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分析和评估(共8篇)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1
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冠心病(CHD)中主要且危险性疾病,若治疗方法得当,可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或非致死性梗死)[1,2]。因此,早期有效的危险分层对治疗决策十分关键。患者的某些临床变量对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可能有一定的价值,这些因素有效地整合起来,其预测性可能更有意义。新近一种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患者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大小[3]。本研究则探讨TIMI危险评分法在UA患者中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7月-2008年1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就诊的UA患者105例。纳入条件:(1)入院前48h内典型的心绞痛发作;(2)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ST段下移≥1 mm或ST段抬高≥1 mm。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5岁者;(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3)体温>38℃和/或合并严重感染;(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5)近期手术、外伤;(6)妊娠。患者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并做心脏肌钙蛋白I(cTnI)检测。按登记表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心电图及心脏标志物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予告知本研究性质、方法和可能的风险性,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TIMI危险评分和分组
TIMI危险评分的变量来自TIMI11B试验人群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的对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的7个变量[4],包括:(1)年龄>65岁;(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3)已知有冠心病史;(4)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0~7分。参照文献[5]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分(0~2分)组、中分(3~4分)组与高分(5~7分)组,并分析其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间的关系。
1.3 随访
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住院期和随访期间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发生率。随访于发病第30天和第90天通过专人门诊或电话访问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方法创建无复合心血管事件生存曲线,Log Rank方法比较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别。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病例98例(随访率93.3%),包括男性57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2.2±9.3)岁。其中TIMI 0~2分组29例、TIMI 3~4分组51例、TIMI 5~7分组18例。
2.2 TIMI危险评分对UA患者危险分层、预后预测的影响
98例患者中住院期及随访期的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者共17例,其总发生率为17.34%。其中住院期发生反复缺血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事件分别为7、3和1例;随访期发生事件分别为3、2和1例。根据患者的危险积分,分析其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显示TIMI 0~2分组3.4%、TIMI3~4分组17.6%、TIMI 5~7分组38.9%。从低至高评分排列看,其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评分增加而呈进行性增高的趋势(P<0.05,见图1)。
2.3 TIMI危险评分对临床预后预测的比较
TIMI危险评分中评分值5~7分组中无复合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0~2分组和3~4分组(P=0.003,P=0.037);3~4分组中无复合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也短于0~2分组(P=0.042,见图2)。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组临床特征各异、危险层次不一的临床综合征,加强其早期的危险分层与正确分流对防止不良事件、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6]。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表现及血生化的检查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而且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住院,选择应用哪些药物,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手术等治疗决策和出院后的随访等的正确抉择。对该类患者的危险分层至今仍多采用单变量,如单项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I、cTnT)或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危险性及其临床预后[7]。虽然这些单变量对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价值,但仍不够全面。
Braunwald等曾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评估近期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大小,并将不稳定性心绞痛分成高危、中危及低危3种不同危险级别。此方法虽能较全方位反映患者的危险层次,但仍难以定量确定某一患者具体的临床危险性高低。由于UA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多个临床变量经同时校正后提供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可能更准确地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8]。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TIMI危险评分值低分与高分的患者数均较少,大部分患者位于3~4分之间;且随着评分值的增加,其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逐渐增高,临床危险性增加,这与Antman等[3]所报道的相类似。TIMI危险评分中除了常用的单变量如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评价指标外,还包括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绞痛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及近期有无使用阿司匹林史这些变量参与综合评分,因而能较系统、客观并定量分析具体患者的临床危险性,可能在量化危险性及提高预后预测准确性方面优于单变量因素分析[9]。TIMI评分对指导早期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着重要价值。研究[10]认为具有上述TIMI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死亡、心肌梗死或需血管重建的再发严重缺血事件的可能性增高,且评分越高危险性越大,而这些患者从低分子肝素、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等治疗中获益也越大。
可见,TIMI危险评分对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具有量化特性,用于UA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操作方便、实用且有效,对早期筛出的高危患者,及时启动有效治疗有重要价值。但该评分系统仍有一定局限,如尚未包括心功能状况等重要因素,因此,仍需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以建立一个信息更加全面、且又像TIMI危险评分系统简便实用的危险分层模型以应用于临床。这些危险分层模型能否指导临床实践并使患者更大获益,仍有待前瞻性评价及进行远期预后评估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连续诊治且随访资料齐全的UA患者98例,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及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按TIMI危险评分的7个变量进行计分,将患者分成不同的危险层次。分析患者危险评分值对住院期与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评分增加而呈进行性增高,无复合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随评分值增加而明显缩短。结论:TIMI危险评分用于UA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操作方便、实用、有效,且具有对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量化特性。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血栓溶解疗法,危险因素,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Nicholls SJ,Hazen SL.Myeloperoxid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6):1102-1110.
[3] Antman EM,Cohen M,Bernink P,et al.The TIMI risk score forunstable angina/non-ST elevation MI:a method for prognostica-tion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 making〔J〕.JAMA,2000,284:835-842.
[4] Antman EM,McCabe CH,Gurfinkel EP,et al.Enoxaparin pre-vents death and cardiac ischemic events in unstable angina/non-Qwave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of 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ⅡB trial〔J〕.Circulation,1999,100:1593-1601.
[5] Scirica BM,Cannon CP,Antman EM,et al.Validation of the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risk score f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TIMI III registry〔J〕.Am J Cardiol,2002,90:303-305.
[6]胡大一,赵明中.加强胸痛的早期识别和救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75-76.
[7]赵明中,胡大一.不稳定心绞痛和无ST段提高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与处理〔A〕.见: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5-118.
[8] Maseri A,Rebuzzi AG,Cianflone D.Need for a composite risk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syndromes tai-lored to clinical practice〔J〕.Circulation,1997,96:4141-4142.
[9]赵明中,胡大一,陈学英,等.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危险评分在老年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03-1104.
