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硫酸反应

2024-08-10

稀硫酸反应(共8篇)

稀硫酸反应 篇1

一、探究性学习课题建立的背景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 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9章酸碱盐学习结束后, 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将生锈的铁钉投入装有足量稀盐酸 (稀硫酸) 的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过一会儿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 溶液最后变成淡绿色。学生在接触这个问题时, 提出了质疑:

1.在演示实验中, 并未观察到溶液最后呈浅绿色, 而是黄色。

2.从理论上分析, 当稀盐酸 (稀硫酸) 与锈铁钉完全反应后, 溶液中既有Fe3+, 也有Fe2+。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 (SO4) 3+3H2O

当铁锈溶解后, 又会发生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溶液最后到底显什么颜色?

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去探究, 要他们将上述问题设计成实验, 亲自动手做一下,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并认真做好记录。

二、探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时间, 我将兴趣小组的学生带到化学实验室, 首先要他们自己配制1∶3的稀盐酸和1∶5的稀硫酸, 然后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并进行对比。实验中观察到, 铁钉与稀盐酸反应时, 溶液很快 (数秒后) 变成黄色, 铁锈缓慢溶解, 待铁锈溶解后, 铁钉表面先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冒出, 然后逐渐变多变快;生锈铁钉投入稀硫酸中, 很快就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 (铁锈未全部溶解) , 振荡试管, 铁锈很快脱落, 沉至管底, 铁钉表面气泡变多变快, 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显非常浅的黄色, 反应一个多小时后, 两支试管中铁钉表面仍在不断地快速冒气泡, 但颜色均未变为浅绿色。我要求学生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等第二天早上再来观察溶液颜色是否仍显黄色。

第二天早上, 学生迫不及待走进实验室观察时, 溶液已都变成非常浅的绿色, 铁钉表面仍有少量气泡冒出, 他们又惊奇地发现:放在稀硫酸中的铁钉表面附着许多浅绿色的透明晶体, 两支试管上端液面上飘浮了一层黑色丝状物, 且溶液中也有黑色丝状物在上下游动。

通过实验和观察, 学生有了初步认识:

(1) 锈铁钉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 最后都能得到浅绿色的 (Fe2+) 溶液, 但需要较长的时间。

(2) 去锈速度稀硫酸要比稀盐酸快得多, 所以在除去铁锈时, 用稀硫酸更好。

那么, 第 (2) 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呢?

在实验中, 学生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

(1) 溶液中的Fe3+哪里去了?

(2) 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 铁钉表面的晶体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形成晶体?

(3) 黑色丝状物是什么?

这些新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 继续实验探究。

2.查找资料, 分析原因, 继续实验, 验证推测。

兴趣小组经查找资料, 再次实验, 小组讨论后发现:

(1) Fe3+失踪的原因为:

2Fe3++Fe=3Fe2+

即溶液中的Fe3+都被Fe还原成Fe2+, 故溶液中最后没有Fe3+, 只有Fe2+, 因此显浅绿色, 并了解到Fe2+不稳定, 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 故要保存Fe2+的水溶液, 应在Fe2+溶液中放一根铁钉。

(2) 生成绿色晶体的现象, 未能在资料中找到, 但得知硫酸亚铁晶体 (FeSO4·7H2O) 是绿色的, 故推测很可能是硫酸亚铁晶体,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将铁钉取出, 用蒸馏水将表面冲洗数次, 除去表面带出的溶液, 然后刮下晶体, 加水溶解, 将所得试液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加少量Ba (NO3) 2溶液和足量稀硝酸, 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晶体中有SO42-存在;向另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有浅灰绿色沉淀生成, 将沉淀倒在滤纸上 (目的是增大沉淀与空气中O2的接触面积) , 沉淀立即变成红褐色 (因Fe2+遇O2会生成Fe3+) , 故证明晶体里有Fe2+。其形成晶体的原因应是生成的FeSO4超过了试管中的水的最大溶解能力, 故而结晶析出。

(3) 黑色丝状物未能找到解答, 但推测可能是碳, 因为铁钉主要成分是钢, 钢中含有0.03%—2%的碳,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将溶液过滤, 在滤纸上得到黑色丝状物, 洗涤后将它转移到坩埚中加热, 丝状物消失, 说明它应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 转变成了气体。由于黑色丝状物量很少, 加上学生初学化学, 毕竟知识有限, 初中化学实验室也没有精密仪器, 故只能作出上述验证。

