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方法

2024-06-17

前提方法(精选12篇)

前提方法 篇1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指引下,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 创新方法的研究和知识的普及推广活动已经在全国展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 这已经成为科技界和理论界的普遍共识。要想成功地进行创新活动, 掌握各类技术创新方法固然非常重要, 但同时也必须培育产生创新方法的土壤和环境, 即大力培育社会和企业的创新思维能力。

技术创新方法是在创新思维的规律指导下, 创新思维的认识驱动下, 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演绎、提炼而得到创新的一些工具、技巧和方法。应该说, 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思维的形成, 就没有成熟的技术创新方法。在今天大力提倡创新方法研究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在企业和社会各界培育科学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良好环境下, 大幅度提升社会的整体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 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说法, 就是指人们打破常规束缚, 充分发挥超常规想象力, 进行全新的, 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探索未知世界和未知事物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创新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 它能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思维的最根本最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不是少数发明家特有和天生的思维能力, 而是通过学习和培养能够形成的人的思维品质。如果思维失去独创性, 只能是一般常规性思维, 也就不会发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挑战性。就是打破陈规陋习, 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敢于对人们认为约定俗成的现存模式和事物提出质疑, 能够想别人不能想的事, 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现象和内涵。创新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综合性。

从某种意义讲, 任何创新思维的产生, 都不是只凭一个人的好脑子, 就可以触发灵机, 所谓“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 只是长期思维的积累和综合的结果。无论是单向思维, 还是多向思维, 都需要综合。从纵向看, 自发现问题开始, 经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到运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价值, 都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横向上看, 创新思维是对思维主体的知识、记忆、经验、智力以及思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集成综合, 也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综合运用的结果。

一个创新思维活跃的社会, 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创新思维氛围良好的区域, 必然是一个创新成果硕硕的地区。为了提高国家和区域内的创新能力, 提升社会和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水平和质量, 必须从培育社会的创新思维做起, 构建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创新思维的新风尚、新环境、新意识。

一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形成公民创新思维的前提。它既反映了国家或区域内的软实力, 也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和创新方法应用普及的软环境。因此, 要采取软引导硬投入等各项行之有效措施,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增强公众对创新思维内容的了解, 并有重点地提高相关科研系统对创新思维特点的认识和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让创新思维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的思维, 自觉的行动。

二是加大对创新思维活动的辅导和培训。组织相关领域专家, 编写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和内容的相关教材, 造就一批熟悉和掌握创新思维活动特点和规律的骨干队伍。同时, 在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时, 把创新思维的认识及掌握做为重要内容, 纳入培训课程。

三是加强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支持力度。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 要注重对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研究内容设置。要强力支持对科技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项目。同时, 在科学成果评价上, 进一步加大创新思维内容在整个成果评价上的权重指数。

四是构建和倡导符合国情适应创新规律的创新文化生态, 促进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思维的生成和发展。这就必须在创新思维的环境建设中, 在以下“五观”上下工夫: (1) 树立尊重创新成果, 以创新为魂的人生价值观; (2) 倡导以创业为荣、守旧为耻的社会荣辱观; (3) 提倡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风险观; (4) 发扬不拘一格、不求完人的创新人才观; (5) 弘扬敢于挑战, 理性批判的社会权威观。

应该说, 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思维的形成, 就没有成熟的技术创新方法。

前提方法 篇2

三段论在逻辑部分的必然性里,算是比较难的了,很多的同学都感觉这一部分学的时候就难,就更别提自己做练习的时候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对三段论的解题技巧做一定的解析。

首先大家先来了解下 一、三段论的含义:

含有一个共同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作前提,由另一个直言命题作结论 例:A是B,B是C,所以A是C 所有的水果是有营养的,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是有营养的。

二、本质: 传递

三、标准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中公教育

所有A非B,所有B是C,=>所有A非C 有些A非B,所有B是C,=>有些A非C 由标准形式可以告诉我们一些解题的方法。大家可以先观察下这四个标准形式。

四、推理规则

1、三段论包含三个不同概念,每个概念在推理中至少出现两次。

2、在结论中不出现的项为中项(就是上面标准形式中的B),中项一般都有“所有B”的形式。

3、结论中有“否定”,前提中必然也是有“否定”,并且否定的个数要一样。

大家在以前做题都是通过用推理规则和主谓拆分来做题的,今天就给大家一个更加快捷的做题的方法。

五、快捷做题的口诀

当结论为“有些”:直接划掉共同项,缺什么补什么。即为答案。

例:某些东方考古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某些毕业生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为保证上述推断成立,以下哪项必须是真的? A、某些东方考古学家专供古印度史,对中国古代史没有太多的研究

