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配电网

2024-10-07

直流配电网(共7篇)

直流配电网 篇1

1 研究背景

早在输配电系统产生之时, 人们就将目光锁定于直流[1], 但由于早期直流输配电电压水平低、输送容量小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交流系统的优越性使直流配电系统停滞不前。20世纪末, 随着直流供电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电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直流供电技术和直流电器产品克服了原有缺点, 并在某些领域重新取得了技术经济优势[2]。

近年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换流器、滤波器、断路器等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 低压直流配电技术也逐渐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2~4]。这对直流配电网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背景, 本文提出了建设直流配电系统的构想。

2 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2.1 分布式电源增多节省换流器件

近几年, 随着各国对节能减排和能源综合利用的需要, 分布式能源系统因变负荷灵活、较低的初投资、供电可靠、较小的输电损失和适合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配电网的电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交流电源, 分布式电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中又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发展最为迅速, 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都逐年提高。在分布式电源蓬勃发展的当口, 突发了福岛核泄漏事故, 这无疑令清洁、安全的分布式电源发展动力更足。预计在2020年以后分布式电源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并逐步成为主导电网中的主导电源。

分布式电源的普及能够极大地促进直流配电网的发展,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布式电源并入直流配电网可以节省大量的换流器件。

风力发电和燃气轮机发出的是交流电, 但都不是恒定的50Hz, 因此需要经过交-直和直-交两次变换, 变频后才能并网。但如果接入直流配电网, 就可以省略变频调节中的直-交逆变环节。

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是以直流形式产生电能, 经过直-直斩波和直-交逆变才能并入传统的交流配电网。如果接入直流配电网, 也可以省略直-交逆变环节, 从而降低能耗。

综上所述, 使用直流配电系统可以大大减少直-交逆变器的使用。因为逆变器是有功率损耗的, 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电网的构建成本, 更降低了输配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2.2 用户用电形式的新发展

用户用电形式的新发展是推动直流配电网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 用户的用电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含直流环节的电器增多。

含有直流环节的电器是指需要对电能进行交-直-交转换的电器, 最普遍的就是变频电器。近年来, 变频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 目前已经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上搭载。变频家电凭借节能、舒适等特性在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 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5~6]。

在传统的交流配电网中, 用户使用的是交流电, 必须通过交-直-交转换才能变频。如果改用直流配电网, 只需进行直-交转换即可实现, 从而省略了整流器, 因此降低能耗。

(2) 本质上使用直流的电器增多。

现在的很多电气设备其本质上都是使用直流的, 需要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再送给电器使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直流驱动电器, 例如液晶电视、室内及室外LED照明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个人电脑、手机等。如果用直流直接供电, 必然比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再使用更加节省能源。

3 直流配电网的优势

3.1 线路造价低

(1) 交流配电为三相四线或五线制, 而直流配电只有正负两极, 能节省大量的线路建设费用。

(2) 相同有效值电压的交直流电场施加于绝缘时, 交流电压的峰值约为直流电压峰值的1.7倍, 因此对绝缘介质的绝缘强度要求比直流更严格, 所以直流电缆绝缘介质的投资要少得多。

3.2 电能损耗小

(1) 直流配网只需两根输电线, 导线的电阻损耗比交流小。

(2) 没有集肤效应, 导线的截面利用充分。在输送同样的有功功率情况下, 与交流系统相比, 相应地损耗较少。

3.3 供电可靠性高

直流供电不存在稳定性问题。在交流配电网络中, 因为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所有同步发电机同步运行, 防止出现发电机失步运行, 导致机械功率和电磁功率之间不平衡, 所以交流输电能力受到同步发电机间功角稳定问题的限制, 且随着输电距离的增大, 同步机间的联系电抗增大, 稳定问题更加突出, 使得交流输配电能力受到更大限制[7]。相比之下, 如果采用直流线路连接两个交流系统, 由于直流线路没有电抗, 所以不存在上述的稳定性问题, 切换也更加容易, 从而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

3.4 具有环保优势

(1) 直流线路的“空间电荷效应”使其电晕损坏和无线电干扰都比交流线路小, 产生磁场小, 因而电磁辐射小, 环保优势明显。

(2) 直流输电的两条极性相反的架空线通常采取相临排布, 由于两条电缆电流大小相同, 方向相反, 且相距很近, 因此, 两条电缆对外界产生的磁场几乎可以完全抵消。经测算, 该残余磁场一般小于地磁场的1%, 距离10m时, 不超过0.2m T。交流输电系统中, 由于采用三相制, 因而产生的磁场强度和磁场所影响的范围比传统直流输电线路更大。交流电产生的工频磁场不同于地磁场和直流输电产生的静磁场, 对人身和其他动植物产生的危害都很大。

4 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前景

4.1 引领家用电器节能化变革

现在的很多家用电器使用直流配电网更能节省能源, 例如变频空调、液晶电视、室内及室外LED照明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脑、手机以及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下面将详细分析各种常见的家用电器, 从而证明直流配电网的节能性。

(1) 电动器具。

家电中, 使用电机的主要有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洗碗机等。这些家电中, 风扇和洗碗机之类的电机可以用直流电机代替, 从而能够省去中间的变换环节, 直接使用直流电。而在家电中耗电最大的空调、冰箱和洗衣机, 为了节省电能、提高效率, 目前发展的趋势都是采用变频控制。如前文所述, 变频技术也更适合于直流配电网。

(2) 照明光源和媒体信息设备。

照明光源如节能灯等以及媒体信息设备如电视、电脑、音响、手机充电器等, 他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把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 属于本身直接使用直流的电器。

(3) 电热器具。

直接采用电流热效应的电热器具, 可以直接改用直流电。交流电的有效值就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 因此无论是通直流电还是交流电都不影响其发热。而且目前电热器具也在向变频技术方向发展, 例如已经有了变频控制的微波炉商品, 这都适合使用直流配电网。

综上所述, 若使用直流配电网供电, 绝大部分家电都能节省大量的能耗, 必将推动电气设备节能化变革。虽然直流家用电器产品进入市场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但是直流家用电器全面取代交流家用电器的进程已经启动, 在不久的将来, 会给家用电器生产行业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直流配电网使得直流家用电器时代即将来临!

4.2 促进新型“直流生态住宅”的发展

“直流生态住宅”是指将直流电与住宅能源管理系统集成为住宅供电的系统。这一概念与直流配电网不谋而合, 利用直流配电网可以省去用于稳定供电的直—交变换电源模块和用于将过剩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双路交-直流转换器, 使“直流生态住宅”技术更加简化, 减少了能耗, 从而促进其快速发展。

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发电以及燃料电池发出的电能并入直流配电网后, 把直流电供给每一个家庭的住宅电源管理单元, 拟定4 8 V作为电视机、LED照明灯具、室内通风装置等小功率电器供电电压, 而350V则作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磁炉等大功率电器的供电电压, 对于必须使用交流电的家电, 可以经直-交变换供给220V的交流电。同时对于过剩的电能可以利用大容量的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存储。

“直流生态住宅”还可以把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并入家庭用电单元, 停放在车库内的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可以利用车库配备室外充电插座为其充电。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这类清洁交通工具的普及, 从而降低石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 因此更加低碳环保。

“直流生态住宅”技术除了在未来的节能家庭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之外, 还能够用于工厂、学校、商业建筑等系统的供电, 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 “直流生态住宅”技术必将在得到大范围应用。据统计, 若使用直流家用电器, 仅电能转换过程中的能耗减少就能达到10%~20%, 其节能效益十分可观。

当今世界能源危机凸显, 能源战略成为21世纪各国关注的焦点, “直流生态住宅”这一概念的提出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吻合了节能这一趋势。既尽可能发挥住宅的产能效益又大大缩减了能源的消耗。

摘要:近年来, 传统交流配电网损耗大、结构复杂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加剧了当今社会的能源危机。直流配电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它能够节省输电线和换流器件的损耗, 促进低碳直流家电和“直流生态住宅”的发展。在国家对节能减排和能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增长的今天, 直流配电网以其强大的节能优势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必将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直流配电网,节能减排,直流家电,直流生态住宅朗读

参考文献

[1]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5.

[2]林立功, 牟聿强, 高永乐, 等.低压直流配电技术分析及存在的问题[J].电工电气, 2010, 3:33~37.

[3]Pasi Salonen, Tero Kaipia, PasiNuutinenetal.An LVDC DistributionSystem Concept[J].Nordic Workshopon Power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8 (6) .

[4]Pasi Nuutinen, Pasi Salonen, PasiPeltoniemietal.Customer-End Inverterin an LVDC Distribution Network[J].Nordic Workshop on Power and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8 (6) .

[5]苏荷.变频空调的工作原理[J].大众用电, 2009, 7.

[6]刘向阳, 刘杰英.变频技术的普及前景及其技术保证[J].信息技术, 2002, 2:20~23.

