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2024-08-16

民主的前提和条件(精选7篇)

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篇1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概念

(一)审计

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该定义涉及审计学的一系列关键概念,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收集和评估证据、客观性、所制定的标准、传递结果、系统过程等,能够涵盖各种审计类型。国际审计准则《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认为审计的目标是审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确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同时认定审计是一种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这与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基本相同。显然,前者是指一般的审计,属于属概念,后者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属于种概念。本文所说的审计就是指由独立注册会计师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简称财务报表审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0年)财务报表审计要“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现代财务报表审计是一种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程度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互为补数:对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程度越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越低。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手册一般都把可承担的审计风险定为5%,保证程度定为95%。合理保证意味着审计风险始终存在。

(二)审计风险

通常认为,风险有结果不确定性和损失可能性两种观点。March&Shapira认为风险是事物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J.S.Rosenb(1972)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审计风险当然也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两种概念,分别叫做“意见不当论”和“损失可能论”。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10年11月1日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十三条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他们的共同点都指向发表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尤其是对有重大错漏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意见会误导“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审计风险实质上是指给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前者针对报表使用者,后者针对注册会计师,前果后因,二者是一致的。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也一直存在着,财务报表审计从来都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但是风险的承受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之说,前者强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担,后者强调报表使用者的风险承担。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合理保证服务的,本文认为国际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所讲的审计风险是报表使用者承受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演变而来。安然事件后,为了进一步应对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2003年末,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的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陆续发布了一些新准则并被我国采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新实行的国际审计准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以区别于在此之前的风险审计准则(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与以前准则相比,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重大发展和实质性变化。

(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建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抓住了关键;

(2)改进审计业务流程,增强实施审计程序的效果,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二要素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三大块:风险评估,(必要时)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目的是为了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3)区分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并分别采取不同应对措施,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重新划分认定层次的构成类别,强调获取列报和披露认定的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5)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切实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

(6)强调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及评估,并警惕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无法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风险;

(7)强调项目组内讨论的积极作用,共享审计经验和资源,

(8)强调与治理层沟通和与管理层沟通并重,优化审计环境。

2010年11月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进一步明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吸收传统风险模型的合理之处,完善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细化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构成(报表层和认定层2个层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2个因素),修订了风险评估和应对准则,并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公允价值、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函证、分析程序等审计准则也作出修改,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充分体现到整套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每项审计准则中。新准则还对识别、评价和防范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在逻辑

以上概念构成了一个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关概念框架,风险导向的报表审计应该以报表使用者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导向,风险导向报表审计应该以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逻辑起点构造概念框架。本文主要通过以上概念抽象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逻辑,以期为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服务。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是财务报表审计,其产生和发展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是站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大环境基础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是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分离。这是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的总前提,当然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

(2)在两权分离状况下,所有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决策付费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者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当然首先要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就是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进而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控制审计风险,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所有者或者委托人的要求,这样审计委托人的要求实际上就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逻辑起点。

(3)那么,审计委托人的要求是什么呢?审计委托人委托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决策,经济决策当然以高质量的信息为前提。财务报表具有决策相关性,审计委托人往往也是报表使用者,所以,审计委托人作出经济决策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因此,委托人的要求就是要看到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以进行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必须符合报表的“编制基础”。对于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而言(以下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为例),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必须“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通用目的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必须“合法(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公允”。换句话说,即使有不合法、不公允的事项,委托人也要求他们看到的这些不合法、不公允的事项整体上不影响委托人利用该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所以,不合法、不公允的报表信息叫做错(漏)报,影响报表使用者依据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错报就叫做重大错报。错报和重大错报都是由报表使用者或者委托人(或者站在委托人和报表使用者立场上)定义的——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保证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报表不存在影响委托人依据该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的不合法、不公允的事项即重大错报事项。由于审计本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限制,注册会计师无法做到绝对保证,又不能提供有限的保证(违背委托人的委托意图),这就产生了合理保证。有限保证的保证程度<合理保证的保证程度(美国界定为95%)<绝对保证的保证程度(100%),委托人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或者说委托人可以合理信赖经济决策所依据的财务报表。

(4)委托人的要求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在这里,重要性、错报、合理保证都是由审计业务委托人定义或者站在委托人立场上定义的。合理保证决定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如果保证程度是95%,则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程度为5%)——显然所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实际上也是由委托人定义的,本质上是委托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或者说是委托人对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信赖过度风险,不是注册会计师基于自己的损失或可能的不当意见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所以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来自于风险导向审计循环的外部,是委托人既定的,该风险无需评估,需要评估的是重大错报风险。

