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消耗

2024-06-02

实习消耗(共7篇)

实习消耗 篇1

目前, 大多数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仅仅处于低层次合作, 只是简单的推荐就业、你用工我给人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实习课中, 多数采用消耗型实习, 这是长期沿袭的技能培养模式, 需要消耗大量的实习材料、工具、量具和与之配套的设备, 给职业院校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 这种脱离企业产品生产的消耗型实习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 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毕业生需要花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适应企业的工作, 达到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如何能减少这种资源浪费, 既能为学院节约资源, 降低办学成本, 又能为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时间, 还能为毕业生减少适应岗位的时间。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实习教学模式———变消耗为生产。变消耗为生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企业产品的生产技术融入到学生的技能培养中, 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实习, 产教结合, 接受综合技术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又为企业培养了适用人才, 还生产了具有商品价值的产品。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 能够较好地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一、生产型实习的特点

(一) 拓宽知识面, 提高专业技能

企业产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安排, 这些在学校的实习课中是学不到的。采用生产型实习, 可以将企业的各类产品引入到实习课中, 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接触到企业产品, 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加工工艺、生产加工零件。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已运用, 将理论用于实践, 还可以学到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 拓宽了知识面;而且, 在加工各类产品时, 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专业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 节约学校的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目前, 技工院校实习课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 为消耗型实习, 大量浪费实习材料、工具、量具和设备, 没有充分利用资源, 没有做到产教结合。如果将企业的产品融入到学生实习的技能训练中, 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就是产品, 有一定的产品价值, 并不仅仅是一次课题的完成。可以让企业提供部分原材料, 学院自备部分原材料, 加工出的合格产品归企业所有;也可以按产品需要与企业定单, 加工出的成品卖给企业, 这样可以节约实习成本, 很好地解决实习材料浪费的问题, 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 加强产品质量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 对产品的质量意识较差, 以为课题加工出来就行或者取得一个“高分”就满足了, 但不能符合企业要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灵魂, 产品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合格品, 容不得半点误差。让学生在实习课中参与企业产品生产, 让他们接触各式各样的产品、学习各种产品加工方法, 让企业参与产品质量的考核, 按照学生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产品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

(四) 体现分层次教学, 营造学习氛围

在实习技能训练中, 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扎实, 在实习课中专业技能掌握较快。这样, 可以实行“择优”的分层次教学, 让这些学习兴趣高、掌握技能快的学生, 来参与生产型实习, 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 还可以提升同学们之间学习的竞争力, 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

二、生产型实习中的转变

(一) 学生对实习课学习态度的转变

在长期的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 从普通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 刚开始对技能的学习兴趣很高, 因为新生事物总能激发人的兴趣, 但是时间一长, 大部分的学生就出现了学习兴趣在下降, 甚至有的同学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主要是因为实习课题的单一性, 实习课题没有价值性, 缺少吸引学生的元素。让学生在实习课中参与生产, 让他们接触多种多样的产品, 学习多种的加工方法, 提高产品质量意识, 使他们明白, 通过自己双手加工出来的产品, 有一定的价值性、实用性, 从而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对实习课的学习态度。

(二) 学生在实习中“角色”的转变

在生产型实习过程中, 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授一些企业文化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到在产品生产时, 他们并不是一名学生, 而是一名企业的员工, 使学生熟悉企业, 感知企业氛围, 尽快认知未来专业岗位群, 进入专业学习角色, 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 由实习课题到产品的转变

学生由产品生产型实习再回到实习课题技能训练时, 因为有了产品的质量意识之后, 不再以为取得课题的高分是主要的, 而是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主要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题训练时, 其实也是在生产产品, 将对产品的质量意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中。因此,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应与企业深层对接, 实行产教结合, 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 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之相适应。

