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2024-10-27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通用10篇)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1

1 引言

伴随着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市场外迁、地铁及市政交通建设集中开工, 老旧建筑倒下, 新的高楼拔地而起, 在城市化步伐加速的今天, 这已经成为最平常不过的景象。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后, 却是拆迁后建筑垃圾围城的另一幅景象。据统计,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 每年新产生建筑垃圾超过3亿吨。以郑州为例, 这几年, 每年城中村的拆迁面积都超过1 000万平方米, 每拆除1万m2建筑, 施工过程就会产生500t~600t建筑垃圾, 同时伴随着路网改造、道路、桥梁、地铁等市政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如采取简单的堆放方式处理, 每年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都将占30万至40万平方米用地。郑州正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每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数十万吨建筑垃圾, 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利用, 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2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 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垃圾的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 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术材, 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组成。

近年我国各地城中村改造正火如荼地进行, 建筑垃圾产量也正呈快速上升势头, 此过程中建筑垃圾产量大、处理方式以简单堆放为主, 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环境危害严重。以金水区为例, 该区总共有57个城中村, 从2004年起已经完成拆迁43个, 今年仅剩的14个城中村改造也将被拆,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基本上停留在落后简单的填埋式处理, 一般是被运往郊区的沟渠中简单的堆积填埋。随着城市发展, 这些建筑垃圾堆放一段时间后又要被运往更远的地方去。这种“清了又倒, 倒了又清”, 建筑垃圾来回“搬家”的恶性循环式的垃圾处理, 不仅占用大量的可耕地, 浪费运输费用, 由于建筑垃圾的不可降解性, 填埋式处理还将会给社会环境造成长远的破坏。

2.1 建筑垃圾清运市场现状

建筑垃圾的处理必须从源头上来控制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等诸多环节, 建筑垃圾管理的源头是建设拆迁施工单位, 途中是运输单位, 末端是消纳处置场所。按规定, 建筑垃圾必须在指定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以郑州市区为例, 由于建筑垃圾运输的门槛较低, 大量运输企业或个人纷纷涌入建筑垃圾处理市场, 一方面冲击了正规企业的合理利润, 据市城管部门统计, 目前在郑州登记注册的建筑渣土运输车辆有1 700辆, 仅三环以内的体制外的黑车有400多辆;另一方面存在运输车超载和偷倒建筑垃圾问题, 每天有千余吨建筑垃圾因无处填埋或是运输人员为减少运输费用, 被随意倾倒在路边沟渠里。

建筑垃圾市场管理混乱, 没有相关管理法规可依, 郑州市目前还没有相关建筑垃圾处理管理办法。以建筑渣土运输为例, 目前郑州市建筑渣土运输缺少统一的市场定价标准, 基本上是建设单位与运输单位自行协商确定。同时正规垃圾消纳点严重缺乏, 郑州市目前没有政府管理和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点, 目前仅有总容量100万方的4处私人投资开办的建筑垃圾消纳点, 且分布不均, 均集中在郑州市的西部和南部, 如侯寨、新郑龙湖附近等地, 多为天然沟壑。这与郑州城市发展与城中村改造中每年产生的巨量建筑垃圾相比仅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不断压低价格, 而运输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断以低价“揽活儿”, 较低的清运价格相比于较远的运输距离, 消纳点的进场费、装卸费、较高的燃油价格, 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垃圾清运车在运输过程中的车辆超载、遗撒污染道路, 偷倒乱倒等多拉快跑现象。

2.2 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及其危害

缺乏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 除去有利可图的废木料 (主要是木门窗) 、废金属 (钢筋、铝合金) 等被积极收集外, 那些不能回收、筛选的砖、石、混凝土混合物, 以及旧模板、废担料、碎玻璃, 油漆零料等建筑垃圾, 往往被运到距离施工现场较远的地域, 露天堆积或倒入沟渠中进行简单掩埋。同时由于填埋场地选址不合理, 没有考虑周边环境影响、交通、土地征用、运输距离、封场后的土地开发等因素, 结果就会出现垃圾被清了又倒, 倒了又清的垃圾搬家的循环怪圈,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外, 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等是难降解的高分子聚合材料, 并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渗入土壤中会改变其结构组成, 降低土壤质量, 削减土壤生产力。并且这些有害物质会进入地下水, 污染水资源。再者, 建筑垃圾中含有或反应产生挥发性有毒气体, 扩散至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会对与填埋场相毗连的产业和土地利用产生的不利影响[1]。

3 对策与建议

3.1 制定政策法规, 控制源头, 加强过程管理和终端开发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如果不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垃圾对环境、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不可估量, 也不可挽回。因此, 政府职能部门要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建筑垃圾市场运作管理标准。特别是针对城中村改造中建筑垃圾产生量大及处理方法简单落后的特点, 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 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

3.1.1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措施。

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采取将来维修、改造和拆除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少的设计结构和施工工艺, 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减少施工时的设计变更, 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产生垃圾的环节[2]。

3.1.2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运作管理标准。

城管和建设部门应联合, 在建筑建设和拆迁项目施工过程中, 建立建筑垃圾的收集分类标准, 严格清运审批手续。在建筑施工开始, 建设部门将施工工地、拆迁项目的位置、规模、建设单位、承建单位、预计产生垃圾类型、数量等信息审批登记,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后续垃圾的收集分类、清运车辆分配以及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做到从源头上管理控制。

3.1.3 建立清运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将清运车辆信息联网, 清运车辆运输垃圾类型、数量、出发地等信息输入信息系统, 按照分类、资源化、就近原则, 分配清运车辆将建筑垃圾运往就近建筑垃圾消纳点, 消纳点对进出消纳点的车辆严格核实登记管理, 这样既方便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管理、资源化利用, 又可以防止清运车辆为了减少运输费用等随意倾倒垃圾。

3.1.4 建立建筑垃圾开发利用鼓励性政策。

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将建筑垃圾资源化新技术运用到工程实际中, 减少环境污染。针对施工中有效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 政府部门应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 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相关法律, 对于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监督管理机制, 严格监督执法, 做到令行禁止,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3.2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应该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在国内, 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 政府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 给予支持, 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 实现真正产业化。

(1) 政策层面上,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但是目前,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 而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超过90%, 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7%。我国建筑垃圾中除了一部分作为渣土等回填和资源化利用外, 有50%~60%被直接卸到郊外的沟壑中。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政策上鼓励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 并对从事建筑垃圾二次加工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鼓励其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3]。另一方面, 加大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设备的研发力度, 加大科研投入, 解决在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政府机构参与到建筑垃圾资源化施工一线工作中, 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经验和支持, 制定出更多更有效和实际操作性的政策、法律法规, 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在管理模式上, 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 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建立科学的、全过程的管理模式, 达到综合利用建筑垃圾,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科研工作, 对于砖、石、混凝土混合物, 以及旧模板、废担料、碎玻璃, 油漆零料等不能通过简单筛选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可以作为为回填材料直接应用用作工程上的地基处理, 如沟谷等建设用地的地基回填、堤坝砌筑或道路基础的施工等。重点加快研究其作为建材产品利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建筑材料、道路砖、新型墙板等建筑用材, 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4 结语

郑州正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 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的清运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管理机制, 是解决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造成垃圾“围城”的局面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 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节能环保型社会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承壮, 李鹏, 郭坤, 纪玉翔.专业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行业探究[J].工程建设, 132.

[2]建付国永, 刘丽巧.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建议[J].社科论坛, 112.

[3]董晶, 孙德乾.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科技, 78-80.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2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和木材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相伴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估计我国每年城市产出垃圾约为60 亿t,其中建筑垃圾为24 亿t 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3]。每万吨建筑垃圾约占用填埋场1 亩的土地,不仅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明显影响。面对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局面,如何合理控制建筑垃圾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建筑垃圾产生量不会无限制增长,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大部分关注环境污染指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外除了关注城市固体废弃物外,还研究了有关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方面内容,但国内外都较少关注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一般是送到城市郊外或者农村,露天堆放或者填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过去50年,中国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制品,未来5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国现有500亿平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4]。根据住建部统计年鉴,2000年,全国总施工面积为160 141万平方米,2009年为588 594万平方米,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3%。有研究表明,1 000平方米的建筑施工面积平均产生550吨建筑垃圾。

以湖南省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在省城长沙市仅有两家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再生砖的企业。其中一家已经断断续续坚持运作10年,其开发的加工设备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另一家以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为辅助业务。这两家企业均反映在原料上得不到保障,买来的原料都是混合原料,所以在加工前还得进行分选。由于原料不是分类拆解的,即使经过分选,加工后的产品也难以保持质量的一致性。这两家企业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外,没有其他实际性的地方政策支持。尽管住建厅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前往考察,给予了诸多精神鼓励,但由于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所以领导的指示难以落实。特别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属于环卫部门的下属单位,填埋场可以收取一定的消纳费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卫部门不愿意将建筑垃圾运送资源再生产单位。因原料供应得不到保障,这两家企业多年来徘徊在生存的边缘,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在湖南省各地州市及县城,还没有以建筑垃圾为原料进行再生产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目前大致有四种:一是非法倾倒,二是简易填埋,三是综合处理,四是现场资源化。非法倾倒是目前在县城及乡镇处置建筑垃圾的主流模式,该模式在地市级城市虽非主流,但仍然大量存在,在省城由于监管的加强,目前该模式已经少见;简易填埋是省城采用的主流模式,这是强制性监管的结果,这种模式近几年在地市级城市也呈现上升趋势;综合处理这种模式在极少数城市出现,属于自发性质,但是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现场资源化这种模式在极少数城市开始出现,规模很小,也属于自发性质。在整个产业链中,湖南省目前只有建筑垃圾收运管理环节是有序管理的。长沙、怀化、益阳、湘潭、株洲、常德、岳阳等城市先后出台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垃圾的收集、运输环节管理已经走上正轨。2010年2月,长沙市取消了延续13年的建筑垃圾处置收费项目,长沙市渣土管理处从繁杂的收费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公共事务管理轨道中。

