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精彩

2024-11-09

放手的精彩(共6篇)

放手的精彩 篇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注重探究式学习, 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 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 实现“自主、高效、合作、共赢”, 我认为, 教师应该学会适当放手,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让他们演绎别样的精彩。

放手的出发点——用爱和信任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认为,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我认为, 作为一名“好老师”, 光有爱还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信任你的学生, 让他们时刻能够感受到你信任的目光, 殷切的眼神, 让信任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 做学生心灵上的“后盾石”。我利用自己性格上的优势, 每年都能和学生很快打成一片,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让他们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

放手的调控点——张弛有度, 做一个“会放风筝的人”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学会当好“导演”, 知道什么时候, 教师应该做什么。针对历史知识离学生年代较远, 而且枯燥无味的特点,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无限创作空间, 结合文字、资料、图案、动画、音响、特效,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分析历史现象, 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使之形成对历史知识牢固定型的认识, 进而有序、有效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 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好的“主人翁”效果, 并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我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在开始探索阶段, 我吃过不少苦头, 痛定思痛, 我认为应该用领导的话来勉励自己:“只为成功想办法, 不为失败找理由。”经过反思, 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 我发现课堂效率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放好风筝”, 学生确实都动起来了, 但有些学生、有些小组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这样效果怎么能好呢?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 我还是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要模式, 适时的点拨和评价, 让他们能够飞得又高又稳。

放手的着力点——巧记活学, 让历史课堂达到快乐、自主、高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利用口诀、诗歌、顺口溜等形式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窍门, 让他们高效学习。例如, 在学习《血肉筑长城》一课时, 我用总结的诗歌来帮助学生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抗战首捷平型关, 百团大战捷报传。

中共召开七大会, 光明前途作准备。

八月十五日投降, 抗战胜利人欢庆。

但明显少了台儿庄战役, 我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生成的资源, 让学生帮我加上去, 结果经过全体同学的踊跃参与和表决, 张踪虎同学的“重大胜利台儿庄, 彭李联手庆辉煌”获得一致的通过。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为追求“高效、民主、快乐”的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放手的激励点——让学生良性竞争, 多维互动、自主评价

现在的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的以考分为评价标准变为多元的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而且教师的激励性评语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爱和认可, 当然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情况之上的, 确切地说, 我在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评价方式, 那就是每一节课学科长都会对本节课全体学生的表现、小组的表现、特别出彩的学生进行点评, 展示他们的收获, 激励其余同学共同形成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的良好学习氛围。小组内部, 学长对学员、学员对学长也有一套评价体系, 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同时我还策划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历史记忆方法大比拼”“看我的”等历史竞赛,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为他们的腾飞提供了动力和润滑剂。我认为学习历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做人, “学史使人明智”, 我要让孩子们在学史中感悟历史, 在用史中学会做人。

总之, 新的形势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我愿意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紧跟时代的脉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路上留下我们坚实的脚印, 一路坎坷、一路欢歌、一路收获!同时我相信我的“放手”, 学生会回报我别样的精彩!

放手,课堂因此而精彩 篇2

有感于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们也在努力这样做,但效果并不明显。就物理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放手,把思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近期我听了这样一节课,感触很深。

【课堂实录节选】

提出问题: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电压大小、电流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分组实验。(学生讨论、争执,做做停停,感觉困难重重)

师:实验顺利吗?有什么问题?

生问:时间怎么控制?

生答:把两盏灯连到同一个电路中,用开关控制。

生问:电流做功的大小如何显示?

生答:根据灯泡的亮度判断,灯泡亮的说明电流做的功多。

师:为什么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做的功越多?

生:灯泡越亮,说明电能转化成的热能和光能越多,电流做的功越多。

生问:怎么探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

生答:控制电灯两端电压和通电时间相等,将两只灯泡并联,开关在干路上。

生问:怎么保证电流相等?

