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效应

2024-09-28

世博效应(精选4篇)

世博效应 篇1

一、引言

2002年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向外界列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 即“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 二十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从2002年起到2005年, 打好基础;到2010年, 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 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会期长达6个月。世博会预测参观总人次超过7000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由此可见, 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对于金融业, “世博效应”将有助于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 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 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 从而加快上海的金融国际化进程, 最终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积极意义

1、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根据国际经验, 每一届世博会, 除了能够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外, 总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无法计算的后续效应, 提升主办城市的软实力。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带来的后续效应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二是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三是加快上海的科技创新;四是促进上海文化理念和文明的传播。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上海可以借助2010年世博会契机, 充分利用“世博效应”, 加强金融业“软环境”建设, 努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设施,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 加快集聚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咨询、会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搭建金融机构交流的平台, 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2、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人才的竞争是金融竞争的核心。全面的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队伍将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举办世博会将引发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也会面临一次人才集聚的历史性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流, 借助“世博效应”, 上海应紧紧抓住吸引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的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开发以金融业为先导的世博人才, 把人才开发的重点不断向人才国际化聚焦, 同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营造集聚和使用金融人才的良好环境, 努力提高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国际化进程。

3、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上海目前一直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 这些创新产品在吸引投资、规避金融风险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设立是金融组织创新的代表, 它将在促进上海成为金融产品中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从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 从而为加快上海金融领域的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4、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 发展构建长三角金融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往往有城市群的支撑, 如纽约、巴黎、东京等都是如此。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同样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持。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 “世博效应”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 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同时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升和构建长三角金融圈也是历史性机遇。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世博效应”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借助举办世博会的良好契机, 大量吸引外资银行入驻上海, 并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借力于世博会对各个产业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增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联合, 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引领作用;总之, 2010年上海应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 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世博效应”, 相信上海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摘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 同时也是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之年, 这也是一个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基础构建框架的重要契机。借助重要的国际性活动或市场机遇, 实施金融创新与突破, 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一个成功经验, 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必将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世博效应,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黄牧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路径》, 《浙江金融》, 2006年, (07) :56—58。

[2]张景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世博效应》, 《中国市场》, 2007年, (40) 34—36。

世博效应 篇2

没有什么比实践的培训与教育更快速更有效,热衷于世博工作的广大学子们,将会很快从中学到他们在学校几年都未必能学到的本领和素养,这无疑是世博会带给培训界一个很好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期,伴随着世博的到来,短期的各国语言及文化培训活动很快会热遍上海,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到,世博会后的上海,将真正成为各国语言交融汇流的“大融炉”。所以,那些发愁没有专业可开的各类院校们,可以准备开设各国语言培训班了!!

美国馆在华招募200名工作人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联合其VIP、餐饮和零售服务运营商国际场馆管理集团(IVG)宣布,自11月12日起计划在全国招募逾200名工作人员,明年起在世博会美国馆上服务。

美国馆此次招募的工作岗位均为全职职位,包括礼品商店和餐饮服务的管理、运营和物流、厨师和侍者、宴会管理、财务和零售人员等。有意应聘者应熟悉美国文化、历史、地理和时事,同时具备在2010年4月至10月全职工作于美国馆的条件。此外,大部分职位均要求应聘者拥有中英文双语能力。

IVG同时欢迎有意在美国馆从事兼职、实习和志愿者工作的人士报名,美国馆已为有志于体验20lO年世博会激情、规模和荣誉的朋友预留了此类机会。

日本大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

招聘工作人员

世博會日本大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从年初开始招聘工作人员,计划招聘约15名,工作岗位包括日常接待、讲解、导游、VIP接待、活动宣传等。受聘者将作为康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的员工被雇用,工作期限为2010年4月1日-10月31日。

应聘者必须取得HSK5级或汉语检定2级或以上,或有同等资格的语言水平,懂英语或其他语言者优先。此外,应聘者还须在2010年4月1日或此前年满18周岁,有高中以上学历,并有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

新西兰招聘世博会工作人员

新西兰即将在明年参加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并且已经斥巨资3000万建设新西兰馆,务求向中国以及世界展示新西兰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参展任务,贸易部现在向新西兰招聘工作人员,并且指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因为本次世博会将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预计会有7000万游客进场参观。

