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关键

2024-07-04

思维关键(共12篇)

思维关键 篇1

计算思维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她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于计算思维的内涵丰富, 在理解上给许多人带来了困扰, 甚至有的人一开始并不承认计算思维的存在。

但随着各界科学家的逐渐接受, 计算思维在西方科学界越来越受重视。冠以“计算”二字的诸如“计算生物学”“计算物理学”“计算化学”等学科也已涌现, 并对各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布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亚利耶·瓦谢尔, 表彰他们在开发计算模型以模拟处理复杂体系的化学反应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计算思维的体现。信息时代的创新, 如果缺少了计算思维, 犹如鸿雁失去了翅膀。

计算思维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内涵广泛的计算思维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怎样去培养?本文试图从计算思维的提出者周以真教授的演讲开始, 借鉴英国的经验, 谈谈我们的观点和做法。

抽象:计算思维的关键

我们检索了许多关于计算思维的论文和演讲稿, 期望弄清楚计算思维的关键特征到底是什么, 并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能在中国传播。我们看到, 李锋和王吉庆 (2013) 认为, 计算思维是“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1]钟柏昌和李艺 (2015) 对各种计算思维的概念进行了分类, 认为有七种观点:问题解决说、抽象说、自动化说、构造说、信息表达说、社会计算说和三维目标说。[2]如此不统一的概念, 给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设计带来了困扰。化简, 抓关键, 或许是计算思维理解和传播的必由之路。为此, 我们再次研究了周以真的一些演讲, 发现她在2011年3月4日的卡内基·梅隆大学“Our CS Workshop”上做的“计算思维”的演讲稿中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清晰图示 (如图1) 。[3]

在这个图示中, 计算思维被描述为“聚焦于对抽象的处理”。这里的抽象是指抽象为数学模型, 这是可计算的前提。抽象的过程可以分解为:选择正确的抽象, 同时操作多个层次的抽象模型, 定义层之间的关系。“自动化”在图1中指的是对抽象的处理, 即把高强度的或海量的运算交给高速的计算设备“自动化”处理, 通过处理后的反馈, 不断优化抽象模型。其重要性虽然被置于“抽象”之后, 但学会实现一定的“自动化”, 即学习编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抽象?它是指把现实中的事物或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化简等方式, 抓住其关键特征, 降低其复杂度, 变为计算设备可以处理的模型。

现代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虽然已经相当高, 但在处理复杂事物上还是力不从心。比如天气预报、核爆炸、药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计算……所以, 借由抽象, 降低复杂度, 可以非常逼近真实事物, 又不至于失真。前面所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算法, 就是在抽象上下足了工夫后才成功的, 不然很难反映真实的化学实验过程。

抽象过程中的化简对于重构事务处理的流程, 利用自动化的高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效率至关重要。比如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网上购物、滴滴打车、自适应考试与学习诊断, 等等。在今天, 几乎所有现实都可以编码为“0”和“1”, 谁的抽象能力强, 谁就可以体现出新的创造性。

所以, 我们不妨将抽象看作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设法贯穿到中小学教育中, 让学生从小具备“抽象”的意识和能力, 为发展其数字化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英国计算教育对“抽象”的启示

计算思维的培养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企业界领袖如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等一起, 号召每一个孩子一起来学习编程。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计算机科学教育协会多年前就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纲要, 但因为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性要求过高, 难以实施, 本文不做重点介绍。但英国在此方面的行动显得容易实施一些, 值得我们学习和分析借鉴。

为了改变ICT教育以学习Office等为主的落后局面, 在计算机科学家群体和教育专家的倡议下, 英国教育部于2013年专门研制了计算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3]其课程目的是:“高质量的计算 (Computing) 教育能让学生使用计算思维和创造力来理解和改变世界。计算与数学、科学、设计、技术等深度关联, 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视角。计算的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在这门学科中, 学生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的原理、数字系统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编程使这些知识得以使用。基于这些知识与理解, 教师还得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程序、系统等。计算教育也能确保学生具备数字素养, 让学生应用并通过ICT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他们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以适应未来的工作, 并成为数字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该课程目的的陈述, 把计算思维放到了核心位置。

1. 课程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包括抽象、逻辑、算法和数据表示;

(2) 能使用计算术语来分析问题, 并具备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实践经验;

(3) 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 包括新兴的或不熟悉的技术, 分析并解决问题;

(4) 成为有责任心、有能力、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

该目标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概念 (如“抽象”等) 以及“自动化”编程直接提出了要求。

2. 学科内容规划

在学科内容的具体规划上, 从5岁开始的幼儿园阶段到16岁的高中阶段, 该课程标准分别进行了安排。对于编程教学, 5岁开始的学段就安排了相关内容:

一是理解什么是算法, 算法作为数字设备上的程序是如何被实现的, 并通过精确和清晰的指令执行算法;

二是创建和调试简单的程序;

三是使用逻辑推理预测简单程序的行为……

到了11岁的学段, 才明确安排有关“抽象”的内容, 并对学习“文本”的编程语言提出了要求:

一是设计、使用和评价计算抽象, 这个计算抽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的问题和物理系统的状态和行为;

二是理解几个反映计算思维的关键算法 (如排序和搜索的算法) , 利用逻辑推理来比较使用不同算法解决同样问题的绩效;

