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剔除术

2024-09-21

瘤剔除术(精选7篇)

瘤剔除术 篇1

卵巢成熟畸胎瘤是发病率仅次于上皮性肿瘤的一种卵巢生殖性肿瘤,恶变率约为2%~4%,体积较大的畸胎瘤破裂风险较高,故临床一般采取剖腹手术治疗,但针对体积较小、界限清晰且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畸胎瘤,采取经腹腔镜剔除术有望发挥其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1]。鉴于该病好发于幼女及年轻妇女的特点,减少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2]。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中,囊肿剔除后残床的出血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而腹腔镜手术导致医生无法实施徒手盆腔止血操作,因此,如何在有效止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所在[3]。本文就镜下缝合与双极电凝缝合的止血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对照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4]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各39例。缝合组年龄24~39岁,平均(32.94±5.15)岁,平均肿瘤最大径(5.09±0.55)cm;电凝组年龄25~37岁,平均(3215±5.08)岁,平均肿瘤最大径(5.13±0.61)cm。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单侧发病,无第二诊断,肿瘤性质为良性,术后无须应用激素治疗;2)年龄20~40岁,月经正常;3)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全子宫切除或卵巢手术史;2)有内分泌疾病或激素治疗史;3)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治疗。取头低臀高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建立11~13mm Hg气腹,常规置腹腔镜,以钝锐结合手法,剔除畸胎瘤,而后按照患者组别实施卵巢残床止血。缝合组:使用2-0可吸收线于卵巢创面低端进针,勾底缝合,重塑卵巢形态;电凝组:使用VP-35W等离子双极电凝头(日本Olympus公司)行双极电凝止血,无需对残余卵巢进行缝合操作[5]。止血过程中注意清洗,见创面自然卷曲即可,避免大面积电凝对卵巢组织造成的损伤[5]。手术操作均由我院同一医生完成。

2.2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抽取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月经周期第2~4 d静脉血,对其血清雌二酮(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变化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试剂盒均购自郑州安图科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卵巢储备功能判断标准[6]:降低:FSH>15 IU/L,或E2>293 pmol/L,或FSH/LH>3.6;衰竭:FSH>40 IU/L。观察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月经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情况。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健侧窦卵泡数、搏动指数(PI)、基质血流收缩和舒张比值(S/D)及阻力指数(RI)差异[7]。

2.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手术指标

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2 激素水平变化

2组患者术后6个月LH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组患者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缝合组比较,#P<0.05

3.3 超声检查结果变化

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窦卵泡数显著低于健侧,电凝组患侧窦卵泡数亦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健侧比较,*P<0.05;与缝合组比较,#P<0.05

3.4 月经变化

电凝组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讨论

卵巢成熟畸胎瘤首选手术剔除,手术导致的手术性去势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具有生育意愿的患者而言,在尽可能保留正常卵巢组织的同时,还应注重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8]。

卵巢储备功能包括卵巢内留存卵泡的数量及质量。年龄、肿瘤直径、操作方法及术中止血方式等对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均可造成影响[9]。为探究两种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年龄、肿瘤直径相仿的患者,并保证手术操作由同一医师完成,意在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手术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双极电凝有着更好的止血效果,且较镜下缝合止血操作更为简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术所需时间得以缩短。但在激素水平的变化中,我们发现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缝合组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与张军等[10]研究结果相同。FSH是一种由垂体促性腺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受下丘脑及卵巢分泌激素的正负反馈调节,并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变化,是早期判断卵巢储备能力的标志信号之一,FSH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可导致不排卵[11]。E2是血清中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的重要物质,其水平亦可随月经周期出现较大波动,故月经周期第2~3 d时检测血清E2水平,方可有效反映卵巢储备功能[12]。本研究电凝组患者出现FSH升高、E2降低,但参照临床标准判断,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本研究随访时间有限,未能对这一情况进一步探讨,有待今后大样本长期随访进行明确。

