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主管理

2024-09-12

高校民主管理(精选11篇)

高校民主管理 篇1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对高等教育投入很大,也是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的典例,这两个国家在财务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模式,绩效预算

高校民主管理 篇2

一、加强食堂内部管理

1. 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核心。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纠正;食堂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断改进对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认真把好经营食堂的单位和个人的资质以及相关合同,严禁腐败行为,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依约规范经营。抓住食堂管理核心,实现制度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服务标准化。自觉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 要对食堂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餐厅在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这些设备不仅需要会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的人,还要有专人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从而可以保障机械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3. 卫生餐具实行分片包干,集中打扫、消毒。工作要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要求各岗位人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平时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分工不分家的政策,哪里需要哪里去,工作要有主观能动性。仓库管理要按照物资验证制度,领用发放制度,清仓盘点制度、清洁卫生制度、钥匙保管制度。要采取六防措施:防火、防盗、防霉、防潮、防虫蛀、防鼠,从而堵住漏洞,减少浪费。

4. 食堂管理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及员工要进行经常性培训,要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很高的投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提前服务意识、卫生法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等。培训的另一目的是增加食堂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员工的战斗力,这样食堂的各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有进步。

5. 严把饭菜价格及品种关。每月召开一次就餐人员座谈会,接受师生监督。通过各承包商公平竞争,在搞好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合理搭配套餐的同时降低饭菜价格,让师生量入为出,各取所需,得到真正实惠。

6. 严把监督奖惩关。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奖惩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每天检查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隐患;根据《食堂管理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年终给予一定奖励,对每周平均分低于85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每降一分处罚人民币10元,对每学期不合格累计达5次者,或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者,取消其承包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 严把食品销售关。对每年销售的食品要坚持抽检,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储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食堂对每顿剩余食品必须实行冷藏,再销售前一定要经高温处理,在确保没有变质的情况下方可销售。按时做好餐饮用具的消毒卫生,未经消毒的餐具不得使用。售饭一律实行微机刷卡收费,既可提高售饭速度,又可杜绝使用现金在售饭过程中带来的污染,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二、加强监管体制

1.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食堂采用新的管理、经营机制,在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饮食卫生要得到保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检查,防止病从口入。食堂主管部门要请卫生部门加强对高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严把质量准入关,食堂的就餐环境、食品贮藏、加工、餐具消毒、保洁等基础设施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经高校验收合格,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审查并获得卫生许可证方可投入使用,已投入尚未达到要求的食堂,要按要求抓紧完善。

2. 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高校食堂经营者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是提高高等学校食堂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食堂主管部门要建立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食堂的发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特别对外发包,要全面审核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各有关方面均应有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应禁止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利益。高等学校与中标方要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方法。对招商引进来的特色小吃等的管理上,应借鉴商业快餐的运作模式,以其每天的营业额为依据,规定一个统一折扣点,其折扣出部分作为公共用水、用电、设备维护及房屋修缮等的费用。以营业额的多少来衡量经营业主的业绩,营业额越高,经营业主的收益就会越大。这样可极大调动经营业主的主管能动性,把精力用在改善饭菜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上。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很好保证经营业主的利益,又能不断地为食堂的正常运转注入活力,最后与学校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3. 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高校食堂必须做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采购禽畜肉类原料时必须验看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为保证食品质量,降低采购价格,对大宗饮食物资均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因特殊原因确实难以集中采购的,也要实行定点采购。

4. 搞好服务育人。食堂饮食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要认识自己是服务育人的代表,不上讲台的师表。优化育人的环境,每饭每菜精心设计食谱,做出满足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的美味佳肴,吸引广大的就餐者。为了降低成本,饮管人员要节约每一棵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到粗粮细做,粗菜细加工,在严格计算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广大就餐者吃饱、吃好,充分体现广大饮管人员“洒尽汗水育桃李”的一片真情。

三、高校食堂的发展方向

高校食堂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在高校食堂改革方面,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引进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学校食堂如果对外承包,那么承包者首先是考虑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侵害了就餐者的利益,忽视了对食堂的硬件投入。注意纠正“改革就是涨价”的错误认识,高校食堂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改革的基础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食堂是稳定敏感性很强的部门,所以学校的食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食堂不管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必须按照“三满意”原则开展工作,也就是学校满意,教师满意,职工满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食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食堂管理重中之重是要充分认识高校食堂是公益性质的部门,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学校稳定和师生员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民主管理 篇3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虽然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业务技能有效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资产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高校资产来源来看, 通常是由国家拨款构成, 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同时对盈亏也不进行计算,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资产管理人员也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采购轻日常管理、重钱轻物等现象, 没有从思想上形成资产应用、调剂管理意识, 因此难以有效发挥高校资产的最大应用效益。对于高校而言, 其办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效益,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无形资产管理等, 一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更有甚者, 长期被企业或私人占用。据调查显示, 大约75%左右的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几乎出现空白状态, 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 国内高校专利授权量只有8389项, 其中专利实施量仅有1910项, 实施率非常的低, 仅为22.8%;大约77%左右的高校专利是原创型新产品、技术和工艺, 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实施, 只能将之置于高阁之上, 甚至有超过30%的科技成果严重流失、被窃取。2012年以来, 虽然高校专利数量明显有所增加, 但依然有一些稀有资源在渐渐流失。