(4) 稀硫酸 (1∶5) 是否比稀盐酸 (1∶3) 除锈效果好呢?我提示学生要比较优劣, 必须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首先要计算出两种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同学们很快算出稀硫酸 (1∶5) 含H2SO4为26.4%, 稀盐酸 (1∶3) 中含HCl10.7%, 并立即明白稀H2SO4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标准不一致, 还不能作出判断哪个除锈效果更好。并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20%稀H2SO4、15%稀H2SO4、10%稀H2SO4、10%稀HCl分别与生锈铁钉反应, 结果发现几种稀H2SO4的除锈速度明显比稀HCl要快, 且以15%稀H2SO4除锈速度最快, 效果最好。自此得出结论:除铁锈稀H2SO4比稀HCl效果好, 且以15%稀H2SO4效果最佳。

至此,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对原来的疑问就一清二楚了。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和体会

1.评价。

(1) 评价方式

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打分与语言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讲求科学的方法与策略。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影响, 学生就如一部“发动机”, 借助合理的评价去启动它, 就可以拉动探究的“链条”, 旋转思维的“齿轮”, 扳动能力的“杠杆”, 使他们各方面都激活起来, 从而形成更好的探究策略。要特别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 质疑解疑能力提高的活动, 使学生在评价中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 在评价中发现新的问题, 并不断探究新问题。

(2) 评价范围

(1) 观察发现问题能力。 (2) 操作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 (4) 合作品质。 (5) 克服困难的品质。

2.体会。

纵观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学生知识层次较低等因素, 本节课题探究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 或许有的结论还不够完整, 存在一些错误, 但笔者认为作为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收获远大于存在的不足。

1.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必须多渠道 (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 获取信息,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 新的问题也就不断形成, 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学习, 离不开观察和实践, 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是消化、巩固、掌握已学知识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 不是完全个人活动, 更多的是群体活动, 这就养成了学生的合作习惯, 营造了团结协作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探究, 还离不开讨论、交流, 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 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显然,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的能力、情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广大教师应积极响应, 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积极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去, 让更多的学生获益。

稀硫酸反应 篇2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排在氢的前面,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却可以剧烈燃烧。

除去开水中的水垢(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和Mg(OH)2+2HCl=MgCl2+2H2O)

稀盐酸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镁和稀盐酸反应异常现象的探究 篇3

关键词:镁;稀盐酸;稀硫酸;异常现象;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6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行初、高中化学教材都设置有较活泼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置换氢气的实验,如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1]在探讨镁的化学性质时就设置了镁与稀硫酸的反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时,因实验室稀硫酸备存量不足,实验员临时选择了稀盐酸替代。教学中有学生报告,试管中出现了灰白色沉淀!笔者课后让该同学重演了整个实验过程:用一小试管,取 4mL 0.1 mol·L-1稀盐酸,加入一段长约4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片刻,沉淀果然如期而至!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中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异常现象?对此,课下师生们又一起对该实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1 4支小试管各取4mL 0.1 mol·L-1稀盐酸,再分别加入一定长度的已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并观察现象,比较沉淀的生成量。结果见表1。

结论:实验1说明一定量稀盐酸与少量金属镁反应并不出现异常现象,但增加镁带用量,在其溶解产生气泡的同时,会伴有灰白色(或白色)的沉淀生成。可见,镁用量的多少是决定体系是否出现异常的原因。

那么,灰白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为弄清成因,学生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了3种代表性意见,然后据此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2.1 观点1:氯化镁晶体析出

有学生认为,由于金属镁用量较多,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在溶液中可能因过饱和而析出。由《化学辞典》[2]查得,氯化镁为无色三方晶系晶体,100g水中溶解的量为54.8g(20℃)、73.0g(100℃)。说明常温下氯化镁极易溶于水,即使是20℃下的饱和溶液浓度也可超过5 mol·L-1。

实验2 将实验1中D试管久置,倾析法倒去上层溶液得灰白色沉淀,然后加入5mL蒸馏水,充分振荡静置,沉淀量未减少。若用小试管取等质量氯化镁固体(分析纯),加等量蒸馏水,稍振荡即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

可见,氯化镁易溶于水,而灰白色生成物溶解性则相对要差得多,观点1不足为信。

2.2 观点2:反应后镁粉剩余

若做过铝箔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如下现象可能并不陌生:剧烈反应,气泡上窜,溶液变浑浊,有大量浅灰白色沉淀生成。很多学者[3,4]证实,该浅灰白色物质能与酸或强碱反应,并有微量气泡放出。由此认识到,灰白色悬浊物应含有细颗粒状的铝,产生原因是反应太剧烈而从铝箔表面脱落所致。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是镁粉细颗粒呢?