卵泡的质量和数量是维持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13]。女性生育期内仅有400~500个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排卵,故窦卵泡的减少不仅会导致FSH上升,还可导致卵巢内分泌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14]。在本次研究中,电凝组患者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提示其卵巢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表明双极电凝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有限。究其原因,考虑与电凝止血过程中反复烧灼操作对残留卵巢皮质、卵巢功能造成了破坏有关[15],而这一破坏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的止血过程中,我们建议选取镜下缝合止血方式,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双极电凝能够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对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不适合年轻女性尤其是具有强烈生育意愿女性患者的治疗。在今后的治疗中,建议以镜下缝合止血作为首选方式,以减轻机体激素水平变化,降低卵巢储备功能受到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中缝合和电凝两种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各39例。均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并分别应用镜下缝合、双极电凝进行创面止血。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卵巢储备功能变化。结果: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缝合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LH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窦卵泡数显著低于健侧,电凝组患侧窦卵泡数亦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电凝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腹腔镜,成熟畸胎瘤剔除术,止血,卵巢储备功能

瘤剔除术 篇2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瘤体血运止血带阻断法,垂体后叶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预后良好等特点, 临床上多以月经周期紊乱、腹痛为主要症状, 若未及时有效治疗, 亦会引发不孕症。腹腔镜子宫记录剔除术 (LM) 的引入, 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却因降低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美观性, 而广受好评[1]。术中和术后出血目前仍是制约LM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体积较大、嵌入基层位置较深和数目较多的肌瘤, 其术中大出血和中转开腹的概率也较高[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011年行行腹腔镜止血带法阻断瘤体血运剔除子宫肌瘤剔的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 平均年龄 (33.8±4.2) 岁, 肌瘤平均直径 (4.3±1.2) cm, 其中单发肌瘤21例, 多发肌瘤17例;另选取同期30例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35.1±3.8) 岁, 肌瘤平均直径 (4.6±0.9) cm, 其中单发肌瘤19例, 多发肌瘤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目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选标准: (1) 经症状、妇科、B超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并排除粘膜下肌瘤; (2) 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3) 经宫颈检查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4) 排除心、肝和肾脏严重病变患者; (5) 经患者本人和家属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全麻后取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 常规建立CO2气腹 (14~15mmHg) , 经脐孔切口进入腹腔, 下腹部开2~3个操作孔, 置入腹腔镜和器械, 探查子宫和双侧附件, 以单极电钩切开浆膜层分离浆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则选择在肌瘤最突出部位横切口电凝切开子宫肌层。钝性分离肌瘤假包膜, 以1号可吸收线8字形间断缝合子宫浆肌层创面[3]。

观察组患者术中接受止血带法阻断瘤体血运:以单极电钩牵引1号可吸收线于宫峡部水平宫旁双侧阔韧带无血管区环形缠绕一圈后提出腹腔外, 打Roder结并推入腹腔, 行肌瘤剔除术[3]。对照组以穿刺针由子宫肌瘤突起处进针, 注入10U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注射液30mL, 子宫局部或瘤体变白后剔除肌瘤。

1.3 指标观察

术中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监测, 术后随访1年, 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B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和复发情况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以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平均年龄、肌瘤直径、浆膜下肌瘤数和肌壁间肌瘤数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1。

2.2 术中和术后情况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两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2。

2.3 术后随访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在随访时间、肌瘤复发和月经改善、不良反应和中转开腹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LM是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经典术式之一, 有创伤小、美观、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但同时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缺少了手的触觉, 对不可视的壁间肌瘤的确认困难; (2) 不可视的肌瘤切口选择困难; (3) 缝合后深在部位出血无法通过挤压确认; (4) 术中出血控制困难等[2]。

子宫肌瘤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 瘤体内部血液供应主要是由瘤体蒂部的动脉血管, 无蒂的子宫肌瘤血运来自假包膜, 因此, 切断其血液供应是避免LM术中出血的最为有效的理想方案[4]。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瘤体根部注射药物如缩宫素、垂体后叶素等使瘤体收缩已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 但效果较差, 也有采用对瘤体动脉反复电凝封闭血管的方法, 虽可起到止血的目的, 但易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或伤及脏器[2]。止血带法阻断瘤体血运是以可吸收的1号线对瘤体根部行线圈套扎, 与传统的橡皮止血带法相似, 能快速有效的起到以阻断其血液供应的目的, 使子宫肌层缺血变软, 从而减小镜下缝合操作难度,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3]。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两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在肌瘤复发和月经改善、不良反应和中转开腹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国内研究结论相同[3,5]。提示止血带法不但阻断瘤体血运, 而且对子宫动脉上行支也起到了阻断作用, 降低了搏动性出血, 使术中视野清晰, 提高了缝合的精确性,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吸收线的使用不但稳固的起到了套扎的作用, 而且不易滑脱损伤其他组织的损伤。

总之, 瘤体血运止血带阻断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应用效果明显, 操作难度低, 安全性高, 易于掌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Berger U, Altgassen C, Kuss S, et al.Patients'satisfaction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J Psychosom Obstet Gynaeeol, 2006, 27 (4) :225-230.