生答:将两只灯泡串联。

师:还有困难吗?如果没有就继续实验。

学生很熟练地进行实验。

……

听到这里,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稳稳地落了地。这样的安排让我听得提心吊胆:一是教师未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就直接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能做吗?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得出吗?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若出乎意料,教师能回答吗?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教师早已成竹在胸:学生实验不会很顺利,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摸索去发现问题,提出急需解决并希望得到大家帮助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其他学生遇到并思考解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容易沟通。问题来自于学生,再交由学生解决,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把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使学生名副其实地经历探究过程,去体验挫折,去克服困难享受成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当然,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预料到所有的可能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收放自如。

但是,与其相反的另外一种现象也仍然存在。有的老师却依然如故,不敢放手,一方面怕放手之后,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为了节约时间,还不如我自己说。于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要“听”、“记”、“做”,成为标准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有了依赖心,认为不会的反正有老师讲,自己听着记着就行了,没有必要去动脑筋思考,形成了思维惰性。另一方面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意料,教师无法解答,反而下不了台。其实,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教师不能解答,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激情,由一个未知去寻求另一个未知,不断地去探索、追求,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

很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尽管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放手,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到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再到最近刮起的令人瞩目的“杜郎口风暴”,莫不如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

放手, 课堂因此而精彩 篇3

有感于此, 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老师们也在努力这样做, 但效果并不明显。就物理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放手, 把思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近期我听了这样一节课, 感触很深。

【课堂实录节选】

提出问题: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电压大小、电流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争执, 做做停停, 感觉困难重重)

师:实验顺利吗?有什么问题?

生问:时间怎么控制?

生答:把两盏灯连到同一个电路中, 用开关控制。

生问:电流做功的大小如何显示?

生答:根据灯泡的亮度判断, 灯泡亮的说明电流做的功多。

师:为什么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做的功越多?

生:灯泡越亮, 说明电能转化成的热能和光能越多, 电流做的功越多。

生问:怎么探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

生答:控制电灯两端电压和通电时间相等, 将两只灯泡并联, 开关在干路上。

生问:怎么保证电流相等?

生答:将两只灯泡串联。

师:还有困难吗?如果没有就继续实验。

学生很熟练地进行实验。

……

听到这里, 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稳稳地落了地。这样的安排让我听得提心吊胆:一是教师未组织学生设计实验, 就直接让学生去做实验, 学生能做吗?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得出吗?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若出乎意料, 教师能回答吗?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教师早已成竹在胸:学生实验不会很顺利, 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摸索去发现问题, 提出急需解决并希望得到大家帮助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其他学生遇到并思考解决过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容易沟通。问题来自于学生, 再交由学生解决, 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学方式, 敢于创新, 把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 使学生名副其实地经历探究过程, 去体验挫折, 去克服困难享受成功,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当然, 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预料到所有的可能性, 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收放自如。

但是, 与其相反的另外一种现象也仍然存在。有的老师却依然如故, 不敢放手, 一方面怕放手之后, 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 为了节约时间, 还不如我自己说。于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只要“听”、“记”、“做”, 成为标准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久而久之, 学生对老师有了依赖心, 认为不会的反正有老师讲, 自己听着记着就行了, 没有必要去动脑筋思考, 形成了思维惰性。另一方面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意料, 教师无法解答, 反而下不了台。其实,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即使教师不能解答,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激情, 由一个未知去寻求另一个未知, 不断地去探索、追求, 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

适当地放手让课堂更精彩 篇4

关键词: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对孩子最大的爱不是呵护,更不是溺爱,而是信任与放手。放手绝不是放弃,它依然充满关心,它不排斥博大,不排斥尽职,却更深刻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无私和信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鲜活而和谐的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信。在此谈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

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整个学业学习中,一年级学生因年龄小,故其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依然存在。因此,教学中更应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一起将所带的物品进行拼搭。一时间,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小手比划着、拼摆着,小嘴说着,小脑袋晃动着……忙得不亦乐乎!这时我在孩子们中间巡回指导,当走到第二组时,我发现一个平时调皮的小男生手中拿了一个大大的西瓜球,这个球的大小竟然和篮球不相上下,怎么可能拼搭呢?我当时认定他一定是故意在捣蛋。这时我质问道:“这么大的球,你怎么拼搭出图形来?”我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每个小组的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地拼出一份份非常漂亮的作品。看,有的拼出了汽(火)车、火箭、高楼、美丽的花园、电脑、机器人,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接着,每个小组要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这时第二组学生介绍了他们小组的作品,他们设计的是一个机器人,当我看到这个机器人时,我惊呆了。他们把那个西瓜球放在杯子上,做成了机器人的脑袋。我笑眯眯地问:能说说你们在拼搭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这时,那个带西瓜球的男孩告诉我:我们在用这个球拼图形时,发现把球放在桌面上,球就来回滚动,没法拼,这时我们一起想到个办法,就在球的下面放一个水杯,这样球就固定住了。我表扬了他们,我庆幸给了他们一次动手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说明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机会,我在庆幸,没有扼杀孩子们的灵动思维。

