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通用12篇)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1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旨在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 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毕业生需具备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专业务实和其内在的逻辑, 纪律表明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更加重视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 参与创造并总结经验, 而案例教学就属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所谓案例教学, 指在教师教学用的有机综合案例为基本材料的理论和实践的目的下, 将学生介绍到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事件的情况, 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和学生多方位的互动, 积极参与、对话, 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 并应用知识和经验。
1 案例教学有他自身的优点
1.1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但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新形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价格差异的教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位、大不相同住房开发商在同一区域内的定价, 通过一个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开发商的相关技能技能, 差别定价的相关知识。
1.2 营造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不同于沉闷的知识灌输, 是师生互动的模式, 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情况下, 解决不同背景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同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学院实验室的工程项目沙盘模型模拟演练施工项目管理情况。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各种各样的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愿学习的态度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吸纳专业知识。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工程投标报价”阶段课程中, 投标策略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投标方案采取不同的设计, 促使学生辩论, 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独立, 大胆和创新的能力。
1.4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 以真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背景, 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完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使用软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时需要面对的各种综合性强的项目管理中的复杂专业问题。
人为因素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实际的政策决策的结果, 往往是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只需要在专业方向基础扎实的学生便可作出最佳的决定。例如:建筑规范层面上,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上看, 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是一定的而一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没有详细的规定, 决定不应该仅仅根据建筑法规, 而应是一个适当的技术规格组合。案例教学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课堂教学僵化灌输的问题, 以应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复杂工作。
2.2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后需面临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技术不完全相同, 知识不等于能力, 相关专业的学生, 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 不仅为自身的发展, 在今后就业的公司也会遇到巨大障碍。比如:“建筑结构”教学中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配置的问题, 如果要求算得需要钢筋截面积为2200mm2, 由理论公式可知需6根公称直径为22mm的钢筋, 但施工现场材料是否能够保证供应是不能确定的, 传统的教学, 使学生无法了解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使之缺乏机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和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多的思考, 讨论, 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考试中案例分析所占比重大。
目前, 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执业考试主要有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 这些资格考试均安排了一门案例分析, 而且权重数较大。
3 案例教学中课前备课阶段、授课阶段及课后考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
3.1 课前备课阶段。
大学教育是在事实上不等同于普通教育, 因此需要广泛的阅读量, 进而深刻的理解基本理论知识, 只有在理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教导学生相关的应用理论, 因此提高阅读量与反复研读教材称为该阶段的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 列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的教训, 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事实上, 教学设计的关键应该反映课堂教学思路,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 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列表, 分析每块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 尽可能地反映每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最能体现一个“牵头”的形式。这也是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转变, 从一个内容块转变到另一个内容块的提示。此外, 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实践情况, 特别是理论课教学, 每一个教学问题应该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情况可能的背景。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 授课阶段。
教师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培训, 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 理论水平高, 但教学效果未必达到学生的满意。授课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阶段, 关键是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有兴趣, 自然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基本理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首先, 强调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第二, 控制好课堂气氛。其中, 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巧妙的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课后考察阶段。
首先, 课余作业, 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 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除了教科书, 各章练习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或让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调查等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功课尽可能的安排是让学生自主或团队协作完成,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任务。其次, 期末考试是测试学生的一门课程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此, 命题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反映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以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使用程度, 突出实践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许丹.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张晓艳.授课技巧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22) :127.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2
一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及数学知识,从定量角度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在指导我国企业实践和政府制定有关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产业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后,产业经济学才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但因为课时的限制,在教学模式上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占主要地位,使学生不能融会贯通和运用,而社会所需要的产业经济领域的人才应该是除了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改进现有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各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分析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基础上,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设计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
安徽农业大学属于农业类大学,在农业大学里办经济学科,应该突出农业学科的特色,重点结合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强调应用型经济人才的培养。《产业经济学》课程在本校属于经贸系本科专业课程和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点的学位课程,重在强调它的应用性,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分析,将对最近的产业经济分析、行业分析资料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体现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对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独立地分析一个产业或行业经济运行和区域产业经济分析。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问题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欧美国家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内容偏于微观,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日本等国家认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除了产业组织理论以外,还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内容,研究内容较为宽泛[1]。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等理论确实在支持政府制定产业结构等政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多数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都采用了较广的内容体系,因此安徽农业大学在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时根据尊重中国国情和紧跟国际接轨的原则,主要从产业组织、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三个方面界定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注重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如图1所示)。
(1)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使学生能够熟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掌握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独立思考、主动钻研和归纳演绎,把握住产业经济学学术前沿问题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
(2)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具体产业的经济运行,从而做到真正将理论运用于经济分析实际工作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的测算,能运用SCP理论描述某一产业的状态;掌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的测算、投入产出分析,会对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横向比较;灵活运用检验政策绩效的方法评价我国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等。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此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的构架。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得较多,经济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等。因此,在经济学理论走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式下,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构建创新性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采取“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来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将《西方经济学》一些重要理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中注意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一、理论精讲——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每章的重要理论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先阐明本章节所要讲授的基本理论、主要观点以及这一理论所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展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思想魅力。再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不同章节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精讲部分可采取整体框架法和以图带章法。
1.整体框架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具体内容,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笔者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材料,采用整体框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理论应用的演进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四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和IS-LM-BP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找到一些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通过此整体框架的描述,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轮廓,并且能够理清章与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2.以图带章法
信息加工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储存与学习材料的某些性质有关,组织有序的材料比组织零散的材料能够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的层次网络。以《微观经济学》为例,笔者认为每一章均可以找到几个重点图形,其中包含着本章要传授的知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教师在讲述时可打破教材设计思路,以重点图形为中心,逐步展开,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此即所谓的“以图带章法”。下面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例进行解释。
