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的独立性

2024-08-10

民主党派的独立性(精选3篇)

民主党派的独立性 篇1

一、审计独立性的定义

(一) 抽象的“道德人”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许多研究对审计独立性的概念采用了抽象的定义方式, 把审计人员看成是超然独立的道德人, 因此把审计独立性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 它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诚实、正直、勇气和品格, 要求审计师不受经济利益或感情因素的影响。审计师不能让自己的判断从属于他人, 也不能受私利杂念的支配, 而应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考察和判断。

这种定义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包括:道德的败坏、经济利益的驱使、感情态度的错误支配、利害关系人的影响和施压。

(二) 现实的“经济人”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有些研究从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 认为审计人员的行为也应当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特征相一致, 审计人员是预期效用最大化者, 判断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高低是看其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一致性程度。有些学者将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经济代理人纳入模型进行分析时, 又进一步定义了审计独立性的层次。如果审计人员与所有者合作, 此时称审计人员具有强独立性;如果审计师既不与所有者合作, 也不与管理者合作, 此时称审计师具有独立性;如果审计人员与管理者合谋 (合作) , 此时称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对于所有者来说,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其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选择顺序是强独立性、独立性和无独立性, 在审计人员保持强独立性的情况下, 所有者效用最大。

这种定义方式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的威胁有:审计人员自身利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合谋。

(三) 结构化的审计独立性定义

有些学者从审计实务的角度对审计独立性构建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审计独立性包括实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职业的独立性。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指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检查业务和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保持适当态度的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计计划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技术、审计程序和确定其应用范围时不受控制和干扰;二是实施审计检查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选择应检查的范围、活动、人际关系和管理政策方面不受控制和干扰;三是审计报告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陈述经检查明确的事实对检查结果提出建议和意见时不受控制和干扰。

这种定义方式下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是审计人员保持适当态度能力的缺失:屈从外界压力、易受外界影响改变自身的态度立场、自查自纠时马虎或不愿意自我揭短等原因都可以引发上述结果。

(四) 其他形式的独立审计定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颁布的《审计暂行标准》指出, 独立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这种定义与第一种定义方式近似, 但它又将审计的独立性进行了分类:审计独立性包含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 是指审计人员在判断时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超然独立地对事实做出客观判断, 公正地出具审计意见;形式上的独立, 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也在《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 审计师承担报告任务时, 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后来AICPA和SEC在有关独立性的规定中又更进一步对形式上有损独立性的因素进行了明确规定, 禁止审计师在缺乏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执行审计业务。AICPA的白皮书规定: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与客户存在经济上的联系;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存在利益冲突, 以避免损害与财务报表事项有关的客观立场;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和客户在管理决策方面或其他有损审计人员客观立场方面存在联系, 或卷入此类事务。

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独立性威胁包括:外界的压力和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关联关系的存在等。

二、审计人员面临的独立性威胁

审计人员独立性面临的威胁分成两大类:内在威胁和外在威胁。内在威胁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道德败坏, 受经济利益驱使, 态度立场不坚定, 丧失了保持适当独立性的能力, 是审计独立性面临的首要威胁;外在威胁主要是审计人员可能屈从于外界各种压力, 受制于关联方关系而丧失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外在威胁与内在威胁的合力作用使审计独立性的保持越发困难。

(一) 内在威胁

1. 道德败坏。

审计人员道德败坏, 则将使其有违起码的为人处事道德标准。审计独立性的保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标准较一般道德要求层次更高。所以, 一旦审计人员道德败坏, 审计独立性所要求的精神境界是无法达到的。道德的败坏可能使审计人员唯利是图, 放弃自己保持审计独立性应有的立场。

2. 经济利益驱使。

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审计人员因为某审计业务将给自己带来额外的、非正常的、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济收益而放弃原有的独立性立场, 降低自己对被审计对象财务等方面错漏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判断, 减少提出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次数。这就是2000年11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性准则委员会 (ISB) 在公布的《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所谈到的自利威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也谈到了这一点。

3. 态度立场不坚定。

自我纠错中的盲目自信、马虎或者自我掩盖。现在的很多情况都是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既承接被审计对象的非审计服务, 又反过来对自己提供的财务工作结果进行审计, 存在广泛的自查自纠现象。一旦自查自纠, 可能就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盲目自信, 认定自我工作质量高而疏于查漏差错, 丧失应有的警惕性;二是自查自纠中一旦发现错误急于维护自身声誉, 自我掩盖错误而损伤审计独立性, 因为发生错误的审计单位通常会影响其业务的拓展和维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性准则委员会 (ISB) 的《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的自查威胁、拥护威胁、信任威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的自我评价威胁也是类似的意思。

