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川芎嗪

2024-07-23

硫酸川芎嗪(共8篇)

硫酸川芎嗪 篇1

脑栓塞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 由此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 脑组织缺氧以致软化坏死。笔者从工作实践中观察到我科室脑栓塞病人选用注射用硫酸川芎嗪进行治疗, 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从而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只要配合积极有效的观察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来自住院患者, 共78例, 其中男性67例, 女性11例, 年龄最小60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67.4岁。其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78例患者均符合。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注射用硫酸川芎嗪静脉输注 (山东瑞阳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0mg/支) 。一次50~100mg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缓慢滴注, 1次/d, 宜3~4h输完, 10~15d为一疗程, 重症患者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 常规做CT检查, 不能做CT检查时做腰穿检查, 以区别脑栓塞和脑出血, 同时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血糖、肾功能、电解质等, 并记录症状、体征。

1.4 疗效标准

在同一治疗时间内, 症状明显减轻者为显效, 症状减轻者为有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原理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治疗后再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78例病人用药后未发现副作用。

3 护理

3.1 日常护理

(1) 急性期,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头部宜取抬高平卧位, 以改善头部的血液供应。避免躁动和情绪激动, 神志不清或躁动不安的病人, 要加床边防护栏或用约束带, 以防坠床。 (2) 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重点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和神志变化, 血压应控制在150~159/90~98mmHg。 (3)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 若分泌物无力咳出时, 给予吸痰,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吸痰管插入深度18~20cm) ,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 记录24h出入量,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 昏迷病人2h翻身一次, 建立床头翻身卡, 翻身时注意拖拉推的动作, 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易受压部位勤按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防褥疮发生。 (6) 保持大小便通畅, 可服缓泻剂或肥皂水灌肠, 尿滞留时可以按摩膀胱, 必要时留置尿管, 定时冲洗膀胱, 以防尿路感染。 (7) 饮食以低脂、低糖、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糖类、维生素丰富的饮食为主。吞咽困难者, 超过2~3天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鼻饲要做好口腔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

3.2 康复护理

偏瘫肢体要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无论偏瘫肢体有无感觉, 功能锻炼一定要及时进行。早期以瘫痪的上下肢各个关节的被动或主动锻炼做起。活动时动作要轻巧, 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和趾各个关节, 每个关节都要活动到完全伸直, 尽量屈曲, 以达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每个关节要有节奏地活动30次, 每日2~3次边活动边让病人想着自己在用力活动瘫痪的肢体。这样有助于活跃神经代谢, 促进神经恢复和促进新神经通路的再生。如此反复活动, 可以刺激肢体,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抵抗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患者肢体力的好转, 逐渐指导患者用健手带动患肢做主动运动, 同时指导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 如翻身、起床、穿衣、洗脸、刷牙等。

3.3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对心理护理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贯穿在心理护理的始终,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2) 急性脑栓塞, 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 临床症状多, 患者总是对自己的疾病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 害怕和不安;或将疾病看得过分严重, 缺乏治疗的信心, 护士要多开导和安慰,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3) 积极为患者提供相关的知识。采用放松方法, 帮助其辨别哪些躯体症状应重视, 哪些感觉不必过分担忧, 防止其心理负担过重, 过度疲劳。 (4) 患者病程长、康复慢、残障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要做好家属及周围人群的思想工作, 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促进患者的康复。

4 讨论

注射用硫酸川芎嗪主要成分是硫酸川芎嗪, 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解聚已聚集血小板的作用, 亦具有扩张小动脉,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进而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栓的作用。

患脑栓塞的患者, 大多数是老年人, 老年病人全身各系统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往往同时患有多个系统的疾病, 在用药过程中, 还需要医生与护士积极配合, 多巡视病房, 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加强护理工作, 以便药物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多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 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 精心的护理, 我体会到注射用硫酸川芎嗪确有消除脑栓塞临床症状的作用, 其疗效令人满意。

摘要:目的 探索注射用硫酸川芎嗪治疗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 注射用硫酸川芎嗪100mg/d加入5%或10%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对照组39例以脉络宁注射液作为对照,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疗效比较 (P<0.0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注射用硫酸川芎嗪治疗脑栓塞并配合良好的护理, 其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硫酸川芎嗪,治疗脑栓塞,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李聪元.脑卒中患者的功能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2, 7.

[3]程宁, 吴建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栓塞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08.

[4]张志琳, 邵国富, 苏海洪, 包仕尧.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抗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1998.03.

