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民主法治管理(精选9篇)
企业民主法治管理 篇1
全省民主法治企业标准
一、民主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摆上企业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主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究,并统筹做好安排。
二、制订民主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推进措施得力,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有章可循。
四、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全年累计学法时间不少于40小时,熟悉并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能严格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的普法教育,有固定的法制宣传阵地和渠道,职工普法参学率、参考率、合格率均达90%以上。
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重大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有法律顾问参与。
六、企业依法参与市场竞争,严格管理经济合同,不断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依法治理债权债务,无集体资产流失。
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它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厂务公开。妥善解决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八、企业治安秩序和生产秩序良好,无重大违法犯罪现象,无重大责任事故。
九、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企业民主法治管理 篇2
经过前几年的中小国企改制和国有股的退出, 使一批新生的民营企业成长起来, 不仅使企业本身得到了发展, 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向家族企业发展模式转变, 只是这个“家族”为少数大股东, 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突出、内部管理体制有名无实、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团队、缺乏重大经营决策科学论证、独断专行成习惯、缺少监督的财务制度、缺少员工和小股东的凝聚力与认同感、缺少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 由此使企业变成极少数人甚至是某个人的资产, 当企业面临困境时大股东往往是将股份转让或将固定资产变卖掉, 使自己获得几倍甚至数十倍资产回报, 而职工面临二次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 严重危害了企业员工和小股东的利益, 也违背了国企改制的初衷, 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一、民主管理的法律依据
应该说在我国有关保护股东利益和职工权利以及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相关法律、文件、制度还是很多的, 上至国家, 下至各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文件、制度。诸如《宪法》、《劳动法》、《工会法》《企业法》、《公司法》等。但从执行上来看,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文件常发, 发完了事;有章不遵, 循章走样。常常是逐级检查, 逐级相骗。不能不说这种现象与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是背道而驰的。因而, 企业要想真正实行民主管理, 既不可把法律、文件、制度束之高阁, 也不可用感情、意气代替法律、文件、制度, 必须认真、严格地执行法律、文件、制度。各企业只有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 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管理, 保护股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继续完善法律文件制度
目前, 尽管我们已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文件制度, 但这些法律制度尚不完备, 相关配套制度建立的缺乏新公司法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局限于对股东权利及其救济的直接界定, 而没有注意在相关制度的立法。对股东权利的界定固然是主要手段, 但仍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进行更加周延的保护。还需继续加以修订完善, 提高可操作性尤其在保护小股东和企业员工方面应再有具体的规定。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帮助.
1、独立董事制度的全面建立
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 与公司或经营管理者没有任何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 并对公司事务进行独立判断的董事。该制度能有效降低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消极影响, 有利于制衡控股股东, 减少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其从制度上为公司制衡提供一种解决办法。在现有的立法中, 只有证监会规定了上市公司应建立该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小股东的权益, 应在公司法中全面建立起这一制度, 并在聘任独立董事的过程中要设立专门的聘任小组, 小组成员应包含股东和职工代表, 若发现独立董事与股东及管理层有利益关系, 小组成员有一票否决权, 小组成员受全体股东和职工监督, 独立董事若违反相关规定和公正原则应受到相应经济处罚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法律制度来约束公司的管理, 使公司在法律制度约束下最大限度的保障全体股东和企业员工的权利。
2、学习先进经验设立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专门机构
多数国家 (地区) 已建立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专门机构, 如德国、荷兰、台湾的股东协会或中小股东保护协会等。这些机构代表或组织中小股东行使权利, 可以降低他们行使权利的成本, 减少乃至杜绝“搭便车”等现象的发生。这种机构可履行以下职责:代表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 行使表权利;代表和组织中小股东行使诉讼权及其他救济权, 寻求救济提供组织和费用援助;为中小股东提供有关行使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咨询, 向立法机关和主管部门提供有关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在《公司法》中添加相关内容,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这些机构相应的权力, 使之合理合法地去维护中小股东的权利。
3、建立更详细的红利分配制度
新公司法规定了较为详实的小股东实体权利, 但最基本的利益分配请求权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实际上, 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侵害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不进行分红。对小股东的这种权利不进行界定, 无疑会使小股东的保护制度功能大打折扣。所以在《公司法》中设立更详细的红利分配规定优为重要,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企业实施红利分配, 使小股东实体权利最大限度的得到保证, 让他们能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同时也是对控股股东实施有效监督, 使其在合法合理地环境下运营企业, 为所有股东的共同利益而工作。
4、明确宣示保护职工的利益
新《公司法》未将职工利益的保护在立法宗旨中予以宣示, 我国目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胜劣汰过程中, 大量职工下岗、分流, 如何保护职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一课题不应只是《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专门立法的任务, 更应是《公司法》的任务。公司法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 鼓励职工对公司运作提供意见并给予监督, 使公司树立保护职工利益的观念。具有范围的确定性, 应该在立法宗旨中明确规定, 从制度上保障职工的权益, 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以使公司树立保护公司职工利益的理念。