中公教育

B、某些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东方考古学家不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 C、所有东方考古学家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人

D、某些东方考古学家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而是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

解析:题干是前提型三段论,已知前提“有些”+?=“有些”。通过口诀,划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前提剩下“东方考古学家”,结论剩下“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结论为“有些”前提为“有些”,所以缺“所有”。即答案为:所有东方考古学家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为C。

当结论为“所有”:

1)划掉共同项为结论和前提的前面,剩下的直接加“所有”即为答案。2)划掉共同项为结论和前提的后面,需要剩下的换位加“所有”即为答案。例:搞阴谋诡计的人不被人信任,所以搞阴谋诡计不正直的人。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 A.正直的人被人信任

B.搞阴谋诡计的人不是正直的人 C.有的正直的人也搞阴谋诡计

中公教育

D.有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被人信任

中公解析:结论为“所有”共同项在结论和前提的前面,所以划掉“搞阴谋诡计”,前提剩下“不被人信任”,结论剩下“不正直的人”,所以加上“所有”就是答案“所有不被人信任的不是正直的人”。因此选择A。

例:所有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被证明是管理得法的校长;而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的住房上。因比,管理得法的校长是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

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

A.青年教员的住房问题,是教员福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B.所以管理得法的校长,都是关系教员福利的校长 C.中青年教员的比例,近年来普遍有了大的增长

D.所有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都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中公解析:结论为“所有”共同项在结论和前提2的后面,所以划掉“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前提剩下“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结论剩下“管理得法的校长”,所以前提和结论剩下的换位后加上“所有”就是答案“所有管理得法的校长是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因此选择B。

沟通的前提 篇3

这情形是确实的,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读《红楼梦》看一看贾政与宝玉的情形便可知道,宝二爷见到政老爹时差不多就是老鼠见了猫。《红》成书于二百多年前,可见父母与子女缺少的就是沟通,这倒也是古今不变的。

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我想,沟通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沟通可弥补情感的互缺,可以抚平各自的伤痛,又可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沟通能够消除误解,能够平息怒火,能够达成共识,能够互相激励。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总之,上下左右之间都有些缺乏沟通。

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么?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虽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再就是平等,谈者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惟有如此才能沟通得起来。中国人的“谈谈”也是有的,但谈的却是“要向我交心”,是私下里的教训和詈骂,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谈谈”重要的是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可能全是金刚怒目式的封杀和堵嘴,无情的批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恐怕连正常的说话也不敢了。

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正的沟通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臣是使之臣服,在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格局里,哪里会有沟通存在的地方呢?后来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文化,“三纲五常”成为人们必守的准则,而“纲常”之中是决没有平等与宽容的,有的是“儿子在没有开口之前就已经错了”,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于这样的文化中,希望产生人们渴望的沟通,无异于要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

缺少或没有沟通,结果是大家都处在相互的沉默中,沉默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越来越少了亲情,极端的是晚辈暗暗里仇恨起长辈,官民之间是民们要推掉压在肩上的沉重。所以呼吁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开始。

学校人本管理的前提、方法与途径 篇4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以“人”为“根本”的管理。从严格意义上讲,人本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人本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人本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人本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的管理从根本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以学校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在管理上无疑又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对一所学校成长和发展而言,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学校都制定了一些特色各异的管理制度,但究其根本都离不开人本管理模式和原则。

学校人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教职工和学生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教职工和学生是能动的。他们与学校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学校创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可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教师个人、学生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可以协调的;通过人本管理模式将学校切实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型的社会群体,从而使教职工和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此过程中,学校通过进一步了解教职工和学校目标,以体现教职工利益和教职工目标。学校人本管理模式要以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此实现人的发展是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这一主题。

一、学校人本管理的前提: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人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激励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校长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

