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学

2024-08-21

感恩教学(精选12篇)

感恩教学 篇1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传授学生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其中,感恩情怀是人类最美的道德之一,感恩情怀也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小学生形成感恩的意识和能力。感恩不仅指的是感恩父母家人,还包括感恩国家社会,学生具有这样的高尚情操,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这些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渗透了感恩的美好情怀,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资源。教材中的文章,虽然选择的角度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在阅读中可以让读者充分体会文本中的感恩意识和获得相关的体验。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感恩情怀,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恩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样进行感恩教育的。首先教师出示了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试着想一想,如果现在的你深处远离亲朋好友的异乡,那么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想一想你的心理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解读:“那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会惦记亲人和朋友呢?”在学生的思考之后,认识到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亲人以及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在远离他们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思念之情。这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是亲人,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都是需要我们感恩的对象,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们要学会珍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感恩教育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中的亲情,并且延伸到对身边的所有人的情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感恩他人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感恩意识,这就让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体验情愫,培养感恩情感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却对家长的关爱视为理所应当,并没有内心的触动。所以,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父母的关爱,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感恩他人的意识,甚至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你体会到父母对你的关爱呢?”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和大家进行分享,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们的父母这么关爱你们呢?你又做过什么关爱父母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低下了头,显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看来,大家都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父母的关爱不够,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陈毅元帅是怎样回报父母的。”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也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学会关心父母。

可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感恩教育,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关爱家庭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懂得责任的意义。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恩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经历的事情很少,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因此,对于感恩情怀还不是认识得很透彻,而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情怀的价值有真正的认识。其中,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恩情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意识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于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着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多革命先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奋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篇课文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样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影视片断,通过这样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形成最直观的感受,意识到我们应该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之情,努力学习,以后也要回报社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利用影视资料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实,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音乐、图片甚至激情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刻感受,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时结合小学的心理特点,将感恩教育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盛开感恩之花,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健康成长。

摘要:感恩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观点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和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具必要性。

关键词:感恩,语文,途径

感恩教学 篇2

2017/11/10 这周的班会主题是感恩父母,通过学习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德和修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时代信奉的格言。因此,我们应该把感恩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给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和身边人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白顺都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心怀感恩,有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不时会顶撞父母、闹离家出走,甚至会出现残杀父母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如下: 第一,让孩子理解父母挣钱供养自己读书的不易和老师孜孜不倦教育的艰辛。第三、给孩子 “回报”的空间。过父亲节或者母亲节,给孩子布置作业要对爸妈说几句感谢的话,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安排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或者做家务,并上传照片至班级群。对于这些同学,我会及时给予奖励,根据班级奖励,每人发一个大星星,坚持每天做的同学,继续每天发一个小星星。收效不错,我也因此感到很欣慰很感动。他们只有懂得付出、懂得“回报”,才会懂得珍惜。

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篇3

那么,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根据教材和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感恩教育呢?

首先,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教材中一些渗透着强烈感恩思想的篇章来加强对学生的感恩引导教育。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不仅写到母亲对兄嫂的容忍,写到对中伤自己谣言的憎恶,还写到了在自己患眼病时母亲用舌头去舔自己的病眼,如此这些让胡适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感受到深深的母爱,让他终身难以忘记。作者通过这些事情的记述,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的一片感恩之心深深印在了读者的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是否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是否曾经帮助过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让学生明白,感恩实际上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

其次,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鲜活事例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名叫陈勇,是班上乃至全校出了名的“双差生”,不仅学习是班级中的倒数第一名,而且在班上是出了名的调皮鬼,经常与科任老师捣蛋,让老师难以将课上结束,还故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搞怪的恶作剧经常使班级一片混乱。作为班主任,我也曾做了他无数次的思想工作,但都收效甚微,陈勇依然我行我素,要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像他这样的“双差生”,早就被请出了校门。

可是,一件小事却彻底改变了陈勇。那是冬月末的一天,气温只有2度左右,他父亲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给他送来一件新棉衣,包里还带了不少好吃的东西。陈勇家本就不宽裕,他父亲因穿着破旧怎么都不进办公室,就在寒风肆虐的学校操场上等待陈勇下课。我为了借此机会教育陈勇,让陈勇隔着窗玻璃观察他的父亲,直到下课才让他去接他父亲给他带来的东西。陈勇隔着玻璃看他父亲的那二十多分钟,一直如坐针毡、喉头蠕动,下课钟响得到允许是大哭着跑去操场的。

