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共11篇)
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 篇1
误区一:教师完全撒手, 学生完全自治
民主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治”, 即教师的“无为而治”。 民主管理班级的典范要数教育大家魏书生了, 他一身多职, 不但担任班主任工作, 还有行政工作、教学任务, 还要出差、演讲。尽管如此, 他既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又不影响教学质量, 他靠的就是民主管理, 主要是学生自我管理。于是, 一些班主任就开始效仿他的样子, 把班级扔给学生, 把问题丢给学生。结果, 班级一团糟, 问题不断,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民主管理的本意是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管理, 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 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所以实施民主管理, 并非教师简单放手, 对班级不闻不问, 一切由学生自主治理, 而是教师适时“有为而治”, 适时对班级进行适当的调控, 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方向,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追求、不断提高的热情, 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时刻关注班级事物、变化, 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给学生的自主管理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积极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 让积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班兴我荣, 班衰我耻”。 从而使学生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这样才会促使班级民主管理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才会真正达到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 锻炼班级学生工作能力的目的。
误区二:过分依赖班级干部, 教师遥控指挥
班级民主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管理。于是, 一些班主任就将权力完全下放, 班级的大事、小事都交给班级干部处理, 让班干部全权负责班级事务, 而班主任则不再过问班级事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班干部锻炼能力, 积极管理班级, 但学生毕竟是学生, 能力、素质都还欠缺, 另外班主任过分依赖班干部, 会使班级干部因权力过分集中而出现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打击异己的不良行为, 最后逐渐发展为班级干部上瞒下欺独裁管理。班主任遥控式管理虽然短期内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但是从长期看却是非常不可取的, 其对班级学生的影响也是弊大利小, 对班级管理所造成的损害也远非短期所能弥补的。所以实施遥控指挥, 班主任必须深谙“放风筝”之道, 既要让班干部能自由飞翔, 又要始终有根无形的线牵着他们, 做到适度放手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班干部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班主任必须把握好。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对班干部的能力进行客观、真实反映和评估, 实事求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心中必须有明确的班级目标和决策定位, 在大胆放权给班干部的同时, 还要加以适当引导, 要定期召开班级干部学习班。对他们的工作能力里和工作进行总结和指导。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水平, 更好地工作。
误区三:什么事都由“民”来“主”, 协商管理
民主治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班级要全员“参政议政”。所以有不少班主任认为, 民主管理就得把一切权利还给学生, 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要由“民”来“主”, 协商进行管理。短期内学生的参政意识和管理能力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班级管理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 长久以往班内则极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特别是在重大活动的面前, 常常会出现班级凝聚力差、意见分歧大的情况。在班级活动中, 班级成员看上去是个个都很负责, 但实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决策, 最后结果也必然是一团糟。出现这种情况, 显然与民主治班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协商固然是民主管理的要义, 但前提在于协商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做个“好车头”, 坚持集体领导, 不搞一言堂, 充分发挥班级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平时, 学校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 大的经济开支及有关人事安排, 都要由集体研究决定。讨论时各抒己见, 班主任集思广益;形成决议后排除干扰, 克服困难, 坚决执行。其次, 民主管理要具有严肃性, 班主任决不能无原则地放手给学生, 不注重调控, 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以往丰富的工作经验, 准确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深刻分析具体的教学环境, 对班级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以此明晰工作思路, 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并适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 做到提纲挈领, 抓住要害, 突出重心。
误区四:民主管理就是制度管理, 以制管人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常因外出讲学很长时间不进班, 而班级秩序却依然依旧, 学风依然,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有一套健全的民主监管措施, 他将班级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把组织纪律、学风学纪、清洁卫生、文艺体育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管理。这样全体同学都会不断对照监管条例来衡量检测自己, 从而不断进步。于是很多班主任就开始效仿、不顾实践去生搬硬套:一些班级也制订了详细的班规, 并辅之以严格的量化评比, 奖优罚劣等。这些措施具体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 然后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样的班级管理因为班主任的强势, 在表面上是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班主任在的时候班级学生会将自身问题及时隐藏, 班主任一旦离开他们则会立刻现出“原形”, 闹翻了天。民主管理不等于制度管理,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班级管理并非一蹴而就, 班级的民主管理也绝不是简单地弄一套民主监管制度就完事, 而是应该结合学生情况, 结合学校具体实践水平, 更应该结合本班级具体实践去进行。对于民主管理班级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民主管理建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仔细了解其内在的问题、原因、背景, 并且认真加以分析,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策略, 而不是简单地用近乎苛刻的班规, 以限制、禁止的条文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 强迫学生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限定下养成“应该做什么”的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