1. 创设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只有和谐宽松的环境,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得到激发。因此,校长必须要和师生共同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不赞成片面强调刚性管理,而主张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如,在教师的考勤问题上,我们不设签到簿,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准时或提前到岗,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时间处理的,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告知考勤负责人,并在两个小时内离岗处理,不计假。这样,教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后,就可以全身投入工作了。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烦恼带给学生,而且会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个别素质不高的人,迫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逐渐被环境所影响、所改善。当然,我们也不是不要规章制度,规章不仅可以规范个别素质不高的师生行为,保护大多数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和激励师生积极、有效工作和学习,健康发展和成长。

2. 满足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传统教育管理理念认为,人们应该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而要求教师去适应校长的领导风格和管理行为。校长没有必要注意教师的愿望、所思及所想。

从根本上讲,“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与教师之间需要寻求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校长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教师就更有精力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奉献智慧。因此,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项管理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学校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满足其需要,更可以增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在激励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合理需要,虽然能使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能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这种内心要求把工作进一步做好,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分内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是持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人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总之,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人本管理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校管理要优化学校教育要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工作高速、有效运转,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追求最佳教育效益。

1. 努力接近公正

现实中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人们心中一种美好愿望和期待,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即是这个道理。我们无法指望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找到绝对的公正,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接近公正,满足师生的愿望和期待,这就叫人本管理。如,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师的考核制度、班级的评比制度等,并且要求教职员工积极建议,尽量达到公平。当然这也需要教职员工的配合,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发扬民主精神,努力让每个教职员工都以主人翁态度关注学校发展。

2. 倡导务实作风

形式主义搞坏了心情,搞坏了作风,它教人欺上瞒下,哪里谈得上真善美。既然如此,何以体现人本管理?因此,学校工作要立足实际,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言过其实,贪大好功,风生水起,要反对那些浮夸、浮躁,倡导求真、务实。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从客观实际出发,帮助教师找问题,出谋划策;每周例会都要求教师给学校提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甚至教师的待遇问题等,都让教师心里有数。

3. 为教师谋利益

学校应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让教师在获得实惠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我们始终把握住在重视教师物质福利基础上同等重视精神福利,统筹好教师物质福利与学校基础建设的关系,让教师认同并接纳学校的做法,支持学校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从而使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能够达成。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和信任时,他们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

4. 激活职业热情

制定计划的前提 篇5

(一) 了解幼儿年龄目标

幼儿发展规律是可以预知的,年龄特点是相似的,因此幼儿发展年龄目标是可以事先确定的。

每个教师在制定计划前,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幼儿发展目标,它是确定本学期目标的依据,可以为教师提供方便与帮助。

(二) 观察本班幼儿发展现状

幼儿发展年龄目标只反映幼儿发展一般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幼儿,其实际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首先观察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然后才能确定本班学期目标。

如果教师是跟班走,教师与幼儿是熟悉的、了解的,那么,开学前就可以依据本班年龄发展目标和本班实际,直接确定学期目标;如果教师接一个新班,就要先学习本班年龄目标,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如向原来带班老师了解,向家长了解,查阅上学期幼儿观察记录、家园联系;或提前两周进班观察,对照本班年龄幼儿发展目标,衡量全班幼儿发展水平与幼儿间个体差异。

颜值的前提 篇6

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其“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汪精卫,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青年后来却成了卖国贼,为国人所不齿。

“一表人才”用在汪精卫身上充满了戏剧性,成为一个笑话。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常常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判断。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雄才伟略,享譽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清代著名学者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平常,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

网友们创造出来的“颜值”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词汇,好就好在将一个人“指标化”了,一个人除 颜值,自然还有“品德值”“文化值”“智商值”“情商值”“健康值”等等,综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立体具象的人。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见了人就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其作决策,也极少冲动,也不可能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美国的《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进行了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意思。长相不对称的人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他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越发得到开发、锻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阿里巴巴的马云。

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地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前提方法 篇7

一、分析现状, 对症下药

目前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 潦草的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的情况, 也常有发生。

二、多加引导, 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首先使学生做到四要:一、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二、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三、要尝试练习。四、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

三、巧妙激发, 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 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语言力求趣味性, 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教学语言在精练、准确的同时, 更要生动、活泼, 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2. 注意动静搭配, 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从而注意力涣散。因此, 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 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四、热情鼓励, 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 不要轻易否定。

