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比较(精选10篇)
参照比较 篇1
摘要: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 盲目地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文论, 并不能真正地促进中国文论的发展。因此, 论文以王国维的悲剧观说起, 探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中的“参照系”的问题, 思考中国文论如何在中西诗学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关键词: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悲剧观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一书, 编者以西方悲剧传统作为参照系, 认为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中国现代悲剧的“不和谐前奏”, 指出中国的现代悲剧不是真正的悲剧, 而是“严肃剧”、“社会剧”或“问题剧”“缺少神秘感、命运感、恐惧感, 缺少哲学深度和心理深度”等品格。这些论断并没有真正考虑中国现代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显然是片面的, 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
王国维的悲剧观受叔本华影响较大这是事实, 如叔本华认为, “作为文艺最高成就的悲剧, 它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其主旨的, 它在我们面前演出了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 演出邪恶的胜利”。受此影响, 在《〈红楼梦〉评论》中, 王国维将《红楼梦》视为“第三种悲剧”, 所谓“第三种悲剧”依叔本华所言, 即是“这类悲剧不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 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由此可知, 在王国维看来, 《红楼梦》之所以是“悲剧中的悲剧”, 是因为它表现了人自身的一种由于“性格”和“行为”而导致的悲剧性。换言之, 《〈红楼梦〉评论》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人自身的一种认识。而王国维又在《<红楼梦>评论》中透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人生之所欲, 既无以逾于生活, 而生活之性质, 又不外乎苦痛, 放欲与生活与苦痛, 三者一而已矣。”, 悲观主义思想与悲剧观有联系, 但并不能混为一谈, 而《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一书的编者就依此将王国维的悲剧观视为“中国现代悲剧观不和谐的前奏”, 这未免有失妥当。
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 王国维心中充满了沧桑兴亡之感, 充满了困惑、迷惘甚至绝望。在这种形势下, 王国维借用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表达自己的忧思, 宣泄自己的郁闷。可以说, 王国维的悲剧观是在扎根于中国的国情土壤, 是出于“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满腔热情来宣泄一个文人的无奈与痛楚, 也并非是完全消极的。这直接启发后来的鲁迅的悲剧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 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对悲剧的定义, 突出了“价值”的观念, 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期, 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欲望及追求等都受到严重的蔑视或压抑, 因而鲁迅认为封建社会是“吃人”的。在“五四”时期, 人的生命中这些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得到重估。在这种情况下, 鲁迅在又《几乎无事的悲剧》中倡导创作“平常悲剧”, 即从平常的生活出发, 书写平凡人物的生活, 在发掘这些人物的生命价值的同时, 又表现其生命的毁灭。可以说, “五四”时期是从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中发现悲剧的。从这个角度看, 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中国现代悲剧的前奏, 而且是“和谐的前奏”。
另外,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 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一种“兴亡之感”、迷惘之感或绝望之感的体现, 也就是一种宣泄。他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曾说过:一切“文学美术”均“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即是说, 一切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内心的“势力之欲”的一种宣泄, 悲剧也不例外。在王国维看来, 悲剧是“人生中久压抑之势力独于其中筐倾而倒之”, 使人得到一种“势力之快乐”, 具有一种宣泄情感的作用。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中所言, “怨”披露了悲剧的主体性精神实质, 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实现遭到挫折和压抑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孔子“诗怨说”、司马迁的“发愤”、韩愈的“不得其平则鸣”、钟嵘的“离群托诗以怨”都是一脉相承的, 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而“怨”不是为了宣泄一己之情, 而是为了“群”, 使人们受到熏陶感染, 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由此, 王国维的“势力之欲”, 不是为了宣泄而宣泄, 而是通过表现一种悲剧式的绝望来揭示当时中国的“沧桑兴亡”, 以警醒国人“救亡图存”。在这种意义上说, 王国维的悲剧观, 虽然受到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
余虹认为中西诗学研究中, 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诗学都不是比较研究的立足点和坐标, 否则就会陷入中心主义的偏颇中。因此, 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 盲目地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文论是不可取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如果一味以西方悲剧理论为标准评论中国的悲剧势必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偏颇中。如此又怎能在中西诗学的对话中正确认识双方文论, 促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呢?
