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系统

2025-01-26

录取系统(精选12篇)

录取系统 篇1

1 系统开发的背景

我国高校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网上录取, 内陆地区所有普通高校均使用教育部的“网上录取系统” (网上录取系统院校端子系统) , 并且基本上每年该软件都有所更新。但是该系统只是满足了考生录取工作的要求, 对于招生数据的后期处理能力还不够强, 不能满足招生数据处理工作要求。提供的导出数据是DBF文件, 对于没有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人来说, 面对这一大堆文件, 往往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而对于高校招生工作来说, 在近一个月的招生和新生报到的时间里, 招办老师的工作强度很大, 面对这么多录取下来的数据, 责任重大, 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 手工操作容易出错, 因此, 开发新生录取报到系统, 对录取后的新生数据统一管理, 提供数据查询, 统计, 修改, 打印, 清库等功能, 为更好地做好招生工作而服务。

2 开发工具的选择

由于高校网络招生系统导出数据均为DBF格式, 为了能够更好的兼容教育部网络招生系统, 我选择VF9.0作为本系统的开发工具。Visual FoxPro version 9.0是微软发布的一款开发工具, 它帮助数据库开发人员开发不同级别的数据库应用方案。Visual FoxPro 9.0的特点主要有:数字处理和协同能力、可扩展的强大开发工具、灵活地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解决方案等。并且它的报表ole控件对图片的打印更加容易。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新生录取、报到工作的流程, 制定高校新生录取报到系统的目标如下:实现招生专业、考生投档单和考生照片的导入;根据导入的新生信息表进行综合管理;对学校预录取的考生进行录取通知书和信封的打印;用程序控制自动标记新生报到状况;统计并打印新生报到情况报表。系统功能结构, 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由于本系统用到的数据以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导出数据为基础, 所以数据库设计从分析导入的数据着手, 导入数据中相关数据表可以生成一个视图文件。对于需要同时调用的若干表, 应使它们符合关联要求。例如t_tdd表和其他导出数据, 尤其是和导出代码库数据表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数据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4 程序设计

4.1 设计思路

此系统采用Visual FoxPro version 9.0编写代码, 在程序中直接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中导出投档单所生成的新生所有原始数据及新生照片, 数据后期的处理完全在考生投档基础上进行, 保证新生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

4.1.1 程序运行安全性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数据为高校招生数据, 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本系统通过设置用户权限, 实现对考生数据的分级管理。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操作权限, 普通用户仅提供数据浏览和少量操作功能。

4.1.2 程序的可移植性

本程序可运行于windows各种服务器操作系统, 只需安装Visual FoxPro version 9.0及相关office办公软件。程序开发最终形成exe执行文件, 并采用SetupBuilder对开发过程中的文件进行打包, 制作安装程序, 让普通用户很容易使用。

4.1.3 程序的易维护性

本系统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现代流行的编程风格, 使系统维护变得非常容易。

4.2 设计模块

4.2.1 考生数据导入模块

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库, 对专业计划库t_jhk.dbf和考生投档单t_tdd.dbf的数据进行替换方式导入或追加方式导入, 以年份区别不同的招生数据, 并连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导出的强大代码库现对代码数据进行替换。自动将考生照片拷贝到系统kszp目录下, 以考生号将考生照片和考生数据连接在一起, 实现数据和照片同步, 附带照片数据的校验功能。

4.2.2 数据综合管理模块

通过编码实现用户添加和角色添加功能, 如果用户名已经存在则提示重新输入。通过对user.dbf记录插入触发器的设置, 控制用户数量最大为5人。对导入的考生数据以视图方式显示, 实现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实现数据库的备份, 并提供常用导出数据的格式 (如:dbf、xls) 。利用数据清空功能实现系统的重置。

4.2.3 打印录取通知书模块

录取通知书是学生是否被录取的书面凭证。现在很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采用常用的office 办公软件“邮件合并”功能来打印录取通知书,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很难调整打印内容的位置, 对于记录条数量比较大的数据, 缺少一种系统的处理方案。本系统通过编码实现对录取通知书和邮递信封的批量打印, 也可以通过输入考生或考生准考证号进行个别打印。通过OLE控件和Microsoft Barcode Control9.0条码控件实现考生照片的打印和条码的打印。

4.2.4 新生报到入学模块

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有条码 (根据考生号自动生成打印) , 新生报到时通过扫描条码, 实现对考生的准确定位, 并能立即打印新生报到单, 快速完成报到过程。对于新生报到状态, 如“报到”、“请假”、“退学”、“休学”等可以随时快速处理。对于要求调换专业的考生, 先打印调整专业申请表后由本人签字, 提交原专业所在系和调入专业所在系签署意见后方可生效, 通过对考生录取专业的修改实现新生专业的调整。

4.2.5 数据统计模块

新生录取数据的统计是数据后期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新生数据的统计能够很好地分析学校的生源情况, 为调整今后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模块中, 用SQL语句强大的数据查询、操纵功能实现对录取考生数据的分类、综合统计和已报到新生的各项统计。

4.2.6 报表打印模块

利用Visual FoxPro version 9.0自带的报表开发功能, 实现对录取考生数据和已报到新生数据的分类、综合打印, 便于招办以纸介质形式留存录取新生的各项信息。

本系统的源程序代码比较长, 这里不能列举, 希望谅解。

5 结论

本系统已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2009年新生报到时运行, 并且逐年改进。据使用效果来看, 操作方便, 运行情况很好, 极大地简化了新生录取期间的工作, 缩短了新生报到审核的时间, 有效地保证了新生录取、报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摘要:我国内陆地区所有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均使用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院校端子系统, 该系统能够将录取最终数据导出。本文简要阐述使用visualfoxpro9.0在高校网络招生系统导出数据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深入开发, 实现新生录取报到工作自动化, 降低对招生数据后期处理的专业化要求, 提高新生报到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录取,报到,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史济民, 汤观全.visual fox 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总课题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使用手册 (院校端系统) [Z].2008.

[3]杨应全.图书馆条形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 2005 (1) .

录取系统 篇2

版块介绍:新生提问,同学Q群,年顺职院高考录取咨询,新生报到!(了解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从这里开始!)

字体大小:tT我校2010年录取结果查询系统已经开通,数据更新至8月10日15:45时,可查询广东省三A文科类、理科类、美术类,广东省3+证书类,内蒙古,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已录取结果(可查询被录取专业)。

查询网址为:[顺职院招生办系统]

顺德职院(粤ICP备09194193号)|联系我们|Archiver|WAP|

GMT+8,2010-8-14 17:21,Processed in 0.049625 second(s),5queries.

解读高校“择优录取” 篇3

学校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学校依据考生志愿、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择优录取;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贯表现和报考专业的顺序,综合考虑,择优录取;

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以上内容均摘自几所高校今年招生章程关于录取原则中的部分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择优录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的确,“择优录取”已经成了高校录取考生的一个原则之一。那么,什么是“择优录取”,高校在执行这一原则时会有怎样的考究,考生志愿如何做才能对自己的志愿有利……这些疑问,请看本期高校招办主任如何说。

招办主任谈志愿系列(六)

挑选更适合学校的

在认识“择优录取”前,这里先看一个现象。近几年,录取结束后,一些学校就会接待一些来访的考生或家长,这些来访者有的是为一个疑惑来的:考生或其孩子成绩高出了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后怎么就落榜了?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高校“择优录取”政策的结果。

“择优”,这是高校近几年来录取时遵循的一个录取原则。简单说,就是录取中要选择优秀的考生。为了让高校择优录取从而选拔到自己学校需要的人才,教育部规定,各学校在录取考生时,在各地的调档比例可以超过1:1,但不能超过1:1.2。也就是说,如果某校在某地要招100名考生,就可以调120人的档案,然后根据考生成绩、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择优录取100人,剩余20人则作退档处理。可能有的考生和家长对“择优录取”的原则还没能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多,还停留在过去纯粹以分取人的意识中,这就成了录取结束后部分考生或家长到学校“讨说法”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高校不完全凭考生的高考成绩来录取呢?其实,我们听到很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而素质教育也正是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道理:高分未必高能,甚至出现高分低能。而“能”或“潜能”正是高校录取时看重的另一方面。另外,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所以,想通过“择优”来选择适合学校培养特色的考生。从这点来说,高校的择优,不止是挑选成绩好的,而是挑选更适合学校的。如有的学校想录取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有的希望录取外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想录取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优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

那么,什么样的考生才算是优秀。是不是一定要成绩如何如何好?