1) 制定灵活变通的教学计划。由于产品定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要打破以往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模式,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 灵活变通地制定符合合作企业不同产品加工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变通空间, 具有机动性。2) 打造技能全面的师资队伍。由于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安排, 这就需要技能全面、能够满足加工需要的实习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对于长久性、运用面广、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加工技能的学习, 我们可以采取在假期让实习教师进入不同的企业学习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方法, 然后在教师中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 这样有多少位教师学习就能掌握多少种不同的技能, 交流后每位教师都可以掌握许多种技能, 成为技能全面的实习教师。对于临时性、运用面窄、生产量少的特殊产品加工技能的学习, 我们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对实习教师进行统一授课, 教师一边学习, 一边将技能传授给学生。3) 统筹安排实习设备。对于零件产品的生产, 往往需要制定详细的工艺安排, 需要多种设备配合来进行生产, 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就需要实习设备的统筹安排, 这样才可以提高生产的生产效率。对于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并不断壮大起来, 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学校能否树立起品牌意识, 打造出用人单位和社会都认可的品牌!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办学质量!对用人单位来讲, 他们对学校的了解, 毫无疑问都是通过毕业生这个载体实现的。用人单位总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以及各种表现来对学校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 只有学校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才可能对学校认可, 学校也才可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实习消耗 篇2

能源是社会 进步和经 济增长不 可缺少的 物资基础 和保障,是国民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我国目前的 能耗强度 仍然较大 ,长此以往 不仅会影 响经济的长 期可持续 发展 ,而且会产 生严重的 环境污染 问题 ,降低人们的 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 能耗已经 成为我国 重要关注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 指标的选择

根据影响中国能源的消费情况,选择能源消费总量,可供消费的能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类指数( 上年 =100) 作为解释变量。能源的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

( 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引用 2006—2012 年数据,在此仅作部分展示,表中空白部分为数据缺失项) 。

( 三) 模型的估计

设定模型为: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

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估计参数,根据结果整理得回归方程:

二、模型的检验

( 一) 经济意义的检验

根据回归 结果 , 我国能源 消耗总量 与可供消 费的能源量 、我国的 年底总人 口数、进 出口贸易 总额呈线 性正相关关 系 ,与实际意 义相符合 。但能源 消耗总量 与国内生产 总值、主要 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 进价格分 类指数呈线 性负相关 关系 ,与实际意 义不符 , 故应将变 量X3和X5删去。

( 二) 统计推断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判定系数2=0.998186,修正的判定系数为R2=0.997052,F统计量为880.3720,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相当好。在给定α=0.05的条件下,X1,X2,X3,X5的P值均小于0.05,则应该拒绝原假设 ;而X4的P值大于0.05,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与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三) 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以及模型的修正

1.多重共线性

( 1) 检验。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F统计量显著 ,方程整体显著,但是变量X4的t统计量未通过检验,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结合相关系数矩阵,也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很高,确实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 2) 修正( 逐步回归法) 。在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时 ,由于X3和X5与经济意义相悖,在修正时,先将其去掉后整理得回归结果:

根据相关系数和理论分析,能源消耗总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关联程度最大,不妨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为:Y=α+βX1+ε。逐步引入其他变量,确定最适合的回归方程,可知Y与X1和X4所建立的模型最优。因此,我们得到修正后的模型:

2.异方差的检验

( 1) White检验。White检验结果显示 ,P值较大 ,明显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可以初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 2) ARCH检验。查表得χ02.05( 3) =7.81>obs*R2=1.031165,并且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可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的检验

( 1) 图示法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resid和resid( - 1) 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 2) 偏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最终得到模型:

三、结论分析

最终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费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数有关,而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强。

四、政策建议

为改变中国当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可适当限制能源消耗高的非支柱型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调整。政府可运用优惠的财政惠民政策,引导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争取以最小的环境和能耗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环境友好能源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污染,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加大技术进步对节能降耗的贡献。可选择的技术中 ,首要的策 略是引进 可替代燃 料 ,同时 ,政府应积 极提倡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使经济发展由粗放模式真正转变到集约模式。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能源消耗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耗问题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和使用Eviews软件将相关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后,得到初步的模型。对模型及其经济意义进行检验及修正,使得模型通过了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最终得出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关性较强这一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资源消耗会计初探 篇3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

RCA关注的焦点在于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资源在产出过程中是如何消耗, 这是RCA以GPK为理论基础, 与ABC的不同之处。近年来,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更多地强调财务会计或外部报告的有用性, 因而就显得不够精巧。然而若能够将美国与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 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助于推进美国成本会计的发展。

