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药饮片

2024-10-08

常见中药饮片(精选12篇)

常见中药饮片 篇1

摘要:目的:通过列举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了比较。结果:切实掌握常见中药的鉴别要点, 有助于提高医院用药水平。结论: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别技术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药,饮片,鉴别

中药饮片的真伪,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熟练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特别是鉴别要点,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与伪品区分,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黄

1.1.1 性状鉴别

1.1.1. 1 正品:

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及管黄。蛋黄:多呈卵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方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1.1.1. 2 伪品:

伪天然牛黄多呈不规则碎块,大小不一[1]。表面棕黄色,粗糙,体轻,质轻脆可分层剥离,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气腥,味微苦,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1.1.2 理化鉴别

1.1.2. 1 正品:

取少量天然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显鲜明的金黄色,久置后变为绿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 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正品天然牛黄显绿色。取上述粉末0.1 g,加盐酸1 ml,氯仿10 ml,充分振摇,混匀,正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 ml振摇,正品天然牛黄可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及沉淀,取氯仿层约1 ml,加醋酐1 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正品天然牛黄溶液则呈绿色。

1.1.2. 2 伪品:

取少量伪品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同样显鲜明的金黄色,但是久置后变为黄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 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伪品天然牛黄则显桃红色。取上述粉末0.1 g,加盐酸1 ml,氯仿10 ml,充分振摇,混匀,伪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土黄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 ml振摇,伪品天然牛黄不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取氯仿层约1 ml,加醋酐1 ml,硫酸2滴,摇匀放置,伪品天然牛黄溶液则无色。

1.2 何首乌

性状鉴别如下:

1.2.1 正品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根[2]。

直径4~12 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气微,味微苦而甘涩。制何首乌为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后,经过炖法或清蒸法制得,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凹凸不平,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1.2.2 伪品

伪品制何首乌为0.7~1.0 cm不等的厚片,黑色或棕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呈不规则的皱缩及周边翘起,表面平整,断面角质样,用水浸泡后变软,脱色,有黏性,横切片可见规则的筋脉点,气微,味甘甜,粉末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类圆形或扁卵形的淀粉粒。经鉴别染色,伪品制何首乌为薯类蒸制后的切片干燥,以炭黑与黑豆汁等染色而成。

1.3 血竭

1.3.1 性状鉴别

1.3.1. 1 正品:

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圆四方式或肉包形,表面暗红色,附有摩擦的红粉[3]。破碎面黑红色,有光泽与细孔,质脆易碎,手捻染指血红色,为其鉴别要点。气微,味淡微成,咀嚼有砂样感。

1.3.1. 2 伪品:

伪品百合科植物龙血树脂或称索科特拉血竭,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黑红色,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脆,手捻染指紫棕色。味微涩,咀嚼有粘牙感。

1.3.2 理化鉴别

1.3.2. 1 正品:

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不着色为正品;火燃之冒烟呛鼻,伴有苯甲酸香气者正品。

1.3.2. 2 伪品:

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呈红色,并有油样物浮水面则为伪品;火燃冒黑色浓烟,有明显松香味者,则为松香加入红色染料等物制成伪品。

1.4 檀香

1.4.1 性状鉴别

1.4.1. 1 正品:

为不规则薄片或碎材粗末,片常卷曲,棕黄色,木纤维纹理顺直。特有檀香清香气,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1.4.1. 2 伪品:

扁柏木片,黄棕色,纵向纹理多弯曲,具香气,味微苦。

1.4.2 理化鉴别

1.4.2. 1 正品:

檀香燃烧较快,香气浓烈,并发出油性嗤嗤声,燃尽为止;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芳香,水澄清透明无色。主以火试特征为其鉴别要点。

1.4.2. 2 伪品:

燃烧缓慢,香气微弱,极易熄灭;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无显著芳香味,水色稍混浊。

1.5 大黄

1.5.1 性状鉴别

1.5.1. 1 正品: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l.或药用大黄Rheum ofl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4]。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生。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1.5.1. 2 伪品:

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 madaio Mak的根。山大黄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 L.的根及根茎。土大黄根肥厚粗大,外表暗褐色,皱折而不平坦,残留多数细根。一般切成块状,断面黄色,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味苦。山大黄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

1.5.2 理化鉴别

1.5.2. 1 正品:

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 (蒽醌衍生物) 。大黄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取粉末0.1 g,加水50 ml,置水浴上加热30 min滤过,滤液中加稀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 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取5 ml,置水浴中加热30 min冷却后,用乙醚20 ml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 m振摇,水层显红色。

1.5.2. 2 伪品:

土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土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山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山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

2 结果

通过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能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进行较为清晰的区分。

3 讨论

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康复保健、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应用于临床的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何在鉴别过程中采取简单易行、快捷准确的方法,对保证中药饮片应用于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比较,寻找适合的鉴别方法以便于区分正品、伪品。但这些鉴别方法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元芬.天然牛黄的鉴别要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6) :95.

[2]刘宪丽, 孔庆彬.四种染色伪品中药饮片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 2003, 22 (11) :696-697.

[3]李卫真, 江照云.中药饮片真伪鉴别要点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4, 22 (9) :1754-1755.

[4]汪群红.大黄的正伪鉴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8) :516-517.

常见中药饮片 篇2

1.红花(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用水浸泡后,水变成金黄色,花不褪色。

2.番红花(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浸泡于水中后,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面应有油状物漂浮,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用棒搅动,不易碎断,否则是伪品。

3.秦皮:少许浸入水中,因其含有荧光物质七叶树甙和七叶树素,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蓝色荧光。

4.香加皮: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下显紫色荧光,加稀盐酸荧光不变(与含杠柳总甙有关),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黄绿色荧光(4-甲氧基水杨酸反应)。而五加皮无此反应。

5.苏木:投入热水中,浸液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液体,加酸(或醋)液体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水)液体又变红色。

6.姜黄:用热水或乙醇浸泡,呈鲜艳的橙黄色透明液体,加碱(或苏打水)液体变桃红色。

7.熊胆:其粉末投入水杯中,可逐渐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垂至杯底且不扩散。

8.小通草:水泡后手摸有粘滑感;干品嚼之亦有粘滑感。

9.南天仙子(水蓑衣):水浸时,毛膨胀竖立,蓬松散开,粘性甚大,味淡而粘舌。而天仙子(茄科)无粘性,且味苦。

10.葶苈子、车前子:加水浸泡后,种子粘滑且体积膨大。

11.胖大海:热水浸泡后,体积膨大至原来的数十倍且呈絮状团。

12.竹黄:天然竹黄沾到唾液后产生极强的吸舌力,而人工竹黄吸力较小且色泽多为纯一白色。天然竹黄水浸液对酚酞指示剂不显碱性,而人工竹黄显碱性反应,呈紫红色。

13.乳香:加水研磨后成白色乳状液者为真品。来源:考试大

14.没药:与水研磨形成黄棕色乳状液者为真品。

15.青黛:取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深蓝色,以此检查是否含有水溶性色素。

16.儿茶:其水浸出液用火柴杆沾之,使轻微着色,待火柴杆干后,再浸入浓盐酸中,立即取出,于火焰附近加热后,杆上发生深红色,以此检查儿茶素。

17.芦荟:芦荟的1∶100水溶液2ml,加等量饱和溴水,即有四溴芦荟混合甙的黄色沉淀生成。

18.牛黄:取少许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俗称“挂甲”;入口则芳香清凉,味先苦而后微甜,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人工牛黄亦能“挂甲”,但入口后无清凉感,气微清香而略腥。

