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模式

2024-07-02

波特模式(共9篇)

波特模式 篇1

摘要:波特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推理模式, 经过“情景定义”、“价值判断”、“诉诸伦理”、“选择忠诚对象”等一系列道德推理程序, 最终做出相对合理的道德选择。可以说, 波特模式在新闻伦理冲突中的应用, 破解了普适伦理与经验伦理对立状态。本文旨在深入考察波特图式的每一步推理程序, 为化解新闻伦理冲突提供一件有效的认知工具。

关键词:波特模式,伦理原则,新闻媒体,实践运用

当今时代, 人们普遍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为沟通平台的社会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传播媒介的作用发挥的更广, 传播手段更多样化, 甚至传播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得大众传媒的安全存在隐患。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 新闻事业的最高理想就是探究并传播真相。然而在新闻实践中, 对新闻真实的理想追求总是因各种原因出现偏差。那么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 传播者对待信息该作何选择, 对待真相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哈佛大学的神学家博士拉尔夫.波特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波特模式对于新闻从业者做出合理的决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那么波特模式的内容是什么?其在新闻传媒领域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一、波特模式的基本内容

在这个图式中, 合理的伦理分析包括了四个基本过程, 即定义 (境遇分析) 、价值 (价值立场) 、原则 (原则取舍) 、忠诚 (行为抉择) 阶段。四个阶段既各自独立, 又密切相并时有交叉。[1]

第一步是我们需要对自身面临问题时所处的道德境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即所谓的定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把握所面临问题的实质, 分析可能存在的冲突及可能的选择等等。

第二步是概述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 当事人所选取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一步主要体现了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在面临同一道德境遇时, 或同一人在面临不同的道德境遇, 往往都会有许多价值选择的余地。在此阶段中, 分析者应该陈述和比较哪些能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 学会识别观点的差异, 找出自己最看重的价值。但是我们的价值观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就像职业价值观常常会与伦理观中“讲真话”, “保护隐私”这些原则相冲突。对于一名新闻传媒从业者来说, 如果你强调真相是第一位的, 那么你有时就可能必须为你的坚持而放弃人最基本的道德。而如果你将职业操守与个人道德观并重, 那么你可能必须在两者中间做出妥协, 放弃一些真相, 同时降低道德底线。价值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 运用波特图式要求你必须诚实地面对你最重视的价值观。

第三步是运用相关的伦理原则。相关的伦理原则就是可以用于解释本次传媒活动的相关道德哲学或者伦理推理模式。一旦你确定了自己最重视的是什么, 那么你就要运用相关的伦理原则为你的决定做出解释。波特图式为我们解释了五种常用的伦理原则:

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 而是对是非、善恶有着严格的界限。他认为中道的德性并不是在善恶之间, 而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德性并不是在善恶之间取中间点, 而是在两恶之间。

在新闻传播中遵守中道原则, 我们必须从分辨哪些是极端开始。要么全部报道事实, 要么什么也不发表, 遇到类似这样相互冲突时,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运用中道原则来解决。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媒体就应该避免两极化。[2]

2、康德的绝对命令

康德提出了由动机决定善恶的理性主义道德标准。在其动机论中, 只要人们具备善良的意志, 那么即使行为没有产生任何有益效果, 它也是善的。康德的绝对命令指明, 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基于他所做出的选择能够成为普遍规律这样一种前提。康德的理想状态是:凡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正确的, 那么对于所有人来说它也是正确的。他还进一步提出博爱和仁慈应当是行为的目的, 而不单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两个准则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绝对”也就是无条件的, 任何理由都不能逾越。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运用康德的理论, 那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不能享有任何特权, 即使为了救人而撒谎, 撒谎这种行为仍是错误的。以欺骗的手段获取耸人听闻的新闻事实, 即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新闻活动仍然是不道德的。

3、密尔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快乐的计算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密尔更侧重质上的快乐, 认为精神的快乐比肉体的快乐要重要。他肯定自我牺牲的价值, 认为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功利主义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常常无法判断出利益的各方到底哪一方更重要, 对快乐的计算往往难以进行计算, 没有什么有效地标准可以计算出那种活动更有效益。草率地运用功利主义往往会让我们忽视长远利益而选择短期利益。

4、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1971年, 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出了“无知之幕”的理论。“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 正义才会出现。”意思就是假定各方是处在一种无知之幕的背后,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出身、天生资质和自然能力的程度、理智和力量、善恶的观念等等, 只是知道他们的社会受着正义环境的制约, 有着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政治事务和经济理论原则、社会组织基础和人的心理学法则。[3]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 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 当然, 它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 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根据罗尔斯的观点, 公平是公正的基础, 这是一种平均主义的体现。盲目的平均就是一种不公平, 而依靠直觉进行判断也很容易出错, 所以“无知之幕”还强调讨论和协商。缺乏讨论的单方面决定容易导致事情向利己主义发展。但是无知之幕也反对那种只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的倾向。

5、神学理论—基督教“爱”的理论

基督教“爱”的理论概括为“爱人如己”, 还进一步提出“爱仇敌”这些并不是难以实现的乌而是实现社会正义最适用原则, 因为这种爱是没有歧视的。在美国新闻界中运用波特模式时, 基督教的“爱”的道德能帮助新闻媒体从业者保护那些弱小群体的利益。