[2]王煜, 姚嘉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制约因素的实验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0, 12 (3) :138-143.

[3]董轶美.瘤体血运止血带阻断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51 (34) :83-84.

[4]王慈英, 万玉珍.线圈套扎法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2) :241-242.

瘤剔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接受外科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 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显示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术中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 已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2]。观察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对照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适当抬高患者臀部, 便于置入举宫器, 采用四孔法, 脐孔上/下缘处作1 cm切口、麦氏点水平左、右旁侧7 cm处作0.5 cm纵形小切口, 脐孔左旁5 cm、下2 cm处作1 cm小切口, 置入腹腔镜和3个套管放置, 穿刺气腹针完成后建立人工气腹, 探查腹腔内器官情况, 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时数量, 按肿瘤情况作分离、电凝及切割。肿瘤全部剔除后, 检查切面止血是否彻底, 再缝合关闭肿瘤腔, 注意避免留下死腔。生理盐水作腹腔冲洗后, 关闭缝合腹壁切口。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常规作腹部纵形切口, 探查腹腔情况, 分离瘤体并剔除, 缝合关闭瘤腔, 逐层缝合关闭腹腔[3]。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时间。术后, 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手术时间 (75.65±14.52) min长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监测

两组均未出现脏器损伤、电灼伤等术中损伤。观察组, 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脂肪液化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2/30) ;对照组, 切口脂肪液化2例, 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感染1例, 皮下积液1例, 术后并发症率为16.67% (5/30)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腹腔镜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 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 该术式对患者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及结构影响较小, 可基本保持盆底解剖结构, 对于患者保留子宫或术后妊娠较为有利[4]。当前, 较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文献报道, 该术式安全性更好,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医源性损伤大大降低, 出血量可控制在150 m L内, 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 术后排气时间可缩短至15~25 h, 多可以实现术后24 h内排气, 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4 d[5,6]。该次研究也发现,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 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知腹腔镜下术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段、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与上述文献研究一致。同时, 观察患者术后发现,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可知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风险较低, 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7]。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 应注意针对肿瘤位置, 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浆膜下肌瘤, 直接采用电凝切断瘤体, 并电凝止血;肌壁间肌瘤/宽蒂浆膜下肌瘤者, 先肌注缩宫素20 U+生理盐水20 m L, 便于后续止血, 然后同时电凝及作钝性分离, 分离出肿瘤后电凝切断, 小肿瘤直接从切口处取出, 较大肿瘤, 需使用粉碎器旋切后再取出。当前, 部分研究报道认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时间多在70 min以上, 部分肿瘤较多、病情严重者, 可达到100~120 min, 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需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8]。但是, 该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5.65±14.52) min, 而对照组为 (62.32±16.25) min, 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手术时间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 可知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未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安全性相对可靠, 综合其他优势, 评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优势性相对明显。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在术中出血控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风险方面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惠英.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3) :381-383.

[2]陆宏, 刘佳, 王晓彬,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12) :102-106, 111.

[3]简江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9) :4257-4258.

[4]王瑞敏, 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4, 4 (7) :852-853.

[5]韦奇秀.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 2014 (9) :1418-1421.

[6]吴海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24) :11-12.

[7]王双双, 黄伟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6, 36 (4) :99-100.

瘤剔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8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4.3±7.5)岁,已婚67例,未婚13例,肌瘤分布:肌壁间肌瘤39例,浆膜下肌瘤21例,粘膜下肌瘤12例,混合型肌瘤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对照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组各40例,2组患者的年龄、婚史、肌瘤分布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膀胱结石位。术中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则先将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切开,然后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钳夹该部位的子宫壁,切开并将肌瘤剔除;若肌瘤位于子宫后壁,则先将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切开,再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钳夹该部位的子宫壁,切开并将肌瘤剔除。子宫肌瘤体积较大(子宫体积>3个月孕周)者,同时将子宫前、后穹窿切开,显露肌瘤后,纵向切开肌壁后将肌瘤剔除,缝合并闭合瘤腔,将子宫还纳入腹腔[2]。

