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力电子

2024-11-10

集成电力电子(共7篇)

集成电力电子 篇1

0 引言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力能源的消耗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如今各种类型的电力电子设备已经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 通过电力电子技术来控制电能的传输与使用, 尽可能的减少电能浪费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PEBB实际上是一个集成电源处理部件或者模块的电力电子组块, 通过其内部的通讯模块来测量接入模块的具体单元, 再通过其内部的功率模块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所以本文既需要对集成系统进行研究, 同时对系统的通讯体系进行相应的分析。

1 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基本概念

1.1 基于PEBB的分布式电源系统

PEBB分布式电源系统为分布式结构设计, 由发电机、EMI滤波器、各种交直流电源等部件构成。系统的直流母线功率主要是由发电机、EMI滤波器、PWM整流器所提供, 各种类型负载如交流电动机、电阻等均需要经直流母线过滤后馈电。电力电子组块PEBB内部包含有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传感器、保护电路等, 并具备两种连接方式端口———功率/通讯端口, 这就表示该模块能够接受两种信息———数据/功率。通用性是PEBB模块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之一, 这对于集成了PEBB模块的电路而言, 在拓扑和系统结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只需要非常小的电力电子组合配置或者拓扑, 就能够实现较大功率范围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PEBB的性能主要是由体积、重量以及工作中产生的热量等来决定的, 对于不同的功率范围, PEBB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也不同。

1.2 电力电子集成系统通讯体系

中央集成控制是当前中高功率变流器的主要控制体系, 利用集成控制器能够完成各种控制和监控功能。但当前这种控制方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对于系统的可靠运行以及灵活多变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而且过多的点点连接, 使得结构上过于复杂。但随着工业生产规模和工艺的不断发展, 模块化、扩展性已经成为未来工业制造过程的方向, 连贯控制以及分布式控制将是生产制造商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模式。标准通讯协议是这一切实现的基础, 必须对由主板控制的不同PEBB模块制定一个标准通讯协议, 以实现可靠、灵活系统体系。由于通信线在结构上设置在电磁噪声源附近, 所以对于分布系统噪声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要根据协议所支持的节点数来设置其在应用场合中的分布情况, 以保证通讯容量与变化器开关频率成正比例关系。现在实际应用中, 对于噪声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光纤连接的拓扑。只有根据电力电子的特点, 来设计体系中软件、硬件内容, 设计系统总线结构, 才能够对当前的电力电子结构体系有根本性的改革。

2 分布式控制设计

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的结构大致可以用图1来表示。硬件管理器在系统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并实时监控通信接口以及功率模块的运行情况, 实现信息以及功率两种信号的成功传输。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硬件管理器的适用性及其性能, 本文硬件管理器的设计是基于相臂原理进行的。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与应用管理器之间实时通信所传递的控制变量信息是:占空比、同步信号、状态信号、相臂电压及电流, 二者通讯时所需要的带宽可以通过公式CB=Kd*fSW*NX*NHM, 其中Kd是采样周期与传输时间的比率, fSW是采样频率, Nx是传输数据的表示位数, NHM是系统中硬件管理器的个数。

3 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设计

基于相臂设计硬件管理器的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既要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灵活性, 同时也要使得系统进行控制与通信的过程更为简化。本文所设计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其结构组成为:1个双向的光线通信接口, 主要是接受应用管理器的驱动信息, 同时向上层反馈运行状态;可以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传感器;4个被隔离开的IGBT门级驱动, 主要对主功率管驱动, 还可以辅助功率管;2个用于转换传感器模拟信号的A/D转换器, 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系统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

干扰是电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干扰是如何形成的, 还要研究干扰的影响途径是什么。对于PEBB模块而言, 最容易受到干扰的部分就是控制芯片, 也就是DSP与PLD。实际设计印刷电路板时, 一定要将最易受干扰的控制芯片尽可能的远离主要干扰源, 如变压器、开关管等。同时控制芯片的供电电路一定要配置去耦电容, 保证所有与芯片直接联系的控制信号均与去耦电容共用一个地,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去耦目标。

3.1 门级驱动设计

门级驱动电路对于控制系统干扰非常关键, 因为该部分是系统传导和辐射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源。把干扰的传播途径切断是较为有效也较为简便的一种措施, 光电耦合器能够在数字控制电路与门级驱动电路之间形成一道屏障, 利用光耦的隔离作用以及输入输出电容来选取合适的光耦型号, 最大限度的降低干扰信号的传播。本设计门级驱动部分使用的是MC33153模块, 它实际上是一种高功率应用的IGBT芯片。设计使用TAXI芯片作为接受与发送两者之间的转换芯片, 构成系统光电发送与接收接口, 系统在接收到光脉冲时, 既可以通过光电二极管的作用将其转化为几百纳安的电流脉冲信号。最终利用AM7969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数字序列, 输送至PLD进行下一步操作。通常情况下, 系统中的TAXI接收器等, 开关电流只有几百微安, 这种小的干扰信号对于系统中的大多数传输信号而言, 影响不大, 但对于那些更加弱小的脉冲数据而言, 损害就非常大。所以, 在实际操作中, 一定要保证光纤电源与其他电路电源直接的隔离措施, 保证高频噪声不会对系统中信号造成过多的干扰, 通常情况下是采用铁氧体磁珠来做隔离。