因高校对资产管理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 而且缺乏管理意识, 所以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经费管理层面上, 片面的认为拨入经费扣除经费支出, 是否存在结余与自己无关, 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实践中可以看到, 因长期不关注资产效益性、不承担风险后果, 而过多地囿于科研、教学, 加之片面的强调高校公益性资产属性, 最终严重忽视了高校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高校领导层片面认为, 高校资产管理属于常规性的工作, 与教育教学以及招生不同, 一般不会涉及到学校的口碑以及未来发展, 因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这使得高校资产保值与增值受到思想上的限制;在此形势下, 高校资产管理员错误的认为只要高校的资产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不出现丢失、损坏即可, 资产管理员也就成了保管员, 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必然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不利。

(二) 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管理职责与分工不明确

据调查显示,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产呈现出三权分离态势, 即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 管理、应用权分属于高校不同部门。由此可见,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由高校不同部门分别掌控, 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对于高校而言, 其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而且其内部构成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因不同部门的管理标准有所区别, 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所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呈现出老龄老化特点, 加之管理模式老套, 知识和业务模式比较陈旧, 因此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素质、业务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资产管理及应用效率, 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多数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中,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并不重要, 对于有创新精神、有能力的年轻的领导干部而言, 对这一职位并不热衷, 甚至认为这是无用武之地;一般只有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干部、特殊人员才负责该岗位职能任务。在该种情况下, 必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面对当前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平台, 有心无力。

除以上问题外, 还存在着严重的账实不符, 高校资产悄然流失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 加之监督管理不严, 以至于成为高校资产高效应用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桎梏。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的分析, 文章认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受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队伍。

(一) 转变传统的高校资产管理理念, 加强思想重视

实践中, 高校各级领导应当加强对本校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转变传统的思想挂念, 加强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在加强高校资产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创新, 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 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配置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 均应当由专职人员负责, 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当有效的处理资产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 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 尤其要熟练掌控高校资产数据库管理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奖惩机制, 以此来确保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高校而言, 还应当制定和改进资产管理队伍规划建设方案, 鼓励资产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专业培训, 并且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整个规划建设体系之中;同时, 通过不断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评优、晋升职称的平台, 从而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而言, 其作为一项政策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 应当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以及思想作风正派的专业团队。长期以来, 虽然高校在不断的强调要加强资产管理, 但并未在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之人员调动频繁、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优化整合,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发展基础不牢固, 甚至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同时, 定岗定编过程中, 因上级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基于此,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的多渠道培养高校专业资产管理人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丰富管理层次和人员组成, 以免出现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在此过程中, 还要基于高校自身条件, 建立健全一专多能、以及专业知识配套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层级结构体系, 在管理队伍中, 应当包含高级、中级以及初级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 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彼此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管理队伍和管理体系。当前, 管理队伍的建设, 应当基于对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 尤其要对处、科级干部和普通资产管理人员, 进行有计划培训和教育, 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先进知识理念和技能。

(三)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这对高校资产的有效运行, 对高校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通过定期教育与培训, 不断完善高校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来提高服务水平。同时, 应当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上下负责和左右协调等原则, 为高校资产管理、高校发展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 应当明确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任务, 明确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的责任, 从而将高校资产管理职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具体到个人,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来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面对全校教职工以及实验技术人员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做到热情服务, 奉献自己, 从而为教职工及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甚至要主动的与之沟通和交流, 积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利用数据库提供学校资产信息服务平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设备、仪器性能、应用服务信息, 一定要坚持勤奋、务实的作风。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得过死、管得过细, 或者放得太开、彼此扯皮等管理模式;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培训, 多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还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以赢得广大领导、教职工的支持与信任, 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投资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高校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 比如企业涌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以及产、学、研模式非常的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资产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向现代化、全方位、综合化以及多功能方向转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高, 必须与高校的发展相同步,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资产及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以及资本化经营理念, 逐渐引入到现代高校资产与财务管理之中, 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将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为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管理员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翠巨.浅谈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1, (6) .

[2]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邓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加强高校资产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9) .

[4]纪楷.谈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 2011, (2) .

[5]陈玉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 (4) .

论高校后勤管理 篇4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服务的部门,对于学校科学合理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主观等多种原因,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应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和建设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改进服务观念,提高工作质量,与师生共同打造和谐校园。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对策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对于学校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粗浅认识的基础之上,我进行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量庞大并且种类繁杂,其范围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其他校园设施的各项事务管理,教职工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高校后勤既是学校能源消耗的服务和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耗能的主要单位。将节能、后勤保障、师生需求、人性化服务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节能高效、优质新型的后勤保障与人性化服务和管理体系,是后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一个良好的高校后勤体系以及相关设施是大学开展日常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的基础性保障,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

二: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为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的进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规模宏大的校内服务市场,不断增加新的后勤服务项目。新时期后勤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管理范围打破了传统模式,后勤管理趋向社会化、复杂化、一体化、信息化、法制化等等。现代后勤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协调失衡,都将直接影响整体保障效能。后勤管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且直接关系到校园安全稳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管理制度不够严格。

后勤部门的制度或措施有待完善,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从而使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后勤部门的自我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效果。以我校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为例,一方面宿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学生无视安全要求,违反安全规定,在宿舍使用一些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乱拉乱接电线,使用蜡烛、酒精炉等等。此外,一些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如私自留宿外来人员、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二)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后勤工作的基层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后勤专业知识的人员数量极少,且专职后勤工作者中也大都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其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尚需提高,如现今的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后勤工作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既精通软件的设计又深谙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在职称结构方面,后勤工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与其他部门相比明显较少,比率偏低。