这件事情过后,陈勇同学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仅没再像过去那样调皮捣蛋、破坏纪律,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九年级时已经跃居班级前十名。

借陈勇同学的事例,我在班上召开了“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援引的不少生动例子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激发,不再让父母伤心、失望的感恩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再次,学校关爱、教师关心、社会关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

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作为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代中学生不懂法不守法是难以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文文本材料,适时适当地引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学到法律法规常识,做一个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学生,从而明白是学校、老师引导他们学到了知识,社会促成了他们健康成长,他们应该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我们班一个叫贺文的同学,父母外出打工已经五年了,还是读小学五年级时就离开的父母,直到现在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都没有和父母见上一面,最多也就是一个月和父母通一次电话。用贺文的话说,父母的模样都快要忘记了。这几年来,特别是进入中学以来,由于课程加重,作业繁多,心中有苦简直找不到人诉说。奶奶年纪大了耳背,说了半天也听不到几句,加上自己也不想让奶奶操心;想跟父母说,远隔千里,又不想给他们徒增烦劳和忧愁。这一切,确实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要不是老师和学校的及时疏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早就离开了学校,成了一个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生”。

感恩教学 篇4

一、置身国学环境, 营造感恩氛围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 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彰显国学气氛, 我们制作了扇形的KT版块, 包上古色古香的蓝印小花布, 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内容, 供孩子们时时刻刻观看、阅读和学习。如“娃娃家”墙壁上, 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理发店”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盥洗室里面贴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在我们的布置下, 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定时在一些环节和孩子一起朗读, 并不定时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认一认, 孩子们在游戏、午餐时间、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同伴一起指指读读墙壁上的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被孩子们所关注。教师要时刻思考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处处以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对照自己, 做好孩子的表率。比如, 要求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自己首先要每天很主动地和孩子问候,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礼仪, 要求孩子衣服整齐, 坐要坐端正, 自己也要首先做到。一日生活中有时会让孩子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无论事情大小我都会对孩子说, “谢谢。”接到来自老师的谢谢, 做事的孩子心情是愉悦的, 做事更积极了。其余孩子也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时候也不忘相互说声谢谢, 脸上还露出满意的微笑。久而久之, 孩子们知道别人帮助了你要知道感恩谢恩, 感恩意识也初步形成。

二、随机学习经典, 萌发感恩情怀

弟子规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理解其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随机抓住生活或学习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们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语言活动《贪睡的太阳宝宝》中借以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 “不要贪睡”, 我想起我们《弟子规》中刚学的一段话, “朝起早夜无眠老易至惜此时”不正是讲得这个道理吗?我们已经学过这段话, 但孩子们并未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那时刚好是冬天, 有几个孩子经常会很晚入园, 家长反应早上孩子怕冷不肯起床。于是我问孩子们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贪睡的道理, 我们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帮助太阳宝宝和班上几个晚来的小伙伴呢?孩子们一听立刻对着太阳宝宝读起了弟子规中的这段话, 可谓是恰到好处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 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太阳宝宝的关爱之情”。这种随机学习的方式, 起到了对国学经典一种复习理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学以致用, 懂得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去关心自己的小伙伴, 萌发了孩子们初步的感恩意识。

弟子规学习有专门的特色活动时间, 但如果时间过长, 孩子们会没有耐心, 所以要能在一日活动中努力寻找学习的最佳契机。比如, 开学以后, 很多孩子出现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每到吃饭时间, 就有孩子对老师讲要求要少吃点, 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少点, 这个肉喜欢吃多点。针对这种现象, 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于是将这句话在餐前活动教给了孩子们, 并把其中的道理用通俗的话语告诉孩子。以后如果哪个孩子挑食, 我们就把这句话告诉他并帮助他好吗?就这样, 孩子们轻松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进餐情况也有所好转。教师首先要自己熟读弟子规, 了解弟子规每句话的含义, 这样才能灵活引用, 随机安排。

三、经典联系生活, 挖掘感恩元素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 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契机, 教师要努力结合孩子们的生活, 让他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学会感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弟子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挖掘弟子规内容中与孩子们生活相结合的元素, 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