5、完善《公司法》与《工会法》和《劳动法》的衔接加强工会组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如今社会提倡要强强对话、强强合作, 最后实现强强联合、共存、共赢、共发展, 使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企业若要强大, 首先内部要实现强强联合, 内部的强大除了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外, 还需要凝聚人心, 企业的员工从个体讲是弱者, 而职工的联合体—“工会”相对而言却是强者, 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与工会若能实现强强联合, 共存、共赢, 则不仅能增强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凝聚力, 也能使企业创造出更加高质量的产品, 为企业、股东和职工带来更多的回报, 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安宁。而《公司法》也为工会组织介入企业管理作出了相应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 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工会代表应列席公司董事会。将这一条规定在总则里面, 是之明确化、原则化, , 有利于提升该条款的地位, 有利于提升公司职工保护在公司法中的重要地位。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组织工会, 开展工会活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应当为本公司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依法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公司必须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按照《工会法》、《劳动法》的规定, 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公司的法定义务。有关职工工资、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 应由工会代表职工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虽然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中有所规定, 但在公司法中仍应对此予以明确规定。这是因为公司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 对职工利益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应当在公司法中对相关内容予以明确, 强调公司在此问题上的责任;另外应在公司法中明确这些民主形式与公司一般治理结构的关系, 有利于防止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要在制度上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职工群众对企业领导的有效监督, 形成企业内部权责分明、团结合作、相互制约的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目的。只有“强有力”的工会组织机构, 才能切实担当起对企业实行有效的民主管理的职能, 不负职工众望, 从而达到在组织制度上保证企业民主管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工会组织的权威并不是单方面地有利于企业职工, 仅为职工维权, 同时也起到化解内部矛盾的润滑剂的作用, 公司股东和职工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 在共同利益目标下, 达成共识、民主协商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结束语
我国的企业刚刚步入市场经济, 而市场经济又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的性, 既然没有不变的、固定的市场经济, 那么与之相应的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文件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随之变化, 以适应新的企业管理要求, 有效地遏制部分经营管理者日益膨胀、难以满足的权力欲, 为企业民主管理, 提供更坚实的、无懈可击的法律制度保障。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化不仅是充分发挥每一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且还是从源头上有效的遏制各种损害企业、所有股东和职工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也可以缓和传统上激烈对抗的劳资关系, 适度保护职工利益免遭公司决策之害。有人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去执行等于零。因此作为法律制度的制订者—政府因负起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作用, 使广大民众知法、学法、用法, 创造一个良好依法活动的氛围, 有利于公司和社会的生产力的进步,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也必将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随着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 逐渐在大股东、中小股东、职工之间暴露出权益的冲突, 以及在企业管理中实现民主管理的困惑, 需要政府在法律层面进行制度化的建设, 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实现民主管理法治化、制度化, 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股东和职工权利。
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民主法治;社会管理;创新
伴随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临新形势,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然而创新社会管理并不是毫无章法、无制可循地去乱创,在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俨然社会管理的创新要在民主法治下进行。在当前,社会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主要主体仍旧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民主法治下它们的主导作用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此,从理论上深入探索主要主体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对民主法治的解读
(一)民主法治的意义
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首要地位,其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其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由民主法治构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主和法治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建立在大多数人统治少数人基础上的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它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管理、决策及立法能更好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
2.法治为社会和谐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治代表着现代文明,一个不实行法治的国家是不可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只有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民主法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民主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民主法治有利于创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环境并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持。
