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参数

2024-08-27

养分参数(通用7篇)

养分参数 篇1

牦牛(Bos grunniens)是以我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殊畜种,主要生存在3 000~5 000 m海拔的高寒缺氧地区,全世界目前有1 900万头以上的牦牛,其中我国牦牛的存栏量约占90%,而蒙古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等与我国毗邻的国家也有少量分布[1]。犏牛是由牦牛与黄牛或改良肉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属于种间杂交后代,F1代雌性能继续繁殖,而雄性没有生育能力。牦牛和犏牛是高原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长期以来处于生产效率较低的自然放牧模式,受环境影响较大,故生产效率较低。因此,近年来,舍饲的饲养方式由于拥有较好的饲养条件和生产效益,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3]。付永等[4]报道指出,在全放牧或放牧+补饲的条件下,犏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的营养品质均优于牦牛,显示出了杂种优势。目前还未见舍饲条件下比较两者在消化和瘤胃发酵等方面特性的系统性报道。本研究以育肥牦牛和F1代犏牛为试验对象,研究相同舍饲条件下两者在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清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牦牛和犏牛的科学饲养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

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E102°01',N30°35')进行。该地区海拔约2 500 m,冬季寒冷而干燥,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12.2℃和613.9 mm,试验在该地区最寒冷的12—2月份进行,用高低温度计(河北武强县精达仪器仪表厂生产)测得试验期牦牛圈舍内温度为-3~14℃。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选取10头体重为(167.15±5.01)kg、年龄为4周岁左右的麦洼公牦牛和F1代公犏牛(麦洼牦牛为父本,本地黄牛为母本),分别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两个处理饲喂同一种日粮。试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圣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

2.2 试验日粮

试验日粮参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5]中体重200 kg、日增重(ADG)为500 g的营养需要设计。粗料为玉米秸秆,两组饲粮均按照40∶60的干物质(DM)精粗比人工配制成全混合饲粮,并一次性备齐试验所需的足够量的饲粮,打包后妥善保存,备用。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预混料为每千克饲粮提供维生素A 1 500 IU,维生素D550 IU,维生素E 10 IU,Fe 20 mg,Mn 40 mg,Zn 30 mg,I 0.50 mg,Se0.30 mg,Co 0.2mg。营养水平为实测值。

2.3 饲养管理

牛进场前将圈舍消毒处理,进场后立即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肌注驱虫,然后称重分组,每头牦牛分栏栓系饲养,每头牦牛所占面积约为2 m2。每日饲喂2次日粮(8:00和16:00),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

2.4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

2.4.1 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于晨饲前对每头牦牛称重,根据始重、末重计算日增重(ADG)。记录每天每头牦牛的饲喂量和剩料量,计算各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每2周采集饲料样品,混合后测定营养成分。

养分表观消化率:正试期第50,51,52天,在各处理组中随机选取6头牦牛,采用内源指示剂法[6][用酸不溶性灰分(AIA)作为指示剂]进行消化试验,即每天每头牦牛收粪100 g(每100 g粪样中加入10 m L的10%硫酸固氮),将同一头牦牛3 d的粪样完全混合后取150 g,-20℃保存,待测。同时,消化试验期间每天采集各组饲粮各1 kg,将同一个处理组3 d的饲粮混合后用于养分分析。饲粮各养分表观消化率按照下面公式计算:某养分表观消化率=100×[1-(饲料中AIA含量/粪中AIA含量)×(粪中某养分含量/饲料中某养分含量)]。

饲料样和粪样中DM、GE、CP、EE、Ash、Ca和P的测定参照参考文献[7]的方法进行,ADF和NDF参照P.J.Van Soest等[8]的方法测定。有机物(OM)含量通过计算得出,除DM外,其余指标均换算为DM基础。

2.4.2 血清指标

正试期第60天,对每头牦牛空腹颈静脉采血10 m L(肝素钠抗凝管收集),然后在4℃、3 500×g离心15 min;收集血清样品后立即置于-20℃保存。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TC6010L,购自上海特康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尿素氮(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

2.4.3 屠宰性能

试验结束后第1天(正试期第61天,每组试验处理不变),每组随机选取6头供试牛进行屠宰(遵照当地回族清真教义进行),屠宰前禁食12 h,禁水2 h,经宰杀,放血,去头和蹄,剥皮,开膛去内脏,劈半冲洗,称量胴体重;修整出净肉,称取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净肉率=净肉重/宰前活重×100%。