参考文献
[1]黄药眠, 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3]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4]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生命的参照 篇2
——贾樟柯《我的边城,我的国》
在贾樟柯的电影生涯里,文字和电影的枝枝节节、茎茎脉脉交织缠绕在一起,构建出属于他的独特人生轨迹。是一次又一次的长跑,以文字为起跑线,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从第一个人物出场到他的命运终结,一笔一划地写出来,有人加油,但脚下的路仍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终点是成为影像的作品,它从平面的铺陈和延展过渡到立体的展现和跨越。文字成就了电影,电影激活了文字,其间的纽带和红线,是永远不能缺少和回避的,伤感、快乐、幸福、沉思、苦郁……它是电影的思想灵魂,跳动的脉搏,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世间观感,属于贾樟柯以及更多的电影人。
在明暗的光影交错间,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浓缩方寸间的繁华或沧桑激荡出了惊心动魄,人物命运的悲喜交集燃起心头上窜动的火苗,感动和泪水抚慰现实里黯淡的容颜。更重要的是,可能阅见了自己,自己正在跋涉的心灵。能在影像里听到来自心底深处的声音,曾真实地在脑海和身体里走过的感受,我们无力去展现的场景,都被电影牢牢地捕捉到了。它来源于曾经无比熟悉的文字和阅读经历,但又丰富并建造了无法抵达的文字想像的城堡。此时,可以不再游离于文字之外,而是被声音、画面、表情和场景牵引,一步步地靠近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力量。当观者身心俱集地沉入这样的影像世界,他同时完成了一次新的阅读,对立体化文字的阅读,对导演电影语言艺术的阅读,也走完了一次人生百态、境遇千种的阅读之旅。
不同的视觉和阅读体验穿越电影的物质介质,无边无际地扑面而来。用视线和精神阅读,跨出无形的脚步行走、漫步或驰骋。这是人生的光影之旅。有时,你是观者,有时,是主角,当现实的生活和制造的电影在某个交叉点突然撞见、重叠并渗透时,我们明白,电影是生命中可参照的多色世界,有过程,有结果,有无奈,有梦想,有真实,有幻想,有似水流年,也有繁花风景……以及那些未能说得清的寄托和情愫,从黑暗片场的一个入口沉默地流淌进来,到达你心深处,带来人生可以回味和感怀的深厚情意。
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阅读和电影人生!。
参照《标准》探路“绿色” 篇3
为了明确绿色住区的概念,规范绿色住区标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作为行业标杆于2014 年10 月制定并颁布了《绿色住区标准》(下称《标准》),并借此契机发起了一项全国性品牌示范活动——绿色住区共建项目。试点和共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住区品质提升,有利于城市环境美化优化,有利于为广大群众提供绿色健康、幸福愉快的生活环境。
反观房企在夹缝中生存的当下,绿色发展之路也为其独辟蹊径,成为避强定位的智慧选择。绿色住区涵盖了居住环境资源利用,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局,人文创新,住区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旨在使住区开发项目有机融入城市之中。绿色住区不仅要成为开发项目的产品特色,还要上升为开发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要助力于产品深耕和市场细化,助力于企业的资产转型和升级。
自《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通过标准引路、试点探路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得到了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但从整个行业的推广看,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
一、绿色住区发展和《标准》实施推广的作用
绿色住区是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绿色住区就没有绿色城市,没有绿色城市,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绿色发展。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提出“绿色化”提法,并且将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放在并列的位置。国家从“四化同步”上升到“五化协同”,表明在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绿色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位置。从房地产行业来看,走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绿色住区发展道路,是企业应对当前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住宅品质和优化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面对行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房地产企业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开发模式和技术手段,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住区之路,第一步,我认为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先建立标准体系,也就是抓好标准引路,试点开路,通过各方面的深化合作、跨界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住区更好更快发展。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多年,但绿色住区标准在我国还属空缺。直至去年推出的《标准》是我国住区领域的首部协会标准,特点是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模式相结合,填补了我国绿色住区标准方面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操作性。较之于已有的标准体系,《标准》的各项指标要求更高,更强调引领和提升作用,尤其是对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城镇新建住区、生态城区、产业园区、城镇更新改造、小城镇绿色生态项目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绿色住区标准的优势和特点
