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精选3篇)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 篇1
引言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的动作为基本功,按照攻守进退、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为徒手和器械的运动形式。其拳种繁多,形式丰富,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太极拳;威武勇猛、发声助威的南拳;动静急徐、舒展大方的长拳;节奏风快、响声阵阵的刀术等。这些武术元素倍受各类运动会开幕式的青睐,风靡于各类校园运动会、节庆日文艺表演和各类展示活动等等。因为通过武术展示,或是振奋人心,或是推动大会气势……
1 武术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的运用情况汇总
从表1可知,武术被屡次运用于历届重大类型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历程最早是随着全国运动会的召开而出现的。从1933年和1935年旧中国第五、六届运动会到1987年新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和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均涉及了武术表演,项目内容也有所拓宽,从最初的太极拳,出现了南拳、功夫扇、剑术等。从表2可知,作为全国运动会之外的其他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武术也被频繁运用。如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表演,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拳术表演,第29届奥运会的太极拳表演,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太极功夫扇和刀术表演。从整体上体现了武术运用于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涉及的范围和级别层次。
2 不同时期武术元素进入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社会背景分析
2.1 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的社会背景分析
民国时期第五届全运会处于风雨如晦的年代。“原定于1931年10月在南京举行,后因长江水灾泛滥及九一八事变,不得不宣布运动会延期至1932年5月举行,到1932年又因“一·二八”淞沪战役,运动会被迫再次推迟至1933年10月在南京召开。”[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并时刻窥视华北,激起了全国人民保家御敌、收回失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时期,国难严重,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加上日本侵略者不断挑衅,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运动会的召开是国民政府“体育救国”思想的宣传和运用,参与开幕式太极拳表演的学生来自南京市的逸仙桥、大行宫、邓府巷、武定门、夫子庙、鼓楼、五台山等41所小学,参与表演的小学生有2360人,这是武术第一次被运用于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武术运用的原因是对运动会的推波助澜,当前阶段中国人民需要发挥尚武爱国精神,扬我中华国威,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自强保种。正如国民政府要员林森在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训词“国家强盛必须康健民族,尚武精神尤须具有武德。”
2.2 20世纪90年代---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社会背景分析
1990年9月20日首都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也是这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首次进入亚运会比赛项目。这次成功举办是中国人的一次扬眉吐气,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150周年,圆明园被焚130周年,八国联军入侵90周年。当时的海外华人报刊讲:“回想旧中国,不要说举办国际性的体育比赛,连参加国际性比赛的机会都很少,国际性体育比赛的金牌更是与中国无缘。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把中国人压得抬不起头来”。[2]
作为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负责人之一的路健康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对于当时振奋人心,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回顾1990年前后,中国的形势处于非常紧张的局面,在亚运赛场之外,还存在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角力的双方是中国和并不友善的国际环境。在当时身为国家体委国际司一处处长的张清说:“当时,欧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多数都是负面的。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遭到空前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十分需要发挥体育作为民间外交主要平台的作用,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打开局面,改善周边环境。
北京亚运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6000多名,观赛的外国游客和报道赛事的媒体记者接近20万人,通过各种报道了解亚运关注北京的外国人更是数以亿计,这无疑给了中国一个最好的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华武术”的运用正是诠释本届亚运会主题“团结、友谊、进步”,并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勤劳智慧的民族性格。众所周知,武术起源于我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日太极拳爱好者联合表演用意是为强调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领邦,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太极拳在中国和日本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受到广泛的欢迎,一方面为庆祝亚运会的召开,一方面为加强亚洲人民之间的友谊,增进各国各地区的人民的交流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武术是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产生发展的,从最开始的原始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武力搏杀到为民族崛起的武术争光再到对国家形象的宣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性格的体现。
2.3 21世纪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社会背景分析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发生了许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一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界碑,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大发展阶段---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整体而言,综合国力正在增强,国际形象得以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这一年,中国一些省市遭受了重大冰雪灾害;四川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范围广,损害程度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2008年,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头,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993年9月的蒙特卡洛,北京以两票之差错失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资格,虽然此次申奥失利,但是伟大的祖国并没有停止努力的步伐,在继续申奥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日益强盛的中国。于1999年4月6日再次向国际奥委会递交北京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当又一次的站在申奥起跑线上时,中国抓住了这次契机,取得了第29届奥运会的申办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亿万中国人的奥运梦。8月8日晚上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在“鸟巢”拉开帷幕,在下篇的“辉煌时代”武术板块由2008名太极拳表演者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平衡、和谐、自然。武术源于中国,这是中国所独有和不可复制的文化现象。随着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武术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世界各地也取得一席之地,全民健身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对外宣传和交流它是国家文化和形象代表,各种展示总能获得雀雀掌声;武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多元价值,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太极拳表演正是中国人向世界诉说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另外,武术元素的运用是太极拳项目文化特点“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体现,用意点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990年北京第一次举办亚运会,武术首次进入亚运会比赛项目。从那开始,武术届的老前辈、学者和政府部门一致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而努力。笔者认为,开幕式《自然》的表演另一目可能是武术入奥的一种“营销手段”,让世界人民都注视到太极拳生长的土壤———中国武术。
3 武术运用于历届重大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原因分析