2.4.4 瘤胃发酵参数

在进行屠宰试验的同时采集瘤胃内容物,用4层纱布过滤,取瘤胃液60 m L,立即用PHB-5型便携式p H计(购自杭州天威工贸有限公司)测定瘤胃液p H值;然后在4℃、3 500×g离心15 min;取上清液8 m L加入2 m L新鲜配制的25%的偏磷酸溶液,-20℃冻存,用于氨态氮(NH3-N)的测定;取滤液4 m L加入1 m L 25%的偏磷酸溶液,-20℃冻存待测挥发性脂肪酸(VFA)。NH3-N含量的测定参考M.W.Weatherburn[9]所采用的比色法,VFA含量的测定则参考M.D.Isac等[10]所采用的气相色谱法(使用的仪器和色谱条件有所改变),仪器为Trace DSQ型GC-MS联用仪(配Triplus自动进样器,购自美国Thermo公司),采用外标法进行分析[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色谱纯)均购自上海Sigma公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流量为2 m L/min,分流比为10∶1。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20℃,以8℃/min升温至180℃,保持5 min,离子源温度为230℃,进样口温度为210℃,进样量为1μL。

2.5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初步处理后,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中独立样本t检验完成两个非配对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并使用Levene检验程序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性,0.05<P<0.10表示升高或降低的趋势。

3 结果

3.1 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

见表2。

注:料重比由DMI/ADG计算而来。

由表2可知:两组初重差异不显著(P=0.824),犏牛组的DMI、ADG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屠宰率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65),料重比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

3.2 养分表观消化率

见表3。

%

由表3可知,犏牛组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46),但ADF和NDF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10),其他养分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10)。

3.3 瘤胃发酵参数

见表4。

由表4可知,犏牛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牦牛组(P=0.011),而TVFA含量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

3.4 血清生化指标

见表5。

由表5可看出,犏牛组血清TP和GLO含量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

4 讨论

4.1 牦牛和犏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比较

V.R.Bohman[11]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补偿生长的概念,用于描述动物在某段时期内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受阻,而突然给予充足的营养后,动物的生长效率将远高于营养受阻以前的状态,这样得以补偿营养受阻期间的体重和体成分损失。本试验的供试牦牛和犏牛均选自饲草匮乏的冷季高原牧场,因此试验对象处于营养受阻的状态。此外,在全舍饲的条件下,动物首先要适应的是采食习惯、活动范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才能保证充分地挖掘其生产性能。本试验结果表明,同样的饲养环境下,犏牛的采食量和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一方面表明犏牛对舍饲环境的适应性可能强于牦牛,另一方面还可能说明犏牛拥有生产性能方面的杂种优势。此外,本试验牦牛和犏牛的日增重分别为627.67,691.60 g/d,和舍饲肉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本试验所采用的粗料主要是木质化程度高、品质较低的玉米秸秆,显示出了局限性,由此可推测在挖掘生产效率方面,牦牛和犏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屠宰率和净肉率是动物重要的经济性状,主要受动物品种(遗传特性)和营养的影响,其中营养因素包括日粮能量、蛋白质、抗氧化剂、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和糖分解酶抑制剂等[12]。研究表明,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体内所沉积的能量和蛋白质的分配规则有所差异,年龄较小的动物主要沉积蛋白质,相反则更多地沉积脂肪[13]。本试验中,犏牛和牦牛体重相近,日粮相同,但屠宰率和净肉率高于牦牛,可能又一次提示在产肉性能方面犏牛显示出了其杂种优势,这与付永等[4]报道的结果一致。

4.2 牦牛和犏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比较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的存在导致其消化过程较其他动物复杂,日粮中大部分养分首先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发酵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后消化道进一步消化吸收,因此其养分的消化率除了与日粮本身的可消化特性有关外,还与瘤胃内微生物区系有密切的关系[14]。本试验结果表明,犏牛的蛋白质消化率高于牦牛,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低于牦牛,可推测犏牛的瘤胃的蛋白降解能力优于牦牛,而纤维降解能力则可能低于牦牛,但两者瘤胃微生物区系方面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3 牦牛和犏牛瘤胃发酵参数的比较