三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编程语言, 其中一种是文本, 每种语言用于解决各种计算问题;正确使用数据结构 (如列表、表格或数组) , 使用过程或函数来设计和开发模块化程序。

这样的内容安排, 对编程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越是懂得编程、算法、逻辑和数据表示, 越有利于学习“抽象”, 但对“抽象”的要求后移太多, 有可能造成“自动化”编程与“抽象”的脱节, 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放在一起学习。

另外, 对于课时捉襟见肘的中国基础教育, 我们倾向于推荐Scratch这种可视化的搭积木式的编程, 不推荐“文本”编程语言的学习。即便是Python这样相对容易上手的“文本”编程语言, 每周一课时的安排对于其学习和实践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求所有学生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可能反会得不偿失。目前最好的做法也许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去让他们开展深入的学习。

如何进行“抽象”的教学

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不孤立地教编程, 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抽象和实现“自动化”的编程结合起来。这也发展成为我们总的教学原则。

我们问一位在电大教JAVA的研究生:“你自己能用JAVA写个小软件吗?”他回答说:“不能。”“那么你教的学生能做到吗?”他又说:“也不能。”“那么, 考试怎么过关呢?”他说:“都是考一些语句命令的简单套用……”这在中小学LOGO语言和BASIC语言的教学中同样是普遍现象。人们往往会沮丧地发现, 教学就是教语句命令, 造成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孤立地教编程这条路, 注定是走不通的。

那么, 如何将“抽象”和编程结合起来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1. “花”的Scratch编程

抽象的目的是把复杂的现实化简为可计算的模型。比如对图2中一朵花进行分析, 8个花瓣具有相似性, 那么可以把一片花瓣绘制 (抽象) 为图3中的样子 (当然还有继续抓特征并继续完善的余地) 。然后建模, 即将8个花瓣围成360°, 每个花瓣围绕下端的中心点旋转45°即可实现。通过编程实现“自动化”绘制 (如图4) , 最终达到图5的效果。如果绘制出来的效果距离抽象的对象 (花) 太远, 可以继续修改完善图3中的单个花瓣, 直到满意为止。这种从抽象到编程实现的过程是较为简单的, 小学生完全可以做到。

2. 小游戏的Scratch编程

理解了“花”的抽象, 就容易理解更复杂的抽象了。用Scratch编写小游戏是最常见的教学内容,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游戏对抽象的要求较低, 比如打地鼠游戏, 从角色的设定到舞台的安排, 再到编程的实现并不困难。我们可以在Scratch的各种教材里看得到设计这个游戏的内容。

模拟类的游戏对“抽象”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比如要编写一个食物链系统的模拟游戏, 学生要搞清楚这个系统中有哪些动植物 (抽象出角色) 、这些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怎样的 (抽象出一个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 还要明晰当在舞台 (比如草地) 中这些动植物相遇时, 各自会出现什么结果;动植物一起和谐共生时, 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如何 (抽象为数学模型) ;如果增加某种动物的数量, 会对其他动植物的数量产生什么影响 (应用该数学模型) ……

计算思维的教学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来说, 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仅基本理论研究没跟上, 教师的教学准备也相当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寻找计算思维的关键特征——“抽象”来加深同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 通过分析国际经验来获得借鉴和启发, 通过基于Scratch的案例来思考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 真正做过程序员的人都很清楚, Scratch的功能是相当有限的, 要想承载起培养中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全部重任是不现实的。到底如何才能做好计算思维的培养工作, 还需我们不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锋, 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

[2]钟柏昌, 李艺.计算思维的概念演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7) .

[3]周以真.计算思维[DB/OL].http://csta.acm.org/Curriculum/sub/CurrF iles/WingC TPrez.pdf.

[4]牛杰, 刘向永.从ICT到Computing: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解析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2) .

思维关键 篇2

创新思维能力的超与凡,将决定一个人的勇气谋略。

创新思维能力超高、超众,就能敢于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思考别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创新思维能力的超与凡,将决定一个人的勇气、胆识的大小,谋略水平的高低。如果我们创新思维能能力很高超,很独特,就会有胆有识,信心百倍,思路就宽,办法就多,就能迎刃而解,“柳暗花明”。否则,创新思维能力低下,无勇无谋,就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走投无路”。

创新思维、突出关键、把握全面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

历史是常与变的结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学习历史的精髓所在。在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上,我们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突出关键,把握全面。

一、看高考《历史课程标准》体现出的新理念

1.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真正发挥了材料题应有的功能。

2.用专题史取代完整的学科体例,历史智慧比历史知识重要。

3.问答题的材料化倾向;与热点的联系在于思想观念,而不是低层次的内容联系。

4.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

二、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明确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处理“课标-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认识到课改所带来的三方面的变化,对于创新思维十分重要。

第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第二,课改后教材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第三,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课堂教学首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讲清课标要求的内容。 大力发挥课标的主导作用,正确对待教材的辅导作用,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

其次是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这一内容,尤其是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讲述中。结合高中学生大都为农村孩子,他们更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的情况,首先介绍了安徽凤阳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各位同学的家乡有没有进行经济改革?我们家乡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能不能讲一下自己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介绍自己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时结合实际,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应向何方向发展?