[10] Braunwald E,et a.lACC/AHA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ec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mmary article〔J〕.JACC,2002,40(7):1366-1373.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2
和应急预案
二○一二年一月山西介休鑫峪沟东沟煤业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为了积极应对我矿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有可能造成一次三人以上经济损失特别严重的事故),有效防治突发紧迫性事故灾情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此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落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本,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防止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矿井的整体抗灾能力。
二、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表明: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源物质,且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位,危险物质是指一种或若干种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或属同一各工厂的边缘距离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广义上讲:“可能导致重大隐患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三、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有关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规定:井工开采的煤矿企业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属于重大危险源:
1、高瓦斯矿井;
2、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3、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
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
5、煤层自然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
6、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级以上的矿井。
由《山西介休鑫峪沟东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表明,对我公司各项危险源评估如下:
1、矿井水害:由地质报告表明,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727m3/d又根据本矿实际开采调查表明井田内的主要水害为老空水,积水。
2、煤层自燃倾向:鉴定结果为Ⅱ级;
3、煤尘报站实验结果:有爆炸性;
4、煤层瓦斯调查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
5、顶板状况:井田内断层较发育,岩层节理裂隙相对发育,使各岩层的完整行的各煤层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较差,开采时各煤层的顶底板均不易管理,是概况安全生产的一大危险源。
6、运输:由于该井田受断层的影响,煤层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15-35°之间,运输系统也存在较大隐患。
综上所述,我矿存在重大危险源可定为:
1、矿井水害;
2、煤层自燃;
3、煤尘爆炸;
4、顶板管理;
5、运输管理。
四、应急救援预案
(一)、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王光荣(总经理)
副总指挥:杨立国(总工)冯忠利(安全副总)
王文辉(通防副总)冯吉永(机电副总)
冯两信(生产副总)
成 员:陈守亮(调度主任)梁 晶(地测部长)
郝洪富(技术部长)王树清(机电部长)
贾作岭(通防部长)王和平(安检部长)
王功远(基建部长)王增卫(运输队长)
刘衍海(后勤部长)
(二)、事故救援程序及要求
1、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和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调度室,凡重大事故立即报告区煤炭局、区安监局、区人民政府、劳动部门和工会等,同时迅速与市矿山救护大队取得联系。
2、上报的内容有: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类型、事故的简要经过、伤害程度、事故初步原因等。
3、事故发生后,指挥部必须召集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依照重大灾害处理计划和本事故应急预案,分头按各自职责,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同时与就近的医院取得并设立医疗救援站,对遇险人员进行急救工作,并按要求做好详细记录。
4、救灾指挥部地面基地设在矿调度室,指挥部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轮流值班。
5、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必须首先组织救护队进行侦察,探明灾区情况,包括:灾情性质、发生地点、设计范围、人员分布等。
6、在靠近灾区的安全地点设立井下基地,井下基地配备急救人员值班,设立通往指挥部的灾区的专线电话,备有必要的救护装备和器材。
(三)指挥部成员的主要职责
总指挥: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副总指挥及成员的协助下,制定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计划、方案和措施。
副总指挥:根据总指挥的命令及各自岗位职责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组织处理事故所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的及时到位。
安检部长:及时的准备好抢险救灾所需的物资、设备,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迅速运到制定地点。负责做好抢险材料库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库内器材充足、完好。主要物资、设备有:
1、直径400mm风筒 50节
2、小型电缆 500m 3、11kw小绞车 3台
4、馈电开关(120)5台
5、铁锹 100张
6、灭火器 20台
7、自救器 80台
8、沙袋 300袋 9、3kw潜水泵 4台
10、直径2寸排水管 500m 矿调度室主任: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同时按汇报程序将事故逐级向领导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救护大队汇报。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及时传达总指挥命令,统计和掌握出入井人数和留在井下各区域的人数。
技术部长:提供正式准备的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避灾路线图等有关图纸供指挥部使用,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机电部长:根据指挥部命令,负责改变主扇的工作方法及矿井的停送电工作,及时抢救或安装机电设备,并完成其他相关任务。
通防部长:根据指挥部命令,在机电部长配合下负责改变矿井主扇的工作方法,配足应急维修巷道所需的坑木、支柱等支护材料,负责局扇、风筒的安装设臵工作,并选派专职瓦检工对井下救灾过程中风流的有害气体浓度进行不间断检测;若灾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事故的蔓延。
后勤部长:负责事故抢险和事故处理过程中治安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进入场区,更不准入井,井口、工业广场内设专人警戒,严禁闲杂人员在场内逗留围观。
发生事故队组的队长,班长:事故发生后,迅速清点事故区域内的人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的将所有人员全部撤退到安全地点。同时迅速将事故发生的地点、范围、原因等详细情况如实向矿调度室报告,并随时接受指挥部命令,积极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各项抢险任务。
五、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方案
要求个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应急救援知识,具备突发性抗灾抢险能力,一旦发生较大事故后,要及时向公司安全监管部门和上级有关单位报告,如:依靠自身救援力量不能满足时,要及时通知签约款山救护队参加救护,同时公司总经理要调动公司其他单位的救护资源参与救护并做好随时向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求援的准备。事故救援应本着统一指挥、自救互救、安全抢救、先人后物的原则进行。
(一)发生透水事故的应急救援
1、发生透水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在情况允许时,要迅速抢救,就地解决,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护,堵住出水点,避免事故扩大。如情况紧急,水势很猛,无法抢救则应有组织的避开压力水头,迅速撤离事故区,至上水平或地面。
2、事故所在单位应向有关部门领导和公司及时汇报,通知井下有关人员撤出危险区域,并通知救护队及有关单位尽心抢险。同时迅速成立救灾指挥部,指挥部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落实各类救灾设备和设施,根据突水地点、突水量和受困人员情况制定相应救援方案,并立即组织实施。
3、立即通知中央变电所和水泵房,关闭防水门,加大排水量。保证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转。
4、透水事故发生后,各单位要尽快准确地核查下井人员,如发现有人被突水、崩浆事故被堵于井下,应判断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采取一切措施抢救(但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进行)。