反刍动物瘤胃p H值是反映瘤胃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大小主要受瘤胃内的VFA和乳酸等有机酸积累程度的影响。本试验中,犏牛和牦牛瘤胃p H值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两者在维持瘤胃稳态方面的能力相近。此外,瘤胃NH3-N是日粮中CP和内源氮的发酵终产物,也是瘤胃微生物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MCP)的必备原料,它的浓度反映了动物对氮的利用率。本试验发现,同样饲养条件下,犏牛瘤胃NH3-N含量低于牦牛,而TVFA含量较高即微生物可利用能较高,可推测犏牛的微生物蛋白产量和氮的利用率高于牦牛,这进一步印证了本试验中关于CP的表观消化率的结果。

4.4 牦牛和犏牛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血清代谢产物是反映动物机体健康、代谢情况和某些组织和器官特定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血清中的尿素氮可以准确地反映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之间的平衡状况:较低的血清UN含量表明氨基酸平衡好,机体蛋白质合成率较高[14]。本试验发现,牦牛和犏牛血清中UN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所饲喂的日粮一致的原因。血清TP、GLO的含量与机体蛋白质的吸收和代谢状况有关,而血清GLO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犏牛血清中TP和GLO含量高于牦牛,可推测从自然放牧环境到舍饲环境的转换过程中,犏牛的体液免疫应答较牦牛更为强烈,免疫力和抗逆性更强,具体机理需要从遗传或分子生物学方面去探究。

5 结论

相同的舍饲条件下:1)犏牛的DMI、ADG和净肉率高于牦牛。2)犏牛的CP表观消化率高于牦牛,但ADF和NDF表观消化率有低于牦牛的趋势。3)犏牛瘤胃中NH3-N含量低于牦牛,TVFA含量有高于牦牛的趋势,但两者瘤胃p H值和发酵类型未呈现差异。4)犏牛血清中TP和GLO含量高于牦牛。

摘要:为了比较舍饲条件下牦牛和犏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特性的差异,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选取10头体重为(167.15±5.01)kg、年龄为4周岁左右的麦洼公牦牛和F1代公犏牛,分别设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日粮。结果表明:犏牛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日增重(ADG)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屠宰率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65);犏牛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46),但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10);犏牛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牦牛组(P=0.011),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犏牛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犏牛的生产性能和CP的表观消化率优于牦牛,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则低于牦牛,两者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无明显差异,而犏牛的体液免疫应答强于牦牛。

关键词:舍饲,牦牛,犏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清指标

印度按养分补贴化肥 篇2

受金融危机和国家财政不足的影响, 印度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按养分补贴化肥的政策。随着全球农业经济形势的回暖和化肥价格下滑, 政府决定重新实施按基础养分补贴的政策。通过该政策鼓励化肥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创新性, 将硫等中微量元素加入到化肥中。

国际硫研究所博士樊明宪认为, 这是继2003年印度政府将硫养分纳入化肥生产规范标准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该政策将提高硫养分在平衡施肥中的地位, 对化肥生产、销售和市场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该政策将鼓励化肥企业生产含硫化肥, 农户也将重视向缺硫田块补充硫, 通过包装袋上的养分标注计算每年的硫养分投入量, 从而满足高硫作物生长需要。

除了对上述养分实施补贴外, 印度政府还将对中微量元素的运输实施补贴。养分补贴预算已经由财政部提交内阁。印度政府同时希望, 通过实施补贴明确国内化肥需求, 放开化肥工业, 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化肥产业, 以降低国内外化肥差价。政策建议成立养分补贴内部专家委员会, 检查政策实施情况, 推荐不同养分补贴标准等等。政府将与肥料企业共同协商化肥的市场价格, 尽可能地保护农民的实际利益。

化肥:养分含量不达标 篇3

太原、晋中、临汾、运城4个地区生产和经销企业的60个批次的化肥产品。

抽查结果:

不合格17个批次, 抽样合格率为71.67%。

主要问题:

养分含量、水分、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氯离子等项目不合格。

不合格企业名单

不合格项目分析

湿地土壤养分剖面分析 篇4

湿地是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所覆盖的土地, 湿地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分布规律、循环特点等促使了湿地生态系统具备了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湿地土壤中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为土壤有机质和总氮, 湿地的生态因子是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极大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是显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不仅表明营养元素氮、磷等的可利用状态, 而且还能够说明土壤有机质的水平, 同时还作用着土壤的物理特性[1], 是显示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2]。湿地的特殊性质使其与其它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因此, 研究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3]。硫是湿地土壤中第四位重要营养元素,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蛋白质、氨基酸的合成等。植物系统中, 如果缺少硫就会导致代谢紊乱、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4]。因此研究湿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集按照“典型性、代表性、一致性”的原则, 选择泥炭沼泽土作为研究对象。按土壤发生层分 (草根层、泥炭层、腐泥层和潜育层) 分别采集样品, 草根层采用采样刀直接割取, 每层样品大约采集2.5kg。按照10cm的间距现场切割后装入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自封袋中。样品烘干后, 用研钵磨碎然后过80目筛。样品用塑料袋盛装, 再套上布袋, 用标签注明土壤层位、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和编号等。