记得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在活动开始前,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 让孩子们说一说醉酒的样子美不美?“你喜欢喝醉酒的人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不喜欢, 样子很丑, 还有的说像疯子一样。我接过孩子们的话, “饮酒不仅会让你的样子变丑, 而且还容易发生危险。”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发生车祸、酒后失态等场景的照片, 因为有直观的图片, 孩子们看得很认真, 听得津津有味。“喝酒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坏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前面的一系列引导之后, 我问, “你们家谁喜欢喝酒?会喝醉吗?”一听这个问题, 孩子们兴奋了, “我爸爸喜欢喝酒”“我爷爷喜欢喝酒”“我爸爸喝酒说是因为应酬没办法”……“爸爸妈妈工作很忙, 还要忙着照顾我们。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 你应怎样去关心他爱护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 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说的就是喝酒的事情,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 好吗?因为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 所以, 讲起来滔滔不绝, 学习起来也非常认真。过了几天, 早上君君的爸爸送孩子时对我说, “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 ‘你要少喝酒。’虽然不能讲得很清楚, 但是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 我很感动, 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 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得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家园积极配合, 诠释感恩真谛

《弟子规》这篇经典国学, 是人们的生活规范, 是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中有一例小故事, 说一个小朋友从来不知道和老师问早, 忽然有一天早上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从不打招呼的孩子叫了声老师早, 老师想, 这个孩子这两天在家肯定不是学的英语, 学讲故事, 或学写数字, 而是练习的鞠躬和问候。可见, 家长重视了孩子的感恩礼仪教育。孩子只有学会尊敬父母、感恩父母, 才会知道去尊敬他人、感恩他人。

《感恩》教学反思 篇5

1、目标设计不合理。一节课的目标,以问题形式给出来,更具有指向性和挑战性。目标就是这一节课学生必须学会掌握的内容。所以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太多,太杂,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更好。可以作为教师检查学生互相检查的依据。

2、归纳要形成系统。每一节课,都有一些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要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知识需要记住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怎么样等等,呈现的方式可以用大括号的形式,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还可以画出重点图,理清和图相关的重点知识,这样层次清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深度加工不够。课上学生看书,解决问题,把自己学会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只是让学生讲,讲的深度不够,把握重点不够,缺少深层次的问题的引导和剖析,所以教师不能放手过大,放手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

4、学生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带着问题去看书,完成学案,都能去做。但展示时学生不积极主动,肯定是心理没底,不知道要怎样展示,说什么,怎么说,如果看完书,让学生交流,把每个人的想法说一说,我要讲什么,怎么讲,然后再让学生讲一定会有话可说的,所以讨论交流是增加学生积极展示的有效方法。

谈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6

[关键词]感恩教育 知恩 感恩 报恩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1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唱出了人们感恩的情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如今,“感恩”这个词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笔者也深感感恩教育的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等性格。有些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总是对父母不满。沉重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我们要把别人的恩惠记在心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知恩”的例证。

1.父母之恩

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感谢父母开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故事引出学生与父母的两份账单,让学生谈感受,从而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再出示两份调查表,一份是事先让家长完成的对学生情况了解的调查表,家长写得密密麻麻,从学生的生日到学生的爱好,从学生的饮食到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朋友到学生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能细细道来。可是,反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的有关家长情况的调查表,是大片大片的空白。把这两份调查表一展示出来,通过这两份对比,感动了学生,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引出了对父母的“真情告白”,熟悉的画面不时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内心的冲动。

2.师长之恩

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是教师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给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师恩最难忘。如教学《园丁赞歌》,课堂开始,一首深情的歌曲《每当我走过教师的窗前》在学生的耳边响起,伴随深情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教师灯下伏案沉思、呕心沥血教学的镜头。当熟悉的镜头掠过学生眼前时,学生被感动了,往日的一幕幕很快涌上了心头。

3.社会之恩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要让学生感知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集体力量大》等课文感受友恩,从《生活中的你我他》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教学《可爱的社区人》时,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社区干部之后,出示了社区保安、清洁工、送煤气的工人等照片,还有一段环卫工人扫地的录像,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还有许多劳动者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起早摸黑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其他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感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

1.在角色扮演中感恩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景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

