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前提

2024-08-13

政治前提(精选12篇)

政治前提 篇1

摘要:帮助大学生摆脱“宅”生活的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文中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了解, 对导致“宅”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做好“宅”男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宅男”,“宅女”,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网络的不断发展, 高校生活越来越单调,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宅”的行列, 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当前, 社会各界对“宅”这种现象极为关注, 高校也将其列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接下来, 本文就将对大学生“宅”男女前提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 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宅”男女思想的健康成长提供可借鉴的参考经验。

一、导致“宅”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服务的不断完善

经过对大学生“宅”男女进行调查了解发现, 导致大学生“宅”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服务的不断完善。网络不断发展, 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甚至是网络工作等成为了可能, 这些都为大学生“宅”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平常需要亲自去做、去经历的事情, 现在只需要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 并且方便快捷, 所以大学生就选择了“宅”。另外, 除了网络不断发展之外, 生活服务也正在不断完善, 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吃喝玩乐等所有问题, 所以才会导致大学生“宅”现象盛行。

(二) 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也是当前大学生“宅”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在对大学生“宅”男女进行调查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 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 但是身在校园中的他们已经敏锐的嗅到了就业的压力。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压力或者是逃避这种压力, 大学生就会通过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方式来使自己在“宅”的过程中忘记这些社会上的压力, 让自己生活的更快乐一些。另外,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管制相对比较松懈, 学生拥有足够的自由, 也是当前造成大学生“宅”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宅”男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使学生认清网络的本质, 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在大学生中, “宅”现象之所以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的大学生没有勇敢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或者是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找安慰, 进而渐渐的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 导致“宅”现象的出现。因此, 要想做好大学生“宅”男女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先帮助学生脱离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现实中找回自己。首先, 应该让学生认清网络的本质, 让学生明白网络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 它并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 不管在网络中再意气风发, 终究不过是虚幻, 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的帮助;学生可以到网络中寻求安慰, 在网络中发泄不满, 但是终究还是要回归生活。其次, 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树立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失败和挫折的信心, 使学生不会因为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而退却, 逐渐摆脱“宅”的生活。

(二) 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进行强化, 使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强化, 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我教育对促进其自身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要培养“宅一族”的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并通过自我教育使自己逐渐脱离“宅”的生活。首先,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宅一族”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逐渐影响, 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宅一族”的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意识, 并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其次,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不断调动“宅一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大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 对自己形成新的认识, 并通过自我调节以及自我修养等方式, 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使自己能够逐渐脱离“宅”生活, 回归正常生活。在此过程中, 为了确保“宅一族”大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高效的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对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谈心以及引导等针对性教育, 提升该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优化教学环境

大学校园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是大学生深处的第一教学环境, 对大学生的生活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如果, 大学校园能够拥有轻松愉悦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就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有效吸引,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宅”现象的流行;而反之, 如果大学校园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充满了竞争和压力, 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宅”现象的流行。因此,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为了抑制“宅”现象的盛行,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了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使学生认清网络和生活的本质区别, 高校还应该优化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宅”现象的盛行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比较强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应该重视起对大学生“宅”男女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通过使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提升自我教育意识以及优化教学环境等方式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政治前提 篇2

(一) 了解幼儿年龄目标

幼儿发展规律是可以预知的,年龄特点是相似的,因此幼儿发展年龄目标是可以事先确定的。

每个教师在制定计划前,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幼儿发展目标,它是确定本学期目标的依据,可以为教师提供方便与帮助。

(二) 观察本班幼儿发展现状

幼儿发展年龄目标只反映幼儿发展一般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幼儿,其实际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首先观察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然后才能确定本班学期目标。

如果教师是跟班走,教师与幼儿是熟悉的、了解的,那么,开学前就可以依据本班年龄发展目标和本班实际,直接确定学期目标;如果教师接一个新班,就要先学习本班年龄目标,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如向原来带班老师了解,向家长了解,查阅上学期幼儿观察记录、家园联系;或提前两周进班观察,对照本班年龄幼儿发展目标,衡量全班幼儿发展水平与幼儿间个体差异。

勘验现场,理赔前提 篇3

柳键(四川成都)