(一) 资源消耗会计的核心

RCA中涉及到三个核心的概念:一是资源, 它指在试作业过程中耗用的经济性投入, 如购入的劳动力 (职工薪酬) 、劳动对象 (材料) 和劳动手段 (固定资产) ;二是资源消耗, 它指部门之间的成本 (价值) 转移, RCA根据因果关系, 以资源为焦点确定成本的归属;三是资源结集点, 它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被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 该单位发生的所有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 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RCA的重点在于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 (如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 分配成本, 而且更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 并为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加强E/I产能 (剩余/闲置生产能力) 的管理。

(二) 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控制系统的形成

RCA是在以上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整合, 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成本控制系统。首先, 各资源结集点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紧密相关的。RCA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 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归入资源结集点, 然后再根据动因进行分配。相关的资源要素组成了资源结集点, 而每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成本动因。资源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因此资源结集点之间也具有相互关联性。RCA与ABC的不同之处在于, ABC只核算作业消耗的资源, 而RCA不仅核算了作业消耗的资源, 还核算资源自身消耗的其他资源。由此, RCA的资源结集点既包含了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 又包括因为对其他资源提供效用而消耗的资源。清楚认识被消耗资源的功能及其伴随着作业产生的资源间的相互关系, 对资源结集点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显得非常必要。其次, RCA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量化处理之后, 还识别了E/I产能并明确了责任归属。RCA为了使消耗的资源被量化, 明确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 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量化的手段, 从而实现评价手段的定量化。由于资源可能有三种类型:生产性资源、非生产性资源和闲置资源, 因此产能也就相应的分为生产的产能和E/I产能。为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则需要对E/I产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在RCA核算方法下, E/I产能是可以识别的, 并可分配到对该资源有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相关层面上, 而不是将其笼统地归入到产品成本中, 因此增强了成本管理的透明度, 有助于管理。再次, RCA是从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单位 (资源结集点) 对成本进行划分, 再依据计量标准进行核算。RCA从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耗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成本习性。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 随产出正比例变动的资源成本为变动成本, 否则为固定成本;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 上述的变动成本又存在以固定的形式消耗的可能性, 因此需要将其识别出来并进行相关处理。此外, 很多资源的消耗是难以以货币进行计量的, 所以RCA还应用到了很多除了货币之外的所有可量化的指标。明确了资源消耗关系后, 再将非货币的量化指标转化为货币指标, 应用货币指标计算对象的成本。由此, RCA实现了资源的消耗关系与核算成本的价值关系之间的分离, 即将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区分开来, 从而形成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 RCA的因果关系是运用量化指标建立的。在RCA下, 先要确定基本生产部门对辅助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需求量, 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的需求量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 将消耗的资源成本“拉动式”计入成本对象。企业综合利用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这将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美国推行资源消耗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资源消耗会计在美国的推行, 对我国成本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本国实情的发展利用

在此次推行RCA前后, 美国会计学界开展了对德国成本会计的认真研究工作。除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推介德国成本会计成功经验的论文外, 有学者还在德国运用了GPK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向相关人员询问GPK的运用及对其控制的影响情况, 虚心向德国同行学习, 总结德国先进的成本会计经验, 并通过借鉴GPK的经验, 解决本国成本管理方法运用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IMA已采取重要措施将GPK知识引入到普及英语的地区中。在借鉴德国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将GPK和ABC所具有的成功因素及优点相结合, 推出RCA, 形成了美国式 (U.S.version) 的成本会计。我国会计学界从2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对ABC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研究, 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 但至今关于ABC的运用情况还不够了解。为了保证成本会计在决策支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有必要研究和借鉴GPK和RCA的理论与积极实践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性利用。一方面要研究RCA的基本概念、创新之处、基本程序等基本原理和在国外运用的情况, 关注研究和实践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对我国实施RCA的可能性、必要性、操作性问题及其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 尽快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本会计经验, 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二) 注重理论研究, 重视理论向应用的转化

