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魔力(共10篇)
《哈利·波特》的魔力 篇1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自2001年上映以来, 凭借其充满魔幻色彩的魔法世界和独具一格的“哈式”营销策略席卷了整个世界。哈利波特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是其系列电影中从初始定位于儿童作品正式走向成人化的标志, 是哈利波特式营销的重要转折点和突破口, 也是历年来众多好莱坞系列电影在续集中的票房、口碑、人气始终位于前列的作品之一。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式”营销在《混血王子》[1]中举办“成人仪式”, 并引领一批新的观众加入到他们的哈迷之中, 这就意味着“哈利波特式”营销的全新突破与成功。
一、“哈利波特式”营销的特点和优势
(一) “哈式”营销的理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D rucker) 说过:“创造客户是公司的首要任务。顾客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最基本的资产。”忠诚的客户不仅能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 创造更多的利润, 还会营造更好的口碑。19 9 7年6月, J·K.罗琳创作的第一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 在发行不久就轰动了全世界。华纳兄弟抓住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买下了哈利波特的所有版权, 并相应制定了“哈利波特式”营销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 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拥有特定的观影人群, 影片的制作、发行以及宣传都围绕着这些特定的人群来制定, 对于影片的后续发展则没有多做文章。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却使电影公司看到了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 利用“哈式”[2]营销维系住一批特定年份出生的人群, 让哈利波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而从营销学上来讲, 降低忠诚客户的流失率正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和取胜的重要法则之一。
(二) “哈式”营销的特点
“哈式”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它定位的观影人群是在某一时间段出生的人, 不像一般电影都有年龄的指向性, 它没有年龄断层。在推广以及宣传上做足功夫的华纳将哈利波特置于具有强大品牌文化和协同能力的位置上, 让它与每一位哈迷产生共鸣和协同感, 并使其伴随观影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同步成长。
(三) “哈式”营销的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并赢得良好的口碑是追求的目标, “哈式”营销在这几点上都已经做到了, 而且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 “哈利波特式”营销还会直接与“二八定律”联系到一起。华纳公司中8 0%的利润是由20%的忠实哈迷, 也就是华纳重点培养的对象带来的, 而这些人群在长久的“哈式”熏陶下必定会影响身边的其他人, 引发连带效应。“哈式”营销有固定的群体、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和切合文化遗迹需求的产品等优势, 这也可以从人的价值、服务价值、品牌价值和产品价值上体现出来。
二、《混血王子》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哈式”营销中的重要地位
(一) 《混血王子》的商业价值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全球上映的首个周末累计的3.9 6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中, 1.59 7亿美元为北美票房, 其余的来自全世界8 4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与前几部作品相比, 《混血王子》无论是在本土还是海外的票房上, 都远远超过这个系列的前五部影片。
对于“哈式”营销而言, 《混血王子》的票房收入再创新高, 超越前几部而与第一部《魔法石》的票房收入基本持平, 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其商业价值。此外, 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在全世界销量排名第二, 为3.05亿册, 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圣经》。
(二) 《混血王子》的文化价值取向
“哈式”营销建立了贴切的品牌文化, 哈利波特是继米老鼠、史努比、加菲猫后又一成功的儿童偶像, 不同的是, “哈式”营销将成长元素加入到了电影中, 使偶像伴随观众一同成长。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 这一点恰恰招揽了一大批哈迷。对于人类而言, 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归属感, 是个体对于某个组织的认同, 而“哈式”营销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文化侵略策略。
“哈式”营销的划分标准与其他营销有显著的不同, 它不以年龄为标准, 而是依据消费者的出生年份, 针对目标客户 (哈迷) 的需求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 使品牌与顾客同步成长, 并提供产品和服务 (哈利波特的衍生产品) , 从而获得盈利。
(三) 《混血王子》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哈式”营销中的重要体现
年龄层:绝大部分产品对于年龄, 也就是目标客户, 都是有特定指向的, 哪种产品对应哪些人群, 而在这批客户离开后, 又会重新培养一批新的客户, 这却容易导致在成本上捉襟见肘。而“哈式”营销通过对观看哈利波特的人群年龄的抽样数据调研, 从“哈式”营销年龄层的转变入手, 促进了其商业价值的实现。
据统计, 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达到了《哈6》观影群体的60%以上, 成年观众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前五部。《综艺》杂志分析, 这暗示了虽然许多哈迷已经进入成年期, 但他们对这个系列的忠诚度反而随着年龄增加了。
华纳公司在做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营销时, 加入了“成长经营”这一重要方法, 在培养一代哈迷的同时, 提前就计算好部分哈迷的年龄, 让他们对哈利波特的热情影响到周围其他人甚至下一代。而“混血王子”看似正处于成长的关口处, 会使部分刚刚接触哈利波特的人群, 特别是儿童, 产生一种距离感, 其实这正是J·K.罗琳想表达的主旨——孤独是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取向使“哈式”营销在剧情上有所突破, 对于不同年龄层面上的人也有不同的效果, 这对‘哈式’营销来说, 是关键而坚实的一步。
三、《混血王子》为“哈式”营销开启新的突破口
(一) 哈利波特的搜索率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虽然自第一部后在票房、搜索指数上都呈现下滑趋势, 但下滑幅度并不明显, 很多观众都担心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会变成比较单一的英雄成长历险记, 但《混血王子》小说的出版, 彻底打消了人们的担忧, 在电影首映的前几天, 从数据中便可看出‘哈式’营销的潜在实力。
从六月初以来,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检索量分三个阶段呈现阶梯式上涨:
阶段A:6月1日-30日。网民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保持一定热度, 检索量比较稳定, 此阶段日均检索量为79 32次。
阶段B:7月1日-7日。影片方陆续曝光《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海报和片花, 为接下来的英国全球首映式提前预热加温, 此阶段网民的关注有所提升。