3.2 硬件管理器逻辑器件设计

对于硬件管理器而言, 管理逻辑功能主要是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来实现的, 串行通讯的控制与协调是硬件管理器在整个系统中所要承担的主要任务。本文设计系统所使用逻辑器件是FLEX10K系列, 所以在可配置I/O管角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而且能够给系统提供更快的信号处理速度。IGBT所需要的PWM脉冲主要是由PLD脉冲控制器所提供的, 在数据寄存器中的数值可以形成双重缓冲的效果, 只要有同步命令指令, 而且CRC校验无错误, 那么寄存器就可以直接导入数据, 系统的这种功能可以帮助实现系统各模块的同步运行。此外, 系统利用外部同步信号来触发A/D控制器, 之所以这样设计, 是为了能够保证系统中反馈信号的同步。经过初始化数据之后, A/D控制器就可以通过控制信号来作用于系统, 一旦数据被转化之后, 模块RD端口即跳为高电平, 触发控制器读取反馈信号, 并将这些信号直接储存至输出缓冲寄存器中。

4 应用管理器设计

硬件管理器的操作对象是系统底层硬件, 而应用管理器在系统中主要承担的是控制算法以及控制逻辑。本文设计的应用管理器结构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DSP芯片, PLD逻辑器件以及光线网络通讯接口。其中使用的DSP芯片是ADSP21062, 之所以使用这种芯片, 是为了提高应用管理器的计算量。在EPLD中使用MAXPLUSII来实现通讯管理器的设计。在实际任务执行中, 应用管理器的运行流程是:

实现应用管理器DSP对硬件管理器的控制是通过中断服务程序来执行的, 一旦测量到SYNC中信号量变大, 那么DSP就开始执行中断操作。当中断服务程序开始执行时, DSP就会通过16位的数据总线DB[15..0]来读取PLD的输入寄存器, 并使用相应的控制算法进行运算, 最后将得到的计算结构转换为控制程序, 再输入至PLD的输出寄存器中。

5 分布式系统上层网络设计

对于分布式电力电子系统而言, DC/DC、DC/AC、AC/AC变流器普遍并行分布于大规模自动控制系统的直流母线中, 这些变流器相互配合执行一系列操作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实现变流器之间的顺畅通信, 必须在系统最上层构建完善的通讯网络, 以将系统中的变流器连接在系统级的分布式控制体系中, 以太网技术为这种通讯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具体通讯网络协议如下:

(1) 数据包字节长度可变。不定长度的数据包与固定长度的数据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地址域的不同。长度可变数据包的地址域被分为两部分, 目标地址与源地址, 这种设计可以将已有系统扩展成多系统。此外, 长度可变数据包中的数据域也是可以调节的。 (2) 带有令牌的多主结构。在控制算法的约束下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节点执行传输数据操作, 需要事先接收到数据时序传输的令牌, 当一段数据传输完成之后, 这个令牌自动传递至下一节点。同时还要对主节点控制令牌时限进行设置, 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有效性以及时序性。

上述对智能电力电子的硬件管理器以及应用管理器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同时给出了系统网络通讯设计方案。该论文所设计的集成系统已经通过实践验证, 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就是进一步的提高系统容错能力, 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 系统的通用性以及系统运算速度也是今后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智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之广, 相关辅助学科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摘要:近些年来, 半导体设备、材料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使得电力电子系统不论是性能、结构上, 还是成本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随着工业生产对电力电子系统要求的不断提升, 智能电力电子模块逐渐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对智能电力电子模块PEBB (Power Electronic Building Block)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并给出了系统的通信协议。

关键词:电力电子模块,硬件管理器,应用管理器

参考文献

[1]P.LG.MalaPelle, G.Torri, R.Moruzzi, and A.Oliva, “A New, Modular, Programmable, High Speed Digital Control for Large Drives, ”IEEE IECON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 1994;vol.1, pp.210-214.

[2]杨旭, 陈文洁, 王兆安.开关电源用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 Vol.37, No.2.2003.

[3]Kevin T.Kornegay, “Design Issues in Power Electronic Building Block (PEBB) System Integration”, Proc.IEEE-APEC’96Conf., pp.181-186.

集成电力电子 篇2

现如今,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在使用电能时的方法也开始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直到今天,电力电子产品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不同的负载对应着不同的电路结构、控制技术,而且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但是这种方式依旧存在着:花费劳动力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缺陷,致使制造商在电力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危机。为了妥善解除危机,应运用合理科学的技术,对此种问题重重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因此,人们开始提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概念。

1电力电子集成的层次与形式

1.1单片集成

单片集成是指在一片硅片内,使用统一的加工技能将所有需要集成的元器件进行集成。现今制造类工艺、隔离及散热技术的不成熟、不完善,致使单片集成技术一般只适用于集成一些较小功率的电力电子电路。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在今后极有可能以单片集成为主。

1.2混合集成

混合集成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解决电路之间由于工艺差异所造成的高电压隔离问题,混合集成的集成程度偏高。但是混合集成也存在着部分难度偏高的技术性弊端、问题,如分布参数、传热等,且成本无法降到最低。因此,与单片集成不同的是,混合集成一般应用于中等功率的电力电子电路,未来可能会向大功率电路方面发展。混合集成作为当前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重要方式,其现实意义偏强。

1.3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是指将已有的元器件及部件进行集合拼装,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系统集成属于功能集成,难度性与集成度都相对偏低,在当今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系统集成的集成度偏低,无法较好地使其体积及重量减小、降低,且构造复杂,集成优势无法明确体现。系统集成常用于大功率及结构复杂的电力系统。