19.石膏:取粉末2g,于140℃烘20分钟,加水1.5ml搅拌,放置5分钟,呈粘稠固体。因石膏加热失去一部分结晶水而成熟石膏,与水相遇,复变为生石膏而具有粘性。别的矿石则无此特性。

20.银柴胡:正品水浸液无泡沫反应;而伪品山银柴胡水浸液有较强的泡沫反应。

21.板蓝根:板蓝根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二者的鉴别点在于,菘蓝根的水煎液可显蓝色荧光;马蓝根的水煎液则无蓝色荧光反应。

22.远志:取粉末0.5g,加热水10ml,用强力振摇1分钟,即生成持续性泡沫,并在10分钟内不消失,以此检查皂甙。

23.白芷:取粉末0.5g,加水3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光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4.柴胡:取粉末0.25g放入试管内,加蒸馏水5ml,冷浸20分钟后,滤过,取滤液强力振摇5分钟,有持久性泡沫产生,以此检查皂甙。

25.重楼:因含甾体皂甙,其水浸液振摇后产生很多泡沫并且经久不散;而拳参含没食子酸而无皂甙之泡沫反应。

26.天麻:隔水蒸后有臊臭味(马尿味)者为真品,且野生者较家种品味浓。另取天麻粉末1g,加水10ml,浸渍4小时随时振摇,滤过,滤液加碘试液2~4滴,呈紫红色或酒红色反应。

27.阿胶、龟胶、鹿角胶:取少许胶类药材用热开水溶化后,其溶液透明,有甜香味,无沉淀,无异味,无浮油星。否则即有假。

常见中药饮片 篇3

1山茱萸

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呈不规则片状或囊状,多破裂而皱缩,因临床多用黑褐色或黑紫色的酒山茱萸或蒸山茱萸,为其被掺杂使假、增加非药用部位提供了可乘之机。常见加入的非入药部位有原来的果核、果梗、细小石子、沙粒和煤炭渣等。后几种大多选用细小者通过人工着色后,趁机和刚脱下果核的囊状、片状果皮混合搅拌,让这些“杂质”进入其囊袋内,或被片状果皮黏附;果核的掺入方法是把刚采摘的新鲜品,立即用利刃纵切2~3下后着色,再掺入果皮内混合,一同进入下道工序,待干燥完毕,这些“杂质”就被卷曲的片状或囊状果皮紧紧包裹着。因这些“杂质”被染成了黑色而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不易被发现。

鉴别方法

干燥成熟不掺假的山茱萸果皮,用手抓握,不顶手,有弹性,手感好。入水试验:不沉水,水不染色。掺杂山茱萸,手握无弹性,手感差,入水试验:掺杂部分沉入水底,水被染成黑色,片刻可在水底发现沙子、石子等。

2红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的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黄色或黄红色,长1~2cm,花冠筒部细长,先端5瓣裂。较易被发现的掺入的非入药部位有红花的叶片、枝刺、苞片和萼片等;较难被发现的掺入的非药物部分有细沙、红砖细粉末、细铁屑等。它们大都是恶意添加的,以营利为目的。其掺入方法是将刚采摘下来的红花趁潮湿状态下韧性较大时,掺入细沙或细红砖末,然后用力搅拌掺匀,这样细沙或红砖末就附着在其表面,或进入其下部的管内。更有甚者,个别不法商贩在红花内加入植物油混均后,再掺入细沙或细红砖末,然后再掺和搅拌,这样这些“杂质”就被黏附在其表面或进入其管内。

鉴别方法

纯净无杂的红花,手握有茸毛感,弹性好。取少量平铺于白纸上,用手轻轻平按,然后再移去红花,白纸上无尘无染。入水试验:取少量置于盛水的透明玻璃杯内,水被染为橙黄色,但水不混浊,杯底没有沉淀物。

掺杂红花手握较粗糙,弹性差,掌面会粘附杂质粉末或细沙,取少量平铺于白纸上,用手轻按后,再移去红花,白纸上会有一层细小尘埃。入水试验:取少量置于盛水的透明玻璃杯内,水很快变混浊,且杯底有沉淀物。

掺加植物油的红花鉴别:取少量红花,用白纸包裹揉搓几下后,白纸透光观察,可见油迹。入水试验:水面可见到油星飘浮,且杯底有沉淀物。

3龙胆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根及根茎,因其“叶似龙葵,味苦如胆”,故以为名。龙胆呈圆柱状,略扭曲,根部表面淡黄色或深灰棕色,上部有明显细密的横皱纹,下部有较细的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地坚韧,难折断;断面平坦,皮部淡棕黄色,木部呈黄白色,5~8个筋脉小点环状排列。气微味极苦,易吸潮变软。调剂中经常见有龙胆中掺杂“假龙胆”。它们大多是玄参科的威灵仙、小檗科的鬼臼及龙胆科的红花龙胆的干燥全草。这些伪品虽然外形亦为圆柱形,但是其不扭曲,呈不规则块状,根部表面无横皱纹,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为黄白色,略显粉性。另外,还有一些上面未提及的伪品,仔细观察,可见其外表、大小、色泽、纹理的情况同龙胆,但其横断面中空无髓、质地松泡而味较淡。

鉴别方法

因龙胆质地坚硬而质密,多沉于水,因此可用水试法把正品与伪品分开。

4菟丝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正品菟丝子呈类椭圆球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布满细密突起似白霜状的颗粒,粗糙;上端渐窄而弯曲呈喙状,加热水煮至种皮破裂,可露出白色卷曲的胚,如同吐丝;用开水浸泡,其表面可感黏性。掺杂品有在菟丝子中加入一定量的豆科沙苑子,见其呈肾形而稍偏,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咀嚼有豆腥气。鉴别菟丝子是否掺假的方法是,开水浸泡后,其表面是否有黏性来判断。

5紫苏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直径为0.6~2mm。常见伪品有:白苏子、野紫苏子、石荠、回回苏、小鱼仙草子等。这些伪品,虽然外形同紫苏子,表面有网纹,果皮薄而脆,易碾碎,但它们都不具有油性和香味。

6穿山甲

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的鳞片,一般都将其用沙烫至鼓起,然后醋淬干燥。这为掺假提供了方便。掺假者一般把沙烫鼓起的鳞片趁热放进事先制成的过饱和的味精溶液中浸泡,取出干燥,然后再放进过饱和的白矾液中,如此交替进行2~5次,经沙烫鼓起后的穿山甲,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缝隙空洞,被饱和味精溶液、饱和白矾溶液浸泡后,味精和白矾分别填充其间,这样就增加了穿山甲的重量。

鉴别方法

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 篇4

1 杜仲

1.1 正品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其呈扁平的板状白片, 或向内微曲的薄片, 大小厚薄不一, 一般厚约0.2~0.7 cm, 长约40~90 c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 粗糙或平坦, 厚皮具纵裂皱纹或纵裂横纹。刮去栓皮则显灰棕色或棕褐色, 较平滑;薄皮具稀疏横裂灰白色的皮孔及纵皱, 可见淡灰色的地衣斑, 内表面暗紫色或黑棕色, 平滑。体较轻、质硬而脆, 易折断, 折断后有细密银白色细丝相连, 富有弹性。气微, 味微苦, 嚼之有胶状残余物。