美国会计学界推行RCA, 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解决具体操作的问题。ABC之所以在美国没有成功的实施,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解决好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问题。ABC在美国运用中普遍没有与管理体系一体化, 在计划的制定上没有获得成功, 在推广上没有建立一个依照明确实践标准的强有力的专业推广组织, 在软件、发展和信息披露方面以及最佳处理等实务问题上又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美国会计学界发现德国会计界成功地将GPK理论应用于实践, 构造了一个与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完整实务体系。美国IMA应用研究基金会做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用于研究德国的GPK和美国的RCA的应用。有的学者还对RCA在企业中进行了试用, 如通过在Clopay塑胶公司的试用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总结了RCA的优点和其他情况, 在理论转化应用问题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我国会计界应在对RCA在美国的企业中应用的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组织有关机构或由学者、成本会计实务工作者认真进行RCA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促使对管理有效的、有价值的成本会计理论向实务应用的转化。

(三) 推进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

从推行RCA的情况看, 美国会计学界没有满足在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上已经取得的成就, 而是深刻反思现有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国外成功的成本会计理论成果, 对成本会计方法进行创新, 对推动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CA在成本会计理论上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它是在结合德国成本会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及ERP系统时强调各种资源的作用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 克服了传统成本分配方法的许多缺点, 在产能管理和基于准确而详细的资料进行战略管理上被置于更宽泛的管理层面。当今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 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 有必要探寻新的、更为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构建创新的成本会计理论, 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RCA的推行, 给我国提供了不断推进理论发展的实例。我国可以在RCA理论框架确定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造适合我国需求的成本会计理论, 确实打造中国式的成本会计。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资源消耗会计》, 《会计论坛》2007年第7期。[1]冯巧根:《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资源消耗会计》, 《会计论坛》2007年第7期。

[2]李美叶、胡洁:《浅析资源消耗会计》,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9期。[2]李美叶、胡洁:《浅析资源消耗会计》,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9期。

[3]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5年第4期。[3]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5年第4期。

[4]Johnson S D.,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2005.[4]Johnson S D.,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2005.

[5]Clinton B D, David E K.,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2005.http://www.focusmag.com.[5]Clinton B D, David E K.,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2005.http://www.focusmag.com.

资源消耗会计研究 篇4

(1) 资源。

在RCA下, 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资源消耗是指部门之间的成本 (价值) 转移。如用货币购入的劳动力 (工人工资、职员薪酬、福利待遇, 员工接受报酬提供相应的劳动购入的劳动对象 (库存材料) 、劳动手段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按期摊入成本的价值 (折旧) 和转入成本的材料费用, 以及企业的维修车间发生的一切料工费, 这些都是资源。可见, 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 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 它与ABC有明显的不同。ABC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 RCA则是用ABC的方法, 把德国GPK的优点结合进来, 解决资源消耗问题, 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 故称资源消耗会计。

(2) 资源结集点。

它类似于管理会计中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 这个单位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资源消耗) 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资源结集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行政单位。

(3) 初级成本结集点。

直接从事生产产品或提供可销售劳务的单位, 相当于传统成本会计中的基本生产。初级成本结集还包括直接为可销售的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部门。为基本生产单位或为其他二级成本结集点服务的单位, 称为二级成本结集点, 相当于传统成本会计中的辅助生产。

(4) 直接成本。

指本单位直接发生的成本, 如材料、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与直接成本相对的是转入成本, 是由于消耗了二级成本结集点产出资源而发生的成本。

(5) 初级费用。

反映一项成本费用固有的成本性质, 与成本费用要素相似, 与总账科目相同。与此相对应的是二级费用要素, 反映由于资源的消耗而改变了的性质。如工资、福利、折旧、维修都是总账科目, 属于初级费用要素。但人力资源部门或供电部门消耗了这些初级费用要素, 其产出就称为二级费用要素。

2 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特征

(1) 各资源结集点具有相互关联性。

在运用RCA的过程中, 首先是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 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入资源结集点,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资源结集点是由相关的资源要素组成的, 每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成本动因。要将资源结集点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就需要清楚地认识被消耗资源的功能及其伴随着作业产生的资源间的相互关系。

(2) 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量化处理。

RCA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量化的手段, 从而使消耗的资源被量化, 明确了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 实现了评价手段的定量化。