[5]刘欣, 许俊业, 凌延召, 李华.川芎素复方丹参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60例临床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1999.03.

硫酸川芎嗪 篇2

【拼音全码】LinSuanChuanXiongQinJiaoNang(LeTian)

【主要成份】其主要成分为磷酸川芎嗪。

化学名:2,3,5,6-四甲基吡嗪磷酸盐

分子式:C8H12N2H3PO4H2O

分子量:252.21

【性状】磷酸川芎嗪胶囊(乐天)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规格型号】50mg*24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0-100mg(1~2粒),一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偶见胃部不适、口干、嗜睡等,饭后服用可避免或减少副作。

【禁忌】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脑水肿或少量出血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困难时应慎用。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它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药师或医师。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磷酸川芎嗪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活血化淤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药代动力学】磷酸川芎嗪口服吸收及排泄迅速,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24粒/盒。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12

【生产企业】甘肃省西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硫酸川芎嗪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用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所有病例均曾住院1次,临床资料胸部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和1989年全国第三届肺心病心功能学术会议推荐的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2]制定。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0~82岁,平均66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4~10年,心功能Ⅲ级为26例,Ⅳ级1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8~80岁,平均64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4~10年,心功能Ⅲ级为27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症状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并给予吸氧、解痉、祛痰、平喘、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400 mg注射液20~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硫酸镁注射液5~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发绀消失,肺部干湿啰音减少或消失,水肿消失;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改善,发绀减轻,肺部干湿啰音减少,水肿减轻;无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7例,占57%;有效10例,占33%;无效3例,占10%。对照组显效12例,占40%;有效9例,占30%;无效9例,占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0例患者用药前后,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电解质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多因肺部感染、严重肺泡缺氧、肺血管床面积减少、肺动脉高压等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3],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川芎嗪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治疗,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疗效明显,其机制考虑如下。

川芎嗪是从川芎总生物碱中提取,其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4],使肺血管扩张,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负荷,这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关键,川芎嗪同时还很好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减轻肺血管内皮细胞及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还可以促进前列腺素I2合成,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和释放,从而调节前列腺素I2和血栓素A2的平衡[5],很好地改善肺微循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镁离子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生成环磷酸腺苷,从而影响组织内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过敏介质释放,解除支气管痉挛;镁还可以舒张由于缺氧而致痉挛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改善循环,减轻心脏负荷。此外硫酸镁还有纠正低镁血症,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增强利尿的作用。

川芎嗪和硫酸镁注射液可以改善肺循环,改变肺部血容量以及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通气和提高氧利用率,改善心肌代谢,降低病死率方面效果满意,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除采用综合治疗外,还可加用川芎嗪和硫酸镁治疗。该方法经济、安全、效果好,便于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赵一举,程显声.第三届全国肺心病心功能学术会议纪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5):307-308.

[3]刘坤申,高凤岐.肺心病:血管扩张剂治疗右心衰竭的利与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388,390.

[4]王玉良,巴彦坤.川芎嗪对心血管组织的药理和电生理作用-一种新的钙离子拮抗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5):291.

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 篇4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丹参川芎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按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 排除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丹参川芎嗪组50例 (55耳, 左耳29例, 右耳16例, 双耳5例) , 其中男24例, 女26例;患者最小1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为49岁。病程8h~1个月, 平均7.4d。对照组:50例 (53耳, 左耳23例, 右耳24例, 双耳3例) , 其中, 男23例, 女27例;患者最小22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为47岁。病程12h~1个月, 平均8d。

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为5°[2], 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若低分子右旋糖酐 (简称低右) 皮试阳性者, 则给予, 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辅以高压氧和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若患者低右皮试呈阴性, 则予以静脉注射3d。复查电测听, 以后给予6%低右 (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及上述治疗, 疗程为14d。

丹参川芎嗪组:在应用低右阴性者冲击对本组患者治疗后, 于对照组治疗方法相同, 并加用由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 静脉注射14d, 每日注射1次。

注意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倾向、头痛、恶心等情况。疗效按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标准判断[1]。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见表2

2.2 2组患者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 见表3

3 讨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清除氧自由基, 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度, 改善微循环, 加速红细胞的流速, 增加内耳血流量的作用。

本组显示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4.2%2组病例治疗不伴眩晕有效率为66.7%和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 且治疗时间短 (平均12d) , 花费低, 疗效好。因此, 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注:2组发病前无诱因、有受凉劳累及情绪变化等均相似

注:P<0.05

注:P<0.05

参考文献

[1]何膺远.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73.