该土壤的剖面特征为:草根层:0 cm~10 cm, 土壤为黑色, 土壤表层约有25 cm积水, 其中有大量植物活根和凋落物, 其分解能力差;泥炭层:10 cm~40 cm, 土壤为棕褐色, 水的含量较高, 分解能力较好。

2.2 湿地土壤养分的方法分析

1) 土壤全磷测定的待测液制备, 一般分为碱熔法和酸熔法两种。在碱熔法中有碳酸钠熔融或氢氧化钠熔融两种:碳酸钠熔融分解最为完全, 准确度比较高, 可以作为仲裁方法, 但熔融时需要铂金坩埚, 因此, 不适宜用于常规分析。氢氧化钠熔融法可用银坩埚代替铂金坩埚, 分解也比较完全, 待测定液中可同时测定全硫, 操作较为方便, 适用于一般实验室采用。酸熔法中以硫酸-高氯酸法较好, 此法对钙质土壤分解率较高, 但对酸性土壤分解不易十分完全, 结果往往偏低;

2) 土壤中的总氮通常采用凯氏消煮法, 由于原有的凯氏消煮时间长, 百多年来, 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很多改进, 有加入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来缩短消煮时间的, 但重铬酸钾一次不能加入太多, 需等稍冷后再次或多次加入, 反而费时麻烦, 且强氧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易引起铵的氧化损失, 使测定结果不稳定。采用硫酸钾-硫酸铜为加速剂的消煮法, 消煮时间仍较长, 但只要控制好加速剂用量, 不易导致氮素流失, 消化程度容易掌握, 测定结果稳定, 准确度较高。本方法测得的氮不包括硝态氮。亚硝态氮, 一般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不超过全氮的1%, 故可以忽略不计;

3)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要求制备得澄清无色, 不含或少含干扰物质的待测液, 酚二磺酸比色法, 操作手续虽然较长, 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土壤中的亚硝态氮在1mg/kg和氨离子在15mg/kg一下, 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测定结果重现性好, 准确性高, 待测液中硝态氮的测定范围为0.1mg/kg~2.0mg/kg。注:样品经风干或烘干后易引起硝态氮变化, 故只能用新鲜土壤测定;

4) 土壤有机质测定的方法有很多, 有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等。重量法又可分为干烧法和湿烧法两种, 重量法的测定虽然比较准确, 但手续繁长, 并却还要有较高的分析技术和特殊的仪器设备, 也不适用于含有碳酸盐的土壤。碱溶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依据是因为土壤有机质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生色基团, 这个方法的准确度较低。本标准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 所用的氧化剂为重铬酸钾, 重铬酸钾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相当准确的分析结果又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操作过程比较简便, 并却不受土样中碳酸盐的干扰。

3 结果分析

3.1 土壤养分剖面特征及分析

营养物质的垂直分布规律

从图1可以看出, 剖面全磷的含量随深度向下逐渐降低。

1) 碳、氮、硫、磷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深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3) 碳、氮的含量明显高于硫、磷的含量。

3.2 泥炭中氮、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碳、氮、磷均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 在生态系统中, 这三者的含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江平原泥炭中氮、磷含量与有机质的关系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类型泥炭地的TN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44, 说明在泥炭中氮主要是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 所产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植物吸收, 另外, 泥炭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 植物对无机氮的吸附能力越强。

这两个类型泥炭地中全磷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磷在泥炭中主要是以无机形态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泥炭中的磷大部分都来源于外部环境。磷的活性比较差, 因此磷主要是以无机形态保留在泥炭中。

4 结论

1) 在不同沉积层中, 草根层中的总磷含量最高, 泥炭上层中的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 随着深度的增加其他营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

2) 在三江平原泥炭地中, 在0cm~18cm层中全磷的含量比较高, 在18cm~50 cm层中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最高;

3) 泥炭地中全氮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比, 全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4) 碳、氮的含量明显高于硫、磷的含量。

湿地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 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过程, 同时湿地的生态过程也决定着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通过对湿地土壤养分剖面分析, 了解湿地的营养状况, 为今后合理利用, 保护和开发湿地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艳芬, 陈佐忠, T ieszen L T.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 (6) :545-551.