效用论分析的是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首先,将图形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在同学面前,说明其中的两组线(U1、U2、U3、B、B1、B2)代表两个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一个均衡点(E1、E2、E3),通过均衡点的变换来实现本章的学习目的。其次,解释无差异曲线工具,通过它再推导到效用论概述,接着展开预算线工具,然后分析预算线的变动及相关知识。第三,结合这两个工具,找到消费者的均衡点。然后考虑如果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均衡将如何变化,从此进入到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通过两个工具和均衡点的变化,即可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至此,本章的知识通过图形全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图2价格-消费曲线二、材料分析——启发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1.启发示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根据经济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但提出的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价格歧视”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国内很多公园中,针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为什么收取不同的票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差别价格政策才能有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三级价格歧视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进行讨论。由于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采用差别价格政策能使公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种策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产品必须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黄鹤楼公园全国仅此一家,即使收取高一点价格,外国人也不会放弃到此一游。第二,必须能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公园可根据国籍、肤色、语言的不同来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他们实行差别价格。第三,各个市场必须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比中国人小得多,因而定高一点价格的门票并不会影响他们游览黄鹤楼。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还有哪些情况下实行了这种差别价格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对启发性问题进行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凡是自愿回答启发性提问的同学,如果回答能自圆其说,期末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nlc202309012258
2.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可以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两种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向学生进行介绍。首先将此段时间的政策操作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个阶段实行相应操作的经济背景,实行松紧搭配的原因,取得的效果,最后再对政策的混合使用进行评价。这样就结合了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解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第一阶段是1988.9-1990.9,此阶段实行的是“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9-1991.12),实行“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第三阶段(1992.1-1993.6),实行“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第四阶段(1993.7-1996年底),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五阶段(1997-2002)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六阶段(2004年—2007年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以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原
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联系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该组同学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到讲台上为大家陈述,最后由老师就这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彩陈述,学生必须对理论熟悉于心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形式
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并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紧扣所学的理论内容,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
1.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在某个理论系统讲授之后提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分配理论这一章时,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所以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公平与效率谁为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现实情况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政治学的角度,有的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有的从富人、穷人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述了到底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最后,教师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观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分配,比平均分配更有经济效率。但是按市场原则分配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政府应该对社会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兼顾公平。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分析,使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與市场的边界问题”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在辩论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出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可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用学过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锻炼经济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三个步骤的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还应注意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天祥.《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13.
[2]李秀萍、刘佳伟、韩剑萍.《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6):56-5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08(3):181-182.
[4]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高教论坛》[J].2007(5):84-86.
[5]邹德新.《略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J].2007(2):102-104,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型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以地方院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敏兰(19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浅谈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篇4
一、传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 教学从理论到理论, 空对空, 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 以单纯知识灌输为主, 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被忽视, 自学能力低下。第三, 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传统教学是一种静态的封闭式的教学, 强调知识的注入性,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中职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新教学方法。针对以上三点不足, 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大胆探索。
二、关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经济学教学应综合运用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工学相结合方式, 与就业接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 理论教学———深入浅出
理论教学是经济学教学的基础, 在基础部分要注意理论的阐述、相关现实政策的讲解和相关参考资料的知识拓展。
第一, 理论阐述。在理论教学中, 首先尽量从日常生活中引入使人感兴趣的话题, 循循善诱, 使学生觉得经济学就在自己身边。其次尽可能采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比如在第一堂课上, 我就对学生说,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 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 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 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 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 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 以在各个成员中合理配置资源。和家庭一样, 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 另一些人做衣服, 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以及资金和资源如何分配等。由于资源的稀缺, 社会资源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引出经济学的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资源。这个概念简洁明了, 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 经济学不是历史学,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 在讲授经济学原理时, 如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政策进行讲解, 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 学生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领域非常感兴趣, 经济学教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 对知识进行拓展,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比较贸易时, 可以介绍亚当·斯密的观点:如果一样东西在购买时所付出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付出的少, 人们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其结果是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 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 而雇裁缝缝制;农民不想缝衣, 也不制鞋, 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知道, 为了自身的利益, 应当把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 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 即其一部分的价格, 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比较优势的经济理论。由此引学生入门。
(二) 双语教学———因材施教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教育部早就提出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教学, 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人才的需求。但根据我校实际, 纯外语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 适当引进双语教学, 即主要以中文讲授, 辅以英文板书或英文电子教案进行教学。这是受学生普遍欢迎的方式, 尤其在经贸专业生源较好、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尚可的现实情况下。在双语教材的选择上, 我选取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版作为教材,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进行选编, 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并编写学生用的双语对照讲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方式。在实施双语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重点把握以下几点:第一, 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讲义, 查阅生词和重点把握核心概念。第二, 重视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三, 重视经济学课程中学术英语的复杂性,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复杂名词和动词, 通过对英语结构的分析来把握英语思维的特点。第四, 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运用视听手段营造语言场景,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理解学科知识。从双语教学的效果来看, 一方面, 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全更透;另一方面, 学生对学术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口语、听力也有进步。
(三) 案例教学———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人们便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运用于法学、商业和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训练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所谓案例,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已解决或待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具体的情境描述。学习者在案例教学中能亲历其境, 感同身受, 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 化死知识为活知识。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逻辑性要强。教师要介绍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 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 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分类梳理, 对有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 最后给出若干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第二, 控制力要好。教师应在每一节课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发言。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堂氛围, 热烈而不混乱, 有序而不死板, 及时提示学生, 最后的总结水到渠成。第三, 要有热情。教师要投注全部的热情来讲课, 这种热情能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 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积极鼓励不同的观点, 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 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 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的学习氛围。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网络、书籍中寻找一些案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既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 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 应进一步重视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的校企合作。就经济类课程而言, 应与银行和外贸企业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参与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进行实验指导。争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 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 既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方便。
三、教学收获
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知道怎么学习的人。”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 一个人在竞争中能否获得成功, 将取决于他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最全面的知识信息。通过课型改革, 原来对经济学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开始认真听课, 有些同学还能主动举手发言, 课堂纪律也有明显改善。
第二,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学生们不再被动地埋首学习死知识, 而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总之, 经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相结合运用, 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他们从上课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乐于提出问题, 再到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去解决问题, 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我更坚定信心。我会不断探索, 坚信只要坚持, 肯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2]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3.