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多问几个“为什么”, 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 想得不对, 没有关系, 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 新的认识由此产生, 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总之,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探索的, 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 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去想, 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那么, 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也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五、敢于创新, 质疑问难

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

六、循循善诱, 独立作业

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是有密切联系的, 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 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 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江苏省大丰市白驹中学陈秀梅

2. 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 不去认真地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 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

七、积极参与, 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 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交流合作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重视课上课下的结合及多维互动学习环境的创设, 帮助学生摆脱羞怯心理,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疑难问题摆出来, 把思维大门打开, 相互交流, 合作共进。交流合作学习既可以是课上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统一进行, 也可以课后分散随时地进行;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质疑解疑,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探讨问题。交流合作学习应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问题摆出来, 疑难攻下来。

八、学以致用, 灵活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 应使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开拓智力。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 而且会学知识, 做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听懂并记忆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持之以恒, 做学习的主人。

前提方法 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经济分析,最优方案比较,工程经济分析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阶段,还是工程建成投产后的运行阶段,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相同的目标或满足某一相同的需要,往往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方案。在这诸多方案中,最终只有一个方案能被接纳,这就要进行最优方案选择。设计方案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单就技术经济而言,只有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可行的方案,才有可能作为实施方案。技术上的可行性是专业知识和技术问题的研究范畴,而经济上的可行性要看拟建的工程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定,这就需要进行经济分析。

1 最优方案比较的前提

经济分析就是要考察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单个方案要分析它的投入产出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方案要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这两个方面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只有通过方案的比较,才有可能作出较为经济合理的技术决定,从而对一个工程项目作出准确的经济评价,反之,也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方案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才能具备较为可靠的比较基础。因此,方案比较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一般来说,一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方案,如施工规模、施工方案、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选型、施工场地场合的布置以及施工期的划分等,都应通过方案比较,论证后方可作出决定。一般情况下,必须使它们具有满足需要上的可比、消耗费用上的可比、价格指标上的可比和时间上的可比等四个条件。

1.1 满足需要上的可比

需要的可比要求各个方案在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的指标,都要同等程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要解决某城市的用水问题,可以打井,也可以修建水库或采取其它取水方案。在各方案比较时,必须保证各方案在用水量、水质、保证率等方面都达到统一的规定要求。再如水利水电建设施工工地的对外交通方案,可以修公路,还可以利用水运,但在方案比较时,要满足运输货物最大尺寸、最大重量等各方面要求。

1.2 消耗费用上的可比

消耗上的可比性包括一次性投资、年运行费、主体工程及全部配套工程等的一切费用。如对于供水方案,如果修水库,则费用不应该只计算主体建筑物大坝的造价,还要包括引水闸、渠道、管道、配水网路等的费用及配套的年维修运行费。

1.3 价格指标上的可比

在计算各方案的经济效果时,无论是计算成本还计算收益,都不可避免涉及到价格。如果方案采用的价格指标不一致、不合理,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经济评价。因此,在经济分析中,除了按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规定,还要注意价格指标体系的统一。

1.4 时间上的可比

两个技术方案,其产品产量、投资、成本都相同,但时间有差异, 一个早投资,一个晚投资;一个投产早、一个投产晚,其经济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 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

2.1 静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法是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分析的指标也比较清楚,简便易行,适合对方案粗略评价或短期投资项目作经济分析。

静态分析方法有有这样几种:投资回收期法,就是计算还本年限或回收年限(用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与工程项目的年收益的比值),比较两个或多个方案的回收期限,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回收期一般在5~15年。投资收益率法是计算投资效果系数(每年获得的收益与工程投资总额的比值),水利水电工程投资收益率一般在0.07~0.2。

2.2 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在进行经济计算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将不同的时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换算成同一时间点的价值。采用动态分析法时,通常要先定一个参考基准年或基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价值的折算。水利水电工程基准年一般选在开始受益的年份,也可以选作在工程开工的年份,同时,各年的工程投资均按每年年初一次投入,各年的运行费和效益均搂每年年末一次结算。在我国,动态分析法有现值法、终值法、年金法。现值法和终值法考察的是资金总量,年金法考察的是资金平均值。

总之,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施工还是设计,都要考虑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正确计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费用,正确进行方案经济评价,是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改写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发展,为国家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发全.水利工程施工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篇9