(5)接受委托或者接受了委托人的要求后,注册会计师要做的工作一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二是降低检查风险。重大错报是由委托人定义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按照重大错报的定义全方位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定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要求运用询问、观察、检查、分析程序等方法获取有助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信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注册会计师通过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来分别应对财务报表层次与交易、账户余额与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针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分派和督导项目组成员时,考虑承担重要业务职责的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考虑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和复杂交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在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是否实施控制测试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值得信赖和控制测试的重要性,无论是否实施控制测试都应该执行实质性程序。在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仍然要确定控制风险大小及风险可能存在的领域并随时调整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论以及修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论以及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了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科学准确的评估结论和测试结果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风险导向审计准则还要求把风险评估和修改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注册会计师最终通过实质性程序把重大错报查找出来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按照重大错报的定义来衡量未更正错报汇总数情况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实现合理保证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错弊而产生的重大错报的审计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并不是注册会计师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并围绕此审计风险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形成的封闭循环。也就是说,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及重大错报风险大小不是注册会计师自行决定的,而是由委托人决定的,不是注册会计师想用多少程序就用多少程序,这一切都是在接受业务委托时就已经决定了的。决定每一步程序都须把委托人的需求考虑进去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开放的审计循环,如图1所示。与其说这是风险导向审计不如说是委托人需求导向审计更合适,这应该是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实质。

尽管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也是财务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但是,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之提供其所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而注册会计师是为之(合理)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报表的合法(编制基础)性和公允性,二者在合法(编制基础)公允的报表后面就分道扬镳了,这也正说明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并且不能因之否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的科学性,因为这种需要不仅仅是接受委托时的出发点,而且是执行审计业务时考虑各个方面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综合吸收了数理统计、概率论、财务分析、系统论、战略管理、波特五力分析、平衡计分卡、COSO报告等方法、工具或其思想,进一步在审计模型基础上把以上方法和工具统合起来,在风险评估时考虑到了环境、交流、沟通、职业怀疑等社会和行为因素,做到了理论上严谨、实践上有效,既科学又实用。但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模型其不可避免地也忽略了一些因素,预设了一些前提。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成功实施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一些前提:

(1)审计人≠被审计人,其内在含义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超然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

(2)委托人≠被审计人,该前提避免了由于被审计人付费带来的不独立;

(3)委托人=报表使用者,对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委托人与其他报表使用者的目标函数可能不一致,该前提避免了由于报表使用者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带来额外的法律风险;

(4)委托人=社会公众,对于公众利益实体,该前提保证了作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果能够满足公众的预期;

(5)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遭受损失,同时,注册会计师发表高质量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获得高报酬,该前提使得两种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完全重合,抑制了注册会计师的“经济人”损人利己动机。这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外部治理环境包括行业监管、法律监管、舆论监管、市场监管、政府监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不存在瑕疵。

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篇2

第二章秘书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从事秘书工作的前提条件

秘书是上司的助手,而上司一般都是企业的领导人。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他们都肩负重任,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负责,因此,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企业领导人的助手,做好秘书工作。

一、成熟的白领

1、职业要求

作为秘书,她(他)必须首先是一个成熟的白领,这一点是由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的。秘书在现代企业中的位置如下图: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出,在上司的决策过程中,上司决策所需的信息大多是由秘书传递给他的;同样,上司的指令也多是通过秘书发布出去的;在另一方面,各部门也包括客户需要向上司导反映的情况或要求,一般也是先通过秘书来传递。可以说,秘书工作在这种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起着一种中枢神经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秘书的存在,企业运营的效率就有可能下降甚至处于瘫痪。

从这张图还可以看出,秘书每天都处在企业内部各种人际关系漩涡的中央,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秘书无意说的话或做的事,它们不仅有可能被认为那就是上司的旨意,而且有可能被无限放大,产生意外的影响。正因为秘书处于这么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位置,所以,它要求秘书首先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白领。

2、白领成熟的标志

那么,白领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白领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精神上的自立。所谓精神自立,就是当他面对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会用自己的头脑作出判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而不再像做学生时那样依赖父母、老师、同事和上司。当然,他们的父母、上司与同事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帮助和指导他们,但归根到底,她的工作和生活必须自己负责。如果她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走向职场的新人,只有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要对自己的家庭、公司和社会责任时,她才开始算是一个成熟的白领。

一个成熟的秘书,她首先要具备相当的社会常识,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各种潜规则);其次她做事沉着而又机伶,工作踏实,具备相当的责任感强,富于团队精神,能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

二、自我管理

由于秘书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位置,所以,秘书必须在工作中随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