(二) 外在威胁

1. 屈从影响压力。

外界的施压往往使审计人员左右为难, 从而伤害审计独立性。比如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有关关系人施压, 让审计人员调查取证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奖金、工资施压, 甚至于以“工作职位不保”相威胁, 审计人员就可能丧失独立性。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提及的外界压力威胁以及《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草案》中提及的胁迫威胁。

2. 受制关联方关系。

审计服务提供者与被审计对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经济上的, 或是行政管理关系上的, 或者其他方面的关联方关系。想要在这种境地中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极度困难。因为被审计单位利益受损, 审计单位也会受影响, 所以审计单位完全有动机包庇、纵容被审计单位, 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谈到的关联方关系威胁即是此意。

三、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途径分析

(一) 内缮修为———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

职业道德指导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 从心理上克制了审计人员不当的个人欲望膨胀, 从而尽量保持审计人员道德上的超然、实质上的独立性。

(二) 外建制度

1. 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是附带着违规的惩处,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制定规则以更好在实践中起到奖惩衡量标杆的作用。因为规则约束的不清晰直接导致绩效、后果的难估计、判断, 指导和监督的失效直接带来实施过程的混乱和结果的难如人意。同时, 对于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亟待加强, 因为处罚力度不够是一种间接的纵容, 很多审计服务部门因为权衡利弊, 违规风险过低而选择铤而走险, 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2. 激励机制的同步跟进。

审计人员和审计服务提供单位都是经济利益的追逐者, 当然这中间可能有程度的不同。我们应该加大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服务提供单位的激励, 鼓励高审计独立性带来高的回报, 高水平的激励可能引发审计独立性的自我实现。

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篇2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

国企改革引入公司制, 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从理论上讲,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比较完善的, 是现代企业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但实践中, 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突出, “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使得许多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则成为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的工具, 他们滥用职权为己谋利, 肆意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而监事会又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了公司治理结构中。

一、独立董事历史及现状

独立董事制度来自于西方, 在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立董事的监管与制衡机制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人数成为判断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治理机制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独立董事最早出现在美国, 1940年美国颁布了《投资公司法》, 其中做出明确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中至少要有40%成员独立于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和承销商之外。投资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 主要是为防止投资公司董事被控股股东及管理层所控制从而背离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独立董事制度被广泛推行。

1999年3月, 我国经贸委、证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 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证监会在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步入实施阶段。该指导意见指出: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 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 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在2002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而2002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世界各国经历了长期的有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及实践后所获得的共识, 是完善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改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经济的成功转轨、公司的规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 取决于独立董事是否真正做到了独立。

二、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一) 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独立性。

我国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没有关于独立董事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文件也是指导性的, 因而很难从法律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已推行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从运行的情况看, 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可依。尽管《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及产生办法作了相应的规定, 但还有待于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度化, 给独立董事制度以充分的保障。

(二) “一股独大”现象影响独立性。

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份占了近64%, 上市公司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比重过大, 中小股东地位薄弱, 使得董事会成为大股东委派的董事会, 造成了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和公司治理制衡功能的失效, 缺乏多元股权制衡。这致使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发生不正常的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等。“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损害国家、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 导致管理腐败的温床, 也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

(三) 职能设计不合理影响独立性。

我国由于受德国和日本公司机构设置模式的影响, 公司内部存在一个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常设机构———监事会, 在这种基础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决定了独立董事的尴尬。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重叠使得在实际运作中,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检查公司财务, 监督董事、经理行为时, 都没有相关的具体制度来保证监管力度。而且他们会互相推诿, 使得监督绩效大打折扣。他们很容易认为公司的工作会由其他部门和人员在管理和监督, 当出了问题时, 独立董事可以说是监事会的责任, 而监事会又可以把责任推给独立董事, 最终导致双方都没有胜任自己的工作。

(四) 自我评价影响独立性。

目前, 我国的独立董事从年龄、管理经验和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不完全具备任职的资格, 大多是公司上层请来的关系董事, 并不能真正行使其应尽的责任。证监会也没有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做出硬性的规定, 以至我国独立董事的人才现状不合理。由于主客观双方面的影响, 使得独立董事并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

从管理经验方面来看, 我国目前大部分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都集中在经济、管理、会计、理工和金融方面, 而职业都集中在教育、经理和财务顾问方面, 大都缺乏参与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们不能熟悉管理运作和决策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他们能做到公正地去监督公司管理层的工作, 但由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 很难使他们的监督变得有效。