1.绿色住区顺应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房地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外部看,我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传统粗放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常态,进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各种经济要素相互融合,创新与变革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同时,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日益丰富多样,也对房地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行业内部看,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积累后,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期。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各种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整个行业正在由从过去“圈地建房、坐地升值”的快速扩张模式回归到房地产服务业的本质,由投资开发的载体,逐渐演变成资源整合的平台,产业链不断得到延长和拓展,行业发展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大浪淘沙始见金”,对于那些长期致力于住宅产品提升和服务体系搭建的企业,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
更重要的是,绿色住区迎合了群众对住房品质和优良服务的更高要求。绿色住区不单是为了绿色而绿色,不是为了给住区贴上一个简单的绿色标签,而是涵盖了居住环境资源利用、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局、人文创新、住区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内容。它使住区开发项目有机地融入到城市当中,与城市的其他设施、功能产生了相互联结的作用,同时,绿色住区产品的深耕和细化,也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附加值、增加值,在当前房地产转型过程中,是一种软实力、创新力。
2. 绿色住区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归根到底,所有的建筑节能技术都只是一种手段,所有的建筑形式、住宅设计都只有一种产品形态,房地产业提供的终极产品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一的建筑和住宅,也不是仅仅是美好的居住环境,而是拥有丰富内涵的绿色生活,是房地产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的方向。从现在看,绿色住区建设不仅强调建筑节能系统的优化整合,强调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集成化,更从居住者、消费者的感受出发,关注人的需求和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居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绿色生活。绿色住区建设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绿色技术,已经由狭义的“绿色技术地产”向广义的“绿色人文地产”转变,融入了比住区规划体系更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等要素,实现了从生产产品到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和升级。
三、绿色住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幸福需要参照物 篇4
看来幸福真的需要参照物。
儿子说他喜欢每个寒冷的雨天。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时候在家里,在被子里,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细细想想,窗外冷的风、冷的雨和路人因冷的天气而越发僵硬起来的脸孔,与家的温暖、家人的笑脸比起来,后者真的是幸福。原来幸福在心态上的落差只是一种距离、一种比照,年龄尚小的儿子突然让我领悟世人对一种美好情结追寻的无奈。
女友一直单身未嫁,身边就有闲话:一个老处女,孤家寡人,混得真惨,也不知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真的不需要爱情?还是我们这样好,有老公陪着,虽然活得乏味点,却还实在。说话的人当然不愿面对与老公很久没有温情的事实,当然,她更不可能知道,我的女友经历过怎样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和幸福。女友大言不惭地说,这一份情感足够享用一辈子了。她在自己生活的情节里陶醉着、幸福着,尽管那种幸福要付出很大的心力才能领悟。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短暂的人生里拥有一次真正的爱情,找到的人是幸运,没遇上只能算做一种遗憾。女友一脸不屑地耻笑多事人的疏浅,而循规蹈矩的妇人们却在轻叹女友的不圆满。其实,她们只是将彼此做了彼此的参照物罢了。