(3) E/I识别产能并明确责任归属。

资源任何一个特定时点的状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性资源, 即制造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资源;二是非生产性资源, 即使用中的资源, 但未能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三是闲置资源, 即潜在可使用的资源, 但处于未使用的状态。因此, 对资源的利用即产能, 也就相应分为生产的产能和E/I产能。对E/I能的控制与管理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的手段。RCA能够识别E/I产能, 并将E/I产能的成本归属到对该资源有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相关层面上去, 而不是将它分配到产品中去, 因此增强了管理者对产能信息的可视化, 从而有助于其管理。

(4) 从资源供应和消耗的视角认识成本习性。

在RCA下从最基层的成本核算单位把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RCA 从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耗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成本习性。从资源供应的层面观察, 得到固有的成本习性, 随产出正比例变动的资源成本为变动成本, 否则为固定成本。从资源消耗的层面观察, 原有的变动成本需要识别出用固定的形式消耗的可能性, 并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5) 依据计量标准进行成本核算。

资源消耗关系是成本核算的前提, 只有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关系, 才能准确地计算受益对象的成本。RCA将确定资源的消耗关系与核算成本的价值关系明确地区分开来, 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 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6) “拉动式”的成本计算方式。

RCA运用量化指标建立因果关系。在RCA 下, 首先需要确定各基本生产部门对辅助生产部门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 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计划的需求量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 将消耗的资源成本“拉动式”计入成本对象。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企业开展对产能的分析和利用。

生产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诸如人力、设备等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度量。资源会出现未被利用的可能, 这就是所谓的E/I产能。在 RCA方法下E/I产能是指未被利用的资源。从数量角度分析, 它是从供给的资源中扣除利用了的资源后的差额。作为一种差异, 它更强调报告的属性, 但不是将这种差异分配到每一个产品单位中去, 而是将其追踪至小组 (团队) 或工厂层面。

(2)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业务外包决策提供依据。

供应链管理提倡企业将主要资源投入关键的业务,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 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业务, 集中全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恰当地实施业务外包, 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避免在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大额投资。运用RCA, 企业能够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要实施业务外包, 哪些业务需要外包, 从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将企业力量聚集于核心业务。

(3) 有利于企业构筑起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一系列控制活动, 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 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RCA 下, 由于一个资源结集点只能有一个产出计量单位, 如果一个成本中心出现了两个产出计量单位, 则必须人为地细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 细分以后每个资源结集点都只有一个成本动因、一个成本对象。通过运用RCA, 可以循着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的计划产出情况的路径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建立起明确的量化标准, 便于企业分解成本指标, 详细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追踪并消除不利差异, 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

(4) 有利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落实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 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安排。在RCA 下, 由于每一个资源结集点都有自己的成本对象, 因此可以以资源结集点作为编制预算、考核业绩、分析差异的单位。在计算单位费率 (单价) 时, 把单价分为固定和变动两个部分, 当一个单位的产出数量发生变化时, 很容易计算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的预算数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 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层出不穷。资源消耗会计 (RCA) 是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创新方法, 它是一种以资源为导向的作业成本改进方法资源消耗会计补充和完善了作业成本法等成本会计方法, 成为目前较有优势的成本会计方法。在阐明资源消耗会计的产生以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探讨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资源消耗会计,作业成本法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 2006, (12) .

[2]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 2005, (4) .

地球的资源与消耗 篇5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0千米。在海底, 从地表到5-8千米深处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在大陆, 从地表到30-70千米深处是较软的花岗岩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矿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区大量积聚, 从而得以被开采?