阶段C:7月8日-12日。7月8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英国全球首映, 首映式当天影片检索量随即飙升, 8-12日五天内平均每天检索量为32, 49 7次。
整体而言,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带动下整体检索量有所提升, 与《混血王子》的百度指数走势相呼应。但随着《混血王子》在英国首映, 网民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检索量虽然略有下降, 但总体上却依旧呈上升趋势。从网络的搜索指数可以看出, 《混血王子》至少在前期的广告和宣传上做足了功夫, 但人们还是忽略了《混血王子》本身的价值所在, 它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影片本身, 还体现在营销策略上。
(二) 《混血王子》开启新的“哈式”营销
当哈迷陪同哈利波特走过第十个年头的时候, 华纳“哈式”营销策略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那就是《混血王子》的剧情走向是否会发生质的转变。J·K.罗琳在完成前五部作品时已经为哈里安排好了接受成人礼, 这也是众多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期间陪同哈里的哈迷们接受成人礼的时刻。
这里涉及到剧情的发展, 教父的死亡, 学校面临解散, 神秘人重新掌权, 魔法部腐败, 朋友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在这让哈迷们几乎绝望的时候, 校长也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剧情安排, 正是华纳希望看到的, 即绝处逢生, 也是哈里和哈迷们需要跨过的一道重要的坎。这里, “哈式”营销利用剧情的起伏、电影类型的转变和受众群体的改变, 彻底使广大的哈迷重新审视这部系列电影并喜欢上它, 使他们再次产生相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里也有“二八定律”, 20%的哈迷是华纳重点培养的一批固定年份出生的哈迷, 从电影中所得到的8 0%的利润是这20%的忠实哈迷带来的。贝恩公司研究表明, 客户流失率降低5%, 企业利润增长25%-8 5%, 而另外8 0%观看哈利波特的影迷, 也可以从定位儿童电影的哈利波特迈向成人, 从而吸引更多的影迷前来观看。这一定律是《混血王子》开启的新的“哈式”营销, 不仅仅可以吸引以往忠实的哈迷, 还可以带来一批新的哈迷。
四、结语
看过电影《混血王子》的影迷都能发现一点, 哈利波特系列的整体影片色调在向灰色靠近, 《混血王子》尤为突出。灰色, 在美术学中是稳定、成熟的象征, 都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或者白, 其实是不同纯度的灰色调合成的, 这是哈利波特人生轨迹与思想意识形态形成的象征, 亦是从侧面告诉世界哈利波特已经长大, 已经跨入真正的成人世界, 这也是“哈式”营销在第六部里必须要说明的。
企业需要“哈式”营销这样的奇招, 也需要更多的市场调查, 以及敏锐的时代嗅觉。或许很多企业在刚成立或者准备建立的时候都有自己心里的潜在客户群和细腻的产品设计图,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发现不了市场的需求, 总是比其他企业慢一拍, 这里建议, 首先企业要对整个时代的背景作充分的研究, 还要与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产生共鸣, 这样在发掘客户需要什么的时候就会轻松不少。在哈利波特电影还没有公映时, 全美甚至全球就已经对哈利波特了如指掌、家喻户晓, 华纳公司这种培养市场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饥渴感的营销策略, 是其他企业值得学习的, 也是我们将来在规划人生目标时需要参考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易光.“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04)
[2]王亚军.哈利波特演绎双赢大戏.市场报, 2003-02-13
[3]黎巍.哈利波特式营销对运营商的启迪.通信信息报, 2007-07-25
[4]徐远.声色百老汇——走向成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计算机应用文摘, 2009 (16)
[5]曲永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哈利波特》.才智, 2010 (23)
《哈利·波特》的魔力 篇2
当格里莫广场12号回到当时的热闹,他们已经18岁了,上一年里,他们经历了5次与食死徒的生死搏斗,幸运的是,大家都还活着。
他没有忘记,最后一次决斗那一天的情景。
伏地魔用魔杖一指,赫敏的血流向伏地魔,“你放开她,我再说一次!放开她!”哈利转身大喊,同时举起魔杖,“这么快就沉不住气了?”伏地魔说。“你放开她!阿瓦达索命!”一道绿光射过去,伏地魔一闪,躲开了:“继承了你爸爸詹姆斯?;波特的天赋!对这个世界saybyebye吧!”“阿瓦达索命!”倒下的确实有一个人,不过,却是伏地魔。
秋天。
哈利慢慢走到霍格沃茨的最高建筑――天文塔楼楼顶上。是第一次决战导致如今的霍格沃茨,满目疮痍,如此伤痕累累。高耸入云宏伟壮观的城堡,现在倒塌的倒塌,剩下象征格兰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的塔楼屹立不倒。曾经沸腾的魁地奇球场,草地不再绿茵,冷冷的惨淡和凄凉笼罩着――这一切是伏地魔造成的,毕竟是结束了,虽然伤痛和哭泣,但灾难结束了。从伏地魔和食死徒被消灭起,魔法界的`巫师都在这里,进行霍格沃茨的重建工作。但是还有多少无辜的学生、教授躺在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治疗。
在这场空前的决战中他最强大的精神支柱――罗恩和赫敏,始终站在他身边,他们总是在一起。哈利感觉自己好像已活了一辈子,也从没这么幸福过。他们是格兰芬多的铁三角,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从不需要唠叨,一个眼神就可倾诉。
他没有忘记当时带领着众巫师战斗的邓不利多教授终于倒下了,在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里,临终前这个慈祥的老人深情地握着哈利的手,微笑着闭上了眼睛。每一年的秋天,没有以往的热闹景象,没有色彩缤纷的party;只有冷清,寒风中多了一丝凄凉,那是一座墓――邓布利多的墓。一个个披着黑色斗篷,手举着黑伞的巫师,纷纷向这个墓鞠躬,他们都是凤凰社的巫师,那都是秋天。
又是一个秋天。双手绞着哈利的衣襟,赫敏说:“哦,哈利,我甚至想对自己施遗忘咒,只为忘却这个无法挽回的错误…我看着那道绿光穿透躯体,穿透那些食死徒,我不让他们有机会反扑,甚至包括已无力抵抗的、失去魔杖的食死徒,我对自己说,对敌人仁慈,等于对自己的残忍。”赫敏抬起头,带着无奈的笑容。长期的战争使她麻木,她太恨战争。而哈利想――
《哈利·波特》的伦敦足迹 篇3
伦敦千禧桥
Location: St. Pauls
拍摄地点:圣保罗
It took a really long time to stop the Millennium footbridge wobbling, and the Death Eaters just knocked it down. Happily, it’s standing again now and you can walk across it without (much) fear. From the bridge you can just spy the Gothic spires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past which Harry and his fellow members of Dumbledore’s army whizz on broomsticks in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千禧人行桥不再晃晃悠悠,而食死徒直接就这么把它击沉了。值得高兴的是,如今它屹立如初,你可以不(那么)胆战心惊地走上桥去。桥上你可以探查到英国国会大厦的哥特式尖顶,这也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里哈利和邓布利多军团的人骑着扫帚嗖嗖飞过的地方。
02 Professor Flitwick’s Classroom
弗立维教授的教室
Location: Harrow School
拍摄地点:哈罗公学
Hogwarts’ tiny Charms professor, Filius Flitwick, instructs his pupils in the art of Wingardium Leviosa in Harrow School’s oldest classroom, the Fourth Form Room that dates back to 1615. Harrow has lots in common with Hogwarts: some natty uniforms and a direct train from King’s Cross...
