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动化装置

2024-05-22

电子自动化装置(共10篇)

电子自动化装置 篇1

0 引言

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无人值守生产线成为可能, 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运行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减少了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 降低了系统故障率。但是电子自动化装置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因为电子自动化装置对电磁干扰比较敏感, 所以容易因为干扰问题出现误动作, 为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有必要深入研究电子自动化装置的干扰形式和抑制技术。

1 电子自动化装置干扰类型

电子自动化装置往往工作在比较复杂的现场环境下, 面临着静电干扰、磁场耦合、共模干扰、共阻抗干扰以及漏电和电网污染等多种形式的干扰,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抑制干扰。

1.1 静电干扰/磁场耦合

静电干扰是电子自动化装置自动运行过程中, 因为其产生的电场和装置中的电容耦合而对电子自动装置造成的电磁干扰。电动机、动力线路、变压器、电磁铁、交流接触器等设备都会对电子自动化装置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因为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交变电磁等干扰信号。例如大电流动力线路周围的电场, 随着电流强度的变化而出现很强的波动信号, 给周边其他线路会造成严重的干扰。强电流线路会在电流四周形成很强的磁场[1]。如果电子设备在强电路磁场周围, 电子设备运行产生的电磁波将会受到强电流磁场影响, 出现耦合干扰, 甚至会产生电弧和电火花, 严重干扰电子自动装置的正常运行。

1.2 共模干扰/共阻抗干扰因素

电子自动化装置往往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 但是装置信号收发器共模电压有一定的范围, 如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过了工作范围, 就会给电子自动化装置带来干扰。共模干扰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干扰信号, 影响电子自动化装置正常的数据通信, 甚至有可能造成通信接口等电子自动化装置零部件损坏。除此之外, 各种有触点的电气开关产生的电火花、电弧等都会产生很强的电磁波, 同样也会给电子自动化装置造成很严重的信号干扰。电子自动化装置内的电阻和电感等元器件多安装在电子回路之间的公共导线上, 任意一个回路电流经过了电路之间的公共导线, 都会使公共导线上出现压降, 这个压降耦合和其他电子回路之间就会产生共阻抗干扰。共阻抗干扰会导致电路状态出现瞬变, 高频电路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干扰。

1.3 漏电耦合/电网污染

如果控制装置内部、内部和外部之间不应该存在电气联系的位置电气绝缘性能下降, 设备内部、设备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漏电现象, 最终出现漏电耦合干扰。尤其是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 电子自动化装置内部元器件运行过程中可能会结露水, 元器件之间绝缘性能下降, 更容易出现耦合干扰, 导致电子自动装置误动作。除了漏电干扰, 电网污染也是干扰来源之一。电子自动化装置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电网信号的干扰。例如大型感性负载关闭瞬间产生的浪涌过压叠加在电网电压上, 会导致用电设备在启动瞬间电压降落, 大功率可控硅导通瞬间会导致电网电压波形畸变加剧, 被电网吸收的高频干扰信号也将对电自动化装置产生干扰, 多级变压器寄生电容耦合到电子自动化装置供电线路, 这些干扰信号都会给电子自动化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带来不利的影响[2]。

2 电子自动化装置干扰抑制技术

介绍了静电屏蔽、电磁屏蔽、共阻抗干扰抑制等干扰抑制技术。

2.1 静电屏蔽技术

静电屏蔽技术主要针对静电干扰, 通过增强绝缘和静电屏蔽措施, 消除、减弱干扰信号。静电平衡状态下, 导体内部等电位, 没有电势差, 根据静电干扰原因与干扰途径和金属导体特性, 科学的接地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静电干扰。除了接地, 屏蔽处理也是常见的静电干扰屏蔽措施, 将电子自动装置的屏蔽体接地, 能够有效消除静电干扰。对于信号线, 金属屏蔽线是最为常见的静电干扰抑制措施。

2.2 电磁屏蔽技术

磁屏蔽干扰抑制技术主要用于抑制磁场耦合干扰[3]。很多电子自动化装置都不可避免的运行在强磁场环境下, 很多现场设备以及动力线路都会产生很强的磁场, 近场干扰、磁场耦合都会对附近的电子自动化装置产生严重干扰。为了抑制磁耦合干扰, 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制作磁屏蔽体, 将电子自动化装置放置在磁屏蔽体内, 屏蔽磁信号。磁屏蔽不仅仅针对电子自动化装置, 也可以用于干扰源, 对强磁干扰源进行屏蔽处理, 能够隔断干扰源向外磁辐射, 营造一个弱磁环境, 保护电子自动化装置。交变电磁场频率变化将导致电磁辐射变化, 频率越高, 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越大, 所以电磁辐射干扰主要来自高频电磁场。电磁屏蔽的基本原理是使用铜、铝等低电阻率金属制作屏蔽层, 电磁波穿过金属将在金属内产生涡流, 削弱电磁场的作用, 保护内部的电子自动化装置[4]。电磁屏蔽同样可以用于被保护装置或者干扰源, 保护效果较好。

2.3 共阻抗干扰抑制

共阻抗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干扰形式, 所有的电子回路的公共电路上都会产生共阻抗干扰。共阻抗干扰最主要以电源共阻抗干扰、公共线路共阻抗干扰为主。为了抑制共阻抗干扰, 需要应用高质量电燎, 加大电源功率容限并且降低电源内阻。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之间的电源线和地线应该相互分开, 分别接在专用电源线上, 电源线与地线应该尽量选择长度短的大截面线路, 减少公共电源线与回路共阻抗干扰。为了抑制强电设备干扰, 要求电子自动化装置工作地和安全地接地电阻尽量小。

3 结语

电子自动化装置干扰主要来自电场、磁场和电磁波脉冲信号, 抑制信号干扰主要从隔离和滤波两方面入手, 通过对电子自动化装置或者干扰源的隔离来抑制干扰, 除此之外, 还可以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对通信信号进行滤波筛选, 在干扰抑制实际工作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抑制技术, 保证抑制效果, 提高电子自动化装置的运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勇.电子自动化装置的干扰与抑制技术探究[J].电子测试, 2013 (20) .

[2]张东, 黄华.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常见干扰因素及抗干扰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2) .

[3]姬翔.电子自动化控制中的干扰因素及改善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24) .

[4]李骄龙.电子自动化控制中的干扰因素及改善分析[J].化工管理, 2015 (15) .

