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族(共3篇)
云南汉族 篇1
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本文通过研究2000—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00,2005,2010和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云南省汉族中学生(13~18岁)数据。根据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检测细则要求,云南省按社会经济水平分为“好”“中”“差”3个片区,每个片区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城乡抽取监测学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学生。排除身体残疾和慢性病患者,2000年调查2 503名(男生1 258名,女生1 245名),2005年调查3 776名(男生1 934名,女生1 842名),2010年调查3 579名(男生1 788名,女生1 791名),2014年调查3 594名(男生1 795名,女生1 799名)。
1.2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1 000 m跑(男)/800 m跑(女)等以及2014年学生调查问卷。
本研究中,将调查对象划分为13~15岁(初中生)和16~18岁(高中生)2个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超重、肥胖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筛查[1]。调查问卷中,体育课时依据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判定是否充足[2]。
1.3 研究方法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3],从身体形态(BMI)、生理功能(肺活量)和速度(50 m跑)、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爆发力(立定跳远)、肌力(引体向上/1 min仰卧起坐)和耐力(1 000 m跑/800 m跑)素质等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各个评价项目的评分标准,计算每个研究对象各个评价项目的单项得分,再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体质指数评分×0.15+肺活量评分×0.15+50 m跑评分×0.2+坐位体前屈评分×0.1+立定跳远评分×0.1+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评分×0.1+1 000 m跑(男)/800 m跑(女)评分×0.2
体质健康等级评定:综合评分≥90.0分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为不及格;以综合评分≥60.0分计算及格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百分率之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退法)分析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中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
2000,2005,2010和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分别为80.64,73.95,73.93和72.32分,呈持续下降趋势。经两两比较,2000年最高,2005年和2010年次之,2014年最低(P值均<0.01);农村高于城市(P值均<0.01);2005年和2014年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1),2000年和2010年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年和2014年初中生高于高中生(P值均<0.01),2000年和2005年学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各单项评分而言,2000—2014年除坐位体前屈评分上升外,其余项目均下降(P值均<0.01)。见表1,图1。
注:2000年与2014年比较,**P<0.01;性别比较,##P<0.01。
2.2 中学生体质健康等级分布
2000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评定为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的分别占1.08%,43.19%,46.42%和9.31%,2005年分别占5.56%,71.32%,21.64%和1.48%,2010年分别占7.52%,66.64%,24.25%和1.59%,2014年分别占8.99%,70.95%,19.17%和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185.910,P<0.01)。
2.3 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
2000,2005,2010和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8.92%,94.44%,92.48%和91.01%,呈下降趋势;农村均高于城市(P值均<0.01),女生均高于男生(除2010年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就学段而言,2000年和2005年高中生高于初中生(χ2值分别为12.29,8.16,P值均<0.01),2010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9,P>0.05),2014年初中生(92.37%)高于高中生(89.66%)(χ2=8.048,P<0.01)。
2014年,城男、乡男、城女和乡女及格率分别为86.18%,93.43%,92.21%和92.22%,较2000年下降了10.33,6.41,7.31和7.62百分点(P值均<0.01)。见表2~3。
2.4 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见表4。
注:2000年与2014年比较,*P<0.05,**P<0.01;性别比较,#P<0.05,##P<0.01。
注:2000年与2014年比较,*P<0.05,**P<0.01;性别比较,#P<0.05,##P<0.01。
对2014年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营养状况、体育课、运动锻炼和静态生活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及格率高于城市学生(P值均<0.05),社会经济水平“中”地区的学生高于“差”地区的学生(P值均<0.017),非超重肥胖学生高于超重肥胖学生(P值均<0.01);初中生和13~18岁中学生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 h的学生高于>2 h学生(P值均<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4。
2.5 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2014年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因变量(及格=0,不及格=1),以性别(男生=1,女生=2)、居住地(城市=1,农村=2)、社会经济水平(好=1,中=2,差=3)、营养状况(非超重肥胖=1,超重肥胖=2)和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 h=1,>2 h=2)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等因素后,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高于非超重肥胖学生(OR=6.071),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 h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高于≤2 h的学生(OR=1.483)。见表5。
注:P值均<0.05。
3 讨论
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为72.32分(男生71.79分、女生72.85分),及格率为91.01%(男生89.81%、女生92.22%),农村高于城市,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与张子龙等[4]对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结果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1)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同,张子龙等采用的是2007年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而本研究采用的2014年修订版;(2)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情况等有关。