1.2 伪品

1.2.1 丝棉木

为卫矛科卫矛属丝棉木的干燥茎皮, 又称白杜。呈浅槽状或向内卷曲的筒状、片状, 厚0.3~1 cm, 外表面灰色或灰棕色或淡黄棕色, 稍有细纵纹。折断面呈纤维性, 有细密白色胶丝相连, 光泽差, 疏而较脆, 拉至0.2 cm即断。气微, 味微甘[1]。

1.2.2 藤杜仲

又称紫花络石, 为夹竹桃科植物紫花络石茎皮, 呈收稿卷筒状或板片状, 外皮厚0.2~0.45 cm, 呈灰褐色, 并有突起的疙瘩 (皮孔) 。横纹内表面黄白色, 有细纵纹, 质软而脆, 易折断, 胶丝稀疏。气微, 味苦, 粉末黄色。

1.2.3 红杜仲

即杜仲藤, 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的树皮, 呈单、双卷筒状或槽状, 厚0.1~0.25 cm。外表面带栓皮的呈灰黄色或灰褐色, 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除去栓皮呈红棕色, 较平坦;内表面红棕色, 有细纵纹。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 但胶丝弹力不大, 气微, 味稍涩。

1.2.4 正木茎

皮为卫矛科植物正木 (又称大叶黄杨) 的干燥树皮。茎皮呈平板状, 单卷筒状, 长短不一, 外表面灰褐色, 较粗糙, 有点突起的皮孔及纵向浅裂纹;内表面浅棕色;较光滑, 具纵向条纹, 质脆易断, 断面不平坦, 有较密的银白丝相连, 但不易拉长, 味淡。

2 鹿茸

2.1 花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形状为圆柱状分枝, 外皮红棕色, 毛茸红黄色或棕黄色, 密而短, 气微腥, 味微咸;马鹿茸为鹿科动物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形状为圆柱状分枝, 略弯曲, 外皮灰黑色, 毛茸青灰色或灰黄色, 密而长, 气微腥, 味微咸。

2.2 伪品

2.2.1 水鹿茸水鹿茸为鹿科动物水鹿的雄鹿的幼角。

驼鹿茸为鹿科动物梅驼鹿的雄鹿的幼角。

2.2.2 伪制鹿茸片是采用蛋青、色素、骨块和动物皮毛加工的伪制品。

本品为类圆形薄片, 大小不等, 外皮暗灰色或土褐色, 切片光滑不细腻, 半透明, 无蜂窝状小孔, 具光泽, 有的可见骨片, 质重, 柔韧性差, 易破碎。放入水中久泡, 会变散。

3 阿胶

3.1

正品药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熬, 浓缩而成的固体胶, 本品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 大小不一, 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 平滑, 有光泽, 对光透视略透明, 边缘半透明, 质硬酥脆, 拍之易碎。断面棕黑或乌黑色, 平滑有光泽, 气微, 味微甘。

3.2 伪品

3.2.1

黄明胶为牛科动物牛的皮经加工而制成的固体胶, 本品呈长方形块状, 大小不一, 表面棕黑色, 略带光泽, 质硬而脆, 易破碎, 断面乌黑, 具玻璃光泽, 气微腥, 味微甘。

3.2.2

假阿胶为其它动物皮或硬塑料等的伪制加工品, 本品呈长方块形, 厚薄不一, 表面黑褐色, 质硬, 不易断碎, 断面灰黑色, 略具玻璃光泽, 具粘性, 略带腥气, 味微甜。

4 血竭

4.1 正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果实渗出的树脂。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拉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加工血竭呈类方形或方砖形, 顶部有加工成型而成的折纹, 表面暗红色, 有光泽, 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 破碎面红色而粉末砖红色。本品不溶于水, 在热水中软化。本品颗粒置白纸上, 用火烘烤则熔化, 应无扩散的油迹, 对光照射, 呈鲜艳的血红色, 用火燃烧则发生呛鼻烟气。取少量粉末, 加石油醚100 ml溶解, 滤过, 置试管中, 加新制的硫酸铜溶液5 ml, 振摇分层后石油醚不应显绿色。

4.2 伪品松香伪制血竭

外表与正品相似, 颜色比正品浅, 用火烧, 冒浓黑烟, 并有明显的松香气味。取少许伪品粉末用水溶解, 水染成红色。用嘴嚼, 正品味淡而后咸。有沙砾感。伪品嚼之粘牙有松香味。

5 金钱白花蛇

5.1 正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干燥体。

金钱白花蛇主产于广西、广东和江西等省有养殖。功效祛风, 通络, 止痉。本品呈圆盘状, 头在中央, 尾细, 常纳入口中, 盘径3~15 cm, 蛇体黑色或黑棕色, 有光泽, 具有白色环纹, 体部有27个以上, 并有一条显著的脊横, 鳞片细密。气微腥, 味咸。

5.2 伪品

5.2.1

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横纹30个以下, 黑白纹相间, 且近等宽, 横纹环绕腹部。

5.2.2

赤链蛇为游蛇科动物赤链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横纹数100个左右, 黑白纹相间, 黑纹略宽于白纹横纹不环绕腹部。

5.2.3

水赤、链游蛇为游蛇科动物水赤链游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横纹数60个以下, 灰褐与淡黄纹相间, 淡黄纹略宽于灰褐纹, 横纹不环绕腹部。

6 防己

6.1 正品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防己干燥根。

呈不规则圆柱形, 半圆柱形或块片状, 直径1~5 cm, 表面灰棕黄色, 粗糙, 具有突起的横向皮孔。刮去外皮显灰白色, 可见深色横纹及不规则弯曲的“筋脉”。体重, 质坚实, 断面平坦, 灰白色, 富粉性, 有排列稀疏的淡棕色放射状纹理。气微, 味苦。

6.2 伪品

6.2.1 木防己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干燥根。

圆柱形, 一般弯曲不直, 直径约1~2 cm。表面黑褐色, 一般除去栓皮, 质坚硬。明显的木质化, 不易折断, 断面黄白色。粉性差, 皮部薄, 木部宽广, 有放射状纹理。气微, 味苦。

6.2.2 大叶马兜铃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大叶马兜铃的干燥茎。

圆柱形, 质硬体轻, 木质化, 不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耳叶马兜铃 为马兜铃植物耳叶马兜铃的干燥根。圆柱形而弯曲, 表面棕褐色, 质坚不易折断, 断面略有粉性, 有放射状纹理。气微香, 味微苦。

6.2.3 瘤枝微花藤为茶茱萸科植物瘤枝微花藤的干燥根茎。

直径为2~5 cm。质坚, 不易折断, 木质化, 气微, 味淡。

7 大黄

7.1 正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掌叶大黄药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多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 或一面隆起一面平坦的纵剖片, 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 可见网状纹理, 未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褐色, 有横皱和纵沟。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棕色荧光;药用大黄药材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横切段或块片, 似马蹄形。去净粗皮, 表面黄色或黄褐色, 根茎横断面星点凸起, 成环或散在, 新的断面在紫外灯下显棕色荧光[2]。

7.2 伪品

7.2.1 华北大黄为蓼科植物华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呈类圆柱形, 一端稍粗, 一端稍细, 栓皮多已刮去, 表面黄棕色, 有皱纹, 质坚体轻, 横断面有红棕色放射状纹理, 无星点, 气特异, 味苦。

7.2.2 天山大黄为蓼科植物天山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呈类圆柱形, 表面棕褐色, 断面黄棕色, 有放射状棕色纹理, 可见同心性环纹, 横切面无星点, 气微, 味苦涩。

