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2024-07-01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通用7篇)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篇1

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

发布时间:2011-12-07 浏览次数:

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也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确保党员在日常生活中有端正的作风,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为重要。为了让党员同学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开展了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此次活动对支部全体党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民主生活会旨在让支部党员同学在批评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的同时予以改进,进而加强自身修养,端正生活作风。各位党员同学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分析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其他同学再对其进行补充,并为其提出改进意见。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难点在于消除各位党员思想顾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周围同学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

帮助同学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学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学的信任。通过本次民主生活会,党员们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都符合一名党员的标准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篇2

过去, 我们曾在一段时间内试图通过一元文化权威管理统合社会认知, 但这种尝试已不能满足我们当前时代的需求。协商民主无疑为我们在多元时代形成价值、观念共识提供了契机。协商民主对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激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进一步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 民主的核心在于如何维护和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及如何巩固、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是社会的主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指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把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压制中解放出来。协商民主的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关系, 没有谁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左右其他参与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这就意味着, 协商民主主体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具有高度一致性。它们都把人的自由、平等作为民主追求的根本目标, 都把人民作为民主的主体, 都把人民是否能够充分享有民主特别是政治参与权利作为民主得以真正实现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鼓励人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协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是围绕促进人民利益所展开的。是否维护和促进人民根本利益是判断党和政府政策科学性的最高标准。而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效率。党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 必须考虑所涉及群体的切实利益、广泛听取政策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才能提高决策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包容性。

我国在民主建设过程中也曾存在权力自上而下, 对于民众意见听取不足的问题。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途径较少, 政府决策缺乏透明性、公开性, 导致很多决策更多的是从官员政绩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协商民主将政府、社会组织、民众置于平等的协商语境, 在为民意表达提供通路的同时也为民主理解党与政府政策提供了基础, 有利于政策的传达、贯彻和落实。协商民主的实践必将减少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短视性, 实现决策的程序正义。

三、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协商民主为不同群体的相互沟通创造了空间。由于在文化背景、社会分层等方面的多样性, 人们相互之间也有着各自的价值认同、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协商民主能够在现实层面促进人们的交往, 促使人们在相互协商中消除偏见、消弭矛盾, 共同致力于互利互惠的合作, 致力于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之所以提出统一战线是我们的“法宝”, 之所以在统一战线内部强调要通过对话和协商, “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 就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 包括人民内部也有各个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对立的阶级, 在传统民主体制下, 社会各阶层、各阶级缺乏一个共同参与政治生活, 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民主架构, 只有通过协商民主的初级形式——统一战线, 才能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开创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 要反映社会结构中不同的利益群体既爱国爱党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这一现实特点, 我们只有坚持在健全选举民主的同时, 发展协商民主, 才能寻求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共同利益最大化, 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才可能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 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 形成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四、协商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制度职能

协商民主的特征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有着深层的契合度。政治协商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也是人民政协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 (三大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 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本质上有着协商民主的吁求。

首先, 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各方来自不同的党派、团体、民族和行业, 在参与结构上具有多元特征。不同的参与者基于自己的思想理念、利益诉求和文化背景, 对社会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理解。政治协商的目的不在于存异、而在于求同, 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群体间的协商合作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多元特性和求同目标与协商民主的特点高度契合。

其次, 政治协商制度期待能够广泛地听取意见, 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安排提供依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只有听取各方各面的意见, 综合考虑各个群体的利益需求, 所制定的政策才能客观反映现实需求, 在增强科学性的同时获得政治合理性。这就要求民主党派, 团体、民族代表在政治协商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能够充分享有献计献策、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这也是协商民主的主旨所在。

最后, 政治协商制度期待个群体代表对政治生活的积极、深度参与。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 不论党派、团体、民族, 都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民主党派, 团体、民族代表不但关注个体所属群体的利益, 更要关心社会的政体利益、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政治协商的参与程度越高, 民主才能落到实处。这又恰恰是协商民主的本质诉求。所以,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协商民主有着内在的需要, 积极推动协商民主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我国的“十八大”报告中, 明确将“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 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作为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民主的战略目标。

摘要: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 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 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协商民主有助于不同层面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实践。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孕育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协商民主体制, 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 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

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监督,化解矛盾增强团结,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组织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

当前,各级党组织都注意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但有个别单位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工作总结会、经验交流会、业务分析会等。定位不准是导致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以及涉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特别是在原则问题上碍于情面,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对民主生活会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如何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本人认为:

一、必须提高对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重要性的认识

要认真做好会前准备,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基础。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学习党章,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适当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和基层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反映。普遍开展谈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每名成员之间、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同志之间都要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相互谅解、增进共识。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班子成员都要自己动手撰写对照检查材料。

二、会前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毛泽东同志曾为我党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办事要走群众路线,要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里始终装着“一杆秤”。一些单位的领导是不是清正廉洁,有没有以权谋私,群众看的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近些年查处的大案要案,有相当部分是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的。所以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将意见集中收集起来反馈给领导班子成员,以便使其对照检查,自查自纠。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也去征求群众的意见。表现为:一是走过场,采取的形式单一。如组织一些人开座谈会,大家海阔天空的议论一番,无非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讲来讲去没有一点针对性。二是群众怕指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廉洁方面的问题,领导会给“小鞋”穿,心里顾虑重重。因此征求群众意见时态度要诚恳,可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鼓励群众消除顾虑,讲真话实话,有针对性的指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廉洁从政方面的问题。群众如实反映领导班子成员在廉政方面的问题,班子成员要认真自查自纠,迅速整改,这才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本意。

三、会上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一把手”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第一责任人。会前,“一把手”应筹划部署,与班子成员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会中,应负责调控气氛,把握方向,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抓好整改落实。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解决领导班子内部存在问题的有力武器。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班子成员要进行自我批评。单位一把手在民主生活会上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班子成员的廉政和执行党纪政纪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班子成员要把执行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制止奢侈浪费、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情况作为主要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写出发言提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开展批评我自我批评中往往出现自我批评易,相互批评难,有的却把通过自我批评达到自我表扬的目的。如何才能把批评我自我批评开展起来,就要真正放下情面,要敢于“解剖”自己,对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逐条对照检查,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较多的意见进行正面回答。要襟怀坦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查自纠。要本着对党的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诚恳指出被批评同志的缺点。作为共产党人应该襟怀坦白、光明正大,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同志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帮助,政治上爱护的责任感。像兰考县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大家交锋思想、见刀见枪、直面问题、直指要害,“点麻骨”、“戳痛处”。一是从问题切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发言没有任何过门,以问题开门亮相,不讲成绩,围绕问题分析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问题贯穿发言始终。每位常委对照检查发言一结束,其他常委直接对其进行批评。二是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自我批评“不留余地”。每位常委开展自我批评直指自己“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既有政治意识、担当精神、政绩观、群众观念方面的,也有工作作风、吃苦和奉献精神、生活作风、自我约束方面的,全面、具体、到位,许多是平时大家不能讲、不愿讲、不敢讲的问题。三是“揭短亮丑”互相批评不留情面。四是接受批评态度诚恳、民主团结气氛浓厚。谈到会上“红脸出汗”的感受,县委常委发出相同的感慨:“尽管会下都相互提过,但在会场上,感受还是不一样,说不出的难受。”“检查自己,像照着镜子搧自己脸,恨自己,你怎么就这样?”“听别人提意见,像针在扎。”在接受批评时,多位同志满脸通红,坐立不安,头都抬不起来。但下来,当事者说,接受批评是沉重,但也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红红脸红出了真心,洗洗澡洗掉了污泥”。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在于直奔主题。民主生活会的性质,决定了其重点在于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

四、会后要制定整改措施

要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无论是班子的还是个人的,都要制定整改任务书、时间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扎实整改落实,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集中治理。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等制度。在这样的批评中,同志之间关系却越来越真诚,班子越来越团结,有责任争着抢着担当。

对民主生活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要一条一条抓落实。要制定限期整改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对有违纪问题在民主生活会上不自查自纠的要严肃批评,甚至做出组织处理;对有问题但能自觉检查,主动纠正错误的,可以不予处分或从轻处分。

“一把手”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第一责任人。会前,“一把手”应筹划部署,与班子成员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会中,应负责调控气氛,把握方向,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抓好整改落实。

各单位要建立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制度,对各单位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质量测评结果、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好的宣传表扬,对差的责令整改。

党工委班子浅谈民主生活 篇4

一、对民主生活会的基本评价

一是党工委高度重视。为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工委做到了高标准、严要求,多次召开党工委会专题研究、多次安排部署、多次和区督导组、活动办进行沟通。罗素琼同志认真履行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既挂帅又出征,认真指导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活动抓在手上。