[3]史雪娜.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 .
[4]张弘强.财经类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问题探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5
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关于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和完善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一、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
我国有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把国外通用名称为经济学(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称为“西方经济学”,并招收相应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称为“西方经济学”专业,以便区别于政治经济学课程与专业,存在着“两个经济学”的地盘之争。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则柯教授曾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不是科学的学科概念,但这一课程名称在很多院校一直延续至今。
科学地界定学科名称及设计培养计划是学术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早在,以刘国光、林毅夫等数十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学者,曾围绕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展开过大讨论,就中国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走向进行了研讨。
尽管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些观点的差异,但是一致认为应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
虽然上述“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门课程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经济学研究始祖亚当•斯密,这两门课程都是对经济基本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在生产关系既定条件下的研究,一个是生产关系本身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如何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研究,从而促进经济效率、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中国经济学构建是不同学派和不同理论体系间相互融合、渗透和互为补充、发展的漫长过程。
”因此,引进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和应用体系是未来高校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改革方向。
(二)内容的思想性和形式的完美性的权衡和统一问题。
教学,其实是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如果能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的兴趣,兴趣就能成为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前行。
否则过于枯燥的讲授会使学生初燃的兴趣的火花熄灭。
CharlesC.Bonwell&JamesA.Eison(1991年)认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为重要,应让他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并运用掌握的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典型生动的案例、现实热点经济问题的剖析,都会点燃学生思考探索的火焰。
经济学也像任何学科一样,需要思想的深邃性和表达完美性的统一,教学中需要重视经济学与数学之间主仆关系的处理,不能为了漂亮的外衣而失去了内涵和受众。
这一点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和成人教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学说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数学科班出身马歇尔和凯恩斯,在他们成名的著作中并没有大量运用数学公式,甚至尽量不用数学公式,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理解他们的思想。
亚当•斯密的著作之所以影响巨大,广受关注,除了其思想的深邃,我们也不得不赞叹其语言的精炼与生动。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处理问题。
中国的经济学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吸收市场经济的精华,构建这样的经济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自编教材,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原版教材和翻译教材。
一些学校还采用了双语教学方式,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但在内容体系方面,大多介绍已有的研究,联系本国实际方面以及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还很不够。
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大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出版发行和维护良好的网站。
国内的教材教学案例数量相对较少,且更新周期比较长。
究其原因,引进国外教材的案例,虽然可以有不少新的案例,但很多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全盘引入的话价值会缩水,而国内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与编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也需要有一些激励措施。
此外,我国也存在经济学双语教学应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初学经济学的低年级学生,如果能先学习了用中文讲述的基本经济概论,了解基本经济关系后,再学原版教材,效率会比较高一些,能够避免双语教学中,中文英文变换多次解释的低效率讲法。
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及理论基础,适合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
二、中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阶段相适应。
“一个经济学与多个经济学之争”是经济转轨时期的现象。
我国1978年开始建设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相应的理论和政策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也与考研等导向有关,有相应的研究生招生目录,就会引导设置相对应的本科课程。
(二)教与学的激励机制问题。
虽然高校教师内心都希望完善教学效果,但教学研究与服务是费时耗力的,也需要外在有效的激励。
如果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考核、聘任只与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水平有关而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质量关系不大,教师就会将更多的时间配置于写科研论文、做课题,相应方面投入的精力必然会减少。
从学生的角度看,期末考试和研究生升学考试也像指挥棒,引导着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时间分配,比例过大的计算和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降低经济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经济学教学研究仍处于引进吸收阶段,未来将进入创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规律研究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时间还比较短,这一阶段引进消化是主流,而未来吸收和创新将是主流。
在教学方法上也将面临从引进输入式到改造创新型的飞跃。
经济学的本土化要把有用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措施,丰富经济学理论研究。
三、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尝试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改革。
可以考虑低年级学生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并在此课程中注意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教学中侧重于学科体系介绍,基本理论介绍及应用,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分析,如微观的选择与机会成本,投资理财和创业的知识,宏观的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的影响等。
高年级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侧重于较深层次理论分析。
研究生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或者“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在数学推导和应用方面可以加深。
以上的课程设置划分比较与国际接轨,对于学生国际交流和学分互认也有益。
此外,对于不同的专业,所安排的课程学时及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一些差异,内容安排应有选择的侧重。
在有条件的高校(考虑教师英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等方面),可以引进优秀的原版教材,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了解经济学一般原理与术语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原著者的思想精髓,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实现由简入难、由普及到专业的梯度推进。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克尔(WilliamE.Beckeretal,1991)等呼吁教师要重视对经济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指出多项选择题、小品文、案例等在经济学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因为社会科学几乎不可能在重复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实验。
教师应针对当前在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强调逻辑性,而生动性不足,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及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不足等这些国内外教学中的难题上多下功夫。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增加案例教学和背景知识介绍的内容比例,在初级教学阶段应注重思想性和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搜集西方的经典案例,还要注重开发国内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典案例,并用于教学之中。
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应适当增加讨论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争取在这一阶段实现内容思想性与形式完美性的统一。
由于经济学教学每章都有大量的图形分析和公式,黑板作图和推导会很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
因此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不仅能节省作图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也能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动态效果。
为了防止许多教师同时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更有效地使用稀缺的资源,政府和有关部门及高校,可资助一部分有教学研究基础和思路,并联合具有相应技能的教师,建设经济学公共教学资源库。
组织力量有选择,有计划、有重点引进和翻译国外有影响的教材和教研成果,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库、教材、教辅资源等,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学习网站以共享。
出版社和教学及研究人员应加强教辅服务体系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网上资源甚至免费资源,减少重复性开发的资源浪费,实现教与学,课内与外的补充、互动,也为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提高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建立有效的教与学激励机制。