律师意见:我国《保险法》第21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投保人有义务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知保险人到达事故现场,以便保险人充分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确定保险责任范围,既保证了公正、透明理赔,也维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在机动车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如果擅自撤离现场,未在第一时间通知保险公司进行现场勘验,且未及时通知公安机关或者交管部门等对事故现场进行事故认定,导致保险事故的原因和具体性质无法确定的,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浅析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前提 篇4

马克思与历史上的其他哲人不同, 在考虑人性时, 他把曾经孤立无助的人放入到了社会环境当中。他认为, 人性并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 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人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性实际上是现实的社会历史中不停发展的人类共有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特征方面的属性, 这个属性就是人的一般属性。在马克思看来, 人性的含义共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基本属性。人的基本属性里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二层次是指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即人的特性) , 这里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精神属性。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把握了人的基本属性, 正确认识了人的各种需要以及具体人的具体素质结构,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展下去。

一、充分了解人的基本属性

所谓人的基本属性不单指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而是包含着属于人自身的所有基本特征。人的基本属性总共包含两方面: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众所周知, 人是属于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同时人又超越了自然界, 归结为高于自然界的那一部分。在这里,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属于自然的那一部分;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人超越自然界的那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它归属于人的生理属性范畴。具体说来, 如人的新陈代谢、生命过程的自我调节、遗传、条件反射等。所谓人的社会属性则与人的自然属性大有不同, 它主要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主要来源于人所依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 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以及道德规范、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马克思在这一层面对人性的高度概括。“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接受这一制约的人。”在开展工作时, 如果想更好地认识人的需要, 满足人的需要, 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必须深刻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充分认识人的真正需要

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体的人, 其需要当然不会是单一的某一方面, 而恰恰是两者的统一, 即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到这里, 我们应该已经明白, 人的需要并不是什么过高的要求, 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机能, 是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认为, “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追求之中, 它是一个不断有所需求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正是人类的需要才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人类的需要才使人们去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需要”直接产生人的种种活动, 使人类的活动具备了内在的规定性。在马克思那里, 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三个层次。这也恰恰告诉了我们, 在工作中, 我们要对人的需要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对大家的普遍需要和个别人的特殊需要, 采取不同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使人的能动性得以发挥。

三、充分把握具体人的特性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 另外还具有社会属性, 正因为后者的存在, 我们可以把人看做是具有社会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是被动的存在,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能够认识并把握规律。人的精神因素的特征在于:它把社会活动作为其基础, 把社会因素作为自己的中介。大家都知道, 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动物, 这种特性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不是人主观自生出来的。现如今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愈加强烈起来。然而人毕竟不是简单的生物,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社会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而并非是人的全部。所以, 全面了解人的社会属性就成了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人行为的社会化和技能的社会化是社会对人教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做到量力而任之, 就必须对每个人具体的素质结构有一个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 不能仅仅掌握人与一般动物区别, 而应该力争对人进行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更好, 更顺利。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较有其本质上的不同。即,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其工作过程是一种人的教育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多种手段, 如宣传、传播、灌输等, 从而使人从思想上有所改变, 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形成社会主义意识, 进而使人们的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本文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前提为题, 对人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希望能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微薄之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性化,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2版.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成功的前提作文 篇5

啊!好疼呀!我的鼻子被一个粗粗的手指刮了一下。使劲睁起睡眼一看,是爸爸,只见他穿着运动服,一边做扩胸运动一边笑着对我说:“小懒虫,还不起来穿好运动服,跟我一起去跑步!”听到“跑步”这两个字,我顿时像被针刺破了的皮球一样打不起精神来。我可最不喜欢跑步了,我得找个理由不去跑步。于是我对爸爸说:“爸爸,你看今天天这么冷,还下着小雨,况且这才六点,要不就不去跑了,或者晚上几个小时再去吧!”没想到爸爸满不在乎地说:“雨又不大,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是跑跑步就热了,难道你忘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坚持长跑了吗?”没办法,我只好强迫自己离开温柔的被窝,以最快的速度穿上运动服,和爸爸去长跑了。呜,外面可是寒风凛凛呀!