自动送料装置 篇2

关键词:装置 送料构 气动 电气

中图分类号:THl37;TG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081-02

红冲工艺是从近代精锻和热挤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专业工艺,是通过改变加工方法来提高零部件的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与其锻造工艺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红冲时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放入预热的模具内,经压力机床一次性往复运动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获得所需尺寸形状和良好力学性能的压制件。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频加热工艺逐渐替代传统的煤、油、气加热,工件的热透问题是解决了,但由于加热圈自身结构的限制(如图1),其工作时温度非常高,如果工人手动将冷棒料放入和取出加热圈危险性非常高,且费时费力,为了适应生产需要、降低工件劳动强度、提高生效率,本装置设计如下。

1 任务分析

(1)加工范围:棒料直径:0~Φ80 mm、棒料长度:0~120 mm。

(2)动作要求:如图2

(3)设计思路

综合以上1和2可得:工件是冷进热出,且为棒料,每段尺寸一致;为提高生产效率,推力装置有工进、快退的功能。因此设计结构大致如下(图3):

2 设计方案确定

2.1 推力装置(送料机构)

根据推力装置需作频繁的直线往复运动(工进和快退)、推料时负载不大、工件与支承机构为滑动摩擦、后退空载、推料行程需要可调等因素,确定该推力装置为双作用活塞式气缸。原因是气动控制方式与机械方式、电气方式、电子方式、液压方式相比有如下几大优点:

(1)工作介质是空气,空气到处都有,用量不受限制,排气处理简单,不污染环境;

(2)压缩空气为快速流动的工作介质,故可获得较高的工作速度;

(3)纯气动控制具有防火、防爆、耐潮的能力;

(4)气动装置结构简单、轻便、安装维护简单;

另,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故其定位精度不高,输出力矩较小,但这不影响本装置的定位和传动。

综上所述,选用气缸作为推力装置是较经济、环保、可行的。

2.2 支撑机构

(1)定位结构:由于是棒料,根据其定位原理,用V型定位较为理想,但由于V型导轨加工较为复杂,且本装置只需将棒料固定不滚动即可,因此简化V型为两根平行的轴线,即棒料卡在两平行轴中滑动。为了满足棒料长度变化要求,机构最大长度为850 mm>(120×7=840 mm)。

(2)支撑机构的选材与冷却:由于高(中)频加热原理是主要利用涡流效应产生热量,另外与磁滞效应、趋肤效应、边缘效应等共同作用,使金属物体的温度急速升高,实现快速加热的目的。

由于工件在两平行管上被推入加热圈内,工件在加热的同时,两平行轴也将被加热升温,这将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定位一侧用两根高耐热的陶瓷管,加热圈就固定在这两根陶瓷管上。另一根轴采用不锈钢空心设计,一是由于不锈钢材料对涡流效应不敏感,二是工件加热时,管内可通水进行冷却。

2.3 调节机构

由于棒料直径在Φ20~Φ80mm范围内变动,故棒料放在两支承管上的中心高度也将随之变化。为了能保证气缸推力能保持在棒料中心,气缸底座必须有上下可调余量(>30 mm)。故,选用制造相对简单,已标准化的齿轮齿条机构和导柱导套运动实现导向调整。为了调整方便可选用m=1,z=17,齿条长度为50 mm的啮合机构。

同时,两支承管的中心距也需要随之而变化。为了满足棒料直径变化后的定位要求,两轴平行间距可调为0~50 mm,这一功能由丝杆螺母机构实现。其中陶瓷管安装底板固定,不锈钢管安装底板与螺母固定,转动丝杆即可实现调节。

3 基本参数的确定

(1)气缸负载力计算。

由推料时工件与支承架是滑动摩擦可得:

F=μW

式中:μ为摩擦系数,一般取0.2~0.3

W为工件重力

W=3.14×42×12×7×7.8=33kg

F=0.3×33×9.8=97N

(2)气缸内径的计算。

D=(4F/πηp)-2

=(4×97/3.14×0.7×0.6)-2

=17.14mm

式中:取η=0.7

经圆整取D=25 mm

一般取d/D=0.2~0.3

所以:d=(0.2~0.3)×25

=5~7.5mm

经圆整取d=10mm

(3)气缸的其他参数。

由于棒料长度不一,气缸的行程也应随之改变,故选用接近式感测限位,两端带有可调缓冲;因生产场地粉尘较少,可不加防护照;安装方式采用支架安装,支架固定在气缸底板上。

(4)气缸型号确定。

根据实际工作条件及以上参数选择5/2直接控制式气缸,考虑气缸操作的频繁性,选择费斯托气缸其型号为:

DSNU-25-200-PPV-A

(5)气动控制回路。

本装置的工进由气缸正常工作保证,其快退功能的实现,则需在后退排气回路中加入快速排气阀,两者共同组成气动控制回路,见图4。

(6)空压机的选择。

由于小型空压机的输出压力有0.8 Mpa>0.6 Mpa,故气缸的气源任选一台空压机均可。

4 电气控制

(1)电气控制:各元件动作见下表1。

(2)电气控制图见图5。

(3)其他零件部件及装配程序不再一一赘述。

5 结语

该装置设计和制作得到了学校和厂里专家的大力支持,真正解决了加热不一致的问题,扩大了装置送料范围;制作成本不高,装置外形小巧,由一台小型空压机就实现了工件加热加工的自动化批量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在降低,实际生产效率较以前提高了近两倍,且安装和维护十分方便,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由于经验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本装置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望各位专家、老师在审核时给予指正和意见。

参考文献

[1]陈立群主编.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牛慧君.压力机自动送料装置系统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9(10).

电子自动化装置 篇3

1干扰的理论概述

1.1干扰的定义

干扰是在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受到来自系统内部或者外部产生的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干扰使得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在接收或发送的信号受到影响,导致信号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最终造成设备不正常运行或错误的运行。

1.2干扰的组成要素

干扰主要由干扰源、干扰传播载体及干扰接收体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扰源指产生干扰因素的客观条件或者设备,如温湿度、无线电设备、变压器等;干扰载体则是干扰信号传播至接收体所使用的媒介, 如空气、导线、电磁场等;而干扰受体主要是指生产运行设备或设备中敏感元器件。

2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常见的干扰及解决方法

2.1干扰的分类

2.1.1静电的干扰

静电干扰是指带电体瞬时放电产生高电位、大电流及强电场对运行设备产生影响或破坏。而外界雷电、设备静电接地不良导致漏电及人体静电等都会导致静电的产生,也即是造成静电干扰的重要因素。

2.1.2电磁辐射干扰

电磁辐射干扰是指由于磁场与电场间的交互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波对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正常运行所产生的信号干扰。而电磁辐射干扰主要来源于无线电设备,如无线电对讲机、移动电话、室内无绳电话、雷达、电视塔等;另外也来自于其他电器设备,如电动机、发电机、计算机、交流高压输出装置等。

