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精选9篇)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1
经济会计类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各位同学准备的经济毕业论文。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看,残障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值得帮助的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他们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陷入贫困的泥潭。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残障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非残障人口家庭的一半,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临时性救助、邻里接济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残障人口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就目前而言,残障人仍然是我国最困难的群体,而他们自身又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与途径,因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来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尽早摆脱贫困。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如今社会支持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同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一样,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工作者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指导工作者科学、合理地设定社会工作过程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手法与介入模式。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实施。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它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因为弱势群体一般是一个在社会资源拥有和分配权力上极度匮乏的特殊社会群体,非常容易遭受社会风险,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他们造成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二、贫困残障人的致贫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两大变数的交织冲击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残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既是一个社会性弱势群体,又是一个生理性弱势群体。因此,导致残障人贫困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个人因素。
残障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限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我国对残障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残障人扶贫救助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救助作为残障人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应包括医疗救助、辅助器具、康复救助、生活、就业、教育费用补或减免助和法律救助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缺口仍然集中在辅助器具、贫困救助、生活服务、康复与医疗救助方面。这就意味着我国大部分残障人赖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低。残障人不仅具有一般健全人的普遍需要,还具有作为残障人的特殊需要,比如出行的需要。限于身体上障碍的,他们在出行、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借助一定的无障碍辅助设施,这是他们参与社会、摆脱贫困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法规对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缺乏有力的管制与监督,导致许多无障碍设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现有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使用率较低,被废止、挤占、损坏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无障碍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残障人融入、参与社会的需求。 残障人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是残障人在空间地域上的沉积点,也就是说,残障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是社区,社区也是可以为残障人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社会服务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社区建设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社区居委会下的社区残障人协会作用不明显,社区内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又发展迟缓,社区残障人服务工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残障人社区救助、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
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渠道狭窄。我国大部分残障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都很低,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由于缺少教育和培训,他们总体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能比较困难,缺少一项赖以维持生活的劳动技能。受残障人自身劳动技能和生理、心理障碍的限制,社会上适合残障人的工作岗位不多,使得残障人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靠自己创业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2
一、样本学生访谈情况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 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 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 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 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 F.Gubrium建议, “线性主题 (Liner-Topic) 的深度访谈 (In-Depth Interview) 样本数在28-40为宜, 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 (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 ”。也就是说, 只要保证样本有效, 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 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 其次是研究生, 还有大专生, 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 占被访谈学生的45%, 女性学生22名, 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 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 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 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 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 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 占52.5%, 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 占17.5%, 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 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 对职业了解甚少, 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 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 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 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无法实现。
(二) 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 只有5人即12.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 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 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 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 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 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11.6%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 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 心理不成熟。