到了门前那块开阔的空地上,我和爸爸先弯弯腰踢踢腿,做晚一翻充足的准备运动后,便沿着空地边上慢慢地跑起来。爸爸一边跑一边说:“我们不能因为寒冷而不运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我仔细想了想,认为爸爸说的很对。慢慢的,我们已经跑了3圈了,步伐也变慢了。我真想趴在地上休息一会啊!可听到爸爸那句“坚持就是胜利”的话时,我便打消了放弃的念头。我又按几步一呼几步一呼的要求去做,竟咬着牙又多跑了3圈。

亲水的前提:安全! 篇6

留意深度标记

带孩子下水之前,你要先看看游泳池旁边所标的深度标记,让孩子在安全的区域内游泳。如果他还不会游泳,要让他待在浅水区。

试水温

在让孩子下水之前,先自己试一下水温。如果水温过低,会使孩子的肌肉收缩,难以活动开四肢。先给他的前胸、后背和四肢拍点儿水,让他适应一下再下水会好一些。

要有大人陪伴

要保证孩子在游泳池里始终有大人监护,绝对不能让孩子独自进入游泳池,哪怕几分钟也不行。

不打闹

不要让孩子在游泳池边跑跳打闹,因为地面湿滑,容易跌倒。

检查游泳圈

每次下水前要检查游泳气垫、游泳圈的塞子是否牢靠,有没有破损漏气的地方。

不吃东西

游泳时不要让孩子嚼口香糖或吃东西,以防误吸而发生窒息。

在水上乐园

选对项目

每个景点的游玩规则都不同。玩之前,先仔细阅读安全提示,弄清水的深度,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来选择,如果孩子的条件达不到,要听从工作人员的劝告,不要执意让他玩。

姿势要正确

玩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随意发挥,要按照正确的姿势玩。比如玩水滑梯,要始终保持头上脚下的姿势。这是最安全、最正确的下滑姿势。

穿上救生衣

如果孩子不会游泳或游得不熟练,即使水很浅,也要给他穿上救生衣或套上游泳圈。

不要着急

从一个游玩项目转移到另一个游玩项目时,不要让孩子着急地跑过去,这种地方到处是水,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水中。

在海滩

小心海浪

海里的浪花有可能把孩子扑倒,所以一定要看好孩子。如果海浪变大,要马上上岸。

小心水母

靠近海岸的地方常常会有漂浮的水母。如果孩子被水母蜇伤,皮肤会起水疱,而且很疼,可以用纯净水或干净的淡水给孩子冲洗伤口,然后及时就医。

政治前提 篇7

如何拨亮大学生的“需求”这盏灯,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思想工作者应在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重在研究大学生的需求

需求是一个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研究人的需求就是为了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 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人的思想是与其需求的产生、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现代行为科学理论表明,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是不同的, 并且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需求应从三个方面去加强:

第一, 从情感的表露中去探寻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大学生作为现实人, 同样需要爱抚, 需要友情,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情味”。而情感一经产生, 总会通过各种有声、无声的语言表现出来, 并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发生影响, 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在同人的接触、在接受教育与谈话中的情感需要。

第二, 从情绪的变化中去研究心理需求。在社会变革时期, 面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碰撞, 一些青年大学生心理上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和压力, 从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因为需求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表露出来, 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心理活动与行为表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通过观察人的表情和行为的各种变化, 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背后的需求。比如, 平时爱说爱笑的, 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平时少言寡语的, 突然变得焦躁不安;平时待人热情的, 突然变得冷淡等等, 还应从实践活动中研究学生要求, 如通过学习工作看劲头, 日常生活看表现, 接受任务看态度, 班级讨论听发言等了解和研究需求, 同时还要善于从学生骨干中了解研究需求。

第三, 从爱好参与的活动中, 去发现个性需求。一般地讲, 青年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 包括性格、爱好方面的差异, 是允许自由选择的。只要其不违背公民道德, 不防碍他人学习与生活, 就应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在理解和尊重青年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中去了解个性特征, 研究个性需求。只要深入学生中观察情绪, 倾听呼声, 常闻其“心声”、常想其“心事”, 就能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需求。

