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谷浓度

2024-06-21

血药谷浓度(精选5篇)

血药谷浓度 篇1

1实验材料

仪器: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美国Perkin Elmer Optima 5300PV) ;玻璃同心雾化器;雾化室;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AE200) ,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 。试剂:砷标准溶液1.0μg/ml, 由哈尔滨伊达药业提供。硝酸、硫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空白血:加抗凝剂保鲜人血, 由哈医大一院血库提供, 于-4℃冰箱中冷藏备用。

2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取硝酸、高氯酸、浓盐酸, 分别配制成70%的硝酸溶液, 60%的高氯酸溶液, 6M的盐酸溶液 (取36%盐酸534ml稀释到1000ml) 。

2.2 血药浓度测定

血样处理方法: (1) 将血样在105℃下干燥并研碎, 称取2g样品, 置于干净、干燥、带刻度的锥形烧瓶中, 加硝酸40ml, 用玻璃覆盖, 放置在通风橱内, 过夜。 (2) 将烧瓶放置在电炉加热盘上, 缓慢加入硝酸至起泡并使溶液至几乎清亮, 让烧瓶冷却并检查溶液中没有漂浮的脂肪球。加入高氯酸3ml, 再次将烧瓶放置在电炉加热盘上不用盖盖, 然后缓慢地加热至内部刚好干燥, 不要过热。 (3) 让烧瓶冷却并添加重蒸馏水3ml和6M盐酸2.0ml, 加热并溶解烧瓶中剩余的物质。将冷却后的溶液移到50ml容量瓶中, 用重蒸馏水稀释定容, 过滤后进样测定[1,2]。实验条件:RF功率:1.3KW;等离子气流量:15L/min;辅助气流量:0.2L/min;雾化气流量:0.8L/min;蠕动泵流量:1.5L/min;样品冲洗时间:60秒;积分时间:5秒;观测方向:轴向。

2.3 工作曲线的制备

取空白血6份于容量瓶中, 分别添加砷标准溶液0.5、1.0、2.0、4.0、8.0、16.0ml, 按本文方法进行湿法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以砷浓度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2.4 回收实验

取空白血9份, 分为3组, 分别添加砷标准溶液0.5、2、4ml, 按上述方法进行血样处理, 以测得值比实际值计算测定方法的回收率。

2.5 重复性实验

取空白血, 加入砷标准溶液, 按血药浓度测定项下操作, 测定血药浓度, 重复5次, 计算重复性RSD值。

2.6 白血病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

取白血病患者的抗凝血样, 按上述方法处理, 测定血药浓度。

3结果

3.1 工作曲线的制备

线性范围为:0.8~15.2μg, 回归方法为:y=1.36e-6-1.402, γ=0.9995。工作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3.2 回收率实验

结果低、中、高3个浓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 说明该方法的准确性良好。

3.3 重复性实验

依法操作测得重复性RSD=1.3%。

3.4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8名白血病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依次为8.7、6.3、5.2、6.6、4.1、5.5、10.2、4.6μg/g。

4讨论

本文采用湿法消解, 依靠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来分解样品的有机质, 具有适用性强、快速挥发损失少、附着损失少等优点。且本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重现性好。

参考文献

[1]郭晋川.儿童指血中血铅的发射光谱法测定.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 15 (1) :80.

[2]屈莉, 杨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奶及奶制品中锌、铁、钙、硒、铅、砷、铜.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6) :1031.