(三)部分后勤工作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较落后。

高等学校是传授和创造高新知识和技术的前沿阵地,教学和实验设备、技术设备十分先进,但高校的后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教学方面的改革发展相对来说进展较慢,技术投入较少,领导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分配不合理。

三:高校后勤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后勤部门的制度管理。

基层后勤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服务方式,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的力度,杜绝学生宿舍的一切不安全因素,改善食堂的膳食水平,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二)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工作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与现代化建设接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后勤工作。首先,加快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步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后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后勤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然后,加快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后勤信息的网络化。各级后勤部门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在后勤工作中的应用,加快后勤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设高性能的后勤信息网络。最后,将后勤信息公布于校园网上,实现后勤管理的公开透明。

(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校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维持现状就难以胜任后勤工作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必须加强上岗前培训和上岗后不断培训,使后勤工作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以后的后勤工作提高效率。

(四)让学生广泛参与后勤服务过程

多数高校在勤工组学岗位中均设有后勤服务方面的岗位,如校园卫生打扫等,从事的工种一般以体力劳动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和提供更多具备一定思考性、观察性、培养性的后勤实践岗位实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根据各自后勤的管理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勤工助学管理岗位。并通过一定宣传,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各种岗位的实践性。相信具备实践性且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勤工助学岗位定能获得更多学生的青睐。

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能够更大程度地增进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所以充分需要发挥高校各种学生组织的中间纽带作用,积极沟通并协调大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架设一条沟通桥梁与情感纽带,促使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多想一点,这就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建设的成功。

(五)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

在处理后勤工作与师生的关系时,后勤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服务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根本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争取得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万象更新,才能够将学生的互动参与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办出一个令师生满意的后勤部门。

(六)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工作。

近年以来,随着物价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压力。后勤服务是学校校园里的主要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开支,后勤服务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紧缺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资金等各方面的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高校后勤是实现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保障,由于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较广,使得资源消耗大。高校后勤涉及基建维修管理、房产管理、水电管理及饮食管理等方面,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利用资源,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对创建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后勤工作的质量影响着高校正常秩序运行及其发展的速度。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对于改善高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加强高校后勤部门自身效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领导应该逐渐重视起后勤管理工作。为了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我们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后勤部门的工作,从节约水电、爱护校园设施、维持校园整洁等做起,为实现和谐美好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必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析[J],黑河学刊, 2011(2).[2] 费益军,刘洁.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以提升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2(4).[3] 叶常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8期.[4] 石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4).[5] 吴全宏.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公管101班

姓名:刘美琳

高校危机管理初探 篇5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9-002

一、高校管理危机的诱因

1.高校安全隐患增加、教育不到位是重要诱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扩招与合并等系列举措,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构成成分多样化、质量良莠不齐,而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生活设施、后勤服务已经不能与学生规模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校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外来人员增多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一些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作用不明显。

2.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是直接诱因

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爱情至上等消极思想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和影响,致使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难免出现偏差,容易受鼓动或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在经济、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各多重压力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巨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当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又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及时调节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人生阅历浅、言行容易感情用事。

3.教育培养失调、家庭环境影响是关键诱因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重知识教育和成就教育,轻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现象[1]。学校和家长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情绪情感、心理需求和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失调会引致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产生。当然,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不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调。高等教育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而高校内学生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别,鲜明客观的浓缩汇集到一起,往往容易引发较为激烈的冲突。

4.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堪忧是外部诱因

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震荡不安,治安状况不良,一些人蓄意将不满情绪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到学校和学生身上,引起社会恐慌;一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人数众多、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把高校当成作案基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及高校师生,诱发各类危机。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的社会化、人员的复杂化和交通状况混乱,也威胁着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不足

1.高校管理者理念滞后

目前,校园危机呈现出综合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部分管理者仍依靠个人经验、学识和个性来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方式仍着重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高校管理者尚未很好的树立危机的全程管理理念,忽视了最关键的事前预防监测,不注重预案的编制建设。部分高校校园的日常管理只注重学生的安全管理,对于自然灾害、火灾、失窃、安全事故等常规性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烈,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危机、群体性事件和管理危机等公共性更强的危机管理。

2.高校师生危机意识薄弱

由于危机管理引入我国时日不久,传统教育的缺失和舆论宣传的有限,公众对危机和危机管理了解不多,我国公民普遍存在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有待加强学习深化。高校作为精英教育培养的摇篮,对危机意识宣传教育明显缺乏,更没有实践性的危机应对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师生危机知识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身处的工作或学习生活环境了解甚少,缺乏应有的防患意识和正确面对危机的自我防范、自救知识与技能。当然,高校师生参与危机处理主动性也不够,潜意识里把自身当成危机管理的受助者,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危机管理的愿望和要求,一旦危机发生就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救援帮助,造成危机的升级衍化。

3.高校危机预防与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大多数学校忽视了监测预警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措施,对潜在的危机无法预测和监控,不能实现事前的有效防范。高校现有预案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层面,没有真正的落实。对危机的心理干预和预防缺失,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实践中参与者只有高校自身,缺乏多方面的支持,应急力量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通常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事后也没有对危机处理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一个长效危机应对机制。

4.高校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及时、准确、全面、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当危机来临之时,学校和政府通常是持有“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捂、瞒、盖”的观念,从自身利益出发封锁消息、回避媒体,结果流言小道消息满天飞,学生胡乱猜测甚至采取冲动行为,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危机情况的恶化,加大危机处理的难度。