2.1.3共阻抗干扰

共阻抗干扰是指在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中的电子线路上的公共阻抗耦合在两个回路电流经过一个公共的阻抗时发生,导致一个电路经过公共阻抗的电压会对另一回路的电压产生影响。

2.1.4电网干扰

一般情况下,工业中的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电力都是通过电网中的交流电处理而获得的,然而在工业中电网对设备的干扰主要来自于工业中的晶闸管设备、 电力机车及电火花设备的使用所产生的电网尖峰脉冲干扰。这种干扰带来的影响也是最为严重的,它不仅能破坏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中的整流器、滤波器及主振管等,还会窜如计算机线路对计算机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破坏计算机。

2.1.5漏电耦合干扰

漏电耦合干扰是指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绝缘器件的绝缘性能下降而导致漏电引起的干扰,主要产生于工作环境恶劣(如工作环境温湿度较大导致器件发热或结冰)或者元器件老化的情况下。

2.2抑制干扰的有效方法

2.2.1针对静电干扰,可以采取静电防护措施

由于静电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静电防护措施:

(1)对于外界雷电导致的静电干扰, 应将安装避雷针,将避雷针与接地装置焊接在一起并埋于距离外墙壁20M以外的地面从而确保设备与人员的安全。

(2)对于设备静电接地方面,应充分确保接地良好防止漏电现象的产生,同时设备静电接地的地桩应与设备分开,距离在10M以外,确保设备及人员的安全。

(3)对于人体静电产生的干扰,应当做好人员静电的防护措施,例如给工作人员佩戴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套、防静电手环 ;在设备工作环境中安装离子风机、防静电测试仪等,防止静电对设备的静电敏感器件带来的损坏。

2.2.2对电磁辐射带来的干扰,可以采取电磁场屏蔽的方式,即利用导电或者导磁材料来制作壳状或者盒状的屏蔽装置, 将电磁干扰隔离起来防止设备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同时,还可以通过光电隔离的方式,也即是将光作为作为隔离两端的信号传输媒介,从而增强设备的电磁干扰能力。

2.2.3针对共阻抗干扰,可以采用变压器隔离的方式来抑制干扰,即利用变压器将数字地与模拟地断开从而使共模干扰电压无法形成回路,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

2.2.4针对电网尖峰脉冲带来的干扰, 可以通过滤波法、吸收法等方式来抑制干扰。其中滤波法主要是通过在电源线路上安装滤波器来消除尖峰干扰;而吸收法则是采用稳压二极管来吸收控制设备电源进线的尖峰脉冲,达到抑制电网干扰的方法。

2.2.5对于漏电耦合干扰,应特别注意对恶劣环境中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保养及维护,对于老化的器件或设备应及时更换处理,防止产生漏电耦合干扰对人员或设备带来的危害。

3结束语

电子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篇4

授权公告日:2016.08.31

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都

发明人:金本俊范;森田直

Int.Cl.:G06F21/44(2013.01)I;G06F21/77(2013.01)I;G06Q20/18(2012.01)I;G06Q20/34(2012.01)I;G06Q20/36

(2012.01)I;G07F7/08(2006.01)I

优先权:204825/2006 2006.07.27 JP

PCT进入国家阶段日:2009.03.27

PCT申请数据:PCT/JP2007/064730 2007.07.27

PCT公布数据:WO2008/013251 JA 2008.01.31

对比文件:CN 2836108 Y,2006.11.08,;EP 1189157 A2,2002.03.20,;US 2003/0037264 A1,2003.02.20,

Junko HASHIMOTO ET AL.Tamokuteki IC card niOkeru Policy Control Shuho no Teian.

《IEICE Technical Report,Th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Engineers》

自动化开启、锁死衔接机构装置 篇5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宝骏总装车间分装发动机工段在引进了SPS自动化上下料输送线后,分装排序物料输送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SPS上下料输送线与发动机环行线衔接处没有实现很好的传输,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SPS自动化上下料输送线与主线环行线的衔接问题。即,发动机环行线托盘上的料盒在设备自动取料和投料中会产生滑移和偏斜的现象,并且由于托盘在移动过程中无自锁装置,造成料盒频繁脱离托盘和料盒移出输送线,分装排序物料输送能力得不到提升。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就是立足于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提出增设一种在SPS上下料输送线与发动机环行线衔接处用于搭接的自动化开启、锁死衔接机构装置,以便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提升分装排序物料的输送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1.2 衔接机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近年来,对于SPS随行配料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整体装备效果及管理研究方面。例如,陈峻的《基于SPS的精益物料供应系统应用研究》[1]一文,研究了基于SPS的精益物料供应系统和机构衔接装置;朱阳兵、刘云鹏、赵磊的《SPS物流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2]一文,是对SPS随行配料系统的衔接机构研究和衔接机构的应用研究;蔺宇、赵宗原的《SPS模式下零部件配送质量的混流装配线总装排序》[3]一文,提出在SPS物料配送模式下,以提高零部件配送质量为目的;李伟、董宝力的《混流装配线第二类平衡问题优化研究》[4]一文,通过对各优化机构运行效率进行研究,实现了对生产节拍和工作运行效率平衡优化的目的。

1.2.1 衔接机构和连接类型概述

衔接机构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构件系统,而连接机构[5]是指在机械零部件中各模块之间相互接触并固定,并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通过连接各模块能够发挥各自功用并组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常见机构类型有铰链连接、曲柄连接、轴毂连接、紧固连接等。

1.2.2 自动开启、锁死衔接机构简介

某些机械就其结构情况分析,只要加上足够大的驱动力,按常理就应该能够沿着有效驱动力作用的方向运动,而实际上由于限位或者摩擦力的存在,会出现无论这个驱动力如何增大,也无法使它运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机械自锁。

2 衔接机构装置构造原理及特点概述

2.1 衔接机构装置构造及工作原理简介

2.1.1 衔接机构装置构造介绍

该项目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6]计划应用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总装发动机分装线,用于提升分装排序物料输送能力,其衔接机构装置基本结构[7]如图1所示。

衔接机构装置构造:①运送要求为空框回收,料框送进;根据工作节拍重复以上动作。②机械系统采用电机驱动皮带,皮带设置有自动涨紧装置[8],升降机使用电机驱动,料盒定位机构将框准确、快速地送到指定位置;运输线设置相应挡板防止箱子掉落[9]。③上线点物料输送使用皮带输送模式,空料盒回收采用滚筒输送模式,易于实现空料盒集放。④电气系统采用PLC控制,光感检测料盒,实现空框回收和满框送进。并设置急停按钮。

