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阻抗

2024-08-14

教师阻抗(共12篇)

教师阻抗 篇1

韩登亮在《教师阻抗学校变革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指出, 教师是决定学校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实践中学校变革却经常遭到教师的阻抗。对此, 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 教师的阻抗是学校变革过程中的必然存在。其次, 教师阻抗在一定程度上对变革具有修正性。问题的出现是改善的前提和动力。教师阻抗的产生能有效地引导变革规划者认清现状, 澄清问题, 改变策略, 弥补漏洞, 使得激进的方案变得按部就班, 空缺的筹备和培训也及时得以增补, 从而使得改革的规划和推进变得少了几许激情, 却增了几分理性。在这种意义上, 教师阻抗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具体情境的适当反应,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进计划进程以及完善计划方案的有效机制。教师对变革的阻抗, 体现的不仅是教师个体不良情绪的蔓延和转嫁, 更多的是规划者与实施者之间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以及理想设计和现实基础、条件之间的冲突, 无论源于什么原因, 当阻抗发生时, 除了从教师个体或群体的维度进行诊断之外, 至少还有两个维度不容忽视, 即变革自身的价值合理性维度以及基于现实条件的变革深度推进的可能性维度。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不单单是为了消解变革的阻抗, 更重要的是适时调整变革的目标设计和过程推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变革成效。

教师阻抗 篇2

1.概述

接地系统是影响用电系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用电设备系统稳定的工作,须有一个接地参考点。至于如何接地,采用何种接地方式较好、较正确,人们看法不一,国内有关规程也不够明确和统一,国外用电设备厂商对接地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对用电设备必须可靠接地的认识是统一的。接地系统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有按需要接地系统的功能而单独设计的各自的专用接地系统,二是将各种功能的接地系统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公用接地系统。

2.独立接地系统

将系统的直流地(逻辑地)与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和防雷地、供电系统地相互独立。为了防止雷击时反击到其它接地系统,还规定了它们相互之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采用独立接地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互不干扰,当出现雷电流时,仅经防雷接地点流入大地,使之与其它部分隔离起来。有关规程提到若把直流地(逻辑地)防雷地分离时,其间距离应相距15米左右。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采用专用接地系统也是可取的方案,因这可避免地线之间相互干扰和反击。

3.共用接地系统

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钢筋主筋实际上已成为雷电流的下引线,在这种情况下要和防雷、安全、工作三类接地系统分开,实际上遇到较大困难,不同接地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很难满足,接地线之间还会存在电位差,易引起放电,损害设备和危及人身安全。考虑到独立专用接地系统存在实际困难,现在已趋向于采用防雷、安全、工作三种接地连接在一起的接地方式,称为共用接地系统。在IEC标准和lTU相关的标准中均不提单独接地,国标也倾向推荐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容易均衡建筑物内各部分的电位,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排除在不同金属部件之间产生闪络的可能,接地电阻更小。

在共用接地系统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整个机房设计成一个等电位准“法拉第笼”,图1为建筑物“笼式”结构示意图,建筑物防雷、电力、安全和计算机共用一个接地网,接地下引线利用建筑物主钢筋,钢筋自身上、下连接点应采用搭焊接,上端与楼顶避雷装置、下端与接地网,中间与各层均压网、环形接地母线焊接成电气上连通的“笼式”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Ω,为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建筑物钢筋、金属构架均应相互焊接形成等电位准“法拉第笼”。这种结构系统,不同层接地母线之间可能还有电位差,应用时仍要注意。

2.1共用接地系统构成

2.1.1接地体(又称接地电极或地网)。接地体是使系统各地线电流汇入大地扩散和均衡电位而设置的与土壤物理结合形成电气接触的金属部件。

联合接地方式的接地体由两部分组成:即利用建筑物基础部分混凝土内的钢筋和围绕建筑物四周敷设的环形接地电极(由垂直和水平电极组成)相互焊接组成的一个整体的接地体。

2.1.2接地引入线。接地体与接地总汇集线之间相连的连接线称为接地引入线。接地引入线应有足够的导流面积,并作防腐蚀处理,以提高使用寿命。

2.1.3接地汇集线。接地汇集线是指在建筑物内分布设置可与各系统接地线相连的一组接地干线的总称。

根据等电位原则,提高接地有效性和减少地线上杂散电流回窜,接地汇集线分为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和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两部分。

①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垂直贯穿于建筑物各层楼的接地用主干线。其一端与接地引入线连通,另一端与建筑物各层钢筋和各层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分层相连,形成辐射状结构。垂直接地总汇集线宜安装在建筑物中央部位,也可在建筑物底层安装环形汇集线,并垂直引到各机房的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上。

②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分层设置,各通信设备的接地线就近引入到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上。

2.1.4接地线。系统内各类需要接地的设备与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之间的连线。其截面积应根据可能通过的最大电流确定,并不准使用裸导线布放。

2.2地线反击电压

采用共用接地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是出现地线反击电压现象。地线反击是由于雷电流流过低网,使正常情况下处于低电位的接地导体的电位升高,经地线反击到电子设备,使设备出现过电压。地线反击也属传导性干扰,对微电子设备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这也是造成设备损坏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地线反击和接地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接地冲击电阻越小,反击电压也就越低给设备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小。

雷击大楼后,接地系统的电位升高,使所有与它连接的设备外壳带上了高压。而计算机设备又是经过信号线或电源线引至远端的零电位点。于是升高的外壳电位便在设备的平衡电位纵向绝缘上出现高压,并可能导致绝缘被击穿。为此大楼进线应用金属护套电缆或电力电缆加强绝缘,隔离或分流限幅等方法,均可收到防护的效果。加强绝缘,就是提高界面处直接承受冲击电压的介质的绝缘水平,使其不被过电压击穿。隔离,如在电源进线上,加1∶1的隔离变压器,使用电设备与供电电源没有电气上的连接,相当于将反击电压转移到隔离变压器的初线和机壳之间,从而保护了设备的安全,见图2.信号线侧亦可采用类似措施。分流限幅,其实就是利用纵向保护,当大楼提高了电位之后,启动线路防雷器的纵向保护元件,把冲击电流引到线路上。因地电位的提高,实际上相当于从线路进入极性相反的冲击波,线路上防止雷电冲击波侵入的纵、横向保护,在这种情况也起保护作用。因此不论采用何种接地方式,系统和外界的连线总是应该安装防止纵、横向瞬间过电压的保护设备。采用共用接地后,有可能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在设备之间产生干扰,应该引起注意,并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于消除。

处于不同接地点的电子设备(不在一幢大楼内的电子设备,很可能就不是一个接地点)。彼此互连时应采取隔离或其他防反击措施。

雷击建筑物或附近地区雷电放电所产生的瞬变电磁场,会在建筑物内信号线路接口处产生瞬态过电压,此过电压大小与布线走向等有关,因此合理布线、屏蔽及接地也是很重要的。

4.接地电阻的组成及降阻

接地在防雷工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不仅会使雷电流泄放的速度加快,缩短雷电压在建筑各系统停留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降低雷电流入地时地电位瞬间升高的幅度。

4.1接地电阻构成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4.1.1接地引线电阻,是指由接地体至需接地设备接地母线间引线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引线的几何尺寸和材质有关。

4.1.2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接地体的材质和几何尺寸有关。

4.1.3接地体表面与土壤的接触电阻,其阻值与土壤的性质、颗粒、含水量及土壤与接地体的接触面和接触的紧密程度有关。

4.1.4散流电阻是从接地体开始向远处(20米)扩散电流所经过的路径土壤电阻,决定散流电阻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含水量。

接地电阻虽由四部分构成,但前两部分所占接地电阻的比例较小,起决定作用的是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故降低接地电阻应从这两部分开展工作,从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不等长接地体技术及化学降阻剂等方面来讨论降低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的方法。

垂直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是指能使散流电阻尽可能小,而又易达到的埋设深度。决定垂直接地体最佳深度,应考虑到三维地网的因素,所谓三维地网是指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与接地网的等值半径处于同一数量级的接地网(即埋设深度与等值半径之比大于1/10)。在可能的范围内埋设深度应尽可能取最大值,但并不是埋设深度越深越好,如果把垂直接地体近似为半球接地体,其电阻为:

R=ρ/2πr=ρ/2πL

式中、ρ—土壤电阻率;

L—垂直接地体的埋设深度。

从式中可见,R与L成反比,为使R减小,L越大越好,但对上式偏微分:

aR/aL=-ρ/2πL2

可以得出,随着L的增大,降阻率aR/aL与L2成反比下降,就是当增大L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上呈饱和状态,降阻率已趋近于零。垂直接地体的最佳埋设深度不是固定的,在设计中应按接地网的等值半径,区域内的地质情况来确定,一般取3.5~1.5米之间为宜。

4.2不等长接地体技术

由于在接地网中各单一接地体埋设的间距,一般仅等于各单一接地体长度的两倍左右,此时电流流入各单一接地体时,受到相互的制约而阻止电流的流散,即等于增加了各单一接地体散流电阻,这种影响电流流散的现象,成为屏蔽作用。如图3所示:由于屏蔽作用,接地体的散流电阻并不等于各单一接地体散流电阻的并联值,此时,接地体组的散流电阻为:

Ra=RL/nη

式中RL—单一接地体的散流电阻;

n—接地体组并联单一接地体的根数;

η—接地体的利用系数,它与接地体的形状和位置有关。

从理论上说,距离接地体20米处为电气上的“地”,即两接地体间距大于40米时,可以认为接地体的利用系数η为1.在接地网的接地体的布置上,是很难作到两个单一接地体相距40米,为解决在设计实践与理论分析中的矛盾,采取不等长接地体技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等长接地体技术,即为各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各不相等,在接地体的布置上,采取垂直接地体布置为两长一短或一长两短,以使接地体组间的屏蔽作用减小到最小程度。不等长接地体技术,从理论上到实践中应用,都较好地解决了多个单一接地体间的屏蔽作用问题,以提高各单一接地体的利用系数,降低接地体组的散流电阻。

4.3化学降阻剂的应用

化学降阻剂的降阻机理是,在液态下从接地体向外侧土壤渗出,若干分钟固化后起着增大散流电极接触面积的作用,因降阻剂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导体,将它使用于接地体和土壤之间,一方面能够与金属接地体紧密接触,减小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电阻,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流通截面。另一方面,它能向周围的土壤渗透,降低土壤的电阻率,在接地体周围形成一个变化的低电阻区域,从而显著扩大接地体的等效直径和有效长度,对降低接触电阻及散流电阻有着明显效果。如JZG—02型长效防腐降阻剂的使用寿命可达以上,在其寿命周期内性能稳定,不需要维护保养,仍能具有良好的电解质性能和吸水性,保持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机理。

接地的设计,要根据UPS装置的技术要求和所处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来设计其接地,在设计中应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因“接地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地质、电磁场理论、电气测量、应用化学、钻探技术、施工技术等多门学科,故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确保电源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

5.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很多:接地极的大小(长度、粗细)、形状、数量、埋设深度、周围地理环境(如平地、沟渠、坡地是不同的)、土壤湿度、质地等等。为了保证设备的良好接地,利用仪表对接地电阻进行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可分为:电压电流表法;比率计法;电桥法。按具体测量仪器及布极数可分为:手摇式地阻表法;钳形地阻表法;电压电流表法;三极法;四极法。在此主要介绍电压电流表法。

5.1电压电流表法

电压电流表测量接地电阻法见图4.图中的电流辅助极是用来与被测接地电极构成电流回路,电压辅助极是用来测得被测接地电位。采用该方法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在于电流辅助极和电压辅助极的位置要选择适合。如在辅助电流极以前,电压表已有读数,说明存在外来干扰。

按DL475-92《接地装置工频物性参数的测量导则》规定,当大型接地装置如110kV以上变电所接地网,或地网对角线D≥60m需要采用大电流测量,施加电流极上的工频电流应≥30A,以排除干扰减少误差。

5.1.1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是指电流极和电压极沿直线布置,三极是:被测接地体、测量用电压极和电流极,其原理接线如图5所示。一般d13=(4~5)D,d12=(0.5~0.6)d13,D为被测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长度,点2可以认为是处于的零点位。根据测量导则(DL475-92),如d13取(4~5)D有困难,而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又比较均匀时,d13可以取2D,d12取D值。测量步骤如下:

①按图4接线。

②记录初始的电压值V0.

③通电后,记录电流值I1、电压值V1.

④将电压极沿接地体和电流极连接方向前后移动3次,每次移动的距离为d13的5%,记录每次移动后的电流和电压数值,取3次记录的电压和电流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接地体的接地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值。

5.1.2电压电流三极三角形法。电极如图6所示布置,一般取d13=d12≥2D,夹角θ≈30度(或d23=1/2d12),测量步骤与电压电流三极直线法相同。

5.2手摇式地阻表测量原理

手摇式地阻表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仪表,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三点式电压落差法,其测量手段是在被测地线接地极(暂称为X)一侧地上打入两根辅助测试极,要求这两根测试极位于被测地极的同一侧,三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距被测地极较近的一根辅助测试极(称为Y)距离被测地极20米左右,距被测地极较远的一根辅助测试极(称为Z)距离被测地极40米左右。测试时,按要求的转速转动摇把,测试仪通过内部磁电机产生电能,在被测地极X和较远的辅助测试极(称为Z)之间“灌入”电流,此时在被测地极X和辅助地极Y之间可获得一电压,仪表通过测量该电流和电压值,即可计算出被测接地极的地阻。

5.2.1钳形地阻表测量原理。钳形地阻表是一种新颖的测量工具,它方便、快捷,外形酷似钳形电流表,测试时不需辅助测试极,只需往被测地线上一夹,几秒钟即可获得测量结果,极大地方便了地阻测量工作。钳形地阻表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对在用设备的地阻进行在线测量,而不需切断设备电源或断开地线。

虽然钳形地阻表测试时使用一定频率的信号以排除干扰,但在被测线缆上有很大电流存在的情况下,测量也会受到干扰,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按照要求,在使用时应先测线缆上的电流,只有在电流不是非常大时才可进一步测量地阻。有些仪表在测量地阻时自动进行噪声干扰检测,当干扰太大以致测量不能进行时会给出提示。

5.3地阻表测量注意事项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钳形地阻表和手摇式地阻表的测量原理完全不同。手摇式地阻表在使用时,应将接地极与设备断开,以避免设备自身接地体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手摇式地阻表可获得较高的精度,而不管是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系统;对于钳形地阻表,其最理想的应用是用在分布式多点接地系统中,此时应对接地系统的所用接地极依次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然后进行对比,对测量结果明显大于其它各点的接地桩,要着重检查,必要时将该地极与设备断开后用手摇式地阻表进行复测,以暴露出不良的接地极。

在单点接地系统中应慎用钳形地阻表,从它的工作原理中可以看出:钳形地阻表测出的电阻值是回路中的总电阻,只有Rx》1/(1/R1+1/R2+.。。+1/Rn)时,该阻值才近似于我们要测的接地极地阻,而这个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单点接地系统中是不满足的。对于已埋设好而尚未与设备连接的开路接地极,其地阻根本不能用该仪表进行测量。钳形地阻表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是否单点接地,被测地线是否已与设备连接,有无可靠的接地回路。开路接地极,不能测量;接地回路不可靠,测量结果不准确(偏高)。

②注意测量位置,选取合适的测量点;选取的测量点不同,测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测量有时会遇到无处可夹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暂断开原地线连线,临时接入一段可夹持的跳线进行测量。

③注意“噪声”干扰;地线上较大的回路电流对测量会造成干扰,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使测试不能进行,很多仪表在这种情况下会显示出“Noies”或类似符号。

摘要:文中介绍了接地系统的作用,分析了独立接地系统和共用接地系统的性能和特点,阐述了接地电阻的构成及施工和降阻方法。简介了接地装置的施工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及测量注意事项。