从5月1日起,在贸易部网站发布了招聘工作人员的广告,不过到目前为止,60个名额中还有28个名额的空缺,贸易部希望将此招聘信息向华人社区传达。

瑞典馆招募工作人员懂瑞典语者优先

瑞典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曾发布消息称,瑞典国家馆将公开招聘约60名工作人员,岗位包括解说员、IT技术人员和物流人员。

由于大多数参观者是中国人,根据招聘条件,应聘者必须能用中文交流,并能承受压力,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年轻充满活力。除此以外,针对不同的岗位分别还有一些其他的条件,如解说员需要掌握英语,对中国和瑞典的国情有所了解,而有瑞典语或其他语言技能者将被优先考虑。

瑞典馆将在今年年底和明年4月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正式工作时间将从明年4月开始,一直到上海世博会结束。

澳大利亚馆招募180余名工作人员

澳大利亚政府已开始着手组建一个由18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工作,招募工作已于九月初启动。

澳大利亚政府总代表唐普德说: “我们的团队将由一批才华横溢、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组成,这对澳大利亚国家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展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预计,2010年5月-10月将有700万人次参观澳大利亚馆。这些工作人员对人们了解澳大利亚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招募的工作岗位涉及各种门类,从品酒师、厨师和场地经理,到销售助理和零售经理;从财务管理人员和活动协调员,到国家馆导游等。大部分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较高的汉语和英语水平。澳大利亚政府鼓励对澳中关系有所认识、热衷参与上海世博会这一国际盛事的人士踊跃报名。

智利馆在沪招募工作人员

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将在上海招募40-50名工作人员,招募时间初定于今年11月。这是日前来上海了解智利馆工程建设最新进展的智利展区总代表宋维和透露的。据他介绍,目前智利馆土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展馆上部结构的安装。

记者了解到,智利馆需要10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6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将在智利本土招聘外,另有40-50名工作人员则将在上海招募。“招募工作初步定在11月展开,有关招募人员的具体要求,还在进一步商定中。”宋维和表示。尽管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智利仍大幅追加投入,并将参展形式由租赁馆改成了3000平方米的自建馆。

德国馆招聘200余名工作人员

德国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今年2月就发布消息,称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馆开始招募200多名工作人员,招聘职位包括180名解说员,20名负责展馆管理、文化活动、新闻事务和礼宾事务的助理和8名司机等。

应聘者必须良好掌握汉语和德语,有英语技能的人在应聘中优先考虑,此外,他们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随机应变,诚实友善,有团队合作和主动服务的精神,能承受压力,并注重仪表,举止自信。所有职位均不限男女。

在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德国馆每天从9:30-22:30对外开放。德国馆工作人员每月的酬薪大约在1200-1500欧元之间,分上下午两班,德国馆将为有需要的工作人员提供住处并支付往返上海的路费。

荷兰馆实习生招聘在异国风情中坚守岗位

11月3日下午1点半,世博会荷兰馆实习生招募面试在外国语学院召开。Lloyd Morgan Asia公司主要负责此次实习生招募,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积极配合该公司的招募工作。Sherry女士就实习生招募具体情况展开介绍。内容包括工作时间,岗位分部,实习生要求及面试具体环节。Sherry女士也对参与面试的学生提出要求,包括时刻保持微笑,三个月的工作日出勤,时刻准备各种挑战与难题等等。她提出“We need cooperation,one team,one face!”

世博效应 篇3

由于周密的前期分析和完善的保障机制,类似事件即使偶有发生,也可以按照预案迅速解决。上面的场景不仅折射出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重大事件通信保障能力和经验,也让人切实的感受到“世博效应”对通信保障工作的影响。

“世博效应”考验通信保障

本次世博会除了在上海开放场馆,还在周边城市开展了一系列论坛,相关省市借势而行,纷纷加强城市推广,通过旅游线路策划、特色产品购物等手段提高自身关注度。可以说,世博不仅令上海热度高涨,影响力也辐射到了周边的省市,甚至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说都具备了相当大的经济拉动力。而对于世博期间的通信保障工作而言,周边城市的人口流动无疑给保障工作增添了更多挑战。