2.1.2 衔接机构工作原理

衔接机构装置的工作原理:①生产节拍为35 s一个循环。②温度为-3~40℃,湿度≤90%。③工业用电为三相交流电为380 V±15%,频率为50 Hz±0.4%;单相交流电为220V±15%,频率为50 Hz±0.4%。④压缩空气为4~6 bar。⑤工作时间为三班,每班8 h,每周6个工作日,全年250 d。⑥整机符合GB 5226《机床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4521《运输机械术语》、GB/T 10595《输送机技术条件》、GB/T4857《包装运输件》等国家规范[10]。

2.2 衔接机构结构特点

2.2.1 衔接机构技术要求

(1)设计并制造一种自动化衔接机构,能使分装环行线与SPS输送线起到较好的连接作用,提高运行稳定性。

(2)自动化输送线机构装置在取料和投料过程中料盒不产生滑移和偏斜。

(3)该衔接装置附带过渡辊子[11],起到料盒导向及保护托架的作用,且易于拆装和更换。

(4)在托盘上增加自动开启、锁死机构,给料盒在输送过程中起限位保护作用。

(5)解决各车型左、右摆臂悬挂过长导致摆臂与SPS输送线产生干涉的问题。

2.2.2 衔接机构技术创新点

(1)有效消除发动机环行线与SPS输送线的衔接问题和安全隐患,提高主线运行稳定性。

(2)能够有效避免各车型左、右摆臂悬挂过长导致摆臂与SPS输送线产生干涉,适用于各车型发动机的生产等。

(3)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能够有效地保护料盒,防止出现料盒移出输送线、零件掉落等危害。

(4)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构造简单,拆装方便,应用广泛。

3 自动开启、锁死衔接机构总体架构

3.1 自动开启、锁死衔接结构总体设计

机械衔接机构装置[1]若能够较好地设计制造出来,并能够实现其功能[2],就需要对装置进行总体设计[4]。

3.1.1 自动开启、锁死衔接机构总体设计提出

总体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常常需要考虑较多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是对机械衔接机构装置需要动作的基本结构形式的确定。总体结构的设计,对于机械装置结构设计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5]。

3.1.2 衔接对架构的要求

在机构装置总体设计中,除了对机构衔接[17]有具体的要求之外,同时还对衔接部件的各个主要性能有具体的要求,机构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3.2 衔接机构结构设计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自动化衔接机构的基本机构及原理[18],以下绘出了自动化开启、锁死衔接机构装置图(见表2和图2、图3所示)。

4 衔接机构装置试制与运行

4.1 衔接机构装置试制安装与调试

新搭建的自动化开启、锁死衔接机构[19]主要衔接在SPS自动输送线末端,通过采用衔接机构对SPS输送线与主线进行良好的衔接[20],可有效提高发动机分装线的运行效率,避免了在零件传输过程中出现零件脱离托盘导致掉落破损、物料报废[21]等情况,加强了输送线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动开启、锁死衔接机构装置如图4、图5所示。

4.2 衔接机构装置运行概况

目前,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已应用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总装发动机分装线,SPS输送线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图片如图6所示。分装SPS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分装线的运行效率,解决了原设计中发动机分装环行线与SPS输送线衔接不上的设计缺陷,以及影响发动机支线与主线的运行效率的问题,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

5 结语

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已应用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总装发动机分装线。现场设备运行情况证明,分装SPS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分装线的运行效率,防止生产过程中料盒脱离托盘导致物料掉落、物料报废,有效地消除了运行过程中的造车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消除了发动机环行线与SPS输送线的衔接问题和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因料盒震动使其运行轨迹偏移导致取料不及时造成主线停线的故障率,提高了主线运行稳定性。

(2)能够有效地避免各车型左、右摆臂悬挂过长导致摆臂与SPS输送线产生干涉,适用于各车型发动机的生产等。

(3)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能够有效保护料盒,防止出现料盒移出输送线、零件掉落等危害。

(4)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构造简单,拆装方便,应用广泛。

(5)该衔接机构稳定性高,维修和维护简单方便,已经向二期生产车间推广。

综上所述,通过对SPS自动化输送线增加开启、锁死衔接机构装置,提高了发动机支线与主线的运行效率,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降低了零件从托盘掉落的风险,节约金额为14.6万元/年。并且,消除了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料盒摆动等安全和质量隐患,运行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通过运行证明了该衔接机构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对今后推广到二期生产车间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摘要:为了解决宝骏总装车间分装发动机工段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SPS自动化上下料输送线与主线环行线的衔接问题及影响发动机支线与主线的运行效率问题,防止发动机环行线托盘上的料盒在设备自动取料和投料中的滑移和偏斜等现象,特在SPS上下料输送线与发动机环行线衔接处设置用于搭接的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该装置可以使SPS上下料输送线料盒顺利通过衔接机构装置,而且能够自动锁死,达到有效提升分装排序物料输送能力的目的。该装置是一种自动化衔接机构,能有效地消除发动机环行线与SPS输送线的衔接问题和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因料盒震动使其运行轨迹偏移导致取料不及时造成主线停线的故障率,提高了主线运行的稳定性;并能够有效地保护料盒,防止出现料盒移出输送线、零件掉落等危害,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节约成本;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因在各车型左右摆臂悬挂过长导致摆臂与SPS输送线产生干涉,适用于各车型发动机的生产;该自动化衔接机构装置构造简单,拆装方便,应用广泛;该衔接机构稳定性高,维修和维护简单方便。

振荡回路强电流试验自动化装置 篇6

1 振荡回路的总体结构

本自动化装置包括五个组成部分:(1)控制台试验操作程序自动化(指升压充电前和试验进行后的安全放电操作)。(2)升压充电过程(充电速度)的自动控制。(3)充电电压值预整定及自动停止。(4)试验放电过程的自动进行。(5)试品开断成功与失败的自动显示。本装置实现的五项自动化内容,其每一项都可单独工作,亦可联接成一有机整体,完成试验全过程的自动控制。为便于该装置出故障时退出进行检修而不影响试验照常进行,与原人工操作的控制线路是通过插键联接的。

由于本装置使用在强电场、强磁场的场合下,为了抗干扰,故在考虑自动化方式时,仍选取了常见的继电式程序控制线路与电子线路相结合的方式。总体结构方框图如图1所示。

2 振荡回路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

2.1 程控自动操作线路

根据各种运行方式的试验操作程序要求,按时间顺序加以分类,编制出通用及专用程序两种,专用程序部分是采用运行方式选择开关和晶体二极管逻辑线路的不同组合来实现。总的程控线路分为交直流系统,包括充电、试验及放电三个过程。在该线路中,选用了JS-11型多回路可调时间继电器作为基本元件,同时广泛地应用了开关元件(晶体二极管),从而简化了二次线路,减少了继电器及其触点数目,提高了工作可靠性。全部元器件安装在一块板上,由板上引出的多芯软连接插头与控制台上相对应的插座连接。

