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不成功

2024-08-15

人生可以不成功(通用6篇)

人生可以不成功 篇1

2007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朱虹璇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后, 发现身边尽是各个省市的状元, “在这样的环境里, 没有人会特别说起状元的话题。刚开始会觉得有点失落, 但对我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我想, 既然没有状元的优势, 那就争取在各个学科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得出色一点, 得到大家的承认。”

“状元意味着过去, 不代表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施克灿认为, 不勤奋的人, 不愿努力付出的人,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 学习偏科的人, 是不可能成为状元的。但是, 状元的成功只是对学生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的评价, 状元进入大学以及以后进入职场, 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机遇、社会背景、人脉与情商等因素。“就像古代状元走上仕途之后, 也不见得都能成为名臣良相, 历史上的名臣虽然大多有科举功名, 但许多普通进士政绩超过状元的也比比皆是。”

上周,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 对4 069人 (其中“80后”占53.8%, “90后”占20.6%) 进行的调查显示, 仅有27%的人肯定高考状元会成为以后的职场佼佼者, 34.4%的人持相反态度, 62.9%的人表示不好说。

日前,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对我国1977~2008年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调查也发现, 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 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现在我们评判一个人, 不会拿高考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缪蓉认为, 古代考取状元或许就会当上一个大官, 现在没有那么强的因果关系了。“人生的成败并不在于你是不是第一名, 或者考进了哪所学校, 现在社会评价是多元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关键是能否选定一个真正有兴趣的目标, 并为之长期奋斗。”

调查显示, 70.7%的人认为高考状元不一定是人生的成功者。

人生可以不成功 篇2

成功是练复制都复制不了的,什么是复制呢?在电脑上我们经常都会用到这一步,为什么呢?因为方便,因为快捷。但是成功最重要的一步,不是你复制了,是你能不能粘贴,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并没有说完整的实话,因为他们也没有义务来让你成功。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绝对粘贴不了,因为你不是他,你也没有他走过他所走过的路。在我大一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我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赶往武汉汉口那边去面试(我在武汉江夏读大学),做了几个小时的公交,最后被拒绝!现在我的依然记得我在车上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成功的人总得走这一步。

有点自嘲的意思,也有点给自己打气的成分。但当时我的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因为我压根就没想过自己会创业。20我遇到最厉害的就是30岁上下年薪超过十万的人,那个时候的我听到他们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我想那就是我想要的成功吧!

后来我毕业上班了,遇到了年薪三十万的总监;后来我创业了,遇到了一年挣上百万的90后;后来我来了深圳,遇到了靠金融,靠投资,靠运营年入上千万,上亿的企业家也比比皆是。

在一年前我以互联网名人为目标,以80后互联网传统站长为目标,以我能够踮起脚就能碰触的人为目标!但那只是一年前,那只是我毕业一年涉世未深的思想。

后面我发现我谁都不能复制了,那是他们的成功!他们有的没有写文章一样成功,他们有的不创业一样成功,他们有的没有再20岁上下就开公司一样成功。太多太多的人让我不知道复制谁,试问连复制都没有,我去粘贴谁的成功呢?

我自己都不清楚我能粘贴谁的,直到后来我放弃了复制别人,别人总归只是别人。同样别人没有写的文章我写了,别人没有创业我创了,别人没有进入一个好的行业我进入,别人没有稳扎稳打我做了,谁能确保我不能成功呢?

李舒宇 人生没有不可以 篇3

时刻挑战自我

内蒙古姑娘李舒宇虽然是个85后,年纪轻轻却有过不少跨界的经历。李舒宇告诉记者,她有个画家舅舅,受其影响,小时候总觉得画画挺好玩的,高考的时候自然而然报考了美术院校,顺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的是3D游戏设计。彼时,在重庆读大学四年级的李舒宇就开始工作了,给一家游戏开发公司做3D设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那种3D游戏,我那时候每3天做一个角色,从建模、贴图开始,做好之后一个个摆在自己面前的工作台上,可有成就感了。”

工作了1年之后,让所有小伙伴大跌眼镜的是,在自己的领域相当出色的李舒宇不干了,理由是她想让自己体验一下全然不同的人生。李舒宇在大学的时候曾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主持,对这方面很有兴趣,而她是个行动派,笃信有了梦想就要立马去追求。于是她收拾行李去了北京,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

