、古运河、大运河等, 长江镇扬河段每日涨落两次, 历史最高洪水位6.48 m, 平均潮差1 m。评估区地表水系不发育。

2.2 地形、地貌

评估区位于宁镇山脉的东段, 北临长江, 地形西高东低。地貌单元属岗丘地貌, 植被发育, 现状高程在2.5~53.4 m之间。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已完成基础土地平整工作, 项目场地总体较平坦, 现状高程在23.5 m左右。

2.3 地层岩性

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Qh) , 更新统 (Qp) 地层。

全新统 (Qh) :填土、粉质粘土, 冲积、河湖相沉积, 区内分布广泛。

上更新统 (Qp) :棕黄色粉质粘土, 为Ⅰ、Ⅱ级阶地的主要组成物, 含有黑色铁锰结核、局部含碎石, 分布于岗丘地带。

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断褶带与苏北坳陷接触部位[3]。评估区附近地质构造较复杂, 南侧有一复式背斜通过。

评估区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东段,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历史上震级大于4 级的地震有11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g。评估区尚未发现活动性断裂, 地震活动频率低、强度弱, 基底稳定性较好, 区域地壳为基本稳定区。

2.5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资料, 将评估场地地面下20.0 m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层划分为5 层。各层的主要特征自上而下分别为:①素填土。黄褐色, 以粉质粘土为主, 平均厚度3.49 m, 层底平均标高19.86 m, 层底平均埋深3.49 m。②杂填土。杂色, 以采石场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渣为主, 平均厚度3.51 m, 层底平均标高19.16 m, 层底平均埋深4.70 m。③粉质黏土。黄褐色, 可塑, 切面光滑, 平均厚度7.15 m, 层底平均标高11.60 m, 层底平均埋深11.60 m。④粉质黏土。棕黄色, 硬可塑- 硬塑, 切面不光滑, 含黑色铁锰结核, 强度高, 平均厚度5.85 m, 层底平均标高13.70 m, 层底平均埋深2.6 m。⑤中等风化白云岩。灰白色, 薄- 中厚层状, 坚硬, 裂隙不发育, 溶蚀不发育, 该层未完全穿透, 最大揭露厚度12.50 m。

各层土的力学性质如表1 所示。

由上可知, 拟建工程区素填土和杂填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其余各层条件较好。评估区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2.6 水文地质条件

按含水层的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 评估区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两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孔隙潜水, 其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 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 m3/d, 矿化度多小于1 g/L, 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12.90~16.10 m, 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裂隙岩溶水:主要沿白云岩裂隙、层面以及断裂破碎带分布, 其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水量较小, 富水性较差, 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200 m3/d, 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评估区内地下水位较高, 工程建设基坑开挖过程中, 会引起坑壁坍塌。

总体来说,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较不利。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以往资料的分析研究, 确认评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

3.1 崩塌

评估区内已发现崩塌隐患点3 处, 均位于坡顶岩石裂隙发育处, 坡度在50~75°之间, 高度30 m左右, 单处崩塌面积在65 m2左右, 规模较小, 故现状评估认为, 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2 岩溶地面塌陷

评估区虽然分布有白云岩, 但岩溶裂隙不发育, 未见溶蚀孔洞, 上覆填土层厚度较厚。现场调查中, 在评估区未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现象, 评估区内道路、桥梁及工业、民用建筑物未出现因地面塌陷造成的整体下陷、开裂等现象。故现状评估认为, 评估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3 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评估区分布的下蜀土的膨胀性较弱, 一般只会对低层建筑物产生影响, 本次现场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已建建筑物、地面等遭受膨胀土影响而导致变形的迹象, 故现状评估认为评估区内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平整砌方, 因此会导致周围岩土的应力状态和地质环境的改变。

崩塌:场地已进行了整平, 工程施工主要是基础开挖及厂房等土建工程, 本工程拟采用浅基础, 开挖深度较小, 评估区内边坡坡度为45°左右, 在气象及人为机械振动活动影响下, 其破碎的岩体可能沿外倾结构面顺坡垮落形成崩塌地质灾害, 但是崩塌规模较小。因此拟建工程引发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形成与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活动关系密切[1]。工程活动增加了地面荷载, 但对于深部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有限。评估区岩溶发育一般, 可溶性基岩埋藏深度小于40 m, 断裂构造不发育, 上覆土层为粘性土, 水位保持在岩土交界面以上, 故预测评估认为, 工程建设中引发、加剧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本工程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3.6 m,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 揭露的土层④层下蜀组粉质粘土为膨胀土, 在开挖面和临空面上遇大气降水极易膨胀, 对边坡稳定性不利, 易发生地面隆起或边坡滑塌, 使建设工程遭受损坏[1]。本场地现已基本整平, 地形坡度小于5°, 膨胀土平均埋深为2.6 m, 平均厚度为5.85 m。地下水位在膨胀土层之上, 膨胀土中含水量基本没变化。预测评估认为, 工程建设中引发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2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拟建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地质灾害。