(二)民主法治的内在要求
1.进一步加快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尤其是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立法,完善法律体系,进一步建立起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机制。
2.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同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重点加强对领導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4.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力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功能;实行司法公开,特别是审判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提高司法效率,把效率和公正有机统一起来,及时化解社会冲突。
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解读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里有侠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各种组织系统,调整各方利益以使各方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相处,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过程。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对各类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及其过程。其管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管理的方式也由单一到多样化。这种管理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业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上。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完善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合法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合法性源于其对民主法治的实施。作为管理依据的宪法、法律、法规由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在选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所有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社会管理的创新只要依照宪法,以及不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就是合法管理,能够得到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保障和支持,也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
中国社会的社会力量在改革中得到了重新分配,政治领域上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经济领域市场化,社会领域逐步自治化。因此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之外非政府组织组织日益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不再重要,相反,三者在社会管理的创新中仍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继续发挥三大主体的主导作用。
三、如何在民主法治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从民主法治出发在实践中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应遵循如下几项要求:
1.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社会矛盾也进入多发期,遵循民主法治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应当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进程,我国的维稳成本越来越高,结果越维越不稳且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要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与服务中,实现科学管理,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2.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个好的社会最重要的含义是实现公开、公平与正义,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离开这一原则,创新社会管理就会与法治相悖,滑向挫败的泥坑。公开要求人大要做到立法公开,监督公开:政府要特别注意信息公开,执法公开:司法机关要重视司法公开等等。这些做法能够创造有利于社会创新管理的舆论环境。公平要求社会管理主体在制定政策、规则、处理问题等创新管理活动中都要确保社会公平,在社会管理中要关注公共资源的公平配置,做到实质公平。公正要求社会管理主体在处理各种管理事务时要将公正为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3.完善法律法规。民主法治下的社会管理要求其要义法律法规为管理的依据与主要手段。对其进行创新更不可能脱离掉法律、法规。然而随着改革深入原有的通过通融的方式进行改革已经不适应现状,与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滞后尤其突出,虽然宪法做了几次修改对民生问题有所关注,但是依然有限,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做。同时欠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公民参与缺乏机制保障,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突出的表现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当应对,对新闻传媒、社会舆论的规范等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民生法”、行政程序法等法规是民主法治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4.民主法治下社会管理创新也要建立和完善新型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是及时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立法機关、司法机关要畅通渠道,为群众诉求提供保证。行政机关要完善政务公开等制度,教育和引导诉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
5.建设法治政府。民主法治下,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设。政府要依法行政,对社会负责,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理念,依法管理,依法创新,这是社会管理创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小结
企业民主法治管理 篇4
永宁村位于八卦洲街道西北部,占地约4平方公里,东连中桥、西接上坝、北临长江。我村现有村民小组9个,村民2020余人,农户基本都依河而居,生活在小江河的两岸。
创建民主法治村之前,我村不少老百姓在农闲时就打打麻将,因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来村部调解的每年至少二、三十起,村里的小偷小摸现象也不少,老百姓对于村里的资产管理也有不少疑问。创建以来,我村以“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为主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构建“平安永宁、和谐家园”。
一、选举公推直选,民主氛围浓厚
今年,我村进行了党支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我村党支部选举党员参与率达到98%,充分体现了党内民主。村委会主任及委员由村民直接选择产生,通过公开唱票,当场计票公布结果。我村共有选民1719人,参加投票选民1616人,占本村选民总数的94%,我村村委会选举采取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早上5:30即有村民到达主会场等待投票,最终有196位村民在主会场进行了投票,我们的选举过程全程接受村民及新闻媒体监督,栖霞电视台还作了新闻报道。我村民主选举选举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选举结果群众满意。
