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缝论文(共10篇)
建筑变形缝论文 篇1
1 建筑变形缝概念
在建筑物因昼夜温差、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而可能引起结构破坏变形的敏感部位或其它必要的部位, 预先设缝将整个建筑物沿全高断开, 令断开后建筑物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单元, 或者是划分为简单、规则、均一的段, 并令各段之间的缝达到一定的宽度, 以能够适应变形的需要。根据变形缝产生的原因, 相应设置的缝有伸缩缝 (温度缝) 、沉降缝、防震缝。
2 变形缝构造的要求
2.1 伸缩缝
1) 设制条件:根据建筑物的长度、结构类型和屋盖刚度以及屋面有否设保温或隔热层来考虑。如下图:
2) 构造要求
(1) 基础可不断开;
(2) 从基础顶面至屋顶沿结构断开。
3) 缝宽:缝宽一般为20~30mm。
2.2 沉降缝
防止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沉降缝把建筑物分成若干个整体刚度较好, 自成沉降体系的结构单元, 以适应不均匀的沉降。
1) 设置条件
(1) 平面形状复杂、高度变化较大、连接部位比较薄弱;
(2) 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层数相差两层以上或层高相差超过10m;
(3) 建筑物相邻部位荷载差异较大;
(4) 建筑物相邻部位结构类型不同;
(5) 地基土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6) 房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7) 房屋分期建造的交接处。
2) 构造要求 (1) 断开部位: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断开; (2) 设缝位置。
3) 沉降缝的宽度
一般地基的建筑物高度H<5m, 沉降缝宽度为30mm;建筑物高度H=5~10m, 沉降缝宽度为50 mm;建筑物高度H=10~15m, 沉降缝宽度为70 mm;软弱地基建筑物高度为2~3层, 沉降缝宽度50~80mm;建筑物高度为4~5层, 沉降缝宽度80~120mm;
建筑物高度为5层以上, 沉降缝宽度>120 mm;湿陷性黄土地基建筑物高度0, 沉降缝宽度≥30~70 mm。
2.3 抗震缝
针对地震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引起建筑物结构断裂, 发生破坏的部位而设置的缝。
对于设计烈度在7~9度的地震区, 当房屋体型比较复杂时, 必须将房屋分成几个体型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 以利于抗震。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1) 设置条件
(1) 建筑平面复杂, 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2) 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m以上时;
(3) 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4) 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2) 构造要求
(1) 基础以上断开, 基础可不断开;
(2) 缝的两侧设置墙体或双柱或, 一柱一墙, 使各部分封闭并具有较好的刚度;
(3) 防震缝应同伸缩缝和沉降缝协调布置, 做到一缝多用。
3) 缝宽
在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高度不超过15m时, 可采用70mm;
(2) 当高度超过15m时, 按不同设防烈度增加缝宽:
6度地区, 建筑每增加5m, 缝宽增加20mm;
7度地区, 建筑每增加4m, 缝宽增加20mm;
8度地区, 建筑每增加3m, 缝宽增加20mm;
9度地区, 建筑每增加2m, 缝宽增加20mm。
框架-剪力墙结构, 取上述值的50%, 且均不宜小于70mm。
抗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 宜按较大一侧确定缝宽。
3 变形缝构造
所选择的盖缝板的形式必须能够符合所属变形缝类别的变形需要;所选择的盖缝板的材料及构造方式必须能够符合变形缝所在部位的其它功能需要, 如防水、防火、美观等。
在变形缝内部应当用具有自防水功能的柔性材料来塞缝, 例如挤塑型聚苯板、沥青麻丝、橡胶条等, 以防止热桥的产生。
3.1 楼地层变形缝
楼地层变形缝的位置和宽度应与墙体变形缝一致。其构造特点为方便行走、防火和防止灰尘下落, 卫生间等有水环境还应考虑防水处理。
楼地层的变形缝内常填塞具有弹性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橡胶塑料类调节片。上铺与地面材料相同的活动盖板、金属板或橡胶片等。
顶棚变形缝可用木板、金属板或其它吊顶材料覆盖, 但构造上应注意不能影响结构的变形;若是沉降缝, 则应将盖板固定于沉降较大的一侧。
3.2 屋顶变形缝
屋顶变形缝在构造上主要应解决好防水、保温等问题。屋顶变形缝一般设于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处。
缝口用镀锌铁皮、铝板、或砼板覆盖。盖板的形式和构造应满足两侧结构自由变形的要求。
寒冷地区为了加强变形缝处的保温, 缝中填沥青麻丝、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
3.3 基础变形缝
常见的沉降缝处基础的处理方案有双墙基础方案、单墙基础方案交叉式、和悬挑式几种。
1) 双墙基础方案
双墙双条形基础且地面以上独立的结构单元都有封闭连续的纵横墙, 结构空间刚度大, 但基础偏心受力, 并在沉降时相互影响。
2) 设双墙挑梁基础:特点是保证一侧墙下条形基础正常受压, 另一侧采用纵向墙悬挑梁, 梁上架设横向托墙梁, 再做横墙。这种方案适合于基础埋深相差较大或新旧建筑相毗邻的情况。
3) 单墙基础方案
单墙基础方案也叫挑梁式方案, 即两侧墙体均为正常均匀受压条形基础。两基础之间互不影响, 用上部结构出挑来实现变形缝的要求宽度。这种方案适合于新旧建筑相毗连的情况。处理时应注意旧建筑与新建筑的沉降不同对楼地面标高的影响, 一般要计算新建筑的预计沉降量。
4 结论
目前, 在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和联合工业厂房的规模越来越大, 按相关规范规定, 建筑均应设置变形缝, 本文对变形缝的构造的分析和阐述, 以期对建筑物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建筑变形缝论文 篇2
2、模板对拉杆处渗漏水;
3、地下各预埋管、套管内、外渗漏水;
4、墙板根部渗漏水;
5、墙、底板局部渗漏水
一、下面我们就以上5处主要渗漏水处分析原因及采取的预防技术措施:
1、变形缝、施工缝处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1.1变形缝处的沉降量过大或沉降差异量过大,拉裂止水带。采取措施:土方开挖时,必须使基础座落于设计要求的持力层,如地基土性不一样,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土置换处理,以保证基础均匀沉降。
1.2变形缝处未彻底断开,砼收缩应力或温度应力集中,造成止水带拉裂。
采取措施:必须按设计要求先施工垫梁,进行构造加固,变形缝处全部彻底断开,并用沥青木丝板或聚氯乙烯板,采用油膏嵌缝处理。
1.3变形缝留设位置不当,或留设距离过长。
采取措施:严格按设计留置变形缝,不允许随意取消。对有疑问的变形缝留置和施工缝应与设计相互探讨,施工中从防水方面来看,尽量少留设施工缝。
1.4施工中固定止水带材料时,对止水带造成了伤害,如采用铁钉穿孔等固定方式。
采取措施:止水带固定应采取对卡式的固定方式。
1.5变形缝、施工缝处的建筑垃圾未处理干净,未按规范对施工缝和变形缝进行处理,砼表面浮浆很多,施工缝处砼疏松,由于模板支撑不稳固、砼振捣不密实造成漏浆的现象严重,形成渗水通道。
采取措施:必须采用压缩空气将打毛后的建筑垃圾吹扫干净,按规范要求对变形和施工缝进行处理,细部模板安装应严密稳固。
1.6钢板止带未双面焊接,焊接处有气孔,拼缝不严密。预防措施:钢板止水带必须焊接严密,安装好后,应采用煤油渗透试验。
2、模板对拉杆处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2.1未安装止水环或止水带与对拉杆处焊接不严密。
采取措施:必须按照施工规范安装60×60×3的止水环,且止水环与对拉螺杆焊接严密。
2.2对拉杆切割后,砼表面处理不当
采取措施:应将砼凿开20-30mm深的凹槽后再将对拉杆切割,采用1:2的防水砂浆填补平整后,再用沥青油膏刷成Ф80的圆形。
2.3拆模过早造成对拉杆处砼松动
采取措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拆模时间。一般日平均气温在5-15℃拆模时间为12d左右,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拆模时间为7d左右,以砼强度值达到60%左右为宜。
3.地下各预埋管内外渗水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3.1各穿墙预埋管的套管未加止水环或焊接不严密,造成套管处漏水。
3.2预埋管与套管之间嵌缝不符合要求,不严密。
按规范要求采用石棉水泥嵌填,也可以采用直接用钢板焊接封堵。
3.3群管处和大直径套管砼浇筑振捣不到位,造成渗漏水。采取措施:在群管处浇筑砼时必须分层浇筑,将气体全部排出、振捣密实,大直径套管浇筑砼时应切割振捣孔。