呼出气监测静脉麻醉药血药浓度 篇2

在临床中,对丙泊酚用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基于正常人群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的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结合临床麻醉医生的经验而实现的[2]。设定TCI血药浓度控制的目标值,TCI实时控制的血药浓度也可以通过TCI计算读出。但其并不是患者血药浓度的实测值,故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对于特殊人群来说,TCI的偏差往往使所得的血药浓度值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而被麻醉医生忽视。故而,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对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进行精确的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有报道显示,通过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可以用来监测临床患者的血药浓度。最初这一想法被通过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技术进行了验证[3]。其后,如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4]、离子- 分子反应质谱(IMR-MS)[5]和集束毛细管柱- 离子迁移谱(MCC-IMS)[6],均验证了可用于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的监测。但是,GC-MS、IMRMS、MCC-IMS等技术由于设备昂贵、体积庞大、噪声等原因均不适用于临床手术环境;PTR-MS虽然体积小便于携带,但缺乏在复杂气体背景下监测丙泊酚的能力,故而均不是合适的选择。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 声表面波传感器技术联用的平台用于临床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由于使用了直热式毛细管柱升温方式[7,8],该平台的检测周期可压缩至约90 s,可以对呼出气中的丙泊酚浓度进行在线监测。同时,通过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与把控灌输的比对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可用于临床丙泊酚麻醉药的实时血药浓度监测。

1 方法

1.1 系统设计

本系统通过气相色谱技术与声表面波传感器联用的方式,实现对呼出气中麻醉药物丙泊酚的实时监测,系统的整理气路结构见图1。

系统通过六通阀的转向实现进样与分析两种模式。如图1(a) 所示,为进样状态,在该状态下,气泵抽气,样品在气体进样口被吸入Tenax TA[9]吸附管,吸附管中覆有10 mg的Tenax TA吸附剂,可实现对气体的预富集,提高系统的监测下限。在进样状态完成后,程序控制六通阀转向,切换状态如图1(b) 所示。在该状态下,以氦气为载气,对Tenax TA吸附管进行瞬时加热,将管中此前吸附的气体吹出,进入金属毛细管柱进行成分分离后,依次进入传感器气室进行检测。至此,可对气体样品的成分进行分离与定量分析。

在传感器室中, 使用声表面波传感器(Surface Acoustic Wave,SAW)作为检测器。本平台使用的SAW传感器为36°Y-X切型石英,中心频率约为500 MHz。在传感器计频的过程中,加入一个参比传感器,其中心频率略高于工作传感器。通过混频器对两个传感器的频率值进行差频,以得到由质量沉积引起的工作传感器的频率变化,同时,将原本500 MHz的信号降低到1 MHz左右,降低硬件电路计频的难度。

1.2 GC-SAW标定实验

1.2.1 丙泊酚标准浓度气体的配制

使用丙泊酚原液,分别配制0.4,0.5,1.0,2.0,4.0 nmol/L浓度的丙泊酚气体,并保存在容积为2 L的泰德拉(Tedlar)样品袋中。配气实验使用由中国国家计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MF-3B型配气仪。

1.2.2 使用GC-MS与GC-SAW系统进行气体分析

对标准气体使用气相色谱- 质谱仪(GC-MS) 进行标定,本实验使用岛津公司GCMS-QP2010 型号GC-MS,配备瑞思泰康RTX®-5 系列毛细管,长度30 m,内径0.25 mm。样品通过SPME针萃取后进入GC-MS进行分析。进样口温度设置为260 ℃,进样时间1 min ;毛细管从120 ℃以15 ℃ /min程序升温至300 ℃,并保持2 min ;离子源温度设置为250 ℃。

GC-MS分析完毕后,打开GC-SAW系统开关与气阀,并进行仪器预热。SAW传感器,毛细管,六通阀与进样口的温度分别设置为30 ℃、40 ℃、165 ℃、200 ℃。毛细管的升温速率为10 ℃ /s,升温时间为3 s。设置完毕,等待仪器预热完成后,进样口保持空抽直至GC-SAW检测结果的基线消失。将泰德拉(Tedlar)样品袋中的气体,置于进样口,进行气体分析。

单个浓度的丙泊酚样品,使用GC-MS分析3 次,使用GC-SAW分析5 次。

1.3 临床监测丙泊酚

1.3.1 实验准备

本临床实验是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协助下完成,在实验准备室内,打开GC-SAW系统电源与气阀,并进行预热。确认系统软硬件连接完毕,按照丙泊酚标准气体标定实验中的参数对系统进行设置。预热完毕后,系统空抽3 次,观察检测结果基线是否平稳。准备工作完成后,将载有GC-SAW系统的推车推入手术室。