从哲学观点分析,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适应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构架。而武术作为一种事物,必要然适应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突显自身的阶段特性。在旧中国的全国运动会,武术的目的是利用武术的民族性和大集体演练气势振奋民族精神,实行强国强种;到1990年亚运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性赛事,武术元素的运用原因是表达中国与世界和平友好相处,宣传民族文化,让世界初步了解中国,展示国家形象;到2008年,武术元素运用的功能主要是展示大国气势和民族文化,增强国家形象,扩大世界影响力。由此可见,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武术元素被运用于各类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其用途和原因是受社会发展所处阶段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年代和时间的变化,武术被运用于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体现出主题思想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展现形式从单一到丰富全面;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紧密结合的趋势,旨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多彩、多元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姚敏.体育救国:民国时期全运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勤奋体育月报,1933(1).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 篇2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1大——17大)
党的一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历届党代会简明内容 篇3
中共历届党代会简明内容 1921.7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席大会代表共 13 人,代 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规 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 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1922.7 中共二大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阐明了中国社会性质 , 中国 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 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1923.6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出席代表 30 余人,代表全国 420 名党员。大会正式决定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民主革命 的统一战线。同时大会又强调指出,在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 性,努力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会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形成,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重要条件。1925.1 中共四大 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为了参加这一 运动,党在组织方面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历次代表大会都没正式提出过 的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 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 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工具之买办阶级”。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步,在实际上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1927.4 中共五大 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四. 一二”政变发生后召开的。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但对于当时 夺取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均没有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 决议是不彻底的,在会后也并未实施。这次代表大会实际上没有能够解决任何问题。没有能 够在紧急关头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1928.6 中共六大 由于
国内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 召开。大会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 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六大把工作中心 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 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党的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 确的。
1945.4 中共七大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 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 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 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团结 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被载入史册。1956.9 中共八大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1969.4 中共九大 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全国各级党组织还不能正常工作,绝大多数党员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相当多的八届中央委员仍处在被审查、被监禁的极不正 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大会通过的 政治罢工和新党章,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 法化。在组织上,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了党章,林彪、江青集团的一批骨干和 亲信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除在外。九大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1973.8 中共十大 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召开的。大会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 罪行,揭露了他们的反革命两面派本质,但十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地分析林
彪事件 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仍肯定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得 以延续下去。在组织上,康生和王洪文当上了中央副主席,张春桥成为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当上了政治局委员,江、张、姚、王得以在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反革命势力 又得到了加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指导方针没有改变,因而大会不可能从根本 上总结经验教训。1976 年 4 月 7 日中央政治局错误撤消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 年 7 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决定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消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8 中共十一大 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取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 的。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认为十大的路 线是正确的, 肯定“文化大革命”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这次大会没 有能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1982.9 中共十二大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
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 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 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 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987.10 中共十三大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 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 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作出的贡献。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 位和作用没有变。1992.10 中共十四大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 , 分别从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 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推荐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09-11
中国共产党员条件11-06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简介05-08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07-29
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08-2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史12-01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题库12-15
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08-28
中国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07-20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