巧选参照物解题 篇5
1.客观性———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平时我们说某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另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
2.假定性———参照物只是假定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与其它物体一样,它也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便是参照物的假定性。有学生认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物体,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3.多重性———由于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选择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因为,我们研究的运动是相对运动,这便决定了参照物的多重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物体的研究。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当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例如,坐在匀速行驶的客车中的乘客,若以车为参照物,则他们是静止的;若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他们则是运动的。
参照物选取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解题的难易程度。我们来看一道中学物理竞赛题:
有一条小船在静水中航速为v1,如果小船以同样动力在一条小河中逆水航行,水的流速始终为v2,突然一只救生圈从船上落入水中,船上人发现后立即调头追赶(调头时间不记),结果用了10分钟追到救生圈。试问救生圈从落水到被追上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一)
如下图所示:
一般的解法是选择地面和岸边的树木、房屋等作为参照物。我们可分三个状态来研究:状态I为圈船同行状态、救生圈落下时刻;状态II为船上人发现救生圈落水时刻;状态III为船追到救生圈时刻。由状态I—II,经过时间为t1,救生圈移动距离为S1,船移动距离为S2;由状态II—III,经过时间为t2,救生圈移动距离为S3,船移动距离为S4。则有:
由 (1) , (2) 得:S1+S2=v2t1+(v1-v2) t1=v1t1。
由 (3) , (4) 得:S4-S3=(v1+v2) t2-v2t2=v1t2。
因为由上图可以看出:S1+S2=S4-S3。
所以v1t1=v1t2。
则t1=t2=10分钟。
从而得出,救生圈从落水到被追上共经历的时间是:t=t1+t2=20分钟。这种解法的干扰因素较多,公式烦琐,很容易出错。我们不妨从另一条思路去分析解答。
分析与解(二)
该题中的小船和救生圈都在水中运动,我们可以避开水的影响,而选择救生圈作为参照物。开始时刻,救生圈和小船在一起,二者之间相对距离为零。经过一段时间t1后,两者间的相对距离为S;再过一段时间t2后,二者又重新遇到一起,所以说船在t1和t2时间内相对救生圈产生的距离相等。
在t1时间内,船逆水而行,船相对岸的速度为v1-v2,救生圈的速度为v2,船与救生圈反向而行,则船相对救生圈的速度为2 (v1-v2) +v2=v1。
在t2时间内,船顺水而行,船相对岸的速度为v1+v2,救生圈的速度为v2,船与救生圈同向而行,则船相对救生圈的速度为2 (v1+v2) -v2=v1。
综上所述,船在整个过程中相对救生圈的速度始终不变,都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所以时间t1=t2=10分钟一定成立,总时间t=t1+t2=20分钟。
公务员考试可参照高考模式 篇6
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吸引着广大大学毕业生。由于目前各省市的公务员招考都是各地自行组织的, 考试时间并不一致, 因此许多毕业生选择参加多个省市的公务员考试, 以增加录取的机会。但各地不菲的公务员考试费用却使许多毕业生无法承受。
以江苏省为例, 2009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需交费98元, 笔试2天的食宿费用不少于300元, 往返车票以200元计, 就得花掉600元;如果成绩不错, 取得面试资格, 那么面试的花销与笔试基本相当;如果幸运进入体检程序, 还得交体检费350元, 再加上食宿和往返车票, 共8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面试资格复审、领取面试通知书和体检通知书的费用, 那么一名考生从报名到体检的花费将超过2000元。
虽然大多数考生难以进入面试环节, 但即使只参加笔试也要花费数百元, 而且这些没有进入面试的考生紧接着又得参加其他地区的考试。从以人为本、方便考生的角度出发, 建议全国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可以参照高考的模式, 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组织考试、分批次确定面试人选, 将面试及体检程序合并进行, 费用由财政或招考单位统一负担, 改变目前中央和各省市各自为政、标准不一、互不承认、时间安排混乱的公务员招考方式。这样也有利于降低招考成本, 减轻考生负担, 避免暗箱操作。
空间指称参照与相对距离探微 篇7
关键词:指示,指示词,指称点,指称参照,相对距离
1 概述
指示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任何语言都有特定的语言手段使话语与一定的人、物、时、空、事件等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其指示功能。指示现象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注重这些实现形式的描述。Lyons认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关系代词、定冠词以及表示“来”、“去”的动词等均具有指示作用, 能实现指示功能, 是指示词。因定冠词仅表示同它共现的名词的有定、无定, 没有方位指示, 故本文指示词不含此类词。