3.4 预埋管管内渗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砼振捣不严密而砼内埋管对接套管焊接不严密而渗水,主要原因是埋设在土层内的对接管焊接不严密而导致。
4.墙根部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4.1主要原因是底板上300mm处吊模浇筑砼时,没有按规范施工,砼浇筑没有间歇时间,振动棒没有复振,造成吊模处烂根,砼疏松而导致。
5.墙、底板局部渗漏水:
5.1墙、底板砼浇筑时由于浇筑方向和浇筑速度及天气气温过高等原因造成施工冷缝,在冷缝处渗漏水。
采取措施:在大方量砼浇筑和气温超过25℃时一定要连续浇筑,要有作业设计和应急预案保证砼连续供应,保证水电等能源供应不间断,多投入人力和振动机械等。5.2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底、墙板出现沉降裂缝而渗透水。主要措施:土方开挖时一定要保证底板座落于同层土上,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质进行置换。
6.材料控制:
6.1应采用水化热较慢的普硅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特别注意水泥使用时水泥的出厂时间不得3天,不得过期,不得将不同的品种和不同厂家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用。
6.2根据实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并严格执行;砂、石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不得大于规范要求(石子含泥量不大于1%,泥块含量不得大于2%;砂含泥量不得大于1%),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砼拌合物的原材料质量。
7.施工过程控制
7.1认真作好每一道工序施工,特别要加强砼的振捣和压光工作,加强砼的养护工作,指派专人养护,根据不同的气温采取相应的养护方式。
7.2钢筋工程中不得将绑扎丝和拉丝钩外露或接触模板,网片钢筋和螺栓固定使用的支架不得直接安设在底板垫层上,以免锈蚀形成渗水通道。
7.3落实冬期结构砼施工措施,确保砼不受冻。
二、管理措施:
1.加强全员质量意识,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的质量意识,不要怕多投入人工和材料,一旦渗漏水,处理非常困难,个别处不一定处理得好,有的地方处理好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又渗漏,而在处理过程中成本会成倍增加。
2.严把质量检查关,落实质量三检制度,工序施工质量不合格时要迅速整改到位,未经同意不允许下道工序施工。
3.各专业施工时要相互协调,认真消化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做到不漏埋,防水砼浇筑好后,底板和墙板不允许再开孔埋设。
4.若各施工在地下建构筑物施工后,出现渗漏水现象,项目部将根据合同和项目部质量奖惩办法中规定,视情节轻重,对施工队予以考核。
建筑变形缝论文 篇3
1身份证号码:432902198311128432;2身份证号码:532130197904181512
摘要:我国正处于建设开发繁盛时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居民人口的急剧增长,大型商场及地铁等配套设施的发展也必不可少,建筑物的体量、功能也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建筑工程的开发先后,而功能不断的实现便捷,由于工程水文地质、结构刚度和温度变形变化,越来越多的连通口需留置,以备后续工程的施工建设,而留置的变形缝处理给后期项目的衔接过程带来了较大的资源投入。
关键词:连通口;变形缝;渗水;止水带;膨胀止水条
Abstract:China is i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of urban residen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hopping malls and subway and other facilities are also essential,the body of the building,the function is in a rising stage,the development in construction successively,and continue to function the realization is convenient,because the stiffness and temperature structure of geological,engineering hydrology deformation,with more and more export to detain,the follow-up project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and the indwelling of the treatment of deformation joints to join the project late process has brought a greater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Keywords:communication port deformation joint seepage Waterstops Expand Seal
一、工程概况
杭州钱江新城**项目处于大型商场及地铁之间,北侧地铁通道已建完成,南侧大型商场也竣工运行,本项目规划为地下一层内有一通道走廊连接地铁站通道与大型商场地下一层,大型商场及地铁通道均已留置连通口,且已施工完成2年有余;
工程特点:
由于地铁通道与大型商场完成时间有2年,且当时项目工地基础施工及地质较复杂,新项目外侧(通道处)渗水较严重,采用旋喷桩、钻孔桩、水泥搅拌桩各类止水围护措施,待施工至连通口时开挖出来时,变形缝原先留置的橡胶止水带已遭破坏,部分已老化,破损的止水带需更换。
二、具体施工流程
地铁连通口变形缝:
1、连接通道处围护桩凿除至连通底板底-8.050标高,并对通道处沙土等杂物进行清理。
2、已施工连接通道底板伸缩缝处混凝土人工凿除400mm,取出已破坏止水带。凿除时应避免钢筋、角钢破坏,砼断面凿细毛处理。(见图1)
图1
图2
3、底板处80mm厚碎石铺垫后施工混凝土垫层,伸缩缝部位30厚挤塑板嵌缝。
4、施工20厚JSJ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层。
5、对伸缩缝位置及尺寸放线,采用粘贴法安装外贴式止水带一道。
6、施工底板钢筋,施工时注意防水砂浆和外贴式止水带保护。
7、固定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及两侧角钢,底板砼凿除面中部钢钉@500固定50*50遇水膨胀止水条一道,中间位置30厚挤塑板嵌缝。(见图2)
8、底板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砼浇筑前应校正止水带位置,表面清理干净。
9、对伸缩缝口部位清理,用聚氨酯密封胶材料嵌缝后安装铁皮盖缝板。(见图3)
图3
图4
10、在伸缩缝焊接角钢,施工保护盖板,施工完成后伸缩缝见图4。
11、施工完成后进行成品保护,伸缩缝上部铺设模板一道,防止碾压破坏,若保险起见可以在伸缩缝两侧角钢顶部焊接钢板,全部焊接封闭。
12、侧壁墙体施工流程:
图5
图6
施工准备→已施工侧壁伸缩缝止水带清洗、角钢杂物清理→侧壁伸縮缝定位放线→侧壁钢筋施工→侧壁止水带固定→侧壁外模及伸缩缝处模板
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的技术研究 篇4
1 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的现状
在高层建筑中运中变形缝施工技术, 就是为了防止建筑物的损坏或者坍塌, 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不良后果。很多的不定因素, 都会对建筑内部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 例如温度的变化, 地基的不确定性变化, 最严重的就是地震的发生, 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理, 造成的可怕后果不敢想象。而通过运用变形缝技术, 就是提前在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 合理的设置一些缝宽在70至100毫米的变形缝。这就足以保证高层建筑有足够的宽度和厚度进行变形, 保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到威胁。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 变形缝技术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2 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的种类
2.1 伸缩缝