1.3.2 实验过程

临床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实验过程,见图2。将GCSAW系统的进样口与呼吸机的出气管相连。采集麻醉状态下病人的呼出气体进行分析,设置抽气采样周期为90 s。整个实验过程持续约150 min,对呼出气中丙泊酚的含量进行监测,与TCI结果进行比对。在实验的过程中,连续抽取患者血液(单次1 m L),并编号记录采血时间。在采气实验结束后,使用GC-SAW系统测血液样品的顶空响应,与呼出气响应进行比对。

2 结果

2.1 GC-SAW标定结果

图3 显示了GC-SAW标定实验的结果,通过配气仪配制了5 种标准浓度的气体(0.4、0.5、1.0、2.0、4.0 nmol/L),使用GC-MS对其进行分析。

图3(a) 是GC-SAW系统对标准浓度气体进行检测的结果,丙泊酚的出峰时间大致在7 s左右,且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峰高不断增高,峰面积不断增大。由此可见,本GCSAW系统可准确用于丙泊酚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SAW传感器响应与丙泊酚浓度的标定公式为:C=3.4X-0.5675,其中,C为丙泊酚气体浓度,单位nmol/L ;X为SAW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值,单位为k Hz。

2.2 临床监测丙泊酚血药浓度及呼气浓度与TCI对比

图4 为GC-SAW系统临床监测丙泊酚的监测结果。

参考患者的体重,以2 mg/kg的药量给病患注射丙泊酚,可看到丙泊酚的血药浓度与呼出气中丙泊酚的浓度存在明显的上升,约在2 min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达到峰值为3 min),随后浓度逐渐下降。实验进行到33 min时,以2 µg/m L为目标值进行TCI靶控,可见血药浓度与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重新上升;在实验进行到第82 min,停止丙泊酚用药,血药浓度逐渐下降,随后,呼出气浓度也逐渐下降;在呼出气浓度下降的同时,记录了TCI通过模型计算显示的丙泊酚血药浓度值,并进行拟合。

比较图4 中蓝线与红线可以发现,丙泊酚在呼出气中的浓度与其血药浓度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这也证明了可通过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的浓度来推断患者在静脉麻醉过程中的血药浓度。同时,图中蓝线在变化趋势上比红线存在明显的滞后,这是由于静脉麻醉药物首先进入血液,经过肺部代谢之后才会从呼出气中排出。

对图中蓝线的后半段与绿线进行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丙泊酚的呼出气浓度与TCI靶控输注结果存在强相关性(R2=0.9787)。同时,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的下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TCI的计算结果为台阶式下降。显然,通过呼出气检测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更为精确与可靠。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声表面波传感器联用的麻醉药物丙泊酚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相比于传统的GC-MS、IMR-MS、MCC-IMS等设备,本系统具有便携性好、快速、无创、可实时在线监测等优势。通过丙泊酚的临床监测实验表明,本系统的监测结果与现有临床标准具有强相关性(R2=0.9787),可用于临床连续、无创监测麻醉药物丙泊酚。

参考文献

[1]焦士林.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15(1):34-35.

[2]Guarracino F,Lapolla F,Cariello C,et al.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J].Minerva Anestesiol,2005,71(6):335-337.

[3]Harrison G,Critchley AD,Mayhew CA,et al.Real time breath monitoring of propofol and its volatile metabolites during surgery using a novel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a feasibility study[J].Br J Anaesth,2003,91(6):797-799.

[4]Miekisch W,Fuchs P,Kamysek S,et al.Assessment of propofol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breath and blood by means of HSSPME–GC–MS[J].Clin Chim Acta,2008,395(1):32-37.

[5]Perl T,Carstens E,Hirn A,et al.Determination of serum propofol concentrations by breath analysis using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J].Br J Anaesth,2009,103(6):822-827.