从技术角度而言,相关研究显示,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已经不是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真正的瓶颈在于产业链通路存在阻梗。

事实上,目前我国在扶持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1992年制定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2005年制定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涉及了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问题。2008年10月财政部出台《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利用财政补助资金暂行鼓励办法》,国家财政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的生产与推广利用,对再生节能建筑材料企业扩大产能给予贷款贴息。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再生节能建筑材料企业的发展。

国内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有关财税和金融政策,以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调研发现,阻碍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缺乏配套的法规及产业政策。从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行业的企业,除国家对建筑节能材料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无实际性的地方财政、税收及其他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先行进入的企业,经营状况比较艰难,都在等待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这些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如最起码的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积累得不到保障、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消费者对产品内在质量和环保问题存在顾虑等,这些困难都需要政策予以实际性的支持。因此,要促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建立配套的法规及产业政策是当务之急。

二是消费者对含“建筑垃圾”概念的再生产品心存疑虑。由于存在“建筑垃圾”这个概念,导致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在原料采集使用和销售渠道上出现了两个障碍。一方面,因缺乏行业质量的标准,建筑企业不敢大胆使用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砖,担心产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客户对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具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46%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产品中含有危害健康的物质,对再生产品明确表示排斥;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且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可以考虑使用;有17%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使用再生环保产品,另10%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三是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诸多阻梗。在项目设计阶段无建筑垃圾处理处置预算,产生的建筑垃圾无处置费用。新建项目无使用再生建材的硬性指标。这使得再生建材的销售渠道缺乏制度安排上的出口,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再生建材很难与天然建材竞争。无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制度规定。没有强制性的资源化规定,填埋场就成了建筑垃圾的归宿。填埋场一般由政府的部门采取收费制度经营。这就使得资源化的企业难以得到充足的原材料。缺乏再生产品质量标准。没有相应的标准,再生产品难以名正言顺进入市场,市场化道路受阻。对积极采用再生产品的建设项目没有激励政策。由于再生产品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引导项目业主积极采用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如果政 府给予采用再生产品的业主一定的奖励,将会大力推动再生建材的消费。

四是再生建筑产品效益较低。采用再生材料做成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往往比使用天然材料的产品要低,企业利润微薄,需要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才能调动更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积极性。同时再生产品的原材料及再生产品的运输距离对加工场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性选择,城市建设规划时就没有给建筑垃圾再生产的企业留有土地空间,企业在场地选址时,只能在城市郊区寻找建厂土地。运输距离过长增加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盈利能力。

建筑废弃物并不都是垃圾,除一小部分含有有害成分外,绝大部分是有价值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原料。只要在拆解旧建筑物时做好分类,将生活垃圾、含重金属离子的灯管和油漆等有害物质分离开,其他的材料都可以重新利用。如果将建筑废弃物定名为“建筑垃圾”,一方面“垃圾”这个词会导致人们对其真实价值的忽略,另一方面,以“垃圾”为原料做出的再生产品容易受到购买者或者使用者本能的排斥。所以,建议政府引导媒体和产业链的参与者,对建筑废弃物不再笼统地称为“建筑垃圾”,而应该将建筑废弃物分为“可再生建筑材料”和“有害垃圾”。对以“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的产品,可定名为“绿色建材”或者“低碳建材”。

对旧建筑物实行强制分类拆解制度;对在建项目实施强制限量排放制度。专业拆解企业和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就对整个项目废物的产量及收集做出评估和预案,确定有关分类回收的程序。对旧构筑物进行分类拆解,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最好办法。将小部分有害物质先行收集和处理,可以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和绝大部分能够循 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混在一起,最大限度地避免有害物质的扩散,避免所有的材料都变成“垃圾”。因此,强制执行分类拆解,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唯一途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市场准入和市场过程监控的办法来实施:由具有再生建筑材料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拆解作业;并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对拆解作业进行监督。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强制执行招标预算定额,即对旧建筑拆除或新建筑项目,均在招标预算中列出废弃建筑材料的处理费用。政府采取强制许可的办法,只有取得政府许可的再生材料专业公司才有经营废弃建筑材料的权利。为避免其在经营中违规操作,采取第三方监管的办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监控,即由专业的监理公司实施监管。政府给予的任何优惠政策,必须由三方签证才可以兑现,即不管谁要兑现政策的优惠,则必须持有业主单位、专业运营公司和专业监理公司签字的单据才可以办理。因此,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制度安排是强制执行分类拆解的前提条件。

为减少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成本,便于管理和高效利用,建议对建筑垃圾实施拆解、分类、收运、加工一体化作业,即由一家企业对建筑垃圾实施拆解、分类、收运、加工一体化作业流程。同时,需要建立一个健全动态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准确记录管理建筑垃圾种类、数量、运输车辆和去向等情况,确保建筑垃圾从拆解、分类、运输到加工处置全过程都规范有序。

分类拆解后的废弃建筑材料,采取分流的办法消纳。第一,业主单位就地循环使用。为减少循环利用成本,由实施分类拆解的专业企业利用移动式设备,就地加工,供该项目使用。第二,如果不能完全就地消化,则运输至专业企业进行再加工,作为再生产品的原材料。第三,有害的建筑“垃圾”或者无利用价值的“垃圾”则运送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由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以“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作为生产企业的执行标准。如果制订国家标准暂时有困难,可以先制订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是产品销售的通行证,有了产品标准,“绿色建材”产品才会有市场。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负责“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通过认证的产品方可销售。与此同时,政府颁布定量排放标准,即规定包括旧城改造和危房拆除、建材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生产的垃圾、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排放数量。对超量排放建筑垃圾的企业或者个人征收超量排放费。征收的超量排放费应远远高于正常排放费用,促使项目现场减量化和现场资源化。定量排放标准的实施,是项目现场减量化和项目现场资源化的动力之源。对新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实施限量排放,是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关键环节。而限量排放的前提是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定量排放标准。有了定量排放的标准,施工企业就有了约束。

为了让“绿色建材”找到合理的出路,一方面,采用政府干预的办法,在项目建设可研、环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审批时,硬性规定该项目必须接纳一定比例的“绿色建材”,才予以通过。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的方式,鼓励业主单位多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凡是使用“绿色建材”达到一定的比例,均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或者补贴。凡是市政工程,在同等条件下都能优先采购“绿色建材”。

通过科研立项资助、成果转化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设备采购补贴,或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对以“绿色建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从土地供给、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对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的项目予以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来源,一方面从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收取,另一方面从节约的末端处理处置费用中开支,不足部分由财政设专项预算资金。以“绿色建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虽然具有公益性和民生性,但仍然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企业自负盈亏。政府通过核发特种经营许可的办法控制企业数量,避免恶性竞争。

中国电子垃圾危害及处理现状分析 篇3

产品潜在危害

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制冷剂氯氟烃和保温层中的发泡剂氢氯氟烃都属于损耗臭氧层物质,因此蒙特利尔条约规定了2009年是使用氯氟烃的最后时间。丢弃废旧冰箱(包括冰柜和商用冷冻机)和空调器中的冷冻剂会直接破坏大气臭氧层。

铅在电脑和电视机中主要存在于阴极射线管玻璃屏和印刷电路板中,含量大约占电脑总质量的6.3%~6.5%。每台电脑中阴极射线管内含有约3.6千克的铅。铅及其化合物在常温下不易氧化,耐腐蚀。进入环境中的铅由于不能被生物代谢所分解,因此它在环境中属于持久性污染物。铅对人体内许多系统均有危害,特别是损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

镉在半导体和表面贴装器件芯片电阻的制造中使用,通过吸入或食用进入人体。镉对人体的危害属于不可逆转的一类,因为它的半衰期很长,约30年,可在体内蓄积,损伤肺部、肾脏和骨骼。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中的碳粉也是导致从事打印和复印工作人员肺癌发病率升高的元凶。

家电壳体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不应忽视。据估算,电脑和电视机中塑料的平均质量比例为23%~25%。这些塑料中聚氯乙烯约占26%。聚氯乙烯是严重污染环境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塑料品种之一,由于聚氯乙烯很难回收利用,一旦燃烧会产生二恶英和呋喃,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目前在很多领域开始不用聚氯乙烯作为原料,使用其他聚合材料代替聚氯乙烯,但大多数聚合物的阻燃性远低于聚氯乙烯,为此,通常向塑料配方中加入阻燃剂,一般是含溴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如聚溴化二苯醚和聚溴联苯,这类阻燃剂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的干扰,诱发神经系统的损害,还有可能增加消化及淋巴系统致癌的危险。最近的研究发现,人类乳汁中聚溴化二苯醚的含量每5年增加1倍。