[2]黄远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85~986.

川芎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篇5

川芎嗪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1 改善脑缺血作用

川芎嗪液腹腔注射(50mg/kg),能上调Bannister s颈动脉血引流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元中生存素表达,并且有量效关系和时向的变化[1]。川芎嗪生理盐水(川芎嗪80mg/kg)输注入失血性休克模型兔(2h后),川芎嗪对失血性休克代谢障碍及脑组织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2]。0.4%川芎嗪(4mg/100g)静脉注射复制预适应三血管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川芎嗪干预均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保护有协同作用,保护作用均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有关[3]。川芎嗪注射液(80mg/kg)分别在6h、12h、24h、36h腹腔注射入尾状核胶原酶注射造模大鼠内,在12h或以后时间内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可减轻脑水肿,使血肿变小,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胶体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来实验的[4]。磷酸核盐酸川芎嗪(10mg/kg)静脉注射入阻断大脑中动脉所致大脑局灶性脑缺血大鼠,24h观察,均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大脑梗死面积和梗死率,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的神经症状,抑制神经元变坏死核神经细胞水肿等病理组织学改变[5]。

2 保护肝脏作用

川芎嗪(30mg/kg)腹腔注射入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连续3h,开腹采血,切取肝左中叶常规病理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均比模型组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F-κ阳性表达比模型组降低,对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6]。川芎嗪(400mg/kg)灌胃给药7d,显著降低D-氨基半乳糖模型小鼠血清中升高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降低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和过氧化物终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可以显著降低离体培养中染毒肝细胞中的GPT水平。表明可以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7]。川芎嗪注射液(12.5mg/kg)注入0.5%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复制急性肝损伤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连续给药7d,川芎嗪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降低,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均降低,肝脂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川芎嗪可改善急性肝损伤性脂肪肝中脂肪的堆积,对肝脏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可能与降低甘油三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8]。

3 抗炎作用

川芎乙醇提取物(5 g/kg),采用吲哚美辛、幽门结扎法制作小鼠和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灌胃给药,川芎提取物可使两种模型动物的胃溃疡发生率降低,溃疡减轻,溃疡面积明显减小,并能使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量减少,胃液p H值提高,溃疡抑制率达61.5%以上。川芎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少胃液和胃酸的分泌,增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有关[9]。川芎嗪100、200mg/kg ig 7天,可显著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和5-HT所致足肿胀,拮抗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去肾上腺小鼠巴豆油性耳肿胀仍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不影响正常小鼠肾上腺的重量和Vit C含量[10]。

4 抗氧化作用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3.2ml/kg)注射给牛黄胆酸钠诱导急性胰腺炎(AP)模型大鼠,可以显著提高大鼠存活率,血清淀粉酶(AMY)在12h后开始下降,可以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水平[11]。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5mg/kg注射给药,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可在多个时间点降低模型组大鼠的2,3-二羟基苯甲酸和2,5-二羟基苯甲酸浓度,可减轻6-OHD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12]。

川芎嗪(80mg/kg)注射给药,造模后6h空气栓塞法处死大鼠,迅速摘除眼球,剥离视网膜,制成2%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川芎嗪可增强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同时使MDA含量明显下降,对延缓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保护视细胞起一定的作用[13]。

5 善学习记忆能力

川芎嗪(100mg/kg)灌胃给药于D-葡萄糖与Na NO2联合腹腔注射和Al Cl3灌胃造成的阿尔采末病模型小鼠,可缩短此模型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降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活性,明显降低两种模型小鼠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β)、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14]。川芎嗪(100mg/kg)腹腔注射丙泊酚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逼暗观察24h,可以缩短学习障碍小鼠的潜伏期[15]。

6 保护肾脏功能

川芎嗪(15mg/kg)可降低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性,降低血浆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程度,保护缺血再灌注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16]。川芎嗪(0.4ml/kg)腹腔注射给猪血清腹腔注射引起的实验性肾损伤模型大鼠,降低了模型大鼠的尿蛋白、血清BUN和Scr含量,肾小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比模型组轻,表明川芎嗪具有治疗大鼠实验性免疫性肾损伤的作用[17]。对腹腔注射妥布霉素制成中毒模型大鼠,注射川芎嗪(4ml/kg)预防肾毒性,模型组尿NAG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比正常组增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于正常组,血中的尿素氮(BUN)及肌酐(Cr)含量均比正常组增高,形态学检查可见模型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性坏死。川芎嗪预防组各项功能指标有所改善,形态学检查变性情况减轻,川芎嗪对妥布霉素的肾毒性有预防保护作用[18]。