7.2.3 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 略弯曲, 表面为灰棕色, 有皱纹及横长突起的皮孔样瘢痕, 顶端可见茎残基, 具棕色鳞片状物及毛状纤维, 质硬, 横切面黄棕色, 可见明显的环纹及放射状纹理, 气微, 味微苦。

8 八角茴香

8.1 正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果实。

直径3~4 cm, 颜色为棕褐色或红棕色。多有8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在中轴上先端钝尖。香气浓烈, 味辛, 甜。

8.2 伪品

8.2.1 莽草为木兰科植物莽草的干燥果实。

多有10~13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在中轴上, 先端有一较长而后弯曲的钩状尖头。有特异香气, 味辛, 甜。

8.2.2 野八角木兰科植物野八角的干燥果实。

多有10~14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在中轴上, 先端长渐尖, 略弯曲。有特异香气, 味淡, 久尝有麻舌感。

8.2.3 红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果实。

多有7~8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在中轴上, 先端钝尖。有特异香气, 用舌尝, 味先酸后甜。

以上就是市场上出现的较多的中药饮片的伪品。总之, 为保证用药的准确, 临床应用前应鉴别真伪, 以确保其临床用药的安全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徐国钧, 徐珞珊.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87-190.

常见中药饮片 篇5

1、雏鸡脐炎和卵黄囊炎。

生姜125克,50度白酒120毫升,一起混合拌料,可供600~700只鸡1次用,连用3次。

2、雏鸡白痢。

鱼腥草400克,绵茵陈、桔梗各150克,地绵草、马齿苋各200克,蒲公英250克,车前草100克,煎汁拌料喂服,供600只病鸡1次用,连用3天。

3、鸡曲霉菌病。

金银花、蒲公英、炒莱服籽各30克,丹皮、黄芩各15克,柴胡、知母各18克,生甘草、桑白皮、枇杷叶各12克,鱼胆草50克、将药煎汤取汁1000毫升,拌料供100只鸡1次喂服,每天2次。

4、禽副伤寒。

马齿苋、地绵草各160克,车前草80克,加水3公斤煎汁,可供600只鸡1天用,连用3~5天。

5、球虫病。

柴胡15克,血见愁10克、马齿苋、地绵草、常山、凤尾草各50克,车前草25克,共煎汁拌料,可供100只鸡1次用,连用5~7天。

6、雏禽感冒。

柴胡、知母、金银花、枇杷叶、莱服籽各50克,菊花20克,煎汁1000毫升,拌料分早晚2次喂服,每天1剂。

7、肠炎。

党参、白术、陈皮,麦芽、山楂,枳实各等份,将上述药研末,大鸡每天3克,小鸡减半,每天2次,连用3天。

8、嗉囊阻塞。

巴豆霜、郁金、使君子、苦杏仁、黄蜡、明雄、苏雄、甘草,按一定比例制成药丸,给鸡喂服;或用保和丸(市售),大鸡8~10粒,小鸡减半。

9、嗉囊积食。

用食醋6~10滴,一次口服,同时用莱服籽研末,拌料喂服。

10、嗉囊下垂。

用仁丹1~2粒,大蒜1小块分别填服,每天3次,连用2~3天。

11、鸡传染性气管炎。

麻黄、大青叶各30克,石膏25克,制半夏、黄连、银花各20克,蒲公英、黄芩、杏仁、麦冬、桑白皮各15克,菊花、桔梗各10克,甘草50克,加水煎汁,可供500只鸡1次拌饲,连用5~7次。

鸡常见病中药防治验方等 篇6

1.雏鸡脐炎和卵黄囊炎 生姜125克,50度白酒120毫升,一起混合拌料,可供600~700只鸡1次用,连用3次。

2.雏鸡白痢 鱼腥草400克,绵茵陈、桔梗各150克,地绵草、马齿苋各200克,蒲公英250克,车前草100克,煎汁拌料喂服,供600只病鸡1次用,连用3天。

3.鸡曲霉菌病 金银花、蒲公英、炒莱服籽各30克,丹皮、黄芩各15克,柴胡、知母各18克,生甘草、桑白皮、枇杷叶各12克,鱼胆草50克,将药煎汤取汁1000毫升,拌料供100只鸡1次喂服,每天2次。

4.禽副伤寒 马齿苋、地绵草各160克,车前草80克,加水3公斤煎汁,可供600只鸡1天用,连用3~5天。

5.球虫病 柴胡15克,血见愁10克,马齿苋、地绵草、常山、凤尾草各50克,车前草25克,共煎汁拌料,可供100只鸡1次用,连用5~7天。

6.雏禽感冒 柴胡、知母、金银花、枇杷叶、莱服籽各50克,菊花20克,煎汁1000毫升,拌料分早晚2次喂服,每天1剂。

7.肠炎 党参、白术、陈皮,麦芽、山楂,枳实各等份,将上述药研末,大鸡每天3克,小鸡减半,每天2次,连用3天。

8.嗉囊阻塞 巴豆霜、郁金、使君子、苦杏仁、黄蜡、明雄、苏雄、甘草,按一定比例制成药丸,给鸡喂服;或用保和丸(市售),大鸡8~10粒,小鸡减半。

9.嗉囊积食 用食醋6~10滴,一次口服,同时用莱服籽研末,拌料喂服。

10.嗉囊下垂 用仁丹1~2粒,大蒜1小块分别填服,每天3次,连用2~3天。

11.鸡传染性气管炎 麻黄、大青叶各30克,石膏25克,制半夏、黄连、银花各20克,蒲公英、黄芩、杏仁、麦冬、桑白皮各15克,菊花、桔梗各10克,甘草50克,加水煎汁,可供500只鸡1次拌饲,连用5~7次。(重庆市万州区响水中学职教组 幸奠权 邮编:404004)

拔毛可让歇蛋鸭早产蛋

常见中药饮片 篇7

1 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审方存在的问题

①专业知识不过关或责任心不强, 未发现或忽略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影响患者用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②由于医生开具的处方不规范或者是字是迹潦草, 调剂人员不能清楚辨认药名, 或医师漏开药物炮制类型、脚注等内容, 而药师又怕麻烦, 或者怕丢面子, 不向医生及时沟通, 从而私自决定, 想当然地随意调配;③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书写不规范但药师却未能发现, 如蜈蚣写“条”、大枣写“枚”, 或者临床上由于部分低年资的年青医生对药物安全剂量未掌握, 在开某些毒性类药物存在超剂量使用问题, 而药师在审方时也未能发现。

1.2 调配存在的问题

①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漏配、错配。调配过程中出现差错最多的是药味漏配。此外, 由于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 或一边配药一边谈笑, 错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将黄连错配成黄芩、金铃子错配成金樱子、桑螵蛸错配成海螵蛸、鸡血藤错配成活血藤、山茱萸错配成吴茱萸等;②猜测臆断造成错配:医师处方字迹模糊, 或部分药物药名笔画相近, 如条芩与条参、枣仁与杏仁, 药师自以为是, 猜测臆断造成错配;③责任心不强造成剂量不准确:传统配方以戥秤称量饮片再分药到每剂, 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大多调剂人员凭工作经验, 依靠手感及目测进行分剂量, “以手代秤”现象不时出现, 尤其是在工作高峰时段, 从而造成称量不准、分量不匀等调配中最常见的问题;④临方炮制未开展:由于药房未配备齐所有的炮制品, 当医生处方中有用到炮制饮片时则不能配付而代配未经炮制的药物。