传统指示有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和社会。近年来, 语言学家不断补充三维指示框架, 提出话语指示、社交指示和可视性指示。语言学家根据这六种指示范畴重新审视指示词发现指示词同时具有空间、话语、可视性指示三项功能。本文着重从指示词的空间指称参照和相对距离的关系来研究指示词的空间指示功能, 旨在真实反映空间指示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透射人类对其周围空间的认知过程。
2 空间指称参照
传统上空间指示把发话者确定为指称点, 通过所指与该指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来编制指示信息, 确定指示词。若所指与发话者之间的相对距离较近, 则选用近指词;与发话者之间的相对距离较远, 则选用远指词。把发话者作为唯一指称点无法解释下句中come/here的指示现象:“I'll come here”。这是电话会话中发话者接受另一方邀请而答应去对方所在地而说的话。显然, 发话者要去的地方距自己较远、距受话者较近, 这有悖于come/here两词内的近指信息。故把发话者作为唯一指称参照点来描述所有空间指示现象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另外, 指示信息编码时的参照点也并不仅局限于点, 还有线、面等, 如upriver/downriver, upwind/downwind, 这些词把立体的河流, 风看作一条线, 而不是一个面。何况空间从整体看也绝非远近、点面如此简单。本文采用anchor这一术语表示指示词编码空间指示信息时的参照基准, 译为指称参照。以下尝试以实际语料为参考讨论指称参照与相对距离的相互关系。
3 指称参照与相对距离
Shingo Imai根据指称参照把指示词分为以发话者、受话者、同时以发话者和受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及其它。指称参照不同于指示中心。指示中心常表示发话者所处的方位。当指示信息以发话者为参照时, 指称参照与指示中心同义———指发话者的位置。此时, 如果指示中心发生转换, 与指示中心同义的指称参照也随之转换, 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必须区别对待。比如在直接引语或想象的会话中, 指示中心可以随语境变化, 变到发话者曾经所处或想象中的任何地方。如:John said, “I came here yesterday.”该句是发话者以第三人称形式介绍名叫John的人说的话。起初谈话视角是发话者, 指示中心是发话者, 指称参照也是发话者, 指示中心和指称参照重合。间接引语中I的语用内容变成了John, 指示中心也变成了John, 与指示中心重合的指称参照也随之变成了John。这种指示为非情景依赖型指示:发话者此时放弃了自己的真实位置, 把自己置身于某一想象空间中。发话者想象自己是John, 以John为指示中心和指称参照来编码指示信息。尽管指示中心、指称参照在动态会话中不断变换, 但受话者却不会因此混淆指称信息。这是因为发话者在话语动态过程中的独特性决定了以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在自然话语中是最易获得, 而且所有语言都有以发话者为参照来编码的指示词, 且大多数语言只有这唯一的一种指称参照。这一点易误导人认为不存在以非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韩语就有以受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以发话者为参照和以受话者为参照。指示中心始终只有一个———发话者位置。
在此分类中, 以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 所指与发话者之间的相对距离有远近之别, 故有近指词和远指词;以受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 所指与受话者之间的相对距离较近, 故只有近指。因所有语言都有以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词, 所以在跨语言研究指示现象时, 指示词的指称参照范畴尤为重要。要区别不同语言的指示词, 不仅要考察这种语言以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范式, 相对距离范式, 还要考察这种语言是否有以其他人、物为参照的指示范式, 其内部的相对距离又如何。
根据指称范式, 前文的例句John said, “I came here yesterday.”中come/here两个指示词的指称参照不是发话者, 也不是发话者和受话者, 而是第三者。句中引号内的话语内容是John当时的原话, come和here是John依据当时所指与自己的相对距离近而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 这句话引号内外的指示中心和指称参照是不同的。但这句话在现在的语境中已非John亲口所说, 而是发话者站在John的视角上对他的话的转述, 当然John不会是发话者, 也不是指示中心。显然, 引号内外发话者始终没变, 但指示中心和与之重合的指称参照却从发话者本人转换到了John这个非发话者———第三者的身上。这只是一种以非发话者为指称参照的指示现象。
其实话语参与方、非参与方、甚至某一实体都可以当指称参照来编码指示信息。在前文的电话会话I'll come here中, 发话者放弃自己的真实位置, 而想象自己处于电话另一端受话者的位置, 以受话者的视角来编码指示信息。这样的用法有其特定的语用意图。这个例句中come/here的指称参照是受话者———会话的另一参与方。在这两个例句中, come/here指示词反映的是不同的指称参照。
4 结论
综上所述, 所有语言都有以发话者为指称参照的指示词。有些语言既有以发话者为指称参照的指示词, 也有以受话者、以第三者、以某实体位置、以某参与方或非参与方为参照的指示词。以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是主要、普遍存在的, 而以受话者为参照的指示是次要的, 有选择性的,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以非发话者为参照的指示范式的研究, 尤其是在跨文化研究中。
参考文献
[1]Lyons.J.Semantics, 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Quirke, 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ish.In New York:Longman Inc.New York, 1985.