二、民主管理有序、民主决策规范,事务及时落实 我村通过民主推荐选举村民代表27人,其中党员6人,普通群众21人,来自各村民小组,代表全村2170人的利益。2010年,针对我村空余厂房出租、机耕路建设与维修、田间灌溉系统布局、大埂村民安装自来水补贴、村两委换届选举等问题,我村共开村民代表大会7次,各类问题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例如针对老百姓通过“意见箱”提出来的由于道路不便而导致的生活难、生产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民意,然后确定了修路、建路的方位和长度,之后迅速招投标,每进行一个步骤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同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去年至今,我们新建水利化道路2.2公里,山沟清淤2.8公里,维护机耕路8800米,获得群众好评。正是因为实行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里的重大事情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法制宣传扎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我村大力加强普法教育。我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图书共计800余册,其中法律图书角共有法律类书籍32类,计208本。我们还不定期地向村民发放法制宣传材料,2007年至今,累计举行五十余次法律讲座,同时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利用“南京党员远程服务平台”的“法律服务”为村民答疑解惑。现在,当出现邻里纠纷时,不再是吵吵闹闹,厮厮打打,而是以和为贵,协商解决,或者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解决。这两年的矛盾纠纷明显下降,邻里
关系显著改善,全村氛围和谐。另外,我们还在村二队修建了休闲广场,配备了十余套健身器材和几副象棋、围棋,现在农闲时,村民就到休闲广场健健身、下下棋,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赌博之风有效缓解。通过一系列的普法教育,我村亦未出现封建迷信活动,亦无赌博、吸毒等现象,常住人口两年内无违反计划生育情况。我村优抚安臵、养老扶幼、最低保障等也得到落实,无失学儿童,无老人、幼儿和残疾人被遗弃。
四、治保、民调、卫委会等职能突显,充分发挥作用 2009年至今,我村共发生矛盾纠纷20起,受理矛盾纠纷20起,调解成功19起,另外一起正在积极协调中。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5%以上,无“民转刑”案件。我村现在有6名安臵帮教的对象,我们积极帮助他们就业,为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现在我村的安臵帮教对象有的开面包车,有的代理蚊帐做生意,有的先手燃气具,全都顺利回归社会。另外,我村制定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村预防计划,确保未成年人零犯罪,无重新犯罪。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村干部带头干,河塘清淤、垃圾处理等方面做的都非常好,在街道名列前茅,老百姓也甚为满意。
在计生工作上,我们营造一种新的和谐机制,对计生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计生对象手术后村干部上门看望并送去慰问金和营养补品。农忙时,对没有劳力的计生贫困户,村干部组织劳力去帮忙,逢年过节上门慰问。我们村干 3
部逢年过节时,也都向村里老干部、老党员表示慰问,全村上下,一团和气。
民主法治村汇报 篇5
XX村自开展民主法治工作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力打基础、用心抓落实,积极推进了全村“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取得了20年无刑事案件、近20年无村民上访的可喜成绩,并先后获得“江苏省小康家园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常州市安全文明村”、“常州市社会治安安全村”和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几年来,村两委主要抓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强化领导,科学治理
为使“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民自治领导小组,落实了“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在工作过程中突出了镇司法所参与指导的作用,综治办,民政等部门主动参与,形成主管与协管相配合的工作链条。
一直以来XX村围绕“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以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建立完善自治章程为重点,狠抓“三个环节”即从抓普法依法治理,以培育基层组织功能和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建立“四民主”机制即以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以村民自治章程为基础的民主管理机制,以村民自治章程为基础的民
主管理机制,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选举机制。
二、狠抓宣传,夯实基础
依法治村,首先要使村民学法,知法,懂法。工作中从源头上狠抓普法教育,XX村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灌输《婚姻法》、《计划生育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村两委成员、村党员团结协作,推行民主作风,积极加入“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通过党员义务巡逻,扶贫帮困,青少年法治教育等队伍的普法宣传工作,密切了党群关系,发挥了党员在创建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从而也扩大了创建工作的影响面,形成了人人学法懂法,讲文明守规则,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良好风尚。
三、突出重点,着力施实
创建民主法治村的关键是“四民主两公开”,在推进与引导村民自治中,XX村突出了司法所和镇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一是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在村委员会换届上,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扬民主、不搞暗箱操作,严格核对选民资格,保证选民民主权利。二是大力推行民主决策,村里的大小事务,村“两委”从不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实行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和报告制度,广泛征求意见,提高村民满意度。三是加大
了民主监督力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监督的环节上,XX村聘请了5名党内民主监督员作为民主代表对村内事务进行监督。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依法治村的重点工作之一,XX村以抓制度建设来促进村级各项事务的规范化管理。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了事事有章可循,样样有规可依。
五、依法治理,民主建设
近两年来,随着民主法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XX村的各项事务都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了各方面的建设。一是修筑路。对通往各自然村和通往农户的道路道路进行了硬化;二是改水改厕。XX村和自来水公司合作修建水管,使全村村民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并且建设了566个三格式生态化粪池。同时,对村内的12个内塘进行了全面清淤,并在内塘四周进行了驳岸砌筑。
XX村的民主法治建设给XX村各项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村两委将创建“民主法治村”工作与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结合起来,把为村民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加大落实惠民举措,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两年