实验3 小试管取适量上述实验后的灰白色沉淀,加入3mL 0.1 mol·L-1的稀盐酸,沉淀立即溶解消失,但没有气泡生成。

若样品为(或存在)镁粉,加入稀盐酸会产生H2。实验3现象说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灰白色沉淀并非细颗粒状的镁粉。

2.3 观点3:生成了氢氧化镁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是这么理解的:由于镁的还原性略逊于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反应。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后期,可认为是剩余金属镁在氯化镁溶液中继续与水反应。由于溶液中存在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难溶性生成物氢氧化镁有钻穿效应而使之脱落,破坏了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使镁在常温下能与氯化镁溶液持续反应,不断生成大量气泡和氢氧化镁沉淀。

实验4 小试管取5mL蒸馏水,加入一小段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镁带表面先有少量气泡生成后消失,蒸馏水仍澄清。继续加入几滴氯化镁饱和溶液,镁带表面立即持续产生细小气泡并不断溶解,约3min后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0min后镁带全部溶解,小试管中剩余大量灰白色沉淀。

实验5 将实验4中的灰白色沉淀充分蒸馏水洗,直至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后浑浊现象不明显为止。然后加入适量0.1 mol·L-1稀硝酸,沉淀立即溶解,继续滴加几滴0.1 mol·L-1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浑浊。若改以实验1所得沉淀作样品重复实验,现象相同。

实验6 将少量灰白色沉淀蒸馏水洗并室温晾干。然后取样,按图1加热固体,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产物,试纸变红;若另取一头用硝酸银溶液浸润的玻璃棒悬于试管口,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4说明镁在氯化镁溶液中能反应生成灰白色沉淀。结合实验5和6,镁与稀盐酸或氯化镁溶液得到的沉淀样品均可溶于强酸,且無论是用硝酸溶解后的溶液还是固体样品直接加热,都检测到了氯元素的存在。因此,认为沉淀是(或者只是)氢氧化镁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实证与分析,原有设想一一遭到了否定。正在大家困惑不已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种新设想:电解法制镁所用原料无水氯化镁,需要将MgCl2·6H2O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才能得到,若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则是Mg(OH)Cl或MgO;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可能是碱式盐一类的物质呢?

2.4 观点4:生成碱式氯化镁

实验7 在小烧杯中放入约50mL 0.01 mol·L-1稀盐酸,然后加入两段各5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用pH计监测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并读数。实验结果见表2。

由实验7可知,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但酸性介质范围内并不会有浑浊产生,只有当镁与稀盐酸(实际为镁与氯化镁溶液)的反应体系呈弱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时,灰白色沉淀才逐渐出现、增多。联系实验5、实验6的定性检验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灰白色沉淀的成分为碱式氯化镁。

有文献[5]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Clz·mH2O(其中2x-y-z=0,0≤m≤6),最早是在研究MgO和MgCl2水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时发现的,主要存在Mg2(OH)3Cl·4H2O、Mg3(OH)5Cl·4H2O和Mg10(OH)18Cl2·5H2O等3种相。现代科学仪器分析表明,一定pH环境下得到的白色沉淀均为多种碱式氯化镁固体的混合物,不同pH下得到的碱式氯化镁固体产物测得的化学组成也并不相同(可参见表3)[6]。

综上所述,由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能促进灰白色沉淀的生成。由于不同pH下生成的碱式氯化镁的化学组成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中得到的浑浊应为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

