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技术教育(共12篇)
电气技术教育 篇1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是长期困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招收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和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的目标
(一) 素质培养目标
按照中职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培养其职业能力, 助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免费中职师范生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积极向上, 努力进取, 尊师重道, 爱护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举止得体, 语言文明, 交流沟通、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自学能力强。
(二) 专业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 强化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 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师范能力, 以教师基本素质养成为主线, 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培养师范能力。
免费中职师范生应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掌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理论基础扎实, 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强;教学基本素质好, 综合施教能力强, 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及管理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强。
二、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 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构建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课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通识类课程包括哲学、思政、自然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类课程;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岗位专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师范能力训练和学科能力训练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化修养类、教学体验类和工程探索类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是专门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致力于培养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实践态度、实践情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思维与实践智慧的获得与传习是免费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和精神内核。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其整合性, 学生获得的应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 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教与学相一致的原则。本着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 注重中职师范生的从教体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维修电工) 如表1所示。
(一) 学术性实践模块
学术性实践模块依托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见表1。
(二) 师范性实践模块
师范性实践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意识养成、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教师职业态度确立。教师职业态度确立和教师职业意识养成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与班主任、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采用听专题讲座、撰写报告、小组讨论、个人宣讲报告、兼任班主任助理等实践活动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量引入新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新问题, 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逐步确立教师职业态度和教师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 改变传统师范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熟悉轻练习的状况。增设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如教育见习、普通话训练、板书训练、课件设计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说课训练、班主任实习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范能力竞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师能建设与展示活动。在教师教育实验学校, 进行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班主任见习, 在免费中职师范生来源地区建立若干所师范教育实验学校, 负责接收免费中职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
(三) 职业性实践模块
1. 技能认知阶段
对本行业工业系统的认知,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制造、规划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 建立基本工程意识。
2. 基础技能阶段
基础技能阶段完成更高级技能阶段所必需的技能。基础技能阶段强调感知, 侧重操作, 针对刚参加实训课学生技术能力差、工程认知面窄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和技能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 以降低教学起点。
3. 复合技能阶段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 包括技术技能训练、典型工业产品设计制作训练、现代工业典型系统组合训练、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安全及环境保护教育, 其目的是使在学生全面掌握相应工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工程意识, 提高工程能力。
职业性实践模块的各阶段实训, 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 以岗位任务为中心, 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各阶段实训强调“训练、学习、应用”, 使免费中职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学习训练。在训练中, 注重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结合, 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在设计教学项目时, 注重营造企业环境, 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 在训练中掌握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训练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的内容
电气技术教育专业 (维修电工) 的实践课程, 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和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一) 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
学术性实践课程构建应既能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 又能有效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学术性实践课程依托理论课, 以实验为主, 辅以课程设计。实验多属于验证性实验, 辅以设计性实验。以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为例, 主要开设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PLC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技术实验等。
(二) 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
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 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免费中职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实了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依托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 开设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
(三) 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 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 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创新意识培养, 强化复合技能培养, 训练内容按项目设置, 由浅入深。项目内容均为生产实际中常见技术技能问题的组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训练其职业技能, 培养其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 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教师队伍
鉴于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定向特征, 建立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导师———指导教师制度, 由教授、名师、技术能手和班主任组成专业教学团队, 承担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科学设计课程, 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指导示范职业技能, 形成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名师担任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技术能手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言传身教、解惑授业的教学模式, 为免费中职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 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 以岗位任务为中心, 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注重课程过程的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注重由实际案例引出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 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使中职师范生能够把熟悉、实践和反思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在新问题中学会认知, 在体验中学会反思, 在熟悉、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 创设仿真实践教学场景
加强实践教学场地的真实性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仿真性, 解决教学实习和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问题。在工程训练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 建立仿真教学场景, 利用微格实验室, 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建立仿真职业技能训练室和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库, 充分调动相关资源, 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练习的优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 因材施教, 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辅以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学时, 覆盖基础技能和现代技能;以一种职业技能为主, 其他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多学、多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够用为主, 务求做到所教授的内容讲精、讲透、学懂;增加生产实习学时, 尽量做到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 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的缺陷, 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期, 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坚持“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特色, 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为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莹莹, 孙翠香.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3 (3) :20-24.
[2]王嵩.免费中职师范生师范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 :65-67.
[3]杨宗强, 李杰.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7) :124-126.
[4]杨宗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8) :79-80.
[5]徐荣青, 徐大真.职教师资胜任力研究溯源与展望[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58-62.
[6]张洋, 段磊.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CAD/CAM技能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1) :93-92.
[7]杨宗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4) :144-146.
[8]邓泽民.中等专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126-127.
[9]林林, 卢胜利, 张国香, 等.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4) :69-70
[10]朱全德, 张家琼.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0:10-11.
电气技术教育 篇2
答: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2太阳能的转换利用方式有哪三种方式?
答:太阳能的转换利用方式有光—电转换、光一热转换和光一化学转换等三种方式。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太阳电池工作的基础,是半导体p一n结的光生伏打效应。由于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特性—在系统的外界环境(温度,日照,角度等)条件下,不同的阵列输出电压可以得到不同的输出功率,为了尽可能多的输出电能,光伏系统必须对系统进行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太阳能电池的电压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为什么?
答:是变化的,太阳电池阵列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在很大程度上受日照强度和温度的影响,其输出功率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系统工作点也会因此飘忽不定,这必然导致系统效率的降低。为此,太阳电池阵列必须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以便阵列在任何当前日照下不断获得最大功率输出。什么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为什么要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 黑龙江省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技术?
