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2024-06-15

地震知识(精选12篇)

地震知识 篇1

2015年4月25日, 尼泊尔境内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至少八千多人死亡, 两万多人受伤。一时间, 地震这种地质灾害再一次成为世人密切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此谈一谈地震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这种由于地壳内部结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地震, 也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多, 破坏力大, 波及面广, 往往引起重大灾害。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天然原因引起的地震, 除构造地震外, 还有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地下岩洞塌陷而形成的陷落地震等。相比之下, 这两类地震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

二地震的几个要素

地震发生时, 岩石圈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的大小, 地震又可分为浅源地震 (<60km) 、中源地震 (60~300km) 和深源地震 (>300km) 等类型。震级相同的地震, 震源深浅不同, 破坏程度不同, 震源越浅, 破坏性越大。“4·25”尼泊尔地震的震中位于其著名的旅游城市博克拉, 震源深度为20km, 属浅源地震, 加之震级较高, 故危害很大。

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 (即烈度) 相等点的连线, 叫等震线。理论上的等震线呈同心圆状 (图1) , 离震中越远, 数值越小, 这主要是因为震中距越大, 烈度越小。但实际上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影响, 等震线是不规则的。

三震级与烈度

在此重点谈一谈这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由于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的, 所以常见到里氏震级的说法。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 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 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的地震, 一般人无感觉, 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称为破坏性地震。

上已述及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和影响的程度, 叫地震烈度。它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的远近、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2008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相对来说更具专业性, 从仪器测量的角度, 增加了地面加速度和地面速度两个峰值。但对于一般公众来说, 1980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更加通俗和容易理解。广大读者通过此表会对烈度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

谈到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 烈度越大。震级如同炸弹的爆炸力, 取决于其中TNT的含量, 是一个固有值。烈度好比是炸弹爆炸时的实际杀伤力,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次地震发生, 只有一个震级, 但造成的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以“7·28”唐山地震为例, 震级为7.8级, 震中烈度为Ⅺ度。而受其影响, 天津市的烈度为Ⅷ度, 北京市的烈度为Ⅵ度, 再远至石家庄就只有Ⅳ、Ⅴ度左右了。这足以说明, 一次地震, 震级只有一个, 而烈度有多个。

四地震的分布

从地质学上讲, 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是地震、火山活动最频繁发生的地带 (图2) 。世界上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主要包括日本、我国台湾、菲律宾、新西兰和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这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发生的地带。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即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主要包括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上述尼泊尔大地震皆发生于此地带。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地壳不稳定, 是个多震的国家。台湾地区是全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华北京津唐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青藏高原及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比较多, 西北地区也有分布。

五地震的危害及防御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可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交通通信中断, 强烈地震可造成地裂, 并能诱发滑坡、崩塌、海啸、火灾和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 往往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资料显示:“5·12”汶川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人民币的严重危害;“3·11”日本宫城县海域地震, 除造成15000多人遇难、2600多人下落不明的人身危害, 经济损失也高达1.36万亿人民币, 甚至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一度造成世人的恐慌;历史再往前翻, 1976年, “7·28”唐山大地震更是以死亡24万多人、伤16万多人的重大危害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痛苦记忆里……

当前, 地壳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加强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世界范围内一张庞大的地震监测网在昼夜不停地监测着地震的动向。虽然地震预报仍具有“长期准短期不准”的特点, 但科学在不断进步, 监测和预报水平在不断提高。仅我国, 目前成百上千个地震监测台 (站) 和网点,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监测预警系统;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防灾减灾工作深入人心,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确立, 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地震自救方面的知识通过网络媒体、电信通信等手段不断普及;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展望未来, 人类抗击并战胜地震灾害的能力必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地震知识 篇2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二、我国地震带分布情况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三、汶川地震为啥特别“凶”?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张国民说,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大地震后如何自救与互救?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震时人们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1.学校的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家庭的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3.公共场所的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4.户外的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5.遇到特殊危险时的自救方法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6.如果被埋压如何处理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7.积极参加自救互救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8.灾后特殊情况下的生活小常识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二、我国地震带分布情况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三、汶川地震为啥特别“凶”?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张国民说,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大地震后如何自救与互救?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震时人们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1.学校的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家庭的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3.公共场所的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4.户外的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5.遇到特殊危险时的自救方法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6.如果被埋压如何处理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7.积极参加自救互救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8.灾后特殊情况下的生活小常识