有位教师教学《我从哪里来》时,请家长谈怀孕时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母亲怀孕的过程是多么辛苦。在这一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起书包,亲身体验挺着大肚子上班、做家务的不易。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不舒服”“肚子难受”的感受,从而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接着让学生试着抱一抱重7斤、长50厘米的玩具娃娃,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的无私关爱和付出。最后让学生听父母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关爱。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送给了学生一句话“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其实也就是送给学生一条做人的原则:爱自己、爱父母。这是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也是从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2.在享受成长中感恩

我们的成长中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真情故事。“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笔者在歌曲《感谢你》的旋律中缓缓导入,开始学生还嘻嘻哈哈,感情不够投入。第二个环节 “爱心大调查”,让学生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小故事,在分享了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故事后再进行交流,我竟然发现好多同学眼里含着泪水,我急忙抓住触动他们心灵深处那根尘封已久的“琴弦”,让他们畅谈父母疼爱自己的最最感动的生活情节。

3.在实践生活中感恩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课前,笔者让学生试着当当家,写一篇体验日记。课堂上,学生积极地议论着当一天家的真实感受,朗读了自己的体验日记,通过一天身临其境的当家,学生更加能体验父母的辛苦,心灵深处有了很大触动。学生纷纷表示,今后学习上,不要父母操心;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父母放心;家务上,做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欣慰;成长道路上,不怕困难,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让父母安心。

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是学生增强感恩素质的另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报恩活动,并把所学的知识化为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笔者布置了“报恩作业”。广泛开展“今日我当家”“一次家庭大扫除”、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过生日、给妈妈洗洗脚等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时,给教师制作一张贺卡,平时使用“教师好”“教师早”“教师再见”等文明用语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开展“心中有他人”学雷锋活动,可从清除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校园内的乱涂乱画,彻底整理一次教室等身边小事做起,也可走向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等。开展感恩自然活动,利用清明节、植树节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活动,号召学生主动植一棵树或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和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感恩自然活动。让学生从报恩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这无疑是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小学生唯有学会感恩,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快乐。也只有不忘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社会之恩,才能弘扬“孝廉”之美德。因此,品德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间。

感恩作文教学成果展示 篇7

重回老屋/邓润民

去年飞雪腊月, 我随父故里, 焚香烧纸于爷爷奶奶后, 来到了尘封已久的老屋。

老屋已经很破败了。

房上的瓦片掉了许多, 屋顶还长了些草。院子由于没人看管, 满是狼藉的杂草, 在这萧瑟的冬天, 呈现出颓废的枯黄。土墙上由于雨水的冲刷也显现出令人不堪入目的沟壑, 一条条印在墙上......

只有院子中央那棵梦花树还开着花, 给这死气沉沉的老屋增添点生气。那是奶奶生前种下的。听奶奶说, 如果晚上做噩梦, 只要在梦花树上打个结就不会做了。也许是为了不做噩梦, 多做美梦, 那树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结。只不过原来很小的结随着梦花树的长大也长大了, 有的已有小拳头大。我想奶奶的噩梦肯定被这大大的结都给系死了, 随之而来的美梦肯定比原来多了。那时, 我经常跟奶奶一起在树上打结比赛, 看谁打的多。而今想起来, 鼻子有点酸酸的感觉。只有这树上的结能证明奶奶在这老屋的的确确做过了人生的许多梦。

爸爸拿出钥匙打开了老屋的大门, 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 门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在阳光的照耀下扑簌簌落下, 随之而来的是老屋那一股再也熟悉不过的味道。

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从出生一直长到三岁;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学会了走路, 学会了说话;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曾和爷爷奶奶相濡以沫地生活过......

在这破旧的老屋里, 仍充斥着爷爷奶奶的气息。那气息, 我再也熟悉不过。正对大门的是一张毛主席画像, 已经有些泛黄了。爷爷曾说, 毛主席好!他老人家带领全中国人民解放了中国, 所以爷爷爱唱《东方红》、爱唱《毛主席的书》;所以, 爷爷把这张画像挂在了中堂的正中央。他怀着的是一种敬仰、是一种钦佩。

右边是厨房、火炕的屋, 由于长期的烟熏, 黑黑的, 很暗。但在夕阳余晖的残照下, 仍依稀可见那密密的蛛丝和蛛丝网, 在土灶和干柴间牵着。土灶旁是一把破旧的椅子。奶奶曾经就坐在这把椅子上, 从身后拿柴, 搉成小段, 然后扔进灶中, 不一会, 灶上锅里的水或者汤就会咕咕地叫。爸爸说, 他、大姑、幺姑、幺爸, 就是奶奶这样慢慢熬出的汁喂大的。还说我小时候, 也是奶奶这样喂养的......曾记得, 火很大的时候, 奶奶的脸上就会映出火苗红红的颜色。随着火苗的跳动, 奶奶脸上的红色好像也在跳, 那是一种欢乐的颜色, 那是一种快乐的跳......

