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参照

2024-10-31

生命的参照(精选5篇)

生命的参照 篇1

自Rogers于1977 年发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以来, 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所谓自我参照效应, 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由于自我具有特殊的记忆特性, 自我图式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作用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由自我描述判断牵涉到评价性判断所致。自我参照效应是由于自我参照编码产生了精细编码的记忆痕迹, 而 Klein认为自我参照编码产生了更好的记忆组织。

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Rogers等人以人格特质形容词为材料, 加入自我参照任务, 如呈现“勇敢”时, 要求被试判断“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做出是或者否的反应。结果在回忆测验中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优于其他条件, 包括深加工的语义编码。Rogers等将这种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Conway 和Dewhurst (1995) 将R/K判断的再认范式引入到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被试首先对项目进行再认, 如果认为学习过该项目, 则进一步判断是“记得” (remember, R) 还是“知道” (know, K) 自己曾经学习过它。“记得”指的是不仅能够回忆出某个记忆项目, 而且能够回忆出与该项目有关的一些具体细节;“知道”指的则是认为自己见过该项目, 感到面熟但回忆不出具体的细节。根据Conway 的观点, R反映的是情景记忆能力, 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 K反映的是语义记忆能力, 代表着一般觉知成分 (noetic consciousness) 。R/K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中是一个比再认率更为敏感的指标。带R/ K判断的再认范式的引入, 是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方法的一大进展。

对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一般有三种假说:第一, 精细加工说 (elaboration) 。按照精细加工说的观点, 自我参照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是因为自我是一个高度精细的结构, 一旦被激活, 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 从而促进记忆。精细加工任务受联系因素的影响, 经常联系的任务对被试来说更容易, 可以引起较好的记忆效果。对照任务是他人参照而且参照对象与被试的亲密度高的时候 (如母亲) , 其产生的一级效果接近自我参照, 因为亲密度高的参照对象的记忆表征更精细和丰富。总之, 能提高对精细加工任务 (如参照母亲) 的记忆, 就会缩小与自我参照任务之间的差距。因此, 可以把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原因解释为精细加工作用。第二, 组织加工说 (organization) 。自我参照提高记忆的机制在于组织作用。组织是指根据一定的语义标准将许多单词捆绑在一起, 也就是对一系列单词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 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连词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与词之间的间接连词。对一系列单词间的组织加工能够在两方面强化记忆:由于该过程在编码时支持项目之间的联系, 因此能够提取过程建立相互联系的通道。由于范畴的名称也进行编码, 因此, 提取时范畴名称能起线索作用。自我参照可以把所有记忆材料归类到不同范畴中去, 如把人格形容词归为适合描写自己和不适合描写自己两种, 从而能促进这些单词之间相互关系的加工。只要提高语义任务的组织作用, 就能达到自我参照相同的记忆效果, 这些结果证实了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机理在于组织作用。但语义本身就是一种精细加工任务。第三, 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持双过程观点的研究者认为, 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 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在记忆任务无明显关联时, 自我参照任务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一样好, 这说明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组织;在单词有明确联系时, 自我参照任务与定义任务的作用是相似的, 都优于组织任务, 说明自我参照能促进精细加工。由此, 自我参照作用机制必须用组织加工和精细编码双过程来解释。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价值, 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 自我概念与背景相分离, 其自我建构称为独立型自我。而东方文化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 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自我建构称为依赖型自我。文化在自我概念和结构中的这种差异, 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记忆等方面。

对自我参照效应的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以记忆行为实验实证自我概念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自我参照效应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记忆方式。朱滢和张力 (2001) 的实验表明, 中国大学生被试在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这两种条件下的再认率及R 判断方面都没有差别, 即参照母亲进行的加工与参照自我进行的加工具有同样的记忆优势;而众多以西方被试进行的研究却发现, 自我组与母亲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 人都难免会受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资讯或者事情时最不可能忽略或者出现遗忘, 因此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 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 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 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安德鲁·杰克逊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在他妻子死后, 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忧虑, 家中已相继有人死于中风, 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 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一天, 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 脸色发白, 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杰克逊认为自己得了中风, 并说在右腿上捏了几次都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时, 和杰克逊一道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 先生, 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可见, 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做过简单的尝试。受试者是哈尔滨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人数为54人, 平均年龄在18岁。笔者曾经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 每周给学生安排背诵的作业, 内容多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短文。每次背诵作业之后对学生进行分别询问:什么样的文章你记忆得比较快?用什么样的背诵方式有助于你的记忆?这篇文章适合描述你吗?将询问结果统计并与学生背诵情况相关联。结果表明:回答“这篇文章适合描述我”的学生背诵的情况普遍较好, 一般不容易遗忘。