答:为了尽可能多的输出电能,光伏系统必须对系统进行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MPPT是当前较广泛采用的光伏阵列模块功率点控制策略。它通过实时改变系统的工作状态,跟踪阵列的最大工作点,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它是一种自主寻优方式,动态性能较好,其常用方法有”上山”法、干扰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等。
建筑电气检修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建筑电气;检修技术;分析
前言
建筑电气检修技术在建筑领域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建筑电气检修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快速成长、建筑的安全,甚至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总而言之,提高建筑电气检修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非常熟悉建筑电气设备,并加深自己对检修技术的理解,加强自身的操作能力,抱有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保障建筑电气可以安全、高效的工作。
1、实施建筑电气检修技术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与建筑电气设备能否正常、稳定的运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保证广大民众所使用的建筑电气设备是绝对安全的,建筑设备的安装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施工工人切不可随意更改施工步骤,避免不必要麻烦的发生,这样做,也为后期的建筑电气设备检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技术工人需要定期的检修建筑电气设备,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想出解决办法,不要拖延,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总之,做好建筑电气检修这个工作,不单单保障了广大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地基。
2、建筑电气检修技术分析
直观法
直观法就是技术工人通过询问、观察、触碰等手段判断建筑电气设备出现了什么故障。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技术人员向在场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下关于建筑电气设备的基本情况,例如,建筑电气设备在发生故障时的异常表现、建筑电气设备的周遭环境等。第二步,根据询问的结果,技术人员对建筑电气设備进行细致的检查,例如,建筑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否有破损,建筑电气设备内部的线路连接是否正常,建筑电气设备的内里是否有液体浸入等等。第三步,查看建筑电气设备的运行程序是否正确。第四步,根据检查情况,判定故障发生的原因。
观察火花
众所周知,建筑电气设备的触点在闭合电路、断开电路或者是与开关接触线头松动时,会有火花出现。其实,技术工人就可以根据所发生的火花现象来判定建筑电气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
当螺钉与导线之间有火花发生时,就说明导线的线头没有接好;当建筑电气设备的开关闭合时有火花发生,则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否则,则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接触器主触电三相火花发生的情况,判断三相电路通电的情况。
在辅助电路中,总是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发生,就是接触电气设备的线圈通电后,衔铁并不能闭合,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火花现象判断故障是发生在电路处还是发生接触器机械处,如果是触点处出现火花,则说明电路出现了故障,否则,则是接触器出现了问题。
测量电压法
测量电压法,其实就是根据建筑电气设备的供电形式,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测量电路中各个点的电压数值和电流数值,并将测量的数据与正常电路中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进行对比,通过比对的结果,找出建筑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
测量电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测量方法,第一种测量方法是分阶测量法,第二种测量方法是将电路分为N段,然后测量每一段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第三种测量方法是在电路中找出几个点,然后测出每个点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将检测数据与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记录的数据以及设计建筑电气设备时所记录的重要数据进行比对,然后根据比对结果找出建筑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但是,有一些建筑电气设备是没有原始数据的,这时候,工人们可以将检测数据和与该建筑电气设备同种型号的电气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比对。
转换元器件法
在检修建筑电气设备时,总有一些故障是不易确定的,或是不易检测出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技术人员可以使用转换元器件法,来判定故障是如何发生的。
在使用转换元器件法时,有几点是需要技术人员去注意的,具体如下:1.在转换元器件之前,技术人员要仔细检查需要拆换的原有器件,查看原有的器件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在确定结果后,才能换上新的器件;2.在换上新的器件后,要检查与建筑电气设备连接的电路是否完好,防止由于电路存在问题烧坏新的器件。
逐步开路法
当有多条直路并联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如果是电动机的内部出现问题时,外部现象表现的就不会很明显。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技术人员可以选择逐步开路法来查找故障发生的原因。逐步开路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更换熔体;第二步,把支路逐步的从主电路中断开;第三步,进行通电实验,如果熔断器熔断,就可确定故障发生在断开的那条电路上;第四步,再次检测上一步确定的故障电路,查看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逐步开路法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但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逐步开路法特别容易彻底的弄坏破损较轻的建筑电气元器件。
逐步接入法
逐步接入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接上熔断器;第二步,将支路逐步接到主干电路上;第三步,通电实验;第四步,如果熔断器熔断,便可确定问题发生在才接入电路的那一条支路上。
检查开关、插座、吊扇是否安装在合理位置上
在检测建筑电气设备时,检修人员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开关、插座和吊扇特别容易发生偏位,而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接线盒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偏移,除此之外,如果技术人员的操作手法不是特别熟练的话,也会引起开关、插座和吊扇发生位置偏移现象。在开关、插座、吊扇这三种器件中,最容易发生偏位的便是吊扇了,所以,在安装吊扇时,技术工人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在安装电扇时,不要使导线漏在外面;第二点,吊扇要完全固定在顶板上,但是吊杆并不能完全垂直于顶板,这样做,可以减轻吊扇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结语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同理,建筑行业若想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必然要提高建筑电气检修技术水平。而技术人员想要提高建筑电气检修技术水平的话,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检修手段,并且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研究、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建筑电气检修方法,从而保障建筑电气设备可以高效运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高质、更加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雷静.建筑电气技术分析与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9).
[2]王焕,王亚慧.建筑电气实验平台的故障自诊断算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42.