来联动共建机制,实施大病救助6人,共计救济金五万余元;对特困独生子女结对帮扶助学;对6 0岁以上无工作2 0个村民按照每人每月1 5 0元标准补助生活,通过一系列措施,村民特困户和边缘村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提高。村委会把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为己责,成立了信访接待处第一站,组织得力的调委会,09-10年调解民事纠纷近60起,化解率100%,确保了村庄的安全稳定。近20年无一起群体性到市、省、进京上访的事件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工作目标。
民主法治示范村 篇6
毗芦村地处靖泰两市交界,是泰兴的南大门,交通、区域优势显著。全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共449户1216人,耕地面积959亩,村级规模工业私营企业13家。2009年全村三业总产值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867元。
毗芦村是泰兴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布署安排之下,我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按照创建江苏省生态村的具体要求,加强领导,团结一致,联系实际,分步实施。全村基本实现了五个到位:所有通村通组路道硬质化到位;全村所有河道整治到位;路边水边及庭院绿化到位;所有通村通组路道亮化到位;‚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措施到位。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三项制度‛,同时还配套设置了‚党务村务公开栏‛,‚信访室‛等,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村发展的战略部署方面,村两委一贯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 ‚小康村‛称号,延续一贯的‚经济与社会并重发展‛的指导思想,我村委会对此次‚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申报高度重视。我们深刻认识到这对进一步增强村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规范村务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维护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促进我村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毗芦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以村支部书记褚鹏为组长、村主任张建余为副组长,村两委其他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小组结合‚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指导标准‛,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本村实际出发,以服务广大村民为宗旨,从各方面切实加强我村民主法治建设,按照上级相关要求,初步形成了‚村级组织健全有力‛、‚民主制度规范完备‛、‚法制教育扎实有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村党组织及两委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我村以服务村民为根本宗旨,结合当前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切实加强党组织及两委自身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两委为主导、各社社员为主体的创建模式。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我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利用村图书角及远程教育室定期对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了相关实体组织,如‚毗芦村计划生育协会‛、‚毗芦村社会治安综治治理组织‛、‚毗芦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民主理财小组‛等,切实提高村党组织及村两委服务广大村民的水平。
二、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按照‚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合法产生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同时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等方面都切实做到按制度按规章办事。按照相关要求,我村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此类会议,对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切实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和决策责任追求制度。在财务方面,实行定期审计和定期公开,确保村民对村社财政情况的知晓度。对于村干部的管理,实行民主评议,落实奖惩及责任追究制,确保村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村民对于干部的满意度。
三、法制教育扎实推进,村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
按照‚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及法制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意识。我村不仅有效利用图书角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法制教育,还依据本村实际,设立法制宣传组,指定各社的法制宣传员和法律明白人,保证法律宣传教育在群众当中的覆盖率。在‚法进家庭、法进村户‛的活动中,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在民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生育观。除此之外,我村还积极配合蒋华派出所做好农村安保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治安巡逻队,确保我村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
四、发展经济、促进和谐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扶持企业发张,激励和调动具有不同优势的村民发展经济,帮助村民致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村还十分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健全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落实养老扶幼、扶贫助残等工作,给予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特别的帮助和关怀,进而确保了我村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通过村基层党组织及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社员的积极配合,我村在‚村级组织‛、‚民主制度‛、‚法制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此,我村积极参与此次申报‚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希望通过此次申报,在肯定我村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同时也寻找到需要改进之处,以便进一步加强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毗芦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 篇7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从和谐的思想形成来看, 和谐并非是现代人创新的理念, 和谐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毕生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毕生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后来苏格拉底开始把“和谐”引入了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到后来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念之中也处处散发着和谐的闪光。