在所有的回答中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学生在回答“用什么样的背诵方式有助于你的记忆”这个问题时, 答案是:我试着把文章的每句话的主语都换成“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是又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这样的答案也验证了自我参照记忆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由于自我具有特殊的记忆特性, 自我图式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作用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

作为教师, 自我参照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我参照效应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 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做出明智的决定。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这些东西与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记忆能力, 创造最好的记忆成绩。

摘要:自我参照效应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对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教师的启示是:利用其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在教材的选择上有助于做出正确决定等。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 (SRE) ,心理机制,记忆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彦芬.文化启动对文化蕴涵词再认的影响实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8) .

[2]霍燕.文化启动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D].北京大学, 2001.

[3]袁中星.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

[4]文明.大学生提问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5]CONWAY MA, DEWHURSE, S A.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 9 (1) :1-19.

[9]TULVING E.How many memory systems are ther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5, 40 (4) :385-398.

生命的参照 篇2

记得小时候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幸福》。那天,我盯着作文纸看了半个小时,也不明白,整天应付着各种补习班,面对山一般的作业,真的能拥有幸福吗?

于是,我开始怀念那些没有压力的日子,不用以拼命复习考试取得好成绩,讨得家长的欢心;不用以时刻攀比,获得老师的青睐;不用以不断的竞争,得到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那时的`我无忧无虑,不担心一切考试复习补习班。但是,现在的我,每一天都过着忙碌的生活,天天没完没了的作业,接二连三的上补习班、考试,使我感觉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也觉得自己很不幸福,直到我偶然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如果早上醒来,你发现自己还能呼吸,那你就比这周离开人世的100万人幸福。

如果你身处和平盛世,你就比在战争中被囚禁、忍饥挨饿的5亿人幸福。

如果你有足够的食物,衣服,有屋栖身,那你就比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人富裕。

如果你能读到这一段话,那你就比20亿读不到这段话的人幸福。“

是啊,与那些忍饥挨饿的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相比,我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爱我的家人,丰衣足食的我是幸福的。就像黄美廉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看我没有的,只看我所拥有的。”原来,给生活一个参照物,并知足常乐,就是一种幸福。

生命的参照 篇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各种网络群体不断涌现。目前, 消费者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交流购物经验, 更愿意在匿名的网络群体中发表自己对产品或者服务的看法, 各种专门的购物网群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购物之前咨询网络群体成员的意见。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决策的影响日益凸显, 如何利用这种影响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二、网络群体的参照作用

网络群体在成员进行消费决策时具有参照作用, 可以成为成员主要参照群体, 对其消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 网络群体成员为了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会向群内其他成员搜寻信息, 表现为信息性影响。群体成员倾向于向被公认的具有专业素养或者值得信赖的人寻求帮助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此外, 群体成员还可能会通过直接观察其他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等作为自己消费决策的参考。信息性影响有助于群内成员增加对产品或者品牌的认知, 促进其产生购买意愿。网络群体成员的消费决策和经历很容易引起群内其他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其他成员可能会参照这些经历作进行模仿和参考。网络群体中成员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信息性对群内成员的影响程度。密切的成员间关系更使得群内成员行为、观点等更具参照价值。

其次, 当群内成员感受到来自周围群体的压力时, 会被迫在消费决策中遵从某些规范, 表现为功能性影响。例如, 消费者会预期某种消费行为将受到参照群体的惩罚, 当其认为这种结果很重要时, 就会迎合参照群体行为。网络群体成员在选择产品或者品牌时会考虑群内其他成员的认同感。如果其他成员不认同其购买的产品或者品牌则不利于其获得群体成员资格或地位, 购买群内其他成员认同的产品或者品牌则有利于成员关系的建立以及成员地位的提升。