电气技术教育 篇4
一、《机床的电气控制》课程的特点
(一) 教学内容抽象难理解。《机床的电气控制》包括车床、磨床、铣床、钻床等多种机床的控制, 涉及机械、电拖等多学科知识, 且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床是陌生、抽象的, 因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
(二) 实践性强。《机床的电气控制》是典型的应用实践课程,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能够从事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操作实践, 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调试难。电气设备的调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电气控制看不见, 摸不着, 进不去, 因此学生在操作实践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二、《机床的电气控制》课程原有的教学情况
(一) 现场教学。认识机床是教学的基础和铺垫, 以前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到实习工厂现场教学, 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学成本高。现场教学要请机械学院的操作老师讲解演示, 必然费用增加。
2.教学时间不好协调。由于是机械和电气两个部门的协作, 所以就存在教学时间不好协调这个问题。
3.花费时间。实习车间和教学楼相隔很远, 每次现场教学完, 再回教室, 路上浪费时间, 学生也觉得疲惫。我们也曾想节约时间, 去一次多看几个机床, 但是学生根本消化不了。
4.教学效果差。学生在一台设备边围成一堆, 很多看不清;而且工厂现场噪音很大, 学生听不清, 教学效果差。
(二) 理论讲授。机床电气控制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平面图抽象复杂, 对于那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教师也难讲解。学生没有理解原理图, 其结果就是操作实践中照图接线后, 电动机若转不起来, 出了问题解决不了, 此时学生就会让教师帮忙, 但这样无法提升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 教师示范。操作实践时, 教师会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 但由于元器件小、操作面窄, 学生人多, 无法清楚看到教师示范, 另外, 学生的记忆时间有限, 往往是前面看, 轮到自己操作时又忘记了。
三、信息化技术在《机床的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
从课程特点和原有教学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 《机床的电气控制》这门课程对信息化技术和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通过课程组成员不断的探索, 对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整合, 按照现代教学理念, 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机床加工、机床结构视频, 使学生对机床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案例仿真软件, 引导学生消化教学重点;通过动画, 突破了教学难点问题;通过常见故障视频, 解决教学重点问题;通过操作工艺视频, 规范学生操作;通过网络课程及QQ、答疑、交流论坛, 使得学生课上, 课中, 课下随时随地学习, 交流互动。
(一) 机床现场视频。现场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教学效果不佳, 但认识机床是学习的基础, 因此机械和电气两个部门联合拍了车床的现场视频, 这样可以一次制作, 重复使用, 节约学生来去工厂的时间, 且教学效果好。
(二) 仿真教学软件。通过电气控制仿真软件, 学生可按照工作流程反复模拟练习选择元器件、布线、调试和运行, 为实践操作打好基础。
(三) 动画。动画使静止的平面图变为动态画面, 这样, 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化, 直观化, 使得教和学变得轻松。
(四) 常见故障视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导致电动机转不起来, 问题在哪呢, 学生总感觉无从下手, 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 怎样授之以渔, 课程组的老师把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汇总成材料给学生, 但是只有文档, 没有视觉和听力的冲击, 学生效果没有太大的改进。把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做成视频, 生动直观, 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可到故障视频中查找、学习、思考, 很容易自主探究学习, 结果是事半功倍。此外把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增加到库里, 形成一个强大的故障视频库。
(五) 操作工艺视频。通过电工操作工艺视频, 学生可按职业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实践, 为将来工作的对接打好基础。
(六) 手机投影。利用手机投影, 变小为大, 这样不论在教师示范还是在作品点评环节, 学生都能看清楚每一个细节,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七) 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依托, 实现课件、学才、教材、视频、动画、软件等资源共享, 便于学生自主开展预习, 复习, 在线测试等活动;为交流研讨、师生互动、提供平台。
四、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反思
(一) 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 而在信息化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 学生变成了教学的主体。融合了信息化资源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迅速认识机床, 掌握机床控制原理, 仿真模拟操作, 最后实践操作时2~3人为一个小组,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实践表明, 各项信息资源及技术的使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设计的转变。教学设计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制作相应教学课件;利用网络课程在线测试,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教师通过批阅学生提交的作业,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继而准备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三) 教学模式的转变。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方面省去教师用于黑板板书的大量时间;另一方面, 以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示工作原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机床, 更容易理解机床控制的工作原理, 提升了学习效率。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在网络平台, 让课堂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 学生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随时随地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交流软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解决学生问题;同时也可查看别人的问题, 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四) 教学评价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采用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过程考核模式,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考核评价体系, 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实时更新过程评价, 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学习排行榜, 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的班级排名, 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摘要:经历了6次信息技术革命,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推进却非常缓慢, 因此, 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机床的电气控制》为例, 系统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电气技术教育 篇5
黑龙江省2013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作业二
二:问题答
1、对于恒转矩负载,为什么调压调速的调速范围不大?电动机机械特性越软,调速范围越大吗?
答:带恒转矩负载工作时,普通笼型异步电动机降压调速时的稳定工作范围为0
2、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为何要电压协调控制?在整个调速范围内,保持电压恒定是否可行?为何在基频以下时,采用恒压频比控制,而在基频以上保持电压恒定?
答:因为定子电压频率变化时,将导致气隙磁通变化,影响电动机工作。
在整个调速范围内,若保持电压恒定,则在基频以上时,气隙磁通将减少,电动机将出力不足;而在基频以下时,气隙磁通将增加,由于磁路饱和,励磁电流将过大,电动机将遭到破坏。因此保持电压恒定不可行。
在基频以下时,若保持电压不变,则气隙磁通增加,由于磁路饱和,将使励磁电流过大,破坏电动机,故应保持气隙磁通不变,即保持压频比不变,即采用恒压频比控制;而在基频以上时,受绕组绝缘耐压和磁路饱和的限制,电压不能随之升高,故保持电压恒定。
3、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基频以下和基频以上分别属于恒功率还是恒转矩调速方式?为什么?所谓恒功率或恒转矩调速方式,是否指输出功率或转矩恒定?若不是,那么恒功率或恒转矩调速究竟是指什么?