教师阻抗 篇3

关键词:变压器 绕组形变 短路阻抗 测试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065-01

现代火电设计中厂用电系统越来越庞大,变压器在火电厂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短路阻抗值作为变压器并列运行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能够在并列运行的变压器间起平衡负荷的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出台的绕组变形试验规定充分满足了建设和运行的需要,以前的标准一般要求在变压器出现短路故障后再进行绕组变形测试,但是随着电力行业近年来运行事故的实际情况,为考核变压器的抗短路能力在2006版交接试验标准中就明确了现场实现各项指标。

1 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主要方法

工程中主要采用阻抗电压百分数来对变压器绕组变形程度进行判断。而现场短路阻抗百分数测定又做为变压器的原是指纹数据进行保存,以用于变压器故障或预防性试验数据进行对比。

1.1 短路阻抗测试电源容量的选择

对变压器高压侧有电流互感器时,试验前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必须短接。现场一般将变压器低压侧可靠短接,在高压侧加电流至额定值,测量其阻抗电压。短路试验电源容量可按照下式选择:

S≥Se·uk/100·(Ik/Ie)2

1.2 降低电流的短路阻抗测试

由于测试短路阻抗所需容量较大(可能占试品容量的5~20%),随着试验电流的降低,所需容量成平方关系下降。故在现场试验多采用降低电流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试验电流下的阻抗电压可按照下式换算成额定电流下的阻抗电压:

Uk=Uk’ ·Ie/I’

I’为试验电流

Uk’为在I’试验电流下测得的阻抗电压

1.3 单相电源的短路阻抗测试

其试验方法就是将低压侧三相用线进行可靠短接,在高压侧加单相电源进行三次测试,并逐相进行比较以判断故障相。高压侧为Y型连接的变压器可按照下式换算成三相短路阻抗电压:

uk=(√3(UKab+UKbc+UKac)/6Ue)×100

高压侧为△连接的变压器可按照下式换算成三相短路阻抗电压:

uk=((UKab+UKbc+ UKac)/3Ue) ×100

1.4 专用短路阻抗测试仪进行试验

四川某600MW机组工程中采用保定精益公司生产的BDZC-3218D型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仪对部分厂用变压器进行试验。试验测试数据如下:

UAB=32.8 UBC=33 UAC=32.8

IAB=8.144 IBC=8.23 IAC=8.036

仪器测试结果为阻抗uk=8.14%,额定铭牌阻抗电压百分数为8.19%误差为-0.61%。能够满足现场测试的需求。测试结果与厂家出厂值相比有一定离散性,但一般不超过3%。

1.5 短路阻抗测试连接标准

短路阻抗在测试连接的过程中要通过伏安测试内容完成,通过伏安法短路单相或三相变压器,对变压器运行状况进行单独分析,从而计算出变压器短路阻抗值。测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变压器一侧短路连接,通过其他端电压的加入,给予变压器电压。电压加入后对变压器绕组中的电流、变压器阻抗上的电压进行测量和记录,由两者基波分量的比值计算出短路阻抗值。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人员要严格依照变压器运行安全标准,尽量在低压绕组侧进行短路处理。

2 消除现场干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采用低电压短路阻抗法测试大容量变压器时。由于测试回路的功率因数很低,有时低到0.02左右,加之现场强磁场、强电场干扰,试验电流波形严重畸变,因此在测试时应注意消除以下几个问题的干扰。

2.1 谐波对现场测试状况的干扰

谐波是导致系统中出现干扰的重要因素。在现场处理的过程中人员要控制要对谐波的滤波处理,要尽量选取滤波性能较高的短路阻抗测试仪,从而保证谐波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在处理的过程中人员还要对软硬件谐波控制进行结合,要通过软硬件参数的设置达到谐波抑制,提升测试效益。

2.2 电源电压对现场测试状况的干扰

电源电压可以造成现场工作的过程中系统出现不稳定性,导致短路测试误差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人员要控制好电源电压稳定性,要尽量选取较稳定的电压源。相关人员测量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均法多次测量数据,对其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数据误差。除此之外,人员还要尽量减少测试时间,尽量在测量周期内完成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2.3 50 Hz同频对现场测试状况的干扰

50 Hz同频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从硬件着手,要能够通过测试仪器的调整消除50 Hz同频,从而提升测试的准确性。该过程中人员要通过测试仪器极性转换法或测试仪电压提升法最大限度抑制220 V交流电源耦合产生的干扰。

3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结果分析判断

国标GB1094.5-85《电力变压器》中明确指出在对变压器绕组形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依照电流冲击状况完成指标分析,其具体分析依据为:“圆形同芯式变压器的电抗法在短路电流冲击前后的变化不大于2%”,作为判断变压器是否需要进行芯体检查的依据。

4 结语

总之,短路阻抗值的变化直接与变压器绕组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测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短路阻抗法完成对变压器的测试,依照测试结果实施对应控制,从而保证变压器顺利工作。在具体测试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人员要能够控制好测试精度,对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排除,要能够准确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对仪器进行合理分析,从本质上提升变压器绕组的变形测试,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编.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M].2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2006年1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Z].

[3]国家标准GB1094.5-85《电力变压器》[S].

教师阻抗 篇4

一、教师阻抗的类型

阻抗 (resistance) , 最早是上世纪初由弗洛伊德 (Freud) 引入心理学研究, 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加以运用, 其意义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指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 对涉及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 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 或是对于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既有改革本身的客观原因, 也有教师本人的主观原因。因此, 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 应理解为教师阻碍课程改革进行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外在行为表现。

教师面对课程改革一旦产生心理阻抗, 所表现出来的阻抗行为大致可归为三类:

第一, 教师的抵制行为。

教师对改革完全持反对态度, 在理念上不能接受改革的思想, 认为改革后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自己的旧有的思想和方法完全相反;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改变, 还是重复自己的老路子。同时, 不但自己不能接受, 对在教学实际中开始采用新方法的教师也不能认同, 妄加评论, 指手画脚。完全是“一棍子打死”, 全盘否定, 而不是采取批评建议的态度。

第二, 教师的观望行为。

教师在心里不接受改革, 认为是走走形式, “刮一阵风而已”。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本校领导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做做样子, 当上级领导有要求有检查的时候则在教学及工作中有所改进, 没有检查评比的时候则依然我行我素, 因此这部分人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是被动的。

第三, 教师的不作为。

有些教师观念陈旧, 语言陈腐, 方法单调, 行为刻板, 暮气沉沉, 索然寡味, 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鉴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 无力进行改革, 但是自己又不主动地去学习和进修, 不思进取;又害怕改革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冲击而抵制课程改革。

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阻抗作为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正常情况, 并不一定对课程改革都是消极的影响, 教师成为改革阻力并不全然是坏事, 相反, 它有可能促使改革设计者更加全面而现实地对待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成为课程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阻抗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1.教师阻抗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因素

首先, 改革目标界定不合适。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教育改革的推行者、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对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表现提出了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要求。由于模糊不定的改革目标和过高的要求, 往往使教师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 教师阻抗改革也自然而生。

其次, 改革方案设计不合理。改革的方案太过于抽象,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一个看似理想的变革, 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法进行, 因此导致原有的教育改革转向, 遇到教师的阻抗也在所难免。

第三, 改革实施氛围不具备。进行一项课改需要多方面的准备, 尤其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于真正提高。城市里的校长和教师们还好一点, 教育理论素养还比较高, 多少还知道一些课程改革的内容。但是到农村中小学以后, 他们对变革一无所知, 学校条件非常艰苦。

最后, 改革次数过于频繁。翻开我们的教育史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可谓持续不断。其中不乏传世的经典范例, 更多的却是“不见雨点的雷声”、“狼来了”的呼声已被很多教师逐渐习惯, 这更加剧了他们对改革的漠然反应。潜意识里, 他们当然也会认为每次改革都难逃昙花易逝的命运。

2.教师阻抗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因素

首先, 低效率的在职培训。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 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不断地接受在职培训, 但是许多教师培训、进修欠缺必要的质量保证。在这些参加在职进修的教师中, 盛行着一种以形式代替实质, 以文凭代替水平, 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的价值取向上的偏差[2] 。在大规模的函授学历教育中, 有相当比例的文凭仅仅是依靠短暂的函授而获得的, 作为函授教育最实质性的辅导自学却无足轻重, 这样的文凭就像时下流行的包装精美的不合格产品一样。