近15年来,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明显。2014年体质健康及格率较2000年显著下降,等级评价为良好和优秀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除坐位体前屈评分提高外,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女生1min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和耐力跑等功能、素质指标以及综合评分均下降,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格发育水平增长迅速,而速度、爆发力、肌力和耐力等素质下降,体格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相符[6],这种现象可能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支持性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体育设施和父母影响等)等因素有关[4,7,8,9,10]。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新陈代谢、体格和智力发育,有利于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最积极、主动的因素之一[11,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规定,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2014年云南省汉族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运动锻炼1 h及以上者分别为12.84%(男生17.56%,女生8.14%)和10.79%(男生15.59%,女生6.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初中和高中体育课时充足的分别为16.92%(男生19.13%,女生14.72%)和86.21%(男生84.86%,女生87.56%)。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的现象,既与社会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有关[4],也与学生个体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支持、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家庭体育锻炼支持性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家长在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的影响[13,14]。
营养状况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云南省汉族中学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从2000年的6.44%,7.31%上升到2014年的14.43%,10.12%,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质健康及格率低于非超重肥胖学生,与全国中小学生的情况相符[4]。大量皮下脂肪的堆积不仅会导致体型臃肿、行动不便,而且可能对呼吸功能、血液循环、肌力、耐力以及认知—学习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削弱了运动能力与体质健康水平。同时,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学生相比,肥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较低,每天写作业等静态生活时间较长[15],可能进一步影响了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视、玩计算机和手机等静态生活方式增加,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2014年云南省汉族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写作业时间>2 h的分别为15.63%和25.53%,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 h的分别有25.07%和17.02%。而静态生活方式不仅与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高度关联,也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15]。
Telama等[16]认为,对增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越早越有效(15岁以前),不仅是身体活动与健身知识教育,还包含学校、营养和饮食管理等综合性的生活方式教育。因此,应充分认识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大意义,逐步建立建成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与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营养,督促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云南汉族 篇2
关于CTLA-4基因多态性与AITD的相关性, 国内外各家报道不尽相同, 为此, 笔者对GD、HT患者的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A/G多态性进行研究, 以深入探讨关于CTLA-4与AITD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分泌科就诊并确诊的GD及HT患者, 其中有82例GD患者为GD组, 男24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 (28.4±7.0) 岁;51例HT患者为HT组, 男11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 (28.7±4.3) 岁。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测定和甲状腺超声) 诊断。选取健康对照组80例, 男30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 (30.5±8.1) 岁, 均来自本院体检中心, 均无甲状腺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家族史。三组在年龄、性别、饮酒和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云南地区的汉族。
1.2 CTLA-4基因多态性测定
1.2.1 标本采集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抗凝管, 取受检者空腹 (禁食12 h后) 静脉血2 m L, -80℃冰箱中保存。
1.2.2 DNA的提取
用Axy Prep血基因组DNA试剂盒从收集的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 保存于-80℃冰箱中。
1.2.3 目的片段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引物, 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5'-GCTCTACTTCCTGAAGACCT-3', 下游引物:5'-AGTCTCACTCACCTTTGCAG_3', 扩增片段长度为162 bp。PCR反应体系:将保存的基因组DNA原液用DNA溶解液稀释至5~10 ng/L。PCR反应体系为15μL, 10×Taq buffer扩增缓冲液1.5μL;4种d NTP混合物0.3μL (2.5 m M each) ;上下游引物各0.2μL;模板DNA 0.5μL;Taq DNA聚合酶 (5 U/μL) 0.1μL;Mg Cl2为1.2μL;加双蒸水11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 然后按照95℃变性30 s, 67.5℃退火45 s, 72℃延伸60 s, 循环20次;95℃变性30 s, 58℃退火30 s, 72℃延伸40 s, 循环20次;最后72℃延伸6 min。
1.2.4 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CTLA-4基因多态性
将PCR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Bbv1在37℃恒温箱中消化24 h, 之后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片段, 若出现162 bp一条条带, 判定为AA纯合基因型;若出现162、88 bp和74 bp三条条带, 判定为AG杂合基因型;若出现88、74 bp两条条带, 判定为GG纯合基因型。
1.3 统计学处理
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检验各组基因频率、等位基因的分布;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经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验各组基因频率表明, 实际值与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而得的理论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13, P=0.72;X2=1.68, P=0.19;X2=2.11, P=0.15) 。此3种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等位基因的分布具群体代表性。