1、学习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领导人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助手----秘书的要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因此,秘书必须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注意随时给自己充电。秘书一般都工作繁忙,用来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秘书不能只凭兴趣读书,读书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特别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知识欠缺,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充电”。如果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时间管理

秘书工作不仅繁琐,而且工作的内容变化快,经常同时要做几项工作,但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时间上的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上司不会允许秘书工作总是拖拖拉拉。因此,秘书对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清楚它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和效率,在工作开始之前,就要对工作的步骤和程序确定好,做好工作计划。

3、健康管理

上司对秘书的要求首先是头脑敏捷,秘书工作可以说既是脑力工作也是体力工作,因此,身心健康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先决条件。作为秘书,不仅要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还要保持心理健康。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相当的耐力和爆发力,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作为秘书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你今天头痛上医院,明天发烧在家休息,那你不仅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你还会影响你的上司和整个部门的工作。因此,从平时起就要注意运动,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有规律的生活,按时定量用餐等。

对于年轻的秘书来说,由于收入有限,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锻炼的方式,比如,打羽毛球或篮球,这类运动不仅实惠;而且很容易出汗,锻炼效果很好。如果工作繁忙,抽不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那就要见缝插针进行锻炼,比如在上下班的路上,少坐一两站公共汽车,用走路代替锻炼;为了增加运动量,尽量走得快些;平时一般不乘电梯和滚梯。

4、感情管理

秘书的感情管理就是不感情用事。秘书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能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或熟人,你就改变自己的接待方式或者公司的原则,比如向他透露公司机密;在另一方面,对于你眼中的“小人”或跟自己闹过矛盾的人,你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故意刁难他。

感情管理的另一方面是控制办公室恋情的发生。同一公司员工之间不允许谈恋爱,这是现代职场一条潜规则。的确,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都是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但是办公室恋情是发生在工作场合,它不可能对秘书的工作没有一点影响。感情往往是在无意之中产生,如你讨厌某个人,你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刁难他;如果对自己喜欢的人,则完全相反。而且,恋爱不成反成仇是难免的,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工作更受影响。

5、金钱管理

在工作中无论是对外打交道,还是对内的管理,作为秘书,都要有成本意识。一些秘书要负责公司办公用品的采购、招待客人;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要从自己的日常开销中保持一种节俭的习惯。

金钱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有个人的“理财计划”,开始积累个人的“财产”。学会理财,也并不是处处节省,而是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实现人生梦想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金钱,没有金钱做基础,人生的任务理想都是空想。世道艰难,竞争激烈,说不定哪天你所在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所以,秘书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进行管理,以便工作无后顾之忧。

从事秘书工作的思想准备(1)

第二节从事秘书工作的思想准备

一、秘书新人的工作特点

秘书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一些秘书新人来说,她们的工作往往又“简单”、繁重和待遇不高;对于另外一些秘书来说,她

们的工作很“清闲”,整天无所事是,因此,在从事秘书工作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

1、工作“简单”

由于在各种秘书教科书和岗位说明书中,对于秘书这种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几乎从来都没有具体说明过,因此,秘书工作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打杂”,如前台值班、转接电话、给客人泡茶、清洁和整理办公室等。这些工作在那些踌躇满志的秘书新人的眼里可能都显得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含金量,所以,一秘书要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工作激情,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2、工作繁重

秘书工作繁重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长,上班要比上司早到,下班要比上司晚走,而企业领导人加班是常事,所以,加班对于秘书来说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由于秘书新人资历浅,部门内部一些粗活重活或没人愿意干的活也多是秘书新人来承担。因此,许多秘书感到工作繁重。

3、待遇较“低”

秘书的工作主要是“打杂”,难以量化,所以尽管秘书工作属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但许多秘书的身份只是一般的办事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在奖金等方面,至少不如一般的业务人员多。

4、工作“清闲”

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缺乏工作经验、不熟悉公司业务流程、不了解上司的工作内容及工作习惯等,一些上司图省事只让秘书接接电话或给客人泡泡茶,因此,让一些秘书感到自己工作很“清闲”;她们空叹青春年华的流逝,上班只好靠上网聊天等方式来打发时间。

二、自我提升

由于秘书新人的工作存在上述特点,所以,刚进入秘书行业或即将进入秘书行业工作的人必须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注意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己工作的含金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位优势,在“打杂”过程中给自己创造机会,从而使自己尽快成长。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天下午上班不久,市工商银行的李行长打电话来找张总。张总正在市政府汇报工作,作为张总的秘书,于雪知道李行长是张总研究生班的同学,他与张总的私交不错。见于雪一时联系不上张总,李行长就对于雪说,他们导师的夫人昨晚突然去世了,他想约张总明早一起去看看老师。

