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地形处理研究

2024-11-16

园林地形处理研究(共3篇)

园林地形处理研究 篇1

一、前言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在园林地形中, 无论是自然的河流湖泊、山地丘陵, 还是小型园林中的池水溪泉、假山土岗, 都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 必要时可进行一定的设计和施工上的艺术处理, 以构成园林绿地内的独特一道风景线。

二、园林绿地地形处理原则

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观, 结合规划的园林绿地范围内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 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 切实做到顺应自然。园林地形是园林的骨架, 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貌。因此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时, 首先要考虑到规划的园林绿地范围内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

规划的园林绿地范围内, 原有地形或平坦或起伏, 有小溪水、有丘陵等, 可能局部符合设计施工要求, 这就应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 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加以利用和改造, 如将溪水改造成园林绿地内的流域系统、将丘陵改造成园林绿地内的自然小山坡, 使之“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地形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处理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 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其中改造地貌, 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常大, 所以设计时更要考虑到财力等条件, 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 高低错落, 疏密起伏, 自由布局, 引造出坡陇坪谷, 矶渚洲岛、溪涧池湾、山峦平台、叠嶂错层、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等。同时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进行全面分析, 并贯彻对原地貌坚持“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的原则, 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若需改造的地貌, 也应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 有利于节约造价。

三、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

首先要考虑因“绿”制宜, 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态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在地形上复核绿地率和大树破坏情况, 尽可能保留或避让或结合于人工地形之中、使树木得以重点保护, 维持原有风貌。对长有古树名木的位置, 就更应保持它们原有的地形标高, 以免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另外, 丰富的园林地貌, 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 从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生长, 因此创新的植物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园林植物有耐荫、喜光、耐湿、耐旱等类型, 根据园林景观需要, 在园林中各自适宜的环境中配置, 或与其它园林素材结合配置, 构成意趣不同的园景。如山体的南坡宜种植喜光树种, 北坡可选择耐荫、耐湿的植物种植;水边及池中可选择耐湿、沼生、水生等植物配置。

四、不同绿地地形处理技巧

1、滨水绿地

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 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常见的园林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 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 可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把路堤做成台阶, 并将其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自然式水体则讲究“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 需要设计者多观察自然水体并加以提炼, 求得神似而非形似, 将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自然水系的效果。为了避免水出无源, 通常将水面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现, 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果是宽阔的水体, 还可创造岛、洲、滩等景观。

2、居住区绿地

城市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线所分隔, 不为城市道路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建设在加快, 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近几年来居住小区建设遍及全国各个城市,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绿化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创造一个优美的花园式居住环境, 是小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居住区绿地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 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 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地要有统一的形式, 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绿化地形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手法进行, 居住小区绿化要把自然景观融于园林式居住小区建设之中, 充分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为使不同性质的活动互不干扰, 可利用地貌的变化来分隔园林空间。在一个高密度的小区中, 可用的绿化空间很小, 那么园林就要充分利用地形, 分割制造出较多空间, 为小区营造出有各种使用功能的空问。

3、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 故有“城市客厅”的美誉。在广场的设计中, 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 以体现崇高、雄伟的意境, 使观者油然而生肃穆感。水景能增强景观的动感, 喷泉地宜高或平, 其位置可高可低, 以仰视体现高大而壮观, 以平视体现平和而亲切。旱地喷泉则宜下沉, 以俯视体现生动而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下降地形处理, 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性文化表演和娱乐休闲的场地。

4、街道绿地园路绿地

街道绿地是街道景观的要素, 为了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除了合理搭配各种植物以外, 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形做成“龟背”状或楔形, 不仅能增强道路的连续性, 方向感, 丰富地面的景观层次, 还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的扩散, 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园路绿地在公园、风景区的道路设计中, 对园路进行地形处理以形成适当的起伏, 或用步道台阶缓冲平坦的路面, 可达到调节游人步伐, 缓解疲劳的作用。园路两边的地势呈起伏状, 既满足了排水, 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缀路面, 如用鹅卵石或碎石拼成图案, 可以从色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 且有助于健身。

五、结语

总之绿地地形处理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 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 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园林地形处理研究 篇2

(1)因地制宜的应用原有的土地地形,尊重原来的地形地貌,尽量少挖土方,保证安全。合理安排地形再塑造,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必须要注意施工过程中和完工后微地形的安全稳固,在土壤堆积和挖方过程中,待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必须小于土壤的自然安息角。后期尽快栽植植物,覆盖斜坡;否则很容易出现滑坡或坍塌的现象。

(3)要注重微地形的美观,结合植物配置,营造流畅、自然、充满野趣的景观,充分体现自然的风貌。

2微地形的植物景观设计要求

在进行微地形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一定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其次和周围环境相适宜,还要注意植株的色彩与高度、花色与花期变化等,使微地形上的植物有丰富的季相变化。