[6]Kreuder AE,Buchinger H,Kreuer S,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ropofol in human breath of patients undergoing anesthesia[J].Int J Ion Mobili Spec,2011,14(4):167-175.

[7]张轩朗,邹莹畅,张希,等.直热式毛细管柱升温系统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3,26(7):912-916.

[8]温伟南.不同喉罩和气管插管在腹部腔镜手术麻醉通气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6):123-126.

血药谷浓度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运用万古霉素治疗且进行了血药浓度检测的130例患者,其中男95例,女35例;年龄14~85岁;均符合以下标准:(1)经过临床检测证明确实存在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肺部、腹腔等方面的感染;(2)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疗程在5d以上,并且进行了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排除的标准:(1)在入院72h内接受过如去甲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药物全身抗菌治疗超过24h的患者;(2)接受万古霉素治疗不满5d的患者;(3)孕期或者哺乳期妇女;(4)没有临床感染评价指标,不能够进行疗效评判的患者。

入组患者开始用药剂量由医生统一制定,对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进行检测后再根据相应的结果对其药物使用量进行调整。一般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浓度为10~15mg/L,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患者,万古霉素使用浓度可以达到15~20mg/L,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1.2血样采集与血药浓度检测在患者接受了至少四个剂量的万古霉素静脉滴注后,在下一剂万古霉素使用前30min内采血样3ml检测血药谷浓度,在该剂万古霉素使用后的30~60min内采取血样检测峰浓度。如果有需要复测的患者,应该在至少又使用了两剂万古霉素后才再次采取血样检测。对血药浓度检测的方法是荧光偏振免疫法,使用的检测仪器为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每测一次的样品随行质控不能低于5%。

1.3疗效评价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用药后的血常规、病情复发情况等对疗效进行评价,且分为以下几个评判等级。(1)显效: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正常,伤口愈合情况好;(2)进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完全恢复,伤口愈合速度较慢;(3)无效: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恢复正常且有恶化征兆,采用其他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

2结果

2.1不同血药谷浓度的临床疗效130例患者平均血药谷浓度为(9.12±2.40)mg/L,血药谷浓度<10mg/L的显效率为71.64%,进步率为23.87%;血药谷浓度在10~20mg/L的显效率为76.19%,进步率为14.29%;血药谷浓度>20mg/L的显效率为85.72%,进步率4.76%。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0.0 mg/L时60岁以下患者占55.22%(37/67),血药浓度10~20mg/L时60岁以上患者占54.76%(23/42),血药浓度>20mg/L时60岁以上患者占85.71%(18/21)。见表2。

3讨论

万古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阻碍细菌DNA/RNA的合成,以杀死细菌。万古霉素主要应用于MRSA感染,且显示出了良好疗效。但是其用量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也无标准使用剂量,即使是同样的年龄不同的体质用量也存在差异[4]。因此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对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用药剂量予以指导,从而避免万古霉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3.1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的必要性通过表1可知,在本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感染的130例患者中,血药谷浓度<10mg/L的占51.54%,患者万古霉素剂量使用过小应该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偏低的一个原因。研究表示,万古霉素的剂量使用过小,血药谷浓度偏低容易失去其效用,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但血药谷浓度过大也不行,由于万古霉素是经由肾脏系统运输的,当血药谷浓度>20mg/L时,就会对肾脏造成极大地危害[5]。患者血药谷浓度在10~20mg/L比较适宜,能有效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也不致对患者肾脏造成损伤。故应对患者的血药谷浓度予以密切监测,避免患者体内细菌产生耐药性或患者肾脏受到损伤。从表1中可得知在使用万古霉素后,75.38%的患者治疗显效,显效的患者中,血药谷浓度越高,显效的比例就越高。虽然当血药谷浓度>20mg/L时治疗效用最好,但与此同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根据万古霉素建议用量患者血药谷浓度不应该超过20mg/L,在进行临床治疗时,最好也控制使用剂量,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6]。

