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决议

2024-10-04

公司决议(通用12篇)

公司决议 篇1

公司决议瑕疵指股东会、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做出的决议在内容或程序上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等, 从而影响该决议成立或效力的情形。公司决议瑕疵诉讼指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 就上述公司机关决议瑕疵, 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的独立人格由法律拟制而得, 本身不会产生单独的意思表示, 公司的意思表示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拟制而成。公司机关会议形成的决议是公司机关行使职权的重要途径, 具有双重属性:对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而言, 是公司内部机关会议所形成的决策成果, 将适用于公司内部治理;对公司而言, 这些决议则上升为公司法人的意思表示。股东 (大) 会为公司最高权力机关, 对所议事项表决时通常奉行“资本多数决”原则。该原则符合商事经营特征, 能高效、便捷地在公司内部管理或对外经营等方面形成符合多数投资者利益的决议。但若控股股东欲滥用自身持股优势, “资本多数决”原则将成为其形成不正当的公司意志, 损害中小股东或公司利益的有利借口。董事会若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同样会有碍于公司治理或损害股东利益。因此, 公司机关决议应同时符合程序性正义与实质性正义的要求, 一旦违反则需有救济途径以保障股东或公司利益, 公司决议瑕疵诉讼制度应运而生。绝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规定了机关决议瑕疵的认定标准和救济方法, 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判例确认了公司机关决议瑕疵的补救方法, 主要针对股东会决议。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在于执行。决议瑕疵诉讼的正确适用将为公司有效运营及股东权益保障打下坚实基础。遗憾的是现行《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过于宽泛, 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立法未对可提起诉讼的适格原告进行规定, 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一、公司决议瑕疵诉讼原告概述:立法的迷失

公司机关会议决议瑕疵引发的纷争屡见不鲜。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9月18日发布了指导案例“李建军诉上海佳动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决议撤销纠纷案”, 此外还有“上海中源科扬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诉上海中兴科扬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公司决议撤销案”、“北京金冠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东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决议撤销纠纷案”等极具代表性的案例。现行《公司法》第22条可直接适用于决议瑕疵诉讼, 但短短四款显然无法将一项制度的运作描述到位。何为合适的无效之诉原告?可提起撤销之诉的股东有何限制?这些问题无法从条文中得到直接回答, 若不及时解决, 决议瑕疵诉讼制度将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缺乏失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四) (征求意见稿) (以下称“公司法司法解释四”) 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司法解释稿增强关于公司股东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案件的可操作性。第1条规定了确认之诉的原告, 赋予与决议内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工、债权人等提起请求确认决议无效或有效的权利。第2条规定了“撤销之诉”的原告, 在起诉时具有股东身份的人可提起撤销之诉, 若案件受理后该原告不再具有公司股东身份, 则应当驳回起诉。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看似为公司决议下次诉讼明确了原告范围, 却引发了学界诸多争论。首先, 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工、债权人等可提起决议无效之诉是否合理?其次案件受理后若不具备股东身份起诉应当被驳回这一规定是否过于限制股东转让权利?

二、公司决议瑕疵诉讼原告范围之探讨

国内学者对决议瑕疵之诉原告范围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 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宣告决议可撤销或无效的主体是做出该决议的机关组成主体, 简而言之, 股东 (大) 会决议应由公司股东请求无效或可撤销, 相应地, 董事会决议瑕疵之诉则应由董事请求。第二, 《公司法》上的决议无效和可撤销之诉的原告主体范围应限定于公司股东、董事和监事。第三, 包括股东、公司机关、公司职工在内的因执行决议所产生的公司行为而遭受侵害的利害关系主体, 无需区分“内外”, 均可作为原告。司法解释四在决议无效和可撤销之诉上有所区分, 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显然更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观点, 而决议可撤销之诉的原告限定为公司股东。

决议无效的原告范围除公司股东、董事、监事之外, 扩展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工、债权人等确有过宽之嫌疑。审理决议瑕疵诉讼应注意“内外有别原则”, 公司机关决议被拟制为公司意志, 其调整范围仅涉及公司内部关系, 无法直接影响公司外部法律关系。虽然执行决议能够引起公司外部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或消灭, 但这只是公司行为间接产生的外部效果。从法律条文的文义解释上看, 公司法第22条没有直接或者间接就决议有效或者无效赋予利益相关人相关的诉权;从决议形成的逻辑看, 股东 (大) 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本身是由公司的股东或者董事会做出的, 虽然决议内容可能会涉及一些影响利益相关人决策, 但这些决议的产生只是公司作为一个拟制法人进行的“决策”过程, 公司必须依据决策采取后续行动, 决议本身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 只限制股东和董事, 而非外部利益相关方。因而对于相关外部主体, 若决议未执行, 其权益被侵害不可直接归责于决议本身, 该外部主体也当然地不具备决议瑕疵诉讼的诉的利益。若决议已执行, 则公司外部主体应依据民事诉讼法向公司提起普通的合同之诉或侵权之诉, 若要主张决议无效, 外部相对人应当向法院提起普通的确认之诉, 而非公司法上专门的无效之诉或可撤销之诉。

笔者认为, 公司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 作出该决议的机关组成主体。决议由公司机关以资本多数决或人头多数决作出, 为防止公司机关在控制势力的操控下, 借助表决原则形成违法或违背章程目的的经营决策构成违法行为, 应当赋予公司机关组成人员纠正该机关错误行为的机会。第二, 公司股东。股东当然可请求股东 (大) 会决议无效或可撤销。股东也具有董事会决议瑕疵之诉的原告资格, 这符合《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在公司内部, 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利益并不存在, 存在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利益综合体。公司股东依据出资享有股权, 其利益受公司机关决议的影响最大。董事会会议涉及的决策程序与事项, 股东不一定参与, 也将失去在决议过程中及时阻止违法或违背章程经营决策的制定, 不利于股东权益的保护。由此可见, 赋予股东请求董事会决议无效或可撤销的权利十分必要。第三, 公司监事。为防止控制股东、董事、高管滥用职权, 作出违法行为, 损害公司或中小股东的权利, 监事需行使重要的监督职责。《公司法》规定监事除了享有监督、检查、股东会提议等职权, 还于第151条赋予其通过诉讼行使自身监督职权的权利。监事无权参与股东 (大) 会或董事会决议事项的表决, 应允许其以提起诉讼的方式履行职责, 阻却公司意志转化为违法或有违章程的行为。

三、公司决议瑕疵诉讼原告资格限制

司法解释四第2条就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设置了限制条件:应当在起诉时具有股东身份。该限制条件不足以完全解决原告股东身份可能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考量如下几项:

首先, 在遵循会议召集、公告或表决程序的前提下股东仍未出席会议, 应认定该股东放弃与此次会议相关的权利, 当然也不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其次, 提出诉讼请求的股东应对决议事项持异议态度, 在表决过程中投出反对票或弃权票。若股东持赞成态度, 应该取消其原告资格。第三, 现行法律仅明确有股东资格的主体可提起撤销之诉, 并未对享有该权利的股东所应持有的股权份额做出限制。在人合性特征明显的有限责任公司中, 这种撤销权设置并无问题, 在强调资合性且股东人数较多的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就值得商榷。任何人只要购入一股股票就可依仗股东身份对公司作出的决议提起瑕疵之诉, 使原、被告利益严重失衡。立法应区分公司形式, 对股份公司中行使撤销权的股东规定最低的持股份额。第四, 司法解释四第2条第一款规定, 提起撤销之诉的原告股东应在会议决议形成并至起诉时持续具有公司股东身份。《公司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 撤销之诉应于“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但实践中无法排除股东身份在此短暂期间内发生变动, 应区分情况区别对待:第一类, 若股东在此期间内持续持有股份, 当然地有提起诉讼的权利;第二类, 决议作出后, 基于股权转让或回购等事由股东退出公司, 该股东身份也由公司内部主体转变为外部主体, 一般情况下, 丧失与决议有关的公司内部事务争议的诉讼利益;第三类, 决议作出之日起的六十日内受让股权的股东通常可提起诉讼。虽然股权归属发生变动, 但对公司法人而言这部分已转让股权代表的实体权利应避免受影响。需注意, 受让股权的股东可提起诉讼的前提是原股东享有撤销权, 在会议上对决议表示异议。第四类, 决议作出后购买公司新发行股份的新股东无提起瑕疵之诉的权利。应认定新股东在购买公司股份时对公司状况了解充分, 和决议事项无直接利益关系, 故不具备原告资格。

四、结论

公司决议瑕疵诉讼是股东保障自身权利, 维护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弥补现行《公司法》的模糊之处, 明确公司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并限制决议可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将对决议确认无效或有效的诉讼主体扩展至利益相关人在法律、法理和逻辑上均不合适, 建议删除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工和债权人所享有的诉权。而针对可提起撤销之诉股东的限制也应该进一步细化, 解决后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亚昌, 王超.《论公司瑕疵决议之诉》, 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9期.