5、如排水能力不足时,要立即组织增设水泵和管路,并可将供水管路改为排水管路。临时加大排水。在确定下部人员全部撤离后,为保证排水设备与中央变电所不被淹,可采取把水引入下部巷道和硐室的方法缓解灾情。
6、在险情得到缓解时,要立即制定处理措施,组织堵水点或砌筑防水墙,防止再次出水。
7、险情排除后进行施工前,必须采取先探后掘的预注浆封闭施工方法施工,防止二次透水。
8、透水事故发生后,根据突水量大小,排水能力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排水,使水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9、透水事故发生后,必须尽快查明充水源、水量变化与补给等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对掘进工作面的透水,当水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可以建立挡水墙,然后再确定处理措施。
10、发生透水事故后,井下人员万一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而被堵在上山独头巷道内,遇难人员应保持冷静,避免体力的过度消耗,等待救援。
(二)矿井火灾、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外因火灾比较直观,初期火势较小,容易控制,现场人员应充分利用防尘供水管路、灭火器或其他可能利用的灭火工具进行灭火。
2、如果火灾规模较大,现场人员不能直接扑灭火灾时,应尽快将火灾的地点、范围、性质等情况向调度室汇报,并积极组织受火灾威胁区域的人员沿避灾路线尽快撤离灾区。
3、调度室接到井下火警报告,应根据事故的地点、性质、规模等,立即通知灾区人员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尽快沿避灾路线撤离灾区,并及时通知矿山救护队和有关领导救灾。
4、矿长应积极组织矿山救护队营救灾区人员,并组织人员采取措施,控制火势蔓延,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灭火方案。
5、电气设备着火灭火时,必须首先切断电源;油类着火时,禁止用水灭火。
6、根据已探明的火区地点、范围等情况,确定调整通风系统方案。①在进风口附近、井筒、井底车场和井底车场直接相通的大巷发生火灾时,应采取全矿井反风措施。
②采区主要进风巷发生火灾时,可采取积极方法直接灭火或短路通风;采掘工作面发火,用积极方法扑灭时应用隔绝方法进行封闭。
③采区火灾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张挂风帘、减风或采用局部反风方法来处理。一般情况下主扇都要保持正常运转。
7、当井下火灾规模较大时,无法直接灭火或直接灭火无效时,必须采取封闭火区的灭火措施。封闭时应采取在火源的“进,回风侧同时封闭”;不具备同时封闭条件时,可以采用“先封闭火源进风侧,后封闭火源回风侧”的封闭顺序;一般不采用“先回后进”的封闭顺序。封闭火区应采取措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缺氧窒息和瓦斯爆炸事故。
8、井上下安设消防材料库,必须及时补齐库内消防材料。
9、抢救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遇难人员时,必须在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救护队为主进行。
10、迅速查明灾区通知组织撤离受灾人员到安全地点或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抢救遇难人员,同时组织探明灾区地点范围和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
11、立即切断有关电源。
12、确定井下通风状况,采取反风或零点通风,控制灾区进风量。
13、救灾人员必须佩戴能工作4小时以上的自救器具,严禁穿戴化纤衣物。
14、在发生火灾的初期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组织灭火,及时扑灭火源。
15、当在确实保证没有二次发生和二次爆炸危险时,及时组织修复被破坏设备设施,恢复正常通风。
16、当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灾源点附近的人员,可采用毛巾或衣物挡住嘴脸,就地趴到在底板和水沟中,以防受火焰或有害气体的伤害。
17、避灾时,如就地有压风管路时可小量打开接头作为临时供氧。
18、在难以撤离时,班组长、队长等应立即组织好人员以最快、最近的原则迅速转入到独头巷道以岩巷为佳,堵住入口关闭局扇,沉着冷静的待援,可采用灯光和不断敲打管路及轨道等方法作为待援信号(当场班组长以上干部不在时,由有经验的老工人负责组织撤离工作)。
(三)自燃发火事故的应急救援
发生煤层自燃发火后,井下工作人员要立即向矿有关部门汇报,自燃程度严重或威胁人员安全时要立即组织人员撤离灾区。矿应根据灾区范围和自燃程度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火灾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利用各种手段对灾区灭火进行处理。自燃温度较高时,要特别注意检查瓦斯情况,防止瓦斯积聚发生爆炸,当自燃程度较为严重、灾区范围较大难以控制时,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封堵,并向公司汇报。
(四)顶板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1、顶板的监测评估、监控措施
2、顶板事故的处理计划
采掘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时,首先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并向调度室汇报采取抢救措施。处理事故时,应由外向里逐段加固冒顶区周围的支架,清除进出口堵塞物,尽快接近堵人部位进行抢救。冒顶区不通风时,尽快安臵局扇、风筒,以确保冒顶区域有足够的风量。
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提升运输事故发生后应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大小进行处理,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迅速向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人员发出警报。
2、当事故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安全时应设法迅速撤离至安全地点,妥善避难。
具体处理办法:①运输皮带发生断裂,着火时事故时,应首先立即停机,制定现场处理预案,通知皮带下方或迎风方向所涉及的工作人员迅速撤离,以防止事故的扩大;②提升机工作闸损坏时,必须立即停止运转,进行检修,如达不到技术性能时,不准开车。③发生脱钩断绳、跑车事故时应立即通知下方车场工作人员紧急避难,拉响警铃,积极处理,报矿调度。④刮板机机头,机尾翻翘断链伤人时,应根据伤情进行抢险,严格执行“三先三后”的原则,联轴器着火事故发生时应使用灭火器,直接灭火,防止事故扩大。
(六)避灾路线
1、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及火灾事故的避灾路线 ①掘进工作面→运输大巷→主、副斜井→地面
②其他区域的工作人员在发生事故时,应迎着新鲜风流的方向迅速撤到安全出口。事故区域回风流中的人员,应就近通过风门进入进风巷道,然后由主副斜井,撤出地面。
2、发生水灾时的避灾路线
发生水灾事故后,只要不是独头的上山,本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原则,由出事地点就近进入位臵较高的巷道,直至主副斜井,撤出地面。
发生其他事故时,就近撤出地面。主斜井及副斜井是矿井的两个安全出口。
(七)事故保护
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随意挪动和破坏。因抢救人员为防止事故的扩大以及疏导等原因而移动现场的物体,应采取绘制事故现场图等方式对事故现场做出标记和详细记录,妥善保存现场痕迹、物证等证据。
(八)其他
1、本《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理。
2、本《预案》及《重大灾害和处理计划》每年年初由总经理负责贯彻学习。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3
1 栎尺蠖生物学特性
1.1 栎尺蠖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蛾子, 体灰褐色, 雌雄异形, 雄虫体长6~8mm, 翅展22~30 mm。前后翅各有3条黑褐色波状带 (后翅不明显) , 外缘线有黑褐色三角形小斑点7~8枚。触角栉齿状, 复眼圆形、黑色。雌虫体长7~10 mm, 黑褐色, 体粗壮, 背面有灰黑色鳞片组成的2条纵纹;翅退化, 狭长, 翅展仅有5~6mm。前翅约为后翅的1/2, 有3条黑色波纹。卵圆柱形, 长约0.8 mm, 粗0.5 mm左右, 卵壳表面有排列整齐的花纹。初产翠绿色, 后渐变淡绿色或半红半绿色。孵化前灰黑色或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3~28 mm, 黑褐色, 腹部第2、3节两侧有2个黑色圆形突起;体背有4条黄色或褐色纵线。蛹纺锤形, 体长6.5~9.3 mm、宽2.4~3.0 mm。初产淡绿色, 后变棕黑色或棕红色。第6节近气门处有1菱形凹陷, 尾端分叉[2,3]。
1.2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1年发生1代, 以蛹在土内越夏、越冬。成虫1月下旬羽化、交尾、产卵, 2月为羽化盛期。3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 4月底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5月上旬进入蛹盛期, 蛹期长达9个月。成虫耐寒性较强, 3~5℃时羽化数量最多, 雌蛾性引诱能力明显。卵多产在树干2 m以下的粗皮裂缝内, 产卵量平均176粒。初孵幼虫在芽苞内取食, 幼虫共5龄, 4~5龄危害最严重, 可将叶片吃光或仅残留叶脉, 危害期在40 d以上。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 初龄靠风力传播。老熟幼虫落地化蛹, 其深度在6 cm以内的土层中, 以2 cm处数量最多[4]。
2 发生危害规律
2.1 发生状况
南阳市以栓皮栎、麻栎为主的栎树40万hm2, 主要集中在伏牛山区, 平均每年中度以上发生危害面积1.5万hm2, 而且呈不断扩散蔓延趋势。大发生时, 大面积树木叶片被吃光, 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森林景观。
2.2 危害规律
栎尺蠖主要有2种传播途径:一是通过幼虫、成虫自然扩散, 传播距离较近, 不会跨地区传播;二是通过人类活动传播, 运输虫木, 将该虫从疫区带到另一地区, 造成扩散蔓延。
该虫的发生与气候、营林方式有关, 与树龄、树势关系不密切。如果冬春温度偏高, 多雨雪, 利于该虫越冬、羽化和幼虫孵化, 当年危害就较严重;人工栎树纯林被害严重, 栎树混交林危害较轻, 零星分布的栎树没有虫害;该虫的危害程度不受树龄、树势影响, 大发生时林木受害情况基本一致。