2.2 各组基因型及基因型分布频率
GD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X2=9.353, P=0.009;X2=7.548, P=0.006) , 见表1。而HT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62, P=0.969;X2=0.046, P=0.830) , 见表2。
3 讨论
CTLA-4基因定位于2q31-33, 包括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为目前公认的CTLA-4与GD相关的多态性位点之一, 其余还有位于第一内含子+1822位C/T等位基因等[7,8], 位于启动子-318位点T/C等位基因和位于第四外显子3'非翻译区的+642位 (AT) n可变重复序列等[9,10,11]。
国内外关于CTLA-4基因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多态性与AITD的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有研究发现两者密切相关[2,3,12,13], 而Pastuszak等[14]研究则发现两者并无相关性。王栾等[15]研究发现GD患者和HT患者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17密码子49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并且GD组和HT组按性别分层分析后发现该等位基因分布无性别差异。余绮玲等[16]对广东地区汉族人群100例GD患者与100名健康人的CTLA-4基因G4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 发现GD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解剖学研究, 然而姚斌等[17]对广东地区汉族人120例GD患者及123名正常人CTLA-4基因进行研究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其A49G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也没有表现出差异。
康毓芝等[1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GD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CTLA-4基因SNP (49) A/G的基因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 GD组患者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王淑琼等[19]研究发现GD患者的CTLA-4第1外显子的A/G49位点GG基因型频率及G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提示CTLA-4基因可能是汉族人群中GD的易感候选基因。朱凌燕等[20]对江西地区汉族人群99例GD患者和107例健康对照者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49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GD患者GG纯合子为46.47%, 对照组GG纯合子GG纯合子为21.50%, 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不同地区和种族的结果可能是抽样误差造成的, 也可能是种族差异造成的。本研究检测了82例GD患者, 51例HT患者和80例健康人外周血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17密码子49位点的基因型并行分析, 结果显示GD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X2=9.353, P=0.009;X2=7.548, P=0.006) , 而HT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62, P=0.969;X2=0.046, P=0.830) 。提示携带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GD的风险明显增加。本研究与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探讨CTLA-4基因多态性与G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的原因可能在于CTLA-4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影响到了CTLA-4蛋白的表达及功能, 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患性的差异。进一步查证该基因序列发现, CTLA-4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该位点蛋白质翻译时出现苏氨酸和丙氨酸的置换, 而这种置换可能会出现CTLA-4蛋白表达减低和糖基化的效率降低的结果[12], 而且有研究发现该位点G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可使甲状腺抗体, 甲状腺球蛋白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升高[13,21]。同时, 它与其他多态性位点连锁不平衡还可影响其m RNA的稳定性。也有研究显示G等位基因能减少CTLA4的表达, 增加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 而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 刺激后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有更高的CTLA4表达[2,3]。
本研究显示, 提示CTLA-4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阐释清楚CTLA-4在GD致病机制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需要进一步对其基因连锁、免疫、蛋白表达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地区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 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 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A/G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 的实验方法, 检测82例Graves病 (GD) 患者, 5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 (HT) 患者和80例健康人外周血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17密码子49位点的基因型并行分析。结果:GD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X2=9.353, P=0.009;X2=7.548, P=0.006) ;而HT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62, P=0.969;X2=0.046, P=0.830) 。结论: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17密码子49位点可能是云南汉族GD的易感候选基因。
云南汉族 篇3
关键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多态性
同型半胱氨酸(hom ocysteine,Hcy)水平升高与神经管缺陷[1]、唇腭裂[2]、先天性心脏病等[3]出生缺陷,以及复发性流产[4]、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5]孕期疾病密切相关。Hcy水平的升高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 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 FR)和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是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体内的Hcy在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以维生素B12为辅酶,接受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的甲基生成甲硫氨酸。5-甲基四氢叶酸由MTHFR催化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而来,而维生素B12需要MTRR催化其甲基化维持辅酶的活性,使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催化反应正常进行。MTHFR和MTRR具有多种基因多态性,最常见的有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这些基因多态性影响着其编码的酶的活性[6]、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浓度[7]以及血浆Hcy浓度[8]。基因多态性与叶酸、Hcy代谢以及以上多种疾病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这些相关基因多态性存在地区[9]和民族[10]的分布差异,但尚未见云南地区的大样本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云南省汉族女性的MTHFR和MTRR遗传特征,为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以及基于遗传特征的临床干预方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检测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的Taqman-MGB探针信息见表1。探针和试剂均购自美国ABI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使用ABI 7900型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基因分型。