[2]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救济》, 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3]案号: (2010) 沪二中民四 (商) 终字第436号.

[4]案号: (2010) 徐民二 (商) 初字第2132号.

[5] (2009) 高民终字第1147号.

[6]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5年下发的《关于审理涉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 》.

[7]姜山.《公司机关决议瑕疵诉讼若干问题探析》, 《法律适用》2011年第8期.

[8]奚晓明, 金剑锋.《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第290页.

[9]同注释7.

[10]石纪虎.《论公司与股东之关系——兼及<公司法>第22条第二、三款之理解和评析》,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公司决议 篇2

一、由***同志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即法定代表人职务。

二、聘任***同志为公司监事职务。

三、公司注册资本80万元,由股东***认缴出资80万元,出资方式:货币,出资比例:100%;并承诺2025年12月30日前缴清。

四、公司住所:

五、公司经营范围:

六、制定并通过公司章程。

七、委托___________同志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

股东签字:

xx市***商贸有限公司

短决议改变历史 篇3

人的头脑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才能起作用。有思想是痛苦的,有思想也是快乐的;创造思想是痛苦的,创造思想也是快乐的。

要解放思想,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在束缚我们的思想。

无非是三个字,一个是“怕”,一个是“懒”,还有一个是“假”。

怕,就是怕自己说错了话,走错了路。真正的思想,从不诞生于掌声之中,而是诞生于呵斥和批评之下。我们的尝试可能会出错,可能会受伤,就是在受伤的地方,才能产生出深刻的思想。如果所有的人反对你,结果有两条:一是说明你百分之百错误;二是说明你百分之百正确。

我们看惯了这么多年在中国所发生的情景,一些被批判的人万劫不复,被批判的思想,则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书的人,一种是干事的人。常常是讀书的不会干事,干事的又不屑于或不会读书。历史上,读书兼干事很突出的人有,范仲淹,曾国藩。我们知识分子,应当是又干事又读书。

懒,是指不愿意动脑子,不思考,也有不干事的现象。有人说,世上最难做的事情有两个:第一是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放入别人脑子里;第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到自己口袋里。我们做的就是第一件事,目前做得还不够,状态不行。有的学校,学员往往是有想象力的,老师往往更有扼杀力。在学术上,一方面拼命崇洋媚外,另一方面拼命抱残守缺。越崇洋媚外就越可能抱残守缺;越抱残守缺就越可能崇洋媚外。

假,就是伪创新。有一种状态叫伪工作,也有伪学习。伪创新,就是没有创新假装在创新,没有思想假装有思想,这是最要命的,不敢讲真话。

不敢讲真话是个人的耻辱,当然,不能讲真话是时代的耻辱。

可开可不开的会,尽量不要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尽量不要发。遵义会议决议才九十多个字,我给同志们念一下:“(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軍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九十多个字,改变了中国历史。

如此重要的决定,如此简洁明快,真不得了。

明亡之后,顾炎武游历全国。每到一处,只要看到城墙又高又厚,一问,准是唐代留下来的;只要看到道路又宽又直,又是唐代留下来的。唐朝对我们影响至巨,这给我们启示。我们要做唐人。我们要超过唐人。我们要让后代提起就两眼放光、赞不绝口。

公司决议撤销权行使的限制 篇4

关键词:公司决议,撤销,召集程序,公司章程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公司决议无效和撤销的法律要件,明确了公司决议可撤销的几种情形,即公司决议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但决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即决议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属于可撤销范围。这一规定使公司决议可撤销的条件较为明确,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也给公司自治模式带来了过于僵化的干预。

法律对于撤销权的规定在于权利救济,而权利救济的前提在于权利受到侵害。司法实践中,公司为了管理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在决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等方面做了不同于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的,但并未损害股东或公司的权利,此时如果股东随意行使撤销权,将有害于公司管理的稳定性和公司自治制度。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决议撤销权的行使,其前提条件应当进一步细化。公司决议撤销权的行使,除公司法规定的硬性条件外,还应有如下条件限制 .

1 撤销权行使的主体限制

撤销权作为股东权利,股东自身对其具有处分权,也就是说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选择撤销或者不撤销决议。也就是说,即使公司决议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如果股东在该决议作出时表示认可或者未提出异议,或者在公司决议作出后又表示同意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表明事后认可公司决议内容的,则应视为股东放弃公司决议撤销权。如股东会提前一天通知各股东召开股东会,到会股东没有提出异议并在决议上签字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则应视为该股东放弃撤销权,如果该股东在事后又以通知程序违法要求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法院应予以驳回起诉。但是,如果股东没有到会或者到会后对通知程序提出异议,如认为时间过短无法保障期有效行使股东权利等,则视为该股东没有放弃撤销权。

在公司决议符合撤销权法律规定情形下,排除以上股东放弃公司决议撤销权的情形,撤销权行使的主体应为没有参加会议的董事、股东或者到会但对公司决议过程中存在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以及公司决议违反公司章程等法律规定的事项提出异议的董事和股东。

2 撤销权行使中受侵害实体权利的限制

撤销权行使的前提不仅在于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以及公司决议违反公司章程,而且在于该可撤销违法事项侵害了董事、股东以及公司的合法权益。

尽管法律规定了董事、股东的撤销权,而法律对这种程序权利的保障的直接动因在于保护其背后所隐藏的董事、股东及公司的实体权利,即会议的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以及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可能导致股东不能出席会议或者即使出席会议因准备不充分而无法有效地行使股东权利,以及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董事、股东所规定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董事、股东通过行使撤销权以保障权利。但是,如果公司决议程序和内容存在瑕疵,但董事、股东及公司的实体权利确定没有受到侵害,则公司决议的程序瑕疵或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不应当一概成为法院撤销公司决议的理由。

笔者认为公司决议撤销权保护的实体权利主要有两种:

一是股东对表决事项的知情权,也即召集程序的所要保障的最基本的权利。如果因召集程序瑕疵造成股东知情权受到侵害,到股东无法有效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为此,知情权是否得到有效保障是召集程序存在瑕疵后是否应予撤销的认定标准之一。

二是股东的表决权利,如果公司决议过程瑕疵影响了股东表决权利的行使,则同样该程序应予以撤销,如通知不到位或者通知时间过短致使股东无法出席股东会,或者出席了股东会因时间短准备不充分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表决意见,这些都会导致股东表决权利受到侵害。如果公司决议过程和决议内容存在瑕疵,但没有侵害董事、股东的表决权,或者公司董事会或者股东会事后采取了补救措施,及时保障了董事、股东的表决权的,则公司决议不应撤销,因为董事、股东表决权利未受侵害,则公司决议应为公司真实意思表示,应为合法有效,随意撤销公司决议不利于公司管理秩序的稳定性。

3 公司决议撤销后公司决议无效的限制

公司法尽管规定了公司决议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行使撤销权,但撤销权行使的诉讼会延续很长时间,而在该期间内,公司的经营管理仍需执行生效判决确定前的公司决议。尽管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行为保全,但这种行为保全对涉及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无法适用,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行为,不存在可以暂停或中止的真空期。如果生效判决一旦撤销公司决议,则已经执行的决议内容如何处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事实上,公司决议一旦被撤销,则公司决议视为未作出,已经执行的公司决议内容应回复至公司决议作出前的状态,但事实上,公司经营管理行为不仅涉及公司自身,更是涉及的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甚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要求已经执行的公司决议内容应回复至公司决议作出前的状态,将势必牵动各方面的利益。为此,从法律秩序方面考虑,应当承认公司决议可以撤销,但决议内容已经执行的部分仍然有效,公司应予认可,因为公司决议内部纠纷不应影响到公司与第三方已经实施的与决议内容相关的行为。

综上,公司决议违反《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应予以撤销:

一是召集程序存在瑕疵,但董事、股东实际出席会议,并对召集程序未提出异议的,则董事、股东不得以召集程序存在瑕疵申请撤销公司决议;