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 篇2
“以人为本”管理的几个误区
吴堡小学曹陈洋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当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一、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人本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认为尊重就是互留情面,和谐就是没有矛盾,为了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宽容”代替“处罚”,以“表扬”取代“批评”。不知不觉地把“尊重人”异化为“不得罪人”,工作上只讲感情,不谈原则,有求必应;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碍于情面,或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回避工作矛盾,凡事都可以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讲究一团和气,事事留情面,处处给人情,唯恐被贴上不能“以人为本”的标签,殊不知却落入了庸俗的人情圈子,“以人为本”演化成“以人情为本”。“以人情为本”是对人本内涵的异质化理解,人情是社会生活中的特质文化,有着理解人、同情人与帮助人的温馨面,但在人情的催化之下,往往又容易导致对事放弃原则、对人失去公允,“以人为本”被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人人只当没有原则的老好人,表面上看,校园气氛宽松自由,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但实际上已将管理的内涵异化为无原则的“放任”,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
“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这些“尊重、理解、关怀、支持”都应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而不是在人情之下的一人一个标准、一事一个准则。失去了公平公正的人情,其实是对群体的反人文。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着肯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真诚的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二、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
在学校少数的教师眼里,“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要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尊重“我”的需要而进行,以“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于他而言,他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以人为本”了,却鲜有思考他需要的尊重、自由和满足是否符合学校的公共价值准则。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动辙则说学校“不以人为本”,他强调和期望的是权利,忽视的是责任,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本”。
这是对“人”的狭隘的理解,“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的概念,就学校而言,既是师生个体又是师生群体,更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人”是多数人的利益和积极性,而决非少数人的利益和积极性,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过度强调个人的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的曲解,必然会与群体的整体利益相抵触,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违背。
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是弱化甚至放弃制度的管理
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良心职业,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自律”,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当尊重、信任、理解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更应该充分地人性化,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压抑校园的人文气息,会引起老师的逆反心理,这与以人为本追求的境界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人本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
很显然,这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的肤浅理解,把“人本”与“制度”对立起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简单地挪用了对人的信任、关心、尊重等管理方法来充当“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却排斥了制度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样“泛人文化”的管理氛围中,教学的规章制度被随意践踏,在一些学校中出现教师之间随意调课,来去自由,有假必准,有错不纠,结果是常规松懈,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学规范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动力和敬业精神懈怠,学校管理反而呈现“散、乱、差”的局面。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被曲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
有少数学校和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就怕挫伤自尊,泯灭了兴趣,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有的学校甚至淡化了纪律与管理,如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插嘴、随意选择同桌、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走出骨刺的几个误区 篇3
不要看骨刺的名字带了个“刺”字就以为它会引起强烈的疼痛。有时候,长骨刺不但不是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好处。长骨刺其实是人体在做自我修复。