为便于用远方控制代替台前就地操作,特增设一只小型远方控制盒,这样可以坐在值班桌前发布开始试验、升压充电、暂停程控以及解除试验的指令。

2.2 自动升压控制线路

图2为自动升压控制原理图。为了缩短充电时间,采用近似恒流充电方式,但不应以过流保护动作(跳闸)为限。结合实际充电整流桥路,设计了简便实用的自动升压控制线路。其作用原理是依靠新接入整流桥路中的传感元件LJ的动作,通过中间继电器ZJ去控制调压电动机的升压接触器SC。当充电电流达到动作值时(该动作值略低于原过流保护跳闸整定值),LJ动作(闭合),ZJ常闭触点打开,停止升压,待充电电流降至85%左右,LJ自动返回(分开),ZJ及SJ断电,但ZJ常闭接点先于SJ延时接点复位,又使SC动作继续升压充电,直至主回路充到预定电压值(JR断开)为止。上述线路对应每一个主回路各需一套,因各主回路的电容量和充电速度都不一样。

2.3 充电电压预整定及自动停止电路

充电电压预整定及自动停止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该电路的输入信号电压是从测量充电电压的电阻分压器上取得,因充电可为正极性或负极性,故接入了一个极性倒换开关K,以得到所需极性的输入电压,其数值可由R1和R3进行调节。调试时可用直流稳压电源和0.5级毫安表直接刻度(k V/m A),而不必动用充电装置和主回路,最后根据控制台上的充电电压表读数来校准。

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压控制型负阻器件作为电压敏感元件去起动电子开关电路。流过D1的电流是由电阻R3和输入电压决定,随着电压增加,流过D1的电流也增加,当达到它的峰点电流时,D1转换成高压状态(即由低电平跃变到高电平),此时BG1导通,BG2截止,继电器JR释放。在D1转换状态以前,BG1截止,BG2导通,JR保持吸合。只有当输入电压下降到约2 V时,电路复位。

执行元件JR应选动作灵敏的小型继电器,隧道二极管应选性能稳定可靠以及峰点电流小的器件,这样可降低动作电压下限,其上限按最高允许充电电压(如30 k V)确定,通过调节R2之值来达到,可起上限保护作用。当电路中的D1更换时,若R1刻度稍有变化,一般不必重新刻度,可通过调节R3之值使R1刻度基本保持不变。

由于各主回路充电电压值及充电极性不同,故每个主回路各需一套,而直流电源只需两套,充电极性相同的可以共用。

2.4 自动控制充电电路

图4为采用电子线路的自动控制充电电路的方框说明图,首先输入信号(即在充电过程中向电容器充电的电流和电容器组端逐步上升的充电电压)与给定信号(即所要求的充电电流值和充电电压值)同时接入比较电路来比较充电过程的参数。当输入电流信号和给定电流信号输入“比较电路”进行比较后,若输入电流信号小于给定电流信号时,则驱动电路被触发,继电器JI吸合;相反,若输入电流信号大于给定电流信号,则驱动电路停止工作,继电器JI释放。利用继电器JI的吸合和释放动作来代替图2中手控按钮SA控制充电电流的作用。当输入电压信号和给定电压信号输入“比较电路”比较后,在输入电压信号未达到给定电压信号时,继电器JV保持吸合位置,当输入电压信号等于或略大于给定电压信号时,继电器JV才释放,这时电容器组就停止充电,即表示充电完毕。继电器常开触点J1安装在升压控制电路中与SA并联,继电器常闭触点JV则串入充电接触器线圈回路中。

图5所示为具体控制电容器组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的电子线路图。

根据上述图4和图5的电路,不难说明自动控制充电过程的整个操作程序。其程序如下:

(1)分别调节图5中的R1和R18,以满足给定电流信号(即充电电流大小)和给定电压信号(即电容器组上预定的充电电压)的要求。

(2)闭合开关K,24 V电源接通,继电器J动作,其相应的触点J1~J6动作,运算放大器F1接入输入电流信号,运算放大器F2接入输入电压信号。

这时加在运算放大器F1负输入端上的给定电流信号为“正”,使运算放大器F1的输出为“负”,从而使BG2导通,继电器JI动作,其常开触点J1闭合,升压接触器SC动作,调压变压器开始升压,充电电流上升。随着充电电流的上升,从充电回路分流器上取得的输入电流信号也就增大,当充电电流的信号大于给定电流信号时,运算放大器F1翻转,输出从“负”变为“正”,BG1导通,BG2截止,继电器JI断电,调压变压器停止升压,但充电电流仍继续缓慢地充电。由于运算放大器F1接有正反馈,所以当输入电流信号比给定电流信号小一些后,运算放大器F1再次翻转,使其输出从“正”又变为“负”,BG1截止,BG2导通,继电器JI重新闭合,这样反复动作达到近似恒流对电容器组充电的要求。

由于加在运算放大器F2正输入端上的给定电压信号为“正”,使运算放大器F2的输出为“正”,使BG3导通,而BG4截止,继电器JV不动作,即其触点JV保持闭合位置,这时充电接触器动作(闭合),处于充电状态,一直到电容器组上的充电电压达到预定值,即运算放大器F2的负输入端的输入电压信号大于给定电压信号时,运算放大器F2的输出转变为“负”,于是BG3截止,而BG4导通,继电器JV动作,其常闭触点JV分断,充电接触器便打开停止对电容器组充电,充电过程完毕。

(3)试验结束后,断开电源开关K。

2.5 试验放电过程的自动控制

短路试验放电过程极为短暂,通常只有零点几秒,而控制对象很多,且要求十分严格和很高的精确度,控制是决定试验成败的关键。如程序控制及同步控制,要求分别达到以毫秒计和以微秒计的准确度,故这一部分的工作,是利用原有的大容量试验站专用微机程序控制器来完成的。

2.6 试验成败自动显示电路

试验成败自动显示电路如图6所示。

该电路的动作原理是分别选取两个输入信号,:即第2个半波引入电流(i2)及有极性要求的恢复电压(uf),经过变换和放大,再去起动显示保持电路,即可定性显示试品开断;未开断(热击穿)和试品重燃(电击穿)三种状态。

显示过程如下:(1)试品开断出现uf,只有2号功放器有输出,绿灯亮。(2)试品未灭弧(即未开断),出现多个i2,只有1号功放器有输出,红灯亮。(3)试品重燃,呈现恢复起来后,被击穿又出现i2,故1号及2号功放器均有输出,红绿灯都亮。(4)K1(常闭)为复位按钮。

上述电路只用一个输入信号也能显示,但不能区分是热击穿或电击穿。该电路显示灯安装在试验观察走廊,仅供客户初步定性判断,每次试验的波形及数据实时显示在测量微机屏幕上,以供试验负责人作出最终的是否有效的判断。