回收、处理过程产生的危害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电子垃圾回收的正常渠道,小商小贩已成为中国回收电子垃圾的主力军。有些地方对于普通电池已积极采取措施回收,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电池被随意丢弃,废旧手机电池的回收寥寥无几,这些都是污染环境的隐患。对于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一是被简单处理后又流入低收入家庭或农村;二是被拆解后其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元件被翻新改装,再次流入市场;而没有利用价值的部件扔掉后被填埋或焚烧,大量有毒物质因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在国外,电子产品的拆解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在中国,一些人仅靠一把锤子和一个酸池即能在电子垃圾中不断“淘金”。这些“淘金”者在发财致富的同时,也引发出许多环境问题。许多人为了从废旧电脑芯片中提取金,经常使用“王水”,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大量酸性气体挥发,甚至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烟雾,而大部分经王水处理过的废料被直接倒入河里、渗入地下。对于电脑主机、显示器和键盘等物品的塑料部分,则被送到熔化炉熔化,此操作过程充满了溴化阻燃物,有可能产生二恶英。

造成资源浪费

在各种电子垃圾中,电路板的回收不仅在数量上占有巨大的份额,而且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也是巨大的。比如以电脑中印刷电路板所含元素进行分析可知,在电路板中所含的贵重金属含量远远高于天然矿石的工业品位。例如:可以从手机锂电池中回收锂;可以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散热器、硬盘驱动器等上面回收铜、银、黄金、铝等贵重金属,就是电脑外壳、键盘、鼠标中也含有铜和塑料,重新加工后可制作水管和笔座,甚至连电源线也可成为家具或者平底锅的材料。在其他电子垃圾中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空调和冰箱其外壳、制冷系统有着成分比较单一的铁、铝、铜、塑料等,自动控制系统是电路板,其所含成分和个人电脑中的线路板几乎相同,所以其价值也相差无几。其他的如取暖器具、清洁器具、厨房器具、整容器具、熨烫器具中同样含有大量的铁、塑料等。因此回收利用这些电子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威胁,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

国内外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现状

1.国外电子垃圾现状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电子垃圾的最大制造国。从2002年开始,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包括旧家电在内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法规。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州等通过征收填埋和焚烧税来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加利福尼亚州法案规定,顾客在购买新的电脑或电视机时,要交纳每件6~10美元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费。在加利福尼亚州法案等相关政策出台后,不少大型聚碳酸酯制造商加快解决废旧电脑回收进程。

戴尔是第一个建立公开回收计划目标的大型聚碳酸酯厂商。惠普自1991年已经回收了6 400万个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墨盒,并建立了两座旧电脑回收处理工厂。美国已建立了一批技术成熟,管理完善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对旧家电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7%以上,只有不到3%的废料被当做最后的垃圾埋掉。但由于美国目前的废旧家电回收能力严重不足,每年仍有大量的废旧电脑、手机、电冰箱等被埋到地下,成为环境的潜在威胁者。据估计,每年约有45万吨塑料随着电子垃圾被埋到地下或焚烧,并且绝大多数不作任何处理。

日本:

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家用电器回收法。家电生产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电有回收的义务,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资源回收利用。明确规定电冰箱、洗衣机回收利用率必须达到50%以上;电视机的回收率必须达到55%以上;空调的回收利用率必须达到60%以上。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要同销售或厂家指定的回收企业联系,由其负责回收,同时消费者要支付2 400~2 600日元不等的费用。销售商家负责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有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旧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在聚碳酸酯回收方面,商用聚碳酸酯回收法要求计算机生产商回收商用聚碳酸酯并支付处理费。2003年日本颁布并实施了家用聚碳酸酯回收法,规定消费者新购买聚碳酸酯时需负担回收费用,新购一台笔记本电脑需付1 000~1 500日元回收费用。这些规定为日本的电子垃圾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法律环境,但实行的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德国:

德国实行公共废物管理组织与生产商双回收系统,有600家各种废旧家电回收司,每年营业总额超过1000万欧元。德国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生产商负有主要责任,进口商、消费者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欧盟:

200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两项法案。前者的主要内容是: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场的产品,其废弃后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等相关费用将由生产商或进口商承担,后者的主要内容是: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器和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溴化笨和多溴联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共涉及家电、信息技术和远程通讯设备、照明设备等在内的共10大类100种产品。意在加强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和风险。

2.中国电子垃圾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使用电脑最多的国家,但是他们却打着“回收处理”这样的环保字眼,将电子垃圾输出到国外。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收集的电子废物50%~80%在国内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装进集装箱运到了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类似,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及日本也将大量的电子垃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5亿吨的电子垃圾,这些垃圾80%被运到亚洲,而其中又有90%进入中国。虽然进口电子垃圾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非法行为,但是电子垃圾的交易仍在继续。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电子废物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中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达3.5亿台、冰箱1.3亿台、洗衣机1.7亿台。这些电器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的,按照10~15年的使用寿命,从2003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此外,近年来中国电脑、手机的消费量激增。由于技术发展很快,电脑平均寿命在不断缩短,目前更新换代周期约为2年,这样每年也将有500万台电脑被淘汰。1991年中国手机用户才100万户,到2001年超过1亿户,2008年达到5亿户。以平均每部手机使用3年(美国为1年半)计算,中国每年将报废的手机就有7 000万部之多,加上手机附件和电池,产生的电子垃圾在40万吨左右。

目前,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电子垃圾的拆解场和集散地,而且其中大多数都在用“19世纪的技术来处理21世纪的废物”。由于处理手段极为原始,只能通过焚烧、破碎、倾倒、浓酸提取贵重金属、废液直接排放等方法处理,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态恶果。从河岸沉积物的抽样化验显示,对生物体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钡的质量浓度10倍于土壤污染危险临界值,锡为152倍、铬为1 338倍、铅为危险污染标准的212倍,而水中的污染物超过饮用水标准数千倍。

电子垃圾处理对策

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责任

要通过立法明确限制有害物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如严格规定电子产品中有毒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热塑性塑料中有毒助剂的含量水平,并有监管部门对各相关产品进行认证。在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即“生产延伸责任”,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负责,还要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负责。作为电子企业,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清洁化 必须涵盖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对电子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扮演主要角色。在此方面,欧洲正成为全球的榜样。2003年7月,欧盟《1993~200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颁布了处理废弃电子产品指导法令,明确要求欧盟所有成员国必须在2004年8月13日前,将此指导法令纳入其正式法律条文中;欧盟在《官方公报》上公布了《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成员国确保从 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场的电子电器设备不包含铅、汞、镉、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6种有害物质。该指令从产品设计、使用材料、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等方面,对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提出了要求。

据了解,中国关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启动,将明确规定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不得含有上述6种有害物质。这一方面保证了中国产品的出口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另一方面也避免由于中国缺乏相应法规而使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流入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实施了电子废弃物的有关法规,立法旨在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包括社会公众的责任。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家采取了由消费者支付电子废弃物处理费用的方式,来保证回收体系的运作。北京市环保局有关专家认为,鉴于北京市目前的消费水平,如果要消费者为回收交费,实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升公众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意识,最终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立回收系统

面对电子垃圾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全社会的回收系统。在几年来对电子垃圾基本信息收集、调研和回收试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建立中国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初步方案》,首次提出以“生产者责任制”为核心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明确规定家电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处理公司和政府部门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产企业必须在源头上控制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采用有利于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设计方案;经销商可以接受生产企业委托,回收废旧家电,交给有处理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理;销售的二手电器要符合质量标准;消费者有义务把废旧家电交给生产企业或有处理资质的公司;家电处理公司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认证,经其检测、维修后达到二手家电质量标准的电器贴上“再利用品”标志后出售,氟里昂等有害物质必须交环保部门处理;政府部门负责制订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监管回收处理过程。

有关部门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保证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进入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市场,扶助专业电子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规模化无污染生产,坚决取缔用落后工艺提取贵金属的小作坊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彻底清理整顿进口废旧电器的非法市场 。另外,对积极参与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确保其产品的优先推广。中国首部电子信息产业绿色法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已开始施行,此管理办法从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抓起,对规范投放中国市场的电子信息产品,实现有毒、有害物质在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替代或减量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回收利用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综合处理、循环利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德国、芬兰等欧盟国家较早开始电子废弃物的管理,普遍采取立法、经济激励等管理办法,并注重“生产者责任制”的制定以及各种电子废弃物处置技术的研究。美国从2002年开始,针对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例如:对从事回收家电产品中制冷剂的人员资格、使用的设备以及回收比率等进行明确规定,通过采取采购优先政策,来推动包括废旧家电在内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新泽西和宾西法尼亚等一些州还通过征收填埋和焚烧税来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马萨诸塞州制定了美国第一部禁止私人向填埋场或焚烧炉扔弃电脑显示器、电视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法律。日本东芝公司专门建立了回收电子废弃物的工厂,并于1998年开始使用不含卤素的底板生产笔记本型电脑。在德国,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电子废物条例》,明确了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回收电子废弃物的责任。目前,德国建有一个年处理近21 000吨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工厂,主要是处理电子通信方面的废物。荷兰通过研究产品的回收和拆卸策略,开发了具有年处理60万台电冰箱的回收系统以及相应的拆卸流水线,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西门子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项指标是回收,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尽量减少材料和零件的数目,以方便拆装。