[2]苏永中, 赵哈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 2002, 22 (3) :220-228.

[3]吕宪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3) :170-172.

寿县土壤养分现状及对策 篇5

据寿县土肥站资料, 寿县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的20多年间, 随着农作物种植制度不断变革, 化肥的大量投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提高, 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1.1 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

各乡镇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98%~2.00%, 各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在1.28%~2.38%, 以沿河黄潮土为最低, 水稻土为最高。有机质含量较第二次普查时增加幅度在50%左右, 主要原因是寿县水田面积的大量增加, 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造成有机质积累, 另因化肥施肥量的增加, 使植物根、茬残留量增多。但目前有机质含量与高产优质栽培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仍有差距。

1.2 p H值变小、酸性增强

各土壤类型p H值与第二次普查比较变化幅度在0.4~1.5, 以黄潮土的淤土、两合土土种为最高, 水稻土各土种为最低, 主要原因是旱地改种水稻后所致。土壤的酸碱度仍在作物较适宜的范围内。

1.3 速效氮含量大幅度提高

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幅较大, 且处于较高水平, 所测样品与第二次普查比较增长幅度最低者仍达60%以上, 主要原因是长期重施氮肥。

1.4 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

第二次普查后增施磷肥的措施取得了成效, 使土壤磷素供应趋于平衡。

1.5 速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下降幅度在20%~50%, 土壤钾素水平已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 土壤缺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成为主要因素[1,2]。

1.6 微量元素含量不均

由于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使土壤酸性增强, 微量元素铁、锰、铜有效性增加。因此, 绝大多数水田土壤暂不缺铁、锰、铜, 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地补施锌肥。

2 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有机肥未能充分利用

随着稻、麦、油等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寿县农作物秸秆量不断增加, 常年全县粮食总产已经达到150万t, 按照经济系数推算, 全县农作物秸秆已经达到133万t, 但焚烧和废弃未利用的秸秆达65万t, 占总秸秆量的48.9%, 浪费了近1/2。由于寿县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达40万人, 在家务农的劳动力负担较重, 较少有余力增辟和施用有机肥, 造成有机肥农田投入量剧减, 2013年与1990年对比, 全县有机肥年施用总量下降79万t, 按计税耕地面积测算, 耕地年减少有机肥投入6 645 kg/hm2。

2.2 施肥比例不当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20余年, 土壤养分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效钾含量1997年之前下降幅度较大, 1997—2013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据调查, 近年来农户施肥不了解土壤肥力变化情况, 有重氮轻钾现象, 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常发生倒伏, 病害虫危害严重。棉花大面积发生红叶茎枯病, 2009年发生面积近1 333.33 hm2, 减产损失达到30%以上的有144.4 hm2。

2.3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白土田、黄白土田水稻普遍发生颖壳不闭合现象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寿县水稻生产即发现颖壳不闭合现象, 当地群众称为“硬颈稻”, 全县发生面积2 000 hm2左右, 2003年与高温热害重叠发生, 水稻颖壳不闭合加上颖花不育, 共发生2万hm2, 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面积稳定在1.00万~1.33万hm2, 给寿县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2.4 化肥利用率不高

据20个小麦和20个水稻“3414”试验结果分析, 水稻氮肥利用率中等偏低, 平均为33.83%, 磷、钾利用率明显偏低, 分别为13.71%、18.32%;小麦氮素利用率较高, 达55.53%, 磷、钾利用率也较低, 分别为24.41%、25.33%。

2.5 施肥方法不当

一是化肥撒施。由于农村劳动力紧张, 化肥撒施的现象相当普遍, 油菜、棉花、玉米等株型较大的作物, 基肥、追肥采用撒施的方法, 造成养分严重浪费。二是基追肥比例不当。部分“走读型”农户, 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仍然沿袭“一炮轰”的懒办法, 作物前期旺长, 后期早衰。三是追肥时期、施肥量不精准。许多农民不根据地力、不同作物和生育期的需肥要求、苗情, 趁雨天随意施肥。