上述五个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既有冲突的一面, 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 如何在这五种准则中进行选择或调和折衷, 是现代美国社会伦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也是美国新闻媒体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步是忠诚, 在这行为的伦理分析中, 忠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行为者持何种价值立场, 执手于何种价值原则, 并最终决定对哪一方承担道德责任。威廉·F·梅为忠诚层次所勾勒的框架颇为全面, 他把忠诚分为四个方面:人类共同的忠诚、产生于职业实践的忠诚、产生于雇佣关系的忠诚、产生于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角色的忠诚。其中, 第四条尤其值得新闻工作者谨记:担当需要真相的公开机构的表率;鼓励公开的讨论和争论;向读者和观众解释你的职业行为;为无声者说话;担当社会的镜子。作为新闻从业者, 职业选择意味着对职业的忠诚必须要上升到对职业理想的忠诚, 因为承担职业角色就意味着担负伦理责任。“即便是在一个忠诚发生变化的年代, 还会有一些绝不能被放弃的忠诚。我们推荐你进一步思考其中两种忠诚:对人类的忠诚和对真理的忠诚。[4]

二、波特模式对新闻传媒媒介的反思

我们将选取国内近年来发生的热点新闻道德事件, 根据波特模式进行推理, 从而检验波特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例如以“50天6起孩子被砍惨剧”为例, 今年3月23日, 辞职后无业、感情不顺利的郑民生在福建南平小学门口, 持刀追砍小学生, 造成8名学生死亡, 5名学生受重伤。其后, 广西、广东、江苏、山东、陕西等地接连发生儿童受伤害事件,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第一步:经验性定义

50天之内在全国发生六起孩子被砍事件, 造成社会一时的恐慌。媒体在知道这些事件后, 第一时间客观报导, 但其后集中大肆报道。

第二步:价值观的选择

这主要体现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支持记者行为的一方持有的价值观大都是新闻记者职业价值观, 也就是记者的职责就是忠实地记录事实, 客观地报道真相。而批评一方的价值则是关于未成年的惨案, 报告需慎重, 在寻求真相的同时也要顾及伦理的问题, 考虑到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 不能为了抢头条、抢眼球、抢点击率, 就大肆报道。实质上, 过于详尽的报道也变相地提醒了一些本来就对社会怀有不满的人, 在无形中促使他们模仿类似的行为。

第三步:伦理原则

砍伤孩子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不能纵容它, 而这样做的后果是难以预测的, 所以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这里也行不通。虽把砍伤孩子的事件报道出来可能会带来社会上某些潜在的暴力分子模仿其行为, 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是由于砍伤者是否是有预谋的一个团体其行为的不可预知性, 不刊登事件将可能导致更多的孩子丧生, 因此功利主义在这里也无能为力。在这里, 我们可以运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来给此次事件提供解决的办法。在同时摒除砍伤者与媒体的身份与职业, 他们都成为了普通的人, 那么我们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普通人的基本自由和安全, 基于这一点, 我们肯定是要报道此事件, 同时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两恶之间取中间, 即在完全不报道此事件和大肆报道此事件之间做一些折衷, 在报道事件的时候要适当用词要合理, 即达到提醒社会大众有此类不安全的因素在, 又不会大肆渲染以造成社会的恐慌。

第四步:忠诚于谁

媒体所效忠的对象是什么呢?媒体为什么会大肆报道这次的事件, 一方面, 记者们想对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利益效忠, 将此类社会暴力事件曝光;但另一方面, 因为他们牵涉的利害关系人群可能是一些弱势群体, 他们又不得不为他们如果大肆报道此类事件, 很可能会引发更多相似惨案。那么媒体效忠的对象如果是报社这个利益团体, 肯定会大肆渲染的报道, 以吸引大众的眼球, 赚取点几率和报纸销售率。效忠的对象如果是人民大众本着对自己的社会责任, 则可能只是适量的报道。所以就看新闻媒体效忠的对象是谁了?一个有责任的媒体工作者不是单把目光放在事件的冲击性上, 同样也应关注事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作为媒体工作者, 应该深知媒体的威力。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为公众做出适度的报道、正确引导是媒体工作者的天职所在。这是新闻传播中面对事实所作的首要伦理考量。

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 波特模式根据中国的国情处理中国文化语境中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伦理冲突是有效的。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分析都是令人信服的, 但是, 我们相信, 在媒介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一定能不断完善它, 使它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2]饶娈:《波特图式对中国媒介的适应性》,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年。

[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4.

[4]菲利普·帕特森, 李·威尔金斯, 李青黎译:《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版, 2006年。