在我国对于和谐社会, 从孔子的“和无寡”到老子的“道”的和谐管理, 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渊源历史。和谐理念不管是西方的理智思想, 还是东方的文化领域, 都同样闪烁着和谐思想的曙光。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素质低下, 和谐仅仅是思想家们的构想而已, 从未提升到执政者治理社会的理念之中。就我国而言,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只是农业文明基础上, 极度封闭状态之下的, 皇权统治秩序奴役下的“和谐”。近代以来, 曾一度陷入战乱之中, 无从谈起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建设目标一经提出, 举国上下纷纷讨论, 那么, 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对此,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由此可见, 和谐社会既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它也揭示了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的内在联系。
二、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开放、多元、能动、民主、法治的社会状态, 是社会全面、系统、整体的和谐。而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紧密相连, 密不可分, 必不可少, 蕴含其中。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重要内容, 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 还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一)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重要前提。
民主法治之所以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重要前提, 是因为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 没有法治也没有和谐,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当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而在社会管理过程中, 法律是最有效的, 也是最有权威的, 所有社会活动应当在法治框架下进行, 整个社会方能在法治保障下稳定、有序、和谐发展。民主法治是实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 这是由法治的前提———法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1. 法律具有至上性和强制性。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经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 法律就成为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我国《宪法》规定, 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机关和执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政, 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因而法律成为所有社会规范中具有最高权威性的规范, 任何违法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法律的这种强制性不仅在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还在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2.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法律在制定、颁布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连续的适用, 适用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那么稳定、连续的法律, 为人们的行为、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模式、标准和方向, 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和交融, 并使之合理相处、恰当配合, 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过程, 形成稳定、连续的法律, 为人们的行为、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模式、标准和方向, 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和交融, 并使之合理相处, 恰当配合, 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过程, 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局面。没有稳定和连续的法律, 人们的行为便会失去标准, 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便会混乱无序, 一个混乱无序, 动荡不安的社会, 决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3. 法律具有公正性和公开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 它表现出利益、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分配形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必然产生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利益互动的社会, 《史记》云:“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旦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得不到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就会产生矛盾甚至暴力冲突。法律不仅可以为和平地解决冲突提供规则和程序, 而且可以为公正地解决冲突提供规则和程序, 最终促使社会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 人际关系协调, 以致社会和谐。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 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开放型的社会, 我国作为吸收国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大国, 法律必须公开、政府运作必须透明, 法律的公平、公正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法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法治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是首要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民主法治, 实现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社会离不开民主法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更离不开民主法治的力量。
(二)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理念的最终目的。
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各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历史上任何一种成型的社会传统都会包含有某种和谐成分, 只是在谋求和谐的方法、和谐的程度以及价值倾向上有些差异, 中国的和谐社会是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总结的五个特征, 是要求这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而达到和谐的配置作为和谐社会的目的。为此, 法治将给予和谐社会稳定的社会环境。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一在法治状态下的和谐社会, 是他毕生追求的实践目标。那么, 法治社会是否等于和谐社会?从西方确立的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来看, 回答应是否定的, 即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 但法治社会本身并不等于已经建成了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的升华, 是法治社会的更高发展阶段, 是民主法治理念的最终目的。这当中的原因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法律之外, 还需要其他的一些要素。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 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社会的和谐, 离不开三种要素, 即宗教、道德和法律。一般而言, 在近代之前, 社会的大治, 主要是靠宗教和道德, 如古代印度、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和基督教会国家和中国等。至近代, 西方各国普遍建立起了以法律为主要形式进行统治的社会秩序, 但是, 还不能说已经非常好地处理了这三种要素互相之间的关系, 达到了社会的和谐。比如, 困扰人类数千年之久的贫富差距问题, 男女之间的平等问题, 涉及健康人与残疾人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问题,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等等, 都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 从法治社会到和谐社会, 是已经进入21世纪的人类的又一个理想, 是东西方人们的共同追求。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在我国, 我们尚未建立起法治社会, 还正在朝着法治社会建设迈着坚定脚步, 进行不懈的努力, 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 还要做法治建设的“补课工作”, 任重而道远。