二是董事会、股东会召开过程中,董事、股东实际行使表决权利,则董事、股东不得以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存在瑕疵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申请撤销公司决议;

三是董事、股东对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及决议内容提出异议,但事后又表示无异议或者同意的,董事、股东不得行使撤销权;

四是公司决议违反召集程序、表决方式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但该决议过程及内容没有侵害董事、股东的知情权和表决权,或者事后公司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了公司决议应予撤销的情形,则股东不得行使撤销权。

修改公司章程决议 篇5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上海莱可企业策划设计有限公司临时股东会于2011年5月6在会议室召开,执行董事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以电话通知全体股东,应到股东2人,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2人,代表公司股东100%的表决权,会议由执行董事主持,经股东会议定,所有股东均同意修改本公司章程。决议事项如下: 通过修改后的公司章程

一、成立新一届股东会二、四、同意耿忠连将占公司注册资本40%共20万元的出资转让给赵翠荣。股东姓名由耿忠连变更为赵翠荣

三、公司由于股东变动选举周立志为公司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赵翠荣为公司监事,耿忠连不再担任公司监事。

四、同意公司住所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齐贤南村216号变更为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工业路1399号2幢1062室。

五、营业范围变更为:企业形象策划,室内外装潢、设计,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商标设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市场营销策划,展览展示服务,婚庆服务,摄影服务,商务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不得从事社会调查、社会调研、民意调查、民意测试)纸制品,办公设备,工艺礼品,电脑及配件批发,零售。

以上事项表决结果:同意的,占总股数100%

不同意的,占总股数0%

弃权的,占总股数0%

股东:(自然人签名、盖章)

欧盟决议严控塑料袋使用 篇6

欧盟向塑料袋宣战

为了降低塑料袋这种有害环境的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欧盟国家未来可以对其征税,或者彻底禁用。此外,欧盟各国还制定了严控塑料袋的具体目标,计划到2025年,欧盟公民每人每年塑料袋的平均使用量控制在40个以内。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是176个。

结实、可多次使用的塑料袋和包装果蔬的超薄塑料袋不在限制范围,这项计划将在欧盟相关文件出台后20天内生效。在欧盟严控塑料袋决议的执行方式上,德国政府正在考虑收取塑料袋专门费。这样的措施更方便管理,也更自愿。联邦环保局建议,对商场和服装店的塑料袋收取费用而不是免费发放。在欧盟的计划最终落实前,德国联邦环境部还将与环保团体、消费者团体、各联邦州以及相关的经济部门,就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进一步对话。目前,零售业已经发出了积极合作的信号。

危害海洋生物

塑料垃圾危害范围甚大,海洋和海洋生物也深受其害。塑料袋垃圾的来源主要是船运和渔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塑料垃圾需要450年才会自行降解,而且在降解的过程中还会释放毒素。

塑料袋对很多海洋生物构成了威胁。比如,海龟会将其误认为是自己最爱吃的水母而去吞食,其结果会造成窒息;海鸟和海豹会将小块儿的塑料垃圾吞进胃里,这种饱胀感最终会使它们活活饿死。此外,还有一些海洋生物被塑料垃圾缠住而无法解脱,最终会在痛苦中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垃圾会分解为细微颗粒,继续危害环境。这是因为塑料垃圾会吸附杀虫剂进入食物链,通过鱼类和海产品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根据一份最新公布的报告,2010年全世界共产生了2.75亿吨的塑料垃圾。

(www.spiegel.de)

业主委员会决议是否应撤销? 篇7

业主大会的召开应按照《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规定的程序进行,地下车位和幼儿园如果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专有部分的规定,应计入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如业主大会召开过程中未向该部分专有部分的业主发放表决票,则违反了法律规定,业主有权要求法院判令撤销业主大会的决议。

[案例]

广州市天河区佳韵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于2014年8月12日经辖区街道办事处备案成立。业主委员会成立后,与在管的物业服务企业协商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过程中,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2015年6月8日,业主委员会发出《关于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的通知》,公告全体业主,就“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事宜召开业主大会进行表决。2015年6月20日,业主大会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形式召开,并发放了表决票。2015年7月20日,业主大会会议结束。经回收统计表决票,住宅和商铺业主共计529户,总投票面积42871.87平方米,其中同意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业主户数为298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为61.6%,同意业主的专有部分面积占总投票面积的比例为63.34%。业主委员会据此于2015年8月5日作出业主大会决议,决定佳韵苑小区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

王瑞辉是佳韵苑小区2栋704房业主,其认为业主委员会作出的业主大会决议在程序和实体上均存在严重违法情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业主大会会议通知未在业主大会召开之前15天通知全体业主;二、佳韵苑小区的物业类型包括住宅、商铺、地下停车场、幼儿园四种类型的物业形态,但业主委员会仅向住宅和商铺业主发放了表决票,未征求地下停车场车位业主的意见,也未征求幼儿园的意见,剥夺了其表决权;三、业主委员会在书面征求意见召开业主大会的过程中,存在租户代签、伪造签名等情况,表决票无法代表业主的真实意思表示。因此,王瑞辉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令撤销被告佳韵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于2015年8月5日作出的佳韵苑小区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业主大会决议。

被告业主委员会辩称,此次业主大会是严格按照《广州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召开的,存在一些小瑕疵不影响决议的有效性。车位和幼儿园不应计入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被告向住宅和商铺业主发放表决票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业主的投票情况,业主大会决议已经取得了小区内人数和面积过半数的业主同意,符合《物权法》第76条的规定,业主大会决议有效。

[案件争议焦点]

一、业主大会的召开程序是否合法?

二、地下车位和幼儿园是否应计入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

三、此次业主大会决议是否取得了小区内人数和面积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律师解析]

一、业主大会的召开程序不合法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同时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本案中,2015年6月8日,被告发出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的通知,但却在2015年6月20日即召开了业主大会,仅公示了12天,不符合业主大会会议召开15日前应通知全体业主的规定。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形式的,应当将征求意见书送交每一位业主;无法送达的,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凡需投票表决的,表决意见应由业主本人签名。本案中,被告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形式召开业主大会,对于无法送达的表决票,未按照指导规则的规定在小区内进行公告,程序上存在瑕疵。因此,此次业主大会的召开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程序不合法。

二、地下停车位、幼儿园应计入小区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建筑规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本案中,根据小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图纸显示,地下停车场的总面积为3610平方米,共有92个地下停车位。车位目前均已经办理了产权证。因此,车位应计入佳韵苑小区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

幼儿园是否应计入小区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呢?从规划部门的复函的内容来看,案涉幼儿园位于佳韵苑小区内。从业主大会向小区现任物管公司发出的《投标邀请书》《招标文件》的内容来看,被告亦认为小区包含案涉幼儿园。案涉幼儿园在物理特性上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在使用特性上具有独立的利用价值,可以排他使用;在法律特性上经过合法规划、报建,具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的客体特征,因此,幼儿园应属小区建筑物专有部分,应计入小区建筑物专有部分面积。

三、从被告提交的证据分析,此次业主大会决议并未取得小区内人数和面积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根据《物权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决定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本案中,被告提交了298户同意的业主表决票,但根据原告对比,298户同意的表决票上的签名业主中的98户与房产证登记的业主名字不一致,且被告并未提交签名业主获得了房产证登记业主授权的相关证明。因此,扣除98户存在疑问的业主,仅有200户业主同意表决议题,占总投票户数529户的比例仅为37.85%,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双过半的比例。

[法院判决]

试论《古田会议决议》的当代价值 篇8

一、《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1929年1月,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 向赣南闽西进军。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出现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 妨碍极大”[4]。谈及《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历史背景, 必然少不了红四军七大。1929年6月下旬在福建龙岩县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 对这些问题进行过争论, 通过了《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指出“争论的性质, 不是负责同志间的个人争论, 而是红四军历史上各种不同的主张、各种不同的方式, 长期未能统一的结果”[5]。此次会议虽然有不少未提及的方面, 但达到了停止党内争论, 增强了团结的目的。红四军七大为九大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完成了战略任务, 达到了目的与效果的统一。

红四军七大后, 陈毅觉察到争论的问题没有解决。7月, 他准备去上海参加军事会议时, 认为应该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陈毅到上海后, 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次临时会议, 听取了陈毅的汇报, 成立了周恩来、李立三、陈毅三人组成的委员会, 专门研究红四军的问题。9月28日, 陈毅根据中共中央会议精神和周恩来多次谈话的内容, 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即《九月来信》。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指示, 为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统一起了一定作用。大家在其指导下,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同时也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和《古田会议决议》的顺利通过, 起了重要作用。