波特模式 篇2

感受哈利波特

这的确是我这一年来读到的最有趣的书,当我从戏剧电影报上第一次读到关于这部小说的介绍时,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而且不断地去寻找它,收集关于它的所有的我能收集到的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预发精选小册子,印着哈利波特的杯子和圆珠笔,从网上下载的图片、电影海报。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书,没有网络、没有电子游戏、没有可口可乐,一个和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真正的小巫师哈利骑着真正的飞天扫帚,穿着真正的巫师长袍,养着活生生的猫头鹰,在一所你以前未听说的的巫师学校里学习魔法,那里有比足球更有趣的魁地奇比赛和施了魔法的天花板。不过,那里有你熟悉的同学老师和家人。品学兼优的赫敏格兰杰,正直直率又有点冒失的老朋友罗恩,总是出状况的调皮鬼韦斯莱双胞胎,一心只想拿冠军的学长伍德,只要把名字换成xxx就成了你们班大队长同志的珀西,严而慈的老师麦格教授,学校里最受尊敬的邓布利多教授,你最最讨厌的那个人简直就和马尔福一模一样,还有总不喜欢你老让你出丑的老师斯内普,还有有点孩子气的韦斯莱先生和管家婆一样又厉害又好心的韦斯莱太太,还有你们家最让人讨厌的邻居德思礼一家。当然也有你生活中决不会出现的伏地魔。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英国的文学作品了。我不得不佩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制工作,那充满了英国味的人物景物气氛和对白,让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英国文学悠久的传统甚至能让我联想到简奥斯汀以及勃朗特姐妹。我已好久没动笔写过读后感了,现在写起来又有一点点吃力,不过为这样一本好书写读后感,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真的非常值得。我希望把我从书里得到的快乐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把我得到的启示分享给大家。厄里斯魔镜的秘密这是一面非常气派的镜子,高席直达天花板,华丽的金色镜框,底下是两只爪子形的脚支撑着。顶部刻着一行字:厄里斯斯特拉厄赫鲁阿伊特乌比卡弗鲁阿伊特昂沃赫斯当然这面镜子的神奇之处,并不仅仅是它那美丽的和气派,而是它的魔力--它能使我们看到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然而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面镜子,你会不会也忍不住要去寻找它呢?反正我就是......呵呵!不过我们麻瓜自然也有我们自已的魔镜。我渴望浪漫的爱情所以我喜欢玩求婚365,我比较爱钱所以喜欢大富翁,我要做英雄就我是神雕大侠,我要主宰宇宙就联机打星际争霸,甚至我只是想玩过家家......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得到。这是我们麻瓜发明的东东,从效果上来看一点也不输给厄里斯魔镜。我喜欢。邓布利多教授总是告诉我们一些非常重要的话,比如这一句:如果你哪天碰巧看见它,你要有心理准备。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伏地魔的日记本小金妮非常不偶然地得到了一个神奇日记本,它曾经属于一个叫做汤姆里德尔的大哥哥,这个帅哥不但法力高强而且又帅又善解人意,所以我们的小金妮就像这世上所有的小女生一样无比的信任他。呵呵,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帅哥原来就是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起的人!!所以我们的小金妮就成了伏地魔的俘虏,还不知不觉地为他做了不少坏事。那么我们的小金妮是怎样成了伏地魔的俘虏呢?他的日记本!我一直在上面写字,整整一年,他不断地给我写回话天啊,听听,多么可怕地事,原来聊天也是能聊出祸事来的呀!一个人不断地在上面写字,另一个人不断地写回话。来,想象一下这个伏地魔的日记本怎么那么眼

熟呢?我就知道天下有许许多多像金妮这样又可爱又善良的小女生,总是很敏感喜欢倾诉给那些她们认为非常值得信任的人。她们把自己的爱情,热情,真情,全部都奉献给她们用理想和想像建构出来的那个人,她们每一天不和那个人讲话就觉得空虚无所寄托,成为那个人的俘虏,直到被那个人毁灭。每当我又从报纸上,网上听到这样的不幸的故事,我就非常非常伤心。网恋,是每个人的权力。不过我总想改造韦斯莱先生的一句话:永远不要相信任何平白无故说爱你的人,除非你看清了它把心藏在什么地方!斯莱特林的继承人,别对我说话!霍格沃茨密室,只有斯莱特林的继承人才能够开启,把里面的恐怖东西放出来,让它净化学校,清除所有不配学习魔法的人。什么人不配学习魔法呢?那些麻瓜生的孩子以及继承人认为血统不高贵的人。细想起来,伏地魔和希特勒的某些观点,说不定哪天下午他们两位坐在一起喝茶,会聊得很开心的。他们都以自己的一半血统感到自豪,而为另一半血统而羞耻。他们都认为这世界上有太多不配活着的人,尤其是那些血管理的血液不够高贵的人。他们都想到一个让这个世界变得如他们所愿的办法:净化。当然还有他们都同样的肮脏无耻,他们都是充满了血腥气的杀人恶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血统是高贵的,也没有谁流的血是卑贱的。聪明的赫敏比马尔福都更配得上学习魔法。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一下罗恩,尽管他总在赫敏和哈利的光辉之下,不过他真是直率而且可爱全是疯话。现在大部分巫师都是混血。要是不和麻瓜通婚,我们早就绝种了。我早就知道萨拉查斯莱特林是个变态的老疯子。但我不知道是他想出了这套纯血统的鬼话。即使白给我钱,我也不进他的学院。说句实话,如果当初分院帽把我放进斯莱特林,我二话不说,直接就乘火车回家。然而,仍然有那么一些斯莱特林,紧抓着他们的疯话不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兴风做浪,你总会听到他们的恶心声音,总会看到们无耻的形为。我只是想说谁也没有权力因为血统而得到特权,谁也没有权力因为血统而伤害其它的人。斯莱特林的继承人,别对我说话!!!和狼人握手卢平教授一开始就给我们大家一个与众不同的印象:穿着一件极其破旧的男巫长袍,好几个地方打着补丁。他面带病容,而且疲惫不堪。他看起来还很年轻,但淡棕色的头发已经夹杂着白发了。就是这么一个又穷又病的人,用了一句咒语就赶走了令人发抖的摄魂怪。卢平教授是个本领高强的好老师,小说里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卢平教授给同学们上的第一节黑魔法防御课。他一点也没瞧不起好像哑炮一样的纳威,还请纳威做助手。他教给哈利召唤守护神的方法,你会为罗琳女士每一个形容卢平教授表情的形容词打动:愉快的、快乐的、温和的、平静的、轻松而随意的......然而这样的一位好老师为什么又穷又病呢?原来卢平教授是个狼人,他每到满月的时候就会变成狼。就为这个他几乎不能上学,成年以后到处碰壁,因为是狼人而找不到有报酬的工作。在我们这些人中,多数是很不信任狼人的。一个善良正直的好人只因为遭遇了不幸的事,只因为不小心而成为狼人,所以就不被信任甚至不被社会所接纳。有时候,我总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残酷了些?当我们用戒备的眼神及行为对待那些不幸的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我们是不是太缺少同情心了?那些本来就已经很不幸的人,是多么需要社会的关爱,是多么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怀,他们的不幸决不能成为受人鄙视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理由。看了卢平教授,想起了电影《费城》,想起了濮存曦拍的公益广告。我首先要学习像哈利那样信任,然后像尖头叉子和邓布利多教授那样理解和帮助。明天,我将有勇气和狼人握手。

“波特假说”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环境规制,FDI区位选择,“波特假说”