三、推进民主法治, 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依靠民主法治, 构建和谐社会。
(一)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法律素质。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 自觉学法、用法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应该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 实现由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 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努力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的目标。采取切实措施, 在全体公民中继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 特别是与公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 治国理政法治化。
治国理政法治化即要坚持依法执政,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既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经验总结,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所在。依法执政意味着我们党将严格遵守宪法和党章的规定, 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若能严格遵守法律, 必将带动全社会的守法。从法律适用的数量来看, 80%以上的法律法规要靠政府去执行, 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执法状况如何, 对于社会的状况都有着根本的影响。政府既是最重要的执法主体, 也是法治能否实现, 社会是否和谐的主导力量, 要构建和谐社会, 治国理政必须法治化。
(三) 社会运行法制化。
综观世界, 大凡社会平稳、有序运行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法治国家。美国立国200多年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乱和波折, 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建国之初就开始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体系, 并在以后一直严格遵行。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是靠得住的东西, 我们祖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举世瞩目的伟业, 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必须后继有制, 要从制度上保证国家的各项事务依法运作, 保证社会和谐发展、有序运行,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早已深深意识到制度对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 正不断地填补法律调整空白, 完善法律调整力度。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我们国家的社会运行、政治运行、经济运行等需要纳入民主法制的轨道内运行。
(四) 关注弱势群体权益, 实现社会公正。
保护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是人权保障的现实需要, 也是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 保护弱势群体, 必须以法律保障为前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并没有安全到位, 适用对象狭窄, 急需进一步完善。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对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城镇低收入居民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是当前和今后都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只有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社会各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能够和谐而平衡地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自古就是我国人民的崇高理想, 但在“权大于法”的“人治”社会, 国家法律随君主的意志朝令夕改, 人们的生活缺乏稳定的预期, 社会和谐只是少数仁人志士的设想, 没有现实的社会基础。今天,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和谐提供了经济条件, 但如果没有法治的贯彻实施, 和谐社会就失去了根本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力行法治。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井然、氛围祥和的社会, 是胡锦涛主席概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但法治社会并不等于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重要前提, 而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理念的最终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只有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
民主与法治的思考 篇8
要探讨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必然要追溯二者的本源。从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变化的轨迹看,民主和法治一直紧紧与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且经历了从相互冲突到均衡的过程。就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来看,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与均衡不但昭示了国家主权与法律至上性的要求的交叠,在议会主权与宪法至上、人民主权与限权宪法之间保持着持久的张力,还强化了国家与社会的领域分离,在人民主权与人权、政治权利与个人权利、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要求应有的界限。
一、民主优先模式
与法治相比,民主是更容易激起人们改革热情的动力。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天赋人权的旗帜下,人们希望权利得到行使,自由得到保障,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了民主上,强调民主对政治权力的积极解放,相反对于法治的渲染似乎着墨不多。实现了民主,似乎就实现了高度法治。