万古霉素在进入人体后,t1/2为4~6h,静脉注射时药物几乎完全通过肾脏排泄,这就对患者肾功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和身体已经衰弱的老人来说,肾功能的不完善会导致药物代谢周期变长,可延长至7.5~9.0d,体内的万古霉素还未排出,新一轮的万古霉素又已经进入人体,容易导致蓄积中毒,尤其是肾毒性。所以对患者血药浓度的密切检测时非常有必要的,保证对患者血药浓度的检测次数,确保患者体内的万古霉素含量不会超过负荷,同时也便于对患者用药剂量的调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7]。

3.2其他方面对万古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影响万古霉素作为一种杀菌剂,在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时,抗菌活力会变得更强,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该种药物一般是作为三线选择用药,对于其适应使用的症状有着明确规定。研究表明,在患者病原学检查分离出的实验菌株中,万古霉素作用于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菌株时,会表现出格外强劲的抗菌活力,这表明了万古霉素在发挥作用时,是具有选择性的。万古霉素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主张用于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的,但是部分专家认为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可以将其作为预防药物[4]。有研究在负压封闭引流关节置入术后为防止感染预先采用了万古霉素,结果并未发生感染[8]。同时,用药疗程不够可能对治疗效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调查的患者中,平均用药时间为(11.0±7.6)d,而有研究表明,当患者严重感染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疗程可达21~28d以上,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感染特别严重的患者也可适当延长疗程,以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万古霉素的杀菌效用和是否增大药量并没有什么关系,随意增大药量还可能加大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其效用主要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有关。根据文献表明,随血药浓度的变化使用DREM公式来调整用药剂量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传统的用药剂量后检测患者血药浓度,发现患者血药浓度与正常浓度发生偏离时,即可采用该方法进行调整,改变用药剂量,就能取得较好成效[9]。

在临床诊治中,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如有部分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也比较低下又加上高龄,虽然单用或者联用万古霉素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对患者本身的伤害也比较大。并且在联合用药中,尤其是与喹诺酮类、氟康唑等药物连用时更容易增加引发肾毒性的概率。因此对万古霉素的应用应该慎之又慎,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用药时更应该注意[10]。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该控制好采集血样的时间,随意采血或者没有准确记录采取标本时间都是不具有临床意义的,并且还可能因此导致错误的结论,对患者的治疗起到负面作用。检测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时间应保证在多次给药达到稳定的浓度时,这时候采取的血样才会比较准确,否则都会导致结果偏低。

总之,因为万古霉素的使用效果与患者个人的体质等方面关系较大,且万古霉素的使用用量较窄,很容易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效果变差,因此在使用万古霉素前应注意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并针对患者本身的体质等方面做出用药处理。在使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应密切检测患者血药浓度的变化,根据患者的症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用药的抗菌活力达不到最低要求值或过量引起不良事件。同时,也可联用药物,让治疗的效果达到更佳。

参考文献

[1]张慧芳,汤荣,舒文,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万古霉素治疗血流感染6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2):149-154.

[2]郭志磊,范捷,于洋.固相萃取-HPLC测定人血清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浓度及其与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结果的比较[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12(4):478-482.

[3]黄进,宋青,张华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清万古霉素浓度的比较[J].空军医学杂志,2013,13(4):209-211.

[4]高稚婷,张锋英,王雷鸣,等.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2(6):526-531.

[5]郭志磊,范捷.固相萃取和蛋白沉淀法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中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9):745-747.

[6]董富祥,马爱玲,秦玉花.自制万古霉素质控血清用于血药浓度监测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2):2252-2253.

[7]莫泽珣,陈蕊,肖飞,等.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老年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3):3857-3860.

[8]范捷,郭志磊.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184-185.

[9]崔艳丽,武峰.HPLC法同时快速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0):920-922.