[7]韩民晓, 文俊, 徐永海.高压直流输电原理与运行[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8:51~53.

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2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用户对用电需求、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性等要求不断提高,现有交流配电网将面临分布式新能源(电源)接入、负荷和用电需求多样化、潮流均衡协调控制复杂化,以及电能供应稳定性、高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巨大挑战。风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各种储能装置基本上都是直流电(或采用直流电技术),必须通过DC/AC换流器才能并入交流配电网;众多办公与家用电器设备采用直流供电实际上更为方便、节能;越来越多的工业负荷采用变频技术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另外,国内数十年来由于城市规划与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的相互分离,形成了与负荷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配电网结构,使配电网的规划、发展及供电质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总之,传统的配电网结构与配(供)电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其提出的更加环保、更加安全可靠、更加优质经济、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以及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等诸多要求。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基于直流的配电网在输送容量、可控性及提高供电质量等方面具有比交流更好的性能[1,2,3,4,5,6,7],可以有效提高电能质量、减少电力电子换流器的使用、降低电能损耗和运行成本、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和效益。本文首先对直流配电网的特点、优势及其网络的整体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综述,提出了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然后,总结了目前直流配电网在规划设计、调度控制、继电保护及关键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了直流配电网优化调度、故障诊断与定位、直流断路器等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1 直流配电网特点与优势

目前采用的交流配电网最大的优势在于电压变换十分容易,在线路保护方面,交流系统亦比直流系统成熟得多[1]。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网中的敏感负荷、重要负荷及非线性负荷越来越多,交流配电网将面临线路损耗大、供电走廊紧张,以及电压瞬时跌落、电压波动、电网谐波、三相不平衡现象加剧等一系列电能质量问题,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配电网结构和配(供)电方式。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是由交流配电方式向直流配电方式逐渐过渡的一种可行的途径[1]。如果采用直流配(供)电方式,则可将各类电源产生的电能转换为直流电直接供给各类设备及家用电器使用。相关文献表明,直流配电网具有提高供电容量、减小线路损耗、改善用户侧电能质量、隔离交直流故障,以及可再生能源灵活、便捷接入等一系列优点[1,2,3,4,5,6,7]。

1.1 直流配电的供电容量(供电半径)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电负荷发展很快,需要配电网络输送更大的容量;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土地日益升值,征用新的配电线路走廊代价高,需要在有限的配电线路走廊上输送更大的容量。设现有配电线路额定线电压为VAC,额定线电流为IAC,功率因数cosφ=0.9,则其所能传输的额定功率;如果采用双极直流配电,且设额定直流电压、电流分别为VDC和IDC,则所传输的额定功率PDC=2VDCIDC。因此,在导线截面、电流密度与绝缘水平相当的情况下,,IDC=IAC,则

式(1)表明,双极直流线路的传输功率与三相交流线路(功率因数为0.9)大致相等,即在线路建造费用及占用走廊宽度相同时,直流线路的传输功率约为交流线路的1.5倍,亦即采用直流配电能够有效提高供电容量或供电半径。

1.2 直流配电网的电能质量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面临产业调整和转型,高新产业比例日益扩大,对电能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半导体芯片生产行业,电压波动、闪络冲击及谐波增量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汽车、建材、电线电缆制造行业存在大量的冲击负荷,当冲击性负载(电焊机、冶炼炉等)接入交流配电网时,将对交流配电网造成电压骤降等电能质量问题[5]。而对于直流配电网,实现分布式储能的技术难度与交流配电网比较相对较低,一旦储能电池突破技术瓶颈,就可根据需要方便地在直流配电网中进行广泛配置,从而有效解决电压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

此外,柔性直流配电网中的换流器不需要交流侧提供无功功率,在灵活地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的同时,还可起到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的作用,动态补偿交流母线和用户负载的无功功率,并稳定交流母线和用户侧交流电压[6]。

1.3 直流配电网的线路损耗

考虑交流电缆金属护套涡流造成的有功损耗和交流系统的无功损耗,当直流系统线电压为交流系统的2倍时,直流配电网的线损仅为交流网络的15%~50%[7]。虽然交流系统可通过无功补偿等措施来降低线损,但这将大大增加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复杂性。

1.4 直流配电网的能量传输效率

传统的交流变压器效率可达98%,亦即交流配电网在进行电压变换时的电能损耗很小。直流配电网所采用的电压源型换流器(VSC)和直流变压器,一般采用基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脉宽调制(PWM)技术,因此通态损耗和开关损耗较大,其效率约为85%~95%[8],亦即换流器和直流变压器的电能转换效率低于交流变压器。但是,直流配电网的线损远低于交流配电网,因此需要从总体传输效率上对交、直流配电网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和论证。

文献[4]和文献[8-9]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直流配电网的能量传输效率进行了研究,证明目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和直流配电网的总体效率与交流配电网相差不大,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与器件的发展,其换流器的通态损耗与开关损耗不断降低,直流配电网的总体效率仍存在上升的空间。

1.5 直流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对交流配电网而言,直流配电网更便于超级电容、蓄电池等储能装置的接入,从而提高其供电可靠性与故障穿越能力。

信息中心和通信中心多为服务器、存储设备等敏感负载,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文献[10]基于美国数据中心的典型拓扑结构,分别对其在交流与直流配电网下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直流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与储能装置的数量、使用年限及使用时间之间的关系图表,证明了相对交流配电而言,采用直流配电具有更高的供电可靠性和故障发生时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1.6 节能降耗及直流配电到户的可行性

目前许多家用电器设备实际上都是基于直流电工作的,在交流供电情况下需要配置相应的AC/DC换流器(或电路模块)。如果采用直流配电网直接配电到户,则可省去这些换流器,从而降低该部分的电能损耗,达到节能降耗与降低设备成本等目的。

文献[11-13]对不同用途、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的家用电器采用直流供电时的稳态运行情况及暂态响应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多数家用电器不但可以采用直流供电,而且运行时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纹波大幅降低,电能损耗相对交流而言亦可减少15%以上。实际上目前很多基于直流工作的家用电器,其输入端的AC/DC换流器都是为交流供电而设,采用直流供电时完全可以省掉,既省钱又降耗,可见直流配电到户完全可行。

1.7 直流配电网便于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接入

未来的配电网应能够接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分布式并网。光伏电池等发出的是一种随机波动的直流电,需要DC/AC换流器,并配置适当的储能装置和复杂的控制系统等才能实现交流并网;风电等则是一种随机波动的交流电,同样需要AC/DC/AC换流器,并配置适当的储能装置和复杂的控制系统才能实现交流并网;各种储能装置,如蓄电池、超级电容器、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本身就是以直流电形式工作,需要双向DC/AC换流器及复杂的控制系统才能接入交流电网。而在直流配电网情况下,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发电及储能等的接口设备与控制技术相对要简单得多[1,2,3,4,5,6,7]。

目前国内外有关直流配电网及其工程化应用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文献对直流微电网及各类家用电器在直流配电网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但多数资料仍倾向于多端直流输电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文献[14-15]提出了基于VSC的直流配电网环形及两端配电结构,如附录A图A1和图A2所示。各类交流电源经VSC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再逆变为交流电供负载使用,其过程均未涉及直流配电网不同电压等级的选择、相互影响及直流入户等方面的内容。

2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

直流配电网的基本拓扑结构主要有环状、放射状与两端配电3种,如图1—图3所示。

通常来说,放射状网络供电可靠性相对较低,但故障识别及保护控制配合等相对容易;环状网络及两端配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相对较高,但故障识别及保护控制配合等也相对困难。直流配电网可以根据供电可靠性、供电范围(距离)及投资等实际工程需要,采用不同的电压等级和拓扑结构进行设计与建设。

如图1—图3所示,交流电网、清洁能源电站、储能设备、交直流工业负载等各类电源与负载,根据自身要求经不同类型的适配器接入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配电网。各类交、直流电源产生的电能,分别经VSC和DC/DC换流器转换成一定电压等级的直流电并通过直流配电网输送到各负载端,再经VSC或DC/DC换流器分别转换成交流或直流电为相应的交流或直流负载供能。一般来讲,与交流大电网连接的VSC具备能量双向流动的功能,以便实现直流配电网与交流大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换与功率平衡;连接储能设备的DC/DC换流器涉及充、放电,同样也是双向型的。

与多端直流输电技术相比,直流配电技术更关注直流入户的实现,必然涉及多级直流配电及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等问题,如中压直流配电网中的部分电能,需经直流变压器等直流降压装置送到低压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之一见图4)后再供用户使用,因此其系统结构与工程实现相对而言比多端直流输电要复杂得多。