知识和知识正在相爱 篇3

从《黄帝内经》的编撰可以看到,最经典的著作要经历长时间的累积与打磨,其内容是处在一个生长过程中的。

而今天,互联网在压缩并推动这个知识生长、交配、衰亡与繁殖的过程。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对许多中国人有着深远影响,我自己就获益甚多,我很喜欢读他的原著,比如《旁观者》。

有一天,我用互联网去搜索“德鲁克”三个字时,看到了各种有关“德鲁克”的提问和回答—有的人对德鲁克的管理理念和明茨伯格的管理理念区别不甚清楚,有的人在运用德鲁克的思想中出现了迷惑,而从专业人士到学生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种种回答。各种提问和回答其实是对德鲁克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做出过解释的人还可以看到他人的解释,并因此不断调整了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与知识相遇,知识与知识相爱,知识与知识生产出新的知识,聚合成一个庞大知识体系的过程,累积下来构成了另一个全新的有关“德鲁克”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内容和它的应用领域,可能德鲁克自己都没有想到。

最近,《千里之外》这首歌非常流行。在周杰伦和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之前,《千里之外》可能是一首诗里的一句,也可能是论坛里别人嘲笑某一个人愚蠢程度的一句话,当“千里之外”和流行歌手周杰伦、费玉清以及“中国风”的概念结合,“千里之外”变成了另外一个概念。

而人们对于“千里之外”的音乐风格、文化意义的探讨,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体系,这是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个知识体系的生成过程也被记录在了互联网中。互联网把这个知识的生成过程压缩、放大,并且保留,50年后,人们通过搜索,依然可以看到“千里之外”这个文化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表面上像风一样来得快去得快的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也能像病毒一样植入社会肌体。

管理上,我们也必须重视知识的生长过程。

有很多人在探讨为什么国美能那么成功,有人认为是因为国美发展战略高明,有人说是因为国美成本很低,所以有“价格屠夫”之称的它能迅速攻城略地。但我看到有一篇文章,它把国美的成功归功于其内部的操作手册,这些手册可以把开一个店的所有过程都记录下来,包括如何选址,如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如何进行卖场的陈设。

这本手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多年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从而日趋完备。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知识管理过程——知识在不断生长,并且以某种形式固化下来的过程。现代企业大都是知识型企业,如果它们能够把日常中遇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好,变成一种法则,形成一本真正务实的操作手册,它们就能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生长和传播,建立高效的企业文化。

地震知识 篇4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二省大三乌中市交镇地小界处学之处桐乡校市。的乌北强镇端, 具烈典京反型江杭大响南运, 水河全乡特西侧国, 征2西, 2完临个整地湖州省保市市, 存组着晚北界织清江2和苏万民国吴江多时县所, 为期水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阁、乡古阅桥镇读梁的各、石板巷风貌科和教格、茅学局。、盾以科河故居普等成街、独, 文街具江艺南桥相、连韵味文, 的化建依河等筑筑因各素屋类, , 体现了中水精镇品一文体, 国章组古1典织20民起居水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以和、为课美件”设的人计文征思文想, 58以0其0自多然篇环境, 和在人全文国环境各和地谐中相处小的学整体校美掀, 起呈“现江数

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字阅读”热潮。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

教学参考资料长的和仍免石居费住板小赠街其中送上的火, 可乡民热以, 进就倾听行脚会让中步人, 有在另为一一种庆亲小巷祝上切自教的然师的回音节感。觉来。临漫, 步于即古日镇绵起延全一国里多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地震知识竞赛总结 篇5

在学校政教处、各班主任以及所有学生的共同积极努力之下,我校的地震知识竞赛圆满成功。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是活动成功的前提。学校政教处在比赛筹备阶段召集各班班长进行竞赛宣传,动员各班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家都知道本次竞赛,加大了参赛队伍,为选拔出优异的选手提供了便利。同学们积极对待本次竞赛,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掌握有关地震的知识。经过比赛的认真筛选,最终评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比赛成绩如下:

一等奖:七年五班朱喜庆

二等奖:七年五班王馨宇七年三班程丽伟 三等奖:七年一班徐瑞雪七年二班李佳霖七年三班李炜七年四班崔凤坤七年五班朱栏军

本次地震知识竞赛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防地震知识的了解,掀起了同学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高潮,为进一步普及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 篇6

我们熟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地理知识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获得地理知识的实践有两类,一是个人自己的观察,二是听别人的讲述,或看书刊、看电(视)影、看照片。第一类实践是有限的,如上面所说。第二类实践(或说间接实践)可能更高级,更丰富,但因为是借助他人的观察,终究也是有限的,加之他人的情况各色各样,转述出来的地理知识不仅不完全,也会变化多端。