这就关系到“优秀”的认可条件。

其实,成绩高低是衡量优秀与否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高校录取首先考虑的因素。一般说来,考生成绩比较好,如在某校调档的考生中居于前列,则很少落榜。即使由于专业填报不合理而录取不到相关专业,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学校会尽量录取;如果不服从调剂,一些学校也会主动与考生联系,看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专业。从现在高校的录取实际来看,一般不会退掉高分考生。除了高分者有其优秀的一面,另一方面还有社会和舆论所带来的压力,让高校在高分考生的退档上很小心。即使有高分者被退档,原因也是在专业上不服从调配或体检受限,但数量上也是极少数。从这一点说,高校首先认可从分数来判断优秀的做法,但也反映出了我们目前“择优”的局限性——还主要是以分数来录取,这又特别体现在对高分考生的态度上。

其次,高校的择优除了高考成绩之外,有的还从单科成绩上来选择优秀学生。如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录取时既要看高考成绩,又要参考考生的数学成绩,如果两个考生成绩相当,一般优先录取数学成绩较好者。还有如华东师范大学是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文科考生参考外语高考成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高考成绩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依次优先录取高考外语口试成绩高、英语单科成绩高、有政策加分或有体育文艺特长的考生;这些学校很多很多。如果考生电子档案被投到这些学校,而单科具有优势的话,在录取中,你在同等条件下就会成为优先录取对象。

还有,具有某些特长或优秀品质的考生,如有的考生在中学就入党了;有的有见义勇为的事迹;有的是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有的参加过某些国际国内的一些比赛并取得成绩……那么,这些考生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高校当然喜欢这样的考生。

低分段的优者受益明显

前面,我们谈到,高校的择优录取政策对高分考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起着保护作用的,是不是就对低分考生冷漠了呢?

其实恰恰相反,择优录取的受益者更多的还是一些低分段但综合素质高的考生。每年,在录取时,学校往往对低分段考生格外关注,对他们的录取和退档很慎重。这也是最难选择的,一是这些相对较低分考生的分数接近,仅从分数上很难辨别谁更适合录取;二是高校不想错过一个更具培养潜质的人才。因为作为招生工作者,说小了是在为自己学校选材,说大了是在为国选材。另一方面,作出的退档决定,将影响考生一生的命运。所以,退档处理时,总是会将退档考生与预录取考生的综合情况反复对比,看退档的理由能否说服自己,并做出最优选择。

那么,这些考生拿什么与其他同时入围同所大学的人竞争呢?除了在专业填报是否合理上可以学一些技巧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是否有无其他优势。这也正是有的考生以高出学校的调档线几分但最后落榜,而有的考生刚上了学校调档线,但最后录取名单中反而还有他的原因之一。有的人把这部分录取者的成功之处归结为专业填报比较合理,或运气好等一些原因。但其中我觉得他们忽略了另外一点,那就是这些低分段者具有某些特长和优势或单科较优秀。而这些特长和优势正是高校所看重的。

“择优”不应成为借口

说到“择优录取”,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有的考生和家长会对高校的“择优”表示怀疑,觉得是不是高校在利用“择优”搞什么“后门”,比如照顾一些关系或另外一些什么的。就像现在有的人对高校预留计划的使用提出疑问一样,觉得预留计划是不是为高校“点招”留下了可能。

当然,对于考生和家长的怀疑,我们可以理解。首先,这可能是考生对高校招生政策了解不够或用常规“老眼光”看待招生造成;其次,也不排除由于管理及监督不到位,而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但我觉得,这些现象肯定是极少数。作为有责任感的招生工作人员,一般不会轻易拿学校的发展、声誉、口碑来开玩笑的,而一所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校也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在与很多考生和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还担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被不合理录取或不合理退档,高校是不是就

可以拿“择优录取”来给自己找理由或借口?他们觉得“择优”的弹性很大,很难把握,因为有的本来就很模糊。前不久在和一位家长谈话中,无意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的孩子去年报考了某所学校,恰恰孩子所在中学的另一位学生也报考了该校,并且巧合的是,他们的第一、二专业志愿也都相同。本来自己孩子成绩比另一位学生高出1分,但最后自己孩子录取到第二专业,而分数较低者反而录取到第一专业。这位家长知道后就找到学校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学校说是按相关成绩来择优录取的。但家长在该校的章程中关于择优录取的政策中只找到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较好者”一句表述。由于招生章程中并未明确规定具体以哪科或哪几科作为“相关科目”,于是家长又找到学校论理,但学校的解释是,学校不同专业的“相关科目”不一样,所以无法在招生章程中一一说明,两考生所报考的第一专业是以英语单科成绩为参考的,而这位家长的孩子的英语成绩比另一位学生要低10多分,所以学校按择优原则,从第一专业志愿所报考的最后两位考生中录取了另一位学生。最后,这位家长虽然接受了学校的解释,但还是有点遗憾,说孩子没学到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很难过。可以肯定,如果学校没给家长一个合理解释,家长心中的这个“结”可能很难解开。这说明,有的对“择优录取”的疑虑和担心只是缺少了解和沟通,以致于造成一些误解。另外,这里要告诉考生和家长的是,就你们所担心关于不合理录取或不合理退档,在录取过程中是很难通过省级招办的“录取监督”这一关的。这一关是省级招对高校录取监督的重点之一,高校如有不妥或违规,自然就不会通过“录检”。当然,一旦真的碰上有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考生和家长应及时向省级招办和相关部门反应,以得到解决。

利用高校择优条件,借势发力

最后,就该落实到我们的志愿填报上了,因为我们分析各种择优情况以及一些现象,其真正目的是要为我们的志愿填报服务。简单说,前面分析的高校关于“择优录取”的几个条件,就是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地方。

先说说关于高考成绩的择优。前面说了,这是目前高校录取参考主要的标准。可以说,如果考生的成绩比较好,这一点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你的成绩就决定了你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果在专业选择中注意加入“服从调剂”等技巧,在没有其他特殊原因之下,一般落榜是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可能值得细说的是择优的第二个条件:单科成绩。前面也说了,如果在同等条件或总分差距很小的情况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要求,重点关注相关科目成绩。对这一点,不同科目有优势的考生就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的英语考得比较好,你就可以找那些对英语做参考的学校的相关专业;而数学好的话,就报考参考数学成绩的学校和专业。这样,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就不会吃亏。特别是对于刚上学校调档线的考生,尤其重要。还有一点,对有些学校在招生章程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哪一科或哪几科做参考时,最好直接咨询学校招生部门,弄清究竟哪些专业在择优录取时要参考其他科目,并且具体参考哪一科或哪几科。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志愿选择更加明晰化,从而避免前面那位家长和考生的遗憾。

还有,一些获得了某些荣誉、在某方面有特长或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考生,在志愿选择时也可以利用自身除成绩之外的“长处”。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对党员优先录取;有的学校的所有专业优先招收高中阶段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及以上职务的学生干部或省、市级三好学生;而有的对省级各单项奖获奖者、地区以上优秀学生干部和体育竞赛优胜者也优先录取。有的还对现役军人子女和军队因公牺牲、烈士子女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

同时,虽然有些方面高校没有写进择优原则中,考生如勇于向高校推荐自己,陈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全面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表达自己对学校的了解、热爱和向往。这些也往往会得到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在录取时也可能作为“优先”录取的选择范围。

录取系统 篇4

语音通信电台是当今军事指挥、工业调度和日常生产活动中主要的沟通设备, 其通信质量与抗干扰能力将对国防和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语音电台抗干扰客观评估系统 (以下简称评估系统) 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比较在发送电台端录取的标准语音文件与在接收电台端录取的失真语音文件之间的信号特征, 给出语音电台的抗干扰性能参数[1]。由于语音信号是按照每20 ms一个语片进行处理[2], 故对语音信号的对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达到较高的评估精度, 对准误差应小于1 ms。

为了满足上述技术指标, 本文采用当前刚刚兴起的SOPC (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 技术在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平台上设计了一种带有时标的嵌入式语音信号录取系统。本系统通过捕获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系统的授时信息和秒脉冲信号, 触发SOPC系统中NiosⅡ嵌入式软核处理器进入外部中断, 调用中断处理函数启动音频Codec芯片WM8731, 对Line-in通道输入的模拟语音信号进行48 KSPS采样率、16 b采样精度的录取, 将触发录取的时间信号作为时标与录取得到的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格式进行打包和封装, 并利用FAT文件系统将封装好的数据存储到SD卡 (Secure Digital Card) 中。由于GPS秒脉冲前沿可以达到微秒级精度, 加之WM8731控制接口采用Verilog语言编写, 从而保证了绝对时间误差远远小于1 ms的技术要求。

1 系统组成

SOPC是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可重构片上系统 (SOC) , 它集成了硬核或软核CPU、DSP、锁相环、存储器、I/O接口及可编程逻辑[3], 由于具有设计灵活、研制周期短、开发成本低等优点, 已经逐步应用在通信、工控、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