3 风险分析
3.1 传播的可能性
由于南阳市地处鄂、豫、陕3省交界处, 交通便利, 林产品物流频繁, 该虫极易传播, 而且南阳市与3省交界处栎树面积大, 一旦传播, 必将很快在湖北、陕西扩散蔓延。
3.2 对森林资源的威胁性
栎尺蠖是一种暴食性的食叶害虫, 严重威胁南阳市森林资源安全和造林绿化成果。该虫幼虫在3月下旬孵化后, 钻入栎树芽苞取食嫩叶, 危害期40 d, 很快能将全部叶片吃光或仅留叶脉, 使大面积栎树出现“夏树冬景”, 削弱树木的正常生长, 影响森林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 破坏森林生态环境。
3.3 除治的困难性
由于南阳市的栎树纯林面积大, 且多分布于深山高海拔地区, 缺水少电, 交流不便, 大面积人工防治十分困难。同时, 由于环境条件适宜, 寄主资源丰富, 而天敌等制约栎尺蠖危害的因素匮乏, 所以栎尺蠖大面积除治的困难性较大。
4 主要防治措施
栎尺蠖寄主范围广, 适宜性强, 传播迅速, 破坏性很大,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该虫的发生和蔓延。一是营林措施。开展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 提高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飞机防治。采用飞机低量喷洒生物制剂进行大面积防治。药剂可选用阿维灭幼脲胶悬剂、苯氧威制剂和森得保 (Bt) 粉剂等药剂。三是人工喷雾、喷粉防治。利用高射程喷雾机喷洒阿维菌素与灭幼脲Ⅲ号混配剂进行叶面防治;采用喷雾喷粉机喷洒森得保 (Bt) 粉剂进行防治。四是放烟、喷烟防治。对郁闭度大、集中连片、水源缺乏的地方, 于晴朗无风的早晨或傍晚燃放敌马烟剂或使用喷烟机喷烟防治。
摘要:对豫西南地区栓皮栎尺蠖生态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系统分析评估了栎尺蠖的危险性风险, 认为栎尺蠖多发生在山区, 暴食性强, 传播扩散迅速, 危害严重, 必须实施有效防治。
关键词:栓皮栎尺蠖,危险性风险,豫西南地区
参考文献
[1]萧刚柔, 于诚铭, 王淑芬, 等.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林晓安, 裴海潮, 黄维正, 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3]王邦磊.林业有害生物及无公害防治[M].郑州:中原人民出版社, 2009.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4
根据《大雁公司关于全面开展2018年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神雁安〔2018〕6号)要求,结合中心实际情况,中心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风险管控领导小组,并从1月10日开始,开展全中心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
一、工作部署
1月10日由中心副主任组织各部室、单位负责人召开2018年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专题会议,首先对《大雁公司关于全面开展2018年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进行宣贯,并制定中心的辨识和评估计划。
二、工作开展安排
2018年1月10日至1月20日各部室、单位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
2018年1月21日至2月10日根据工作任务辨识危险源。2018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2018年2月15日至3月1日对危险源制定管控标准及措施。2018年3月2日至3月4日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审核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
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
1.全员参与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危险源辨识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管理措施及标准不严谨、不规范。
—1—
3.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一线工作人员多数辨识内容简单,表达不具体。
4.个别单位或部门对待此项工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和未按计划时间节点完成辨识。
四、风险概述
中心通过将近2个月的工作开展,梳理出工作任务共70项,辨识出危险源共670个。其中一般风险危险源325个,同比去年增加33条;低风险危险源185个,同比去年增加32个;中等风险危险源145个,同比去年增加34个;重大风险危险源15个,同比去年增加4个。人员方面危险源增加74条,机械方面危险源增加31条,环境方面危险源增加17条,管理方面危险源减少19条。
通过辨识发现危险源大部分管理对象是对于“人”的,其次是“管理”,中心在制定防范措施时,重点是“人”的管理,今后进一步加强员工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技能,降低安全风险,避免隐患产生,杜绝事故发生。
二〇一八年四月九日
—2—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帕金森氏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1岁~85岁(66.3岁±8.6岁);病程0.8年~12.3年(6.2年±1.4年)。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1984年10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关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分类(草案)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3];②年龄≥60岁;③病人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脑出血、脑炎以及创伤等引起的继发性PD病人;②特发性震颤病人;③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体位性低血压、纹状体黑质变性病以及正压性脑积水等帕金森氏叠加综合征病人;④严重痴呆病人;⑤心、肺、肾等重要躯体器官病变病人;⑥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有既往精神病史病人;⑦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病人。
1.3 研究方法
1.3.1一般资料调查
详细收集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性别、起病年龄、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Hoehn-Yahr(H-Y)分期、日常工作生活能力、运动障碍等。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定,ADL总分14分~56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差[4];②运动障碍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中的运动功能分量表(UPDRS-Ⅲ)评定,UPDRS-Ⅲ总分0分~56分,分值越高代表运动障碍越严重[4]。
1.3.2抑郁、焦虑评估
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两名医师对病人进行抑郁和焦虑状况评估,评估结果取两者平均值。①抑郁状况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估[5]:包括抑郁情绪、绝望感、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精神焦虑、躯体性焦虑、疑病等17项内容,测评HAMD-17总分≥17分病人纳入抑郁组,测评HAMD-17总分<17分病人纳入非抑郁组;②焦虑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5]: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躯体性焦虑等14项内容,测评HAMA总分≥14分病人纳入焦虑组,测评HAMA总分<14分病人纳入非抑郁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D伴发焦虑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病人抑郁、焦虑情况
78例PD病人中抑郁者43例(抑郁组),占55.12%,在HAMD-17评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抑郁情绪(9 3.0 2%)、全身症状(9 0.6 9%)、躯体性焦虑(81.39%)、精神性焦虑(76.74%)、工作兴趣减退(74.41%);焦虑病人46例(焦虑组),占58.97%,在HAMA评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认知功能(97.82%)、紧张(93.47%)、焦虑心境(86.95%)、失眠(84.78%)、躯体性焦虑(肌肉系统)(78.26%)。
2.2 PD病人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病人受教育程度、病程、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受教育程度、病程、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作为自变量,将HAMD-17评分作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和UPDRS-Ⅲ评分与HAMD-17评分呈相关性,说明病程和UPDRS-Ⅲ评分是PD病人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详见表1、表2。
2.3 PD病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病人的受教育程度、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将受教育程度、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作为自变量,将HAMA评分作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和UPDRS-Ⅲ 评分与HAMD-17评分呈相关性,说明受教育程度和UPDRS-Ⅲ 评分是PD病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详见表3、表4。