3 整体动作过程

首先从远方控制盒发布试验前通知(声光信号)及开始程序操作的指令,进行充电前的各项操作,这一段程序完成后,试验回路即处于准备充电状态,若各操作机构均已正常动作,则接着发布升压充电的指令,开始自动升压充电,当某一主回路充电到预定值时,充电自动停止,并切除相应的一套充电线路电源,直到最后的一路充到预定电压后,自动开始执行第二段程序,进行试验过程的操作(包括起动程控器)。在试品开断的瞬时,显示电路工作,并且由程控器的最后一个输出脉冲(结束试验)返回程控操作线路,开始执行第三段程序,进行安全放电过程的各项操作,在安全放电完成后,才解除带电声光警告信号,结束一次试验的全过程。

4 结语

根据实际试验需要,本装置可适应四种运行方式的要求:(1)单频回路试验;(2)振荡回路自身合成试验;(3)电压回路串联放电试验;(4)以冲击发电机系统为电流源的合成试验。

电子自动化装置 篇7

加州圣雷蒙2012年11月16日电/美通社/--为能源管理、商业和消费应用产品创建无线解决方案的全球性企业生态系统Zig Bee�联盟 (Zig Bee Alliance) 今日宣布, Zig Bee Input Device标准已对公众开放下载, 并已选择在消费电子产品和计算机附件人机接口装置中支持该全球标准的黄金单位。该联盟计划将于12月6日举行一场免费的公众网络研讨会, 展示Zig Bee输入装置的创新特点。

作为该联盟广泛测试和认证计划开发流程的一部分, Freescale、Green Peak Technologies和Texas Instruments的一些黄金单位开发套件已被批准为黄金单位。此举使将来使用此套标准的Zig Bee认证产品均须对照这些黄金单位进行测试。该测试程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使消费者大可放心。不论出自哪家制造厂商, 所有Zig Bee输入装置产品都将具备互操作性。测试服务则由TUV Rheinland提供。

Zig Bee输入装置为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提供标准化途径, 开发先进的设备, 使消费者能在更远距离甚至附近的房间内操作鼠标、触摸板、键盘、扫描笔或遥控棒。鉴于消费者寻求一种更高效地操作智能电视、流放设备和机顶盒的方式, 该功能变得尤为重要。Zig Bee输入装置在设备之间实现双向通讯, 使它们更加智能化并能够提供比已有30年历史的红外技术更多的功能。此外, 采用Zig Bee输入装置的设备能效高, 在其生命周期内使用的电池数量显著少于红外, 所以也就更加环保。

Zig Bee联盟主席鲍勃-海利 (Bob Heile) 表示:“Zig Bee输入装置对寻求改进其先进互动式产品操作方式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有很大帮助。Zig Bee输入装置利用的是Zig Bee遥控已在数以百万计的电视、机顶盒和网关上取得的成功。传统的红外技术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尝试快速、方便的流化电影、购物、搜索应用程序或定时录音的需求。带有键盘的Zig Bee输入装置将帮助消费者瞬间完成上述任何活动。”

Zig Bee输入装置-先进的人机输入装置标准

Zig Bee输入装置是一种更为环保、创新和便易的用于计算机和消费电子设备鼠标、键盘、扫描笔、触摸板和其它输入设备的全球性标准, 它给予这些设备无视距操作和双向通讯的能力、更大的使用范围、更长多电池寿命以及更广泛的性能和功能。Zig Bee输入装置是一项针对Zig Bee RF4CE规格专门设计的标准。

Zig Bee:世界尽在掌握中

制氧厂空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 篇8

工业制氧的主要方法是深度冷冻液化分离法,就是通过空分装置对空气进行压缩、冷却以及液化流程后,根据空气中氧、氮等气体沸点的高低,通过多次蒸发与冷凝工序进行精馏分离,从而产出所需要的气体。空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安全系数要求高,工艺相对复杂,参数以及调节步骤多,能够进行遥控操作,同时要具备完善的监控功能,对整个运行过程能够进行准确而快速地记录。

空分装置构成相对繁琐,包括原料空气过滤器、空气压缩机、空气预冷系统、分子筛纯化系统、膨胀机组、分馏塔系统、稀有气体系统、液氧贮槽、液氮贮槽、液氢贮槽、氧压机以及氮压机等。

其基本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空气进入从空气吸入塔后,首先对其进行过滤,然后利用空气压缩机进行加压,送入空气预冷塔,通过冷却水对空气进行冷却;再将冷却后的空气送入纯化系统进行吸附净化,将其中的水分、二氧化碳以及乙炔等部分碳氢化合物清除后送入膨胀机中进行膨胀;最后在分馏塔系统中实现分离,得到氧气或者氮气。

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利用DCS对空分装置系统进行自动监控,能够提升装置自动化水平,促进装置长期安全运行。

空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氧压机控制系统配置如图2所示。

控制系统的操作站、网络采用冗余配置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有两台操作站,分别置于主控室与工程师站,此站可建立整个控制系统的全局数据库,并能进行系统组态、诊断、仿真。操作员站的作用是使操作员对生产过程参数可在线监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远程管理机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监视、查看各种数据和报表,掌握生产情况。

控制系统功能:

(1)空分装置启动准备控制。

氧压机控制系统控制方式打到自动位置,岗位工作人员将状态的DC点切换“准备”按钮,控制系统根据需求自动完成各个阀门开或关的动作,与此同时,将氮气入口压力与混合气放空以及轴封差压等的调节投入自动,实现设定值自动给定,对各个阀门位置与工艺参数进行确认,实现联锁开车条件。

(2)空分装置自动启动。

启动条件具备后,岗位工作人员按启动按钮,空分装置通过相关指令系统自动完成警铃启动,轴振动报警联锁倍增后,主电机开始启动,然后轴振动报警联锁倍增解除,空分装置控制系统的对应调节自动投入,阀门进行缓开或者缓关,相应的轴封差压调节系统投入联锁。

(3)空分装置氮氧自动切换。

空分装置完成自动启动后,系统的压缩机在一定的出口压力下运行,通过岗位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画面上的“氮、氧”按钮的切换操作,控制系统的相应阀缓开,自动调节设定值,由氮气条件自动修正为氧气介质下的值。当氧气的纯度符合相关设定值的要求时,岗位操作人员点击人工确认按钮,控制系统自动完成缸间旁通阀、出口旁通阀全关功能。经过约2min后,氧气输送的阀门打开向外输送氧气,氧压机运转正常。