二、贵在引导大学生的需求

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对症下药。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递进的过程。高层次需求的出现是以低层次需求的基本满足为条件的, 当一种需求满足后, 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人们在需求的不断满足和产生中实现向更新层次需求的递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关心人的基本物质利益、精神生活的需要, 又要在不断提高物质水平中, 进一步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 人的需求是随客观条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往往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亦要不断创新, 认真研究影响人的需求形式变化的因素, 抓住关键的时机、重点, 满足人的需求的丰富性、多变性, 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 要注重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引导、控制和协调。

一是对学生意识不到, 但又必不可少的需求, 应该加以引导, 使他们产生需求动机。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 除了低层次的物质需求, 还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大学生为了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 会产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但这种需求在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需要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工作, 或表扬引导, 或鼓励精神, 或升华境界加以调动和挖掘, 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处方”上多开一些提神、兴奋的“药”, 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是对于不合理、不现实的需求, 我们应该采取和风细雨的办法加以疏导。晓以利害, 直陈得失, 在“处方”上多开一些清热、败火的“药”时, 要用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去做沟通的工作, 因为责任心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动力之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关键, 耐心是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从而抑制不合理的现实的需求, 实现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的和谐统一。

三、着眼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研究需求、了解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而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有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有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有个体需求又有社会需求, 等等。针对大学生的各种“需求”,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 就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产品”就是情理交融的服人之理、心灵沟通的动人之情、为人师表的感人之行、为人解难的对策举措;我们的“服务”, 就是落实“三贴近”的要求, 就是在“近”和“实”两个方面下功夫, 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成才、健康、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的种种现实问题, 使需求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让思想政治工作搞得“实实在在”, 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进一步凸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通过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去调动他们的成才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承认并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这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关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 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我们就真正成为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 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 热烈地拥护我们。”

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 要解决好人的需求, 应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广大思想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首先是尊重人。虚心倾听工作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研究, 准确了解把握青年学生的需求。

其次是依靠人。充分依靠各方面的积极参与配合, 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共同关注大学生需求。

最后是为了人。着眼为了人的发展去研究需求, 通过关心人, 为人排忧解难, 使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第二, 要从人所关注的问题入手。

人的大量思想问题是在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中产生的。因此, 解决这些思想问题, 不能仅凭教, 要往实里做。人的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必然产生心理波动, 影响工作情绪。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会使自己出丑。”所以, 满足人的需求, 要抓住人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讲实情、办实事。从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具体需要和最迫切解决的事情做起, 努力满足其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 越要关心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是激发其潜能, 调动其学习、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所以说, 思想政治工作贴近人, 其实质是心得贴近。只有心贴近了, 才能够有效地拉近与工作对象的距离, 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才能真正知道人在想什么、盼什么, 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 要满足主体性人格的需求。

人格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信念、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是稳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的整合, 它体现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 是主体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大学生作为现实人, 我们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和理想, 有选择地去确立满足需求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才能使满足需求的起点切合每个人的年龄特征、思想和情感实际, 唯有如此, 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发其主体能力, 发挥其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不断地完善其主体性人格的目的。

第四, 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政治前提 篇8

一、提升用户粘性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过受众媒介选择概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 =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即受众对某一媒介的选择概率, 与其可能获得的报偿成正比, 与其获得报偿的费力程度成反比[1]。而易班平台作为一个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其能否对学生实现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让学生经常性的使用本平台, 并且能够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易班平台作为一种官方网络平台, 其相较于学生常用的QQ空间、微信、人人网等平台,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安全、无骚扰。然而笔者通过对易班平台的推广与使用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第一, 桂林部分高校在推广易班过程中并没有将易班这一优势作为突破口, 而是强化其行政手段, 利用行政命进行推广, 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易班平台的推广效果, 同时对于提升易班平台的用户粘性也是起到一定副作用的。第二, 学术界对于如何在易班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 研究点也都是从学校、教师出发, 例如: 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形成各项机制。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虽然可以从某一方面对易班平台的推广以及提升其用户粘性有帮助, 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从学生使用易班的感受, 这就导致了易班虽然能够在高校大面积进行推广, 但是其用户粘性却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易班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前提就是提升该平台的用户粘性。

二、促进学生客体 - 主体化进程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褚凤英在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高端论坛”中指出: “当前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这一观点上是没有争议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否成为主体上。“[2]笔者认为: 易班作为一个开放性网络平台, 其具有网络平台的一般性特征, 也就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平台内容进行选择, 所以基于易班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对学生的主体化进程有了很高的要求。