三、突出两个关键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观念还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层次,个人认为突出四个关键,能够很好地体现课改的理念。

关键之一:抓住中心,突出主体。

这个中心就是学科主干知识。从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看,文科注重基础主干知识,所以说,历史的主干知识在学科体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其在历史复习中处于中心地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建构合理、完整、灵活、有序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应该突出关键,立足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 历史复习中,我们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阶级特征等纳入到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

关键之二:三种关系处理好。

第一,纲与本的关系。《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课本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 。二者有联系,有区别,不能相替代。只有认真研究和解读了《考试说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紧扣课本,万无一失。通过对大纳、教材、考试说明和历年考试命题的比较性研究,做到了两个明确:一是明确近几年考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对应点;二是明确了近几点考试题在《考试说明》、教材中的着力点、渗透点、辐射点和拓展点。

第二,讲与练的关系。 题海战术是当前许多人应对高考使用最多的战术。这种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复习的效率,根本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往往事倍而功半。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中,我们讲例题就着重讲高考题,把以往的高考题作为我们平时训练的例题。这不但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答题思路、组织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研究和训练高考题,减少了许多复习的盲目性。在备考中,不反对适当的作题训练,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应该“精讲”、“精练”,讲练结合,重点知识重点讲,反复讲,一般知识渗透练,重在落实。

第三,内与外的关系。 高考命题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学科内的综合上。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必须首先抓好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即便是要与其它学科进行迁移,或与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联系,也应自然合理,不能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同时,高考文综具有综合性,注重能力考察,学科界限趋向模糊,三科融合日趋合理自然,这既是高考改革的趋势,也是历史教学本身发展的方向所在,更是当今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客观要求。

有鉴于此,在抓好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须适当关注一些学科“外”但又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 我们在复习中树立了“大文科”教学观,将文、史、地、政融合在一起,使原来孤立的四个模块至今架起协作的桥梁。尤其要强调的是,高考前两个月,合作的力度更要加大,除了知识方面的互相商讨研究,在考试后统一阅卷、讲评,在答题方法、知识之间的自然渗透方面,更是引导学生注意三科之间的融合。

思维关键 篇4

有效的课堂必须凸显学生思维展现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激活思维,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加强互动交流中的思维力度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但是我们要深化课堂的思维状态, 必须加强小组合作的思维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而不是叽叽喳喳, 探究有形无实, 交流浮于表面。

合作学习的精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 我是怎么思考的;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我有什么想法, 大家互相交流, 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 合作中互助, 你这个不懂我讲给你听听, 我有困难你帮助我;合作中相互欣赏, 你这个想法真棒等。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 那么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 是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合作。

在实践中很多合作学习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它对于学生思维展现是锦上添花的。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三下语文《燕子》一课时, “燕”这个字的教学, 就让我引发了思考。以前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书写的。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 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 然后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 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教学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从实物图引入, 把这个字用燕子的身体部位来记忆很是形象, 学生记忆也非常快, 颇为满意。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 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 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的体验。”此语让我思绪万千。上述案例似乎精彩, 但学生是被学的。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我们又重新定位——“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重新预设了小组合作的学“燕”字的接力赛。我在黑板上画了四个较大的田字格, 让四组小朋友按笔顺和间架分别上来写“燕”字, 一个人只能写一笔, 看哪个组写得又对、又好、又快, 让大家来评议。于是, 四组小朋友在“加油、加油!”声中展开了竞赛。大家都知道, 不但上去写的速度要快, 而且这一笔要写得好, 和其他小朋友已写的笔画要配合匀称。有的小朋友写好了, 一看整体不美, 连忙擦掉再写。竞赛结束, 全班评议时更是要求严格, 各不相让, 把怎样写才能把“燕”字这个相当难写的字写好, 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每位小朋友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这项识字写字教学以游戏与合作的方式进行, 要取得优胜必须正确掌握笔画 (搞清怎样才算一笔) 、笔顺、结构、间架, 而且要动作敏捷, 整组合作得好。与前一次教学相比, 它还关注了学生如何把字写美, 关注了如何通过合作展现学生的思维, 纠正错误的思维过程。学生以高涨的情绪, 自觉主动地去关注这个字的书写, 不仅出色地达到了提高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 而且使学生之间的情意也得到良好发展。