(4)空分装置回路自动调节。

氧压机从启动到正常运行阶段,各执行元件正确协调动作,实现控制系统自动调节回路的自动投入、设定值的自动设置及修正,各个阀门在所设定的时间内进行缓开或者缓关,完成动作要求。

(5)空分装置正常停车及联锁。

空分装置回路完成自动调节后,岗位工作人员将启动位置切换至准备位置,控制系统自动停车。对应的相关联锁启动,氧气排出阀自动关闭,混合气旁通阀都开启,同时轴封差压联锁解除,缸间旁通阀、防喘振阀、出口旁通阀、出口放空都开启,氧气压力迅速下降,送氧停止;岗位工作人员再将操作台上的准备位置调到停止位置,主电机停止运行,达到设置停车时间后氧气吸入系统的切断阀全部关闭,停车结束。

(6)控制系统的联锁事故停车。

遇到各类不同的事故时,氧压机应自动联锁停车。主电机带负荷停车,混合气排放阀、缸间旁通阀、出口放空阀、防喘振阀、出门旁通阀等都打开;同时,氧气排出阀、混合气放空阀、吸入切断阀等都关闭。对于重大事故,控制系统自动联锁停车后,各个阀门按相应要求动作,还要对其进行紧急喷氮处理。

(7)控制系统的主油泵与备用油泵间的自动切换。

控制系统的氧压机润滑油系统具有互为备用的两台油泵,某一台润滑油主油泵压力出现过低状况,系统能够通过联锁自动启动备用油泵,延时后,原主油泵停止,让润滑油系统始终能够及时地给氧压机润滑油系统供油。

3 典型空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1)空压机报警联锁保护功能。

空压机报警联锁保护所引用的条件参数有轴振动、轴位移、过滤器前油压、过滤器后油压、主油压、油温、主电机电流、三级排气压力、油泵运行信号、三级进气温度等。

(2)防喘振控制系统。

空分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的压缩机很容易发生喘振,其自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压缩机自动连续控制一般有两个过程:导叶的自动加载与防喘振阀的连续控制。为防止空分离心压缩机在输气过程中发生喘振,可采取以下自动化控制:根据离心压缩机的额定最小流量特性曲线和输气系统的特定参数确定压缩机的最佳工作区;根据离心压缩机的进出口温度与实际最小流量的偏移,对喘振线和防喘控制线进行实时补偿;用工况点求取的喘振点最小流量与实际工况点的最小流量进行比较,通过对压缩机进口导叶(进气阀)、防喘阀(放空阀)的控制,实现对离心压缩机的防喘控制。

(3)控制系统的入口导叶调节。

在鼓风机吸风入口附近装设一组可调节转角的导叶,其作用是使气流在进入叶轮之前发生旋转,进入风机叶轮的气流方向发生相应改变。入口导叶调节通过对入口压力定值的调节来实现。入口导叶一般限制瞬间大幅度动作,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不允许导叶全关,在自动控制时其开度不低于满开度的10%~15%。

(4)分子筛(纯化器)时序控制。

分子筛的自控以安全第一、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为原则。分子筛纯化器一般都有两组,一组工作,一组再生,交替切换,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各个电磁阀都有确定的开关状态,下一步工作的开始依赖于时间和上一步阀门动作是否到位的状态反馈,时间或状态反馈不满足要求,电磁阀将维持原有状态并延时报警。

(5)氧气/氮气透平压缩机组启停控制和联锁保护。

氧气/氮气透平压缩机组启停控制和联锁保护的自动控制主要有以下过程:启动判断和启动过程顺控;正常停车顺控;重故障条件判断和顺控停车;喷氮停车条件判断和顺控;油加热器和油泵启停联锁。

(6)增压机回流阀控制与膨胀喷嘴自动控制。

增压机回流阀控制和膨胀喷嘴控制在现场膨胀机机旁盘和中控室DCS系统操作站上均可操作。膨胀机开车阶段,通常在机旁盘上操作;机组运行正常后,转入中控室DCS操作。

参考文献

[1]王欣荣.化工企业空气分离装置工艺流程选择[J].安徽科技,2011,(2)

[2]李秀英,梁日钧.分子筛自动切换程序的优化控制[J].包钢科技,2009,(2)

一元纸币自动分拣装置 篇9

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像工厂流水生产线一样将钱整理好呢?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校科技辅导老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且他还鼓励我: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帮了公交公司一个大忙!

因为公交车上的零钞以一元纸币居多,所以我将作品命名为“一元纸币自动分拣装置”。就这样,我开始了设计该作品的“钻研之旅”。

一、搜集素材

通过上网查询,我更加了解到清点零钞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变得轻松呢?

我将部分有价值的关于清点零钞的报道摘录如下:1.“数钱数到手抽筋”,公交公司点钞员日清点零钞30万元(长沙);2.每天清点零钞票款30多万元,公交零钞清点有多难(水母网);3.记者亲身体验公交公司点零钞(承德)。

二、意见咨询

确定研究课题后,我与班上的同学讨论,又将设计方案写好后拿给科技辅导老师过目。

综合老师、同学们的意见,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选题很好,能解决社会大难题;2.可先研究一元纸币的分拣工作,再考虑其他面额的分拣;3.可参考从河道往岸上“运沙”的方式分拣一元纸币;4.用点钞机计数;5.分拣过程中设计杀菌环节。

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像一针强心剂,增强了我把“一元纸币自动分拣装置”做好的信心。我开始浮想联翩:我要把公交公司清点零钞的业务承接下来,不出几年,嘿嘿,又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诞生,老总就是我……

三、制作模型

有了设想后不能一味做白日梦,还是赶紧动手吧!我将设计的模型分成五部分,以下是各部分的具体分工介绍。

1.盛钱漏斗

用来盛装需要清点的零钞,似漏斗形状,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盛钱漏斗”,大小可根据零钞的体积而定。流下的零钞进入筛状圆筒。

2.筛状圆筒滚动选取纸币

公交车里的零钞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我设计采用筛状圆筒滚动让硬币从预留的孔内往下漏,纸币随着圆筒滚动向前。

我找来一只装水的大桶,在上面用电烙铁平行割出宽1厘米、长2厘米的孔,每排10个,共15排。这样,不论旋转到哪个角度,硬币都能从孔里漏到盘中进入硬币分拣装置。

3.长传输带运送纸币

随着滚筒向前,纸币逐一掉落到下方宽12厘米、长80厘米的传输带上继续向前,清除掉非一元纸币,一元纸币随着传输带进入下个装置。传输带上的纸币在辅助装置的帮助下逐渐调整在带上的位置,为下个分拣工作做好准备。

4.短传输带运送纸币

短传输带运行的方向与长传输带运行的方向垂直,与验钞机平行。一张张纸币由长输送带传到短输送带上,送至验钞机的入口后,开始下个步骤。

5.验钞打捆

将验钞机调整到计数功能,根据需求设置张数,以10张为例,验钞机验满10张就停一下,拿出打捆,完成一元纸币的分拣。

模型很快就完成了,这可是我进入高中后做的第一个科技作品,虽然还只是一个模型,但我特别开心!