要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考试评价制度科学化。
中国高校教师在考核晋升等方面,应加大对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比重,设立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基础学科科研应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实行汇报制度,教师可以选择其代表性的成果参与评价,纠正很多高校教师评聘期过短,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揠苗助长的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现象。
加大对教学研究质量效果和学术道德的社会监督力度。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方面,应鼓励教师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进行评价主要针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管理、考核方式、考题知识点和覆盖面及考卷难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CEE进行教学评估时,要求开设经济学课程的大学提供评估学生成绩的材料:包括试题、问题、作业等,新的评估更重视经济学的考试方法改革。
不同于以往采取有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增加了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
学生的考试分为阶段性的测试和期末考试,阶段性测试类似于学生的平时作业,但主要是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数学计算能力。
期末考试的试卷计算题都附有公式,不需要学生背记公式,要求学生会运用公式、利用数据计算即可。
考试试卷有一定比例的分析题,案例都选自最新经济类的报刊杂志或教材,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中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各高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方面,应多注重教学实质内容和过程管理监控,而教学形式则可以鼓励多样化,并激励创新。
【参考文献】
[1]祝志勇,吴垠.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策略[J].当代经济研究,,1:59~62
[2]刘伟.经济学教学和科研若干问题的探讨[N].光明日报,-10-21
[3]孙祁祥.实践是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本源与基础[N].光明日报,2005-10-11
[4]方福前.新时期西方经济学如何中国化[J].学术月刊,2006,3:80~84
[5]贺景霖.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157~159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6
[关键词]经济学 双语教学 创新模式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自2004年,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双语课程。经过五年的摸索和实践,双语教学已逐渐走上正轨,分别在双语教材的选定、双语教师的配备、双语授课模式的确立、双语语言的组织与分配、双语考核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切实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经济学作为财经和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沿性与创新性的理论大都来自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及其著作,相关理论和体系都比国内成熟。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经济学的原版教材,通过对原汁原味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领会最全面和准确的专业知识,避免了教材在翻译过程中的偏差。
同时,双语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原版教材,课堂上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参与课堂互动,使学生掌握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吸收经济领域的最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教学水平
双语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其在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探索可供借鉴的双语教学模式
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仍然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或照搬。结合经济学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使其形成可供借鉴及推广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背景
众所周知,经济学原名“西方经济学”,其理论和知识体系大多来自国外,掌握一定的英语水平,并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可以有助于了解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而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反过来也会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将经济学知识更好地用英语来推广和交流。
(一)实施条件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1996来以来就开设了英语口语课,不仅聘请了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全面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和专业英语课。通过多年的大胆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经验。
2.本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储备,且学习英语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另外,目前学校具有的良好英语学习氛围。
3.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100%,教师素质较高,教学业务精湛,英语基础好,且有出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
(二)实施对象
首先在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125名)进行试点。根据探索出的一套双语教学模式,先后在05、06、07、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进行实践,现已推广到财经和管理学院的其他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中。
三、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经济学是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用双语教授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因用了英文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一)教材模式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的质量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而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本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内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国外知识的更新,纯粹使用国内教材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选择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时,应当选用原版引进的教材,因为国外原版教材多由英语国家的权威专家撰写,其语言地道、规范,专业词汇全面,准确性强,知识更新快,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并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师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面对众多的经济学原版教材,标准应该是选择涵盖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框架体系的权威性教材。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会对原版教材的阅读与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推荐选择有中文对照版的原版经济学教材,从而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理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自编的英文练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复习知识点,还可以更好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师模式
选择授课教师是双语教学能够正常开展的保证。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驾驭英语的能力和相当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表达能力,能完全消化原版教材,且融入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结合国内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清晰、流畅、生动地用英语和汉语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的热爱。
(三)授课模式
采用教师双语授课与学生互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部分由主讲教师进行渗透式双语讲授,即课堂师生交流以英语为主,专业名词、关键词及部分定义进行双语讲授。而一些案例和讨论部分则由学生为讲授主导,通过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用全英语或双语进行讲演和展示,然后全班进行讨论。授课教师在学生讲授结束后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克服学生对英语的畏难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利用PPT演示文稿对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课堂面授;利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通过BBS讨论、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等手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理解和记忆专业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很好地实现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语言模式
双语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教学中英语和汉语的比例,以掌握专业知识为核心,发挥两种语言工具的优势,達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提纲挈领的东西,如导论、教学单元之间逻辑关系的交代、基本概念等可以全部用英语,而最好采用短语和单句,便于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对于部分关键词、专业名词在幻灯片中给予中、英文注释。对于一些深奥的学术思想或者前沿理论观念则可以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直接链接到相关网站或插入配有画面的全英文解说的视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英语口语加母语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从而将晦涩、枯燥的学术性语言转化为简便的口语,并应用通俗易懂的说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考核模式
学期初向学生交代,期末试题采用全英语模式,鼓励学生从开学初就重视课程的学习并加强阅读。平时采用随堂提问、阅读笔记、课堂讨论、作presentation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尽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因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采用鼓励英语答题的方式,但不硬性规定英语答题的模式,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考试成绩及英语使用率统计分析