三、高校危机管理发展的路径

1.创新危机管理理念

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目标。高校能否有效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危机管理理念。高校危机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先、信息公开、全面整合的全程危机管理理念,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来做。重视把学校、政府、社区、社会融入一体的防危体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通过对高校危机应对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会来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理论,强化其应对危机事件能力和必备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危机管理实践。

2.强化危机意识

当危机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决定他在灾难中能否生存。[4]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急知识讲座、宣传教育片、板报、校园广播、以“安全、应急”为主题的文艺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和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知识。以危机演练等方式培养师生员工各种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和应对危机的生存技能,用心理辅导教育等方式向师生员工传授预防危机事件的知识和方法,使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5]高校还可以编写危机应急手册让师生学会辨别危机,开设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

3.完善高校危机预防体系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预警信息传播、共享和咨询系统。[6]在危机潜伏期或来临之际感知到信号,并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能形成危机以及预测危机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以供相关部门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危机解决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危机监测系统要进行有效监测,收集完备的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向学校危机管理最高领导层上报,促使尽快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应急预案的编制完善也是危机预警监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制定危机应对计划和专项危机应急预案,定期与社区、政府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危机模拟演练,以提高危机应对专业能力,让师生熟悉应急情景和流程。[7]高校可以利用校领导恳谈制、校园BBS、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师生员工建立情绪宣泄服务的天然“安全阀”,排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问题,缓解和消除高校内部矛盾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4.健全高校危机应对体系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力量,形成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在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下设多个工作小组,如决策组、行动组、信息组、专家组、保障组、医疗组等,各个二级学院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在危机管理实施中不仅需要学校应急领导机构、二级学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而且还要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职能部门、社区公民、医院、安保机构和媒体等进行沟通合作,广泛吸纳多重力量,建立以学校、社会、社区一体化的防危机制,确保高校应急的外部保障,[8]形成从上到下、纵横交错的校园危机应对网络状体系,以实现高校危机的应急联动。

5.畅通高校危机沟通反馈渠道

清晰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条件。由于危机事件沟通难度大、沟通对象多样化和影响多面性,使得高校从危机事件发生前就要发布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信息,建立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以致学校相关部门的纵向信息联网[9]和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心理咨询室、学生会、社团、党团组织、社区相互合作的横向信息反馈渠道以及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系统,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动态。高校要选择适当渠道与消息发布人,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与师生沟通,以了解反馈最新的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应对危机。同时,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在校园网络上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与媒体做好沟通,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稳定师生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管凤仙.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C].2009年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文集, 2009, P233.

[2]杨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18 P27-29.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08),P3.

[4]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P26.P93

[5]余宏明,陈晓春. 高校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05), P41.

[6]刘志顺.美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特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P22-25.

[7]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06), P187-188.

[8]简敏,杨化.创新危机管理体制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西社会科学,2005,(08),P127.

[9]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P53

高校民主管理机制构建探索 篇6

1 构建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营造民主氛围和拓展民主渠道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方式,拓展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必须依法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权利,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落实民主管理机制方面,总是集中讲得多,民主讲得少,致使教职工的意愿和诉求得不到真实的表达,广大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管理权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影响了学校民主氛围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具有个体化倾向,他们日常工作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处于松散状态,加上知识分子传统的依附心理,群体成员从价值追求,行为模式等比照其他教师群体,导致高校教师对不涉及自身利益问题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往往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位置,只以批判的方式在一定场合发表对学校管理的见解或不满后,便没有更大的作为。以上两方面都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民主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畅通、规范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民主氛围,拓宽民主渠道,保证广大教职工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及时、有序、充分的表达,使学校的管理由封闭单向的领导管理模式,转变为公开双向互动的参与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提高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水平的需要。《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保证广大教职工能够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通过民主管理机制的建设,让民主管理机制限制那些妨碍他人行使民主权利行为的发生,限制那些不利于民主管理的消极方面,限制对民主法规的随意践踏,保证民主原则的贯彻,保证学校民主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办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使教职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力,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得到实施、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学校的决策能听取和尊重基层的意见和意愿,挖掘和集中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做到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民主管理决策机制,从而促使高校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高校学术发展的需要。学术是大学的灵魂。自由是学术生存和发展的空气,民主是学术兴旺和发达的土壤。大学如何对待学术民主,这个问题最能反映和代表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1]。然而,在我国大学的整体概念和形象中,就其权力机构而言属于行政权力主导模式,存在着行政权力泛化和学术权力弱化的现象,大学的学术性在许多层次上被行政性所取代,学术人员对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事务几乎没有发言权,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术人员治学治校的智慧和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与激发。另一方面,科学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是在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1]。然而,洪堡曾经说过:“学术自由不仅会受到政府的威胁,还会受到学术组织本身的威胁,这些组织一开始有一种特定的观点,然后就倾向于压制其他观点”,从而造成学术创新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对一些极有天赋的青年学者个人造成伤害。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民主管理机制的建设,解决教师平等参与民主管理学校事务的问题,营造“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使教师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实现科学研究以客观为依据、多元思考、平权争论、理性怀疑、不迷信权威、尊重他人见解和观点,从而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促进高校学术发展。