3 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

目前,直流配电网的各方面技术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1 直流配电网规划与设计

1)直流配电网的接地方式

直流配电网不管采用单极(带回流线路)系统还是双极系统,都涉及其VSC直流侧的接地问题。若直流侧不接地,接地线的电位将在VSC的开关频率下不断振荡,从而引起直流配电网正负极电压的波动,因此直流侧多采用回流线路接地(单极系统)或分裂电容接地(双极系统)的方式。另外,交流侧连接变压器多采用Yn0y或Ynd接法,以避免构成零序回路[15,16]。

2)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

将交流配电网改造为直流时,直流电缆允许电压为交流额定电压的峰值[17],因此可选择现有中压交流配电网额定电压的峰值作为中压直流配电网的额定电压。

在低压直流配电网中,过大的直流电压将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将电压中点接地成为双极系统[15],以接入利用线电压供电的大功率负载及利用单极对地电压供电的小功率负载(每个极所接入的负荷不完全平衡)。文献[13]选择±200V电压作为直流配电网电压,通过Buck斩波器和Cuk电路分别向空调和液晶显示屏(LCD)供电。文献[18]则基于欧洲现有的230V交流配电网电压等级,分别采用截面积为1.5mm2和2.5mm2的交流导线,对326,230,120,48V这4种可能的直流电压等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直流配电网电压的降低,电流、压降和电能损耗迅速增高,当电压下降到48V时,压降及电流均超出允许值。

然而,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的具体选择方法至今尚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

3)直流配电网储能设备优化布点及容量配置

超级电容暂态响应速度快、安全无毒、便于测量,但供电时间短、储存能量相对较小[19];铅蓄电池供电时间长、能量密度高,但响应速度相对较慢。在直流配电网中,组合配置适当类型、适当容量的储能设备,可以抑制直流电压闪变,大幅提高网络的运行稳定性和故障穿越能力[5]。但是,目前直流配电网领域的研究尚未涉及储能设备的优化布点及容量配置,其相关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3.2 直流配电网的调度与控制

1)直流配电网的调度方案

直流配电网的调度方案是电网运行的关键,应综合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设备的容量,以及实际负荷曲线进行具体分析。

文献[19-20]给出了低压直流配电网中各元件的等效电路、控制策略及直流配电网的调度方案。正常运行情况下,低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始终保持最大功率输出,不足或多余的电能由中压直流配电网经直流变压器提供或吸收,同时为储能设备充电;在进入孤岛运行状态时,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并由储能设备提供或吸收系统不足或剩余的电能。

2)直流配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

中压直流配电网与柔性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采用相似的协调控制策略,即采用主从控制方式或电压下垂控制方式,设置上层控制器对直流配电网的多个换流器进行协调控制[14,21]。

文献[22-24]给出了低压直流配电网的储能电容、蓄电池、柴油发电机、各类换流器及分布式电源在正常运行与故障情况下的控制策略。与直流输电系统不同的是,直流配电网的双极系统接有不平衡负荷(如4.1节所述),因此必须在双极系统中接入电压平衡装置,以免引起直流对地电压过大的偏差[15]。文献[25-26]提出了电压与电流平衡装置的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3.3 直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与保护

文献[27]将直流配电网分为直流线路侧、交流电网侧、交流负载侧与直流负载侧4个部分,提出了一套直流配电网的保护方案,但该方案仅能对故障发生的层级进行判断,准确的故障定位仍然是直流配电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在直流线路较短且中点不接地时,将对故障定位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需配备有效的限流装置,在故障发生时限制电流的上升速率,在安全保护装置动作前将故障电流限制在不过载的范围内。文献[28]提出了一种故障限流保护装置,通过控制固态保护开关的高速开通与关断,限制故障电流,并使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不受故障影响。

作为直流配电网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流配电网的保护方案尚不成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3.4 直流配电网关键设备研制

直流断路器是直流配电网安全运行和保护的关键设备,对防止故障范围扩大有着重大的意义。由于直流系统不存在电流过零点,给研制高压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带来了巨大困难。近年来出现的基于半导体器件的断路器,具有损耗低、动作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了市场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400V以下的低压直流断路器已经投入市场应用,而中高压直流断路器的研发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其工程应用仍然存在困难[29,30]。

在低压直流配电网中,对于电磁炉、暖风机等功率相对较大的负载,现有的交流开关、插头等装置无法安全快速地开断直流电流,不能直接应用于直流配电网中。因此进行直流开关、直流插头和插座的研发,是直流配电网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17,31]。

另外,直流配电网还必须对换流器、直流变压器及直流电缆进行优化设计和选择[15,17,32,33,34]。

4 结语

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是保证电能质量、提高运行效率、创新服务内容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直流配电网的实用意义和应用前景,提出了直流配电网的整体概念及拓扑结构,并对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调度控制、继电保护与关键设备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目前国内外对于直流配电网的研究刚刚起步,大量理论与技术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

1)研究直流配电网多种拓扑结构与接地方式的可行性,以及电压等级、储能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2)研究满足直流配电网电压和电流、交流大电网电压和潮流方程等约束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及直流配电网多时段优化调度方法。

3)结合配电自动化系统,研究直流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以及不同结构、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故障诊断与保护配合。

4)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直流断路器研制。中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工程实用化研究,重点在于满足其商业化和大功率化的需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配电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输电网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兼具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的直流配电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研究价值。目前,直流配电网及其相关技术还存在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可借鉴已有的舰船直流电力系统、电信设备配电系统、电力机车牵引配电系统、直流输电系统和直流微电网的相关技术,以期对直流配电系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摘要:相较交流配电网,直流配电网具有供电容量大、线路损耗小、电能质量好、无需无功补偿,以及适于各类电源和负载接入等优点。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直流配电(相对交流配电)的特点、优势及其网络的整体概念,提出了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总结了直流配电网在规划设计、调度控制、继电保护及关键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了直流配电网优化调度、故障诊断与定位、直流断路器等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篇3

21世纪以来,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 柔性直流系统在公共配电领域以其固有的“直流”优势逐渐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与学者的重视。Gregory F.Reed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文献调研与仿真研究[1,2,3,4], 指出直流配电系统是包含中压配电网和用户侧配电网的公共配电网络, 其中中压直流配电网作为高压输电网与低压配电网间的重要衔接环节,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文献[1]所述, 由于新能源发电、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等技术主要以直流作为本地电能载体, 因此发展直流配电技术并利用其对于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可以有效地减少换流站的建设成本与换流过程中的能量损耗[5], 进而促进能源的合理、经济利用。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日渐提升, 可以预见, 直流配电网在减少传统发电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将有显著效果。

从目前用电负荷的发展来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与计算机相关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等直流负荷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3,6,7], 文献[8]统计了美国目前的楼宇用电情况, 指出全美楼宇总用电量的30%在供上述设备使用前要经换流设备转换为直流, 并且该比重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达到80%。由此, 当考虑换流过程的电能损耗以及换流设备的购置成本与空间价值时, 直流配电网在降低负荷用电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与效率优势[9]。

就直流系统线路本身的送电性能方面考虑, 文献[10]指出, 由于交流系统在电能传输时其无功功率存在自然损耗, 而有功功率则会在电缆金属护套中产生涡流, 因此在相同电压等级、电流密度条件下, 直流系统单位长度的线损仅为交流系统的15%~50%, 而当采用双极直流系统送电时, 其容量可达到交流系统的1.5倍[11];此外, 文献[12-13]对由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组成的多类型储能系统以及光伏发电等特殊单元进行了仿真研究, 指出包含上述单元的直流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 是未来电能质量研究的重要方向。除上述特性外, 通过对“San Francisco Bay”直流工程的研究, 文献[6]指出直流系统因其相较于交流的弱电磁场环境, 在对人口和工业密集的城市进行电能配电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直流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工程经验的支持。

近年来,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中压直流配电网的未来发展[1,2,4,11,14,15,16,17], 但针对直流配电系统的能量优化管理和基于优化指令的换流接口协调控制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出发, 综述国内外中压直流配电网相关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最新研究进展, 提出该技术领域值得深入探究的发展方向。

1 直流配电网系统结构

文献[1, 4-5, 8]对未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并网电源与负荷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指出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设备应用、智能电网接入等新技术的融合, 并且充分利用直流系统高水平电能质量的供电优势, 以适应不同技术条件下的负荷用电需求。因此, 综合上述直流系统的特点与优势可知, 直流配电网在未来发展中将作为“嵌入式”网络为配电网内负荷密度较大区域或重要、敏感负荷提供电能, 其系统能量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在并网运行时以交 (直) 流输电网经换流 (变压) 接口后的直流输出作为配电网主要电源, 可以通过多个换流接口与其他交流配电网进行能量交互, 有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新能源和柴油发电机、燃料电池等可控型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 (换) 电站等电能存储单元接入, 同时考虑交 (直) 流敏感负荷和用户侧低压直流配电网等用电负荷的并网运行[4]。当输电网或其所接换流站发生短时故障而导致配电网系统脱网运行时, 为保证重要负荷供电的连续可靠, 直流配电网将对系统内部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单元进行能量优化管理, 增大电能输出并切除部分负荷及配电网互联接口, 以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故障穿越能力。