对已经完成的2004~2007级学生的双语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平均成绩83.3,优秀率14.99%,不及格率2.6%。全汉语答题的占20.9%,其他79.1%的同学不同程度使用英语答卷。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成绩完全符合教学要求。同学们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更有62.7%的同学几乎使用了100%的英语答卷,成为双语教学的典范。
(二)英语竞赛和科研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四年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中,获得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2次,一、二、三等奖共13次,还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优秀奖,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4篇。在校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立项数目28项,在校内遥遥领先,由此体现出双语教学在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向现代的发展型教学的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水平
进行双语教学的几位老师不仅用双语教学在校教学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院教学大赛中连续获得两届一等奖的好成绩,而且还荣获校第三届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双语教学质量反馈
每学期授课老师都会收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意见: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双语教学质量,对其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每学期学校和学院都会组织督导专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后对双语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参与讲课学生的表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授课组织严密,形式新颖、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佳。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教改项目“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系统革新与再设计”(JGY2007016)。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刘玲.西方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7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 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也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 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该课程理论性强, 非常抽象, 内容晦涩难懂,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 把经济学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就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 要通过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 难以掌握。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自然就很高, 总结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 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消极被动
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使用填鸭式或灌输式, 缺乏启发性。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绝大部分时间在滔滔不绝地讲授概念、原理, 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 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获得知识,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很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二) 缺乏和学生互动, 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对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注不够, 尤其是师生互动, 没有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过程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 有些教师只是围绕“教”做文章,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上课时只顾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 单方面地一味播放、讲解, 而无暇顾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反应, 结果使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有些教学课件干脆就是“电子课本”型读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 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 无法进行教学互动, 教学过程因为没师生互动交流而变得枯燥乏味,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课程所用案例普遍都是国外的, 缺乏中国案例, 导致学生陌生感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当前对于案例教学法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案例资源相对匮乏、时效性差、质量不高, 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案例, 由于缺乏必要的案例背景知识和文化的不同, 很多学生反映不能完全明白案例的内涵, 缺乏兴趣。因此开发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是非常必要的。
(四) 理论教学比例太重, 导致学生感觉枯燥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而我们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理论, 加上大量图形、数理分析比较抽象枯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和确定化, 以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确定化, 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 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 考核方法单一, 导致学生忽略课外知识拓展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且存在众多弊端, 直接制约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将考核成绩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 过分强调最终成绩的作用及功能, 忽视了考核制的指导和激励功能, 因此导致学生过度地复习和关注课本知识, 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拓展。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 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基于以上的存在问题, 笔者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工作经验, 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 加强经济学案例教学法, 但应注意案例的适合性
案例源于英文case, 是一种将实证描述引入情景, 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 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 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 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因此所选经济学案例一定要质量高, 尽量采用本国的案例,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派组代表发言, 但一定要控制课堂秩序, 避免影响隔壁教师授课。
(二) 提倡参与式教学法, 组织经济时事专题讲座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 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 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经济学理论内容丰富, 实践性强, 因此可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经济时事进行理论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一般程序可以设计为以下方面:
第一, 布置学生分组查找好某一经济时事材料, 做好事情准备, 经济时事材料应具有一定理论性、争议性、针对性。讨论题目应是与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关, 并且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能够引发同学们兴趣。
第二, 安排学生代表到讲台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时事, 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善于启发引导, 把讨论引向深入。要倡导民主的空气, 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并要求不同意见有较为系统、中肯的阐述。
第三, 教师最后逐一点评, 但一定要注意:教师不要成为主要角色, 不能包办讨论, 也不应作长篇发言。
(三) 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重视课外作业的重要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高校的扩招, 班级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 批改作业任务也重, 再加上学生互相抄袭现象严重, 因此目前有些教师对安排课外作业不够重视。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 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 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内容繁多, 晦涩难懂, 而且运用性强, 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 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 没有适量的作业练习就难以完全明白经济学理论, 教师必须重视。
(四) 考核方式要多元化, 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理解能力
课程考核亦可称为课程学习测评, 是指在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时, 对其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 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课程小论文、考勤等多种形式, 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程小论文主要反映学生的运用理解能力。另外,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等活动, 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总结
总之,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内容与工具不断更新等特点的课程,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往往出现“老师难教, 学生难懂”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教好本课程, 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瑛.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J].高教论坛, 2005 (4) .