1 提出问题

随着经贸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跨国公司的纷纷崛起, 推动着资本向各国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行其道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 FDI对东道国带来资本和技术, 另一方面也给东道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各国实施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焦点。目前关于两者关系, 主要围绕两个观点, 一种认为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正相关, 一种认为两者负相关, 而本论述较为同意第一种观点, 即两者正相关, 其代表学说是“波特假说”。本论述通过对“波特假说”的文献进行梳理, 探析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2“波特假说”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1995) 针对环境规制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提出了“波特假说”, 严格的环境规制将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采用绿色技术的同时使国际竞争力提升, 从而增强对FDI的吸引力。

Friedman等 (1992) 研究发现美国各州环境控制不同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并无明显影响, 甚至还具有促进作用。Dijkstra等 (2006) 建立两国古诺双寡头模型, 认为当东道国提高环境税收使母国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 从而刺激FDI的流入。SPatareanu (2007) 通过对于东西欧25个国家数据研究发现, 投资国与潜在引资国之间的环境规制差异与FDI正相关。熊鹰 (2007)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中国FDI的影响, 结果发现我国宽松的环境规制对于吸引FDI有正向作用;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于FDI有显著作用, 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引起FDI增加的重要原因。纂建红 (2007) 利用中国1985-2004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吸引外资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环境规制不是引起外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外资是引起环境规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波特假说”从动态角度来研究环境规制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而以往认为环境规制的严厉程度与国际竞争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是由于研究所多采取静态方法。如将分析置于一个动态的理论框架中, 技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都可能出现创新, 那么严厉的环境规制不会降低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 相反可能通过创新来提升这种竞争力。尽管环境规制增加了厂商所要面对的环境约束条件和生产成本, 但这也会使厂商降低成本从而加快创新的步伐, 最终抵消新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从现有研究来看, 环境规制在不同条件下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性质和程度普遍存在差异。研究层面、FDI的投资来源国、行业类型和目标国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

3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 由于研究方法、时间跨度与数据选择的差异, 文献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 认为现有文献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较少使用空间模型进行测算

“波特假说”的拥护者多采用计量经济模型, 较少关注空间模型, 这便忽略了FDI的区位分布特征。而中国是多省市国家, 这些省市都在不断发展的, 吸引外资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及格兰杰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便缺乏说服力, 而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或基于多变量分析的结构方程对于环境规制与区位选择研究是新的开拓。

3.2 过多使用单一指标

CO2、SO2、NOx和甲烷等指标都可以用于空气质量的测度, 在对于不同产业的解释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 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对不同产业进行实证研究时, 每单个指标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CO2排放更多用于全球变暖的研究, 而SO2和NOx排放则是研究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这样使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 便使验证结果的解释力存在局限, 可通过使用综合指标赋予不同权重避免这一问题。

3.3 数据使用存在局限性

外商直接投资在省内分布极其不均匀, 这时候使用省级数据更会忽略外资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之间引资不均现象, 而且外资决策基本以城市为单位, 另外环境规制对于城市之间引资不均影响也要远大于省, 因此选取省为单位的数据不利于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应选取城市的数据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

3.4 未对环境规制与FDI两者关系作深入研究

关于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的研究均未达到一致意见, 多数研究只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判断, 较少涉及投资来源国的特征因素对FDI流入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FDI区位选择的, 较少关注两者的内在关系, 作用的程度以及作用机理如何都未涉及。

3.5 未进行针对性研究

虽然很多实证检验模型都试图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但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关系, 理论模型中的一些变量在实践中也很难获取。对于理论研究, 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 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文献并没有针对不同条件作不同假设, 以细化两者关系, 更应为未来研究找到适用条件, 进行针对性研究。

参考文献

[1]Wheeler David and Aahoka Mody.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s:The Case of U.S.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2, (33) :57-76.

[2]B.Jaffe, J.R.Peterson, PR.Portney and R.N.Stavin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 S.manufacturing: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J].Economic Literature1995, 33 (1) :132-163.

[3]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 (4) :111-116.

[4]Porter, M.E.and C.van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te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73 (5) :120-134.

[5]Friedman.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vidence fro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2, 32 (4) :403-418.

[6]Dijkstra, Mathew and Mukherje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n Incentive for FDI[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19 (38) :568-578.

[7]Mariana Sptareanu.Searching for Pollution Havens: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 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7, 16 (2) :161-182.

[8]熊鹰, 徐翔.环境规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07 (2) :122-125.

与哈利·波特交友 篇4

记得第一次看《魔法石》的时候,喜欢科幻的我立即对它一见钟情,被它的奇特所吸引:会移动的楼梯、要说出暗号才让你进宿舍的画、有经常掏蛋的幽灵皮皮鬼。当然,还有经常犯错的纳威。隆巴顿。在这之后,我疯狂地搜集《哈利。波特》的影碟,更向别人借阅有关他的书籍。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命运之所以这么曲折离奇,全是因为jk。罗琳的写作高超,也知道了他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寄居在讨厌魔法的姨父家,因而受尽虐待,但这丝豪不能影响他在魔法世界里的传奇般的生活。记得第一次看“哈利”,是看“哈利2”。有一条巨蟒誓要与哈利对敌,哈利奇迹般的胜利了,也许哈利是一个不幸与幸运交织一起的奇迹的男孩。这是我陆续看哈利系列得出的结论。

我一直想与哈利交朋友,想领略他勇敢,想体会他的感受,想发现他更多的优点,当然,还有忠诚的罗恩,聪明的赫敏,傻里带勇敢的纳威等等。如果我能进入哈利的世界,我将游览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雄伟壮丽,最好能在那里住下来一年半载,好探索它的秘密,我将和哈利波特他们一起走会动的楼梯,一起三更半夜偷偷溜出去冒险,一起共同面对所有的难关,我最想学习魔法,与哈利一起对付讨人厌的期内普教授………