11月下旬, 毛泽东根据《九月来信》的精神, 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 并起草了决议案。12月28日,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的背溪村顺利举行。大会讨论了中央的指示, 总结了教训, 统一了思想认识, 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简称《古田会议决议》。党内争论得到了彻底解决, 领导集团内部达成一致。

二、《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探析。

《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在福建闽西古田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决议, 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的《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就是它的一部分, 其他部分依次为: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废止肉刑问题、优待伤兵问题、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而有的版本收入的《古田会议决议》是九个部分, 即增加了第六部分, 名为“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有研究表明, 在1951年前, 《古田会议决议》应该是九个部分;而在1951年以后则是八个部分[6], 只是把第六部分并入第五部分了。

《古田会议决议》体现了一个历史主题、一次重大探索和一种创新精神, 即提出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 探索解决了新旧军队转变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以及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主体的历史主动性与创造性。[7]它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及其与剥削阶级军队的区别, 规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红军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规定了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 不得不仔细研究《古田会议决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建设。

《古田会议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工作条例, 它奠定了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8]。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决议中阐明“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 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 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 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 也就失去了红军打仗的意义”[9]。提出了纠正红军单纯军事观点的方法有“从教育上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加紧官兵的政治训练”[10]等。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 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第二, 决议强调了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 要算是教育问题”[11]。决议强调对党员的政治教育, 要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 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一致的坚决”。“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加强教育, 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 “加紧教育, 批评不正确思想, 肃清流寇主义”, “加紧反流氓意识的教育”, “从思想上肃清盲动主义,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纠正盲动的行为”, “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 “加紧官兵的政治训练, 特别是对俘虏成分的教育要加紧”[12]等主张无疑体现了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第三, 决议确定了党的领导, 阐述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决议规定了“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 遇事要拿出办法, 以建立领导的中枢”, “上级机关的决议, 凡属重要一点的, 必须迅速地传达到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中去”, “一切工作, 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 再经过群众去执行”[13]。决议认为组织路线的首要问题是党员发展的路线, “党员发展的路线, 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 同时对非战斗兵如夫子、勤务兵等, 亦不能忽视”[14], 并规范了入党条件, 确保了党的质量。“各级党部不单是解决问题和指导实际工作的, 它还有教育同志的重大任务”[15], 亦昭明了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与建设的原则和任务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 决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内容和具体方法。决议明确提出了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是教育, 指出了在红军内部加强马列主义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 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决议规定了党内教育的10项内容和18个方法, 以及对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19项内容和7项方法。这些实际的内容和方法, 既是对红军创建两年多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 又为后来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第五, 决议阐明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问题及加强宣传的方法。决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 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 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16]。宣传工作是红军的重大任务, 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决议从宣传的内容、队伍、对象、原则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有利于加强红军的势力。

综观整篇《古田会议决议》, “政治工作”一词出现了6次, “宣传工作”一词出现了12次, 而“教育”一词出现了26次, 充分说明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为圭臬, 对官兵和群众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 建立无产阶级军队, 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因此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特色。

三、《古田会议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虽然刀枪入库, 但思想上不能放马归山, ”[17]更何况我国当时正处于革命年代,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而更为重要。《古田会议决议》不仅贯彻了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 而且系统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两年多的斗争经验和红军中的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经验, 使红军肃清了消极影响, 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之上。《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 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一, 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决议指出“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 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 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 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 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 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因此, 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 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状态, 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18]这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教育”是全文的关键词, 突出了毛泽东对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建党、建军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宣部提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提出越是改革开放, 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习近平在“八·一九”讲话中也提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 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古田会议后至今都保持了较高的地位, 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 开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决议》从客观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规定了党内教育的10项内容和18个方法, 以及对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19项内容和7项方法, 以及干部和党员进行教育的必读教材。正是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强调思想建党为主、党内教育优先, 使得官兵和群众的思想从源头上得到了肃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 强调“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又是对《古田会议决议》中开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的写照。“党内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20]。习近平在今年9月23日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说明《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延续至今, 永葆活力。

第三, 对教育对象进行了划分,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决议中将政治训练的政治课分为普通、特别、干部三种班型, 并指明了各班型的具体人员要求, 实现了因材施教, 以达到更好地教育干部和战士的目的。同时, 决议还对新兵、俘虏兵、青年士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党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开展。所谓“实效性”, 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 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 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 即实施的可能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 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其活动的结果 (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 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21]。由《古田会议决议》中引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 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 “理论是灰色的, 实践之树长青。”[22]在《古田会议决议》理论指导下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发展完善, 我党充分吸收决议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优秀成果与经验,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用之于民, 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在民众之中”[23]。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摘要:《古田会议决议》是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 是党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强调了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确定了党的领导, 阐述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内容和具体方法;阐明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问题及加强宣传的方法。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开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对教育对象进行了划分,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庐山会议有关决议由来及影响研究 篇9

关键词:庐山会议,“左”倾错误,阶级斗争,个人崇拜,“反党集团”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 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会议宗旨本是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左”倾错误。彭德怀同志在会议前期即7月3日至10日的各小组讨论会议上, 作了几次发言, 对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表现出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 当彭德怀同志发现会议纠“左”不彻底, 并听说会议准备7月15日将要结束时, 于7月14日给毛泽东同志写了一封信, 进一步陈述自己的见解。这封信在充分肯定1958年以来的成绩的前提下, 也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进一步纠“左”倾错误的意见。这种“唱反调”的批评意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主旋律之中显得犹为刺耳。毛泽东不能容忍彭德怀的正确批评, 在7月15日以后, 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 并把和彭德怀意见相一致的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打成所谓“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造成党的历史上一大冤案。

彭德怀等人之所以因为几次发言和一封信便被打成“反党集团”, 受到批判、撤职不公正对待, 是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的,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 以求教于同仁。

1建国初期

由于党的方针路线正确, 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大规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这时期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思考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 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如:《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八大一次会议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方针, 发展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等问题的论述和决定, 这些为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正确依据。

起初, 毛泽东保持清醒的头脑, 毛泽东说:完成整个过渡时期, 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 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随着经济建设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同志急于求成心理越来越严重, 由于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一系列失误, 他轻率地否定了原来制定的许多正确方针、路线和重大决策, 理论和实践上脱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中, 他脱离实际情况, 开始制定一系列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计划。1955年6月, 在确定1956年农业合作社发展计划问题上, 毛泽东与领导中央农村工作部的邓子恢产生了分歧。毛泽东主张农业合作社发展得更多、更快一些, 邓子恢坚持原为毛泽东提出的并由中央作出正式决定的发展100万个的计划。为此, 毛泽东说: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 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老是埋怨旁人说, 走快了, 走快了。从而开展了对邓子恢的批判, 把邓定性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仅仅因为在工作上坚持与最高领导人不同但为中央所正式认同的意见, 便被定性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遭到严厉的批判, 其后果和影响不仅仅是错误地对待和处理邓子恢和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 更重要的是从此开始形成了毛泽东个人可以随意否决中央集体决定的不正常局面。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 制定了既反保守也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个方针是正确的, 如果能按这个方针搞经济建设, 就会使国民经济在比较高的速度上稳步前进。遗憾的是, 毛泽东首先偏离八大方针, 八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批评这个方针:“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有些人曾经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泼过冷水, 那时候有个‘促退委员会’。后头我们说不应当泼冷水, 就来个促进。本来是安排用十八年时间基本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促进就很快。”接着, 毛泽东在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又说:“我们的计划经济, 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 随后就要发生变动。”“净是平衡, 不打破平衡, 那是不行的。”

毛泽东的这番话表明他两个观点, 一是对反冒进提出批评, 认为是泼冷水, 是打击群众积极性;二是不赞成“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认为是保守, 跟不上发展速度。此后, 毛泽东持续不断地批评“反冒进”的所谓错误, 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他警告反冒进的人离右派只有50米远了, 今后不许再提反冒进。

尽管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稳步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党的八大通过的, 而且反冒进是负责实际工作的许多领导人根据当时实际工作情况作出的集体决策, 但在毛泽东公开表示反对后, 其他领导人如周恩来等也不得不屈服于他的巨大压力。