答:在基频以下调速,采用恒压频比控制,则磁通保持恒定,又额定电流不变,故允许输出转矩恒定,因此属于恒转矩调速方式。
在基频以下调速,采用恒电压控制,则在基频以上随转速的升高,磁通将减少,又额定电流不变,故允许输出转矩减小,因此允许输出功率基本保持不变,属于恒功率调速方式。
恒功率或恒转矩调速方式并不是指输出功率或输出转矩恒定,而是额定电流下允许输出的功率或允许输出的转矩恒定
姓名:
报名号:
工作单位:
专业科目申报专业: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强电弱电 建筑智能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国际上许多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使建筑电气行业迈出了新的一步。
建筑电气包括强电和弱电两部分,强电部分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变配电系统、电力和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一般来说,建筑中变配电系统主要包括:高低压系统、变压器、备用电源系统等;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配电及控制;照明系统则包括室内外各类照明;防雷接地系统包括防雷电波侵入、防雷电感应、接地、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等等。在这短短二十多年中,这些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设计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干式变压器的出现,为建筑电气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不存在由于变压器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的可能,使之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更直接深入到负荷中心。另外也消除了建筑内对油变压器容量的限制,建筑中干式变压器可以采用更大容量。在曾设计过的工程中,就采用过4台2500kVA干式变压器。
应急电源所采用的发电机组,从其性能和体积上看,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除在工程中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外,作为应急照明,可采用EPS,对于允许中断供电在毫秒级的设备,则可采用UPS。
电力设备的控制,从过去的单一继电控制走向了自动控制,除了各类元器件性能更好、体积小,使控制箱体体积减小外,更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控制,使受控设备处于最佳控制状态,进一步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照明工程更是从过去的光源单一、光源和灯具效率低的状况中走向了更广阔的前景。目前在建筑中所采用的光源,有多种品种可供选择,光源朝着发光效率高、光色好、显色指数高方向发展,灯具也在不断提高其效率和配光形式,以利于各种不同场合的应用。
随着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有些设备或系统的控制,逐渐走向由专业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并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开放其通信协议,达到系统间的互联和互通。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集成等十几个子系统。国内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已从最初独立的各子系统发展到系统集成。
(一)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二十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的方式,由于可靠性较差,运行速度较慢,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集散式控制方式。在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
1.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与工具、现场总线的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在对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
3.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成为控制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日益成熟。
4.各种控制网络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领域的OPC技术、Web技术、TCP/IP已逐渐融合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大大推动了建筑设备监控技术的发展。
(二)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統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也从以往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朝着系统规模化、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类型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市场和用户,但在90年代后期,以太网以其投资合理、布线灵活、性能优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逐渐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独占鳌头。
(四)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平台,自该项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给国内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理念、新技术,并立即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各类智能建筑所广泛采用。为了适应网络传输带宽和速率的发展,综合布线新产品相继问世,从最初的3类线、5类线到6类线,甚至出现了超前于标准的7类布线系统产品,以满足千兆网的需求。
(五)系统集成技术
在智能建筑内的每个子系统,一般来说均由各自的网络连接起来,在各自的操作站下完成预期的工作,但尚未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了达到管理的方便快捷,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应进行系统集成。
在系统集成过程中,集成所选择的系统平台不同,网络结构不同,所集成的子系统范围不同,有不同的集成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的发展,使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它子系统相连,由此产生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方式。
系统集成,利用开放的协议以达到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达到了节能和节省人力的目的,这就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手段,集成的内容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根据使用和管理的需要,在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投资合理、管理高效等前提下,按需集成。
电气技术教育 篇7
1.1 原有考核的方式
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 最常见的也是大多数学校首选的方式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进行考核, 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它在现行教育体质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原有考核方式的弊端
首先, 目前比较常用的考核方式是从普通高校沿袭过来的闭卷笔试方式, 并以卷面分数定乾坤, 对于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 多数学生都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试卷考试的技巧即“应试能力较弱”, 因此试卷上常出现的理论知识的推导、计算等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 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仍然是以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 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 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
其次, 考核的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教材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重要工具, 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 教材的内容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而教材由于受到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限制, 无法满足职业教育需求, 高职教育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 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伤害学习积极性。
1.3 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从1996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法律上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今已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三型”人才。以“三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 不仅反映了其本质属性, 而且也明确了教育目标。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三型”人才能力的反应要以其考核过程进一步体现。
2 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从实际出发以适应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从多方位、多层次地被引入到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环节中。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 受教育的学生通过实物认知、实际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已愈来愈显现的尤为重要和突出, 原有教学体系中单纯理论性的考核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
2.1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改革原则不以一张试卷成绩为课程考核最终成绩,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 (40分) 和期末考试 (60分) 两部分成绩组合而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分, 将出勤率列入考核范围可有效地限制学生随意逃课的行为;作业10分, 课后作业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并能够及时反馈教师授课的效果;课堂表现20分, 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等。期末考试包括笔试15分, 实际操作30分, 答辩15分。
为了更加细致地做好考试工作, 任课教师对考场安排、监考教师的要求和学生分组、各组考试时间、参试学生各自考试题目的抽签选定方式等, 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设计和制定。例如,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考试题目抽签选定”的做法是:每次考试前, 按照参试学生的人员总数增加10%的题目数量备题, 现场打印出考卷和制作题签, 再由学生现场抽取题签。然后按照题签标注的题号领取对应的考卷进行考试。由于我们准备的题目数量相对比较多, 每一次考试除了随机更换部分考题外, 也保证了相同内容的考试题目所占的比例很小, 从而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
2.2 考核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授课内容, 更多的是结合岗位需求, 以实践应用环节为基础, 以学生够用、会用为原则, 对考试题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筛选。例如:用PLC实现龙门刨床床面前后移动、手动停止控制, 用PLC实现车床主轴和冷却泵电机控制, 用继电逻辑控制系统实现三级传送带传送控制, 这些题目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取出来的, 真正做到了源于生产、服务生产。
2.3 考核标准
教师针对所选定的题目制定了笔试、实际操作和答辩三大部分的成绩评定方式和标准, 其中实际操作的评分标准参照维修电工职业能力考试评分标准制定。
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环节的成绩评定过程, 我们要求监考教师要注意观察参加考试的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的全过程, 对学生“元器件选择”、“工具选用”、“元器件检测”、“元器件摆放位置”、“导线敷设”、“冷状态检查”、“安全生产”等实际操作环节, 根据制定的评分标准做好相应的记录, 为最终的成绩评定提供直接依据。
3 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及改进
3.1 与原有考核方式的比较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是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 以往考试都是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偏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 缺少实际操作考试环节, 不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学生, 因此成绩都不尽理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灵活的实际应用内容, 学生普遍比较欢迎, 考试成绩也远好于原有的考核方式。为了能对新的考核方式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学院以同一年级的两个不同班级分别采取新、旧两种考核方式进行对比, 图1是成绩对比图。从图1可以看出, 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后, 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旧的考核方式, 而且学生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适合,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一些没有下功夫认真复习或者心存侥幸心理乃至以为还可以抄袭他人答案的学生就表达出“悔不当初”的内心思想;而做了认真复习和进行了多种、多次练习的学生不但取得了优秀或者较好的成绩, 还想再进一步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建议再带他们进行一些新的、较大项目的实际操作。
3.2 考核方式的进一步改进
此次考试工作结束后, 我们注意到在考场设置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考场的设置应该是具有一定数量的、多种形式的、模拟生产加工设备配置的电气控制箱和可以演示出相应控制动作的最基本的机械装置。这并不仅仅是单纯为这种新的考核方式而设定, 而且也是在相关专业课的整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和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能够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及其考核系统的进一步改革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三型”人才的需要。
摘要:针对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不适应高职教育现状以及高职学生特点的情况, 学院对《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力求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适应企业用工需求, 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模式,电气与PLC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20 (1) .