“你们老板回来后,请你马上告诉他,让他给我回个话。”因为关系很熟,所以李行长说话也比较随便:“另外,看老师的时候,多少得送点钱,表示一下心意。我俩最好送一样多,所以,你问一问你们老板,看他打算送多少,到时候告诉我。”

张总到下午7点多才回到办公室,于雪马上把李行长的意思向张总作了汇报。

“你说送多少钱比较合适?明天还要带些什么东西去?”不知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张总不知所措,还是张总对这种世态人情没有什么了解,他这样反问于雪。

“?”于雪只好摇头,她看到了张总眼里对自己的不满。

问题出在哪里?的确,吊唁师母是张总的私事,送多少钱和带什么东西去看老师,作为秘书,于雪都可以不闻不问;但是,这种“私事”如果处理得不好,它必然会影响张总的工作,因此,作为助手,于雪必须将这种事情当作自己份内的工作来处理。既然是份内的工作,那么,于雪就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张总回来之前这一段时间做些相应的准确工作。比如,虽然吊唁的时候送多少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在社会上它有相应的潜规则,送多了人家可能认为你是摆谱,显示自己财大气粗,显得俗气;如果送少了,人家又可能认为你寡情少义。因此,如果于雪还不知道这种送礼的行情,那就应该向部门或公司其他的人请教;如果公司的人不了解,可以问自己的亲戚朋友„„于雪没有及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让上司失望,说明她作为秘书对自己的职责范围缺乏真正的了解;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职责,所以在工作中缺乏主动积极的精神。

秘书并不是算盘珠子,上司拨一下你才动一下;很多时候需要秘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找事做。一个秘书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反映出他是否有强烈的上进心。作为秘书,必须有强烈的上进心,因为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老板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秘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上进心,注意自我积累和提升,那秘书的能力就会离上司的要求越来越远。当然,秘书在发挥?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注意自己是否越位。

2、提高工作的含金量

于雪是天津某高科技公司总裁秘书。公司这几年从无到有,年营业额接近10亿元人民币。这天上午总裁正在召集各分公司负责人开营销会议,公司财务总监刘总给于雪来电话了:“于雪,你好!我是财务部的刘志。”

“刘总,您好!”

“大老板(指公司总裁)这几天能抽得出时间来吗?北京天地证券公司的马总想过来拜访他,一起吃顿饭。”

“老板开完会后,我问一下老板的意思,回头给你电话。你看可以吗?”“谢谢!”对方放下电话。

总裁散会后,于雪马上把财务部刘总的意思告诉总裁。总裁想了一会后反问于雪:“你看我有必要见这个马总吗?”

“?”于雪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总裁也显得很失望。

问题出在哪里?

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篇3

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产生与培养的前提:教学关系的调整与教师情感的投入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初学某种知识与技能的动机多不明确且由兴趣决定。即便到初中学习阶段,尽管学生的年龄增长与认识提升有助于强化学习的正确动机,但兴趣仍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朱熹“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之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并适时给予适当的正相刺激。这种刺激,表现在教育目的上,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所有的英语言知识学习,如果不能将其用于生活实际,如进行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并最终使人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应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实际运用中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事实上,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单元无不是生活片段的截取,这也决定了教学的实用性。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应将教与学的重点由“教”转向“学”,重视学生需求并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以及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的及时更新与转换。表现在教育方法上,则应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学习之苦的基础上,适时以语言学习的乐趣来对学生进行“利诱”,引领学生兴趣的提升,使其欲罢而不能释手。这也是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明确要求。

对学生英语言学习情感的关注,同样也是英语课标的明确要求。这种关注也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并以教师课堂情感以及对应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感来影响与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情感。如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关注,尊重其自尊心,帮助其重建学习自信心;对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关注,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理顺其因语言学习的源头活水。又如对语言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的关注,引导其正确认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引领认识,进入学习佳境等。这里,教师的情感投入也是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需求相适应的。没有了教师适当程度的情感投入,教学内容的圆满完成是不可能的

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产生与培养的条件

教师为着学生兴趣培养与持久保持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提高成绩的目的而进行的愉悦氛围创设,在课之开始即要定下整节课的基调,并以开场白的风趣、故事的生动、视听材料的优美等主动做学生有意注意的吸引。

1.实物呈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挂图,或者教师以即时手绘方式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引导其进行相应的任务型学习,如看图说话、看图对话、加强理解等,固然有益;但这种方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以“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因此,教学中,我会尽量以实物的呈现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使学习因有具体实物而有物可触和有所依赖,这尤其表现在一些实物名词的学习过程中。如学习八年级Unit 3 Topic 1 Section A“What are your hobbies?”一课时,对于一些重点词语,我均以具体的物品摆放在讲桌上。这些实物对于学生找到英文单词与汉语词汇及实物之间的关系,发挥了良好的桥梁作用,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有益注意力。