骨刺在骨头的周围往外长,目的是增大关节接触面,减少单位面积接触,以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严格来说,长骨刺不是坏事,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关节和肌力达到相对的平衡。
绝经期的女性有关节疼痛的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之后不痛了,很可能是长骨刺让骨头和肌肉之间更稳定了。这种情况下,长骨刺反而是件好事。长了骨刺,不再刺激它越长越大,就不会产生负面症状。如果沒有出现其他炎症,如压迫神经、造成关节肿痛就不用治疗。
骨刺治疗的误区
误区1:骨刺是病一定要治疗
人体关节从30岁起就开始退变了。但是,即使在X光片上关节已有明显改变,也不一定需要治疗,因为这是一个自然衰老的过程,属于自然生理现象。只要无任何临床症状,也不痛楚,这种情况下的骨刺还不能称为病,是不需要治疗的。除非当骨质增生发展到压迫重要组织、发展为骨质增生症时,才需要用治疗手段来解决。
误区2:骨刺很硬会把骨头磨痛
常有骨质增生症患者说:“骨刺刺得我好痛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骨刺生长于人的软骨组织中,它不会直接刺激肌肉,造成疼痛。疼痛是因为骨质增生压迫神经等情况下才出现的。这种情况下的骨质增生就要治疗了。
误区3:治疗可以把骨刺“剔掉”
出现骨质增生症而采取医疗手段治疗它,不是为了“剔掉”或“卸掉”骨刺,而是限制骨刺的破坏性,让它更好地为人体服务。况且,在医学上,骨质增生实际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客观形成的。
误区4:运动能把痛压下去
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 篇4
企业实施信息化归根结底是要为管理服务的, 是管理的一个部分。从管理的角度去审视企业信息化工作, 能够避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归纳起来,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可能会走入以下6个误区。
1 信息化是信息部门的事
其实很多企业都有着这样的认识, 似乎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管理或者信息管理部门的事。其实不然, 信息化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不能和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是没有生命力的, 生搬硬套地使用管理软件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都是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业务设计的, 只有我们业务部门参与进来, 提出管理需求, 将信息化手段与具体业务有机结合, 信息化才能在规范业务工作、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上发挥作用。
2 信息化就是自动化
大学里有一门课叫自动控制, 学过这门课的人都知道, 自动化其实是工业上通过预设程序对机器行为实施控制的一个过程, 这与我们前面介绍的信息化的概念显然有着很大差别, 很多人寄希望于通过信息化简化工作程序, 降低工作强度, 减少人员编制等, 都是分不清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突出表现。信息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非但不能简化工作程序, 降低工作强度和减少人员, 反而会因为规范工作流程、采集信息、统计分析等增加工作量和人员编制, 有着这种认识的人其实是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没有认识清楚。
3 信息化可以一劳永逸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往往从信息系统的选型开始, 以信息系统最终上线作为结束。我认为这是最容易犯也是最大的错误。当很多人经历蓝图设计、数据整理、流程设计等一系列工作, 终于看到系统上线, 以为可以大功告成的时候, 他们并没有正确认识到, 信息化是一项永久性工程, 信息系统的上线只是一个开始。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系统, 需要不断地维护它、更新它、完善它。信息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最主要部分, 正好是信息系统上线后需要企业长期坚持做的,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信息的能见度、准确度和及时度, 才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支撑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4 实施信息化可以增加企业的收入
通过实施信息化增加企业收入是不确定的, 能够确定的是信息化确实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但是这个效益不一定以收入来衡量, 而是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上。企业实施信息化是需要投入的, 通过实施信息化, 企业可以规范员工行为, 固化企业业务流程, 规范内部秩序, 提高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 加强统计分析能力, 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降低企业机会成本, 使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5 企业都需要实施信息化
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一种趋势、一种流行, 是能够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突破瓶颈的救命稻草。这种认识其实是片面的。企业实施信息化不能一概而论, 既不能忽视企业的发展实际, 也不能一味跟风, 忽视信息化建设不可取, 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更不可取。有句话说得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企业只有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因材施教”, 以一种务实的心态去客观审视信息化的发展成果, 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掌握主动。
6 信息化就是一套软件
如果你这把企业信息化理解为一套软件, 那么你最好别做信息化, 因为你会得不偿失。信息化的核心是软件, 但是这个软件应当是广义的软件, 包括流程、制度等。“比特”要干什么必须落实到管理上。软件管理的思想包括了技术、理念、市场、服务等等, 这一系列打包起来, 才是一个广义的软件。只有能够理解软件的广义思想, 才能用好这套软件, 提升它的价值。
贸易顺差的几个误区 篇5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失衡的讨论开始得到高度的关注。所谓全球失衡,是指这个世界上一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这里包含中国、日本和德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这里主要的国家是美国。
二十国集团首脑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全球要实现“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这里的“平衡”指的就是各国,特别是主要的顺差国和逆差国,要向更平衡的贸易努力。在整个讨论中,中国一直是焦点之一,原因就是中国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是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有着最大的贸易顺差。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我们本身存在的理解误区,这里就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误区一是贸易顺差越多越好。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鸦片战争。课本在描述鸦片贸易的种种危害的时候不经意地提了一条:鸦片贸易,让中国由一个长期的出超国,变成了一个入超国。如果出超是和没有鸦片贸易联系的,入超是和有鸦片贸易联系的,你很难不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出超,也就是贸易顺差,是好事;入超,也就是贸易逆差,是坏事。