二是前期准备充分。全街道对教育实践活动态度端正、行动自觉,各项部署扎实有序、推进有力。按照中央及省市区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多次召开党工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扎实开展11个专题讨论;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梳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努力在会前把问题谈开、谈通、谈透,为民主生活会营造良好氛围;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并进行了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平均修改在8次及以上。总的看,规定动作一个不少,关键环节扎实到位,专题民主生活会各项准备工作有序有效有力。

三是对照检查深刻。街党工委班子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聚焦“四风”,开展“六查”,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以及督导组反馈的问题,都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作出回应,并列举了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各位班子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联系履行职责和运用权力情况,主动深查细找、认领问题,不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力求客观真实地给自己“画像”、“把脉”。针对查摆出的问题,领导班子和成员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深挖思想根源,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等方面剖析原因。总的看,查摆问题的态度是认真和端正的,聚焦“四风”是集中和准确的,剖析原因是严肃和深刻的。大家对“四风”的危害性、危险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可以说,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精神得到了一次净化。

四是开展批评严肃认真。各位班子成员相互之间开展批评,虽然话不多、简明扼要,但都是严肃认真、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坦诚相见的。每位同志的发言都开门见山,真奔主题,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放“礼炮”、“哑炮”、“空炮”。既严肃认真地对其他班子成员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又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既充分体现了不讲情面、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又充分体现了与人为善、以诚相待的真情;既坚持了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敢于交锋,不当老好人,又不搞无原则纷争,使每个参与其中的同志都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起到了红脸出汗、加油鼓劲的效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五是整改措施实在。对班子存在的“四风”问题,街党工委认识到,不正视问题、不切实解决问题就是走过场、空对空。这次活动能不能起到作用,关键是抓整改落实。围绕对照检查出的突出问题,党工委班子和每位领导成员都明确了努力方向,认真拟定了整改措施。这些整改措施,尽管是初步的,但总体上方向正确、思路清晰、务实可行。相信只要能认真地把这些整改措施进一步细化并落到实处,就一定会起到改进作风、取信于民的良好效果。

二、谈几点希望和建议

同志们,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但不是“期末考试”,要防止“闯关”思想、“考试”思想,认为通过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下一步,教育实践活动将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希望街党工委把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新的“起点”,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把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在兰考的两次重要讲话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学深悟透、落到实处,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大家在前期都学习了,我在这强调,习系列讲话,特别是在兰考的两次重要讲话,还要反复学。我认为,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一个是提高思想认识,另一个是反复学以后,真的能够提高你的领导水平,提高你工作的方式方法。所以,还要把这两个讲话反反复复学,从中悟出的要求,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同时,要认真学习刘云山、赵乐际、王东明等中省领导同志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道德品行教育,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模糊、不动摇、不犹豫、不徘徊。只有如此,工作才不会出问题,个人才不会犯错误。工作出问题、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一念之差,说到根上,还是自己政治上不坚定。要通过学习,自觉求真务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要通过学习,保持清正严明。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法规纪律,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公道正派。

二是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工作,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越到活动后期,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及时组织对教育实践活动前两个环节的工作情况进行“回头看”,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各项工作,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要抓紧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改什么、怎么改”,制定任务书、时间表,把责任分解到单位和个人,一件一件地加以落实,确保“改到位”。要坚持开门整改,整改方案要向干部群众公示,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的帮助和监督。坚持上下联动,对查摆剖析出的“四风”问题立行立改、不等不拖,当然还有一些“四风”深层次问题,要做出计划,作出安排。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特别要抓住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及早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重要讲话,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后如何抓好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经常分析本单位干群关系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分清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分清局部问题还是全局问题,分清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

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作风问题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央抓反“四风”,大家仔细想一想,实际上中央很早对有些方面都有规定都有要求。关键就是原来的规定和要求没有按要求规定办,导致这些风气愈演愈烈,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过去那些制度,有些实行一阵子,有的形同虚设,就是制度没有落实好。党的决定利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集中反对“四风”。我们一定要按照中、省、市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不能搞一阵风。有的事情往往是有制度不执行,这个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有制度没执行,制度就形同虚设。街党工委领导班子,一定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作保障。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篇5

1 打造党内民主文化是适时之需

十六大以来, 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在积极而稳妥地探索党内民主发展之路, 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委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民主文化氛围浓厚, 全体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

但我党党内民主文化由受我国封建专制主义2000多年的统治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张扬的影响, 又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经济文化优势, 我们党内还存在着较多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一些资产阶级民主倾向。