这场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7000万客流,产生了大量的国际漫游、国内跨省漫游的无线用户。在世博前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这部分用户量每天都呈现无规律的不同状态分布,每天园区内最低客流在20万左右,最高客流超过100万,如此大跨度变化的客流量对无线通信的容量、均衡性、调度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要求运营商对于世博的通信保障不仅仅要关注本地业务,还需要延伸关注受影响的周边区域。

点面结合“区蝴联动”多层保障

针对此次世博的特点,华为配合运营商,特别建立“区域联动”的运作机制。除了在上海设立指挥中心外,根据世博的重大活动安排和通信网络特点,华为联合运营商在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安徽合肥四地成立分项目组,明确四省的资源调度及联合网络状态监控通报机制,并由保障团队和远程技术值守团队协同支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外围四省联动,远程协同支持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在项目开工动员会上,世博通信保障项目组成员们在会上达成共识:上海世博会是一场全球盛会,人群的区域流动性对网络的冲击是一个关键特点,要清醒的认识到世博效应对周边省市网络的影响,集合重点四省的资源共同投入,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把握网络的每个节点。否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会可能发生网络孤岛的现象,华为采取四省联动机制非常有必要。

保障组对全国所有华为干线网络进行了充分评估,对江苏、浙江、合肥、广东的相应网络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安全梳理,重点针对世博期间的终端用户行为、话务容量、网络结构进行了科学判断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优化,确保网络安全平衡。联合项目组安排专业工程师进行密切网络监控,确保信息互通,并根据及时动态调整应对计划,一旦出现紧急的人员和备件等需求,优先从周边区域迅速调度,第一时间响应保障需求。

通信顺畅华为完胜世博考验

在长达184天的世博期间,华为在确保世博中心园区相关网络的通信服务之外,也成功保障了周边区域内和区域间交通要道的无线网络全面稳定覆盖。对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公路沿线路测的优化工作解决了20多个无线覆盖弱点,用户感知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四省主要交通枢纽进行了路测容量评估,对40多个区域覆盖站点进行了RF调整和参数优化,有效抵御了大话务增长带来的风险;考虑到国际漫游用户的增量,华为协助运营商针对国际长途出口节点设备科学评估,提前设备扩容,使整网经受住了国际漫游话务冲击。

华为跨区域的完善应急机制和措施确保了世博期间人员、备件等所有资源优化配置,随时响应,满足运营商网络保障需求。整个世博期间,四省网络运行稳定,未出现重大网络故障及投诉,四省同监控、共应急的联动机制有效支撑了世博通信的整体网络质量和安全运行。

世博效应 篇4

长三角区域是指,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 南抵杭州湾, 西至镇江, 东到海滨,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狭义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16个沿海和沿江城市 (上海、无锡、宁波、舟山、台州、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泰州) 。以上海为龙头, 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已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2006年, 长三角以占我国国土面积1%的土地, 创造了22%的GDP、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经过世博会的筹备建设, 上海及周边区域的联动和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著加强。

为了顺利和圆满完成世博会, 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交流和互动日趋加强, 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 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 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 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 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刘红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区域金融深度合作的战略任务, 就是要通过金融深化与创新, 建立以市场化、国际化为特征的区域性统一金融大市场, 从而为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转型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支持, 为区域经济起飞提供持续动力, 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内外辐射力的长三角城市群。

然而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博弈, 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各个成员个体的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 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随着世博会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开, 世博会的辐射作用越来越显现。在旅游行业特别明显。在世博效应下, 本行业会出现以下变化:

1.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加剧。一些有实力, 有影响, 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企业, 如大型旅行社, 航空公司, 饭店集团。会借此获得新的动力, 积极开发世博旅游市场, 开发与世博相应的产品。并且伴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和谋求更广阔的合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显然, 贯彻“十七大”精神, 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对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主持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指出, 推进长三角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 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此, 他敦促各地政府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谋划长三角地区更好更大的发展, 视野要宽, 思路要新, 起点要高, 看得更远, 想得更深, 并且还要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

2.旅游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减少。由于不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各地旅游企业的自身利益, 使各行政区或是旅游企业只关注自身利益, 人为干预本地区经济发展, 企业产权也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设置区域贸易壁垒, 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 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向外转移。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 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破坏市场的同一性、竞争的公平性, 影响了优胜劣汰机制对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这些将会随着一体化将逐步减少。

3.区域城市分工逐渐明晰。以上海为龙头, 世博影响辐射周边区域。既增加了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 也使增长极“极化”与“扩散”效应得到发挥。