其次, 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学校评定功利化的结果造成考试在教师实践中占据支配位置。学生的分数成为教师能力的尺子, 是教师优劣的镜子。教师和学生一样, 为了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获得分数而教学。分数里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实际好处。“考试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对教师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监视和计算评断, 强迫教师‘归顺’, 它还给教师追求权力的动力。学生的分数以客观形式出现, 诱导教师不但相互比试, 而且要相互竞争压倒同事。考试成功的教师就是追效的榜样。逼迫其他人不断反省和反思自己的不足, 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加激烈残酷的考试竞争中去。”[3]

第三, 校长权力过于膨胀。权力是有形的, 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 又是隐蔽的。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照等级体系即教师是校长的下属这样的关系组织起来, 而权力就在这样的体系中衍生。而且大部分的学校组织构成非常类似旧时的军事组织模式, 教师若不服从就要遭受惩罚。“规训造就个人, 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规训权力的成功无疑是应归因于使用了简单的手段:层次监视, 规范化裁决以及它们在该权力特有的程序—检查中的组合。”[4] 尽管许多教育理论都认为学校应该是一所民主的机构, 但没有人比教师更清楚这一点——大多数学校真实情况是用权力和权威来解决冲突。

3.教师阻抗新课程改革的自身因素

首先, 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师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由于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学校组织环境中, 他们已经习惯于照章办事, 按部就班, 存在着求稳怕乱, 不愿担风险的思想, 这种习惯的惰性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其次, 教师的工作因素导致阻抗。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 就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 一般教师每周任课都超过了规定的课时, 个别甚至在20节以上。推广改革, 需要他们关注并付出额外的努力, 这必然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 迫使他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回应, 这样难免在教师当中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

第三, 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导致阻抗。教师对于何种知识最有价值有着根深蒂固的看法, 这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背景对教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 组织文化的保守性是导致教师保守性的一大根源。作为一个组织, 大到民族小到学校, 它总是或强或弱地建立自己的组织文化。通过一系列共有的假设、习俗、价值观的维护, 以保障对某种意义的持久信奉和占有。教师文化的这种保守性决定了他们面对改革的态度和行为。

最后, 教师知识的缺失是阻抗改革进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 教师们的知识结构老化,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改革往往要吸纳一些新的知识进入。因此, 教师常常感到自己难以胜任, 然而, 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教师职位, 尤其在就业十分艰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保住职位的心理促使他们拼命地反对进行改革。

三、消解教师阻抗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1.从理念层面提出的消解策略

首先, 调整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客观要求。这需要树立起教师为本的改革观, 不但要把教师当做改革的真正执行者, 而且要把教师当做改革的主体, 在实践中要体现教师价值的理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把改革的要求内化为教师改善教学的内在需要, 并不断给予他们支持和积极的反馈。总之, 教育改革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应当是不断调整和转变。

其次, 提供教师参与改革的支持性环境。教育改革支持性环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顾虑, 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应对教育改革的能力, 对于缓解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压力, 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学校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研讨、课改研究氛围, 为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 创设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三, 促进社会各界对改革的互动支持。多年来, 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方案基本上都出自决策者, 主要是一些教育行政官员。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丝毫不能放松。教育改革的决策不但要吸纳教育专家的意见, 更要倾听来自一线实践者——教师的呼声, 还要广泛地收集家长及其他各社会集团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这样, 形成的改革方案才能符合实际, 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教师既然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就必须让他们清楚课程改革的原因、过程、目的和预期的结果。让教师们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 改革的急迫和不可避免。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也要理解关怀教师,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课程改革。理解教师, 肯定教师的工作。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不仅是对教师的最好奖励和宽慰, 而且是给教师减压的关键。

2.从操作层面提出的消解策略

首先, 坚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所。在学校层面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以校为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类型很多, 譬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针对某一专题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做讲座;根据学校的需要和自己发展的需求进行个人化的学习和自修;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辅导;开展跨学校教师经验交流;以教育科研课题为纽带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等。

其次,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校改革经验告诉我们, 一所学校改进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有多少外援可资利用, 更不在于有多少自上而下的指示和要求必须要完成, 而在于校内教师的能量是否有较大的增长和学校协作文化是否真正地建立。一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二是确立改革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辛勤工作的教师提供体验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 激发教师积极进取, 追求上进的热情, 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

第三, 实施学校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学校要以人为本, 搭建民主平台, 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切实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 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要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舒展。学校不能只把教师当做教学的工具, 而要为其发展创设良好的“沟通新时空”, 使其在不断成长中体验到生命的充实和快乐, 而这种充实和快乐又会产生继续向上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这样压力才会消除。

3.从教师层面提出的消解策略

首先,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看待变革。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教育变革的先导。变革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或观念, 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 是大势所趋, 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直面改革、参与改革, 以较为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我能力, 理性反思变革。要让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到压力, 除了通常所言的责任感外, 还要让教师体会到自我认同以及批判性反思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反思过程中, 消解机械的重复心理。不断的创新, 不断的发展, 如此在内心树立起自己关于教育的信念, 用崭新的姿态对待自我、对待教学, 并在这一过程中缓解压力。

第三, 教师增强自身素养, 积极参与变革。为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挑战,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有助于教师参与改革, 使改革取得实效。教师的培训不要只局限于增进知识和经验, 而要应以态度和观念更新为基础, 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重点。通过培训, 提供教师学习机会, 让其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只有建立在全新的观念与态度基础上的技能, 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用, 产生对课程改革的内在热情。

综上所述, 教师教育实践的变革, 仅仅从观念、制度的层面着手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直面教育行动与实践过程本身, 正视行动本身的复杂性、情境关联性以及内在的实践逻辑性。因此, 面对教师阻抗行为, 应该积极寻找其背后的合理动机和积极意义, 从而促使其产生建设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却表现出阻抗行为。探索教师阻抗的类型, 并从改革理念、实施改革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探析教师阻抗课程改革行为背后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阻抗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 .

[2]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 2000, (4) .

[3]顾云虎.思考与实践的变化及教师的应对——沉思现代教师素质要求[J].上海教育, 2001, (18) .

心理咨询来访者阻抗现象的分析 篇5

心理咨询来访者阻抗现象的分析

阻抗作为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其本质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来访者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阻抗产生的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针对来访者产生的不同阻抗类型,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多种基本职业技能,这是心理咨询成败的关键.

作 者:邓志军 程肇基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江西,抚州,344000;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4(5)分类号:B849关键词:阻抗 来访者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分析

教师阻抗 篇6

但分析变压器问题还有一种教辅中鲜有提及的思路:原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的等效关系, 2016年全国卷Ⅰ高考物理第16题正适合采用此思路.

1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的等效关系

在交流电路中,理想变压器除了有改变电压、电流的作用外,从等效思想的角度看,还有变换负载阻抗的作用,以下简称阻抗变换.

如图1,假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k, 接在副线圈的电阻为R,不妨把变压器和副线圈的负载看成一个“黑箱”,这个黑箱仅露出二个接线端a和b,测得当加在其两端的交流电有效电压是U1时,流经两端的有效电流是I1,则有:

Rab =U1I1=kU2I2k=k2U2I2=k2R

显然,当U1、I1变化时,上式总成立,故可把这个“黑箱”看作大小为k2R的电阻.

说明1 变压器的初、次级阻抗比等于初、次级匝数比的平方,对于升压变压器,k<1,起缩小阻抗作用,对于降压变压器,k>1,起放大阻抗作用.

说明2 实际应用中,阻抗变换常用于在电子线路实现阻抗匹配.而在有关高中变压器习题的解答中,可利用阻抗变换,把一些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问题,等效转换为高中生常见的纯电阻电路来分析.

2 解题应用

例1 (2016年全国卷Ⅰ高考理综第16题)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电阻R1、R2和R3的阻值分别为3Ω 、1Ω 、4Ω,A为理想交流电流表, 为正弦交流电压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恒定.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I.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A.2 B.3 C.4 D.5

解析 本题涉及的是副线圈电路中阻抗变化对原线圈电路中电流的影响,若由原副线圈电压电流的关系去分析显得隐晦复杂.设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k,利用阻抗变换,去掉变压器,开关闭合前后的等效电路如图3.