伸缩缝也可以称作为温度缝。运用此项技术, 可以防止高层建筑在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下, 内部材料热胀冷缩导致变形这种现象的发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此项技术, 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从而避免高层建筑造成破坏。伸缩缝的作用不止于此, 还可以分隔建筑, 将比较常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比较短小的, 各自独立, 这种方法也可以防止高层建筑在气候差异变化, 所带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 还应当每隔一定的长度就设置一条伸缩缝, 达到保护所有建筑构件的目的, 这对整个建筑的整体结构都做到了有效的保障。伸缩缝的最佳间距是60m, 宽度在20至30mm。
2.2 沉降缝
沉降缝也就是指, 防止建筑物在受到地基土层的差异性变化, 或者与相邻建筑物在高度、结构形式和荷载之间的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而设置的一种变形缝。这种差异性非常容易就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 最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高层建筑物的某个部位出现位移, 使建筑物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为了防止这种不均匀的沉降或者位移现象的发生, 施工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条垂直缝, 通过对建筑物的刚度了解, 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做到各自部分都能自由沉降。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30mm至120mm, 施工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地基情况与高度情况, 改变宽度。与伸缩缝不同的是, 沉降缝可以将整个建筑物的结构, 从基础部分到顶楼部分全部断开。
2.3 防震缝
防震缝主要是防止发生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而设置的。应用防震缝技术, 可以将凌乱复杂的结构, 不规则的形状分成简单有规则, 容易使用的结构单元。通过此项技术的应该, 有效的降低了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坏, 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常采用双墙双柱的原则来设置防震缝。通过分析表明, 条例中的规定的防震缝宽度,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 还是有可能发生撞击, 但是, 如果防震缝的宽度太大, 对于建筑的设计也带来了挑战。所以防震缝的尺寸最小的控制范围是50至100mm。
3 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伸缩缝的应用
在施工过程, 建筑人员利用混凝土热胀冷缩的特点, 在不同温度下可以相应的变形, 从而达到凝固的效果。但是, 这种情况也有潜在的威胁, 假使混凝土变形的力, 一旦超出束缚, 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限度, 建筑物的底部和顶部就会出现裂痕。通常通过设置两墙设置模式或者两柱构造, 断开建筑物顶面和基础之间的构造, 从而在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温度变化区间。但是太多不确定条件的存在, 伸缩缝的技术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 所以可以运用新的施工方法, 保证建筑质量的安全。
(1) 建筑物的顶部最容易受到太阳光的照射, 但是连接建筑物顶层、山墙与内纵墙之间也不能避免。所以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 建筑单位可以增加这些部分的配筋分布, 从而减少建筑物因温度变化遭受的损害。
(2) 建筑单位可以通过采用质量好的隔热材料, 或者采取架空通风屋的设置, 在整体构造上采取措施, 来减少温度的应力变化。在应对温度的差异变化, 也是很有效的一种办法。
(3)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 顶端与底端受到阳光照射不同, 而造成温度的巨大差异, 可以人为的在建筑物局部设置伸缩缝, 这种伸缩缝必须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 最好控制在10m之间。
3.2 沉降缝的应用
高层建筑肯定不会单独存在的, 旁边还有设置相应的裙房, 由于建筑高度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这就很轻松就造成了重力差。同时, 在设置沉降缝的时候, 也一定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设计。地下室的存在, 对于沉降缝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困难,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1) 合理的设置桩基, 建筑单位可以在基岩上设置桩基, 可以有效的减少沉降量, 降低沉降差。另外, 还可以选择密度大、压缩性小的地基, 保证封土的缝隙。
(2) 主楼和裙楼高度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建筑单位在施工的时候, 分开施工, 埋深程度和地基的地质的要求也有一定不同。同时, 还有明确先后顺序, 对建筑物的主体部分施工之后, 才可以进行裙房部分的施工。通过这样的措施, 可以达到两者的沉降最大限度的接近。
(3) 为了保证主体建筑与裙房在沉降方面的相同, 可以在支撑作用相对来说较弱的悬挑上建立裙房。另外, 为了避免整体建筑的承压失衡, 建筑单位不允许在独立沉降的建筑之间设立支梁。
3.3 防震缝的应用
作为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震缝的应用, 极大的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通常来讲, 由于高层建筑物的各部分质量、强度还有高度的不同, 这使得地震来临的时候, 高层建筑物难以抵抗地震的破坏力, 建筑物就会发生震动和扭曲, 严重会导致坍塌。所以, 需要设置防震缝来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系数。
(1) 建筑单位假使不设置防震缝, 那就必须精准无误的分析建筑的抗震能力, 找出容易受到损失的部位, 通过可行的办法, 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增加肢体建筑部位的配筋数量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2) 如果某些建筑材料的形态复杂时, 而导致无法设立防震缝, 这就需要对主体结构进行加强处理, 加强整个建筑的坚固耐久程度。
(3) 通过对整个高层建筑的高度分析, 才可以设置防震缝, 另外还要对整体建筑的构造和连接进行加强。
4 总结
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 缝隙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施工技术只有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会更加得心应手。高层建筑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安全。变形缝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 已经越来越多的普遍起来。建筑工人对变形缝技术的掌握程度, 是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单位只有合理运用技术, 不断总结创新, 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水平, 才能变形缝技术与高层建筑两者的完美结合。
摘要:近些年,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展, 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这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方面, 以及施工技术方面, 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了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 避免出现变形等问题, 这就需要熟练的掌握变形缝技术。变形缝施工技术, 作为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 必须做到更加完善此技术, 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 创新。
关键词: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庆峰.建筑变形缝施工的创新作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3 (1) .