1. 建立完善的引导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所面临的是多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 其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现状还有待提高,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第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 必须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且能够将其有效地外化。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当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通过奖励引导、班级环境引导、校园环境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主流价值观, 同时应为其构建完善的内化渠道, 例如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社团活动; 建立奖惩机制等等。

2. 形成平等交流的环境

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 教育者一定不能将自己构建成自我权威以及中心, 要在内心坚持自己与受教育者共同提升、共同成长的意识, 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 与其形成平等的交流渠道, 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下进行, 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育内容并形成自我教育意识。然而易班平台的推广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等交流机会,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能够通过易班平台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且进行讨论。因此在易班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利用起这一优势, 教育者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 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 达到各抒己见的态势。

3. 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拉诺夫指出: 当受教育者的个性、智力和社会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时候, 他便开始不仅认识他的外界目标, 而且也认识自身教育的目标, 他开始把自己当作对象看待, 这样他自己便成为自身教育的客体[3]。因此笔者认为, 让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 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而这不足指的是其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其所认同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后所得出的结论, 基于这个结论, 教育者在易班上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以内化主流价值观作为重点, 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等方式让受教育者既清晰的认识到主流价值观的具体表象, 同时也看到了自身与其的差距。其次, 在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后, 教育者应当在平台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 例如进行责任意识教育, 教育者先向受教育者阐述什么事责任, 然后通过平台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让受教育者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改造自身主观世界。

摘要:我国建设易班平台的目的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网络教育平台, 虽然易班自建立以来已经逐步在高校学生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同时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从用户粘性、学生客体-主体化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易班,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勇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

[2]倪素香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高端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学好英语兴趣是前提 篇9

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英语是一门外语, 是学生今后必须掌握的第二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不是很多, 学生要想掌握这种语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那么, 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要把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难题, 知识上的, 情感上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要善于引导, 善待学生, 特别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的潜能, 相信他们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要经常鼓励学生.细心观察, 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 就要及时表扬, 让他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吸引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如何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内在动机

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景, 让全体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语言实践, 正如一位语言教学专家所说, Tell me, Iwill know it;Teach me, I will undemtand it;Involve me, I will remember it.为此, 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 讨论、辩论、竞赛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知识, 训练语音技能.

三、融洽师生关系,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 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手段, 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 创造—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与学生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由此, 学生就会由爱教师到爱上英语学科, 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 由‘苦学”变成“乐学”, 逐步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激活英语课堂教学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所以说,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激活课堂的四项要求是:

1. 导入含活式———带着兴趣, 带着思索.

Well begun is half done.几年来, 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 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以SEFC Book 2A中的integrating skills为例“songs and poems”, 其中有一首是Richard Mark演唱的一首非常经典的英文歌曲的歌词Right here waiting.在学课文之前, 我下载了这首英语歌曲, 并将课文中所缺的第二段歌词让学生们边听边补上, 准备作为听力材料使用, 按惯例上课前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和回答:Do you like English songs?What kind of English songs do you like?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some wonderful English songs?问题很简单, 主题也熟悉, 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我把他们叫到黑板前, 让他们把听到的第二段歌词给补上.几乎人人都参与, 热情有增无减.

2. 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 感受多方位, 信息反馈畅通.

说起课堂教学, 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人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 (1) 听:听教师, 听录音, 听同学; (2) 说:背诵, 回答, 课本剧的表演; (3) 读:读课文; (4) 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课堂缺乏生气, 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 一个字:“苦”.

3. 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 见解有创新度.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 参与动机不明, 教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 尽管参与人次多, 课堂活跃, 但学生毫无主动性, 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 通过活动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以写作指导课“Improving Your Study Habits”为例, 让学生罗列出自己的“Study Habits”提纲之后, 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 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足取, 以debate的形式进二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 再让他们动笔.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写自己的文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 留有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首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 且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学生在做中学习; (2) 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 (3) 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在当今信息时代, 光靠课堂上学得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光靠课堂上教师的灌输也是远远不行的, 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 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信息服务, 自我充实, 把现实世界同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 放手让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同课文有关的主题, 并且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查阅书籍、画报, 或上网调用所需的资料, 他们完成的任务非常出色, 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令人满意.我和学生都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篇10