发展循环经济,走产业化之路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资源化,对策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工程新建、改扩建及危旧建筑物的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个废弃物。它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废混凝土, 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及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指建筑垃圾中的废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等建筑废弃物经过分拣、粉碎和筛分后作为再生资源重就利用。他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成本, 而且可以改善建筑环境,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工程。

1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现状

1.1 建筑垃圾面广量大

伴随着工程建筑的不断地加快, 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 期间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有关统计显示, 在每1㎡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t。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每年20亿元以上的工程建设将持续10~15年, 同时每年会产生约6亿t的建筑垃圾, 其量之大、面之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2 建章立法操作性差

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 要求“产生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2004年12月,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46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清运工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定或措施可操作有限, 并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 目前巨量的建筑垃圾, 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 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 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耕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费用, 而且给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3 研究成果推广困难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 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对于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性, 以及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看到了潜在的市场前景。相继开始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和一些有益的实践。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总院自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再生混凝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城市建设垃圾在建材工业资源化技术研究”、“固体废料物在水泥混凝土工业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等单位也先后从事过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化利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了制约, 仍难以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

2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对策

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再生利用规划

就目前情况而言, 首要的任务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完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 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强化建筑垃圾的源头管理, 提高条款的可操作性, 避免指标的空泛。与此同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实行建筑垃圾环境许可、处理申报批准、限量生产等,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坚决杜绝建筑垃圾大量排放、随意排放和低水平再生利用, 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由行政强制执行逐渐过渡到社会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 各级各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地区区情, 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制订本地区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规划, 以指导全国和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正真落到实处。

2.2 控制建筑垃圾源头, 实现综合归口管理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 具体地讲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好, 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确保施工质量, 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第三是尽量在施工现场, 使用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料, 减少转移的建筑垃圾量;第四是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 努力实行标准化, 尽量使用预制构配件。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技术;第五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 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个层面, 只有加强归口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合理组织协调, 才能真正将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堆放、再生、利用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 抓出效果来。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再生技术研究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将建筑垃圾推向市场,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运作路线, 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建 (下转P116) (上转P130) 筑垃圾的处理和经营, 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运用政策价格财税奖励等多种手段, 保障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一定的收益, 力争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生, 并带头使用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在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 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的的形成。另外, 要加大投入,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 从提高建筑垃圾产品的分选水平、处理能力、再生原料的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加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的产品开发、研发适用的施工工艺等技术环节入手, 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标准示范工程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起步较晚, 各项技术和法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要实现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必须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引进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再生特点的技术和再生设备, 力争早日和国际接轨, 赶上和超过国际水平。

同时,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参考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再生模式, 实现垃圾再利用的标准化, 并利用再生产品建设一系列示范工程, 全面发挥示范工程的典型示范作用, 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向更多的领域, 更深层次,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凯安, 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J], 施工技术, 1999.5.

[2]陶珍东, 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研究进展[J], 科技进展, 2005.1.

[3]刘数华, 冷发光, 再生混凝土技术[H], 北京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

浅谈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与对策 篇5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产生也随之不断增加。建筑垃圾乱拉乱倒,运输撒漏污染路面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以鲁中地区某市为例,2009年产生建筑垃圾约200余万方,2010年约为320余万方,2011年约为350余万方。这些建筑垃圾一部分被运到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一部分用于复坑回填利用,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堆积在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既影响了市容又污染环境。据调研,其它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现象。因此,加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促进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其表现形式看,主要为建筑垃圾的偷倒、乱倒、沿途撒漏等违章行为,但从深层次看,则是建筑垃圾管理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思路和源头管理手段等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市级监督管理在市住建部门,检查考核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有的建筑垃圾处臵核准直接下放到区县,部分区县明确了环卫部门为主管部门,少数区县建筑垃圾管理放在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市、区(县)管理主体不一致,管理不顺畅,导致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管理手段滞后。建筑垃圾管理缺乏新的行之有效方法和措施,不能对建设工地实施切实有效管理,难以及时掌握收集清运动态,建筑垃圾清运信息得不到准确反映,甚至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域,出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导致滞后管理、被动管理的局面,致使建筑垃圾乱倒、沿途撒漏、扬尘污染问题突出,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三)处臵场地缺乏。建筑垃圾的消纳大多是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自找出路或委托清运公司和个体户代找受纳场所,这也是导致管理部门难以计划、规划和协调建筑垃圾排放、受纳处理,影响管理效果。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缺乏,促使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郊区、农村私设消纳场地,扰乱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和管理秩序。由于缺乏建筑垃圾调剂信息平台,供需双方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调配,大量的建筑垃圾只得被倾倒在城乡结合部、村镇周边,成了二次污染源。

(四)处理模式单一。大部分建筑垃圾复坑填埋,极少部分用于建筑工地回填,我市还没有一家资源化利用企业把建筑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利用。

(五)运输市场混乱。目前,城区涉及和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处臵的有:各区县环卫部门、建筑业主、施工单位、运输单位、运输个体户等,由于管理对象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等多样化的特点,给建筑垃圾监管带来很大难度。另外,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松散,有部分是无牌无证、车容车况差的“黑市车”。一些建设和施工单位为降低建筑垃圾运输成本,有意招揽这样的低价车辆运输建筑垃圾。这些车辆一旦进入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后,大多是多装快跑,一路抛撒,野蛮运输,逢路就跑、逢空地就倒,严重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六)部门协调不够。建筑垃圾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建筑垃圾固定消纳处臵场的统一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建筑工地源头的管理;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建筑垃圾抛洒、偷倒、乱倒等行为;交警、交通部门负责运输车辆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为的查处;环卫部门负责对已抛洒渣土的清扫,确保路面整洁;公安部门负责执法保障。要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各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建筑垃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管理合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出台市级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执法、管理主体,划分各部门职责,规范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臵活动。

(二)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建筑垃圾运输和处臵核准程序。加强对建筑工地、居民小区、社区等产生建筑垃圾源头的监督检查力度。借鉴外地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把建筑垃圾管理纳入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处臵核准制度。

一是建议实行处臵证制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拆迁等土石方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向辖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提报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处臵方案,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臵证》,并按照有关规定交纳建筑垃圾处臵费用。凡未办理建筑垃圾处臵证的,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或拆除工程施工备案手续。

二是建议实行工程竣工勘验制度。工程竣工后,建设施工单位要及时清运处臵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禁止在施工场地长期放臵建筑垃圾。工程竣工验收前,由辖区环卫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查看建筑垃圾是否按规定处臵,凡不按照事前环卫部门审查的建筑垃圾处臵方案处臵的工程,一律不予竣工验收。三是建议在施工工地和建筑垃圾处臵场分别安装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电子识别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双向签单(类似高速公路收费站刷卡计费系统),建设单位做好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日志的登记。车辆运输记录和双向签单将做为运输车辆结算运输费用的依据。同时借助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对出入工地和建筑垃圾处臵场的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全程监控。

加强源头管理,借鉴济南市的做法,坚持做到四不开工:未落实建筑垃圾倾倒场点不得开工;未使用核准的运输单位及车辆不得开工;未办理建筑垃圾处臵手续和未交纳处臵费不得开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得开工。

(三)加强建筑垃圾处臵场地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规划、土地等职能部门,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规划、建设建筑垃圾综合消纳处臵场所。建筑垃圾倾倒场点以区县为主建设,市里给予一定补贴,全市共同享用。

建筑垃圾倾倒场点应符合以下标准:进出口道路要进行必要的硬化处理,满足车辆进出要求;配备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安装足够的照明设施;出入口安装运输监控系统;有应急物资和措施;指定专人管理,要保持24小时开放。

(四)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建议凡在城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垃圾处臵运输的单位及车辆,每年必须进行统一审核,办理建筑垃圾运输审核准入手续。建筑垃圾运输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由有运输审核手续的运输公司承运,并严格按照指定时间、路线、地点进行清运作业,并确保运输过程安全,不污染环境。运输车辆随车携带准运证,随时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承运未经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核准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运输应做到四不出门:未落实现场保洁人员的不能出门;车辆密闭不严的不能出门;手续不齐全的不能出门;车辆轮胎冲洗不干净不出门。

(五)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施工单位加强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采用先进技术对有用的材料进行加工后重新利用,提高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最大限度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六)加强部门协作。建议成立市级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为牵头单位,各相关管理部门联合办公,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对建筑垃圾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筑管理部门要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路口硬化工作,配备冲水设施和专人保洁,定期到施工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筑垃圾管理部门要严把建筑垃圾排放审批关,监督施工单位聘请具有运输资质的专业运输公司进行建筑垃圾清运,按照工程土方量和申报车辆给其设计合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城管执法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无建筑垃圾运输准运证的车辆、未蓬盖或超载造成沿途撒漏污染路面、未按规定的时间和线路行使和偷倒、乱倒现象的巡查和处罚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夜间和节假日的巡查,定期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建筑垃圾运输和处臵违章行为。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6