[2]赵云科, 王利杰.高层建筑变形缝施工新技术要点探析[J].江西建材, 2014, 1 (3) :16-18.
高架车场变形缝渗水问题探讨 篇5
摘要:针对武汉市轨道 交通 1号线一期工程高架车场部分变形缝渗、漏水 问题 ,从设计、现场实施角度, 分析 渗漏的主要原因,提出此类建筑物变形缝的处理建议和措施。由于高架车场在全国未见先例,在世界范围也少见,设计方面在动载反复作用下的建筑物伸缩缝处理方面经验欠缺,因此在确定高架车场方案之初设计人员就对变形缝的防水处理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对建筑变形缝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桥梁变形缝的做法。针对高架车场功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完善和布置最合理的平台层屋面排水系统,适时检查和清理,保持排水系统的畅通。考虑到高架车场平台层排水面积较大,建议类似项目的防水工程设计中,适当提高泛水高度250~400mm。
关键词:高架车场;变形缝;渗漏;动载1 概述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配属停放车辆、整备和检修停车场及综合维修基地(简称车场),地处繁华的汉口闹市区,规划用地狭长,南侧紧邻一期工程正线高架桥。平台层与正线高架桥基本处于同一标高高度,是国内的第1座高架车场[1]。车场平面长度近860m,由于建筑房屋的技术要求,共设置20条变形缝。该车场沿长度方向大致分为6个大区,各区域承担各自建筑功能,同时车场平台层作为车场的主要功能区,承担列车出、入库,列车存放、动态检测及列车检修与维修的功能,因此车场建筑物经常处于一定水平反复动载作用之下。水平反复荷载给车场变形缝带来更多的可变因素,变形缝的防水问题因此而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车场设计和实施的重点之一。2 车场变形缝工程2.1 变形缝的设计处理 由于高架车场在全国未见先例,在世界范围也少见,设计方面在动载反复作用下的建筑物伸缩缝处理方面经验欠缺,因此在确定高架车场方案之初设计人员就对变形缝的防水处理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对建筑变形缝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桥梁变形缝的做法。图1是变形缝施工大样图[2]。平台层屋面进行了专业的防水处理(2层防水卷材、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平台层上与变形缝垂直的挡渣墙(@1.5m布置)泛水高度按250mm设计。
2.2 变形缝的施工及使用情况 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方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施工规程完成变形缝的施工,对设计要求的沥青麻丝和密封油膏等进行了细致的堵塞,并在屋面防水工程全面完成后实施超过48h的过水试验[3],屋面板、变形缝均无一渗、漏现象。随着相关土建工程完成后,车场平台层进入设备安装、工艺调试和使用阶段。经过半年多的使用,收到大量关于车场平台层伸缩缝渗水甚至局部漏水的问题反馈。经现场观察,部分平台层屋面底板变形缝处存在明显黄色水渍,同时在大雨季节平台层大面积积水。由于车场平台层以下布置有集中的商业开发用房及办公生活用房,屋面渗水问题带来的 影响 较大。2.3 问题查找、渗水原因分析、整改与处理2.3.1 设计方案及改进措施 从图1可以看出,②号角钢(l140×90×10)通过与预埋钢筋焊接,屋面梁板混凝土整体浇注。由于②号角钢与屋面混凝土钢性连接,是变形缝的薄弱点,在平台层列车的动载反复作用下,②号角钢与混凝土之间可能出现裂缝,雨水经过可能的缝隙向下渗漏。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的技术要求[1,4],列车在正线平均启动加速度为0.83m/s2,常用制动加速度-1.0m/s2,紧急制动加速度-1.2m/s2,列车进库时已经过制动减速,同时按技术要求库内启动加速度远低于正线允许加速度。因此按a=0.83m/s2的较不利加速度值 计算 列车施加于屋面的反复荷载作用力最大值。作用力p通过碎石道床传递,可近似认为均布作用于屋面影响范围内,列车空车质量m=128t,按列车长度l=80m、碎石道床宽h=3.9m范围计算,应力扩散后传递至平台层屋面板及伸缩缝。p=ma2/lh=128×103×0.83/80×3.9=0.34×103n/m2,p值远小于屋面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车场屋面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抗拉强度ft=1.43n/mm2)。同时图1中的②号角钢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属变形缝的薄弱点,②号角钢与小角钢形成的顶部已填嵌缝油膏,屋面防水卷材横跨变形缝多重搭接,因此以上荷载在初期不会致使变形缝处混凝土及油膏等开裂而产生渗漏。但由于屋面列车行走(加速启动、减速制动),给房屋造成水平反复动载,尤其是轮轨振动给房屋带来普通建筑物一般情况并不会直接承受的水平及竖向振动荷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积累,造成②号角钢与混凝土屋面基础的疲劳微裂以及积累开裂,长时间后带来渗水隐患。
建筑物变形缝位置的幕墙设计研究 篇6
1 建筑变形缝的概述
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综合性能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提高建筑物综合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物建设中, 变形缝是加固建筑物的重要措施,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地震、昼夜温差等因素引起的建筑结构变形破坏, 经常会在建筑敏感位置预先设置一道缝, 将建筑物沿全高断开, 使得建筑各部分成为单独的单元, 这种适应变形需求的缝就称为变形缝。根据外界破坏因素, 可以将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等三种情况。
2 建筑物变形缝设计幕墙的重要性
建筑物变形缝是防止不均匀沉降、地震、气温变化等对建筑安全造成影响而设置的, 变形缝的设置能有效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近年来, 幕墙在建筑外立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进行建筑变形缝设计及幕墙设计中, 必须考虑变形缝对幕墙的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 变形缝两侧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在不均匀沉降、地震、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产生的位移不幕墙系统本身承受能力要大很多, 如果按照正常的位置进行变形缝设计, 建筑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时, 就会对建筑幕墙系统的安全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对建筑物变形缝位置的幕墙进行专门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3 建筑物变形缝设计幕墙的基本原则
(1) 确保幕墙系统的平面变形性和抗风压性能符合相关规定。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设计幕墙时, 要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设置一个竖向分格, 同时要将幕墙骨架在变形缝的位置断开, 其主要原因是变形缝两侧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在不均匀沉降、地震、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产生的位移不幕墙系统本身承受能力要大很多, 如果在变形缝位置幕墙骨架是连续的, 外力引起的建筑位移会产生巨大的拉剪力, 这个拉剪力会作用在幕墙骨架上, 这就会造成幕墙骨架变形超出相关规定, 从而对幕墙系统的平面变形性和抗风性能造成影响。当幕墙骨架断开后, 变形缝两侧的幕墙骨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这时外力引起建筑位移后, 变形缝两侧的幕墙骨架也会随着独立的建筑单元进行位移, 这就能为建筑幕墙系统的平面变形性和抗风压性能提供保障。