崩塌:评估区高差较大, 最大高差40 m, 边坡坡度为45°左右, 岩性较单一、风化程度中等, 结构面发育一般, 评估区内已崩塌3 处, 规模均属小型, 容易采取措施防治, 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岩溶地面塌陷:当岩溶含水层地下水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和上部土层应力增加时, 有加剧岩溶塌陷的可能, 评估区岩溶、断裂构造发育一般, 地下水开采一般, 地下水活动不强烈。同时水位埋深保持在岩土交界面以上, 故预测评估认为, 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评估区内下蜀组粉质粘土为膨胀土, 该类灾害易于防治, 只要采取防渗、加强基础结构等措施就可以避免和减轻膨胀土对建设工程的危害。预测评估认为, 工程建设中遭受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

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均认为:评估区现状及工程建设引发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 (膨胀土)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认为: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地适宜性为适宜。

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本工程项目用地基岩面起伏较大, 建议采用物探等手段查明基岩面埋深情况, 根据物探和工勘成果, 结合建 (构) 筑物荷载情况选择合理的基础类型和基础持力层。

(2) 基坑 (槽) 开挖工程应结合邻近工程的施工经验, 开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支护及防水措施, 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3) 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严禁超挖与超爆, 弃土及时清运, 严禁堆放于坡体及其上部。发现不利结构面存在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支护措施。

(4) 基础开挖时应注意避开雨季施工, 工程施工前需及时布设排水系统及挡墙, 外围崩塌点定期进行人工巡查。

参考文献

[1]任志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实施手册[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R].北京:国土资源部, 2004.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3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1-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TV)形成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所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ny embvlism,PE),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第一位常见病。因此,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以4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相应预防护理干预措施。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8月至10月本院住院患者46例,女性20例,男性26例,年龄分布:<45岁,10例;45-65岁,15例;>60岁,12例;>75岁,9例。住院天数22.96±34.39天。住院患者骨关节外科12例,神经外科15例,神经内科8例,心血管内科11例。行手术患者24例(52%)。疾病病种:肺部感染3例,骨折并截瘫2例,高血压3例,呼吸衰竭1例,颅脑损伤8例,中风5例,下肢骨折8例,骨盆骨折2例,脑积水3例,心肌梗塞5例,冠心病3例,颅内动脉瘤3例。

2讨论

2.1DTV形成危险因素。1856年Virchow的经典理论提出: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因,该理论至今已被各国学者所公认。近代,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发现,除静脉内壁的指教损伤外,创伤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及由此引起的内环境改变在DTV形成中起要作用,单独的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凝血激活,并不一定引起临床后果,几个危险因素的共同参与促使血栓形成。因此,提高对影响DTV形成的危险因素的认识尤为重要。

2.1.1“下肢骨折”、中风”应警惕。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或脊髓损伤半截瘫的患者,通常由于手术治疗的应激状态、肢体制动等,使得DTV形成的风险较高,因此,应给与高度重视。中风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常需要限制性长时间卧床,不能主动运动下肢,下肢活动减少,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再加上创伤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引起血栓形成。

2.1.2“高龄”、“手术治疗”应重视。本研究提示,年龄是预测DTV形成风险较为重要的预测变量之一。对于45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起DTV形成的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国外研究显示,5岁以下的儿童DTV的发生率极低,每10万人中不到5人形成DTV,而对于80对以上的老年人而言,DTV的发生率为0.5%,且60岁以上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DTV发生率显著增加。

手术后发生DTV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此外,术中血管内皮损伤,术后长期制动,手术创伤等使血浆球蛋白和促凝物质浓度增高,术中输入过多红细胞或血容量相对不足,以及术后损伤组织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到静脉血中,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加上某些手术的特异性要求发生DTV的可能就更大了,如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增加了腹内压,头高脚低位增加静脉内血流阻力;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由于手术中使用血带压迫患肢,阻碍静脉回流,造成血液淤积。

2.1.3“限制卧床”应关注。限制卧床时间>72小时DTV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对于卧床患者而言,由于治疗需要而限制活动,下肢缺少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易导致血流缓慢易致血栓。

2.2DTV护理干预措施。DTV的高发病率和其隐匿性的危害,促使人们认识到预防DTV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目前对DTV的预防重视还远远不够,针对本研究显示的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

2.2.1“评估”是核心。

2.2.1.1新入院患者,尤应警惕患者的年龄,疾病病种等伊苏,队友下肢骨折、多发伤、下肢血栓形成史、中风、腰椎疾病、截瘫、骨盆骨折、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护士应做如DTV形成危险因素评估,即使筛出高危人群。