1.3 复核与发药存在的问题

部分药师不重视调剂复核这一环节, 有的药剂人员干脆省略此程序。发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发药交代差错。有些药师不重视发药交代, 事实上, 发药交代仍是整个中药调剂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保证患者正确执行医嘱, 发挥药物最佳效应, 避免或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重要措施。发药过程中的差错主要有调剂人员工作偷工减料, 在药物包装上没有清楚地注明药物的煎煮方法、服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在发药时也没有给患者或其家属相关内容的正确指导, 从而影响用药效果, 或导致差错的产生, 甚至造成有的患者将外用药误作内服而导致中毒的后果, 进而引发医疗纠纷。此外, 有些调剂人员不认真负责, 不详细核对患者姓名而直接给药, 将患者与患者之间药物对换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2 防范对策

①中药调剂人员必须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药学人员还应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 积极参加药学专业的继续再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 确保把处方准确无误地调配给患者。作为一名中药调剂人员, 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 (如常用中药的别名、性味、功效、性状鉴别、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等基本知识) 是随时有可能发生差错的。例如, 番红花应付西红花而不是红花, 黄花地丁应付蒲公英而不是地丁, 黄芪应调付炙黄芪, 地榆应调付地榆炭, 贝母应调付浙贝母等。又如, 有些药物医师必须写出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烊化、冲服、兑服、碾捣等脚注, 如“石膏”先煎, “车前子”、“葶苈子”包煎, “人参”、“西洋参”另煎等, 但部分临床医师因为工作繁忙而可能忘记注明, 调剂人员则应根据专业知识主动将其单包处理, 或与医师沟通再作处理。另外, 有些饮片处方中未加脚注或未注炮制时应付炮制品, 注明生用时应付生品, 如仅开“草乌”则应付“制草乌”, 只有开“生草乌”才付“生草乌”等。又如处方中开有“代赭石”、“龙骨”、“牡蛎”等矿物类药物, 未注炮制时就应付锻制品, 只有注明是生用时才可付生品。而对于“石决明”、“石膏”这类矿物药则相反, 如处方开“石决明”、“石膏”则应付生品, 只有注明煅制才可付煅制品。对于百部, 当医生只写“百部”, 如为内服则应付“炙百部”, 如为外用则付“生百部”。此外, 在调配中还存在别名应付问题。中药饮片除正名外还有别名, 有的老中医习惯用别名, 调剂人员则应当掌握其规律, 准确调配:“仙灵脾”应付“淫羊藿”, “毛姜”、“猴姜”或“申姜”应付“骨碎补”, “赤参”应付“丹参”, “坤草”应付“益母草”, “枣皮”应付“山茱萸”, “云苓”应付“茯苓”等, “焦三仙”应付“焦麦芽”、“焦山楂”和“焦神曲”。由此可见, 没有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是不行的, 更不能洞察医师处方的用药意图而正确炮制配付;②在审查处方时, 应该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的原则。要有专人来审方, 最好是双人核对。药房在收到处方后, 应由有资质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审查处方。尤其是要对下述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查:处方的药名、炮制、剂量、用法、用量是否正确, 是否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用药禁忌, 另包、特煎的药物是否有明显的标记等;③调剂人员应与处方医师沟通。医师处方时难免会出现字迹潦草或模糊的药物, 如青皮与枣皮、柴胡与前胡、桔梗与桂枝、栀子与杞子、条芩与条参、枣仁与杏仁等药物医师处方时字迹模糊的现象较多, 很易相互错配。遇到此类问题, 调剂人员切不可主观臆断, 凭猜测调剂, 应及时与医师沟通;④提高调剂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管理人员应对药师多提醒、多强调:中药饮片调配是一项十分细致、特殊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 因此药剂人员在调配每一张处方时都应严格执行调剂操作规程, 集中注意力, 切不可一心两用。药剂科还可以建立奖惩制度, 以增强中药调剂人员的责任心。对于既定的处方调配差错奖惩制度要认真落实, 对屡屡出现差错的调剂人员必须按登记记录的次数多少、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经济奖惩处理, 从而提高配方入员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王兵娥, 乐才文, 王超辉.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12) :1119-1120.

常见中药饮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查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开具的2 000张中药处方单, 其中2014年1月-2015年1月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中药处方单1 000张, 2015年2月-2016年2月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后中药处方单1 000张, 覆盖急诊科、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妇科等全院科室。

1.2 方法

采用处方点评方法构建处方点评三级机构, 包括处方点评领导小组、处方点评专家组、处方点评工作组, 划定各级机构自我职能与责任, 落实职责分工, 履行各自责任, 强调纪律要求, 团结协作, 制定了《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实施方案》, 按要求严格实施处方点评, 以卫生部发布的《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为评价依据, 筛查调配差错处方。统计分析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后饮片调配的差错类型及差错率。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中药饮片调配差错类型主要是组方结构不明、“脚注”执行不到位、调配剂量不准确、处方开具不规范、漏抓误抓药物、生熟运用不清楚、配伍禁忌7种类型,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饮片调配差错率为5.7%, 点评实施后饮片调配差错率为1.5%,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415, P<0.01) , 结果见表1。

3 调配差错点评分析

3.1 组方结构不明点评

中药处方需符合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但临床上出现君、臣、佐、使不明的现象屡见不鲜[6], 处方多达数十味, 但药杂方乱, 影响了组方的临床疗效, 药剂调剂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对结构不明的组方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 本研究显示组方结构不明是处方点评实施前主要问题, 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应重点关注。

3.2“脚注”执行不到位点评分析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的相关规定要求, 对于煎煮或调剂有特殊要求的饮片需在中药处方药的上角或下角添加简单要求, 如临时炮制、煎服要求、鲜药运用等, 但临床实际工作中中医开方未注明脚注, 或调剂人员不留心未对脚注进行严格审方, 出现了“脚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较多, 对处方的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显示, “脚注”执行不到位是首位差错类型, 应给与重视, 主要问题是对于煎服要求的脚注未注明。较好中药入方还需按照科学的方法煎煮, 贵重中药应注明“另煎取汁兑入”, 质地坚硬的矿石类、甲壳类中药应注明“先煎”, 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应注明“后下”, 质地轻浮的中药需“包煎”, 胶类中药应“烊化”。

3.3 调配剂量不准确点评分析

中药的剂量与临床疗效、安全性密切相关, 中药的给药剂量是在总结前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剂量, 常规用量的中药饮片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但给药剂量不准确广泛存在, 临床用药剂量小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 可能导致药效不明显, 延误病情治疗, 药物剂量过大, 药力过猛可能损伤机体正气,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如草乌、川乌、附子、红花等[7], 因而, 医务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超剂量用药存在的风险, 杜绝那些可有可无的、不合理的超剂量用药, 尤其对那些含有毒性或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如此[8]。对于有些成分及作用类似的药物联合使用时, 应警惕中药处方的隐形超量, 如同一张处方中川乌、草乌各3g, 虽然单味药物没有超量, 但由于川乌和草乌毒性成分、功效相同, 因而, 整张处方来看就存在药物隐形超量的问题了。