3 讨论
PD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和动作过缓等运动障碍。PD可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活不能自理,并常出现多种并发症,但是目前PD还无根治措施,临床治疗多以延缓病情发展为主[6]。近年来研究发现[7],抑郁、焦虑是PD病人常见症状,尤其是老年病人,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更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国外相关研究发现[8],抑郁和焦虑是老年PD病人生活质量严重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老年PD病人伴发抑郁、焦虑的认识,及早进行针对性干预,提高PD病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PD伴发抑郁、焦虑的发病率方面文献报道差别较大。在抑郁方面,多数研究结果显示,PD病人伴发抑郁的发病率为20%~75%[5],国外一项关于79例初发PD病人10年随访研究显示PD病人抑郁发生率为55.7%[8],另外,Bibliographic[9]在研究中显示4 0岁以上PD病人伴发抑郁的发病率仅为41.9%,而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率为40%~5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78例老年PD病人抑郁的发病率为55.12%,未与其他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在焦虑方面,有报道[5]指出PD病人焦虑的发生率稍高于抑郁,但是具体的发病率调查报道结果差别也很大;朱建忠等[11]对40岁以上PD病人的调查研究发现,PD病人焦虑的发生率为41.4%;Amber的一项临床问卷调查显示,PD病人的焦虑发生率高达6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PD病人的焦虑发病率为58.97%,与Amber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关于PD病人抑郁、焦虑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选定的研究人群和不同的诊断标准有关系,本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老年PD病人,而老年病人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所以本研究结果中的发生率更高。另外,采用不同的抑郁、焦虑评估量表也与发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陈生弟等[12]在分析国内外相关评定量表后认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完全可以用来评估病人的抑郁、焦虑程度,为此本研究选取HAMD-17和HAMA作为评估量表,同时为了评估结果的客观一致,所有的评估工作都由两名固定医师独立完成评估,结果取两者平均值。
临床实践中,PD和抑郁、焦虑的症状十分相似,都具有活动减少、注意力涣散、睡眠障碍、淡漠等临床表现,导致临床诊断相对困难。本研究结果证实,老年PD伴抑郁病人HAMD-17评分项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5项依次是抑郁情绪、全身症状、迟滞、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而这5项典型表现与单纯抑郁病人和PD非抑郁病人的表现均有所不同,根据相关研究[13]显示,单纯抑郁病人的有罪感、自责以及自杀等症状表现十分显著,而这些症状在PD伴抑郁病人中表现并不突出,另外,相关研究[6]发现PD非抑郁病人虽然全身症状、迟滞症状表现十分显著,但是在抑郁情绪、精神性焦虑和工作兴趣减退方面并无突出表现,因此,临床诊断上注意观察老年PD病人抑郁情绪、精神性焦虑和工作兴趣减退症状是否表现显著,有助于对老年PD病人伴发抑郁的诊断。在老年PD病人焦虑症状表现方面,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老年PD伴发焦虑病人HAMA评分项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5项依次是认知功能、紧张、焦虑心境、失眠、躯体性焦虑(肌肉系统),而根据郑玉敏等[14]对帕金森病人非运动症状的研究,除认知功能和失眠症状表现外,其他3项在PD非焦虑病人中表现均不显著,因此,临床诊断中关注病人紧张、焦虑心境和焦虑(肌肉系统)等症状表现可以为PD病人焦虑状态做出真实的评价。
目前,PD病人伴发抑郁、焦虑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有限的研究中,也因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和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中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起病年龄、病程、H-Y分期、ADL评分、UPDRS-Ⅲ 评分和左旋多巴日服量等因素纳入评价标准,经过对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组间比较发现,PD伴抑郁病人的受教育程度、病程、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与PD非焦虑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伴焦虑病人的受教育程度、H-Y分期、ADL评分和UPDRS-Ⅲ评分与PD非焦虑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以上明显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和UPDRS-Ⅲ评分与病人伴发抑郁成明显的相关性,而受教育程度和UPDRS-Ⅲ评分与病人伴发焦虑成明显的相关性,两者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影响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并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下降,从而引起抑郁,因此病程导致的抑郁是一种巴胺能神经元生病因引起的器质性抑郁,而焦虑更多的则是心理性因素,所以病程并不是产生病人焦虑的主要原因。UPDRS-Ⅲ评分反映的是病人的运动障碍程度,UPDRS-Ⅲ 评分越高代表运动障碍越严重,而运动障碍的加重也势必会给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引起抑郁和焦虑。另外,在本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与焦虑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性,但是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病人伴发焦虑的发病率越低[6],这与本研究结果并不相符,本研究认为,高学历老年PD病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对日常生活的诉求也较高,但是病痛的困扰难免会降低其日常生活质量,从而导致病人内心负担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情感障碍,当然这种明显的差异也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人群有关。
综上所述,抑郁和焦虑在老年PD病人中发病率较高,病程和UPDRS-Ⅲ评分是病人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和UPDRS-Ⅲ评分是病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PD病人抑郁和焦虑变化,提高PD病人抑郁和焦虑诊断率,针对PD伴发抑郁、焦虑病人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评估老年帕金森氏病(PD)病人抑郁、焦虑情况,分析影响抑郁、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78例老年PD病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对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利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抑郁、焦虑相关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78例PD病人中抑郁43例(55.12%),在HAMD-17评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抑郁情绪、全身症状、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焦虑46例(58.97%),在HAMA评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认知功能、紧张、焦虑心境、失眠、躯体性焦虑(肌肉系统);病程和UPDRS-Ⅲ评分与老年PD病人伴发抑郁的密切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和UPDRS-Ⅲ评分与老年PD病人伴发焦虑密切相关(P<0.05)。结论 抑郁、焦虑在老年PD病人中发病率率较高,病程和UPDRS-Ⅲ评分是病人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和UPDRS-Ⅲ评分是病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针对PD病人高危因素,及早诊断和治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6
评估区地处临夏和兰州。临夏位于内陆中纬地带, 气候温凉为主, 四季不分明, 降水南多北少。其特点是:春季回暖慢, 多降温, 连阴雪;夏季短而凉爽, 多大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 多阴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属10.2℃~11.7℃;一月为零下-6.7℃~-5.3℃;七月为18.1℃~22.7℃。历年最高温度为39.8℃;历年最低温度为-24.7℃。年平均降水量311.7mm~281.2mm, 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占年降雨量53%~63%。最大冻土深度约85cm~103cm。