消费者与某一群体的关系越密切越容易受到其功利性影响, 网络群体的高依赖性、信任性以及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使得群体内成员间关系更为密切, 更容易受到功利性影响。成员们通过消费其他成员推荐的产品寻求其他网络群体成员的普遍认可, 缓解源于群体的压力, 保证其属于网络群体的资格, 稳固自己在网络群体中的地位。

最后,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的自我提升需求和在心理上隶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促使价值表达性影响的产生。首先, 个体会通过模仿他所向往的网络群体中成员的消费行为, 建立起与该群体的联系或者留给别人自己属于该群体的印象, 以此来借助群体的形象来表达并提升自我形象。其次, 网络群体成员还有在心理上隶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与网络群体做出一致的品牌选择等消费决策, 来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响应。总体来说, 为了获得心理上和某个网络群体的靠近, 成员们主动接受这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 这样的目的可以通过与其他成员购买相同的商品来实现, 这种购买决策可能只是因为自身对群体的喜爱。

成员与网络群体间的强关联性和粘附程度影响价值表达性的作用效果, 一个成员对其所在的网络群体粘附程度越强, 其消费决策和行为就越会带有隶属于该群体的需求, 这种需求将促使价值表达性影响的产生。网络群体成员的高亲密性使其容易受到价值表达性影响。由于群体成员不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他们更迫切的希望通过一些特征来展示自己与群体的关系, 从消费产品将网络群体的这种特征转移给自己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消费网络群体中其他成员推荐的产品、效仿他们的消费方式, 与网络群体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达到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目的。网络群体成员也更愿意对群体中的意见建议做出积极回应, 以这种方式其他成员保持一致步调, 进一步与群体建立更好的联系, 为自己贴上隶属于该群的标签, 接受网络群体的价值表达性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1. 合理利用信息性影响, 在网络群体中树立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 消费者搜寻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 他们更可能通过网络群体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在决策时受到网络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因此, 企业应借助网络群体这个平台进行宣传, 主动给消费者造成信息性影响, 加强成员对品牌的了解和认知, 形成对品牌的良好的印象和积极的消费态度。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随时关注和分析相关网络微群中成员们的信息交流情况, 以此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者品牌的看法, 对于消费者不满意之处及时改正。

2. 利用功利性和价值表达性影响促进网络群体销售

网络群体的高依赖性和信任性使得价值表达性影响和功利性影响更为强烈。企业可以通过给网络群体提供举办活动的支持, 加强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起参加郊游、联谊、宣讲等各类活动都带给了网络群体成员在现实世界更深层次接触的机会, 这样不仅可以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也促进整个群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对网络群体的依赖, 使得他们更迫切的希望融入群体, 并通过与网络群体其他成员相似的行为来彰显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身份, 由此产生了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

摘要:目前关于网络群体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群体性事件这一方面, 对于成员消费决策是否会受到网络群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很多消费者乐于将网络群体作为自己决策的第一参考, 因此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试图探究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决策产生参照作用的机理, 并据此为企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消费决策,参照群体

参考文献

[1]罗江.粉丝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信息性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07) .

[2]唐克冰.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4) .

生命的参照 篇4

1.参照群体的定义。Hyman (1942) 在调查个体感知自我地位位置时, 将个体与参照群体、参照个体及参照类别进行对比;Park和Lessig (1977) 认为参照群体是对个体的信念、态度以及决策产生关键影响的, 个体在确定决策标准时所参照的实际或想象中的个人或群体;Escalas和Bettman (2003) 认为参照群体是对消费者来说很重要的社会群体, 消费者会将自己的行为与该群体进行比较。

2.参照群体的影响作用。Park和Lessig (1977) 明确提出了参照群体的三种影响:信息性影响 (informational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功利性影响 (utilitarian 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以及价值表达性影响 (value—expressive 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

信息性影响是指消费者在决策时往往面临不确定性, 出于规避风险的动机, 个体一般会从参照群体那里获取消息以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功利性影响是指消费者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因此会感受到来自周围群体的压力, 并被迫在消费选择或决策中遵从某些规范。价值表达性影响指个体都有提升或认同自我概念的动机, 这样的个体会向积极的群体倾斜, 而对消极的群体疏远。