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判, 实际上是否定八大确定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稳步发展国民经济的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同志认为“左”比“右”好, 反“左”就是“促退”。按照他的观点只能反保守不能反冒进, 在实际工作中必然形成只能“左”, 不能右的倾向, 必然助长急于求成错误的发展。“大跃进”运动就是在不断地批判反冒进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 它是“左”倾错误的集中体现。

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及造成的后果, 党中央、毛主席有所察觉, 从1958年11月开始纠“左”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由于没有触及“左”的根本指导思想, “左”倾错误没有彻底得到纠正, 而且对“左”的错误的严重性估计完全脱离实际。关于1958年工作中成绩和缺点的关系, 毛泽东一直坚持认为是“十个指头中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 认为“缺点只是十个指头中一个指头的问题”。由于毛泽东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使纠“左”工作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本上取决于毛泽东个人对“左”的错误的认识水平。正如陈云同志所说, 在“左”的错误领导下, 也不可能总结经验。

从1955年对邓子恢的错误批判到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判, 是导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以及庐山会议悲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同志不仅否定党的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而且以个人意见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 以抓阶级斗争代替八大决定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战略方针。

造成毛泽东偏离八大路线, 是有国内外复杂形势这个因素的。1956年秋冬, 出现了农民闹退社、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严重情况, 1957年“开门整风”中又受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尖锐批评, 毛泽东不认为是工作中客观存在的缺点错误, 而认为是资产阶级右派向党猖狂进攻, 是想推翻共产党的领导, 并认为是1956年放松阶级斗争的结果。这就偏离了八大对形势的客观分析, 1957年10月,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八届四中全会上,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理论再度升级, 把阶级斗争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改为“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不仅如此, 还提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认为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容易消灭, 现在可以说已经消灭了, 另一个是政治思想上的阶级不易消灭, 还没有消灭。为划阶级另立一个什么“政治思想上的标准”。定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就是把思想认识问题, 一律视为阶级斗争, 而且视为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进攻。

当庐山会议上出现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 毛泽东就轻易否定批判与他观点对立的看法, 并把这场看法之争定性为阶级斗争。他说, 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 是一场阶级斗争, 是过去10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毛泽东的这个结论, 不仅把正确的意见, 当成反党言论批判, 而且把正常的党内意见分歧, 看成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搏斗。从此, 把阶级斗争的锋芒开始引向党内。

与此同时, 来自国外社会主义阵营中对华批评意见, 也使毛泽东感到十分不快。苏联的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大跃进”公开表示批评, 对中国要比苏联更早进入共产主义尤为不满, 赫鲁晓夫通过内部渠道向中共中央提出要“对对表”, 意思是中国向共产主义过渡跑得太快了, 不应抢在苏联的前面, 赫鲁晓夫还对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提出批评。这些批评使毛泽东既不满又格外警惕, 因为当时中苏两党关系十分微妙, 虽然没有决裂, 但已出现较大裂痕, 这必然会使毛泽东对这些不客气的批评意见看作是不友善、不怀好意。因此, 当刚出访过东欧国家, 并与赫鲁晓夫见过面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 使毛泽东联想到国外的批评, 得出彭等人的批评是配合国外反对力量向党进攻的结论。并进一步猜测彭“从国外取了经回来”, 后来又据此进一步给彭加了“里通外国”的罪名。这是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的斗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怀疑、猜测本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 经过反复调查, 证明彭德怀与赫鲁晓夫见面纯粹是礼节性的, 见面和交谈都有陪同人员和翻译在场, 不存在什么密谈, 况且, 彭德怀不懂外语, 说的每句话都要经过别人的翻译。情况核实后, 本不应再把“里通外国”的帽子扣在彭德怀的头上, 可仍然作出这个结论, 把“疑罪”定为“有罪”。这践踏了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

3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 毛泽东同志曾经是反对个人崇拜的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通过决定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 禁止用党的领导人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 以防止出现对个人歌功颂德的现象。

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我们的任务是, 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 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遗憾的是, 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没有能够防止产生并滋长党内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及毛泽东在此基础上的个人专断。1958年3月, 在成都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要有“正确的”个人崇拜的观点。毛泽东说, 有两种个人崇拜, 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 一种是正确的崇拜, 如对马、恩、列、斯正确的东西, 我们必须崇拜, 永远崇拜, 不崇拜不得了。他甚至说, 一个班必须崇拜班长, 不崇拜不得了。当时毛泽东的威望非常高, 他的话被认为是真理, 按照两种个人崇拜的观点, 对毛泽东的崇拜, 无疑是正确的崇拜, 而且“必须崇拜, 永远崇拜, 不崇拜不得了”。从此,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起来。

伴随个人崇拜的急剧发展, 毛泽东的威望达到顶峰, 他逐渐抛弃了谦虚、谨慎的民主作风, 开始把自己摆在党之上。毛泽东在1958年以后, 基本上不参加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问题, 但集体讨论决定了的重大问题, 非经他批准, 不能下达, 不能生效, 造成了党中央领导层不民主不正常状态。

当彭德怀看到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对此提出批评意见时, 毛泽东无法接受这些他认为有损他个人威望和权威的批评意见, 硬说信中有“刺”, 是“刺”他的, 彭是向他下战书, 是“兴风作浪, 迫不急待、急于发难。”这是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等人的斗争的另一个原因。

4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难免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 难免不根据个人感情的好恶来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人无完人, 即便是领袖, 也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毛泽东之所以把彭德怀等人打成“反党集团”, 本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彭德怀的偏见和不信任。

庐山会议之前, 毛泽东在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上, 一方面提倡学习海瑞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 说在党内要形成有话要讲, 有缺点要改的空气, 要言者无罪, ……希望同志们敢于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不打击, 不报复。与此同时, 毛泽东又严厉地批评了一些曾在历史上反对过他的人, 其中特别严厉地批评了彭德怀, 说彭德怀是恨死了他的。历史上彭德怀的确犯过错误, 黄克诚说:“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 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没有讲过错话、做过错事的人, 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况且, 对彭德怀的错误, 在整风运动时已作出了结论。对那些陈年旧帐, 毛泽东平白无故地经常翻出来算一算, 可见毛泽东对彭德怀心存芥蒂。

在八届七中全会讨论即将召开的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人事安排问题时, 不知彭德怀是因为经常受毛泽东的批评而有意主动消除毛泽东对他的疑忌, 还是他内心真的想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他向毛泽东提出, 希望卸去军职去搞建设。结果, 反被误解, 毛泽东不悦地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给你个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还不够吗?”, 彭德怀只好接受了毛泽东的任命。此外, 黄克诚回忆:有一次, 主席对彭德怀开玩笑似的说:老总, 咱们定个协议, 我死后, 你别造反, 行不行。可见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成见之深。

由于毛泽东认为他同彭德怀的关系, 是合作、不合作三七开, 融洽三成, 搞不来七成。一旦彭同他的意见相左, 他就认为彭德怀与他不合作, 是反对他。因此, 毛泽东不仅听不进彭德怀的意见, 反而认为彭德怀是挑战他的权威地位。毛泽东甚至向彭德怀发出这样的挑战:“彭老总, 军队不跟我走的话, 我可以重新到乡下去组织游击队, 重新建军。”这是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的话, 也是在党的重要会议上说的话, 由此可见毛泽东是把彭德怀当作对手来看待的。

甚至毛泽东私下对自己的卫士田云玉问:“你知道彭德怀原来叫什么名字吗?”卫士眨着眼摇头,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他原来叫彭得华, 就是要得中华。”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中的小组讨论会上的几次发言和一封信, 就事论事, 确实很难与上述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指责、批判挂上勾, 而且, 中央一些领导同志, 如刘少奇在一次讲话中也谈到彭德怀信中说到的一些具体事情, 不少还是符合事实的。可毛泽东偏偏从信外另找批判和处理他的理由, 这的确让人难以信服和接受。

“无信以谏以为谤已, 位高以谏以为有私。”基于毛泽东与彭德怀历史上的隔阂, 以及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不信任和猜忌, 在看到彭德怀的措词激烈的发言记录和有“刺”的信后, 联想彭德怀历史上曾反对过自己, 认为他有野心, 便很容易不从积极意义上去考虑和理解其基本精神, 反而从其它角度作出自己的解释。甚至到1962年, 事实已经证明彭德怀的批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毛泽东仍然在一次讲话中说, 我对彭德怀这个人比较清楚, 不能给彭德怀平反。