7 抗瘤作用

川芎嗪(20mg/kg)灌胃给药18d,能显著抑制B16-F10黑素瘤的人工肺转移,其肺转移结节数由134个下降到72个。放射免疫法测定川芎嗪能显著降低肺转移小鼠血浆TXB2含量;同位素参入法测定川芎嗪能拿曾江正常及荷瘤小鼠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且能拮抗环磷酰胺对NK细胞活动的抑制作用[19]。小鼠接种小细胞肺癌细胞后第2天开始给药,腹腔注射TMP(200mg/kg)14d,第15天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经眼球采血后测定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取出各组荷瘤小鼠瘤体,称重后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TMP治疗小鼠小细胞肺癌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稳定病灶,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改善免疫功能[20]。

8 保护心肌作用

40%川芎嗪注射液0.25m L/10g灌胃,1周后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Pit)和硝酸甘油(Nit),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小鼠心电图J点发生明显偏移,川芎嗪预处理小鼠心电图J点变化幅度明显减少,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SOD活性显著增加,MDA的含量及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降低。川芎嗪注射液能保护心脏,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发的损伤[21]。

川芎嗪(2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的危险指数,降低心肌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对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22]。

9 抗缺氧作用

川芎嗪(80mg/kg)腹腔注射,单纯缺氧组和缺氧加TMP组大鼠脑干均有与谷氨酸脱羧酶(GAD)阳性表达神经元,阳性表达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舌下神经核(HN)、外侧网状核(LRN)、疑核(ambiguous nucleus,Arab)、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otzinger complex,PBC)、面神经核(FN)和斜方体核(TZ)。与空气对照组及单纯TMP对照组比较,单纯缺氧组和缺氧加TMP组灰度值明显降低,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升高。与单纯缺氧组比较,缺氧加TMP组灰度值明显升高,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降低。TMP能对抗缺氧所致的呼吸抑制,脑干内GAD蛋白可能参与了TMP对呼吸中枢的保护作用[23]。川芎嗪(50 mg/kg)能显著延长常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川芎嗪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100 mg/kg川芎嗪能显著延长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川芎嗪对常压和化学性缺氧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4]。

1 0 保护神经作用

川芎嗪(80 mg/kg)腹腔注射给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后,2次/d,连用7d。采用双盲法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r C染色法测量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并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损伤后的运动阈值与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川芎嗪可减小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梗死灶体积,提高皮质兴奋性[25]。

1 1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川芎嗪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人们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川芎嗪制剂主要有磷酸川芎嗪片剂、胶囊剂和注射剂,其中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不高,注射剂给药不方便。由于川芎嗪疗效显著,广大科研工作者根据其药效特点和临床应用对其开展了广泛的制剂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将其研制成速效类制剂,二是根据其代谢快、半衰期短的特点,研制成缓控释类制剂,使其具有持效性。川芎嗪代谢快、半衰期短,为维持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除了对其进行剂型改进外,还有学者尝试以川芎嗪为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以期达到降低毒性、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目的,这对于研制和开发出新型高效、低毒的川芎嗪类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1例 篇6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8岁, 因脑供血不足、冠心病来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 既往有动脉粥样硬化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于2013年9月5日16∶20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厂家: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l;批号:20130734) 10ml静脉滴注。在首次静脉滴入丹参川芎嗪组输液约20min时, 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寒战等不适症状, 立即停药, 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脉推注抗过敏, 平卧20min后, 患者上述不适症状逐渐缓解, 测心率86次/min, 血压130/90mm Hg (1mm Hg=0.133k Pa) , 继续跟踪观察, 未见其他异常。

2 讨论

2.1 组分分析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盐酸川芎嗪、丹参素。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血液黏度功能, 能够加速红细胞流速和改善微循环, 达到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通过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 同时对心肌细胞组织耐缺氧能力也有所提高, 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1]。