基于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 文献[2]对20kV中压直流配电系统进行了简化和初步仿真研究, 展示了基于中性点钳位5电平交流—直流换流器的直流系统运行输出波形;文献[4]在此基础上对电动汽车充电行为进行了仿真建模研究, 在系统中加入储能单元, 验证了直流配电系统对于电动汽车充电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上述研究在控制指令确立时没有考虑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等经济成本, 因此其实际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并且仿真系统中的负荷模型较为简单, 对于配电网负荷灵活多变的用电行为和并网单元间电能质量的交互影响等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此外, 如文献[1]所述, 实际的中压直流配电网作为连接高压与低压直流系统的中间网络, 应具有多个电压等级[18], 以满足不同电源的接入和负荷的用电需求。因此, 针对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建立电压等级序列及评价体系, 为实现系统能量的优化管理, 从直流配电网新能源接纳能力、送电容量、供电距离 (半径) 和电气绝缘保护等可靠性方面以及新能源能量有效利用、方便其渗透率提升及减少运行控制中电力电子装备成本代价等经济性方面综合评估和建立多电压等级运行标准[17,19];在多电压等级配电网拓扑的基础上, 针对系统运行潮流及配电网电源、负荷的运行特点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系统不同运行状态制定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 设计合理算法以得到各并网单元的能量优化控制指令;在得到系统能量优化控制指令后, 开展系统并网单元及各个换流器间的协调控制研究, 建立系统运行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 将是直流配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2 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管理

由于公共直流配电网运行状态多变且功能结构复杂, 除多端直流系统潮流和并网接口换流约束外, 在并网单元建模时还需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出力、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行为以及负荷的随机性用电需求等运行约束, 因此如何在满足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下, 设计合理的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调度算法, 优化各个接入单元的运行状态与控制指令, 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可靠利用, 是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管理研究有待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20]。

2.1 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

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知, 考虑换流过程的多端直流系统潮流计算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 平衡节点选择; (2) 潮流方程求解; (3) 系统换流过程等效计算。其中换流过程的等效计算作为直流配电网潮流求解中一项特殊的重要步骤, 是该问题的研究难点。

由现有工程经验可知, 输电系统相较于分布式电源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稳定性, 因此仍将是未来直流配电网的主要电能来源[1]。而输电网的上述特点可以满足平衡节点保持母线电压恒定和灵活输出功率以补偿系统能量缺额的要求[21], 因此输电网侧换流输出将是平衡节点的首要选择[22]。但就目前的工程应用而言, 出于经济、安全以及建设周期等考虑, 现阶段普遍采用输电网电能经多个换流接口注入直流系统的方式[18], 此时相应换流站动态响应特性和备用容量就成为平衡节点选择的重要考量依据[21]。

对于系统潮流方程求解, 由于系统中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设备的存在, 使得直流配电网具有潮流双向流动的发展需要。目前, 交替求解法与统一求解法是解决多端柔性直流系统潮流计算问题的2种较为成熟的方法[23,24], 前者可以有效地兼容已有的交流计算软件[25], 因此相比于后者在算法复杂度和计算资源占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后者相比于前者则在程序扩展性和计算收敛性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文献[26]基于交替求解法提出了典型的多端柔性直流系统潮流计算模型和数学求解方法[26], 该模型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直流系统与交流系统的能量交互, 且直流网络拓扑结构不受限制, 故对于直流配电网的潮流计算研究将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在换流损耗方面, 文献[27]认为换流损耗在数学模型上可由常量与变量两部分表示[27]:前者可以等效为直流配电线路上的并联阻抗所造成的有功损耗, 在形成节点导纳矩阵时给予修正, 而后者则如文献[27-28]所述, 与交流侧电流平方成正比, 可等效为交流侧换流变压器的阻抗增量。该方法在直流配电网并网运行时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换流过程的能量损耗, 但在直流平衡节点处由于系统交互功率未知且损耗计算方式复杂, 故将大大增加潮流程序的计算量, 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和验证。文献[29]在此问题上引入交流侧串联电阻γpu以对交流侧损耗进行等效。该方法直接将交流侧电源出力或负荷用电与直流侧有功功率建立联系,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流侧损耗的计算问题。

2.2 系统能量优化策略

现阶段, 直流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中的算法模型主要由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两部分组成。前者要求管理策略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都能保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并满足并网单元和重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而后者则要求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针对问题特点对目标进行数学模型描述, 并选择有效的解决手段[30,31]以实现系统预定的目标最优化计算。

2.2.1 系统能量平衡策略

如前所述, 鉴于直流配电网在并网和脱网2种运行状态下由不同的电源、负荷组成, 所以该系统在不同能量平衡关系下应具有不同的运行约束及经济优化模式;此外, 由于直流配电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影响其出力具有不确定性, 并且电动汽车并网和负荷用电也具有随机性, 故系统能量平衡状态将存在较为严重的波动, 这一波动在危害系统电能质量和运行安全的同时, 也相应增加了硬件设备的性能要求和建设成本[32,33]。因此, 如何合理有效地平抑系统能量平衡状态的波动, 建立不同能量平衡关系下的系统能量管理策略是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在系统能量平衡状态波动平抑方面, 鉴于光伏发电与风电存在自然的互补优势, 文献[34]在目标函数中引入能量波动惩罚因子, 实现风电、光伏发电出力最大化和可再生能源联合出力波动最小化目标的兼顾优化;但是, 该方法在日前层完成系统能量波动平抑调度, 而对于系统运行的实际干扰和突发情况无法做出反应, 因此, 其波动抑制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可考虑与实时平抑方法相结合。文献[35]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技术提出风电场功率波动平抑优化控制算法, 以较少的储能容量实现了系统的实时经济最优控制。但是, 该算法的预测时长仅为10s, 在该时段内风电波动较小, 故其优化作用不明显。因此, 如何在满足系统实时控制要求的前提下, 对优化细节做适当取舍并利用有限的计算资源实现较长时段的滚动优化, 以增强算法的优化效果是一个值得改进的研究问题。

当系统能量关系改变时, 文献[36]指出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是系统能量平衡和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因此提出了考虑系统电压稳定的直流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该策略利用储能电池充放电运行对3种系统能量平衡关系下的直流系统进行优化控制, 并提出了在脱网重负荷或持续脱网情况下考虑母线电压稳定阈值的负荷切除策略, 最大限度减少负荷的切除量并满足重要负荷持续可靠安全用电要求。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储能设备充放电损耗, 因此其优化结果的经济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出于系统运行成本的考虑, 文献[37]针对系统脱网运行状态, 考虑系统容量备用、负荷断电和储能设备充放电状态等多种运行约束, 计及储能系统充放电损耗成本并引入弃风惩罚因子和负荷断电补偿因子以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 建立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对比了相同额定容量下, 电池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换电站在作为系统储能装置时的系统功率平衡效果, 证明了后者在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和系统经济性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该研究模型没有考虑储能设备的容量成本, 其“满充满放”管理机制使得储能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并且对于优化过程中的储能容量选取缺少科学有效的论证, 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 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

由于能量优化管理问题同时包含了分布式电源机组组合、储能系统运行计划和系统能量实时管理等诸多方面, 因此仅考虑系统单一时间尺度下的不同能量平衡关系仍较难保证其经济性最优运行。因此, 近年来基于多时间尺度的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现有研究结果不难发现, 多时间尺度系统能量优化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日前计划、实时调度2个阶段[20,38]。

在日前计划阶段, 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和系统负荷预测是2项尤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直接关系到系统发电成本、电源备用容量和储能系统运行计划等经济指标[39]。目前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可大致分为功率曲线预测和建模预测2类;而后者因其对实际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在近年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应用, 其建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3种[40], 即物理建模、信息统计建模和学习型建模[41,42,43,44], 如表1所示。

文献[20]基于日前预测所得数据, 提出多时间尺度能量优化管理策略, 利用调度中心指令优化与本地控制优化相结合的方法, 有效地解决了日前计划与实时功率平衡的协调优化问题;该模型考虑了储能电池充放电损耗的经济性, 将储能电池每天一次充放循环作为优化目标, 以期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降低系统运行维护成本。然而, 该模型对储能充放电深度的设定缺少科学论证, 并且模型中经预测所得结果与实际系统运行状态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相应修正策略将会增加程序的计算压力和复杂程度。鉴于此, 文献[9]提出一种基于系统数据及电力市场信息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以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参与系统的功率平衡与控制。针对电动汽车运营策略, 提出一种计及充电费用和电池损耗的充放电盈利模式。该策略可以根据系统实时电价等信息得出当前系统的最优决策, 对缺少历史运行数据的新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并且对系统实时调度层的电动汽车管理策略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模型中的“放电回报系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积极性以及配电网的经济收益, 所以如何对该参数进行合理选取将是该运营策略成功的关键, 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系统不同能量平衡关系的多时间尺度优化研究方面, 文献[38]针对并网、脱网2种运行状态提出具有日前计划和实时调度双层优化结构的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通过计算日前层储能备用容量以补偿日前计划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负荷用电的预测误差, 并且在并网和脱网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优化目标, 从而实现系统能量优化管理。但是该算法仅根据可再生能源的预测容量确定日前层储能备用, 势必将造成储能资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根据系统实时运行情况对储能备用进行短时优化调整以减少储能容量需求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外, 由于该策略中调度层指令间隔是分钟级, 无法满足系统波动平抑要求, 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添加更短时间尺度下的系统能量波动平抑控制层, 实现3层协调优化是本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3 优化指令协调控制