2主要研究内容及现状

2.1 MCM封装技术

MCM主要有三种类型:采用片状多层基板的称为MCM-L ;采用多层陶瓷基板的称为MCM-C ;采用薄膜技术的称为MCM-D。MCM的三种类型在应用中各有自身的优缺点。MCM封装能够有效帮助增强系统的EMC、减小投资风险等。

2.2倒装芯片技术

倒装芯片技术是一种封装技术,主要是指将晶片与基板直接接触进行粘接。与传统技术相比较,倒装芯片技术的引脚位置将不再受局限,能够随意放置在位于晶粒正下方的所有位置,而不像以往一般, 只能排列在晶粒下方的四周位置。倒装芯片技术有利于大大缩短信号传输所用时间、弱化所受串扰,使电性能得到提高。倒装芯片技术能够使芯片尺寸封装CPS得到实现。

2.3嵌人式封装

嵌人式封装是指将功率芯片放置在陶瓷框架被刻蚀出的空洞内,接着再利用光刻、丝网漏印等技术使涂覆的金属膜图形化,最后将集成模块的大小主要部件粘附在功率芯片最表面。嵌入式封装可以通过缩小模块体积,将模块功率密度有效地提高。

2.4新型的互连方式

2.4.1原有的互联工艺方式

原有的互联工艺方式主要分为键合与压接两种。压接方式对零件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如若零件的平整度达不到要求, 则会极易出现造成芯片损伤甚至碎裂的情况;而引线键合技术则存在着高频电磁应力及局部寄生电感偏大等问题,严重影响键合寿命。因此,现人们已提出新的互联技术方式。

2.4.2以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工艺

以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工艺采用层叠型三维封装结构。三维封装结构的工艺简单,成本偏低,能够有效解决层次间的垂直互连问题。焊接互连工艺分为焊料凸点互连技术和金属柱互连平行板结构。 焊料凸点互连技术能够将引线之间的间距有效缩短。焊料凸点互连技术的接触面积偏大、封装密度偏高;金属柱互连平行板结构是指通过金属柱实现硅片之间的互连。

2.4.3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

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所采用的三维封装结构为埋置型,能够有效减少焊点及寄生参数。

3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今的加工工艺及半导体材料的不断改善及发展,单片集成及混合集成依旧具有一定的前景。将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技术方面进行改善,能够有效提高电路性能,减小其损耗。未来的电力电子集成技术一定会朝着将功率元件、电路元件、控制器以及动作开关等有效集成,形成系列完整、智能的电力电子标准模块的方向发展。电力电子元件内部的集成度将会越来越高且成本逐步降低,且能满足其生产各方面的需求。现今,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在电气设备的集成上已广泛得到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已有较为稳固的基础, 能够有效帮助综合电力系统不断地稳健发展。

4结语

当今,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已在电力技术领域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及研究,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电力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根据现有的技术,与实际的电力发展情况相结合,选用适宜的集成方式,帮助推动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实用及产业化。

摘要:电能的生产及利用由于现今科技的逐步发展也在随之进步及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力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致使电力电子设备在普及应用这条道路上存在着阻碍。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当前现状及其问题使电力电子设备始终无法做到普及运用。文章通过分析当今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研究,力求做到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作出贡献。

集成电力电子 篇3

本集成灶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上位机的主要功能为: (1) 交互界面; (2) 控制进气阀; (3) 点火控制; (4) 火焰控制; (5) 熄火控制; (6) 温度检测; (7) 安全保护。下位机的主要功能为: (1) 电机调速; (2) 检测烟雾; (3) 声音报警。

上、下位机之间通过电力线载波通信, 以实现灶具与油烟机的联动。

上位机主要作用为控制灶具的运行, 共有运行和休眠两个工作状态。在休眠状态, 它循环扫描监测灶具阀门的位置, 当扫描到阀门处于打开状态, 立刻控制阀门关闭。当用户启动灶具, 控制器接受到命令, 则从休眠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 上位机通过电力载波模块将集成灶打开、关闭、烧煮模式、阀门大小等信息传送给下位机的油烟机控制器。在烧煮过程中, 上位机不断地扫描检测集成灶燃气泄漏、熄火等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 则马上关闭气门。系统的人机交互接口设置于灶具中, 数码管LED显示工作状态、火力大小和定时时间。电力载波芯片使用福星晓程的PL3106芯片。由于国内电网稳定性较差, 该芯片在设计上进行了优化, 加强了抗干扰能力, 可用于远程监控、远程抄表、智能家电等领域。其集成的微处理器功能强大, 其中的电力载波的通讯功能由模块PL2102负责。PL2102为半双工的异步调制解调器, 专门用于电网的通信, 可以极高的增强通讯的抗干扰性能, 控制也更加方便。PL3106芯片使用PSK调制方式, 该调制方式和另外两种ASK调制方式、FSK调制方式的优点的优点在于通讯效率较高, 误码率较低, 此外, 该芯片在扩频技术上采用的是直序扩频, 抗干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载波发射的带宽是15KHz、中心频率是120KHz。

载波电路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 具体原理图如图2所示。电力线载波通信核心PL3106用来处理载波信号的扩频编码、进行解码, 通过外围电路, 可以实现扩频载波信号的功率输出和接收。图2中, PSK_OUT接到该芯片的PSK_OUT引脚, SIGIN接到PL3106芯片的SIGIN引脚。处在接收信号状态时, 电容C8、C9和电感L3组成频率为120k Hz的并联谐振回路, 对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后耦合到引脚PL3106 SIGIN。处于发送信号状态时, PL3106芯片产生高频载波调制信号经过放大功率后滤波, 然后经过线圈耦合到电网上。