3 改进施肥方法的对策

3.1 轮作施肥

寿县主要耕作制度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一季春棉、小麦—玉米等。轮作施肥应该以每年秋作物为一个施肥周期的起点, 制订轮作施肥制度和合理的施肥方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随着作物的收获及产品的外运, 被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大量营养元素不能归还到原生态系统中, 作物生长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便受到破坏, 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就必须通过施肥措施归还土壤中亏损的营养物质, 使土壤肥力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并且有所提高。在一个具体的轮作周期中, 一是要考虑统筹兼顾, 重点优先。即根据轮作作物的经济地位、产量水平、品质和效益, 合理分配施肥品种、数量[3]。二是要考虑增肥地力, 用养结合。不同类型的作物消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数量不同, 如寿县的杂交水稻、小麦属于耗地作物, 消耗土壤大量有机质, 油菜、大豆、花生等属于养地作物,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除需合理搭配轮作作物外, 还要科学运筹施肥结构比例和品种。三要考虑降低成本, 减轻污染。应主推高浓度复合肥、专用肥, 结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根外追肥。寿县麦—稻、油—稻轮作周期, 磷肥的施用掌握“旱重水轻”, 充分发挥磷肥的后效。水稻和油菜对钾肥敏感, 可以增加施肥比重, 碳酸氢铵易挥发应在水田施用为好, 磷酸二铵磷素含量高, 应主要用于旱作。油菜—棉花轮作和一季春棉均应注重增施钾肥, 补充土壤钾素消耗。小麦—大豆轮作应以小麦施肥为主, 利用磷肥后效补充大豆生产所需养分。

3.2 因土施肥

不同土壤类型, 不仅施肥量不同, 施肥方法也不同, 对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沙泥田、沙泥土等夹砂土壤, 肥料易渗漏, 应提倡“少吃多餐”;对冲地和低洼地的冷浸田, 由于肥效慢, 应重施基肥;湖洼地秋季不保收, 可适当增加午季作物施肥量, 秋季作物少施基肥, 汛期结束后以追肥为主。

3.3 因品种施肥

肥料品种不同, 施肥方法也有区别。常用的氮肥有碳酸氢铵、尿素等, 碳酸氢铵易挥发, 必须深施、全层施肥;尿素是高浓度中性肥料, 可作基肥和追肥,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易被固定, 应集中施用;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宜作叶面肥喷施。应大力推广施用高浓度复合肥、专用肥, 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 减轻非营养物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4,5]。

3.4 因苗施肥

对基肥充足、作物生长旺盛的田块, 要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 大力推广小麦、水稻氮肥后移技术, 使植株稳健生长;对基肥不足, 作物生长缓慢的田块, 要多追肥或早追肥;对后期生长旺盛的田块, 要少追或不追氮肥, 只喷磷酸二氢钾, 以防贪青晚熟。

3.5 增施有机肥

推广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覆盖还田和田头窖沤制还田;发展沼气, 推广使用沼肥;夏季利用作物秸秆、落叶和杂草积制高温堆肥;清理老宅基地, 充分利用老墙土;清理沟塘利用沟塘泥;利用“四旁”种植紫穗槐等绿肥;开发利用荒地、水生绿肥等发展养殖业;对城镇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组织城镇肥下乡。

3.6 补施中、微肥

寿县土壤锌 (平均含量为1.56 mg/kg) 、硼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油菜、棉花对硼素敏感, 水稻、玉米对锌敏感, 大豆对钼敏感, 应采取根外追肥的方式补充;铁、锰、铜 (全县平均含量分别为68.13、37.53、3.52mg/kg) 含量处于较丰富水平, 大田作物一般不必补施;全县土壤平均硫含量为0.38mg/kg, 达到极缺指标, 应提倡增施含硫化肥予以补充。

摘要:分析寿县耕层土壤养分状况, 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施肥方法的对策, 对该县大宗农作物科学施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壤养分,现状,对策,安徽寿县

参考文献

[1]高霞, 史东生, 史月.千山区黄瓜保护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施肥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1) :12-14, 17.

[2]马粤建.涡阳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施肥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 (8) :65, 100.

[3]吴家美.郎溪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施肥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232, 235.

[4]孙建军, 吕锦萍, 李俊杰, 等.博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5) :70-72.