教师要关心学生, 那必须要了解学生, 而要了解学生, 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 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 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感到理解与尊重, 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 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 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 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 不关心自己, 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 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 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 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 在教育中, 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 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 我班的两个女学生小吴和小黄, 如果要找她俩的问题可有一大堆, 大错不少小错不断, 如果只是挑她俩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她们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她们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 不管她们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她们, 考虑她们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从她们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 进而再去谈她们的问题, 并深信她们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可以变好的, 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 而且也要让她们自己知道老师对于她们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 她们不乏优点, 而且通过教育放大她们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她们进步了。那么, 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 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 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 我班上小李同学, 从进学校后就特别高傲, 目中无人, 军训后自习课上总爱自行兑换座位、讲话, 你找他, 他说他要讨论题目, 一而再, 再而三, 经调查他是在和别人聊天。昨天, 我把他叫进办公室, 询问情况, 指出他这样做影响别人学习, 他气势凌人, 说“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是这样, 我要按我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不管别人。”我说:“那好, 按你自己方式学习, 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他说:“在教室里要坐在讲台下第一位, 且周围不要别的同学坐。”我说, 这样的环境只能你家里提供———读通学。他说好, 后来, 我打电话通知家长, 才知他父母远在广东打工, 家距学校有二十多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他就独立生活, 且上初中就与老师经常对抗。我想, 这个同学太缺少父母关爱了, 太缺少父母沟通了, 我慢慢地理解他, 帮助他。承认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一个人能考上高中非常了不起, 但是, 如果他没有那些坏毛病, 一定能学得更好, 更优秀。他点头了, 决心改正, 同时对老师态度也好转了。

其次, 信任。有了理解, 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 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 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 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 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 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正地做到了理解学生, 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 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鼓励他们去不断地主动探索,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 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 取得更大的进步。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 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 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 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的态度。例如对待学生偶尔迟到, 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 这都是难免的情况, 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 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 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 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 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 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 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 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如小黄、小吴两同学, 由于她俩家境较好, 进入高一前未做任何家务, 寄宿后, 自理能力、自控能力极低, 卫生纪律方面扣分很多, 我曾多次与她俩沟通, 进行批评, 每周平均有二三次进办公室, 后来通知家长来校了解到她们以前的习惯比现在差得多, 同时家长反复申明, 本期来这两个同学这期进步很大很快。后来, 我改变对她们期望过高的要求, 经常叫她们到办公室, 改批评为表扬, 表扬她们比过去进步了, 同时, 请班上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一起帮助她们, 告诉她们如何处理内务。到第四周, 她俩已完全适应高中紧张生活和学习了, 充满愁容的脸也开始露出了笑容。最后, 小吴同学对我说:“老师, 您真好, 没把我当个坏学生。”

再而, 爱。有了理解和信任, 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当然是爱, 还有, 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 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 并耐心地去教导他, 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 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 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 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地贴近学生, 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需要老师真正地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 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 励志方面的书籍, 学法指导、学习障碍解决方面的书籍, 等等, 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 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把握前提,认清规律 篇11

关键词:前提;调节;结果;规律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只抓住结论,不注意相应的生理过程发生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找出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导致对生物学中一些原理无法理解,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分析,希望学生能把握前提条件,来认清生理过程的发生过程及结果。

例一:人体的体温调节

学生能都记住当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一方面减少散热(皮肤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和肌肉等产热增加),不少学生提出疑问:一方面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产热增加,那么就会导致产热必然大于散热,人体体温应该上升,怎么是通过调节达到稳定呢?

要认清这个调节的结果,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前提条件,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快慢取决于体温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在这个调节过程中,首先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即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值增大,引起散热增加,打破了原有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所以此时机体要启动调节机制,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新的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例二:血糖调节中的激素分泌

右图为血糖调节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有:

1.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使血糖浓度

下降。

2.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内的物质(包括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通过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

3.胰島素分泌增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

对于第三点很多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两种激素的分泌之间的关系怎么会是这样的?