但是,这些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想到这,我把头深深地埋入手上的书,咦?这不就是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吗?这本书里的三强争霸赛是最吸引我的内容,杀人不眨眼的地魔就想利用这个比赛杀死哈利,但哈利机智地逃脱了。虽然哈利平安无事且获得了冠军,但原本也是冠军和哈利同一学校的塞德里却不幸地牺牲了。

哈利·波特一梦十年 篇5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上映的10年间,哈利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影院海报、时尚杂志、电视画面的醒目位置,他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也“一夜成名”,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回顾10年来每一部《哈利·波特》电影,人们会发现,丹尼尔已从一个圆脸的1 1岁儿童,变成棱角分明的21岁青年,而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茨早已褪去青涩,变得成熟优雅。当哈利和伙伴们已经长大,热爱《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的孩子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实,主人公哈利在魔法世界中的成长轨迹,正是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写照:他在魔法课上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们在学校中面对的问题何其相似;他对自我的怀疑,对伏地魔的恐惧,这些成长中的经历和挣扎令人感同身受;他对亲情的渴望,对友谊的忠诚,对爱情的懵懂也能引起每位观影者的心灵共鸣。正因为如此,哈利让你感觉很近,因为你我都要在纷繁的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战胜困难,追寻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哈利·波特》的小说还是电影,都是一本本成长的记录,在阅读或观影中,每个读者或观众都重新体验着成长。而哈利历经磨难获得胜利的圆满结局,也给了人们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中新的希望。在如梦似幻的魔法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对家庭价值的肯定,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秩序的重建,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渴望与追寻的东西。

探索“哈利·波特”式营销 篇6

仅仅是比对一下中外企业品牌营销的水平, 差距就显而易见!举个例子, 前不久在全国各大影院先后上映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意料之中受到了众多老少影迷的热烈追捧, 沿袭并突破了前几部《哈利·波特》的票房纪录。众所周知,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作者罗琳就开始了《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书籍的撰写, 凭借着其幻想冒险的故事情节, 书籍与电影作品均在全球畅销书榜和票房榜上创造了历史奇迹。面对罗琳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也许每个人都会对此羡慕万分, 但我们是否曾考虑过:除了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哈利·波特》是否因为与众不同的品牌营销方式而一举成名呢?这些新颖的营销方式是否又会对中国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呢?

口碑营销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全国各大影院的上映相当卖座。从这部系列影片的第一部上映以来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但奇怪的是,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内容应该都属于幻想冒险性质, 而且影片主人公都以青少年为主, 按理来说, 影片的目标受众群应该是青少年和儿童。但这部作品同样受到了成人观众的追捧。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 《哈利·波特》的受众群之所以如此广泛, 得益于其作品成功的口碑营销, 它的力量基于读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推荐。当然, 口碑营销并非都是正面的, 同时也有反面的口碑营销和传播。《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以往的《哈利·波特》四部影片基本上都是以正面的口碑宣传为主, 从而得以提高知名度。为何此次《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却没有因遭遇到反面的口碑宣传而票房受挫呢?也许, 这就是《哈利·波特》营销策划的成功之处。尽管上映之后多数影迷对电影不满意, 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依然是票房的主力, 其上映首周末全国票房就超过4000万元。当然这种反面的口碑效应把握力度很有讲究。目前中国企业品牌营销的思路还是局限在传统的营销手段上, 类似这样的口碑宣传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目前, 国内企业的品牌营销意识已经非常强烈, 但品牌营销方式都比较保守, 缺乏创新。如今的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口碑营销:首先, 从产品本身切中市场需求, 例如《哈利·波特》帮助青少年重拾自己童年时应有的想像力和朴素的正义感。即使是成年人, 也迫切需要这种回归童年的感受。其次, 进行重复推广, 《哈利·波特》这个品牌, 通过进入电影院、超级市场、玩具店、管理实务报纸、甜品店、音像商店等信息和销售渠道, 取得了其他常规产品难以企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 讲述品牌成功的故事, 通过作者罗琳对《哈利·波特》作品成功故事的讲述, 很好地驾驭了口碑的效应。无论是迪斯尼、Levi’s等品牌, 还是现在的哈利·波特, 都有着精心打造的品牌故事。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品牌的时候, 已不是单纯考虑价格和便利性了, 而是在购买这个品牌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这个品牌自身的传奇色彩。

所以中国企业在品牌推广时需要顺势而行, 更需要造势而行, 这就需要中国企业自己来审时度势。

目标受众的纵向固定

《哈利·波特》“目标受众的纵向固定”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一般情况下, 中国企业的新品销售策略往往都是在目标受众群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但这些细分的受众群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脱离出企业新品市场目标受众群。这部分因年龄而脱离的受众群一般都具备着良好的品牌忠诚度, 这对资源就是浪费。

《哈利·波特》的营销方式突破了常规思路, 其始终瞄准某一受众群来打造品牌, 随着受众群的成长, 品牌也随着一起成长, 在作品中, 哈利·波特一年一年地长大, 读者、观众也在一年年地长大, 多数受众不仅没有疏远主人公, 而且影响着周围的人, 使得哈利·波特迷越来越多。

通常来讲, 大多数品牌只是针对某个年龄段的人群, 品牌定位一成不变, 但客户总是进进出出, 这种品牌概念熏陶出来的顾客, 他们的下一个品牌消费领域在哪里呢?要解决这个难题, 企业应当考虑创造另外一种品牌, 一种与消费者一起成长的品牌, 就像哈利·波特的读者和哈利·波特一起成长一样。当然这一营销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中国企业, 只是希望通过借鉴来扩展中国企业的品牌营销思路。

动漫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篇7

1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1.1 动漫行业的市场增长率:

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全国各地的动漫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已形成了一个以原创漫画出版为规模的动漫产业集, 目前, 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达5473家。仅去年一年, 全国创作生产动画片在20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机构就已达到10家, 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规模将达到257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24%, 预计2013年将达到405亿元。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 质量有所提高, 一批动漫企业和动漫品牌崭露头角, 中国动漫“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动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亮点。

1.2 动漫行业的投资要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 动漫市场已具规模, 特别是在广东, 上海, 浙江, 江苏等地, 动漫行业也几近饱和, 新企业要进入该行业有一定的规模要求, 不然规模过小或成本投入过低都会被行业淘汰。

1.3 动漫产品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中国的动画公司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 一般集中在上海、杭州、北京、江苏等几个中大城市中。因此大城市的竞争相当激烈。风格差异:目前的国产动画片大都是中国传统动画的人物造型, 传统画风或者是动物为基础, 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风格, 虽也注重细节, 但因为题材面向的群体水平的差距, 所以中规中矩。一些大的公司已经开始注重这一点, 已结合了日本、韩国、西方等国家的风格, 注重对人物的塑造, 从脚本、原作设计人物到画面的表现效果都有了很好的把握, 因此在动漫行业中脱颖而出, 在品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4 客户的转换能力强:

国家广电总局以政策的形式给予国产动画片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照顾, 又对境外动画片“痛下杀手”, 将境外动画片禁播时间。毕竟, 现在的国产动画片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 产量还不是很充足, 质量也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中国人对境外动画片的认知度还是80%以上通过VCD、DVD和BD (包括盗版) 、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 境外动画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内心, 成为中国人在为数众多的外国流行文化中最为喜爱的一种。因此客户对国产动画片的观赏转境外动画的观赏能力非常强。

1.5 退出障碍:

形成规模的专业动画公司退出会损失惨重, 因前期投入大, 库存积压多, 资产专用性较强, 沉没成本较大, 债务负担沉重, 退出资金匮乏。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 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因此现有的动漫企业只能在行业中闯出自已的路子才能在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生存。

因此当今的动漫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2 行业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动漫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的动漫企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对于潜在入行者的存在, 现有的动漫企业也会做出相应的应付:进入成本:首先技术壁垒。先进设备的投资, 技术更新, 集聚人才, 建立高精端的创作团队, 用自己在位的优势, 先一步进行品牌创优。其次资金壁垒。加大投资, 放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因此新进入者进入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高收入的主创人员工资, 还要有回收周期长的心理准备, 进入该行业要有几千万的资金来支撑才能在动漫行业站稳。在生产、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等职能上的规模经济, 是进入者的主要障碍。市场途径:中国的动漫市场虽然较为饱和, 但入行的困难并不是很大, 由于政策的倾斜, 更多企业准备涉足动漫产品的开发、制造与经营。进入者的威胁广泛存在, 估计目前及未来三年内新加入行业的企业数目还要增加到上百家。但动漫公司大多是从激烈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大企业, 天然具有市场基因, 并且在多年的业务拓展中掌握了国内一部分电视台和影院、院线及新媒体渠道, 并与中央台、各上星频道建立了稳定的供需关系, 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因此在行业地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 较难为新进入者撼动。目前动漫产品的报价都很低, 制作成本一分钟8000-10000万, 发行价一分钟只有几百元, 因此对客户没有报价的吸引力, 它的回收成本主要是靠衍生产品的开发。动漫企业是文化行业,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积极鼓励、发展、扶持文化行业有着诸多的优惠政策, 目前还没有规章制度的制约。因此行业竞争激烈, 但领军企业优势已然奠定,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是很大。

3 替代品的威胁

动漫影视产品消费体验难有替代品, 动漫作为一种观赏、体验型文化产品, 消费体验不同于书籍、歌剧和音乐剧等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现代社会的五光十色驱动人们寻找自我的认同, 关注心灵的呼唤,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而这些正是动漫作品的长处所在。若论直观的替代品, 盗版光碟有一定的威胁。但版权环境逐步优化, 高清播放载体、现代数字影院和IMAX技术等渐渐普及, 优秀动漫产品的消费体验将很难找到替代品。

4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动画片一般都是媒体购买, 因此从中央台到省级上星台及各地方台, 还有网络等其他新兴媒体需要大量的优秀国产动画片。作为播映市场的电视台因其本身对于收视率追求的本能就会发挥作用, 一定会尽可能地选择更优秀的动漫片作为自身播放的节目资源。而优秀的国产动画片生产的数量不是太多, 则求大于供。因此各媒体的转换能力强, 没有转换费用。我们在行业和公司调研中充分感受到, 具有品牌效应、作品的票房和收视号召力, 在面对行业下游环节时将能够掌握更多谈判筹码, 因此优质内容商议价能力将提高。

5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动漫影视作品它的上游供应商就是剧本, 好的题材、精品剧本需要较高的价格,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较强。动漫作品是靠电脑设备和软件来制作完成的,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软件、电脑设备国产的进口的比比皆是, 电脑设备和软件的投入, 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平台来完成, 不产生转换供应商的费用, 因此电脑设备、软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强。

6 结束语

以上, 我们运用“竞争五力”模型对当前动漫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和全景式的勾勒。当然, 不同的动漫产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 所面临的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强弱可能不尽相同。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 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 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正如波特所说, “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 保卫自己, 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 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因此, 从产业机构分析出发, 不断提升自身的资源占有和能力储备, 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是动漫产业在制订战略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摘要: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是产业结构分析的经典工具。该模型告诉我们, 影响动漫行业的竞争力量不仅是现有行业之间的竞争, 还包括潜在进入者、可替代产品、客户、供应方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产业机构分析出发, 提升自身的资源占有和能力储备, 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是动漫行业在制订战略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动漫播出,产业结构,竞争五力模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

[2]人民网.基于“竞争五力”模型的电视产业结构分析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21441/121830/7193188.html罗霆.

[3]MBA智库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29223.htm.