[3]Fillmore, Charles J.Toward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Deixis.In Jaravella:R.J.and W.Klein (ed) , 1982:31-59.
[4]Shingo Imai.Spatial.Dissertation on UMI, 2003.
[5]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3.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篇8
自Rogers于1977 年发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以来, 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所谓自我参照效应, 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由于自我具有特殊的记忆特性, 自我图式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作用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由自我描述判断牵涉到评价性判断所致。自我参照效应是由于自我参照编码产生了精细编码的记忆痕迹, 而 Klein认为自我参照编码产生了更好的记忆组织。
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Rogers等人以人格特质形容词为材料, 加入自我参照任务, 如呈现“勇敢”时, 要求被试判断“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做出是或者否的反应。结果在回忆测验中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优于其他条件, 包括深加工的语义编码。Rogers等将这种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Conway 和Dewhurst (1995) 将R/K判断的再认范式引入到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被试首先对项目进行再认, 如果认为学习过该项目, 则进一步判断是“记得” (remember, R) 还是“知道” (know, K) 自己曾经学习过它。“记得”指的是不仅能够回忆出某个记忆项目, 而且能够回忆出与该项目有关的一些具体细节;“知道”指的则是认为自己见过该项目, 感到面熟但回忆不出具体的细节。根据Conway 的观点, R反映的是情景记忆能力, 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 K反映的是语义记忆能力, 代表着一般觉知成分 (noetic consciousness) 。R/K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中是一个比再认率更为敏感的指标。带R/ K判断的再认范式的引入, 是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方法的一大进展。
二
对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一般有三种假说:第一, 精细加工说 (elaboration) 。按照精细加工说的观点, 自我参照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是因为自我是一个高度精细的结构, 一旦被激活, 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 从而促进记忆。精细加工任务受联系因素的影响, 经常联系的任务对被试来说更容易, 可以引起较好的记忆效果。对照任务是他人参照而且参照对象与被试的亲密度高的时候 (如母亲) , 其产生的一级效果接近自我参照, 因为亲密度高的参照对象的记忆表征更精细和丰富。总之, 能提高对精细加工任务 (如参照母亲) 的记忆, 就会缩小与自我参照任务之间的差距。因此, 可以把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原因解释为精细加工作用。第二, 组织加工说 (organization) 。自我参照提高记忆的机制在于组织作用。组织是指根据一定的语义标准将许多单词捆绑在一起, 也就是对一系列单词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 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连词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与词之间的间接连词。对一系列单词间的组织加工能够在两方面强化记忆:由于该过程在编码时支持项目之间的联系, 因此能够提取过程建立相互联系的通道。由于范畴的名称也进行编码, 因此, 提取时范畴名称能起线索作用。自我参照可以把所有记忆材料归类到不同范畴中去, 如把人格形容词归为适合描写自己和不适合描写自己两种, 从而能促进这些单词之间相互关系的加工。只要提高语义任务的组织作用, 就能达到自我参照相同的记忆效果, 这些结果证实了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机理在于组织作用。但语义本身就是一种精细加工任务。第三, 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持双过程观点的研究者认为, 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 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在记忆任务无明显关联时, 自我参照任务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一样好, 这说明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组织;在单词有明确联系时, 自我参照任务与定义任务的作用是相似的, 都优于组织任务, 说明自我参照能促进精细加工。由此, 自我参照作用机制必须用组织加工和精细编码双过程来解释。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价值, 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 自我概念与背景相分离, 其自我建构称为独立型自我。而东方文化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 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自我建构称为依赖型自我。文化在自我概念和结构中的这种差异, 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记忆等方面。
对自我参照效应的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以记忆行为实验实证自我概念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自我参照效应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记忆方式。