1.3 实验方法
依据知情同意原则,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6月在云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孕前或孕期检查的汉族女性,纳入标准为同意进行口腔黏膜细胞采样并进行遗传检验的人群,排除DNA抽提不符合要求者,共获取有效样本297例,平均(27.5±4.0)岁。
采集受检者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利用柱式抽提试剂盒抽提样本DNA。采用Taqman-MGB技术检测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的基因多态性。对3个位点分别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每个反应体系总体积10μL,包含浓度为20 ng/μL的DNA模板1μL,2×Taqman Universal Master Mix 5μL,20×Taqman-MGB探针0.5μL,去离子水3.5μL。反应条件为95℃10 min,随后进行20个循环的扩增(92℃15 s,60℃1 min),再进行30个循环的扩增(89℃15 s,60℃90 s)。反应结束后在ABI 7900型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样品孔中的终点荧光,利用分析软件确定各个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针对每种基因型各取5个样本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R×Cχ2检验,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度,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分型:样本荧光定量PCR反应结果见附图,利用分析软件确定各样本的不同基因型。针对每种基因型各取5个样本进行DNA测序,基因分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结论一致。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对检测到的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位点分别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证明样本具有本区域群体代表性。云南省297例汉族女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见表2、3。
云南省汉族女性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贺宪民等[9]和劳海红等[10]之前报道了山东、河南、四川以及海南省汉族女性的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以云南省得到的数据与这些地区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见表2、3。
云南省汉族女性MTHFR 677TT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高于海南省,低于山东省和河南省(均P<0.01),与四川省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1298CC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低于海南省和四川省(均P<0.05),与山东、河南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TRR 66GG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低于海南省(P<0.05),与山东、河南、四川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结果类似(见表3)。云南省汉族女性的MTHFR 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海南省,低于山东和河南省(均P<0.01),与四川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1298C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四川和海南省(均P<0.05),与山东和河南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TRR 66G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海南省(P<0.01),与山东、河南和四川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χ2和P值以本研究结果为参照进行两两比较
3 讨论
出生缺陷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逐渐显现出来的缺陷,出生缺陷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根据云南省近18年来的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平均为103.16/万,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畸形、马蹄内翻足、肢体短缩畸形是高发的前5位畸形[11]。
目前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不容忽视。与MTHFR 677CC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将造成编码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缬氨酸,导致MTHFR酶活性下降到正常的22%;另外,MTHFR677CT和1298AC存在协同作用,使MTHFR酶活性下降到正常的36%[12]。李智文等[13]的Meta分析表明,以CC基因型为参照,携带MTHFR 677TT、CT基因型的个体,子代发生神经管畸形的OR值分别为3.13和1.66。张亲凤等[14]根据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的不同基因型组合将个体的叶酸利用能力分为不同风险等级,高度风险人群在正常孕产组和不良孕产组的构成分别为19.45%和31.07%(P<0.01),高度风险组与未发现风险组间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2.265,表明因基因多态性导致的叶酸代谢障碍与不良孕产有着重要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域人群的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但尚未见针对云南省出生缺陷的大样本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本文分析了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在云南省汉族女性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的遗传分布特征。MTHFR 677T突变等位基因在山东、河南、云南、四川和海南地区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6%、58.3%、36.8%、34.5%和26.2%,由北到南基本呈现递减趋势,有地域差异性。这在遗传因素上解释了我国神经管缺陷发病率北高南低的事实。当然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导致叶酸摄入水平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而北方饮食习惯所致的膳食叶酸摄入不足(营养因素)在MTHFR、MTRR基因多态性(遗传因素)的作用下,更增加了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出生缺陷的发病风险。遗传因素如何与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出生缺陷的发生,仍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