1.2.2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腹横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及复发情况。

1.3 疗效标准[1]

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肌瘤缩小1/2以上,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下降2/3;有效:肌瘤缩小l/3,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2/3;无效:肌瘤未见明显缩小,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应用经阴道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随访4~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目前主要有经阴道、经腹及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等多种术式。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部瘢痕大,影响美观且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而腹腔镜手术费用高,设备昂贵,镜下缝合技术难度大,限制了手术的开展。而近年来经阴道行肌瘤剔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子宫肌瘤的治疗更加符合微创概念。

本研究中我院对经腹肌瘤剔除术和经阴道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应用经阴道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随访4~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经阴道肌瘤剔除术手术操作对腹腔影响小,术中可以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具体选择切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或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创伤小,出血少,进而有效减少了出血量,减少了住院天数[3,4]。

综上,与经腹肌瘤剔除术相比,阴式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2.

[2]刘红秀.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43.

[3]张玉琴.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90~91.

瘤剔除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对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30~42岁, 平均 (36.71±1.32) 岁, 肌瘤数目平均为 (2.51±0.74) 个;肌瘤的直径平均为 (4.68±0.56) cm;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45岁, 平均 (35.82±1.74) 岁;肌瘤数目平均为 (2.42±0.53) 个;肌瘤的直径平均为 (4.72±0.53) cm。两组患者均为产妇, 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P>0.05) 。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医护人员按照常规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在患者的脐孔气腹中置入腹腔镜, 在患者下腹部的两侧分别穿刺作器械的操作孔, 用肌瘤钻为牵引, 进一步离出肌瘤, 用电凝止血, 然后用乔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进而关闭瘤腔, 待切口出无出血时, 用粉碎机将肌瘤粉碎;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均在腰部麻醉下完成手术,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肌瘤部位选择阴道穹隆切口,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前壁肌瘤一般采用横切口, 后壁肌瘤一般采取阴道后穹隆横切口, 医护人员在确定患者的肌瘤位置和大小后, 采取适当的切除方式, 在患者的肌瘤周围注射一定量的缩宫素, 将患者的子宫肌瘤包膜切开, 进而将肌瘤进一步剔除。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肠道排气时间, 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用 (±s) 来表示, 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8.3360、8.6044、9.7516、2.4379, 均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4.8051、5.2066, 均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方式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腹腔镜下以及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且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5]。本文对阴道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以期为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研究表明[6,7], 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上经阴道和腹腔镜下两种手术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经腹腔镜手术相对更具优势, 经腹腔镜可在直视下对患者进行手术, 能够很好的清除患者的子宫肌瘤, 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隐匿的肌瘤也具有良好的剔除效果, 且手术时间相对来说更短, 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小, 整体效果相对更明显[8]。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 相对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而言, 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切除, 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也显著缩短 (均P<0.01) 。另外, 对采用腹腔镜和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低于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可见, 腹腔镜下对子宫肌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的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疗效显著, 缩短了手术时间短, 降低了术中出血量,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加快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对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3例,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肠道排气时间, 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8.3360、8.6044、9.7516、2.4379,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4.8051、5.2066, 均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确切,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阴道,腹腔镜,剔除术

参考文献

[1]赵清亮.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 2011, 31 (6) :88-89.

[2]文静, 唐超群.腹腔镜与经阴道于官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4) :149-151.

[3]苏凤丽.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1) :867-868.

[4]黄志刚, 李静, 王少芳, 等.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12例临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21) :1642-1643.

[5]刘小乐, 范涛, 陈春莹, 等.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32 (11) :1444-1445.

[6]黄小琴.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4 (35) :89-90.

[7]Matsuoka S, Kikuchi I, Kitade M, et al.Strategy for laparoscopic cervical myom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0, 17 (3) :301-305.