党的高层领导人仅仅因为运用党章所赋予每个党员的基本权利, 发表了与党的最高领导人不同的意见, 批评言论超出了他所允许的程度, 就被定为“反党集团”, 受到批判、撤职不公正处分, 这实在是党的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这场悲剧的直接后果, 只能使坚持真理, 敢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 使本不健全的党内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 使党很难防止、抵制或及时纠正后来发生的更大失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谢春涛.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3]戴向青等.中共党史专题讲稿 (下册)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4]少华, 游胡.林彪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5]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

公司决议 篇10

接管是金融监管机关常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拯救方式, 在国外有较为完善的立法, 在我国则是一个新课题。问题银行接管决议, 作为接管启动的关键过程十分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问题银行接管决议过程的介绍, 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有所启发。

一、美国问题银行接管决议过程研究

(一) 全面监管、协调行动和资本复查

1. 美国货币监理署 (简称O CC) 特别监管办公室。

在美国,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评议会 (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Exam ination Council) , 使用银行统一评等制度, 对评断银行经营是否良好的资本充足性、资产品质、管理能力, 营利性、流动性等五个因素进行综合评等。凡被评为第四和第五级的银行, 可确定为问题银行。当银行等级降到“5”时, OCC特别监管办公室 (The Special Supervis ion/Fraud unit, 简称SPSF) 就会自动承担监管责任, 通过有计划的管理解决方案对出问题的银行进行监管。SPSF会与之前的OCC监管部门进行尽可能及时的责任移交, 并以文件的形式将这种监管部门的变动记录在OCC电子数据库中。

一旦承担了监管职责, SPSF就会对问题银行进行全面监管, 并在SPSF分析家的指导下派遣实地监察员到问题银行工作, 这是一种时间密集性的监管。监管工作应包括:日常流动资金追踪, 对资产负债表或资本变动进行复查, 对发展动态策略、非实地审查负责, 并参与各种强制行动的开展。

2. 协调行动。

按照美国的立法要求, 联邦监管机构具有降低监管负担的责任, 合适的时候要组织联合监管和审查行动。各联邦监管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和具体负责人有义务进行交流和协调, 以此保证该责任的落实。通过这些努力, 机构之间可以互相发现彼此之间的失察责任。特别对于问题银行, 这种部门间的协同形式更是有必要。按照法定授权,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简称FDIC) 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简称FRB) 在问题银行的监管和处置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委派到问题银行的审查者在审查过程中要及早地与其他管理者进行交流。

FDIC作为保险公司和委托管理人, 对濒临破产和已经破产的机构负有巨大责任1。同时, 立法规定2FDIC对那些处于不安全、不健全情况或在存款保险资金上有风险的机构享有强制职权。虽然由于联邦机构之间正式合作越来越少, 导致这种权利的用途日益减少。但是, FDIC可以召集专家直接参与OCC对问题银行的审查工作。除此之外, FDIC还有责任管理接管工作以确保存款保险利益最大化。

FRB对问题银行的监管角色是“最后贷款人”和公司管理者。1991年颁布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案》 (简称FDICIA) 很大程度上剥夺了FRB贷款给问题银行的权利。

3. 资本复查。

由于准确的资产分类对于银行的生存非常苛刻, 资金的匮乏是银行滑落到资本不足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OCC的资本复查工作尤为必要。同时, 资本复查作为一个质量保证过程, 也用来保证资本分类符合OCC的政策和程序。

资本复查由其他未参加之前审查确认的经验丰富的审查者来审查, 从而保证复查得出的结论并非武断, 不是出自个人的观点或结论, 或者与OCC的审查政策和程序相矛盾的。复查资料由工作报告和银行提供的相关文件组成。SPSF分析师是复查者中的一员, OCC管理者也会考虑增加专家参与复查团队。

一般来说, 复查结论很少会作出重大的改变, 因为之前的审查建立在广泛的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复查参与者如果无法达成一致, 那么其他高级审查者或SPSF领导将会作出决定。

(二) 查证破产依据和试图早期解决

当问题银行的资本质量复核完成后, OCC就会启动查证破产依据和试图早期解决方案。当破产事实出现时, OCC就有权利和责任为问题银行指派一名监督员, 或者委任接管者FDIC (假如其参加了联邦保险) 。1864年美国《国民银行法》第五十条首次规定了接管制度, 授权货币监理署来指定银行的破产接管人, 而这一职权的传统行使者本来是法院3。同时, OCC会尽早召集有关部门 (例如SPSF、法人营业执照管理部门、法律办公室等) 参与早期解决工作, 寻求最可行的方法, 以上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存款保险资金的损失。

最常见的破产依据4如下:

一是该机构的资产总值小于其对债权人及其他人 (包含该机构之会员) 的负债总额, 致使资产不足支付债务时;

二是资产或盈余因违反法令或规定、或从事不安全或不稳健业务等因素而大量流失;

三是在不安全或不稳健的状况下从事交易;

四是故意违反已确定的禁制令;

五是任何隐匿存款机构的账簿、文件、记录、资产, 或拒绝向检查人、联邦银行、州银行或存储协会监理机构的法定代理人提交账簿、文件、记录或其他备查事物;

六是该机构在正常业务流程中, 因无法支付其债务或满足存款人提款需求, 可能产生支付不能;

七是该机构已遭受或极可能遭受损失, 致其资本即将全部或大量耗竭, 而该机构若无联邦援助, 将无法被合理期待能成为资本适足机构;

八是任何违反法律或规定, 或任何不安全、不稳健业务或状况可能造成支付不能, 或资产或盈余的大量流失;或减弱该机构的财务状况;或严重损及该机构存款人或存款保险基金的利益;

九是该机构经其董事会、股东、或会员的决议, 同意该项指派;

十是该机构被终止要保机构的身份;

十一是该机构资本不足, 并且没有资本充足的合理期待;或要求其采取12USC 1831 (f) (2) (A) 的措施, 无法资本充足的;或未能于12 USC 1831 (e) (2) (D) 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为该监理机构所接受的资本重建计划;或显然无法履行其依12 USC 1831 (e) (2) 的规定提出并被接受的资本重建计划;

十二是该机构属于12 USC 1831 (b) 所定义的资本严重不足;或实质上的资本不足。

(三) 银行倒闭进程———一个及其严密的过程

1. 为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召开资金电话会议。

当决定一家银行为严重资本不足时要安排一次资金电话会议。这项会议通常是在证实银行资本严重不足后进行。资金电话会议的召开, 通常意味着一家资本严重不足银行关闭进程的开始。会议由SPSF的领导主持, 相关分析人员参会, 审查报告将在会上告知问题银行。

在资金电话会议上, OCC会向董事会重申, 他们欢迎各种实际可行的计划能够使银行补足充裕资金。同时, 董事会会被告知要警惕舆论将会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并要有计划地监控流动资金。此外, OCC还通知将在90天的声明期内向银行委派一名接管者或管理者或者将按照OCC的决议采取任何行动5。一般来说, 整个处置过程为90天。处置过程从OCC通知FDIC有一家参保机构处于倒闭的危险开始, 到FDIC被指定为清算人结束6。当然, 有时问题银行不到90天就倒闭了。

FDIC代表将受OCC的邀请出席会议。会上, FDIC将和董事会联络, 及早取得银行信息, 并讨论有关事宜, 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将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降到最小。

2. 投标过程。

FDIC利用收集到的必要信息确定合理的处置架构后, 开始交易倒闭银行。FDIC邀请所有合适的投标人参加新闻发布会鼓励竞争。一般来讲, 新闻发布会在资金电话会议结束后1到2周内举行。在达成秘密协议后, 投标人将收到投标信息书。OCC作为官方角色将会对会议说明竞标的监管要求。FDIC在会上也会告知倒闭机构资产出售的总体情况, 并对重要条款加以解释。潜在投标人一般有1到2天来陈述他们购买这家银行的兴趣。鉴于交易类型的重要性, FDIC会尽可能地对投标人进行实地调查。得到许可并已签订保密协议的竞标者, 将被邀请对倒闭机构进行尽职调查。

在选择处置方法上, 由于1991年FDICIA的颁布, FDIC会对各种处置方法进行评估, 并确定成本最低的处置方法。经FDIC董事会批准处置方案后, FDIC会提交相应的法律文件, 安排与收购方的会议, 并与OCC讨论确定关闭日期。具体日期随实际情况而改变, 而且不能透露给银行。

在90天处置日期内, 审查者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所有倒闭的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就是一项重要的审查责任。全面、真实的记录可以用于对抗司法审查, 保证关闭和接管进程的顺利开展。