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多,进口少,也就是我们卖给别人的东西多,而我们花在别人东西上的钱更少,我们赚了别人的钱;而贸易逆差则是反过来,别人赚了我们的钱。这两件事情一比较,不是很明显吗?顺差比逆差好呀。
其实,事情不完全是这样。事情关键就在于,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辛苦挣钱,省吃俭用,最后可能可以省下很多钱,但这个人的生活质量却未必好。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出口意味着替别人打工,进口才是让别人替自己打工。如果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大于进口,这个国家就总是在替别人打工。
这样做能攒下不少钞票,我们巨额的外汇储备就是这么攒出来的。可这些钞票,并没有变成老百姓的福利。把话说得更直白一点,这些年,我们巨额顺差的背后是中国人辛苦工作,供欧美的人享受生活,最后欠下我们一大堆的债。这样的贸易顺差,当然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二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被夸大。
这里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个芭比娃娃从中国的进口价为2美元,其中,中国仅获35美分的劳务费。但按原产地统计,2美元全部计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按增值比例计算,中国的顺差被夸大了近6倍。类似的,一部在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对美国出口,如果按增值比例计算,中国的顺差被夸大了26倍。因此,不少人就此推断,中国的贸易顺差其实根本没有统计数据上看起来的那么大。
没错,因为国际产业分工的原因,任何双边的贸易顺差都存在被“夸大”的可能性,但是,同样的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总的贸易顺差。同样是上面那个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国出口价是2美元,中国获35美分的劳务费,剩下的1.65美元则是用于进口制造芭比娃娃的原材料。我们假设中国出口的目的地是美国,而原材料则是从马来西亚进口。在这个交易中,中国出口是2美元,而中国的进口是1.65美元。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是2美元,而对马来西亚的逆差则是1.65美元,总的贸易顺差是35美分,恰恰就是中国获得的劳务费。因此,尽管双边的贸易顺差会扭曲一个国家真正的贸易盈余情况,但总的贸易盈余则是不会撒谎的。中国的整体贸易盈余,现在每年都在3000亿~40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是没有被夸大的。
误区三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避免。
不少人觉得,中国从事的很多贸易都属于加工贸易,因此中国有贸易顺差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前面那个芭比娃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进口原材料,加工然后出口,中国从中收取劳务费。整个加工贸易,从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必然意味这出口值会大于进口值,因此中国在整个交易中必然会产生顺差。给定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一些人推论中国有顺差是不可避免的,是因为中国特殊的贸易结构决定的。
这种看法是没有太多基础的。墨西哥也是加工贸易占大头的国家,境内的很多汽车厂都是针对美国市场的。按照推论,墨西哥大概也应该有很大的顺差才对。可是墨西哥连续多年都是一个逆差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加工贸易上有顺差,完全可以在非加工贸易上有逆差,最后实现贸易的平衡。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加工贸易顺差,而非加工贸易也有顺差,结果是天量的顺差。
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是极度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越多越好的,而且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中国贸易顺差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而贸易顺差只是这些更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
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 篇6
2014年3月8日, 一个让亿万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马航MH370失事, 机上227名乘客包括154名中国同胞全部失踪。灾难已过去一年, 虽经中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多轮次、长时间搜索, 但搜寻失联客机工作尚无实质进展, 中国人民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苦苦等候亲人的消息, 马航MH370有太多的谜团要解。2014年7月17日, 马航MH17坠毁, 机上283名乘客全部遇难。人们不禁要问:马航怎么了?为什么又是马航?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简称马航) 是马来西亚的一家国营航空公司, 是东南亚地区机队最多的航空公司, 提供全面服务, 以中远程航线为主。多年以来, 亏损问题一直是马航挥之不去的梦魇, 面对不利的财务状况, 马航管理层制定了名为“马航之路”的复兴计划, 在财务、运营、商务、员工、股东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不乏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收益、通过精益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的举措。
马航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应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3年马航获评由Skytrax评出的5星级航空公司, 但随之而来的是MH370失联、MH17坠机, 到2014年底马航上市公司停牌, 并实施国库控股方案, 至此马航已经走到了破产边缘。从MH370失联开始不断有消息爆出马航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人员聘用、管理不善, MH370传言由机长、副驾驶劫机等负面报道;MH17的坠机是由于选择了航油消耗最低的航线, 飞经冲突地区而被击落的;其他的负面报道亦接连不断。
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精益管理做法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作为低成本航空公司异军突起, 自1973年以来连续盈利已超过30年, 并多次被评为“最正点航空公司”“最佳安全记录”“最少客户投诉”等, 成为世界民航公司经营管理的标杆。西南航空通过精益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并提高上乘而可靠的服务, 做到了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人为中心, 消除一切浪费, 并追求尽善尽美。那么西南航空具体是怎样推行精益管理的呢?