而且这样的小组合作更易于学生有效展现思维过程。三下语文《荷花》一课小组合作:小练笔“我们能不能学着课文的样子把我们家乡的荷花也写‘活’?可用上课内描写荷花的词语 (点板书) , 也可用上课外的词语。”足足给学生8分钟, 小组里有记录员、有汇报员、有组长, 并且老师在小组合作之前提出合作建议: (1) 每人至少想一种花的样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连成一段美文; (2) 做做“句子美容师”, 互相修改, 把句子写得更美一些; (3) 小组合作朗读本组作品。在合作中, 老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及时发现优美的句子, 及时表扬;及时发现小组踊跃参与的氛围, 及时赞赏。并根据学生的表现, 颁发了“团结合作荷花, 奇思妙想荷花, 绘声绘色荷花, 安安静静荷花”等奖项。这一片段, 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于小组明确、细致的分工中, 暴露于生生、师生的“句子美容”中, 暴露于教师的不断激励中。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在小组合作的分享、互助、交流、欣赏中更易展现,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生帮助生或师引导生的形式启迪思维、多向交流、纠正错误, 真正地使外部知识内化为内部知识结构, 沟通师生间、生生间思维路线, 形成“教与学”与“学与学”的回路, 有助于优化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分梯、递进、关注中的过程展现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维融合, 学生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向教师公开。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 如何使他们展示思维的机会均等呢, 甚至中下生的机会大于优等生。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实施了以下策略:一是寻找正确的部分, 增强学生的勇气。对学困生确立一个“倾斜政策”多为他们提供机会。可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对回答错误的, 要尽量在答案中寻找正确的部分, 尽量给以积极的评价,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勇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二是着眼分层, 顺梯而上。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中思维过程的展现, 无疑给中差生搭建扶梯, 很多学生因此而顺梯而上, 进步明显。三是特制“优秀线”, 感受学习荣誉。根据中差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制定适宜他们的“优秀线”;也可以请他们自己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 给自己定“优秀线”, 教师宏观把握。这个“优秀线”比一般学生的“优秀线”低了不少, 只要学困生达到这个线, 同样能得到良好、优秀等级。下调学习优秀分, 给学困生机会, 让其走出“迷途”, 有机会与优生“齐头并进”, 感受学习的荣誉。无论是哪一种策略, 其定位都在于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学习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于让学生于分梯、递进、关注中的思维过程最大化展现、最大化暴露。

如低段教学的两个小片段。一老师上二下语文《日月潭》一课, 在初读课文阶段自读要求为: (1)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2)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3)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画出不懂的地方。 (三者可以自由选择任一题) 一老师在上一上语文《自选商场》识字教学部分时出示了导学单: (1) 读准学习单上的字词 (章鱼队) ; (2) 读准学习单上的字词, 用喜欢的方法记字形 (海星队、螃蟹队、热带鱼队) ; (3) 读准学习单上的字词,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形, 给生字找找朋友 (海鲸队、海马队) 。看似简单的设计, 但老师们心中有杆秤, 在同质分组的学生小组团队合作中、在学生自主选择完成要求中给予辅导, 特别关注学困生一组, 同时给予中等生、优秀生以启发, 反馈中也有针对性地以这三类不同目标去要求学生, 指正错误, 当学困生的回答达到类目标时给予鼓励,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信十足, 他在完成自己类的目标的同时会去挑战更高一类的目标。

三、完善追问、指引、争辩中的自然展出

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 他说过一句话:“教重要的在于听, 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议”为教学的核心, 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自己充分地议论, 让教育走向对话, 在对话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小班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的追问、指引、争辩,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叠加、递增、提高。

以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思维展露的过程。教学《落叶》一课, 教师问, 树叶落在哪几个地方?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树叶落在河里, 树叶落在院子里等, 教师予以肯定, 并进行了大面积训练。在此基础上, 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是把这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该怎么说?有的学生急于回答, 但教师要全体同学找出四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树叶落在”) , 随后又引导:相同的地方不要重复, 让它只出现一次, 四个表示地点的词语“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依次排列, 最后两个词语中间用“和”字相连。并要求每个学生先自由轻声说, 再同桌互说, 然后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说好了, 再让大家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一种新句式的出现必须牢牢抓住, 采用各种方式将训练落到实处, 深深扎根。本案例不满足于学生的理解和模仿, 而是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内化”, 积极地消化吸收, 学会运用。另一方面, 还不满足小部分学生的争相发言、“热热闹闹”, 而是让全班同学参与,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领悟, 稳扎稳打, 务必全员达到教学的要求。从个体到同桌再到“小开火车”, 每一次强化, 无不是一种内化理解, 一种思维过程的展露。

思维关键 篇5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最怕的就是思维定性,我们思维很容易因为我们长久的思考方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考习惯,所以我们思考题目的时候思维就会更加倾向某种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打破我们的思维禁锢,对于知识点要学会灵活运用,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慢慢锻炼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我们的数学思维也要有严谨性,思考问题要做到有理有据、不能太过想当然了,在进行论证推理时掌握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就需要我们对于数学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都要熟悉的掌握才行。

3、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篇6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通过思想家们的不朽著作向我们昭示:他们历尽艰辛,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传统的、腐朽的观念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对事关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问题,重新思考、重新探索,从而为人类历史前进开创新的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第一批选了十种,其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生理、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认识在内,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因而,上述这些领域的认识成果,没有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不断在批判中创新,这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