下位机用来控制油烟机。其通过电力线通信模块, 根据上位机发出的指令来调整工作状态。当集成灶运行时, 电机启动, 进行排风;当用户使用完毕关闭灶具时, 下位机控制电机延时一分钟后停止运行。电机调速模块可以根据火力大小、上位机发出的烧煮模式指令、烟雾传感器模块的监测结果、来自动调节电机转速, 以便合理的节约能源。在风机停止工作的状态时, 如果烟雾传感器模块监测到煤气泄露, 就会即刻自动打开风机排气, 保障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智能家居相关技术是当今热门, 本系统是电力载波技术在智能家居控制中的一个应用。采用电力线载波技术, 可以节省布线成本, 与无线技术比较, 在抗干扰性和安全性方面也大大胜出, 是智能家居控制的一大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晓娟.采用中压电力载波通信的煤矿集抄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2:133-135.

[2]侯青波.基于OFDM的电力载波通信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D].云南大学, 2013.

[3]陆志远.基于电力载波的温室监控系统设计[D].宁夏大学, 2013.

电力招标管理系统数据及业务集成 篇4

1) 由于公文流转和处理的及时性要求, 公司用户已习惯于经常检查OA系统中的待办事项, 为方便使用和便于招标系统待办事项的及时处理, 需要在OA系统中实现招标业务的办理, 并实现招标系统相关文档在OA系统中的自动封发流转;

2) 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在不同管理系统中流转, 使用者需要登录不同系统并重复录入数据。同时, 业务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 难以实现管理闭环。因此, 需要整合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这两大系统的资源, 实现业务的无缝衔接和管理闭环;

3) 招标结果与物资到货管理也分别在公司招标管理系统和云南电力物资公司物流管理系统中流转, 需要信息交互, 以便提供工作效率, 实现管理闭环;

4) 需要保证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多个系统中的招标及招标结果信息的一致性, 避免重复工作量并确保数据的唯一性;

5) 公司的评标专家库由人事部负责管理和维护, 因此, 招标系统需要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标专家数据, 确保评标专家选择的依法合规;

6) 诚信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从招标管理系统中获取供应商基础数据, 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同时, 招标系统也需要从诚信档案管理系统获取相关信息作为评标时的参考, 实现管理闭环;

7) 招标管理系统需要借助短信平台实现业务的提醒和催办。

以上需求, 涉及了协同办公 (OA) 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短信平台、物资公司物流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相关业务和数据, 但这些业务系统属于电网公司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技术路线下分别建设的, 各业务系统在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到相互集成的需要。因此, 要实施如此之多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整合很困难。

2 Web Service技术的优势

基于安全性、独立性、数据唯一性等指导原则, 招标管理系统采用了Web Service技术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及业务集成。Web Service是适合构建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的技术, 其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Web Service技术在数据及业务集成方面的优势主要有:

1) 基于标准访问的独立功能实体, 满足了松耦合要求, 可以动态改变一个服务的服务器端的实现, 而无需调整客户端的配置。

2) 适合大数据量低频率访问, 符合服务大颗粒度功能, 通过使用WSDL和基于文本 (Literal) 的SOAP请求, 可以实现一次性接收处理大量数据。

3) 基于标准的文本消息传递, 为异构系统提供通讯机制。Web Service所有的通讯是通过SOAP进行的, 而SOAP又是基于XML这一结构化的文本消息, 满足SOA所要求的服务对异构后天宿主系统的透明性。

在构建和使用Web Service时, 主要用到了以下几点:

1) XML:描述数据的标准方法。

2) SOAP:表示信息交换的协议。

3) 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

4) UDDI: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

3 具体接口的技术实现

系统基于B/S模式和J2EE技术架构, 其接口部分主要的技术实现手段是Web Service和Lotus Domino接口调用等技术。通过标准的XML规范, 对数据做格式化、标准化、可靠性处理, 再基于Web Service服务总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互操作, 见图1。

通过与各业务系统建立数据共享及业务调用接口, 实现了招标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的数据及业务集成, 消除了信息孤岛。

3.1 与协同办公 (OA) 系统接口

实现了单点登录, 提供统一的待办事项, 满足人员使用习惯, 实现了直接在OA系统中处理招标管理事务, 见图2。

1) 在OA系统内直接设置与招标管理系统的访问URL链接。

2) OA系统通过标准的HTTP调用接口, 通过XML文件描述并传递OA组织架构和人员的更新信息。实现招标管理系统与OA系统组织架构、人员及角色的同步, 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

3) 招标系统Portal为OA系统提供访问接口和XML格式的待办数据, 实现单点登录。让招标管理系统的待办事项能在OA中显示, 用户点击即可进入办理。

4) 将OA中的文件封发通道提供给招标管理系统, 同时提供Domino封发调用接口, 使招标管理系统中的相关结果, 如中标通知书或定标会议纪要等通过OA系统即可快捷地封发至相关部门和单位。

5) 招标管理系统文件正文调用复合文档打包技术进行处理, 招标管理系统调用OA控件接口进行盖章处理等, 实现了招标系统对OA系统中已有的电子印章等的复用, 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

3.2 与合同管理系统接口

实现了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工作流程闭环运作, 并实现数据的自动发送与接收处理。

1) 调用OA系统的Domino接口封发结构化数据, 在OA系统中标通知书封发时, 除原传输数据外, 增加项目名称、项目标识、设备名称、标识列表等数据, 通过OA系统转发到合同管理系统中, 实现招标管理系统和合同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