[2]、林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胡巨.浅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8) .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8
一、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课程主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它就像一根红线将课程的各组成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生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笔者认为,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如前所述,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 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技术、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因此, 该课程的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 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 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 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 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 而是在逻辑上存在着先后的关系, 技术线在前, 经济效益线在后。这两条线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通过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机理, 将两者有机地连接起来, 成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根红线, 那就是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线。教学中, 教师只有抓住课程的主线, 静心研读教材, 才能理清思路,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学》围绕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这一主线讲述各种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随着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 按其性质可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定性分析方法包含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 如理论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不同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可以灵活地选择定性分析方法, 既可以选择某一种方法加以运用, 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是一般能比较容易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描述, 把握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能使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便于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缺点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比较粗略, 人们难以精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而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学》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很多, 如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选择及计算方法基础上运用的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根据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的不同可将这些方法划分为常规计量分析方法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等一般只需运用初等数学的知识, 借助简单的计算工具就能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计量分析与评价, 属于常规的计量分析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方法的运用则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 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 因此属于现代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计量结果精确而确定, 人们可以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把握研究对象量的方面的规定性, 使问题研究精细化, 提高研究结论的确定性。但精确并非正确, 数学运算的特性使计算的结果并不能正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即存在与实际之间的误差。因此, 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这是研究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客观需要。只有这样, 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提高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质量,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打好数学基础
如上所述, 《农业技术经济学》也是一门关于方法的科学, 尽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的方法按其性质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时, 除把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外, 越来越要求精确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采用现代计量方法。现代计量方法的运用一般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 如运用生产函数方法时, 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求解模型参数时, 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矩阵转置、矩阵的逆、矩阵的秩、导数等相关知识, 对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检验时, 要用到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及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 各种方法掌握得又快又好, 实践实习时能够比较圆满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要帮学生复习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函数、矩阵等相关知识, 但对于这些数学知识, 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看懂其运算过程及意义, 不要求精确运算, 因为在实际操作时, 我们往往是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 其学科体系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在研究解决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强实践教学。首先, 在课堂教学时, 将讨论、启发、陈述、辩论、案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拓展教学环节;其次, 在实验教学中布置专项任务,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利用计算机等工具, 通过边际分析、生产函数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分析农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再次, 在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设定题目、设计调查问卷表、收集关于农户的原始资料, 如农户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成本等资料, 选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方面的专门问题, 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 要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就要在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即了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 掌握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问题。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 《农业技术经济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要想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就要在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即了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 掌握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效益评价,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冬平.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邵法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方法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1) .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9
一、重视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在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方法论结合了人们的一般认识规律和经济活动特征, 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们获得经济知识并将知识构建成理论, 直至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和发展等规律。拉普拉斯称研究学者使用的方法的重要性与发现本身一致。
经济学方法论是源自哲学的研究方法, 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 经济学方法论探讨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 并对经济学者构建系统性理论知识时采用的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所以说, 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探讨, 它不仅是总结和概括了经济学的方法, 同时还反思经济学方法中的优缺点。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 (1) 界定经济环境; (2) 设定行为假设; (3) 给出制度安排; (4) 选择均衡结果; (5) 进行评估比较。经济研究五个步骤有相互依赖关系, 根据前一个步骤才能开展后一个步骤, 并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二、马克思唯物辩证方法论与产业结构理论
由马克思最先提出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任何学科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在产业经济学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学习中。产业结构是与经济发展双向关联的, 经济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促进经济发展, 这与唯物辩证法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分析经济如何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如何变动的问题上, 世界各国的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 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与一国的储蓄率和资本产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生产结构需要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会从较低的生产率部门转移到较高的生产率部门;库兹涅茨和罗斯托的研究成果对发展现在经济增长理论起到了重要贡献, 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分别从总量和部门的角度研究现代的经济增长。应该认识到,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有目的的思想活动同时包含着思维能力是产生经济理论的途径, 经济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释经济社会问题的, 不同的理论之间虽然表面上存在区别, 但是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共识, 那就是针对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解释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议题, 正因为它们在理论内涵上都是解决产业结构问题的, 所以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同一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中。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情况时, 要本着实践的观点,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
三、运用实证经济思想学习产业经济学
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会涉及很多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案例, 如何令学生理解并加深对经济结构变动、市场运行和企业竞争行为的学习, 就需要在课程讲解中运用实证经济分析思想。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以方法论的形式影响和改变了经济学的研究。伴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业, 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要和学生明确实证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对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的研究应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在学习产业发展理论部分需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思想, 产业发展是包括产业产生、成长和进化的过程, 那么对于产业如何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相应的学者进行探讨, 如刘易斯 (1954) 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中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进行阶段性的划分, 但是罗斯托 (1971) 则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会经历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阶段。不同的经济理论对应当时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每一种理论都为解决当时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四、计量经济方法与产业组织理论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部分的学习中, 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计量经济方法, 这就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后计量经济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 (也译作经济计量学) 分析经济问题时, 综合了理论上的数量和经验上的数量, 使得计量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分支。
比如, 在市场绩效的学习过程中, 利润率指标通过税前利润、税收总额和自有资本计算得出, Lerner指数运用价格和边际成本得到, Bain指数则是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比值, 会计利润的计算需要了解总收益、当期总成本和折旧, 而经济利润是由正常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总额计算得来。
市场绩效的评价在实际教学学习过程中, 是一个面临较多影响因素的测算过程, 这就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时不仅要针对如何设计产业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 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实际经济数据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来估测产业的综合绩效。对于计量经济学运用到产业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到计量经济学的特殊性, 特殊性有三点:一是计量经济学在产业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从研究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研究非确定性问题, 这样导致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思路、分析新的方法结果;二是相比于其他数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主要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基础方法来研究其他经济问题, 不是纯粹的数学方法, 应将它与数学方法进行区分;三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问题, 研究方法与纯数学不同, 故对计量结果的分析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状况进而给出结论。
摘要:在高等院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马克思唯物辩证方法论运用到产业结构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问题的能力, 加强计量经济学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进而增强产业经济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方法论,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 2005, (2) .