二、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的界定

1.消费情境的界定。在不同的消费情境下,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研究需要, 本文将消费情境区分为公开消费情境与私下消费情境, 其中公开消费定义为其他人对你所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是知觉的, 他们可以识别你所使用的品牌, 本文采用购买外套作为公开消费的情境;私下消费的定义为使用和消费产品和品牌是在非公共环境下, 除了最亲密的家人外, 其他人不知道你拥有和使用该产品和品牌, 本文采用购买内衣作为私下消费的情境。

2.认知风格的界定。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认知模式, 是由Allport在1937年首次提出的。Allport将认知风格定义为“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是个人独特的或是习惯性的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知觉和记忆的模式。”

关于认知风格类型的研究层出不穷, Witkin场依存-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研究最为典型, 而且被广泛应用于认知方式的研究中。Witkin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有的个体知觉容易受到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能比较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即场独立, 而有的个体知觉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倾向于依靠外在参照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即场依存, 并且这种差异存在明显的自我一致性, 因此Witkin提出了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分类。本文中也采用场依存-场独立型的分类来对认知方式进行划分。

三、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影响的差异研究

1.研究假设。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会受到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有影响, 并且在不同消费情境下, 这种影响存在差异;

H2: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

2.被试。本研究选取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 其中男生142名, 女生158名, 共300名。实验完成后, 剔除不合格数据, 最终获得有效数据285份。通过镶嵌图形测验结果对被试进行筛选, 得分较高的27%被试可以认为是场独立个体, 得分较低的27%的被试可以认为是场依存个体, 对上述场依存和场独立被试的测验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得到t (155) =-40.686, P=0.000<0.01, 结果表明场依存和场独立被试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镶嵌图形测验的结果, 最终确定场依存被试77名, 场独立被试80名, 其中男生70名, 女生87名。

3.实验材料。

(1) 镶嵌图形测验。镶嵌图形测验 (EFT) 是要求被试在一个复杂场景中把指定的简单图形提取出来, 根据被试的成绩来判定场依存者和场独立者。本文中使用张厚粲教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对认知风格进行测定, 其信度达到0.90, 效度为0.49。

(2) 参照群体影响测量量表。本文对于参照群体影响的测量使用Park和Lessig所开发的三维度量表, 采用Likert7级量表, 1分表示基本无影响, 7分表示影响非常强烈。

4.数据分析。

(1)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信息性影响研究。在公开消费情境下, 消费者所受到的信息性影响均值为4.28, 在私下消费情境下, 消费者所受到的信息性影响均值为3.62, 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场依存型消费者信息性影响均值为4.13, 场独立型消费者信息性影响均值为3.72, 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不同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下,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信息性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的消费情境下信息性影响的差异显著 (F=24.06, P=0.000) , 不同认知风格下信息性影响差异显著 (F=5.66, P=0.020) , 但是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2)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功利性影响研究。在公开消费情境下, 消费者所受到的功利性影响均值为4.57, 在私下消费情境下, 消费者所受到的功利性影响均值为4.23, 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场依存型消费者所受到的功利性影响均值为4.65, 场独立型消费者所受到的功利性影响均值为4.13, 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对不同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下功利性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的消费情境下功利性影响的差异显著 (F=6.38, P=0.012) , 不同认知风格下功利性影响差异显著 (F=5.19, P=0.024) , 同时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的交互效应也显著存在 (F=6.70, P=0.011) 。

(3)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价值表达性影响研究。公开消费情境下, 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价值表达性影响均值为4.22, 而在私下消费情境下价值表达性影响均值为3.89, 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场依存型消费者所受到的价值表达性影响均值为4.15, 场独立型消费者所受到的价值表达性影响均值为3.93, 二者的差异相对较小。在对不同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下消费者所受到的价值表达性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的消费情境下价值表达性影响的差异显著 (F=10.06, P=0.002) , 但不同认知风格下价值表达性影响差异不显著 (F=0.13, P=0.720) , 同时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F=0.17, P=0.685) 。

四、结论

(一) 研究结论

结论一: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有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消费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 消费者在公开消费情境与私下消费情境下受参照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差异显著, 且在公开消费情境下消费者更易受到信息性影响;消费者在公开消费情境与私下消费情境下受功利性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且在公开消费情境下消费者受到功利性影响更大;在价值表达性影响方面, 也存在同样的差异。

结论二: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在消费决策时受参照群体的影响在信息性影响和功利性影响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场依存型消费者受参照群体影响较场独立型消费者更大;不同认知风格消费者在受价值表达性影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同时, 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对消费者受参照群体的功利性影响存在交互效应。