教师要关心学生, 那必须要了解学生, 而要了解学生, 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 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 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感到理解与尊重, 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 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 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 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 不关心自己, 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 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 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 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 在教育中, 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 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 我班的两个女学生小吴和小黄, 如果要找她俩的问题可有一大堆, 大错不少小错不断, 如果只是挑她俩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她们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她们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 不管她们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她们, 考虑她们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从她们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 进而再去谈她们的问题, 并深信她们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可以变好的, 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 而且也要让她们自己知道老师对于她们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 她们不乏优点, 而且通过教育放大她们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她们进步了。那么, 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 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 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 我班上小李同学, 从进学校后就特别高傲, 目中无人, 军训后自习课上总爱自行兑换座位、讲话, 你找他, 他说他要讨论题目, 一而再, 再而三, 经调查他是在和别人聊天。昨天, 我把他叫进办公室, 询问情况, 指出他这样做影响别人学习, 他气势凌人, 说“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是这样, 我要按我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不管别人。”我说:“那好, 按你自己方式学习, 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他说:“在教室里要坐在讲台下第一位, 且周围不要别的同学坐。”我说, 这样的环境只能你家里提供———读通学。他说好, 后来, 我打电话通知家长, 才知他父母远在广东打工, 家距学校有二十多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他就独立生活, 且上初中就与老师经常对抗。我想, 这个同学太缺少父母关爱了, 太缺少父母沟通了, 我慢慢地理解他, 帮助他。承认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一个人能考上高中非常了不起, 但是, 如果他没有那些坏毛病, 一定能学得更好, 更优秀。他点头了, 决心改正, 同时对老师态度也好转了。

其次, 信任。有了理解, 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 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 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 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 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 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正地做到了理解学生, 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 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鼓励他们去不断地主动探索,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 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 取得更大的进步。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 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 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 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的态度。例如对待学生偶尔迟到, 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 这都是难免的情况, 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 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 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 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 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 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 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 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如小黄、小吴两同学, 由于她俩家境较好, 进入高一前未做任何家务, 寄宿后, 自理能力、自控能力极低, 卫生纪律方面扣分很多, 我曾多次与她俩沟通, 进行批评, 每周平均有二三次进办公室, 后来通知家长来校了解到她们以前的习惯比现在差得多, 同时家长反复申明, 本期来这两个同学这期进步很大很快。后来, 我改变对她们期望过高的要求, 经常叫她们到办公室, 改批评为表扬, 表扬她们比过去进步了, 同时, 请班上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一起帮助她们, 告诉她们如何处理内务。到第四周, 她俩已完全适应高中紧张生活和学习了, 充满愁容的脸也开始露出了笑容。最后, 小吴同学对我说:“老师, 您真好, 没把我当个坏学生。”

再而, 爱。有了理解和信任, 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当然是爱, 还有, 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 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 并耐心地去教导他, 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 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 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 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地贴近学生, 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需要老师真正地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 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 励志方面的书籍, 学法指导、学习障碍解决方面的书籍, 等等, 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 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尊重,教育成功的前提 篇10

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这一教育现象已经被诸多教育学家所讨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叫陶行知先生就曾对这一问题做出如下解释:““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行知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教育教学成功,就要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能够认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并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虽然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如自己掌握的丰富和牢固,但是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学生心灵的成长比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要。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也同样想得到教师的认可,这也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能够细心的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能够给予学生关爱,使得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和信息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教师的尊重和认可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当学生一直处在目标无法完成、学习成绩差等状态的时候,其心理往往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很多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会责怪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

尊重既是过程又是目标,尊重学生是想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只有一个尊重人的人才能获得其他人的尊重,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使其在生活中能够尊重其他人,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频繁。而这种频繁的接触能够使得我们的耐心消失殆尽,使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变得没有耐心和暴躁,而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一份耐心,能够始终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学生能够保持尊重的态度,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耐心为学生服务,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爱。值得注意的是,尊重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表现为隐性,有时候表现为显性,有时候我们的一个微笑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肯定。