3.1 关于教材实验的认识

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演示镁与酸的反应,由于Cl-对金属表面的氯离子效应[7],会使镁与酸(或水)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一旦镁的用量偏多,在课堂教学时间段内即会出现大量的灰白色沉淀。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等方面的探究,我们认为异常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不同pH下生成了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建议进行该实验教学时,教材选用稀硫酸是合理的,不宜随意更换;即使要选用稀盐酸,也要注意镁带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3.2 关于异常现象的处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是一种平等、开放、动态的对话和交流。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不能理解的异常现象,教学过程也将意味着有更多的不确定性[8]。在众多的异常现象中,有些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给予合理解释,有些则在学生当前的知识背景下尚无法说明。但不管暂时能不能解释,都不妨碍这些异常现象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的框架,调整教学策略,循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步,积极进行课堂创新,及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6.

[2]周公度.化学辞典(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438.

[3]范艳花,陈利娟.铝箔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J].化学教学,2011,(3):42~43.

[4][7]向太平.对铝与盐酸反应中灰色物质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4,(3):11~12.

[5]陈雪刚,吕双双,夏枚生等.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材料導报(综述篇),2009,(4):52~55.

[6]李春忠,古庆山,程起林等.针状碱式氯化镁的合成及形态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14~318.

1例口服稀硫酸中毒的急救和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陈某, 男性, 年龄21岁, 情绪不佳, 入院2h前因口服实验室用稀硫酸约30ml。服后即感咽喉部, 食道灼痛, 眼部刺痛, 畏光流泪等典型的硫酸中毒体征, 并出现频发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0min后呕吐咖啡渣样物约800ml。伴头晕、胸闷气促、心慌, 被人发现呼救120入我科急救, 既往身体健康, 青霉素过敏。入院后检查体温36.5℃, 脉搏110次/min, 呼吸26次/min, 血压100/60mmHg, 急性痛苦貌, 呼吸急促, 烦躁不安。眼脸肿胀, 结膜和咽部充血, 皮肤黏膜无黄染, 双侧瞳孔0.25cm。光敏。口腔黏膜呈深褐色, 胸廓正常, 双肺散在中、细湿啰音, 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现模糊或斑片状, 密度增高影, 符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或支气管肺炎改变。心率110次/min,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偶见室性早搏, 房室传导阻滞, 氧饱和度95%, 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 上腹部胃区深压痛, 稍感肌紧张, 肠鸣音正常。脊柱与四肢正常, 病理征未引出。白细胞总数13.4×109/L, 血小板284×109/L, 血红蛋白162g/L。

1.2 急救

该患者入院时较为烦躁不安, 给予安定、杜冷丁注射镇静止痛。牛奶200ml+思密达粉6g或生鸡蛋清60ml, 交替口服15~30min 1次, 共6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因硫酸刺激导致呼吸道病变, 出现继发性缺氧。吸氧可增加肺泡内氧浓度, 改善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病例持续给氧3d, 流量2~4L/min。经治疗3d后, 胸闷症状基本消失, 停止给氧。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静脉滴注2.5%氧化镁溶液制酸, 2mg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0ml止血, 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20~30mg/d, 预防、减轻消化道瘢痕狭窄。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80ml, 3次/日或口服石灰水上清液200ml。合理应用光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头孢哌酮2~3g/d静脉滴注, 采用糖皮质激素, 机械抗炎。给予能量合剂, 进行支持治疗, 保护心、肝、肾等功能防治休克。经抢救6h缓解病情平稳。为保护消化道粘膜还可服用鸡蛋清60mg或牛奶200ml, 也可服米汤、面糊、淀粉糊。之后服花生油或芝麻油100~200ml, 以利排毒。急救中注意, 禁止催吐、洗胃, 以免发生胃穿孔, 不能服碳酸氢钠, 以防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引起胀气引起穿孔[1]。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该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率、血压、尿量及肺部体征变化,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 肺部体征变化也可以表明有无肺水肿发生, 肺水肿常发生在伤后12~24h。注意有无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行为、意识等, 此外, 还要注意输液速度[2,3]。本例患者口服硫酸时, 硫酸溅落至眼睛, 造成不同程度的结膜损伤, 因眼和呼吸系统的刺激症状, 使病人严重不适而精神紧张, 除做好急救工作和心理安慰及疾病知识教育外,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2.2 用药护理