(二)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选取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 他们的优势是心智已经成熟, 可以很好地理解材料的内容, 并且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 经验的影响相对较小, 可以尽量避免利用经验来弥补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不同认知风格所带来的不足。但是, 正是被试的这种单一性, 造成了本研究的局限, 在将本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群体时, 必然会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针对各类型群体分别展开。

同时, 本文在模拟消费情境时仅选择了公开消费及私下消费两种, 在区分不同的消费者时仅选用了认知风格这一个变量, 但实际的消费情境远比试验所用的两种情境复杂, 用于区分消费者的变量也不止认知风格这一种。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具体的消费情境进行展开。

摘要:在进行消费决策时, 消费者往往依赖于一些启发式思考做出相对容易的判断。参照群体作为影响个体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经常被消费者用来作为购买评价、判断和决策的外部线索和启发思考的对象。文章从信息性、功利性和价值表达性三个维度测度了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并引入消费情境与认知风格两个因素, 在公开与私下消费情境下分别探讨了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分析了不同认知风格消费者受参照群体的影响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参照群体,认知风格,消费情境

参考文献

[1]贾鹤, 王永贵, 刘佳媛, 马剑虹.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6)

[2]姜凌, 王磊.消费者产品购买决策中不同类型参照群体影响力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6)

[3]伟强, 于春玲, 赵平.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一品牌联系[J].心理学报, 2009 (2)

[4]剑渝, 杜青龙.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价值观差异视角的参考群体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 201l (1)

[5]承磊, 李秀荣.参照群体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0

论我国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效力 篇5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判例,参照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发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此次《规定》的出台, 主要针对关于指导性案例发布的主体、选择范围、工作机构、工作程序、效力问题以及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和发布等问题做了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此前学界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种种猜想和疑问, 初见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雏形。本文就其参照效力在司法实务中的应用就行探讨。

一、指导案例制度的由来

自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以下简称《公报》) 创办以来, 公布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 范围涉及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海事海商、国际贸易、国际私法等诸多领域, 对法院审判工作起到了司法指南作用。随着进入20世纪, 人民法院加强了对案例指导制度的建设,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颁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所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 是指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并统一发布对全国审判、检察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的制度。

我国法律规则体系其实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 这是狭义上的法律;二是行政机关创制的行政法规, 这是中义上的法律;三是司法机关创制的司法规则, 以前是司法解释, 现在又增加了一种, 即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规则, 这是广义上的法律。

二、指导性案例效力学说之争

案例指导制度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比较典型的和容易发生歧义的案件通过案例指导方式及时公布, 为法官和社会公众提供事先指导, 主要作用是要求法官从先例中借鉴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统一法律适用, 保证相同或相似案件有相同的裁判结果;适当减少请示案件;增强各级法院独立审判能力;增大事前指导作用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改善司法环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广作为一种正式意义上的“案例指导制度”在两大法系中均不存在, 是我国司法实践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 其使用具有特定时期的积极意义。是在现存法律框架和司法制度上的工作创新方式。目前国内法学界对指导性案例效力定位主要观点有:

(一) 事实约束力说。

所谓事实上的约束力, 是指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具有的效力, 是依靠其自身的说服力在发挥作用, 法院负有必须注意并充分顾及的职责, 如有明显违背并因此裁判失当的, 要承担司法行政管理和案件质量评查负面评价的危险, 案件也将会依照法定程序被撤销或改判。相应地, 他们认为把案例指导制度定位于正确解释和适用法律功能更为准确“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和制度……是不影响制定法作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前提下, 借鉴了判例法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 判例说。

以武树臣、卢勤忠为代表认为对各级法院而言, 最高法院发布的案例具有事实上的先例拘束力,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制度, 存在明显的不规范性和任意性, 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尝试在判例法制度框架下, 对现有制度进行规范化改造, 最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三) 司法解释说。

以张卫平、李轩为代表,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案例指导属于法律解释范畴的一项技术性制度, 引入案例最直接的功效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司法的多种功能, 消除司法解释体制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立法法规定最高法院有作出司法解释的权力, 而发布指导性案例、在具体审判中对个案进行诠释, 也属于司法解释权的一部分, 所以不存在立法依据不足的问题。“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把判138例的效力等级定位于现在的司法解释这一层次比较合适, 判例的效力低于制定法, 不得与宪法和制定法相违背。”