所选十部著作都充满着批判与创新的精神。这里仅举其中引起科学思想史上革命性变革的四部著作,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何等重要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1543)一书中提出日心说,对统治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是彻底的批判,对《圣经》宣扬的神创论是根本的背叛,难怪哥白尼一直担心、犹豫到他临终前才出版这部不朽名著。在序言中他还小心翼翼地恭称:把这本书奉献给教皇保罗三世,希冀得到权倾一时的教皇的支持和庇护。日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这一学说经过后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为人们所接受。恩格斯给这部著作以它应得的、极高的评价:“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论证了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物种形成、分化和发展的规律。他破天荒地提出:物种是可变化的,现存的一切物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不断地发生变化。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彻底驳倒了流传长达千余年的目的论、神创论,推翻了从牛顿以来形而上学世界观在科学上的统治。这是继哥白尼日心说之后对《圣经》宣扬的上帝创造论又一次科学的、深刻的批判,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认真阅读了达尔文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亚当·斯密由于《国富论》(1776)的出版,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这是因为他创立的经济学体系,第一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长达三个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的统治,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促成了从国家管理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第二是他把经济增长视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而经济增长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为实现此目标,他提出:必须坚持“追求自我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的哲学信条,必须坚持“以分工、交换与货币为基础的市场自我调节是经济增长的手段”的经济学信念。这是经济学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当前,他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仍然与国家干预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的两大思潮。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它们此起彼落,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1917)中,确定了精神分析的两大理论前提:第一,潜意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心理生活只有某些个别的活动和部分才是意识的;第二,泛性论,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起因;性冲动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创造,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西方的理性传统把潜意识视为非理性;加之在一般人心目中,性冲动被认为是下流的,是不能踏入的禁区,因而弗洛伊德的学说被视为异端邪说,他的学说几乎触怒了全世界。但是,从潜意识与性冲动这一崭新的、从未探索过的视野去研究社会、人生问题,对哲学、文学艺术(如性格、情绪)、教育(如心理教育)、社会生活(如心理卫生)等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研究人的心理)可以认为是继哥白尼(研究天体)、达尔文(研究生物)之后的又一次科学思想的革命。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要创新就要摈弃传统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要创新就要以批判扫清前进的道路。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从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中,吸取创新的智慧、力量和信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一项艰巨任务。“影响历史进程的书”的出版,其意图就在于此。

追问教学关键点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篇7

一、追问于教学易错点, 催化学生发展思维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可能是教学的起点, 也可能生成课堂上最宝贵的资源, 能否及时捕捉并利用这些资源是反映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的最佳机会。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以一个“错”字而堵住学生的嘴巴或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那样可能会失去最好的教育时机。

案例1如图1, 已知AB=DE, BC=EF, AF=DC。求证:BC∥EF。

师:请问哪个小组有思路?

生1:AB=DE, BC=EF, AF=DC, 得△ABC≌DEF。 (学生第一处错误)

师:这三个条件可以吗? (追问1)

生2:不行, AF-CF=DC-CF, 即AC=DF。得BC∥EF。 (学生第二处错误)

师 (惊讶) :三角形全等后能直接得到线段平行吗? (追问2)

生3:不能, 全等后得到∠ACB=∠DFE, 再推出BC∥EF。 (学生第三处错误)

师:∠ACB与∠DFE是BC与EF被AD所截的内错角吗? (追问3)

生3:知道了, ∠ACB=∠DFE转化成∠BCF=∠EFC, 再得BC∥EF。

生4:老师, 还可以延长BC与EF, 得到∠ACB=∠DFE后, 转化成他们的对顶角相等, 得BC∥EF;或转化一个对顶角, 另一个不转化, 这样形成同位角相等, 得BC∥EF。

师:非常好!你们不仅懂了, 还用多种方法证明了BC∥EF, 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评析:在这个例题教学中, 教师捕捉到了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有一个不是直接条件, 需要转化。追问1及时激发了另一学生帮忙纠正。 (2) 三角形全等后直接得到两线平行。这是几何证明书写不完整, 跳跃性的书写。由于学生初学几何证明, 对几何证明语言的书写还不太规范, 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漏写、重复写、写得不简练甚至很复杂, 这是我们在中考批卷时经常会发现的。追问2不仅暗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 也激发了学生再次思考, 规范了几何语言的书写,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三角形全等后得∠ACB=∠DFE, 再推出BC∥EF, 是对平行线判定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追问3不仅让学生纠正了原来的错误, 还引发了不同的解法, 让生生互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以连续追问为载体, 引领学生进行论错、思错、说错、纠错等思维活动, 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和原因, 并在后来追问辨析讨论中生成新的正确知识, 不仅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 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规范了几何语言的书写,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错误也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二、追问于教学意外点, 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 一切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当学生提出意外的问题或解法时, 教师若能捕捉到这些意外, 利用追问, 意外便也能变成一种可贵的课堂资源。

案例2如图2, 已知∠B+∠D=∠BCD。求证:AB∥DE。

师:嗯, 很好, 辅助线做得准确, 思路也很清晰。

生2 (有点不服气) :老师, 我有不同的方法。如图3, 过C点作HG∥AB, ∠B=∠BCH, ∠B+∠D=∠BCD, ∠BCH+∠DCH=∠BCD, 得∠D=∠DCH, 从而CG∥DE, AB∥DE。

(解法二)

师:这两位同学的思路都非常清晰, 谁还有不同方法? (追问1)

(解法三)

师: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追问2)

生3: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生4:还有可以延长DC与AB相交……

评析:由于生2的意外回答, 从而引起生3、生4对这题产生了共鸣, 导致这节课有关的练习还没来得及讲, 就下课了。但生2的补充, 激发了学生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追问1、追问2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给了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的机会, 想到了多种证明方法, 让学生在这个思维的舞台上碰撞出了火花,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

给学生一个平台, 学生会还你一片惊喜。而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出乎我们意料, 简单的追问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激发了同伴的共鸣。这种师生互动不仅引出了学生的不同解法, 加深了学生的思考, 也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追问于教学受阻点, 激发学生逆向思维

《学记》曰:“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本身基础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新知识的迁移时, 经过自主预习后, 学生对基本问题已经有所了解, 但还比较模糊;或思考还不成熟时, 教师不要马上替学生回答, 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可以以追问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不同思维发展, 达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