开关S断开时有:U=I[R1+k2(R2+R3)],

代入数值,U=I(3+5k2)

开关S闭合时有:U=4I(R1+k2R2),

代入数值,U=4I(3+k2)

将两式相比消去U、I得:k2=9,故k=3,选B.

例2 已知交变电源电动势有效值为E=4 V,内阻为r=1 Ω,经过变压器给电阻为R=16 Ω的负载供电,可通过调整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使负载R获得的功率变化, 求负载R上能获得的最大功率和获得最大功率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

解析 设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k,利用阻抗变换,去掉变压器,相当于直接接上阻抗为k2R的负载,等效电路如图4.

由于在纯电阻电路中,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与电阻之间关系同直流电路类似,可应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中推论:当内阻与负载大小相等时,负载的功率最大,即r=k2R,求得k=rR=14.

此时等效负载与内阻同为1 Ω,等效电路电流I=E2r=2A,负载功率P=I2k2R=4W.

例3 如图5所示,输出变压器的副线圈绕组有中央抽头,以便接负载阻抗为8 Ω或3.5 Ω的扬声器,为了使两者都能达到阻抗匹配,求副线圈绕组中两部分线圈的匝数之比n2n3.

解析 利用阻抗变换,依题意有:

(n1n3)2·3.5=(n1n2+n3)2·8,

消去n1,展开后有:

7n22+14n2n3-9n23=0,

两边同除以n23得:

7(n2n3)2+14(n2n3)-9=0

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得:

教师阻抗 篇7

关键词:数值模拟,调压室,阻抗系数

0前言

调压室是建立在压力水道上的建筑物, 以反射压力管道中传来的水锤波, 从而减小及避免水锤对压力管道的影响[1]。调压室主要由调压室前后有压管道部分、调压室与有压管道链接处的分叉部分、调压室自身的阻抗孔部分及内部突扩部分组成。作为水工结构中输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压室一直是研究单位和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如果不能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水力特性参数, 不仅会影响水电站的安全稳定, 甚至直接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的失败。

对于调压室的阻抗系数, 近年来国内对调压室阻力系数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刘启钊、蔡付林、宋长福等人[2,3,4]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简单调压室和有长连接管的阻抗式调压室阻抗系数关于流量比的拟合公式和关系曲线, 并推导出了阻抗式调压室局部水头损失表达式。但这些研究只是针对比较简单的阻抗式调压室, 并没有结合CFD方法对几种典型简单调压室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结果的基础上, 以CFD软件为平台, 对几种典型调压室进行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研究调压室结构及各种边界条件下对其阻抗系数的影响。

1 数值模拟

1.1 控制方程

(1) 连续方程:

(2) Reynolds时均N-S方程:

(3) k-ε模型方程:

式中:为经验常数, 其值分别取1.44、1.9、1.0、1.2;C2ε的大小取决于主流方向与重力方向有关。平均速度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Gk, 其计算公式为:;当流体可压时, 浮力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Gb (本问题文研究中不计) ;当流体可压时, 湍动中脉动扩张的贡献YM (在本问题研究中也不计) [6]。

1.2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本文采用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C算法实现对速度和压力之间的耦合;应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对流项采用二阶迎风离散格式, 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近壁区域流动通过标准壁面函数法描述, 使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封闭方程组[7]。在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模拟中, 进口边界条件均采用速度进口, 出口边界均采用自由出流。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T型分岔管阻抗系数

T形岔管调压室阻抗系数主要取决于三管连接处的修圆半径、分流与汇流比和管长管径[6]。本文研究所采用如图1 (管内径均为0.1m, 管道长度为1m, 大井高度1m) T形岔管调压室模型。在两种流态下, 通过不同分流比进行CFD计算并与文献[1]中T型分岔管调压室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由图1可知, 其CFD计算值与经验值趋势变化基本一致, 随着分流比Q2/Q1变化, ξ12、ξ13均先减小后变大, ξ12在0.2~0.6之间与经验值相差较大, 但是其误差均在0.1之内;ξ13随着流量比Q2/Q1的增大与经验值的差距越来越小, Q2/Q1为0.6是个转折点, Q2/Q1>0.6是最大误差为0.15, Q2/Q1<0.6后误差越来越小, 模拟数值基本与经验值符合。

2.2 有连接管的阻抗式调压室阻抗系数

本文研究的带连接管的阻抗式调压室模型如图3 (引水管道内径0.1m, 长3m, 大井内径0.33m, 长度1.5m, 调压室连接管内径0.2m, 长度1m) 所示。在不同的流态和流量比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与文献[2]中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由图2可知, 随着分流比的Q2/Q1变化, ξ12、ξ13先减小后变大, 数值模拟曲线基本贴近经验值曲线, ξ12在0.2

2.3 CFD计算监测面位置与阻抗系数关系

在本文中, 根据文献[2]其CFD计算监测面设置在3~5倍管径距离处。简单调压室模型中结构简单, 通过数值模拟已经得出调压室内部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 而到管道3倍管径中趋于平缓, 故采用3倍管径作为其监测面进行数值模拟。但是带有连接管阻抗式调压室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对监测面的设置有不同的要求。故对其在分流流态下在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计算。由图3可以看出:阻抗式调压室设置对3倍管径和5倍管径分别设置监测面, 两者计算得出的调压室阻力系数与文献[2]比较, 由图3知, 相对于3倍管径与经验值的阻抗系数非常接近, 5倍管径监测面计算所得的阻力损失系数远远大于两者, 这也说明监测面位置的变化, 对阻抗系数存在影响。

2.4 连接管长度与阻抗系数关系

在研究连接管长度对阻抗系数影影响时, 四组调压室模型的连接管长度依次递增之外其余结构尺寸均与上述验证的有连接管调压室模型尺寸一致, 为了排除沿程损失的影响, 在进行CFD计算时, 管道内壁均考虑为光滑壁面。由图4可以看出, 在分流流态下, 不论连接管长度为0.1、0.2、0.3或者0.4m, 数值模拟计算得出的ξ12和ξ13都非常一致, 这说明在阻抗式调压室中, 连接管的长短影响调压室沿程阻力损失, 与局部阻力损失并没有关系。

4 结语

(1) 用CFD对两种典型调压室模型数值模拟, 与文献中试验经验公式对比分析, 两者数值较为吻合, 验证了CFD数值模拟在调压室阻力系数研究中的可行性。

(2) 在阻抗式调压室阻力系数数值模拟中, 比较了检测面在3倍和5倍管径时两者对数值模拟结果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阻抗式调压室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时两者差距很小, 一般选取3倍管径即可。

(3) 对连接管长度不同的四个阻抗式调压室模型分析研究, 在CFD计算中去除管道内壁粗糙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阻抗式调压室的连接管长度只是影响其内部管道沿程阻力损失, 与其局部阻力损失并没有关系, 故在实际的水电工程计算中, 可以只考虑沿程阻力损失根据现场情况对调压室连接管长度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DL/T5058-1996, 水电站调压室设计规范[S].

[2]刘启钊, 彭守拙.水电站调压室[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5.

[3]蔡付林, 胡明, 曹青.有长连接管的阻抗式调压室阻抗损失系数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 2001, 19 (4) :40-42.

[4]宋长福.阻抗式调压室水力性能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4.

[5]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程永光, 杨建东.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调压室阻抗系[J].水利学报, 2005, 36 (7) :787-792.