为了给评估系统提供高精度、带有时标的语音数据源, 本文采用SOPC技术在FPGA平台设计了一套带有时标的嵌入式语音信号录取系统 (以下简称录取系统) 。录取系统由片上系统和外围系统两部分组成。片上系统包括:NiosⅡ嵌入式软核处理器、GPS控制器、SD卡控制器、SDRAM控制器、Audio控制器、Ethernet控制器、GPIO控制器以及内部Avalon总线;外围系统包括:GPS接收机M12MT、SD存储卡、SDRAM存储芯片、Audio Codec芯片WM8731、Ethernet物理层芯片DM9000A和传输变压器以及按键和LED等输入与显示器件等。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 硬件结构设计

在FPGA平台上设计SOPC系统为本文的核心工作。FPGA芯片选择Altera公司CycloneⅡ系列的EP2C35F672C6N, 其具有33 216个逻辑宏单元、105个M4K存储单元、4个锁相环以及475个通用I/O口[4]。FPGA开发环境采用QuartusⅡ,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采用SOPC Builder。

由于NiosⅡ嵌入式软核CPU、SDRAM控制器、Ethernet控制器和GPIO控制器都是SOPC Builder中集成的通用IP核, 直接调用即可, 故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下面对GPS控制器、Audio控制器和SD卡控制器进行详细介绍。

2.1 GPS授时系统的设计

本设计中所使用M12MT是一款5 V供电、RS 232电平NAEA 0183格式串行输出、TTL电平秒脉冲 (PPS) 输出型GPS模块[5], 由于FPGA芯片I/O口是3.3 V电平, 故需要进行电平转换, 串口电平转换采用美信 (Maxim) 公司生产的MAX3232芯片, 秒脉冲信号由TI公司生产SN74AHC1G04单缓反向器芯片生成。

由于SOPC Builder中的UART核通信协议可以与GPS串口输出协议兼容, 故本设计中经过电平转换的信号与片内UART核相连, 其参数设为:波特率为9 600 b/s、1个起始位, 1个停止位, 无校验位。秒脉冲经电平转换后与PIO控制器相连, 其参数设为输入模式、带有中断功能、边沿触发中断、下降沿触发中断。

2.2 音频采集系统的设计

为了达到较高的录音品质, 本设计中选用Wolfson公司生产的音频Codec芯片WM8731, 其最高可支持96 KSPS采样率、24 b采样精度的立体声输入/输出[6]。考虑到语音电台抗干扰评估系统的特殊要求和存储空间、处理速度等条件的限制, 本设计中通过软件设置, 使WM8731工作在48 KSPS采样率、16 b采样精度、单声道的工作模式下。

WM8731的控制接口和音频数据接口分别采用I2C总线和I2S总线, 由于控制总线数据量较少, 加之I2C总线时序比较简单, 故采用程序控制PIO模拟I2C总线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由于数据总线数据量较大, 并且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本设计采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编写了一个Audio控制器, 完成采样控制、数据缓存以及与Avalon总线接口等功能。

Audio控制器由有限状态机 (FSM) 、数据缓存器 (FIFO) 和总线接口三部分组成, 如图2所示。FSM完成WM8731数据读写的控制、FIFO读写与存储状态控制以及总线接口控制。FIFO用来缓冲WM8731采集得到的数据, 防止数据丢失, 并使系统工作在异步模式, 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总线接口作为桥梁, 用以连接NiosⅡ和FIFO。

2.3 数据存储系统的设计

为了实现大容量数据存储, 本采集系统选用当下比较流行SD卡作为存储介质[7]。由于SD卡采用的是串行读写方式, 时序较为复杂, 且其数据量较大, 故采用Verilog编写了SD控制器, 其结构如图3所示。Avalon Interface FSM与Avalon总线相连接, 用来完成控制器与NiosⅡ处理器通信;SD Card Interface与SD卡相连, 完成数据的串/并转换和时序控制。

3 软件程序设计

本采集系统软件在Nios EDS环境下进行开发, 由于程序中只有一个线程, 结构比较简单, 故并未采用操作系统。主程序在完成各个模块初始化后进入等待状态, GPS的串口数据、PPS触发信号和按键触发信号采用中断形式, 利用中断服务子函数完成各项功能。

3.1 时间信息的解析

由于GPS接收机M12MT具有多种数据输出格式, 其中时间格式默认为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4], 故为了保证数据解析的正确性, 在系统启动后首先对GPS接收机进行初始化, 使其时区设定为GMT+8, 每秒钟串口输出一组数据, 格式采用@@Eq形式。

由于UART控制器每收到1个字节即产生一个中断, 故NiosⅡ处理器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缓存, 当收到5个字节后判断是否是报头, 如果是报头就继续接收, 否则计数器清零并重新进行缓冲。在报头解析正确后, 处理器将所有报文依次接收并存储到缓冲区中, 缓冲区中的前18位即是时间数据, 其格式[5]为mm, dd, yy, hh, mm, ss。

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第一, 由于每一秒的PPS信号早于串口数据的输出, 故处理器需要对接收到的时间加1 s, 而后利用下一个PPS信号进行触发;第二, GPS接收机在锁定3颗以上卫星时时间数据才具有可靠性, 故需要判断报文中的fix标志位, 如果fix位是1, 这表明卫星已锁定, 时间信息可靠, PPS信号可以作为触发信号。

3.2 采集数据的封装

Audio控制器输出的数据是按照采样时刻先后顺序生成的一系列二进制数值点, 为了加入起始时刻的时间标志, 同时便于评估系统进行后续处理, 本录取系统对采样起始时刻和采样数据进行封装。首先将采样数据封装成WAV文件格式, 加入相应的格式标志、采样率、采样精度、声道数、数据长度等信息, 然后再在WAV文件的前面加入二进制的时间信息形成DAT格式文件。评估系统通过DAT文件中的时间信息和WAV文件中的采样率等信息即可计算出每个采样点的绝对时间。

3.3 文件系统的引用

为了提高SD卡存储的兼容性, 便于通用计算机对SD卡的写入和读取, 本录取系统利用FAT文件系统对SD卡进行读写操作。由于处理器中没有使用操作系统, 故需要自己移植文件系统和编写底层驱动函数。

本录取系统中的文件系统采用层次结构设计, 共分为3层, 即硬件描述层 (HAL) 、功能层和应用层。硬件描述层完成SD卡检测、控制命令的写入、数据的读写等功能;功能层完成块数据的读写、查找、替换等功能;应用层完成格式化、文件建立与删除、文件写入与读出等功能[8]。主函数调用应用层的功能函数即可完成对SD卡的文件操作。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SOPC技术在FPGA平台上实现带有时标的嵌入式语言信号录取系统, 不但论述了录取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而且对GPS控制器、Audio控制器、SD卡控制器等硬件设计和GPS时间解析、采集数据的封装、文件系统的引用等软件编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经实际使用验证, 本录取系统能够在GPS时间触发下完成语音信号的录取, 录取得到的数据带有时标信息, 能够满足语音电台抗干扰客观评估系统的技术要求。

摘要:为了满足语音电台抗干扰客观评估系统对语音文件对准精度的要求, 在FPGA平台上设计一种基于SOPC技术的带有时间标记信息的嵌入式语音信号录取系统。在GPS接收机时间信息和秒脉冲触发下, NiosⅡ软核处理器控制音频Codec芯片WM8731对输入的音频信号进行高精度采集, 将触发时间信息和采集得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格式进行打包与封装, 并以FAT文件格式存储到SD卡上。由于GPS系统时间信息具有很高的时间精度, 加之FPGA器件具有的时序可控特性, 使得采集系统所记录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绝对时间精度, 完全能够满足误差小于1 ms的对准精度要求。

关键词:录取,时标,嵌入式,SOPC,NiosⅡ

参考文献

[1]张璐琳.GJB4405A-2006语音通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S].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2006.

[2]赵力.语音信号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晓迪, 张景秀.SOPC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4]Altera Corporation.Cyclone II device handbook[M].USA:Al tera Corporation, 2008.

[5]Wolfson Microelectronics.WM8731 datasheet[M].UK:Wolf son Microelectronics, 2004.

[6]Motorola Inc.Motorola GPS product-oncore user′s guide[M].USA:Motorola Inc, 2002.

[7]余义德, 王飞.基于SDHC卡阵列的大容量存储系统设计[J].应用科技, 2011 (12) :36-39.

[8]SD Group.SD specifications:part 1 physical layer simplifiedspecification (Ver 3.01) [EB/OL].[2010-05-18].https://www.sdcard.org/downloads/pls/simplified_specs/Part_1_Physical_Lay er_Simplified_Specification_Ver_3.01_Final_100518.pdf.