踏着沉重的步子, 我踏上了那已经很老的楼梯, 脚步声在老屋内回响。

楼上奶奶卧室里, 仍是那样的整齐、洁静。床上放满了折叠着的一摞摞的被子。用薄膜遮盖着, 已有了一层厚厚的灰。而曾经, 这就是我和奶奶一起睡过三年的床。我小时候怕黑, 所以在这间屋子里, 奶奶每晚都把灯开到天亮, 还在用煤油灯的时候, 奶奶就一直点着煤油灯。那灯光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奶奶卧室的柜子里, 还整齐地放着我曾经的草稿本, 曾经的帽子。那帽子大概是我三岁前戴过的, 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还保存着。更让我吃惊的是在奶奶的柜子里那个上锁的屉子最里面, 还有一双新布鞋, 用透明的口袋包着。我知道, 那是奶奶为我做的, 因为奶奶为我做的布鞋与众不同。可是, 为什么我没穿过?!我后悔, 为什么不早点打开这个屉子?为什么奶奶不给我说一声就安静地走了?我紧紧抱着这双已不合脚的新布鞋, 恨自己的脚为什么要长大, 恨奶奶为什么对我这般好......

老屋!你藏着我和两位老人之间太多太多的故事;你承载着太重的亲情;无论将来你是被卖掉还是被风雨吹倒, 我永远也会记得, 你!是我的老屋!……

这是通过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来论证感恩教学取得成功的一篇论文。通过孩子的习作被刊登, 引起全州不少孩子共鸣为实例, 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感恩作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新思维的论文, 打破了过去死板说教而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模式。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的模式。

摘要:本文以一篇回忆老屋的学生作文为例, 道出了当今学生身上存在的享受、自私等不良现象, 并提倡老师身体力行, 教会学生懂得感恩。通过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写好感恩作文。

感恩教学 篇8

一、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维持一个人不断发展和行动的主要动力, 缺少了情感人就会变得缺乏思考, 难以完成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和家长们所重视了。例如, 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 可先给每个同学安排一个角色, 如医生、律师、教师、工人、银行家等,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各自角色承担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并填写表格, 然后交流。接着, 按照各小组顺序依次进行讲述, 并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必须注意, 要尽可能地使教室内的氛围有序和睦, 特别是教师要在讨论开始之前给学生们提一些要求:尽可能地尊重他人的意见, 耐心倾听别的同学发言, 当意见不和时, 不可以过分争吵甚至打架, 每一个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发言, 等等。在当前的国家和社会中, 学生们应该努力学习,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为建设中国增添自己的一份力, 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从社会层面来说, 可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亲情与感恩情境, 以真实的情景教育学生

理论性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 而一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他们就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课堂便会变得生动活跃。因此, 我们应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出亲情与感恩的真实情景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 在教学“不言代价与回报”时, 可搜集汶川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的视频。视频中播放了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的讲话, 以及空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从高空中跳伞下来救援受灾人员。在广大解放军官兵的奋力救援下, 汶川灾区打通了生命救援通道, 无数生命奇迹般地获救了。接着, 他们又继续帮助灾区生产自救, 终于度过了难关。不仅如此, 在党的召唤下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通过这样真实情境的创设, 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拨动了学生亲情与感恩的心弦, 使其认识到亲情的伟大, 进而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之情, 同时学生还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使感恩教育得到了升华。