教师阻抗 篇8

超宽带天线技术[1,2,3,4]最早可追述到20世纪50年代,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V.H. Rumsey与J.D. Dyson提出了非频变天线(Frequency Independent Antennas)的概念,随后出现了等角螺旋天线、阿基米德螺旋天线和对数周期天线等形式。超宽带天线还包括偶极子天线、环天线、V锥天线、双锥天线、波纹喇叭天线、抛物面天线、 Vivaldi天线、TEM喇叭天线、微带天线等天线形式。由于超宽带天线具有工作频带宽的特性,在宽带通信、军事电子对抗、电磁兼容、遥测、反隐身、微波武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TEM喇叭由于其结构特性,具有宽频带、方向性好、增益高、高功率容量等特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2年,Kanda通过对喇叭天线进行阻抗加载[5],减小了电磁波在天线末端端口的反射从而提高了天线的工作频带。但是这种阻抗加载的方式会消耗一部分电磁波能量,降低了天线主轴方向的远场脉冲峰峰值。 Chien-ping Kao等人基于最优匹配公式[6],设计了不同末端端口阻抗的TEM喇叭天线(极板间距呈线性渐变,极板宽度按最优匹配公式变化),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比较反射系数,末端端口阻抗为200Ω 的天线小于末端端口阻抗为377Ω(自由空间波阻抗)的天线。但是,这些不同末端端口阻抗[7]的天线的轴向长度不同,不能确定天线辐射性能的改善是由于天线轴向尺寸的改变还是末端端口阻抗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指数渐变型TEM喇叭天线[8,9]的仿真分析,得出当天线的轴向尺寸固定时, 天线主射方向的远场脉冲峰峰值与天线末端端口宽度的关系,给出了最佳末端端口阻抗。

1TEM喇叭天线工作原理

TEM喇叭天线[10,11]一般由上、下2块呈线性渐变或指数渐变的极板组成,2块极板相互分离,由同轴线馈电。在馈电点处,由于同轴线特性阻抗与TEM喇叭天线特性阻抗不匹配,流经同轴线的电流转化为电磁波向外辐射。电流流经TEM喇叭天线的极板,在极板之间形成磁场,磁场方向平行于两极板之间的对称面;TEM喇叭天线的上、下极板之间存在电压差,在极板之间形成电场,电场方向垂直于两极板之间的对称面。于是, 两极板之间的电场、磁场形成TEM波向外辐射。

2TEM喇叭天线设计与仿真

标准TEM喇叭天线(如图1所示)由上、下对称的2个三角板组合而成,无限长标准TEM喇叭天线具有恒定特性阻抗,阻抗带宽宽;标准TEM喇叭天线馈电端口宽高比、末端口径宽高比相等,即w1h1= w2h2。标准TEM喇叭天线上、下极板间间距与极板宽度沿轴向方向线性渐变。

2.1天线设计

为了提高天线辐射性能,可采用上、下极板间距沿轴向呈指数渐变的TEM喇叭天线(见图2),此时,TEM喇叭天线极板宽度可采用不同的渐变形式,如线性渐变型、指数渐变型、抛物渐变型等(见图3)。为分析TEM喇叭天线极板宽度渐变方式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对3种渐变形式的天线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其辐射特性。

设计的TEM喇叭天线见图2(a),该天线采用50Ω 同轴线馈电,同轴线渐变结构见图2(b),采用这样的渐变结构有利于减小馈电结构的反射,提高辐射效率。

2.2结果分析

图4表示3种类型TEM喇叭天线的驻波比曲线。 由图4可以看出,指数渐变型TEM喇叭天线和抛物渐变性TEM喇叭天线的驻波比在0.8 GHz附近大于2,线性渐变型TEM喇叭天线的驻波比曲线最优,辐射性能最好。

图5表示3种类型TEM喇叭天线的主射方向远场脉冲信号曲线。由图5和表1可以看出,线性渐变型TEM喇叭天线的主射方向远场脉冲峰峰值为0.261 V/m,大于另外2种TEM喇叭天线。

3末端端口阻抗

3.1平行板特性阻抗

平行板的特性阻抗公式为:

其中:

式中:εr是平行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w是平行板的宽度;d是平行板间间距。

3.2末端端口阻抗

采用以上所示的线性渐变型TEM喇叭天线,分析天线末端端口阻抗与天线主射方向远场脉冲峰峰值的关系。图6表示天线其他结构参数一定下,天线的主射方向远场脉冲峰峰值与天线末端端口的极板宽度W的关系曲线。由图6可以看出,天线的远场脉冲峰峰值随着极板宽度W增大而增大,当W取31 cm时,天线的远场脉冲峰峰值达到最大值0.263 V/m,然后W继续增大, 脉冲峰峰值开始减小。远场脉冲峰峰值最大时的脉冲信号如图7所示。

将w d =0.71带入平行板特性阻抗公式可得天线末端端口阻抗为215 Ω。当末端端口阻抗为215 Ω时,天线的主射方向远场脉冲峰峰值最大。

4结语

测量阻抗的振荡轨迹识别 篇9

关键词:系统振荡,继电保护,测量阻抗,振荡轨迹,电势幅值

0 引言

电力系统中的很多扰动, 比如电力系统故障、负荷的突然变动、输电线路的切换等都可能造成系统振荡。系统振荡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常运行状态, 而不是故障状态。但是振荡时电流、电压不断发生变化, 造成了测量阻抗很可能落入距离保护的动作区内而引起保护的误动作[1,2]。因此现阶段继电保护中有关振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振荡与故障的识别以及振荡轨迹的研究2个方面[3,4,5,6,7,8,9,10,11,12,13,14,15]。

文献[3-5]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识别系统振荡模式的方法;文献[6]分析了三相故障距离继电器在系统振荡及振荡中再故障时的动作性能;文献[7]利用广域相量测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实时参数自适应调整保护动作门槛值的新算法, 该算法能识别振荡中再发生的各种故障;文献[8]基于小波变化以及神经网络的优点,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该小波网络能够正确、快速识别振荡和各种故障情况;文献[9]提出了一种用级联多分辨率形态梯度变化 (SMMG) 的方法识别振荡中的故障和改进的故障选相方案;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变化率的适用于振荡的新型选相方法;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U cosφ波形特征快速识别振荡和对称性故障的方法;文献[12]提出了一种通过电阻元件检测振荡速度实时改变三相故障解锁判据延时的方法;文献[13]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识别振荡、故障、振荡中再故障的新方法;文献[14]基于振荡中心电压频率和电流频率是否相等,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气量频率差异的振荡识别方法;文献[15]基于电压频率的特征提出了一种不受系统结构变化和运行方式变化影响的区分同步振荡和失步振荡的方法。上述文献集中分析振荡和短路识别的问题, 但对于振荡轨迹这一基础问题却研究不足。

经典的振荡轨迹分析方法一般都是基于系统两侧电势幅值相等这一假设条件进行分析的。有时为了方便地确定振荡中心的位置, 还会假定系统各元件阻抗角相同[1]。文献[16]提出了两侧电势不等情况下测量阻抗的振荡轨迹, 结果表明:当两侧电势幅值不等时, 振荡轨迹为圆;两侧电势幅值相等时是圆半径为无穷大和中心无穷大偏移的特殊情况。但文中对轨迹的分析不够详实, 而且理论推导过程比较复杂, 不易掌握。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 即不考虑上述假设条件, 对两侧电势幅值不等和阻抗角任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两侧电势幅值不等、相角任意时测量阻抗的振荡轨迹, 同时在阻抗平面上确定了振荡轨迹的圆心与半径, 并对2种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由于本文的分析方法没有运用到假设条件, 所以分析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1 传统的振荡轨迹分析方法

图1为双电源系统。图中, ZM为保护安装处背后的系统阻抗;ZL为线路阻抗;为系统综合阻抗, 对应于图1中的全部阻抗值之和, 即。在进行振荡轨迹的分析时, 为了方便地给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和简洁的公式, 通常引入以下假设条件:

其中, δ为ES和EW间的相位差。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 文献[1]推导了振荡时M处测量阻抗轨迹的经典公式如下:

其中, 。

通常为了更加简便地分析振荡中心的位置, 还会引入一假设条件, 即全系统阻抗角相同。在此假设条件下, 振荡中心的位置位于全阻抗中心处。

在传统的假设条件下, 其振荡轨迹如图2中虚线所示。由图2 (a) 、 (b) 的对比可以看出, 系统阻抗角是否相同, 会影响振荡轨迹的具体位置, 但不会影响到振荡轨迹的形状。

2 本文振荡轨迹分析方法

为了方便叙述, 将图1等效为图3所表示的电路图, 且设:

则保护安装处M的测量阻抗为:

将式 (2) 代入式 (3) 可得:

对式 (4) 进一步整理可得:

由于Zm是复数, 可以将其表示为:Zm=a+j b, 其中, a表示实部, b表示虚部。令

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推导过程并不要求系统各元件的阻抗角相同, 即、arctan (XN/RN) 、arctan (XL/RL) 与arctan (XM/RM) 可为任意值。

将Zm、、ZM代入式 (5) 可得:

对式 (6) 两边取模值:

2.1 m=1时的振荡轨迹分析

当m=1时, 式 (7) 可以化简为:

在ZM、一定的情况下, 式 (8) 所表示的轨迹为一条直线, 如图4中虚线所示。图4中实线表示的是式 (1) 所形成的曲线。通过2条曲线的比较可以看出, 当两侧电势幅值相同时, 2种分析方法所得的振荡轨迹相同。

2.2 m≠1时的振荡轨迹分析

当m≠1时, 对式 (7) 等式两边平方并化简可得:

显然, 在a、b为变量时, 式 (9) 是一个标准的圆方程。

因此,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当m=1时, 振荡轨迹是一条直线, 见图4。

b.当m≠1时, 振荡轨迹为圆, 并且振荡轨迹的圆心为, 半径

c.当m<1时, 振荡圆心处于复平面的第一象限, 振荡轨迹如图5中虚线所示;当m>1时, 振荡圆心处于复平面的第三象限, 振荡轨迹如图5中实线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推导过程中对系统阻抗角并无要求, 因此推导得出的结论无论阻抗角是否相同都成立。

为验证推导过程的正确性, 在、ZM=0.8+j3Ω、m=1/1.1的情况下, 利用MATLAB画出式 (4) 所表示的轨迹, 如图6 (a) 所示。由图6 (a) 可以得出, 此时振荡轨迹的圆心为 (10.72, 89.19) , 半径为84.46, 这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仿, 因此可以说明上述推导的结果是可信的。需要指出的是, 当系统振荡时, 如果两侧功角不能摆到360°, 那么其振荡轨迹是一个圆弧, 见图6 (b) 。

2.3 2种分析方法的对比

分析振荡轨迹是为了发现距离保护是否受振荡的影响。图7为在不同参数下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得到的局部放大的振荡轨迹与阻抗方向圆之间的关系, 其中方向圆的直径取为线路全长的1.1倍。

由图7中虚线椭圆中的轨迹可知, 在分析距离保护是否受振荡影响的局部轨迹中, 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得到的2种轨迹相差不大, 所以2种方法得到的结论也大致相仿, 如图7 (a) 所示, 2种方法得到轨迹都不受振荡的影响, 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满足工程需要的。但在某些情形下, 如图7 (b) 所示, 利用本文分析方法得到的轨迹不受振荡的影响, 而传统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是受影响的, 此时2种方法得到的结论相悖。因此传统分析方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工程价值, 但其假设条件还是对分析得到的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本文的轨迹分析方法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 仿真验证

仿真系统采用图1所示双电源系统, 电压等级为220 k V, 系统参数中, ZM 1=2.42+j 24.91Ω, ZN1=2.18+j 24.91Ω, ZM0=j 8.25Ω, ZN0=j 8.02Ω;线路参数中, 线路全长200 km, ZL1=0.037 6+j 0.423 4Ω/km, ZL0=0.301 0+j 1.270 2Ω/km;下标1、0分别表示正序和零序。振荡周期为1.5 s, 采用全周傅氏算法对保护安装处测量阻抗进行计算。

图8为系统两侧电势幅值比k=0.97时的电压、电流和功率波形, 由图8的波形可以看出此时系统发生了振荡。

图9 (a) 、 (b) 分别给出了k=0.97和k=1.03时测量阻抗的计算结果, 图中同时绘出了测量阻抗的理论值。

表1为测量阻抗的理论值与计算值比较的结果, 定义圆心相对误差为实测圆心与理论圆心之间的距离相对理论半径的百分比。

由表1数据可见, 电力系统发生振荡时, 测量阻抗轨迹近似为一标准圆。仿真过程未采取即时跟踪的算法, 考虑振荡中由系统两侧电动势幅值和频率波动引起的误差后, 认为仿真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合。

4 结论

发-变组阻抗保护研究 篇10

1 发-变组低阻抗保护原理

发-变组阻抗保护一般装设在发电机机端,利用发电机机端电压、电流按照一定的阻抗原理计算出测量阻抗,大多数阻抗继电器测量原理采用线电压、线电流0度接线方式。即:

发-变组阻抗保护阻抗图形通常为一个偏移特性圆(或椭圆),正方向指向变压器,特性角典型值为85o,如图1所示。当机端测量阻抗进入阻抗圆,并且无闭锁信号则经一定的延时动作于跳闸。

发-变组低阻抗保护的保护范围一般延伸至相邻线路距离I段范围末端(但不宜超出距离I段范围),并对相邻高压母线相间短路具有必要的灵敏度,兼做高压母线相间短路后备保护。

2 主变外部故障时发-变组阻抗保护动作特性

2.1 发-变组接线

发-变组接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主变为Yn,d-11点接线方式,阻抗保护安装在发电机机端,阻抗保护对于相间短路采用的测量方法为采用线电压、线电流0度接线方式。

2.2 高压侧(T侧)BC相发生短路时且不考虑变压器转角时测量阻抗分析

当高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若不考虑变压器转角,并且距离采用线电压、线电流0度接线方式。低阻抗保护机端测量阻抗分析如下。

主变高压侧发生相间短路时复合序网如图3所示,根据对称分量法,故障点各序分量如下:

考虑到Yn,d-11点接线方式,保护安装处的各序分量如下:

保护安装处电压电流计算如下:

推导如下:

类似过程可得:

式中:z∑为故障端口阻抗,z∑=z∑1=z∑2=Xd'+XT;XT为变压器短路阻抗,XT=XT1≈XT2;Xd'为发电机次暂态电抗。

由式(1)可以看出,此时测量阻抗的模值将显著增加,而相角也会明显偏向横轴,所以此时阻抗元件很可能拒动。

2.3 高压侧(T侧)BC相发生短路时考虑变压器转

角时测量阻抗分析

当高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若阻抗保护通过参数设置考虑变压器Yn,d-11转角。阻抗保护机端测量阻抗如下:

该情况下,阻抗元件可以正确反映高压侧相间故障。

2.4 低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且不考虑变压器转角

当低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若不考虑变压器转角,并且距离采用线电压、线电流0度接线方式。阻抗保护机端测量阻抗如下:

式中:z∑'为故障端口阻抗,z∑'=z∑1'=z∑2'=Xd'+XT;XT1',XT 2'为保护安装处到低压侧故障点的正、负序等效阻抗,XT1'≈XT2'。

该情况下阻抗元件可以准确测量故障距离。

2.5 低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且考虑变压器转角

当低压侧BC相发生短路时,若考虑变压器转角,阻抗保护机端测量阻抗如下:

该情况下,阻抗元件不能正确反映故障距离,此时测量阻抗的模值将显著增加,而相角也会明显偏向横轴,所以此时阻抗元件很有可能拒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主变发生外部故障时,不论阻抗保护元件算法中有没有考虑变压器接线转角,都无法兼顾变压器高、低压两侧的相间故障。

3 变压器内部故障

变压器发生绕组内部相间故障时,被短接的是绕组的部分电动势而不是整个绕组的电动势,这种情况和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全部电动势被短接不同。变压器绕组内部相间故障时测量阻抗的计算分析比较复杂,当故障位置接近变压器出线端时,测量阻抗很小,当故障位置靠近中性点时,测量阻抗趋向无穷大,因为阻抗测量至不仅和变压器内部短路的类型、短路点位置有关,还和两侧的系统电源容量和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以清华大学动模试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2]。