拟建项目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 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区内沟谷纵横, 地形起伏较大, 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 山区一般为基岩出露。整个地势南高北低, 西高东低。拟建线路走廊带地貌类型可分为:黄土丘陵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其中黄土泛分布于评估区, 土体具有大孔隙, 结构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无层理, 土体干燥-稍湿。该类土体是评估区崩塌、滑坡灾害的多发地层。
区域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中祁连地层小区和南祁连地层小区。沿线大部分路段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古生奥陶统、白垩系和第四系。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主要为道路建设、陡坡缓坡耕种、采砂采矿、农业生产灌溉;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地下水富水性变化较大。造成沿线多处处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本次仅对沿线滑坡进行评估。
2 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
2.1 滑坡的类型特征
评估区内共有滑坡5处, 2处巨型滑坡, 1处中型滑坡, 2处小型滑坡, 其中黄土滑坡1处, 黄土-基岩滑坡4处。黄土滑坡坡体主要由各种成因的黄土及次生黄土组成, 尕台庙滑坡 (K13+600) 。黄土-基岩滑坡分别在八盘峡水库左岸张家台滑坡 (K7+800-k7+900段) 、焦家湾滑坡群 (K15+600) 、盐锅峡滑坡 (K22+750) 、刘家峡孔家寺滑坡 (K38+200) 。黄土滑坡体滑动面多呈圆弧状, 滑动面位于黄土体层内或前缘位于黄土同下伏基岩的接触面, 其中、后部有黄土的垂直节理演化而成, 滑坡后壁高1m~3m, 滑坡的变形破坏为蠕动-拉裂型;黄土-基岩滑坡滑体由各种成因的黄土和下白垩系、新近系砂砾岩、砂岩、泥岩共同组成, 但基岩所占滑坡体的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八盘峡水库右岸、焦家湾、朱家台台缘, 滑坡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黄河两岸半山腰或坡脚地带, 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 且这一带人口密度大、村庄较多、耕地多。人类活动强烈, 山体裸露, 地质环境较差, 滑坡灾害发育。
2.2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2.2.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滑坡发育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地形平坦宽阔, 即使其它因素存在, 滑坡灾害也不会发生, 但地形陡峭、破碎, 沟壑密度大, 则滑坡崩塌越容易产生。斜坡坡度和坡高是滑坡产生的基本条件。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统计, 斜坡坡度在15°~50°, 坡高在100m~250m, 容易产生滑坡。另外黄土斜坡上大量发育的串珠状落水洞、陷穴等黄土溶蚀地貌, 有利于降水入渗, 增加坡体自重, 降低抗滑力, 引发滑坡发生。
2.2.2 岩土体类型
调查区广泛分布的薄层半坚硬至软弱砂砾岩夹粘土岩岩组 (T+K) , 层状软弱粘土岩岩组 (N) 及黄土 (Q) 是区内滑坡产生的易滑岩组。黄土与粘土岩接触面及粘土岩岩组内部的泥化夹层, 本身就是一软弱面, 而黄土层中的垂直节理极为发育, 有利于降雨入渗, 粘土岩为相对隔水层, 容易积水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并且遇水极易软化, 大大降低了粘土岩及黄土与粘土岩接触面得抗剪强度。
2.2.3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挽近时期以来, 调查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大部分地段属强烈上升区, 因地壳上升引起剥蚀作用加剧, 河、沟谷下切, 山体高差加大, 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另外老断裂的复活, 造成岩体破碎, 使滑坡十分发育。评估区处于地震烈度Ⅶ度区, 地震活动频繁。
2.2.4 降雨
降雨是评估区滑坡、崩塌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降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雨通过节理、落水洞及裂缝渗入坡体, 加大斜坡体自重并软化滑带土, 降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及抗拉强度, 使斜坡失稳, 导致滑坡产生;降雨形成的洪水, 冲刷、淘蚀斜坡坡脚, 削弱斜坡的支撑部分, 促使滑坡产生;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控制着滑坡规模和滑坡数量。
2.2.5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工程建设中不合理的人为削坡, 引发滑坡产生。如抚河村尕台庙滑坡。二是农业生产建设中的灌溉, 引发滑坡产生。如盐锅峡黑方台台缘滑坡群、张家台滑坡。
3 滑坡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1) 滑坡稳定性评价。根据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 现有的变化破坏迹象, 对比已有滑坡发生的条件, 结合滑坡稳定性评判依据, 判定滑坡的稳定现状。评价结果为:区内1处稳定性较差, 4处稳定性差。
2) 灾情与险情。根据本次调查与资料分析, 评估区内黑方台缘南侧张家台滑坡群1987年发生滑坡灾害, 死1人, 直接经济损失3 138万元, 灾情等级为特大型, 潜在威胁1 459人, 潜在经济损失2 340万元, 危险性等级为特大型, 危害程度为特重;其余4处滑坡主要对拟建公路、八盘峡水库、黄河水域构成危害, 灾情、险情等级均为小型, 据此危害程度轻。
3) 滑坡现状危险性评估。根据滑坡的危害程度及稳定性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区内1处危险性小, 2处危险性中等, 2处危险性特大。
4) 典型滑坡危险性评估 (盐锅峡黑台台缘滑坡)
该滑坡位于永靖县盐集镇盐集村, 山城沟口东侧, 地处黄河IV级阶地的黑台台塬, 滑坡位于拟建公路K22+700右侧100m处, 为小型黄土-基岩滑坡 (图1) 。
(1) 滑坡分布区地形
该滑坡位于黑台山城沟东侧台塬斜坡地带, 为黄河IV级阶地的前缘, IV级阶地台面地形平坦, 其前缘与黄河II级阶地相接。黑台台塬与II级阶地的高差约130m。斜坡体上陡下缓, 上部坡度40°左右, 下部坡度20°~35°, 平均35°。
(2) 滑坡分布区地层
该滑坡及其外围出露地层为: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成黄土 (Q32eol) , 厚度约40m~50m, 质地疏松, 具大孔隙, 垂直节理发育。中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击层 (Q21al) , 岩性为亚粘土、砂砾卵石, 厚度约10m, 松散无胶结。下部为下白垩系河口群 (K1hk) , 岩性为紫红色、暗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沙砾岩及砂岩, 呈半胶结状, 表层风化严重。该套地层中泥岩透水性较差, 遇水极易软化。其产状160°<36°, 其倾向与斜坡坡向基本一致。
(3) 滑坡规模及变形特征
该滑坡群处于黑台西北方边坡易滑地带。滑坡长约300m, 宽约50m, 滑体厚约20m, 滑体分布体积30×104m3, 为小型滑坡。该滑坡平面形态呈矩形, 滑坡后缘呈孤形分布, 滑坡厚壁陡直, 坡度可达60°~70°。
(4) 引发因素
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研究, 该滑坡主要由于大量灌溉水沿黄土垂直节理下渗, 抬高地下水水位, 软化黄土、粘土及基岩风化壳, 促使黄土湿陷、台面下沉, 降低台塬斜坡体岩土体抗剪强度, 诱发台塬边坡失稳, 并反复发生滑坡。
(5) 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该滑坡滑坡体上发育拉张裂缝数条, 裂缝长10cm~20cm, 宽0.1cm~40cm, 滑坡前缘地面隆起, 根据以上变形迹象分析, 该滑坡群仍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 由此判断该滑坡群的稳定性差。
(6) 根据该滑坡的稳定性、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现状评估结果危险性较大。
区内发育滑坡5处, 其中黄土滑坡、黄土—基岩滑坡两种, 滑坡规模2处巨型, 1处中型, 2处小型。黄土滑坡在尕台庙, 规模为小型;黄土—基岩滑坡仅分布于张家台, 规模为小型, 永靖县盐集镇盐集村山城沟口东侧, 规模为中型, 焦家湾、刘家峡孔家寺一带, 其规模均为巨型。稳定性评估结果:区内1处滑坡稳定性较差, 4处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评估结果:区内滑坡2处危害程度特重, 2处危害程度中等, 1处危害程度轻。根据滑坡的危害程度及稳定性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区内滑坡2处危险性特大, 2处危险性中等, 1处危险性小。
4 工程建设加剧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
根据实地调查, 评估区现状发育滑坡5处。规模2处特大型, 其余均为小型。其中焦家湾滑坡群、孔家寺滑坡均在黄河对岸, 距拟建公路800m, 工程建设基本不对其扰动、加剧原有滑坡复活的可能性小, 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轻, 危险小;其余3处滑坡从公路前缘通过, 工程建设的开挖、振动可能加剧其复活的可能性大, 对施工人员及设备构成威胁, 但危害程度2中3轻, 预测其危险性2中3小。
5 建议
拟建公路几处从滑坡前缘通过, 为保证工程实施安全性, 建议在实施阶段, 加大对滑坡路段进一步地质勘查, 详细评价, 并进行合理可行治理措施。本次调查认为, 在该沿线滑坡或易滑段, 尽可能少挖多垫, 以免破坏平衡或减小抗滑力, 并在滑体外围修筑截排水渠, 以截断雨水进入滑体;削方减载, 减小下滑力;依据滑坡、崩塌特征, 采取必要的支挡或锚固措施。
摘要:兰州 (新城) 至永靖沿黄河公路项目为沿黄河一级旅游公路, 本项目起点拟定在兰州市西固区新城新桥南桥头 (k0+000) , 终点位于永靖县古城村 (终点桩号K48+600) , 全长48.6km。路线总体展布于兰州市西固、临夏州永靖县地域, 途径河口新城、盐锅峡、毛茨台、太极镇等乡镇。拟建路线沿线途经有滑坡5处, 为保证该项目实施前后期工安全有效, 对全线滑坡路段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并进行危险性评估。