实现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高等学校的广大教职工中,由于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利益关系不同,客观上使教职工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产生利益需求的多样化。然而,高校每一项涉及教职工利益的政策出台,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可能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和矛盾,就有可能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阻力和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从而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民主机制的建设,还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为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事务,参与学校管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民主监督,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序参与决策提供机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学校各种不同利益关系,消除高校在改革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尽可能化解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与产生的矛盾,使学校制订的各项政策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与发展需求,从而形成工作合力,提升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高校和谐、稳定、协调、快速发展。

2 构建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的措施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民主意识与能力。民主管理工作的推广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领导与教职工民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的高低,为此,高等学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培训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意识与能力。首先,就高校领导与管理干部而言,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依法治校的法制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民主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深刻领会民主管理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促进干部的民主作风和群众观念的形成,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尊重和发挥教职工在民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避免在管理中出现“一言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就广大教职工而言,必须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教职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教职工维护自己民主权力和尊重别人民主权力的民主素质,在思想上树立民主参与意识,有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愿望,自觉从苦练“内功”开始,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修养,业务水平,民主管理的参与能力、议事能力和监督能力,使自己具备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的能力与素养,有能力去参与民主管理,避免出现人云亦云,或者对自己关系大的,就高度关注,否则就事不关己,漠不关心,从而保持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稳定性与一贯性。

实行校务公开,营造民主氛围。公开是参与的前提,高等学校只有实行校务公开,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园网、会议纪要、通报、公文发布、每周动态、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布学校的发展动态,广大教职工和相关职能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学校制定政策的背景与初衷,了解到学校各项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并在知情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来,同样的道理,只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加强校务公开工作建设,建立民意表达机制,鼓励教职工畅所欲言,才能积极吸引教职工有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切实发挥广大教职工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对高校权力的实际运作情况与公开内容进行比照,实现教职工真正有效的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民主监督,积极开展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对不符合要求的做法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做到上下通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管理工作实现民主化,从而取得管理的最优效益。也就是说,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中贯彻落实校务公开工作,它不但可以营造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促使学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让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能够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参与到高校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中来,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愿望,起到凝聚民心、民力和民智的作用。

创新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管理行为。民主管理意味着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智慧,使决策正确,而不是众说纷纭,各行其是。因此,民主管理就意味着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2]。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是要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的特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民主管理机制的建设细化各个环节,规范各个程序,制订具体的监督操作规程,实现用制度保证、维护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合法权益,使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将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落到实处;用机制强化、畅通民主表达渠道,规范民主管理行为,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民主管理工作机制,从而增加民主管理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促使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民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督查,通过检查增强制度意识,强化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随意性的发生,确保民主管理机制落到实处,确保民主管理行为不因领导的喜好而转变,促使人们对法规更尊重,营造依法办事,照章办事的民主管理氛围,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每个管理者与教师都依法行事,在高校内部形成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的良好秩序,有效地克服集权制、家长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不断提高民主管理工作水平。

畅通民主渠道,合理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衡机制。高等学校要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使广大教职工充分享有民主权力。一是要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建立畅通、规范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才能保障教育管理民主化原则真正得到贯彻落实,鼓励教职工畅所欲言。例如,可以通过院长书记接待日、座谈会、院长信箱、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使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有序、充分的表达,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落到实处。二是要推进民主办学进程,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来,通过合理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衡机制,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权范围,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各司其职,才能对行政权力泛化起到制衡和约束作用,防止和纠正以行政权威压制学术权威,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等行政专制的出现,才能维护行政组织的行政权威,并通过行政权力预防和制约难以容忍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术霸气的发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鼓励并支持自由研究、允许争鸣的学术环境,把学术权力赋予从事专业教学、科研活动的专家学者,行政权力则赋予那些围绕大学的目标对大学进行管理的行政管理者,从而促进高等学校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

摘要:高校的民主管理对高校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我国高校在民主氛围、民主渠道、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提出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和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衡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校的民主管理建设。

关键词:高校,民主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90,95.

高校民主管理 篇7

关键词:高校学风,课堂管理,学风养成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及相伴生的行为表现无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核心因素, 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提高素养, 加强课堂管理, 转变观念, 更新管理模式, 以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堂, 养成良好的学风, 为学生完整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石。

一、关注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重塑教师权威, 提高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

教师是课堂秩序主要的维护者, 因而教师的权威不可或缺。同时, 课堂又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对于重塑教师权威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素质偏低会使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领导者、学习促进者、学生的朋友等教师职业角色功能,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处理学生在课堂中的非理想行为,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1] , 为此, 要重塑教师权威, 以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教师权威的树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给人以智慧, 形成人的内在修养, 同时又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为此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 并对所教授的课程有深入的钻研和思考。二是具有优良的人格。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给学生的一生以巨大的影响, 只要教师永远保持一颗爱心, 以率真的人格为人处世, 真诚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学生打成一片, 大学生就会自然地、由衷地对老师产生钦佩和崇敬之情。三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加以反思, 提高授课水平,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确立课堂教学规划,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要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 (混乱) , 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 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2] 。要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要确立课堂教学规则。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它, 认识学习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就会以当前的任务要求自己, 在学习自由“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 并将课堂纪律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并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相应的课堂秩序来保证, 认识到课堂内的任何喧闹、骚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影响时, 他们才能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 肩负起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 从而自我约束, 共建大学课堂秩序。