以金矿为例。地壳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 开采它们是不可能的, 它们必须富集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大多数的金属也是一样。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熔炼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手段将其分离出来。金元素有时甚至能溶于水。穿过石间缝隙, 形成新的矿物。自然金常常形成于石英矿中。

石油是一种高温、柔韧、高度腐蚀的浓稠体, 它的产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有机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动植物必须在腐烂前沉积在海洋洋底, 并快速与无机物混合, 形成一种深海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逐渐变硬, 成为所谓的母岩, 并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沉陷软化。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产生的石油比母岩轻, 逐渐向上移动。此外还需要储藏岩用来保存石油, 当然还需要一层岩石作为遮盖, 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质时期, 这些条件极不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石油的价格曾经达到了147美元/桶的价位;中国已经开始对柴油进行计划供应;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发布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称, 如果美国发动新的战争, 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200美元……这一切, 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实情况。

原油年产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减。从上世纪80年代, 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就不断上调各自的石油储备数据, 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OPEC组织把每个国家的石油储备和开采份额挂钩。谁的储备多, 就被允许生产更多的石油产品。阿联酋曾把它的储备量从310亿桶一下子提高到920亿桶。

专家把油页岩、油砂等也称为典型的石油品种, 但开采的成本较高。开采油砂取油, 一桶的成本在15—20美元之间, 而在沙特阿拉伯, 开采石油的一桶仅为1—2美元。然而, 当石油价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时候, 这笔花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可见, 石油价格对石油储备以及开采方式两者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可以从加拿大北部亚赛巴斯卡油砂来了解这一点。

在亚赛巴斯卡, 这些年开始了一股淘金热潮, 亚赛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麦梅里堡是开采油砂的中心, 这里的居民数量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增加了近7万人。房地产价格暴涨, 达到了州府埃德蒙顿的水平。

麦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 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在充满油砂的沙地上充斥着大型挖土机和重载卡车。原油首先要通过炙热的蒸汽被液化, 之后加人溶剂进行萃取, 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对环境来说也是个极大的负担, 因为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都被倾倒在低洼地中。如今, 仅仅把水烧沸这一环节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气能源。若想开采完这里的原油, 人们必须建立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 提高原油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保护环境, 相反, 一桶油的价格越高, 人们想方设法进行开采的冲动就越大。

除了原油之外, 其他一些地下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不论是铜、铁、锌、铂、金, 许多金属矿石都经历了一次价格拉力赛。铁矿石的供应价格自2002年以来翻了3番, 铜矿石的价格比几年前贵了5倍。

德国环保学者、化学家迈克·布朗嘉特倡导一种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发出一种办公椅。它的制作材料能重复利用60次而没有质量的损耗。

谈用水消耗量 篇6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区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显得非常突出。查明水资源状况,是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制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工作。而用水消耗量的估算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资源分区供水系统的用水量、耗水量和废污水的排放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检查各分区用、耗、排的合理性。本文以西北某市为例对其历年用水消耗量进行简要统计分析。

1 用水消耗量统计及分析

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是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输水和用水过程中的损失。

耗水率是指耗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数,即γ=Q耗/Q总×100%。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本文以1996年~2011年为分析时段,对该市各行业的用水消耗量进行了统计以及分析,所有统计数据均来自该市历年《统计年鉴》。共包括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5个行业。

1)农田灌溉耗水量通过灌区水量平衡分析方法推求,分别计算水田与水浇地、菜田的耗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Q耗为农田灌溉耗水量;S实为农田灌溉实灌面积;M定额为农田灌溉灌水净定额。

2)林牧渔畜耗水量包括林果用地耗水量、鱼塘补水耗水量和牲畜用水耗水量,林果用地耗水量和鱼塘补水耗水量均根据实灌面积和净灌定额估算,牲畜用水耗水量根据牲畜数量和牲畜用水定额估算。

3)工业耗水量包括火电耗水量、国有及规模以上耗水量和规模以下耗水量,均按下式计算:

其中,Q耗为工业耗水量;Q用为工业用水量;Q排为工业污水排放量。

4)城镇公共耗水量包括建筑业耗水量和服务业耗水量,均按下式计算:

其中,Q耗为城镇公共耗水量;Q用为城镇公共用水量。

5)居民生活耗水量。

居民生活耗水量包括城镇居民生活耗水量和农村居民生活耗水量,分别按下列两式进行计算:

其中,Q耗为城镇居民生活耗水量;Q用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Q排为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

其中,Q耗为农村居民生活耗水量;Q用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的各行业用水量资料分析统计,该市1996年~2011年各行业用水量、耗水量如表1所示,变化趋势见图1~图6。