(2) 确保变形缝位置的气密性和水密性负符合相关规定。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设置幕墙时, 确保幕墙系统的安全性符合相关规定后, 要采用二次防水的设计方法来提高变形缝位置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外界作用力引起建筑位移后, 会对变形缝位置的幕墙面板竖向分格绞缝产生一个撕裂力, 从而引起绞缝撕裂, 这就会对幕墙的气密性和水密性造成影响, 因此, 要采用二次防水措施来保证幕墙的综合性能。
4 幕墙设计在建筑物变形缝中的应用实例
某建筑总面积为14325.89m2, 该建筑共有33层, 其中地下1层, 地上32层,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 施工单位为有效地提高建筑外观质量, 通过对该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决定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进行幕墙设计, 下面就幕墙设计在建筑物变形缝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4.1 玻璃幕墙的应用
根据外界破坏因素, 可以将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等三种情况, 其中伸缩缝是建筑物变形缝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 在进行土建施工时, 经常会预留出50mm-100mm的伸缩缝, 而建筑物伸缩变形一般在20mm-30mm。玻璃幕墙是一种高级外围护结构, 不仅能确保幕墙外表统一, 还能为建筑物的自由伸缩变形提供保障。在本工程中, 施工人员采用玻璃幕墙跨越伸缩缝时, 分别在伸缩缝两侧将幕墙收口, 并按照一般的建筑物外墙伸缩缝处理方式对伸缩缝进行处理。玻璃幕墙在伸缩缝的交接方式主要是平接, 也就是伸缩缝两侧的玻璃幕墙处于同一个立面上, 分别在伸缩缝两侧安装立柱、横梁、玻璃组件等相关构件, 确保伸缩缝两侧幕墙构件处于同一个垂直面, 然后在玻璃幕墙间留出相应的变形宽度, 并将硅酮密封胶注入接缝处, 从而实现玻璃幕墙的相互连接。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进行玻璃幕墙设计时, 要注意建筑节能设计, 根据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气密性、透光性、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等指标进行设计, 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玻璃类型, 从而确保建筑综合性能满足人们需求。
4.2 石材幕墙和金属幕墙的应用
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采用石材幕墙和金属幕墙时, 为满足人们对室内的观感需求, 一般会利用剪刀墙将幕墙的背面遮挡住。在对建筑变形缝位置进行石材幕墙和金属幕墙设计时, 施工人员首先要采用二次防水手段对墙体进行防水处理, 从而为建筑物变形缝的气密性和水密性提供保障。
4.3 幕墙在建筑变形缝位置的设置
幕墙在建筑物变形缝位置的设置方式有两种, 一是墩式基础设置, 二是简支设置, 其中墩式基础设置需要先设置基础梁, 然后根据墙体荷载将梁的弯矩、剪力等计算出来, 最后根据剪力的大小、地基承载力等将各个墩的尺寸计算出来, 墩式基础经常应用在一边框架、一边砖混的结构形式中。简支设置是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物拉开一定距离, 然后利用简支构件将建筑两边联结起来, 从而满足建筑沉降要求, 这种设置方式经常适用于两个建筑物做连廊, 其设计、施工十分简单。
5 总结
幕墙具有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等特点, 将其应用在建筑物变形缝设计中, 不仅能满足建筑外观质量需求, 还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 因此, 在进行建筑物变形缝处理时, 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的设置幕墙形式, 并注重幕墙安装的安全防护,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 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 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 建筑物变形缝的设计效果不仅对建筑外观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对建筑使用寿命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加强建筑物变形缝设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缝,幕墙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初昕.浅谈建筑物变形缝位置的幕墙设计[J].中华民居旬刊, 2012 (04) :96.
建筑变形缝论文 篇7
有些建筑物由于长度过长, 或平面曲折变化较多, 或者同一建筑物中个别部分高度、荷载或所处地基土承载能力差异悬殊, 往往使建筑物在受到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等作用时产生变形、裂缝, 甚至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需要人为地设置相应的构造缝, 使建筑物能相对位移, 以防止或减轻建筑物可能受到的损坏, 这种人为设置的使建筑物可以自由变形的竖向缝就是通常所说的变形缝。
1 变形缝的含义与分类
概念:由于温度变化, 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 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 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 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 沉降缝和防震缝。变形缝按其作用不同, 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1 伸缩缝
定义:伸缩缝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由于温差和砼收缩而使房屋结构产生严重的变形和裂缝。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由于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的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开始, 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伸缩缝间距为60m左右;宽度20~30mm。
1.2 沉降缝
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沉降缝是指在工程结构中, 为避免因地基沉降不均导致结构沉降裂缝而设置的永久性的变形缝。沉降缝主要控制剪切裂缝的产生, 通过设置沉降缝消除因地基承载力不均而导致结构产生的附加内力, 自由释放结构变形, 达到消除沉降缝的目的。实际上它将建筑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承重体系。
沉降缝的设置部位: (1) 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3)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作法:从基础底部断开, 并贯穿建筑物全高。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 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
设置原则: (1) 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2) 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 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1.3 防震缝
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避免或减轻破坏,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中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设置防震缝, 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1) 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 房屋有错层, 且楼板高差较大;