霍格沃茨体形娇小的魔咒课教授菲利乌斯·弗立维在哈罗公学最古老的教室指导学生“羽加迪姆-勒维奥萨(悬浮咒)”的奥妙,这间第四教室可追溯到1615年。哈罗公学和霍格沃茨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几套整洁漂亮的制服,从国王十字站直达的火车……
03 Ministry Of Magic
魔法部
Location: Great Scotland Yard
拍摄地点:大苏格兰场
As Rufus Scrimgeour (Bill Nighy) inton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athly Hallows, it’s a time of murder, disappearances and raids, so it’s fitting that the Ministry of Magic’s exterior shots were filmed at Great Scotland Yard. Sadly, you won’t find the red phone box that Harry and Ron use to enter the Ministry in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but, as you’ll discover in The Deathly Hallows, there’s a new route in anyway.
就如《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一开头鲁弗斯·斯克林杰(比尔·奈伊饰)吟诵的那样,谋杀、绝灭和突袭的时候到了,所以魔法部的外景镜头在大苏格兰场拍摄再合适不过。很遗憾的是,你并不会找到哈利和罗恩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进入魔法部的那个红色电话亭,但是,就像在《死亡圣器》里你会看到的那样,无论如何都是有新路线的。
04 Platform 9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Location: King’s Cross Station
拍摄地点:国王十字站
That handy train line will then whisk you straight to King’s Cross, the bustling terminus at which Harry, Hermione, Ron and friends board the Hogwarts’ Express. Obviously, Platform 9 doesn’t really exist but there is a bronze plaque marking the spot where it would stand, and a luggage cart halfway through the wall. That’s ideal for photo ops.
那便利的地铁线会带你飞驰向国王十字站——这个哈利、赫敏、罗恩还有伙伴们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熙熙攘攘的终点站。很显然,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有一块铜牌标注了这个地点,还有一个半穿入墙的行李车。那是个拍照的黄金地点。
nlc202309051835
05 Leaky Cauldron, Diagon Alley
对角巷,破釜酒吧
Location: Leadenhall Market
拍摄地点:勒顿豪集市
Just across London Bridge you’ll find Leadenhall Market, an ornate Victorian emporium of all things: fruit, vegetables and meat. It’s a second home to Diagon Alley, with exterior shots of the market appearing in The Philosopher’s Stone. You can even buy a broomstick at Leadenhall, although it probably won’t be a Nimbus 2000.
穿过伦敦桥你就会发现勒顿豪集市,一个华丽的维多利亚风购物中心,水果、蔬菜和肉类,应有尽有。这是对角巷的第二个拍摄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出现的市场的外景场景就拍摄于此。你在勒顿豪甚至能买到一把扫帚,虽然它可能不是光轮2000。
06 Gringotts Wizarding Bank
古灵阁巫师银行
Location: Australia House, the Strand
拍摄地点:河岸街,澳洲大使馆
We go next to find Gringotts Wizarding Bank. The interior shots of the Bank were shot in this grandiose corner of the Strand. We’d like to say that you’ll find goblins galore here, but any attempts to exchange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for wizarding money will probably be met with polite requests to “rack off”. You can, however, request a visa here to visit Australia.
让我们去寻找古灵阁巫师银行吧。银行的内景拍摄就是在河岸街宏伟的一角。我们很想说你会在这里找到大量的地精,但是你想把你钱包里的货币换成巫师货币的任何尝试可能只会招来礼貌的请求“去死吧”。不过你在这里可以申请一张去游览澳洲的Visa卡。
阴影原型与哈利·波特的成长 篇4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以魔法为题材, 叙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成熟过程。哈利·波特从小被寄养在姨妈家, 受尽了欺辱和虐待。直到11岁生日那天收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通知, 进入魔法世界, 经过了艰苦的学习与磨练后, 最终完成了使命, 也完成了自己向伟大魔法师的转变。哈利·波特一直以少年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并得到了认同。然而, 作为一个命中注定要与众不同的英雄, 哈利的成长过程中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挣扎与折磨。表面善良的哈利·波特的内心经常会滋生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邪恶思想和奇怪的梦境。虽然作者罗琳将哈利内心的黑暗归于伏地魔的控制, 但真正的黑暗其实源于每个人的内心, 也就是阴影原型的体现。本文拟以荣格的阴影原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在哈利·波特的成长过程中, 他如何认识、承认、接受自我的阴暗面, 并且将其和谐地组合到自己的人格中, 从而成功地完成了阴影原型的个体化。
二、阴影原型理论
二十世纪被很多西方学者称为精神分析的世纪。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学说, 并对这一学说做过精彩的比喻:人的精神生活就像一座海岛, 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 无意识则隐藏在水下, 成为意识的基础并决定其主要方向。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大量的观察研究后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 荣格做过形象的比喻: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就像一座海岛, 高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 水下面因为潮汐运动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 而所有孤立海岛的共同基地——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存在的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集体无意识就像一个储藏所, 储藏着所有被荣格成为“原型”的东西。在众多的原型之中, 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就是阴影原型。阴影是人类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是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 由祖先遗传而来, 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的动物性。它代表着人格结构中个人和隐私的一面, 也是人类无意识自我中较黑暗的一面。是人格中较为卑劣和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是人希望抑制的因素。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身体要成长, 人格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成长。人格的成长过程被荣格称为“个体化”过程。这个“个体化”心理过程就是个人尽可能充分认识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 个人逐渐变成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整体。然而, 在个体化的进程中, 人们首先遭遇的就是自己的“阴影”。阴影不会因为简单的压抑而消失, 个人只能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学会与阴影和谐相处, 把他整合到人格中来, 才能实现其个体化。无疑, 哈利·波特的阴影原型的个体化是成功的。