朱滢和张力 (2001) 的实验表明, 中国大学生被试在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这两种条件下的再认率及R 判断方面都没有差别, 即参照母亲进行的加工与参照自我进行的加工具有同样的记忆优势;而众多以西方被试进行的研究却发现, 自我组与母亲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三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 人都难免会受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资讯或者事情时最不可能忽略或者出现遗忘, 因此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 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 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 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安德鲁·杰克逊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在他妻子死后, 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忧虑, 家中已相继有人死于中风, 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 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一天, 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 脸色发白, 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杰克逊认为自己得了中风, 并说在右腿上捏了几次都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时, 和杰克逊一道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 先生, 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可见, 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做过简单的尝试。受试者是哈尔滨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人数为54人, 平均年龄在18岁。笔者曾经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 每周给学生安排背诵的作业, 内容多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短文。每次背诵作业之后对学生进行分别询问:什么样的文章你记忆得比较快?用什么样的背诵方式有助于你的记忆?这篇文章适合描述你吗?将询问结果统计并与学生背诵情况相关联。结果表明:回答“这篇文章适合描述我”的学生背诵的情况普遍较好, 一般不容易遗忘。
在所有的回答中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学生在回答“用什么样的背诵方式有助于你的记忆”这个问题时, 答案是:我试着把文章的每句话的主语都换成“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是又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这样的答案也验证了自我参照记忆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由于自我具有特殊的记忆特性, 自我图式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作用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
作为教师, 自我参照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我参照效应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 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做出明智的决定。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这些东西与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记忆能力, 创造最好的记忆成绩。
摘要:自我参照效应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对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教师的启示是:利用其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在教材的选择上有助于做出正确决定等。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 (SRE) ,心理机制,记忆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彦芬.文化启动对文化蕴涵词再认的影响实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8) .
[2]霍燕.文化启动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D].北京大学, 2001.
[3]袁中星.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
[4]文明.大学生提问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5]CONWAY MA, DEWHURSE, S A.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 9 (1) :1-19.
“参照物”试题例析 篇9
1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例1 “月亮走,我也走”是一句歌词,小明同学特意在月圆之夜亲自实践了一下,当他仰头看着月亮,行走时,看到月亮真的跟着自己向前走;自己不走时,月亮也不动。请你分析一下,这时小明同学所选择参照物是( )
A.地面上的物体
B.他自己
C.月亮
D.天上飘动的云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参照物的选择,题目的切入点非常贴近生活,“月亮走,我也走”不但是在歌词中,其实大多数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体验,甚至还曾对此提出许多的疑问。小明同学仰头看着月亮,行走时看到月亮也跟着走,此时是以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所以本题答案为A。
例2 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以_______为参照物;在刮大风后又以_______为参照物;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吹到篱笆墙外去,因为他们以_______为参照物。
解析 本题结合古典小说中的有关语句考查了参照物的相关知识,题中所引用语句滑稽幽默想来令人发笑。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想象出原文中所描写的真实情景应是风前,井是以篱笆墙为参照物,在起里面;当篱笆被大风吹到了院子中,而井实际上并没有移动;当以运动的篱笆为参照物时,不动的井就运动了;我们认为井是不会运动的,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缘故。
2 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3 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在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山,那么相对船来说,人是_______的,山是_______的(填“运动”和“静止”)。
解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同。题中人在船上时,人是随船一起相对于河岸运动;当以船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而山是运动的。由此可见,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情况就不同。