如图4所示动模试验系统接线图和数据,变压器T1的两侧各自安装了一组偏移阻抗继电器,在T1的Y型绕组50%处发生两相同点接地故障。

通过表1可以看出,阻抗继电器的测量结果并不是50%Y型绕组短路阻抗,而是明显大于该值,并且测量阻抗和两侧系统电源有很大的关系,阻抗保护不能可靠动作。

注:Zt为变压器的短路阻抗。

文献[3]进一步的动模试验也表明当变压器绕组内部发生短路时,装在变压器引出端的阻抗继电器视在阻抗不小于变压器的两绕组间的短路阻抗,且在某些内部短路条件下,视在阻抗可大于负荷阻抗,所以说阻抗继电器不能用来构成发-变组短路的后备保护。其根本原因是变压器(或发电机)绕组短路时,虽然被短路绕组部分电流很大,但变压器(或发电机)引出端的三相电流可能不大,三相电压可能不低。

4 结束语

阻抗保护安装在发-电机机端作为发-变组相间故障后备保护时,当变压器高、低压侧端子发生故障,由于高低压侧绕组间转角的存在,阻抗保护不能正确测量阻抗值。当变压器发生内部故障时,阻抗保护的测量值与短路点在绕组中的位置及两侧系统电源的影响有关,其测量阻抗通常大于变压器的短路阻抗,从而使阻抗保护不能可靠动作,而此时变压器短路绕组部分已流过了很大电流,对设备的安全可能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阻抗保护应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断线和系统振荡条件下不误动,必要时增设相应的附加技术措施,实际运行中多次出现因电压互感器(TV)二次侧断线造成阻抗保护误动的问题。综合分析,发-变组阻抗保护作为发-变组相间故障的后备保护时其保护原理不完善,所以不推荐使用阻抗保护作为发变组相间故障的后备保护。

参考文献

[1]高春如.大型发电机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与运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王维俭.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教师阻抗 篇11

【关键词】 电缆 对地绝缘阻抗 单相漏电电流 matlab仿真

Abstract :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factors changes, the impedance of coal mining cable will change, which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 single phase leakage current. This paper gets the rule about the effec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ATLAB simulation, which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d opinions on cable selection, maintenance, installation and use in mining.

Keywords : cable; cable impedance against ground; single phase leakage current; matlab simulation

引言

单相漏电是井下低压电网漏电的主要形式。由于煤井环境潮湿,电场作用,电缆自身老化等因素以及电缆选取、长度和分布的不同,造成煤采区供电电缆在运行过程中对地绝缘阻抗发生变化[1]。在这种情况下,若发生电缆单相漏电经人体入地事故,可能会对人体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因此,分析采区供电电缆对地绝缘阻抗变化时,单相漏电电流的变化规律,对避免由单相漏电可能引起的人身触电有重要价值。

1. 煤采区单相漏电分析

煤矿采区为低压供电系统,且中性点绝缘(不接地),若發生单相带电导线直接或经一定过度阻抗接地,则流入地中的电流只能通过电网三相阻抗(包含对地绝缘电阻和电容)与变压器中性点构成回路,而三相对地绝缘阻抗的变化将影响到入地电流的大小。以人体单相触电为例,说明对地绝缘阻抗变化对入地电流大小产生的影响及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图1为a相漏电经人体入地的简化电路图[1,2]。

图1中,T为煤采区动力变压器;R为人体电阻,IEEE Std 80—2000中建议人体等值阻抗取1000Ω,因此,后面的仿真中将人体电阻值取为1000Ω;Ra=Rb=Rc=r 为各相电缆对地绝缘电阻,且r>>R;Ca=Cb=Cc=C 为各相电缆对地电容。井下低压供电单元的对地电容主要取决于电缆的长度、截面、绝缘材料的厚度和电解质的性质,而长度的变化是最大的,电缆总长长度越长,电网对地电容越大,容抗越小,一般为C取值0.2~1μF[3,4]。

2. 煤采区单相漏电数值计算

也谈阻抗、容抗和感抗 篇12

1 电阻

在日常生活中,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导体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里面有大量可以主要移动的电子, 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阻碍电子发生定向移动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通常用“R”表示。它是由电子定向运动与导体中的离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 大小由公式R=ρsl确定, 单位:R-欧姆。式中:ρ是导体的电阻率 (即相同截面积单位长度导体的电阻或相同长度单位面积导体的电阻) , 其大小随导体温度变化而变化, L为导体的长度, 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由此可见, 同一段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越粗电阻越小,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2 感抗

在中学自感电动势实验中我们知道, 当线圈通过交流电时要产生自感电动势, 产生的感生电流总是要阻碍原来电流的变化。于是把这种阻碍作用称为“感抗”用字母XL表示, 它的大小由公式XL=2πfl来确定, 单位欧姆 (Ω) 。式中:f为交流电的频率, 国际单位制单位为赫兹 (HZ) ;L为通电线圈的自感系数简称“电感”, 国际单位制单位亨利 (H) 。电感L和线圈的长度、横截面积、匝数、绕法、线圈芯的介质及体积均有关。一般来说, 线圈长度越长、匝数越多、横截面积越大、匝距越小、芯越大、芯导磁率越高电感L就越大。由公式XL=2πfl可见, 电感线圈具有通直流电 (直流电f=0, 所以XL=0) 阻交流电, 通低频阻高频的作用。

3 容抗

电容器就象连接在自来水管里的水箱, 水箱可以储水和放水。电容器在电路里也具有充电和放电的功能, 是一个储能容器。当把它接待交流电路的时候, 由于交流电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因此电容器也在不断的充电和放电, 电容器的板极上所带的电荷就对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具有阻碍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阻碍作用就叫做电容器的容抗, 用字母表示, 其大小由公式来确定。式中:XC容抗国际单位制单位为欧姆 (Ω) , f交流电的频率国际单位制单位为赫兹 (Hz) , C电容器的容量国际单位制单位为法拉 (F) 。由式中可以看出:交流电的频率越高、电容器的容量越大, 电容器的容抗就越小。因此电容器具有通交流阻直流, 通高频阻低频的作用, 直流电 (f=0, XC→∞) 不能通过电容器的, 电容器的这点特性刚好与前面讲的电感线圈的特性刚好相反。感抗和容抗只存在于交流电路中, 在纯电阻电路里只有一些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容存在, 对线路影响不大。

4 阻抗

在实际电路中, 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纯电阻电路是不存在的, 通常是由电感、电容、电阻组成的复合电路 (非线性电路) , 这种电路通过交流电时电阻、线圈、电容都对交流电通过有阻碍的作用, 这种阻碍作用我们就叫做这个交流电路的阻抗, 用字母Z来表示, 单位也是欧姆 (Ω) 。根据电工学的原理, 交流电在通过电阻、线圈、电容组成的复合电路时, 按照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以及楞次定律我们知道, 通过电阻的电流和加在电阻上的交流电压是同相的, 而通过电容器上的电流与所加的交流电压要提前 (即90°) ;通过电感线圈的电流与加在电感线圈上的交流电压滞后 (即90°) 。因此, 在有电阻、电容、电感线圈串联而成的交流电路所加的总电压不能像串联电阻那样简单相加, 而是它们的矢量和 (如图1所示) 。

即:;根据欧姆定律。由此可见, 在由电阻、电容、电感线圈组成的非线性电路中, 一般阻抗都要大于线路的直流电阻, 除非有感抗和容抗相等的特殊情况电路阻抗才等于它的直流电阻。对于电子电路初学者, 现在就明白了一些电器上面所标称的阻抗是什么意义了, 如动圈喇叭名牌上标有4Ω、8Ω、16Ω阻抗并不是它的直流电阻, 它们的直流电阻比它所匹配的阻抗小的多, 而且根据感抗和容抗公式里我们还知道, 交流电路的阻抗是随交流电的频率、电路的电感、电容大小变化而变化。

在电子电路中, 半导体元器件、电阻、电感、电容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素, 按照科学的设计组合组成复杂的电路, 处理各种电子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充电器中交流电低压整流稳压滤波器 (如图2所示) 。交流低压电源经过二极管全波整流后, 脉动的直流电通过1C、C2和L组成的电路 (π型滤波器) 时, 1C、C2具有通交流阻直流、L具有阻交流通直流的作用, 通过三次的过滤在电路输出端得到了一个大小方向恒定直流电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视媒体的娱乐化问题下一篇:林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