[4]豆丁网:2009-2012年中国动漫行业深度研究与市场预测报告http://www.docin.com/p-273571135.html.

[5]汇众教育官方网《动漫产业的庞大市场规模》http://www.gamfe.com/news/59220.html.

阴影原型与哈利·波特的成长 篇8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以魔法为题材, 叙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成熟过程。哈利·波特从小被寄养在姨妈家, 受尽了欺辱和虐待。直到11岁生日那天收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通知, 进入魔法世界, 经过了艰苦的学习与磨练后, 最终完成了使命, 也完成了自己向伟大魔法师的转变。哈利·波特一直以少年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并得到了认同。然而, 作为一个命中注定要与众不同的英雄, 哈利的成长过程中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挣扎与折磨。表面善良的哈利·波特的内心经常会滋生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邪恶思想和奇怪的梦境。虽然作者罗琳将哈利内心的黑暗归于伏地魔的控制, 但真正的黑暗其实源于每个人的内心, 也就是阴影原型的体现。本文拟以荣格的阴影原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在哈利·波特的成长过程中, 他如何认识、承认、接受自我的阴暗面, 并且将其和谐地组合到自己的人格中, 从而成功地完成了阴影原型的个体化。

二、阴影原型理论

二十世纪被很多西方学者称为精神分析的世纪。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学说, 并对这一学说做过精彩的比喻:人的精神生活就像一座海岛, 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 无意识则隐藏在水下, 成为意识的基础并决定其主要方向。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大量的观察研究后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 荣格做过形象的比喻: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就像一座海岛, 高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 水下面因为潮汐运动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 而所有孤立海岛的共同基地——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存在的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集体无意识就像一个储藏所, 储藏着所有被荣格成为“原型”的东西。在众多的原型之中, 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就是阴影原型。阴影是人类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是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 由祖先遗传而来, 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的动物性。它代表着人格结构中个人和隐私的一面, 也是人类无意识自我中较黑暗的一面。是人格中较为卑劣和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是人希望抑制的因素。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身体要成长, 人格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成长。人格的成长过程被荣格称为“个体化”过程。这个“个体化”心理过程就是个人尽可能充分认识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 个人逐渐变成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整体。然而, 在个体化的进程中, 人们首先遭遇的就是自己的“阴影”。阴影不会因为简单的压抑而消失, 个人只能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学会与阴影和谐相处, 把他整合到人格中来, 才能实现其个体化。无疑, 哈利·波特的阴影原型的个体化是成功的。

三、哈利·波特的阴影的个体化

荣格在谈到阴影时, 不仅将其归纳为一种动物性精神, 还反复强调与阴影重合的那部分是人格中的阴暗面, 是难以接受和带来不快的低下的一面。阴影在哈利·波特的身上首先表现为他与伏地魔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外貌到能力和行为都有不容忽视的共同点。在刚进入魔法学校要选择自己的学院时, 哈利差点成了斯莱特林的学生, 而这个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象伏地魔一样有野心、看重血统的魔法师。哈利和伏地魔一样是个蛇佬腔, 这在魔法界也是邪恶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哈利经常在无意识之中产生想要攻击别人的倾向。尤其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 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在故事的开始, 哈利就总想用魔杖教训德里达的粗暴对待。哈利还总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仿佛就是一条蛇, 体内流着毒液, 舌头在草丛中高昂。他梦见自己变成了毒蛇攻击韦斯莱先生, 并用尖牙咬得他肋骨碎裂。甚至在面对一直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的长者邓布利多的时候, 他也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要攻击他的邪念。因为谈话时邓布利多没有正视他, 哈利就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因此心中就升起一股强烈的憎恨, 毫无来由, 但强烈得可怕, 他只想把尖牙插进对方的身体。他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出现的是长着红眼睛、苍白骷髅脸的伏地魔。他不是伏地魔, 但他和伏地魔有着相通的心灵, 心魔驱使他去做邪恶的事情。

荣格认为阴影是一道窄门, 任何走下深井的人都逃不过那痛苦的挤压。因此哈利内心的冲突和受难恰恰是其在阴影个体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哈利·波特在众人面前一直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有同情心的英雄。当他与自己的邪恶面狭路相逢时, 哈利难免倍感恐惧又痛苦万分。而这种痛苦和恐惧以及他内心剧烈的震荡也恰恰说明了哈利的内心对阴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在此基础上, 哈利凭借自己的智慧、善良、正直、勇敢、不离不弃等优秀的品质容忍和接纳了这一阴暗面。然后, 又凭借自己的坦诚、勇敢一步步将阴影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之中, 让阴影的巨大能量通过适合自己个性的恰当方式得到了安全释放, 成功地将其阴影原型个体化。作品中, 哈利合理利用“阴影”, 发挥了其积极作用。利用自己的“蛇佬腔”, 打开了密室的门, 救出了好友。当梦见自己要好友的父亲韦斯莱先生时, 努力使自己醒来立即去救人, 为营救韦斯莱先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伏地魔要附在他身上企图与他成为一体时, 哈利竟奇迹般地战胜了伏地魔, 将他挤出体外。正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 只有当人努力做到真诚坦率、运用自己的洞察力, 他才能比较容易地将阴影统一到意识人格之中。在这一点上, 哈利·波特无疑是成功的。