要弄清楚这个结论,我们还得从前提条件说起,胰岛素分泌增加是在血糖浓度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需要促进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和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如肝糖原、肌糖原和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这时就不需要分泌胰高血糖素来捣乱了,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的前提条件是血糖浓度降低,

细胞无法吸收足够的葡萄糖来氧化分解满足细胞对能量的需要,所以储存能量的细胞将能源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去向是被各种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而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又离不开胰岛素的促进作用,所以此时胰岛素也会相应分泌增加。

通过上面的事例分析,希望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注意事件发生的前因,去探究最后的结果,来准确理解生物学原理,形成科学的推理方法。

(作者单位 湖北省天门中学)

论文艺生产的前提 篇12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概念。他说:“就某些艺术形式, 例如史诗来说, 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 它们就不能再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生产作为一个术语, 固然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它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表达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 也即认为艺术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生产、是一种实践、并且是一个系统, 是一个过程。

一、文艺生产资料

文艺生产资料是文艺生产的前提, 文艺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文艺生产资料是在创作活动展开之前, 已经客观存在于文艺生产者脑海里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文艺生产者在进行文艺生产前需要大量的文艺生产资料, 只有生产主体对生产资料客体进行艺术整理及加工, 才可能生产出文艺作品。

文艺生产资料的来源首先是源于现实生活。文艺生产者只要生活在社会中, 就会或多或少的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毛泽东说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是粗糙的东西, 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 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其次是源于书本。由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它常常要根据前人或同时代的人提供的思想结晶来从事创作, 也可以称为间接来源。比如, 凡尔纳创作的100 多部文学作品, 其材料是源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书刊。

生产资料与生产主体的关系是同生共存的, 生产资料依靠生产主体的艺术审美加工, 才可以生产出成品, 而文艺生产主体也离不开原材料。对于文艺生产来说, 真正的生产资料是那些进入了生产者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二、文艺生产主体的创作动机

由上述可知, 文艺产品不是现成的存在物, 是文艺生产主体创作的产物。文艺生产资料仅仅只是原材料, 而人的大脑是“加工厂”, 它不是文艺生产者们简单的“模仿”与“再现”, 而是融入了生产主体的主观情感, 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情感通过作品来表现。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目的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因为目的为事物的生成规定了一个方向, 使之有一个完成的终点。比如, 劳动是为了生活, 盖房子是为了居住,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 等等。文艺生产也是有动机的, 这个动机就是文艺创作者想要创作出的那部作品及其产生的种种影响。

文艺创作的动机非常复杂, 每个从事创作的主体都不同。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是为了谋生, 还有的只是为了实现自我, 显示才华。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国家, 提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在20 世纪60 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 文艺生产者们的生产驱动力来自外界, 其创作动机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支配, 因而产生大量服务于政治的公式化、类型化文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文艺的方针政策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系列外在的驱动力都会影响文艺生产的方向、文艺生产者的创作。

创作动机的有无, 不但是文艺生产者所有文艺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 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艺创作过程能否完成的前提。

三、市场经济

在当代社会, 文艺生产同样会受到时代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因素是文艺生产的另一个前提, 第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才能带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由物质上升到精神。因此, 文艺消费者增多导致文艺需求量增大, 继而带动文艺生产发展。第二, 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的物质基础增强, 有更多的机会为文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第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文艺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经营活动, 文艺生产者们在生产作品后, 需要经过图书出版、拍卖等一系列社会生产经营活动进入市场, 从而获取相应的酬劳。

市场经济对文艺生产的介入一方面使得文艺生产包含有更多的物质生产内容, 现代工业社会, 具有产业性。这促使文化艺术生产与经济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 经济与文化毕竟是人类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生活物质需求, 后者则是形成和提升人文内涵和素养的需要。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 雅文化与俗文化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才可以促使人们去购买艺术品, 捐助交响乐队, 帮助其发展等。这意味着对于文化命运的判断变得更加复杂。

摘要:文艺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文艺生产的认识, 需要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进行, 并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相联系。文艺生产是具有一定前提的, 它不是凭空出现。文艺生产资料、生产主体的创作动机以及市场经济都属于文艺生产的前提。

关键词:文艺生产,前提,艺术生产资料,生产驱动力,经济

参考文献

[1]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裴斐.文学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

[3]许自强主编.文艺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计算与检索方法下一篇:家居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