从年龄上看, 为了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 上市公司往往聘任年龄偏大的独立董事。而目前独立董事大多属于兼职工作, 很少有专职的独立董事,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怀疑那些老董事的精力问题了。目前,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教授、老经济学家都兼任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有的竟然已年过六七旬, 他们虽然曾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但现今社会飞速发展, 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的应变能力担忧。

(五) 报酬与激励机制不合理影响独立性。

独立董事从聘任单位获取报酬, 在这种制约情况下, 会使他们产生“拿人钱财, 替人办事”的心理或者由于担心自己报酬的实现, 而小心翼翼, 处处迁就公司管理层的错误, 从而最终受制于人, 成了所谓的“花瓶董事”。

此外, 独立董事的奖励机制不明确, 使得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得到奖励, 而失职的独立董事也不会承担应有的责任。此种情况必定会挫伤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 逐步丧失独立性。

三、确保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对策建议

(一)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 结合《公司法》的修改, 将独立董事的作用、责任、义务、任职资格、选聘程序及其同监事会的关系补充到《公司法》相关章节中, 给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法律地位, 并作为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依据。独立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律规定, 建立起一套独立董事法, 使独立董事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法可依, 这是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根本保证。其次, 细化和完善《指导意见》, 增强可操作性。明确独立董事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评价业绩的标准, 提名、选举和更换时应该以何种表决方式通过等, 并使权责一致。使独立董事有清晰的工作目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机制。也使法律和规章制度更能切合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 在相关立法中删除独立董事“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的宗旨, 明确独立董事的作用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

由于同时赋予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某些监督职权 (如公司财务状况的检查权) , 致使二者职权交叉, 使双方都有搭便车的心理, 导致独立董事与监事会都不能真正尽职。为此, 应明确对独力董事的职权作出界定: (1) 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 (2) 在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董事的提名、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等问题上享有决定权, 并有权检查、约束内部人的职权行为并评价其业绩; (3) 就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方面与监事会进行协作。

监事会的组成和职能更应当细化: (1) 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 并享有相关的调查权、询问权、召集股东大会权等; (2) 从整个公司的利益出发, 监督董事、经理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行为是否合法妥当; (3)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比如赋予其外聘会计师权力、增设外部监事等。这样能使独立董事的职权独立出来, 成为其真正独立的前提。

(三)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

现阶段,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间很短, 企业家和经理人才市场稀缺。而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专门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供人才流通和上市公司进行人才的选择。这种机制下, 独立董事人才没有专门的选拔与培训, 不具备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因此, 应该尽快建立起独立董事的人才机构, 成立一个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一样的独立董事协会。在选拔人员时要经过法学、财务、会计、管理等各项考试, 考试通过者方可成为独立董事协会的会员。再参加一定时间的企业经营管理后, 才具有去应聘独立董事职务的资格, 非独立董事协会会员不可以担任独立董事职务, 所有聘任的独立董事都来自正规的独立董事事务所。这样会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 而且经过层层选拔, 也使得选出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 完善报酬与激励机制。

应改变独立董事从受聘公司取得报酬的情况, 在公司外部建立独立于公司和独立董事事务所的监督机构, 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 基金的来源则是定期向公司收取费用, 再由外部机构评价独立董事的业绩后, 按照他们完成工作的情况, 在基本的工资基础上, 采用等级加薪制, 并设立一定的鼓励性的年度奖金, 表彰那些有突出表现的独立董事。

同时, 也要健全激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独立董事, 要在报纸、杂志等媒介上公开表扬, 树立榜样效应, 激励其他的独立董事努力工作。对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要进行公开批评, 情况严重者要给予停业、吊销执照, 甚至对其进行民事与刑事的处罚。

四、结语

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制衡大股东, 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虽然独立董事制度不可能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问题, 但我们仍然应该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作用, 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各项制度。总之, 只有实现股权多元化,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真正做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卢春泉, 吴学军.“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券报》.

[3]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中国证券报》.

[4]刘中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经济纵横》.

论工会的独立性 篇3

我国工会的独立性是不够充分的, 应该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工会的独立性。本文就工会的独立性的作用、影响工会的独立性的因素及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增强工会独立性的对策稍作分析。

一、工会充分的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一) 工会充分的独立性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四项基本职能

工会法明确了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 即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③工会拥有充分的独立性, 意味着工会能够真正地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之中, 因而也就能够真正享有自身的权利, 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 工会拥有充分的独立性, 对于实现其四项职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工会充分的独立性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工会充分的独立性, 使得工会能够真正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工会的独立性的强弱, 直接影响工会的作用发挥程度, 工会的独立性越强, 其代表职工进行活动时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 反之则反。充分的独立性使工会能够依其自身的能力与单位进行协商, 因而能够有力地促使单位与职工达成一致意见, 有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从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三) 工会充分的独立性有利于其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劳动关系呈现出市场化、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 并将不断地发展变化, 工会作为代表职工利益的劳方团体, 必然要认识到目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而工会充分的独立性, 有助于其放开手脚, 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劳动关系及采取应对措施, 工会自身的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也必然会随之提高。④