记得第一次看《马可波罗游记》,总觉得他描述的不像是中国,就像看过去西洋人写生中国的楼台亭榭,画出来的总像是“西洋楼”。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问题,我一直以为是译者好用西式言辞句法的缘故。但细看它的内容,发现不只是言辞句法的问题,而是马可波罗的喜好不同,选材不同,他不但“有眼不识泰山”,也无视古长城的存在,游记中全无它们的踪影,令读《游记》以了解中国地理的欧洲人,不知有泰山、长城。而对中国人来说,没有它们就不能算中国。记述地理知识,用钱锺书先生的比喻,“拾在篮里都算得菜”,但拾什么菜,因人而异。中国古代士大夫“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意大利商人却爱城市、市场、女人,所以,苏东坡等人笔下的中国地理与马可波罗之辈笔下的中国地理怎么能一样?

学者们认为口述、书刊、影视、照片都是储存和传达地理知识的“文本”(text,说白了就是课本),你我的地理知识大多要仰仗它们。但对它们所储存和传达的地理知识的可靠性(或曰属性)问题不能置之不理。在英美地理学界,考查地理知识的属性是一门严肃的学问,称作geosophy,这个字由标志地学的词头“geo”和哲学一词的词尾“sophy”组成,可译作“地理知识论”。“地理知识论”所说的就是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美国“新文化地理学派”的学者极为重视这类问题的复杂性,并基于这种复杂性,向老牌文化地理学派,即所谓“伯克利学派”发动过不客气的批判。那些年轻的文化地理学者指出,口述、书刊、影视、照片中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客观的、中性的,而携带着很浓的时代特点、文化特点、民族特点、思想(理论)特点,甚至个人特点。尽管科学描述企图消除那些特点,建立一种公正、客观、准确的描述,然而在人文地理描述上缺很难达到“科学”的标准。不少外国旅游者到中国专门爱看传统的东西,过去我们一度把传统理解为落后丢脸,便以为外国人心肠不好,专拣我们的丢脸之处,要到外部世界去“污蔑、造谣”。现在我们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

地震知识 篇7

面同中z|?学敎师敎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同”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朮, 开发建设了“中+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敎育部敎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早“中国知同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敎育装备部门、电化敎育部门和广大中+学校的強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 +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敎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敎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敎师节来临, 卽日起全国中 , 丨、学敎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同"提供的敎学资料费, 毎个学校限额3名。

地震知识 篇8

面向中, 卜学敎师敎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同”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朮, 开发建设了“中, 丨、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1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敎育部敎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丰“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敎育装备部门、电化敎育部门和广大中, 丨、学校的強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 , 丨、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敎f?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敎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敎师节来临, 卽日起全国中 , 丨、學敎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T提供的敎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地震知识 篇9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谈谈让学生知道的地震知识 篇10

一、地震的产生及分布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即内力作用) , 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 叫作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 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 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 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 破坏越大, 但波及范围也越小, 反之亦然。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 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衰减也较快,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衰减也较慢, 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 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 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地震发生时, 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 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横波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 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 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 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 70%~80%的建筑物倒塌, 人员伤亡惨重。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的东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边疆是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经过的地方。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我国今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 其震源都是不超过30公里的浅源地震。如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二、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

地震发生时, 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 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 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 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 而以左右摇摆为主, 而且声脆, 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震时是跑还是躲, 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 (旁) 、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 蹲下或坐下, 尽量蜷曲身体, 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 掩住口鼻。避开人流, 不要乱挤乱拥, 不要随便点明火, 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对于不同情况总结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在教室内, 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 地震时,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 一般有12秒钟, 此时要保持冷静, 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 不要耽误时间。能撤离时, 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 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来不及撤离, 应就近避震, 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大声叫学生“快藏在课桌下”。前提是天花板不会落下。同时学生也要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 脸朝下, 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 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 低头, 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 低头、闭眼, 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 有可能时, 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以防灰土、毒气。学生也不能乱跑, 千万不要跳楼!因为并不是每次地震都要房倒屋塌, 而且从三楼以上往下跳, 易摔伤或被掉下的物体砸伤。直到震动停止再让学生迅速、有序转移到操场或开阔地方。

2. 在室外时, 应根据所处位置, 快速转移到最近的安全地带。如在学校操场, 可原地不动蹲下, 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电线杆、路灯等。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在工厂附近时, 要远离化学、煤气、油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有毒的设施;遇到火情时, 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 脱下燃烧的衣帽, 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 或卧地打滚, 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 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在山区, 要远离陡坡, 避开由于地震可能引起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三、震后救助及应对措施

强烈地震后, 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 处境可能继续恶化, 为了免遭新的伤害, 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 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 闻到煤气、毒气时, 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 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 以防余震发生后, 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 尽量保存体力, 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 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 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 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 要想法包扎, 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 救援人员未到, 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 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 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 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体会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要点 篇11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是学好平面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掌握这一章节,我建议同学们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 体会知识结构

二、 明确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探究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探索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应用.难点则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易混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过程中应用的化归思想需深入领会.