患者病情平稳后仍然要注意糖皮质激素的运用, 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肺泡壁和肺毛细血管的渗出, 从而有效控制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的发生[4]。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 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可给予泌漱平, 氨茶碱静脉滴注, 并辅以速尿静脉注射、能量合剂及口服祛痰药物。肾上腺素药物用地塞米松, 遵医嘱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生理盐水250ml,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时加强巡视, 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及患者的情绪状况, 依据病情该患者应用4d。

2.3 氧气雾化吸入

因硫酸对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作用, 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气道黏膜组织损伤、脱落、肺泡渗出, 呼吸道损伤, 出现继发性低氧。合理氧疗可缓解硫酸中毒患者低氧的症状, 氧疗可增加肺泡内氧浓度, 改善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该患者予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为5L/min, 及时更换鼻导管, 以防止分泌物堵塞鼻导管换, 并观察鼻导管有扭曲、折叠和无脱出,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有效供氧。雾化吸入可使药物在中和气道表面及局部毒物, 解除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和支气管痉挛, 减轻毒物对黏膜的损伤, 解除支气管痉挛, 同时可减轻咽充血、喉头水肿, 稀薄痰液, 便于清除, 使呼吸道通畅。采用5%碳酸氢钠15ml+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生理盐水50ml行氧气雾化吸入, 2次/d。

2.4 消化道护理

硫酸属于一种刺激性的酸, 其进入消化道, 致使上消化道黏膜损坏、糜烂、穿孔及出血, 甚至危急生命。严禁催吐和洗胃, 以免消化道穿孔, 严禁口服碳酸氢钠, 以免因其产生二氧化碳而导致胃穿孔[5]。在运用牛奶、生鸡蛋清起效后, 予胃管内注入氢氧化铝或口服, 予胃黏膜保护剂西米替丁0.8g+5GS500ml中静脉注射。该患者胃内有少量出血, 用去甲肾上腺素的, 2mg+生理盐水20ml, 3次/d, 采用左侧卧平卧右侧卧的体位, 使药物与胃内出血面充分接触而发挥止血效果。注入前先抽尽胃液, 注后夹管30min, 然后吸引出, 每4~6h重复使用, 护士要严格掌握使用时间、药物浓度、调好滴数或流速, 最好使用输液泵。

2.5 眼部护理

该例硫酸中毒患者口服硫酸时, 硫酸溅落至眼睛, 造成不同程度的结膜损伤, 为减轻酸性物质对眼的继续刺激, 先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后, 用1%碳酸氢钠冲洗眼结膜, 并嘱患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 持续冲洗30min;冲洗时掌握好力度和距离, 远距离4~6cm为宜、近距离2~3cm[6], 该患者眼睛有所疼痛, 在冲洗液中加0.2%丁卡因, 然后用2%碳酸氢钠中和液湿敷双眼, 以后用氯霉素、氢化可的松、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每2h交替滴眼1次;因患者畏光, 用无菌沙布湿敷于眼部, 避光, 室内尽量不开灯, 以保护角膜, 防止感染。

2.6 口腔护理

该患者喉头水肿、吞咽困难的症状。口唇灼伤给予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交替漱口, 以中和水解出的硫酸, 2次/d, 入院24h内禁食, 早、晚口腔护理1次, 以预防口腔感染, 观察口腔黏膜变化。

2.7 预防感染的护理

患者由于支气管、气管、肺泡受到有毒气体腐蚀, 黏膜受损, 所以易导致细菌感染。病室内温、湿度适宜, 避免干燥, 定期开窗通风, 早、晚用紫外线灯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静脉滴注头孢地嗪2g+生理盐水100ml, 1次/d, 该患者无继发性感染[7]。

2.8 心理护理

该患者有因情绪不佳而口服硫酸中毒, 有明显的自杀倾向, 入院时, 注意稳定患者的情绪, 尽可能使家属回避, 避免家属的指责, 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 操作轻柔, 减轻患者的痛苦。待急救后, 对患者尽心防自杀的心理教育,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不失时机的对其实施心理护理, 消除其抑郁情绪, 使其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患者的自杀原因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 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配合,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毒自杀者的心理问题, 使患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杜绝再次轻生[8]。