三、哈利·波特的阴影的个体化
荣格在谈到阴影时, 不仅将其归纳为一种动物性精神, 还反复强调与阴影重合的那部分是人格中的阴暗面, 是难以接受和带来不快的低下的一面。阴影在哈利·波特的身上首先表现为他与伏地魔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外貌到能力和行为都有不容忽视的共同点。在刚进入魔法学校要选择自己的学院时, 哈利差点成了斯莱特林的学生, 而这个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象伏地魔一样有野心、看重血统的魔法师。哈利和伏地魔一样是个蛇佬腔, 这在魔法界也是邪恶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哈利经常在无意识之中产生想要攻击别人的倾向。尤其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 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在故事的开始, 哈利就总想用魔杖教训德里达的粗暴对待。哈利还总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仿佛就是一条蛇, 体内流着毒液, 舌头在草丛中高昂。他梦见自己变成了毒蛇攻击韦斯莱先生, 并用尖牙咬得他肋骨碎裂。甚至在面对一直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的长者邓布利多的时候, 他也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要攻击他的邪念。因为谈话时邓布利多没有正视他, 哈利就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因此心中就升起一股强烈的憎恨, 毫无来由, 但强烈得可怕, 他只想把尖牙插进对方的身体。他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出现的是长着红眼睛、苍白骷髅脸的伏地魔。他不是伏地魔, 但他和伏地魔有着相通的心灵, 心魔驱使他去做邪恶的事情。
荣格认为阴影是一道窄门, 任何走下深井的人都逃不过那痛苦的挤压。因此哈利内心的冲突和受难恰恰是其在阴影个体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哈利·波特在众人面前一直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有同情心的英雄。当他与自己的邪恶面狭路相逢时, 哈利难免倍感恐惧又痛苦万分。而这种痛苦和恐惧以及他内心剧烈的震荡也恰恰说明了哈利的内心对阴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在此基础上, 哈利凭借自己的智慧、善良、正直、勇敢、不离不弃等优秀的品质容忍和接纳了这一阴暗面。然后, 又凭借自己的坦诚、勇敢一步步将阴影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之中, 让阴影的巨大能量通过适合自己个性的恰当方式得到了安全释放, 成功地将其阴影原型个体化。作品中, 哈利合理利用“阴影”, 发挥了其积极作用。利用自己的“蛇佬腔”, 打开了密室的门, 救出了好友。当梦见自己要好友的父亲韦斯莱先生时, 努力使自己醒来立即去救人, 为营救韦斯莱先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伏地魔要附在他身上企图与他成为一体时, 哈利竟奇迹般地战胜了伏地魔, 将他挤出体外。正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 只有当人努力做到真诚坦率、运用自己的洞察力, 他才能比较容易地将阴影统一到意识人格之中。在这一点上, 哈利·波特无疑是成功的。
四、哈利·波特成长的启示
荣格认为, 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的四种原型中, 阴影原型是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的原型。因此, 阴影原型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又最隐秘的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阴影原型会使他们产生最大的焦虑, 也会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希望。儿童总希望得到自己理想的王国, 但又不相信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成功。有时, 儿童的心中会产生许多自己难以澄清的情感、欲望和冲动等, 其中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甚至有“肮脏”的。由于无法进行抽象的思维, 又缺乏控制, 他们难免经常为这样的无意识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而这些情感、欲望和冲动却可以在童话作品中通过鲜明的可视化形象外化和投射出来。童话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外化、投射、裂变与整合的过程往往呼应了儿童心中的想象与愿望, 从而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视野而得到了共鸣。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无疑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哈利·波特》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男孩成长为一个拥有神奇魔力的英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哈利面对过种种神秘莫测的恐怖景象, 闯入一个个险境并参加战斗, 一次次击败了伏地魔的阴谋。哈利在从受到召唤, 开始崭新的生活到接受考验, 不断地学习和战斗再到征服恐惧回归自我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伟大魔法师的转变, 同时也完成了个性的整合与重塑。这样的成长母题在西方的儿童文学故事普遍关注的问题。《哈利·波特》以其特有的手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童话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作品中所揭示的心里信息和一些无意识的心理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哈利·波特的成长故事启示了现代读者认识自我和进行心灵探索的重要性。人本主义者提倡自我实现, 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少之又少,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己一无所知。哈利·波特的故事告诉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 是人们达到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人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 深刻地认识自己, 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克服人格中的阴暗面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 苏克译, 北京:三联书社, 1987
[2]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
[3]陆杨:精神分析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我最崇拜的人-哈利・波特 篇5
你读过风靡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吗?你认识哈利・波特吗?如果你对哈利・波特还不了解的话,不要紧,让我来为你介绍吧。哈利・波特可是我看过这么多小说里最崇拜的主人公哦。哈利・波特是一位体内流着善良、正义、不畏邪恶的优秀魔法师血液的孤儿。他的父母是在与黑魔法势力的决斗中英勇牺牲的,而伏地魔也因此被打得魂飞魄散,从此不能再横行霸道、作恶多端。但伏地魔还在不断修炼黑魔法,不择手段寻求可以再生的机会。
哈利・波特从小寄养在姨父家饱受欺凌。在他11岁生日那天,在被告知自己身世的那一刹那起,他便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寄宿学校学习,他立志要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心愿――铲除黑魔法势力,并注定无法摆脱与黑魔法的纠缠。他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魔法知识,还成了优秀的魁地奇找球手,更重要的是哈利・波特一次次落入伏地魔的魔爪,又一次次凭着自己的沉着勇敢和美好的品德,有惊无险,死里逃生。哈利・波特深知,只有自己才能最终战胜黑魔法,拯救魔法界,于是更努力钻研魔法技术,不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巫师。