瘤剔除术 篇6

关键词:LM,TM,子宫肌瘤,应用效果,对比观察

虽然LM不适于肌瘤个数较多 (3个以上) 、瘤体较大患者的手术治疗, 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但LM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1]。该研究对我院收治的90例子宫肌瘤适应证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 分别采用LM、TM术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参数和预后情况, 旨在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间我院妇科共收治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分组对象, 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术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行对比研究, 对照组50例采取TM术式治疗, 该研究患者年龄21~53岁, 平均 (37.6±3.5) 岁, 肌瘤总数为62个, 肌瘤直径在2~8 cm, 平均 (5.2±0.9) cm;观察组40例采取LM术式治疗, 患者年龄22~54岁, 平均 (38.1±3.8) 岁, 肌瘤总数为53个, 肌瘤直径在3~7 cm, 平均 (5.0±0.4) cm。两组间的肌瘤分布情况、患者年龄、肌瘤大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在术前进行腹部B超检查以观察、定位肌瘤病灶, 并在术后接受置入导尿管、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等常规护理, 并进行相关功能的康复性训练。对照组:该组患者在术前应予以硬膜外麻醉, 并按照常规的开腹剔除术要求依次进行腹中切口、肌瘤探查、阻断血供、剔除病灶、缝合关腹等操作、处理, 注意在手术过程中尽量保留子宫功能、避免伤及输尿管、膀胱、附件、肌壁、韧带等组织, 在术中发生出血时应立即用无菌纱布实施止血处理[2]。观察组:实施插管全麻后, 取膀胱截石位并调整患者的臀部处于高位, 以充分暴露会阴部和子宫颈、方便手术操作, 在患者脐孔上约10mm作微创口置入腹腔镜镜头, 并在麦氏点左右方开两孔置入套管, 在操作者的控制调节下,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并在镜下视野中仔细观察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 对位于浆膜下的肌瘤实施电切, 并滴加宫缩素防止出血, 同时对肌瘤切除创面实施电凝止血并阻断子宫血供;对位于肌壁的子宫肌瘤, 则对远离肌壁的肌瘤组织电横切, 同时钩开包膜、用医用钳钝性剥离并取出内部瘤体;对于体积较大的瘤体 (直径在6 cm以上) 则应先将肌瘤粉碎后取出肌瘤碎块, 肌瘤剔除完成后缝合创口。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病灶剔除的充分性、彻底性, 同时还应注意不能伤及子宫内壁、输尿管、膀胱等组织, 以防止术后出血和并发症发生[3,4]。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病情恢复速度、预后效果进行评价, 治愈:术后5 d内患者的相关症状基本消失、B超检查提示肌瘤完全清除, 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无复发、并发症出现;显效:术后10 d内患者的相关症状基本消失、B超检查提示肌瘤完全清除;有效:术后10 d内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B超检查表明80%以上的肌瘤被清除;无效:术后10天内患者的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或术后1月内出现复发、并发症情况。复发率与并发症率:在术后3个月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并记录出现并发症和肌瘤复发的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处理, 研究中的手术过程各项参数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并发症率、总有效率、复发率等计数数据以率 (%) 表示, 组间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过程各项参数

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别 (P>0.05) , 而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LM、TM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见表2, 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5.0%、95.0%, 而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则分别为36.0%、80.0%, 组间的临床疗效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2.3 预后情况观察

表3中, 术后3月内, 观察组患者出现出血、输尿管损伤、感染情况分别有1例、0例和1例, 并发症率为5.0%, 本组出现肌瘤复发2例, 复发率为5.0%, 观察组的并发症率、肌瘤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多发的良性肿瘤之一, 该病的病因不确切、症状特异性差, 其病情具有反复性、顽固性, 上述特征也给本病的临床诊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5]。

子宫肌瘤虽为良性肿瘤, 但若不能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随着病情的进展, 也可能转化为恶性肿瘤, 从而对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胁。保守治疗 (性激素药物) 及手术治疗 (肌瘤剔除术) 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 研究显示, 保守治疗的复发率高、疗效不明显, 而手术疗法则能更彻底、充分地剔除肌瘤组织, 并有效预防肌瘤复发, 是一种应用广泛、备受青睐的治疗方案[6,7]。在诸多治疗方法中, TM、LM是两种应用较多的肌瘤剔除术, 该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 观察组的治愈率、总体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的并发症率、复发率也明显更低 (P<0.05) 。分析知, TM应用较早, 且其不受肌瘤大小、数目、位置的限制, 可通过开腹全面观察病灶状况、准确剔除病灶肿瘤, 但由于开腹操作的创面较大, 这也使手术中的出血量更大、感染概率更大, 同时手术过程的视野欠佳、人为操作失误较多, 这也使腹腔内组织、器官更容易受到损伤, 上述原因也使TM术式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应用受到局限[8,9]。LM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 是指在腹腔镜的引导下, 对患者的子宫病变数目、结构、范围进行全面、仔细的探查, 并根据病灶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研究显示, 相比传统的TM术式, LM术式的视野更清晰、创面更小、安全性更高, 同时也具有复发率低、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临床优势, 这也与本研究的结果较为符合[10,11]。

综上所述, LM具有微创、安全、手术彻底、术后康复快、预后良好等优势, 与TM相比疗效更佳,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霞.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3) :190-191.