[9]汤书森.嵌入式FPGA/SoPC技术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录取系统 篇5

根据安徽省2012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报考安徽省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张晓艳等65名考生,经报名、笔试、面试、体检与考察等程序,符合本次招录的基本条件,确定为拟录取(推荐录取)人选(具体名单附后)。现向社会公示7天,公示时间从2013年1月18日至1月24日。公示期间,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反映。监督联系电话: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0551-62609436,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0551-62663221。更多信息请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 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

安徽省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

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月18日

法院.xls

看透录取规则 篇6

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即高校对进档考生,分文理科分别从高分到低分逐个进行专业检索、投档。

(一)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检索、投档流程

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检索、投挡具体步骤为:

(1)对分数排序最前的考生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依次进行检索。

a.首先检索第一专业志愿,如符合第一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录取要求,检索结束并投挡。

b.如不符台第一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录取要求,则依次检索第二专业志愿及后续专业志愿。如符合哪个志愿所填专业录取要求,检索结束并投档。

c.当检索到排序最后的专业志愿所填专业不符合录取要求,但服从专业调剂,则等待调剂;如不服从调剂,则退挡。

(2)对分数排序第二的考生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依次进行检索,流程同上。

(3)对分数排序第三及以后的考生,按上述流程检索、投档。

(二)分数优先与分数高低的关系

关于“分数优先”方式,各高校在录取规则中的表述不尽相同,有的比较详尽。有点较为简略。考生和家长在阅读招生章程时,如果遇到表述比较清楚的录取规则,也许很快就能理解其投档检索流程和具体录取方式,但如遇到表述不甚明了的录取规则,就难以把握“分数优先”对于填报志愿的策略究竟有多大意义。无论怎样,考生和家长在决定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时,弄清楚不同的专业的进档排序方式很有必要。

就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来说,分数相对较高考生优势也比较明显。比如甲乙两考生成绩分别为500分、501分。均填报了同一高校的x专业,甲考生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乙考生所填x专业为第二专业志愿,但乙考生分数比甲考生分数高,哪怕是只高1分,则首先录取乙考生。如果录取考生乙后,x专业已录取满额,则考生甲将失去X专业的录取机会。

在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模式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考生分数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分数优势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有多所意向高校可选,在其他方面如单科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均符合这些高校的录取要求,且意向高校的实力也大体相当的情况下,选择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高校比较可取;反之,没有分数优势的考生,如有多所可选院校。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选择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高校。

(三)分数优先的特点及“调剂”问题

从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有先后顺序。高校在进行专业检索、投档时。是按考生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第三专业志愿等顺序进行的。一旦考生的分数等符合首先被检索到的所填专业的录取要求。高校即将该考生的档案投到该专业。不再对后续专业志愿进行检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考生的分数达到后续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录取要求,也不会再投。

因此,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对所填专业的先后顺序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要以为只要分数高,反正所有专业都有可能被录取就随便填报。

二是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均有可能被俭索。高校在进行专业投档时,当检索到任一考生时,其所填专业均有可能被检黍,哪怕是最后一个专业志愿都有嘏检索的可能,因此不要轻易放弃可供填报的专业志愿。

但从考生的高考志愿案例看,榴当多的考生将可供填报的专业志愿放弃了,却又偏偏填了“服从”。如果你确实没有专业可选也就罢了,毕竟勉强读一个专业并非自己的愿望。而“服从”则意味着所有专业都可以接受。但如果你只填一个专业志愿,而分数等又恰恰达不到这个专业的录取要求,则档案很可能被放在一边,只有等其他考生的专业志愿检索、投档结京后,才又轮得上你的“调剂志愿”。如果各专业均已录满,则你将失去就读这所高校的机会。因为高校一般是将所有专业志愿录取完后才考虑调剂志愿,如有的高校在录取规则中明确表示,专业调剂志愿“统一安排在专业志愿录取结束后进行”。

二、按志愿优先排序

志愿优先(即专业清)录取专业方式,即高校对进档考生,分义理科分别按第一、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进行专业检索、投档。

(一)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检索、投档流程

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具体步骤为

(1)对第一专业志愿填报相同专业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检索。

a.对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专业、专业2、专业3等的考生,分别擅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检索。

b.如考生所填专业符合录取要求,检索结束、投档。

c.如考生所填专业不符合录取要求,则等待第二专业志愿检索。

(2)第一专业志愿检索、投档结合后,如高校有未满额专业,则对第二专业志愿填报相同未满额专业的考生进行检索、投档,流程同上。

(3)第二专业志愿检索、投挡结合后,如高校有未满额专业,则对第三专业志愿填报相同未满额专业的考生进行检索、投挡,流程同上。其后流程,依次类推。

(二)志愿优先与志愿顺序的关系

如果说“分数优先”显示了高校对考生成绩的偏重的话,“志愿优先”则显示了高校对考生志愿的重视。正如一些高校在录取规则中的表述“充分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

关于“志愿优先”,尽管许多高校在录取规则中的表述比较详尽,但要完全明了这种专业录取排序方式。并不太容易。

在志愿优先方式下,第一专业志愿的填报非同小可。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的顺序尤其是第一专业志愿的填报,应根据自己的成绩,结合所填院校相关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进行考量。第一志愿尽量填报自己较有把握的专业,而不要轻易冲“高”。

(三)志愿优先的特点及“剩余专业计划”

高校在采取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对考生进行检索时,由于是按考生所填第一、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依次进行的,如高校在检索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所填专业投档满额,则不会再检索其他考生的第二专业志愿所填该专业。这是志愿优先专业录取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某高校专业1近年收分均较高,专业2收分较低,如果你的成绩读专业1把握不大,而读专业2可能性较大,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就需要斟酌了。假设最后的结果是,你的成绩未达到专业1的录取分,你的成绩超过了专业2的录取分,但是你将专业1填在了第一专业志愿,将专业2填在了第二专业志愿,但你的第二专业志愿所填专业2在高校录取其他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所壤专业2时已录取满额,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分数超过其他被专业2录取的考生,你也没有机会录取到专业2。假设在上述相同情况下,如果在填报志愿时将专业2放在第一专业志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至少你有成绩上的优势,被录取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强。假设该校在检索考生的第一专业志

愿所填专业2投档未满额,情况会怎样呢?按照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录取规则,高校在检索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所填专业未满额时,未录取满的专业,将在第一专业志愿未被投档且在第二专业志愿填有该专业的考生中进行检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分数达到专业2剩余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将被顺利投档。否则将无缘专业2。

上文所说的“专业2剩余招生计划”的录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某高校符合第~专业志愿录取要求的所有填报专业2考生,在该校专业2投档后有剩余计划的情况下,不会因为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专业2的考生分数较低不投档,而等待检索第二专业志愿填报专业2的高分考生。如某高校规定:在“同一专业志愿考生未被录取,不得录取下一专业志愿考生;同一专业志愿考生录取后,若专业计划未满有缺额,按下一专业志愿顺序,根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上述“同一专业志愿的考生”有如这里所说的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下一专业志愿考生”好比这里所说的“第二志愿的考生”。

二是指高校虽然录取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专业2的考生没有完成计划,但不会将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专业2且已投档进入专业2的考生与第二专业志愿填报专业2的考生进行重新排序,如某高校规定:在“所有第一志愿考生处理结束之后,才开始处理第二志愿考生。第二志愿考生投档之后,第一志愿考生的预录取结果不再进行变更”。

就上述情况而言,如果高校的专业录取方式采取的是“分数优先”的排序方式,如果你的第一专业志愿仍然填报专业1,第二专业志愿任然填报专业2,其他填报专业2的考生也没有发生变化,你的分数优势就会体现出来,至少能够实现读专业2的愿望。而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则凸显的是志愿优势,虽然分数也很重要,但在“志愿优先”方式下,分数的高低,只有在两位以上考生填报相同专业志愿时才能进行比较,分数较高考生的优势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显现出来。可见,高校的专业投档排序方式对于考生的专业选择和专业志愿顺序的排列关系密切。不可忽视。

三、按分数级差排序

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即高校在进行专业投档时,通过扣减一定的级差分,将考生较低层级的专业志愿提升为较高层级的专业志愿后,参与其他较高层级的考生的专业志愿进行排序投档。

分数级差。即考虑了考生的志愿,又兼顾了考生的分数。比如甲乙两位考生的成绩分别为500分、503分,均填报了x专业,甲考生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乙考生所填x专业为第二专业志愿。考生乙在所填第一专业志愿末被录取的情况下,其第二专业志愿在扣减了一定的分数级差后,将参与考生甲的第一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即x专业的录取。如果级差分为5分,则甲乙两考生的等效志愿排序为甲500分,乙498分(503-5),如级差分为2分,则甲乙两考生的等效志愿排序为乙501分(503-2),甲500分。

(一)分数级差及其层级、等效概念

分数级差,是根据考生志愿进行投档时,设定的考生层级较低的志愿与其他考生层级较高志愿等效时,应扣减的分数差值。经扣减后的分数为等效分。

分数级差分为院校志愿分数级差和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分别简称为院校级差和专业级差。