万m3

1)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分析。1996年~2011年,该市总用水量、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段(见图1),1996年~2003年逐年有增加趋势,在2003年达到峰值,2003年~2007年逐年有缓慢下降趋势,而在2007年以后趋于平缓。1996年~2003年总耗水量增加了37 266万m3,增长幅度达到了34.7%,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节水措施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2003年~2007年总耗水量逐年减少,2007年以后逐渐趋于平稳,这是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先进、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的结果。

2)各行业耗水量变化趋势分析。从图2~图6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各行业用水量、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3个行业的耗水量总体上均呈现增加趋势,工业耗水量增加最快,1996年~2005年增加了10 222万m3,主要是因为这几年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用水量、耗水量也不断增加,随着节水管理因素、新工艺、新技术及新用水方式的应用,工业耗水量缓慢下降,于2006年以后逐渐趋于平稳;城镇公共耗水量增加幅度最大,15年间增加了7 645万m3,增长幅度达到了178.3%,主要是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耗水量15年间增加了7 287万m3,增长幅度达到了75.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民生活用水量、耗水量均不断增加。林牧渔畜耗水量变化趋势可分为两段,1996年~2008年逐年递增,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8年~2011年逐年递减。农田灌溉耗水量变化趋势可分为两段,1996年~2001年逐年递增,在2001年达到峰值,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设施老化,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非常低,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等原因所致,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等原因,2001年~2011年农田灌溉耗水量呈现递减趋势。

3 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文统计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行业耗水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为了以有限的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节水创新,降低耗水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为了降低耗水率,建议优先发展电子、机械和木材等工业,限制纺织、石油等耗水量较大的行业,以及减少给水管网系统的漏损。建立和健全节约用水法律、法规体系、管理和监督体系,促进各行业进一步节水。应努力完善对节水企业的政策优惠补偿制度,促进企业积极研发使用低耗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不断完善企业节水管理,减少企业用水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控制工业用水的快速增长。通过政策引导和切实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投资节水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强烈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在行动上自觉节约水、爱护水、保护水。

摘要:通过对西北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中用水消耗量估算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用水消耗量的估算可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用水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并总结了控制用水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相关方法,以减少用水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水资源,用水消耗量,节水

参考文献

[1]刘昌明,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范堆相.山西省水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水利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

消耗定额的制订和管控 篇7

消耗定额是制订定额成本的基础。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 规定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生产任务需要消耗物资的数量标准。因化工产品连续性生产的特点及其对人机料法环的特殊要求, 使得化工产品消耗定额的制订方法有别于其它非连续性产品消耗定额的制订。制订科学合理的化工产品消耗定额, 不仅可以判断产品的真实成本, 而且可以为化工产品的经济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并进一步分析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消耗定额的制订原则

1.“天花板”原则。

消耗定额的制订, 其定额标准既要具有先进性, 又要留有余地, 不能脱离企业现有的生产装置能力和水平, 就像天花板一样, 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通过努力, 能够触碰和达到天花板的高度。如果消耗定额标准过高, 多数人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仍然达不到标准, 这不仅会挫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还会影响对产品真实成本的判断和对市场竞争力的分析。反之, 如果消耗标准定得比较低, 很多人不需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 这不仅不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 更会麻痹管理者的判断思维, 进而导致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可能性。因此, “天花板”原则是制定消耗定额的基本原则。

2.“追溯到源头”原则。

对消耗指标的选择, 应追溯到最初工序的原料、材料和能源等的消耗, 即须将用于本产品的中间产品根据其消耗量还原到最初工序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避免用中间产品作为消耗定额指标,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间产品的成本价格不易确定, 即使企业内部人为计算一个成本价格, 一般情况下也无外部价格据以对比分析, 因此无实际意义;二是把中间产品作为消耗指标来制订定额, 会使成本和消耗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如此不仅要制订最终产品的成本定额及其消耗定额, 还要制订中间产品的成本定额及其消耗定额, 如果一个企业产品结构纵向延伸较长, 则把中间产品作为考核指标来制订消耗定额就更不可取。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 企业所选择的这个中间产品一般不会有成熟市场来用以销售。所以, 任何产品消耗定额的制订, 都应将中间产品还原成最初工序投放的原料、材料和基本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