在第一学年时,刚刚接触魔法的哈利・波特和他的两位好朋友为了拯救能使人永生的魔法石而冒着生命危险,破解了为魔法石而设置的重重防守,最终来到魔法石所在的`房间时,他们仨都已筋疲力尽了。可前面等待他们的还有另一个同样冲破了重重关卡,而非常渴望得到魔法石的人。显然,他的法力要比自己厉害得多。但哈利・波特并没因此而退缩,而是第一个站出来拯救魔法石。在争斗中,魔法石被摧毁了。但正因为哈利・波特的勇敢和努力,避免了魔法石落入那位想偷魔法石而附在别人身上的伏地魔的手里。同时,伏地魔不得不离开了附生体,使邪恶的力量暂时得到压制。
在第二学年时,学校里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被石化,更不幸的是好朋友珍妮失踪了,学校面临着关闭的危机。哈利・波特不计较因懂蛇佬腔而被师生们排斥和怀疑所受的伤害,和两位好朋友用尽办法,无惧毒蜘蛛的袭击,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密室。又是哈利・波特第一个站出来,勇敢地与巨蟒搏斗,直到蛇妖毒牙刺进他的体内,他还是依然只身与法力高强的少年伏地魔继续拼斗……直到取得胜利,解救了整个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四年级的时候,当哈利・波特莫名其妙地成为第四位勇士,在三强争霸赛中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三个惊险而艰巨的魔法项目,赢得三强杯时,出乎众人的意料,这又是一个伏地魔设下的圈套。伏地魔早已让他的食死徒把三强杯偷换成门钥匙,哈利・波特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被带到邪恶的伏地魔身边。伏地魔跳入用哈利的血、彼特的肉、父亲的尸骨做成原料,熬成的汤,使自己得以再生。在哈利・波特被折磨得大伤元气,而伏地魔终于强大得恢复人形之时,伏地魔竟提出要与哈利・波特决斗。为了整个魔法界,哈利・波特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而是爽快地答应了伏地魔的挑战,并沉着应战。最后哈利・波特在闪回咒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再次凭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正义,与黑魔法抗争,打败了能力比自己强得多的大魔头。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被这个勇敢而顽强的“小英雄”所感动了呢?是啊,哈利・波特在经历了这么多生活的磨砺,已锻炼出如此优秀的品质,怎么能不成为我们的偶像呢?还犹豫什么,今天就去看《哈利・波特》呀。
《哈利·波特》中的现实主义探究 篇6
《哈利·波特》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罗琳所编写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 该系列作品实际共出了七本。整体系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前后七年里所经历的关于学习、生活以及冒险的故事。这一系列书由于内容丰富、吸引力强, 非常畅销, 受到全球的青少年读者认可, 已经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言, 总销量超过三亿本, 目前各图书大厦都仍有销售。
现在的情况是, 其中的前四部作品已经拍摄成电影, 销量和排名都在很多著名影片的前列。系列小说由于具有突出的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 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 引起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不少中文媒体包括我国的著名新闻媒体都纷纷报道这一消息和介绍这一系列小说。 纵观每一本书, 大体上的内容, 就是或详或略地叙述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以及生活一年期间所发生的比较有趣或者有意义的故事, 这是书的主要内容。他在这所学校里,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认真学习魔法、研究魔法、制造魔法, 也学会了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魔法上的、社会上的、感情上的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
本书通过非常艺术的手法, 在大体上虚构了一个所谓的“巫师阶级”, 这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的一个象征。事实上, 大多数巫师像现实中的资产阶级一样, 不从事劳动生产, 不追求进步, 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 并用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关维持本阶级的统治, 并对穷苦贫民进行残酷镇压。而在巫师即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征服之下, 包括麻瓜 (这是巫师阶层对不懂魔法群众的蔑称) 、巨人、家养小精灵、马人等以及广大人民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魔杖。他们悲惨地处在被剥削、被压迫、被虐待的境地, 过着暗无天日、无吃无喝、痛苦不堪的生活。
可以说, 这是一部伟大的、史无前列的、具有深刻时代意义、有强烈现实主义的、折射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实主义著作。
二、《哈利·波特》体现的现实主义片断分析
从更高的层次看, 《哈利·波特》系列书的作者在非常困苦的生活中, 非常深刻地认识和发现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腐朽、堕落。为使小说不至于遭到封杀, 作者用魔幻小说的手法, 非常巧妙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通过各种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深刻、全面、透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并深刻地指出这个社会必将崩溃和失败。
首先, 我们在读书时会发现, 书中有很多有关道德、人情、人性方面的内容。随着正义和邪恶的对抗, 以及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激烈和明显, 一些人物面临着重要的选择, 人性的阴影也被展现出来。同时, 人性的善良也表现了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情与人性的冲突, 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系列书所大力颂扬的忠诚、友谊与真爱, 都是很有现实价值的东西, 更是现实世界中弥足珍贵、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贵品质, 这些元素本身就是很好地融合在“现实主义”之中。我们可以看到, 整个系列作品用大量的笔法和故事, 严肃地批判了伏地魔的死亡观以及其关于种族歧视主义的非主流的政治思潮;大力地赞扬了哈利波特等为了美好的理想和梦想, 而勇于献身甚至坦然接受死亡的品质, 这表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族群和谐方面, 在朋友平等互助方面, 在友爱忠诚方面, 在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方面等。这些实际上都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价值所在。在这本书中, 作者把我们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以“哈利波特”为主人公, 有巫师、精灵、鬼魂、怪兽、龙、邪恶、正义。从这几部书来看, 可以体现出对朋友的友情、老师的尊敬、面对困难和邪恶永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拥有了这些, 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逃过难关。