三、 理解知识要点

1. 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 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边,在被截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向,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图2中的∠1和∠2分别在直线c的同一边,并且都在直线a、b的上方.同位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在判别“同位角”时,注意位置上的两个“同”: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边,在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向.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2) 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被截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图2中的∠2和∠7分别在直线a、b之间,并且在直线c的两旁.内错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内错角的特征: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截线的两旁.内错角不一定相等.

(3) 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被截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图2中的∠2和∠5分别在直线a、b之间,并且在直线c的同旁.同旁内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同旁内角的特征: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截线的同旁.同旁内角不一定互补.

(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都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将其分别从图中分解出来,得出其基本图形可分别形象地记为“F” 形、“Z”形、“C” 形.当图形较为复杂时,一定要观察清楚同位角(或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的.另外这三种角讲的只是位置关系,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

2.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具体做法:要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首先需要两个角,并且这两个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其次是要具备角的大小相等或互补.在两者都具备的前提下,两条被截的直线互相平行.

3.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①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不要误认为凡同位角、内错角都相等,凡同旁内角都互补.

4.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1) 平行线的性质和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前提和结论恰好相反,运用时关键是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前提和结论.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由角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推得直线的位置关系,而平行线的性质则是由直线的位置关系推得角的数量关系.

5. 图形的平移

(1) 图形的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的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平移运动时,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图形的平移由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平移的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2) 图形平移的性质:①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即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平移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②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③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3)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 画平移图形:画平移后的新图形,要首先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再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位置,最后按原有的方式依次连接,就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作图的依据是平移的性质.

(5) 图形平移的应用:利用平移的性质可以巧算某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还可以设计美丽的图案.

6. 认识三角形

(1)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内角和3个顶点.

(2) 三角形分类:① 按边分类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② 按角分类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要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可以用两条较小的线段长之和与最大线段长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4) 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①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垂直于三角形的一边,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并且3条高相交于一点.②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三角形一角所成的两个角相等, 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并且3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③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一边为相等的两条线段,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并且3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7. 三角形的内角和

(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揭示了3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3) 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性质:①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就是三角形某个内角的邻补角.②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地震知识 篇12

日本知识地图的研究现状

为掌握知识地图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笔者依次在日本CiNii (CitationInformation by NII) 学术信息数据库、JAIRO (Japanese 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 Online) 、KAKEN (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 上以知识地图为检索词对题名、关键词、摘要等循环组合检索。

通过检索发现在CiNii中有64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 而JAIRO上仅检索到4篇 (其中2篇与CiNii重复) , 在KAKEN上检索到相关已立项的项目为11项。研究文献具体如下页表所示, 文献数目最多的是教育支援类, 占总体的48.4%, 其次是信息处理类, 占32.8%, 最后是经营经济类, 占18.8%, 从比例上看可见知识地图主要是应用在教育支援方面, 比较多见的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和数据库。例如, 《基于知识提示学科关系的学习履历系统》 (池田, 2009) 将理工专业本科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以知识地图方式进行构建, 然后与对应的履修科目和学习成绩进行关联, 对学生和教师提供自我分析、知识分析等功能;《基于WEB的协同学习条件下采用手机终端的形成性评价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永井, 2004) 则是采用知识地图构建基于BBS的学习支援系统, 对中小学生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进行协同学习的实践研究, 特点在于采用手机终端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 还有数学、医学、理科等学科的教学辅助实践研究, 部分文献还涉及焊接加工等职业技术学习、电子教材开发、电子学习档案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比较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援教育实践内容, 侧重于将知识地图置于具体的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信息处理类文献中, 除涉及系统和数据库外, 还有涉及本体 (ontology) 研究、多媒体处理、信息检索等方面, 侧重点在于知识的结构化和可视化。例如, 《日语本体词典系统Ontolopedia的构建与兴趣抽取方法的应用探析》 (宫城, 2009) 采用Wiki百科作为语料库开发日语本体词典系统, 根据用户在Twitter上的投稿信息进行兴趣倾向分析, 以知识地图进行系统评价实验。