比如, 由于片面强调集中, 官本位意识、权力比较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倾向、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倾向、等级观念、特权现象、宗法观念等封建主义残余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沉渣泛起。1980年,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中, 深刻地指出我国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党的权力过分集中, 导致党内出现封建主义专制化倾向。时隔二十多年, 我们发现这种状况仍然存在着, 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发展得更严重了。

曾经某县县委开会研究人事问题, 首先是谁都不发言, 冷场40分钟;然后是县委书记三个字:记、过、发 (记录、通过、发文) 。这种一把手“说一不二”, 二把手“说二不一”, 三把手“说三道四”, 四五六七八把手“一声不吭”的一言堂现象极不正常, 严重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试想想, 如果长此以往, 党内家长作风、特权心理、个人崇拜等封建残孽就会逐步滋生。有些领导爱颐指气使、居功自傲地对别人说:“你是我手里提拔的”, 仿佛党内提拔干部就是他一个人说话算数的一种恩赐;有些职工爱把单位一把手称作“老板”、“老大”, 仿佛共产党一级组织就是一把手的一个私人企业或帮会一样, 让人感觉有溜须拍马之嫌。司机乐当领导的“干儿子”, 下级甘当上级的“走卒”, 甚而有之, 有些别有用心之人还炮制出一套所谓官场“潜规则”, 来淆乱是非。

这些与党内民主文化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 来源之一是党内有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权力从哪里来, 不能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切实保障党员权利, 正确地履行民主集中制;表面上讲民主, 但遇到不同意见时, 总是事前定调子, 会上搞集中, 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而有些党员缺乏民主文化的熏陶, 民主观念淡化, 民主讨论中习惯于看风向, 顺大势, 或因害怕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 而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意见, 逐步养成惰性甚至是奴化心理。

另外, 由于片面强调民主, 近年来, 要求以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本位重构我国政治制度的观念, 在社会上有流行、泛滥之势;西方敌对势力、境内外自由化分子在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自由化思想渗透;国内一些自由主义者也在吹捧、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模式, 有的人言必及美国民主, 妄图以之来指导和分析中国的实践。这些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 势必会冲击党内民主文化, 造成党组织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形成一种组织软弱涣散、影响党的团结统一、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不良局面。

2 新时期打造党内民主文化的途径思考

文化是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它是灵魂, 是净化剂和黏合剂, 具备着教育、启迪、审美的功能。党内民主文化的打造可以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教化广大党员、规范党员行为、凝聚全党共识、引领党内民主健康发展, 进而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 以党内和谐带动和引领社会和谐。为此, 我们要在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党务习惯方面下意识地打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民主文化。

在思想观念上, 多向党员宣传人本、平等、公正、竞争、择优等思想。人本、平等, 反映在党内民主文化中就是以共产党人为本,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等。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体”。8300多万党员, 420多万个基层组织不是一种政治摆设, 不是单纯的被教育、被管理的财象, 更不是某一层级领导班子“做秀”的工具。我们要让广大党员在党内真正当家做主,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想方设法增强党员心中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提高主体素质, 正常行使党员主体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公正、竞争、择优体现为党内民主文化中的平等参与, 有纪律、有秩序的自由, 竞争择优。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工人阶级政党是“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 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正领导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执政党来说, 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就尤为重要了。对党忠诚、互相尊重、公正公平公开、团结统一等党内民主文化, 能促进我们的社会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道德上, 党内民主文化的打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党员队伍道德建没。严重威胁党的生命安全的“政治之癌”一一腐败, 其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道德“失范”。如果扎扎实实打造好了党内民主文化,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就能从思想源头上攻克这一顽疾, 使其主观上不愿或不屑为之。同时, 道德层面上的党内民主文化打造还能纠正一些错误的政绩观, 纠正一些党内权力体系结构中的倒置倾向, 使之不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不再“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艄公一条河”;不再独揽大权, 卖官买官, 跑官要官, 从而真正做到扎根基层, 服务基层,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在文学艺术上, 党内民主文化的打造要多宣传朴素的唯物史观、平民文化, 少宣传帝王将相、救世英雄、精英文化, 不要总是把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雕塑得又高又大冲在前, 而把广大党员群众雕塑得又矮又小跟在后。

利用网络促进党内生活民主化, 也是打造党内民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可能成为信息化时代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搞选举的成功经验, 可以通过网络提高干部民主推荐程序上的透明度、扩大干部民主推荐形式的多样化、保证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监督、加快干部选拔任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3 总结