“走到现在我一直很顺,好像凡是自己想做的事都能做成。小时候想学画画,就成功考进了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了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开始做3D游戏设计;工作了一段时间想换专业,就顺利考进中国传媒大学;再后来想做女主播,现在就成了女主播。”对于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李舒宇觉得顺理成章。“其实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带来成就感。原来做好一个娃娃摆在手边,那种成就感是真实可触的。而现在每完成一期节目,也有一种媒体人的自豪油然而生。”

不渲染辛苦

听李舒宇轻描淡写地描述一路走过来的顺理成章,几乎要让人以为一切就是这么轻而易举,想到什么就去做,然后便成了。但事实是,世上根本就没有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先前毫无播音经验的女孩想要考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没有经过认准目标的默默努力,如果没有从无到有地一点点积累知识,不可能顺利完成挑战。李舒宇不是一个喜欢渲染辛苦的女孩,她喜欢在事成之后云淡风轻地告诉你:“人生就需要自我挑战,过程里肯定会有艰辛,但也有乐在其中,我很享受。”

今年1月份,李舒宇被选进成都电视台,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又回学校完成了论文,终于在今年夏天正式在成都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她现在主持的《真实人生》是一档深度报道的专题节目,时长25分钟。这对新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李舒宇用她一贯的柔韧劲积极应对。

现在的李舒宇,住在电视台的宿舍里,生活里的每一分钟几乎都奉献给了工作。“上午9点半进化妆间,10点半开始录播1—2期节目,中午配音,下午审片,然后和节目编导交流。晚上没事会拿出稿件琢磨琢磨配音的基调。”李舒宇告诉记者,她在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现在来了成都,一切都是新的,暂时还没有条件考虑这些爱好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一心扑在全新的事业上。她相信这个城市不会辜负她的努力。

Q&A

学到的东西永远在自己手里

Q=《成都女报》A=李舒宇

Q:到成都还没几个月,对这里的生活习惯吗?陌生感消除了吗?

A:我周末会去市内的景点玩玩,在慢慢熟悉这个城市,一点一点结交和笼络了一些小伙伴,一切都在熟悉之中。对一切充满了好奇,这种感觉很好。

Q:对自己有什么近期或者长期的规划?

A:近期规划当然是多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女主播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演播室,应该多出去采访,多做各种类型的节目。长期的规划是想把自己的节目做好,即便是做一个全能型的女主播,也应该有一档自己的代表性节目。

Q:转行之后之前学的专业知识会不会浪费掉了?

A:学到的东西永远在自己手里,永远不会忘记,又怎么能叫浪费呢?我现在还常常画画,对于绘画有个人的鉴赏能力。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挺好的。

Q:会不会有一天觉得播音没有挑战性了,又爱上别的事情?

A:太折腾了,喜欢一件东西不能老变啊。其实我做事情还是一心一意的,做的时候总会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做到最好。这一次应该是一辈子的选择了。

Q:如果要给你现在的状态打分,你愿意给自己打多少?

A:这太难啦,人最难认清自己了,对自己的感觉也是多变的,一会儿自我感觉特好,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什么都还不行,还真没法给自己打分。

成功不可以复制议论文 篇4

治理是种挺复杂的劳动,怎样才能搞好企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俺认为,一些想法的正确与否,是没法确定的。即使一套治理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成功了,这套治理思想/方法不见得就是成功的必然,失败了,也不见得治理思想/方法就是其失败的根源。但是,俺也不得不无奈的承认,胜者王侯败者贼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已经成功的,极少会遭到置疑。

许多个体指企业的成功经验被精心诠释和雕琢成了治理理论理论的高度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其中不乏打哪指哪的“诠释”与“雕琢”,追捧者趋之若骛,追捧只是因为它成功过。但是,俺执着的认为,人最轻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骗。看到的是成功,但是不一定看到了成功的原因,一厢情愿的认为它的方法促使它成功,不一定是正确的。即便其方法是非常正确的,也要有各种内部、外部的环境支持,当环境变化了环境一定会变化,并且一直在变化,方法的适用性,也随之变化了,变得更适用还是变得完全不适用,我们并不知道。某个俺想不起来名字的名人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环境变化了,所以我们需要再次实践才能知道它是不是正确。