1. 以消费者为导向, 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需求。
西南航空采取了与美国各大航空公司迥异的市场定位策略, 选取了短途、点对点、低价位、高频次的运营模式, 从而避免了众多航空公司大而全、小而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模式, 专注于满足特定乘客, 从而使市场推广、运营模式更有针对性, 精益管理更有的放矢。
2. 选择特定机型和客舱布局, 适应精益管理需要, 提高运营效率。
西南航空选择单一的波音737机型应用于运送乘客, 统一机型为航空公司的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使采购、维修、运营、转场等方面成本降低;客舱布局简单, 不设头等舱, 无座位号排序, 这样大大减低了登机和座位验证所花的时间和成本。
3. 通过合理的组织分工、协作提高整体运行、转场效率。
西南航空地面指挥站仅需比竞争对手少一半的人手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调机速度非常快, 竞争对手需要45分钟, 而他们仅需15分钟。他们是怎么做到呢?西南航空构建了一种满足精益管理的绩优组织性能, 组织内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相互尊重, 朝满足客户满意的同一方向迈进;组织内的员工不仅了解自身负责的工作, 同时熟知整个工作过程, 还了解自己工作同其他功能部门的关系, 组织内员工“一专多能”现象普遍存在。
4. 重视人的因素, 推崇“员工第一”的理念。
西南航空不仅提供行业平均的薪资水平, 还让员工享受到相当于公司8%的利润分享和养老金;其他航空公司奉行“顾客即是上帝”时, 西南航空公司宁愿为了自己员工得罪蛮横不讲理的乘客;在国家经济环境不好时亦不裁员, 其他的成本可以降, 唯有员工的工资水平不降, 是西南航空管理层坚持的管理原则;西南航空鼓励家庭式的工作氛围, 在招工时, 任何员工推荐的亲戚、朋友都会得到优先面试的机会。正是由于其重视处理员工关系, 西南航空连续多年被评为“美国人最想加入的100家公司”。
5. 实施精益管理的过程中, 狠抓企业文化建设。
西南航空鼓励创新, 任何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都会被考虑和鼓励, 管理实践中强调员工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对策;鼓励协作精神, 在组织内部建立员工、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有一项统计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大约85%的员工加入了不同形式的工会组织;建立了保障来促进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形成, 西南航空成立了不同层级的企业文化委员会, 确保即使是一线员工也能够深入了解和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三精益管理的思想内涵
关于精益管理, 美国的沃麦科和琼斯论述得比较精辟, 根据他们的观点, 精益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五个原则, 在企业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1. 确定特定产品的价值, 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2. 识别出产品的价值流。
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 应识别出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 哪些是不增值的活动, 并将不增值的活动定义为浪费。
3. 使价值不断流动。
将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停滞和不顺畅定义为浪费, 只有各部分、步骤流动运转起来, 才能体现对价值的贡献。
4. 用户拉动价值。
是指将生产与需求对应, 一旦用户需要, 就能立即进行设计、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 实现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生产。
5. 追求“尽善尽美”。是指通过不间断的反复改进, 进一步发掘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浪费并消除。
四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误区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制造”已成为一张国际名片, 但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 正处于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中国企业的实践来看, 部分企业在推行精益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 而更多的企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已陷入了误区:
1. 空谈口号, 人云亦云。
面对全球性精益管理的潮流, 国内诸多企业邯郸学步, 人云亦云, 而未考虑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成本控制、人员储备等方面的因素。诸如某新建的一个企业, 生产线刚安装完毕, 就推行精益管理;还有某大型企业把传统的成本控制的内容直接换个标签, 改头换面, 就成了精益管理。
2. 无专门的精益推行部门。
国内大多数企业推行精益管理过程中, 并无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 往往是企业管理部、生产部或财务部的人员兼职做, 效果可想而知, 工作任务不重的情况下, 可以抽出部分精力推行精益管理;如工作任务重, 精益推行完全没有保障。
3. 精益管理思想理解错误, 无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思路。
精益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推行起来需要行之有效的一套办法, 而许多企业理解精益管理, 错当成了成本控制, 至于推行办法, 压根就没有概念。
4. 盲目推行, 忽视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强行推行精益管理, 忽视了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环保等硬性要求。国内某大型制造企业推行精益管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 但2014年却出了汽车业的一大丑闻,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减配某车型零配件, 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消费者怨声载道, 最终此汽车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5. 人的因素被忽略。
表现为管理层没有决心和信心做精益管理, 各级经理不重视执行环节, 基层一线员工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精益生产。
6. 缺失适应精益管理思想的企业文化。
典型理解就是:精益管理是精益组织部门、管理部门的职责, 是直接参与人员的事;企业管理层倡导的, 管理层应亲力亲为, 关我什么事, 跟我的绩效有什么关系。
五中国企业走出精益管理误区应采取的措施
结合精益思想的相关论述, 总结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精益管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并吸取马航在精益管理方面的失误, 如下几项措施可协助企业走出诸多误区:
1.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推行精益管理。在推行之前, 应尝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 企业属于哪个行业?一般来说, 精益管理应用较适应于制造业、汽车业等, 而像能源、消费、房地产等领域则需谨慎。
(2) 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初创期和发展初期实施精益管理为时尚早。
(3) 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是家族式管理、职业经理人管理, 还是规范的现代公司制管理?比较适合推行精益管理的是职业经理人管理后期和公司制管理。
(4) 人才储备情况怎样?管理层是否已准备好?是否已有了相应的人员储备?