(3)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高层钢筋砼房屋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 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超过15m时, 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 宜加宽20mm。
(2) 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 (1) 项规定的数值的70%, 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 (1) 项规定的数值的50%;且均不小于70mm。
(3) 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 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设置防震缝时, 应将建筑物分隔成独立, 规则的结构单元, 防震缝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防震缝与伸缩缝、沉降缝应综合考虑, 协调布置伸缩缝、沉降缝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沉降缝的宽度尚应考虑基础内倾使缝宽减小后仍能满足防震缝的宽度。
1.4 后浇带
后浇带是指现浇整体钢筋砼结构中, 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和收缩变形缝, 着重解决钢筋砼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因温度变化、砼收缩等产生的裂缝, 以达到释放大部分变形, 减小约束力, 避免出现贯通裂缝。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部位, 即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 通常每隔30~40一道, 缝宽70~100cm。一般在两部分砼浇灌后两周至一个月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N/mm2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砼补浇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应该指出, 设置结构缝会增加造价, 施工也不方便, 因此, 在确定房屋的造型和布置时, 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结合起来考虑结构缝的设置, 尽可能不设或少设结构缝。
2 设置沉降缝
在具体设计工作中, 对建筑物变形缝设置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设置沉降缝。
2.1 双墙做法
即缝两侧均为承重墙, 其基础做法又分为二种情况:
(1) 采用偏心式基础。这种方式多用于一般荷载较轻、层数不高的砖混结构中, 它要求地基土承载力比较高, 这样基础断面尺寸不很大, 基础适度的偏心不致影响整个结构。在保证缝宽尺寸的情况下, 低层部分基础偏心层可能大一些, 因为它的基础断面尺寸相对要小一些, 使两侧基础偏心都较合理可行。
(2) 墩式基础。也称互相跨越的基础。这种做法必须设置基础梁, 采用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基础梁的位置、跨数、跨度确定下来, 然后根据墙体能下来的荷载把梁的弯矩、剪力计算出来, 再根据剪力的大小 (支座处) 与地基土承载力来确定各个墩的尺寸, 墩与墩之间应完全分开, 如果有必要各墩还应配筋。这种方法多用于偏心基础不能满足的砖混结构和一边砖混, 一边为框架的混合结构形式。
2.2 悬挑做法
要求沉降缝一侧纵墙端部为悬挑基础, 纵墙端部没有承重横墙, 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结构布置比较简单, 适用于各种地基情况, 但建筑构造处理比较复杂, 它需在悬挑端设置轻质隔墙来减轻自重。实际上我们也可把悬挑基础做成悬挑梁, 与墩式基础结合起来用, 这样纵墙端部也可以是承重墙, 它能更好地满足建筑物构造要求。
2.3 简支做法
即将两个独立单元建筑拉开一段距离, 利用简支构件联结两边, 来满足沉降要求。这种方式适用于在两个建筑物间做连廊。设计、施工均比较简单易行。
2.4 钢筋混凝土后浇带
这是近年在本地区应用于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的建筑中, 后浇带就是在主楼 (高层) 与附房 (低层) 间在低层部位人为地留出一道800~1000mm宽的缝, 待主楼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 主楼处沉降已基本完成, 方可将后浇带用高一级标号的混凝土浇筑。主楼越高, 沉降完成的越好, 越宜采用后浇带。
做后浇带的前提必须是项目所在地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高, 压缩率比较小。后浇带应设置在梁或板的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都较小的部位, 尤其是梁, 必须以梁为主要因素来考虑。后绕带的具体位置还应结合具体工程来定。
建筑中, 由于建筑使用和立面要求, 在尽管平面形状复杂、立面体型不均衡的情况下, 也要求不设沉降缝、抗震缝和伸缩缝, 况且设置这种结构缝, 防水处理较困难, 材料用量较多, 结构复杂, 施工困难, 特别是剪力墙结构, 结构缝的施工更为困难。
摘要:在工程实践中, 常会遇到不同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建筑物, 对某些建筑物, 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 就会产生裂缝, 甚至破坏。结合多年来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的经验, 对建筑中变形缝如何设置、怎样设置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便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做得更好。
浅谈地下车站变形缝设置 篇8
1 地下车站结构变形缝设置的规定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10.6中写到由于车站主体重量一般小于被挖土体的重量, 对主体结构来说, 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沉降缝, 讨论的主要是减少混凝土干缩和温度变化收缩所产生裂缝而设置的伸缩缝 (温度缝) ,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中规定明挖结构伸缩缝的设置方法中写到, 车站主体伸缩缝的间距控制在30~40m, 可以较好的释放混凝土干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纵向应力, 但对施工的工艺要求较高, 容易造成渗水等问题, 且在断缝两端宜做成双柱或调整柱距, 对车站建筑布置有一定的影响。
2 辅助措施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中强调, 在特殊情况下, 伸缩缝间距加大, 必须采取其他的辅助措施, 如:设置后浇带, 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与设置膨胀加强带, 设置诱导缝等方法。
2.1 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混凝土的收缩问题, 并不能解决季节温差 (湿差) 所产生的温度应力问题, 同时, 新老混凝土的界面处理也是薄弱区, 很难保证其它混凝土不发生开裂、渗水。
2.2 诱导缝
诱导缝是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 人为减少某部位的截面积, 结构收缩时应力集中在该处, 保护其余部位的完整性。当结构变形、内应力增大时, 诱导缝将首先开裂, 即将结构开裂“诱导”到设置的诱导缝处张开, 钢筋混凝土结构则因此而避免或减少开裂和渗水。例如:上海地铁建设中, 采用诱导缝的方法释放地铁车站的纵向内力, 同时, 控制车站的纵向变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海地铁诱导缝的间距约为24m, 中间不再设置横向施工缝。
2.3 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补偿收缩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膨胀剂 (例如, UEA 或TMS 膨胀剂) ,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一是通过混凝土产生适量膨胀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量, 进而减少结构因收缩而产生的拉应力;二是延长产生结构收缩的时间, 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供增长的时间, 从而减少收缩裂缝。