2) 实现合同草稿产生的Web Service服务接口, 招标管理系统提供接口, 在合同拟稿时根据一个或多个设备和项目产生合同管理系统中数据表单的相关数据及合同草稿, 减少了合同承办人草拟合同时的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结果的正确性。

3) 调用数据反馈的Web Service服务接口, 通过和合同管理系统建立接口, 将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回传到招标管理系统中, 方便相关人员通过返回的数据了解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 实现了招标工作的闭环管理。

3.3 与物流管理系统接口

通过对招标物资的采购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实现了招投标管理与物资管理流程的闭环运作。并保证了数据的格式化、标准化, 可以实现数据的智能化接收和比对, 有效降低了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也提升了管理效益。

1) 通过建立将中标通知书数据传入物流系统的Web Service接口, 实现了物资采购任务的自动生成和业务数据的自动核对;

2) 通过建立将相关过程和结果数据返回到招标管理系统的Web Service接口, 实现了物资采购过程中设备监造、催交、到货、验收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对供应商的闭环管理。

3.4 其他系统接口

1) 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接口, 通过Web Service接口, 保证了招标管理系统专家库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致性, 在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2) 与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接口, 招标管理系统提供Web Service调用接口, 为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供应商的相关信息, 保证了供应商数据的一致性。同时, 也为招标系统获取供应商诚信记录作为评标时的参考提供了便利。

3) 与短信平台接口, 通过与短信平台采用Web Service接口实现功能调用, 解决了提醒、催办短信的发送及接收问题, 确保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经办人员, 提升了招投标工作的效率。

4 结论

招标管理系统采用Web Service和XML等技术, 在对原有系统不进行大改动的前提下实现了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业务、流程和应用的集成, 消除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保证了招标管理系统及相关系统的安全性、独立性、数据唯一性。方便了用户使用, 打通了招标相关工作的整体业务流程, 提高了相关工作的效率, 提升了管理效益。并且, 采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的信息接口具有可扩展、可重用等优势, 能应对今后需求的变更。

摘要:介绍电力招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与业务集成应用。系统通过采用W eb Service等技术, 与协同办公 (OA) 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短信平台、物资公司物流系统等建立数据共享及业务调用接口, 在保证原来系统的安全性、独立性、完整性的前提下, 实现招标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的数据及业务集成。

关键词:数据集成,业务集成,WebService,信息孤岛,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的集成优化 篇5

关键词:电力调度,通信交换网,智能化系统,远程监控

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建设方案是综合了许多因素制定出来的, 从电力调度的自然状况和专业特点着手, 遵守合理专业的原则, 加入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原理和设计理念, 根据国家的消防、电气等要求进行设计, 在前期阶段开发出了火灾自动报警、楼宇自动控制盒保安监控系统, 而达到通信自动化、告诉信息网和电网累监测等功能是现在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建设所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

1 通信交换网组网状况

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通信室由行政交换机和调度交换机组成的, 有公网和专网之分。公网包括通信公司龙南总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个通信站, 这三个通信站组成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中心主站与公网主要是靠交换机通过CSN.1信令连接, 然后通过PRI信令与专网的下级分站连接, 站与站之间的连接都选择两兆传输。通信交换网子系统需要内行政交换机和调度交换机相互配合, 而从开始运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其中增加了很多的网点这加重了话务的负荷, 导致二次电源不稳等问题出现。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测试了解, 通信设备的运行在8个月的时间中虽然出现的故障不是很多, 设备运行率很高, 但是存在中心主站和和端局通信两兆的连接经常出现中断的现象, 这非常影响正常的通信。针对这种现象将采用统一的网内传输协议、调整主备用时钟等方法, 维护交换网络的平稳运行。

2 通信交换网优化方案

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的综合布线系统建设, 把通信交换网扩容优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大系统的设计规划中。在现有通信交换网基础上, 如果相应增加有关设备, 将来可实现ISDN功能, 即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不仅能够继续提供现有交换电话网等网络所能够提供的用户需求的所有业务, 还考虑到ISDN与现有网络的互通与兼容。ISDN的业务种类很多, 而且其业务能力是发展的, ISDN的业务需要充分估计到用户的新业务需求, 包括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新的通信需求。ISDN电信业务可以分为提供基本传输功能的承载业务和包含终端功能的用户终端业务。除了这两种基本业务外, 还规定了变更或补充基本业务的补充业务。利用这些补充业务, 可以为用户的通信带来很大的方便。承载业务提供在用户之间实时传递信息的手段, 而不改变信息本身所包含的内容, 这类业务对应于开放系统互连 (OSI) 参考模型的低层功能。用户终端业务把传输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提供OSI的低层功能, 也能够提供高层功能 (HLF) 。如果说承载业务定义了对网络功能的要求, 并且由网络功能来提供这类业务, 那么用户终端业务既包括了终端能力, 又包括了网络能力。承载业务和用户终端业务两者都可以配合补充业务一起为用户提供。但是补充业务可以和一种或多种承载业务或用户终端业务相结合, 不能单独使用。将不同的终端设备, 例如数字话机、传真、数据、微机、PABX等接入ISDN, 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 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系统设备运行中的几处“瓶颈”问题后, 通信交换网将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实践证明电力通信交换网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系统投入试运行后, 行政交换机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总故障时间大幅度减少。如2013年8月某地区电力通信交换网通过光缆连接方式, 在中心主站与A、B、C多个下辖区之间实现了主站对各个分站交换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该远程监控系统在通信交换网内采用相同的网络传输协议、采用统一的主备用系统运行时钟, 能够对所有交换机机房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换机设备检修维护工作中保障了通信交换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电力通信交换网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系统投入试运行7个月后, 行政交换机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总故障时间大幅度减少。