2.2.1.2观察、判断高危患者病情、患者肿胀膝以下为重;紧束感、隐胀痛、患肢增粗;浅静脉怒张,皮温高;深静脉压痛,以腹股沟及腘窝处明显;部分皮肤轻度发绀,伴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Homans征阳性。对于出现上述症状体征者,即使告知医生并做好记录,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如D-二聚体的生化检验,双下肢血管彩超的检查等。

2.2.2“预防”是关键。由于DTV的发生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术后有DTV形成高危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实施DTV预防措施更显重要。

2.2.2.1开展床旁健康宣教,发放预防DTV科普小册子,播放预防DTV的视频,提高患者防范意识,帮助患者了解DTV发生的诱因、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及后果。讲解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充气加压治疗的益处,提高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以及参与DTV预防的主动性、积极性。

2.2.2.2对于需限制卧床者,帮助患者做好。运动,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有DTV形成高风险者,则应采取充气加压治疗,穿弹力袜等预防措施。对于明确DTV形成诊断的患者、血栓形成后10~14天内卧床休息,提高患肢20°~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患肢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进展,并与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

3小结

本研究通过探讨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影响DTV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下肢骨折、急性脊髓损伤伴截瘫、中风、多发伤等患者,因存在大手术(手术时间>45分)肢体活动受限或截瘫等因素与DTV形成有显著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DTV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估,及时筛选高危人群,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DTV发生,降低其危害性。

参考文献

[1]陈梦丽,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80-82

[2]方一茜,阙成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2B):4-7

[3]赵金廷,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中外医疗.2008,(31):35

[4]Ricrd ha H .white,MD.The Epidemiology.05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Circulation 2003.10):1-8

[5]Giancanlo Agnelili,Francpsco Sonaglia.Prevention of Venous thpom-boemblism in high risk patients.[J].Haematologila.1997.82:496-502

[6]王艳芳,張昕昕,张建明,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V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45-47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4

为了有效减少重大事故和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灾难性事故,煤矿对矿井的各种事故隐患进行了细致的排查、检测和评估,并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和预案,以达到最低事故率。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碓臼沟煤矿隶属于准旗蒙南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南部,行政区划属准格尔旗马栅镇管辖。

矿井井田东西长约3.4km,南北宽约1.8km,井田面积5.0752km2,可采煤层为4、5、6号等三层煤。其中,4号和5号煤局部可采,6号煤属于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瓦斯含量低,为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性,为易自燃煤层。井田内资源总储量为41.13Mt。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综观全井田开采技术条件优越,适宜于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开采和建设现代化矿井。

一、矿井地理坐标、交通位置

东经:111°18′53.5″~111°21′10.2″ 北纬:39°26′19.8″~39°27′18″

区内交通比较方便,榆树湾~魏家峁砂石公路由南向北贯穿矿区,距薛魏线17km,距沙榆线10km,薛家湾到东胜市约160km。到旗政府约70km。黄河流经本井田东缘,河内可通木船和小型机动船,上达包头市下抵喇嘛湾,交通便利。

二、地形、地势

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呈典型的现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广厚的黄土和风积砂十分发育,沟壑纵横,沟深壁陡,支离破碎,植被稀少。本井田东部低,西部高,最高标高+1112.3m,最低标高

+562.0m,高差550.3m。

三、电源情况

在矿井工业场地建10kV变电所,供电电源应为两回路电源,当任一回路故障停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从矿井工业场地北向10km处的魏家峁110kV变电站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的一个电源。从矿井工业场地西向3km处的榆树湾110kV变电站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的另一个电源。

四、矿井涌水量

预计矿井达到设计生产600Kt/a的生产能力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0m3/h,最大涌水量为200m3/h。(通过可采矿井涌水量45—80 m3/h)

五、瓦斯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在碓臼沟煤矿周边的两个钻孔(Y10、Yi16)采取了6号煤层瓦斯样,测定了瓦斯成分及其含量。自然瓦斯成分中,可燃气为0%,二氧化碳为0.65~10.47%,氮为89.53~99.35%。瓦斯成分带均在二氧化碳—氮气带中,属瓦斯风化带,根据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6号煤层为低沼气煤层。

六、煤尘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资料和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煤尘具有爆炸性。

七、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资料和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本区煤的自燃倾向属于I级自燃。

八、顶底板情况

区内主要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中粗粒砂岩为主,砂质泥岩次之。底板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发育裂隙,据小煤窑调查资料和实际可采情况看,矿井涌水量较小,顶底板的稳定性亦较好,坍塌、掉块现象少,所以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属于较稳定型。

九、矿井开拓方式斜井

主斜井:担负全矿井煤炭皮带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下井管线、电缆均沿该井筒敷设。