当所有的倒闭准备工作都已经实施完时, OCC仍然可以在问题银行进入接管决议程序的任意时候阻止其倒闭进程。比如, 美国一家银行在最后时刻收到一份现金电汇使其资产达到最小水平之上, 于是倒闭进程停止, 即使之前FDIC早已经做好准备向问题银行当地派遣大概60名审查官。

3. 银行倒闭日程序。

一般来说, 会安排问题银行在周五进行正常商业活动后倒闭, OCC代表会到达银行的每一家分支机构。如果有了新的所有者, 银行将照常在下一个星期一重新营业以确保顾客存款行为和权力的持续。

倒闭日程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 OCC的决策者会任命一位高级代表监察官 (SDC) 作为总监控人, 核实银行是否最后进入破产管理, OCC的法律专家也会参与。SDC将询问银行资产、总资本、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类别, 也将询问如果没有联邦补助是否有可能存在合理的前景使银行资本充足。如果回答肯定, SDC将在最后时刻终止倒闭进程。否则, SDC将为这家银行任命FDIC接管者。OCC向银行发出倒闭文件后, FDIC正式接管银行。

二、对我国问题银行接管决议过程的若干建议

(一) 界定问题银行接管标准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 接管的条件为“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 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有关规定, 接管的条件为“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

何为“信用危机”, “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如何判断?这些都缺乏明确的规定。接管的标准是接管启动的关键, 接管标准模糊不利于监管机构迅速做出接管判断, 无法及时地对问题金融机构予以救助。

在美国, FRB认定, 如果符合下列二种情况之一的金融机构, 即为问题金融机构:1.财务审查指标: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就其所测定的十一项财务指标中, 如果有任何一项落于同类金融机构最低百分之五的, 即为问题金融机构。2.综合评分法:有下列二种情形之一的, 即属问题金融机构: (1) 总资产大于三亿美元的金融机构, 其综合评分落于同类金融机构最后百分之二十五的。 (2) 总资产低于三亿美元的金融机构, 其综合评分落于同类金融机构最后百分之十的。FDIC预警系统认定, 未通过该预警系统所测定十二项财务指标中一项以上, 且经财务分析人员查证属实者, 即为问题金融机构。此外, 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评议会认为, 凡在其统一评等制度 (对资本充足性、资产品质、管理能力, 营利性、流动性等五个因素进行综合评等) 中被评为第四和第五级的金融机构, 可确定为问题金融机构。

同时, 美国破产接管标准的立法面较广, 除了包括银行清偿力不足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等客观因素外, 还将主观上有过错或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银行视为银行, 必要时进行接管。

因此, 笔者认为接管制度下的问题银行应指因为严重违法违规或者经营不善, 以致于丧失偿债能力或有停业的可能, 除非立即介入其经营管理, 否则将于短期内关闭的银行。所以, 只有介入其经营管理的措施对其有重大影响, 如不采取此措施将于短期内宣告倒闭的, 才符合接管制度下问题银行的定义。

(二) 明确相关部门在接管中的职能定位和职责分工

关于接管的参与主体,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7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8的有关规定, 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实施监管。除此以外, 立法并无其他规定。从我国问题金融机构接管的实际来看, 还存在着缺位、越位等各种现象。笔者认为, 明确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法院在接管中的职能定位和职责分工, 对于接管的顺利开展和发挥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金融监管机构应是接管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其主要职责应该明确为:第一, 根据法定条件, 决定接管;第二, 负责选聘和任命接管人;第三, 行使经营管理权, 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第四, 确认接管失败时, 安排其进入破产程序。其主要职责就是依照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进展, 通过在行政学上构建“行政处分”概念9, 并将之衔接到行政救济, 使得存款人的权利得以保障。

其次, 中央银行应是金融系统稳定的维护者和流动性不足的资金提供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引申开来, 在接管制度中, 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支付体系和金融稳定指标发现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问题, 并据此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对有关问题银行进行接管。其“贷款人功能”也能帮助符合条件的被接管银行解决流行性不足的危机。

第三, 政府部门应扮演接管秩序维护者和“兜底”救助者的角色。我国多年的金融运行实践证明, 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化解与处置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财政部门在接管中的主要角色应是金融秩序维护者, 需要其救助的前提必须是问题银行得不到最后贷款并有危及系统的风险, 而且接管失败, 又不能采取并购措施, 这是财政部门参与救助的界限。

第四, 法院为接管提供司法保障。被接管的金融机构大多官司缠身, 诉讼、保全、执行不断, 在接管的司法保障上, 建议法院参照对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工作的配合标准, 在一定期限内, 对以被接管金融机构为被告的民事案件尚未受理的暂缓受理, 已经受理的中止审理, 对其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中止执行, 即“三中止”。实施“三中止”措施后, 尚未起诉被接管金融机构的诉讼时效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已经取得生效判决尚未申请执行的当事人, 应当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强制执行期间内向执行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对该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但应中止执行。

(三) 构建接管协调机制

在“一行三会”之间要完善接管协调机制。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设有三个金融监管部门的分工合作备忘录与其联席会议, 这相当于英国金融服务局的内部协调机制。接管协调机制指的是在现有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在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信息共享、再贷款使用标准、风险处置标准等方面再加以完善。

中央银行、财政部和金融监管机关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目前, 这三方面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建议由国务院牵头, 成立专门机构或者由这三方签署备忘录, 明确各方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方面的工作职责, 各分支机构比照组织实施。

金融监管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机制。除了“三中止”建议外, 现实接管中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冲突还表现在很多地方, 如被接管金融机构对金融监管部门接管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同时进行引发争时如何处理;被接管金融机构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法院如何处理等等等。建议目前在特别立法难以及时出台的情况下, 双方对以上事项进行协商。

摘要:接管是金融监管机关常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拯救方式。问题银行接管决议是接管的关键过程, 十分值得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问题银行接管的决议过程的介绍, 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有所启发。

关键词:问题银行,接管,决议

注释

11美国实行双重银行体系, 即银行可以选择取得联邦或州执照。每一家银行要求有一个主监管者, 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联邦注册的储贷机构、州注册的联储成员银行和州注册的非联储成员银行分别受到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FDIC目前是州非联储成员银行的联邦主监管者, 同时是所有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与储贷机构的辅助性监管者。

2212USC1818 (t) 。

33刘俊:《各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比较法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8年12月第1版, 第49页。

4412USC1821 (c) (5) , 12USC1831 (b) 。

5512USC1831

66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编:《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第44页。

77《商业银行法》第64条第一款规定是前提, “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

88《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8条规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该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股东(大)会瑕疵决议效力之完善 篇11

关键词 股东大会决议 决议瑕疵 效力 完善

一、决议瑕疵效力的立法发展

我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法律瑕疵虽然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存在着“遥看草色近却无”的缺憾。该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小股东似乎可据此形式诉权以纠正资本多数决之滥用,实则不然。众所周知,股东会决议瑕疵包含程序瑕疵以及内容瑕疵,但该条未就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瑕疵予以分类,亦未明确不同瑕疵的不同救济途径,且该条仅规定了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股东仅有“停止侵害请求权”而其遭受的损失如何获得救济等问题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对于这些决议瑕疵的效力法律也并未作出任何的评价。

相比而言,修改后的公司法在决议瑕疵类别以及不同类型瑕疵的不同法律效力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新《公司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该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对于不同的决议瑕疵,公司法从三个层次作出了规范:(一)对于内容违法的决议,公司法对其评价结果为自始、当然无效;(二)就决议内容违反章程的规定而言,法律的评价结果为可撤销;(三)而对于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等程序性瑕疵时,公司法将其认定为可撤销之事由,“股东可以自该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笔者认为,现存公司法相对于旧公司法在决议瑕疵救济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决议瑕疵的具体类型以及瑕疵的效力评价上,新公司法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不同的效力评价对公司和股东的行为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规范,也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诚然,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其进步之处,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股东的起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也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依据。然而,审视一番后,我们又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1、当公司的发展若以损害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为代价,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法律自不必对其保护,但若该决议只是违反法律的任意性及一般性规定呢?从超越经营范围的绝对无效到并不必然无效,已然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维持已经发生的商事活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商事活动者的风险的谨慎思考,那么为何不在充分尊重公司自治的前提下能否对决议效力的评价再宽容些呢?2、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以及出现程序性瑕疵时,法律为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而不是无效呢? 赋予当事人就该决议效力的选择权立法者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3、若股东(大)会的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法律应当如何评价呢?直接进行法律评价而忽视事实性的成立与否的问题,是否有欠考虑呢?