血药谷浓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均为2009年4月以来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病患者。男性35例, 女性21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为 (41.51±15.21) 岁;慢性肝炎50例。正常对照组46例。全部肝病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召开的全国肝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检测方法采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和NH-WII血氨测试片, 严格按照血氨分析仪及血氨测试片的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采用表示。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血氨水平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0.01。

2.2

在56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并发肝昏迷患者 (22例) , 血氨含量278.7±95.6, 明显高于未并发肝昏迷患者 (34例) 148.5±65.8 (P<0.01) 见表2。

注:***与未并发肝昏迷患者比较, P<0.01。

2.3 血氨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见表3。在56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血清TBil>340umol/L 24例, PTA<30%26例ALB<30g/L 31例, 将血氨水平升高 (>150umol/L) 29例, 在各组中所占比例与对应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χ2=6.10, P<0.01;**χ2=12.2, P<0.005;***χ2=10.3, P<0.005。

2.4 相关性分析

血氨结果与TBil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5, 与PTA、ALB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0.548。

2.5 与预后的关系

本组重症肝炎, 死亡29例, 存活27例, 血氨浓度分别为 (295.6±82.6) umol/L, (174.0±95.6) umol/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氨对于人体是一种有害的物质.它主要的代谢场所在肝脏, 正常人血内有少量游离氨存在, 肝脏能将氨通过鸟氨酸循环的特殊酶系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等) 合成尿素, 再经过肾脏排出, 因此正常人血氨含量较低,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解毒, 同时在此过程中消耗了CO2, 故在维持酸碱平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当肝脏严重病变时.尤其在重症肝炎时, 由于三磷酸腺苷 (ATP) 供应不足, 鸟氨酸循环发生障碍, 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 氨的清除减少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降低.肝脏合成和维持脑代谢功能的物质减少.而来源于肠道和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不能被肝脏有效的解毒和清除.从而导致体内血氨的升高, 引起肝性脑病.据报道90%肝性脑病与血氨升高有关[3]。本组资料显示重型肝炎组血氨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 (P<0.01) , 同时观察慢性肝炎组血氨浓度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1) , 考虑慢性肝炎患者肝炎处于活动期时, 肝脏合成尿素的能力受到影响, 导致血氨较正常人高。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未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 其变化随肝细胞损伤程度加重而增加, 死亡者达到最高水平。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血氨浓度检测在判断重型肝炎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TBil, PTA、ALB是反映肝脏合成、再生、储备功能以及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指标[4]。氨水平与TBil呈正相关, 与PTA、ALB呈负相关, 表明血氨与肝脏代谢合成以及肝脏损害程度相一致, 也是反映肝脏功能一个重要指标。

血氨浓度在重症肝炎中显著升, 同时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未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 提示血氨浓度升高是严重肝病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预测性指标。因此, 本研究在对临床上预防、治疗肝性脑病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检测56例重型肝炎患者, 50例慢性肝炎患者, 及46名正常人的血样本中的血氨水平, 并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 (TBil) 、凝血酶原活动 (PTA) 、白蛋白 (ALB) 。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 (P<O.01) ;慢性肝炎患者血氨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合并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较无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氨水平高 (P<0.01) 血氨水平和肝脏病损的程度呈明显相关。结论 血氨的浓度变化在对重症肝炎、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氨,重型肝炎,肝性脑病,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

[2]骆抗先, 编著.F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37, 459

血药谷浓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5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30例肺炎患儿均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表现,符合重症肺炎的定义[3]。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1~124个月,平均(13.33±23.74)个月;身高49~148 cm,平均(67.53±19.80)cm;体重3~31 kg,平均(7.85±5.17)kg。涉及病例经用其他抗生素治疗均5 d以上(含5 d),体征无明显好转,病原学培养证实主要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MRSE及其他MRCNS)感染,药敏试验对万古霉素敏感,符合用药指征。

1.2 给药方法和血样采集

万古霉素(美国礼来公司,500 mg/瓶),给药剂量按药品说明书或结合血药浓度值调整而定,平均(38.67±5.18)mg/(kg·d),分3次,每次持续1 h静脉泵入。于给药后60 min和下次给药前各取静脉血3 ml,分别记为峰浓度和谷浓度血样标本[4],分离血清保存。