2.趣味导入。课堂之始即有力地吸引学生注意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是教师课堂授课的一大追求。实现这一点,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如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是必需的。这样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语法现在进行时时,我以多媒体设备呈现出多幅连续的画面:大海上,一只孤舟缓慢漂流;同时播放英文歌曲Sailing。低沉、苍凉的曲调以及画面中多次出现的“I'm sailing”的句子,在吸引学生仔细观看画面、注意倾听歌曲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无意间发现与注意到英语语法中现在进行时的表现方式,既降低了语法教学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接受与习得的程度。

3.兴趣加工。良好的导入所达到的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采取一定的方法予以保持或强化,否则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与教学内容难度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出现弱化甚至消失,对学习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在此关键时刻,我多会在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应对学习难点与重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学习八年级下册Unit 5 Topic2 Section B一课中的“Earthquake”(地震)这个单词,我即利用构词法原理,将其分成Earth (地球)和quake(颤动)两部分,对单词进行如深度解析与加工,既然地球在颤动,当然就是“地震”了;还于无形中扩展与学习了一个新词Quake(颤动)。这样的趣例达成了促进学生对单词的学习与持续学生学习兴趣的双重功效。

开工令的签发前提条件 篇4

签发工程开工令作业指导书 编制:吴荣波

一、工程开工令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

二、施工单位申请工程开工,需填报辽统监A-1《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并附开工报告及其它证明文件。

三、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开工报告需审核的文件。

1、核查建设单位前期报批的各种文件是否齐全。A、工程用地批件。B、工程计划任务书批件。C、工程环保审核批件。D、投标、中标通知书。E、工程规划许可证。F、消防审查批件。G、设计审查批准书。H、质量监督申请受理书。I、施工许可证。

2、核查工程设计文件是否齐全 A、地质勘察报告。B、工程设计图纸。

C、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文件。D、规划部门放线测量定位文件。

3、核查施工单位前期报验的各种文件是否齐全。A、施工企业的营业执照及企业资质证书。B、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情况。

C、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红章)D、特殊工种人员资质及复印件。E、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F、施工合同(复印件)。G、安全备案文件。

四、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开工报告需审核的现场情况。

1、现场三通一平工作已完善。

2、施工机械已进场,达到施工条件。

3、主要施工材料已进场且能够满足持续施工的需要。

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篇5

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关于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我国刑法理论上基本是三种观点, 即“四点论、五点论和六点论”。首先, 作为基础的“四点论”为研究正当防卫学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不法侵害行为。2、正在进行的侵害。3、防卫只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4、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五点论是在以上基础上增加了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要求, 简言之及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也要有防卫意识。而六点论更是在五点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损害性的条件, 即防卫行为的产生一定是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的, 具有传统的实质意义。笔者还是比较认可五点论的, 因为它在基础认定的情况下, 对于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进行了统一, 视为比较全面妥当的说法, 而六点论在强调损害性加以说明, 反倒只是在强调正当防卫的必然属性, 混淆了概念且没有实际意义。

二、对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 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

侵害的含义。侵害, 就是对某种权益的侵犯和损害, 或者说是对某种权利的攻击。有观点认为, 侵害包括合法的侵害和不法的侵害两种。我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常理。从字面意思上看, 侵害是贬义词, 只能是不法或不道德的评价对象。如罪犯非法拘禁他人, 我们说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是一种侵害, 但如果公安人员依法逮捕罪犯, 这虽然是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行为, 但我们就不能说公安人员对罪犯实施了侵害。也就是说, 侵害实际上就包括不法的内容在内。“不法”之所以加在侵害前面作限制词, 是为了同违反道德这类侵害加以区别。

三、对正当防卫未来的展望

(一) 术语表达的再思考

如何能让公民更好的适用正当防卫去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 完善正当防卫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在现行的刑法中, 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则对《刑法》中的某些术语表达有些建议, 本文仅举刑法第20条第3款说明。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 关于特殊防卫条款的“行凶”一词, 如何来理解, 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立场言论。行凶其实是个非法律术语, 在民俗中, 行凶可以理解为打架的。可以说, “行凶”是个没有确切的法律内涵的词, 如果在《刑法》中是用这个非专业术语, 理解上会产生很多歧义, 当然在之后的法律适用上产生更大影响。学者有称, 这是理论界所提及的需求语境主义, 要求人们在形成法律知识的同时, 要在需求上语境化。也许从现实意义上来, “行凶”一词在设立时是背负一种期待可能性的, 防卫人对于即将遭受的危害可能没法有个明确判断和预测, 这是“行凶”一词可以联想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更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既有各自体现的含义, 又有互相补充的意义。这样才能比较好的体现立法者最初的对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意图。