关键词:公路,滑坡,危险性评估
参考文献
[1]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甘肃省地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B62/T1792-2009) 》.
[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2006) .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7
建筑物的火灾造成的破坏性是多方面的, 主要归结为2个方面:建筑物本身构造方面;内部的人员及相关的财物方面。建筑物的火灾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因素, 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上称之为火灾危险因子, 每个因子有其独特的特性, 引发的火灾情况也不尽相同, 造成的火灾危险度也不同, 具体火灾危险因子表现有:建筑物的区域及位置、建筑物的面积、建筑物物品类型、防雷系统级别、防火措施、人员情况等许多因素。
2 雷击风险评估的要义分析
2.1 雷击风险评估的要义
雷击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发生的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等方面的进行综合风险预测, 从而为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选址、整体布局及制订防雷具体措施、雷击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综合分析, 科学论证,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建筑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式。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以为建筑项目提供专业雷电防护整体分析, 保证项目建筑中防雷工程的安全性、科学性、高效经济性等。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防御自然灾害的一种的必经程序, 它较好地体现了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科学设计理念, 对整个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好的保障作用。它不同于防雷设计, 防雷设计只是按照国家相关的管理规范来操作执行, 对雷电防控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只是从整体上进行安排, 不具体, 也不全面, 在设计上存有许多的不足, 防雷安全系数达不到预期目的, 缺乏一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
2.2 雷击风险评估在建筑物控制火灾方面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雷击风险评估对项目建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2.1 高度的科学性
雷击风险评估运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对建设项目相关区域进行以下方面综合性分析:大气雷电区域环境检测分析评估、当地雷击发生率统计分析评估、当地雷电损害程度风险评估、雷电危害区域损失程度分析评估、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影响分析评价、风险管理及预防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分析, 对建设基地的建筑物、供电系统、规划布局、信息通讯系统、相关人员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建议及措施, 尽最大限度为建筑项目提供更为科学的防雷设计方案, 降低雷击可能对整个建筑项目造成的伤害风险, 确保工程的顺利、经济、高效运行。
2.2.2 降低风险
雷电属于自然现象, 产生的原因受许多的自然因素影响, 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难以把握性, 只是通过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将雷击的概率性降到最低化, 任何人不可能将方案设计到百分之百的防护效果。通过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雷击对建筑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现阶段技术水平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 提高投资效益。
2.2.3 提供保障
科学合理的雷击风险评估对以后的雷电突出事件提供一定的保障, 当雷击发生时, 可以及时根据雷击科学的风险评估中所制订的应急预防及具体措施, 对事故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 更好地将雷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3 雷击风险评估的内容及方法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项目的综合要素与当地雷电因素进行结合分析, 如项目整体规划、建筑物选址、布局、辅助设备配置等方面雷电风险评估等,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2.3.1 建筑项目的预期评估
它是指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物选址、布局、分布等与当地的雷电资料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对建筑物本身、重要的设备、通信方式等进行分析、论证, 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为工程建设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2.3.2 项目的方案评估
它是指项目设计方案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分析, 结合当地实际, 科学论证, 计算分析并设计出相关项目的雷电防护方案, 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3.3 项目现状评估
它是指对工程项目中已有的相关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符合雷电灾害风险科学的标准, 参数是否与相关的标准相符, 对存有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努力将雷击事故降低。
3 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很多, 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物的面积因素
研究表明, 建筑物的面积不同雷击风险也不相同, 它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孤立的建筑物, 它的雷电截收面积不是它本身的积极, 而是用建筑物上沿接触的斜率为1/3的直线, 用建筑物在地面上旋转1周后所描的区域面积, 要大于孤立建筑物自身的面积。不是孤立建筑物时, 它的雷电风险评估面积的接收面积要考虑到相关的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用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的3倍于两建筑物高度和的3倍进行比较, 当3倍的距离大于3的高度时, 也就是说这两建筑物的面积没有出现重叠部分, 可以讲这两个建筑物是相互独立的, 按独立建筑物评估, 而当两建筑物的3倍的距离小于3的高度时, 实际的接收面积要将重合的部分面积进行除去进行计算, 根据计算后的面积进行雷电风险分析评估。
3.2 建筑物的类型因素
不同的建筑类型在雷电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建筑类型不同风险评估中的参数的运用也是不一样的。如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中, 与人们的人身伤害有关的风险评估中, 参数取值也不尽相同, 取值高的建筑物有医院、学校、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等, 而在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评估时, 取值较高的有商业建筑、办公场所、医院、工业建筑、医院、学校等。
3.3 位置因素
建筑物在地面的不同位置, 对雷电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物比周边其他物体要高, 暴露程度大些的建筑物的雷电风险评估系数要大些。如城市的高层建筑一般要高于农村建筑, 风险取值也不同。
3.4 建筑物内财物设施因素
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不同, 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程度有很大差别, 一些易燃的物品, 设备的复杂电路等在发生火灾时, 很难在短时间内处理好, 极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如在一些卡啦OK等娱乐场所、宾馆等, 装饰时用到大量易燃物品, 在雷电风险评估中与一般的普通建筑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3.5 建筑物内人员因素
不同素质的人在防火方面也有着不同性, 对于防火专业知识不同的人员, 在遇到特殊危险时, 人员的紧急驱散程度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也不一样, 在雷电风险评估时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的。
4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雷电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呈上升态势, 对人们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产生极大的伤害。要不断加大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的科学研究, 努力降低由此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风险, 确保人们财产及生命安全, 促进这一领域科学的健康发展。