(三) 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 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 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 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 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 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 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 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 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 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 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 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并没有认真执行, 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 我便去执行的心理, 过分追求最佳计划, 在规划中面面俱到, 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 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 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 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 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 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 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 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 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 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 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1) 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 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 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 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 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 首先要做到“知己”, 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 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 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 又称自我解剖, 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 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讲, 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 (如图2) 评估自己:表现自我 (外貌、性别、年龄等) 、发展自我 (学校、专业、成绩、经验等) 、动力自我 (兴趣、价值观、需求) 等、个性自我 (性格、能力、气质等) 、品德自我 (进取心、责任心、忠诚度等) 。
(3) 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 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 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 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其中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 如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等;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 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 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 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 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4) 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 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 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 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 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 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 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 犹如海洋中的灯塔, 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 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 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 (1~3年) 、中期目标 (3~5年) 和长期目标 (5~10年) 。当然,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 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 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 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 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 要具体明确。
(6) 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 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 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 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 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 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 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 (如图4所示) :首先, 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 (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 ;其次, 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 (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 ;再次, 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 (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 。最后,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 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7) 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 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 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 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 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 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 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 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 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 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 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 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 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同时, 时刻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企业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 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 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 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 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 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 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 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 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利用寒暑假期, 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 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 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张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沈小平、陈长生:《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0期。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3
根据学校教学的安排,2013届专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即将启动,为切实做好2013届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我系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毕业论文撰写的目的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训练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