3.4 处方开具不规范点评分析

关于中药饮片处方开具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尤其部分手写处方。 (1) 处方信息未严格写明, 婴儿处方未写明体重或日、月龄, 疾病诊断较为模糊, 如诊断为“腹泻”、“感冒”, 处方上无处方医师、审方药师签字。 (2) 未采用药物标准写法, 如“金银花”开具为“双花”、“二花”, “紫苏叶”开具为“家苏叶”。 (3) 部分手写处方出现谐音字、错别字及简化字等。

3.5 漏抓、误抓药物点评分析

漏抓、误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剂人员的工作疏忽所致, 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外观相似的药物容易误抓, 如山药与天花粉、关木通与川木通、姜半夏与法半夏、大血藤与鸡血藤、香加皮与五加皮、桃仁与杏仁、乳香与没药等, 调配过程应严格识别药物的形态。 (2) 药名相近的药物易误抓, 如山茱萸与吴茱萸、肉桂与桂皮、紫草与茜草、苏梗与桔梗等。 (3) 漏抓的原因主要与调剂人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处方按顺序逐一抓药, 同时大处方及医生写字潦草也是影响因素。

3.6 生熟运用不清楚点评分析

生药与炮制后的饮片的功效性能存在明显差异,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也有极大不同, 生泻熟补、生峻熟缓、生毒熟减、生效熟增、生行熟止是生熟理论的核心内容[9]。若以生代熟, 付错药, 不仅起到治疗疾病效果, 且可能使病情加剧, 或者出现副作用, 如生大黄与炒大黄、干姜与炮姜、生黄芪与炙黄芪、生地与熟地等。

3.7 配伍禁忌点评分析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中药配伍禁忌, 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将海藻与甘草列为配伍禁忌, 主流观点认为二者合用会导致毒性增加, 另外十八反多含大戟、芫花、乌头、藜芦大毒之峻烈药品, 用之不慎或不当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十八反的毒性与配比剂量也存在相关性, 甘遂、大戟和芫花与甘草在适当的比例下, 不仅毒性没有增加, 反而毒性明显降低[10]。另外, 中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中成药的配伍禁忌也应遵循“十八反”与“十九畏”, 临床药师应核对中药与中成药中的组方、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的组分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上同类中成药重复开药现象相当普遍, 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同属气滞血淤型用药, 一同开具存在重复用药问题。

4 讨论

杜绝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差错是中药房的一项长期工作, 全国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正如火如荼, 均获得一定成效。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调剂差错事故登记簿》等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按照“四查十对”的相关要求, 严查处方, 落实中药处方的核对与付发制度, 明确交代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详细记录调配差错事件,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 并提出整改措施, 提高从事药品调剂人员的准入门槛, 组建处方点评小组, 不定期对中药房工作进行突击检查, 规范处方开具质量, 建立二次复核制度进一步保证调配处方准确无误。本文随机抽查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开具的2 000张中药处方单, 结果显示, 我院中药饮片调配差错类型主要是组方结构不明、“脚注”执行不到位、调配剂量不准确、处方开具不规范、漏抓误抓药物、生熟运用不清楚、配伍禁忌7种类型,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饮片调配差错率为5.7%, 点评实施后饮片调配差错率为1.5%, 差错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 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存在一定差错率, 应加强防范意识, 掌握饮片调配差错类型特点, 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制度能有效降低饮片调配差错率, 对于提高中药饮片调配质量, 对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少敏.中药汤剂调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3) :179-180.

[2]李恩来.影响中药处方调配质量的因素〔J〕.光明中医, 2009, 24 (9) :1808.

[3]付丽芳, 李志勇.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光明中医, 2015, 30 (3) :647-648.

[4]王明喜.中药饮片调配环节差错原因及防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1) :138-139.

[5]翟丽杰, 付秀娟, 朱大胜.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工作的实践模式与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1) :1315-1317.

[6]王卉.我院门诊中药饮片调配差错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5) :76-77.

[7]李娆娆, 张志杰, 王祝举, 等.近60年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5) :213-218.

[8]牛凯云.超剂量使用中药饮片原因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10) :758-760.

[9]贾天柱.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5-20.

常见中药材的真伪鉴别 篇9

关键词:中药材,外观鉴别

1金银花

1.1正品为忍冬科植物, 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呈棒状, 上粗下细, 略弯曲, 黄白色或绿白色, 贮久色渐深, 密被短柔毛, 偶见叶状苞片。

1.2伪品按2005版《中国药典》, 山银花、红腺忍冬均为山银花, 冒充金银花也被认为是假药。另外, 金银花主要是掺入滑石粉、淀粉等一些杂质, 来增加重量[1]。

2山茱萸

2.1正品药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干燥成熟果实的果肉。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 长1~1.8 cm, 宽0.5~1.3 cm, 厚约0.1 cm, 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 皱缩, 有光泽, 略透明。顶端有的有圆形萼痕, 基部有果梗痕, 质柔软, 气微, 味酸、涩、微苦。

2.2伪品掺矾山茱萸,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干燥成熟果肉掺入白矾而成。本品与正品性状类似, 唯表面明显有白霜状物。气微, 味涩。

3阿胶

3.1正品药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熬, 浓缩而成的固体胶, 本品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 大小不一, 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 平滑, 有光泽, 对光透视略透明, 边缘半透明, 质硬酥脆, 拍之易碎。断面棕黑或乌黑色, 平滑有光泽, 气微, 味微甘。

3.2伪品 (1) 黄明胶为牛科动物牛的皮经加工而制成的固体胶, 本品呈长方形块状, 大小不一, 表面棕黑色, 略带光泽, 质硬而脆, 易破碎, 断面乌黑, 具玻璃光泽, 气微腥, 味微甘。 (2) 假阿胶为其它动物皮或硬塑料等的伪制加工品, 本品呈长方块形, 厚薄不一, 表面黑褐色, 质硬, 不易断碎, 断面灰黑色, 略具玻璃光泽, 具粘性, 略带腥气, 味微甜。

4三七

4.1正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甘草根。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 , 长1-6CM, 直径1-4CM。表面灰黄或灰棕色, 有断续的纵皱纹及少数皮孔, 顶端有茎痕, 周围有瘤状突起, 侧面有支根断痕。质坚实, 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类。横切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 皮部有棕色树脂道斑点。气微, 味苦而后微甜。

4.2.1伪品:菊三七为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呈拳形团块状, 长3-6CM, 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 有多个瘤状突起, 突起物顶端有茎痕或芽痕, 下部有须根。质坚实, 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 有突起的筋脉纹, 断续排列成2-3圈, 形似菊花心纹理, 角质。气微, 味微苦。

4.2.2竹节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竹鞭状扁圆柱形, 长5-22CM, 直径0.8-2.5CM, 节间较短, 每一节上方有一圆形微凹的茎痕.表面淡黄白色或灰褐色, 腹面有致密的纵皱纹.质坚硬, 易折断, 断面黄白色至淡黄色, 有数个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香, 味微甜[2]。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8

中药煎药机常见故障分析 篇10

中药煎药机解决了传统中药煎煮方式费时费力、携带及保存不便的问题,与传统的人工煎药方法相比,中药煎药机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提高中药的煎出率, 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含量[1]。

中药煎药机通过分时功率来控制各时程的加热功率, 从而模拟传统煎煮方式的大火、中火和小火,使自动煎煮达到与传统煎煮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效果。煎煮之前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正、倒计时,来设定时长、各模式的输出功率、温度保护范围等参数。定时控制通过内部定时中断来完成,功率输出采用内部中断控制输出方波的占空比,用输出脉冲控制双向可控硅的通断时间,从而达到对平均输出功率的控制[2,3]。为了防止系统温度过高烧坏加热装置,系统配备了对加热温度的监控模块,以避免故障的发生[4]。