副斜井:担负全矿井人员升入井、无轨胶轮运送材料设备等所有辅助提升任务,是矿井的主要进风井筒,兼做安全出口。

回风斜井: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做矿井安全出口。排水管路及压风管路沿风井敷设。

十、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即为“两进一回”回风斜井安装两台FBCDZ-N025/2x132KW对旋轴流式通风机。

十一、矿井压风系统 地面设有固定空压机站,站内装有1台FHOG—180型空气压缩机,额定排气量20 m3/min,另一台是MLGF—21/70—132型矿用移动式空气压缩机。第二章 顶板事故

一、检测

为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根据我矿实际情况,保护煤柱按《煤矿安全过程》规定尺寸留设,消除空顶作业,有效地较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二、事故后果

顶板伤人,工作面冒顶影响生产。

三、安全防治措施

1、采掘工作面严格按作业规程要求的材质、规格、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2、杜绝空顶和无支护状态下作业。

3、充分利用班前会、职工安全活动学习安全知识,讲解小煤柱危害和有关顶板事故的预兆及发生灾害后的自救互救方法。

4、一旦发现顶板来压,必须及时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5、严格敲帮问顶制度,要经常对采掘工作面进行探顶,随时掌握顶板变化情况。

四、应急措施

1、迅速到现场查明灾情。

2、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支护好灾区的空间,防止事故继续扩大。

4、被堵人员应结合实际利用好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的装备。

4、立即组织矿救援小分队进行有序救灾。

5、撤出与救灾无关的人员和设备。

6、掌握事故原因、落实责任、及时抢救伤员。

五、安全评价情况

掘进过程中为保证安全,采取有效支护,没有长时间空顶;回采工作面和两道超前及时支护,加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观测、支护,缩短工作面架前空顶时间。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第三章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一、检测

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地点不确定。

本矿井根据多年的开采经验和专职部门的检验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按目前矿井正常“一通三防”和检测监控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的可能性不大。

二、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井巷破坏,煤尘吸入人体肺内,影响人体健康。

三、安全防治措施

加强通风,安装了瓦斯电闭锁,保证瓦斯超限时及时切断供电电源。停止工作面作业,井下安设了防尘管路,并定期冲洗巷道积尘,放炮前后及时洒水。

四、应急措施

1、迅速撤离人员,采取自救、互救,并到现场查明灾情。

2、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向签约的矿山救护队求救。

4、撤出无关的人员。

五、安全评价情况

根据资料及经验显示,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采掘工作面严格综合防尘措施,定期进行巷道冲尘等措施,本矿符合安全生产条例标准要求,不会造成瓦斯、煤尘事故。

第四章 水灾事故

一、检测

地下水源,主要有地下砂岩含水层、断层水和采空区积水,可以通过透水通道流入矿井。地表裂缝与井下连通,易受暴雨、洪水的侵袭。本矿与川宏煤矿、永旭煤矿、电力一矿、布尔洞沟煤矿相邻。

二、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淹没井巷。

三、安全防治措施

1、观察地表裂缝,一经发现及时堵死,在井口周围砌筑防洪坝、泄水沟,防止洪水灌入井下。

2、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加强排水,同时堵塞地面补给水源。

3、进入汛期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防洪检查。井口四周有妨碍泄洪的杂物及时清理和疏通。

4、摸清相邻煤矿采空区积水情况。

四、应急措施

1、迅速到现场查明涌水情况。

2、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向签约的矿山救护队求救。

4、撤走无关的人员和设备。

5、组织人员迅速排水,排水后侦察。抢险中,要防止冒顶和二次突水。

五、安全评价情况

本矿井四周无废弃的小窑,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地表无积水点,所以发生水害的可能性很小。

第五章 电气设备

一、检测

我矿为两回10kV电源线路,由从魏家峁110kV变电站和榆树湾110kV变电站各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电源供电。

二、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生产。

三、安全防治措施

1、一路突然停电时,可以立即起动二路供电,然后组织人员检查停电原因。

2、井下电缆按机电质量标准化要求吊挂整齐,全部为阻燃电缆,保证不使用绝缘层破损的电缆。并做到“三无”电压、、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电气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

3、供电、通讯、等系统均在井口装设避雷、接地和绝缘装置,并保证其完好。

4、电器作业人员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井下对外通讯电话畅通便捷。

四、应急措施

1、迅速查明原因。

2、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3、若火势较大,应就近到消防材料存放点,取出消防器材灭火。

4、现场人员必须佩带好自救器,注意自身安全。

5、在人员无法撤离时,应采取躲避措施。

6、在利用现有一切器材灭火无望,应立即通知签约的矿山救护队。

五、安全评价情况

本矿的电气设备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标准。

第六章 运输

一、检测

采掘工作面煤全部由胶带输送机运输,设备材料由柴油机动车运输。

二、造成后果

电气设备或机械事故,影响生产。

三、安全防治措施

1、主运输系统各部胶带输送机均安装了综合保护装置,并安排专人负责保护装置的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2、主副运输系统各部胶带输送机、柴油机动车包机到人,落实责任。充分利用检修班时间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加油(水)、维护、保养及备件更换,保证其正常运行。