3.“全覆盖”原则。

消耗定额指标的确定, 须包含生产该产品所需的所有原料、材料, 以及水、电、气等能源消耗。如果遗漏了任何一个指标, 据此测定的成本定额就会缺项, 就不是科学完整的定额成本, 也会误导经营管理层对真实成本判断和对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消耗定额制订的方法

做好化工产品消耗定额的制定工作, 还要根据不同条件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 设计指标法

设计指标法是根据设计图纸、工艺参数等有关技术资料来分析计算消耗定额的一种办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在研究分析装置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 以企业连续性的稳定生产为前提, 根据有关技术资料, 经过严密、科学的计算来确定的消耗定额。这种方法得出的消耗定额, 通常情况下可在机械加工等行业直接应用, 并且可作为同行业同产品较先进的消耗定额来作为参照。而在化工行业, 因连续性生产的特点和化学原料反应的特殊性质, 以及人机料法环各因素的影响, 通常在达产达标前的试生产阶段, 各消耗数据均会高于设计指标数据, 或者各消耗指标的单耗水平呈现出与设计指标完全相悖的结果。因此, 在化工行业, 设计指标法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在试生产阶段的消耗参考指标, 一旦试生产结束, 则须根据其他方法制订出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消耗指标定额。

2. 同业借鉴法

顾名思义, 如果能够直接得到或者通过分析得到同行业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消耗定额, 则远胜于通过其它方法计算得出的消耗定额。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消耗数据, 一是能为企业生产提供直接有效的管控目标, 二是如果借此直接掌握了竞争对手的核心成本数据, 可有针对性的制订节能降耗措施和有效的市场策略, 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 企业可利用日益发达的资讯系统,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通过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分析处理, 可得到竞争对手的产品消耗数据或成本数据。比如:加强与行业协会组织的沟通联系或直接加入行业协会;研究分析专业的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关注掌握竞争对手新建装置和设备配置情况以及原材料的采购情况;收集竞争对手专业技术人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等。

3.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某一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历史资料及其相应的产量统计数据, 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平均消耗量。

用统计分析法制订消耗定额, 必须注意原材料消耗总量与产品产量计算期的一致性。如果材料消耗总量的计算期为一年, 那么产品产量的计算期必须也是相对应的一年, 且这一年须是处于连续性的正常生产状态, 大修和其它较长时间的异常停车状态, 须相应的剔除对应的时间周期和产量。因企业出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节能降耗措施或工艺革新总在连续性的实施之中, 笔者建议企业用最近连续性生产的三个月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周期。

用统计分析法来制订消耗定额的情况下, 通常可按数据采集期实际消耗的较好水平作为计划消耗定额。较好水平指实际平均消耗水平与统计期内最好水平再次进行平均得到的数据。

4. 经验估计法

经验估计法主要是通过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 同时参考同类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 来估算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定额。

凡是有翔实的设计指标或者可用统计分析法得出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数据的, 通常不采用经验估计法。因为一般情况下, 化工产品由若干种不同的化学原料反应生成, 而有的原料用量虽小, 但其单位价值却很大, 即使消耗数值估计偏差很小, 但其最终对定额成本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经验估计法不得单独用于制订消耗定额, 必要时仅可作为制订消耗定额的辅助方法, 结合前述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消耗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消耗定额制订完成, 说到底只是完成了一个计划指标的制订, 而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与消耗定额并不一致。为使实际运行水平达到或超过制订的消耗定额标准, 真正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 则须制订相应的经济责任考核体系。即实际消耗水平的好坏, 须与相关责任人的收入水平挂钩, 即通常所说的奖惩。实际运行水平达不到消耗定额, 须按一定方式和金额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实际运行水平好于消耗定额, 须对责任人按一定方式和金额进行奖励。

在责任人的确定上, 既要注意“全员参与”, 将与消耗指标控制相关的所有责任人全部纳入考核范围, 否则就会显失公平, 与考核初衷背道而驰;同时又要区分责任的大小, 分别制订不同权重和不同方式的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惟其如此, 才能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 推进消耗定额的经济责任考核。

上一篇:城市营销定位下一篇:资源优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