随着革命的发展,嫉妒、贪婪以及对优越者的仇恨到处泛滥,这些口号则成为人们为此辩护的托辞,沦为这些邪恶情感的遮羞布。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的背后,大众要摆脱纪律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动机。在人民不受约束的喧嚣声中,法治的原则被抛弃。尽管动荡的革命时期也相继出台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1799年宪法,由于缺乏稳定性,始终不如《人权宣言》来得响亮。法治秩序的一波三折,民主化的建设也遥遥无期,这或许也是法国大革命为何在一次一次复辟与起义中失败的根源。回到当下,纯粹的民主也有带来多数暴力的危险,一味追求民主而不努力奠定法治的基础,会造成人民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的丧失。民主的解放虽然可能带来自由权利的扩充,却不能对自由提供持续而有效的保护。台湾地区的民主似乎就已经发展到这种极端。
二、法治优先模式
美国在走上独立之路后,选择了与法国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保守派建立了宪政制度,这与当时刚刚独立之后美国社会爆发的民主过剩的危机有关。1787年宪法在保守派的倡导下,宪法的通过使美国的宪政制度尘埃落定,试图通过宪政实验来绝对制约民主的危险。尽管从现在的角度,备受褒扬的美国宪法在当时却被视为是对民主的葬送。
以大陆法系为代表的德国在要件上可以构成法治国家,从1871年的统治开始施行的王权集中制下,宪法是以皇帝和首相的权力为核心的,议会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民主也就无从论起。议会在法律的创制上不能反映民主,德国的法学理论就转向设法对已经制定的法律给予系统化的处理和精炼的解释,用以对抗较为专制的政府。在一个没有民主的法治国家,没有民主的牵制,国家机关如果不能高度自制,专权的行为必然发生,仅存的法治也会荡然无存。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正印证此点。
法治优先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法学家会给予法治太高的期望,让法治充满了正义的理想主义色彩。将法治扩大解释为保障民主的方法,涵括了正义、平等、人权、尊严等各种价值。拉兹认为这种扩张性的定义是人们主观上把一切的善都给了法治,最后却发现我们不过是想要宣传仁者无敌,不是单纯地探讨法治。拉兹在《法的权威性》中对法治持分析性的观念,认为一个非民主的法律制度,如果不尊重人权、国家赤贫、施行种族隔离政策、男女不平等,迫害宗教,仍然有可能比许多当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在原则上更符合法治的要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非民主国家由于那些民主的西方国家,仍旧可能被称为法治国家。
三、两种模式的探讨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主所及的范围亦进一步的扩大,要求人们在宪政民主的制度架构内对民主的范围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回答。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各种思潮之间的分歧表面化:激进的民主派更进一步地主张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号召将民主程序扩展到经济与社会领域;保守的自由派则坚持自由放任,主张通过宪法性的限定约束严格限制民主的范围。之间的冲突正是民主与法治的冲突在当代西方思想界的表现。尽管民主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人们以整体为核心设计的权力结构更富有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个体为出发点要求的权利保障为民主权力设置的阻力亦是同样的强大,同样的富有合理性。
民主的边界是法治 篇9
过去,学术界比较多地阐述了现代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作用和民主对法治的决定性作用,但对法治限制民主泛滥的功能研究不够。这次沸沸扬扬的美国总统大选或许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规则有时比原则更重要。法律是规则,民主是原则。原则指导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一旦法律规则产生,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独立性,不能再用原则而不经过一定程序来轻易否定。
美国这次总统选举纠纷,历时37天,波澜迭起。纠纷的核心是对佛罗里达州的几个郡是否手工计票。戈尔一方强调“尊重人民的意愿”,小布什一方强调“尊重既定的法律”。那么在原则(“尊重人民意愿”)和规则(“尊重既定法律”)之间,究竟何者更重要?更应尊重哪一个价值?这个问题是这次总统大选的纠纷焦点,也是美国法院系统辩论和裁定的关键。从结果来看,多数法官认定“既定法律”比“人民意愿”更重要。因为“既定法律”是经由法定程序产生的人民意愿,是原则转化为规则后的产物,是理性(程序筛选)而非情绪化(临时动意)的决定。虽然在全国普选票中戈尔领先小布什,但美国既定的总统选举规则并非按全国普选票计算,而是按“选举人票”计算,即在全国50个州赢得多数选举人票才算赢得大选。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赢得多数全国普选票,但由于“选举人票”少于对手而输掉大选的。因此,当戈尔强调自己在全国普选票中领先、要求尊重多数选民意愿时,美国的多数法官立刻意识到了这是在变更既定规则,是大选中的临时动议,是一种煽情。不能说戈尔的要求不符合民主原则(尊重多数),但它与法律规则相冲突。所以得不到法官的支持。
第二,在和平建设时期,“恶法亦法”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换句话说,在和平建设时期,变更恶法必须经由法定程序,而不得擅自越轨。
美国的选举人团制确实存在脱离选民意愿的弊端,过去两百年中,国会曾有七百多项法案要求取消选举人团制。人们可以把这一制度视为恶法,在这一恶法未经法定程序变更之前,人们还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法律的权威,更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主要靠法治支撑的社会,如果法治倒下来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就会相应崩溃,美国人一方面批评现行的总统选举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不主张以非法的方式来变更它。《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在大选前均表态支持戈尔,但在11月8日选举结束后却认为戈尔不应要求在佛罗里达州重新人工计票。其理由是:一旦游戏规则确立,并且参加了游戏,就不应回头再来变更已经定好的游戏规则。参赛者若对游戏规则有意见,就一定要在参加游戏以前表达,事后再来要求重新设定新的规则,就是对社会的稳定秩序的一种破坏,也是对其他参赛者的不公平。
第三,守法和司法是民主的最后一道屏障。当林林总总的利益集团众说纷纭,相持不下时,当法律的模糊性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当各种势力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司法则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的裁决者。
在美国的这次大选过程中,尽管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见是多么地尖锐对立,但多方势力均表态支持司法裁决。数个权威民意调查也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相信联邦大法官会公正处理,而最信任的国家机构也是联邦最高法院(61%)。新闻媒体皆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处理新闻,并展示对司法裁定的尊重。
守法是民主正常运行的又一前提。戈尔和小布什双方在激烈的争论中,都引用法条来强调自己的立场,少有情绪性攻击,虽有一些支持者举牌示威,偶有咒骂,但都基本上和平理性,以守法精神各拥其主。政府和社会运行如常,股市行情没有异常。从各项民意测验的结果来看,尊重法律规则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民主对人类的好处非常多,否则人类也不会那样地喜欢民主。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民主也不例外。其最大缺陷就是容易带来盲动、非理性,带来对少数人权利的不尊重。现代法治则以严格的程序限制民主、以保障人权的原则防范对少数人权利的践踏。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美国的这次选举更暴露了其民主法治的局限性。一是总统选举基本上是或明或暗的钱权交易。二是这样的选举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如此高的成本不仅令发展中国家无力支付,还会带来内乱。三是选举总体上是在少数人中,没有跳出少数人对多数人统治的窠臼。
【企业民主法治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民主管理11-07
企业民主管理工作07-07
企业民主管理思考12-16
邮政企业民主管理11-30
企业基层班组民主管理10-22
民主管理促企业和谐12-09
企业民主管理研究综述06-15
合资企业的民主管理07-05
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09-16
浅谈企业民主管理意义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