其次, 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书的内容, 会发现一些出现在书中的物品被带进了现实中的世界。这其中有很多例子, 比如, 在一些国家, 出现了叫做“全口味豆”的糖果, 还有其他的东西, 比如魁地奇球衫, 家庭小精灵制作的袜子, 彩色水杯等等。这都是现实主义的强烈表征, 都是真实的、可见的, 是现实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我们可以看到, 在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里, 住满了各种各样的巫师, 这些巫师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在这些剧本里, 猫头鹰当了信差, 杯子、帽子、信刊都自己能开口说话, 飞天扫帚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手段, 多得都可以和天上的飞鸟相比, 骑着它可以快速地飞行, 不到几分钟, 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西洋棋会听从主人的话, 主人让它到哪它就会到哪。只要命令—下, 自己就会挪动, 而且非常快速。另外, 我们也会看到, 画像里的人是活的, 他们可以谈话、可以交流、还可以跳出自己的像框到别的像框里。而且, 在城堡里, 还有许多可怕的鬼魂, 他们可以游动、可以谈话、可以挪动城堡里的任何东西、还可以穿透任何物体、有时还搞恶作剧。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的, 他们虽然有魔幻主义的色彩, 但都带着现实主义的影子。
第三, 我们再来看主人公的出身以及经历。哈利波特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贵族家庭, 家庭条件不错。但父母非常不辛, 都是“凤凰社”的成员, 后来一一被“伏地魔”杀死。哈利波特自小在他亲戚扶养下长大, 脱离了贵族的生活, 相对来说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群众的疾苦。这为《哈利·波特》系列书内容的现实性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 哈利波特被利用, 通过一系列矛盾斗争, 曲折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比如, 书中展示了这样的情节:为了争权夺势, 以邓布利多、福吉为首的大巫师、大贵族, 狠心将年仅10岁的哈利波特重新带回“魔法世界”。为了把哈利波特培养成自己的势力或者爪牙, 并让哈利波特去与伏地魔作战, 将哈利波特置于自己控制下, 随意操纵, 最终, 哈利波特杀死了伏地魔, 成为了魔法世界的“英雄”。但比较现实的是, 哈利波特虽然是巫师统治阶级的其中一员, 但是他却十分真诚、善良, 有爱心, 并对麻瓜、家养小精灵等代表被压迫群众的群体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爱心。在这方面, 书中有多处细致的描写。
此外, 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罗恩的经历, 也可以折射出现实主义的影子。罗恩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失去荣华的贵族巫师家庭。这是一个罕见的纯血统的巫师家族, 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不再受到众人的追捧。这个家庭人口众多, 但大多成员都不愿意付出, 只知道沉溺于享乐, 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劳动生产, 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不能维持自身的荣华富贵, 却仍然抱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 罗恩这个贵族对自己的生活十分不满, 经常抱怨, 渴望得到一定的改革和改变。但同时, 他又看不起贫困群众, 始终不肯与普通的人民群众走到一起。他这个人物的本质, 就是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抱有幻想, 寄希望于父亲或父辈能够在统治阶层中谋求到更高的职位, 或者指望大商人、大买办的帮助而大发横财, 继续维持这个大家族的腐败生活。这个人物无疑反映了没落封建贵族的心理和生活。在封建社会中, 有很多这样的人物, 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文章对此刻画得非常认真详细, 是现实主义的形象代表。
三、现实主义三个特征以及《哈利·波特》的相关反映
一般认为,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 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的借以产生和发展的一套研究范式。研究认为, 一般情况下,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真实。一定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 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要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和手段, 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归纳, 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就是要在描写中, 尽量具体, 真实, 客观, 要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 而不要做作和假借。
哈利·波特一梦十年 篇7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上映的10年间,哈利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影院海报、时尚杂志、电视画面的醒目位置,他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也“一夜成名”,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回顾10年来每一部《哈利·波特》电影,人们会发现,丹尼尔已从一个圆脸的1 1岁儿童,变成棱角分明的21岁青年,而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茨早已褪去青涩,变得成熟优雅。当哈利和伙伴们已经长大,热爱《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的孩子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实,主人公哈利在魔法世界中的成长轨迹,正是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写照:他在魔法课上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们在学校中面对的问题何其相似;他对自我的怀疑,对伏地魔的恐惧,这些成长中的经历和挣扎令人感同身受;他对亲情的渴望,对友谊的忠诚,对爱情的懵懂也能引起每位观影者的心灵共鸣。正因为如此,哈利让你感觉很近,因为你我都要在纷繁的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战胜困难,追寻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哈利·波特》的小说还是电影,都是一本本成长的记录,在阅读或观影中,每个读者或观众都重新体验着成长。而哈利历经磨难获得胜利的圆满结局,也给了人们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中新的希望。在如梦似幻的魔法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对家庭价值的肯定,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秩序的重建,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渴望与追寻的东西。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主题公园 篇8
好莱坞巨片场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已经开放!你可以探索神秘的霍格沃茨城堡,在霍格莫德街头小店购物,尝试魔法世界里最著名的几家餐厅和甜品,还可以探寻精彩纷呈的冒险游乐设施和景点。从这里,你将进入一个充满惊险与刺激的魔幻世界。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adventures of Harry PotterTMat The Wizarding World of Harry PotterTM.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HogwartsTMcastle,and experience pulse-pounding rides and attractions that transport you into a world of magic and excitement.
看哈利·波特魔法与现实 篇9
十年过去了,电影的男女主角们已经从当初的小男孩小女孩成长为俊男靓女,但改变的应该不只是这些——
从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热映之后,我们这些不能使用魔法的“麻瓜”们,就一直在议论影片里那些奇妙的魔法和魔法物品,都想知道它们是不是可以成为现实,比如隐身衣、飞天扫帚、会飞的汽车、喝下去就能让骨头长好的生骨药水、能显示目标活动路线的活点地图,等等。
在当时,这些东西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今十年过去了,在《哈利·波特》电影完结之时,科学家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这些东西被发明出来了吗?它们是不是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