如何减少农家肥养分损失 篇6

1、减少家畜粪尿养分流失的方法

牛、马、骡、猪、羊、兔等家畜的粪尿是优质农家肥。家畜的粪与尿性质不同, 所含养分也不同。粪中的氮素主要是蛋白质态氮, 分解缓慢, 作物难以直接吸收, 需经过有益生物群较长时间分解转化, 才能变成作物易吸收的有效养分。尿中的氮素呈尿素、尿酸、马尿酸等水溶性有机态, 易转化成植物易吸收的氨态氮。粪中的磷酸含量较高, 一般含五氧化二磷0.25~0.50%, 而尿中含五氧化二磷则较少, 一般为0.06~0.12%。尿比粪的含钾量高, 一般尿里含钾O0.65~2.10%, 而粪里只含0.15~0.44%。

牲畜粪尿, 不仅可以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而且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据测定:连续3年亩施 (1亩=1/15ha) 优质圈肥4t以上的田块, 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0.3%。作物的耐旱性、抗逆性、抗病性也有明显的优势。但是, 发现农村有些牲畜棚破旧漏雨, 有些圈坑渗水漏肥, 有些出栏粪院内一堆, 任其风吹、日晒、雨淋。如上所述, 粪尿中的氮素变成气体挥发, 可溶解的养分随水渗漏流失, 其结果造成粪肥低劣。据测定, 牲畜尿若不及时垫土圈沤, 单存半月氮素损失高达96%。

怎样减少农畜粪尿的养分流失呢?其一, 改善栏圈, 做到不漏水、不漏肥, 便于起垫圈;其二, 适宜垫土量, 粪尿与土之比以1∶3~4为宜, 应做到勤起勤垫, 每日或隔日起圈1次;其三, 出栏的粪尿如果暂时不用, 应立即堆起外围用泥封严, 以保肥效。

2、减少人尿养分流失的方法

人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据测定, 含氮0.5~1%、磷2050.13~0.18%、钾00.19~2.4%。平均每个成年人1年排尿量约为700~800kg, 据测定, 人尿如果不加处理, 在缸里存放60d, 氮素约损失90%。减少人尿养分损失的方法是把尿积存在罐或池内, 在罐或池上一定加盖以防挥发, 最好存放7~10d用掉, 减少积存时间以保蓄养分。

3、减少人粪养分流失的方法

人粪是农村中较大的肥源。用作肥料, 据测算, 全国每年约排泄相当于3500万t化肥 (其中相当于硫铵2500万t、过磷酸钙700万t、硫酸钾300万t) 。人粪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素约1%、钾约0.37%, 是人尿中养分含量的2倍, 而且有机物质含量约20%, 因此它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之功能, 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所以, 科学积存施用人粪有机肥, 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仍然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措施。减少人粪养分损失的最好方法是:其一, 修好厕所、粪池, 做到防渗、防漏、防雨, 并加盖密闭;其二, 改变使用方法, 即改干施为稀施, 将腐熟后的大粪经稀释后施入土壤效果最好。其腐熟时间夏季一般为6~7d, 其它季节约需15~20d;其三, 应大力提倡人粪尿分开积用。

目前华北地区广大农村贮存人粪尿时存在两个问题———晒粪干及掺草木灰。晒粪干, 即在人粪中掺入土、垃圾及炉灰, 然后晒干捣碎后施用。晒粪干虽然便于贮存、运输和施用, 但在晒干过程中, 氮素的损失相当大, 据测定, 晒粪干夏季氮素损失约46.2%, 冬季损失约35.3%, 春秋季损失约40%。掺草木灰也不是科学的举措。

4、草木灰的积存方法

草木灰由于含有大量的碳酸钾, 是农家肥中唯一呈碱性的钾肥。人粪尿及厩圈肥均属酸性有机肥, 所以二者相兑, 酸性中和, 养分大量损失。据测定, 草木灰与人粪尿以1∶1.5比例混合后, 贮存10d, N素损失约27.4%, 贮存3个月N素损失约85.9%。因此, 在积肥造肥工作中, 应大力提倡草木灰单积、单存、单用, 切忌将草木灰倒入有机肥中。

金江土壤养分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7

1 金江的基本情况

金江地处金沙江中上游, 位于香格里拉县南部, 距县城香格里拉188km, 介于北纬26º52'至27º21', 东经99º39'至100º01'之间, 海拔1 900m。金江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区, 地形狭长, 北高南低, 人口沿金沙江东岸分布而居。年平均气温14.3℃, 极端最高气温34.6℃, 最低气温-6.6℃, 年降雨量609.3mm, 无霜期247天, 全年日照1 766.3h。全镇国土面积627km2。辖区内最高海拔2 700m, 最低海拔1 820m, 相对高差820m。