2.1科学性,生态要求

植物的种植首先必须遵循科学性,满足植物生存的生态要求。在设计前要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包括覆土的厚度、当地大致的风向、向阳面和背光面等,才能正确的选择植物种类。如微地形在不同的朝向其环境差异很大,向阳面日照强而干燥,背光面则日照弱而较湿润,因而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不同植物喜光耐阴的习性。只有植物生长良好,所要营造的微地形植物景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2.2与周围环境相适宜不同的绿地形态对微地形的植物景观要求也不一样,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宜,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觉和视角上的抵触。如道路两旁的微地形植物景观,是为了通过微地形的起伏变化打破道路景观整齐划一的感觉,去创造更丰富的景观,美化道路,缓解司机驾驶的疲劳感。这时植物颜色的选择就不宜太复杂,群落以3~4层为宜,以免过于吸引司机的注意力,造成交通事故。

2.3艺术性,丰富的季相变化

微地形景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包括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重视叶色、花期、质感、树形的选择和搭配,随心所欲地栽植,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性。微地形的植物景观应是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使游人感到自然的四季变化,有一种置身大自然的快感。因此,应从不同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景观植物设计,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微地形景观。

3微地形植物选择的原则

可用于微地形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材料很多,无论是草本、乔木、花灌木,还是藤蔓植物,均可作为造景材料,但是必须满足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但由于其特殊立地条件的限制,在选择植物景观设计材料时,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植物

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容易成活。慢生树和速生树合理搭配,前者可以很快成景,后者可以弥补前期不足,保证后期成景效果。也可选择耐瘠薄土壤、病虫害少的植物,这样可以节约管理费用,满足经济适用的原则。

3.2须注重植物的个体美和整体美

园林地形处理研究 篇3

大凡筑园, 必先动土, 或凿水筑山, 或平整场地。园林地形是一定范围内承载水体、道路、植物、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等物体的地面, 是构成园林的骨架。园林微地形一般指在平地中依照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造出的自然起伏、变化不大的地面地貌。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 合理巧妙的微地形利用和处理, 有利于创造出优美、细腻的景观, 加强园林艺术性。本文依据园林微地形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结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践分析园林景观中微地形的设计原则和处理应用, 从居住小区绿地、公共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现况, 讨论园林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 园林微地形的作用

(1) 满足园林景观功能要求。

利用不同的微地形特点, 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符合不同功能要求的场地、景观。例如下沉式音乐广场需要平坦, 利用地形作活动空间场地, 就要求有一定大小的平地和外面围以适当的地形。

(2) 组织园林空间, 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例如在安静游览空间中, 游览小道的两旁有密林、坡地等景物组织视线, 形成纵深空间。微地形的起伏变化, 用平地、道路、坡地和水体处理出各种园林空间。

(3) 改善种植和建筑物条件。

提供干、湿以至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创造园林活动项目, 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利用和改造地形, 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建筑的条件。例如在有地下人防车库的居住小区绿地上, 适当地堆高作微地形处理, 不仅提供了苗木生长所需达到的土层, 而且改变了人的景观视觉线。

(4) 解决了排水问题。

利用微地形空间中的关系, 高低起伏, 引导地面的水顺着地表径流, 沿着地势高的地方向低处流动, 汇集到河流中, 如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量比较充沛, 微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

3 园林微地形的设计原则

随着园林布局形式的不同, 园林微地形处理有规则式、自然式、台地式、混合式等几种形式。从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布局考虑出发, 园林微地形有以下几种设计原则。

(1) 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

园林微地形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为主, 体现自然风貌和地表特征, 进行适当的改造, 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 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较少, 节省了财力;同时, 园林微地形的设计要满足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等要求。

(2) 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

园林地形的高低、位置、大小、朝向、形状、尺度等方面的变化造就地表景观, 在较小范围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山包与山包之间、山包与平地之间、山包与溪流之间的关系等, 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 使地形曲折变化, 高低错落要符合自然规律;园林微地形的设计满足了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和意境的表达等要求。

(3) 统筹兼顾, 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

园林地形除了自身的地表景观, 还要提供园林建筑、小品和其他设施的场地;园林微地形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 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 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 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 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 融为一体, 体现出向往自然的心理。

4 园林微地形的处理应用

各种绿地都有各自的微地形处理技巧和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以居住小区绿地和公共绿地的一些微地形现况, 讨论园林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4.1 居住小区绿地

居住小区的绿化用地一般都比较有限, 区内各种暴露的地面建筑设施较多, 各种隐藏在地下的管沟及走向错综复杂, 绿地就显得分散而零碎。通过园林微地形的创造处理, 合理地将这一块平地塑造成部分空间层次感强的花园坡地。改造部分平地的微地形处理成坡地是一项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 因此居住小区环境的微地形处理是做基础、挖潜力、造景观、找绿源的一项有效措施, 对居住小区的环境治理也有重要意义。

4.1.1 居住小区道路的处理

常见设计中有小区道路、组团道路、游览道路等类型。道路的微地形处理上, 可造出地形起伏变化的小区道路或形成缓冲平坦路面的步道台阶, 这样调整了游人的步伐节奏, 可以放松心情, 减缓疲惫。道路两侧的地形地势呈现出高低起伏, 形成了不同坡度的边坡, 整体上满足排水功能要求, 又使园路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方向性和流动性。路面上采用各种不同面层材料, 可达到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如用碎瓷砖铺地, 既充分利用材料又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有统一中凌乱的景观效果;如用卵石或拼成花图案的铺地, 从色彩、造型上丰富了园林景观, 又有利于脚底按摩健身。