2. 建立专门的精益管理组织。
建立精益管理办公室或精益管理部, 配备专职人员, 同时在生产运营部门、服务部门、管理部门设精益管理推行小组, 由相关部门人员兼任;精益管理部负责精益体系的构建、施行、考核评价工作, 精益管理小组负责本部门精益管理的推行。
3. 实施培训。
包括内训和外训两部分, 内训首先选择外部讲师对精益管理部和各部门精益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第一轮培训, 培训合格后, 颁发内训员资格, 再由内训师在公司内部进行大范围的第二轮培训, 最大程度上节约费用, 增强培训效果;外训, 包括到精益管理推行比较好的企业学习,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日本丰田公司学习原汁原味的精益管理。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精益管理发展史、方法工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4. 推行精益过程中, 守住经营管理的红线。
对于“三高”企业, 精益管理不能以增加耗能、污染、排放为代价;日用品生产企业, 不能以降低广大消费者满意度为代价;国有企业, 不能以损害国有资本为代价。在实施精益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识别企业经营管理的红线, 然后守护它, 否则会使精益管理功亏一篑。
5. 注意人的作用发挥。
管理层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着力于赋予经理层更多的自由度, 提高基层员工的参与度。鼓励他们多出主意, 多建言献策, 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中心开展工作。当精益管理与运营发生冲突时, 由精益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鼓励当事人敞开心扉和解, 以利于精益管理的推进。使用员工时, 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予以充分考虑, 将推行精益管理的成绩作为内部晋升和提拔的因素;不管管理费用如何降, 成本费用如何控制, 对涉及精益推进过程中的奖励支出, 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不降, 甚至应略有提高, 以保证各级员工推进精益管理的热情。
6. 建设好精益管理企业文化。
在企业内部充分宣传企业的指导原则和精益管理指导思想, 通过内部刊物、杂志、高层领导人讲话等形式灌输给广大员工, 确保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 重视员工意见的反馈, 使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动态, 甚至是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情况。相信员工, 适当放权。员工了解了企业的价值观、愿景、目标、计划后, 如能将合适的工作放权, 可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无论是运营还是精益管理过程中, 将更有干劲、动力。挑战传统做法, 容忍员工不同思维, 鼓励新想法、建议、项目、改进, 企业的管理层应率先垂范, 不断改变传统观念, 自上而下进行文化创新, 使精益管理过程中充满乐趣, 如别具一格的休闲上班, 弹性工作制, 幽默风趣的服务风格, 充满微笑的工作氛围, 多一点鼓励、赞美, 少一点批评、苛责。
精益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立体性管控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充满艰辛, 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能有所作为。通过透视马航运营管理失败的教训, 以及美国西南航空成功的经验, 结合精益思想精髓的理解运用, 在时机选择、组织创建、人力资源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下手组织实施精益管理, 可使企业走出当前普遍存在的精益管理误区, 让企业管理在企业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马来西亚航空公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19656.htm
[2]魏法杰, 施长芬.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6) :73-76
[3]兰兰.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J].理论界, 2011 (3) :206-207
[4]陈新达.浅析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原因[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1) :21-22
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篇7
(一) 合作学习形式化
有位教师在教《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各种图形, 上课时提出:“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性非常高, 只见小组内的同学在拼拼、算算, 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一会儿, 教师示意学生停止探索、计算, 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 但我们看到了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首先, 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 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 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 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笔者做了一次记录, 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 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 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就感便被时间熄灭了。其次, 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 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 而是教师先入为主、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试想按这样的教学, 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合作。这说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 是“穿新鞋走老路”, 所谓“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很明显, 这样的合作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 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目前, 数学课堂上像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依旧存在, 要么像本案例那样走走过场, 一会儿就盲目、草率收兵, 要么合作学习之后不进行组际交流, 似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 有脱节现象。久而久之, 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习惯。
(二) 合作学习泛滥化
有位教师在教《十几减九》一课时, 组织了四次讨论:第一次课件出示一幅公园图,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第二次根据图上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第三次是同学们列出13~9的算式后,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怎样减?最后一次是反馈以后,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那种一眼能看出答案、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纵观刚才的这四次讨论, 除了三、四两次需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这种过多过滥的合作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类似这样的课堂还有不少, 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时连简单的解方程, 如2X+6=17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 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需知有些问题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 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 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三) 合作学习自由化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 只听“叭”的一声, 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 同学们七嘴八舌, 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 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有的小组里你在说他也在说, 听不清谁在发言, 同学们七嘴八舌, 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 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 李四就怎样说, 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 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 或者自己玩自己的, 似乎讨论与己无关。