二、放手让学生“说数学”

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深深地感悟到,在数学教学中“说数学”与“做数学”是同等重要的。老师经常当心孩子的话说不完整,出于关爱孩子,他们往往替孩子说,我认为训练孩子说话最主要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去学、去说。小组、同桌合作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无拘无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彼此听取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比较大小”一课中的练习“选哪个钉子好”一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选那个最长的钉子,那样能把凳子钉得牢,也有的说用不着那个最长的,选中间一个不长不短的就可以,不信咱量一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不要小瞧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放手让学生“用数学”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学”——也就是要让学

生懂得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质的提高。我们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用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因为学到的知识学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体现知识存在的价值,学生的印象才能深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理解。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我课前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打折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打折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又如,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美丽的花边”,也可以自己设计“花边”,让学生欣赏和体会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和美。再如,学习“认识小数”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到超市熟悉各种商品的价格,初步认识小数,了解它表示什么意思,课上交流讨论……能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动口说,多动手做,多动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让学生尽情地享受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给学生带来乐趣、成功快感的同时才能真正地完善教学。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失精彩!

参考文献:

放手的精彩 篇5

一、设计探究问题, 引发学生开展探究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展探究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 要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课文等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把问题作为“导火索”, 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问题中。这样,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共同分析, 力争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氧化钠”化学性质时, 就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教师抓住时机开始举例论证,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其化学性质, 我们常看到的呼吸面罩中所使用的供氧剂就是氧化钠这种物质。紧接着再设计问题: (1) 为什么过氧化钠可以作为供氧剂? (2) 在供氧的过程中, 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就这两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从而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把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从而引发学生开展深入的探究。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内在欲望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个体内在需求是驱使个体完成某一活动的动力, 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动机或企图达到的目的。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教师应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充满乐趣与趣味的科学, 但其学习过程也是充满理性的, 化学与自然、生活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来创设教学情境,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用一支蘸有烧碱溶液的毛笔, 在一张看似无色的纸上写一行字, 结果写出粉色的字来, 这种魔术式的寓教于乐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学实践证明, 对于不同的化学问题,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利用小组交流讨论更容易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然后交给老师批阅, 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 为创设问题情境作基础, 从而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自我成就感。

三、培养质疑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也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提问, 不仅传授学习方法, 又呈现教师教学思路, 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大胆的质疑。例如:在学习“HCl尾气吸收”时, 因为这种气体的溶解度很大, 所以为了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 就必须要在水上放一个倒置的漏斗。这样引导学生联想到HCl的尾气吸收, 能否也采取这种装置来避免倒吸现象的出现。他们经过思考、分析认为氯气能够和氢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老师可以暂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让学生们通过找资料、做实验, 很快就会发现并没有出现倒吸的现象, 原因是氯气与氢氧化钠产生反应后的生成物就是次氯酸钠与氯化钠溶液, 而且导管中的液体就是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氯气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机率非常小, 所以不会产生倒吸现象。这样的质疑最终在交流讨论中找到了答案,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中的时间毕竟有限, 许多化学实验在一节课中无法得到开展, 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停止, 而是延伸到了更远。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 学校应该开放化学实验室, 给学生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 让学生有机会自行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化学实验, 让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强化。化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到当地的厂矿企业与化工单位考察, 并参与社会实践, 探究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化学现象,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帮助极大。例如:在学习了“水”这一内容后, 就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水与化学中学习的水有什么不同?于是在上活动课时, 就让他们分别取些水样来, 并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做实验来让它变清。他们采取了各种办法, 有的选择过滤, 有的采用蒸馏, 有的放入明矾。然后把净化后的水加点硝酸银来验证, 并分别点评以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还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放手的精彩 篇6

今天教学《认识0》, 课始我从讲台桌里拿出一个不透明的包装袋, 神秘地问:“小朋友们, 你们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想摸一摸吗?”小家伙们瞪大了眼睛, 新奇的盯着我手里的袋子, 一个个小脸上呈现跃跃欲试的表情, 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刘涛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好, 你来摸一摸!”被选中的“幸运儿”刘涛乐呵呵地走上来.