摘要:雷电是自然界中破坏力非常强的自然外力因素, 严重危害建筑物及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 近年来呈突显态势。如何通过对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科学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在雷击风险中的评估系数, 减少雷电因素造成伤害, 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特性、雷击风险评估要义及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希望对以后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对雷击风险评的作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雷击风险评估,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王彦.雷电的火灾危险性及防雷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S1) :66-68.
[3]陈庆丰.浅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与防雷[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3 (02) .
危险分析和评估 篇8
近年来, 随着矿山露天开采形成高陡边坡而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较为频繁, 从而引国家有关部门的起高度重视, 要求在办理采矿证前必须对矿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未来露采边坡稳定性分析是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笔者根据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原理和赤平投影法, 与本单位同事共同编制出简单易操作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软件程序, 通俗易懂, 作出的赤平投影分析图较为直观地反应出了岩质边坡结构面的组合特征, 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了便利。下以我单位编制的《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中的露采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运用赤平投影分析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2 矿区概况
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区位于文山县城275°方向, 平距3.5km处, 有公路与环城西路衔接, 交通便利。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 地形坡度岩溶洼地及边缘斜坡等平缓地带2~10°;峰丛20~35°, 局部达60°。一般标高为1390~1470m, 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侧山顶, 标高1503.68m, 最低点位于矿区南东岩溶洼地中, 标高1363.45m, 矿区内相对高差140.23m。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上石炭统马平组 (C3m) 浅灰色厚层至块状泥粉晶灰岩, 偶夹白云质灰岩, 岩溶洼地等地形低凹部位为第四系残积红粘土。矿体属岩溶峰丛地貌, 形态为北部陡倾, 中部突起, 东西较缓的波状起伏的双面山。成分为上石炭统马平组 (C3m) 厚层-块状泥粉晶灰岩石灰岩。面积0.212km2, 分布标高在1500.06~1410m。资源储量 (332+333) 14548597t, 见图1。
3 矿山开采方式及开采参数
矿山开采方式采用露天台阶方式进行开采, 采矿标高1500.06~1410m。最终最大剥采深度90.06m, 生产台阶高度15m, 生产台阶坡面角75°, 最终台阶边坡角65°, 开采最终边坡角≤65°, 安全平台宽度4m。
4 露采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采矿过程中采场西帮、东帮、南帮和北帮部分地段出现开采边坡。根据矿山设计的边坡方案, 结合地质环境条件, 矿山开采中露采边坡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如下:
(1) 露天采场西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或掉块
由图1中a点位置可看出:开采边坡产状114°∠65°, 矿体产状220°∠18°, 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3°; (2) 产状145°∠49°; (3) 产状330°∠64°。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50m, 最终边坡角65°。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近于同向,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斜交。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2)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滑坡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 见图2。
(2) 露天采场东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b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94°∠65°, 矿体产状226°∠39°, 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98°∠60°; (2) 产状157°∠67°; (3) 产状295°∠57°。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60m, 最终边坡角62°。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同向。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3)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3。
(3) 露天采场北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滑坡、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c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04°∠65°, 矿体产状236°∠17°, 见两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5°; (2) 产状305°∠38°。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60m, 最终边坡角62°。边坡面与矿体层面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反向, 与 (2)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 与 (3) 组节理裂隙面同向。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层面引发小规模滑坡沿坡面引发较小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4。
(4) 露天采场南帮边坡采掘作业, 可能引发崩塌或掉块
由图1中d点位置可看出:边坡产状24°∠65°, 矿体产状236°∠17°。见三组节理裂隙: (1) 产状60°∠73°; (2) 产状145°∠49°; (3) 产状330°∠64°。岩体被切割呈块体状, 完整性较差。岩体最终边坡开挖高度27m, 最终边坡角65°。边坡面与矿体层面走向反向斜交, 与 (1) 组节理裂隙面近于同向, 与 (2) 、 (3) 组节理裂隙面斜交。总体组合呈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由于边坡面与节理面的切割, 在开采过程中, 存在沿 (1) 组节理裂隙面引发较大规模崩塌或掉块的可能性, 对人员和采矿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危险性及危害性中等。见图5。
5 结语
本文运用本单位编制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软件程序作出的赤平投影分析图对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未来开采中形成的各个露采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预测了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其类型、规模等, 为矿山减灾防措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的通知》 (云国土资环[2003]292号) .
[2]《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普查地质报告》.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5.
[3]《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6.
[4]《文山县芋头冲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文山蔚鑫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2008, 8.
[5]徐开礼, 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5, 9.
[6]张倬元, 王士天, 无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 1985, 5.
【危险分析和评估】推荐阅读:
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估11-18
危险因素分析08-08
危险点分析及预控09-07
小儿惊厥危险因素分析09-09
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09-30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论文10-10
危险性分析方法12-24
八大危险作业风险分析05-29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过程06-26
预先危险分析安全评价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