[2]邵进, 吕浩雪, 陈云棠等.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 2001, 16 (6) .
[3]吴绍春.再谈美国大学如何进行课程考试--方法的多样性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 7 (2) .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技术要点 篇8
近年来, 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对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 电气工程是决定建筑物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 其施工质量好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建筑行业要引起重视, 不断改进电气施工中所涉及的施工技术, 提高施工进度, 优化施工质量。
1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电气工程的电线管道铺设
对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来说, 电线管道的敷设是最先要做的工程, 也是决定整个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施工步骤。在进行电线管道的敷设之前, 要对敷设的电缆的型号、规格等进行严格检查, 确保电缆符合施工要求。当然, 还要经过严格的绝缘测试, 确保安全后才能进行电缆的敷设。在电缆敷设的过程中, 要遵循电缆线由上而下的安装原则, 另外, 电缆要尽量避免交叉的情况, 这样利于电缆的固定, 电缆安装完成后也有利于维护。电缆的安装层数依据建筑物的要求而定, 一般来说, 普通支架安装一层就足够, 而对于桥架这种对用电要求高的建筑物, 电缆则需要铺设三层以上。电缆安装完成后, 应该在电缆位置和接头位置设立醒目的标志, 这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总之, 电缆的敷设是一项要求极高的安装工作, 除了安装的电缆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之外, 对安装人员在专业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安装工作要一气呵成, 禁止将电缆暴露在空气中, 这极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开关和插座安装的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 电缆铺设完成后, 整个电气安装的基础工程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是各个用电设备的安装, 比如插座、开关的安装。由于插座、开关在安装完成后直接由用户使用, 因此, 在确保插座、开关安装完成后的安全使用外, 还要考虑美观性。开关、插座的具体安装步骤是先将导线从线盒内引出来, 与开关、插座做好连接, 连接完成后, 要做好固定工作。一般来说, 开关和插座都有配套的螺丝, 只需要将配套的螺丝拧紧即可。在安装的过程中, 由于开关盒插座会比较多, 电线会相对复杂, 要找准每一个开关所对应的电线进行连接工作, 尽量少出现电线交叉的情况, 影响美观的同时也会给日后的维修带来困扰。安装完成后, 要确保每一个开关、插座的保护盖板已经盖好, 安装位置平整, 总之, 既要保证安全又要确保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安装配电箱
配电箱将会连接整个建筑物的用电设备的电线, 一旦配电箱出现问题, 将使得某些用电设备甚至全部用电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因此, 一定要确保用电箱的合理安装。在安装时, 必须确保配电箱的底部和地面的距离符合设计施工具体规范的要求, 这涉及用户的用电安全问题, 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安装用电箱时, 需要接入很多电线, 所有电线的一端需要剥削才能接入用电箱, 剥削导线时要避免损坏导线, 若不小心造成电线损坏要及时进行更换, 切忌以次充好。电线接入后, 要将导线压头认真固定, 防止电线使用一段时间后脱落引发安全事故。若进行压线孔的连接时, 将多股导线通过涮压锡后, 再利用顶丝进行压接, 避免发生剪断导线股数现象。用电箱安装完成后, 上面要标明各线路和各回路的名称, 方便用户的使用, 同时, 也为日后的维修省了不少麻烦。
2 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问题的质量控制措施
做好电线的防雷措施
在电气安装工程中, 防雷措施是必要的, 一旦防雷措施做得不好, 容易造成触电事故。一旦事故发生, 将会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 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出现。现在常用的避雷措施是在建筑物的顶楼安装天线, 安装天线时, 要将天线装置建筑物顶部, 必须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 而且连接点一定不要少于两处, 只有做好充分的接地措施, 才能确保天线在雷雨天气时起到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安装位置选择也直观重要, 要确保避雷针与天线避雷接地装置进行可靠连接。
做好各用电设备的接地工作
另外, 建筑物的内的用电设备要做好接地工作, 分为防雷接地、直流接地和保护接地三种。施工人员要根据建筑物的电路安装情况做好的相应的接地工作, 像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等设备必须有重复接地, 确保用电安全。另外, 金属、电缆等也要做好接地工作, 具体操作就是把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电缆、引入线在进出处与大楼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而且, 不同的接地线要根据需要设立一定的安全接地距离。接地工作是电气安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施工步骤, 其直接涉及整个建筑物的用电安全, 因此, 施工人员在进行接地施工时, 一定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一般来说,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组成是较复杂的, 施工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确保上岗工人获得国家颁发的相关上岗许可证后才能正式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对于进入现场的材料, 像各种灯具、电线以及各种用电设备, 要对它们的规格、型号进行严格检查, 确保每一样施工才材料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后才能进行使用。另外, 在进行电线的架设、设备的调试等工作时, 一定要做好绝缘处理和断电处理, 充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3 加强电气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做好施工图纸的审核工作
一般来说, 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之前, 施工单位会请专门的设计师对建筑物进行现场勘察, 设计师会针对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图纸。施工单位在拿到施工图纸后, 不要进行盲目施工, 要对图纸进行仔细审核, 确保图纸符合施工要求后才能开始施工, 若在审核中发现问题, 不能擅自修改图纸, 要及时与设计师进行沟通, 图纸确认无误后, 要督促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操作, 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严格检查电气材料的质量
在电气施工中电气材料设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要加强对电气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从采购做起, 要确保材料供应商持有国家相关认证的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后才能购买。电气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 要再次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确认所有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 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予以舍弃。当然, 还要做好材料的保管工作, 避免因为自然灾害或者认为破坏导致材料的质量受损, 影响电气工程的施工进度。