3、各岗位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4、各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四、应急措施

1、迅速查明事故原因。

2、先切断电源,后检查处理。

3、处理事故时,必须专人指挥,指定专人发送信号,并设置警戒。

五、安全评价情况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小。

第七章 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12-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一、管理措施

1、矿井进行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

2、成立“重大危险源”专门管理机构及领导小组。

3、由矿长和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制定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自然发火的费用、材料、设备。

二、技术管理

1、矿井开采设计必须制定专项预防自然发火措施,采区巷道布置、工作面回采方式、采区隔离煤柱的留设和通风构筑物的设置符合要求。

2、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必须在45天撤出一切设备、材料,进行封闭。

3、做好对采空区的密闭堵漏,对报废采空区一定要及时封闭。采空区的密闭墙一定要达到质量要求。密闭墙要严密不漏风,并经常检查,发现有裂缝等不合格现象要及时修补。必要时要进行预防性灌浆,浆料的配制要合理,保证灌浆质量。对钻孔及灌浆要及时封闭,不能出现漏封及封闭不严实的现象,减少漏风通道。

4、开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定期检查回采及封闭工作面的一氧化碳、温度等情况。建立防火管理制度。

5、在采区设计时预先选定构筑防火门的位置,并储存足够的材料,以备随时封闭。

6、设置消防水池和消防管路,设置井上下消防材料库,消防器材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7、刮板输送机及胶带输送机要合理匹配、可靠安全,能力要为快速推进留有余地。

8、优化开拓部署和巷道布置,实施均压通风,尽量降低采区进回风侧的风压差。对于压差大的采区,可采用“调压法”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并保证通风设施的质量。

9、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及时做好井巷的维修工作,以降低井巷的风阻,减少通风设施。

三、加强矿井监测工作

1、常测定可能发火地点的风量、一氧化碳含量和温度,定期检

查废弃巷道的密闭情况,分析掌握发火动态。

2、对各工作面和采空区进行束管检测,及时掌握自然预兆和控制明火源,迅速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3、生产中应对局部埋藏较浅,开采时裂缝带可能切入沟谷的地带高度重视,并采取及时填埋、压实等措施,以免采空区与地面沟通,因漏风而引起自然火灾。

4、束管监测系统

为确保矿井安全,早期预测预报井下内因火灾,设一套束管监测系统。

监测点设在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将井下采空区、工作面等处气体经束管抽至地面监测,并由微处理机对其进行分析,实现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氧气等气体含量的在线监测,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报,以防止瓦斯爆炸和火灾的发生。

上述气体为煤层自然发火时的常规性标志气体。针对本矿井,投产前应作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标志性气体的种类,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系统由束管、抽气泵、气体采样控柜、束管专用色谱仪及虑水器、粉尘过滤器等组成。系统具有收集、分析、储存、显示、打印功能,并留有与矿井生产安全集中监测系统的通讯接口。

5:防灭火系统

我矿属于严重自然发火矿井,为确保安全,在地面建立永久性注浆站。系统由浆池、搅拌机、注浆泵、空压机、注浆管路和风管路组

成。工作面每向前推进40米埋设一趟4寸管路,连续注浆96下时后停止;工作面再推进40米后又开始连续注浆,如此循环。防止自燃发火。特殊情况时间可根据实际延长。

5、KJ76监测系统

KJ76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作为整个矿井综合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来监测井上、下的各类环境系数和皮带、水泵开停等主要生产参数。在主要变电所安装电力参数变送器后,可以及时了解各点的供电状况,发现故障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处理,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值班监测、胶带机监测、主井提升监测、工作面综合监测等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实用的矿井综合监测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散型的系统结构,其信息的监测及分站等设备的布置完全按照矿井的特点设置,使各部设备都能充分合理运用,以满足矿井管理的要求。

四、其它措施

1、井下机电硐室及附近的巷道,要设防火阀门和防灭火器材。

2、必须保证主要通风设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保证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有效的反风。

3、主要机电硐室必须用不燃材料支护。在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可燃材料搭设临时操作休息间。

4、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品种的数量,备有明细卡片,指令人员定期检查更换。

5、加强矿工井下安全防火教育,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以免发生火灾。

6、井下必须设置消防洒水系统。

7、定期检查废弃巷道的密闭情况,分析掌握自然发火动态。

8、井下变电硐室、水泵房均设置防火栅栏两用门。

地面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篇5

一、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及相关名词解释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名词解释

危险物质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工生产场所: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贮存区: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二、地面工业场所危险源的辨识