关于分数级差,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层级”。二是“等效”。

所谓层级。是指多个院校志愿或多个专业志愿由于排列的先后不同而彤成的高低级别。

比如。第一院校志愿相较于第二院校志愿,第一院校志愿层级较高;第二院校志愿相较于第一院校志愿,第二院校志愿层级较低。

再如,相较于第二专业志愿,第一专业志愿层级较高;相较于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层级较低。

所谓等效,是指较低层级的院校或专业志愿扣减一定的级差分值后,与较高层级的院校或专业志愿等同看待,或不同层级的院校或专业志愿的考生分数扣减一定的级差分值后,与较高层级的院校或专业志愿的考生分数等同看待。

如将第二院校志愿,视为第一院校志愿,有的院校将之称为“二视一”。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是否实行院校级差或“二视一”政策,般取决于高校的录取规则是否有相应的规定。

再如将第二专业志愿等效看做第一专业志愿,或将第三专业志愿填报x专业的考生的510分,扣减10分后,与第一专业志愿填报x专业的考生的50:3分等同看待等。

(二)专业级差

专业级差,就是高校根据进档考生的专业志愿安排专业时,设定的考生层级较低的专业志愿与其他考生层级较高的相同专业志愿等效时,应扣减的分数差值。

分数差值的高低,各高校的设置有同有异,就是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志愿间的分数差值,也有可能不同。关于分数差值的具体情况。将在后面结合具体高校的录取规则摘录进行解析。这里先假设某高校设置的各专业志愿间不同的级差分值,来说明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与分数优先和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的区别。

为了说明专业级差录取专业方式,先做如下假设

(1)甲乙丙三位考生的分数分别为509分和515分和516分,

(2)甲乙丙三考生都填了某院校的x专业。但甲乙丙所填x专业如下,分别在不同的专业志愿层级:

考生甲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所填x专业为第二专业志愿。

考生丙所填x专业为第三专业志愿。

(3)考生乙的第一专业志愿和考生丙的第一专业志愿与第二专业志愿均未投出。

(4)该院校设定的专业级差为:

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专业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第二专业志愿、第三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3分。

如果将甲乙丙三考生的专业志愿层级进行比较,相较于考生甲来说,考生乙的专业志愿层级较低,考生丙的专业志愿层级更低。相较于考生乙来说,考生丙的专业志愿层级较低。

用图示表示甲乙丙三位考生的专业志愿层级如下:

\(考生甲)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第二专业志愿\

\(考生丙)第三专业志愿\

在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情况下,投档时一般首先看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这就是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但同时也要兼顾考生的分数。比如,当考生丙的第二专业志愿末投出(当然,第专业志愿也未投出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时,第三专业志愿要提升个层级,考生丙的分数则要减去第二、第三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3分,使考生丙的第三专业志愿提升为等效第二专业志愿。如图所示:

\(考生甲)第—专业志愿、

\(考生乙)第二专业志愿(考生丙)第三专业志愿\

考生丙的分数(516分)减第二、第三专业级差分(3分)后的等效分为513分(516-3=513);

如考生乙的第一专业志愿未投出,第二专业志愿要提升一个层级,则要减去第、第二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5分,使

考生乙的第二专业志愿提升成为等效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的分数(515分)减第一、第二专业级差分(5分)后的等效分为510分(515-5=510)

如考生丙的等效第二专业志愿仍未投出,第二专业志愿要提升个层级,则要再减去一个级差分值,即减去第一、第二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5分,使考生乙的等效第二专业志愿提升髓为等效第一专业志愿。如图所示:

\(考生甲)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乙)第二专业志愿u(考生丙)第三专业志愿、

考生丙的分数(516分)减去第二、第三专业级差分(3分),再减去第一、第二专业分数级差分(5后)后的等效分为508分(516-3-5=508)

在这种情况下,甲乙丙三位考生的专业志愿或等效专业志愿均为第专业志愿,甲乙丙三位考生的分数或等效分数分别为509分、510分,508分。

如高校按等效层级排序,则甲乙丙三位考生的排序如下:

考生乙510分

考生甲509分

考生丙508分

高校在进行专业检索、投档时,设置分数级差是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既尊重了考生的专业志愿,又兼顾了考生的分数,尤其是高分考生不会因为专业志愿顺序的原因而与自己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

(三)分数级差方式与分数优先、志愿优先方式比较

未设置“分数级差”的“分数优先”和“志愿优先”方式,要么完全以分数高低排序录取专业,要么以志愿先后排序录取专业,各有利弊。这里不妨就甲乙两位考生在两种不同的专业排序方式情况下,填报的某院校的某一专业来进行比较。

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

如采取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即便你的专业志愿排在第一层级(即第一专业志愿),但是你的分数相对较低,哪怕是比另外的、与你填报相同专业的考生只低1分,哪怕是高你1分的考生将这一专业填在最低个层级(比如第六专业志愿),也只能等待高你1分的考生投档后,且在这一专业未录取满额的情况下,才可能轮到你。

举例来说,假设考生甲和考生乙的分数和志愿等情况如下:

(1)甲乙两位考生分数分别为510分、511分。

(2)甲乙两位考生且只有甲乙两考生填了H大学的x专业。

(3)甲乙所填x专业如下,分别在不同的专业志愿层级:

考生甲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所填x专业为第五专业志愿。

(4)考生乙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均未达到H大学录取分数线。

(5)H大学x专业只有1个招生计划。

H大学在进行专业投档时,由于采取的是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故首先要将甲乙两位考生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

考生乙511分

考生甲510分

按照分数优先录取专业方式检索、投档流程,H大学在检索时,会先检索到考生乙,结果,考生乙被投到x专业。虽然考生乙所填x专业为第五专业志愿,考生甲所填x专业在第一专业志愿,但考生甲将失去x专业的录取机会。

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

如采取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无沦你的分数有多高,但你的专业志愿层级相对较低(比如第二专业志愿)。哪怕是比另外的、与你填报相同专业的考生只低一个层级,换句话说,哪怕是专业志愿高你一个层级(比如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分数低你10分、20分甚至更低,你也只能等将这一专业填报在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检索、投档后,且在这一专业未录取满额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还是来举例甲乙两考生。假设其他方面的情况仍如上所述,只是考生乙的分数发生了变化,分别如下:

(1)甲乙两位考生分数分别为500分,530分。

(2)甲乙两位考生且只有甲乙两考生填了H大学的x专业。

(3)甲乙所填x专业如下,分别在不同的专业志愿层级:

考生甲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所填x专业为第五专业志愿。

(4)考生乙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均未达到H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5)H大学x专业只有1个招生计划。

H大学在进行专业投档时,由于采取的是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故首先将检索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在第一专业志愿,由于只有考生甲填报了x专业,故考生甲被投进x专业。

由于考生乙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均未达到H大学的录取分数。其第五专业志愿虽然超过x专业投档分数(实际为考生甲的分数)30分,但由于x专业已经投档满额,故考生乙将失去x专业的录取机会。

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

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仍以甲乙两位考生为例。

假设H大学除采取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并设置级差分值外,其他方面与上述志愿录取专业方式相同。分别如下:

(1)甲乙两位考生分数分别为500分,530分。

(2)甲乙两位考生且只有甲乙两考生填了H大学的x专业。

(3)甲乙所填x专业如下,分别在不同的专业志愿层级:

考生甲所填x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

考生乙所填x专业为第五专业志愿。

(4)考生乙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业志愿所填专业均未达到H大学录取分数线。

(5)H大学x专业只有1个招生计划。

(6)H大学设置的各专业间的级差分数均为5分。分别如下:

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专业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第二专业志愿、第三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第三专业志愿、第四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第四专业志愿、第五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第五专业志愿、第六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5分。

由于考生甲为第一专业志愿填报的x专业,考生乙为第五专业填报的x专业,而考生乙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业志愿所投专业均未达到H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否有机会录取到x专业,则要看扣除级差分值后的等效分是否超过考生甲的分数和高校是否采取等效分排序。

下面先来看一下考生乙扣减级差分值的具体步骤。

首先,扣减第五专业志愿与第四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值5分,将其第五专业志愿提升为第四等效专业志愿,考生乙扣减后的等效分为525分。

其次。扣减第四等效专业志愿与笫三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值5分,将其第四等效专业志愿提升为第三等效专业志愿,考生乙扣减后的等效分为520分。

然后。扣减第三等效专业志愿与第二专业志愿之同的级差分值5分,将其第三等效专业志愿提升为第二等效专业志愿,考生乙扣减后的等效分为515分。

最后,扣减第二等效专业志愿与第一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分值5分,将其第二等效专业志愿提升为第一等效专业志愿,考生乙扣减后的等效分为510分。

现在,将考生甲的分数500分与考生乙的等效分510分进行比较,考生乙的等效分超过考生甲10分。

如高校采取等效分排序录取专业,则考生甲和乙的排序为:

考生乙510分

考生甲500分

由于H大学x专业只有一个招生计划,这样,考生乙将被投进x专业,考生甲将失去x专业的录取机会。

就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来说。各高校设定的不同的分数级差分值,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有着密切关系。不管是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还是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录取专业方式,对考生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以及院校、专业志愿的排列顺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录取专业方式与考生志愿的填报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方式,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志愿策略。甚至同一种录取专业方式,各高校不同的录取规则,比如分数级差录取专业方式级差分值的大小等等,也是考生应该考虑的重要信息。

就各高校在录取规则中设置的级差分值来看。有的专业志愿间的级差分值完全相同,有的不同,有的前几个层级的专业志愿间有级差分值,后几个专业志愿间无级差分值等。从高校不同的专业录取排序方式看,不同的检索、投档方式包括级差分值的高低等与考生志愿的填报密切相关。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录取方式,结合自己的成绩、院校和专业意向等因素综合考虑。

录取系统 篇7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分布式计算与面向对象的结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对象技术, 这些系统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需求, 比如远程调用、版本控制、负载平衡和容错性等[1]。

日志作为试验过程的运行过程的记录和描述,在测试数据较多的测试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为基础,通过LAN总线读取分布在该网络上的测试仪器参数,将获得到的参数信息转化为直观的日志信息,通过VC编程,自动化生成日志文件,较大的方便了测试人员和后期数据处理人员, 提高了速度和效率。

2需求分析

在紧缩场测试系统日常小目标RCS测试试验中,测试系统主控软件针对测试的项目类型,生成不同的数据文件(背景文件rcsb.dat,定标体文件rcsc.dat,目标体文件rcs t.dat ),在试验开始后,主控软件通过自身配置的GPIB卡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GPIB总线接口进行通信, 读取测试数据并将数据写入已生成的数据文件中,在测试过程中,数据文件不断增大,测试结束后,数据不再写入, 数据文件大小固定。

在测试结束后, 需要对测试过程进行记录, 包括测试的项目、测试内容、天线极化方式、测试人员、测试日期等基本内容,还包括本次测试的设备参数、被保存文件名称等详细信息。由于该测试系统主控软件没有设计日志生成功能模块,且该软件为封装好的e xe可执行文件, 无法对功能模块进行更新或添加, 在日常的测试任务中, 只能手动填写相关信息, 建立所需要的试验日志, 来满足测试任务后期的数据处理工作。

作为RCS小目标反射特性测试系统,每次试验任务产生的数据文件较多, 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日志记录, 占用时间较多,严重阻碍了试验速度和效率;且一旦出现一点错误, 都会严重影响后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甚至需要重新进行测试。

针对测试软件存在的不足,提高试验任务的速度和效率, 降低由于失误而引起的数据误差, 设计了试验日志自动生成系统。

3主要技术及方法

矢量网络分析仪作为该系统的主要测试仪器, 提供了两种仪器控制方式,即GPIB总线方式和LAN总线方式[2]。

测量主控软件采用的是GPIB总线方式实现对测试仪器的数据读取及远程控制,且该测量软件为封装好的应用程序,无法对测试软件进行更新改进。主控计算机只配备一个GPIB卡,已被测试主控软件占用,无法再通过G P I B总线方式实现测试参数的读取,故该系统在设计时,只能采用LAN总线方式实现对测试参数的读取。对读取到的测试参数信息进行转换,得到所需要的日志信息, 并进行临时存储和最后日志文件的转换。

3.1DCOM技术实现测试仪器参数远程读取

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实现了COM组件的远程调用。DCOM是COM的扩展, 它可以支持在不同计算机上组件对象与客户程序之间或者组件对象之间的相互通信,这些计算机可以在局域网内,也可以在广域网上,甚至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DCOM为在网络不同节点的组件提供了互操作基础,它可以作为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基木框架, 客户程序与DCOM组件之间形成了客户/ 服务器关系,进一步可以构成多层软件模型[3]。

在本系统中,矢量网络分析仪相当于DCOM组件的服务器, 主控计算机通过网线模式与矢网进行连接, 采用V C+ + 语言,对矢网进行远程访问,控制矢网参数的读取{ 4 , 5 }。其实现过程如下:

(1) DCOM设置

DCOM设置由以下4部分组成:

1在计算机上注册网络分析仪应用程序;

2在计算机上复制和注册835xps.dl;

3在计算机上复制和注册PNA类库835x.tlb;

4在计算机上复制和注册FCA类库fca.tlb;

其实现方法是打开矢量网络分析仪计算机, 按照下列路径, 打开该文件夹C :P r o g r a m FilesAgilentNetwork AnalyzerAutomation,复制该文件夹下pnaproxy.exe文件到需要配置的计算机上,双击该文件,按照默认路径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以上4部分均注册完成。

此时,已成功在计算机上完成了PNA的DCOM数据库的配置。

(2) 参数读取

在头文件中加入#import "C:/ProgramFiles/Common Files/Agilent/PNA/835x.tlb"no_namespace, named_guids语句,通过以下代码,即可实现对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参数的读取。

通过DCOM技术利用LAN总线实现对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参数的远程读取。

3.2数据文件检测及命名。

检测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据文件检测以试验开始前所选择的测试项目为依据,根据测试项目对数据文件进行检测。在测试过程中,数据文件用来保存通过G P I B总线采集到的测试仪器数据, 其数据文件大小是变化的, 故在检测到该数据文件存在后, 需要对数据文件大小是否变化进行判断, 如果数据文件大小固定, 则认为本次测试结束, 对数据文件进行重命名; 否则,继续判断。

3.3日志文件临时存储

由于在试验过程中测试数据较多, 数据文件多少不定, 为了及时释放系统存储空间, 对测试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存储的日志信息进行临时存储, 测试结束数据存储转换以后对临时文件进行删除。其存储过程如下: 软件启动以后, 检测临时文件是否存在, 如果不存在, 则自动生成临时文件, 并将转换好的日志信息存储到临时文件中; 如果临时文件存在, 则查找文件尾部, 将转换好的日志信息继续写入文件尾部。测试结束以后, 关闭临时文件。

临时文件存储过程如图2所示:

3.4Excel试验日志自动生成

在VC++ 中采用Excel组件对象模型,实现测试数据由文本文件到E x ce l文件的自动化存储。

在V C + + 中实现E x c e l的自动化编程, 采用以下步骤[6]:

(1) 初始化COM组件。

(2) 建立Application对象。

(3) 调用Application对象提供的方法和属性,实现自动化。

(4) 关闭Application对象。

(5) 取消COM组件的初始化。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V C对E x c e l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 实现试验日志的自动生成。

其生成过程如下: 读取临时文本文件数据, 获得存储数据个数及需要存储的日志基本信息, 通过循环程序,将日志基本信息写入S h e e t表格中,并依据测试内容, 对表格进行命名。其实现流程为如图3所示。

4系统组成及流程

该系统主要实现试验日志的自动生成功能,并工作于R CS测试系统试验的全过程。

4.1系统组成

该软件主要由测试参数获取模块、日志信息转换模块、数据文件检测及命名模块、日志文件存储及生成模块等4个功能模块组成。

4.2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测试开始前, 根据试验任务实际, 填写试验信息, 包括测试项目、测试内容、天线极化方式、测试人员、备注等详细信息;在试验过程中, 每次测试结束后, 通过参数获取模块获得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参数, 包括起始频率、终止频率、中频、 功率、扫描点数等信息;并将读取到的参数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重新组织, 结合试验信息, 将测试参数信息转换为所需要的数据格式并进行存储;存储结束后,依据本次测试的项目类型, 对生成的数据文件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到的数据文件按照日志信息转换模块组织好的数据格式进行重命名; 重命名结束后, 对日志信息以txt文本的形式进行临时存储,在该项目测试结束后,将临时存储在文本文件中的测试信息读取出来,以测试要求的EXCEL文件进行存储,得到所需要的试验日志。

其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4.3生成日志文件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 对某一目标进行测试, 测试数据文件在测试过程中进行自动记录, 生成相应的日志文件, 生成日志文件内容如下图所示:

5结束语

通过DCOM技术,利用LAN总线实现了对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远程参数读取, 通过信息转换, 将读取到的参数信息转换为所需要的日志信息,实现了测试过程中日志信息及日志文件的自动化存储与生成。效率和准确度较之手动存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该日志文件在后期数据处理过程中,为数据处理人员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可为其他测试系统日志文件的生成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摘要:针对紧缩场测试系统手工录取测试信息存在的问题,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基于DCOM技术实现的自动录取与生成系统。借助于该系统,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对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参数的读取,实现试验过程的参数记录和测试数据文件的重命名,并自动生成测试日志信息,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试验效率和速度。该系统也可为其他测试系统的测试数据文件的自动化存储提供参考依据。