三、改进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应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适当减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负担, 让教师有更多精力管理课堂教学。总体上看,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 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 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相对单调的课堂艺术, 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单一, 只看重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传递, 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 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影响教风和良好学风养成。因此,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时, 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全方位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可有效地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是高校将其远大目标转化为具体事实的重要手段”[3] 。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有效的班级管理, 反映了教师的教风、学风, 影响学生的学风, 有利于良好的学风形成。所以, 在学习和教学中, 既要重视自律, 又要重视他律。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有力的就是良好的学风中“清议”力量, 这种力量越强越好, 这是学风上的正气。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外部监督, 明确各种惩戒措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学风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 以创新为动力, 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 形成学校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良好学风, 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微观层面看,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研究, 从课堂教学的管理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存在及发展需要, 控制手段多样化,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课堂秩序的基础, 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障。“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4] 课堂秩序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平等、民主的交往与民主对话构成的。首先,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最大限度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场所, 构建课堂学习自由秩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 了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视学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充分信任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 以构筑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其次, 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爱能使学生自主遵守纪律, “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他被别人所喜欢并接受时, 实施纪律便会变得非常容易, 而且, 教师的指导也会被学生自觉接受”[2] 。

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不同情景, 打破单一的班集体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班级管理上,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使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 师生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达成双方的信任和默契, 从而共同构建起切实可行、自愿信守的课堂秩序。“教师要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是什么……并清楚说明学生要如何对自己行为或活动负责”[2] ;允许学生做出选择, 但必须让他们对所选择的结果负责;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教师必须依据已制定的规则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其次,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要向学生阐明自己寄予他们的期望,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能以幽默的方式来缓和教学中的紧张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一番苦心和一片诚意, 从而兑现自己的诺言, 自愿遵守课堂纪律, 而不是被迫屈从权威。再次, 管理手段多样化、评价学生标准多元化。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行为表现, 应用多把尺子来衡量, 尽可能用积极的控制方式, 因为教师的表扬可以发展和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在必须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也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在不得不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亦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做到耐心倾听, 反思自我, 坦诚以待, 开展心与心的交流, 控制的重心应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又不伤及其自尊。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课堂问题行为及其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2][5][6][美]纳卡穆拉 (王建平, 译) .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90.188.192.

[3]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0) .

高校民主管理 篇8

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称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学校陷入财务困境。为此向广大师生征集解决校园财务危机的合理化建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讨论。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据相关人士介绍, 不仅是吉林大学, 全国有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 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财务状况不公开, 财务管理欠透明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 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没有将学校的基层单位、直接接触学生的系级财务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 也未做到校、院与系级财务的对照比较, 相互监督;而且, 校、院级财务公开要么是粗略不详, 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 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度, 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制约, 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已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 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 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操作层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 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 一些高校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排, 而是存在要预算的思想。二是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四)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三类财务风险逐渐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 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已经出现三类财务风险:一是负债风险, 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借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的风险。二是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对每个高校难以避免, 但管理水平高的高校可以把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三是投资风险, 即高校投资办产业, 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 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校的投资风险有着明显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五) 支出把关不严, 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执行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 往往只进行预算, 而支出监控薄弱。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 近几年虽然从认识上逐步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着“重预算内资金, 轻预算外管理”的思想, 致使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偿, 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而且为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求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成为高校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全面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其管理模式很多还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50年代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 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但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

(二) 财务投资决策失误、学费欠交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 但一些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不切合实际的“小马拉大车”, 为扩招、扩校, 将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致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导致财务风险。在大部分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 预期收人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 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许多贫困学生欠交学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三)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的作用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精力放在教学及科研上。认为高校不应该有财务风险, 只要搞好教学与科研就是管理好学校。同时, 把财务工作看成是发工资与管理课题经费的出纳, 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参谋与参与决策的位置, 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更新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而言, 一些高校财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化, 技能退化, 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财务工作新要求。一些高校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会计学习培训, 有的是半路出家。同时, 在工作中, 对会计的后续学习也不抓紧。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招聘业务水平高的会计人员, 但仍有一些高校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困扰。

(五)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制定内控制度, 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 但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实施。从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领导财务意识, 明确法人领导责任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要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给财务管理以其应用的地位。这就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是高校的法定负责人, 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财务管理中所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设计中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 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 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 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

(三)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 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 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 年度资金流量很大, 财务制度健全, 财务关系明晰, 责权目标明确, 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高校可能分析自身实情下, 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

(四)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要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要打足。二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 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 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要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等项目, 同时保证人员经费支出, 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 提高。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能力

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等渠道, 使会计人员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完善的身体心理素质, 过硬的知识素质,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风杨抚生高校建设中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雷良海高校债务融资的作用及其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26

【3】胡信生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高校民主管理 篇9

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增强做好党建研究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 加强党建研究是保证高校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受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部分党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对如何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出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各种思想观念也一同涌入,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增强, 对如何有效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 对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传播优势、帮助广大党员甄别信息、加强正面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党建研究工作, 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系统的全局观念、更长远的战略思维, 认真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深刻变化, 研究、破解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难题, 确保高校党的建设始终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始终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二, 加强党建研究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必须有党建工作作为保证, 这是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为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大力弘扬“以研究推动创新, 以创新加强党建工作”这一优良传统, 切实加强党建研究工作, 推动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使高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始终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三, 加强党建研究是破解高校党建工作难题的有效手段。随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高校党的建设必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虽然近些年高校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 但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党建研究紧密围绕工作实际, 着眼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抓住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建研究工作。同时, 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着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的制度措施, 将理论创新与推动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党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党建要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为重点, 在推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学科研实践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 以扩大覆盖、增强活力为重点, 在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 以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 在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学风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 在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