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__2000)标准,现对矿区内地面火药库、锅炉容器、瓦斯储气罐危险源单元辨识如下:

1、地面火药库

地面火药库位于矿区西300米处,东面、北面、西面为山地,无人居住。

并且远离村庄,药库按行业标准设计、施工。存放采用分屋单独

存放,存放有矿用矿用乳化炸药、毫秒雷管、瞬发雷管三个品种的爆破器材,存放数量为:炸药2000㎏,雷管2000发。

评估结论: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表2的规定,有整体爆炸危

险的起爆药的临界量是10吨,按照辨识标准的计算法则AQR=2.0/10=0.20<1,所以该井下火药库不属于重大危险源。但库房内存放的爆破器材存在着发生被盗、流失、火灾的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将对职工的生命、国家财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应属于危险源。

2、锅炉容器

我矿现有额定蒸汽压力为0.625Mpa,额定蒸发量为10 t/h蒸汽

锅炉二台,承担矿井生产、生活采暖任务。

评估结论:根据锅炉容器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额定蒸汽压

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 t/h的蒸汽锅炉为重大危险源。所以我矿现使用的蒸汽锅炉不属于重大危险源。但锅炉是一种受压设备,经常在高温下运行,且受烟气中和锅水中有害杂质的侵蚀,管理不严,操作不当,轻则停炉影响生产,重则发生爆炸,造成设备毁坏、人员伤亡,应属于危险源。

辨识确认人:郝振增孔祥忠张国栋

郝振增:公司总工程师、采煤工程师

孔祥忠:公司副总工程师、采矿工程师

张国栋:公司机电矿长、机电工程师。

3、瓦斯储气罐

我矿现有瓦斯储气罐一座,直径30米,储气量为1万立方米,满

气压高度为20米,供蒸汽锅炉二台,承担矿井生产、生活采暖任务。

评估结论:根据瓦斯储气罐设计要求属于重大危险源。储气罐是

一种受压设备,管理不严,操作不当,轻则停罐影响生产,重则发生爆炸,造成设备毁坏、人员伤亡,应属于危险源。

辨识确认人:郝振增孔祥忠张国栋

郝振增:公司总工程师、采煤工程师

孔祥忠:公司副总工程师、采矿工程师

张国栋:公司机电矿长、机电工程师。

4、地理信息

地面火药库位于矿区西300米处,北面、西面、东面为山地,无

人居住。并且远离村庄,药库按行业标准设计、施工,主要作用是保证矿采、掘生产的需要。药库按行业标准设计、施工,存放采用壁槽式存放。

锅炉容器:我矿锅炉房位于矿内距离矿办公大楼100米外的南部

部。锅炉房西部为山地,东部为矿区路。

瓦斯储气罐:在我矿立风井场区内,东部和北部属于山丘地带,西部为进入风井矿区路。

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

矿区地面危险源分析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6

1单位基本情况

1)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表【包括企业全称、地理位置、地址、电话、经济类型(1 国有经济2 集体经济3 私营经济4 有限责任公司5 联营经济6 股份合作7 外商投资8 港澳台投资9 其它经济)、所在行业(A 农、林、牧、渔业B 采掘业C 制造业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成和供应业E 建筑业F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G 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H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I 金融保险业J 房地产业K 社会服务业L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M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N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O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P 其它行业)、职工总数、固定资产总值、建厂时间、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结构、及周边道路交通情况。单位生产车间设置情况,安全机构设置情况(厂、车间、工段、班组等)等。

2)生产场所基本特征

单元名称、固定资产总值、具体位置(厂区的方位)、所处环境功能区(1工业区2 农业区 3 商业区4居民区5 行政办公区6 交通枢纽区7 科技文化区8 水源保护区9 文物保护区),占地面积、正常当班人数、单元内危险物质量等

单元内设施、设备数量估价。

2、锅炉基本特征:锅炉型号、锅炉名称、编号、具体位置(经度和纬度)、制造厂名、制造日期、安装完工日期、投入使用日期、设计工作压力、许可使用压力、额定供热量或额定出力、介质出口温度、水处理方法、锅炉用途、移装、检修、改造、事故记录等。

压力容器基本特征(同上)。

3、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档案;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依据AQ/T9002-2006编写); 重大危险源报表。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情况: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情况,安全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源人员培训教育情况,预案演练记录(如:每次演练内容、参加人数、发现问题、修改结果等)、重大危险源警示标志设置情况。锅炉设施运行记录。通讯设施情况。

4、其他证照资料(复印件,均在有效期内):