2 金江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对策分析

耕地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含量的丰缺状况是指导作物平衡施肥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的了解金江的耕地土壤养分现状, 对其进行了地力调查与质量平衡工作, 通过对采集样本进行分析, 全面了解当地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 以便能够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

2.1 金江的土壤类型

金江的耕地主要有冲积土、红壤以及沙壤等三个类型, 其中冲积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土质疏松、耕地良好, 但是耐旱性较差、肥水流失较为严重;而山地红壤是金江分布山地旱作土壤;沙壤是金沙江沿线的主要土壤类型, 沙壤保水保肥能力最差, 耕种前需施用大量农家肥。

2.2 金江耕地地力等级介绍

金江的高产面积约为30.74%;中产田面积大约占44.46%;低产田面积比例大约24.80%。从上面的数字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中低产田所占耕地面积比例达69.26%, 表明该地区的耕地质量建设的任务还较艰巨。

2.3 金江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介绍

通过对耕地土壤取样化验结果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32.1g/kg、19.92mg/kg、130.54mg/kg、113.3mg/kg、326.28mg/kg, 相对较丰富。

具体来说, 高产田有机质平均含量是37.17g/kg、碱解氮146.19mg/kg、有效磷24.23mg/kg、速效钾123.53mg/kg、缓效钾为410.93mg/kg。中产田有机质平均含量是34.54g/kg、碱解氮126.89mg/kg、有效磷20.69mg/kg、速效钾102.66mg/kg、缓效钾为328.36mg/kg。低产田有机质平均含量是22.58g/kg、碱解氮98.52mg/kg、有效磷15.82mg/kg、速效钾93.7mg/kg、缓效钾为239.55mg/kg。由此可见,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与均衡状况与耕地地力水平密切相关。

2.4 金江肥料施用状况介绍

由于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农村劳动力日趋减少, 造成农民冬种绿肥和积土杂肥的积极性锐减,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成本投入逐年增大, 每亩施用化肥量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施肥品种单一, 以尿素施用为主, 复合肥用量较少, 钾肥几乎不用, 配方施肥发展缓慢, 老百姓对配方施肥的认识不够强。从而造成了农作物产量上不去, 肥料浪费严重, 生产成本增加, 同时还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

2.5 金江肥料施用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 有机肥用量锐减。近年来, 由于绿肥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下降、有机肥的积造和使用明显减少, 有机肥源开发利用呈下滑趋势, 普遍存在着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思想, 大家都在种卫生田, 农作物秸秆大量焚烧。忽视了有机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机肥料的使用, 忽视了地力的培肥。

第二, 化肥用量过大。由于农户片面相信化肥的增产能力, 导致化肥用量越来越大, 而施肥效益越来越低, 不仅造成化肥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导致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污染。

第三, 重氮肥轻磷钾。氮肥使用表观效果明显, 农户往往不注意对磷钾肥的配合使用。

第四, 重追肥轻基肥。农民仍然习惯于凭眼睛看苗施肥, 大量的化肥施于土表, 跑、漏、挥发等造成肥料利用率低。

第五, 忽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按照作物营养施肥原理, 应在这些微量元素相对缺乏的土壤上施用一定量的微量元素肥料, 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仅仅局限于某几种农作物种植上, 且施用面积不大。

2.6 金江平衡施肥的对策

首先, 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平衡施用。在施肥环节上一定要加大有机肥料施用比重, 扭转重无机肥轻有机肥的施肥习惯。有机肥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化学肥料养分单-, 但含量高, 贝效快。两者配合使用能取长补短, 提高肥效。

其次, 调整化肥施用结构。要改变目前“重氮、轻磷钾肥”的传统施肥习惯, 必须调整化肥施用结构, 按照“少氮, 增磷、钾, 分次施用;有机肥当家, 配方施用”的施肥思路, 提高配方肥施用比重, 降低碳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单质化肥的施用量。

再次, 重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在作物施肥的过程中要增加锌肥、硼肥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做到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

3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土壤的养分状况对农作物种植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的, 为了能够获取农作物种植既定的经济效益, 一定要在立足于当地土壤实际条件的基础上, 去做好平衡施肥的工作, 以此达成有效改善土壤状况的目的, 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昆, 贝荣塔, 莫剑锋, 等.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资源现状分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2, (33) :22.

[2]田昆, 贝荣塔, 常凤来, 等.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特性及其人为活动影响研究[J].土壤, 2012, (19) :29.

上一篇: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