案例3如图5, 已知点B, C, D在同一条直线上, ∠ACB=∠ECD=60°, AC=BC, EC=DC。连接BE, AD分别交AC, CE于点M, N。求证: (1) △ACD≌△BCE; (2) CM=CN。

师:很好, 接下来如何证线段CM=CN? (思维受阻点1)

生2:证△BCM≌△CAN。

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吗? (追问1)

生3 (抢先) :∠A=∠B, 还有题目已知的AC=BC, 但还少一个条件。 (思维受阻点2)

师:我们还有什么条件没用吗? (追问2)

师:谁能总结一下是哪三个条件吗? (追问3)

师:非常棒!谢谢刚刚提出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同学, 感谢你们的分享, 请完成书写过程。

评析:本例中, 教师始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 而是首先将要解决的问题抛出, 让学生思考, 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 以追问的形式, 不断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追问1引导学生去寻找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当学生寻找条件受阻时, 追问2为学生寻找条件指明了方向, 而追问3又为中等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消化的时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整个问题的解决、总结甚至反思的任务全交给了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不断追问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反思、总结, 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 从全等的判定到性质再到证明全等, 在找条件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这样的数学活动,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四、追问于教学增长点, 提高学生拓展思维

如果仅仅满足于求出引例或例题的答案就结束是典型的进宝山而空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时通过追问, 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归纳出数学的规律和结论, 使数学有更广泛的应用。

案例4如图6, 已知, 点D, E, F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中点, 设△ABC的面积为S, 求△DEF的面积。可以这样考虑:

(1) 连结AE, △AEC的面积是多少?

(2) 由第 (1) 题, 你能求出△ECF的面积吗?△ADF和△DBE的面积呢?

师:根据题意连接AE, 我们可以得到△AEC的面积是多少?请说明理由。

师:非常准确。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追问1)

生2 (突然举手) :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教学增长点1)

师:嗯, 很好, 现在你们能求出△AEC的面积吗? (追问2)

师:那谁能求出△DEF的面积呢? (追问3)

师:如图7, 已知A1, B1, C1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中点, 设△ABC的面积为S, 顺次连接A1, B1, C1得△A1B1C1, 那么△A1B1C1的面积是多少?在△A1B1C1内用同样的方法得到△A2B2C2, 那么△A2B2C2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一直到△AnBnCn, 你能求出△AnBnCn的面积吗? (追问4)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问题,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追问5)

生6:数学学习主要是找思路, 找到问题的规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析:在这个案例中, 追问1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为接下来的问题解决提供依据。追问2、追问3步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用面积差法求出中间三角形△DEF的面积, 引导学生直接解决问题困难时, 采取转化迂回的办法间接求。追问4不断地分解本题的难点, 搭建台阶, 水到渠成, 让学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规律。

在教师这样的追问引导下, 学生不仅掌握了本题, 更掌握了本题内在的本质特征, 从而掌握了解决这类规律问题的方法,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这也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留给学生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是一种艺术, 通过对问题的分解设置和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适时、准确地进行有效追问, 启发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一些问题在教师的追问下更有价值, 如易错题辨析,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思维拓展等问题, 能达到充分的挖掘利用。追问教学的关键点, 不仅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思维潜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这就是追问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数学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绪昌.数学课堂教学追问平衡点的把握[J].数学通讯, 2014 (10) .

[3]单广红.让“错误”演绎课堂的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0) .

思维关键 篇8

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题目的思考方式和技巧都是影响最终得分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数学问题, 并引导他们能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根据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 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数学思维主要有: 数形结合的思维、分类讨论的思维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维. 学生能够充分地在高中阶段数学的各种题型中运用这些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方法, 那么他们基本上就已经开始懂得如何真正地学习高中数学. 下面, 作者将简单地介绍以上几种数学思维方式:

( 一) 转化与化归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揭示问题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实现从问题到结果之间的转化. 具体操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联想和类比的过程, 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把问题进行交换, 化归为已经学习的知识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解决.

( 二) 数形结合思维

这是在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思考方式. 数, 是形的抽象概括; 形, 是数的直观表现. 数形结合思想多采用与几何图形的直观表示数问题和运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的问题.

( 三) 分类讨论思维

该思想方法多采用于证明题或几何题. 把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解决, 从而达到解决整体问题的目的, 是较为常用且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 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这就说明了我国的现时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反复的计算、探索和证明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普遍要求学生能掌握良好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一定的敏锐洞察力、逻辑辩证能力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 由于数学的部分知识较为抽象, 学生们只有学会深入仔细地对比、观察和验证才可以把难点重点简化. 以上说到的都需要学生和教师相互沟通, 有一定的互动, 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一种对数学的热情, 从而缺少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过程, 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其次,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信息的传输过于单向, 欠缺灵活性, 同时教师和校方也没有为学生创造进行综合实践的机会,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大多学生都高分低能, 适应应试教育后却无法发展最基本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 二) 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部分教师尚未从“应试教学”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最终成绩, 却未真正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教材的知识. 这就是教师的教学修养低下的表现之一. 教师的教学修养低下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流失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准备和度量, 不盲目、随意地对待教学工作, 为学生创造想、说、练的机会,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系统和进行教材知识的运用, 逐渐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一)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现时最为适合我国教育改革条件的教学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 教师不妨把教材上的数学问题设置到一个较为复杂但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景当中,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 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实践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思考事物,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事前精心准备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 二) 合理整合教材, 系统教学