(二) 健全正当防卫司法

在身个法律体系和社会生活中, 正当防卫为解决社会冲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正当防卫这项权利的看待都有失偏颇。有很多学者夸大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作用, 强调正当防卫的社会效果, 并认为正当防卫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需要我们对正当防卫的立法价值作出重新的评析。从现实来看, 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并没有根本的好转, 恶性事件和犯罪还是不断发生。这是正当防卫权利的产生, 鼓励大家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自身的人身财产,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然而,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事况如何严重, 维护社会和公共安全的的主体永远都是国家, 行使强制措施的主体也是国家。“私权利”永远只能是“公权力”补充, 不能享有同等地位, 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比较笔者了解, 在多数英美法国家里, 正当防卫制度给予了诸多限制, 防卫是迫不得已的行为。防卫重心根本不是为了制止犯罪和防止侵害, 只为了逼于无法的个人权利。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完善, 正当防卫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更加的弱化, 人们对其从属性和补充性的内涵会更加清楚。

科学合理的正当防卫立法, 不仅要兼顾公民的合法权益, 也要防止公民的私权利滥用, 已达到公正和功力的有机结合。所以, 笔者认为, 在健全正当防卫权重给予多高的重视、多严苛的限制都不会觉得过分。

摘要: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再次修订的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条件、防卫过当以及其刑事责任做出了明文的规定。但是, 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界围绕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问题依然存在着争论, 这种争论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实践。因而, 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适应全社会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为了使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重新研究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是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的。

关键词:正当防卫,前提条件,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日]木村龟二:《刑法总论》, 有斐阁出版社, 1984年版。

[3]高格:《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福建社会科学》, 2001年第8期。

[4]陈明华:《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分析 篇6

由于盈余管理泛滥会破坏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 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 如何控制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盈余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 才能够对症下药,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盈余管理行为。以下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进行分析。

一、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

在会计提供的诸多信息中, 盈余通常被看作最为重要的信息, 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会计盈余数字经常被用于企业订约过程。

会计盈余数据在制订契约的条款以及监督这些条款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签订和监督企业的契约时运用会计盈余数字的例子很多。例如, 在债务契约中, 债权人通常会规定一些保护性条款, 以保证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比如规定借款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必须高于一定水平, 利息保障倍数等于息税前盈利除以利息。如果借款公司违反债务契约, 会导致限制股利发放、提高贷款利率等后果, 这就使得借款公司非常关注会计所计算的盈余金额。再如, 公司的奖金计划常常是执行激励性报酬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计划的计算公式是以会计计算的盈余金额为基础的。因此, 为确定奖金数额就要求计算会计盈余金额。

2. 会计盈余信息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由于会计盈余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于评估公司股价, 因此, 会计盈余的高低和非预期变动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 这就促使公司管理当局有动机通过管理盈余以影响公司股票的短期价格。大量研究盈利与股票价格相互关系的经验性文献表明:在某一给定期间 (例如, 季度或年度) 的股票价格变化不仅与那个时期未预期盈利的变化方向相关, 而且与未预期盈利的变化幅度具有相关性, 年度和季度盈利能够向股票市场传递新信息, 股票价格还经常在盈利公布时发生变化。1998年, 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的莱威特先生 (Levitt) 曾指出:美国有一家大公司因为报告的每股收益仅比分析师的预测少1美分, 一天内股票市值下跌竟然超过6%。

3. 会计盈余信息常常被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参数。

各国政府部门在对公司进行监管时常常会利用公司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例如, 在石油价格飞涨以及由于政府管制而引发的石油短缺期间, 美国石油公司的利润成为政治家们注意的焦点。1974年, 一些大石油公司的高额利润使政治家试图裁减这些石油公司的规模。1979年, 石油公司第三季度报告利润大幅增长促使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对石油公司开征非常收入税。此外, 如果企业规模很大, 盈利水平又很高, 可能招致反托拉斯调查。在我国, 会计盈余信息还是公司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证券市场管制的重要依据。比如,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必须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 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 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 将对其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 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最近4年连续亏损, 终止其股票上市。

二、经济人的自利性

经济人的自利性是指经济人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经济人假设认为, 在行为动机上,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以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而非他人效用或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为行为目标。企业管理者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 因此, 只要有机可乘, 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取私人利益就在所难免。由于会计盈余信息是有用的并且能够影响企业管理者的自身效用, 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者必然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想方设法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 以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