提高电气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单位要不断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 不仅要让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 还要让他们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 有助于提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可以与培训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 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 这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电气技术教育 篇9
1 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特点
在安装建筑电气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其质量, 存在一定的隐患。这就要求, 安装工程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装质量。低压电器安装工程工期进度长, 安装工序多并且复杂, 这就促使在这个过程中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施工的综合性质量难以保证。在施工之前, 接地网, 管线铺设的准备工作要充足, 这之后就进入了设备试机阶段。在所有工程结束后, 工作人员要将系统调试到最佳状态, 由有关部门检测验收。
2 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调试
当建筑工程建筑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结束后, 需要对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内各个元器件的运行进行考核, 确保低压电气的安装的有效性。具体说来:成套配电 (控制) 设备的运行电流和电压要处于正常状态。电动机应通电后观察其转向和机械转动是否正常, 并且空载试运行的电机时间为2H。交流电动机在空载状态下持续启动两次, 两次的断开时间在5秒以上, 确保电动机温度正常后方可再启动。空载运行时, 要记录电流、电压、温度和运行时间等参数, 确保达到电气动产要求。照明系统通电后, 灯具回路控制要和配电电箱回路相同, 开关和灯具控制顺序也要逐一相对。
3 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种类
3.1 配电盘的安装技术
配电盘的施工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安装过程中, 要准确定位安装位置, 正确连接内部线路, 要确保安全的运行整个电力设备。在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制作过程中, 要选用不可燃材料, 确保安装牢固, 各类技术参数指标正常。要依照图纸结构对箱内原件分布严格把关, 严格划分区域, 严格按照图纸的线路界面进行操作。要保证基础型钢和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金属框架接地的正确性, 设置与之相配的可开启门。要确保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内部线路保持整齐, 紧密连接, 避免交接无序现象的发生和断股伤芯线的出现。
3.2 管件预埋的安装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包括管件预埋和焊接。其中管件预埋最为重要。只有提高管件预埋的质量, 那么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就有了保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施工人员的技术不过关, 发生了错埋和漏埋的现象。因此对施工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施工人员一定要提前对预埋件规格型号和预埋部位与图纸进行严格核对。检查设备基础施工质量是否过关。对于上述要求, 如果出现不达标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避免损失。
3.3 接地装置的安装技术
在进行埋设防雷接地干线时, 要注意干线在经过人行通道时的埋地深度一定要在1m以上, 为了更好的方便人们通行并且更加舒适, 在管道的上方最好铺上沥青, 使路面平整。接地模块的间距不能过小, 应是模块本身长度的3-5倍, 埋地深度要在0.6m以上。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安装模块要保证水平或者垂直, 接触距离要适宜, 整合处理各个模块的引线要用焊接成一个个环路, 接地模块与干线的材质要相同。在暗敷操作过程中, 抹灰层内的芯线下方要设置出固定的装置, 不能够弯曲。明敷操作时要引下线。放置装置时要尽量平整。在支架焊接位置处用油漆做好防腐工作。
3.4 低压电气安装的协调施工技术
低压电器的安装应当十分严谨, 在安装前, 要保证做好各专业施工顺序的正确, 明确不同施工顺序的重要性, 从而对各个不同施工工种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土建工程的进度会受到低压电气安装的影响。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清主次, 两者协调分配。要依据土建为主, 低压电气次之, 低压电气协调配合土建工程建设。当排水工程与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相遇时, 要协调配合两个工种的图纸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安排。
4 低压电气安装技术难点
4.1 步骤繁多, 安装困难
为了防止触电, 在电力系统中通常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和支架还有一些相互接触的装置运用良好的导体进行连接, 这就是接地技术。接地线是由接地体连接的金属导体和电工设备。在低压电气接地安装中, 安装步骤繁多, 错综复杂, 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故此要求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4.2 时间长, 干扰多
在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安装施工中有着工期长, 涉及面广, 工序繁多的特性, 这就决定了会出现许多干扰, 面积广, 交叉性强等特点。安装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稍有差错, 就有可能出现故障。
4.3 定期检查, 有效运行
在低压电气使用过程中, 如果电气设备的绝缘体出现故障, 那么触电事故就会发生, 对广大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地隐患。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接地。由于低压电气协作面广和工序多, 运行过程中, 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出现故障和电路老化等问题。公路的修建和森林绿化等工程都会对输电线路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定期检查, 派遣专门的维修人员排除安全隐患。总的来说, 低压电气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那么就要求我们严格把关, 将安全隐患消除, 防患于未然, 保证低压电气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经过对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得知, 低压电气技术使用的好坏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低压电气安装工程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要秉承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对工程质量严格控制。提高建筑质量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 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监管小组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测, 从而促进建筑电气低压电气的可持续发展与使用。
摘要: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行业也飞速发展了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因此, 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工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电气系统是建筑工程建设当中的一部分, 而低压电气安装技术是建筑电气技术的核心。这项技术对于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性, 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下面, 笔者主要对这一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低压电气
参考文献
[1]孙立冬.水暖安装技术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9) :39-41.
[2]刘军.浪涌保护器的安装技术[J].新疆气象, 2011 (3) :15-17.