四、试验

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后,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将身上五张一元纸币和三个硬币投进了盛钱漏斗。三个硬币很快从筛状圆筒中掉落,一元纸币继续向前。先经过长的传输带,接下来是短的传输带,最后到验钞机的入口,直至验钞完成。

为了进一步验证效果,我兑换了50张一元纸币、30个一元硬币进行试验,效果很好。

五、创新点

我制作的一元纸币自动分拣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填补了国内分拣纸币机器的空白,在分拣过程中,能自动对零钞杀菌,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2.效率高,能大幅度减少开支,节省劳力。

3.将人工清点零钞改为机器操作,纸币在半密闭的空间中辅助机器点钞,减少与有菌的纸币直接接触,保障点钞员的安全。

变电所自动化装置的安全维护 篇10

1 做好自动化装置的安装调试

首先, 要把好采购质量关。应派专业人员认真采购装置。签订采购合同必须有约束厂商保证质量的条颖。要严格验收, 并有专人保管。其次, 要把好安装施工关。事先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影响安装施工质量的不利因素, 实现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严格按照装置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及时检查, 严格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第三, 要把好装置调试关。可采用直观法、测量电压法、测量电阻法调试。直观法就是通过问、看、听、嗅检查、判断故障。用万压表的电压档测量电器中各点的电压, 用欧姆表测量线路中的电阻, 都比较简单易行, 操作可靠。还可进行试车检查。但必须在上述调试后确定无误情况下方可采用, 否则会造成安装事故。第四, 要把好装置试运行关。这是对电气装置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试运行, 做好记录工作。试运行后通过验收移交使用单位, 施工单位要在保修期内做好质量跟踪服务工作。

2 提高自动化装置管理技术水平

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技术水平, 防止电气设备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是电力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电力电气是高危行业, 变电所对技术要求更高。既需要运用传统的技术、经验, 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现代高科技手段技术, 正确合理使用管理电气装置, 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的供电环境。一是要求变电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项操作, 严细认真, 一丝不苟, 落实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 切实保证变电所安全稳定运行。二是要求抓好班组管理、现场管理。做到“四有”:事事有人负责, 事事有章可循, 事事有人监督, 事事有据可查。三是要求提高操作技能。规范化地进行倒闸操作。防范习惯性违章。完善防误闭锁装置及对临时接电线的防范措施。定期排查, 及时清除隐患。四是要求提高故障处理的应变能力, 尽力杜绝处理故障时出现误判断、误操作, 造成故障扩大。五是提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力,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提高工作效率。

3 及时有效处理电气运行故障

由于受风雨雷电的影响、装置磨损老化和操作失误, 电气装置出现故障, 甚至酿成大面积停电, 失火等, 如不及时有效处理, 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要及时查明故障原因, 准确判断, 根据操作技术规程制度,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1、变电所一次设备过热。出现不正常过热, 有系统负荷增大、接触面氧化及脏污、间隙大、刀闸操作过度或不到位、刀闸绝缘挂销受损以及产品质量问题、检修中存在死角等多种因素。要“对症下药”, 可采用回路电阻测试为主、双臂电桥为辅的测试手段, 使用分步测试法, 即在测得设备整体接触电阻合格的基础上, 逐一测量每一个电接触点的电阻, 以避免漏掉电阻集中于某一接触点而造成的过热隐患。更换镀银层磨损严重的刀闸触指, 重新镀银处理;对于长期备用的甲刀闸采用新型导电涂膜技术处理。改进检修方式, 消灭检修死角。或与厂家及设计单位沟通, 进行设备改造, 消除薄弱环节。2、变电所P T断线。这是一种常见故障。一旦PT即电压互感器断线失压, 会使保护装置的电压量发生偏差。保护装置电压量的正确获取, 是距离保护、带方向闭锁以及含低压启动元件的过流保护能否正确的先决条件。一旦发生内部断线故障, 经常会造成操作人员判误, 致使装置误动, 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要采用进线有流、开口电压、三相电压计算的3U。综合判断法, 准确判断P T断线。也可用摇表检测绝缘电阻, 检测电压互感器内部故障.解决办法是排除故障, 更换熔丝。注意不准以220K/V线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并列开关将正、副母压变二次回路并列, 否则可能造成故障扩大。谐振、过电压都可能导致PT高压熔管熔断或二次保险熔断 (或空开跳开) , 一旦发现, 可换熔管、熔丝。3、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故障。导致继电保护工作不正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继电保护装置的制造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进行质量管理, 把好质量关。二是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其周围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 同时又受到高温的影响, 将加速继电保护装置的老化, 导致性能改变。有害气体也会腐蚀电路板和接插座, 造成继电器接点被氧化, 引起接触不良, 失去保护功能。三是晶体管保护装置易受干扰源的影响, 如电弧、闪电电路、短路故障等诸多因素, 导致发生误动或拒动。四是互感器质量差, 在长期的运行中, 工作特性发生变化, 影响保护装置的工作效果。五是保护方案采用的方式和上下级保护不合理, 选型不当。解决的措施:定期检修, 确保整个继电保护系统处在完好状态, 能够保证动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注重二次回路的检验。大力开展二次线的在线监测。研究保护装置分散布置、集中处理、设备间联系网络化、光纤化、继电保护运行和故障信息网的保护定检完善工作。提高微机保护的自检能力和装置故障信息输出能力。4、微机保护的抗干扰问题。微机保护装置在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中居“司令”“调度”的重要地位。一些电磁信号, 即干扰信号作用于微机保护装置内部某些敏感回路之中, 可能造成微机保护装置运算或逻辑出现错误, 可能使运行程序混乱或损害微机芯片, 可能导致保护装置误动作、误发信号、错误指示断路器位置, 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抗干扰, 必须正确合理的使用屏蔽、隔离、保护等措施, 将干扰信号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从而充分发挥微机保护装置的功能。对来自电源回路的干扰, 可在电源入口增设电源助波器, 消除以传导和磁场两种形式造成的电磁干扰, 或利用机箱的屏蔽作用减少干扰。对模拟量输入回路的干扰, 可采用静电屏蔽。对于开关量输出回路的干扰, 输入输出回路的走线必须强弱分离, 与保护柜连接的控制电缆必须采用屏蔽电缆, 两端将屏蔽层可靠接地, 以保证微机保护装置安全可靠运行工作。

上一篇:个性解读下一篇: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