2故障实例

2.1故障一

2.1.1故障现象

中药煎药机在运行过程中压力急剧升高,发生爆锅。

2.1.2故障分析及排除

初步怀疑是安全阀堵塞,导致煎药机内压力超标,发生爆锅。检查中药煎药机的安全阀,发现安全阀有轻微的堵塞现象,但不足以引发爆锅。随后怀疑煎药机的压力表存在异常情况,无法显示煎药机内部的实际压力,引发了爆锅。拆除压力表进行压力测试,发现压力表正常。进一步分析怀疑煎药机的密闭性存在问题,密闭性不好,煎煮过程中发生侧漏,引发爆锅。检查煎药机的各部分,发现锁紧手柄处的螺纹存在老化现象,手柄无法锁紧,导致了煎药机的密封性不足,引发了爆锅。更换新的锁紧手柄和螺纹部件,故障解决,煎药机恢复正常运行[5]。

2.2故障二

2.2.1故障现象

中药煎药机无法正常加热,观察加热电路板的信号灯均不亮。

2.2.2故障分析及排除

检查废液阀门,如果废液阀门漏液,煎煮过程中,锅内的水液会流失,温度急速上升至100 ℃以上,导致发热电路板烧坏[6]。检查后发现废液阀门不存在漏夜现象。

进而分析是温控开关、加热盘温度保护装置的原因, 温控开关和加热盘温度保护功能同时失灵的情况下,中药机无法对锅内的温度进行智能控制,实际温度过高时,可视界面显示的温度仍是正常,锅内实际温度过高,长时间高温煎煮导致加热板电路烧坏。检查后发现中药机的温控开关、加热盘温度保护装置均正常。

最后检查中药煎药机的供电电压。煎药机供电的交流电压如果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则变化的瞬间高压会使加热电路板烧毁。用万用表对供电电压进行检查,发现电压在200~280 V之间波动,因此判断是电压波动的原因, 对中药煎药机的供电交流线路进行检修,发现有一段电路的绝缘保护已损坏,导致电压出现波动,对该线路进行更换,然后更换新的加热电路板,中药煎药机正常运行, 故障排除。

3维修心得

中药煎药机的日常运行需要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使用人员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多关注设备的运行情况,遇到异常或者怀疑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关闭设备,及时通知维护人员检修。维护人员应做好设备的定期巡检工作,及时对出现破损、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进行更换,加强与使用人员的沟通,确保设备的正常高效率运行。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维护经验,对中药煎药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进行介绍,供相关操作人员参考。

中药热熨法巧治常见病 篇11

PART1 妇产科病症

治疗痛经 取附片、干姜、桂枝、吴茱萸、香附、元胡、小茴香、当归、赤芍、红花、艾叶各15克。诸药择净,布包隔水蒸热,趁热熨下腹部。每个月经周期1剂,经前2~3天开始,每天1~2次,连用3~5天,连续使用2~3个月经周期。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

治产后尿潴留 取生半夏15克,大蒜2瓣。共捣烂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及关元穴,敷料覆盖,胶布固定,上用热水袋热敷,当感觉热气入腹时,即有尿意。为巩固疗效,可继续热敷12小时。有温阳化气之功。

PART2 男科疾病

治阳痿 取大葱白带根须3~5根,肉桂5克。葱白洗净、切细;肉桂研为细末;同入锅中,炒热后以布包,热敷于关元穴、中极穴。每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有温阳补肾之功。

治慢性前列腺炎 取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入锅中炒热,布包后趁热熨脐。每天2次,每次30~40分钟,7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2~3个疗程。有利尿通淋之功。

治前列腺肥大所致尿潴留 取食盐500克,生葱250克。生葱切碎,与盐同时入锅内炒热,用布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小腹部,冷则移去。有温阳益气之功。

PART3 儿科疾病

治哮喘 取苍术、麻黄各30克,鸡蛋1个。将苍术、麻黄、鸡蛋加水文火煮30分钟,取出鸡蛋趁热滚熨患儿背部肺俞及双足心涌泉穴,冷后再加热,反复滚熨3~5次,连用3~5次。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之功。

治腹泻 取葱白100克,食盐500克。将食盐放入锅中炒以炸花,加入葱白拌匀,用毛巾包好,趁热敷于肚脐上(热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每天1~2次,连续用药2~3天。有温中散寒、收敛止泻之功。

治食积厌食 取六曲50克,苍术、枳壳各20克,石菖蒲10克,麸皮100克。共研细末,置锅内炒至觉热而又不烫皮肤为宜。以布包置于中脘穴上热熨2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5天。有健脾消积之功。

中药防治猪秋季常见病验方 篇12

1 感冒

1.1 症状

病猪精神不好,吃食少,喜欢钻在垫草中睡觉。体温稍升高,眼结膜发红,鼻端发干,流清鼻液,咳嗽,尤其是早晚受冷空气刺激或驱赶时,咳嗽更厉害。皮温不整,耳尖、四肢发凉,呼吸稍快。

1.2 治疗

方剂一:紫苏叶、生姜各10g,葱头两根,水煎服。方剂二:麻黄10g,炒杏仁6g,姜粉3g,白糖30g,研末开水冲服。方剂三:苍术13g,荆芥、防风、香附各10g,合香、半夏各6g。切细加水煎汁,内服。方剂四:葱白、桔皮各10g,水煎服。方剂五:麻黄汤 (麻黄15~25g,桂枝15~25g,甘草10~15g) ,煎汤,候温用胃管投服。方剂六:银翘散 (金银花30~45g,连翘、荆芥、薄荷各15~30g,牛蒡子、淡豆豉各13~25g,芦根30g) , 煎汤、候温灌服。上述方剂,预防剂量减半。

2 支气管炎

支气管黏膜及其下层组织因各种刺激所引起的炎症,称为支气管炎。

2.1 病状

支气管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和气喘;咳嗽初期为干性,以后即逐渐变为湿性。病猪精神沉郁,喜卧,体温有时稍有升高;食欲渐减,最后停食。通常10d左右,大多可治愈;但有些病例可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除具有支气管炎的病状外,病猪有明显的腹式呼吸,消瘦,流鼻液,气喘严重,行走摇摆,病程可达到3周左右。慢性支气管炎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其症状同肺炎。

2.2 治疗

方剂一:紫菀6g、百部(炙)10g、桔梗3g、橘红3 g、甘草3 g,煎汁1次服完。方剂二:百合13g、桔梗30g、桑皮30g,把药炒焦,研末,香油调成糕,开水冲服。方剂三:款冬花、桔红、麦冬、青木香、紫菀、枇杷叶、茯苓、桑皮、青皮、当归各10g,杏仁、甘草各6g,煎服。方剂四:款冬花散 (款冬花25g,知母19g,马兜铃、杏仁各15g,桔梗、金银花、桑皮、黄药子各22g,郁金19g) , 煎水, 分2次投服。

3 肺炎

3.1 病状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少,脉搏增快,咳嗽,体温增高达40℃以上,呼吸音变粗,听诊有音;鼻流出粘稠液体,呈白色或铁锈色。病后期,黏膜发绀,咳嗽加剧,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食欲废绝。异物性肺炎,病初咳嗽,体温升高,继之咳嗽增剧,食欲不振,鼻腔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精神沉郁,窒息而死。