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与控制技术是一个系统层面的控制问题, 其能量优化计算结果作为上层调度指令下达至下层的换流控制器。因此, 如何在系统能量优化控制的框架下, 根据上层优化指令, 克服实际运行时的突发干扰和系统并网负荷及可再生能源的用电、出力波动, 实现下层换流器之间的协调稳定快速响应, 是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研究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文献[45]对多馈入直流系统的协调控制层次结构进行了讨论, 并对基本协调控制的实现方式进行了介绍。文献[46]在舰船中压直流配电系统中考虑系统出现故障后潮流变化对其余工作设备的冲击和危害, 提出电压敏感特性算法, 以优化换流器电压和功率指令值。在母线电压稳定控制方面, 根据网络规模及系统通信条件的不同, 目前换流接口间的基本协调控制模式主要包括电压下垂控制和主从控制2种, 二者的优缺点比较如表2所示[21,25,47]。文献[21, 24]认为主从控制策略的核心是主换流器对系统功率的补偿以维持母线电压的稳定。因此, 这种策略过分依赖主换流器的性能和容量, 将对换流器的选址定容设计提出诸多限制和要求。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21,48], 协调控制中电压下垂特性的实现可以从程序控制和控制器仿真建模2个层面进行考虑。前者在潮流计算过程中引入下垂参考值, 而后者则在控制器中引入独立的指令修正环节或是带有下垂等效电阻的反馈环节以协调控制多个换流器, 从而满足系统能量需求。

3.1 潮流控制

文献[21]对基于电压下垂协调控制的多个换流站所组成的直流系统进行了潮流研究;考虑部分换流站故障情况下的协调运行, 在交替求解法的框架下对潮流算法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分析和改进, 模型以MATPOWER[49]潮流仿真为基础, 引入下垂参考量后, 可以在线设定系统换流站的电压下垂指令值, 以达到更多电源参与系统功率平衡调节的目的。但该模型没有考虑换流器的实际容量限制, 认为换流器的电压下垂控制曲线始终保持线性, 该假设在母线电压波动较大时会造成系统换流站的越限运行[47], 故其模拟结果可信度低, 不能对实际问题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 虽考虑了换流损耗, 但在换流过程中该模型将换流响应延迟、通信时间延迟以及换流误差等问题理想化, 不考虑母线上的电压偏差, 因此对于换流响应的实现, 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针对上述稳定问题, 文献[50]提出换流器的稳定运行域概念, 在计算换流器损耗的同时, 检验系统状态变量是否满足换流器容量安全约束, 以保证换流器运行的安全性。

3.2 控制器仿真建模

在控制器仿真建模方面, 文献[29]考虑了换流器的通信延迟、直流母线能量损耗、换流损耗以及反馈信息选取对于换流站电压控制和功率输出的影响, 在PSCAD仿真平台上建立了基于电压下垂特性的精确协调控制模型 (如图2所示) , 得到了预想的换流电压和功率输出响应波形。但该模型仍存在电压跌落越限的问题, 当实际系统受到较大扰动或者负荷增加过大时将导致系统电压跌落超过允许范围, 因此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图2中:PI表示比例—积分控制器。

针对上述问题, 文献[51]提出“二次调节”的控制策略, 在电压下垂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指令值二次修正环节, 如图3所示。图中:PWM表示脉宽调制。该环节在检测到换流器出口母线电压跌落时将根据跌落值自动调整控制指令值, 将各控制器的下垂特性曲线整体上移, 从而在换流器容量允许范围内恢复系统母线电压, 并维持其稳定。此外, 不同于文献[29]中的“独立计算环节”, 该模型在计算下垂修正量时引入了带有下垂等效电阻的反馈控制环节, 使得控制器模型设计更为简单紧凑。

当配电系统通信条件有限时, 调度指令与换流站实际运行状态间存在较大延时, 此时在本地控制器层面引入下垂协调控制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可以自动满足通信滞后期间系统的功率平衡需求。并且, 由于下垂系数的取值对协调控制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36], 因此在程序设计层面优化选取下垂控制参数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4 结语

直流配电网的能量优化控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复杂问题。从现有文献可知, 直流配电网的特殊性除直流潮流约束外, 主要体现在换流器的使用、控制方面, 其输出约束、损耗计算和调节裕量等问题需要在研究中加以特殊考虑。与此同时, 虽然直流配电网的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存在特殊性, 但仍可借鉴交流系统中较为成熟的优化模型和优化方法, 并考虑上述特殊性对其进行改进和验证, 以适应直流配电网的运行特点和技术要求。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提出如下的研究方向以供参考。

1) 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管理策略研究。研究多时间尺度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策略, 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电动汽车充放电等行为的随机性与波动性, 综合利用储能系统对直流配电网能量进行优化;研究引入直流配电系统后对原有交流配电网的影响, 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与负荷用电的不确定性, 对交直流系统随机潮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网损、储能充放电损耗等用电成本经济模型, 对系统能量进行优化管理。

2) 直流配电网实时控制方法研究。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站等特殊单元并网对直流配电系统暂态运行的影响, 改进多换流接口间的直流侧电压稳定协调控制方法;此外, 优化下垂特性参数, 兼顾其功率调节性能与系统的稳定性, 也是直流配电系统实时控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稳态分析与暂态仿真相结合的系统分析研究。结合系统能量优化管理策略和实时控制方法, 建立稳态分析与暂态仿真的平台接口, 将优化结果作为暂态仿真中的控制指令, 将仿真结果作为稳态分析中的系统状态, 对直流配电系统进行分析, 实现实时仿真优化。

可以预见, 直流配电系统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配电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并且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从而优化配电网能量结构, 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电力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

摘要: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 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新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们在并网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换流损耗, 而直流配电网在降低新能源换流成本、提高其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且通过对换流器运行指令的合理有效设计, 可以实现直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文中首先介绍了直流配电网的特点与优势, 并对其系统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然后对直流配电网能量优化管理技术以及基于优化指令的换流接口协调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讨论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相关研究方向。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 篇4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日趋成熟,城市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有的交流供电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压换流技术的高速发展,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中国、美国、瑞典等国家已经在建造多端直流输电工程[1,2,3]。

直流配电网是一个具有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的智能、稳定的交直流混合广域网络[4]。与交流配电网相比,直流配电网有着一些明显的优点:在绝缘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直流配电网的传输功率约为交流配电网的1.5倍;直流配电网能够方便各种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接入;不同于交流配电网,直流配电网并不存在涡流损耗以及线路的无功损耗,直流配电网的损耗仅为交流网络的15 % ~ 50 %;理论上直流系统没有频率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和无功补偿等问题,因此能够有效避免电压波动与闪变、频率偏移、谐波污染等问题,能够有效地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网可靠性[5,6,7,8,9,10]。

目前,国内外对直流配电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直流配电网技术仍存在许多挑战。本文首先提出了直流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对直流配电网链式结构典型支路的功率方程等进行了推导与求解,并对环状拓扑结构及两端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接入直流配电网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并且提出了一种直流配电网的控制方式;最后通过直流配电网的建模仿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直流配电网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

多端直流系统是从交流系统引出多个换流站,通过多组点对点直流连接不同的交流系统,没有网格、冗余,当拓扑中任何一个换流站或线路上发生故障时,整条线路及其相连的换流站要退出运行,可靠性较低。直流配电网中,各条直流线路可以自由连接,可以互相作为冗余使用,而不是仅仅作为异步交流电网的连接设备[4]。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可以根据用途来决定,常见的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可以分为:链式拓扑结构、两端拓扑结构和环状拓扑结构。

1.1 链式拓扑结构

常见的直流配电网的链式结构如图1所示。在直流配电网的链式结构中,随着负荷的增加,直流电压将会随着潮流流动的方向下降。

图2为直流配电网的典型支路。其中,Ui、Uj为始、末两端的端直流母线电压;Ib为支路电流;Ri j为线路阻抗;Pj为末端负荷的有功功率。

由图2可得:

由式(1)、式(2),得:

求解式(3),可得:

若式(4)有实数解,则:

考虑式(5)等于0的临界情况,则:

在实际的直流配电网中,由于线路上的阻抗相对较小,正常情况下线路两端的电压相差不大,不会出现如式(6)所示的末端电压只有始端电压一半的情况,即式(3)始终有解。可见直流配电网不存在类似交流配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性问题。

1.2 环状拓扑结构的可行性

环状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交流配电网的环状结构,通常采用环状设计、解环运行,从而避免了双电源时电压幅值差、相角差引起的无功环流。由于直流配电网中并不需要考虑无功功率,因此也不需要考虑无功环流问题。在研究直流配电网环状拓扑结构时主要考虑出现短路情况的保护问题。

由于直流配电网系统中线路阻抗较小,当线路上发生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上升速度快、幅值高。如果缺乏实用的直流断路器,通常只能将直流变压器或换流器闭锁,以隔离故障。当采用链式系统时,若末端线路发生故障,将上级直流变压器或换流器闭锁,余下线路仍可以正常运行;当采用环状结构时,只能将全部线路停运,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制约环状直流配电网可行性的关键技术即为直流断路器的研发。

1.3 两端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的可行性

为了保障直流配电网的可靠性,在两端直流配电网中通常会有一端的交流接口采用定电压控制,其余交流接口采用定功率控制。直流配电网正常运行时,由于不需考虑无功功率因素,并且整个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完全由定电压控制端和负荷决定,从而避免了直流电压差引起的功率环流,常见的两端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2 分布式电源与储能接入直流配电网

近年来,分布式电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表明:分布式电源具有负荷变动灵活、供电可靠、输电损失小的特点。常见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有光伏电池、燃料电池、风力发电机等,而这些电源产生的电能均为直流电。因此相较于并入现有的交流电网,直接将其并入直流配电网能够有效减少换流站的投资,同时能够减小换流过程的损耗,均有很大的经济效益[11,12]。

2.1 光伏电池

2.1.1 光伏电池模型

光伏发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光伏电池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温度和光照辐射强度的变化都可以导致输出特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为了使光伏电池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都能够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通常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控制策略[13]。

本文建立光伏发电的模型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图中,IPH为给定光强下的短路电流;I0为二极管饱和电流;RS和RSH为等效电阻;I为电池组件输出电流;U为电池组件终端电压。

考虑到光照强度S和光伏电池温度T的变化,光伏电池输出如下:

其中,K1、K2为常数;ΔT、ΔI、ΔU分别为光伏电池温度、电流、电压的增量;P为输出功率;UM和IM分别为最大电压、电流;UOC为开路电压;ISC为短路电流;Sref和Tref分别为参考光照强度和参考光伏电池温度,通常分别取1 k W / m2 和25℃;参数α和β 分别为参考光照强度下的电流和电压温度系数。

2.1.2 光伏电池并入直流配电网

光伏电池发出的是电压随机波动的直流电,且光伏电池的出口电压相对较低,若想并入交流配电网中首先需要经过DC / DC变压器,再经过DC / AC换流器,同时还需要增设滤波装置,才能有效地并入电网,光伏电池并入交流配电网如图6所示。

若是将光伏电池直接并入直流配电网中,则不需要DC / AC换流器和滤波装置,能够有效地节省设备投入,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光伏电池并入直流配电网如图7所示。直流配电网DCDC光伏阵列

DC直流DC配电网图7光伏接入直流配电网Fig.7 Grid-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to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2.2 储能装置

2.2.1 储能装置模型

超级电容是一种新型储能元件,是具有超强储电能力、可提供强大脉动功率的物理二次电源。相比于常规的电容,它的容量可达近万法。由于超级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属于纯物理过程,因此它具有循环次数高、充电过程快、适用于接入直流电网的特点。超级电容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在额定电压范围内,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充电至任一电压值,放电时则可以放出所储存的全部电能,而且不存在蓄电池快速充电和放电的损坏问题,并且在瞬间高压和短路大电流情况下有缓冲功能,能量系统较为稳定[14]。

本文所采 用的储能 模型为超 级电容与 双向DC / DC变换器相连接,如图8所示。

2.2.2 储能装置并入直流配电网

如上文所述,含有超级电容的储能装置输出的是直流电,若要并入交流配电网,需要经过DC / AC换流器,同时还需要增设滤波装置,才能有效地并入电网,储能装置并入交流配电网如图9所示。

若是将储能装置直接并入直流配电网中,则不需要DC / AC换流器和滤波装置,能够有效地节省设备投入,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储能装置并入直流配电网如图10所示。

3直流断路器模型与直流配电网控制策略

3.1 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

与传统的交流输电相比,直流输电由于没有电流过零点,因此相较于交流电弧,直流电弧更难以熄灭。现有的高压直流断路器能够在几十毫秒内断开电路,但对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基于半导体的高压直流断路器能够克服动作速度上的问题,但是需要大量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串并联[15,16,17,18]。本文采用了新型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其拓扑结构如图11所示,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缺点。

机械开关S采用高速斥力开关,该装置动作时间短,可以显著缩短直流断路器的开断时间;电力电子复合开关由IGBT阀组T1与晶闸管阀组T2串联构成,由于晶闸管的容量较大,静态电阻也较大,其均压(均流)技术亦较为成熟,因此该复合开关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电子器件的串(并)联数量及均压(均流)难度;限流电路由限流电感L、晶闸管VDL、V′DL及能量释放电阻RL构成,故障发生时,L用于限制短路电流上升率,故障切除后,L中储存的能量经VDL、V′DL及RL释放,并限制L的感应过电压;续流二极管VD用于释放电源出口与短路点间的线路阻抗中储存的能量,故障切除后,线路阻抗经续流二极管与短路点续流,其感应过电压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

3.2 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

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可以分为2层:第一层为配电网上层控制,即系统控制,主要对换流站进行控制,控制直流配电网与交流配电网的功率传输和整个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第二层为配电网下层控制,即单元控制,主要对分布式电源的发电、储能元件、直流负荷进行协调控制。

当系统级发生故障时,即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连接处或换流站发生故障时,如果与发生故障的线路连接的换流站为一般换流站,只需切除故障线路,将故障的线路与整个直流系统隔离即可;如果与发生故障的线路相连接的换流站为控制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的换流站,则应迅速切除故障线路,同时将备用换流站由定功率控制转为定电压控制,来维持直流配电系统电压稳定。

当直流配电网下层发生故障时,如分布式电源发生故障,首先将故障线路切除,为了避免整个直流配电网系统出现短时功率跌落,控制储能单元向直流系统传输功率,维持系统的功率平衡,减小直流系统的电压波动,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4建模仿真

4.1 光伏电池与直流断路器模型

4.1.1 光伏电池建模

按照2.1.1节所述的光伏电池模型,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利用PSCAD / EMTDC对光伏模型进行建模仿真,仿真时间为13 s,仿真步长为50μs,仿真系统的环境参数变化和光伏电池向系统输出的功率如图1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也在不断变化。

4.1.2 断路器建模

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提出的限流式直流断路器进行建模仿真。仿真参数如下:直流电源40 k V;机械开关S为高速开关,电弧模型采用Cassie电弧模型;固态开关开通时间10μs,关断时间400μs(即晶闸管阀组T2的导通时间和零电流下正向阻断能力恢复时间);限流电路L =20 m H、RL= 2Ω;负载电阻R =20Ω,忽略线路阻抗。假设在t=0.5s时发生短路故障,仿真结果如图13所示。

如上所述,0.5s时线路负载发生接地短路故障,由于采用故障预处理控制策略,提前对固态开关阀组施加触发脉冲,故障判断时间几乎可以忽略;机械开关S经过0.3 ms基本完成换流,即电力电子复合开关于0.5003s导通;0.503s时,机械开关S完成零电压下的分闸过程,此时向电力电子复合开关发出关断信号;IGBT阀组迅速断开,约400μs后晶闸管阀组T2亦恢复正向阻断能力,电力电子复合开关完全关断,短路故障被切除。

4.2 系统建模仿真

如1.3节所述,制约环状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是传统的直流断路器不能够满足开断的要求,如果加入了实用的高压直流断路器,环状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就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系统。本文在环状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中加入上文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构建的仿真模型见图14。

图中,交流系统1、2、3的电压等级均为10 k V;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为15 k V;低压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为1 k V;换流站1采用定电压控制,控制整个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换流站2、3采用定电流控制;DCT表示直流变压器。

4.2.1 系统正常情况下仿真

设置中压配电网负荷需求功率为1.2 MW,低压直流配电网需求功率为100 k W,系统环境因素和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的变化如4.1.1节所述,整个直流配电网的电气变化量如图15所示。仿真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中压直流配电网和低压直流配电网的电压和功率传输都能够稳定在设定的值,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较大波动。