二、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理论对瑕疵决议评价的借鉴

对于民商分立与民商分立的争论在近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民法与商法无论在理论还是从实务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二者在许多适用原则上具有相通之处,往往形成借鉴的效果。笔者认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成立与不成立。对于成立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又可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可变更。对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笔者认为其非民事行为法律效力的基本分类。由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在成立时(除附条件外)就已经取得与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样的效力,但是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其生效的持续存在瑕疵,因此对于符合生效持续要件的法律行为,法律将其评价为有效,持续要件无法满足或存在瑕疵的,则由法律评价为无效或是可撤销。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且已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撤销权人如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为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撤销权的规定,究其法理,实则赋予当事人一个选择权。在本文的情境下,即赋予股东对于瑕疵决议效力的选择权。因而,当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或是决议的召集方式、表决方式存在瑕疵时,股东有权选择该决议是否继续有效。但是,既然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是该行为已经成立且已生效,那么既然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或是决议程序存在瑕疵,我们又如何认定该决议已经成立并且生效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

笔者认为,现行《公司法》第22条对于决议效力的评价仍是不完整的。当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如何进行可撤销与无效的评价呢?决议不成立与决议可撤销应当进行严格的区分,前者,股东(大)会根本不具备决议能力、资格或未达到表决书而欠缺成立要件;后者,股东(大)会决议满足成立要件,只是因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而影响决议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只有引入决议不成立的法律评价才是对决议力的完整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评价,对于决议程序瑕疵时,应当认定该决议不成立。

三、决议瑕疵评价之完善——囊括瑕疵决议不成立的效力评价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股东大会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成立和生效也应与法律行为的理论相吻合。那么何谓决议的不成立呢?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的原因是该决议欠缺成立要件,那么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要件是什么呢?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该成立要件。但是从其具体条文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决议不成立的原因要件应当属于程序性要件。如会议的召集和主持的主体不适格,会议及其决议事项通知的方式不合法,会议出席人数不符合法定人数要求等,这些要件都将导致决议的不成立。由于受到股东(大)会决议时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股东大会对决议事项的表决同意数未达最低表决权数,则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而其不成立的理由正是由于这些程序性要件的不满足,使得股东(大)会在决议时,无法形成意思决定机关,因而在欠缺这些条件时,我们认为该意思决定机关不存在,因而其违法作出的决议也是不存在的。

而当股东(大)会决议成立的事实已经存在时,法律才能在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无效或是可撤销的效力评价,这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评价方法也才符合法律的逻辑。那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时,法律对其效力的评价为无效,笔者认为是适合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法律对于公司管理及运行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规定,有些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这些法定条件若不被满足,其最终结果将是自始、当然的无效。这些规定也是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安全以及公司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符合实际需求,也有利于对公司治理形成外部的监督。有些内容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还允许各个公司在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约定,这样的规定既发挥了法律的监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还有些内容是法律规定可以由公司在各自的章程中完全自由的约定。对这些内容,公司法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这样分层次的规定是十分合理以及科学的。因而,在这样完整的规范体系下,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决议内容无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公司法赋予股东撤销权。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充分尊重了公司自治的原则。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约束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因此,当股东(大)会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时,股东享有保持其效力或使其归于无效的选择权。

而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以及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公司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当将其部分认定为可撤销,部分认定为不成立。具体如何区分呢?笔者认为,关于能够促成股东(大)会会议召开的程序性事项,都应当属于成立事项。只有在形成了决议机关之后,才可能形成决议。而可撤销中的程序性事项应当是在决议过程中与行使表决权相关的程序性事项。在这里笔者同意钱玉林教授的观点“事实上,决议不成立与撤销的界限在理论上应当能被划清,即决议不成立时,是因欠缺股东(大)会或决议成立的要件;而决议存在撤销原因时,股东(大)会及其决议都满足了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只是因股东(大)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影响了决议的公正性或正当性,使该决议处于可撤销的状态。”但遗憾的是,钱教授对于可撤销的程序违法与不成立的程序违法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更明确的区分。

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若要建立完善的决议瑕疵评价体系,应当参照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严格区分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与生效。对于股东(大)会不具备决议能力或资格以及欠缺成立要件的决议时,因其未形成决议机关,因而其作出的决议也是不成立的。然在满足了决议资格以及决议成立要件的前提下,法律应当进一步进行效力的评价。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无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应当充分尊重股东的自主选择权,符合公司自治原则的要求,赋予股东对瑕疵决议的撤销权。对于决议成立后,若存在影响其持续有效的程序性违法事由时,法律也应当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2.

[2]张景霞.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撤销之诉[J],法制与社会,2008(7).

[3]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4.

[4]梁慧星.民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10.

[5]高富平.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3.

[6]安辉、张金星.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诉讼若干疑难问题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4.

公司决议 篇12

一、《决议》文风的特点

一是鲜明朴实、文字凝练。全文共列举了当时红四军党内军内需要解决的8个方面问题, 并分别从问题的表现、问题的根源、纠正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没有虚话和套话,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决议中的文字言简意赅, 没有过多的修饰语, 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适宜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官兵阅读和学习。

二是条理清晰, 论证严密。文件按照“问题-原因-措施”的逻辑脉络和“实践-理论-实践”认识规律, 层层推进、事理结合、史论并用, 对每一问题都归纳列举几种现象, 针对现象剖析原因和根源, 在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分析透彻、操作性强。《决议》针对红四军内部存在的问题毫不隐瞒地、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分析梳理, 无论是关于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问题, 还是士兵政治训练问题、优待伤兵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特别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具体全面, 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是问题集中, 思想深刻。《决议》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 并没有开“中药铺”, 而是梳理归纳了红四军内部非常紧要的8个方面问题, 其中3个问题涉及党的思想、组织和教育, 另外5个问题涉及军队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尽管所讲的问题细小, 但其中涵盖着红四军建党、建军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制度问题, 时至今日, 虽然列举的现象和问题有的早已不存在了, 但决议体现的思想要求和基本方法, 仍然对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决议》对改进文风的启示

(一) 平实化作风是优良文风的内在根源

文风体现作风, 作风决定文风, 不良文风的总根源, 主要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此, 我们要贯彻落实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改进学风和文风, 精简会议和文件,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反对弄虚作假。一是反对形式主义的作风, 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就是写文章大标题套小标题, 一二三四, 甲乙丙丁, 作报告一国际, 二国内, 三边区, 四本部, 就是有人总结的“词典”一样:开幕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套话连篇、穿靴戴帽, 实则言之无物, 不知所云。所以, 我们应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 坚决纠治“长、空、假”的文风, 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 少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多讲一些管用的实话, 少讲驳不倒但没有用的“真理”, 多讲反映客观事实的话, 少讲一些照本宣科的话, 多讲一些有感而发的话。二是反对官僚主义的作风, 提倡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人民的公仆, 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 是很难写出解决问题的文章、说出人民群众爱听的话, 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 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 才能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 才能体现群众意愿, 合呼群众心声, 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三是反对弄虚作假的作风, 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弄虚作假的主要表现就是夸大其词, 文过饰非, 把个别的写成普遍的, 把偶然的写成必然的, 把计划写成总结, 把理想写成现实。

(二) 大众化语言是优良文风的时代特征

《决议》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 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深理论, 其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见的, 群众所关心的, 所用的词汇都是官兵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的通俗语言, 如“上门板”、“闲杂人”、“卖假膏药的”等官兵一听就懂的直白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也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因此, 语言必须体现时代性, 突出大众化, 才能有生命力、吸引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以,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主旋律, 紧贴实际, 在写文章、作报告时少一些高深理论、多一些通俗语言, 少一些陈词滥调、多一些新鲜语言, 少一些官场化语言、多一些群众化语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 大众化语言的一个时代标志就是网络化语言。不懂得网络语言, 就不会懂得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些“暗语”, 不会明白年轻人的“心”。所以, 我们不仅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语录, 更要学习和运用人民群众的新鲜语言, 不仅要学习和运用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更要学习和运用网络语言中有价值的词汇, 及时掌握和了解网络流行语及其含义, 用辩证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接纳和汲取网络语言, 调整和创新语言风格, 滋养和丰富语言系统, 走进广大网民的语言世界,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鲜语言同他们交流, 在相同的语境中增强思想交流的效果。

(三) 严密性论证是优良文风的逻辑要求

上一篇:合作与分歧下一篇:快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