3.2 治疗

方剂一:栀子、白芍、桑白皮、款冬花、陈皮各13g,黄芩、桔梗、枯矾、甘草各15g,天冬、瓜蒌各10g;煎服。此剂量适用于40kg重的猪。方剂二:枯矾、沙参、瓜蒌、兜铃、甘草、黄芩、栀子、杏仁、陈皮各10g。煎服。

4 消化不良

消化系统器官机能受到扰乱或障碍,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食欲减少或停止,统称为消化不良。

4.1 病状

不爱吃食,生长迟缓,精神不振,喜饮水,口臭,有舌苔。有时表现腹痛、胀肚、呕吐。粪便干硬,有时拉稀,粪内混有未消化的饲料。体温正常。

4.2 治疗

方剂一:麦芽30g,山楂(炭)15g,甜曲数个(煨黄),共炒黄研末,3次/d, 1匙/次,连服3d。方剂二:芒硝50~80g,复方龙胆酊20~40mL,番木鳖酊1mL,加适量的水混合,大猪1次内服, 小猪酌减。方剂三:神曲30g,麦芽30g,山楂30g,大黄15g,白术30g,陈皮30g,益智仁25g,砂仁25g。研细末,50kg体重猪分2次喂服。

5 便秘

5.1 症状

食欲减退,爱饮水,结膜潮红,呼吸稍快,起卧不安。初期排少量干硬粪球,随后即停止排粪,但常作排粪姿态。用手触压腹部,可摸到大肠内有干硬粪块,病猪表现疼痛不安。腹部听诊,肠蠕动音减弱或无。由于便秘的结肠压迫膀胱颈部,可能发生尿闭。

5.2 治疗

方剂一:芒硝50g,大黄15g;研成细末,用蜂蜜90g,与药调和,1次灌服。方剂二:芒硝30g,麻油150mL,加适量水混合,灌服。方剂三:生芝麻250g,食盐适量,共研细末,用开水冲服。方剂四:棉油250mL,石膏30g,白萝卜籽60g,温水灌服。

6 胃肠炎

胃、十二指肠及小肠的黏膜对某种刺激所引发的炎症,称为胃肠炎。

6.1 症状

初期表现精神不好,不爱吃食,喜啃咬烂草、污泥,肚子痛(有时呕吐),有舌苔,口中有臭味,爱喝水,体温高,眼结膜发红,大便干燥。后期拉稀,有酸臭味,喜卧地,拱腰,走路打晃,肛门和尾部有粪便粘附,严重时肛门失禁,粪便自流,有的粪中混有粘液或血液。

6.2 治疗

方剂一:大蒜1头,捣成糊状,加白酒50mL内服。方剂二:白头翁、活性碳各10g,龙胆、神曲各6g。混合共为细末,口服3次,连服3d。方剂三:大黄末、龙胆末、小苏打、茴香粉、食盐各30g,混合,1d分3次服(健胃)。方剂四:白头翁根30g。水煎灌服。1次/d,连服3d。方剂五:大黄19g,朴硝30g,柴胡15g,川黄连15g,黄芩15g,枳实13g,木通13g,煎水灌服2次。方剂六:炒苦参13g,葛根25g,赤芍、陈皮各10g,马齿苋25g,黄连、车前子各25g,煎服。此方在拉稀时用。方剂七:双花15g,连翘15g,郁金13g,白芍19g,当归19g,乌梅、诃子各25g,黄连25g,车前子20g。50kg猪煎汤胃投。

7 猪气喘病

7.1 症状

是由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咳嗽和气喘;病变常局限于肺,表现为融合性肺炎,部分肺小叶的“肉样实变”。当病程延长时,往往有巴氏杆菌、绿脓杆菌、球菌等继发侵入;使病变复杂化。

7.2 治疗

方剂一:麻黄、半夏、冬花、桑白皮、苏子、黄芩、百部、葶苈子各15g,杏仁13g、银花30g、甘草10g,共为细末,大猪每次30~60g,小猪每次6~15g;拌入料中喂给。方剂二:取健康猪胆囊若干个,倒出胆液,用6层纱布过滤,装入清洁的密封瓶内,经130℃高压30min或蒸气100℃3h消毒后,放10℃~15℃低温暗阴处保存, 口服, 每头猪日服3次,每次25mL,连续3d;肌注:2次/d,每次10mL,连续3d。方剂三:黄连3g,黄芩9g,款冬9g,天冬15g,甘草6g,贝母9g,桑白皮6g,苦杏仁3g,茯苓3g,麻黄6g,葶苈子3g;煎汤待温,灌服2次/d。方剂四:白矾6g,天冬12g,麦冬12g,陈皮6g,木香6g,百合15g,葶苈子3g,桑白皮15g,莱菔子18g,水煎、去渣,灌服2次/d。方剂五:苏子12g,芥子12g,莱菔子18g,葶苈子20g,射干12g,甘草12g;煎水, 1次灌服。方剂六:百部、枇杷叶、茵陈、陈皮各6g,甘草、杏仁各3g,紫菀、贝母、桔梗各10g,天冬15g,煎水, 1次灌服。

8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菌。

8.1 症状

主要侵害2~4个月龄仔猪,断奶前后的仔猪呈急性经过。架子猪一般表现为慢性肠炎和副伤寒炎。

8.2 治疗

方剂一:连翘、金银花各5g,花粉、鹤虱各3g,槐花、白头翁、秦皮、黄连、黄芩、芦根、桉树叶各6g。煎水3碗,分3次服。方剂二:黄连、黄柏、通草各10g,白头翁、甘草各6g,车前子、滑石粉各15g,研成细末,分4次灌服。

9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哺乳仔猪传染病。

9.1 症状

下痢,排出的粪便呈乳白色,淡黄绿色或灰白色,粘稠或粥样,具特殊的腥臭味。一般生下来10~20d的仔猪发病最多。

9.2 治疗

方剂一:白龙散、白头翁各6g,龙胆草3g,黄连1g,共为细末,和米汤灌服,1次/d,连服2~3d。方剂二:仔猪白痢散(苍术、山药各30g,泽泻;白芍各60g),烘干研细末,喂服或水煎服,2次/d, 仔猪粉剂10~12g。方剂三:车前子30g,石榴皮25g;炒黄,1次喂母猪。方剂四:地胡霜(地榆5份(醋炒),白胡椒1份,百草霜(锅底烟灰)5份),研成细末混合,每次每头病猪用6g。方剂五:白苦汤(白头翁25g,黄柏30g,黄芩8g,苦参8g,秦皮8g),加水600mL煎至100mL,过滤服用。上药烘干研粉过筛即为白苦散。3.5~4kg重的小猪每次服3~5mL, 5~7kg的小猪每次服5~8mL。方剂六:大蒜500g,甘草120g,切碎后加入50°的白酒500mL,浸泡2d,混合适量的百草霜,和匀后,分成40剂,每猪每天灌服1剂,连续2d即可收效。

1 0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特有的一种季节传染病。

1 0.1 症状

其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病状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一般良性经过且可自愈,有并发症时可引起死亡。当气温急剧变化,饲养管理不良,猪长途运输过于疲劳、拥挤、受寒、潮湿多雨等等,都是促使发生流行性感冒的因素。

1 0.2 治疗

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三桠苦、防风各90~150g,薄荷30g。加水2 500mL,分3次混入饲料中令其采食,连服2~4d,小猪用时减半。

上一篇:监控站的功能下一篇:建筑深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