四、哈利·波特成长的启示

荣格认为, 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的四种原型中, 阴影原型是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的原型。因此, 阴影原型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又最隐秘的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阴影原型会使他们产生最大的焦虑, 也会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希望。儿童总希望得到自己理想的王国, 但又不相信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成功。有时, 儿童的心中会产生许多自己难以澄清的情感、欲望和冲动等, 其中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甚至有“肮脏”的。由于无法进行抽象的思维, 又缺乏控制, 他们难免经常为这样的无意识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而这些情感、欲望和冲动却可以在童话作品中通过鲜明的可视化形象外化和投射出来。童话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外化、投射、裂变与整合的过程往往呼应了儿童心中的想象与愿望, 从而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视野而得到了共鸣。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无疑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哈利·波特》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男孩成长为一个拥有神奇魔力的英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哈利面对过种种神秘莫测的恐怖景象, 闯入一个个险境并参加战斗, 一次次击败了伏地魔的阴谋。哈利在从受到召唤, 开始崭新的生活到接受考验, 不断地学习和战斗再到征服恐惧回归自我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伟大魔法师的转变, 同时也完成了个性的整合与重塑。这样的成长母题在西方的儿童文学故事普遍关注的问题。《哈利·波特》以其特有的手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童话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作品中所揭示的心里信息和一些无意识的心理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哈利·波特的成长故事启示了现代读者认识自我和进行心灵探索的重要性。人本主义者提倡自我实现, 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少之又少,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己一无所知。哈利·波特的故事告诉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 是人们达到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人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 深刻地认识自己, 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克服人格中的阴暗面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 苏克译, 北京:三联书社, 1987

[2]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

[3]陆杨:精神分析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基于关键指标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篇9

(一) 衡量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关键指标

供应商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产品质量的能力, 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供应商的规模与数量, 购买者的总数, 单个购买者的购买量,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其向前一体化的能力等。上述因素有些很难量化, 有些可能很获得基础数据, 但可采用以下关键指标来衡量:

供应商集中度:企业前N家供应商供应量或供应金额占企业总采购量或采购金额的比重。该指标比重大, 说明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高,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反之, 企业的议价能力强。

原材料占总资产比重:比重大, 说明原材料对企业非常重要, 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时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反之,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应付账款增长率:应付账款的大小或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赊销能力, 应付账款金额越大或应付账款趋于增长, 说明企业的赊销能力强, 即反映了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反之, 企业的议价能力弱。

(二) 衡量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关键指标

购买者主要通过压低购买价格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能力, 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购买者的总数, 单个购买者的购买量, 卖方行业的规模与数量多少, 购买的产品是否属于标准化产品以及购买者向后一体化的能力等。上述因素, 可采用以下关键指标来衡量:

购买者集中度:企业前N家采购商采购量或采购金额占企业总销售量或销售额的比重。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对购买者的依赖程度越高,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越强;反之, 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强。

应收账款增长率:应收账款的大小或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购买者的赊销能力。应收账款金额越大或趋于增长趋势, 说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强;反之, 企业的议价能力强。

预收账款增长率:预收账款的大小或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预收账款金额越大或趋于增长趋势, 说明企业的在销售产品之前收到的货款。该指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的含义相反, 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强;反之, 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弱。

(三) 衡量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的关键指标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 有可能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 最终也将导致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影响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 资本量的要求, 转换成本, 产品差异以及销售渠道的开拓等因素。上述因素, 可采用以下关键指标来衡量:

行业集中度: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行业集中度可以反映一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行业的集中程度越高,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越小;反之,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越大。

行业市场增长率:该指标反映行业的发展速度。指标值越大, 表明行业增速快, 对潜在竞争者的吸引力大, 可能会有很多潜在竞争者进入本行业, 企业所面临的处境会越艰难, 这表明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越强;反之,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越弱。

(四) 衡量替代品替代能力的关键指标

替代品是指具备与现有产品或劳务的相似功能, 能满足消费者同样的需求。替代品的存在会抑制现有产品的价格和盈利能力, 随着替代品的入侵, 现有企业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 或增加产品功能, 或降低产品价格等方式扩大销量, 否则会遭受不利的影响。影响替代品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替代品的价格, 替代品的质量, 用户的转换成本等, 上述因素可用以下关键指标来反映:

替代品行业市场增长率:替代品行业的市场增长率较大, 表明替代品的销量较好, 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替代品, 这将对本行业的产品销量产生不利影响, 说明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强;反之,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弱。

替代品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的替代品行业的盈利能力, 该指标值大, 表明替代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强, 表明替代品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也表明替代品行业对本行业的威胁大;反之,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弱。

(五) 衡量同业竞争者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是指行业中现有企业运用各策略或手段与企业竞争的能力。影响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现有竞争者数量, 行业的固定成本, 产品差异以及退出壁垒等。上述因素, 可以用以下关键指标来反映:

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与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之比:竞争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盈利能力的高低, 如果企业的获利能力比行业的平均获利能力高, 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弱;反之, 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 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企业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也表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因此, 该指标值越高, 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反之, 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 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二、应用关键指标评价企业竞争力

上述12个指标, 有些是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正向指标, 有些是负向指标, 这一点必须首先厘清。评价时可根据行业的特点、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产品的特点等因素, 采取头脑风暴法、专家意见法、德菲尔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 给指标赋予相应的重权, 用以测量企业的竞争实力。

每个指标赋值100分, 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于正向指标, 指标值越大, 得分越高;对于负向指标, 指标值越大, 得分越低。通过上述方法, 解决正、负向指标统一评分问题, 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具体评价表1如上 (不同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 对指标权重重新进行分配) 。

三、结论

本文试图通过关键指标来量化波特五力模型, 以利于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或经营战略时进行定量分析。由于企业处所的行业、面临的环境不尽相同, 实际运用关键指标法评价时, 还需针对实际情况增删相关指标, 或调整指标的权重, 以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 还需通过一定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定性分析来判断企业的竞争力, 以防止使用某一种办法带来的片面性。

摘要:“波特五力”模型, 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 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 一种用于识别相关市场中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框架。波特五力模型提出的五种力量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决定着行业持续性盈利能力。每种力量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能否将影响每种力量的诸多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关键指标进行衡量, 非常必要。本文从建构关键指标的角度, 来分析衡量波特的五种力量。

上一篇:气象信息安全下一篇:中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