(2)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落实高校党建工作各项任务,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着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角度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高校党建理论创新、提高高校党建研究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党建研究要切实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紧紧围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重要任务, 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典型经验, 深入分析限制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积极创新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确保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3)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宝贵经验,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规律研究。改革开放30年, 是国家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30年, 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30年。30年来, 全国高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 积极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 在改革中发展, 高校党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效巩固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 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为高校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高校党建工作30年的发展历程, 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 对于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完善高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积极探索高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 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优秀理论成果。

3 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 使党的基层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高校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实际的, 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之中, 体现为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在新形势下,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紧密结合高校事业发展, 强化和完善以下6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引领思想的职能。思想政治的引领是党组织的首要职能。我们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头脑、巩固发展党员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推进事业的职能。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三是协调利益的职能。基层党组织、党员要加强与广大师生的沟通, 建立健全师生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 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四是服务群众的职能。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五是建设队伍的职能。要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师生吸引和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六是发展民主的职能。按照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重大问题, 保证决策过程及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以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也日益受到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的重视。近几年, 高校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总体要求, 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探索进行了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并接受监督、党委定期向党代表报告、党务公开等工作。

为增强党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威望, 实现党对高等学校的有效领导, 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人格魅力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担任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和表彰活动,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重要贡献和突出业绩;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组织活动, 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4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 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根本。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 使得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比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者首先要为人师表, 在政治思想上过硬;高校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和高知识群体, 高校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开展好工作, 就要有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

当前,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首先要以抓好理论武装为首要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发展先进生产力, 教育是基础;发展先进文化, 教育是重要的阵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牢固树立为“两个率先”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刻认识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发展的新趋势, 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高校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 要进一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也是搞好高校领导工作的根本保障, 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 必须首先学习理解好民主集中制。要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习民主集中制的理论, 不断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坚持管方向, 管大事, 积极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 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之间, 要自觉做到注重事业、淡泊名利, 心胸开阔、平等待人, 彼此尊重、加强沟通, 遵章守纪、接受监督。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 坚持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进一步提高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

第三,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 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享有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切实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扩大教学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 尤其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做好高校工作, 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第四, 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感, 使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体现先进性、增强适应性、坚持创新性、注重实效性、提高科学性, 不断迈上新台阶。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管理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的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的绩效管理工作发展较为完善,而行政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而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是对于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促进高校人才管理和建设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高校有关领导引起重视。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年终撰写一份个人年度考核评价表,将本人在这一年中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绩进行填写,由于管理的不到位个人的年度考评表内容同化现象严重,书写的内容逐渐成为流水账形式,实质内容乏善可陈,之后交给相关领导作出评定意见。

一般将个人考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指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除少数人获得优秀外,剩下的基本全部为称职,而且优秀评定的标准不够明确,常常是今年这几个人,明年另外几个人这样的轮流当优秀。在个人评定表中也常常会出现自吹自擂,套话空话一堆的情况,这样的个人评定逐渐成为一种形式,把原本应该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的事情随意化和简单化,没有真正体现出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够达到褒扬先进,惩戒落后的目的。

1.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将自身定位在领导者的身份上,而不是服务者的位置,使得在实际工作中习惯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认为自己是高于广大师生的,认为广大师生都应该服从来自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基本来自于自己部门和自身的约束。这样的工作定位已经偏离了高效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定位,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是服务性质的而不应该是管制性质的。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了满足学校日常管理的需要,是为了服务全体师生的,只有当全体师生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满意时,他们的工作才是切实有效的。

2.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行政,重教师和科研人员,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情况,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落后性。高校的有关领导在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上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部门内的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受到压抑,在人员晋升、业务考评和各方面待遇上都难以得到照顾。高校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厚此薄彼的单方面、当方向发展必然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国外的高校中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明显较高,在工作人员的聘用条件上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工作职责、流动工作的条件十分优秀,行政管理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教授。但在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被轻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知识能力较差人员的收容场,使得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恶化。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不上进作风,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双低下,严重影响了高校考评工作的正常进行,更不用提考评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缺乏科学的政策指导工作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国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的高校教育逐渐进入依法教育教学的阶段,但不论是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还是地方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绝大多数都是对高等院校的科研技术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规定,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规定十分有限。这一情况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很多的行政管理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用实际工作填补空白,在实践中探索良好的管理方法,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缓慢,导致高校有关管理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内的绩效考核存在较大的个人因素影响和随机性。

在我国的高效行政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对行政管理考评理论的研究,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尚未明确。在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考核评定中有“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重大科研成果”等奖项,对于行政管理人員来说有关的称号和奖励却十分匮乏。在一些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甚至和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二、建立科学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

为改善行政管理工作中绩效考核指标单一的情况,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首选需要明确行政那个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加强绩效考评过程的管理,并及时对考评结果进行反馈。在绩效目标的制定上应当考虑到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区别和工作职能,坚持日常考评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1.分析岗位职能,明确工作责任

绩效考評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重在管理而非评价。高校进行绩效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内的工作职能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得考评者和工作人员在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上达成统一,实现科学、民主和合理的考评,切实将绩效管理工作基于实际,发挥绩效考核应有的作用。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需要对岗位的工作职责、考评指标和任职资格等作出明确细致的描述,保证绩效考评的真实客观性。