录取系统 篇8

1、ASP技术简介

ASP (Active Server Pages) 是一套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 内含于IIS 3.0及其以后的版本之中。通过ASP我们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有了ASP我们就不必担心客户的浏览器是否能运行我们所编写的代码, 因为所有的程序都将在服务器端执行, 包括所有嵌在普通HTML中的脚本程序。当程序执行完毕后, 服务器仅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浏览器, 这样也就减轻了客户端浏览器的负担, 大大提高了交互的速度。总的来说, ASP有以下几处独特的优点:

(1) 使用VBScript、J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 结合HTML代码, 即可快速地完成网站的应用程序。

(2) 无须compile编译, 容易编写, 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

(3) 使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 如Windows的记事本, 即可进行编辑设计。

(4) 与浏览器无关 (Browser Independence) , 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 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 (VBScript、Jscript) 均在WEB服务器端执行, 用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5) ASP能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语言相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Script语言来设计外, 还通过plug-in的方式, 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 譬如REXX、Perl、Tcl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 物件。

(6) 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 因而可以避免所写的源程序被他人剽窃, 也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7) 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8) 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 (ActiveX服务器元件) 具有无限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Java、Visual C++、COBOL等编程语言来编写我们所需要的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2、程序设计

2.1 需求分析

本系统提供高考录取信息的查询。为保护考生隐私, 查询者只有在输入考生号或者准考证号后才可以进行查询。另外, 由于本系统将面向各种计算机水平的用户, 所以要求界面简洁、方便, 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2.2 总体设计

本系统采用简便易懂的ACCESS数据库和ASP技术进行开发。系统空间占用小, 运行环境要求不高, 操作方便, 适合大多数高校使用。

2.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中的数据来源于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数据来源单一, 格式固定, 数据项较少, 故可建立一个date数据库, 数据库中包含一个lq表。表结构如图1所示。

2.4 详细设计

本系统需要三个文件:查询首页index.htm、数据库连接文件conn.asp、查询页面search.asp。

(1) 查询首页:提供用户输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的界面。

(2) 数据库连接文件:建立与date数据库的连接, 代码如下:

(3) 查询页面:首先检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是否都没有输入, 这两项中至少要输入一项。如果都没有输入, 则给出出错信息。关键代码如下:

response.write ("<script>alert ('查询信息不能为空!请输入准考证号或考生号进行查询……') ;

如果用户输入了查询信息, 则将该信息提交给服务器, 服务器开始搜索数据库。如果搜索不到该信息, 说明用户输入信息有误, 或者该用户没有被录取, 系统给出相应信息。否则说明该用户已经被录取, 系统返回查询用户的相关信息。关键代码如下:

response.write"<p align=center>很抱歉, 未查询到您的信息。可能是您输入了错误的查询信息, 或者您暂未被我校录取。</p>"

3、系统测试

(1) 配置IIS, 将网站根目录设置为查询系统所在的文件夹。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 打开查询首页, 如图2所示。

(2) 直接点击"确认查询"按钮, 弹出出错信息, "查询信息不能为空!请输入准考证号或考生号进行查询……"。

(3) 输入正确的准考证号和考生号, 给出该考生相关信息, 如图3所示。

(4) 输入错误的准考证号和考生号, 给出出错信息, "未查询到您的信息。可能是您输入了错误的查询信息, 或者您暂未被我校录取。"。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测试, 系统运行正常, 结果符合预期效果。

4、总结

本系统占用空间小, 运行环境要求不高, 配置简单, 使用方便, 实现了系统的分布式和信息的共享, 完全能够满足普通高校高考招生录取的查询需求, 其它中等学校也可以使用本系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摘要:为方便考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录取情况, 每个高校都需要一套高考录取查询系统供考生查询。本文主要探讨在ASP平台下实现高考录取查询系统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ASP,ACCESS,高考录取,查询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健南编著ASP数据库管理项目方案精解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

[2].Susan Sales Harkins、Bryan ChamberIain、Darren McGee著DreamweaverMX数据库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神龙工作室编著ACCESS 2003数据库管理入门与提高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 篇9

古人参加科考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牵扯到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据说,古代参加科举应试,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也有比较聪明的人专门等候在门口,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这家人报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点碎银打赏,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沾上点酒喝。这样的等待在古代称之为候榜。这些场面在《儒林外史》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都有捷报,只要合格被录取了,就有人来专门报喜。捷报的格式大都比较简单,除了写有应试考取功名者的名字以及考试的名次,此外就是某某县府的名称了。

浙江仙居县皤滩镇有一个始建于南宋时期的何氏里大学士府在国内颇为著名,何氏家族在历史上出过许多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学士。康熙时期的帖学四大家之一何焯就隶属这个大家族。何焯25岁时以拔贡生的身份进京,后因直言耿直的性格而受到排挤,以致六次应考不第。直到41岁时,康熙南巡,后因朋友推荐为官,而后参加考试才成为举人,不然又要遭到他人的陷害。何焯次年参加考试,顺利考取为进士。何氏里大学士府有关于何焯的捷报。

官报厅在学士府的正南面,两边的木板墙上就贴满了当时的捷报,有中举人的捷报,有中得头等状元的,也有中进士第四名的捷报。这些捷报上端印有一条欲飞的腾龙,下面是云山雾海,捷报正中央写有某某年高中乡试或者殿试第几名。捷报的样式因朝代的不同而略有异同,但总体而言是差不多的。

明代登科进士录取数量考究 篇10

一、明代进士录取情况考察

明初, 会试最初完全根据考生成绩来确定。当时南方受战乱破坏较小, 社会相对稳定, 士子能静下心来看书, 因此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优势。加之南方士子比较重视诗词歌赋, 文化素养相对较高, 这就造成了科举取世中的“比累科所选, 北人仅得十一”局面, 南北录取悬殊较大, 最终酿成“南北榜”事件。鉴于此, 大学士杨士奇向明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录取的设想, 提出“长才 (材) 大器, 俱出北方, 南人虽有才华, 多轻浮”的观点, 建议明仁宗在试卷糊名的地方标注上“南”、“北”字样, 录取60%的南方士子, 录取40%的北方士子。杨士奇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明仁宗还为不易划分到南、北省份的士子留下了10%的名额, 称之为“中卷”。从此, 采取55%的南卷、35%的被卷、10%的中卷成为惯例, 南北分卷取士的制度就这样被确立了下来, 成为大明王朝基本的进士录取制度[1]。

各朝在录取进士时, 录取额也不尽相同。根据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的《中国科举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明代历科会试、殿试、庶吉士录取名数表》等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 从洪武四年 (1371) 到建文二年 (1400) 明初三十一年间, 共录取进士881人, 年均28.4人, 科均146.8人;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均79.7人, 科均209.2人;宣德年间 (1426—1433) 年均39.4, 科均100人;景泰年间 (1250—1454) 年均61.1人, 科均110人;天顺年间 (1457—1464) 年均77.4人, 科均275人。成化之后, 进士录取率明显增加, 年均上升至100人以上, 科均全在300人左右。其中正德年间、天启年间、崇祯年间年均取士均达110以上, 科均最多时超过350。由此我们可以看中, 从总体上来看, 明代会试竞争很激烈, 录取数额虽然整体上呈增加趋势, 但增长很缓慢。成化之后, 进士的录取数额相对稳定, 人数维持在300位左右[2]。另外, 明代的进士某科登科的人数与科会试录取人数也不相同, 说明取士政策相对灵活, 士子若不能参加当年殿试, 可于下一科补试, 确保人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明代科举制度原因探析

一是官缺。明王朝初建时, 各级管理机构需要大批官吏为新王朝服务。当时在中央朝廷被倚重的人才主要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地方官吏就需要大量人才了。朱元璋采取广开言路的方式, 多方招揽儒生入仕, 荐举制、科举制相继被采用, 又相继被否定。胡惟庸案、空印案之后, 数万官员被杀, 儒生不敢入仕, 朱元璋重开科举制, 对进士的录取做了严格的限制:以八股取士, 只录取大批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举人、进士。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 原来的儒生认为他是非法篡位, 不肯为其服务, 于是大批官吏又被残酷屠杀, 重新选拔高级官吏势在必行, 所以明成祖时期取士人数加多, 明朝科举取士最多的两次均为472人, 都发生在明成祖时期, 况且每次都是对官员进行大规模屠杀之后迫切需要官员时才超额录取。由此可见, 官缺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进士的录取数额。到了明朝中期, 社会稳定, 经济稳步发展, 明王朝的各项制度也日趋健全和完善, 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稳定了下来, 所以成化年间将进士的录取额控制在300左右。明朝后期, 政治腐败, 政府对内面临着财政危机, 对外面临着外敌入侵危机, 中央王朝试图改变这种内忧外患的状况, 发起了“张居正改革”。改革需要大量能挽救当前形势的人才, 所以政府对科举制进行了局部调整, 不再录取文风浮夸的士子, 对文风朴实的士子较为看重, 体现了明王朝对干实事人才的需求。同时, 政府重新恢复了荐举制度, 将之作为科举制度的辅助选才形式。总体而言, 改革之后对人才的选取基本按“唯才是举”的原则, 人才选拔务实性特征显著, 为明代后期的短暂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3]。