经营经济类的文献相对偏少, 主要涉及企业管理、经营模型、知识资产等方面, 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进行分析、评估。例如, 《提高企业实力的公司内部信息流通和利用方法——构建知识地图达成经营课题的战略领域》 (田中, 2005) 就提出采用知识地图提高企业在经营分析和信息沟通方面的能力。

从图1的时间分布上可见, 最早的知识地图研究在1994年, 之后逐年递增, 到2008年为顶点, 其后又开始减少。究其原因在于知识地图构建主要应用于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 需要依据严谨的构建步骤, 对于各个节点的名称、内容等信息需要复杂规范化定义, 研究应用面相对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递增状态。

另外, 在科研立项上, 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和日本学术振兴会所立项的课题中涉及知识地图的有11项, 其中教育支援为9项, 数据处理1项, 几何学分析1项。教育支援方面主要有教育课程开发、教辅支援系统开发、教材开发、学习实践分析等内容, 如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地图开发知识连锁体验教育课程, 利用学习辅助系统提供知识关联地图和活动场所提高协同活动的效率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知识地图表现知识结构的E-Learning, 以知识地图构建系统促进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开发科学教育课程, 基于学习活动中的分散知识研究自我效力感发展情况, 以学习履历和知识地图分析探究型学习过程等。由此可见, 科研立项的侧重点也是与上述文献分析结果相同, 即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以促进教育实践。

日本知识地图的商业化应用

由于知识地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地图形态可视化和结构化地展示信息, 因此除在教育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外, 日本还将知识地图应用于商业模型、企业信息管理、社交网络服务、公益活动、宣传展示中。商业应用上有日本Knowledge Produce股份公司提出创建历时性的知识地图, 以“KONISHI方法”在知识地图上通过分析、综合、关联、类推、创意、决断、模拟等步骤后认识对象领域中存在的各类情况策划剧本, 强调以相关性构建整体结构, 记录并保留各类信息源和相关信息到最后一步, 信息要以客观事实为中心, 在信息的配置和关联上再以主观进行分析 (如下页图2) 。

将知识地图作为可视化的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ShareWis”, 它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系统, 利用地图的可视化方式做用户界面, 辅以基于Facebook、Linkedin等的SNS功能, 这样不仅将知识关联起来, 也将学习者的交流关联起来, 并可以保留学习履历和社交记录 (如图3) 。目前开发有Web网页版和手机APP应用版, 用户可以在免费注册后学习和发布课程, 现有外语、数学、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数十种课程, 类似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将知识内容以课程形式予以展示, 所有课程均以地图方式构成, 同类课程构成一个区间, 放大后逐层显示。具体操作就是需要在地图上通过放大缩小选择课程, 以主节点为课程名称, 节点边有课程简要文字介绍, 点击主节点可放大进入该课程的所有单元一览页面。除在地图上缩放选择课程外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检索课程。每个课程下由简到难分为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均控制在5~30分钟左右, 一个单元学习完后提供选择、排序、判断等以客观题为主的自测练习题, 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其他用户进行SNS互动, 系统提供课程管理、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提醒等功能, 学完的课程会以不同颜色显示。

这套系统还支持用户自己创建课程, 支持图片、文字、声音、视频、链接等多类元素, 创建时系统会自动引导用户非常容易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 包括课程单元设置、教学内容展示、练习题设置, 等等。虽然目前大部分课程都为用户个人或者公司团体制作, 带有免费宣传做广告的倾向, 但是所有课程均是免费开放的, 实现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除上述应用案例外, 还有用于癌症宣传的公益性知识地图, 用于职业技术考试的技术知识地图等, 这些案例都突出了知识地图在可视化和结构化上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记

知识地图由于定义比较模糊, 容易让人从字面上误解为简单的知识点的关联性排列, 而忽略了知识结构化表征的这个特点, 而知识地图构建最难的地方恰恰在于结构化。因此, 日本的知识地图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狭义上的知识地图, 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数据库和可视化手法构建知识地图, 相关文献比较少, 而商业化应用上则多采用广义上的知识地图, 实际上则是类似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等的表现手法, 很少见到能从狭义上对知识地图进行数据构建, 对知识节点进行标准化抽取和描述的案例。今后日本在知识地图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如知识地图在大数据分析、本体研究、数据挖掘方面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CiNii http://ci.nii.ac.jp/.

[2]JAIRO http://jairo.nii.ac.jp/.

[3]KAKEN http://kaken.nii.ac.jp/.

[4]ShareWis http://share-wis.com/.

[5]ナレッジマネジメントhttp://home.att.ne.jp/sea/tkn/Issues/Issue-KM.htm.

上一篇:共同管理下一篇:生物医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