2.制定绩效目标

评价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成果需要看该岗位的行政目标的达成情况。从部门的行政职能和职位职责出发,确定每个人的绩效目标,这是实行绩效管理重要的评价依据,也是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科学严肃的重要条件。每位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清除了解高校的发展计划,根据自己的岗位情况,了解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可以和学校领导进行沟通,以在部门大目标下的个人小目标。在工作目标的确定上应该要使得目标难度适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要符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另外工作目标的确定也要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这些目标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而且需要搭配详细的实施和实现方法。

nlc202309082030

对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除了高校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之外,行政管理部门内部需要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一味的为完成学校制定的任务而完成,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对本部门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考虑,在满足学校下达的工作外创造性的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制定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绩效目标。

3.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监督

日常的工作监督需要进行坚持不断的信息搜集,监督的过程是贯穿于整個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工作是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员工的工作状态,评定绩效和工作状态改进的事实依据,如果没有足够的员工工作信息就缺乏正确评价员工工作情况的事实依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应当以服务对象也就是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绩效工作的日常管理除了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搜集,还需要将广大师生的满意度作为员工工作质量考评的重要标准。

4.加强对考评结果的反馈

将考评结果进行反馈主要是為了在后期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工作优化,分析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因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问题导致的绩效较差,应当及时与有关工作人员沟通,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如果是绩效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应当认真审视现有的管理制度,分析出影响绩效管理工作提高的因素并进行改进。在年终的交流总结会中需要对这一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心得进行交流,更重要发现和提出工作中影响工作成果的问题,全体工作人员群策群力提出改进办法,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着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定位存在问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政策指导工作,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分析岗位职能,明确工作责任;合理制定绩效目标;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考评结果的反馈,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双向沟通,找出影响行政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问题,商讨出适合的应对方案并及时解决和处理,从而切实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的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兵,郭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6:17-19.

[2]姚林.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22-124.

[3]吴莹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2012,06:99+101.

[4]王芸凤.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31-136.

作者简介:唐成龙(1983-07), 男 , 广东省湛江市人,现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高校收费管理研究 篇1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已经基本确立, 高校收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学生数量大、情况复杂、高校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强化高校收费管理工作, 采取必要的措施, 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 是确保高校预算收入的实现和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搞好高校财务管理, 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以往高校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 对学生收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级领导还未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筹措办学经费上, 相关职能部门也认识不足, 每年的收费工作从学生入学收费到旷日持久的催缴清欠, 都是财务部门孤军奋战, 没得到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2 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随着交费额度的增加和高校的不断扩招, 近年来, 学生欠费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致使不能及时交纳学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已全面实施, 但由于银行缺乏积极性及贷款条件的限制,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贷不到款。同时学校采用以奖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补贴、困难补助等无偿资助形式为主, 校内贷款、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形式为辅的资助政策, 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就学压力。二是交费意识差或其他原因 (学生追求物质消费或学校催缴措施不力等) 导致欠费, 由于一般高校为了不让真正的贫困的学生失学, 对欠费的学生较少采取硬性措施, 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不催不缴, 能拖就拖, 这样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收费工作, 还给其他同学尤其是新生树立了反面的典型, 从而造成拖欠学费的恶性循环。

1.3 收费管理体系不完善, 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与收费管理衔接不畅

收费管理工作包括学费的收缴、注册、特困生资助和欠费的催缴等各个环节, 涉及教务处的学籍信息、学生处的学生贷款和减免信息、院系的学生报到注册信息等, 如果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之间对信息不能实现即时共享, 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由于各院系对学费收缴工作未承担直接责任, 对学生拖欠学费的催缴管理积极性不高, 易造成工作拖拉甚至出现推委现象。

2 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 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 切实抓好收费工作

目前,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主要收入。面对各类收费管理情况, 学校各级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的学费管理条例和学生管理条例, 以强化学生的缴费意识。这样既能引起经办人思想上的重视, 有利于提高收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 还有利于其他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 从而有效地组织、管理好学费收入。

2.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宣传国家的各项收费政策, 使学生对缴费上学有足够的重视, 积极配合学校的收费管理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生收费工作管理办法, 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收费管理中的职责。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 让学生明明白交费。大力宣传助学贷款政策, 加强“奖、贷、减、困、补、缓”的管理, 采取措施来扩大发放面, 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中断学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对无故拖欠学杂费的学生采取不办理注册、取消评优、聘干、入党、取得助学金资格等处罚措施, 降低学生欠费率。严格执行欠费不得办理离校手续, 不发毕业证书等制度。

2.3 各部门协调配合, 进一步完善全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决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需要各院系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应建立一个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院系等为辅的全校一体化收费责任管理体: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收费组织、票据打印、发放催款单的管理, 教务处、学生处配合做好学籍管理、专业调整、学生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工作, 院系负责报到注册、票据发放并协助财务部门催缴欠费。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高校收费工作中的责任, 实行奖惩措施为高校收费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校把学院综合经费指标与学费的收缴情况挂钩, 将学费收缴管理的相应职责落实到学院, 利用责权的结合来激发各院系的积极性, 使各院系主动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困难补助、减免和勤工助学等工作, 积极想办法催缴欠费的学生, 在报到注册、毕业等环节严格把关。把学费收缴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等相关单位和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学校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 对在收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激励他们做好学生欠费催缴工作, 以便促使学生收费计划顺利完成。

2.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采用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手段

上一篇:艺术设计类实验室下一篇:卫星转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