俺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治理者运用自己的聪明、能力,经营和治理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企业,而不是他在治理过程中应用了,或者创造了多少治理理论。

治理行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性这也正是不可随意套用治理理论、治理模式的原因,一个优秀治理者的治理方法上总会有自己的一些思想极可能是感性的东西,并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和外部环境。成功的案例永远存在,但是成功指相对高层次成功,一个能盈利的杂货店不在此列却不可复制由于环境在变化,同样的方法,却不会再有同样的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已经成功的,必然有值得借鉴之处,然而,看清成功揭示的本质问题,理解其得到成功方法的思维方式比直接套用其方法更轻易或更有可能造就另外一个成功。嘿嘿,俺语言功底太差,有点像绕口令了,对不住各位看官了。

成功没有定式,不要相信踏着巨人的脚步就一定会成长为巨人。

后记

杜鹏程:不只是宝洁模式可以成功 篇5

乐呵呵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杜鹏程,怎么看都找不到他10年前的影子,虽然记者并没有在那时见过他。但那时的清华大学校园歌手与其现在的职场奔波,二者的影像无论如何也无法重叠在一起。杜鹏程甚至希望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他的名字。如果一定要称“宝洁系”或把宝洁界定为“中国营销第一部落”,他说:“我会脸红的。”

宝洁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行业

1996年进入宝洁CMK(市场研究部),2000年从资深研究经理任上离职,杜鹏程的宝洁履历不算太长。

杜鹏程认为,宝洁进入中国后,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这就是市场研究。宝洁的市场研究把“营”和“销”两个字真正联系在了一起,不光要做消费者研究,还要做购买者研究。很多企业根本不明白这一点。实际上,谁用和谁买,往往不是一回事。杜鹏程举例说,比如某人常用海飞丝,但是他可能从来没有去商场买过,都是他妻子买的。而购买的很多因素都是现场引起的,如果这个人的妻子从没看过相关媒体的广告,情况就不一样了。宝洁的市场研究部门要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把产品的购买过程和消费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包括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货架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

在杜鹏程看来,宝洁为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为很多调查方式建立了一个标准。这与宝洁的一贯做法有关,宝洁从1924年开始运用市场营销手段。而很多中国同行的老板却会说,为什么要做市场研究?我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了,而且这个产品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于是大赚一把。杜鹏程感慨道,在市场初级阶段,天才用眼睛看一眼就能发现市场空当;而竞争到了一定程度,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时候,就很难凭感觉发现,这时需要对市场进行研究,进行测试。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天才也会没辙。而握有市场研究这个常胜法宝的宝洁,推出的产品成功率很高,对新的机会把握得很好。

把宝洁称为“系”为时尚早

尽管宝洁对市场研究很有远见,但杜鹏程显然无意神化宝洁。事实上,宝洁的市场研究系统是内部自建和外部购买结合起来的。任何一个人在长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在不断的测试中,就可以总结出标杆,从而判断出结果来。譬如有一个指标叫做购买兴趣,意思是:产品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有60%以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产品就可能成功;如果低于40%的话,产品最好不要推出,因为这只代表了一部分人一时的兴趣。现在有些市场研究公司就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使用自己的标杆。

还有一点,虽然宝洁人善于学习,但是宝洁之外的人可能更能占到学习的便宜,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少走弯路,站到宝洁的肩膀上前进。杜鹏程说:“我们大学学微积分,把牛顿、莱布尼茨以来一两百年的研究一年就学完了。”事实上,从1998年以后,不单是宝洁的营销思想,很多企业特别是日化企业,其基本的策略思想已趋于一致。而统一、康师傅方便面的营销模式、韩国三星的营销模式虽然跟宝洁不一样,但也取得了成功。反观中国保健品营销,保健品生产企业采用了4A公司不可能采用的媒体营销策略,它们也成功了,比如说脑白金、哈药集团等。中国人找得到自己成功的模式,不一定只看宝洁。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宝洁有168年历史,生命力强大,纠错能力强,把成功变成了一种必然。而中国的企业则要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努力把偶然的成功做成必然。

正因为相信“宝洁营销模式不是唯一的成功模板”,而且走出宝洁的人不可能照搬宝洁模式,所以杜鹏程明确表示不赞成把宝洁称之为“系”的说法。在他看来,刚离开宝洁的人也许还会说话时夹带着英文,用英文来表达比用中文来表述还要顺畅,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些都会改变。“如果要称为‘系’,像当年的黄埔军校那样,宝洁现在的影响力还不够──可能还要再过10年吧。”