营业执照(正副本)、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防雷防静电检测检验合格证及检测报告(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必须是法人代表,复训记录)和安全员资格证(复训记录)、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合格劳保服装购买凭证、锅炉压力容器使用许可证、锅炉压力容器及安全阀、压力表定期检验报告。锅炉周边设备、设施布置图(要求按比例绘制。包括锅炉半径150m范围内的设施设备数量、建筑面积及估价。人员分布图(要求按比例绘制。包括锅炉半径40m范围内相对固定人员数量及位置);近期安全评价报告、环境评价报告。

危险源监测评估措施 篇7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存储在设备或者系统中的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 该易燃、易爆或者有毒有害的物质超过规定的值, 就会发生危险事故, 这种物质就称为重大危险源[1,2,3]。近年来, 现场总线技术成为了我国以工业为主企业的控制系统的主流, 并且已经得到了十足的发展, 其中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内部的FCS和MIS不同系统之间的组网和数据融合[4,5,6,7]。本设计为了更好的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 采用CAN总线通信方式, 搭建硬件电路, 此硬件系统电路简单, 功能齐全, 可以有效的监测危险源。

2 CAN总线的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德国BOSCH公司开发了CAN总线通信协议, 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通信, CAN总线是一种多主总线, 很多种光导纤维都可以作为CAN总线的通信介质。CAN总线通信中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层的功能, 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补充数据位、编译数据模块、检查冗余长度、判断通信优先等工作[8]。

CAN总线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信数据模块的新编码方式完全代替原有的站地址。CAN总线通信协议采用了CRC自检和对数据的错误及时分析和处理的功能, 使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独有的CAN总线性能, 高效的可靠性和创新的设计, 尤其是应用在工业现场监测系统中, CAN总线的特点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成为最有潜力的现场总线, 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应用。

另外, CAN总线的多个主机相互竞争的结构, 可以多个主机同时操作和不分主次的串行总线。CAN总线可以每时每刻并且不受限制的发送数据。CAN总线协议技术已经是成熟的技术, 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产品化的芯片, 性价比高, 可以插在任何PC、XT兼容的计算机构成监测网络[9]。

3 危险源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本监测系统以天然气为监测对象展开设计。监测系统分为每个监测前端模块通过CAN总线传输给PC机, 用于监测温度、压力和液位等现场数据。危险源前端模块如图1所示。

危险源监测系统前端模块主要是有传感器, 信号调理模块,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显示模块和通信模块等组成。传感器将危险源的主要监测参数温度、液位、压力、气体浓度等转换成电信号, 经信号调理模块得到A/D所需要的输入电压, 其后送入数据处理模块实现A/D转换, 微处理器设置功能运行相应的程序模块, 将测试结果进行存储、显示, 智能CAN总线适配卡可以与上位机相连, 对运算结果进行处理。

4 CAN总线测试

在根据系统设计需要, 制定了危险源监测系统应用层协议, 定义了CAN网络通信报文格式并进行协议仿真。利用Vector公司的CANoe软件对危险源监测系统CAN总线网络进行功能建模, 对所设计协议进行仿真, 检测协议合理性和CAN通信性能。利用CANo软件进行CAN协议仿真主要分三个步骤:建立数据库, 建立仿真模型, 实现节点通信。

完成上述步骤后, 对模拟总线进行调试和仿真。包括总线上传输报文帧的标识符ID, 传输方向, 数据长度, 数据内容等信息。

总线负载率是判断网络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 从监测结果可知, 总线负载率为20.05%, 峰值负载率为20.05%, 总线传输性能良好。

通过以上监测结果可知, 总线传输负载率与峰值负载率均为20.05%, 而且实际的总线负载率要低于仿真值, 总线运行情况良好, 传输速率较高, 传输数据准确。可以得出结论, 协议设计满足要求, 网络设计也是合理的。

本文主要对上位机界面进行了设计包括:用户登录界面、系统操作界面和历史数据查询界面, 这样可以让操作人员在更安全的环境下监测危险源, 而且还可以为事故后的调查提供有力依据。另还对CAN总线通信协议进行了测试, 可以保证CAN总线更好的完成数据通信。

5 结论

本设计完成了基于CAN总线危险源监测系统的设计。此设计实现了CAN总线通信设计, 同时对监测点进行温度、液位、压力、气体浓度等参数监测, 可以通过LCD液晶显示在现场进行数据观察, 也可以传给上位机, 完成实时监测, 从而有效的预防了由于气体泄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爆炸、火灾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摘要:由于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 危险源监测系统成为了防止重大的危险事故发生的必要途径。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危险源检测系统, 研究了危险源监测系统的原理, 确定了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 包括温度、液位、压力、气体浓度等危险源的监测, 拟定了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具有硬件结构简单、交互界面友好、性价比高等特点, 达到在安全环境下对各种危险源的监测的目的。

关键词:危险源,监测系统,CAN总线

参考文献

[1]黄炳桂, 何胜辉.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1) :62-65.