1.3 生化指标测定

于万古霉素给药前取患儿静脉血,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进行生化实验室检查得到检验值,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

1.4 血药浓度测定

取血清样品0.5 ml加入试管,加入20%偏磷酸溶液0.1 ml,混匀,再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20μl进样,应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以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10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 H 8.5~9.5),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36nm。万古霉素在2.0~14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万古霉素低、中、高(3.6、29.1、58.2 mg/L)3种浓度的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9.9%、103.0%和99.8%,日内及日间RSD均<2.5%。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回归分析考察数据间的线性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药浓度分布情况

文献报道,为保证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浓度,应保持万古霉素血药峰浓度在25~35 mg/L或谷浓度在8~12 mg/L[1]。30例患儿用药后,万古霉素平均血药峰浓度为(22.06±14.53)mg/L(变异系数CV=65.87%),平均谷浓度为(9.90±8.66)mg/L(变异系数CV=87.47%),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进一步以血药谷浓度值(C谷)为因变量,血药峰浓度值(C峰)为自变量,采用SPSS 13.0软件作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药谷浓度与峰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方程为C谷=0.439C峰+0.218(r=0.736,P=0.000)。

2.2 血药浓度影响因素考察

2.2.1 给药剂量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Bivariate Correlations分析,分别考察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均无显著相关(r=0.185,P=0.328;r=0.147,P=0.438)。

2.2.2 个体差异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分别以万古霉素单位剂量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C/D)为因变量,患儿年龄、身高、体重、各生化指标值(表2)为自变量,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结果表明C/D值与患儿年龄、身高、体重和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P>0.05)。

3 讨论

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0例重症肺炎患儿滴注万古霉素过后,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都分别很难达到文献[1]推荐的治疗窗范围,且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5.87%和87.47%,说明万古霉素的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给药,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必须借助血药浓度监测来实施精细调控。另外,文献报道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10 mg/L是肾毒性发生率上升的危险因素之一[5]。统计中发现,有9例(30%)患儿谷浓度>10 mg/L,虽未发现明显肾毒性,但远期损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由本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峰浓度与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可以通过峰浓度大致预测谷浓度情况,但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条件的单位最好将峰浓度与谷浓度都纳入监测范围。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医师普遍担心万古霉素用量过大使患儿出现药源性损害,经验给药剂量偏小,造成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都普遍低于治疗浓度范围,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必不可少。

由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血药峰浓度还是谷浓度,与给药剂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与文献报道相似[6]。因此,通过给药剂量来预测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凭经验来调整给药剂量很难达到目标浓度范围,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同时,万古霉素在重症肺炎患儿体内的代谢情况复杂,常规生理指标如年龄、身高、体重和各项生化检验值均无法预测其代谢情况。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对于药物体内代谢的预测比较粗略;另一方面,重症肺炎患儿体内生理条件变化较剧烈,通过给药前的各项生化检验值也很难预测药物后期代谢排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万古霉素治疗的安全有效,只有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的手段来准确把握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并调整剂量。

综上所述,万古霉素在重症肺炎患儿体内代谢的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且不确定,临床治疗中必须依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适时指导调整药物剂量,才能真正保证其应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24-1027.

[2]张弨,翟所迪,刘芳.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4):329-333.

[3]胡亚美,江载芬.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5.

[4]Boh LE.药学临床实践指南[M].陆进,常明,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23-224.

[5]Rybak MJ,Albrecht LM,Boike SC,et al.Nephrotoxicity of vancomycin,alone and with an aminoglucoside[J].Antimicrob Chemother,1990,25(4):679.

【血药谷浓度】推荐阅读:

乙酸浓度05-13

监测浓度05-15

安全浓度05-30

浓度监控06-16

浓度变化07-24

糖精浓度07-25

理论浓度09-06

瓦斯浓度测量07-21

钠离子浓度05-22

Cl-浓度05-30

上一篇:现实需求下一篇: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