高中的数学知识多且较为分散, 而难度相对初中也有所提高, 系统性差, 因此在日常教学时不少老师都感到学时非常紧, 学生们刚学完上一个单元知识, 还没能完全消化和巩固的时候, 他们就要赶着进度进行下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 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进度无疑是导致学生们学习效果较低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状态, 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整合. 通过全面地整合教材, 可以增加知识点的系统性, 令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凑,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学所需的课时, 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 更容易、更系统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这样做的话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 三) 师生共同进行反思总结

在学生进行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随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而自己也进行反思, 使得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升华, 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思考思路和意图, 令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更丰富多彩. 但在双方进行反思的时候, 不能曲解双方的思路和意图, 要对对方表达出一定的尊重, 并展开对话和交流, 时时对学生加以鼓励, 增加其对学习数学的激情.

四、结 言

思维关键 篇9

语言和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 即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同时思维还支配着语言。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 自己首先应意识到要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学习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在头脑中要形成趋于完整的英语思维体系, 把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没有国外生活数年经历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交际时心理反映过程常常是这样的:英语刺激——— (转成词形或拼读) ———译成汉语——— (汉语词形或句子表达) ———英语反应。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思维, 需要把想说的话用母语先思考好, 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肯定不能自如流畅地表达自己。培养英语思维就是要去掉内部的翻译转化环节, 把英语真正内化为内部思考用语, 使英语刺激直接得到英语反映:英语刺激———英语反应。这样交际者才能自如地用英语来交流, 因为他已经掌握了英语的思维方式。

二、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

语言按相似和迥异程度 (亲属关系) 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重意合 (Parataxis) 而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 。英语初学者把汉语视为英语学习的拐杖, 母语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 他们必须借助母语来认识新一门语言的面貌和特征。但是基于两种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上的大相径庭, 大学阶段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英语学习者将汉语的语言习惯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 从而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妨碍英语思维的形成。

(一) 词汇。

有数字统计过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量只有40%能互通 (所谓的equivalent) , 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准确唯一的对应词汇来表达。比如说“热闹”一词, 汉语中可以说“热闹的菜市场”, “晚会开始热闹起来了”, “热闹的景象”。英语中这三种表达内涵是不同的“a busy food market”, “The evening party is beginning to liven up”, “a thrilling sight”。

(二) 语法。

如果受汉语表达的影响, 英语初学者常常把“一张纸”, “一块面包”写成“a paper”, “a bread”, 正确的表达应该为“a piece of paper”, “a loaf of bread”。

汉语因其意合的结构特征, 逻辑思维并不是十分严密,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很多英语当中句型结构错误的句子也是对的。但是英语表达要符合它的形合特征, 就要强调句子的逻辑性。例如:After hearing the news, my face went red。这个句子的完成受到了汉语思维表达的省略的影响。英语句子的书写要十分注重逻辑关系, 可修改为:After hearing the news, I knew my face went red。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are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这个句子的错误是生搬硬套了汉语表达句式:有许多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去掉there be这句话就是个标准的英文表达了。

(三) 翻译。

我花了5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英文翻译可为:I paid fifty yuan for an old bicycle。汉语动词转移成了英语介词。

她在一家著名的商店做设计师。英文翻译可为:She designs for a famous shop。汉语名词转移成了英语动词。

我确信这次会议会成功。英文翻译可为:I’m sure the meeting will be a success。汉语动词转移成了英语形容词。

你知道她住在那里吗?英文翻译可为:Have you any idea where he lives?汉语动词转译成了英语名词。

昨天在街上我见到了我的一位老朋友。有的同学把它译为:Yesterday in the street I met an old friend of mine。这个句子在语法上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但一般来说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充当状语的句子和短语在英语中往往后置, 而在汉语当中一般将其置于句首或谓语动词之前, 所以该句最好是将in the street yesterday放到句末。

三、英语思维培养的策略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把语言材料和思维培养直接联系起来, 尽量减少汉语这一中间环节,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一) 渗透文化传统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和语言材料加大文化传统知识的渗透, 让学生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知识。例如:

A:Your coat is exquisite.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 (你的大衣真雅致, 颜色很漂亮。)

B1:Thank you very much. (谢谢。)

B2:Oh, it’s very ordinary. (咳, 这大衣很普通呀。)

A:You did a good job. (你干得不错。)

B1:Thanks a lot. (谢谢。)

B2:No, what I have done is nothing to speak of.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不, 我做的这么一点事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教师对于同一问题给出学生中英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不同回答, 在练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醒学生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国人是以团体为中心, 以“礼”为先的价值观。这样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意识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 营造良好思维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真实交流语境和生动的语言氛围。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景, 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和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利用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 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 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 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英语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 用英语解释英语, 以易代难, 以旧代新, 努力实现全英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机会, 因为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摆脱母语负迁移影响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还应表现在把它延伸到课余活动中去。定期出英语墙报和编辑英语报纸;设立周末英语口语角和图书角;创设校园英语广播电台, 中午和晚上定时播出;组织英语讲座、英语晚会、英语比赛、英语表演、英语作文展览、收看英语影视节目等。