目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城市化建设阶段, 且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城市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城市化建设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在这期间将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如果对这些垃圾处理不当, 便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然而, 现有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未能有效解决此问题, 这就需要在建筑垃圾管理中, 从实际出发,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垃圾处理政策。“十二五规划”针对建设与发展, 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理念, 因而寻求有效的建筑垃圾管理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建筑垃圾管理问题从立法、政府参与、管理组织建构及产业化处理等多个维度分析, 以探索有效的建筑垃圾管理方法。

2 建筑垃圾的基本理论

2.1 建筑垃圾的定义与分类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过程中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这些过程中主要产生固体废弃物, 包括废弃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1]。建筑垃圾可从多个角度分类。根据建筑垃圾来源可分为3类: (1) 在建筑物新建过程中产生的; (2) 在已有建筑物维修、改造过程中产生的; (3) 对旧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从资源化程度进行分类, 建筑垃圾可分为直接填埋性工程渣土、可资源化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难以利用型物质。其他分类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划分。

2.2 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随着建筑垃圾产量的累积, 主要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再利用两方面问题。就我国而言, 建筑垃圾堆存侵占土地面积超过5亿m2, 直接造成土地浪费和城市观瞻的不良影响。当大多数建筑垃圾被长期露天堆放后, 经过日晒雨淋, 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就会溢出 (其中包含有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香烃构化物质) , 通过建筑垃圾渗滤液进入土壤, 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这些有害物质会被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分解, 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对于较大的块状物质如砖瓦、碎石块在外力作用下则会嵌入土体, 改变土壤成分, 破坏土壤结构, 且这些受破坏的土体在短期内难以恢复[2]。除此之外, 建筑垃圾还会污染水体和空气。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和地表水的浸泡会渗出污水, 这些污水中富含来自废砂浆、混凝土块、金属废料及废木材中的硫酸根离子、硅酸钙和重金属离子和其他有机物, 若不控制, 则会通过河流、湖泊或下渗的方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造成污染。空气污染主要由建筑垃圾分解时产生的气体造成, 如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对于大量的建筑垃圾, 若能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

3 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起步较晚, 处理技术落后, 在处理能力上地区性差异大。近年来对建筑垃圾处理业务虽有重视, 但整体处理水平仍较低, 截至目前,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5%。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调加快, 建筑垃圾因处理不及时和处理技术落后, 其总量呈累积态势。根据对过去全国建筑施工面积及每平方米可能产生建筑垃圾量的调查,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可预测出近年来全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3] (图1) 。

3.1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传统模式

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仍采用传统处理方式:对于大量的建筑垃圾, 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 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部分发达沿海地区可以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资源化处理如上海、深圳等城市, 其中对工程渣土可以进行地区性合理调配;其他固体废弃物可送至建筑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处理;对可资源化材料则引入废弃物资源化企业参与进行再生建筑产品的开发, 如再生沥青路面和混凝土骨料等。

3.2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建筑垃圾次生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建筑垃圾处理。1995年, 国家出台《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并采取措施, 防止污染环境”, 随后相继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清洁生产促进法》, 这一系列法律虽对建筑垃圾处理方式有所规定, 但其均从市容维护、城市垃圾管理的角度出发, 未能深入指导建筑垃圾处理。2003年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不仅规定了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部门, 而且详细给出了具体管理部门的职责, 并增加了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内容, 加强了对违反规定的处罚力度, 也给出了对行政人员的处罚规定[4]。2005年新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更从法律责任、处罚力度、垃圾处置核准制度进行了细化规定, 并首次确立了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制度。

虽有以上法律规范, 但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仍停留在运输和消纳 (简单堆放或填埋) 两个阶段。对多数地区而言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相应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未能完善和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理链条未能形成, 因此,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仅处于较低水平, 建筑垃圾产业化处理则无从谈起。

4 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处理的方法

多数发达国家已较早完成了城市化建设, 建筑垃圾的研究起步较早, 处理技术相对成熟。在综合处理建筑垃圾方面, 日本、欧美、德国等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形成了科学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统一体系。

4.1 日本

日本把建筑垃圾分为建设副产物和废弃物, 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主要从法律和技术两个层面展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日本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范来加强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 (表1) 。

从这些颁布的法律来看, 日本已经对建筑垃圾管理、资源化回收方式进行了细化规定, 通过相应资源化标准规范保证了建筑垃圾产品的标准化、市场化。在技术手段层面, 首先, 日本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全过程规划、管理和监督, 其涉及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消纳、资源化处理及再生产品应用六方面。其次, 重视垃圾源头减量, 如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外运量, 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被二次利用, 完成现场消纳。再次, 日本通过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最终使垃圾处理市场化, 将资源化形成的再生建筑产品如废弃混凝土利用形成的再生骨料、再生水泥等投放于建筑材料采购市场, 通过政府带头采购, 使建筑垃圾的终产物流通渠道得以畅通。

通过法律规范和技术应用, 截至2011年, 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率已达到97%[5]。

4.2 美国

美国的建筑垃圾处理主要通过“三级、四化”理念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下进行。每年约占城市垃圾总量40%的建筑垃圾, 经过分拣、加工, 再生利用率约70%, 其余30%的垃圾填埋处理。

建筑垃圾的“三级”处理是指对垃圾从再次利用层面划分: (1) “低级利用”, 现场分拣利用和回填土等, 占建筑垃圾总量50%~60%; (2) “中级利用”, 可用于建筑物结构建造的材料, 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和建筑用砖等, 约占建筑垃圾总量40%; (3) “高级利用”, 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水泥或裸露的初始骨料等, 该项占比较小。“四化”, 包括“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美国同样重视源头减量, 从标准规范、法律政策至建筑设计、现场施工、材料选用就开始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 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在具体处理中, 美国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方面已经历“政府—市场—政府加市场”的三个阶段转变。前期通过政府命令和行政手段对污染进行了控制;中期利用市场的经济刺激, 强调企业在建筑垃圾产生源头的削减作用;后期以企业为主要参与对象辅以政府监督进行垃圾处理。在政府主导下, 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理体系得以形成。另外, 美国针对建筑垃圾采取的“预处理费收缴”措施, 即在工程结束后, 通过对建筑垃圾处理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退还该项费用或进行罚款。在此计划实施一年内, 圣·约瑟城的建筑回收率就已达到67%。

4.3 德国

德国主要依靠其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通过分散各地的多座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对垃圾进行集中化处理。

在德国, 每个地区都有大型建筑垃圾再加工场, 仅在柏林就建有20多个。这些工厂不仅对建筑垃圾进行精细化分类处理, 而且进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再生产。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 可将垃圾中再生材料干净地分离出来以回收利用, 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 垃圾干馏后仅剩余金属有害物质2~3kg/t, 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问题。对碎旧建筑材料处理主要用于道路路基、垃圾填埋场、人工造景等工程建设。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和再生产品使用, 德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 且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 对各种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也做了规定, 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征收存储费。通过以上措施使德国的建筑垃圾处理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

此外, 丹麦和新加坡因其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垃圾处理税收政策而保持着较高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至1999年, 丹麦垃圾填埋税增加了900%, 建筑垃圾循环率提高了90%[6]。新加坡对非法丢弃建筑垃圾者最高将被罚50000新加坡元或监禁不超过12个月或两者兼施, 垃圾运输车辆也将被没收。

5 对先进建筑垃圾处理经验的借鉴和相关方法的探索

对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完善时, 借鉴相应的先进经验有助于垃圾处理水平的提升。但其借鉴方式不应是移植式的嵌入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我国现行法律效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政府的管理模式、建筑垃圾处理市场的利益格局、地区性差异、人们的意识形态等因素进行考量以确立垃圾处理政策。

5.1 加强建筑垃圾处理立法与政策制定工作

纵观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处理, 凡处理率和资源化率较高者, 皆重视立法工作。我国自1995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以强化、规范建筑垃圾处理工作, 且其中对如何处理与利用的重视程度与强制性是递增的。但我国已有法律远远不能指导实际建筑垃圾处理, 从已颁布的法律来看, 主要通过缴纳建筑垃圾处理费以控制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减量, 但这种收费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源头, 对多数生产单位而言, 垃圾处理费无足轻重, 更未涉及循环利用问题。

当已有的法律法规在省、市、基层实施时, 其效力和强制性也是递减的。多数低层级的政府部门会根据所管辖的区域具体情况来制定建筑垃圾处理条款。由于相关领域的已有法律或法律空白由部门、地方法规或规章填补, 因此国家的法律尚未实施便被隐性削弱了权威性。

法律具体执行效率低的问题, 主要由于与法律相关的配套措施未形成。以上海和西安建筑垃圾处理条例为例。上海从维护市容环境卫生角度出发, 依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了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 以市容环境卫生为重点处理建筑垃圾, 且仅停留在垃圾运输和消纳两个阶段, 垃圾资源化利用内容涉及较少, 仅停留在倡议层面[7]。这主要受限于上海城区内只有数量较少的垃圾处理企业, 从而资源化处理难以展开。《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虽有不少内容对垃圾资源化进行了规定, 但垃圾处理仍停留在运输和消纳阶段。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疏于监管条例制定和监管工作的相互监督, 因此具体监管工作常流于形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 首先, 建筑垃圾立法时应较多考量现状, 不应理想化。在制定法律的同时, 也应制定辅助实施的政策。建筑垃圾要资源化, 则应要求省市加强对资源化处理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总之每条法规和配套措施是对应的, 从而使法律有了作用域。其次, 基于我国垃圾产量大、东西经济水平差异显著等现状, 即使建筑垃圾消纳中心、资源化中心迅速建立也不会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化的垃圾处理, 因此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可一步到位, 应注意时效性和递进性, 做好多次修订的准备。最后应完善监管条例的制定, 重视罚款和税收, 让部分企业不能以较低成本任意堆弃建筑垃圾。