浅论法治民主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 篇6

一、法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所谓法治民主, 是指用法治方法实行的民主, 从民主方略角度看, 它与人治民主是对立、对称的概念。法治民主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 但是, 不论哪种类型的法治民主, 其基本特征都差不多, 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则有所不同。从古往今来的实践看, 法治民主主要有下列基本特征:

(一) 用法律来集中体现人民意志, 并按照“服从法律的人民就应当是法律的创制者”的精神与要求来制定法律。

虽然法治就是法的统治, 但法治民主却不是一般所说的法的统治, 而是由人民用自己直接或间接制定的法律来统治自己。所以, 法治民主所依之法决不能是在极少数人操纵下的走过场、只沾上一点民主色彩的法律, 而应当是按法治国家公认的能够较准确集中和反映公民公意的民主程序制定的法律。产生这样的法律所需要的程序保障, 分代议机关立法和公民直接立法两种情况而有所不同。在代议机关立法的情况下, 法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人民的公意和利益, 从根本上取决于代议机关本身的民意基础是否深厚和代表性的强弱。公民直接立法则完全由公民自主实行。

(二) 在法治社会, 只有法律是国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或公意的记载, 其他形式的文件都不能具备这种地位。

在一个国家, 除了国民的共同意志, 还有许多的个别意志, 但与国民的共同意志相比, 后者都只是个别意志或国民中一部分人的意志, 这些意志在经由法定程序被确认为法律之前, 都不能也没有根据被看作是国民的共同意志, 既不能等同于记载国民共同意志的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国民既未亲自也未通过代表对它们表示赞同, 它们只是国民中部分的意志, 其地位就低于体现国民公意的法律。

(三) 国家权力受宪法和法律限制。

这—条的含义相当于西方所说的“权力受限制的政府”或“有限政府”原则。意思是说, 国家权力 (具体而言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 不是固有的、绝对的, 它的直接来源只能是法律, 应当受宪法、法律的限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确认国家权力限于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范围,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权限从事职务活动是违宪、违法行为, 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 已成为我国法治民主建设的紧迫课题。在我们这样民主传统、法治传统少的国家, 搞法治民主应当特别注意从法律和制度上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 防止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受侵害。为达到这个目的,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和加重侵权者的相应政治、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要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以更有效的抑制国家机关非法侵害其权利的手段。

(四) 已制定的法律得到严格实施。

洛克说过:“法律不是为了法律自身而制定的, 而是通过法律的执行成为社会的约束, 使国家的各部分各得其所, 各尽其能;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 那就等于没有法律;而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 那是一种政治上不可思议的, 是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如果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实施, 其结果比没有法律好不了多少, 在某些方面会比没有法律更糟。因为, 这样不仅不能实现法律的统治, 反而会遭致国民对法律本身的不敬和藐视。

法律严格实施关键是要解决好执政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守法, 尤其是遵守宪法的问题。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法律严格实施还有一个真正按人人平等原则适用法律、其中首先是适用宪法的问题。对于法律适用一词, 有广义解释的、有作狭义解释的, 但学术界表现出的共同倾向是将宪法排除在外, 只讲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司法,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舍本逐末。可能是有的同志认为, 宪法的内容都具体体现在法律中, 只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贯彻执行法律, 宪法也就间接得到了贯彻执行。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 宪法的很多内容, 并不或尚未体现在法律中, 即使有关内容体现在法律中, 但有些法律也不能由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来贯彻执行, 而只能由人民代表机关来贯彻执行。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我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 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保证宪法、法律遵守和执行的内容。而恰恰是这些方面,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民主有基础性意义。

二、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民主

浅谈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篇7

关键词:民主模型,科学传播,公众,科技决策

在西方科学传播建制化的进程中,各种旨在指导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模型诞生了。科学传播模型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遂成为科学传播思想发展的风向标。所以,研究科学传播模型是理解西方科学传播理论的一把钥匙。“民主模型”是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约翰·杜兰特在继本世纪60年代提出“缺失模型”之后建构的重要科学传播模型。“民主模型”强调公众通过参与科学技术决策,与科学家、政府间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实现科学传播。“民主模型”预示着科学传播理论正从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子集,向着摆脱“科学+传播”的简单框架,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方向发展。科学传播的模式也从“撒播”(dispersion)走向更高层次的“对话”(dialogue)。公众的角色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即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转变不仅存在思想上的动因,而且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以,本文探寻“民主模型”的思想基础,进而展开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理论研究,从而探讨“民主模型”的现实意义,以期准确把握西方科学传播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民主模型”的思想基础:

交流即参与

“交流”(communication)作为20世纪典型的观念,越来越成为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交流概念的不同阐释直接影响了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方向。杜兰特早期提出的“缺失模型”以单纯地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的方式来转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传统的科学普及理论一脉相承。“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公众缺少科学知识,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1]“缺失模型”的交流模式是大众传播中的撒播。科学知识的单向性灌输,将公众变成了旁观者。在“知道”是参与的前提下,“缺失模型”显然是霸道的。

“民主模型”的建构实际上回应了由撒播而造成的“大规模传播的符号的广延度、系统性和推定效果,对民主的未来提出了棘手的问题”[2]9。大规模的民主需要广泛地符号扩散以达到规范性,并成为社会组织的首要动力。然而,单纯的撒播也许并非适合民主政治和道德生活的最好方式。因为,公众的意志如果只能听任专家们和煽动者的摆布,那么共和体制的理性就荡然无存。“民主模型”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撒播”基础上的全新“对话”模式即公众通过参与科技决策,实现与科学家、政府间的对话。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关于交流的核心观点:交流即参与成了“民主模型”建构的思想基础。

实用主义者认为宇宙是一个向人们敞开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称谓:皮尔斯的“第三属性”(thirdness)、刘易斯的“阐释的世界”(the world of interpretation)、杜威的“经验”(experience)及后来的“文化”(culture)。在杜威看来,经验世界由共享的符号和习俗编织而成。于是,交流活动和经验的形成就构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交流活动需要以公共的经验世界为前提,而经验世界的建立又需要交流活动的推动。这样,对交流概念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体主义的困扰,即交流受到外部客体参照的束缚或将交流直接简单地指认为人的内部心态的转变。实用主义下的交流概念表现出自我生成的本体属性。经验世界在交流中产生,而交流则在经验世界中得以进行。

从交流的自我生成性出发就不难理解杜威和米德所拥护的交流即参与这一理论。在他们看来交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并非只是共享内在意识的秘密。交流需要一个共同的环境,而共同的环境也必然会在交流中不断形成。于是,意义变成了“参与的共性”,“行动的方法”,甚至是“可能的互动”。共同参与创造一个集体的世界就必然使交流蕴含民主问题。杜威认为参与性互动的消失或扭曲是最为突出的社会异化特征。交流模式转变就不再被限定为“撒播”还是“对话”,而是着眼于是否包含参与和互动。这也应合了杜威所谓的民主与权利的相互依存性。在否定自然权利论的个人主义基础上,杜威提出“维护群体权利”并认为“集体或群体权利与个人权利可以同时存在”[3]141。“民主模型”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将公众的权利和民主问题相结合,来指导科学传播活动的开展。

公众权利的行使与公众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密切相关。在“缺失模型”中,公众的态度意味着“支持或积极地评价科学、科学家和科研活动。”[4]57-74“民主模型”则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看成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结果。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既是公众形成科技态度的前提也是实现科学传播的内在机制,更是实践杜威关于民主的根本原则即当手段和目的相一致时,民主才可能成功。然而,在实用主义交流思想的指引下,“民主模型”提供的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其实践意义仍需要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理论的研究来继续探讨。

二 “民主模型”的实践前提:

公众应有科技发展决策权

“缺失模型”因为设定了公众在科学面前的无知而受到学界的批评。“他们认为,缺失模型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过程的不理解,而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1]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隔膜并非仅仅因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而是公众不具有发言权。公众只有在参与科技决策中,才可能最直接地表达意见。公众对科技的呼声应该被倾听,并被有效地响应。否则,公众即使获得了科学知识仍然会觉得科学和自身无关。所以,要想通过科学传播来拉近公众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彻底转变公众在科学传播中只是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角色,使公众成为参与者,获得科技发展的决策权。

关于公众对科技发展具有决策权的内容,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就有所涉及。他指出:“毫无疑问,虽然总的来说,现代英国人对科学有相当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却没有为科学提供充分的群众批评背景。”[5]106贝尔纳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批评并不出于个人兴趣的自发行为,而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自觉需要。这种需要来源于公众对科技发展给自身利益所带来的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有可能使公众产生参与科技决策的愿望。公众对科技发展具有决策权的现实性意味着公众和科学的关系已经在社会生活领域中被充分地展开,并表现为直接的利益关系。