3 结果

该患者住院5d后全身症状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缓解, 呕吐、腹泻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增进、体重渐增、肌肉转丰、舌红苔薄、脉沉细, 7d后治愈出院, 无严重并发症和感染现象发生, 随访半年, 恢复良好, 无再次自杀倾向。对稀硫酸中毒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合理的护理, 尤其是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对于拯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讨论

由于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 化学产品日益增加, 化学品中毒时有发生。急诊医护人员要熟悉有毒气体中毒症状和诊治方法;对中毒气体不明的, 应及早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化学中毒患者对症治疗中的主要手段是及早、足量、短程应用激素及抗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治喉头水肿、肺水肿及气道黏膜脱落引起的窒息。硫酸中毒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症状, 如流泪、眼部刺痛、畏光、视力下降、鼻咽干痛, 皮肤损伤、流涎、呛咳或胸闷气促。对该中毒患者的救治要及时、早期、足量的应用抗感染及激素治疗, 同时做好预防自杀的心理护理、严密的观察病情的变化, 加强用药护理、雾化吸入护理, 同时做好消化道、口腔黏膜及口唇灼伤后的护理。对于拯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稀硫酸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方法,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口服稀硫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分析, 我院对该患者重点做好预防自杀的心理护理、严密的观察病情的变化, 加强用药护理、雾化吸入护理, 同时做好消化道、口腔黏膜及口唇灼伤后的护理。结果 经过我院的积极救治和护理, 患者情绪稳定, 无并发症发生, 7d后治愈出院。结论 对稀硫酸中毒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合理的护理, 尤其是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对于拯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稀硫酸中毒,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韩培信, 李梦妮, 王传民.常见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0-41.

[2]李密颖, 翟瑞成, 李春甲.硫酸二甲酯致鼻咽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中西结合耳鼻喉杂志, 2007, 11 (3) :115-116.

[3]丁俊峰, 魏德忠, 刘时华.91例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的诊治[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8) :92-93.

[4]常桂玲, 贾云玲, 高明静.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 2008, 2 (3) :203-204.

[5]陈佩娟, 程琼, 魏红云.群体性急性上消化道强酸灼伤急救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 2008, 26 (5) :595-596.

[6]蔡嘉励, 梁美思, 丁小珍.洗眼液温度?压力?pH值对眼部影响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5 (12) :33-34.

[7]慈杰元, 张慧泉, 杨荫寿, 等.硫酸二甲酯的遗传毒效应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 22 (2) :75-76.

稀硫酸反应 篇5

.1.问题的提出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反应,课本中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运用该装置制取气体需检验装置气密性,且耗费药品较多,收集气体需另外的装置,操作较复杂。为操作简单,节省药品,并能在不验纯的情况下就能保证氢气已纯,笔者对该实验做了简单化的改进。

图1 固液不加热制气

2.实验过程

2.1 实验器材及药品

(1)器材:注射器一支、橡胶塞一个、酒精灯。(2)药品:金属锌、稀硫酸。2.2 实验装置

图2 实验装置图

2.3 实验步骤

(1)拔出注射器活塞,将少量锌粒放进注射器中,塞好活塞;(2)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稀硫酸;

(3)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胶塞,竖直放置在实验台上,观察现象。(4)反应完全后,点燃酒精灯,将橡胶塞拔下,注射器针头对准酒精灯火焰点燃,推进活塞赶出气体。

图 3 反应前后对比

3.改进后的优点

(1)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生活化;(2)现象明显,易于观察;

(3)制得纯净的氢气,可直接点燃验;(4)安全可靠,便于重复操作。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实验目的:验证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并观察纯净氢气的燃烧 实验原理:Zn+H2SO4(稀)===ZnSO4+H2↑

H2+O2 点燃 H2O

实验器材:注射器、橡胶塞、酒精灯、锌粒、稀硫酸。实验步骤:

(1)拔出注射器活塞,将少量锌粒放进注射器中,塞好活塞;(2)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稀硫酸;

(3)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胶塞,竖直放置在实验台上,观察现象。(4)反应完全后,点燃酒精灯,将橡胶塞拔下,注射器针头对准酒精灯火焰点燃,推进活塞赶出气体。实验现象:

(1)注射器中有气体产生,气体使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如图 4所示

图 4

图5

(2)注射器内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如图 5所示。实验结论:

(1)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稀硫酸反应 篇6

[关键词]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实验综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103