[2]杨祥梅.经济学方法论及启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
[3]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10) .
[4]张华荣.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三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5]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006.
[6]贺允.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研究[D].延安大学论文, 2011.
[7]程瑜.产业经济学:西方的发展与我国的借鉴[J].经济师, 2007, (4) .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10
通俗简明教学——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在经济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或因不同的价值观而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观点, 从而形成了繁杂的理论体系。同时, 数学方法的应用也让经济学的分析过程显得颇为抽象。对初学者而言, 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首要任务是降低学习的难度, 要从直观性、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角度讲授《西方经济学》,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经济思维能力。
首先,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较多, 学生往往感到纷繁复杂, 摸不着头绪。因此, 在第一堂课上, 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同时, 在介绍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但须注意, 在向学生讲解时, 要遵循由简到繁的步骤, 先从消费者和厂商两方面开始, 然后逐渐引入政府和国外方面, 具体见图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 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这些经济目标而展开, 具体见图2。
其次, 《西方经济学》诸问题的分析涉及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理论流派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 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甚至有时还不能有效地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所以,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清楚不同理论流派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假设条件、分析方法等。这样, 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 “效用论”中既涉及基数效用论也涉及序数效用论, 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两种理论是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基数效用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使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 序数效用的概念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使用, 并且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 通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概念;再如, 在讲解凯恩斯的诸理论之前, 要把凯恩斯理论体系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发展历程 (20世纪30~60年代行之有效→70年代的大滞胀导致其遭到反对→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及凯恩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有效需求原理、关于货币本质与特征的论述、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等) 一一介绍给学生, 否则凯恩斯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会令学生难以理解。
再次, 《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易混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则要通过有趣的例子和思考题让学生理解掌握。例如, 讲解GDP和GNP的区别时, 在讲完各自的概念之后, 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 () 国的GNP, 但不计入 () 国的GDP, 而计入 () 国的GDP;一个在美国开设公司的日本老板获得的利润是 () 国GNP的一部分, 不是 () 国GNP的一部分, 但是 () 国GDP的一部分”。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回答这个题目并且很快就掌握了GDP和GNP的区别。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
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 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心灵的容器, 一种思维的技巧, 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 学习经济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获得某些结论, 而在于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状况和了解经济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当联系实际, 选择一些贴近日常生活, 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 培养他们观察经济现象的能力。例如, 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在讲解“供求理论”时,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近几年我国猪肉大幅涨价的原因, 年初的雪灾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等问题;在讲解“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时, 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为什么大家在离开教室之前很少会主动关掉教室的灯, 而在离开家门之前则会主动关掉家里的灯”;在讲“通货膨胀”理论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目前CPI上涨的原因及影响;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央行有时会加息, 有时会降息, 这些政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美国政府要提出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等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行观察, 可以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使《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理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都成为他们经常探讨的话题。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知识技能, 使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科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 为了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师应努力做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结合, 使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主科研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力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的结合讲授法是教育史上最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 具有不可否定的优点。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 一定时间的课堂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又绝不能满堂灌, 讲授一定要与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有效地结合起来。课堂讨论主要应选择那些与现实联系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在讲完相关理论之后, 组织专题讨论, 先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意见, 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进行必要的讲解。这样,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工作情境的描述, 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 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 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 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法因其趣味性、针对性及参与性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解“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时, 笔者首先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进行了系统讲解, 然后选择“非洲的增长”为案例, 让学生扮演非洲国家的领导者, 对非洲经济增长中的困境进行讨论, 并提出各自的解决对策。在讨论结束之后, 笔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 学生不但消化了所学的理论, 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科研是对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一种综合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适当开展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首先, 笔者根据经济热点问题设定好题目并做相应的指导, 然后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研究方案, 并在课堂上对其研究方案答辩, 最后, 笔者对学生的研究方案予以点评。实践表明, 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在全面考虑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元鹏.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2]曼昆.经济学原理 (上册)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1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经济学
经济学是个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学习中还需要大量的数学公式、图形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教学过程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只是对经济学中的概念名词、数理模型、理论观点有一定的记忆和认识,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为了克服这些现象,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笔者认为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内涵
在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如果老师一味的讲,一味的教,学生很快就会被机械的灌输成输入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不会思考,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