首先,科技发展本身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学推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可靠性提出质疑。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理解科学”在英美等国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运动。这反映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不光是因为公众看到了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可以说,科技在公众的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暴露出严重负效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直接的破坏;通讯科技、电脑网络的发展虽然可以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联系,但同时又使人际交往产生新的危机——人的孤立化;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克隆人又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于是公众也越来越重视发表自己的意见,干预科技发展的方向,从而进行社会控制。

其次,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高度社会化,科研活动也日益集团化。科研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已成为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科学的投入和科学对生产的回报关系到公众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在“小科学”时期,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私人资助,包括一些慈善机构、企业团体和政府的恩赐。近代,随着科学研究的社会性增强,形成了特殊的“小社会”如“猞猁学社”、“无形学院”等。现代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突破了以往一切的组织形式,形成了社会建制,由一国建制向国际化建制发展”。[6]22科研活动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需要科学家的合作。科研活动的规模也由国内扩大到国际。大量的科研经费被打入国家预算。而且,科研经费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大量的科研经费必然由公众来承担的,于是公众当然“有权知道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的科学研究会给他们提供什么,为什么花钱资助这些科学研究,这些科学技术会不会给他们带来恶果,科学家的研究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7]172这种直

接的利益关系使得公众理应具有科技发展的决

策权。

再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生活合为一体不能分开。在一个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将贯穿人们生活的全部领域和人生的全部过程。一个民族的强盛与否将取决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高低。当前,国际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资源、产品、技术上,更重要体现在人的素质上。同样,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遭遇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为知识竞争。高科技时代,生活处处披上了科技色彩。没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很难应对不断更新的事物,也就很难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所以,科学传播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依赖国家组织开展的科学普及工作,而且要靠全体社会成员主动自觉地参与。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公众未来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公众关注科技的发展就是关心自身的命运。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一体化社会中,公众需要主动地接近科学,进行自我教育。公众不再是完全被动的科学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知识的寻求者。

三 “民主模型”的实践目标:

公众获得平等对话权利

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既是公众同科学家、政府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公众获得平等地位的手段。可见,“民主模型”的建构将目标和手段合二为一。这就使公众的决策权具有了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即不完全依靠外在的赋予。而这种内在性又表现为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合理性。在这一前提下,公众才可能通过参与科技决策,以平等的身份和科学家、政府进行对话,使“民主模型”的科学传播模式得以运行。这里的合理性并不来自理论预设,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不仅提供用作经验总结的资料而且成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出发点。所以,公众能否通过参与可见决策来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取决于社会生活中公众和科学家、政府及科学之间的关系。

公众首先作为一个整体和政府、科学家进行交流、协商,实现对话,作出对科学评判。由于公众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站在共同的立场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公众的整体意见被作为超越了个体意见简单相加的一个有效集合。这是以一种很古老的认识为基础:要想使社会生活和人相一致,就必须以理智的指导原则来调节、处理社会生活。但是,单独的个人几乎不可能对他的生活环境进行重大的改变。而公众一旦采取行动,就可能超越单独个体的简单相加。同时,公众的意见又隐含地成为和国家制度相对的概念。由于专家意见被认为反映了具体的经济或者政治利益,所以公众一旦参与科学决策就可以形成一个与政府和科学家相对的集体。公众的整体性使科学决策过程体现出相应的民主关系即对科学技术的约束和控制不是来自个人,也不是来自国家制度。这样,科学传播才可能起到协调公众和政府、科学家之间的意见偏差的效用。

公众在参与科技决策过程中只有具有公众意识,才可能平等地面对科学家和政府。公众意识和公众的利益分不开。公众在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中体会到自身利益和别人利益的联系并感受到共同利益的存在。尽管公众以个人身份来发表意见,但是带有个人动机的意志一旦转变为公众理智就能指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协调发展。而公众理智的形成并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否则就会陷入强制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科学的确已经强烈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个人仅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或从眼前利益出发来看待科学就容易从唯科学主义的方向把科学对社会的作用绝对化。因为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现实的、局部的利益。公众只有摆脱个人的狭隘利益,站在群体利益的立场上才可能对科学技术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公众意识就是认识到共同利益的存在,摆脱狭隘利益的限制,而使决策趋于公正。最后,公众和科学的关系是公众获得平等对话权利根本性前提。“民主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公共舆论形成的科学性。所以,公众平等对话权利的获得有赖于将科学本身划分为研究领域和生活领域两个不同层次,从而产生“公共领域中的科学”(the science in the public domain)概念。杜兰特提出“我们要把科学作为‘公众的知识’来看待”。所谓“公众的知识”并不是指从公众的立场上来看研究领域中的科学,而是指科学化的生活实践中的科学即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科学传播学者李伍若(Leah Lievrouw)曾指出:“科学普及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普通大众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使科学思想获得流传。”[8]1-10科学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公众可以谈论的对象也就意味着科学具有“公众知识”的品格,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中的科学也不影响对科学的审查和讨论。相反,公众对生活领域中的科学则更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公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概念,“民主模型”才可能以扬长避短的方式克服了公众参与给决策过程带来的非专业影响。