二是应试人数的多寡。对于人才的发掘, 中国历朝历代都尽可能地向公平看齐, 确保真正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明王朝总结了历朝历代在人才选拔中的经验, 形成了在当时来看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公平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从范围上来看, 除了女人、贱民、商贾之外, 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考试, 士子不必担心地位、财产、血统、职业等不合格而不能投考, 最大可能地扩展了考生的范围, 确保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从取材标准上看,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八股文是取才的唯一依据, 考试是取才唯一的手段, 这一点是不以血统、地位、财产而转移的, 在摒弃过去依靠血统和家族来取才的弊端的同时, 也为广大寒门之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从取才的公正性上来看, 权力干涉科举的事情不再发生, 因为整个国家最高权力代表皇帝, 在取才的时候无私可徇, 取才就是为了皇家服务, 所有考生都是“天子门生”, 所以取士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保证了相对的公平。一方面是科举出身带来的光明前途, 一方面是国家通过多种渠道保证考试的公平, 天下的学子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一切学习活动都以高中进士为要, 很多人甚至将科考中举当做终身努力的方向, 因此每年参加考试的人都很多, 科考成为整个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三、明代进士录取制度的影响

1. 实现了少数精英控制多数平民。

明代选官的途径较多, 除了进士, 还有监生、吏员等杂流入仕, 但二者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朝廷重要部门的官员选拔“非进士不能任”, 形成“非进士出身者不得进入翰林, 非翰林出身者不得进入内阁”的传统。即使是小小的七品知县, 如果出身进士, 也是地方最高行政官, 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 待遇异常优厚。利益意味着责任, 进士出身的官员虽然位高权重, 但必须担负起政府的职责, 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因此对官员的约束也是朝廷的一大任务。除了设立专门的检察机构和御史、科道官外, 朝廷对官员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朱元璋在制定科举考试的时候, 就明确表明必须依据儒家的传统典籍四书五经来取士, 旨在以儒家经典来对选拔人才进行道德教化。这样一来, 凡是通过层层考试上来的学子, 或者进士, 在得到国家赐予的待遇之前, 首先必定是熟读四书五经, 学子们长年累月浸淫在儒家经典中, 便逐渐树立起儒家正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存天理, 灭人欲, 忠君爱国, 在思想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并最终成为明王朝统治的绝对重视的支持者。通过这种精英式的人才选拔方式, 皇帝选中了最能忠实执行自己意志的人才, 并通过他们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统治[4]。

2. 失败者也不危害社会。

进士都是科考的佼佼者, 政府给予他们优渥的待遇和权力, 这对士子来说固然是一件高兴的事。但进士录取额的严格限制, 又使得科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更多科考失利的失败者。对这些失败者而言, 他们有的生活充满了压力, 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的穷秀才;有的屡试不中, 承受着世人的怀疑与嘲讽;还有的在成功之前要面临巨大的代价, 如公乘亿考了30多次, 连考30多年, 才最终登第, 这30年来所承受的失望与痛苦, 非常人所能理解。虽然有考场失意的士子批判八股文, 如归有光、方苞等, 但他们只批判八股文, 不批判科举考试本身;考场得意的人, 即使是思想激进的人, 也不会骂科举, 如中国历史上公认反孔孟思想的李贽。士子的不满仅仅停留在对八股文的不满上, 况且大多数士子并未将生活重心放在对八股文的谩骂上, 而是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认真揣摩八股文的写法, 长年累月为博得功名而努力, 因为下一个三年他们还有机会高中呢!更有甚者, 有的读书人不去埋头读书, 将注意力转移到运气上, 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高中在士子中相当流行, 很多士子甚至对八字、占星、推算等颇为擅长。当时流传着一句话,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功五读书”, 也就是说, 考场失败的读书人从来不会像历史上的黄巢和张元一样转而作出危害国家社会的事, 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一直是儒家传统道德和孔孟正统思想, 除了忠君爱国, 以及一些自视甚高的学子骂骂八股文, 他们不会有太过激的行为。

3. 人才有序流动。

在对明清48份进士登科录中的资料进行汇总后分析, 发现明代进士中, 祖上三代没有获得过任何一个功名的人占47.5%, 祖上三代有过一个或更多官员的占2.5%, 祖上三代获得过一个或一个以上较高功名或官职的人占51%。从这份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 由于科举考试面对的是所有人, 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官吏人才的平民占半数以上, 说明人才在社会流动性方面是扩大的, 多数贫寒士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寒窗苦读之后变成了人上人。人才的这种流动性, 一方面与明代科考后所获得的丰厚待遇有关, 另一方面, 这也与儒家传统经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 强烈的主体参与性和社会责任感号召广大读书人为了实现抱负奋发努力。尽管由于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考生不断考试导致“乡间有90%的人至少没有充分的经济机会去利用科举去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 对于“有适当志愿与力量的人, 这一条出路总是开着的”, 广大士子总算是晋升有道。科考每三年一次,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流动的源源不断, 有序进行。

摘要:纵观明代进士录取额的情况, 发现明代科举制实现了少数精英对多数平民的控制, 且连续的科考又为科考失利者提供了希望, 又通过人才的挖掘和晋升改善了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 使得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明代,进士,录取额

参考文献

[1]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J].历史研究, 2000 (6) .

[3]朱保炯,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亲,录取通知明天“发货” 篇11

南京理工大学起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有着浓厚的军工背景,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如今的这个校名是由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南京理工大学以工科’为主,如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等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南京理工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从而被外界戏称为“男理工”。近年来,这个情况已得到缓解。记得大一军训的时候,就读经济管理学院的我就为南京理工大学的其他工科院几乎清一色男生的景象而感叹不已。

南京理工大学院内佳木葱茏,曲塘潋滟,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附近的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每到三月下旬,在灿烂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时候,在那片充满美好记忆的水杉林中,二月兰正在春天的召唤声中悄然开花,紫色的二月兰丝毫不逊色于武汉大学的樱花!“水杉林绿恋花海,引得仙女下凡来”,一到周末,专业的、业余的、年长的、年少的,纷纷拿着长枪短炮来南京理工大学赏花、拍花,这也成了南京理工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外打的,告知司机目的地后,司机不免要问一句:“到哪个门?”对,这也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大特色,门多,有七处呢!每一处都有特定的意义和用途。门多,自然路也多。那条漫长的三号路,落满了无数南京理工大学学子的回忆。有一张名为《三号路》的专辑,汇聚了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校园歌手的原创精华,把同学们和校友们对母校的情结,更把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以数据的形式永久地刻在了光盘中!

曾被北大录取的特殊人才 篇12

罗家伦:得到蔡元培和胡适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解放思想,创新学术。

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参加了考试的阅卷工作。在招生会议上,只是一个普通教授的他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只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

当时,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明确表态,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胡二人的执意要求下,这位除了会写作文几乎毫无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了。他,就是罗家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傅斯年、徐彦之一起创办了新潮社,并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

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赴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于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

从北大毕业8年后,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他的革命思想,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充和:看不懂数学题

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七八岁开始学作对子、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二年夏天将举行大学入学考试的消息传了出来。亲人和朋友都劝充和参加,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对于前两门,张充和信心十足,因为自幼基础打得牢。但她从未接触过数学,看不出数学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的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1934年,数千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平。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

张充和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史地、英语成绩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更是拿到了满分,总成绩相加,居然超过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看到张充和作文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当时的北大规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只好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吵架。北大终于答应破格录取张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当年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当时北京有报纸报道了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这样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联想到她是兆和的姐妹,因为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而沈从文与胡适私交甚笃。

叶曼:一边哭一边写作文

在罗家伦和张充和之后,另一位名叫叶曼的女生也因胡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叶曼70多年前曾是北大法学院政、经、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适相当器重的女才子。她还是南怀瑾盛赞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也是当今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大学者之一,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

1936年,叶曼参加了北大、北师大和清华三所高校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高等学府。可结果,叶曼并未在清华的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于北大,则以试读生的名义录取了她。

叶曼在多年后这样回忆自己的“高考经过”:那一年,北大国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欢的一件事”,或“感动的一件事”。当时,叶曼的父亲刚过世不久,她便选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简直是一边哭一边写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写的。”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大为赏识,但因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考生的其他科目确实差了点儿,胡适只好让步:“好了,想办法能让她来就行。”而他所想的办法,就是给叶曼安了个试读生的名号。这种做法,最终成就了一代才女。

付贤智:化学考满分

现代高考制度,最终形成于“文革”之后。在这种全国或某些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北大仍破格录取过在某些科目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付贤智就是其中之一。

付贤智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加尚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6年11月,他调任大竹中学教师。

上一篇: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研究下一篇:非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