尊重学生不仅是落在口头上的,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研究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如何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认可和尊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教师是为了未来而教,学生是为了未来而学,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要相互尊重。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人格也在逐渐成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伤害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能够被教师肯定和尊重能够缓解他们内心的自卑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着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塑造着差异,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着差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承认这样的差异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尊重这种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针对性别上的差异,我们要切合实际的了解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小男生好玩好动,但缺乏细心、耐心,可开展一些针对“做事要细心”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学习中踏踏实实的态度。像做一些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细心和耐心,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塑造他们的认真细致的优秀品质。对于学习上有差异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关怀、尊重、帮助,用真心去了解他们,体会他们的疾苦。因为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而且都值得尊重。

3.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表现不同的特点,有着各自不的特长,也许是音乐,也是绘画,也许是手工,也许是收藏等等,作为教师要尊重生所拥有的不同兴趣特点,并且要善于引导、发现,让他们能够在其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尊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天真可爱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情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理解。作为教师要学会观察,悉心的去体会,关怀重视学生的情感。对小学生而言,没有持久的伤悲,没有不变的快乐。要让他们的情感稳定的发展,更需要老师对他们情感的尊重。简单地说:不要扼制孩子们兴奋的欢跳,不要打击孩子们受到伤害时的泪水,要让你的学生懂得去体验生活,勇敢的面对自己。

具备“三要”是前提 篇11

教师的教研视野决定教研活动的高度。从事教研活动需要教师有一种“登楼观”意识,强调教研的“视野意识”,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方面,教研活动对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宽广的视野反过来又会提升教师开展教研的境界。

拓宽教研的视野,提升教研的高度,一般来说有三个条件:一是教研参与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二是教师与教研员多探讨交流,三是坚持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同时,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跳出”固有的或者是固守的“自我小圈子”。很多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总习惯于将科研的眼光放在手边的几本教材上,放在自己的课堂上,放在所教的几十个学生身上,这样的“圈子”可能小了一点,视野也未免狭窄了一点。为什么不“跳出自我看他人”呢?去看一看、听一听他人对教材、对教学、对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那么教师的视野无疑就宽广了许多。多看、多听、多思(尤其是反思),这是拓宽教师教科研视野的三大利器。

二是视角要小。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因视野所限、起点所限,不太容易形成“鸿篇巨制”,也不太容易建构出引领走向的教育教学理论,所以教研更多的还是“行动研究”,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关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从实际工作需求中寻找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一线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这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最主要的一个视角。

因此,教师的教研视角要小,讲求“小切口,深层次”;视角要巧,讲求“四两拨千斤”。因为教师的教研,最忌讳的就是“大而空”,即使教研瞄准的是“素质教育”“新课程”“均衡化”之类的大命题,在纳入一线教师研究的范畴时,也应该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开一个小一点的“切口”,使之具体化、小型化。这样切口小、有实证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科研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可以说,一线教师的教研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泛;其视角唯有“小而巧”,才能够具体化,有抓手,可操作。

三是视点要新。真正的教研,不是要告诉别人一些尽人皆知的事实或观点,而是要努力寻找新的现象、新的发现,进而提炼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教师从事教研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拾人牙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教研一定是一项创新型工作,需要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参与。没有新思维,没有新发现,也就没有了教研意义;“新”,永远是教师教科研乃至一切研究的生命线。

增加投入是交流轮岗前提 篇12

有人认为,优质校的校长教师就“优秀”,薄弱校的校长教师就“薄弱”,并以此来作为交流轮岗的依据。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只要对他所教的学生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单纯是由校长的管理水平或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决定的,学校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前,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还是更多表现为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政府对薄弱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薄弱校发展受限条件太多。如果投入上的不均衡不能彻底扭转,只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只能从一个侧面凸显教育部门对均衡教育的无力感。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人事、职称、薪酬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质问题上,确实缺乏足够的发声权。如果在没有实质性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最后的结果可能与均衡的初衷恰恰相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从县域率先开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城市师生与家长反弹的回避?

具体来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还需要面对许多细节问题。首先,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师的调换都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反弹, 当一位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校长或教师, 与另外一所学校不熟悉的校长或教师进行交流轮换时, 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其次, 还要考虑校长和教师的愿意度。校长教师从优质校到薄弱校交流,其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交流,其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且牵涉到家庭、工作、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巨大变化,这些都需要谨慎应对。

上一篇:学前教育小学化下一篇:无线信道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