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和经济人的自利性是产生盈余管理的两个根本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会计盈余信息无用, 则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企业管理者不是自利的经济人, 而是严格遵纪守法的道德高尚的人, 则即使管理盈余有利可图, 企业管理者也不会进行盈余管理。

三、契约摩擦与沟通摩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 (Katherine Schipper) 认为, 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主要环境条件是契约摩擦及沟通摩擦。她指出, 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有盈余管理。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沟通是完全透明的, 委托人可以掌握并使用充分信息, 他们之间没有契约摩擦, 盈余管理也就不可能发生。

凯瑟琳·雪珀认为, 大多数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都假设有一套事先给定的契约安排和报告规则呈现在企图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管理者面前。事实上, 无论是契约安排还是报告规则在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压力下, 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些压力包括企业发生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契约安排和报告规则是盈余管理问题的内生变量。但是, 契约安排和报告规则在一段给定的报告期内 (如一年) 可以被看作是固定的, 具有刚性。再者, 契约安排和报告规则即使有变化也跟不上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的步伐, 因而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摩擦, 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在研究人员看来, 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适应环境、解决由于契约安排和报告规则与现实情形发生摩擦所引起的问题。契约摩擦主要是由契约的不完备性引起的,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得订立完备契约是不可能的, 因而契约摩擦难以消除。

仅仅用契约摩擦还不能完全解释盈余管理的产生与存在。因此, 凯瑟琳·雪珀提出还需要用沟通摩擦来解释盈余管理行为。她认为, 盈余管理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信息不对称。最典型的例子是企业经理人员掌握的信息, 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知道。如果企业经理人员和外部其他人员的信息是对称的, 则盈余管理行为不可能发生, 因为盈余管理行为会被识破, 因而达不到预期目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存在沟通障碍。因为消除沟通障碍的成本高昂, 得不偿失, 因此, 这种沟通障碍无法完全消除。由于沟通障碍的存在, 经理人员不可能将所有的私人信息传递出去, 从而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四、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弹性

由于各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为使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各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 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会计 (管理) 人员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此外, 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常常需要对经济事项的未来发展进行假定、估计和判断, 如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需要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进行估计,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需要对资产减值程度进行判断等。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运用不同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当期盈余, 因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这种弹性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选择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 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例如, 我国某上市公司在2002年度降低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使得当年净利润增加1 458万元, 而该公司当年报告的净利润只有217.48万元, 如果扣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 该公司将亏损1 240.52万元。

五、监控机制不完善

盈余管理的监控机制包括外部监控机制和内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监管机构 (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税务局等) 的监督以及外部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内部监控机制主要是公司治理机制, 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由于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重重监控, 因此如果监控机制完善, 则盈余管理行为一发生便会被发现并受到严惩, 那么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便会有所顾忌。例如, Dechow et al.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薄弱的公司治理机制。他们发现操纵盈余公司更可能有一个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 更可能总经理兼任董事长, 更可能总经理就是公司的创始人, 较少可能成立审计委员会, 较少可能有大宗股票持有人。

从以上对盈余管理产生条件的分析可知, 为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可采取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加强监控力度等措施。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契约本身的不完备性以及会计准则所固有的灵活性等原因, 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使其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摘要:近年来,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何控制盈余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进行分析, 以期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盈余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前提条件,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吴联生, 薄仙慧, 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 2007 (2) .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美]罗斯·L·瓦茨, 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PM Dechow, RG Sloan, AP Sweene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 13 (1) .

[5]PM Healy, JM 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13 (4) .

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前提条件 篇7

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能力, 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听力课教学模式

提到英语课堂, 就一定要介绍通常情况下的传统听力课堂。教师首先会介绍材料中将要遇到的生词, 给学生熟悉的过程然后再播放录音。或者是教师先放听力材料, 然后学生做习题。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 虽然课堂硬件从录音机到多媒体和网络, 但是这一传统的习惯性的语言输入有很大局限性和弊端。这种先听后问的方法是一种测试方法, 而非教学方法。因此, 学生一直扮演被动角色, 有限的听力水平仍是他们交流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教学模式单一, 导致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逐渐减退。

2 只重视在课堂上练习, 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平衡。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认知系统, 对外界输入的语言进行采集, 辨认和分析, 归类和记忆等处理, 然后再通过自身的语言系统输出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学习者对外界的语言进行采集, 辨认和分析, 归类和记忆等对一个人的听力能力影响至关重要。学生“听”的活动不足, 即使学生的读和写功课做了很多, 对于读和写的信息缺乏必要的辨认, 分析, 归类和记忆, 读写的信息量也不能有效的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 听说和读写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没有有效的读写和大量“听”的过程, 是很难培养出好的语言人才。所以说, 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 只靠课堂上几遍几十遍去听教材, 这样的英语听力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课外做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很必要的。可以结合阅读和听力材料多听多练。