4.2.2 系统故障情况下仿真

为了验证直流断路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直流配电系统的可行性,考虑系统发生两相短路故障的情况,设置故障发生在10.5 s,直流断路器检测到故障后自动动作。以光伏系统为例,当光伏系统发生故障时,如果不采用3.2节的控制策略,仅仅是将故障线路切除,则整个直流配电网的电气变化量如图16所示。

当光伏系统发生故障时,如果采用3.2节的控制策略,将故障线路切除,同时储能系统向直流配电系统输出功率,则整个直流配电网的电气变化量如图17所示。

对比图16、17可知,采用3.2节所述的控制策略时,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有效地限制整个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和功率的波动幅度,同时能极大地缩短波动时间。图18为15k V配电系统电压波动的过渡过程对比图。

对比图16、17、18可知,光伏电池在10.5 s时发生短路故障,断路器检测到故障后切断故障线路。以15 k V电压为例,如果不采用3.2节所述的控制策略,在发生故障后的过渡过程中系统电压会降至11.5k V,且需要0.3 s系统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电压;当采用3.2节所述的控制策略时,在发生故障后的过渡过程中系统的电压仅下降至14 k V,而且仅需要0.01s系统便能恢复到正常的电压。上述仿真结果证明: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直流断路器能够快速断开故障线路,保障非故障线路正常运行;同时采用本文提出的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限制短路故障对系统造成危害,缩短短路时间,使整个直流配电网更加有效稳定地运行。

5结语

本文对直流配电网链式拓扑结构的典型支路的功率方程等进行了推导与求解,并对环状拓扑结构及两端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接着对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装置接入直流配电网进行了研究,最后采用了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流配电网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证明:在正常工况下,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和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和功率都可以保持稳定;在故障情况下,直流断路器能够迅速地切断故障线路,同时采用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更好地维持系统电压和功率传输的稳定,缩短故障时间,使整个直流配电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稳定地运行。

摘要:对直流配电网的环状拓扑结构和两端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直流配电网链式结构典型支路的功率方程等进行了推导与求解。对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装置并入交流配电网和直流电网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接入交流配电网而言,接入直流配电网能够有效节省DC/AC变换器和滤波装置。采用了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同时提出了一种直流配电网的协调控制模型。利用PSCAD/EMTDC对环状直流配电网结构的正常工况和故障情况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有效的控制和分布式能源的合理调度,能够有效限制短路故障对系统造成危害,缩短短路时间,使整个直流配电网更加有效稳定地运行。

公共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研究 篇5

由于电网中光伏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充电等直流负荷的大量接入, 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日益增高, 且直流配电具有经济性[1], 因此建设直流配电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并开始进行了研究。文献[2-5] 研究了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可靠性、构建模式、关键技术等问题, 但并未对直流配电的电压等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直流配电的电压等级及序列关系电网安全性、经济性和负荷适应性以及未来发展等关键问题。交流电网的发展、建设表明, 国内外在输电网、配电网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经历过电压等级的调整和优化过程, 我国在电压等级及序列选择决策上有过失误, 吸取交流电网电压等级及序列选择的经验与教训, 以及借鉴国内外通信、交通、船舶等特殊行业直流供电的电压等级, 对研究、提出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及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直流电压等级统计

由于直流负荷小、可靠性要求高、直流便于存储等原因, 国内外的通信、交通、船舶等一些特殊行业较早地采用了直流供电系统, 对直流电压等级的研究比较深入。其中, 通信、船舶采用的电压等级较多。例如, 通信行业建议采用48V、240V、270V、336V、336V、380V电压等级[6,7];其中, 240V为我国通信行业的标准电压等级[8]。城市轨道交通建议采用750V、1500V、3000V直流电压供电[9]。大型船舶采用750V、1500V、3000V等电压等级供电[10]。国外对信息数据中心建议采用260 ~ 400V范围的电压供电[11], 美国和日本提出选380V为未来楼宇直流供电系统电压等级[12]。国内外直流电压等级的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看出, 由于特殊行业的电压等级是根据行业及负荷的特点制定的, 没有兼顾其他行业的需要。因此在未来公共直流配电网的中低压电压等级及序列的选择与确定中, 统筹兼顾陆地特殊行业、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以及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减少电压等级序列、电压变换级数, 降低设备生产成本都是约束条件。表1 中的陆地行业和楼宇供电的电压等级及序列可为选择公共直流配电电压等级提供参考。

V

低压电压等级选择

低压电压等级初选

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电压等级选择的基本约束条件。从人身和设备安全角度, 低压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不宜超过DC400V[13];考虑节能降耗, 电压等级选择不应使电网供电能力、压降、损耗低于低压交流配电系统, DC220~400V范围电压满足这些要求[14-16]。为简化分析、评价过程, 可将表1 中的DC220~400V之间的电压分为三个区段:

区段Ⅰ:DC220~270V;

区段Ⅱ:DC300~350V;

区段Ⅲ:DC350~400V。

三个区段的电压对人体的伤害基本相同, 处于同一生理伤害效果区域[17]。在经济性方面, 三个区段的电压等级配网的能效最高, 绝缘耐压符合现有低压交流电缆的绝缘要求[18,19], 有利于利用低压交流配电网的现有资源进行直流配电网的改造。

三个区段的电压涵盖IEC标准和通信、航空行业标准电压, 可适应大量现有低压直流电器接入并有相关技术标准支撑。在住宅、办公负荷方面, 区段Ⅰ电压仅适合一些电阻类设备, 为防止逆变器过调制, 当空调、冰箱等变频设备接入时, 直流电压应大于311V (对应交流220V电压峰值) , 区段Ⅱ、Ⅲ的电压等级有很强的负荷适应性。

当光伏发电、风电、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接入低压交流配电系统时, 交直流逆变或变频电源环节的直流电压要求高于交流系统的峰值电压, 一般在300~600V之间[20], 区段Ⅱ、区段Ⅲ电压具有很强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适应性。

综合三个区段电压的兼容性、适应性, 以及考虑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容易实现三个区段电压转换, 本文初选直流240V、336V和380V电压进行比较评判。

电压等级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电网规划、模式选型采用的评价方法[21,22], 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综合评价。该方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等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可用于对本文提出的240V、336V和380V三个电压等级方案的经济性、适应性及指标做出综合评判。

评价指标确定及权重分析

根据上述电压等级选择的影响因素, 研究确定多层次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由于240V、336V和380V三个电压的安全性均满足要求, 故安全性因素不参与评价。将电压等级影响因素集U按属性类型划分为k个子集, 即影响U的k个指标, 记为U = ( U1, U2, ... , Uk) , 且应满足:。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可采用Delphi赋权法来确定, 能正确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保证评价结果的正确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专家人数;m为评价指标总数;为第k个指标的权重平均值;为第i个专家给第k个指标权重的打分。

对表2 的三级评判模型及指标, 可采用平均加权法计算:

评判集及模糊评估矩阵建立

根据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 可建立评判集及模糊评估矩阵, 进而对各电压等级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判。本文建立的评判集分两类:经济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适应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分“优、良、中”三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性影响因素为逆指标。低压电压等级方案定性模糊综合评判如表3 所示。

在表3 中, 由于三个电压级差接近, 将表3“高中低”和“优良中”定性评价分别采用70、80、90 和90、80、70 三级分数量化处理 (满分100) 。进行归一化如表4 所示, 分值越高代表性能越优。用表4 归一化的数值可构建多维模糊评估矩阵。

综合评估结果及分析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21,22], 得评估结果为:C=[0.7960.812 0.844]。

矩阵中的元素依次代表240V、336V、380V三个电压对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的适应程度。结果表明:380V方案最优, 336V方案次之, 240V方案最差。

中压电压等级选择

选择思路与方法

中压电压等级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供电距离 (供电半径) 、电气绝缘与保护、系统成本与设计难度3 个主要因素[23]。中压电压等级不同于低压电压等级, 由于中压直流配电网还是新事物, 目前在各行业中应用较少, 而且缺乏经验和技术标准, 因此中压电压等级的选择、确认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直流配电的技术特点与供电能力, 研究、选择配电网中压电压等级, 评判中压电压等级和序列的适应性。

直流电网大量采用电力电子装置、设备, 基于模块化技术实现直流换流器正负极串并联升压与电力电子装置、设备增容[24,25], 将是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电力电子装置、设备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根据直流配电网的这一特点, 根据选定的低压电压等级, 可按低压380V直流电压的级数倍方法, 选择低压直流配电的高一级电压等级, 即:

由于公共直流配电网还是新事物, 因此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建设规模、应用条件与发展空间, 以及与交流配电网共存时可能存在的运行与管理上的新问题, 都需要通过工程示范与试验来积累经验。按级数倍方法选择电压等级的优点是:可通过换流器正负极的串并联实现升压和电力电子装置、设备增容。这种方法的易扩展性特点在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初期有明显优势, 并且对不同规模、不同容量的分布式电源接入和随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升级改造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供电能力分析