5.2 以“政府主导”方式建立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其形成的垃圾处理方式在短期内难以逆转。经对部分垃圾处理及施工现场调查和走访发现, 建筑垃圾处理方式面临最大的阻力来自旧有垃圾处理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如工程渣土的处理, 在多数地区未经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渣土运输单位进行运输处理, 而通过建筑施工方私有车辆运输至彼此间有业务往来、合作密切的单位进行消纳处理, 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使双方获益。在建筑垃圾消纳过程中, 特别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属于环卫部门的下属单位, 填埋场可以收取一定的消纳费用, 受经济利益驱动, 环卫部门不愿意将建筑垃圾运送至资源再生产单位, 从而使垃圾资源化企业的生产原料难以保障, 垃圾处理只能停留在消纳阶段。针对这种局面, 只有采取措施使现有利益格局被打破, 才有可能构建新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规模大, 难度高, 需要自上而下进行政策落实。在政府主导产业改革中, 我国已有不少成功经验, 如“小型火力发电场强行废止与拆除”、“家电下乡”等工作, 让建筑垃圾最初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处理, 通过政府命令和行政手段对污染进行控制。相关配套设施和垃圾处理中心的建立应由政府主导拨款、监督强力推行, 使基本垃圾处理体系雏形得以形成。中期, 在已有的基础上, 通过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引导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进入, 使建筑垃圾处理得以商业化。当政府与企业“二元”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形成时, 旧有利益格局已几近清除, 此时政府应简政放权, 渐渐退出垃圾处理体系, 以后只需在必要时期进行政策调控。通过这样的“三步走”, 最终使建筑垃圾处理达到较高的市场化。

5.3 结合多种因素, 完善政府部门建筑垃圾管理组织结构

建筑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牵涉到产生、运输、消纳、资源化处理及再生产品向建材市场投放多个环节。截至目前, 我国针对建筑垃圾处理未设置专项处理机构进行, 多以其他行政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完成, 涉及国土、环保、市政建设、交通、发改委、税务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 灾区建筑废物还涉及到卫生、防疫、公安等环节。城市旧房拆迁和工程建设由城市建设局审批, 而建筑垃圾运输、消纳许可由市容园林局管理[8], 诸如此类因涉及管理部门较多, 职能分化, 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力度, 给违规行为提供了一定空间。

在具体垃圾处理体系建设中, 如垃圾消纳中心和资源化处理厂建设中, 也面临来自实践的不少阻力。垃圾处理中心是建筑垃圾处理得以产业化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应在城市规划中布点设置。但实际中, 在多数城市, 城区未有足够数量的垃圾处理厂, 大多建于郊区, 且数量少, 难以完成垃圾处理工作。这主要由于“城区建厂”首先未得到重视, 其次政府还不能良好地处理垃圾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与附近居民对良好居住环境需求的矛盾。目前多数建筑垃圾处理厂均有噪音大、粉尘溢出等污染环境的特点。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大多居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和环境生态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在建筑垃圾管理组织建构中, 需要从当地相关机构意识、责任、能力出发进行管理职能的分配。在沿海发达城市因其组织架构完整, 系统性工作能力较强, 只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通过政府的统一监管和协调便可完成垃圾处理工作。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 因建筑垃圾处置形式单一、资源化程度不高, 相应的组织形式应根据现状予以调整。如对部分管理部门进行合并, 使职权集中可能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对垃圾处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除完整的理论指导外, 还应注重实际的可操作性诸如建厂问题, 首先应重视建厂工作, 其次对于建厂应淘汰落后技术, 应采用先进方式处理建筑垃圾, 降低噪音、粉尘溢出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还应加大对民众的宣传, 使民众切实了解建筑垃圾处理的必要性, 更应顾及民众的感受, 通过走访、公开讨论或谈判的方式最终确立折中的建设方案以实现垃圾处理。

5.4 疏通各个环节, 构建闭合式建筑垃圾处理产业链

建筑垃圾产业化处理中, 主要需疏通垃圾产生、收集、运输、消纳、资源化处理、再生产品应用六个环节。目前,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后三个环节, 在源头减量和运输中仍有部分工作需要完善, 如通过对建筑方案建设的垃圾产量评估以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加强监管, 防止违法堆弃;垃圾分类应以再生利用为导向进行细化分拣, 为后续处理和资源化提供充足原料等, 但这些都不足以制约垃圾产业化处理。因建筑垃圾产量大, 建于深圳、上海多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已接近其填埋能力, 即将关闭。鉴于我国工程建设具有集中性、大规模性, 如多个城市的老城区改造, 各地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因此, 建筑垃圾不能只依赖消纳中心吸收, 应更多做好施工场地区域性建筑垃圾消纳、利用, 使建筑垃圾流动趋于平衡, 额外少量的垃圾再运至消纳中心, 这样可最大化缓解垃圾处理中心的压力。

资源化方面主要涉及技术研发, 国外较成熟的技术为混凝土再生骨料利用, 而我国目前建筑垃圾主要是碎砖瓦和土, 砖瓦可用于建筑墙体材料的再生利用;土做回填材料, 对部分混凝土建筑废物一般可加工成再生骨料, 需探索的是用再生粗细骨料同时配置低等级混凝土, 因此在处理和使用上应有我国自己的特色[9]。再生产品应用在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体系中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有关法律、再生产品行业质量标准制定均未涉及, 从而导致建筑企业不敢大胆使用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砖、混凝土骨料等产品, 担心产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 经调查发现多数客户对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具有恐惧和排斥心理, 进而导致再生产品流通受阻。因此, 当务之急应加快制定建筑再生产品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同时注重对再生产品应用的宣传, 使民众对其有所了解。

只有通过上述工作,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链才会趋于完整, 从而形成垃圾“闭环流动” (图2) , 最终, 使建筑垃圾产业化处理得以实现。

6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仍面临诸多问题, 且这些问题多有我国自身的特殊性, 仅依靠国外的经验借鉴是不能全部解决的。因此, 有必要从建筑垃圾立法、政府参与、管理、产业化体系探索等多方面入手, 立足现状, 多管齐下, 在不断实践和改进过程中确立符合我国自身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最终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难题。

摘要:从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出发, 结合我国国情并针对建筑垃圾管理问题从立法、政府参与、管理组织建构及产业化处理等多个维度对比借鉴了国外先进建筑垃圾管理经验, 以完善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并探索了有效的建筑垃圾管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陆凯安.利用建筑垃圾减少环境污染[J].北京节能, 1999 (3) :45~46.

[2]杨全华, 李文伟.水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3]唐沛, 杨平.中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分析[J].江苏建筑, 2007 (3) :57~58.

[4]王瑞敏, 王林秀.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和发展前景[J].建筑工程, 2011 (4) :178~179.

[5]齐丹丹.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6]李南, 李湘洲.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及借鉴[J].环球视角, 2009, 2 (6) :43.

[7]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EB/OL]. (2010-12-01) .[2013, 10.5].http://lhsr.sh.gov.cn/sites/lhsr/zhengcefagui_content.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7

1 国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国外对于建筑垃圾处理非常重视,日本、欧洲等国家很早就出台了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政策,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也达到领先水平。日本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到2002年又颁布了《建筑再利用法》。日本对建筑垃圾实行零排放策略,回收率从最初的42%增加到97%[1]。

德国早从二战结束后便开始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同时也是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德国对建筑垃圾实行“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并利用经济杠杆来落实这一原则[2],回收利用率高达95%,再生利用率也达到75%左右。丹麦利用管理和经济手段,鼓励建筑垃圾单独分类和收集,对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征收赋税,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90%。奥地利对建筑垃圾收取高额的排放费,提高资源消耗成本,从源头上减量化[2]。

2 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整体偏低,建筑垃圾处理厂数量偏少,仅有少数几个城市有相关政策和技术支持。

北京研究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性政策,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完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列入推荐使用的建筑材料目录[3]。据调查,北京在线生产的建筑垃圾处置企业仅有一家,年处置能力为120万t,再生利用率仅为3%。因此,北京市政府提出再建5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将全市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达到800万t。

上海市2011年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总量已达8 600万t左右,是生活垃圾产量的10万倍。上海市渣土的有效处置率约70%~80%,建筑垃圾利用率仅20%左右。到“十二五”末,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的目标。上海在优惠政策上支持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资源回收率高的可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发展,组建建筑垃圾再利用联盟[3]。

深圳市非常重视建筑垃圾处理。《深圳市建筑垃圾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件》《深圳市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中均对建设垃圾回收利用做出了相关规定的政策扶持,包括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深圳华威建材公司在国内率先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建筑废弃物重新变为新型节能建材。2007年,华威公司投资建设了深圳市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该厂对建筑垃圾的转化率已达到85%以上。