3 单一的听力课堂练习不能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

课堂不同于现实生活。英语听力课堂对于教师的素质和教材的要求都非常高。传统的英语听力课练习任务设置比较单一, 大部分是针对听力理解而设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扮演课堂主体的角色, 比如尽力引导学生去听, 教学生认识课本中出现的生单词, 同时在上课时帮学生预测所听问题的答案来保证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听力结束后, 就开始逐一核对答案, 对有疑问的问题反复听, 然后教师加以讲解, 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 反而使现实与所学内容脱节,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听缺乏有效的考试考核使听力课堂缺少让学生学力失去信心。

4 培养用英文思维的习惯

这个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接受并达到共识, 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 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没有英文思维, 就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 也听不了长句子。就会影响整个信息的接受与领会。但是, 如何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为什么几十年的英语学习, 我们还是很难用英语进行思维?为什么我们学了多年的英语却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呢?其实这和我们进行语言输入的习惯有关。我们平时生词的积累在汉语翻译的帮助进行的, 对英文文章的理解也是从语法, 词汇入手, 所以,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习惯把听到的英文转换成中文, 而中文才是我们真正能够理解的语言。这样, 在实际生活中, 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时就会慢半拍甚至出现交流障碍。所以我们首先要努力模仿, 并且要进行大量的泛听和泛读, 这是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前提。

5 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

课堂上学生们不只是听懂词汇和句子, 还要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和语用知识的传导。即不仅要理解语言的本来意义, 还要理解它的语用意义和语境涵义, 理解它的联想义, 比喻义和社会文化特征。学生们有时尽管能听懂字面意思, 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因为他们缺乏对这些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这就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语言学家们早已承认非语言因素, 尤其是客观世界的知识, 特别是背景或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影响。听力理解中这些文化因素都会成为正确理解材料的障碍, 我们不能将母语理解模式强加于目的语文化上。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构建了不同的交际风格与言语行为模式, 建立这样的认知模式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听力乃至英语交际中的困难都有积极的意义。

6 提高听力能力还要注重自身准确的发音和精听与泛听, 听力与其它基本功的良好结合

自身准确地道的英语发音会让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大大提高, 不准确不地道的发音绝对不能有效的解决听力问题。而准确地道的发音往往又得之于在听力中纠正自己的发音, 两者是互相进行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声音不是简单的声音, 而是从人的嘴里发出来的一种含有高等智慧的复杂的声音。要想识别和理解这种声音, 一方面要多听这种声音, 使自己的耳朵习惯于这种声音, 另一方面就要通过自己的嘴亲自发出这种声音, 亲自创造和体验这种声音的每一个细节, 来练就对这种声音的熟悉程度和熟悉能力, 才能反过来学会识别这种声音。因此要想彻底听懂语言, 非亲口能说出这种语言不可。所以准确的发音在培养听力能力上非常重要。

泛听和精听结合。人们在讲一门语言的时候, 正常语速跟慢速之间不同的地方实在太多, 譬如连读、省略、轻读、模糊等等, 这些都是影响听懂与否的关键要素。在实际上生活中, 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泛听。泛听有精听得不到的东西, 泛听让我们能够熟悉目标语的语速、语调。让你习惯正常的语速。精听要精到听一句复述一句, 或者就跟着录音一起读。泛听合精听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泛听的目的是让自己习惯正常的语速, 或者说, 习惯外国人的正常的交流是怎样的。关注的是语速、连读、略音等等只有连续说话才会有的东西。

阅读应与听力练习同时, 同比重的进行。很多人为提高听力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听力材料的练习上, 只注重单一的听力练习是错误的。听力练习中, 需要包括词汇、语法、习惯用法、文化等等信息资料的支持。如果一个句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理解, 做听力的时候肯定听不懂。词汇量和语法是阅读的关键, 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听说能力的高低, 而我们学习语言, 又必须从听说开始。

结束语

英语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听力练习也是一样。掌握相关的学习理论, 作好充分的准备, 还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收获成功。

摘要:在听说读写译五个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中, 听的能力排在首位, 也是学好英语的最重要的一面。然而, 大学生在学习上, 听的能力一直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也是五项技能中学习者认为提高进步较慢的一项。本文就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缓慢的原因, 并找出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上一篇:维修检验下一篇: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