四 “民主模型”的实践方案:

知识创新促进公众参与

“民主模型”的实践不仅需要公众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公众意识,还需要社会具备能够支持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行为的软件条件。所谓软件条件主要是指社会能够为公众提供获得足够多的科学技术信息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需要完全对公众开放,否则公众参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市场经济下,开放就意味着无偿使用。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似乎和科学传播所需要的软环境背道而驰。如果,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不通,那么“民主模型”的建构将失去指导实践的意义。知识经济的兴起将科学传播纳入到知识创新的体系之中。知识经济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这样,“民主模型”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就可能以知识创新促进公众参与的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

知识创新促进公众参与这一实践方案是否可行首先需要考证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知识的属性问题。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具有公共性和专有权两面性。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品格,为科学知识能在社会中进行通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市场经济使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每个人在原则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力能强迫他人从属于自己。因而,知识共享还是需要遵循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一般来讲,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1)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增加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几乎为零。(2)受益的非排他性,即个人消费某种公共物品,不排除他人同时也能消费这种物品[9]。知识作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不同在于,共享时受让方可以获得使用价值,但知识的持有者并不失去使用价值,且每个消费者得到的使用价值会因其水平不同而相差悬殊。从价值构成上看,任何一项知识产品不仅包含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劳动结晶,而是凝结着前人或同时代人共同的劳动成果,所以前人或同时代人所付出的智力劳动以及所消耗的体力,都要以价值的形式转移到新知识产品中。知识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可以无偿地或低成本地吸收前人或同时代人地部分成果,而那部分转移的知识大部分属于公共知识。新知识继续进行转移,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是知识共享的经济效用,也是知识共享在市场经济下得以存在的原因。

虽然科学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品格,但这并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知识的全部特征。尤其在市场环境下,成本的概念再也不仅限于有形物品。一些学者就知识的无形磨损进行了研究,认为有形磨损属于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属于价值磨损[10]。有形磨损是指产品在使用或闲置中受自然力的作用而使其产生的磨损;而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使社会必要劳动力消耗低,或者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功能的新产品的出现从而导致旧产品贬值称为无形磨损。知识产品的有形磨损可以忽略,而无形磨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一些人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首先担心大家都知道同一个东西后,本人的重要性降低;其次是担心知识被共享后,其效用递减,或者利用知识创造效益的能力减小。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前提就是公众能够及时获得科学技术的相关信息。如果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无形磨损,那么知识的共享就不可能实现。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为解决知识的共享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国家创新体系被认为是“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他们的目的旨在推动技术创新”[11]。将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和应用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体系内部多部门、多主体之间的效率。公共物品总是和组织相联系的,即公共物品总是某个组织的公共物品。人们以往在谈到公共物品的时候尽管没有指明,但一般是把公共物品与国家这个组织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经济中,几乎所有组织的内部都强调知识的共享,甚至共享将发生在竞争性的组织之间。虽然知识的完全共享不可能彻底实现,但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保证有效的知识共享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而且为“民主模型”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正伟,刘兵.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3).

[2](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

[3](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M].王守昌,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41.

[4]Geoffrey Evans,John Dura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Knowledge and Attitudes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Science in Britain[J].Public Understand of Science,1995(4):57-74.

[5](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6.

[6]李喜光.迈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2.

[7]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72.

[8]Lievrouw L.Commrnication and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Scientific knowledge[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0,(7):1-10.

[9]仲伟周.论地方公共物品的私人供应[J].当代经济研究,1999(8).

[10]项浙学.关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及其特点的讨论[J].华东经济管理,1998(5).

上一篇:院团委办公室规章制度下一篇:单元我的理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