[2]刘爱敏.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9) :152-152.

[3]裴桂华.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 40 (2) :186-188.

[4]李淑娟.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 10 (2) :72-72.

[5]贾纪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8) :90-91.

[6]陈敏红.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 (2) :235-237.

[7]张黎.7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术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0) :128-129.

[8]唐月玲.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0 (9) :1283-1284.

[9]姚旭阳.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当代医学, 2015, 21 (11) :74-75.

[10]郭尚云, 陈秀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8) :2854-2855.

瘤剔除术 篇7

关键词: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果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肿瘤, 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无明显症状, 少数患者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肿瘤压迫或可触及肿物, 如发生肿瘤蒂转或其他情况可引起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多发于30~40岁中年女性人群, 且以多发性子宫肌瘤最为常见, 可引发盆腔感染、妇科炎症、继发性贫血、不孕或流产及恶性病变,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为探讨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对观察组36例患者行小切口开腹术式,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2例, 年龄26~54岁, 平均年龄 (29.7±3.2) 岁, 病程3个月~7年, 平均病程 (3.4±0.7) 年。子宫肌瘤直径为2.0~7.1cm, 平均 (4.6±1.2) cm;肌壁间肌瘤62例, 浆膜下肌瘤10例;多发肌瘤55例, 单发肌瘤17例。72例患者均经B超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排除子宫颈、内膜恶性病变和手术禁忌证。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对于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行诊刮术。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取仰卧位, 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下腹正中位置纵向切开3.5~5cm小切口, 切口下缘为耻骨上方2cm处。常规进腹探查, 确定肌瘤位置, 最大肌瘤显露于切口下方时, 于子宫肌层和肌瘤交界处注入缩宫素 (10u+生理盐水10m L) , 同时给予缩宫素10u和林格氏液500m L静脉滴注。电刀切开肿瘤假薄膜, 对于肌瘤较大者, 手术钳夹住瘤体, 分离瘤体和假包膜, 将肌瘤剖解成小块, 分次取出。瘤体较小者, 可直接剔除。常规缝合创面, 关闭腹腔, 皮内缝合腹壁切口。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取膀胱截石位, 进行全身麻醉, 适时举宫暴露肌瘤位置。根据肌瘤分布和大小, 脐缘上2~5cm处穿刺并冲入CO2气体, 置入腹腔镜。取头低足高体位, 于患者左右髂脐连线外1/3处各打0.5cm手术操作孔, 左右髂脐连线外2cm和1/3处各打1.0cm操作孔。经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探查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经腹壁与子宫肌层和肌瘤之间连接处注入缩宫素 (10u+生理盐水10m L) , 同时予以缩宫素10u和林格氏液500m L静脉滴注。于肌瘤表面最隆起部位垂直切开肌瘤包膜至瘤体肌核, 抓钳固定瘤核, 分离假包膜, 钝性剥离瘤体。血管较丰富者应用PK电凝进行止血, 肌瘤逐一切除完毕后采用0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创面, 肌瘤位置过深者分两层连续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进行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观察组患者无切口延长病例, 对照组无术中转为开放式手术病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根据发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子宫颈子宫肌瘤[2]。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腹壁创口较大, 术后疼痛较为明显, 易发生盆腔内粘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部创口小, 术后恢复较快, 但受到肌瘤位置、大小、性质、数目等因素的限制, 对多发性子宫肌瘤, 子宫残腔较大者缝闭较为困难, 而且对临床医师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和缝合技术要求较高[3]。

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部切口较小、术中出血较少、手术时间短, 皮内缝合方式避免再次拆线, 不易引起盆腔或腹腔内的粘连, 无需阴道举宫, 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本组研究表明, 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相似, 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克服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手术操作设备、技术及费用的高要求, 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 并能用手指直接触摸, 减少了肌瘤复发和残留的概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建东.喻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26 (13) :85.

[2]苏学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比较[J].中华实验室外科杂志, 2011, 28 (21) :332-332.

上一篇:IT能力下一篇:粤剧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