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酸、硝酸、氨》的内容安排上取消了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實验。学生仅仅从抽象的知识学习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是很难对其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而此知识点又是中学阶段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如果能够设计成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更易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一、设计目的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中比较难做的实验之一,主要原因有:

1.实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NO2、NO)污染空气,不利于环保。

2.铜和稀HNO3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NO迅速被装置中的空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不易于观察。

3.实验过程中不易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针对以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际对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实验进行了综合设计,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实验包含:

1.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3.一氧化氮的还原性验证实验。

4.氮的氧化物的尾气处理。

二、实验用品

1.仪器:橡胶塞2个、注射器1个(20 mL)、U型管1只、小试管1只、气球1个、玻璃管1根。

2.试剂:浓HNO3(65%)、稀HNO3(浓HNO3与水的配比约为1:2)、氢氧化钠溶液(20%)、细铜丝圈一个、粗铜丝一根。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如图组装实验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小试管中加入约1 mL浓HN03,在U型管中加入约15 mL 20%NaOH溶液,把小试管轻轻放人U型管的右边,将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带有粗铜丝和玻璃管(带气球)的橡胶塞塞在U型管右侧端口(注:铜丝不与浓HNO3接触,玻璃管伸入U型管内不超2 cm)。

3.取下医用注射器活塞,加入一个细铜丝圈,将活塞下推压紧铜丝圈,充分排气,吸入约5 mL稀HNO3,迅速插入U型管左侧端口的橡胶塞(注:针头未穿出橡胶塞)。铜丝与稀HNO3开始反应,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成蓝色,活塞慢慢上移,待收集大约20mL无色气体时,将注射器下移使针头穿出橡胶塞,将注射器内气体慢慢推入U型管,U型管内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4.把粗铜丝向下移动接触到浓HNO3,铜与浓HNO3剧烈反应,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绿色。将粗铜丝移开,终止反应。

5.取下U型管,轻轻振荡,使有害气体完全吸收,蓝色沉淀溶解,溶液变澄清。

五、实验的优点

1.实验所需器材易得,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2.反应可控性强,安全性高。

3.该套装置能够将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进行对比,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

4.整个实验都是在密封体系中进行,无泄漏,尾气吸收彻底,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5.该套装置综合性强,既能完成铜与浓硝酸的实验,又能完成铜与稀硝酸的实验,并形成对比实验,还能完成一氧化氮的还原性验证实验,以及氮的氧化物尾气吸收实验。可以说是一套简单但功能强大的实验装置,破解了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在实验教学中的难题。

稀硫酸反应 篇7

一、改进实验的原因

第一, 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试管中进行,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 使产生的无色的NO气体很快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 因而在实验中很难看到NO为无色这一现象, 也不便观察无色的NO遇空气变成红棕色的现象。

第二, 实验的严密性不够。

因为试管中有空气, 不能由观察到红棕色气体的产生, 就直接断定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定是NO2。

第三, 尾气处理不够彻底。

铜与浓硝酸反应结束后, NO2气体不能完全排出, 残留在试管中, 拆卸装置时这些气体就会弥漫在实验场所中。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 要求将胶塞打开, 观察NO全部转变为NO2的现象, 这样NO、NO2气体就直接排放于实验场所。这些气体严重影响着师生的身体健康, 不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

二、实验改进的思路

第一, 用CO2排尽装置内的气体, 使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都在无氧气的条件下进行, 防止O2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第二, 为防止NO、NO2对环境的污染, 采用密闭体系实验。铜和浓硝酸反应后, 用CO2将装置内的NO2全部排出, 用NaOH溶液吸收;铜和稀硝酸反应后, 往装置中通入O2, 可以看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明显现象。同时, 不断通入的O2可以将NO全部转化为NO2并排到NaOH溶液中。实验中NO、NO2没有散逸到空气中, 符合环保要求。

三、改进后的实验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仪器和药品

(1) 仪器:

具支试管 (1支) 、250 mL分液漏斗 (2个) 、长颈漏斗 (1个) 、锥形瓶 (2个) 、250 mL烧杯 (1个) , 弹簧夹 (3个) 、橡胶导管、玻璃导管、铁架台, 玻璃棒等。

(2) 药品:

浓硝酸 (69%) 、稀硝酸 (1∶4) 、铜丝和铜片、大理石 (或石灰石) 、稀盐酸、二氧化锰、双氧水 (15%) 、氢氧化钠溶液 (10%) 、蒸馏水。

3.实验步骤和现象

(1) 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适量大理石, B的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浓硝酸, C中盛氢氧化钠溶液。

(2) 在A的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打开弹簧夹K1、K2、K3, 通一段时间CO2, 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3) 关闭夹K1、K2, 打开分液漏斗①的活塞, 将浓硝酸滴入试管中, 关闭活塞。此时B试管中反应较剧烈,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该气体是NO2, 溶液呈蓝色。

(4) 当B试管中有1/2体积的红棕色气体时, 将铜丝提起, 反应停止, 打开夹K1、K2, 待烧瓶中气体的颜色几乎为无色时, 关闭夹K1、K2。从分液漏斗①中向B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硝酸,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夹K3, 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 此时, 铜丝和稀硝酸反应比较缓慢, 铜丝周围产生气泡, 有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是NO。

(5) D中锥形瓶中放少量MnO2, 分液漏斗②中加入双氧水, 将A装置从K1处断开, 接上D装置。铜与稀硝酸反应一段时间后, 将铜丝提起离开稀硝酸, 打开D中分液漏斗的活塞, 打开K2、K3, 观察到B试管中无色气体变红棕色。继续通氧气直至B试管中气体全部为无色。

四、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第一, 改进后的实验保留了教材中原有的性质实验, 但反应在无氧气的条件下进行, 使学生真正观察到浓、稀硝酸的还原产物。

第二, 整个实验都贯穿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实验过程在全封闭系统中进行, 实验中产生的NO2和NO (被氧气氧化为NO2) 几乎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阻止了NO、NO2进入大气, 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没有毒气散发在实验场所的空气里, 避免污染环境,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 这套装置使原本两个分开独立操作的实验统一在同一系统中前后进行, 操作简便、对比现象明显, 有利于学生观察, 很有力地说明了浓硝酸与稀硝酸、NO与NO2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 能清晰地观察NO被氧化变色的过程, 验证了NO极易被氧化的性质。

第五, 改进后的实验, 让学生回顾了实验室制O2和CO2的发生装置, 了解启普发生器的使用原理, 还让学生学会了排净实验装置中空气的方法。

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 篇8

一、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内容

任何价态的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参加反应的硝酸与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4∶1.

二、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推导

反应物为金属M、稀硝酸, 生成物为硝酸盐、NO、H2O, 设金属M形成的化合价为X, 利用化合价守恒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即为:

从配平的化学反应式可以得到任何价态的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参加反应的硝酸之比为4∶1.

三、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例析

例1将14g铁粉投入到500mL某稀硝酸中, 经充分反应后, 测得Fe和HNO3均无剩余, 已知反应放出的NO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4.48L, 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且还原产物只有一种, 则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解析:解法1利用常规解法———守恒方法进行解题, 由于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

若全部为Fe3+则失去0.25mol×3=0.75mol电子;

若全部为Fe2+则失去0.25mol×2=0.5mol电子;

生成n (NO) =4.48L÷22.4mol/L=0.2mol, 转移电子0.2mol×3=0.6mol, 故产物中既有Fe3+, 又有Fe2+.

由Fe元素守恒和电子守恒列式为:

解得:n[Fe (NO3) 2]=0.15mol,

解法二:利用总结的规律来解此题, 由于任何价态的金属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参加反应的硝酸与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4∶1可得:

从上述解题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总结的规律可以很容易的解出此题来.

四、金属与稀硝酸的计算规律优点和注意事项

1. 优点:

通过规律的总结使复杂计算变的简单、快捷、准确,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注意事项:

必须是金属与稀硝酸而不是浓硝酸, 还原产物是NO, 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与被还原的硝酸之比才为4∶1.

五.金属与稀硝酸的计算规律练习

1.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装有100mL某浓度的稀硝酸溶液的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中剩余m1g铁粉, 收集到NO气体448mL (标准状况下) ;

(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 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mol/L.

2.将0.4mol铁粉逐渐加入含硝酸0.8mol的稀硝酸中, 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着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的关系如图1, 正确的是 ()

上一篇: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下一篇:民主党派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