电力通信交换网实现交换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后, 对其中几个月的通信状况进行了解分析, 其中的数据传输通道平均发生的故障数比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前要下降了许多, 总体每个月的故障数目超过了上级部门每月故障路数的运行考核指标。设备每个月的平均故障出现时间为198.3分钟, 相比进行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前下降了543.1分钟, 达到并且超过了上级部门每月300分钟的运行考核指标, 总体的工作质量提高了许多。电力通信交换网在后期改进为综合联网之前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平均要处理0.83个故障数, 在进行改进技术使用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后没有平均处理的故障数目为0.22个, 相比减少了很多。而故障数目的减少不仅减少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 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金的消耗, 经济效益非常的显著。

3 针对电力调度中的缺陷采取的措施

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对各部门的设备、人员所涉及的自控、保安监控和消防安全等系统设计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仲裁, 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的物理等形的布线方式, 为将来发展交换式网络奠定基础, 降低了传统布线时各系统的重复浪费, 同时降低了布局和设备搬迁的费用以及维护费等, 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自控是将高层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雷接地系统、防火与保安、运输、防汛等设备, 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而构成的一个综合监控系统, 能够为大楼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同时还能节省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费用, 使机房达到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的目的;保安监控系统是应用监视和防盗报警设备对某些区域或场所进行必要的监控,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障了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两部分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联合使用。

在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应用过程中, 根据智能化系统集成原理和集成系统建设的设计理念、技术说明和功能特点, 重点开发建设了综合布线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和楼宇自控系统以及电网自动化等其它智能化专业集成系统。通过对智能化集成效果和建设应用的效能评估, 研究设计了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优化方案, 规划了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未来发展目标。电力系统通信交换网主要为生产、电网调度、行政办公等提供内部电话通信, 为采集提供数据传输通道, 在日常的设备检修维护工作中, 检修技术人员有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 提高交换网内行政交换机等设备的运行率, 保障通信交换网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结束语

电力通信系统技术上在不断的创新个改进, 而自从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技术被应用以来, 通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的管理, 保证了网内传输通道的稳定性, 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消息, 促进了电力通信交换系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世敏.电力调度楼智能化系统集成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集成电力电子 篇6

随着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国内许多电力企业都构建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应用信息系统,如调度自动化EMS、配网自动化DMS、计量自动化、主网生产管理系统、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电压质量监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等。由于各个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这使得这些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异构性,造成了各系统相互孤立,信息无法交流和集成,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信息孤岛”,给信息的共享和集中管理带来了障碍。于是,针对这些异构并自治的信息系统及其产生的数据进行集成,构建一个统一应用框架的数据集成平台,使得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系统的数据源,并且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可伸缩性,以适应不断变化应用需求和不断涌现的数据源,就成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电力数据集成所存在的问题,利用XML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解决异构数据集成问题的模型,搭建电力异构数据集成平台,并针对该集成模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解决异构数据的共享问题。

1 异构数据源集成方法

目前,开发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采用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物化方法(Materialized,也称数据仓库法)和虚拟方法(Virtual,也称中间件法)。所谓物化方法,是在客户端与数据源(服务器)之间增加一层数据仓库,用于存储来自各数据源要集成的数据,系统提供对数据仓库的查询机制。这种方法的查询处理具有较好的性能,但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重复存储;另一种方法是虚拟方法,它提供给用户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即全局模式)和对该集成视图查询的处理机制,数据仍保存在各数据源上。系统依赖于包装器(Wrappers)和中间件(Mediators)两类软件组件,自动地将用户对全局模式的查询请求转换成对各异构数据源的查询。这种方法数据不需要重复存储,并能保证查询到最新的数据,因此比较适合于高度自治、集成数量多且更新变化快的异构信息源集成[1,2],缺点是每一次查询都要访问数据源本身,增加了网络数据传输量,使查询效率受到影响。

2 电力数据集成平台框架设计

电力系统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建立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于建设时间和开发商等各种因素的差异,系统间存在着底层技术实现、应用架构、数据库平台、数据编码等方面的异构性。随着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日益明显,难以发挥应用系统整体效能,跨专业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不能通过应用系统自动完成,业务效率低下。基于这些缺点,本文结合XML技术的优势,提出“集成数据库-中间件”的电力数据集成平台框架设计方案。

电力数据集成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3]:

(1) 解决数据异构和信息孤岛问题,使不同格式、不同数据编码、不同管理系统、不同数据库平台中的数据能够相互交流和转换。

(2) 同时实现多个不同应用系统能够统一、透明、高效地访问和操纵网络环境中各种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使各部门可以像对待一个数据源那样方便地管理和访问位于不同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源,实现数据共享。

(3) 保持数据源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进行数据集成的同时不能影响己有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实现数据源间的松耦合以及即插即用。

本文提出的基于XML的数据集成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的架构采用中间件架构,由数据源层、集成层、Web服务器层和应用层四层构成。

(1) 数据源层。

处于集成框架模型的最底层,是系统的数据来源,包括如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等不同的类型的数据库,文件,SVG图等信息。