机床电气技术改造 篇10
关键词:机床,电气技术,改造
1 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对旧设备改造
MZ204机床是我厂加工轴承内径工序普遍使用的磨床, 它是由传统的继电器JZ02-44控制, 由于设备陈旧、元器件老化、配线混乱、故障频繁、运行可靠差, 给维护维修造成了很多困难, 也使机床加工效率大为降低, 给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采用了PC对MZ204机床进行了电气改造, 使旧设备重新换发了青春。
1.1 PC机概述
EX40型PC、共40个输入/输出点, 其中有24个输入点, 16个输出点, 按八进制编号。采用单片微处理器, 中规模集成电路蕊片。使其逻辑功能强、可靠性高、体积小和耗电少, 可加扩展单元可扩展为60、80、100、120个输入/输出点。可利用LCD编程器把程序以梯形图的方式输入到PC中, 使添加电路方便, 也可根据工件加工要求而改变程序。LCD编程器结构紧凑, 重量轻, 可在液晶显示器上直接显示梯形图, 并可监控机床运行情况, 便于查找故障。该PC有三种输出方式:继电器输出、双向可控硅输出和三极管输出。该PC电源可用交流220V、110V和直流24V。内部用电藕合器进行隔离, 可提高抗干扰能力。其输入/输出均采用发光二极管显示, 以便在显示输入/输出信号时看是否工作到位。输入接口地址为XO-X27, 输出接口地址为Y0-Y27, 内部继电器为R0-R17, 时间继电器为T0-T17, 计数器C0-C17。PC内部点可重复使用。
1.2 利用PC对MZ204机床改造说明
MZ204机床主电路为三相交流380/50HZ。有油泵电机、磁性分离器电机、水泵电机和工件电机。控制线路有交流110V、36V、6.3V和直流24V, 主控制回路用直流24V, 照明用交流36V, 信号灯用交流6.3V。在本机床安装EX40型PC时、采用了交流220V作为PC电源。执行部分电磁阀采用直流24V控制。该机床分自动、半自动、调整三种工作方式。其中调整控制不通过PC直接用面板开关直流24V电源控制电磁阀。在安装PC时把PC输入端接入机床各接近开关及各外部控制信号及微动开关, 按输入端地址X0-X27依次为:调整、工作台原位、工作台反向、修整器倒抬、工作台1/3、复位压、工件进给、粗进给、精进给、上料压、下料压、跳出压、定程仪表、有无修整、自动启动、进车、粗磨、精磨、尺寸到、复位、光磨时间和自动。 (详见图)
由于PC继电器输出过载能力强, 我们采用PC继电器输出, 它可直接驱动接触器和电磁阀等。它的输出地址Y0-Y27, 依次连接电磁阀, 其顺序为:工作台速度、修整速度、工作台方向、修整器倒抬、上下料测爪进出、回跳、测爪收张、补偿、快进给、粗进给、精进给和卡盘上磁。
为了避免电磁阀断电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对电磁铁和机床电气造成不良影响, 在电磁阀两端并联续流二极管加以保护以免烧坏电器元件, 二极管耐压值取额定电压两倍以上。
通过对MZ204机床改造, 该机床经过长期运行表明, 由于采用PC控制系统, 整机控制系统具有程序设计、思路清晰、硬件电路简单实用、控制精度高、运行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等显著优点。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减小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 对机床电器防水问题的解决
我厂轴承磨加工设备大多采用冷却水冷却, 有很多部位的电器元件都是在接触水的环境中工作的, 所以电器的防水问题一直是机床维修中的难点, 机床经常因电器元件进水潮湿而连电烧毁。自己经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先后对内沟机床、内径机床、外沟机床等数十台设备的行程开关进行了改造, 特别还对机床电磁卡盘线圈防水问题进行了解决, 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2.1 行程开关防水问题
内沟机床3MZ1310B修整器和机械手行程开关;外沟3MZ1410SA金钢笔倒抬行程开关;内径MZ204、MZ208机械手行程开关等。原来这些行程开关都是机械触点, 防水性差、机床故障多、备件消耗大。我们全部改为防水接近开关, 改造后的机床故障率明显下降, 降低了消耗, 提高了生产效率。
2.2 电磁卡盘线圈防水问题
电磁卡盘直接接触工件, 在机床工作时冷却液的冲击很大。电磁卡盘线圈的安装传统做法是采用石腊加密封或干脆只用密封胶圈的做法。由于线圈在工作中产生热量, 石腊熔化易产空隙, 加之密封不严, 卡盘线圈内容易进水使线圈潮湿, 经常造成接地或匝间短路而烧毁线圈, 不但造成浪费大, 而且装卸线圈卡盘误工时间长, 给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我们经过多次研究实验模索, 先后采用树脂胶、沥青等, 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后来我改用黄甘油密封加之密封圈效果非常理想。目前全分厂电磁卡盘密封全部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不但降低大量中停时间还给分厂节省很多资金。以前每月平均损坏12个线圈, 年平均损坏140多个线圈, 每个线圈价值100多元, 改造后年平均损坏只有20多个, 仅此一项一年就为分厂节约2万多元。受到了分厂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3 结束语
电气技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 电气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9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迅速开始普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还能够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接下来,本文就将对电子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全面加强人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征
在电气工程中,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不仅繁琐且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不容许出现任何的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对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不停歇的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控,以确保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无法避免因为疏忽等原因致使的系统运行问题,难免对其正常运行造成影响[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智能化和自动化,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就可以替代人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全方位无缝隙的监控和管理。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任何问题,系统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对问题进行处理。如果,系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直接对其进行处理,然后生成问题和处理工程数据,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如果系统不能直接解决出现的问题,就会立即采取应急处理,并发出警报同时工作人员来对其进行处理,通过以上方法,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 应用于电网调度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网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来取代以往的人工操作,直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电网的调动进行控制,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在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电网调度的过程中,需要先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并将包括调度中心、工作站、变电站等在内的所有控制系统和设施连接起来,然后,根据系统中已有的数据对系统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和计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电网调度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除了能够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操作之外,还能够自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监督和智能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2 应用于变电站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变电站的管理都是通过人工完成的,这种利用人工进行管理的方式,虽然也能够实现变电站运行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记录以及分析处理,但是却不能整个变电站的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即使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进行解决,极为容易对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造成影响[2]。而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取代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通过系统直接对运行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记录以及分析处理,还能够通过系统实现对变电站运行的全方位、综合性监督和管理,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2.3 应用于发电厂监控系统
当前,发电厂的监控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分层结构,通过利用以太网、运行工作站、过程控制单元以及相应的数据通信网来实现对发电厂发电系统和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其中,过程控制单元是对发电厂生产过程中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对生产单元的热电阻和脉冲量等进行监测,获取其变化信号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这些信号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整个发电厂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
3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就目前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应用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自动监督和管理,但是却没有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控制。比如,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自動化技术只能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但是却不能自动对系统的运行状态或者是过程中进行控制,自动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更改,如果系统需要进行更改,依旧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对其进行更改。而在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实现管控一体化,既要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又要能够根据供电需求自动对系统运行进行更改,彻底取代人工管理[3]。
3.2 提高系统的预处理能力
当前,虽然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能够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处理,但仅限于一些小问题,如果出现大问题,只能及时作出应急控制,将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却不能挽回损失。而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彻底打破这种局面,要能够对所有的问题解决处理,从根本上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要能够使系统拥有预处理的功能,即系统本身通过对运行状态信心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处理,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如果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系统出现问题,系统也要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不是只能做出应急措施,等待人工处理。
4 结语
虽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时间尚短,但是却已经取得了喜人的应用效果,也让相关研究人员意识到了在电子工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重要发展意义。因此,当前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都重视起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以尽早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的管控一体化,提高系统的预处理能力,进而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提高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金华.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3).