这种自由化现象也表现在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 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 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 悬浮于表, 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合作学习要本着“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 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实力均衡, 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要发挥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集体智慧。由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 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 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合作, 与学生共同探讨, 还要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 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 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8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 既介绍作者生平, 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 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 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 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2. 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 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 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 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
3.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串讲是古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 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 不能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学。
4. 文学鉴赏式的分析。
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 但要注意深入浅出, 注意一个“度”, 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 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5. 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误区 篇9
一.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中, 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消化, 有很多地方学生本来可以自己解读或早已读懂, 教师还要喋喋不休, 学生只能味同嚼蜡。教师讲得太多太繁, 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机会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文章的形象, 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品读文章的妙处。诚然,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 但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阅读教学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最终导致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知识的工具, 在面对新的文本时, 学生缺乏自己独立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重结论, 轻过程和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种过程和体验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地位,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过程和体验也必然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并在彼此的交流、碰撞、思考中, 产生新的发现, 达成新的共识, 求得共同发展, 也正是这种过程, 为师生的创新能力积淀长效的底蕴。然而, 不少教师不耐烦学生的困惑, 一旦遇到学生难以悟出正确趋向的时候, 便急不可待地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至于获得此种答案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则置之不理。长此以往, 学生会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进行学习活动, 他们独特的感受、感悟、感情自然会被轻易地扼杀掉, 何谈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重自主, 轻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是, 不少教师不从实际出发, 盲目体现学生自主性, 严重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整个课堂基本是学生读, 学生议, 学生演, 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和组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教师的一味放手, 造成学生的一再放羊。这种现象无疑是由教师对课改缺乏深入学习和理解, 盲目操作带来的教学场景。
四.强语言文字训练, 弱人文教育
概率解题中的几个误区 篇10
【例1】 (人教版必修2下P140例2)一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一个白球和已编有号码的3个黑球,从中摸出2个球.摸出2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误区一:例1中“摸出2个球”是一次(同时)摸2个还是先后摸2个(一次摸一个),“黑1,黑2”与“黑2,黑1”是一种结果还是两种结果,同时摸和先后摸对结果有影响吗?
显然例1中从4个球中摸出2个球是同时摸,“黑1,黑2”与“黑2,黑1”是一种结果.
如果将例1中摸出2个球看做是先后(依次)摸出两个球,摸出2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先后摸出2个球,试验的所有结果(基本事件)组成的集合I含有A24=12个元素.而摸出2个黑球结果组成的集合I含有A23=6个元素的子集A.因此,摸出2个黑球的概率
结论:摸球的过程不同,但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概率的实质是在大量的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也就是说概率是试验结果的可能性,与试验过程无关.“黑1,黑2”与“黑2,黑1”是一种结果还是两种结果只取决于试验过程.在运用P(A)=Card(A)Card(I)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时,因为集合A是集合I的子集,所以计算Card(A)和Card(I)时,要同时运用排列(有序)或同时运用组合(无序),且不可将“有序”和“无序”混用.
【例2】 (人教版必修2下P144练习)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2)出现1枚正面1枚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3)出现1枚正面1枚反面的概率是多少?(4)有人说:“一共出现2枚正面,2枚反面,1枚正面1枚反面这三种结果,因此,出现1枚正面1枚反面的概率是13”.这种说法对吗?
误区二:例2中“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改为“同时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那么(4)中的说法成立吗?
有人认为:先后抛掷的2枚硬币之间有序,故一正一反有“正反、反正”两种结果.而同时抛掷的2枚硬币之间无序,故(4)的说法正确.
分析:如果在同时抛掷中,把基本事件认为有“2枚正面,2枚反面,1枚正面1枚反面”这三种结果,那么两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相互独立,事件“两枚均为正面”的概率应为12?12=14.事件“两枚均为反面”的概率也为14.故事件“1枚正面1枚反面”的概率为1-14-14=12,而不是13.
结论:在运用P(A)=Card(A)Card(I)求概率时,必须保证各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出现2枚正面,2枚反面,1枚正面1枚反面”这三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等.所以在解答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时,谨防“非等可能性”与“等可能性”混淆.
【例3】 某人有五把钥匙,其中只有一把能打开门,但他忘了是哪一把,于是他便将五把钥匙逐把不重复试开.问:恰好第三次打开门的概率是多少?
误区三:解法一中“第三次打开”既然已经打开了,从实际情景考虑,后面就不会再去试了.即只需考虑第一、二次的情形.则m=A24.P(A)=mn=A24A55=110
.