四、结语

语言学家Hymes (1967) 认为, 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参数, 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1]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上符合语法规则, 但在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上都有不尽人意的表现。这与中国人英语习得缺少真实交流语境, 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能力的缺乏有直接关系。广大英语教学者要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时间长而效果欠佳的突出矛盾。培养英语思维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灵魂和精髓。

摘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连,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 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风格特点迥异不同的语言。中西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也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现象是不容忽视的。英语教学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思维关键 篇10

现在每行每业都在讲互联网思维,中央空调亦如是。从2013年年底,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获奖期间的10亿元赌约,再到海尔成立的首个互联网思维营销联盟,亦或是小米牵手美的开创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新模式,一场“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新模式慢慢侵入至传统制造业领域。

然而互联网思维并非单纯地将中央空调产品与互联网宣传营销联系起来,这就为传统工业品制造企业出了一些难题。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将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彻底发挥,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互联网需要快、需要极致的演绎、需要粉丝群体,这些都是过去空调产业所不曾拥有的。同时,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体验,过去空调产业讲究用户口碑,但终究只存在于模凌两可的概念,甚至在不同的区域用户对同一品牌褒贬不一,现在这些都需要改变,企业需要的是一致的口径。而这种一致性来自于高感受度的用户体验。这些,都需要中央空调企业调动全身细胞去迎合,也需要企业决策层们,率先“自我洗脑”。

思维关键 篇11

当前,80后、90后一代正在逐步成为社会中坚。他们的观念和习惯都同父辈人产生了较大差别。作为在网络浸淫下长大的一代,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正逐步从傳统媒体向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平台转移。这就更显示出互联网思维在社区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互联网思维尤为重要的则是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用户思维,即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真正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与体验,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报的建设与发展中来,增强其归属感。大数据思维则是要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进一步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平台思维即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具体说来,就是要把社区报做成一个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社区居民和周边商铺、餐馆信息共享的平台,进而取得社区居民之间的共赢,取得社区居民和周边商铺、餐馆之间的共赢。社会化思维,简言之即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推动社区报口碑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实现社区报建设的“众包协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

(孟书强、凌夏/《中国记者》)

思维关键 篇12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学生往往由于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 因此容易将各个相似的概念弄混淆。 笔者将高中有机化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整理, 运用分类对比, 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要点。

1.与Br2有关的反应。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区分所用试剂为液溴还是溴水。 高中阶段, 只有苯与液溴在溴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其他反应一般可以直接与溴水进行。 含有碳碳双键与碳碳三键的物质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含有醛基的物质能被溴水氧化;而含酚羟基的物质, 邻、对位上有氢原子, 可以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请见表1) 。 通过类比, 分析各个反应的异同, 由关键词“Br2”, 提取到下表信息, 对反应类型进行准确定位, 从而实现知识储备的有效运用。

2.与H2相关的加成反应。能与氢气发生加成的基团包括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醛基及酮羰基, 羧基与酯基常常作为干扰条件。将各个能与氢气加成的基团及所耗氢气的最大量进行类比, 学生才能进行准确计算。

3.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反应。对于氢氧化钠水溶液这个常遇到的情景, 学生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1) 显酸性的基团:羧基与酚羟基, 这两类官能团与氢氧化钠溶液直接发生中和反应; (2) 能在氢氧化钠水溶液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基团:酯基、卤原子、肽键。它们都遵循先水解的原则, 然后考虑水解得到的产物是否含有显酸性的羧基、酚羟基及卤化氢, 这三类物质再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4.关于卤代烃的反应。 卤代烃的两个反应条件很相似。 由“卤代烃”这一关键词, 联想到它的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 通过类比, 准确地把握水溶液与醇溶液的不同, 从而将两类反应相区分。

5.关于与浓硫酸有关的反应。以浓硫酸作为关键词, 识记各个温度的特征, 从而将这部分易混淆的反应相区分, 实现知识的有效提取。

6.与无机试剂相关的几个反应。高中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考查, 常常会出现钠、碳酸钠、碳酸氢钠这三种试剂, 主要集中在几个“相似”的官能团上。与钠的反应, 学生需要注意把握断裂氧氢单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考查则重在酸性大小的比较, 羧基>碳酸>苯酚>碳酸氢根。

7.关于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高中教材对苯、甲苯及苯酚这三种物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做出了重点要求。 苯环上通常为一定温度下的一取代反应。 而甲苯与苯酚的苯环上通常发生三取代。 通过三者在反应条件与产物的类比, 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反应的本质, 从而实现有效记忆。

8.关于醇、酚、醛与酸性高锰酸钾、溴水的反应。醇、酚、醛在遇到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 三者通常被氧化, 溶液紫红色褪去;而遇到溴水时, 则可以记为“醇互溶, 酚取代, 醛氧化”。

9.与酯相关的反应。学生在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的学习中, 很容易将方程式的条件及所用的连接符号弄混淆。通过类比, 学生能够明确浓硫酸是酯化反应的条件, 且该反应是可逆的;而稀硫酸是酯水解反应的条件, 该反应亦不彻底;氢氧化钠溶液作为酯水解的另一特征条件, 由于碱与水解生成的酸中和而不可逆转, 因此酯的碱性水解较彻底。

上一篇:云技术下一篇:企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