三、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 让感恩教育寓教于乐

师生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交流知识, 也要交流彼此间的情感。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和交流心得, 使他们在互动过程中获得感恩的体验。例如, 在教学“我和父母交朋友”这一单元时, 就可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演唱《母亲》与刘和刚演唱《我的老父亲》的视频, 并在一边欣赏中进行师生情感的互动, 让学生谈谈对这两首歌曲的感想。这样, 学生们通过聆听歌声, 进而领悟到父母对子女的最无私的爱。接着, 让每个学生都简单讲述一件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令自己感动的故事。因为有这两首歌曲的情境作为铺垫, 学生们很快就会回忆起曾经的往事, 一个个都讲述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 有的同学在讲述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哭出了声, 这样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 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情感互动。

四、改变重知识轻情感教学, 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应试教育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最后的结果。同样, 家长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目前的教育体制中, 教师的理论教导占主要地位, 学生们的学反而在次位, 学一味地跟着教的步伐, 结果就是学生的素质与情感教育滞后, 学生经常是在教师面前表现一套, 在其身后又是另一番作为。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考出好的成绩, 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育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会大大削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并且会使得他们不再重视课堂听讲, 从而极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 思想品德课在台面上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总有占课现象发生, 使得学生们不重视这门课, 老师也不重视这门课, 显然忽视了思想品德课所具有的道德教育作用。因此, 为了改善这种缺乏效率的教学模式, 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和情感融会贯通, 进而绘声绘色地教导学生, 使学生重视学习思想品德课。

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探究 篇9

一、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在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重点朗读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在反复朗读中,营造一种深厚的亲情磁场,在这种磁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主人公浓浓的报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的感染和熏陶。(2) 重点朗读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可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他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教学《忆铁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铁人王进喜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语言,在朗读中感悟铁人王进喜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在学习《我是您的儿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主人公焦裕禄的语段,深刻体会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3)重点朗读描写景物的语言句子。在朗读中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渐入佳境,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激发小学生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的感恩。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大拐弯”的精彩语段,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观,进一步愉悦自己的情感。这些美丽的语段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刻上印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想象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情节补白、标点符号的巧妙设置、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巧妙构思,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文《我喜欢》的时候,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巧妙设置了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精彩补白,让学生自由发言,补充省略的语句。学生会依据前后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思维写出丰富的有关自然、社会中的事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使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升华。

三、在思维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能使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体验得到加深和升华。感受师恩系列篇章中,运用思维辩论,能把师恩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圆明园的毁灭》通过理解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祖国对人民的意义。《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

四、在写作中体验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可以设计一个“爱心小手计划”,让学生制订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计划。(2)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永生的眼睛》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琳达的女儿,你会怎么做?”《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拓展教学:“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爷爷九十高龄时,还时刻关注祖国科技的发展,关注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进行感恩教育是适时的,是必要的。有效的感恩体验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能收获和平与快乐。学生自发地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会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感恩 篇10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1. 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 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 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 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陈寿《三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 费尽千辛万苦, 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 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 尽管后主“乐不思蜀”, 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渗透感恩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 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 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 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 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上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 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 致使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两。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 鸦反哺”的古训, 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感恩。因而, 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 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 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 只教书不育人, 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 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 谈何容易。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 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 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 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 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 勇担重责, 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 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 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 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 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 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 挖掘、整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学生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 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 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 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 培育爱国精神。

2. 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 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 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并促使学生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 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 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 让学生写, 让学生辩, 让学生演, 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 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 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 (2) 说一说。学了课文后, 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 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 (3) 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 敞开他们的心扉, 飞扬他们的思想,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 (4) 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 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 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 学生产生心理换位, 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 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读书方法, 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综上所述, 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 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 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知恩图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责无旁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成绩,在课堂上却忽略了感恩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越,只顾索取,却不懂得回报,更不要说感恩了,使得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自身得不到发展,更不能和人和谐相处,因此必须积极改善这种情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健康的个性得到发展,进一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重视感恩教育是社会发展需要

虽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这些古训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孩子在家中的溺爱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像感恩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思想中被逐渐淡忘,如果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该加强感恩教育,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感恩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虽然感恩的能力不足,但重要的是感恩意识的树立,只有从内心树立起坚定的思想,才能为以后行动的实施奠定基础。而现在的学生恰恰缺乏感恩意识,多数学生只知享受,不懂得回报,中学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正是他们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既是对教学工作的负责,更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对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教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而又宝贵的感恩精神,通过语文教学,让这些作品中人物的道德、人格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们的学会感恩,思想品质得到提升,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教育资源,这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经之路。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执着,这都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这一篇文章时,紧紧抓住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谈谈体会,形成共鸣,然后带着情感朗读诗歌,在学生心中激起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加深对母爱的理解……这一篇篇经典的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素材,再如《背影》中,强忍悲痛的父亲,吃力地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的人,作者用朴实简单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让每一个人潸然泪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把思想转变为行动