[2]刘彦伟, 施祖建, 周家铭等.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实用性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3) :108-113.

[3]桑海泉, 刘骥, 魏利军.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与应急救援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7) :81-88.

[4]柳俊.谈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城市安全控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66-72.

[5]徐连胜, 段晓瑞, 胡玉昌.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J].水运管理, 2011, 33 (5) :32-35.

[6]师立晨, 魏利军, 罗艾民等.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8 (2) :163-166.

[7]刘凌燕.氧气厂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安全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 37 (10) :61-62.

[8]陶秋红, 张伟龙.CAN总线技术及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7 (9) :4-5.

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辨识及评估研究 篇8

【关键词】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辨识;评估

引言

地铁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地铁更加方便、快捷、准时、舒适,在城市交通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地铁建设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施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由于地铁的建设一般是在国际化大都市或者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加之地铁本身的建设施工运行位于地下,其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一旦出现事故将会是很严重的灾难,这就对地铁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路线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尽量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出行需要而又避开地质水文等地下环境复杂不宜施工的地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中,我们对当前地铁施工的危险点半辨识方法、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进行预测、提出建议。

一、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危险点源辨识研究起源于英国,欧盟目前也是相关风险预防法规最完善、发展最充分的地区,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在自己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认识并完善危险源辨识方面的研究,同时由于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对危险评估事故预防的方法研究给予了重视。

我国对于危险点源辨识的研究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工业建设发展水平相关联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的研究才逐渐展开,其中,由原劳动部组织的国家“八五”科技公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危险源管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并由此提出安全管理模式。此外,我国针对危险源辨识标准提出国家标准规定,明确了危险源的内容,采用限定规定物质及其数量、以临界量为标准的方法进行辨识,这也与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法一致,但是无论从危险源划分还是临界量确定上目前都没有一个标准。在辨识过程中,主要采取直观经验法、系统分析法、半经验方法等具体方法。

二、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评估简介

地铁施工危险源的评估作为风险衡量的拓展、安全评价的一部分,评估技术和衡量标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在危险源评估方面,不同国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半定量评估和指数评估几个大类,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各有优劣。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与数学概率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开发出了不少计算机软件包,例如危险辨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较为适用的危险评估软件,这些软件的使用也很好的减少施工风险、提升了经济效益。

我国的危险源评价伤害模型库是经过充分研究之后建立的,此外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用于风险评价,在多个领域采用。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是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其中的可靠性分析、事故树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都是经典的实用算法,为危险点源的控制评估、施工安全等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缺乏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从检测辨识到预警到应急预案等整个系统的建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危险源的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危险源识别、分析、评估及处置,针对这些环节,很多学者分别从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管理学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总体来说,我国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评估研究一般为定性分析或者半定量分析,实现了对隧道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决策以及风险跟踪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1]。

三、地铁施工危险点源研究探讨

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源是指施工过程中危险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水温条件、施工运行设备及技术管理、施工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等因素。这些危险点源有的是直接存在的,有的是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变为危险源的,情况复杂,需要严谨认真的辨识和评估确定,并根据危险点源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避免引发事故,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地铁施工中的危险点源一般是可以检测的,这也就使得这些危险本身可以预防,只要正确辨识评估,在施工中和实际运行中合理处置,就可以避免这些危险。例如北京地铁的军事博物馆段建设时,由于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和独特的岩层,使得建设施工和维护都复杂而艰难,然而路线的规划又难以避开这段工程段。由于辨识早,针对这段路线的施工方案经历了多次讨论完善和勘测确定,最终顺利通车,只要确保按照设计规定维护相关设施,就可以顺利使用。再如地铁安检措施,就是为了避免运行中的不安全行为、危险物质造成的事故。

目前,我国在地铁施工危险点源辨识和评估方面的完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危险源因素库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分析和总结地铁事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探索辨识原则,同时与城市水文地质研究相结合,对风险源进行分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危险源的因素库。其次是危险辨识-评估-处置体系和准则的确立,相关组织管理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采取责任制,从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化危险源内容和评估方法,尤其要注意应急预案的建立完善,使得整个研究成为一个体系,不仅方便施工,也为后续研究搭建了一个框架。

结束语

地铁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环保方面表现良好。地铁施工中,危险点源的辨识和评估工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为保证施工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当前地铁施工中危险点源的辨识和评估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结合有关实例,探讨了在危险点源辨识和评估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发展方向。希望地铁设计、施工方面对有关危险点源辨识评估和处置方面的研究处理可以更加细致,使地铁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贺爱群.地铁施工重大危险源评估与识别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张斌,黄羽燕.城市地铁工程项目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J].建筑与文化,2013(5).

[3]黄德华.关于地铁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

[4]周荣义,黎忠文.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危险辨识与施工坍塌事故应急预案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5(12):93-9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区综管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唱红歌比赛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