会计系毕业生论文工作于2012年9月正式全面启动。由会计系主任负责2013届全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会计系副主任负责会计系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审定、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开题指导、中期检查、成绩考核、答辩和推荐优秀论文等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计划及答辩等工作在本期结束前完成。
三、选题情况表的提交及毕业论文的日程安排
在下达论文指导老师安排后,各毕业班级学生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及时上报,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论文指导老师后,学生必须在2012年10月20日前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确定论文题目,并在2012年10月30日前以班为单位用excel形式交到办公室215童静老师处备案,其格式内容包括:“序号”“班级”“姓名”“论文题目”“指导老师”“备注”,未按要求与指导老师联系的,取消本次论文写作资格,影响毕业,后果自负;
2、指导老师应在2012年10月20日之前召集所指导的学生,指导其论文写作方法,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所指导学生论文题目不能雷同,论文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题目确定上报后不能再更改;
3、学生在2012年10月30日前完成提纲的写作并交指导老师审阅,论文指导老师审阅通过后才能进入论文初稿的准备和写作阶段;
4、学生在2012年11月30日前应完成初稿的写作并交指导老师批阅,但在此之前必须经常征求论文指导老师意见,指导老师定期进行中期检查;
5、学生在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正稿的写作,并交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签字后准备答辩;
6、会计系将于2013年1月初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完成全部工作程序后,由论文指导老师于2013年1月15日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成绩;
7、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必须按照《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见教务处或会计系网站),遵循论文提纲的提交、资料搜集、初稿撰写、初稿的修改完善直至完成正稿的工作程序,否则,毕业论文以不合格处理。
注:具体论文题目应由学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上报论文题目后不能再更改。
会计系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4
一、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并购账面效应
企业并购效应是企业并购策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并购后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益,直接企业并购决策。而对并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现在财务上会对报告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
购买法按公允价值记录企业所取得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并确定商誉。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评估后的资产价值通常高于其账面价值,并伴有商誉的存在。这样转化为成本,费用的数额比权益集合法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以及商誉的摊销),从而会导致报告以后年度利润比采用权益集合法要少;另一方面,由于使用权益集合法时按账面价值计价,购受方可以出售那些公允价值较高的资产,使本年利润迅速增长,即使不出售,资产按较低的账面价值计价的成本和费用也有增加利润的效应。因此采用权益集合法,往往会使企业在表面上看起来有较好的资本结构、良好的收益能力和成长性。这正是企业管理者热衷于报告,并在并购中采用权益集合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对并购的账面效应产生影响如下:
1.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购买法把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并购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并确认商誉,而购受方的资产、负债在该表上则以原来的成本反映;采用权益集合法时,被并购企业和购受企业的资产、负债的会计基础不变,仍为原来的历史成本。因此,两种处理方法会形成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通常情况下,购买法下资产额要大于权益集合法。在购买法下,对所有者权益项目,用现金或股票以外的其他方式支付并购款时,并购后的股东权益,仍为购受方原来的股东权益;若发行股票收购,则购受方在并购后股东权益所增加的部分,为新发行股份的市价总额。在权益集合法下被并企业的资本总额成为购受方资本的一部分,留存收益也转入购受方,使得购受方留存收益增加。
2.对损益的影响。若并购发生在期中,则购买法下购受方年底的损益,包括自己本年实现的损益加上被并方自并购日所实现的损益。但使用权益集合法时,并购可以看作是自始合并,其年度损益包括被并公司全年所实现的损益。另外,由于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较高,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大多要转化为成本或费用,这又导致购买法下的成本费用要较权益集合法为多;或者,由于权益集合法下,资产按账面价值计价,而账面价值通常又低于公允价格,表明这些资产便可以增加并购后的利润。
可见,权益集合法能比购买法在损益表上反映出较多利润;同时通过发行股票方式进行并购,权益集合法下并入的所有者权益常常低于购买法,因而,采用权益集合法,合并后往往有较高的净资产回报率。正因为如此,对那些好大喜功或者其奖金与企业会计收益挂购的经理人员来说,他们可能倾向于选择普通股作为并购的工具,以便在会计上采用权益集合法,从而产生较高的报告收益。
二、对两种方法的评价和选择对于上述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会计界有不同的看法。
1.购买法的优、缺点。赞成采用购买法的人认为,购买法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购买法易于反映并购业务作为产权交易的性质,且符合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即购买资产按购买价格记账。二是在几乎所有的企业并购中,都是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一个公司被另一个公司收购,且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的认定通常是明显的。三是企业并购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事项―――产权交易,它是独立的主体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在评价现行状况和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与其所记录的成本无关。四是企业并购无论是通过分配资产、承担债务,还是发行股票,都同样采用购买法处理。在发行股票时,一个公司必须确定它收到的已发行的股票价值是公允的,也就是说它所收到的股票的公允价值就是支付的现金,接受的股票就类似于对该交易公允性的评价。因此,不管并购的性质如何,企业并购是一笔讨价还价的.交易。
2.权益集合法的优、缺点。赞成权益集合法的人认为,权益集合法有下列优点:一是在权益集合法下,通过发行普通股,全部资源未发生变化,因而其积累收益也不变,因此,各公司的成本和留存收益应被适当地合并在一起。二是权益集合交易实质上是股东群体之间达成的协议,他们互相转移风险与报酬,继续对其以前的投资承担风险,是原有各的延续,因此,保持原有的账面价值,作为并购后企业净资产的计价属性顺理成章。三是权益集合法是在历史成本系统范围内起来的,它与历史成本一致。为了与合并前的信息进行比较,也应以历史成本报告合并后的合并经营成果。四是权益集合法不改变历史成本,这有利于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被并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及其资产质量,以利于他们预测合并企业的未来盈利。五是按账面建账,既避免了按评估调账后再建账的工作,又避免了被评估值调整、模拟前期业绩的复杂程序,因而大大减轻工作量。六是在购买法下,采用公允价值会导致并购后企业中的一部分资产按账面价值记账,这就造成了会计计价的不一致。但权益集合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本文不再赘言。
3.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的选择。其实,在并购实务中,不同方法的采用也是存在争议的,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折衷的办法,即一项并购业务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视其实质而定。一般来说,当主要以现金或其他资产为支付形式而实施的并购,应采用购买法处理;对主要以交换股票方式实施的并购,则应考虑它的实质是什么,若符合权益集合法条件的则应采用权益集合法,否则仍应采用购买法,这样就具体划分了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各自的适用范围。但实际上,所规范的适用范围只是对采用权益集合法作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而购买法的使用范围相对是较为宽广的。
4.对两种方法未来的思考。从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的准则条例对两种方法的规定和限制都有不足的地方。对它们的未来,笔者认为有两条思路可供选择:一是继续保留权益集合法;二是废除权益集合法,但同时改变购买法。
三、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考和建议
1.权益集合至少具有下列两个特征:一是参与合并各方没有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二是参与合并各方的原股东并未丧失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虽然经济资源的规模及原股东的控制比例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控制权并非一定是主导控制权。购买的主要特征则正好与权益集合相反,一是参与合并的各方中至少有一方发生了经济资源的流出,这种经济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为现金、现金等价物、其他资产或权利。二是合并中经济资源流出方获得对经济资源未发生变化方的控制权,而后者的原股东则丧失了对原有经济资源的控制。
2.准则规定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至少包括两种: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作出可执行的规定;应该确定权益集合法与购买法各自的适用条件,更重要的是权益集合法的适用条件。在这个上可以借鉴美国的现行做法。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5