已经成为现实的那些魔法物品
飞天扫帚
飞天扫帚在巫师世界里,是相当于脚踏车的基本交通工具,已经在传说中盛行了上千年,那些巫师们趁着夜色骑扫帚从烟囱里飞出去,回家时再从烟囱里钻回去。《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不仅保留了这一经典巫师用品,而且将其发扬光大——充当巫师空中球类运动“魁地奇”的重要比赛用具。
男主角哈利·波特便是格兰芬多学院魁地奇球队的主力之一,其坐骑便是麦格教授赠予他的“光轮2000”。各种新型号的飞天扫帚俨然是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一种时尚,在“光轮2000”坏掉以后,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在圣诞节送给他一把全新的扫帚——火弩箭。罗琳为其设计的广告是如此响亮:“火弩箭是至今为止最完美的比赛飞天扫帚,代表目前最高工艺水平,其帚把系用白蜡树木材精制而成,呈流线型,精美无比,经硬如钻石之擦光剂加以处理,并有手工镂刻之注册号码。其尾部的每一扫帚细枝皆经过筛选,务使其流线型臻于完美,故其在平衡与精确度方面无与伦比。火弩箭10秒之内可加速到240千米每小时,且其制动装置魅力无穷。价格面议。”
10年前,单人飞行器还是一种概念设计,虽然它的模样并不是一把扫帚。今天,世界上第一种商业单人喷气式飞行器“马丁飞行背包”即将上市销售。这种背包携带2升的燃料,采用200马力的汽油马达驱动两台强力风扇,每分钟可以爬升30米,升限为1 500米,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每小时。这种背包的风扇每分钟旋转6 000转,滞空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甚至更长。不过毕竟是新产品,如果指望用它来组织一场“魁地奇”比赛,那还需要很长时间。
活点地图
活点地图是狼人卢平、小矮星彼得、小天狼星布莱克和哈利·波特的父亲詹姆·波特共同发明的,专门用来达成恶作剧。乍看之下,这张地图只是一张空白的羊皮纸,但是当使用者说出“我庄严宣誓我没干好事”,墨线就会开始延伸,浮现出一张霍格沃茨的地图(包括秘密通道以及打开秘密通道的方法),还有霍格沃茨里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使用完毕之后,只要说“恶作剧完毕”,就可以将地图复原成空白的状态。这张地图是韦斯莱家的双胞胎弗雷德与乔治送给哈利的,他们是在费尔奇的办公室里偷来的。活点地图第一次出现,是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之后就接连在后续的故事中出现。这个地图可以作为监视整个城堡动向的魔法雷达,也正是基于此,才让卢平等人找到了叛逃的小矮星。
10年前,人们虽然试图建立这样的数字地图,怎奈连新兴的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网络Wifi技术都力不从心。2007年,转机出现了。一年一度的柏林混沌通信大会举行,这是一个专门为黑客、网虫和有创造性与批判性观点的人举办的活动,由欧洲最大的黑客联盟组织——德国混沌电脑俱乐部主办。在这里,一套开放原始码、以无线方式追踪大楼内人员的系统——OpenBeacon首次实际应用。参与者可以花上10欧元购买安装有OpenBeacon的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会议上,这些芯片能与附近的基地台通讯,并将数据传回中央服务器。OpenBeacon的开发者与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会议中心的一个三维模型,跟踪数据在与社交网站信息结合以后,任何人皆可使用触控屏幕在该模型中显示出席者的位置。按下屏幕上的出席者,就会显示该出席者所愿意提供的数据,包括他是否和你具有相同的爱好或者愿意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陆空两用的汽车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和好友罗恩错过了开往学校的列车,不得不借用罗恩父亲的一辆汽车飞往学校。不过两人驾驶技术不高,汽车在撞上打人柳之后冲进禁林,在那呆久变野了。在小说中的魔法世界里,汽车都是较古典的,但会做出“麻瓜汽车”做不到的事情,比方内部空间比外观大、能轻松滑过水沟等。
飞机百年前就已有之,尽管小型飞机在空中运转游刃有余,但无法应对复杂的街道。2009年初,美国马萨诸塞州的Terrafugia公司对外推出了一款获当局批准可在公路行驶的轻型Transition飞行汽车。该公司称,这款车可以从任何一条笔直的公路上起飞,只要加满无铅汽油,就可飞640千米,时速达185千米。以前也有过其他类型的飞行汽车,但这是第一款具有可折叠式机翼的飞行汽车,它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时能完美地改变形态。只需按下一个小小的按钮,这架“飞机”便可以在15秒内收起机翼,并将发动机动力从后部推进器转至汽车后轮,如此它便摇身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
科学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
生骨药水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不学无术的黑魔法防御老师吉德罗·洛哈特不小心用咒语抽走了哈利手臂的骨头,多亏庞弗雷夫人为哈利熬制了生骨药水,花了一整个晚上才让骨头重新长了出来。
现实中,科学家的研究源自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大鼠的发现,这种大鼠被称为MRL鼠。起初,艾伦·赫伯-卡茨教授为研究某药物对大鼠的作用,需要给大鼠们分组,他就在大鼠耳骨上打孔作为区分标记。但是数日后,“我走上楼去,向笼子里看,竟然没有一只大鼠带有标记。我看着它们并且想,到底发生了什么?”经过研究,原来这些孔已经自动愈合!不仅如此,当科学家试图损伤MRL鼠的脊髓或者心脏组织时,它们也能不留疤痕地将其修复!
科学家目前正在寻找MRL鼠这种超强再生能力的基因基础,前期的研究表明,有两个基因mmp9和mmp2与此有关,但是“应该有更多的不同基因参与了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长期项目,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有关的分子信息,我们就会尝试修改它们,并且看看能不能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产生类似的效果”。说不定哪一天,这个研究成果就能让人也实现断肢再生呢!
隐身衣
只要披上这件斗篷,其他人便看不到你。这是哈利·波特从父亲那儿继承到的,也是故事中三大死亡圣器之一。哈利和他的朋友们在它的保护下隐匿行踪,堪称最得力的侦查道具。
利用原子和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希望能够利用超颖材料,制造出一件真正的隐形斗篷研究者们找到了一种“聪明”的材料——超颖材料,该材料在理论上可以避开肉眼的感知。
人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一部分光被反射到达了人眼,如果物体不反射光,而是让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发生折射,人就很难发现物体,该物体就是透明的,如高度透明的薄玻璃是极难被发现的。玻璃可以隐藏自身,但却无法隐藏身披玻璃的人,因为光经过折射以后依然会照射到人身上,人还是会反射光的。但超颖材料能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折射光,操纵光的传播,使光线根本照射不到衣服后面的人身上,人也就不会反射光,从而使人隐匿在光线之中。
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超颖材料制造物体,虽然它的尺寸还不足以造出一件隐形斗篷,但鉴于其对于光线的强大控制力,研究人员已经在实现这个目标上取得了进步。
活动报纸照片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报纸上的文章不时穿插有照片,显示瞬间的物体活动,而且相片也能拍下活动的人物。更绝的是肖像画里的人物还有自己的思想,会讲话,甚至偶尔能离开画框去别的画框里串门。
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一份报纸能够如此。尽管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常见设备可以展示瞬间画面,但它们却不能像报纸一样方便地折叠或者卷起来。柔性显示投影项目就旨在实现这一设想,该项目找到了一种可廉价量产的方法——激光发送电子着塑技术。自此,相关研究进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麻瓜世界”出现一种柔性全彩的电子读物已只是时间问题。
最想和哈利·波特一样拥有的魔法物品
就算科学家再努力,似乎也追赶不上我们稀奇古怪的想法。魔法世界中很多有趣的东西让我们垂涎三尺,但似乎短时间内我们又无法获得,下面列举的就是一些科学家还无法制造的东西,只供我们来一场天马行空的畅想。
骑士公共汽车
为巫师们提供服务的紧急交通工具,可以送乘客到陆地上想要去的任何地方。它是一辆艳紫色的三层巴士,速度快不说,而且可以自由变宽变窄,绝对不用担心堵车。
飞路粉
这是一种远程传送道具,只有通过连入飞路网的壁炉才可以进行传输。使用者必须站在壁炉里,拿一把飞路粉,清晰地说出目的地的名字,然后撒下飞路粉,随着绿色的火焰,你就可以从目的地的壁炉钻出来啦。
时间转换器
看上去是一条沙漏造型的项链,其实它是用来进行时光旅行的法器。赫敏就是有了它才可以修完她所需要的科目,因为她的有些科目是同一个时间上课。忙碌的现代人,谁不想白天多点儿时间来应付接踵而至的工作呢?