2.2 潜在风险分析

首先, 川芎嗪具有嘧啶环结构, 具有半抗原性质, 这可能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其次, 中药注射剂存在成分复杂, 作用靶点多、机制不明确、工艺不完善、提纯度不高、杂质残留等问题以及外在存在的和西药配伍的问题都为不良反应的产生提供条件[2];中药注射剂中含有的多种致敏物质如蛋白质、鞣质、色素、黏液等大分子物质, 一旦入血, 就容易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3];运输、储存过程中也应按要求严格存放, 操作不当会影响药品的品质, 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2.3 建议及对策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用于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 而老年人因生理发生退行性改变, 尤其是肝肾功能的减退, 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 不良反应发生率风险加大。因此, 为减少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针对该药品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1) 临床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 确需使用者, 应在用药前皮试, 皮试阴性方可给予静脉滴注; (2) 根据老年人的年龄、体重和所患有的基础疾病情况确定个体化给药剂量:有文献报道[4], 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年龄、给药剂量有很大关系, 年龄越大, 给药剂量越大, 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因此个体化给药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3) 使用过程中, 临床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 医护人员及家属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 立即对症处理, 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4) 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加强对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监督管理, 特别注意对症治疗、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方面的监督,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并做好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及不良反应宣传培训工作, 提高临床及患者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

参考文献

[1] 陈玉良.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例[J].中国中药杂志, 2010, 29 (21) :951-952.

[2] 张石革.抗肿瘤药治疗监护与不良反应的规避[J].中国药房, 2010, 21 (14) :1258-1261.

[3] 李蓓.56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 2013, 30 (3) :159-164.

硫酸川芎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9 月~2014 年8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 例,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CT检查或MRI确诊。排除标准: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出血性脑梗死者、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以及药物过敏体质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具有知情权, 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可配合治疗。其中男42 例, 女28 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 (67.2±6.5)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处理等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 将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静脉滴注, 1 次/d。参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取2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静脉滴注, 1 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周。

1. 3 疗效判定标准[2]依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 病残分级为0 级;显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 病残分级为1~3 级;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 ;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 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增加。总有效率= ( 治愈+ 显著+ 进步)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 实验组中治愈18 例, 显著10 例, 进步6 例, 无效1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 (34/35) ;参照组中治愈8 例, 显著12 例, 进步9 例, 无效6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 (29/3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19.84±5.17) 、 (11.18±3.50) 分;参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19.62±5.04) 、 (15.86±3.71) 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病变、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直接导致出现急性脑血栓症状, 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等特点, 中医将其归属在“中风”范畴, 多由血气瘀结所致[3]。急性脑梗死发作后, 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 容易引发缺血缺氧症状, 在神经细胞中会出现大量钙离子内流情况, 同时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均会对神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 进而造成神经细胞坏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域以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区域的脑细胞已经死亡、属于不可逆的损伤, 而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其中仍然存在侧支循环, 能够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因此, 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脑缺血半暗带的血流、改善脑灌注, 挽救神经细胞。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以丹参素、川芎嗪为主要成分,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血气的功效, 可促进纤溶,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增多之后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加快, 还可纠正钙离子失衡[4]。川芎嗪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 对于延髓呼吸中枢、脊髓反射兴奋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并可缓解脑部缺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二者合用, 效果更佳,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扩张脑动脉, 改善血液粘稠度。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的川芎嗪与丹参素的分子量很小, 能够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利于红细胞流动, 从而改善血流循环, 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目的。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参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 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现象,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提示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病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3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参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梅.依达拉奉单用、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9) :2105-2107.

[2]耿国民, 任国玉.丹参川芎嗪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中国药业, 2013, 22 (6) :108-109.

[3]王燕.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0) :161.

硫酸川芎嗪 篇8

1临床资料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65例, 其中男36例, 女29例, 年龄40~81岁, 平均61.5岁;对照组55例, 其中男30例, 女25例, 年龄41~78岁, 平均61.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 2次/天静脉点滴, 阿司匹林胶囊75mg, 1次/天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给予川芎嗪80mg加生理盐水250ml, 1次/天静脉点滴。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和脱水剂,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防治感染。治疗前后按文献[1]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未发生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

4讨论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 血小板的活化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与脑缺血、脑梗死有密切关系[2]。川芎嗪是用现代工艺从川芎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 除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 扩张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 增加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血流量外, 还对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生成及钙离子内流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 川芎嗪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1含量, 升高一氧化氮含量, 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3]。现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近来研究表明, 脑血管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氧自由基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主要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 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它具有亲脂基团,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 起到减少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5]。

本组临床观察表明, 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改善血液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 保护脑细胞作用,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理想、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戴云.血小板在脑梗塞发生中的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 20 (5) :305.

[3]李效敏, 孙慧, 阎玲, 等.川芎嗪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机制研究.中国药房, 2005, 16 (8) :610.

[4]魏岗之.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元保护治疗研究现状.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10) :708.

上一篇:药剂学下一篇:维修现场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