[2]牟佳媛.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2013(12).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建筑能源,节能,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
1 引言
节约能源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能耗目标, 到2010年, 使我国的能源消耗降低20%, 建筑节能工程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制造能耗、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使用能耗。对已有建筑, 目前城镇民用建筑运行耗电为总发电量的23%左右, 建筑运行消耗的能源为全国商品能源消耗的20%左右, 比例分布如表1所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建筑能耗的比例将逐年提高。建筑电气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最有潜力, 节能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之一, 也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只有采取较好的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3%左右的标准。
建筑电气节能措施有:供配电系统优化、改进空调系统等。本文将以上述几方面为重点, 介绍相关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研究工作。
2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
(1) 建筑节能要保证建筑物的功能、安全性、舒适性。
(2) 建筑节能应满足经济性。考虑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耗效果、成本和投资回报。
(3) 建筑节能应采用先进性的技术原则。
(4) 建筑节能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
3 供配电系统设计
供配电系统可以根据供电距离, 负荷容量, 用电设备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 做到系统操作方便可靠。负荷中心应接近变配电所, 可以减少线路损耗。根据不同使用特点布置变压器的台数和选择容量, 以适应负荷变化, 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电能损耗。合理地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素也是有效的方法。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
电压越高, 电流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就越小。民用建筑设备用电压大部分为220或380V, 但某些大型的民用建筑空调主机等设备可以选用超高电压以达到节能目的。
(2) 负荷中心应接近变电所。
通过合理分布供电网络, 控制低压供电半径控制在200m以内, 减少线路电压损失, 提高供电网络稳定性及供电网络运行的经济性。
(3) 进行功率因数补偿设计。
①优先选用功率因数指标较好的供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当系统自然功率因素低于接入电网要求时, 应进行无功补偿, 提高功率因素, 可以通过减少用电设备无功损耗, 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或使用静电电容器等进行无功补偿以减少能耗。
②无功补偿设备应适当靠近无功源, 高压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由高压侧的电容器来补偿, 低压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宜由低压侧的电容器来进行补偿。
③谐波环境中的功率因数补偿应作修正计算。
(4) 调节用电峰谷。
由于白天和晚上的用电负荷不一样, 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用电负荷合理设计配电系统, 进行波峰波谷电量调节, 使变压器在最佳负载率下运行, 达到合理利用能源。在电气设计中推广应用峰谷电能表, 实行不同时段差异化电价, 对落实国家的节能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4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
照明用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10%, 建筑照明用电量占建筑总耗电的30%左右, 尤其是办公室、教室等公共建筑, 改善照明控制可大幅度减少照明电耗, 节电潜力巨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1) 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采光效果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趋势。
在建筑设计施工时, 应制定建筑物的采光标准、采光方式尽可能地利用天然光源, 获得稳定的光照效果。在秋冬季节通过引入阳光到室内, 不但能节约照明能耗, 也可以提高室内温度。
(2) 选用高效节能的电光源, 采用高效、光通维持率高的灯具。
光源的节能主要取决于它的发光效率, 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还应根据电光源的点燃特性、显色指数、调光性能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光源。根据不同需求情况选用新型节能光源, 如用高压钠灯、金卤灯替等。灯具选择遵循以下二原则:一是根据不同场所选用不同配光形式的灯具, 二是直接配光灯具射出的光通量应最大限度地落到工作面上, 光源要有较高的利用系数。
(3) 选用适合的照明方式和合理的照明指标。
照明方式可按如下原则进行:
①当要求高照度时, 可选混合照明的方式。
②当工作位置密集时, 可采用照度不太高的一般单独照明方式。
③当工作位置为某一区域时, 可采用分区照明。照明指标的选择可按如下原则进行:在提高整个照明系统效率的条件下进行节能;照明设计时, 应从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等来客观、综合地评价节能效果;建筑照度标准值应从节能角度考虑, 按实际需求选择照度标准值。
④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和策略。
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和策略的方法有:
一是当晚间电网电压高于标准电压时, 可以适当降低亮度水平, 可以节约更多的能源, 同时延长灯具使用寿命。
二是科学利用太阳能照明, 太阳能照明技术的开发利用, 可节省资源, 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和破坏。通常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提供给照明负荷。
5 电动机节能设计
建筑物中电梯等设备有电动机, 提高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功率因数可以减少电动机能损耗。在工程安装设计中应选用高效率的电动机。除了就地电容器补偿以减少线路损耗外, 主要是减少电动机空载和轻载运行时间, 因为在轻载状况下电动机效率极低, 可采用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使其在负载率变化时自动调节转速使得与负载变化相适应以提高电动机轻载时的效率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6 湿度温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
传统的中央空调都使用出口温度为5℃左右的冷水作为冷源工质对空气进行处理, 是因为需要进行空气除湿。而如果仅为了降温, 采用出口温度为20℃的冷源也可行。一般除湿负荷仅占空调负荷的40%。结果大量的显热负荷也用这样的低温冷媒处理, 就导致冷源效率低下。近年来此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采用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方式。将室外新风除湿后送入室内, 可用于消除室内产湿, 并满足新鲜空气要求;而用独立的水系统使18~20℃温度的冷水循环, 通过辐射或对流型末端来消除室内显热。这一方面可避兔采用冷凝式除湿时为了调节相对湿度进行再热而导致的冷热抵消, 还可用高温冷源吸收显热, 使冷源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这种方式还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因此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的主流空调方式。
7 结语
本文研究了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状况和建筑电气节能方法。可总结如下:
(1) 建筑电气节能是解决我国今后能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效地做好建筑电气节能工作会使我国每年总的能源消耗有减少约10%。
(2) 建筑电气节能的关键技术有:供配电系统设计, 采暖系统, 空调系统, 照明系统等。围绕这些领域, 尚有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有待研究创新, 开发和推广应用。
(3) 借助政策保障, 利用市场机制, 有效地推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真正实现节能效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建筑物和系统的能耗测试与标识, 节能实施的政策方案等。
(4) 建筑电气领域节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它不仅能有效地缓和电力供需矛盾,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建筑电气节能过程, 贯穿于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节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合理的供配电方案, 选择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 选择高效的设备, 优化电网的调度运行技术,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在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使之成为生态的绿色节能建筑。
参考文献
[1]北京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专业委员会.照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江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杨彤.现代电气节能设计[J].电气应用,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