三、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参照的效力

(一) 《规定》的“应当参照”

在我国, 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是在2004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 但其中并未对指导性案例的效力进行明确规定, 从而引起理论界对于案例指导的效力的各种定位。自最高人民法院以《公报》的形式发布案例以来, 与其说是案例指导的效力问题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更倾向于认为是案例指导的效力难以明确和定位, 所以在此次的《规定》中, 最高院仍然选择使用“应当参照”这一模糊字眼。

(二) 事实上的拘束力

关于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律入例说”判例化改造说”、“指导性案例说”“习惯法改造说”司法活动自身规律实现法安定说, 。

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定位概括起来无非三种情况:一是“判例”效力, 二是“案例”效力, 三是“判例之下, 案例之上”效力, 而此次《规定》意旨第三种情况, 但是恐怕最高院也难以找出一个准确而明晰的定位来予以形容, 于是最高人民法院研宄室主任胡云腾在提及案例指导的效力时表示“应当就是必须。当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 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而未参照的, 必须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 既不参照指导性案例又不说明理由, 导致裁判与指导性案例大相径庭, 显失司法公正的, 就可能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

(三) 案例指导参照的实质根据是‘裁判理由”

(1) “案” (实为一个生效裁判) 之所以能够成为“例”’是因为它解决了前人没有遇到或没有解决过的诉讼难题’其中的裁判理由能够为解答当事人或法官在待决案件诉讼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问提供实质依据。在“例”对这些争议难题解决过程中’诉辩审三方“可以带进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知识’以及诸如公共政策、各种自然科学的发现、对判决结果的预测、关于法律制度自身因素的考虑、法治的一般原则、公平原则等因素。”

其他“社会规范”尤其是社会伦理规范和习俗规范也会在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案件事实的认定中发挥重要支持和辅助作用。先例式参照的效力内容仅限于生效裁判文书所记载的诉讼争点及其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 而不是从中抽取的裁判规范。诉讼争点是审判主体确认的诉辩双方在一个特定案件中的争执问题。裁判结果是审判主体经过对这个争执问题审理所获得的确定结论。裁判理由是审判主体在法律精神指引下通过对诉辩主张及其理据审理所得出的用于判断诉讼争点、获得裁判结果的具体依据。诉讼争点、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是一套正当程序运作的产物, 不是任何个人或机构脱离特定的诉讼程序、具体的案件情境和当事人诉辩意见, 仅仅通过归纳推理, 概括出的抽象内容。因此, 一个“判”能否成为“例”、在哪些方面可以成为“例”?它究竟是正例’还是反例;是定例’还是示例;是活例’还是死例等等’不取决于哪个权威的封号, 也不取决于其中所含抽象规则的归纳概括’而取决于特定诉讼当事人和法官在待决案件诉讼程序进行中对“在先裁判”的理解、解释和应用。否则, 一切将指导性案例定型化、绝对化、终极化、抽象化的企图’都是不符合“例”这种治理工具本性的。

(2) 先例式参照的效力实质是司法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不是制度的直接强制任何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都需要一定实施技术的支持。这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所从事的司法审判活动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 先例式参照的效力并非直接来源于国家法律制度的正式安排, 而是司法实践贯彻宪法规定。

结语:指导案例制度是我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赋予指导性案例的事实上的拘束力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同时也并不影响其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更主要的是, 因为它能够充分地契合我国的立法制度及司法体制现状, 又能引起各级法院和法官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汪振江, 案例指导的效力定位[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04

[2]刘坐翔, 徐景和, 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 2006, (3) :29

[3]吴美来.我国“有限判例制度的构建.[J]法律适用, 2004, (5) .

[4]王琳,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应当参照”的效力分析[J]时代金融, 2011-12

[5]于朝瑞, 建立以判例为主要形式的司法解释体制[J].法学评论, 2001-03

[6]曹士兵,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J]中国法学, 2006-03

[7]朱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 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 [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李有柩, 指导性案例为何没有约束力——以无名氏因交通肇事致死案件中的原告资格为研宄对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4

上一篇:玉米栽培技术的现状下一篇:修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