例4 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有:“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的诗句。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参照比较 篇1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各种网络群体不断涌现。目前, 消费者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交流购物经验, 更愿意在匿名的网络群体中发表自己对产品或者服务的看法, 各种专门的购物网群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购物之前咨询网络群体成员的意见。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决策的影响日益凸显, 如何利用这种影响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二、网络群体的参照作用
网络群体在成员进行消费决策时具有参照作用, 可以成为成员主要参照群体, 对其消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 网络群体成员为了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会向群内其他成员搜寻信息, 表现为信息性影响。群体成员倾向于向被公认的具有专业素养或者值得信赖的人寻求帮助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此外, 群体成员还可能会通过直接观察其他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等作为自己消费决策的参考。信息性影响有助于群内成员增加对产品或者品牌的认知, 促进其产生购买意愿。网络群体成员的消费决策和经历很容易引起群内其他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其他成员可能会参照这些经历作进行模仿和参考。网络群体中成员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信息性对群内成员的影响程度。密切的成员间关系更使得群内成员行为、观点等更具参照价值。
其次, 当群内成员感受到来自周围群体的压力时, 会被迫在消费决策中遵从某些规范, 表现为功能性影响。例如, 消费者会预期某种消费行为将受到参照群体的惩罚, 当其认为这种结果很重要时, 就会迎合参照群体行为。网络群体成员在选择产品或者品牌时会考虑群内其他成员的认同感。如果其他成员不认同其购买的产品或者品牌则不利于其获得群体成员资格或地位, 购买群内其他成员认同的产品或者品牌则有利于成员关系的建立以及成员地位的提升。
消费者与某一群体的关系越密切越容易受到其功利性影响, 网络群体的高依赖性、信任性以及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使得群体内成员间关系更为密切, 更容易受到功利性影响。成员们通过消费其他成员推荐的产品寻求其他网络群体成员的普遍认可, 缓解源于群体的压力, 保证其属于网络群体的资格, 稳固自己在网络群体中的地位。
最后,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的自我提升需求和在心理上隶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促使价值表达性影响的产生。首先, 个体会通过模仿他所向往的网络群体中成员的消费行为, 建立起与该群体的联系或者留给别人自己属于该群体的印象, 以此来借助群体的形象来表达并提升自我形象。其次, 网络群体成员还有在心理上隶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与网络群体做出一致的品牌选择等消费决策, 来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响应。总体来说, 为了获得心理上和某个网络群体的靠近, 成员们主动接受这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 这样的目的可以通过与其他成员购买相同的商品来实现, 这种购买决策可能只是因为自身对群体的喜爱。
成员与网络群体间的强关联性和粘附程度影响价值表达性的作用效果, 一个成员对其所在的网络群体粘附程度越强, 其消费决策和行为就越会带有隶属于该群体的需求, 这种需求将促使价值表达性影响的产生。网络群体成员的高亲密性使其容易受到价值表达性影响。由于群体成员不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他们更迫切的希望通过一些特征来展示自己与群体的关系, 从消费产品将网络群体的这种特征转移给自己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消费网络群体中其他成员推荐的产品、效仿他们的消费方式, 与网络群体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达到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目的。网络群体成员也更愿意对群体中的意见建议做出积极回应, 以这种方式其他成员保持一致步调, 进一步与群体建立更好的联系, 为自己贴上隶属于该群的标签, 接受网络群体的价值表达性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1. 合理利用信息性影响, 在网络群体中树立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 消费者搜寻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 他们更可能通过网络群体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在决策时受到网络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因此, 企业应借助网络群体这个平台进行宣传, 主动给消费者造成信息性影响, 加强成员对品牌的了解和认知, 形成对品牌的良好的印象和积极的消费态度。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随时关注和分析相关网络微群中成员们的信息交流情况, 以此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者品牌的看法, 对于消费者不满意之处及时改正。
2. 利用功利性和价值表达性影响促进网络群体销售
网络群体的高依赖性和信任性使得价值表达性影响和功利性影响更为强烈。企业可以通过给网络群体提供举办活动的支持, 加强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起参加郊游、联谊、宣讲等各类活动都带给了网络群体成员在现实世界更深层次接触的机会, 这样不仅可以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也促进整个群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对网络群体的依赖, 使得他们更迫切的希望融入群体, 并通过与网络群体其他成员相似的行为来彰显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身份, 由此产生了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
摘要:目前关于网络群体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群体性事件这一方面, 对于成员消费决策是否会受到网络群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很多消费者乐于将网络群体作为自己决策的第一参考, 因此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试图探究网络群体对成员消费决策产生参照作用的机理, 并据此为企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消费决策,参照群体
参考文献
[1]罗江.粉丝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信息性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07) .
[2]唐克冰.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4) .
【参照比较】推荐阅读:
实践参照11-10
生命的参照10-31
教学的参照系06-04
入团申请表参照08-21
安全承诺书参照09-09
工作检讨书参照09-12
参照干部考察材料模板11-10
uap63自定义参照05-12
参照物题目解题技巧05-22
初二物理参照物试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