首先,兴趣的启发。兴趣的力量是很大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中。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兴趣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引导。
其次,想象力的启发。在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
最后,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査、经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长期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案例教学法。经济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案例,其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相应的案例类型,然后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现实经济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实验经济学案例。当然,在应用现实经济学案例时可尽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学习效用论时,可引入小品“吃面条”来形象生动地介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案例来验证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
其次,运用提问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采用分组比赛法。分组比赛法是指把学生门分成几个小组,老师设置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答案最完美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认识规律、总结规律。例如,在讲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时,课本上有一道题目,题目中列出了4种影响需求的因素,让学生判断每一种因素是影响了需求的变动还是需求量的变动。那么学生6人一组,进行比赛,看看最后那个小组做的做好,进行一个排名。这样的小组成员之间就会很积极的凑在一起讨论,大家都不喜欢落后,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了两种变动的不同,加深了理解。
四、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用经济学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客观上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的过程,尤其需要主讲教师在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的过 程中,不断增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在经济学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
1.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和安排课程考核工作。在启发互动式教学的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做到:熟记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模型;熟悉和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基本原理说明和分析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
2.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特点和需求。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智力差异的实际,重视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
3.创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年四敬,赵鸿雁.基于应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6).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12
一、微课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基础”是对思维进行改造, 为增强学生经济思维意识所开设的课程, 现已在很多专业, 例如金融、管理、营销等开设, 课程主要是研究理论, 在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到实际中的例子进行解决, 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 无论国家的发展强大, 还是企业的兴旺发达, 以及人民的富裕安康, 都离不开经济建设, 因此, 帮助、指导学生学好《经济学基础》十分必要。首先, 由于《经济学基础》把经济现象抽象为一些数学模型, 需要一些数学知识进行辅助学习, 但是学生们的数学水平有限, 不能保证每人都能理解数学建模, 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其次, 由于社会经济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经济理论体系不断变大, 使得课程也不断的深入, 一些专业性的语言或是理论逐渐出现, 但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以及观察能力有限, 还不能完全做到透过经济现象看清本质。最后, 经济学课程的实训相对较少, 难以构建虚拟的经济社会, 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要想改变以上现状, 采用微课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好《经济学基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微课教学在《经济学基础》的应用研究
1.做好微课教学的相关要求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 通过将内容进行提炼总结, 以几分钟的小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 不但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 更加适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既能巩固知识点, 又能查缺补漏。这种微课教学, 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还能让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要使微课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 还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几下几点:
(1) 教学目标清晰
教师在课前需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理解后才可以制作视频, 微课的时长一般在4~6分钟, 主要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导入, 在选择例子时, 可以选取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例如笔者在对“均衡理论”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 制作了5分钟时长的微课, 主要内容是研究“需求与供给对均衡价格影响”。视频从2009年6月发生的“抢购食盐”事件入手, 分析了需求以及供给在发生变化时对均衡价格产生的影响。通过将真实事例与理论的结合学习, 使得一些较为抽象的文字化理论便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协作教学的重要性
微课是实际教学的补充, 必须与课程教学具有互补提高的关系, 每个设计者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设计微课。课堂上应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提问、集体讨论、点评反馈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另外, 教师的讲解工作对于微课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时间很短的微课不能将所要授课的内容全部进行讲解, 所以, 教师讲解是查缺补漏的最佳方法, 将微课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教学。例如在“经济学基础”微课——以知识点“效用”为例:首先, 消费者如何能够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中心内容。要了解消费者怎样能够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就先要明白“效用”到底是什么。笔者在微课中设计了以下内容:讲解“消费的感觉不同, 效用是主观的”时, 视频中展示一支口红, 旁白说明:对于爱美的女生, 也许会对其爱不释手;而其对于男生, 则毫无用处。说明相同的物品带给不同消费对象的效用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思考, 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促销, 物尽其用, 商品价值最大化, 商家利益最大化。通过课堂的协作教学,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增加了影像记忆内容。
2.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
微课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简便而又高效的学习资源。短小精悍的微课降低了学生的为难情绪, 心理上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微课制作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微课时间虽然短暂, 但教师前期投入的工作量很大, 除对微课的画面、图像、声音等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外, 还对教师的教学风格, 语言、仪表、教态以及气质风貌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设计微课时, 教师要以完成教学目标、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内容。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堂的协作教学以及学生课后的观看微课, 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通过微课学习《经济学基础》, 结合学生特点,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微课这种新教育形式的同时, 开阔了视野。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碎片时间, 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局限, 多数同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的、数字化、碎片化特点的学习方式, 将一些重点知识作为研究对象, 以小视频的形式展现,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本文主要就微课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微课,经济学基础,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发芝.高职“经济学基础”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以知识点“效用”为例[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5, (7) :40-42.
[2]毛姣艳.基于微课的高职理论课程教学探索——以《经济学基础》“消费者行为”为例[J].职业时空, 2015, (9) :68-69, 72.
[3]伍玉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经济学基础》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24) :148-149.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案例教学视域下经济学论文06-27
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论文08-10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10-1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08-30
礼遇的经济学解析论文06-27
高中《经济生活》教学论文05-29
经济法教学研究论文12-05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07-22
经济的增长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