2.4 使用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能防止混凝土的塑性开裂, 并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 可防止或缩小裂缝的形成, 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抗裂性。
3 车站变形缝间距的计算
实际的工程中, 发现在有些结构变形缝满足规范规定, 甚至小于规定还产生了严重的裂缝, 而另外一些结构远远的超过规定却没有开裂, 原因就是就是规范把结构长度当成的控制开裂的唯一因素。根据《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书中推导的合理布置变形缝的公式, 对某地下车站变形缝的间距进行计算。
3.1 地下车站情况
该地下车站长465m, 宽度为20.7m。车站结构采用C30S8 抗渗混凝土, 构造配筋率为0.4%, 施工季节为秋季, 土内最大温差假定为10℃。
3.2 计算过程
3.2.1 收缩量:Sd (t) 计算
Sd (t) =3.24×10-4 (1-e-0.01t) m1m2m3…mn
式中:m1m2m3…mn——为各种因素影响系数。
水泥品种m1=1.00;水泥细度m2=1.00;骨料m3=1.00;水灰比m4=1.10;水泥浆量m5=1;养护时间m6=0.93;环境相对湿度m7=0.7 (相对适度W=79%) ;水力半径系数m8=0.76;捣实系数m9=1;配筋m10=1。
Sd (t) =3.24×10-4 (1-2.72-0.01×90) ×1.1×0.93×0.7×0.76=0.96×10-4
3.2.2 收缩当量温差:Ty计算
收缩当量温差:
Ty=Sd (t) /α=0.96×10-4/ (10×10-6) =9.6℃
3.2.3 总降温差:T计算
T=TB+Ty=10+9.6=19.6℃
3.2.4 混凝土的弹性极限拉伸的计算
εpa=0.5Rf (1+p/d) ×10-4=0.5×2× (1+0.4/1.8) ×10-4=1.22×10-4 (考虑配筋影响)
εpa=2×εpa=1.22×10-4×2=2.44×10-4 (考虑徐变的影响)
3.2.5 变形缝间距[L]的计算
[L]=1.5 (H×E/Cx) 1/2×{arcch[|αT |/ (|αT |-εp) ]}=1.5× (800×3.0×10-4/0.01) 1/2×{arcch[|1.96×10-4|/ (|1.96×10-4|-2.44×10-4) ]}
Cx随地基的变形模量增加而增大, 随地基的塑性变形增加而减小, 随水平位移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地基对结构反力的增加而增大。对于Cx目前要精确地加以定量尚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主要是参考土壤动力学、抗滑稳定试验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统计资料, Cx取值为:
软粘土:0.01~0.03N/mm3;
砂质粘土:0.03~0.06N/mm3;
坚硬粘土:0.06~0.1N/mm3;
风化岩石和低级别素混凝土:0.6~0.1N/mm3;
C10以上的配筋混凝土:1.0~1.5N/mm3, 本站取0.01 N/mm3。
由式中可以看出:
由于αT=1.96×10-4<εp=2.44×10-4, 即αT-εp<0, 分析式中分母是负值, 在数学上不成立, 当温差增加到24.4°的时候, 自由变形等于极限拉伸, 则[L]趋于无穷大, 也就是材料结构拉伸能完全满足全约束变形需要, 则任意长度可以不留伸缩缝, 所以, 在满足前面假定的条件下, 任意长度可不留变形缝。但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可预制的因素, 车站结构应适当布置变形缝, 在车站公共区长度内采用后浇带等工程措施。可在存车线等不影响建筑布置的区域设置变形缝。
4 结论与建议
为了减少裂缝的产生, 地下车站应设置变形缝, 变形缝的间距应结合根据由于围岩条件、结构形式与构造、构件施作顺序等的不同计算出的间距参照实际经验得出, 再结合增加变形缝间距的措施, 合理的布置变形缝, 使地下车站的设计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惠云玲.工程结构裂缝诊治技术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
[5]韩素芳, 耿维恕.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 (第2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6]张雄.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7]丁大钧.现代混凝土结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变形缝的作业类型及要求 篇9
1 变形缝的作业类型
1.1 伸缩缝
建筑物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胀冷缩, 在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 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建筑平面变化较多或结构类型变化较大时, 建筑物会因热胀冷缩变形较大而产生开裂。为预防这种情况发生, 常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预留缝隙, 将建筑物断开。这种适应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隙就称为伸缩缝或温度缝。
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不需断开。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
1.2 沉降缝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凡属下列情况时均应考虑设沉降缝:
a.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对较大或荷载力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易导致地基沉降不均时;b.建筑物各部分相邻基础的形式、宽度及设置深度相差较大有很大差异, 易形成不均匀沉降时[图1 (a) ];c.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地基上, 很难保证均匀沉降时;d.建筑物体型比较复杂、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图1 (b) 】;e.新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紧相毗连时[图1 (c) ]。
沉降缝与伸缩缝的作业不同, 因此在构造上有所区别。沉降缝要求从基础到屋顶所有构件均需设缝使沉降缝两侧建筑物成为独立的单元, 不受约束。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的性质和建筑物的高度有关。地基越软弱, 建筑物高度较大, 缝隙也就越宽。
1.3 防震缝
在地震烈度为7-9度的地区, 当建筑物体型比较复杂或建筑物各部分的结构刚度、高度以及重量相差较悬殊时, 应在变形敏感部位设缝, 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规整的结构单元, 每个单元的体型规则、平面规整、结构体系单一, 防止在地震波作用下相互挤压、拉伸, 造成交形和破坏。这种缝隙称为防震缝。对多层砌体建筑来说, 遇到下列情况时宜设置防展缝:
a.建筑立面高差在6m以上时;b.建筑错层, 且楼层错开距离较大时;c.建筑物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悬殊时。
防震缝应沿建筑物全高设置, 缝的两侧应设置墙或柱, 形成双墙、双柱或一墙一柱, 使各部分结构封闭, 提高刚度 (图2) 防震缝应同伸缩缝、沉降缝尽量结合, 一般情况下基础部设缝、如与沉降缝合并设置时, 基础也应设缝断开。
2 变形缝构造
为防止风、雨、冷热空气、灰沙等侵入室内, 影响建筑使用和耐久性, 也为了美观, 构造上对缝隙需预覆盖和装修。这些覆盖和装修同时必须保证变形缝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缝隙两侧结构单元的水平或竖向相对位移不受阻碍。
2.1 墙体变形缝
2.1.1 伸缩缝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错口缝、企口缝或凹缝等截面形式 (图3) , 主要视场地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而定。