4.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 受我国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城市间市场严重分割、“碎片”经济现象显著。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坚定信念, 创新举措, 本着“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要大力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使企业突破行政区的界限, 重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组织模式, 形成区域内统一的要素市场。要勇于和善于进行市场创新, 打破各种壁垒, 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共同市场。

只有共同形成合力, 才能形成一个竞争有序, 各方兼顾, 稳定可持续, 共同分享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旅游产业和政府及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长久的发展。

具体的旅游企业应该注意:

1.强强联合。大型旅游机构的联合加强。如:长三角旅游营销传媒联盟;代表各地政府的旅游合作协调管理机构———“长三角”世博旅游协调领导小组;除了国家旅游局18个海外办事处以外, 长三角25个城市旅游局, 上海市19个区县旅游局, 东方航空公司的16个海外办事处也积极参与到了世博旅游全球揽客计划中。大型旅游企业的相互联合。

2.品牌意识加强。如欢乐谷的加盟, 迪斯尼的加盟, 使上海的游乐项目国际化程度增加。

3.合作共赢, 加大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 共同分享市场蛋糕。加强合作肯定是一体化的趋势。长三角的旅游资源可以得到更广泛的, 充分的利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参观者预计将达到7000万人次, 其中, 95%的外地参观者有住宿需求, 38%的客流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 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 上海到时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人次。其中15%为境外参观者, 85%的境内参观者来自上海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说6000万参观者需要住宿, 2000多万参观者会在长三角区域停留。这么多参观者的衣食住行如何解决?长三角是否具有这样的承接能力?只有加强合作和信息的共享, 更好地利用整个地区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共同分享市场这块大蛋糕。

4.加大企业间横向纵向融合。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在横向企业, 各旅游景点, 旅游区, 旅行社及旅游相关单位之间产品, 沟通加强。改变以往散, 各自为政的特点, 要多形成团体, 增强合作接待能力。横向拓宽产业利益链条, 同时也要在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企业的联合和拓展上加大深化力度。

5.研究市场细分, 开发更具引力的旅游吸引物。随着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势必旅游业会更加细分市场。如何细分市场, 把握市场的动向, 更好地向多样化需求的市场提供更适合的服务和产品, 就成为下一步旅游企业和部门关心和关注的方向。如何更好地把世博会的影响力更长久的保留, 给本地区带来更大的效益。所以, 如何走好世博路线, 打好世博牌, 是我们更要密切关切的问题。

6.区域内交流强化, 区域间交流加强。无论从旅游资源角度, 人力资源角度, 行业培训的角度, 多行业多产业交互促进, 政府主管部门等的角度都需要从发展的角度, 对世博带来的机遇加以利用, 整合多角度资源, 共同形成合力, 加强相互交流, 共同促进区域间旅游事业的发展。

7.有所取舍, 有所促进。世博会不仅能带来更多的游客, 也是一个整体发展的契机。所以在旅游行业自身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博弈过程中, 应该着眼长远,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有所取舍, 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充分发掘世博会带来的商机和挑战, 如何从博弈的角度获得无论对产业还是可持续发展带来最大化利益。

8.集体营销, 扩大城市企业主义运作, 加强“同城”意识。把旅游产业和城市或区域作为整体统一包装推出, 形成一整套符合城市将来发展趋势的营销策略。包括标示, 机构, 产业链, 有效的营销渠道, 合理的目标人群定位, 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 良好安全的旅游环境等。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 也是和旅游企业的自身改造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吴建.长三角区域主题型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王春雷.2010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是非常难得的机遇.中国旅游报, 2010-3-15.

[3]贾让成, 丁元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政府间博弈分析.浙江社科成果集锦, 2009-6-9.

[4]闫兰玲.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策略研究.城市化期刊, 2009, (3) .

[5]丁妍心.世博会促长三角旅游业发展.青年报, 2008-8-7.

[6]吕雪莉.世博会助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提速.中国旅游报, 2009-10-23.

[7]中国社科院, 北京市社科院.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2006.

[8]周晶.持续发挥世博效应.上海人大月刊, 2008, (01) .

[9]吴泓, 林竞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研究.科学发展, 2009, (08, 09) .

上一篇:振动和变形下一篇:应力和变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