(2) 集成层。

由集成数据库和集成中间件两部分构成。其中,集成中间件是整个模型的核心,是实现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集成中间件接收到来自Web服务器层的请求后,将此请求转换为对集成数据库的操作,然后进行合法性验证,再根据合法的操作访问集成数据库获得请求的数据,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封装成XML文件后提供给Web服务器。集成数据库保存每个局部数据源的信息。在本模型中,采用XML Schema来描述每个局部数据源的模式信息以及全局模式信息,并定期将数据源层的数据以XML文件方式同步到集成数据库。

(3) Web服务器层。

负责接收应用层的操作请求,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应用层。

(4) 应用层。

根据用户具体的应用需求,采用Web浏览器或专用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由Web服务器层提供服务。

3 电力数据集成平台的实现

3.1 数据交换格式的定义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数据交换格式,它的平台无关性、语言无关性、系统无关性,给数据集成与交互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可以通过设置路由规则,非常简单地把从一个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加载到另一个数据库。在使用XML时,必须遵从数据项名称和逻辑结构。通过使用开始和结束标记,不需要把数据项精确的放在特定的位置。因此,该系统选择XML作为数据交换格式的定义。

由于每个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一套业务规则,对应的数据格式也互不相同,因此,在各应用系统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时,必须有一个通用的词汇表以保证通信时各个系统能正确理解彼此的消息。考虑到电力系统数据的复杂性,它需要如数据类型、复杂关系、主外键值和其它说明之类的扩展定义,使用XML Schema定义XML文档数据交换格式标准[4]。

另外,数据交换格式的定义中还需要定义数据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格式,修改格式中最好能分别给出修改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以便于对修改的数据进行合法性验证。

3.2 集成数据库的建立

电力系统数据可分为台账数据、运行数据和事件数据,它们对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客观性的要求各不相同。台账数据,如经营台账、生产台账等数据变化较少;运行数据,如实时运行数据、日运行数据、周运行数据等周期产生且数据量大;事件数据如停电数据、营销数据、失压数据等伴随具体的业务需求随机出现、需要及时获得并分发。IEC61970-404的HSDA(High Speed Data Access)标准在曝露CIM数据的同时,为实时、非实时数据提供了标准的访问模式,并将台帐、运行、事件数据组织于同一视图之下,以便层次化管理[5]。该系统采用HSDA标准接口作为核心数据服务,参考HSDA视图的组织形式,构建电力数据集成平台系统的集成数据库,使应用层通过Web服务器层和集成层能够实现对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访问、查询和协调各数据源之间的信息的功能。

由于底层各个异构数据源之间存在模式匹配的差异,要实现这些数据的共享,需要将局部数据源统一到一个一致的全局模式,为用户或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访问视图,将这个统一视图存放在集成数据库中。集成数据库中存放局部模式与全局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适应数据源的变化。

集成数据库初始化之后,需将各异构数据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增量数据进行同步。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增量数据,如台账数据,可以隔上一定的时间(如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等)从各异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并同步到集成数据库;对于事件数据,只要有数据变动就要及时同步到集成数据库中。

3.3 集成中间件技术

该系统负责接收来自Web服务器层的请求,这些请求是以XML文件的格式描述的,通过查询转换器将请求转换为对集成数据库的操作,然后进行合法性验证,再根据合法的操作访问集成数据库获得请求的数据,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封装成XML文件提供给Web服务器。对XML文件的解析及封装,该系统采用JDOM方式,它能够减少DOM,SAX的编码量。集成中间件技术分成三个部分:查询换、合法性验证和数据转换。

(1) 查询转换。

由于集成数据库存放了局部模式与全局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当集成中间件接收到Web服务器层发送来的请求时,应先将其转换为集成数据库可以理解的相关操作,根据通过合法性验证的合法操作访问集成数据库获得查询结果。

(2) 合法性验证。

进行数据类型有效性、主外键、数据业务逻辑合理性等合法性验证。例如,查询一个集成数据库中不存在的表会产生异常,查询一个表中不存在的字段的值也会产生异常等。

(3)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使用JDOM方式将查询结果转换成XML文件的形式返回给Web服务器。

4 结 语

本文结合XML技术的优势,提出“集成数据库——中间件”的电力数据集成平台框架设计方案,构建了电力数据集成平台,并阐述了主要的技术及实现方法,对解决异构数据集成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和方法。当然,本文的集成方案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如:为了使电力系统异构数据集成平台能适应多种不同数据源集成,满足数据源模式的动态变化,成为具有可扩展性的电力信息集成平台;怎样处理查询优化问题;怎样通过本体解决语义异构问题等。

摘要:为了解决电力系统内部异构数据共享和集中管理的问题,提出基于“集成数据库-中间件”的四层电力数据集成平台框架设计方案。该方案结合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优势定义数据交换格式,参考HSDA视图的组织形式搭建集成数据库,通过查询转换器、数据合法性验证工具以及数据转换器实现对用户请求的中间处理,最终将转换得到的XML文件提供给Web服务器,实现电力数据集成平台系统。实践证明,该方案对异构数据集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XML,数据集成,异构数据,JDOM

参考文献

[1]MANOLESCU I,FLORESCU D,KOSSRNANN D.An-swering XML queries on hterogeneous data sources[C]//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Large Data Bases(VLDB2001).[S.l.]:[s.n.],2001:241-250.

[2]ZHOU G,HULL R,KING R,et al.Using object matc-hing and materialization to integrate heterogeneous databas-es[C]//Proc.of the 3rd Int Conf on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a(CoopIS'95).[S.l.]:[s.n.],1995:4-18.