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时,在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这n个结果就是集合I的n个元素.各个基本事件均对应于集合I的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包含有m个元素的子集A.因此从集合的角度看,事件A的概率是子集A的元素个数与集合I的元素个数的比值,P(A)=mn.“五把钥匙依次逐把打开”作为“一次试验”,则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即I={abcde,abdec,acdeb…}.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包含有m个元素的子集A,则A中的元素应是a在第三个位置的五个字母的排列.即A={cbade,bdace,cdaeb…}.所以n=A55,m=A44.
如果“从第三次打开”出发可理解为:一次试验确定为前三次试开,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集合I={abc,abd,acd…},Card(I)=A35,而事件A是a在第三个位置的集合I的子集,即A={cba,bda,cda…},Card(A)=A24.所以P(A)=A24A35=15.所以上述说法错误的原因是认为集合A不是集合I的子集.
结论:等可能事件概率计算时,对于事件与事件的“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不能混淆.
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探析 篇11
1. 拔高——“启”而不发。
有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经过思考也无法回答, 导致全体学生茫然, 收不到好的效果。如《第一场雪》一文有句话:“那欢乐的叫喊声, 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了。”老师发问:“孩子们的叫喊声会不会引起树枝积雪产生共振, 从而把积雪震落呢?”这个问题涉及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当然不能回答。显然, 老师的设疑毫无意义。
2. 降格——虚耗光阴。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漓江水的第一个特点吗?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呢?第三个特点呢?”四年级的学生只要把课文读过, 答案就一目了然。三个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常提这样的简单问题, 学生会养成不动脑筋, 随口应对, 或死记硬背依赖书本等不良习惯。同时,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 游离——重点不清。
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 不能游离于该目标 (或具体目标、子目标) 之外。有的教师提问不是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实质性问题, 而是在细枝末节上绕圈子, 为提问而设问, 提问零碎, 没有按照思维的过程设计问题, 使问题缺乏层次。常常是一想起就问, 一会儿问东, 一会儿问西, 问得学生手忙脚乱, 穷于应付想到什么问什么,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必然于教学无益, 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故有经验的老师往往精心设计问题, 不轻易提问, 更不会“满堂问”。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将问题设在重点和难点上, 可帮助学生实破难点, 掌握重点。
4. 仓促——猝不及防。
有的语文老师在提问后, 让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更有甚者, 先点学生站起来, 再提问。学生当然无法回答或答问质量不高。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是启发思考, 因此, 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据研究, 提问后, 等三四秒种让学生回答效果较好;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 包办——窒息思维。
古人云:“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蒸汽机, 都源于质疑。可见, 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 提出问题的胆略, 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因而教师不能包办提问, 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让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不少教师不是满堂问, 就是满堂灌, 教师代替了学生的质疑问难。殊不知,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语) 。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课堂, 教学的流程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 因此提问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 它也应该是师生教与学的共有权利和方式。传统教学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往往容易被忽略, 许多时候提问便成了教师的专利, 学生则似乎天经地义只能去回答问题。事实上, 学生的质疑问难更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化;而且学生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十分有效的学习。
6. 摈弃——舍本逐末。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 老师问:“你同意巴迪父亲的意见, 还是母亲的看法?”这一问, 学生就陷入了迷惘中, 因为老师要求学生选择
作答。学生会这样想, 要么巴迪的诗写得好, 母亲说得对;要么父亲的意见正确, 巴迪的诗很糟糕。无论怎么回答, 都回避了根本所在——父母对该诗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显然教师上述所问舍本逐末, 抛弃了重点。执教老师不妨这样提问:“你怎样理解巴迪的父母对那首诗完全相反的评价?”
7. 片面——忽视全体。
切忌提问片面化, 或提问只限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把中等生或后进生晾在一边, 不闻不问, 使其成为优秀学生的“陪客”和“伴读”, 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同时由于经常不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 使他们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意识, 在平静的港湾中“安全休息”, 不思进取, 导致“贫富分化加剧”。或片面地钟情于后进学生, 课堂提问频频向后进学生出击, 使其应接不暇, 由于基础较差, 经常出现“卡壳”现象, 从而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后进生破罐子破摔, 不思进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性质的问题, 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判明真伪, 找出原因, 并作创造性回答。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 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同学甚至后进学生回答问题, 这样以点带面, 共同提高。
8. 刁难——以问代罚。
【民主管理的几个误区】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的几个维度10-04
校长管理的几个着力点论文08-19
对销售人员进行绩效管理的几个要点05-23
论精细化管理的几个特点 20109-20
企业管理误区06-26
员工关系管理的误区10-13
电化教学误区管理05-17
人力资源管理误区05-28
绩效管理的三大误区08-25
企业成本管理的误区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