除了解决分布式电源、直流负荷接入和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问题外, 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降损节能也是直流配电网的功能之一。在电缆耐压上, 直流电缆的允许工作电压稍高于交流额定电压的峰值[18]。10k V、20k V交流电缆的额定电压分别为8.7/10k V、18/20k V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 , 其对地电压峰值约为12k V、25k V, 故取12k V、24k V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 分析中压交流线路和中压直流线路的供电能力。

交流和直流线路的最大传输功率、供电半径可分别按下式计算。

交流线路:

直流线路:

式中L为供电半径, r0, x0为线路的单位电阻、电抗。

假定交流和直流线路允许压降为10%, 功率因数为0.9, 配电电缆参数如表5所示[26], 计算得到交流和直流线路的供电能力如图1所示。

图1给出的是交直流线路最大传输功率与供电距离的关系, 该计算结果受电缆热稳定极限电流和线路允许压降的约束。图中4条曲线的平坦部分表示±24kV、±12kV直流与20kV、10kV交流线路各自运行在最大输送功率, 电缆热稳定极限电流为265A。随着距离的增加, 电缆输送功率受到允许压降的限制而下降 (曲线的下降部分) 。还可看出, 在相同电缆绝缘水平条件下, 直流线路的最大输送功率比相应电压等级的交流线路提升了约54%, 最大供电半径增大了约86%, 且同时节约了一根电缆。另外, 在配电容量上, 考虑电缆的直流电阻小于交流电阻, 且由于稳定问题的限制, 交流线路一般达不到最大载流量, 直流线路实际输送功率要比相应电压等级的交流线路更大;在供电半径方面, ±12kV直流线路与交流20kV接近。因此, ±12kV直流配网可望满足现有10kV、20kV交流配电网容量规模要求, 而±24kV直流电压可适应未来直流配网容量的进一步增大。

结束语

(1) 低压直流供电及其电压等级在通信和交通等行业有使用与运行经验, 直流240V、336V和380V三种电压的安全性基本相同, 为提高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接入能力以及公共直流配电网降损、节能经济性, 建议公共直流配电网的直流标准电压取380V。对电压无法统一和小容量直流负荷的电压可通过成熟的换流技术解决。

(2) 交流配电仍然是未来配电网的主流, 直流配电主要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和高质量供电的需要。本文的研究表明, 12k V和24k V都是供电能力高、经济性好的直流配电电压等级, 能满足正常容量和大容量直流配电网的需要。由于可通过直流换流器正负极串并联升压与增容, 12k V电压是本文首先推荐的中压直流配电的标准电压。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 篇6

2015年6月,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863项目“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正式启动研究。“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将柔性直流技术应用到交流配电网中,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包括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网络结构、运行控制与调度策略、保护控制技术、物理试验平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6年第8期特别策划以“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题,对国内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肖峻等提出了城市电网分区柔性互联的概念,并介绍了国际首个城市电网分区柔性互联工程的可研论证;孙国萌等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拓扑结构、优化规划、调度控制、经济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汪科等阐述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规划设计方案,并给出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拓扑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程上的4种运行方式及运行方式切换控制策略;叶学顺等通过分析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拓扑结构,建立了交直流变流器潮流模型,可以解决含功率型控制、电压型控制变流器的交直流网络潮流问题;张学等提出了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协调控制方法,详细分析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在正常运行和交流侧短路故障情况下的运行模式;陈乃仕等结合双层优化理论提出了交直流配电网双层优化策略,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经济调度,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薛士敏等深入分析了系统电容的放电特性和过渡电阻对直流配电系统极间短路故障特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线路暂态电流突变量的纵联保护新原理;黄纪佳等基于PSCAD/EMTDC搭建了含背靠背MMC直流装置的交直流混合线路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线路上的各种短路故障;邱德锋等介绍了柔性直流配电网动态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为多端可变换柔性直流配电网试验系统,能够实现多种电网主回路拓扑以及多种子模块拓扑的动态模拟;胡兆庆等对多端柔性直流系统控制策略、直流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通过仿真试验对五端控制保护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进行了全面验证。

直流配电网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篇7

分布式发电接入交流配电网, 会引起的各种问题。直流配电网通过各种变流器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连接到同一直流母线上, 组成独立可控的系统, 可避免交流配电网出现的很多问题。直流配电技术可解决当前问题以满足未来配电网的发展需求[1,2]。

1 交流配电网面临的问题

经济性方面, 配电网供电侧将有多种分布式发电接入, 直流发电单元经DC/AC变换、交流发电单元经AC/DC/AC变换, 均需大量换流器才能接入交流配电网;用电侧, 直流电机、电动汽车等直流负荷, 以及电冰箱、空调等采用变频技术的交流负荷, 需AC/DC变换或AC/DC/AC变换接入交流配电网;输电侧, 城市用电负荷增长迅速, 交流配电网要通过架设新的输电线路来提高输电容量, 供电容量与城市用地的矛盾加剧。系统供电侧和用电侧都将增加换流器投资和换流损耗, 输电走廊建设成本增高, 降低配电网的经济性。

稳定性方面, 各种分布式发电接入交流电网需要经过电压、频率、相位的同步过程, 易造成对配电系统振荡;分布式发电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其接入会造成系统电压偏移、频率波动、高次谐波污染等问题, 降低电能质量, 影响负荷正常工作。

环境保护方面, 由于交流电本身的特点和部分配电网规划的不合理性, 交流配电网产生的噪音和电磁污染严重影响电网附近人们的身心健康。

2 直流配电网的优势

直流配电技术现已成功应用在通信、船舶、航天、地铁等供电领域, 若将其应用到电力系统配电网可发挥以下优势。

1) 直流配电网有利于分布式发电接入。风力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交流电源发电要接入交流电网, 受频率、幅值、相位等条件的约束, 同步过程复杂;若接入直流配电网, 经AC/DC变换, 无需同步。光伏发电、蓄电池等直流电源通过DC/DC变换直接与直流母线连接。直流配电网降低了分布式发电接入难度。

2) 直流配电可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直流配电网可有效解决交流接入时发生的电压闪变、频率波动、高次谐波污染等问题;直流配电网可独立控制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直流配电网能隔离交流电网故障;接入储能装置可保证电网故障时对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3) 直流配电网输电容量更大。交流配电网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 其额定线电压和额定线电流分别为UAC、IAC, 功率因数λ=0.9;直流配电网采用双极供电, 其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分别为UDC、IDC, 若交流导线和直流导线的绝缘水平相同, 则有:

其功率比可表示为:

可见, 采用两条导线的直流线路与采用三条导线的交流线路输电功率相当, 直流配电网单条线路的输送功率是交流线路的1.5倍。

4) 直流配网降低系统的电能损耗。当前, 直流负荷接入交流配电网, 需要AC/DC变换;采用变频技术的交流负荷, 需AC/DC/AC变换。若用直流配电网供电, 则直流负荷直接接入, 交流负荷只需DC/AC即可实现变频, 降低换流损耗。直流配电线路只存在电阻和电导损耗, 不存在涡流损耗和无功损耗。

5) 直流配网的干扰小。当交流配电网发生故障时, 其电磁暂态过程复杂且持续时间长, 出现的负序、零序等不对称分量将干扰变压器、电动机以及通信线路等。直流配电网采用直流电, 在故障条件下过渡时间短, 无负序、零序分量, 对外界的干扰小。

综合看来, 直流配电网相比交流配电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 直流配电网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发展, 直流配电网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很多国家都开始了对直流配电网的研究。

2004年,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双极型直流配电网结构。

2007年, 罗马尼亚的布加勒特理工大学对基于交替供电电源的直流配电系统进行了研究。

2000年, 美国通用电气已开始对没有中央控制单元的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研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于2007年提出“Sustainable Building Initiative (SBI) ”的研究计划;2010年, 该计划发展为“Sustainable Building and Nanogrids (SNB) ”;2011年,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研究未来自动灵活配电的“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FREEDM) ”系统结构。

2004年, 日本提出了基于低压直流微网的配电系统结构, 并已经实现了一套10k W的直流配电系统样机。

韩国成立了智能微电网研究中心, 计划投资建立直流微电网供电系统。

自2009年起, 国内的研究机构开始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2012年, 中国建立了城市电网先进技术研究中心, 实施对直流配电技术的研究;2013年, 国家863项目“基于柔性直流的智能配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深圳供电公司正式启动, 重点研究低压直流配电。

4 结语

本文通过介绍传统交流配电网当前面临的问题, 对比直流配电网的技术特点, 总结出直流配电网的优势, 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直流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可见, 直流配电网将满足社会发展对配电网提出的方便分布式发电接入、安全可靠供电、经济环保运行等要求, 是配电网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福博, 郭剑波, 荆平, 等.直流配电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14, 38 (3) :556-564.

上一篇:喷气发动机下一篇:陷波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