速记笔
这是一支连哈利·波特看到都惊呼奇妙的速记笔。在你和别人交谈时,它可以完美地记录下每一个字。如果提问,它也会写下自己的答案,只不过比你需要的夸张一些。
魁地奇望远镜
表面上,它是标准的双筒望远镜,你当然可以用它来观看任何体育比赛。但其实,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妙用:即时回放、慢镜头以及随时提供运动员资料。
《哈利波特》中主人公的心灵成长 篇10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 讲述的都是主人公哈利对黑魔王伏地魔的对抗史。同时这一系列也可以解读为主人公哈利心理发展的成长小说。整个哈利波特小说系列是主人公哈利与伏地魔对抗的故事, 同时, 它也可以作为一部强调主人公哈利波特心理成长的教育小说。起初, 哈利是倾向于本我的, 但是他在接触了社会各种道德准则, 进入霍格沃茨之后, 他开始努力向超我改造自我。然而, 一味的追求超我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终, 哈利明白了这个道理, 并在超我与本我之间达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平衡。
1 哈利的本我倾向
哈利的本我倾向表现在两点。其中之一是小孩子自然地有着本我的倾向。
作为一个不懂得魔法界规则的孩子, 在他进入霍格沃茨之前及在这个学校的最初几年, 哈利大多受他的本我影响。因为他还小还不懂魔法的世界, 也就无法了解魔法界的规则。那时的他被自己的无意识渴望驱使, 脑中也没有魔法界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这也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提到过, 当他被人欺负时, 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魔法拯救自己或惩罚欺负他的人。这种使用魔法的冲动不被自己的意识控制。这是哈利的无意识的渴望, 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种自然的本能。一次哈利带着他爱欺负人的表弟去动物园, 他下意识地放出了笼子里的蛇以致他的表弟被吓死。直到他进入霍格沃茨, 有时依然不能控制这种本能。在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提到哈利用魔法把他的姨妈吹成了人形气球。在霍格沃茨时, 他喜欢在宵禁之后到处游逛并好几次打破校规。哈利对本我的倾向不仅表现在早期的无意识行为里, 而且也表现在他与伏地魔的关系中。
哈利身体里有一小部分伏地魔的灵魂, 也就意味着哈利内心也存在着无意识的黑暗。伏地魔在故事中是本我的象征, 因此哈利身上伏地魔的影子也暗示着哈利身上本我的存在, 尽管哈利有意识地去否认它。哈利经常可以通过伏地魔的眼睛去看, 通过伏地魔的嘴说话。有时哈利还在自己的梦中变成了伏地魔。根据弗洛伊德梦体现潜意识的理论, 表明哈利在其潜意识里还是不可否认地被本我所驱使。
2 哈利对超我的努力
尽管本我在哈利的早期起着主导作用, 他仍然试着去除本我对他的影响, 并做了以下的事来获得更多的超我。
首先, 一开始他否认自己的本我, 后来他意识到本我是他的一部分, 而只要他用超我意识做正确的事情, 他也可以欣然接受本我的这部分, 但在一开始他仍然强烈抵制。其中一个例子是当分院帽想要把他分到充满本我的斯莱特林学院, 他坚决拒绝并请求把他分到别的地方。尽管他的反对是徒劳的, 哈利的做法证明了他在抵制本我对他的束缚。
其次, 哈利使自己身陷险境表现其英雄行为也为了证明自己拥有更多的超我意识。因为潜意识里, 哈利知道自己更有能力控制本我, 至于超我, 以他对魔法世界的规则的了解, 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顽强的抗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我的勇敢无私的人。
3 哈利在本我和超我间成功的平衡
在小说的最后几章, 哈利不仅承认了本我及其存在的可能性, 并愿意被超我所限制, 因此在这个系列中代表自我的哈利, 在本我和超我找到了相对的平衡。
喜欢打破常规的哈利长大后成为一个傲罗, 其位置在魔法界相当于人类世界的警察, 一个准则守卫者。这也标志着哈利更多的被超我影响。
哈利最终打败了伏地魔也除掉了在他身上伏地魔的影子, 正如原来所提到的, 伏地魔的影子意味着哈利身上暂存的本我意识。这也象征着他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抗争终于结束, 最终哈利的超我意识胜利。
尽管在哈利内心的斗争中超我胜出, 他内心的本我仍无法被消除。本我像是他无意识的一部分, 他只可以暂时抵抗本我的诱惑, 而无法彻底摒弃它。长大后的哈利意识到这点并最终承认了本我的存在。正如哈利结婚生子后, 教育其孩子是否在斯莱特林学院并不代表一个人品质是否有问题。斯莱特林学院正是本我的代表, 其院训为追求野心, 既追求自己内心的原始欲望———本我。哈利接受了斯莱特林学院, 也就是间接接受了本我的存在。
一个人永远无法摒弃他的本我意识, 他只能做的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哈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只有他放弃一味的追求超我, 接受心中本我的部分, 他的自我才会相对稳定下来, 并获得成功。
4 结论
在本能和道德准则之间的抗衡, 哈利波特作为小说中自我人物代表, 用了七年的努力最终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平衡。虽被伏地魔的本我意识所诱惑着, 哈利并没有向他的方向发展。他受到超我代表的校长邓布利多的谆谆教诲, 但有别于校长的是, 哈利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也欣然接受本我的存在合理性, 因此经过七年的努力, 哈利终于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了平衡。
摘要: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球青少年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 哈利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给全球的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整个《哈利波特》小说一方面是围绕着主人公与伏地魔间的对抗展开, 另一方面, 更是写出了主人公心灵成长。本文将从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的角度, 对哈利的本我倾向, 他对超我的努力, 以及他最终成功地在本我和超我间寻求平衡三部分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成长,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参考文献
【《哈利·波特》的魔力】推荐阅读:
哈利·波特12-03
初二的读书笔记哈利波特08-29
给哈利·波特的一封信07-01
关于哈利波特的英语作文11-24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07-28
哈利波特英文台词07-02
哈利波特经典台词05-29
哈利波特翻译赏析12-0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05-30
哈利波特经典英语台词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