为了避免外界自然因素对室内的影响, 外墙外侧缝口应填塞或覆盖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 如沥青麻丝、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当封口较宽时, 还应用镀锌铁皮、铝片等金属调节片覆盖。如墙面做抹灰处理, 为防止抹灰脱落, 可在金属片上加钢丝网后再抹灰。填缝或盖缝材料和构造应保证结构在水平方向的自由伸缩。考虑到缝隙对建筑立面的镊响, 通常将缝喷布置在外墙转折部位或利用雨水管将缝隙挡住, 做隐蔽处理。外墙内侧及内墙缝口通常用只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质盖缝条遮盖, 木条固定在缝口的一侧, 也可采用金属片盖缝。
2.1.2 沉降缝
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墙体沉降缝构造与伸缩缝的构造基本相同, 其是调节片或荒缝板在构造埔目保证两侧结构在竖向的相对变伦不受约束。
2.1.3 防震缝
墙体防震缝构造与伸缩缝、沉降缝构造基本相同, 只是防震缝一般较宽, 通常取覆盖做法。外缝口用镀锌铁皮或橡胶条覆盖, 内缝常用木质盖板遮缝。寒冷地带的外缝口尚需用楼地层变形缝的位置与缝宽应与墙体变形缝一致。变形缝内也常以具有弹性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材料作填缝或盖缝处理, 卫生间等有水房间中的变形缝尚应做好防水处理。顶棚的缝隙盖板一般为木质或金属, 木盖板一般固定在一侧以保证两侧结构的自由伸缩和沉降。
2.2 屋顶变形继
屋顶变形缝的位置与经宽应与墙体、楼地层的变形缝一致。继内用沥青麻华、金属调节片等材料填缝和盖缝。屋顶变形缝的位置与缝宽应与墙体、楼地层的变形缝一致。缝内用沥青麻丝、金属调节片等材料填缝和盖缠。屋顶变形缝一般于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处, 也见于两侧屋面处于同一标高处。不上人屋顶通常在缝隙一侧或两侧加砌矮墙, 按尽面泛水构造要求将防水材料沿矮墙上卷, 顶部继隙用镀锌铁皮、铝片、混凝土板或瓦片等覆盖, 并允许两侧结构自由伸缩或沉陈而不致渗漏雨水。寒冷地区在缝隙中应填以岩棉、泡沫塑料或沥青麻丝等具有一定弹性的保温材料。上人屋顶因使用要求一般设矮墙, 此时应切实做好防水, 避免闹水渗漏。
摘要:建筑结构在受到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作用时, 其内部会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 这种变形与应力, 往往使建筑物产生裂缝, 甚至破坏,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通常在建筑物中增设变形缝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影响。
关键词:变形缝,作业类型,要求
参考文献
变形缝剪力墙模板施工新技术 篇10
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850平方米, 设地下室一层, 地上26层, 一层层高3.6米, 其它每层层高3.0米, 建筑总高度为86.4米, 全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在建筑中间部位即22~23轴之间有一净宽为200mm的变形缝, 一侧为连续剪力墙, 一侧剪力墙内含一1500×2500的门洞, 墙厚为250mm, 其中22轴剪力墙5层墙厚变为200mm, 23轴剪力墙15层墙厚变为200mm, 但变形缝尺寸不变;混凝土强度等级4层以下为C40, 5~7层为C35, 8~14层为C30, 15~26层为C25, 每层楼板厚均为120mm, 变形缝位置平面尺寸见图1。
2. 工程特点与难点
该工程变形缝宽度仅为200mm, 长度达到6400mm, 狭小的空间给施工作业带来了难题, 特别是钢筋绑扎完后模板的支设、固定, 传统支模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混凝土浇筑后的模板拆除也相当复杂, 如何解决变形缝两侧剪力墙模板的搭拆是本工程的一个技术难题。
3. 模板方案选定
根据工程特点, 变形缝处模板如何支设是本次施工的关键。本工程地下室层高3.8米, 墙厚300mm, 变形缝的施工方法是先将一侧的剪力墙绑筋、支模、浇筑混凝土, 拆模后将与变形缝相同厚度的聚苯板贴在已浇筑完的剪力墙上, 再绑扎另一侧的钢筋, 然后支模浇筑混凝土。根据现场施工发现, 聚苯板作为模板有以下弊端:材料易粹;刚度不够, 浇完混凝土时墙面不平整, 很难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聚苯板为易燃材料, 施工和使用后存在安全隐患。
经过仔细分析研究,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以往的工作经验, 对上部主体决定采用全钢大模板来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本工程采用全钢大模板, 模板的面板采用6mm钢板, 上下边框、纵肋均采用[8#槽钢, 左右边框采用8mm钢板, 加强背楞采用[10#槽钢, 并纵向设置三道。内外墙模板纵向相应设置三排穿墙螺栓, 横向穿墙孔间距不大于1200mm, 能承受墙体混凝土最大侧压力为60k N/m2。标准板示意图见图2。
对于变形缝内侧剪力墙的模板, 按实际缝宽重新进行设计加工:模板高度设计为3050mm, 对拉螺栓孔位置比常规提高150mm, 通过调节内侧模板支撑底座, 确保合模时两侧螺栓孔能在同一高度;取消操作平台及斜撑, 有效减少模板占用空间;
将竖向背楞根据横向背楞的间距分割, 满焊于横楞之间, 焊缝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如图4所示。变形缝长6400mm, 根据22轴剪力墙两侧合模情况, 将模板设计为两块, 长度分别为:4250mm、2130mm。在横向背楞对拉螺栓孔位置提前焊上螺母, 以便在缝外侧拧紧螺杆来加固模板。表1为常规模板与改装模板各项对比参数。
4. 工艺流程
对于变形缝内先浇注剪力墙, 其支模方式等同普通外墙, 故后浇剪力墙的支模是变形缝支模的关键。后浇剪力墙支模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定位放线 (室内侧) →安装模板的固定装置→绑扎钢筋 (预埋管线) →吊装模板→校正、加固模板→验收→分层浇注混凝土→脱模、吊装→模板清理
5. 施工要点
⑴模板接层处理
模板接层是此变形缝支模的难点之一, 本工程的具体做法为:在已浇注底层剪力墙最上排穿墙螺栓孔中穿入Ⅲ级25号螺纹钢, 两头分别露出22轴墙边各150mm, 在剪力墙钢筋未绑扎之前, 将事先准备的槽钢放在钢筋上面, 并紧贴墙加固作为模板支撑。槽钢选用[10#型, 长6500mm, 两侧翼缘宽48mm, 厚度为5mm, 槽钢内侧每隔1米焊一块5mm厚的小钢板, 增加槽钢的刚度。加固时在槽钢背楞中部用195mm长小方木支撑于另一侧剪力墙之上, 待墙筋绑扎完之后, 大模板吊入组装加固。模板接层处理示意见图5。
(2) 模板安装及加固
吊装大模板时, 应设专人指挥, 模板起吊应平稳, 不得偏斜和大幅度摆动。吊模顺序为先将变形缝内侧的模板慢慢放入缝内槽钢上, 再将另一侧模板吊装到位, 两侧模板合拢后, 螺杆穿入螺母进行初步加固;通过里侧控制线, 对模板进行校正加固。通过几次混凝土浇筑试验, 改装后模板的强度及刚度均满足要求, 受力性能良好。
(3) 模板的拆除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 轻轻拧松螺杆, 使模板与墙体脱离开。起吊时现场专人指挥, 确认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所有螺杆、连接件全部拆除, 然后由操作工人扶住模板慢慢往外移动, 严禁碰撞墙体。
(4) 其他注意事项
吊装模板前, 模板表面应涂刷脱模剂, 脱模剂要薄而均匀, 不得漏刷。拆模后应及时清理模板和穿墙螺栓等配件, 模板堆放在指定区域。
6. 总结
通过对变形缝施工方案的选择, 做出了一些细部措施的改进。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 确保了施工质量;并保证了施工工期节约了施工成本, 可为以后同类变形缝的施工提供借鉴
摘要:在高层建筑剪力墙施工中, 由于变形缝处空间位置小, 支模拆模困难, 给工程带来一定难题。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主要针对间距为200mm变形缝剪力墙模板支设的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变形缝,大模板,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建筑变形缝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变形缝模板施工05-30
变形缝防水06-25
地下变形缝01-26
建筑基坑变形监测01-13
地下室变形缝05-23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06-20
GPS变形监测之高层建筑06-15
建筑变形测量GPS观测作业怎么做?09-23
变形规律论文06-26