[3]赵晓军,胡国林,班晓娟,等.一种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平台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4):236-237.

[4]AHMED K Z,UMRYSH C E.用J2EE和UML开发企业级应用程序[M].康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陶佳.电力企业生产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6]刘毅,刘军,毛琛琳.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电网在线监测数据集成系统设计[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5):39-45.

集成电力电子 篇7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及规模的不断壮大,各企业建设了多种应用系统以支撑自身运营。这些系统在建设初期缺乏统一标准,彼此相互独立,互不相通,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和业务无法协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电力企业存在管理层级复杂、信息系统建设多样、信息标准不一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亟需一种既能整合、优化、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又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业务需求的综合集成平台。应用集成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不仅提供了有力的集成技术手段,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已建系统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1 应用集成平台

1.1 应用集成平台简介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将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相结合,消除各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将IT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架构和系统集成思想,是一种系统集成的实现方式,可以由多种技术、协议和软件产品共同组成。企业应用集成可以划分为业务集成、数据集成、企业集成3个层次(见图1)。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先进性,而是出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现状及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实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1.2 应用集成平台架构

应用集成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以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为核心,在其上构建管理平台,将企业的IT资源进行整合并抽象成接口服务,注册在应用集成平台中,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统一管理,根据业务的需要,形成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交互的中心枢纽。应用集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1.3 应用集成平台功能

应用集成平台主要实现界面集成、权限集成、流程集成三大功能。

1)界面集成。通过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建立一个跨应用、部门和企业的统一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任何地方获取所需信息。

2)权限集成。权限集成强调的是对涉及不同业务系统、不同角色人员所进行的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在出现人事信息调整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可以同步各个系统,使得权限全面集成,统一管理。

3)流程集成。流程集成主要解决各应用系统之间交互和跨业务工作流的集成。

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控制

应用集成是一体化电力企业级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核心,是实现各业务应用“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关键,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应用集成涉及的业务面广,体系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工程实施周期长,并且实施应用集成的企业较少,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潜在风险。

2.1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点

从电力企业IT规划风险、企业流程风险、应用集成项目建设目标风险、技术风险、项目管理5个方面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点进行分析。

1)IT规划缺失风险。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整体考虑、统筹规划,通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信息系统功能缺失、技术落后和企业管理差异造成需求多变等问题,而是没有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前对企业管理现状、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IT规划。只有预先做好规划,信息化建设才能确保符合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战略,同时又能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业务、资金和规模扩张的发展需要。所以,IT规划缺失是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点。

2)流程不规范风险。企业管理思想通常落地在企业业务流程的走向和形态,但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流程中每个节点的细节问题,而忽略流程本身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规范性问题,容易导致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混乱或不明确,业务职责界面不清晰,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不规范、多样化的工作流程将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3)集成目标不明确风险。由于企业缺乏IT总体规划的指导,且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认识不清晰,会导致存在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目标、范围不明确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电力企业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不同应用系统可能由多家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承建,同时新建系统可能又引入了不成熟的新技术,这就导致存在多方面的技术风险。

5)项目风险。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之间对项目认识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分歧,关键人物并没有被指派合理的权限,或者行使应尽的义务,导致项目管理混乱。

2.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应对及控制

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应综合考虑应用集成平台的目标、规模和可接受的风险大小,以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为指导,对集成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程度。

1)进行IT规划。IT规划是应用集成的前提,在规划中进行公司业务定位,对管理模式、管理基础、系统现状进行评估,通过规划梳理未来需要建设的信息系统,判断集成的风险因素等,需要为电力企业制定3~5年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规划要系统化。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对未来有明晰的考虑,统筹考虑企业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长期效益,避免重复投资以及增强系统扩展性等问题。(2)信息化系统构建要完整。能够将企业的人、财、物等主要领域都通过信息化手段关联起来,协同支持,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系统建设要有弹性。外部市场变化随时可能发生,信息化建设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4)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无论是新建系统还是已有系统都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可以保证新系统适应新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格式,同时将原有系统数据整合,保证业务的一致性。

2)梳理及规范流程。充分调研电力企业中所有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及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交互过程,对流程发起、执行到结束的全过程节点进行梳理和优化,剔除不合理、冗余繁琐的节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降低流程不规范造成的管理风险。

3)明确集成目标及范围。在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项目承建方应在充分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和范围,并确定信息系统的集成范畴。在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适当对集成的目标及范围进行必要的修正,减少不必要的集成给项目工期、成本方面带来的风险。

4)技术风险控制。重视企业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同时应选择技术能力强和集成经验丰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在项目后期需出台应用集成平台建设标准规范,便于指导后续新增应用系统承建厂商工作的开展,并可规避缺乏规范导致系统无法有效集成的风险。

5)项目风险控制。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应充分理解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及范围,在项目建设认识上达成共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并加强业务知识、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

3 结语

风险管理目前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管理中常容易被忽略,从事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此类培训来学习并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应掌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防范风险的方法与技能,以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项目管理者,必须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强化风险管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的影响或者将风险产生的影响减至最低。

摘要:风险控制贯穿于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为了达到合理规避应用集成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将其风险降到最低,文章从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五大风险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以及识别、分析与控制方法,通过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保证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应用集成平台,风险点,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富亚洲.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整合平台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2]乔建国.电力系统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李锦棠.企业SOA服务集成的研究与设计[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赵利军.软件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J].软件世界,2004(7):48.

上一篇: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下一篇:小学竖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