人生可以不成功 篇6

诗里的情境同王维大部分诗歌一样,静谧、寥落但是脱俗。

作家辛夷坞说,她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正是不想过可以想象的人生,

她也很喜欢王维的那首诗。

于是,从这个笔名开始,她写小说,写情感生活和青春过往中的悲欢离合,好像也像王维一样过上了在辋川之上看花开花落的生活。

《水下离歌》

岁月漫长而残酷,有太多的东西失去就不会再回来。人生是否可以苛求完美?生命中该舍弃哪些,又该守护什么?朱迪丝一直没弄明白这个课题。少年时期,她相信“天涯海角、矢志不渝”,然而,山高水远、岁月无情,自求学开始,她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偏离。之后的她信奉“丢失了爱情的婚姻比比皆是”,更加稳妥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可是,生命的际遇再次将她推上十字路口,而她的抉择,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本书为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记录了人类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剧: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人因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

作者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有科学家……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

《玫瑰与革命:

我的丈夫》

这是阿莱伊达·马奇人生中第一次回忆丈夫切·格瓦拉,书中呈现的是一个鲜为人知、柔情万种的格瓦拉,他是英雄、情人、丈夫、父亲,还是诗人。书中包括74张格瓦拉与亲友私密照,及格瓦拉明信片、信件手稿,格瓦拉创作的诗歌和故事。在妻子的眼中,丈夫很会写情书。“孤独透过这两扇门,逃了出去,到它绿色的岛屿找您去了。我不知道某一天,我们是否可以手拉手,身边围绕着孩子,踏着过去的脚印欣赏这一切;如果不能,我为您梦想之。”

《星运里的错》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个患有癌症的青少年之间有关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16岁的印地安纳州女孩儿Hazel患有肺癌,最近病情似乎有所缓解,但每次的诊疗都仿佛在刻印着她生命最后的篇章。直到她青少年癌友互助会认识了同样身患骨癌的男孩Augustus,她的人生于是开启了新的扉页。电影根据John Green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名字取自莎士比亚的剧作《凯撒大帝》里的一句话: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世上没有守株待兔的幸福

辛夷坞说,在她的新作《应许之日》中,爱情中的两个人就像是漂流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露出了最原始但也是最本真的爱的状态。故事里的女主角勇敢地去追求一个经济上一无所有,身份来历不明的人。而男主角纵然一无所有,却也能自信地给身边的女人灿烂千阳般的坦荡温暖,没有任何自卑和犹疑。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作者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中的女人守候入狱的丈夫长达十年,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我当时看了就觉得,女人的爱怎么可以这么有韧度。”对于这非常值得珍惜的故事和人物,辛夷坞给出自己的理解:“真爱都是一场冒险,需要你一点勇气,也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世上没有守株待兔的幸福。”于是在她的笔下诞生了那两个原本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人物,诞生了一段并不被世俗看好的爱情。

不甘心被动的守候,这虽然是辛夷坞创作中对于爱情的态度,却也是她自己对待生命的方式。在专职创作之前,她在原来的单位做了很多年的文秘工作。到了驾轻就熟的时候,她觉得再也不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再多的重复也只能是虚耗时间,现在有的光阴甚至成为30年之后可以想象的情景写照。这种想象和对比让她产生了改变的想法,也正好时逢勇气尚存的年龄阶段,在和先生一起的短暂旅行之后,她忽然产生了不愿意再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的念头。先生帮她下了辞职的最后决心,第二天她就到单位去辞了工作。

辞职后的日子按照既定的设想走上轨道。辛夷坞先是在网上看了一段时间的小说,就想开始尝试自己去写作。“在《原来你还在这里》之前,上大学时,我写过一个短篇叫《晨昏》,当时我一直想把那个故事再扩展一些,但进行的同时就发现自己的一些观点已经和上大学时背道而驰,没办法继续了,所以草草收场后,就准备开始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了。”那些长短不一、题材各异的故事大多都是她积累的结果,多年的文秘工作使她有机会积累非常多的素材,当素材充足时,故事顺畅地流淌出来,写作也并不痛苦,这一次的《应许之日》也是如此。

上一篇:一体化教室下一篇:语言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