摘要: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会计模拟实务在反映企业的会计流程中可以清楚看到原始凭证,两门课程各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高职电算化教学中,在保持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色,突出本身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资料准备,教学所用分录、教学方式等几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务;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健:会计电算化纵横谈[J]、财会月刊,,(3)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与审计 篇6
(一) 会计收益的概念
从操作的角度讲, 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中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 (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 。从传统意义上讲, 会计界是用交易观来计量收益的。二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 是指某一期间的财务成果。三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则之上的, 需要对收入进行定义、计量和确认。四是会计收益需要依据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一项资产按照获得时的成本核算直到被销售, 才能确认所有的价值变化。因此, 费用是耗费的资产或耗费的获得成本。五是会计收益要求当期实现的收入与适当的或相应的相关成本联系。因此, 会计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则之上。从本质上讲, 某些成本或期间成本被分配或与收入相配比, 而其他的成本则结转为资产。
(二) 经济收益的概念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将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 尤其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Marshall) 遵从斯密的收益概念并将其引入企业。当代经济学家J·R·希克斯 (Hicks) 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将经济收益定义为:“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该定义虽然指的是个人收益, 但企业收益也可以用这个最基本的收益定义来加以解释, 即在期末与期初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 (汤云为, 1997) 。由此可见, 经济收益是与资本保全或资本维护密切联系的, 它实际上要求在确认企业收益时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保全。
二、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
(一) 会计收益的计量
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 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 确认和计量各种收入和费用, 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收入实现、应计制、历史成本、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 如无客观事实认定, 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 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二) 经济收益的计量
根据经济收益观, 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 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 即为该期间的损益。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 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 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 差额为资本亏绌;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 资本不仅得到保全, 而且产生盈余, 差额即为利润。人们按资本计量属性的不同, 又将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前者强调名义货币资本的保全, 后者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在资本保全观下,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行成本 (资产的现行购买市价) 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 在企业已经耗费的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 不得确认企业收益。在这类资本维护概念下所确定的企业收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收益。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所确认和计量的收益在量上存在如下的关系: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前期发生的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经济收益 (公式1) 。上式中的无形资产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传统的无形资产, 而是另一个概念即主观商誉。以资本化方法举例加以说明:
[例1]某经营实体总资产剩余有用寿命4年, 每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如表1: (假设贴现率为5%, 每年折旧7000, 单位为﹩)
第一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 (R1) =7000, 第一年初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7000× (1+5%) -1=6667, 8500× (1+5%) -2=7710, 10000× (1+5%) -3=8638, 12000× (1+5%) -4=9872, 合计为32887。第一年末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8500× (1+5%) -1=8095, 10000× (1+5%) -2=9070, 12000× (1+5%) -3=10336, 合计为27531。第一年的主观商誉= (折旧) 7000- (32887-27531) =1644, 每一年的会计收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每一年的折旧, 第一年的会计收益=第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第一年的折旧, 0=7000-7000。同理可得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主观商誉和会计收益, 将各年的数据带入公式1可得到各年的经济收益 (本题中有形资产未发生变化, 故其数值为0) , 汇总见表2:
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差异对审计的启示
(一) 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审计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持有利得、现有资产实际价值及实物资本保全。一是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会计收益只包括已实现收益, 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 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 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已经实现。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两者之间不一致, 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二是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 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 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内在的缺陷, 特别是收入按现时价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列支, 使得会计收益的计算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而且使配比原则难以贯彻执行, 以至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 其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 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三是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 即只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损害, 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 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 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 才能确认收益, 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 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 内部治理方面的经济收益审计