4.1.2 楼宇之间绿地的处理

楼宇之间的地域局限, 绿地通过适当的园林微地形处理, 将自然山峰提炼后缩小到楼宇之间的绿地, 堆山可以是独山包, 也可以是多个山包, 一山包有一山之形, 多个山包有群山之势。这样有了山就有高低起伏的地势, 调节了游人的视点, 组织空间, 造成仰视、平视、俯视的不同景观, 丰富了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的栽植条件, 丰富了园林艺术内容, 使人居环境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4.1.3 建筑散水、检查井盖、化粪池盖板的处理

生硬的建筑散水、检查井盖和化粪池盖板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园林中的一大败景, 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边的景观很不协调。通过园林微地形处理, 经常将周围堆高围住, 采用绿篱或花卉、藤蔓植物、花坛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检查井盖、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在检查井盖、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进行置石架空的微地形处理, 也可使其和周边景观协调起来。

4.1.4 楼梯下部、架空层的处理

楼梯下部、架空层的空间一般比较阴暗潮湿。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可做多种用途, 使楼梯下部、架空层形成一定的视觉景观或多用途空间, 经常处理楼梯下部、架空层的地形, 使之呈自然起伏, 配置耐荫植物、园林设施, 形成精巧的园林景观。特别是架空层, 通过微地形处理呈起伏微缓地貌, 形成与周边协调的空间, 如停车场、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或环境景观。

4.1.5 绿地边沿的处理

一般情况是将绿地边沿处理成缓坡渐渐延伸到路面, 这样利于排水, 又在道路和绿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也可以用短木埋桩或者不规则的自然置石边沿处理, 形成自然协调的景观, 使整块绿地和道路融为一体, 使软景与硬景互相照应, 相得益彰。

4.2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专供游览、休憩、观赏的绿地, 具有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受人文地域、地理条件、气候、文化特点、经济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公共绿地有各种不同内容、形式多样的景观。因此公共绿地的微地形处理, 是体现城市园林水平、艺术水平的窗口, 是建设园林城市的基础。

4.2.1 广场绿地的处理

城市广场通常被称为“起居室”, 是旅游者的“客厅”, 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开放空间, 按不同功能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和商业广场等。

广场绿地一般是具有较小坡度的缓坡地, 通过园林微地形处理, 对地形进行抬升或下降处理, 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在凸形的地貌可创造景观中构图的焦点, 例如纪念碑、雕塑、塔或主题性建筑等的地形抬升, 形象十分突出;在凹形的地貌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能在观景上产生舞台效果, 例如建造下沉式广场, 营造出富有文化气息可供休闲的设施;在谷地中会产生神秘孤独感, 例如山谷密林蜿蜒曲折;在开阔地会使人心中激起豪放和坦荡的胸怀, 例如辽阔的平坦微缓的草地;在台地阶梯上会使人情绪起伏, 增强韵律的感染力。

4.2.2 街旁绿地的处理

街旁绿地有美化城市、装饰城市、宣传城市的作用, 它的景观艺术特色更能给行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通过园林微地形处理, 因地制宜, 因势而造, 利用原有的地形现状, 如池塘、洼地造势;利用灵活的布局形式, 在体现地方风格的前提下, 将园林小品要素融入到绿地中, 利用植物与各个构图造型的缓坡, 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景观。

4.2.3 道路绿地的处理

道路绿化是道路景观的要素, 在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创造出景观效果, 重视立面空间处理;除了配置高矮不同的植物, 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也很重要, 把地表做成中部位拱起或楔状, 利于排水和道路的方向性;在较大坡度地形起伏的道路中, 绿化带随道路走向进行微地形处理, 行人犹如听着优美的旋律, 舒适行车。交通岛景观点缀了相对狭长、带状道路的绿地景观, 例如采用抬升地形, 配置增强导向作用的植物, 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 提醒行人。

4.2.4 滨水绿地的处理

常用平台或路堤来联接水和绿地。通过园林微地形处理, 使路堤成倾斜状, 采用草地或沙滩延伸至水面, 形成多层次景观;或架空处理成高出水面的平台水榭, 有临水感觉;或做成台阶式的路堤, 把台阶延伸到水中, 有亲水戏水的乐趣。

5 结语

园林微地形的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绿地, 能够结合不同特点的园林地表地貌, 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中, 应该对园林微地形加以综合分析, 根据规划设计, 结合现场施工, 通过园林微地形营造出风景宜人的景观环境 (图1) 。

摘要:分析了园林景观中微地形的设计原则和处理应用, 从居住小区绿地、公共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现况, 探讨了园林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园林微地形,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孟兆祯, 毛培琳, 黄庆喜, 等.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2]魏开云, 罗雁玲, 张继兰.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 :55~57.

[3]彭思侃, 魏开云.论园林微地形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8) :75~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修正设计下一篇: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