3 嘉兴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3.1 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

嘉兴市区设置了很多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用于临时放置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还设立了几个建筑垃圾长期堆放场。当临时堆放点的垃圾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由持有相关资质的清运单位运到长期堆放场。然而,有些人往往图省力,将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在路边。市民对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的危害意识有所欠缺。同时,也反映了嘉兴市临时堆放点的数量及位置还不能满足需求。

3.2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

据调查,嘉兴市大宗建筑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就地填埋。在基坑施工结束后,将硬度较好的建筑垃圾进行基坑填埋处理,而后用压路机压实,再进行打桩。其他成分复杂的建筑垃圾由于分拣困难,未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也是简单填埋处理,占用大量土地面积。据调查发现嘉兴目前只有海宁市一家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主要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砖。然而市场对于再生砖的接受度不高,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普遍更愿意采用非再生砖。同时,提高再生砖性能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4 嘉兴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案

嘉兴市建筑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处理量和循环利用率却比较低。妥善处理好嘉兴的建筑垃圾是目前比较迫切的问题。建筑垃圾处理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从源头减量化,又需要政策法规及技术支持。

4.1 源头削减

要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源头削减是根本。可以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环节入手进行全过程控制。通过合理设计、选择环保材料、严控施工质量等措施,保证建筑质量、延长寿命、减少建筑物拆除量。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提高二次利用率。

4.2 技术支持

建筑垃圾除了可以生产再生骨料、再生砖以外,还可以用于保温材料、道路路基、橡胶填料等多种用途。张长森等[4]对建筑垃圾作为保温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掺加适量的建筑垃圾粉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程海丽等[5]对改性建筑垃圾作为橡胶填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加工成微米级的废旧混凝土经水解溶液在一定的温度时间下进行有机改性,以改性废旧混凝土为填料的非硫化胶与以轻质碳酸钙为填料的非硫化胶的加工生产效率相当,改性废旧混凝土可作为轻质碳酸钙的替代品用于橡胶制品生产中。樊兴华等[6]研究了建筑垃圾填筑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得出建筑垃圾在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应用中切实可行,不但可以减少开采石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的建筑垃圾在路基施工中应用提供参考。

4.3 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是保障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条件。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对那些违反规定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惩治,鼓励一些先进技术研发,给予政策和经济支持。

5 结语

嘉兴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不容乐观,综合利用率较低。与国外及国内部分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也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调研嘉兴市建筑垃圾产量及分布情况、处理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嘉兴建筑垃圾处理需要源头控制、技术支持、政策法规等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蒲云辉,唐嘉陵.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对我国的启示[J].施工技术,2011,41(376):43-45.

[2]孙丽蕊,陈家珑.欧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J].建筑技术,2012,43(7):598-600.

[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垃圾回收回用政策研究[Z].2014.

[4]张长森,刘学军.建筑垃圾—秸秆—镁水泥墙体保温材料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1):78-80.

[5]程海丽,杨飞华.改性建筑垃圾作为橡胶填料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27-29.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8

1 重庆市建筑垃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旧城改造的推进, 近年来重庆市建筑垃圾产量急剧增加。目前重庆市主城区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都被施工单位以随意倾倒、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等粗放式的方式处置, 不仅侵占大量土地, 而且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粉尘飞扬、遗撒等问题也对市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偏低

重庆市建筑垃圾大多采用自然堆放, 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回收利用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钢筋、铝合金等旧金属, 而对含量最大的废弃混凝土块则很少进行回收处理, 造成资源极大地浪费, 增加环境压力。

1.2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

建筑垃圾消纳场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大多数消纳场所没有经过正规设计, 项目建设基本程序不完善, 处置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1.3 相关性政策法规待完善

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国家法律文件, 虽然这些年有关部门和重庆地方政府在该领域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 以期填补我国在建筑垃圾的法律空白, 但是普遍都存在内容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 从而给具体的管理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1.4 缺乏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成熟技术

由于建筑垃圾在强度、力学、化学等许多性能方面都较原始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或者降低, 因此需要相关研究机构按照“收集、加工和实验”的程序进行质量检测之后, 给定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标准, 才可以放心地再次投入使用。

2 重庆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思路

2.1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技术原则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原则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多元化”的原则。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将建筑垃圾中的这些有用物质和能量提取回收并且加以循环再利用, 包括物质回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2.2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经济原则

(1) “排污收费”原则

(2) “谁生产谁负责”原则

(3) “税收、信贷优惠”原则

2.3 重庆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对策分析

在当前全新的形势下, 推行城市建筑垃圾产业化发展亟需一改以往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思路, 具体而言, 至少要保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第一, 产业属性需要转变

第二, 管理体制需要转变

第三, 经营主体需要转变

因此, 现阶段重庆市建筑垃圾产业化的发展必须重点专注于改革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体制, 使企业在政府监督管理之下能进行自主化的独立经营运作, 而政府也要实行政企分家, 通过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协助建筑垃圾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构建合理完善的建筑垃圾产业链模型。

3 重庆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方案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系统分为预处理系统、分选回收加工系统、再生骨料生产系统、园林产品生产系统、路基材料生产系统和再生建材生产系统等几部分。

4 结论

(1) 重庆市建筑垃圾的危害日益突出, 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寻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策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2) 积极、持续、有序地推进城市建筑垃圾产业化发展, 建立起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从“生产———消费———再循环的以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材的产业链条和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保持政府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 制定相关的直接扶持政策, 推行PPP市场化融资模式, 促进重庆市整个建筑垃圾产业链的顺利运作。

(3) 按多元化分级原则, 将建筑垃圾进行性能分类, 根据性能的好坏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对应的产品分为高附加值类, 普通类和回填类。

参考文献

[1]王琼, 於林锋, 方倩倩, 等.国内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现状和国内发展建议[J].粉煤灰, 2014, 4:19-21.

[2]隋玉武.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简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 3 (12) :38-41.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篇9

1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 城乡建设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 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大中城市中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排放总量的30%-40%, 其总量位居各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之首。仅就施工而言, 中国每一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产生建筑废渣500~600吨。按此计算, 中国每年仅建设施工所生产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2]。除了建筑施工, 还有建筑物的拆除, 据统计每平米旧建筑拆除垃圾约为0.5~0.7吨, 旧房屋拆除面积按新建面积的10%计算, 则房屋拆除垃圾在4000万吨左右。以上两项合计, 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8000万吨[3];同时我国还存在着解放初期建设的混凝土构筑物的老化、砖混建筑的毁坏, 会有更多的建筑垃圾产生。并且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逐年增加。此外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大量的建筑垃圾产生。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倒塌, 众多建筑物的损毁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 重庆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依据这次地震损毁房屋的数字估计, 按平均每间10平方米, 每平方米产生1吨建筑垃圾计算, 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3亿吨。研究人员称, 地震所造成的建筑垃圾量远远超过中国每年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和。近期,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度) 》, 报告显示, 我国年建筑垃圾2014年度产生量超过15亿吨, 而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更大规模地建设步伐逐年递增。2020年左右,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能将达到峰值[4]。

2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2.1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部分采用填埋方式。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极少数城市将建筑垃圾, 通过加工制造成再生的建筑材料, 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都被简易填埋或者随意倾倒, 少量垃圾被现场直接再利用, 即使采用再生利用方式处理建筑垃圾也是比较粗放的再生处理, 比如简单的粉碎或者粗糙的再制造。在建筑垃圾的预处理、资源化、填埋、运输规范化管理、精细深加工工艺、高效利用技术、主要工艺装备技术标准等各个环节欠缺相关的标准。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 回收利用率低, 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处理投资少, 相关法规不健全, 建设者意识不强。

2.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我国当前约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 但产量不高, 质量尚不稳定, 应用工程有限。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块、废砖、砂浆、渣土经破碎、筛分、粉磨等一系列工序后被作为再生骨料的材料来源。利用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低标号混凝土, 可用于砂浆、抹灰及路面维修等非承重工程中。北京城建集团公司先后在9万平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多吨, 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 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米。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混凝土、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 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 作为新技术应用在软弱、松散地基加固处理。厦门的建筑垃圾都直接运往肯鑫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 应用市建设部门科研成果的肯鑫公司, 每天吃掉建筑垃圾900t, 将其加工成30万块的优质墙砖和地砖。通过建筑垃圾制砖生产线, 厦门的建筑垃圾目前全部都可以做到就地转化。此外, 天津市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 占地约40万平方米, 利用建筑垃圾500万平方米。

3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验研究现状

3.1 建筑垃圾中再生粗细骨料的试验研究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如东南大学、北京建工学院、沈阳建工学院等已经开展了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制取烧结砖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该技术将破碎混凝土和废弃砖瓦进行处理后, 作为混凝土骨料、轻骨料生产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砌块。这种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达到C30。还有许多研究都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 随着取代率的不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当取代率不超过30%的情况下,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同[5,6];还有试验认为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 尤其是当取代率不超过50%时, 就不会对再生混凝土的28天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张亚梅[7]等通过试验探索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提出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再生骨料预吸水方法, 这种方法使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都能满足要求。重庆交通学院研究表明[8]:再生骨料经过筛分, 在应力较低时, 其回弹模量相对于其它材料要高, 压实后表现出比天然骨料更小的密度。具有更高的渗透性。王斌生在《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中指出[9]:水灰比、砂率、用水量以及废弃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相同条件下, 再生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强度低10%~20%, 弹性模量低10%~30%。宋锐旭[10]等研究了高强度的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利用高强度的再生骨料配制高强混凝土是可行的。

3.2 建筑垃圾制作植被生态混凝土的实验研究

以建筑垃圾制作植被生态混凝土, 达到了护坡和植被生长的要求。相关试验结果如下:预制试块经养护后测得其抗压强度为1.0~3.2 MPa、抗折强度为0.2~1.0MPa、透水系数≥0.5mm/s、混凝土块孔隙率≥20%[11]。新的植被生态混凝土可用作河道护堤, 避免传统铺砌材料造成的生物隔离, 并为未来建筑垃圾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结语

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原则是以最佳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来衡量, 由于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处在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管理体系。今后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例如:建立健全完整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激励政策;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宣传;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柯永建.中国PPP项目风险公平分担[D].北京:清华大学, 2010.