仅仅开发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教材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比如开展一些演讲和辩论的比赛,让学生在辩论中展开深入的探讨,激烈而又充实的比赛,会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感恩的真正含义。其次,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写一句话、做一顿饭……倾诉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在“七一”“十一”这些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观看纪录片,读一篇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等等来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再有,教师还可以召开“感恩”系列的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的感恩之情,这样,不仅使同学之间有意更加深厚,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如在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知感恩、学报恩。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习和继承的优良文化传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经典文章的同时积极创造机会,形成教育合力,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以满腔热情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成芳.中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师范大学,2015.

[2]程优.新时期中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6(8).

[3]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下半月),2013(1).

[4]冯矿伟.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3(2).

感恩教育课堂教学原则刍议 篇12

一、前瞻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个育“心”的过程, 选择什么感恩话题让学生产生共鸣?实施怎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感悟?这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有前瞻性, 要前瞻教学内容、前瞻叙事元素、前瞻教学进程等, 充分的预计和全面的设计每一堂课, 才能让一个好的内容、话题、情境与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实现师生、生生等之间的有效的、多向的交流。

(一) 前瞻教学内容。

这主要是指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教师准备的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就是说要确保教与学的有效对接。如教师准备讲“社会需要感恩的人, 企业需要感恩的员工”这个内容, 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 都是一个不错的内容。但学生的需求呢, 是想了解“自己怎么做, 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很显然, 这二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假如老师发现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但仍根据自己的内容进行补救, 引导学生时说“人的社会属性说明, 父母也是社会的一份子, 同样需要你们懂得感恩”。这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 有的学生会说“老师, 这个我知道, 我要学会感恩。但我想知道我长这么大了, 我的行为是不是对父母的孝”。学生真没错。以孝道为标志的儒家文化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如果在血缘亲情里没有“孝”的标尺, 我们又如何来丈量感恩离我们有多远?

那么, 如何准备感恩教育内容?我认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 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商定, 可以发布通知全校征集感恩话题, 可以老师确定若干话题, 由同学们选择等。内容选择确定后, 教师与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准备。如学生的准备方面,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海量的查询、搜寻、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作初步的整理;可以通过回忆身边事、身边人发掘自己经历、阅历中隐藏着的与感恩相关的价值、考量自己对于感恩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这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课堂教学有序可循的保障。教师的准备方面, 要全面了解学生成长历程、思想动态;要不断提炼自己的感恩观点;要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

(二) 前瞻叙事元素。

一般的, 课堂教学的叙事元素有活动、游戏、口述、文本和影像等。开展活动, 可以复制事件现场, 激发参与热情;做做游戏, 有利于活跃氛围, 促使心情愉悦;利用文本, 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拓宽学生想像的空间;采用口述, 使叙事者以语言艺术、动态表情影响聆听者;播放影像, 让学生在声音、视觉的冲击下产生身临其境感。面对众多的叙事形式,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走势, 要因势利导, 灵活运用, 充分发挥不同形式叙事元素的价值, 多形式地促使学生通过倾听、思考、讨论, 从内心上知恩、识恩, 并在往后的生活中选择用心、用言、用行去感恩。

(三) 前瞻教学进程。

感恩教育课相对于技能培训课而言是素质教育课, 是以提升思想、培养善行为目的。大学生是发散性思维, 大学是开放式的课堂, 教师应根据自我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形式和自我阅历、知识前瞻教学进程, 以应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二、情感性原则