“乒乓球!”下面的小朋友兴奋地叫起来.

“乒乓球啊, 你们能跟着刘涛一起数一数吗?”我乘机问道.

“1, 2, 3, 4, 5, 没了…….”

“数得不错, 我们昨天刚学习了1~5的书写, 刘涛你能将你摸到的球的个数写在黑板上吗?”

刘涛写下了漂亮的“5”字.

我悄悄地把3个球重新装进了袋子里, 高高地举起, 问:“还有谁想来摸一摸?”

学生摸球, 下面的孩子跟着数出来:“1, 2, 3!”

“你能在黑板上写个漂亮的‘3’字吗?”

(学生写数)

下面的孩子兴奋的同时, 又努力地坐端正, 希望自己也有机会上来摸一摸.

就这样我又悄悄地放了一个球在袋子里.

……

最后我什么都没放, 将空袋子弄得鼓鼓的, 说:“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张灿被我叫上了讲台, 她兴奋地伸出小手, 左摸右摸, 皱起了眉头, 然后小声说:“老师, 没有.”

“哈哈, 一个也没有!”下面的孩子大笑起来.

我摸着张灿的头, 笑着说:“一个也没有!那我们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零!”孩子异口同声地喊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我们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开头我用“摸一摸”这一活动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新课改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特别在数学教学中, 让“枯燥的”数学知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显得特别重要情境越新颖, 越贴近学生最近的生活,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 好奇心就容易被引发,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当然情境不光是“新”“奇”就好, 一定要注重实效, 不仅是“好看”, 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将孩子引入要学的知识中去.

“摸一摸”这一活动也给孩子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把数数、写数也融入其中, 起到温习的作用.在教具的选择上, 我尝试过小花片, 玻璃球等, 发现这些东西不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一个数的过程, 他们也许会一下子把所有的都抓起来, 于是我选择了乒乓球, 学生的小手一次只能抓一个, 在细节的深化中达到了我的设计目的.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形象地理解了0的含义, 这一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平白的说教, 是让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感知中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而且, 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对于0这个数字, 学生是见过的, 如果我在课的开始去教学生认识0, 相信他们会感到很乏味,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

片段二

在教学了0的含义和写法之后, “想一想、做一做”给我们带来了一组图片, 要求看图写数字.

师:看了这组图片, 你能根据图来写出我们学习过的数字吗? (学生写数)

生1:4个桃子写“4”, 3个桃子写“3”, 1个桃子写“1”, 没有桃子写“0”.

生2:老师, 我来说, “从前花果山上有只聪明的小猴子, 一天他在山上发现一棵桃树, 树上有4个桃子, 我们写4, 小猴子口渴了, 吃了1个桃子, 树上剩下3个桃子了, 我们写3.第二天他带着他的好朋友一起来吃了2个桃子, 树上只有1个桃子了, 我们写1.小猴子想:最后1个带给妈妈吃吧, 他摘下了桃子, 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就用我们今天学的0表示.

话音刚落, 在我感叹之余, 一个男孩子带头鼓起掌来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是数学教育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课改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故数学新教材是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 把互相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看图写数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却意外的收获了惊喜, 因为这个孩子不仅用语言完整地表达了图的意思并且生动合理, 同时完成了题目的要求, 就算脱离了数学课简洁的特质, 我仍然要给他最大的肯定.最让我感动的是, 他想到了猴子有伙伴, 想到了孝敬妈妈, 这都是我们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闪光点, 我们不能排除有数学教学过分倾向生活化的现象, 我们也在极力地排除这样的现象, 但是只要把握好“度”, 还是会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光添彩的.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节平实的数学课, 同时也是快乐的一节课, 因为学生给我很多精彩, 很多感动, 他们在快乐地学习着数学.新课程改革传播着新的教育理念, 使传统的课堂有了喜人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老师的思路开拓了, 大家都在努力地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上一篇:中毒因子下一篇:网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