应完善的内部控制带来的经济收益、良好的内部治理战略带来的经济收益、妥善的风险管理策略带来的经济收益。一是企业有健全的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 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这样的企业管理是科学的, 无管理漏洞能使企业减少由于内控混乱而造成的损失。即从管理角度来考察被审计项目的收益状况。如建设单位通过改善管理, 使一个建设项目的工期得到提前;一个仓储企业通过管理或重新设计使一个仓储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 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等都属于这一范峙。这些方面管理的改善虽不能马上反映在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评价结果上, 但最终会对用货币价值反映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二是内部治理战略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 对其进行审计, 实质是站在一个较高角度审视企业内部治理状况。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深入,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审计内容也将更加丰富, 对人力资源审计的内容不仅是当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 而更关注的是其治理战略的最终效果问题。三是风险管理旨在确保组织有效运转, 即确保组织的技术先进、道德规范、环境优良、避免意外风险的侵扰,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面对风险, 高级管理层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建立风险管理部门, 并将风险管理置于公司的整体管理过程中, 将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职责放在最了解企业经营过程的人身上, 发挥公司治理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审计的关键是确认、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审计经营管理人员为降低经营风险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管理者是否有助本企业降低风险, 以实现企业经济收益增加的目标。收益与风险对称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规律, 企业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而获取中等甚至低水平的收益显然不是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收益的稳定性是企业所面临风险大小的表象特征, 收益稳定性越差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大, 反之, 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小。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含义, 两者在计量上也存在量差, 而经济收益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而非名义收益, 因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因此, 在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审计时, 应在对其会计收益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考虑其经济收益的审计, 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企业查错纠弊, 而且也有利于管理政绩、管理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7
【摘 要】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同时也对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新准则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会计人员的能力如何拓展,如何加速会计实用人才的培养,是新准则能够在具体会计实务操作中准确运用的关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人才培养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我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分析、评论新准则,但这些理论文献很少关注新准则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关系。新准则不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而且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必将带来会计行业的深刻变革。
一、新准则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财务决策有用性”的提出将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思想的变革。“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大代表性观点,在我国会计界也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这次正式写入了新准则,代表了我国会计思想和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决策有用性”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决策,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它将信息论、行为论、决策论、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引入会计领域,极大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和会计技术。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受“受托责任观”的影响,强调会计信息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为主要目标,在理念上重视熟练掌握会计制度,忽视对自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知照搬条文,会计信息不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的需要,因而质量不高。“决策有用观”突破了传统会计思想的束缚,必将对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提出了对金融工具等新兴交易手段的确认和计量,使会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得到了更深的拓展。新准则引入以公允价值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极大丰富了计量属性体系,对历史成本的基础计价地位形成了冲击,此外,针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规范了确认和计量要求。这些内容在以往的会计实务中是空白点,但是这些内容是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代表会计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必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如何尽快让会计人员掌握这些知识,既是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难点,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突破点。
3.新准则突出职业判断能力,必将推动会计人才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新准则的一大特色是原则性条文较多,许多会计处理需要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等各种资产损失准备的计提、会计估计的变更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只知按照制度依规画圆,一遇到新情况便不知所措、缺少职业判断,造成会计信息不反映其经济实质,也就失去了有用性。因此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 二、以新准则为指引,积极寻求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之道
1、重视能力培养。
国外曾有人提出会计是一门艺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艺术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把握和创造,会计也是如此,会计人员对经济交易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新的交易方式不断创新。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内容都是新经济的产物,而且在未来会计计量中占主要地位。新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知识面广,了解相关领域知识,是通才;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专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在能力训练方面上存在严重不足,极少有拓展其他学科知识的机会,缺乏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训练。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高度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这里的“高度综合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团队沟通和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组织和分派工作的能力、解决分散和无序问题的能力,阅读、评论和判断能力、有效利用时间和缓解压力的能力等。新准则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能力放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
2.重视职业道德建设。
新准则原则性条款较多,存在一定的会计操作空间,会计人员若丧失职业道德迎合某些利益集团的需要更容易造假,因此新准则更需要会计人员道德自律。事实上会计这门职业能在人类社会存在数千年之久,与会计人员长期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声誉有关,如英国“真实且公允”的会计传统、我国银行会计号称“铁账”等等。但近年来,国家重视会计法制建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我国资本市场多次爆发会计造假大案,但鲜见会计人士反思,会计界呈现整体性冷漠状态。历史证明,法制建设是维护会计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但会计公信力更需要会计人员的道德自律。因此新准则是我们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一个良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3.以新准则为指引,改革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8
一、实习目的实习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岗前的“实战演习”。通过实习可以全面检阅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学校教学成果,也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全体同学应深刻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积极认真地对待毕业实习。实习的目的有:
1、通过实习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初步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试着解决问题,找到自己的就业定位。
3、毕业实习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基础,学生毕业实习中的具体实践为后面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同学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
二、实习的领域和内容
(一)实习地点:
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涉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商品批发或零售企业、银行和税所、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企业单位统计部门、市场调查专业机构等。
(二)实习内容:
1、了解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
2、凭证填制
3、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的登记
4、会计报表的编制
5、常见税种的计算与交纳
6、成本核算
7、筹资、投资等资金管理
8、审计基本能力
9、会计电算化操作
10、企业及公司基础统计工作
11、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
12、质量管理中的统计方法
13、统计调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实习时间
2011 年 12月 1 日至 2012年 6月下旬
四、实习单位
原则上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确有困难的学生,由系、招就办协助联系。
五、实习要求
1、保守秘密。服务实习单位财务人员的安排,不能随意摘抄会计资料数据,格守财务和会计的制度,不外传实习单位的财务和会计信息。
2、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做好实习日记的记载工作。
3、实习结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同时写好个人实习小结。
4、实习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有事请假必须经单位领导或指导教师批准。实习期间一切活动,均应服从实习接收单位安排,不得擅作主张,自行其事。
5、实习生的实习单位如有变动,应及时与班主任或所在系联系。
6、实习结束后,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就实习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做出鉴定和评价,同时以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打出实际成绩。请实习单位盖章后邮寄学校班主任或由学生带回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密封的“实习表现鉴定表”,未交回鉴定表的,不予评定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实习学分。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 篇9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基础及特点
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银行的融资, 而融资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本的回笼过程, 我国在这个阶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分析指出, 各种表面虚拟的资本和原始资本的增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也即是说, 虚拟的资本和实体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两者不是独立运作的, 而是在一定的基础和联系上联合运作的过程。
事实上, 虚拟的资本价值主要来源于实体的价值, 也就是说, 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总, 各种资本所创造的利润会有所不同, 在资本的预期方面也会有所差距。从目前人们预期的收入水平来说, 一般的范围在在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和衍生的, 也就是虚拟i经济的信号会随着金融产品的发展和基础债券的发展而有着极大幅度的提升, 这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关系。
对于虚拟经济衍生出的股票和其他的债券形式相比, 实体经济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模糊化,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价值关系逐渐显现出来, 尤其是企业发展中的债券关系和股票等资产中的债券化关系, 逐渐实现了企业预期发展的良好收益。对于折算下来的概率, 通常可以作为一种价格的符号进行整体债券的预期收益分红, 折算的价格可以用符号等虚拟的经济进行测算, 整体水平会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也会在国家的整体资本发展流程中, 实现整体项目收入的可观性发展, 利用率和整体的衍生程度, 在金融角度实现合作共赢, 评价的预期收益和水平, 会在基础范围中做出价值的提升。
我国目前的实体经济发展和虚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时这种经济的关系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般来说, 实体经济的主体在盈利能力上会有所欠缺, 而财务的状况发展水平是衡量未来经济发展的实体, 也是未来经济投资的重要方向, 我国在相关的经济发展中, 对于价值符号的做出了一定价值的判断, 这种虚拟的符号和商品之间存在劳务的关系。两者可相互脱节, 价值符号的循环方式和周期也相对较短。
总的来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发生一定的变化, 而两者变化的程度和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相互影响, 相互配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会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中, 经济的发展规律显示, 各种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先于虚拟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金融抑制现象的发生, 使得资金进一步的回笼, 资金的运作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影响下, 各种虚拟经济会过渡膨胀, 经济的发展水平会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角度过渡, 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风暴。
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够沿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方向发展, 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汇总, 实体经济的收入流会朝着更加多样化的角度衍生, 出现更加严重的经济发展危机, 在以后的实体经济发展中, 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
1. 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
就投资者而言, 无论所要投资的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 都需要就投资对象做全面的价值评估, 会计就承担着向投资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投资信息的责任。目前投资者所需要的投资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更为多样性, 但会计的信息披露依然是多种渠道和来源中最为可靠、稳定和经济的, 会计准则中也对会计的目标进行了定位, 强调了会计要在经济运行中较大的发挥支持作用。会计向企业提供虚拟经济的主体以及实体经济的主体的相关财务信息, 向投资决策者提供了是投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相关决策的支持信息;会计所提供的实体经济的相关信息是决策者就虚拟经济的符号进行定价的重要的基础性信息, 会计的这项功用已经被股票价值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所证实。
2. 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过程。
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发挥着传导作用, 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担任着信号传导机制的角色, 参与经济体制的运行, 反映并传导着经济主体相关的财务信息。从动态上而言, 会计和经济体系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互动过程, 可以明显的看出会计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信息传导中的传导功能的实现过程, 以及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循环的因果关系的累积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 现如今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 虚拟经济为辅, 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将会朝着更加虚拟化的方向延伸, 这也就意味着, 以股票, 债券为主的虚拟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头筹,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信息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 会在经济的发展历程中, 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实现了两种经济之间的交互和发展。
摘要:会计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会计制度的实体机制我们, 经济和机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映了现代化会计制度管理的特点和多样性。如何提升会计制度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加大其对于经济价格发展的影响, 成为经济学家潜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从我国的会计制度入手, 分析了其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传导作用, 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案, 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传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9 (02) .
[2]庞立平.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J].领导之友, 2012 (04) .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会计与经济管理的关系09-22
循环经济与绿色会计06-15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05-20
会计信息与经济管理08-10
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08-12
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10-08
探讨成本会计教课模式经济论文07-31
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06-06
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05-22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会计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