怎样的感恩教育能真正让同学接受?怎样的感恩教育课堂能让每一个同学有效参与?如何让一个人的感恩内心与感恩行为相统一?我认为在感恩教育课堂中要贯穿一个情感性原则。

(一) 以情传情。

就是要通过发掘学生的情感倾向, 激发学生形成感恩之心。如引导学生叙说自己成长路上的点滴受惠事件, 设定与感恩教育密切相关的授课环节, 反思自己与事件的关系, 与事件中人物的关系, 让内心的这种自我冲突、碰撞去感知感恩对于自己精神成长的价值与意义。如有一次我带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到课堂, 邀请同学帮我想想怎样才能养活这只猫。同学们的讨论很是积极:食物上有喂点牛奶、调制鱼粉粥等, 生活上要根据温度给猫猫搭窝、清理屎尿注意卫生等。有个同学直接建议自己带回去, 因为他有经验, 并几分钟内向全班阐述了分日、分月的饲养方案。于是, 我总结说:没有大家的这些好办法, 恐怕这只小猫要活不下去的。其实, 我们每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如同这只小猫, 若不是父母、亲朋、好友照料和友善之人的帮助, 我们的境况又会如何呢?大家沉默了。我于是请同学们自己写下:今天的你最想感激的人是谁?为什么?他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想对他说点什么?整个课堂成了爱的回忆, 真情的表白会, 课后, 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当面把自己写下的交给自己感激的人。事后, 有同学在QQ日志中写道: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悟到了那些看似微小的帮助给予我们的支持, 明白周遭的人、事、物是多么值得珍惜与回馈的。我想, 这就有效的避免了“学校德育过分注重道德认知而非道德行为的养成, 就会形成道德‘高知低行’的现象”, [2]让学生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澄清、构建自己的感恩德性。

(二) 以情动人。

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言、行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情境, 能够从内心上自我反省, 从而为自己人生中的道德选择提供榜样和依据, 从而发起对恩人的感激之行。如在课堂中引入互换感恩事件角色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架设施恩者与受恩者沟通的桥梁, 让说教性感恩教育转为对话性、体悟性、渗透性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事件的精彩表演, 让学生明白:恩就在身边, 每一个人都是恩的使者,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恩惠。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了更形象、具体的思考对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体悟他人与批判自我, 反思自己是否忘记甚至伤害过那些曾经帮助过、关爱过自己的人;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存在与意义, 并区别有感恩心却不行动的差异, 从而催生个体的感恩行动。

三、平等性原则

施恩不分贵贱, 感恩没有贫富, “投桃报李”[3]、“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这是人性之美。因此, 感恩课教学中应遵循平等性原则, 让学生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师生才能共同分析、讨论自己所理解的感恩“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怎样将感恩付诸于实践。学生才能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获得关于感恩的理解并开始感恩之行动。

如我曾经在上课时遇到一位父亲来课堂找女儿。这父亲似乎50好几了, 但实际年龄只有45岁, 穿着朴素, 在教室外来回走。很多学生都发现了, 时不时有同学往外张望。我停下课找到这父亲, 他说他是来看女儿, 我只好把他迎进教室。这父亲可能是激动, 站在教室门口张口大声喊女儿的乳名, 课堂一片哗然, 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父亲看看同学们, 又看看我, 很明确的经过讲台, 向教室后走去。这时候, 教室后排有一女生站了起来, 满脸通红, 但表情敌意。这让我觉得事件中的很多细节与这个大学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冲突。于是, 我示意旁边的同学让个座, 把父亲迎到孩子旁边坐下, 自己站在父亲的旁边, 并环视了整个教室, 朝同学们摆了摆手, 大声并很有力度地说, “这父亲就是一农民, 我的父亲也是个农民”。教室里立即安静了下来, 那父亲立即站起来, 握住我的手说, 他就是哪里哪里人, 这次是贩卖水果到这个城市, 租车的师傅说可以等他30分钟, 所以他就来看看女儿了。我听着, 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紧紧地握住这父亲的手, 深情地说:“父亲, 您辛苦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掌声, 有学生递来了矿泉水, 女儿站起来, 拿着父亲的手, 半拥着走出了教室。当学生返回教室后, 我没有继续往下授课, 板书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并展开了“工作在外的你, 假如有30分钟……”的讨论。五年后, 这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到, 她“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也庆幸自己是农民的孩子的学生, 是你们让我在20岁那年真正懂得了感恩”。

总体来说, 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学生知恩、识恩的心, 促使学生有感恩的行, 需要教师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教育原则, 提高感恩教育效果, 完成感恩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屈家安, 刘菲, 郭胜利.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感恩教育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5) .

[2]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J].教育学报, 2005 (5) .

上一篇:设计工时下一篇:网络教室的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