二、工会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引发的后果

(一) 工会的组织管理体制影响其独立

我国现行的工会体制采取的是“单一体制”模式, 即各级工会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上级工会组织领导下级工会组织, 并且下一级工会的建立, 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⑤这一工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法治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的, 但是, 由于其使得我国工会目前具有高度的行政化趋向, 并具有明显地政治性的特点, 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工会不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会导致我国工会的基本职能无法切实履行, 工会的维权意识、服务意识都会被弱化, 工会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二) 工会成员的非职业性严重影响工会的独立性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代表团体, 其成员应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以更好地担当职工的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然而我国工会的组成人员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双重职业, 他们不仅仅是工会的组成人员, 同时还拥有其他职业, 使得工会成员在工会中的工作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 并且可能与其他工作有牵连, 这样就会造成工会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从而导致工会很难独立的履行其职能, 无法专注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甚至于其成员在工会中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不具有实际意义, 或做出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 工会的经济命脉的不独立促使工会的独立性大大受损

当前我国有的工会的经济命脉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 一些企业工会长期是“企业的影子”, 在经济上依赖于企业, 缺乏经济独立权, 有的企业甚至通过给予工会一定的经费, 把工会实际上变换成其自身的一个机构。正因为如此, 工会在很多情况下也就不得不受制于企业, 需要看企业脸色行事, 在各种履行职能的活动中受着各种委屈, 工会无法真正代表职工的利益履行权利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甚至在某些情形下, 工会还可能站在企业的阵营里, 非但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损害职工的利益。

三、增强工会的独立性的策略

(一) 改革工会的组织管理体制

给工会创造一个摆脱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对工会工作进行直接干预的环境, 让工会享有独立的工作环境, 贯彻落实“三方性”原则, 使工会真正成为处理劳动纠纷过程中的第三方, 以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实行工会组管理系统的上级工会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有利于保持工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适当距离, 以保障工会履行职责不受干扰, 增强工会的的科学性和独立性。

(二) 实现工会成员的专职化

工会成员的非专职性, 使得工会成员同时拥有两项以上职业, 因而无法专注于工会工作, 工会的独立性也就成了空谈。基于此, 必须实现工会成员的专职化, ⑥使工会工作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建立相应的健全的体制, 摆脱有关行政力量的束缚。只有实现工会成员的专职化, 有利于工会成员在处理劳动纠纷时, 切实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 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专注于其工会工作。这样有利于工会的独立性的实现, 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工会的独立性。

(三) 实现工会经济命脉的独立

我国工会的独立性不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经济命脉的独立性不够, 工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或者其固定经济来源是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工会的经济来源应该由职工群众缴纳的会费和依法划拨的工会经费所组成。因此, 必须要使工会的经济来源独立, 才能使工会摆脱企事业单位的限制, 防止企事业单位通过经济方式控制工会, 使工会事实上成为其利益的代表者。

四、结语

本文以“论工会的独立性”为题, 通过分析工会的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以及影响工会的独立性的因素, 进而提出增强我国工会独立性的一些对策。主要结论有: (一) 工会的独立性的重要作用包括:促使其充分履行职能, 提高工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工会体制的完善。 (二) 影响工会的独立性的因素有:工会的“单一体制”模式, 成员的非职业性, 经济命脉的不独立, 工会自身权利的有限性。 (三) 对应的策略包括:改革工会组织管理体制, 实现工会成员的专职化, 实现经济命脉的独立, 完善工会的权利制度。

对工会的独立性的有关问题的研究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以促使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由于笔者理论专业水平有限, 对工会的独立性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由于工会的组织管理体制、工会成员的非职业性等因素的影响, 工会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并导致工会的职责不能很好的履行。为了实现工会的四项职能, 使工会真正成为“三方性”原则的一方, 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增强工会的独立性。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稍作分析。

关键词:工会,独立性,作用,影响因素,后果,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谭正航.论高校工会的独立性[J].《当代教育论坛》第9期, 2011.

[3]钱传东.行业工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朱超.工会与工会干部自身维权指南[M].红旗出版社, 2007.

[5]于丽明.转型期劳动关系下工会维权能力分析[D].东北大学, 2006.

[6]陆璐.新时期强化工会维护职能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 2004.

[7]郭志武.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工会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稀硫酸反应下一篇:创新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