[2]张仁瑜.中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http://www.docin.com/p-10940498.html.

[3]陆凯安.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和综合利用.建筑技术, 5, 1999:44-45.

[4]新标准体系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2015-02-05网易财经

[5]李佳彬, 肖建庄, 孙振华.再生粗骨料基本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 2004, 7 (4) :390-395.

[6]刑锋, 冯乃谦, 丁建彤.再生骨料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9, 42:10-13.

[7]张亚梅, 秦鸿根, 孙伟等.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2, (1) :7-9.

[8]张虹, 熊学忠.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3, 2006:64-66.

[9]王滨生.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 1998.

[10]宋锐旭, 万朝均.高强度再生粗骨料和再生高性能试验研究.2003 (2) :29-31.

北京市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篇10

1 北京市城市垃圾概况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2 200万人,如果加上外来和流动人口则超过1.69亿。随着北京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与此密切相关的城市生活垃圾作为日常的伴生物,无论是在产生量上还是在构成上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从最近几年的资料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北京市垃圾产生总量都呈增长趋势,近两年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垃圾的产生总量有小幅下降。截止到2011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总量达到634.9万t,日产生量约1.74万t。如此多的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完全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北京市2003年~2011年垃圾产生量变化见图1。

图1 北京市2003年~2011年垃圾产生量变化

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空气、水源,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化合物。在常温情况下,微生物分解这些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氨气、二氧化硫及有害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具有明显的恶臭和毒性,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垃圾中的有害物还会污染空气与水体,进而以空气、水体、食物为媒介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人类可能因此而患上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此外,垃圾中的重金属和大量有机物、蠕虫卵与幼虫、病原菌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而土壤是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人们食用的粮食、蔬菜如果携带了这些有害物质,被人类食用吸收之后,会使人们患上各种怪病。因此,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处理是事关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大事

2 北京市垃圾处理概况

2.1 北京市垃圾处理方式

目前,北京市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堆肥和卫生填埋3种。经过多年的发展,这3种垃圾处理方式都已形成良性运行的产业化机制。

2.1.1 焚烧法

北京市应用最广泛的消除生活废物污染的方法是垃圾焚烧。燃烧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除去生活垃圾污染,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变成蒸汽或热水用来发电。但焚烧会使垃圾的利用率降低,同时也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如尾气排放中的SO2、NOX及燃烧时产生的巨大噪声等。

2.1.2 填埋法

填埋法是将固体废物在选定的适当场所堆填一定厚度后加上覆盖材料,让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达到平衡。该法简单易行,投资省,处理量大,故此法是人类自古以来处理城市垃圾的一种主要方法。但该法占地面积大且垃圾易产生有毒液体,经过风化、淋溶、地表径流侵蚀土壤不仅能毒死土壤中的微生物,而且也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使土壤失去生产力,严重的甚至影响居民的生命安全。在“十二五”期间,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为70%。

2.1.3 堆肥法

该法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与一定比例的无机物混合,控制一定条件让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转化为稳定的腐质物,成为可施于农田的改良肥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部分实现资源化,有利于大生态的良性循环,缺点是处理周期长,易造成二次污染。

2.2 北京市垃圾分类情况

根据相关标准,北京市主要把垃圾分成以下4类。

(1)湿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厨余、果皮等含水率较高的食物性垃圾。

(2)干垃圾。主要指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等可用于直接回收利用或再生后循环使用的含水率较低的垃圾。

(3)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同时也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以及有机类杀虫剂、除草剂容器、打印机墨盒等。

(4)大件垃圾。指质量超过5 kg或体积超过0.2 m3以及长度超过1 m的废旧家具、办公用具、废旧电器,以及包装箱等大型的、耐久性的固体废弃物,例如家具类、家电类以及晾衣竿、自行车等。

2.3 北京市垃圾物质流

从对象角度考察,垃圾处理流程应该包括从源头开始的垃圾收集、垃圾清运过程和末端处理等环节;从角度上说,垃圾处理流程不仅应该包括垃圾的物质流向,还应该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及其各个环节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等。

北京市垃圾物质流见图2。

图2 北京市垃圾物质流

以居民小区为例。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物质流最典型的走向是:第一步,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第二步,混合垃圾从小区运输到垃圾楼;第三步,垃圾楼的混合垃圾清运到转运站,在转运站经过筛分,分为3种途径范围的垃圾;第四步,筛分后的中间部分有机物含量最多,送往堆肥厂;筛上物可燃成分高,送往焚烧厂;筛下物多为灰土,送往填埋场。

除了混合垃圾之外,可回收物有专门的走向,即社区居民将自家的可回收物卖给回收业者,拾荒者从社区的混合垃圾或垃圾楼的混合垃圾中挑出可回收物卖给在社区设点的中型回收业者;再由中型回收业者转卖给回收市场中的专项回收业者;专项回收业者再转卖给专门的二次资源回收处理厂。

2.4 北京市垃圾处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2.4.1 北京市垃圾处理能力

目前,北京市共建有17个垃圾处理场并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12 148 t/d,实际的处理量为17 562 t/d。北京市的垃圾填埋场有14座,年处理垃圾59 818万t,占总量的91.12%;垃圾堆肥场2座,年处理垃圾27万t,占总量的4.1%;垃圾焚烧场1座,年处理垃圾1517万t,占总量的2.4%。从这些基本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北京的垃圾实际处理数量要大于设计处理数量,设施的超负荷率已达到了67%。如果按照现在的垃圾产生量、填埋量和填埋速度计算,几年之后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

北京市主要垃圾转运站及处理厂见表1。

表1 北京市主要垃圾转运站及处理厂

2.4.2 北京市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主要以填埋为主,但目前的垃圾填埋场满负荷以后,必须建立新的大型垃圾填埋场,这种选择会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那就是北京市区的可供垃圾填埋用地已经基本利用殆尽,加之高额的地价,能满足大规模填埋场的新建设用地根本就无处寻觅。而且,近几年内还将有10座垃圾处理设施陆续关闭,导致处理能力缺口进一步加大。

此外,垃圾处理设施分布不均,现有的6座垃圾转运站有5座是为城8区服务,仅1座为郊区县服务。随着农村垃圾纳入城市化管理,应当尽快调整垃圾处理设施的整体布局,加快郊区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卫生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减量化、资源化水平较低。由于城乡垃圾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城区垃圾,其有机物含量、热值较高,如果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会浪费大量宝贵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直接填埋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水分的原生垃圾,作业难度大、填埋场安全隐患多。

3 北京市垃圾处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有效的解决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不仅仅是环卫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目前,北京市已把整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首都形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予以高度重视。有效解决垃圾治理问题,对于环境整治总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加强垃圾处理技术研究

加强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有效降低和防止污染。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近几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垃圾卫生填埋比例不仅在不同程度的持续下降,而且填埋设计工程建设程序及环保监测指标越来越严格,有效存储容量有所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应用也在稳步发展,国外在不断改善垃圾焚烧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开始广泛重视焚烧二次污染的防治问题,尤其是二恶英的防治问题。

3.2 加强对民众的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做好垃圾处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需要政府和市民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因此,作为牵头者和指引者的政府在开展垃圾处理工作时,要同时进行相关的宣传,让市民都了解和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要通过宣传,告诉大家现在北京市所面临的垃圾处理困境,巨大的垃圾产量,垃圾问题解决不好所带来的危害等。

3.3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解决好当前北京市垃圾问题,同样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手段,对垃圾处理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首先是对垃圾处理进行法律法规的规范。对那些不能够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行为,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进行适当的惩戒。同时,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市民、社区要给予表扬和物质的奖励。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此项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政府进行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而且可以使进行垃圾处理的企业有合理的利润,并通过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摘要:北京市城市垃圾治理的问题由来已久。介绍了北京市城市垃圾的产生以及处理情况,分析了北京市垃圾处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存在的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处理设施分布不均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北京市垃圾处理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技术研究,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北京,垃圾产生,垃圾处理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李铁锋.城市垃圾的危害与处置[J].石河子科技,2010,(3):5-6.

[3] 王艾荣,陈刚,于丽娜,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资源化对策[J].广东化工,2010,37(7):227-229.

上一篇:设计收藏的价值下一篇:多频率电阻抗断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